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短文两篇》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掌握下列字形字音。

旸.谷____________姮.娥____________皓.月____________浸.____________

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画线部分内容造句。

我应当怎样歌颂我的家乡呢?

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用一首长诗,赞美她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气象。

仿写:假如我是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7月22日

5.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6.你如何理解《日》中“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义。

7.“月”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这种意境,让你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8.在《月》的结尾,作者引用了“姮娥奔月“的传说,说说你的理解。

9.《日》和《月》的创作仅一天之隔,而且两篇内容有一致之处: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联系两篇,说说你对主题的理解。

(二)

爱尔克的灯光(节选)

巴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10.“爱尔克的灯光”是西方经典传说,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个传说的大概。

11.你认为作者用“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何含义?

12.你怎样理解“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这句话的含义?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盏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为你守候的灯呢?

14.选文最后两段写道:“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说说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三、写作

15.“月”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笔下的经典话题。“睹月思怀”,李白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连现代歌曲也唱“明月千里寄相思”

“月亮代表我的心”。请你也以“月”为话题,谈谈你的赏月体验。

参考答案

一、1.yānɡhénɡhàojìn

2.答案举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3.果实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4.参考答案: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一幅画卷,描绘她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色。(答案假设身份与后句表达内容相符即可)

二、(一)5.此文作于1942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寇蹂躏,光明被黑暗所代替。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这儿的“飞蛾”,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象征着追求光明勇于献身的美好人格。赞美“飞蛾”即是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6.参考答案:生命固然可贵,但与其苟且活在这“黑暗的寒冷世界”,不如顽强斗争,追求光明与希望。即使为此牺牲,也再所不惜。表达出作者赞美抗争精神,执著追求光明,“虽九死犹不悔”的爱国情怀。

7.月亮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月光冷得很”等等。这种意境让人想起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苏轼的“高处不胜寒”;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

8. 姮娥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格理想,姮娥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9.其实两篇都表现了同样的主题: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盼望光明的到来。

(二)10.“爱尔克的灯光”是欧洲古老传说,说的是姐姐爱尔克用灯给航海的弟弟照路,每晚都亮在她的窗前,最后带着失望死去。

11.提示:表达对亡姐的思念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12.写出了此次回家作者的失望,还有痛心。

13.提示:比如为你点起希望之灯,守候你成长的父母。

14.这是希望之灯,信念之灯,象征作者的生活信念和追求的理想。

三、15.提示:学习巴金散文的写法,朴实自然,有感于生活而作。写出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赏月感受,能咏月抒怀即可。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写月圆之景,亦可写月缺之情;可以“睹月思乡”,也可以“借月怀远”,由自己的生活体验而定。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

丽水市龙泉市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丽水市龙泉市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运用 (共6题;共25分) 1. (3分)根据意思及拼音写出汉字。 我一直在寻找春天,从书本里,从生活中,从自我营造的fēn________围里。我企图将春天绣进人生的画卷里,像永开不败的鲜花一样。这个美丽的错误迷huò________着我,我选择了坚持,坚守乡村,坚守小屋,为生命编织一个xuàn________烂的光环。 2. (4分)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 一________邮票一________明月 一________云霞一________乡愁 3. (6分)莫泊桑,________国作家。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左拉,19世纪后半期________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写成数十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为________。 4. (2分)下面句子中,表述没有错误的一句是() A . 2012年4月2日,连云港市民航开通了直飞西安的航班。这一航线的开辟,意味着从我市到西安的航行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倍。 B . 母亲节,她瞒着妈妈和爸爸买了一大束康乃馨,准备以此作为礼物,给母亲一份惊喜。 C . 4月22日,中国矿业联合会在连云港市东海县组织召开了“全国地热(温泉)尾水回灌与弃水处理应用技术研讨会”,以期解决当前我国地热水位快速下降的问题。 D . 伴随3D版《泰坦尼克号》在全国公映,让国民在享受视觉盛宴、重温美好剧情的同时也深深地纠结于国产影视作品的质量问题。 5. (5分)请你说说文中“光明”和“寒冷”的特殊含义。 6. (5分)作者为什么在《日》中,写光和热,同时提到冷,而在《月》中,又提到冷? 二、阅读理解 (共3题;共31分) 7. (15分)现代文阅读 月光和彩云 黄昏慢慢地褪去薄如蝉翼的霓裳,今晚正披上朦胧的晚装。一对恋人坐在老槐树下,向着远方凝望最后一丝的霞光。 晚风徐徐地吹拂,送来一阵阵沁人肺腑的槐花清香。让人感到有些陶醉,又有些心意荡漾。 云,掩饰着一份羞涩,正在天上焦急地等待着月亮…… 不一会儿,天空缀满了星星。月儿带着微笑,从远处绵延的山峦里款款地向着云走来;云,却痴痴地注视着月儿的来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 (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第8课《短文两篇》讲学练立体化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讲学练立体化教案(人教新课标 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内容感知】 ?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愁闷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充满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冰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显示作者要追求理想的人一辈子。?月?那么表现作者细腻寂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舍弃原有的一切,〝妄图〞改变〝月〞那个冰冷的星球。娥是作者的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一辈子、对生活的期望和信念。 ?日?和?月?,尽管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思想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不管是扑向灯火的飞蛾,依旧渴死在谷的夸父,依旧期望能够用自己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娥,他们都代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一辈子、对生活的一种期望和信念。从这两篇短文中我们能够大略看出巴金的创作风格:热情充满,坚强向上,尽管〝日〞和〝月〞是专门常见的意象,但作者却能旧中出新,能写出新的感受,在看似不经意的描述中给人以启发和教诲,从中可见大伙儿风范。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飞蛾〔é〕瞬时〔shùn〕浸在〔jìn〕孤寂〔mò〕倘使〔tǎng〕撮〔cuō〕皓月〔hào〕高悬〔xuán〕侵入〔qīn〕咏叹〔yǒng〕 2.多音字 jué觉悟luò降落lù露珠níng安静 觉落露宁 jiào睡觉là落下lòu露风nìng宁肯 二、字形 倘倘使皓皓月浸浸湿姮姮娥 徜徜徉浩浩荡侵入侵恒恒定 三、词义 1.重点词 倘使:假使。咏叹:歌咏。 飞蛾扑火:飞蛾扑到火焰上。后比喻自取灭亡。 轰轰烈烈:形容气概雄壮,声势浩大。 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整体形象和表面联系的心理过程。 2.近义词 舍弃?舍弃 辨析:同为动词。〝舍弃〞指丢开,抛弃,舍弃,对象常指具体事物,如生命。〝舍弃〞指不要,不再保留。对象常是抽象事物〔如主张、权益、机会等〕和具体事物〔如阵地、财产等〕。 例句: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他舍弃了这次出国的机会,多惋惜啊! 孤寂?寂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人教 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设想】 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学法就是“熟读法”。 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也正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尤其重视诵读,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是更好地品味古诗文的必要环节。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谓的“外部研究”。这种“外部研究”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因此,学习古诗文可用“综合学习法”。 古诗文流传于世,自有其可称处,其中有的既是名篇,亦复有佳句,即如晚清王国维所谓“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篇有句”者。而且许多名句因寓意深刻、形象生

动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这样,“语言积累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必要方法。 教学角度:写读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教师出示一朵花,学生看花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全班交流,探讨“观花”之异趣,感受心理对创作的影响。 .品读范文之悲景,模仿其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品读范文之乐景,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分组交流,全班点评。 .创新思维写作训练: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以哀景写乐事。 老师举例说明,学生自由创作。 .依据课文主题,学生自创逆境警句。 《醉翁亭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朗读训练 主要教学步骤: .学生自读,辨音正义。 .分句群朗读,理解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2020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教材教法(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材教法 课文分析 (一)综述: 《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 “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姮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二)分析: 在《日》中,作者写道:“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而在《月》中,作者又有了这样的话,“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思考这两句话,其实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关联,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对自我的一些想法。 虽然是两篇不同的文章,一篇写日,一篇写月,但看看写作时间,仅仅只是一天之隔。并且将文章联系起来看,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自古以来,日都是光明、 希望的象征,很多人都曾经歌颂过太阳,但巴金虽写的是日,意却不在此,他在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飞蛾”,一种渺小不美丽的生物,但是它“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为此,“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里的飞蛾和夸父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巴金重新赋予了他们一个新的内涵。而人也要像他们那样,应该“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虽然“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实含义,这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 《雪》教学设计 雪 鲁迅 [课件1:题目] 学习目标:[课件2] 1、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及文章的内涵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南方雪景与北方雪景中蕴含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倾向 2、文章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课件3—课件4]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眼前是“大风吹雪盈空际”的景象,作者由此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 江南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多美好的、温暖的回忆。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总让人难以忘怀。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环境很严酷。记忆中美好的故乡固然让人眷恋,但作为战士,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雪》这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可以让学生先回顾一下学过的鲁迅的作品,再次感受其思想的深邃性) 二、课文分析 (一)、检查预习字词情况[课件5]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凛冽褪尽脂粉奁磬口粘连朔方 (二)、听课文朗读,整体感受课文。[课件6]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课件7——课件9] (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北方雪景图。) (通过两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先从感性上谈谈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的不同) (三)、阅读分析(1-3小节)(小组合作探讨)[课件10——课件11] 1、课文第1小节至第3小节,描写了江南柔雪,也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出声读读,仔细品品,然后和同学探讨一下:这幅雪景图有何特点?是怎样描写的?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八上语文试题集10-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短文两篇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可以调.素琴。 (4)无案牍之劳形.。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6)濯.清涟而不妖.。。 (7)亭亭净植.。 2、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 是,。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 是,。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 是,,。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答: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二、语言运用 4.班级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为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办好手抄报,小明前

往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他遇到了管理员王老师,他该怎样说?(3分) 答: 5.李容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好友张林星期天到医院探望她。李容请张林把自己写的作文转交给语文老师赵老师,并请张林代自己向赵老师表示迟交作文的歉意,希望赵老师能批改好,让张林后天来时带给她。 第二天,张林把李容的作文交给赵老师时,对赵老师说: 根据语境,写出张林的转述语,要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45个字。 答: 三、课内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7.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8.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1),。 (2),。 (3),。 四、课外阅读 《陋室铭》阅读训练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8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一、字音字形 浸.在油中(jìn)旸.谷(yáng)一shùn(瞬)间 皓.月(hào)姮.娥(Héng)一cuō(撮)灰 二、重要词语 1.皓月:明亮的月亮。 2.露台:晒台。 3.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旸,日出。 三、作者介绍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主要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短篇小说集《复仇》《将军》《神·鬼·人》,散文随笔集《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日》和《月》选自他的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1.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点拨:《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2.核心图解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改正错别字。 茫茫太空,寥廓而深邃,那一轮hào____月,以它神奇的魅力,召唤栖.()身于地球的人类,让他们满怀炽热的情感,世世代代燃烧着奔向它的渴望。从“姮.()娥奔月” 的神话到“嫦娥二号”的升空,中国人以凛然之姿,向太空迈出了艰实的一步。 ①hào____月②栖.()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 识 积 累 字音字形 遗骸.(hái ) 褶.皱(zh ě) 劫难.(nàn ) 彗. 星(huì) 陨.石(y ǔn ) 追溯.(sù) 鸟臀.(tún ) 天衣无缝. (fèng ) 形近字 tún )臀部 sù)追溯 róng )溶解 y ǔn )陨石 diàn )殿堂 shuò)朔方 róng )熔化 损(s ǔn )损坏 词语释义 劫难:灾难。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天仙的衣服没有缝隙。多比喻诗文无补缀痕迹,浑然一体。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迹象:指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遗骸:古代留下的人或动物的骨头(多指尸骨)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的自然现象。这里特指海潮。 陨石: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内容主旨 《恐龙无处不有》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论据,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某个星体撞击地球造成的。 重点难点 1.“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本文的主题。 (3)了解铭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背诵全文。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描述陋室和莲的情怀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1.释义法:积累文言词句。 2.品读法:理解本文的主题。了解铭文的特点 3.模拟写作: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高认识并尝试写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刘禹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

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1.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2.给下列字注音并解词。 德馨( ) 案牍( ) 鸿儒( ) 乱耳(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1)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基础课课练试卷

第六单元基础练习题 一、选择题(40分,每题2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2分) A.水尤清冽.(lia) 往来翕.忽(xī) 觥.筹交错(gōng) 脱笼之鹄.(hú) B.为坻.为屿(chí) 悄怆.幽邃(cuàng) 淫雨霏霏 ..(fēi) 曝.沙之鸟(pù) C.怡.然不动(yí) 浩浩汤汤 ..(tāng) 林壑.尤美(ha) 呷.浪之鳞(xiā) D.俶.尔远逝(chù) 薄暮冥冥 ..(míng) 飞沙走砾.(lì) 瀚.海阑干(hán)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走送之.②心乐之. B、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其境过清 D、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泉香而.酒洌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玉盘珍羞直万钱 B、百废具兴 C、偕数友出东直 D、属予作文以记之 《小石潭记》选择题阅读(一) 4.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开辟;影布.石上:散布 B.心乐.之:高兴;鱼可百许.头:大约 C.水尤.清冽:特别;皆若.空游:好像 D.明灭 ..可见:或现或隐;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在那里居住。 C.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6.下面四个“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B卷石底以.出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中有足乐者 7.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B.“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两句,明写鱼,暗写水的清,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C.本文抒发了柳宗元寄情山水的心境,表现了他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D.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是先乐而后悲。 8.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B.本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C.文中描写小石潭主要扣住“石”字来写,侧面写出了石头的各种姿态。 D作者描写小石潭,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 9.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第①段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多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B.本文第②段作者采用“定点特写”的描写方法,对鱼儿的描写,极具美感,并使读者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C.本文第③段作者成功使用比喻手法来形容溪流的形状和小溪两岸的景物,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D.本文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借景抒发了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感。 《岳阳楼记》选择题阅读(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在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迁客骚人 ..,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0.对文中加点的词浯;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胜状:胜景,好景色。B.横无际涯:宽阔无边C.南极潇湘:潇水和湘水的南边极远。 D.骚人: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称诗人为骚人。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对第一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由。 B.“越明年”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写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予”即范仲淹的朋友膝子京。 13.对第二段文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详细描写了洞庭湖及其周围的景色。 B.“前人之述备矣”是对“岳阳楼之大观”的小结,简洁不繁。 C.“然则”轻轻—转,引出“迁客骚人”可能有的不同的情怀。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反问,引出下文的写景抒情。 14.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本文的作者范仲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醉翁亭记》选择题阅读(二) 1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1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

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录音范读。 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参考: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 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名粗译课文 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理解中心、写法。 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句?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来表现作者的“唯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清静。 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陋在何处?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启发:①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②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27 短文两篇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有《东坡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3)文言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 (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提示二: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提示三: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2doc初中语文

第8课《短文两篇》预习参考(人教新课标初二下) 2doc初中语文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显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 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打搅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 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余外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热爱,许多志士慕名前来 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漂亮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 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仰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通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讲,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临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收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明白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险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夫君,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吁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觉,今天的月亮格外明亮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常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爱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亮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颂扬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专门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那么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孤寂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奔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