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有奉献精神的父母培养大人物

一、妈妈们要懂得发展自我

自我发展,就是在个人的职业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妈妈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开发自我,若仅仅为了完成义务的话,在任何事情上都无法很好地发挥妈妈的作用。自我完善和开发,并不仅仅是为了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也是为了让孩子按正确的轨道上发展。这样一来,妈妈如果放弃自我发展的话,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孩子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所以,要想培养优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亲的能力。母亲对一个家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女性来说,事业和家庭就像小鸟的两只翅膀,只有力量均衡才能展翅高飞。女性如果不能把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结合在一起,不能积极愉快地生活,那么,她的整个家庭,包括丈夫和孩子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位开明的母亲,对社会也要有很明确的认识。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女性理应多认识社会,多了解社会,这一点,往往很多女性都做不到。因为子女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进入社会、独立处理社会事务能力的过程,如果母亲自己对孩子即将踏入的社会都没有多少认识和了解的话,又怎么能将孩子教育成大人物呢?母亲应该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一个均衡点。是否进入职场工作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己所承担的职责,能否积极主动地自我发展,有无能力排列事情的先后顺序,并解决家庭和事业相互冲突所产生的矛盾和困难。记得在我的孩子即将进入高中的时候,我也面临过继续工作还是照顾家庭的选择。当时为了从财团那里争取到更

多的研究经费,我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工作,并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在孩子面临升学问题,需要对话和勉励时,我仍然选择了孩子们。社会学学会的活动刚好订在孩子正式开学的前夕,在我的专业领域里,这是非常重要的聚会,但是我几乎没有去参加过。?孩子们的青春期只有一次。?

对我来说,领取研究经费当然也很重要,不过相较于正需要指导和帮助的孩子,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毕竟,研究经费这次领不到,下次还有机会再申请。但是,孩子的青春期错过了一次,就不会再来。如果因为自己的一时疏忽,导致孩子不能稳定地度过这段时间,那么,孩子今后的人生可能要走很多弯路。所以,我选择了比学者更重要的母亲的职责。

孩子只是要升上高中而已,有那么重要吗?有人会不理解。但是当时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之前一直努力学习的孩子,有一天突然对我说,自己想休学一个学期。通过与孩子进行交流,我引导孩子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而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一个晚上就能说服解决的。

对于孩子而言,这个时期是个最需要父母关心的时期。父母不能觉得自己正处于艰难时期,就对孩子说?绝对不行?,这样的做法不够开明。平时遇到问题,我跟孩子们都是通过对话来达成理解,找出解决方法,因此,这次我也想这样做。

我决定用更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与孩子进行集中的对话和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举出详细的例子,让他们去思考自己的选择会带来的结果。孩子们认真思考以后,自动放弃了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多跟孩子聊聊天就会知道,以教条式的方法说教,孩子是不能理解透彻的。如果孩子无法理解,父母就需要选择易懂的表达方式,如果这

样还没有达成效果,就再给他说一遍,或者继续寻找其他更好理解的方法。因为这样,我经常会陪着孩子熬夜,给他们做好吃的宵夜,倾注给他们更多的爱。

在与孩子对话、试图说服他们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真正能解决孩子们问题的人只有我。所以,在事业和家庭的先后顺序上,孩子理所当然成为了我的首选。其实,如果父母准确恰当地安排好了工作和家庭的先后顺序,那种焦躁感自然就会消失,而最初左右为难的心情也会在作出选择的那一刻变得舒坦和开朗。

二、绝不要为孩子牺牲自己

我们作为母亲,作为父亲,要始终怀有自豪感。不要盲目崇拜,一味觉得其他国家教育体制更合理、理念更先进,其他家庭的教育氛围更好,其他孩子的学习方法更得当。每个国家,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情况,父母一定要首先立足于我们传统的教育哲学,了解它,并运用它。在追随其他国家的文化之前,先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坚定自己的标准,不会人云亦云。

另外,我始终觉得,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永远是最重要的。天下的母亲们啊,要注重自己的角色,完成自己的角色,不要只满足于教育孩子,也不要停留于只教育自己的孩子,母亲要成为孩子的导师,甚至是下一代的真正导师。

我怀上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心情很焦虑。我日思夜想怎样做个好父母,怎么才算好父母,加上当时又没有别人的指导,连相关的书籍也找不到。我陷在这样的焦虑中,不能自拔。后来,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忆起他们对我的教育过程,瞬间,不只是育儿问题,就连人生问题也好

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样,变得清晰明朗起来。

我的父母不是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人。他们始终在学习、进步,充实自己的人生,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影响到了很多人,也成为孩子们的榜样。我从小时候他们对我的教导为起点,重新回顾了我的人生。这真是一次漫长而获益匪浅的过程。在回忆中,点点滴滴的细节,如同养分重新滋养了我的内心。对我来说,怀孕不仅是做母亲的开始,而且也是作为一个人,重新考虑今后的路、该做什么以及不该做什么等问题的宝贵契机。

一般怀孕的母亲都是如此,在欣喜的同时会担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一个好母亲。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一定要听从自己的感觉,有了担心的情绪,不要逃避,不要视而不见,要多考虑如何解决和疏导自己的担心。这时如果想不清楚的话,以后就可能受到影响,偏离好父母的标准。

那么,如何成为好父母呢?很多父母爱孩子至深,可能认为要一切为了孩子,无条件为孩子牺牲,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全方位受到呵护。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前面的文章中我也提到过,作为父母,关键在于如何能够成为孩子们的引导者,帮助他们看到未来、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为最好的引导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目标,计划好自己的人生,日积月累,始终进步,并有能力去帮助和影响他人,方能成为孩子的好榜样。如果父母没有这样的能力,不能给孩子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能让孩子从内心里感到敬佩,那么,孩子们自然不会向他们学习,即使他们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

仅仅有能力养育孩子,却没有能力引导孩子的父母,并不是合格和优秀的父母。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标意识,即使为人父母了,也要继续

努力。父母的人生应该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断。

做到这点,反而会比无条件牺牲更难。但是,这才是真正爱孩子,也爱自己的父母要选择的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想想,现在我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出于真正的爱?我是否被一定要为孩子无条件牺牲的这种价值观所包围,执着于孩子,而忽视了让自己成为被孩子所尊敬和爱戴的父母?我是否将孩子看作是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的代理人?父母生育了孩子,但并不能拥有孩子。父母和孩子从一开始就是各自独立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如果爱孩子,就要从?好母亲情结?中摆脱出来,努力做自己。

最好的家长都是孩子的引导者,为孩子的成长出谋划策。

三、创造一个在什么地方都能打开书本的环境

要想将学习习惯化,就要先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刚结婚的时候,在我们租住的公寓里只有一张书桌。我和先生都是喜欢学习的人,对我们来说,一张书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说我可以先在茶几上学习。但先生马上反对,说那样的小茶几怎么能用来学习呢。

然而,我们当时的经济情况并不允许我们购买更多的书桌。那是195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奖学金只有1000美元,除去600美元的学费和保险费及其他琐碎的费用,我们手里剩下的钱还不足400美元。但是月租金就要80美元,所以购买书籍和日用品时都显得捉襟见肘。更何况韩国当时还处在战争时期,家里汇给我们的钱,能不能收到都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我先生只要有时间就去二手市场,希望能给我找到一个合适的二手书桌。终于有一天,他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回来了一张看起来不大却很别致的高档书桌。

在我们家,书桌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家具,而是用于学习的特别家具。先生费心为我准备书桌,是因为他不但将我看做他的妻子,更将我视为一名学者,所以这张书桌才显得更加珍贵。每天晚上刷完碗之后,我就坐在书桌前学习;哄着孩子们睡觉之后,我也会坐在书桌前继续学习。看到母亲努力学习的样子,孩子们自然而然将学习当做是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只要让孩子们懂得学习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于是为孩子做了一切有关学习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够自然地坐在书桌前,孩子也会跟书桌亲近起来的。比起说?你学习吧?,更有用的是说?我们学习吧?。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我先生无论到谁家里,都会先观察那家的书桌。如果人家没有一张像样的书桌,他总是会无法容忍地说上几句。因为有这样的先生,我们家里到处都是书桌。到我们家里做客的人都会问:?你们家里的书桌为什么这么多??六个兄弟姐妹加上我们夫妻,每人有一个书桌,这样就是八个了。但是我先生并没有满足于此,他在房东设计好的地下游乐室里摆上了一圈书桌,把房间布臵成了一个图书馆。这下,我们家里的每个人都有两个书桌了。为了让孩子们的朋友来我家时也能够学习,就又多准备了两张。在不太大的家里,光书桌就有19个,再加上餐桌和茶几有时也充当了书桌的作用,算起来就更多了。因此,无论在家里的哪个角落,都有学习的氛围。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营造出来的。书桌多了,孩子们就自然地想到去学习。实际上,也确实起到了那样的效果。不用强求他们去学,孩子们的眼里只能看到书桌和正在学习的家人,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我们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们放学回来,首先会马上完成当天的作业,然后去地下图书室,

做其他自己喜欢的功课,最后才出去玩。家里书桌比较多,因此在孩子们学习的时候,如果有朋友来玩,就会坐在一旁的书桌上跟着一起写作业或者读书。附近邻居都说,到了我们家,孩子们就会开始学习,甚至有些父母会在每天下午的时候把不愿意学习的孩子们送到我们家里来呢。我们家里的地下图书馆,既是我们家孩子的图书馆,也成了附近孩子们下课后的图书馆。

最近,我还发现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将房间装饰得很漂亮,但是房间里却看不到父母希望孩子们学习的心意。而在我们家,一个房间首先要布臵的就是书桌,这样放臵其他家具的空间相对缩小了,看上去总会显得很拥挤。此外,先生怕书桌的边角过于锐利会碰伤孩子们,所以全部削下来了。又不是专业的木匠,他的手艺不可能做得好看。如果不知情的人看到,还以为好好的家具被弄坏了呢。

老实说,我也不太喜欢房间这样的模样,我也想像其他的主妇一样,将家里装饰得很漂亮。但是,我们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呈现出先生对孩子们的心意。现在回想起来,房间里充满家庭亲情的氛围,可能就是最好的装饰吧。我并不是说让所有的父母都将书桌搬进房间。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如果想要让孩子们学习,要做出怎样的实践,以及这样的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精神。

四、感情好的夫妻,更容易成为成功的父母

父母相互尊重,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常常吵架的父母,尤其是常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的父母,他们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出现问题。

夫妻间普遍互相尊重的现象,是东方家庭的一道风景。一说起东方

式家庭主义,人们大多会想起家长式作风的弊端,但是,我们的传统有更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我们发掘和发扬。例如,在我父母那一代,夫妻之间不会随便说话,即使说,也总是使用敬语,因此即使有比较激烈的冲突,也能用较为柔和的语言表达。这样一来,冲突就减弱了很多,可以让双方都稍微冷静下来,自然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互相尊重中会产生忍耐力。这是夫妻相处时很重要的一点。再天造地设的夫妻,也会有分歧和差异,如果不懂得忍耐,必定会不断起争执。有些人认为我和先生的感情会特别好,或者共同点非常多。但其实,我们与其他夫妻没有什么不同。也并不是说我们不吵架,只是一开始我们就很了解对方的长短处,所以,遇到分歧,我们更懂得尊敬和认可,而不是粗暴地拌嘴或大吵大闹。

我们之所以尽量避免争吵,而是用沟通来解决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想影响到孩子,想努力为孩子们做好榜样。

我和先生在学问研究上有很多共同点,但在琐碎的生活上,却有很多分歧。例如,他对什么都很节省,我则不然。虽然我也不是喜欢浪费或奢侈的人,但在具体细节上经常跟先生发生冲突。如果要请客,我喜欢准备很多材料,这个、那个,丰盛而周到。他却看不惯,每次都跟我强调说,不要忘了工读生的身份。我就不同意,我们是在请客,难道不该比平常好一点吗?

?如果要这样,就不要再请客了。?最后,看到说服不了我,他说。

?我再也不请了。?我也赌气。

但是过一天,客人又来了。我们俩朋友都多,很多熟悉的人不用你请,他们自己都会来。特别是在50年代,波士顿既没有韩国饭店,也没有卖泡菜的,我们成了朋友们吃韩国料理的聚集点。我想尽我的诚意去

招待客人,把菜准备得好一点,用新鲜的材料、上好的食物。我很有兴趣去做这些,虽然这样会非常累。但他竟然一句谢谢都没有,反而责怪我。

我非常难过,但忍着不跟他吵架,并且,我知道我们之间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不好客,而是成长环境不同。我的父亲是个企业家,我从小生活优越,而母亲也特别注重饮食;而先生从小离家过寄宿生活,不同的环境,肯定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待客标准。通过与丈夫的不断对话,我们彼此慢慢认同了这种差异。

有时候也觉得正如母亲所说,夫妻之间有差异是好事,这样才会彼此珍惜。尽管我们尽量避免,但争执还是有的。若被孩子们发现我们在吵嘴,我就会想起母亲曾说过的?一个家庭里面至少得有一个唱红脸的?这句话,而我也这样告诉孩子们,跟他们讲,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夫妻之间的差异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益处。当然,在孩子面前,我从来都是为丈夫树立父亲的权威。这也是母亲的角色。如果母亲不尊重作为父亲的丈夫,孩子也不会认可父亲的权威,这样一来,父亲的教导就无法站住脚。反之亦然。在妻子成为母亲的瞬间,丈夫就要开始树立妻子的权威。如果丈夫尊重妻子、认可她的权威,孩子们才会尊敬、跟随母亲。如果丈夫无视妻子,孩子们也会无视母亲;同样,如果母亲无视丈夫,会使孩子们敌视他们的父亲。

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很优秀,很懂事,但是她告诉我,她最大的苦恼就是处理不好跟母亲的关系。原来,她的父亲嫌弃妻子没出息,一直跟她说,千万别像你妈妈那样。所以这个女孩从小就跟妈妈疏远,长大后她才意识到这种疏远大大地伤害了母亲,也伤害了自己。但是再想恢复,谈何容易。

夫妻生活中难免会在微小的地方产生分歧,但是,决不能过度。特别是如果这种情况经常被孩子们看到,他们的不安情绪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夫妻双方如果都抱有以交流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态度,那么,一切的分歧都容易处理。当然,交流并不可能会完全消除分歧,但可以加深彼此的理解,而这样一来,夫妻感情就会更加深厚。你看,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夫妻相亲相爱的过程;而感情好的夫妻,肯定会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我年轻的时候也不太懂得沟通,动不动就拌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用交流来解决问题,比拌嘴效率更高,花费的时间也少。交流就像一座桥,搭建在夫妻之间,即使很难克服的分歧也能够自然地找到接点,让两个人平稳地渡过去。真的,没有比用尊重和忍耐来交流更好的方法了。

如果我们夫妇一味主张美国式个人主义平等的话,我们现在的家庭也许就不会存在了。虽然我们知道,人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但是在家庭问题上,人和人之间碰撞比较多,只讲平等是不够的,更需要互相谦让,懂得取舍和牺牲。对丈夫和妻子都是如此。

想来也真不可思议,我们夫妇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我们的婚姻竟然坚持了这么长时间,不但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反而越来越幸福,并且把这种幸福传递给了孩子们。

我的先生是那种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要完成事情的人。相比之下,喜欢创造和新鲜事物的我就不能掌握时间,不能一直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先生的生活很有规律,而我则更加随意。

只要看看我们的桌子,就能看出来这样的差距了。我的先生喜欢一本一本地看书,并且看完书后,他会把书桌整理干净,而我则喜欢把多

本书都摊开来同时学习。难怪他主修条理清晰的法律,而我研究的是发散思维的社会学。

还有,我们在理财上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争执。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就让我养成记账的习惯,他常常是把一个月的零花钱一次性给我,让还是孩子的我正确区分支出和收入,养成整理的习惯。

我虽然学会了理财,很独立,但结婚后状况就不一样了。我婆家是由男人来管理钱,与娘家的做法是完全相反的。结婚后我先生让我把自己的工资存入夫妻共同存折里,我很接受不了,认为他这样是在阻碍我的自由,觉得很委屈。按我的脾气,我会跟他吵架,夺回经济权,但转念一想,这个靠吵架是不可能变回来的。其实我先生的意思也并不是想自己随意支配金钱,而是想掌握家里的主导权。我婆家是以男人管钱这种方式来树立象征性的主导权的。我想,将主导权给他也有好处,不但能安定家庭,今后对孩子也有好处。而且先生比我细心,把钱交给他能更好地维持家庭的经济运转。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我妥协了,干脆直接把存折交给了先生。

有趣的是,我总能时不时拿到研究费用,这个费用是不计入工资的,所以不必上交。虽然先生提倡细致和节省,我还是有钱去海外旅行,或者外出就餐,可以自由地花费。虽然,小时候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理财训练不能在家里发挥,但我可能应用在事业上,比如东岩文化研究运营、研究费的管理、国际专业人员会的运营等地方。所以,上帝是公平和仁慈的,我总是心存感激。再说了,因为不用管钱,省去了我的负担,我可以更加专注于工作了。

看吧,我们夫妇也有这么多分歧,但好在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们达成了共识。对于孩子的教育目标,对于如何成为孩子的榜样,我们看

法相同,因此才能够互相忍耐,互相妥协。是的,我们都想成为好父母,有了这个共同点,我们的其他问题就很容易沟通和解决。有了这样的环境,孩子不可能成长不好。

五、打开孩子心灵的方法

我们家每天早上一定要一起吃早餐,这为我们的交流提供了好时机。无论有什么样的状况,无论有多忙,在家里的家人都要一起吃早餐,这是我的先生定下的原则。不单单是因为吃早饭对人体的重要性,还因为能够让自己从每天早上开始认知?家庭中的我?。在新婚的时候,我非常厌烦这样的原则,但是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却发现这是非常好的习惯。

早上看到孩子们的表情和氛围就能大概猜出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了,并且能够轻易地提出问题。看到比较忧郁的孩子,母亲就能表示关心了。但是表示关心并不等于直接向他们提出问题。直接问的话,不但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是想跟他交流,反而让他觉得被你发现了什么事情。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波动很厉害,叛逆、烦恼、忧郁……负面情绪一大堆。如果父母不知道问题所在就直接去问,会使孩子反感,追问太多,则只会让孩子陷入更加混乱的状态当中。这时候,我会问跟这个孩子使用同一个房间的其他兄弟姐妹:?他有什么苦恼吗??住在一起的孩子肯定比我更了解情况,跟这个孩子谈谈,就能了解得差不多了,然后再对症下药,效果往往很好。当然,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这时候,孩子的好朋友可以担当同样的角色。在跟孩子交流之前,多问问周围的人,做好准备,这样一来,也就不用听孩子们抱怨?妈妈你什么都不懂,还……?的话了。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交流的性质。有的话在全家人都在的时候说比较好,而有的话只有两个人的时候才能讲。如果不能区别这一点,会让本来就敏感的孩子感到更加伤心,矛盾也就越来越大了。

另外,要注意引入交流的时机,最好不要直接跟孩子说?我们来谈谈吧?。这种单刀直入的形式,会让开始交流之前的氛围变得尴尬又生硬,孩子也很难一下子对你敞开心扉。与孩子一起做他所喜欢的事情,购物啊、看电影啊、看电视啊等,自然地营造一个两人时间,氛围变得轻松自然了,聊天就可以开始了。

此外,与孩子们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我就经常利用给孩子们理发的时间,通过给孩子们理发、抚摸他们、给他们擦粉等自然的碰触,我们的亲密感更加强烈。那时自然地问他们我好奇的事情,孩子们便不会排斥。

有一次,从周围的孩子那里听说有个孩子因为异性朋友问题而苦恼,我就假装不经意地跟孩子提起他关心的话题:?新学期有没有转学来的同学啊?我小时候有一次班里转来了一个同学,太帅了,我的心一整个学期都‘咚咚’地跳个不停呢。?这样一来,孩子也能够自然地提出他自己的问题了。在听孩子说他的故事的时候,最好不要直接作出评价。如果孩子感觉到家长是在分析和评价自己,他就不想再说了。因此,父母可以提出其他问题,或是同意孩子的做法,来继续诱导孩子讲出来。?妈妈,我参加班长竞选,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开始讲话的孩子,马上评价说?你为什么只有这水平,那时候应该这么做……?等等,孩子马上就会闭上嘴巴了。?你参加竞选,其他同学都支持吗??以这种形式提出其他问题,了解孩子当时所处的状况,就可以了解关于

孩子人脉关系的情报。如果孩子说有其他的竞争者,在班长竞选中觉得比较困难,就不能直接拿他跟那个竞争者做比较。要给孩子思考的机会,让他自己整理好思路。这样一来,他自己就能够分析出竞争者的优缺点,并在日后加以改正。

另外,交流不能像讲课一样事先定好时间,要努力让交流自然地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要给孩子?只要是关于你的事情,母亲什么时候都愿意倾听?的确信,这样,即使母亲没有发觉问题,孩子也会主动开口说出来,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在交流的时候还有一点要注意,不能给孩子?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要听我的话?之类的暗示,最好表现出相反的态度,让孩子感觉他是在告诉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这样,他会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六、与孩子沟通的诀窍

我听过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一长大,就跟自己有隔阂了,什么事情都不爱跟自己说,而他跟同学、朋友却好像无话不谈。遇到这种情况的父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谁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孩子不跟父母沟通,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跟父母沟通没有意义。一来,父母不理解他,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来,父母不能提出建设性或者启发性的建议。如果跟父母说说心里话,父母总拿自己的经验大做文章,听不进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话,哪个孩子还愿意跟父母谈心呢?好的父母要始终记住两个词语:聆听,建议。

二儿子东柱在医大做研究员的时候,有个财团提出了研究课题,东柱积极响应,提出了一整套企划,但最后,研究费用却被在他看来比自己的企划案做得差的人得到了。东柱觉得自己的方案非常优秀,心里很不平衡,马上给我打来电话。?那人提出的企划案跟我的性质相近,

但是水准比我的差,结果我的研究申请被拒绝,他的却被选用了。怎么可能这样不公平呢??听到这话,我跟他说:?东柱,不要认为这件事是你跟这个财团的最后一件事,要把它当做这是你们之间合作的开始。毕竟,最终的结果还没有定下来,你还有努力的机会。如果你真的对自己的研究项目有信心,就接受结果吧。不要在背后不满和抱怨,那样无济于事,别人也不会知道。去联络评价你研究项目的人,问清楚你的研究项目为什么被拒绝、不足在哪里、为什么没有给你研究费用,借此再次有条理地向那个人说明你研究项目的优点吧。?

听了我的话后,东柱特地从波士顿赶到华盛顿去找那个负责人,将自己研究项目的特点向他一一说明。最终,东柱得到了那个美国最大财团的研究费用,成功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研究项目。如果东柱当时没有再做尝试,只是一直在那里抱怨的话,肯定就失去了一次推进研究项目的机会。东柱说,我的建议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所以非常感谢我。后来,在他的同事们申请研究费用的时候,他也提出过同样的建议。

其实,我学习的是社会学,东柱学习的是医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但是在学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相似的,我也曾用这样的方法去申请过研究费用,好几次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才能够给孩子实质性的建议。

我自己非常珍惜这样的经验,不仅让自己有所收获,同样也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我特别有做父母的成就感。所以,我以我的经验告诉所有的父母,一定要让自己成长,不断想办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解决自己人生中的问题。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时,我们才能担当起一个有意义的角色,而不是陪着孩子一起发愁。

很显然,孩子都喜欢有力量的父母。

我又想起我的大儿子京柱。他上耶鲁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因为一件什么事情,他给我打了很长时间的电话。放下电话后,京柱的室友说:?我非常羡慕你,我都不敢把这样的事情跟我母亲说,你有这样能听你说说心里话的母亲,真是幸福啊!?我自己也很骄傲,作为母亲,能成为孩子喜欢的倾诉和交流对象。我始终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有些家长说,孩子跟自己没话说;也有些家长说,自己不懂现在的孩子在想什么。其实,当孩子渐渐长大,他的生活内容会发生很大变化,思想也会跟着不断变化,一天一个想法。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才能走近孩子的内心。这样,真的聊起来,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聊的东西有很多。

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世界,就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很想给孩子帮助,也找不到方法,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扇门被关闭了。父母不能为孩子指明方向,长期这样的话,孩子和父母都会有挫折感。孩子按照孩子的想法,父母按照父母的想法,没有更好的解决途径,双方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互相观望。

七、要重视父亲的家庭角色

人们往往充分重视了母亲在家中的角色,而忽略了父亲。其实,父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同样很大,父亲的角色不可缺失。

那么,父亲的角色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认为,父亲应该象征着一种雄性力量,雄壮、威武、勇敢、进取,父亲应该是严格的、权威的,有时会令孩子觉得害怕的。一方面,他要扮演督促、惩戒孩子的角色;一方面,他也是勤奋、忠诚的榜样。而父亲对于爱的表达,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这些都会让孩子获得从母亲那里得不到的力量。如果父亲角色

缺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接触到母亲,即使母亲的关怀再无微不至,也不能同时扮演好两个角色,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显得柔弱、?女子气?重。

其实,在西方价值观盛行的社会中,我们家之所以能够突出,很大程度上源自对先生东方式角色的坚守。在我们家里,先生是权威的,他也很鲜明地维护和坚持了自己的权威。

在我看来,父亲的权威并不只体现在父亲的威严上,父亲还要懂得尊重母亲,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即使我小先生九岁,他也从来没有?你,你?地随便称呼我。叫我时,他总是加上?妈咪?的尊称。

住在附近的韩国朋友经常笑话我们说,我们家里丈夫竟然称呼妻子为?妈咪?。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这样的称呼里,透着父亲角色对母亲角色的一种尊重和关怀。很显然,父亲尊重母亲了,孩子也会尊重母亲,并且,会更加尊重父亲。当然,权威的角色也并非只有父亲可以扮演。父母中有一人必须要有权威,才能带领整个家庭有条不紊地前进。至于谁来担当,完全可以商量,并且看夫妻双方的性格和跟孩子的关系。我们夫妇就这样阴阳结合地做好了不同的角色。打个比方,其实这就如同演戏一般,什么时候该谁上场,该说什么,该做什么,我们越来越清楚,我们懂得了调节状况,维持家庭的平衡与安宁。

在我们家里,一般喜欢先跟孩子们沟通协商,提前定下孩子们要遵守的家庭规则。如果他们违反了,先生就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当然,这些措施也是提前经过全家讨论协商规定好的。

而我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聆听者和观察者,我听取孩子们的话,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在出现某种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分析和疏导。先生比较威严和讲原则,而我更加柔和,疼爱他们,帮助他们,并激励

他们。

有的家长或许会有疑问,这样父母双方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会不会导致孩子喜欢一个,而害怕和不喜欢另一个?

其实,只要事先跟孩子协商和沟通好了,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孩子会意识到,父母不管怎么做,都是因为爱他。如果父母能把各自的角色扮演好,那么,在孩子的意识里,父母的区分不在于好和不好,而在于角色不同。这是接近事实的正确观念,是应该让孩子建立起来的。

当然,这种父母双方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当我先生出国访问不在家的时候,我在继续扮演母亲角色的同时,自然也会担当起严格对待孩子们的父亲角色。千万不能因为严格的父亲暂时不在家,母亲就让孩子觉得大松一口气。母亲娇惯孩子,不讲原则地溺爱孩子,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孩子对父亲角色的认识产生偏差。无论什么时候,总要有一个人严格地对待孩子,这样,孩子的成长步伐才会稳健而坚实。

也是因为意识到这些,我跟先生平时很注意这种均衡,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够健康地成长。

当然也会有家长说,他们夫妻二人都出去工作,非常忙碌,父母的角色尚且都做得不足,更别说抽出时间去考虑角色分配等问题了。

但是我认为,如果真正意识到子女教育的价值的话,就会挤出时间。像我们夫妻,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也天天忙于各自的学习和讲课,但是回家以后,我们不会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疲倦的模样,即使自己累得不行。我们知道,父母离开一天回家后,孩子们很期待着他们的疼爱和关心。我们再累,也不能辜负孩子的这种期待。

当然,教育孩子也要讲究方法和效率。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父母要合作,如果母亲忙于家务,就由父亲陪孩子玩,教导孩子学习。反

之,父亲若忙,母亲就要抽出时间。

八、让孩子不用督促也会主动学习

一个人的才华,会让他整个人看起来熠熠生辉;而只有当他同时拥有了高洁的品格,他的光辉才会散发和蔓延,才会照耀到他人。才华像是蒲公英的花朵,而品格就是微风,风吹过,蒲公英的小伞才会在空中翩翩起舞,飞到四面八方,把种子播下。品格的魅力每每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喜,它能让一个人更努力,更开阔,更柔软,也更有力量。这一点我也能常常从我的孙儿们身上感受到。

一次,大儿子京柱的女儿给我打电话,说她暑假要去南美,为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做点事情,还说她明年要去帮助海啸遇难者家属,为他们盖房子。她小小年纪竟然有这样的想法,我很是欣慰。

还有一次,三儿子洪柱的女儿找到我说:?奶奶,我正在筹集艾滋病基金,请您帮忙捐些款吧。?

当时正赶上我事情特别多,每天忙得团团转,很难抽出时间去银行,所以只能告诉她:?奶奶不敢向你保证,但我尽量抽时间,争取在最后期限内给你汇过去吧。?

话虽这么说,但因为孙女是第一次拜托我,又是在做好事,我一定得支持一下。于是第二天就把钱汇了过去。

之后不久,我见到孙女,那孩子兴奋地跟我说:?奶奶,我已经筹集到四万美元了!?

当时,她还只是耶鲁大学一年级的普通学生,能筹集那么多钱,其实很不容易。而当我得知她同时还是这次募捐活动的发起人时,我更是大吃一惊!原本以为她只是一个参与者而已,没想到她在关照他人、帮

助他人的同时,还发掘了自己的领导能力。

你看,孩子的才能就是这样一点点锻炼起来的,不是为锻炼而锻炼,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悄悄生长起来的,就像你无心撒下的种子,没有刻意等待,说不定哪天它就发芽了。我知道,这次活动带给孙女的喜悦和成就感,会鼓励她以后投入到更多更大型的公益活动中去,而这些活动也会令她今后的路越来越坚实和开阔,让她和她周围的人都受益。想到这些,我很放心,也很欣慰,心中的骄傲和感动是无以言表的。

这也证明了,比起才华来,品格更能带给他人感动。现在,只要孙儿们参加帮助他人的活动,我就会感到非常高兴。后来,他们果真都陆续做了很多事情,有的为海啸遇难者家属募集资金;有的在法律事务所为那些艾滋病患者代写遗嘱;有的穿越大半个美国,给穷人建房筹集环境基金;还有的帮助那些不能公开遗嘱的人们代书亡后法律事务文书……

孩子们始终有个目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都是为了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们。一旦这样的意识在他们内心扎根、生长,慢慢成为一种信念,他们就会获得无限的力量。他们会全心全意去实现这个目标,而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会努力增长自己的体力和才华,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就像他们的父母——我的六个子女——一样。

这也是我的孩子们最终成长为大人物的道路:不是为了成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为了帮助他人而努力。帮助他人需要施展才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一切就自然而然发生了。

所以,每当有人问我有什么特别的教育方式时,我都会这么说:

?不要只培养孩子的才华,更要注重培养他的品格,让他成为喜欢帮助别人的人。?

育儿知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好都给孩子,为了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生活,许多家长都会给孩子提前扫除障碍,然而不让孩子接受挑战,一直都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对他们的发展也是很不利的。 家长们需要明白: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做主,也许他们做出的选择不一定正确,但是这也是对于孩子一种尊重,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辨别能力。 在孩子的生活中,孩子有需要去承担责任和义务,例如孩子长大后需要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因此小时候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很重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不要总是觉得孩子肯定做不好,我们做父母的对于孩子也要有信心。 有些家长不懂得尊重孩子的 特点,只是无端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给孩子做决定,虽然很多时候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并不是最好的 方式,孩子有自己的思想,他们需要用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果总是有父母来铺路,孩子就会有过度的依赖性,一个没有独立自主思想的孩子也就无法很好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选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人的责任感是在不断地自我选择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没有自我判断的能力或是自我选择的权利,只有被选择权,也就没有承担责任的意识了。因此,多给孩子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孩子对自己的事做主,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的需要。 孩子在自己做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形成遇事情冷静,有自己的主见的心理 。 孩子终归要自己过生活,社会一直在发展,如果孩子的发展跟父母一样,其实已经在退

步了,为了让孩子可以有更高品质的人生,父母要适当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发展,教育提倡的是张弛有度,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孩子有信心迎接各方面的挑战和竞争。'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展开全文 尽了本分的小人物,就是英雄! 我对“大人物”的崇拜,始于儿时凑在人堆儿里看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帅气的“皇上”举手投足尽显风流潇洒和威严,真心酷毙了帅呆了! 可长大后遍阅历史才发现,敢情当皇上是绝对的“高危职业”。不论东汉那些比走马灯换得还勤的小皇上,还是五代十国那些动不动就身首异处的武人陛下们,哪堪一个“惨”字了得?!真真是“大Boss宝座人人爱做、大Boss倒霉人人爱看”。 人物,人生而平等,人人都需待人接物。但在这个“人物”前

面非要冠以大和小,无非就是为了区别一个人拥有的成就与名望,打上一个标签。不过话说回来,标签既然能贴上,也能被扯下来。大人物脑子拎不清就会被打回小人物,小人物奋发向上再配上点儿运气,说不定就能成为大人物。 既然“大”和“小”之间可以自由转换,那坦诚自己是个小人物就不丢脸,起码是在社会这个牌局里找到了自己的椅子。但如果连初级阶段的“小人物”都当不好,那就别去奢望当什么“大人物”。只要能保存希望持续努力,就等于为自己留下了种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人物不可悲,小人物需要尽本分,尽了本分就是英雄。 01 如果小人物天天沉溺在成为“大人物”或者“大Boss”的虚幻愿望中,总梦想着一步登天,总想着攀龙附凤,那就真的可能连起步阶段都过不踏实,把自己搞成笑料。 我曾经交过一位年龄相仿的朋友。他出身显赫的干部家庭,耳濡目染父母兄长的为官之道,自然对自己未来的仕途也充满了勃勃雄心,时时憧憬自己成为大人物的场景。 于是,朋友不由自主把自己学到的官场皮毛潜移默化,运用到实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虽然只是一个基层的副科级干部,却总是说话嗯嗯啊啊,动辄就是“研究研究”,以高干心态自居,喜欢指点议论不喜欢实干。大家碍于他的“背景”,虽有微词虽觉可笑却都缄口不言。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_感悟人生完整版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近期,学习了吴和芳老师萨提亚模式板块上的《和谐关系工作坊》,年近48岁的吴和芳老师,对生活有必须的沉淀和积累,有将近二十年对心理学的探索的经验,同时他本身也是北京大学心理系毕业生,所以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到心理学的应用在这个版块,让我觉得此次课程收获个性大,想和大家分享下本次课上的资料。 1、你来自于哪里? 通常人们会说:这个事情这个人是环境的产物,能够想一下我们来自于哪里,同样我们的孩子后期他来自于哪里。 第一,人类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比如说我们的父母他们可能生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我们生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时代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时代特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这其实也是我们成长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行为举止,价值观跟这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举个例子,昨日早上的时候,儿子出门要换新鞋,我说别换了就穿这个吧,他说我做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人怎样能穿一双那么脏的鞋出门呢?我得穿干净的。当时我个性诧异,不明白他这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从哪儿得来的。当他上车之后我就给他讲了英国的贵族精神。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人,你就应承受的社会职责是什么?你的担当是什么?我先从英国的贵族家庭贵族精神跟他讲起,然后落脚到最后他所理解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他很小,不明白从哪里看来了中产阶级家庭这样的词语,我担心他对这种词语的引申理解会有偏差,所以我给他了一些小的引导,但是大家明白作为父母我没有给他讲过这个词,这个词必须来自于他所接触到的信息,无论网络、电视或者朋友,那有些东西我们能够给些引导,或者只能引导一部分,又或者有些东西我们真的引导不了,所以对于时代的这个影响、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特征,我们能给予的就是尊重。 第二,学校和老师。我们都能回忆起学生时代哪个老师对自我的影响很大。就是每个老师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都很大。所以,我们也来自于学校来自于教育体系。大家都说此刻的应试教育不好,但是我们能躲掉吗?我们怎样在现有的环境当中给孩子一些引导呢?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们还来自于学校来自于老师。 第三,我们来自于家庭环境。父母本身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从小尤其是幼儿园之前完全是在家里,甚至于幼儿园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小学后在学校的时间会长一点。所以,我们还来自于家庭环境。此刻我们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这个对孩子后期的人格发展和健全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他的性格,习惯的养成,都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受着时代的影响,受学校和老师的影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怎样在一个大综合环境当中成长出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特征,自我的性格,自我的人格构成自我的世界观,自我的价值观,自我的人生观。我们作为孩子的妈妈,要培养一个拥有什么样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的人,什么样人格的人?这个部分是我们每个妈妈都就应思考的,后期我们将慢慢探索。 2、何为人格 我们常说,某人人格分裂,某人人格健全,某人性格魅力强,那究竟什么是人格呢?我认为人格分为生理人格和心理人格两部分。人格的外在体现更多的由他的性格呈现出来,而这个

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精神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运用教育理论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精神的研究》 结题报告 泉源乡中心小学毛善英颜士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给予了过分的保护和溺爱。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家长都替他做了。孩子想自己穿衣服,不行,太慢了;孩子想出去和小朋友玩一会,不行,受伤怎么办?这也不能干,那也有危险,禁止孩子接触任何新鲜事物,从而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性,一切听从家长的安排。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怎样去做,也不敢去做,处事畏首畏尾,对任何活动缺乏主动,意志不坚强,缺乏独立性。因此要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家长首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摔几跤、累一些并没有什么关系。凡是同龄儿童能够做的事情,如穿衣、洗涮、同陌生人谈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玩等等,哪怕多少带点危险性的事情,都应让孩子去做。因为孩子只有完成了多少带点危险的事情,在完成过程中内心多少有点不安,他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变得坚强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要注意安全,给孩子适当的保护,防止孩子接触危险的东西或去危险的地方,如有电、有火的地方或阳台、高墙等。在孩子做事情前,告诉他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危险,以及防范措施。 五十年前,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对父母对孩子照顾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说明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生活的舒适,也关系到孩子对生活有没有自信心,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生存能力,能不能自立于社会。 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诉告诫年

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享誉世界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扶着走,牵着走,而是看着走,让他充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能做到的事,都要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成长的空间。我提出的要给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是符合教育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理论依据 无数自强自立者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于多好的环境,而在其是否具有自强自立的精神。如何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本课题在研究中通过引导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挖掘孩子的自主选择潜力、引导孩子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循序渐进的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的精神。 三、课题内涵及研究的基本内容 引导孩子勇敢地承担责任是迈向自强的第一步锻炼。勇于承担责任就是自责。在社会生活中有成与败,有得与失,有荣与辱,有幸与不幸。追求自强的人,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对孩子来说,告诉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怨天尤人,就是对困难的畏惧和怯懦,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这样的认识归因会使自己产生挫败心理,自我萎缩。自强得人必是勇于自责的人;勇于自责的人,才能做到自强。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其生活自立能力的基础。美国哈弗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的400名少年儿童所作长达20念得跟踪调查,发现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孩子与不爱动手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这有力的证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生活自立能力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一定要注重对

大人物与小人物

小人物遇到大人物 教学目标:1、分析小说中霍力格的人物形象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习得的方法分析马海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今天接着评讲我们的半期考试卷子。之前我们把试卷的其他部分都评讲了,留下了一道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题——《小人物遇到大人物》。为什么说我们熟悉这道题呢?是因为它的体裁我们熟悉,是一篇小说。为什么又说我们对这道题陌生呢?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全国卷的这种考法,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分列出来二选一来考查,从同学们的选择来看,百分之七十的同学选择了这道题,而在这百分之七十的同学中又有百分之九十的同学得分在15分以下。这个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说明很多学生没有触摸到解决这类题的门径,今天我们就通过评讲这篇《小人物遇到大人物》来了解一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 我们刚才提到了这篇文章的体裁——小说。下面我们来一起回顾下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在这三要素里面最重要的是哪个呢? 生:情节 生:人物 那到底是情节还是人物呢?我们来看看小说的定义: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很显然,小说的中心要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今天我们就来着重解决一下第2题,来一起分析一下霍力格这个人物。 我们看这篇小说的题目“小人物遇到大人物”,我想听一下在大家的印象里,或者在大家看来,什么样的人物是小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是大人物呢? 学生讨论并发言。 看来同学们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就是我们在坐的都是小人物。那我想采访一下大家了,如果正在我们讲课的间隙,习总书记进来了,并且走到一位同学跟前给你握了握手,问了下你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并且给你合影留念,你这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生:激动。 我想问问,这个时候是不是会特别盼望周末的到来,第一时间拿到手机发说说,发微博,发朋友圈,来把这件事昭告天下呢? 生:会。 那假设你和主席的交流过程当中不小心说错了话,而当时却没有意识到,当你过后突然回忆起来的时候,你的心理是怎样的呢? 生:忐忑,不安,焦灼。 好,那么在这篇小说中当小人物霍力格遇到大人物马海后他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霍力格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下面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迅速地在原文当中用勾画圈点的方法把描写霍力格的句子给找出来。 …… 卑微而又势利。霍力格两次看见马海都表现出对他的尽力讨好。 虚荣心强。霍力格非常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和这位大人物说话,并表现出“随意的姿态”,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身份。 善于自我安慰(逃避现实)。明明因为不专心叫错了马海,却又反复安慰自己马海没有

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的精神

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的精神,家长要怎么做? 在孩子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良好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独立思考,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下面就和优教网小编一起来看看怎样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的精神,希望对广大家长有帮助! 一.教会孩子学习善于思索。 钻研就是开动脑筋想问题;现在学生工具书齐全,不管什么问题都很容易找到答案。因此,孩子虽然有自读,会自查,能自学;但却不会思考,养成了有问题找答案问家长的习惯。不思考就走上死记硬背的怪圈,学习也就事倍功半了。因此不到山穷水尽,一般不要给孩子答案。养成孩子独立钻研的好习惯。 二.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往往是孩子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要使孩子对所学的内容产浓厚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家长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阅资料。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家长不妨教给孩子每天学习之后,给自己提一个、两个“为什么”的问题,动脑筋去思考,想出合理的答案。孩子考家长,家长考孩子。安排一个时间,全家人坐下来,就某一方面的问题孩子和家长互相考一考。内容应事先定好,大家有所准备,谁提出问题,自己必须有准确答案。鼓励孩子一题多解。老师留的作业,常常不止一种答案,一种解法。孩子在完成作业时,只写一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别的方法。时间允许,可以写在另外的纸上或书本上 三、给孩子营造空间 早教知识当孩子一般读到二、三年级,要常带孩子参观一些市、区各级图书馆,熟悉里面的布局和运作规律。在图书馆,重点学习查找文字,音像资料,随后分阶段根据获取的材料确定自己演讲的主题。内容从“我的名狗”到“经济发展”,无所不有。 四、制作各类标本 父母们要为了孩子的求知,不惜慷慨解囊。海边、丛林、山地都是孩子们的好去处。面对收集来的贝壳、石头、树叶等,孩子分门别类地整理,尔后固定,最后标出几国文字,除汉语外,还有英文、其他文字等。为了使孩子从小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对标体作出规范、合理的鉴定,父母们应支持孩子不厌其烦地跑图书馆、走书店,对文章中的数据、资料与手中的物品(包括说明、图片)进行对比。详实地把采集的标本予以科学的鉴定,包括时间、地点,种类都一一注明。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怎样培养孩子刻苦钻研的精神,更多精彩内容,还请继续关注优教网!丰富的教子经验和教育方法,一定能够帮助各位家长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的。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李希凡:大人物时代的小人物命运 作者:刘天时 更多阅读,尽在主题阅读网! 李希凡称自己一贯的态度是:对“四人帮”深恶痛绝,对“文革”深恶痛绝,对“文革”结束以来出现的“反毛”、“非毛”言论更是深恶痛绝—— 酷热的7月。78岁的李希凡迟缓地从漫长的午睡中醒来,迟缓地挪腾到窗边的椅子上坐下来。手里的扇子摇得有一搭无一搭,对面的电风扇嗡嗡地旋转。李老人家的老头背心汗滋滋的,棉布大短裤皱巴巴的。家里没有别人,只有另一个屋子里还睡着的老伴,3个女儿早已成家立业不在身边,他们的保姆刚刚辞职。天热,他的糖尿病复发并在加剧,早上吸过氧可是还是觉得憋闷,老伴的腿出了毛病不能动了,屋子里都是红花油味,房子要拆迁了,他要去医院买药,还要去菜场,……在李希凡典型的老年生活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或者……他乱糟糟的书房里,乱糟糟的书桌上,挂满茶垢的保温杯下面压着几页竖排稿纸,写的什么呢?哦,《红楼梦人物论系列之贾探春》……

“平凡”、“安稳”、“默默”,这一类的形容词,在李希凡早前的人生历程里,是不曾有过的,相反的,“李希凡”这个名字,在建国以来我们主流的政治风景和意识形态脉动里,一直是跳跃闪烁的:1954年因为一篇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文章,得到毛泽东嘉许,火速蹿红,星火燎原——由俞平伯而胡适,由文艺批评而判决剿灭自由主义,作为一个敢于向大人物开火的“小人物”——点燃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文化改造的新一轮高潮;接下来的六七十年代,作为《人民日报》文艺评论员的李希凡,激昂指点,参与到大大小小的文化运动中来,所谓“南姚(文元)北李(希凡)”,李希凡是风光显著的红人…… 贫寒少年爱好上马克思主义 在作为被钦点过的“小人物”登上时代舞台之前,李希凡的故事是从演绎一个贫苦少年为生存挣扎而开始的。 上个世纪40年代,北京郊县通州,李希凡是一个普通人家6个孩子中的一个,父亲失业重病,家境衰落,13岁开始,他先在洋服店当学徒,继而是印刷厂的童工。逃难、遭师兄欺侮、半饥半饱、投亲靠友……经历着一般旧社会穷孩子生活的辛酸和粗砺。 20岁时,他寄居在山东姐姐姐夫家,工作是早晚接送外甥上下学,晚上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授姐夫赵纪彬做笔录。 “姐夫说马克思不说马克思,说卡尔;斯大林呢,是约瑟夫。我就想这卡尔是谁?约瑟夫是谁?”于是白天,李希凡在做完家务后开始在书架旁逡巡。马列选集、鲁迅小说、苏联文学,开始了他的启蒙。 没有什么意外的,贫寒少年李希凡爱上了马克思主义,“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时,由山东大学文史系旁听生,经华东大学干部培训班,后入山大中文系正式读大学,再接下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李希凡几番努力,终是踏上了一个文化人旅途。这期间,我们的祖国,也经历着改天换地的变化…… “小人物”打响“可贵的第一枪” 转折就发生在1954年的春假。这个转折,既是李希凡本人的脱颖而出、“人生从此不同”,也牵扯出5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一轮文化批判,涉及了更多人命运的变故。 4月的北京,假期中百无聊赖的李希凡,有朋友蓝翎来访,两人聊着聊着,说起最近《光明日报》上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观点,都感到“不对头”,于是商量着写个文章。这篇题为《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的文章,发在《文史哲》杂志1954年第9期上。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对俞平伯提出挑战——“俞

用数学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精神

用数学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精神 发表时间:2012-04-27T10:14:25.43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20期供稿作者:万莉华 [导读] 教学过程应该沿着情境化逐渐减少、数学化逐渐增加的轨迹运行。 庐山区海会中学万莉华 “学习数学是一个人发展的必须过程”,这是许多教育者都明确的。但是数学教育培养着一个人的什么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什么作用,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说法。同时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必考科目,数学经常受到各种“诟病”,题目过难,与现实连接不紧密,数学的价值和作用到底体现在哪里? 曾有一名北京大学的教授做过调查,问过各行各业的不少人“回顾中学时代学过的数学,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以平面几何为代表的数学课教会人思考,教会人判断是非,讲清道理,培养合理的质疑精神,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让人受用一辈子。 是的,这种素质的养成,是中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却给予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整合在一起,变成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整体,清晰的思维是将来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换言之学生从书本上学的数学知识多会还给老师,可心理的逻辑永不改变位置————那些中学学到的思维方法与人生观点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学会思考,数学之所以成为贯穿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课,正因为它肩负着理性文明启蒙的使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不说远的,前一段日本福岛地震核辐射引起的全国各地抢购食盐的风波,暴露出那种唯上的、从众的思维定式今天仍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在当今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显得更为重要吗?因为在数学单纯的环境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的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相信逻辑的力量。这种自信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用数学培养孩子明辨是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可以说,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 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莫衷一是。“课改”,“教改”大潮一浪又一浪纷至沓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每间数学教学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颠覆着,作为教学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们,呕心沥血,惟恐课上的不生动,形式不新颖,内容渗透的不到位,目标体现的不具体。欣喜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表达和说理能力方面有了进步。但是也体现出了不少弊端,教材过低的估计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稍一问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个循环,而练习和考试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力,往往是九年级的中考题就编进七年级,这里刚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马上就让学生在正方形里找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些老师曾笑侃“刚学会走路,就要飞了”,于是学生明显在逻辑思路的推导和独立思考方面裹足不前。同时教学与考试的脱节带来了更繁忙的工作,老师忙着返工补充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也忙着钻研难度更大的练习,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许多课堂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境引入课题,但是数学化加工程度不够,学生感知不深,教师在引导进行学生思维训练时,只停留在情境的生活层面,不敢过多过细数学化深加工,怕与新课改要求相违背,因为教材设计没有相关的训练,顾虑重重,以致“水到渠不成”,学生只重视“是什么”,忽视“为什么”,在解决问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比较多,一到独立解决综合能力题时力不从心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无可奈何吗?应该不是的。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学中可以 1、从审题开始、抽取本质。 我们不可否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也不可否认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情境中,而是应该沟通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来自于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进行抽象、概括,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全面审视,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包括图画)进行观察、比较,综合、分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把情境中的非本质因素和本质因素进行剥离,抽取出本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审题,逐步淡化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景因素、时间因素、个性因素等对要解决问题的影响,使学生把收集、筛选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再用最简洁的言语表达出主要信息及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现情境向算理的转化。 2、抓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集约化、符号化的思想;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策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止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抽取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思考能力。 3、抓表达说理,训练思路。 无论是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还是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都不可缺少思路的教学、说理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就要知道学生是怎么用言语表达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开始。促进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抓手。 4、增思维含量,提高品质。 教学过程应该沿着情境化逐渐减少、数学化逐渐增加的轨迹运行。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抽象数学的渐进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一个例题的教学也应该如此。可以从情境引入,但要通过对比、综合、分析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实现脱离情境、抽取本质,达到抽象、概括的目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多一点启发,多一个台阶,是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思考如何去多一点的启发学生,如何给孩子多一个的台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建筑材料”,更充裕的“施工时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独立搭建出属于自己的“数学城堡”。

伊顿公学的优雅气质是如何培养的.doc

伊顿公学的优雅气质是如何培养的 英国的伊顿公学,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这个坐落在英国泰晤士河畔的贵族学校。凝聚着英国传统教育最核心的部分。历来被誉为“绅士的摇篮”。下面来说说伊顿公学的优雅气质是如何培养的。 在全世界人的眼中 “伊顿”这个名字,已经成为 贵族、天才、绅士和美男子的代名词 从宏观经济学创始人凯恩斯 抒情诗人雪莱,惠灵顿公爵 到英国19位首相、印度王子、阿拉伯王子 英国首相梅卡伦 ▼ 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 ▼ 世界名流、政界精英的名册里 处处都少不了“伊顿”的标签 光有钱,不一定进得去 有小伙伴好奇,进入这样一所学校 究竟需要什么条件? 主页君帮你打听了,条件就两条 要么有钱,要么有才 除过每年33000英镑的高昂学费 (约合人民币32万元)

伊顿也是个“拼爹”的地方 公学规定,孩子一出生 家长就得立马预报名,否则不予受理 预报名的家长必须达到指定学历 具有一定的学术成就 否则不予申报 毕竟全球每年只有200多个名额 真是年年都争得头破血流 “受制”于伊顿苛刻的条件 又不忍放弃它精英版的教育 每当有男婴出生,英国众多名门望族 都会凭"出生证"到伊顿公学报名排队 好保证孩子适龄后能顺利入学 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曾在这里就读 对于名门望族,排排队还有点希望 可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 伊顿公学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除了严苛的入学条件外 仅是每年高昂的学费 就足以让刚步入小康的家庭跌入贫困 然而最近却有这样三位平民学生 幸运地通过各项测试,并在基金会的赞助下顺利入读伊顿公学

而以他们为题材的BBC纪录片《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也为我们揭开了伊顿的神秘面纱法拉、西奥、詹姆斯 与王子贵族做同学的平民小孩 他叫詹姆斯 家里经营着一家小餐馆 有时人数不够时 他要时不时接听电话送外卖 他叫西奥 是个游泳健将 出生于普通的白领家庭 从小就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他叫法拉 很小时就被寄予厚望 母亲希望他进入全英最好的学校还好,他不负众望 怀着期待、憧憬,还有那份小自豪他们欢天喜地地来到伊顿公学 可眼前的景象 着实令他们大吃一惊 传说中的伊顿公学 根本没有想象中的有趣和高大上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抓住独立性培养的关键期。两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也许昨天还是妈妈怀里的娇宝宝,事事依靠妈妈,今天突然间要独立,什么都要“自己来!”明明自己做不好,还不让别人帮忙,如果父母仍像以前那样,孩子有时就会发脾气。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说:“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孩子可喜的进步。成人应该抓住这个孩子要独立的敏感期,掌握必要的教育策略与要点,让孩子的独立要求得到满足,避免过度依赖的形成或抵触“反抗”的出现。 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独立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

期。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培养孩子们的“贵族精神”

培养孩子们的“贵族精神” 1.小孩,你一定要学会做饭。这与侍侯人无关。在爱你的人都不在周围的时候,使你能善待自己。(能独立生存) 2.小孩,你一定要学会开车。这与身份地位无关。如此在任何时候,你都能够拔腿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点,不求任何人。(自由) 3.小孩,你一定要上大学,正规的大学。这与学历无关。人一辈子中需要经历这几年,自由自在又能染上书香的生活。(一旦走进社会,就进入了市场) 4.小孩,你明白吗?足迹有多远,心就有多宽。心宽,你才会欢乐。万一走不远,让书籍带你走。(拓宽自己的视野,借助知识的视野) 5.如果世界上仅剩两碗水,一碗用来喝,一碗要用来洗洁净你的脸和内衣裤。(自尊与贫富无关) 6.天塌下来都不要哭,也不要埋怨。那样只能让爱你的人更心痛,恨你的人更中意。(安静地承担命运,爱你的人自会关怀) 7.就算吃酱油拌饭,也要铺上洁净的餐巾,文雅地坐着。把简单的生活过得专门讲究。(风度与境遇无关) 8.去远方的时候,除了相机,记得带上纸笔。风景是相同的,看风景的心情永不重复。(徐霞客之因此是徐霞客,不是因为走的路最多) 9.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只有5平米。它能够让你在和爱人吵架赌气出走的时候,不至于流落街头,遇到坏人。更重要的是,在你

浮躁的时候,有个地点让你静下来,给自己的心一个安放的角落。(独立人格) 10.小孩的时候要有知识,长大的时候要有经历,你才会有个精巧的人一辈子!(读别人的经历,找自己的经历) 11.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请记住,拥有善良,会让你成为最受上天眷顾的人。(这种眷顾未必是财宝与权势。善有善报,所报者,爱也) 12.笑容、文雅、自信,是最大的精神财宝。拥有了他们,你就拥有了全部。 这确实是"贵族”精神。

如何让孩子在思想上独立

萤火虫的火把在哪里——分析判断力的发展 也许在某个冬日的清晨,你会突然发现,那个天天拖着一条大鼻涕、只知道吃和调皮的顽劣小子竟然开始思考了…… 一.自由的小鸟才能飞得更高 5岁的小男孩彬彬和同样5岁的小男孩浩成在同一所幼儿园同一个班级中坐同桌,而且这两个孩子都住在花园里小区。按道理来说,他们两个应该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事实上,这两个小家伙曾经也真的是形影不离。不过,因为彬彬妈妈不允许儿子和浩成玩,所以他们之间的友谊就这样被硬生生地割断了。 在彬彬妈妈眼里,自己的儿子绝对是个优秀孩子,不仅天资聪颖,而且乖巧有加,对爸爸妈妈的话总是能说一不二。每天从幼儿园回家之后,彬彬就会照惯例将今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大小事情详细地跟妈妈讲述一遍,然后,彬彬就在妈妈做饭的时候在爸爸的陪伴下去看电视。彬彬的爸爸妈妈是绝对不允许彬彬独自看电视的,因为他们担心电视里的不良内容会损害儿子的心理健康。而彬彬也习惯了这种陪伴,他在爸爸的陪伴下看电视,然后在妈妈的陪伴下钻进印有米老鼠的宽大被窝中看画报。实际上,彬彬并不喜欢被子上的这个图案,他讨厌米老鼠、喜欢奥特曼,但他依旧能安心地盖着自己不喜欢的被子安然入睡。 彬彬的爸爸妈妈觉得,周围环境中蕴含着太多不利于儿子成长的因素,而儿子还没有成熟到能对周遭诸多事物作出详尽准确的判断,所以对儿子的成长一定要严防死守。而彬彬呢,在爸爸妈妈的监护下倒也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 被彬彬妈妈看做是“坏孩子”,并严厉禁止儿子和他一起玩耍的浩成,与彬彬比起来,却完全的不同。 和彬彬同岁的浩成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个很有想法的小家伙。就拿放学回家这件事情来说,他就显得个性十足。小小的浩成从来不让爸爸妈妈到幼儿园接自己放学,而他的爸爸妈妈在教给儿子怎么过马路,叮嘱过儿子不要跟着陌生人走,然后偷偷地尾随过他几次之后,倒也放心大胆地任由儿子独自回家。于是,每天5点多的时候,人们都能看见浩成小小的身影自由自在地出现在宠物店里、杂货店门口以及小区花园中。等到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他才会向家的方向走去,手里常常还会提着刚买来的小金鱼或是才从草地上抓来的蚂蚱,而这一切,都是得到浩成爸妈的许可的。 浩成是个倔强的家伙,想要让他顺从,就一定得说出令他信服的理由,这是浩成从小就养成的习惯。浩成从很小开始就学着自己做决定了,比如早上喝豆浆的时候,浩成妈妈在询问完爸爸要多少豆浆之后,问儿子同样的问题:“宝贝儿,你要多少豆浆,半杯还是一杯?”被妈妈当成大人教养的浩成绝不会像别的孩子那样赖着不吃早餐非要让大人喂,他总是会学着爸爸的样子将自己的需求告诉妈妈,然后痛快地将那杯豆浆喝掉,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想法。 特立独行的浩成就这样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虽然经常会因为淘气给爸爸妈妈带来麻烦,但当爸爸妈妈看到儿子自信的笑容时,倒也觉得很是宽慰。 故事中所描述的,是两个在不同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小故事。我们并不是想探讨这两种教育方式孰是孰非,因为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对彬彬的父母来说,他们想让孩子在绝对纯净的环境中长大,但这样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找寻的;而他们又不能将全部希望放在孩子身上那些在他们眼里根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判断力上,因此就企图通过自己的监管,人为地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纯净”

大人物与小人物(DOC)

一九五四年,毛泽东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中提出了一个小人物与大人物之间关系的问题,在两者之间,他始终把关爱的重点放在小人物这一边。他说:“事情是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并往往加以阻拦。”在这件具体事件上,大人物是指周扬,小人物是指李希凡。那时周扬是在宣传系统掌握大权的人物。我们且撇开《红楼梦》讨论中的是是非非不谈,就毛泽东个人感情上,他是始终倾向于小人物这一边,倾向于弱者一边的。毛泽东早年在一九二五年的《沁园春?长沙》一词中,便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之句。那时候,他还是小人物,“粪土当年万户侯”,即是对大人物的藐视。其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统观念。大人物是保守倾向的代表,小人物则是谋求进取的代表。《孟子?尽心下》中有“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那就是对那些巍巍而高峨的大人物要敢于藐视他们,才能看清楚他们虚弱的一面。一九五八年四月二十七日,毛泽东写信给田家英,建议他:“如有时间,可以一读班固的《贾谊传》。”他还说:“《治安策》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如果我们去读一下《汉书?贾谊传》,可以知道贾谊这个人是典型的小人物。其云: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培养孩子的贵族精神

培养孩子的贵族精神 1.孩子,你一定要学会做饭。这与伺候人无关。在爱你的人都不在身边的时候,使你能善待自己。(能独立生 存) 2.孩子,你一定要学会开车。这与身份地位无关。这样在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拔腿去往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不求任何人。(自由)

3.孩子,你一定要上大学,正规的大学。这与学历无关。人生中需要经历这几年,无拘无束又能染上书香的生活。(一旦走进社会,就进入了市场) 4.孩子,你知道吗?足迹有多远,心就有多宽。心宽,你才会快乐。万一走不远,让书籍带你走。(拓宽自己的视野,借助知识的视野) 5.如果世界上仅剩两碗水,一碗用来喝,一碗要用来洗干净你的脸和内衣裤。(自尊与贫富无关) 6.天塌下来都不要哭,也不要抱怨。那样只能让爱你的人更心痛,恨你的人更得意。(平静地承受命运,爱你的人自会关心) 7.就算吃酱油拌饭,也要铺上干净的餐巾,优雅地坐着。把简陋的生活过得很讲究。(风度与境遇无关) 8.去远方的时候,除了相机,记得带上纸笔。风景是相同的,看风景的心情永不重复。(徐霞客之所以是徐霞客,不是因为走的路最多) 9.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哪怕只有5平米。它可以让你在和爱人吵架赌气出走的时候,不至于流落街头,遇到坏人。更重要的是,在你浮躁的时候,有个地方让你静下来,给自己的心一个安放的角落。(独立人格) 10.小孩的时候要有见识,长大的时候要有经历,你才会有个精致的人生!(读别人的经历,找自己的经历) 11.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请记住,拥有善良,会让你成为最受上天眷顾的人。(这种眷顾未必是财富与权势。善有善报,所报者,爱也) 12.笑容、优雅、自信,是最大的精神财富。拥有了他们,你就拥有了全部。这就是"贵族”精神。

有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建议总结

有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建议总结 常有年轻家长抱怨,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都没有经验,管少了又怕耽误了孩子。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呢?下面我们给家长推荐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在家庭劳动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精神,摆脱依赖心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应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的事自己做,今天的今天完成,从而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当然,日常生活的小事的确能锻炼孩子的独立性,但如果不加强日常生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很能很给让孩子受到锻炼。平时如果家长有意识教给孩子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更好地自我服务并做好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小强是二年级的学生,平时从不做家务,在学校表现也一般。一天,爸爸妈妈都必须不在家,小强看到家里的被子没有叠,地没有扫,碗也没有洗,于是就想帮妈妈做家务劳动。很快,小强就把被子叠了,虽然不齐,但总算叠起来了。然后,小强打一桶水,把拖把打湿,就去拖木地板,拖了好半天才拖完(但他没有想到木地板是不能用湿拖把拖的)。拖完后他又去洗碗,像妈妈那样,往水池里倒一些清洁剂就洗起来,由于清洁剂到多了,一不小心,摔破了一个碗,在小强捡碎片时,把手划伤了,流了许多血。小强的爸爸妈妈回到家,虽然心疼得不得了,但他们仍然将小强好好夸奖了一番,并告诉了小强正确的劳动方法。从此,小强成了爸爸妈妈的小帮手,并且还当上了班上的小干部,自信心和自理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发展。小强父母的教育方法值得家长们学习。 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不让孩子有锻炼机会,不让孩子到生活中去磨炼,那么,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不可能得到培养的。 2、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在美国,多样的小型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手段。如组织缝纽扣、洗衣服、刷鞋,叠被子等各种比赛。会同家长让孩子“当一天家。理一日财”;还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活动,如在迎新年时让孩子自己动手做贺年卡,动手包饺子、炒菜等;还可组织女生用绒线织帽子、围巾等。这些都可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增添生活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锻炼孩子的能力。

论大人物与小人物

论大人物与小人物 但凡一个家族、一个组织、一个集团、一个区域,必有大人物与小人物之分。 每个人都想从小人物变成大人物,每个大人物都想往更高的地方爬,层级的高低只是相对而没有绝对。 大人物掌舵,小人物划船;大人物一举一动牵动着团队势态发展,小人物的行为只能影响团队的局部范围。大人物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小人物担负着更多的义务。想成为大人物,决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全凭关系,高超的政治手腕不是人人都能练就;能爬上去当然高兴,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坐得稳。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无论如何奋斗,终其一生也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做一个小人物,理想终究只能化作泡影。这的确不公平,但也非常无奈;这不是努力不努力、有没有志气的问题,而是因为智力和运气只会恩宠少数人。 在通常情况下,小人物对大人物只有俯首贴耳、唯命是从,否则只有悲惨的下场;但大人物对小人物的态度可以温和、可以严厉、可以亲切、可以疏远、可以进行人身攻击、甚至可以有目的地把事情推到小人物身上去顶罪。 大人物看似居高临下,但做好大人物并不容易,他除了要镇得住手下,更重要的是他也有他的上级,也得应付过去。 小人物虽然劳碌,但一般情况相对安稳,不会遇到各方面的压力,只需要服从他的上级。

在一个集体内,大人物比小人物的经济状况通常会明显高出很多,大人物操劳的是应对四面八方的关系,小人物关心的是怎样提高自己的收入。 大人物的命运主要是由所处环境决定,小人物的命运却是由大人物来掌控;小人物遇到上面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就在一定时间段内决定了自己的未来。 大人物与小人物的完全不对等关系,在三国时期张飞之死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之前的观点一直是这样认为:张飞该死,一点都不冤枉,他完全是在自掘坟墓;范疆和张达行刺属于正当防卫,没有任何过错,他们被杀才是冤屈。 后来从更深的层面考虑,张飞之所以武功盖世,可以当上将军,根本原因是福报较大,更得上天宠幸,同时他承担的责任也更大;副将范疆和张达的行刺即使从情理上说得过去,但正是这种上下并不对等的关系,导致他们不管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倘若不行刺张飞而后被处决,后世对他们二人的评价也会更高一些。 普遍来看,大人物与小人物相处融洽的单位,内患会较少,发展也会更好一些;很难想象一个官兵不和的军队是怎么打仗的。 综上所述,从大人物的角度,理性的做法是对小人物稍加体恤,这样才能减少团队负面情绪利于整体作战;从小人物的角度,即使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在受到冤屈之时也不应该过多埋怨大人物甚至针锋相对,能主动为团队分忧的人最终获取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The thesis of VIP and Nobod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