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及历年真题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及历年真题

寡人之于国也

一、作者简介

1.孟子,战国,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虐民,反对掠夺战争;重视后天教化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例: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09.4

3.散文风格:善于采用“欲擒故纵(请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并以多种多样的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文章中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富于感情色彩,使其论说具有难以阻挡的气势。

例题:下列作家擅长运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论辩风格的是()A、孟子B、庄子 C、韩非子D、老子

4.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共同编著,本文出自《孟子 ? 梁惠王上》

二、疑难词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跑)

3.直不百步耳。(直:只)

4.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12.1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岁:一年的收成斯:这样)

7.谨庠序之教。(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彘:猪;检:约束,制止;发:发放。)12.4、11.7

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11.4

三、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对话形式展开的议论文。

小结:以对话方式展开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秋水》《前赤壁赋》《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2.主旨:阐述了孟子的王道理想,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揭示了战国时代的社会不平和阶级对立。

中心论点:阐述“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核心:以民为本)

3.结构特点:以“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

多”为线索展开论说(两个论题)。

例题:《寡人之于国也》的论说线索是() A.小恩小惠不是王道 B.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

贯穿《寡人之于国也》始终的论题是()A.民何以才能加多B.小恩小惠不是王道C.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 D.实行王道的正确态度09.10

4、具体内容:1)初步措施(实行王道的标志):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发展农业、渔业、林业生产)

2)根本措施:(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划分宅基);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发展家畜殖);(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重视农耕);(4)谨庠序之教(注重教育)。

3)正确态度:王无罪岁(主旨:强调治理国家要检讨主观原因,不要推卸责任)

5.说理特点:(1)说理艺术: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2)善用比喻(善于类比)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说理的特点。

? A. “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 B.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 “非我也,兵也。”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好的观点。

小结:善用比喻说理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秋水》《论毅力》《吃饭》

6.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08.4;08.7

(3)主要论证方法:归纳法(4)演绎法、例证法

7.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增强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8.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秋水出处《庄子》外篇。

一、作者简介

1. 庄子,是老子后道家的主要代表,称“老庄”。

2.主张: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他承认事物的相对性,但又否认客观事物的差别。批判“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的黑暗现实,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蔑视富贵利禄,拒绝和统治阶级合作。

例题: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黑暗现实的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荀子

3.散文特点: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词藻瑰丽,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二、疑难词句

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时:按季节)11.10

2.东面而望,不见水端。(东面:面朝东;东:动词,向东)

3.望洋向若而叹。(望洋:仰视的样子)

4.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小看,以……为少,动词;轻:轻视,以……为轻,动词)

5.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已:停止;虚:虚空)11.4

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以:因为;自多:自夸;多:自负)

7.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11.7

9.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10.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

11.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任士:指以天下为已任的贤能人士)12.4

三、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特色:以寓言方式说理(作者虚构了河伯和海若两个神话人物)、以对话方式展开的议论文。

小结:善用寓言说理的文章:《秋水》《种树郭橐驼传》

2.中心论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小结:《秋水》《容忍与自由》《我的世界观》《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3.分论点: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的限制。

例:在《秋水》中起到深化中心论点作用的

分论点有()

A.人的认识会受到时间的限制

B.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C.人的认识会受到空间的限制

D.人的认识会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

E.儒家思想是有限的

4.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善于类比);归纳法;例证法;演绎法;对比法

A.为了阐发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列举“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等等事物,用的是归纳法。

B.“礨空之在大海”“稊米之在大仓”用的是类比法。

C.演绎法:大前提是无限的宇宙中的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小前提是孔孟是人,所以说孔孟之道是既少又轻。

D.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仲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用的是例证法。

E.例题:下列《秋水》中的论据,通过对比法来证明人的认识有限的有( BC )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C.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

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08、10)

5.说理特点:善于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1)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整体构思特点:虚构寓言故事)

(2)文章开头采用景物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和海若在思想上的不同认识境界,形象的渲染了主旨。)

例题:《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 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

(3)善于援譬设喻(善用比喻或者善于类比)。所用比喻连类而及,层见叠出。

例题:在《秋水》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比喻来说明() D.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

6.修辞:比喻、排比与反诘手法的运用。(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也是排比句)

(2)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也是反诘句)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也是反诘句)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也是反诘句)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也是反诘句) 7.成语:

例题:下列成语中,从庄子的《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 B 、望洋兴叹 E 、井底之蛙 (09.7)

阅读庄子《秋水》中的一段文字(07.4)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请回答: A.庄子用这段话来说明什么道理?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B.这里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例证法、类比法

C.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反诘、比喻

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A.庄子嘲讽伯夷、仲尼“自多”所依据的理念是什么?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B.这里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例证法、演泽法

C.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09.10) 排比、反诘、对偶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作者简介

《五代史》:是唐王朝灭亡之后,宋王朝建立之前的五个朝代的连续更迭:梁、唐、晋、汉、周。《五代史》就是记录这五个朝代更迭的历史。

作者: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追求形式上的靡丽文风。

教材中提到的其他居士 : 东坡居士(苏轼, 宋)、青莲居士(李白,唐) 、香山居士(白

居易,唐) 、莲蓬居士(李煜,五代 )、易安居士( 李清照, 宋 )

例:下列文章作者属于宋代的有()(07.7)

A.《种树郭橐驼传》

B.《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马伶传》

E.《西湖七月半》

二、疑难词句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其: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溺:沉溺的人或事情。

三、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是“伶官传”前的序文。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史论。

2.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国家盛衰、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事,在执政者的思想)

例题:1.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仁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

A.上天的命运

B.人事

C.人才

D.伶官

2.《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A.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07.10)(08.1)

分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兴亡之道。

具体论断: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的具体论断,深化论点。

例题:《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满招损,谦得益

C.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D.忧劳可以亡国,逸豫可以亡身

3.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庄宗得天下的历史事实和庄宗失天下的历史事实。(主要论据)

理论论据——“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例题:《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盛衰之理”所用的史实论据是()

A.唐玄宗前盛后衰的历史

B.李煜亡国的史实 C后唐庄宗盛衰的史实 D陈叔宝荒淫误国的历史

4、论证方法:(1)主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例证法(2)演绎法

例:《五代史伶官传序》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A.演绎法和例证法

B.例证法和对比法

C.对比法和类比法

D.类比法和例证法(07.4)

5、表现方法:(1)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说理特点)

小结:主要通过对比表现主旨的文章:《五代史伶官传序》《论毅力》《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香市》《西湖七月半》《苦恼》(2)欲抑先扬手法。

论毅力

一、作者简介

作者: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的一个主要代表人物,最早用资历产阶级史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也是最早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主要著述有《饮冰室合集》。与康有为合称“康梁”写作背景 :“百日维新” 1898年失败后不久

例题:近代高度评价和极力提倡小说创作的人是 A.梁启超 B.胡适 C.康有为 D.鲁迅

二、疑难词句

1.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迭乘:交替呈现。

2.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猝:突然。

3.又以为我蹇于遭逢。蹇:引申为艰难。

4.

常相参伍。参伍:交相错杂。 5.成败之数。数:规律。

三、作品阅读分析

1.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核心观点:强调只有毅力至强者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主旨)。

例题(1)梁启超《论毅力》一文强调的中心旨意是()

(2)下列《论毅力》中的论据,强调只有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成功的有( ABCDE )

A.罗列五种人的五种态度和结果

B.“操舟”中的四种情况比较

C.“为山”之喻中的“未成一篑,止”

D.“平地”之喻中的“虽复一篑,进”

E.“掘井”中的“不及泉”而“弃”

3.论证方法:(1)主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成和败、强和弱、“我”(旁观者)和“彼”(毅力至强之人(成功者)

(2)类比论证(善于类比:四个比喻—善用比喻)(“操舟”、“为山”、“平地”、“掘井”)

4.说理特点:通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

5.修辞:层递:(1)“五种人”;(2)“操舟”之喻中“我”的几种情况。——说明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例题(1)“我则或一日而反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1)“操舟”之喻;(2)孔子“造山”与“平地”之喻;(3)孟子的“掘井”之喻6. 理论论据( 名人名言) : 最后一段引用孔子和孟子的话。

7. 成语:功亏一篑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作者简介:蔡元培,现代教育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

二、作品阅读分析

1.文体:演说辞

2.理解三大教育思想,指出其针对性。

一曰抱定宗旨: 大学的性质:研究高深学问。办学理念: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针对的现实问题:求学为升官发财论证方法:对比法

二曰砥砺德行。: 办学思想:以德治校

针对的不良风气:“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论证方法:对比法

三曰敬爱师友。对中国传统礼仪的继承和发展。

? 例题: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所阐释的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有()

A.抱定宗旨

B.砥砺德行

C.敬爱师友

D.修行道德

E.完善人格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提倡“砥砺德行”时所针对的不良风气是()(09.10)3.主要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方法

例:《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既肯定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又批评“求学为做官发财”的腐败风气,这种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B.例证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08.1)

4.写作特点:

(1)体会演说有破有立、观点鲜明的特点。(2)演说风格:情理并重、恳切告诫、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

(3)语言特点:亦文亦白,言简意赅。

例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主要特点有

A.以驳论为主

B.有破有立

C.以抒情为主

D.情理并重

E.语言亦文亦白

容忍与自由

一、作者简介胡适,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著有诗集《尝试集》第一本白话诗集。

二、作品阅读分析

1.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精神内核:和而不同

例:1)《容忍与自由》的中心论点是()

A.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B.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C.喜同恶异是不容忍的根源

D.必为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错误态度(08.7)

2)《容忍与自由》所体现的基本社会理念是()

A.一分为二

B.和而不同

C.言论自由

D.党同伐异(08.10)

2.分论点:(1)“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指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2)“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例题:在《容忍与自由》一文中,高尔文之所

以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的基本原因是()

A.树立自己的威信

B.塞维图斯不听命于他

C.厌恶塞维图斯

D.深信自己不会错

(3)“必为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是不正确的,“绝对之是”是根本不存在的。

例题:《容忍与自由》中认为“绝对之是”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A.喜同恶异的习惯心理

B.年轻气盛的偏激情绪

C.党同伐异的政治规律

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4、论证方法:归纳法、例证法。

A.从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故事归纳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这一普遍观点。(归纳法、例证法)

B.宗教史上高尔文( 加尔文) 活活烧死塞维图斯等科学家。

C.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 “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例证法)

小结:主要运用例证法的文章:《容忍与自由》《咬文嚼字》《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五代史伶官传序》例如:下列议论文,主要运用例证法说理的是()

A.《容忍与自由》

B.《咬文嚼字》

C.《吃饭》

D.《我的世界观》

E.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09.4)

5.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说明其所证明的论点。

分论点:(1)“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指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事实论据:作者年少时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封神榜》

(2)指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是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事实论据:宗教史上高尔文活活烧死赛维图斯等科学家。

(3)“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极其错误的,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事实论据:提倡白话文时陈独秀“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

6.说理风格: (1)从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起、坦诚的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

(2)言之有物,明白清楚的大家风范。

例:下列文章中,从自身经验谈起,坦诚进行自我反思的是()

A.《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B.《容忍与自由》

C.《咬文嚼字》

D.《吃饭》

小结:以自身经验为论据的文章:《容忍与自由》《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咬文嚼字

一、作者简介:朱光潜,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代表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二、作品阅读分析

文体:这是一篇文艺专论。

1.中心论点:“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把握论据类型、所证明的观点、所体现的论证方法:

(1)事实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观点,理解本文所擅长的归纳论证方法。

事实论据:郭沫若改台词;《史记》李广射虎;“推敲”的典故;“烟”;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茶》三四句;套语滥调。

例题《咬文嚼字》的作者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为例,是为了说明()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 B.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C.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2)认知文中的理论论据及其所证明的“反对陈词滥调,提倡创新”的观点,理解所运用的演绎论证方法。

理论论据:套板反映;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主张——反对陈词滥调,提倡创新。

论证方法:演绎法

例题(1)《咬文嚼字》中,运用心理学的“套板反应”原理所说明的道理是()

A.文字的运用决不可粗枝大叶

B.斟酌文字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

C.文学的文字更注重联想意义

D.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3.论证方法 : A.归纳法 : 从古人诗词创作中喜用“陈词滥调”——美人都是“柳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具体实例,从而归纳出“套板反应”这一原理。

B.演绎法:在论证语言贵在创新时用的是演绎法。从“套板反应”这一普遍原理,得出“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要创新”的个别结论。

C.类比法 :联想意义的误用与喜欢走熟路之间的类比。

吃饭出处《写在人生边上》。

一、作者简介: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小说家。作品: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小说、散文特点:具有机智隽永的独特风格。

二、作品阅读分析

1.总论点:揭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哲理性结论:“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例题:《吃饭》所揭示的社会丑恶现象的共同规律是()A.名实错位 B.名实相符C.和而不同 D.摩擦冲突

“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样来敷衍民众,把自己的野心装点成民众的意志和福利”,这里所揭示的社会现象的实质是()

A. 名实不符,相互掩饰

B. 多元相济,和而不同

C. 主从错位,本末倒置

D. 二元对立,执两用中

2.认知本文阐发的“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多元“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3.论证方法:主要论证方法:类比论证方法(1)善于联想:相似性联想(2)巧设比喻(善用比喻的说理特点)

主要通过类比说理的文章:《吃饭》《种树郭橐驼传》

4.写作特点:(1)善于联想:认知文中将吃饭、艺术、政治连类而发的地方,体会本文善于联想的特点。

(2)巧设比喻是本文最显著的艺术特点。例:下面属于比喻修辞的句子有() A.吃饭有时很像结婚 B.一碗好菜仿佛一支乐曲C.舌头捡精拣肥 D.做宰相比为“和羹调鼎”

E.治国如烹小鲜

“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里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演绎法

B.例证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3)广征博引、理趣横生。

作者的个性特征:任性而发、洒脱自然

我的世界观

一、作者简介:爱因斯坦,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体:是一篇演讲词

二、作品阅读分析

1.主要内容: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人生观、政治思想和“宗教感情”。

(1)人生基本理念:“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认同,对别人的足够宽容:叔本华的名言例题: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爱因斯坦从这两句话中得到的主要启发是

A.安慰

B.宽容

C.责任感

D.幽默感

在《我的世界观》中,爱因斯坦引用叔本华的话来说明对人对己都要宽容的人生道理,这在论证方法上叫做()

A.反证法

B.演绎法

C.归纳法

D.比较法

(2)政治理想:民主主义——注重个人价值(3)宗教感情:指的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虔诚心态,是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追求和坚守,而绝不是相信有万能的上帝和死后灵魂的存在。

人文精神内涵:作者的“宗教感情”是基于“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献身精神2.主要特色:思想深远而言语朴实,见解独到而态度谦逊,坦率自然而真情涌动。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一、作者简介: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

文体特点:本文是一篇既严谨又通俗的说理文章。通过“我”与“你”的“对话”方式展开说理。

二、作品阅读分析

1.产生愚蠢见识的主要原因: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

例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妇女的牙齿数目比男人少,造成这一错误的根源是()A.自以为是 B.自我中心主义 C.狂妄自大 D.人类中心主义

2.避免愚蠢见识的基本方法:坚持科学认知态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3.避免愚蠢见识的根本方法:树立“宇宙无限、

人的认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例:罗素认为,避免愚蠢见识的途径有()A.坚持科学的认知态度 B.善于听取不同意见C.努力提高论辩的本领 D.克服狂妄自大的心态E.树立认识有限的观念(09.1)

4.论证方法:主要论证:例证法。指出文中的事实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论点。(归纳法)本文主要采取归纳法进行论证。从避免愚蠢见识的三个方法,最后归纳出结论——我们如何少犯错误,属于归纳法中的例证法。在行文中,也是采取用例子说明问题的方法。

5.说理特点:(1)“我”与“你”的“对话”口吻展开说理。(2)虚拟、假设句的使用。

例题: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中,采用了大量“如果”、“也许”、“说不定”等虚拟语,最能体现出()

A.作者的口头语

B.作者谨慎的作风与谦和态度

C.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D.产生亲切、贴切的效果

小结:涉及“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观点的四篇文章:《秋水》、《容忍与自由、《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我的世界观》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及修辞方法

(1)叙述(2)描写(3)抒情(4)议论

边记叙边议论(夹叙夹议):《都江堰》

叙述结束后再议论(叙后议论):《纪念傅雷》冯谖客孟尝君出处:《战国策?齐策》一、作家作品 1.《战国策》,是一部侧重记言的国别体杂史,是我国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西汉后期刘向编定成书,并命名。

2.成语“狡兔三窟”出自本文。小结:教材中提到的史书的体例 :《战国策》:国别体 ;《史记》 :纪传体;《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

二、疑难字句

1.左右以为君贱之,食以草具。左右认为孟尝君看不起他,就给他吃很差的饭。

2.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这就是那个唱长铗回去吧的人。

3.窃以为君市义。我私下认为是为你买了义。

4.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食

物与门下其他客人一样。

5.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高举;过:拜访。

6.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奇怪;衣冠:穿好衣服。

7.以何市而反?买了什么东西回来?

8.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市义者:买的义;乃:才。

三、作品阅读分析

1.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冯谖:不甘人后、报效知己、深谋远虑。

次要人物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目光短浅

例题:《冯谖客孟尝君》中体现的孟尝君的基本性格有(ABC ) A.礼贤下士 B.宽容大度 C.目光短浅 D.精明强干 E.深谋远虑

人物刻画方法(1)刻画冯谖主要采用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

(2)刻画孟尝君主要采用了对照(对比反衬)。

(3)善于通过行动和对话刻画人物性格。(4)侧面烘托(“左右”对冯谖)2.具体情节: 冯谖弹铗而歌(意图:藏才不露,试探孟尝君是否真正好客。)

营造三窟:焚券市义(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西游于梁、立庙于薛

3.整体构思特点: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例题:《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最鲜明的叙事特点是() A.一波三折 B.简明扼要 C.具体生动 D.完整详尽

垓下之围

一、文学知识

1、作者:司马迁,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文体:人物传记。

4、成语: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羞见江东父老

二、阅读分析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在对项羽盖棺定论时,既肯定了项羽起兵灭秦的重大历史功绩,又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持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

2.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个性特点十分鲜明的

悲剧英雄形象——项羽。

3.三个场面:

场面一: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慷慨悲歌的场面--表现了英雄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场面描写本文最大的特点)

场面二:东城“快战”中连斩数将,说到做到的场面——展露了项羽勇猛无比的英姿,同时也表现出他爱逞匹夫之勇、不理解自己失败原因的悲剧性。

场面三:因愧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宁死不辱的场面——揭示了项羽内心世界中知耻重义的一面,同时也表现出他走投无路、只能以死了之的英雄末路心情。

小结:教材中以场面描写著称的篇目:《垓下之围》、《马伶传》、《西湖七月半》、《香市》、《蚂蚁大战》

4 .课文最后一段评议,总结的项羽失败的原因 :1 )放逐义帝,众叛亲离; 2 ) 奋其智而不师古;3 ) 专持无力以经营天下; 4 ) 身死东城,尚不觉悟, 迷信天命 ;

5 ) 缺乏政治远见小结:最后部分进行评议的课文:《垓下之围》、《马伶传》、《纪念傅雷》、《婴宁》、《麦琪的礼物》。

5 . 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面中“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 ;乌江亭长;吕马童

6.五个细节描写:

1)“虞兮虞兮”的悲歌——霸王别姬的典型情节。表现了英雄多情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同时暗示出项羽不善用人、众叛亲离的困境。2) “天之亡我”的悲叹——充分表现出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的悲剧性。

3) “瞋目而叱”,吓退汉将杨喜数里——在失败关口仍见出项羽的英武气势。

4) 宝马赠与乌江亭长——既是对亭长好意的报答,又是对战马的爱怜深情。

5) 乌江自刎,对吕马童说“吾为若德”——表现出对敌人的鄙视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作用: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情致丰赡,艺术效果显著。

张中丞传后叙

一、文学知识

作者:韩愈,自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地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

衰”。

小结:教材提到的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

二、疑难词句

1.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就虏:被俘;辞服:说了屈服的话。

2.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尤:责备。

3.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就尽:就要覆灭;日滋:一天天增加。

4.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具:备办;延:请。

5.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颜色:脸色;阳阳:安祥的样子。

6.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即使是很笨的人也能计算时日而且知道死期快到了。

7.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精:精密,周到。

三、阅读分析

1.主要人物:

? 张巡:博闻强记,从容镇定,视死如归——补叙轶事(细节描写、肖像、行为、语言描写、)

? 许远:以大局为重,为国让贤,宽厚谦和——在驳斥谬论中补叙事迹? 南霁云:嫉恶如仇,忠贞刚烈——细节描写(拔刀断指、抽矢射塔:行为描写;不忍独食、以矢明志:语言描写)

2.人物描写: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3.写作特点: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前半部分侧重议论,后半部分侧重叙事。

4.理解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驳论着眼点:

? 驳斥论点——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论据:事实论据论证方法:归纳法

? 驳斥论据——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论据类型:事实论据(日常事理论据),用人之将死和引绳而绝作比喻,说明城陷时也必然有一个地方先被攻破。论证方法:类比论证

? 驳斥论点——“责二公以死守”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驳论层次:(1)肯定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2)揭露逃跑者和坐视不管者的卑鄙行径。(3)抨击自比于逆乱的行为。

种树郭橐驼传

一、文学知识作者:柳宗元,世称柳

河东,柳柳州。与韩愈齐名,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故并称“韩柳”。

文体: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二、疑难词句

1.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2.且硕茂、早实以蕃。硕茂:高大茂盛;实:结果实;蕃:多。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寿:活得长久;孳:繁殖得多。

4.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天:自然规律;致:使获得,让……自然发展;性:树木的本性。

5.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手指去抓;肤;树皮。

6.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养育;遂:喂养好,使动用法。而,通尔,你们。

7.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在移栽它时,像爱护自己的子女,栽完后,不再管它,就像弃掉一般。)

8.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所以我是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它高大茂盛;我只是不抑制损伤他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果实结的又早又多。)

9.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可是,我住在乡里,看见当官的喜欢繁琐地发布命令,好像是很爱百姓,结果因此给人民带来祸患。)

10.故病且怠。病:困苦;怠:疲劳。

三、学习要点与难点

1.识记这是一篇借为人物立传的形式发表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2.掌握本文整体上的类比说理方法。

在说理上,从整体上采用“种树”与“治民”类比的方法。

从种树与治民的指导思想看,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治民要“蕃吾生而安吾性”,形成类比;

在实际种树的方法,“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与治民要让百姓休养生息相类比;

在结果上,种树“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治民“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相类比。

3.掌握本文对比的手法。以郭橐驼善于种树与他植者不善种树进行对比。

4.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四、重点段落简析

文章第三段中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故不我若也。”

1.划分层次。

第一层,由开始到“非有能早而蕃之也”。写郭橐驼善种树的做法和原因;

第二层,从“他植者则不然”到“故不我若也”。写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做法和原因。

2.郭橐驼善种树的原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3.运用的是对比手法。他植者不善种树的做法和原因是:一,态度马虎;二,“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一、文学知识作者:司马光,北宋著名史学家。

出处:《资治通鉴》卷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早见于《战国策》,后《史记》也有记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作了简练的描述,突出了它的历史意义。例题:《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是()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有( ABE )

A.孟子劝梁惠王实行王道

B.冯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

C.在四面楚歌中霸王别姬

D.张巡、许远死守睢阳城

E.赵武灵王推行胡胡服骑射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成功的原因。

(1)耐心说服,循循善诱,不强行推行;(2)以朝中重臣,自己的叔叔作为突破口,抓住关键,重点突破,起到典型带动的作用;(3)亲自上门做说服工作,把说服工作做到家

(4)说服的角度很有说服力,以理服人:即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2.赵武灵王如何说服的公子成。

(1)先派人去说服公子成,作为朝廷的重臣对推行胡服骑射的重要性“从政先信于贵”。(2)亲自上门说服,重点从胡服骑射对于赵国“已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从对国家

有利的角度说服公子成。

3.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方式说理,刻画人物。

4.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历史意义。

(1)推动了整个中原骑射的发展,标志我国由车战时代进入了“骑射”时代,在中国军事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

(2)胡服骑射,大大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民族日趋融合。(3)赵武灵王的改革,在促进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改革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重点段落分析 1.这段话是赵武灵王亲自上门对公子成说的话。

2.实行胡服骑射对于赵国的益处是: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3.这段话体现了赵武灵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的说理风格。

前赤壁赋

一、文学知识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文体特色: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二、阅读分析

1. 体会作者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主客对话的实质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面:

政治失意的苦闷(客来代表)—作者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乐观旷达的情怀(主来抒发)——作者思想中积极的一面

例题:《前赤壁赋》中,苏轼用来解脱精神苦闷的哲理是( C)

A.“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B.清风、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C.事物具有“变”与“不变”的两重性

D.“登仙”、“长终”都是不可能的

4.线索:作者感情的变化“乐——悲——喜”例题:苏轼《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A.时间的推移 B.想象的展开 C.事理的逻辑 D.感情的变化

5.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

6.指出文中描绘明月、清风、江水的写景句,说明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