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摘要三国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卓越人物在这个舞台上逞才驰智,创功立业。其中的刘备以仁义著于天下,这与作者罗贯中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拥刘贬曹"立场密不可分.作者笔下的他计谋过人,骁勇善战;仁德待人,士民归心;为人正直,重德尚义;能屈能伸,待机而起。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而奋斗终生。本文对刘备的这些性格特点加以分析论证。

关键词: 枭雄仁德礼贤下士

前言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它所讲述的历史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风云变幻莫测,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由于三国历史的独特魅力及它所具有的特殊政治内涵,三国人物一向是封建文人以及政治家所关注的对象。他们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政治的需要对三国人物加以大量的重塑和修改,导致了那些原本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褒有贬的三国人物丧失了应有的本色,使其逐渐偏离了历史的真实。其中,当以蜀汉的刘备最受后世争议。有学者认为刘备以诚待人、善于用人;有学者认为刘备假仁假义、残酷无情;甚至有学者认为刘备能得到江山全在于脸皮厚。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作者也极力将刘备塑造成了一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其思想、性格等方面颇值得我们去探讨,我认为刘备的人物形象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计谋过人,骁勇善战

刘备作为“枭雄”,史书记载也不少。所谓“枭雄”,意思是“骁悍雄杰的人物”。刘备出身于早已败落的远支皇族之后,家境清寒,既没有曹操、袁绍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孙权那样继承自父兄的大片地盘,几乎是白手起家,要想在天下大乱、群雄并立之时,如果不具有枭雄所有的种种狡猾、伪诈与雄图大略,如果不具有出众的军事、政治才能,不具有一套收买人才、消灭异己的韬略、权术,别说扩张地盘、统一天下了,恐怕连立足之地也不会有。那样,他也就不配充当一个能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开创基业的蜀方之主了。

刘备长于权谋又喜怒不形于色,城府很深,含而不露,他的计谋常使人既意料不到,又不易识破。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没有说出三个人,一是马腾,二是刘备,三是曹操。按说,马腾与韩遂曾结为兄弟,当时为西凉太守,兵强马壮,一提到韩遂必然会想到马腾。刘备为什么不提马腾呢?原来刘备当时已和董承、王子服、马腾等人私下结成了反曹联盟,有了患难关系,提出马腾,怕引起曹操注意马腾,挖出马腾,连带出自己。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第二十一回)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事实上,刘备当时学圃种菜,作韬晦之计,正是有意向曹操表明自己胸无大志,让其放松对自己的警惕。刘备曾献媚于曹操,为什么此时不指曹操为英雄呢?原来,曹操作了汉丞相之后,朝廷大权在握,皇帝徒有虚名。虽则如此,曹操却最忌别人议论自己有篡逆之心,刘备若指曹操为英雄就等于指出曹不甘久居相位,就会触痛曹操,必遭曹操嫉恨,这是刘备绝不愿干的。不提曹操为英雄,等于向曹操表明,刘备眼中的曹操是安守本分,忠于职守的。

曹操打败袁绍后,刘备联络黄巾残部刘辟等从汝南进攻曹操的许都,被曹分兵击败,当时关羽、张飞、赵云均不在身边,刘备与刘辟引千余人逃跑,不想刘备被曹操大将张颌、高览前后拦截,两头无路。这时,刘备仰天大呼道:“天何使我受此窘极耶!事势至此,不如就死!”(第三十一回)就欲拔剑自刎,刘辟慌了手脚,表示他将死战相救。刘辟前与高览交锋,却被高览砍死,刘备正要自战,亏得赵云冲阵而来,刺死高览,救了刘备。为什么没有刘辟时刘备准备自战,而刘辟在时刘备反自杀?难道与刘辟合力作战不比自己一人自战更有把握么?原来,刘备要自杀是假,他本想让刘辟出战迎敌怎奈刘辟不是自己部下,此话不好说出,同时也不知刘辟是否愿意为自己解救危难,于是他佯作自杀之状,请刘辟或逼刘辟出战。刘辟作为一员武将,若让刘备自刎于自己面前,实在太不光彩,于是表示拼死相救。刘备临阵没有让刘辟出战之言,却比任何言语的鼓动作用大得多。顺便应提到,刘备的思想虽以儒家为主,但在他的性格中渗透着许多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人应该柔弱处下,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八章、第二十二章)刘备在创江山的过程中,常常显得甘居人下,不与人争,而且动不动就泪如雨下,在和赵云、徐庶、孔明及张松等联络感情的时候流过泪,在鲁肃索要荆州的时候流过泪,并且往往十分奏效。他常常柔

弱处下,但能以柔克刚。

让我们再看看刘备勇猛的一面。第一回,刘备奉命在青州阻击黄巾军,开始寡不敌众,刘备下令后退三十里下寨,对关羽、张飞说:“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于是刘备派关羽、张飞各率一支伏兵,自己亲自带兵出击,佯装兵败退却,诱敌进入伏击圈,取得大胜。这是写刘备的军事指挥才能,那么武艺怎么样呢?第二回写到,刘备等人与张宝的军队大战,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双方都在马上,在运动中作战,射的是移动靶,刘备能够射中他的左臂,可见他的箭术不错。不久以后与孙坚一起作战,刘备又“张弓一箭,正中孙仲,(孙)翻身落马”。第五回,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先是张飞出场,连斗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加入,又打了三十回合,还是“战不倒吕布”。这时刘备掣着双股剑策马助战,吕布才终于招架不住,败退回营。看来刘备的剑术也不错。值得注意的是,十二回“曹孟德大战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六员大将围攻吕布一人,他们是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李典、乐进,都是历来独当一面的曹营名将,吕布这才“遮拦不住,拨马回城”。刘、关、张三个顶六个,由此可见,刘备在武艺方面还是有两下子的。事实上,“枭雄”恰恰是刘备的一大特色,成为当时许多人对他的定评。例如:建安十三年(208),刘表刚去世,鲁肃建议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便称刘备为“天下枭雄”。建安十四年(209),当刘备至南徐见孙权时,周瑜曾上书孙权,亦称刘备为“枭雄”,主张将其扣留于吴。次年,周瑜卒,临终前上书孙权,又称“刘备寄寓,有似养虎”。这种骁悍之气,最典型的是杀张裕之事。张裕原为刘璋从事,刘备入蜀与刘璋相会时,曾与张裕互相嘲弄,裕因刘备无须,戏称其为“潞涿君”(谐“露啄君”之音)。刘备因其不逊,积怒在心。后因张裕私下对人说:“主公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这确是大为犯忌之言,刘备乃以“漏言”之罪,下令诛之。诸葛亮上表询问为何要将张裕处死,刘备答曰:“芳兰生门,不得不锄”,这就有些强词夺理了。尽管这种霸道行径不多,但足以使人看到,刘备毕竟不可能彻底祛除封建君主固有的专制性。

二、仁德待人,士民归心

在三国群雄中,刘备不仅勇猛过人,而且是一流的谋略家,他还深谙以德谋取民心这一真谛,在人们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正如人所说“刘皇叔仁义著于四海”。以仁德待人,这是刘备从起兵到称帝一直恪守的原则。他管理过的地方,政治廉明;率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他继陶谦之后,接管了徐州,虽为吕布所夺,在曹操破吕布之后,徐州百姓感其恩德“焚香庶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曹操南征,实力悬殊,樊城、新野

之民明知跟随刘备将会大难临头,仍齐声大呼曰“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连襄阳城中百姓,也“多有乘乱逃出城来,跟玄德而去”。当刘备在船上望见百姓渡河时两岸哭声不绝的凄惨景象,大声哭着说:“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竟欲投江而死。还是手下的人扯住了他。听到此事的人都感动得哭起来。即使曹兵即至,众人劝他:“暂弃百姓,先行为上”。他却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刘备此言,莫不伤感。后人曾写诗称赞刘备:“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即使祸在眉睫,简雍劝刘备:“此大凶之兆也。应在今夜,主公可速弃百姓而走。”刘备还是说:“百姓从新野相随至此,吾安忍弃之?”仍然坚持与老百姓患难与共。即使遭了大难,刘备还心存百姓,大哭着说:“上数万百姓,遭此大难,诸将及老小皆不知存亡,虽土木之人,宁不悲乎!”这种待民置安危而不顾的仁慈之心,又怎不教在战乱中寻求英主的老百姓真心归附呢?

曹操以计捉了徐庶老母,徐庶因此向刘备辞行。孙乾劝刘备留住徐庶,让曹操杀了徐母,这样徐庶必定尽力抗曹。刘备严辞拒绝:“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母子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事”,众人为之感叹。刘备设宴为徐庶饯行,伤感地说:“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其送别情景,尤其感人。玄德不忍分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玄德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庶亦涕泣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离去。玄德哭曰:“吾欲尽伐此处树木。”众问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每读此处,深为刘备待人之诚而感叹。徐庶感其之德,“走马荐诸葛”,到了曹操那里,终生不设一谋,留下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

刘备投奔刘表,刘表待之甚重,并对刘备说:“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贤弟可来助我。我死之后,弟便为荆州之主也。”刘备又推辞了。后诸葛亮问他:“景升欲以荆州付主公,奈何却之?”刘备回答:“景升待我,恩礼交至。安忍乘其危而夺之?”诸葛亮为之感叹:“真仁慈之主也!”后诸葛亮又向刘备献计:“新野小县,不可久居,近闻刘景升病在危笃,可乘此机会,取得荆州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刘备说:“公言甚善。但备受景升之恩,安忍图之!”孔明又劝他:“今若不取,后悔何及!”刘备回答:“吾宁死,不忍作负义之事。”后刘表死,其之刘琮举荆州以降曹操,伊籍献计:“使君不如以吊丧为名,前赴襄阳,诱刘琮出迎,就便擒下,诛其党类,则荆州属使君矣。”刘备仍是不肯,哭着说:“吾兄临危托孤于我,今若执其子而夺其地,异日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吾兄乎?”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战略要地,也是“隆

中对”中孔明提出的“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计划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刘备以“仁”为本,义不取荆州,以至后来花很大功夫,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当然,这个代价刘备付出也值得,他为刘备的形象更添了光彩,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民心、士心。但是曹操却有不同的观点“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他屠杀百姓最凶,死于他手的无辜性命将以万计。所以他在和人这个方面就比刘备逊色多了。正如人所说:曹操占天时,孙权占地利,刘备占人和。事实证明,刘备取王道,示天下以仁,终于三分天下,他采取的策略确实高明。

三、礼贤下士,善用人才.

“中兴以人才为本”,成就大业,人才永远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古代历史上,留下了很多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美谈。周文王遇姜子牙于渭水之滨,秦穆公拔百里奚于奴隶之中;齐恒公得管仲于囚徒之列;燕昭王筑黄金台,招四方贤士;汉高祖拜籍籍无名的韩信为大将.这些古老而动人的故事,无不召示着人才的重要性。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都深刻认识到人才乃创业之本,都无一例外地非常重视人才的作用,都把招揽英才作为头等大事。曹操“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一统北方;孙权“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刘备思贤若渴,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虽出身最贫贱,首先势力也最弱,终也取得荆、蜀之地,三分天下。

刘备是尊贤的典型,其“三顾茅庐”的故事,使其尊贤之名流传千古,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他那种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历春经冬,被暑冒寒,屡访不遇而毫不灰心的那份至诚,久待廊下,不敢惊孔明睡觉的那份耐心;孔明醒后,谦辞卑礼,热情相待的那种殷勤;听了孔明“隆中对,说三分”之后,那种“顿开茅塞,如拔云见青天”的顿悟和兴奋;当听孔明“久乐耕锄,懒于应对,不能奉命,”那种“泪沾袍袖,衣襟尽湿”,为苍生而悲的神情;后见孔明应诺出山,“愿效犬马之劳”,那种“如鱼得水”的喜悦。如此这些可以说刘备把“敬贤”推到了极至,他思贤、求贤的诚心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刘备“三顾茅庐”令人叹服,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对诸葛亮的绝对信任。诸葛亮应邀出山后,刘备把权力全部交给了诸葛亮,他从不干扰诸葛亮的布置,对于诸葛亮的意见,几乎是言听计从。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在名份上是主与臣的关系,但是在各种政治、军事行动中,则是主为从,臣为主。这是很特殊的关系,其他各个集团,都没有这种关系,曹操重视人才,尤其对郭嘉十分重视,郭嘉英年早逝,曹操每每想时还痛哭流涕,但在郭嘉在世时,曹操仍以下属视之,而刘备对诸葛亮,不只是重视,而且是敬重,事之如师。纵观历史,这样的一种君臣关系是绝无仅有,甚至刘备将自己生死

存亡的这等大事都交付给了诸葛亮。当东吴用“美人计”陷刘备,答应将孙权妹妹嫁给刘备为妻实则想借此扣刘备为人质换取荆州。诸葛亮将计就计,同意这门婚事,整个过程由诸葛亮一手操持。对这次特大冒险,刘备是非常害怕的,可诸葛亮偏要他去,而且不把预定的计谋告诉刘备,也不经刘备同意,就叫孙乾往江东去说亲。刘备只能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往江东。此时,上下级关系竟倒置过来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信任到了何等程度。刘备临死时,将军国大事尽付与诸葛亮,并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刘备若对诸葛亮没有深刻的了解,会如此信任他,将自己的一切都托付与他吗?

刘备对结拜兄弟关羽、张飞的情义与倚重是众所周知的,对非结义的赵云也十分爱重。第一次见到赵云,就十分敬重,便有不舍之心。但因赵云是公孙瓒的部将,只得与赵云“执手垂泪,不忍相离”而分别,以“相见有日”告慰。后在去汝南途中,于卧牛山遇见了“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的赵云。刘备喜出望外,说:“吾初见子龙,便有留恋不舍之情,今幸相遇”。以后刘备对赵云虽不呼弟,其情却一如对关、张。当时长柏坡大战时,刘备君臣、妻子相失,有人报告说:“赵子龙投曹操去也!”刘备十分自信地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子龙此,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能弃我也”。刘备之所以说得如此斩钉截铁,坚信不移,是因为他洞察赵云肺腑,深知其人。刘备取得长沙后,亲自到不肯投降的黄忠家里相请,黄忠感其诚意,欣然投降,刘备厚待黄忠,黄忠为刘备取得汉中立了大功,被刘备封为“五虎上将”之一。

四、能屈能伸,待机而起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经常打败仗的英雄。他一生挫折连连,经常败到独自一人落荒而逃,但最后能击败群雄成为三分鼎立的一方之雄,的确有别人无法做到的长处。他为了“兴复汉室”的理想,屈己事人,并能在逆境中抓住时机,起死回生。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种认识对刘备是一种致命威胁,刘备当时惊得连筷子都掉在地上。当时正打雷,他随机借雷声掩饰内心的不安,并解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见他连雷声都怕,才打消了疑心。在虎穴中的日子不好过,刘备看准曹操害怕袁绍、袁术合兵一处的心理,主要要求攻打袁术。曹操答应,并拔给他五万人马。这次脱身,正如刘备所说是“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这样,刘备既得了五万人马,又击破了返逆的袁术,获得了更大的名声。这次屈身曹操,刘备获得了振作事业的一次大好机会。

衣带诏事件后,曹操攻打刘备,刘备惨败,单枪匹马落荒而逃,投奔袁绍。凭刘备

的眼力,当然可看出袁绍处并非安身的好地方。在袁绍那里,因关羽斩了颜良、文丑,两次遇险,刘备灵机应变,才免了杀身之祸。后他以去荆州游说刘表,共拒曹操为名,脱离袁绍。到古城,与关羽、张飞等人相聚,后弃古城去汝南,又收了刘辟、龚都,这时,刘备又有了一批文臣武将,手中又有了安身立业的一定力量,他又赢得了一次冲刺事业的机会。

曹操视刘备为人中之龙,绝不允许刘备的力量壮大,当他在仓亭大胜袁绍后,得知刘备欲乘虚攻打许昌,马上亲领大军来战刘备。由于力量悬殊,刘备又遭惨败,依孙乾的建议,投往荆州宗亲刘表。刘表派他去驻守新野,以拒曹操。在这里,刘备巧遇名士司马徽,了解自己屡次失败的原因,虽有关、张、赵等天下知名的勇将,却缺少全盘规划的经纶济世之才。他先遇到了徐庶,虽失去了他,但经“元直走马荐诸葛”,“三顾茅庐”请出了更杰出的绝世智囊――诸葛亮,以后在孔明的策划下,在劣势中联孙抗曹,赤壁大破曹操,并乘机取得荆州南部六郡,不但使自己的事业起死回生,而且也得到了日后打天下的重要根据地。

结论

通过对刘备形象的分析可以发现,他对民仁,是作为其立身于政治舞台的政治资本,对属下的文臣武将义,是要让他们感恩戴德,对自己忠心不二。这只是因为在王道衰、霸道昌的三国时代,刘备采取了与曹操、孙权不同的政治策略的结果。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孔孟的政治主张强调“德治”和“仁政”,告诫统治者要“以德服人”。要用自己的人品、高尚的道德来影响臣民,征服百姓,即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一位封建文人,作者长期受着儒家正统思想的熏陶,始终追求理想的仁君。总之,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依然有很强的的现实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思源.周思源品赏三国人物[M].北京:中华书局,2006.08

[2]陈其欣.名家解读三国演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01.

[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01.

[4]徐朔方孙秋克.明代文学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06.

[5]张淑蓉.妙说三国[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08.

[6]辜美高黄霖.明代小说面面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09.

[7]冯立鳌.三国风云人物正解[M].西安:陕西人民版社,2005.08.

[8]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一、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二、刘备的人物特征: 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 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 三、关羽的人物特征: 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 2、关羽是一个武艺超群、有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 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四、张飞的人物特征 1、张飞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飞敢爱敢恨、爱憎分明;勇猛更是性格最为突出 的一面。 3、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 五、赵云的人物特征: 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 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 3、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六、孙权的人物特征: 1、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2、他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从谏如流。 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七、周瑜的人物特征: 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 2、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 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 八、吕布的人物特征: 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 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 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九、曹操的人物特征: 1、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又暴戾、狡诈、野心勃 勃。 2、但他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 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十、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 2、马谡死书,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 刚愎自用,听不进他人意见 十一、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 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 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 十二、陆逊的人物特征: 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 2、陆逊还治国安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十三、姜维的人物特征: 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 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 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 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和英雄特质

《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以及英雄特质 在三国的众英雄人物中,刘备的军事才能不如孙权,更不如曹操;计谋和此二人也不可同日而语。但他却也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一份执着的追求,完成了一份霸业。所以刘备一直是一个令后人争论的谜,这个谜就像他的字——玄德一样,当真是玄之又玄。刘备身为汉靖帝之后中山靖王之玄孙,这等汉室贵胄,在一出道时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靠富商出资招募军队,之后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尽管这样,他所到之处还是能受到许多人的尊重和款待,这和他是汉室之中少之又少的贵胄,礼贤下士的作风,最主要的是他也是英雄,这些都是分不开的。同时,刘备起自微贱,非有尺寸可以凭借,完全靠他坚忍不拔的主观努力,藉乱世而成英雄。 《三国演义》叙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故事。艺术地再现了汉末魏、蜀、吴三国在这段90余年的历史。据统计,《三国演义》写了1240个人物。由于作者罗贯中先生写书的立场就是从封建社会的道德思想出发,以刘姓为正统,以蜀汉为中心,蜀汉和曹魏的矛盾为主要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蜀、魏、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外交诸方面的计争,竭力吹捧刘备。这里先不去深究罗贯中先生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感情倾向性,主要是对刘备的形象尽量去做一个客观的描述,通过对刘备形象和英雄特质的分析,看看,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一、刘备生平 刘备(公元161-223年),即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汉中山

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刘备虽然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但是他父亲早死,家境贫寒,和母亲赖贩草鞋、织草席度日,生活非常艰苦。刘备从小就志存高远,在尔虞我诈的三国乱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质、谦逊的作风招揽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如关羽、张飞、糜竺、简雍、孙乾等),虽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终成大事,建立蜀汉,从一个卖草鞋的变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 二、刘备的形象 (一)仁义在三国的众多英雄人物之中,刘备可谓是重仁义的典型,罗贯中先生不惜笔墨大力塑造他的这一形象特点。这一形象正好吻合当时社会人们对君主的理想要求,再加上有一个背负“奸臣”、“奸贼”骂名的曹操相对照,就更显示出了刘备的“仁义”。而刘备之所以能和曹操、孙权相抗衡,形成鼎足之势,就是凭借着“仁义”之心赢得的“人和”。 兄弟之义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兄弟之情义在三国中可谓是典型,也成了后世学习、效仿的范本。他们三人自“桃园结义”以来,始终以义为先,以“救国扶铖;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关张二人忠心耿耿地跟随刘备打天下,刘备也始终待二人如亲兄弟,甚至比亲兄弟还亲。所以他们三人名义上是兄弟,后来是君臣。但实际上,关羽、张飞也是王。刘备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不管刘备说这话是真心的还是为了收买此二人之心,但毕竟是从刘备嘴里说出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 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18、杨修的人物特征:1、杨修为人聪慧过人、才思敏捷、博闻强记。2、他恃才放旷,好卖弄学问,藐视他人.最终被曹操所杀。 19、袁绍的人物特征:1、袁绍是一个娇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的人。2、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他最后彻底失败也是难免的下场。 20、刘禅的人物特征:1、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2、他还只知道放纵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3、刘禅不辩是非,听信谗言,任用奸臣,猜忌忠良,最终落得束手称臣,被天下耻笑的下场。 21、曹丕的人物特征:1、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的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2、他更是一个为了争权夺利可以不择手段,残害手足的凶残狠毒之人。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故事情节一、“仁”的代表——刘备 1.形象:面如冠玉,两耳垂肩,双手过膝。 性格: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宽仁爱民、至诚待士、信义为上、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狡诈、有心计的人,是“圣君”的代表。 情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占领荆州夺取汉中建立西蜀夷陵之战白帝托孤2(精彩片段 桃园豪杰三结义(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东汉末年,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官军闻风丧胆。为抵抗黄巾,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当时,刘备、关羽、张飞都去看那招兵榜文。三人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被张飞拉到自家庄后的桃园饮酒。最后三人对天盟誓,结拜为弟兄。 三英战吕布(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董卓得知华雄被杀,便领大军与盟军大战于虎牢关。吕布勇不可挡,接连杀败八路诸侯。一天,吕布又来挑战,北平太守公孙瓒大怒,迎战吕布,没几个回合便败下阵来。张飞截住吕布连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关羽见张飞不能取胜,便上前来助战,刘备见两个弟弟战不下吕布,也挥动双股剑上前助战,终于将吕布打败了。 青梅煮酒论英雄(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赚城斩车胄) “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煞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这首诗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的一段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刘备为了防备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为了探听刘备的心志,就在梅青之时邀饮酒,请其指出当世英雄。刘备列举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障、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为英雄,曹操一一加以否定。最后指着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吓得手中匙著落于地下,恰好雷声大作,刘备借惧雷掩饰过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浅析刘备的人物形象

刘备是《三国演义》中除了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明君”来塑造的。那么,《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呢?在这个人物身上作者又寄托了怎样的理想与愿望呢?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刘备这一人物形象。 1仁德待民诚心待士 1.1 仁德待民 汉末天下动荡,野心家们与实力派们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混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那些自树旗帜的豪杰凭借什么让天下百姓志士归顺呢?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仁德待民,与那些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让人们在各地军阀混战中似乎见到了一线生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刘备领平原相时,子孙民刘平不服,派刺客去刺杀他,“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在他于荆州依附刘表期间,“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备败走樊城时,成千上万的百姓扶老携幼,随他一起撤退,一同渡江。有人劝他甩掉难民轻装逃走,他始终不肯,他说:“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吾何生哉!”,在这样生死存亡之机,哪怕有生命危险也不愿抛弃百姓,在历代开国君主中实不多见。孟子认为,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备深知“成大业必先施仁德”的道理,正是坐了仁德的大船,刘备才能舟行水上,顺风远航。刘备是一个“爱民惜物”的怀有救民于水火并心存大志的人,一个仁德的开明君主。他当新野牧不久,就造福于民,新野之民就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入西川后得以建立基业,真是“信以成之”。言必行,引必果,取信于民,这正是刘备让天下子民归顺自己的真正原因。到了西川,他的军队对老百姓秋毫不犯,受到焚香礼拜的礼遇,所到之处,“与民秋毫无犯”,百姓“丰足”,所以“远得人心,近得民望”,受到人们的普遍爱戴。当他被吕布打败,匹马逃难时,“但到处,(村民)闻刘豫州,皆跪进粗食”,这正是对他仁德爱民的最好报答呀! 1.2 诚心待士 刘备爱民,更深知人才对自己成就大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让那些才华横溢的人聚在自己的身边呢?当然是刘备的诚心和义气打动了他们。他对徐庶、诸葛亮、黄权、刘巴、庞统的敬重和信任,都超越史书记载,写得十分生动感人;尤其是对他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的描写,更是具有典范意义。建安十二年(207年),他诚心诚意,三顾茅庐,恭请年仅27岁、无名无位、尚未建立任何功业的诸葛亮出山辅佐,并委以重任,留下千古美谈。隆中对策时,诸葛亮称赞他“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并非虚言。建安十九年(214年)夺取益州之后,对于荆州旧部和益州新附,他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其中益州名士黄权曾坚决劝阻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攻取益州时又坚守广汉,直到刘璋投降后方才归顺,刘备却不计前嫌,任命黄权为偏将军,信任有加;刘备称汉中王,兼领益州牧,让黄权当了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大军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三国演义人物性格特点 1、诸葛亮的人物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2、刘备的人物特征:1、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2、刘备性格的核心是“忠义”。 3、刘备还是一个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关羽的人物特征:1、关羽性格的核心特征是忠义,称为“义绝”。2、关羽更是一个武艺超群、有着崇高道德修养的济世之才。3、关羽身上也有着生性骄傲、听不进劝谏的弱点。 4、张飞的人物特征:1、张飞性格的突出特征是生性耿地、精犷;也有粗鲁、莽撞的一面。 2、张面敢爱敢恨、爱憎分明。 3、勇猛更是长飞性格最为突出的一面。 4、张飞虽是一员武将,却粗中带细,有时也有一定的计谋。 5、赵云的人物特征:1、赵云首先是一员武艺超群、骁勇善战的大将。2、他还有着极高的操守和天下百姓为重的德行。3、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和见解,有才智、胆识的将领。 6、孙权的人物特征:(10、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2)、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3)、孙权还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7、周瑜的人物特征:1、周瑜首先是一个足智多谋、才智过人的统帅。2、但是他性格中也有着嫉贤妒能、气量狭小的致命弱点。3、周瑜也是个忠心不二,在一定程度上能举贤任能的人。 8、吕布的人物特征:1、吕布是三国时一员武艺超群的在将。2、他更是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势利小人。3、吕布还是一个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之人,兵败被杀是他的必然下场。 9、曹操的人物特征:1、首先他阴险、奸诈、好弄权术而又暴戾、狡诈、野心勃勃。2、他还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3、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一直是后人评说不尽的话题。 10、马谡的人物特征:1、马谡熟读兵书,有一定谋略和才识。2、马谡只读死书,根本不懂实践;而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是酿成大祸,兵败被斩。 11、司马懿的人物特征:1、司马懿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2、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的典型形象。而他的生性多疑、冷酷、残忍也给我们留下了深记得的印象。 12、陆逊的人物特征:1、陆逊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2、陆逊还治国安帮有方,深得百姓信任。 13、姜维的人物特征:1、姜维忠心耿耿,矢志不移地忠诚于蜀政权。2、他是一位足智多谋、能征惯战的杰出统帅。3、他还继承了诸葛亮“和夷”的政策,十分重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14、魏延的人物特征:1、魏延称得上是一员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卤莽。2、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3、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15、貂蝉、糜夫人、孙夫人的人物特征:1、貂蝉是一个聪慧机敏、知恩图报、忠义、勇敢的奇女子。2、糜夫人的果敢坚决、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真的是许多男子都不及其万一的。 3、孙夫人也是一位忠贞、坚毅、刚烈、聪慧的女中豪杰。 16、董卓的人物特征:1、董卓是一个凶狠残暴、荼毒百姓的乱世奸臣。2、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3、董卓还是一个气量狭小、性情暴戾之人。此外,董卓贪得无厌、贪恋女色之徒。 17、王允的人物特征:1、王允是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2、他还是一个胆识智慧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课题:《想北平》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一、人物简介 他身长七尺五寸,字玄德,手拿双股剑,是皇室后代,还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他的手下文武双全,个个都各显神威,他的言行举止与宽宏大量成就了他的伟业,让他成为了三国时期一国的霸王,就是因为人和与民心才成就了他,是个仁义的英雄豪杰。 二、 1.性格特点一:仁义善良 1).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刘表快死的时候,他再三要把荆州托付给他,刘表认为他的两个儿子没有宏大的前途,可刘备却再三推辞,不肯收下荆州,当他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时,诸葛亮也再三说服刘备接纳荆州,可他却再三不要荆州,还说:“我宁愿死,也决不做出违背仁义的事情,违背仁义的事情我是永远不会做的。”从此可见,刘备他非常的仁义。 2).之所以说他仁义善良,是因为在他当上徐州牧的时候,他出城了,留张飞看守徐州,因刘备走了,所以张飞喝的大醉,不料被吕布领兵来偷袭,很快吕布占领了徐州,当刘备回来时,他并没有再夺回徐州,而是对吕布说:“这徐州就给你吧,我暂时驻扎小沛。”这等善良的人在世界上还有几个呢?别人夺走了自己的城池,自己不断不发怒,还愿另外寻找地方来住,这主以表示他的善良。 2.性格特点二:爱民如子 1).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在他再次当徐州牧其间,曹操要带刘备回许昌,不料当地的人民的代表带着几个人民前来拜访,曹操以为他刚来徐州没几天,那么多人民就想挽留他,可他们说道:“请丞相留下刘备吧,在他当徐州牧的这几天,我们是丰衣足食,他还为我们修了十几座桥,让我们行动也方便了许多,求求您了,留下刘备吧。”这件事足以证明刘备爱民如子。 2).之所以说他爱民如子,是因为当他驻扎在新野的时候,曹操五六十万大军来犯,诸葛亮从容不迫,说要等他们进城后再放火烧他们,再趁机逃往江夏,可那样民房就没了,刘备强忍着答应了,在去江夏的途中,刘备带着全部新野人民一起走,可这样会导致速度减慢,很快会让曹操追上,诸葛亮再三劝阻他抛弃人民,可他说道:“我宁愿人民抛弃我,我也决不抛弃人民。”这句话说得好,更加体现了刘备爱民如子的精神,关羽这时候说道:“世界上我最敬佩三物,天、地与我大哥! 总结:从上面两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善良仁义的三国人物,我最喜欢这个人物,喜欢他的精神,喜欢他的品质,我认为三国因为有他而精彩! 页脚内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点评 笔者是古典名著的酷爱者,二十岁之前已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即《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通读完毕,其中《三国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是笔者最迟阅读的,也是笔者至今为止最为喜爱的古典名著,尤其对其中的人物描写、故事情节及写作方法尤其感兴趣,至今已通读不下二十遍,依然兴致盎然。在阅读之余,常与他人讨论,并对书报上对此书的有关评论倍加关注,这更使笔者受益匪浅。阅读之余,笔者也对这部名著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观点,并决定将这些观点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本文将分《王者篇》、《谋士篇》、《统帅篇》和《武将篇》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予以分别点评。当然,由于笔者并非文学科班出身,在文学修养及功底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对书中人物之评价必定存在不足和谬误之处,而写这篇文章的实际目的是希望专家和广大读者予以批评补充,如能达到此目的,笔者则甚感欣慰。 一、王者篇 本篇仅点评《三国》中三位主要领导人,即曹操、刘备和孙权。而在点评过程中会采取相互对比的方式进行论述,以下的《谋士篇》和《武将篇》也会采用同样的方法。 (一)孙权 在《三国》这部小说中,孙权是出场最晚的领导人,直到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时,才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这个人物也是三位主要领导人中被作者着笔最少的一位。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首先,孙权比曹操和刘备所经历的风浪要少,因为刘备和曹操的江山都是亲手打下的:其中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几经风浪终成大器;而曹操虽有一定的基础,但其成就霸业也是靠其多年的东征西讨获得的。而孙权占据江东基本上属于坐享其成,是继承了父兄的基业而获得,多年来他的疆土一直没有得到大的扩展,只是到了后来才从刘备(严格说是关羽)手中夺取了荆州,自此再未发展。有的文章认为孙权没有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笔者认为这种提法很中肯。众所周知,《三国》中这三位主要领导人三分天下,依靠的是不同的条件:其中曹操依仗天时,刘备依仗人和,孙权依仗地利。而地利这一优势利在坚守,对于进攻的作用就不甚明显了,而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进攻,就必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放弃固有的地利这一优势。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之所以取得胜利,东吴方面占据长江天堑是主要原因,由于这一仗完全是水战,因此熟悉水战的东吴战胜不熟悉水战的曹军就不足为奇了。但要看到,争夺天下过程中的大部分战争都是陆战的,也就是说,要争夺天下就要从家门口走出去,就不能长期依赖长江天堑这一优势,但久居江东的孙权早已对长江天堑这一优势有了相当重的依赖感,不仅孙权本人如此,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都是如此,纵观东吴取胜的战争,无不是在家门口获得的。因此,不夸张的说,东吴方面的将帅都是水战内行、陆战外行之辈。有人认为,甘宁百骑劫曹营、吕蒙取荆州及彝陵之战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寨不都是陆战取胜吗不错,这确实是陆战取胜,但要看到,这些战役的取胜,无不存在着一定的侥幸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之欧阳歌谷创编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欧阳歌谷(2021.02.01)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 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

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明德中学 K202班邓雅芝 曹操(155-220):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性格非常复杂,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知人善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曹操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就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而言,他时而奸诈到了极点,时而坦率得惊人。奸诈时深不可测,坦率时却犹如赤子。他有时隐而不露,忍而不发,有时却感情外露,激情奔放。他可以残忍得令人发指,也可以体贴入微,富有人情。他有刚怫自用,骄横专制的一面,也有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的一面。他猜忌极深,不信任任何人,可有时候又推心置腹,,无话不谈。他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可同时又是无耻自私的庸人。在曹操这一形象的身上,凝结着人民对统治者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刘备: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汉昭烈皇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与关羽、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率军攻占了荆州、益州、汉中。于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称帝。在替关羽、张飞报仇时,大举进攻吴国,被东吴陆逊用火攻打败,不久病死于白帝城,享年六十三。世人也称他刘先主。 曹操是以文才和胸襟吸引了其优秀的谋士和猛将;但是刘备则是重武将而轻谋臣,以其不羁更吸引了草莽英雄的心。但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贬曹扬刘,以曹衬刘。当然,这也是封建时代广大百姓的封建意识的反映。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公元229年,曹丕死,孙权即正式建立吴国,称帝,都建业。公元252年病逝。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但优柔寡断。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人。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1)江渚上(2),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篇《临江仙》把我们带入了奇妙的三国世界,在作者笔下的英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个性十足。先来说说蜀王刘备吧。 刘备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明君”来描述的人物形象。作者重点刻画了他的宽仁爱民、敬贤爱士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点。 一、宽仁爱民 在《演义》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时,其誓词便赫然标出“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八个大字。这既是他们的政治目标,又是他们高高举起的一面道德旗帜。从此,宽仁爱民、深得人心就成了刘备区别于其他政治集团领袖的显著标志。 二、敬贤爱士作品竭力渲染了刘备的敬贤爱士,知人善任。其中就 有三顾茅庐的故事。历史上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之事,《三国志·蜀书·诸 葛亮传》中仅有一句话:“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而《演 义》却以两回半的篇幅,精心设计,将“三顾”的过程写得委婉曲折, 令人悠然神往。刘备不辞辛劳,不顾两位义弟的埋怨,锲而不舍地三 次往访诸葛亮。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扑了空,途中每遇到诸葛亮的亲友, 就误以为是诸葛亮本人,前后达四次之多。这些充满理想色彩的细节, 把刘备求贤若渴的诚意渲染得淋漓尽致。 二、足智多谋 刘备投靠曹操时,曹一时兴起,曾邀刘备煮青梅酒以论当世英雄。当曹 一再请刘备指出当世英雄时,刘备先后指出过袁术、袁绍、刘表、孙策、 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这里刘备为什么不提自己呢?因为按曹 操的观点,凡英雄都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 天地之志”。英雄当是不甘屈居人下者。刘备若自称英雄,就等于表明 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必然引起曹操对他的警惕,自己非但永无出头 之日,还将有性命危险。 宽仁爱民和敬贤爱士这两大品格的充分表现,使《演义》中的刘备形象成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明君”范型。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方式

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内容提要]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语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结构宏伟壮阔,严密精巧;人物性格鲜明、生动形象;战争紧张激烈、惊心动魄。从人物塑造上看,作者罗贯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使用了白描、对比、衬托、夸张等艺术手法来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关键字] 三国演义人物艺术手法 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同时也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小说之一,生动描述了汉末魏晋时期近百年的历史画卷,集中反映了各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等种种斗争,几百年来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在民间广为传诵。《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还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等。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实见其作为文学艺术大师之深厚功底。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可见张飞的威武,再加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句话是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惟妙惟肖,传神的很,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你。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这段文字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个切面:鞭打督邮。通过上述这段文字,读者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暴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衿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每每读这段文字,都会感动得流泪,被关羽的气概所折服。《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又如“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人物形象分析 刘备 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会以诚待人,学会做事要持之以恒 刘玄德三顾茅庐,借崔州平等人的言论风采,借卧龙岗的山林景色、第二次出 访时的风雪,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等重重烘托,形象刻画了刘备求贤的真诚、谦恭和 诸葛亮的高洁品格、绝世才能。最后,刘备以自己的诚心请出了诸葛亮。 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却恭恭敬敬的等在台阶 下等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参考: 他会想: 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 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了《刘玄德三顾茅庐》后,对大 家有什么启发呢?请联系生活大胆回答。 参考:

请人帮助,心诚则灵。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任何人都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xx其人。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是没什么疑义的,但罗贯中的生平却不见史传, 一些零星记载,互相抵牾,尤其是他的籍贯争议颇多。现在一般根据贾仲明《录鬼 簿续编》等书提供的材料,认为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籍太原, 流寓杭州,并推断他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明人王圻说他是“有志图王者”(《稗史 汇编》),胡应麟说他是施耐庵的“门人”(《少室山房笔丛》),都不知是否可靠。 他的《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明初,当然还有好多其他说法。 罗贯中的生平事迹虽多不可考,但他的著作甚丰。《录鬼簿续编》著录他有杂剧三 种: 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代表作《三国演义》之外,还有《残 唐五代xx演义》、《三xx妖传》等五种。 3、《三国演义》的主要版本系统。 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有刘备、诸葛亮、关羽、曹操,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三绝”——诸葛亮、关羽、曹操被称为《三国演义》中的“三奇”或“三绝”。清代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诸葛亮“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 毛崇岗认为,《三国演义》的成功,首先要归因于小说描写了这三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一、曹操形象分析: (一)曹操形象的总体特点——曹操是《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典型的“奸雄”形象;在小说中曹操被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正与刘备的仁主、明君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二)历史人物曹操的特点——历史上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采取有效措施,扫平各地割据势力,结束了汉末混乱局面,统一北方,使广大中原地区的和平发展得到保证,为西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曹操在历史上虽然有其一定的局限,但总的来说是一个发挥过积极作用、应充分肯定的重要人物。 西晋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功过有较为公正的记叙和评价,肯定了他的历史作用。 后来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所采取的各种材料中已有不少民间传记故事,已经不再忠于历史原貌,而这些传说性内容往往为后代艺人所吸收。 在民间艺人手中,曹操一步步由历史上的正面人物变成艺术作品中的反面人物,这一倾向在《三国演义》达到顶点。 (三)小说人物曹操的特点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作者成功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奸雄”形象。作者注意到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复杂性,并没有把这个形象简单化,而是肯定他思想性格的多面性,在强调他“奸”的同时,也刻画出他的“雄”。 A.曹操之“雄” 曹操雄略冠时,智谋出众。作品注意揭示其智慧和谋略,并时时与其豪爽、豪迈的气度相联系,刻画出一代枭雄的典型形象。 1、气度豁达,志向远大 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对刘备坦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指刘备)与操耳!”具有超乎常人的自信、勇气,具有敢为人先、勇于承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曹操历数二十多年来自己讨董卓、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等功业,称“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表现出超拔的雄豪之气。 2、知人、爱才 历史上的曹操唯才是举,知人善任;小说中对此虽然作了重大改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写出曹操知人、爱才的一面;如善待关羽、敬佩赵云,等等。 3、富有文采,诗风雄放 历史上的曹操富有文学才华,其诗雄浑奔放、古劲苍凉,小说对此多也有表现。 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在气氛紧张的赤壁之战前,穿插描写曹操诗酒豪放,充分展现其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 象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他是一个大奸臣,狡 诈、多疑、假仁假义、十分奸险;但他的宽宏世无其俦,他的诚挚更能令人叹息弥襟。他在分裂混乱的三国时期,对统一我国北方,起过相当大的作用。因此,下面本人就《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与“雄”的形象进行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关键词】:曹操奸雄人物形象 前言 曹操,人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青梅煮酒时,他敢于吐露真言,以龙自比,可见其胸怀大志。再者收降关羽时,关羽说只降汉不降曹,曹操丝毫不在意,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百般殷勤。关羽走后,他非但没有下杀手,还赠送盘缠,明知放走关羽是一件错误的是,但曹操识英雄惜英雄。五关斩六将,曹操也没有怪罪,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一、曹操之“奸”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奸”主要体现在狡诈、多疑、狠毒上。 (一)狡诈 曹操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作品开始就写他用权术。曹操年少时比较贪玩,“游荡无度”,他的叔父经常向他父亲反映,曹操很头疼。一天,操在路上偶遇叔父,立刻做出面目扭曲的样子,叔父向他父亲汇报,于是曹嵩找到儿子询问病情,不料操安然无恙,答道:“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1]曹嵩就此起了疑心,再也不相信弟弟的小报告了,曹操从此之后就更加的放肆了。 第十七回,曹操攻打袁术时,军粮短缺,操命管粮官王垕:“可将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2]士兵皆言丞相欺众。操欲借垕人头示众。垕大惊曰:“某实无罪!”[3]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汝,军必变矣。汝死后,汝妻子吾自养之,汝勿虑也。”[4]垕再欲言时,操早已呼刀斧手杀之,悬头高竿,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5]于是众怨始解。为了平息士兵对自己的怨恨,稳定军心,曹操竟然去杀死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人,他的奸诈狠毒教人心寒。 曹操此人性格复杂多变,这在表情、脾性的多变上得到体现。当俘虏张辽后,张辽不但不肯投降,还破口大骂,曹操被惹火了,亲自拔剑想杀张辽,被刘备与关羽劝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刘备形象浅析 [摘要]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宣扬“拥刘反曹”的立场为刘备塑造一个爱民爱才,宽厚仁义,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诚的仁君形象,也堪称骁悍有谋的乱世枭雄。刘备形象不是单一化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三国演义》对这一人物的描写塑造确有一些不足和可争议之处,但小说中的刘备仍不失为一个比较成功、独具特色的文学形象。本文将会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尊贤、谋略、虚伪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使之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三国演义,刘备,艺术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小说,在我国家喻户晓.它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段历史中,政治事件风云变幻,战争场面惊心动魄,谋士如

云,猛将如雨.《三国演义》在曲折紧张,舒展自如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周瑜等上百个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又以刘备最为突出.本文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德爱民,尊贤礼士,计谋过人以及仁中有伪等性格特点及其成因加以分析论证,旨在进一步了解人物。 一、仁德爱民 刘备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视以宽仁厚德待人,与那些残民以逞、暴虐嗜杀的军阀判然有别,因而争取到了人心。在《三国演义》中,充分描写和表现了刘备大济天下、仁德爱民的政治情怀。小说开篇写刘备幼时即有天子之志,“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日:“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与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时,立誓要“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兴复汉室。自桃园三结义至白帝城殒命,刘备为实现大济天下、兴复汉室的理想壮志,始终注重仁德爱民,宽厚待人。初任安喜县尉,“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因此,当督邮来到安喜县要淘汰刘备时,五六十个老人一齐到督邮馆驿为刘备苦告求情。曹操攻打徐州时,公孙瓒应徐州太守陶谦的求助,派刘备带兵解了徐州之围,陶谦让刘备接掌徐州之印,关羽、张飞等都劝他接受,刘备一再推辞,认为这是陷他于不义。后来刘备遭到严重挫折不得不投奔荆州刘表,受命屯驻新野多年,他以安民为务,“军民皆喜,政治一新”,因而受到新野百姓歌颂:“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化名单福的徐庶刚投奔刘备,曾试探刘备的仁德之心,说刘备所骑“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