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学试题及答案共六套
1.智力:儿童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的概念性特征。它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方面,其中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积木、积 塑、金属材料、竹制材料和黏土、纸浆等都是儿童结构游戏的绝佳材料。
3.自然后果惩罚法 不是人为的惩罚,而是通过事物自身的后果让儿童受到相应的处罚,使儿童从中体验到自身错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4.活动目标 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在一节课或一次活动中教师可能会提出这些目标,如要求幼儿掌握某一事物的名称、特征,学会使用某一种工具或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等。这个层次的目标通常通过教师的活动计划或教案来体现。
5.幼儿园的保育工作 答: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指成人为学前幼儿提供生存、发展所必须的环境和物质条件,同时给予精心的照顾和保护,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逐步增进他们生活自理能力。
1.教育对个体发展如何起主导作用?
答: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 其次,教 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 更深刻的影响。第三,得力的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如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主客观的 关系及师生间的关系,使之有利于提高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并在教育活动中充分满足人 体特征的发展、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第四,教育的主导作用更表现在促进 个体的社会化。从生命开始的“自然人”,经过教育过程成长为“社会人”,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使个 体积极地、能动地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
2.陶行知主张要解放儿童,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陶行知在了解儿童身心特点的基础上,要解决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六解放”:(l)解放儿童的头脑; (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4)解放儿童的嘴;(5)解放儿童的空间;(6)解放儿童的时间。
3.发展适宜性课程应有哪些特点?
答:发展适宜性课程的特点是:
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能够考虑同一组儿童不同年龄和不同个体的不同需要、兴趣和发展水平,而 为其提供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活动。
(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

动学习的过程;(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4.幼儿出现入园适应不良的原因是什么?
答:幼儿之所以出现入园不适应的现象,其主要原因为:
(l)环境的巨大变化;(2)家庭的因素;(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5.托幼园所与家庭的差异体现在几方面?
答:托幼园所与家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
(l)目的性和计划性;(2)教育对象;(3)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关系。
1.如何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目标?
答:(1)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
a)体育目标;b)智育目标;c)德育目标;d)美育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学前儿童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了我国学前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发展方向。
(2)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a)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 b)处理好智育和德育之间关系; c)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 d)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2.试述如何创造良好的育儿环境?
答: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和谐的生活气氛:
a)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b)文明行为、文明语言;c)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
(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 (3)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 (4)属于儿童的天地。
结合实例分析我国的人口状况给学前教育提出了哪些挑战?
答:我国人口现状是:
(l)现状:
人口基数大,年增加壁多,与一些发达国家比,入口年龄构成相对年龄,但正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化。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地域分布不均;人口素质较差,如遗传病、新生儿畸型、低智儿发病率为世界之最;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大,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所占比例小,等等。
(2)趋势:
21世纪人口将平稳增长;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入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
(3)人口状况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人口增长快,将给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人口分布不均将影响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人口比例大,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则使学前教育难以普及,更难以深入偏远山区;而人口素质差,受教育程度低,则会加重教育的担;另外,我国将来的独生子女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对学前教育产生许多特殊影响。
1. 环境决定论: 答:强调后天影响对发展的作用,儿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否认了遗传在发展中的作用。
2. 发展: 答:指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3. 独立自主原则: 答:指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4. 游

戏化方法: 答: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对儿童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包括游戏活动教育化和教育活动游戏化。
1 .简述皮亚杰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2) 发展儿童的主动性;(3) 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 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2 .简述学前班的教育要领。
答:(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采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的特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
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算等能力, 为入小学打下基础;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5正确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
3.运用环境体验法应注意的事项是什么?
答:(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
(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像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
(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凋整环境布置;
(6)教师、家庭及其他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1 .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请你谈谈活动性原则实施的具体要求。
答:(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活动是多样的;(4)活动不是装饰品。
2 .试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答:(1)爱心。 爱心是教育幼儿的前提。
(2)观察力。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
(3)沟通能力。沟通是指人际之间信息的给予和接受。幼儿教师的沟通对象不仅包括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也包含与家长的沟通,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等。沟通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5)科研能力;(6)写作能力;
(7)自学能力;(8)以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每一个要点适当展开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曾风行"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强行给自己的子女进行盲目的早期定向培养。有的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时就买好了钢琴,企图把宝宝培养成为钢琴家,有的家长在孩子一两岁时就强行要他背古诗、练书画等等。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的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总的

来说,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请你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并谈谈如何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答:原因:(1)长期文化传统的影响(2)家长的功利需要(3)应试教育的压力
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应注意: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是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儿童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具有年龄阶段性和个别差异性。因此要根据儿童个人潜能和特性在体、智、德、美等方面有所侧重地全面发展,也就是在“面面俱到”中做到重点突出,因人而异,因材而就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个人潜能和社会价值的充分展现,这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
1. 幼儿常规 答:即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
2. 幼儿园环境 答: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环境指影响幼儿教育的一切外部条件,它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家庭、社会、自然等幼儿园外的大环境,也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狭义而言,它主要指幼儿园内一切影响幼
儿发展的因素,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空间。
3. 完整儿童 答:指儿童的社会、情感、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不能片面追求幼儿的特长和技能。
4. 移情法 答:强调认知一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特别针对儿童期特有的自我中心化思维,能明显提高儿
童的移情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其社会认知水平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养成。
1. 简述提倡保教结合的必要性。
答:(1)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结合的;
(2)保育有了新的内涵。现代人对健康有了新的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应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随之现代保育不仅包括对孩子身体的照顾,也包括了对孩子心理能力的保护和培养;
(3)保教结合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2. 家长应如何布置家庭环境,使其利于孩子的成长?
答:(1)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2)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幽雅大方;(3)时有变化的环境。
3. 简述我国学前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需求。
答:(1)培养全面素质;(2)重视培养竞争意识、竞争道德

、竞争能力;
(3)重视培养幼儿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怀、开放性的思维习惯;(4)重视培养创新精神。
1 .试述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条件。
答: 达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做法是:
(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
2 .试举例说明如何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答:促进大班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应注意:
(1)引导大班幼儿集体责任感的发展;
(2)引导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幼儿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多肯定和鼓励孩子;教会幼儿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教会幼儿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角色游戏“娃娃家”的活动内容很简单,老是买菜烧饭,假如你是该班的当班老师,你将如何指导角色游戏,丰富游戏的情节内容。
答:教师指导角色游戏应注意:
(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儿童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越多,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充实。该案例中儿童娃娃家游戏的情节简单,教师应利用多种途径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2)尊重儿童的意愿;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 B )
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参观法
2.在有关邻居关系的故事中,某教师让儿童对邻居王阿姨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问:"王阿姨心里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该教师运用了移情法中的( A )训练技术。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巩固深化 D.情境表演
3.教师通过利用良好的班级气氛,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安全感的平等发展的集体,让儿童深入其中,从而培养儿童关爱、互助等良好品质,该教师运用了( C )
A.直观形象法 B.参观法 C.环境体验法 D.演示法
4.幼儿园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的( B )
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远期目标 D.活动目标
5.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午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 )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6.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 C )
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
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游戏材


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
7.对待3岁前婴儿"口吃"现象( A )
A.这是学话初期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B.应强迫孩子再说一遍
C.应反复练习加以矫正 D.应进行心理治疗
8.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 D )
A.幼儿园创收 B.补偿教育 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 D.服务社会
9.对于入园初期适应困难的孩子,幼儿园教师可以( B )
A.要求幼儿严守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按时入园离园
B.允许他们上半天,如中午午饭后由家长接回,再逐渐延长在园时间
C.多批评爱哭闹的孩子
D.通知家长接回孩子
10.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 A )
A.出生的第一年 B.3-4岁 C.5-6岁 D.6-10岁
11."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 C )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和教育 D.生理成熟
12.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 A )
A.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B.提出了"社会本位论"的儿童观
C.提出了"白板说" D.为儿童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13.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依次是( C )
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
14."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 B )
A.蒙台梭利 B.杜威 C.维果斯基 D.加德纳
15.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人是( B )
A.裴斯泰洛齐 B.福禄培尔 C.卢梭 D.洛克
16.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的教育家是( A )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雪门 D.张宗麟
17.我国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称为( B )
A.教师 B.保育员 C.阿姨 D.保姆
18.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 D )
A.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
C.社区教育形式多样 D.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于( B )
A.儿童平均发展 B.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C.创造力的培养 D.儿童智力的开发
20.幼儿的完整学习的概念是建立在( D )基础上的。
A.蒙台梭利教学法 B.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 C.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 D.加德纳的

多元智力观
21.个体社会化是( C )
A.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的 B.由遗传素质决定的
C.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D.在社会而不是家庭中进行的
22.有关教育的描述,错误的是( A )
A.动物界中诸如老猫教幼仔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水等也是教育
B.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性活动
C.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较,具有可控性强等特点
D.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
23.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 B )
A.美学的知识 B.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C.表现美的技能 D.审美动机
24.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是( B )
A.上课 B.游戏C.作业 D.户外活动
25.《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C )
A.1小时 B.2小时C.3小时 D.3.5小时
1.直观形象法 答: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的方法。
2.最近发展区
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概念,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3.儿童观
答: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4.创造性游戏
答: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5.综合性原则
答:是学前教育基本原则之一,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1.简述家庭中如何创设属于儿童的天地。
答:(1)放置基本设备;
(2)放置儿童玩具;
(3)由儿童自己布置,自己管理;
(4)儿童天地中的物品与儿童活动连接。
2.简述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原则。
答:(1)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2)注重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
(3)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3.简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1)纯真美好;(2)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3)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精神生产;(4)幼儿教师具备多重角色。
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
(3)教育的内涵扩大;(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1.

试述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及危害。
答:原因:
(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2)师资力量薄弱(3)办学条件差
危害:
(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结合实例说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
答:(1)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2)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4)游戏有助于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1.从广义的教育看,受教育者包括( D )
A.中小学、幼儿园及高校在校学生B.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学生及高校全日制函授学生
C.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学生D.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的人
2.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从( A )
A.出生后开始的 B.2岁开始的 C.3岁开始的 D.入小学以后开始的
3.关于我国托儿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以集体教育为主 B.具有社会福利性 C.具有保教性 D.是3岁前儿童的保教机构
4.适合初生~2、3个月婴儿的玩具有( D )
A.娃娃、小碗 B.积木、拼图 C.不倒翁、拨浪鼓
D.摇篮上挂一些色彩鲜明的小球,提供听的材料(音乐或小铃)
5.婴儿的喂养过程应注意( C )
A.应过量喂养,使婴儿肥胖 B.0~6个月的婴儿人工喂养优于母乳喂养
C.喂养过程是建立亲子关系和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机
D.无论人工喂养、母乳喂养方式,科学喂养能促进婴儿生长发育,而与心理发展无关
6.婴儿的认识过程以( A )为主。
A.感知觉 B.记忆 C.想像 D.思维
7.婴儿期发展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发展( C )
A.独白语言 B.书面语言 C.口头语言 D.连贯语言
8.目前我国幼儿园家长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是( B )
A.咨询活动 B.家长开放日活动 C.家长委员会 D.书面联系
9.幼儿教师是生活中的妈妈,学习中的老师,游戏中的伙伴。体现了幼儿教师劳动的( D )特点。
A.纯真美好 B.教育效果的长期性 C.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精神生产 D.多重角色
10.社区教育起源于( C )
A.美国 B.瑞典 C.丹麦 D.澳大利亚
11.某中班一次美术活动"画熊猫",教师制定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掌握画圆和椭圆的技能。这一目标属于幼儿园的( C )
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活动目标 D.远期目标
12.我国幼儿园的年龄对象是( A )
A.3~6岁 B.2~6岁 C.4~6岁 D.3~7岁
13.幼儿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A )
A.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B.开发智力 C.培养创造力 D.发展幼儿情商
14.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A )
A.创造性游戏 B.有规则游戏 C.表演游戏 D.个人游戏
15.教师引导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该教师运用了( B )
A.观察法 B.演示法 C.示范法

D.范例法
16.某独生子女家庭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爸爸打,妈妈护,爷爷奶奶打掩护现象。这种做法主要违反了( A )育儿守则。
A.做好榜样 B.理智的爱 C.步调一致 D.规矩明确
17.学前教育目标即( C )
A.教育目的 B.学前教育方针 C.学前教育政策 D.教育目的在学前儿童阶段的具体化
18.维果斯基提出了( D )
A.情感智力理论 B.认知结构主义理论 C.儿童中心说 D."最近发展区"理论
19.20世纪30年代,我国幼教界有"南陈北张"之称,即指南京有陈鹤琴,北京有( D )
A.张汉良 B.张之洞 C.张宗麟 D.张雪门
20.在教育史上,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典范的人是( D )
A.福禄培尔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皮亚杰
21.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
A.提出了行动教育研究 B.强调幼儿教育应当遵循自然的原则
C.认为教育要适合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持儿童的天性 D.提倡"自然后果法"
22.关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夸美纽斯( B )
A.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 B.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C.强调母亲的教育作用 D.认为教学即生活
23.儿童恒牙替换乳牙大致年龄为( B )
A.3~5岁 B.6、7~12、13岁 C.12、13~15岁 D.15~16岁
24."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种片面的观点突出强调的是( C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生理成熟 C.环境和教育 D.先天因素
25.3岁以后,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B )
A.直觉行动性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形式运算思维
1.行动操练法
答:是学前教育方法之一,指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
2.结构游戏
答: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3.恩物
答: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4.儿童的发展
答: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5.社会本位的儿童观
答:在古代,人们之所以重视儿童,是因为儿童是氏族、社会或国家的财富,是家族传承和繁衍的工具,是未来的劳动力和兵源。儿童并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的正式成员受到尊重,他们不过是父母的隶属物,没有任何权利甚至连最根本的生存权都 得不到保障。
1. 简述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答:(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2)提倡终身教育 ;(3)倡导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现代化 。

2.简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答: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是:
(1)爱心。 爱心是教育幼儿的前提。(2)观察力。 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每位教师都要将自己的眼睛训练得如同鹰般的敏锐,能观察到幼儿最细微的动作,能探知到幼儿最殷切的需要。
(3)沟通能力。沟通是指人际之间信息的给予和接受。幼儿教师的沟通对象不仅包括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也包含与家长的沟通,与其他教师之间的沟通等。沟通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5)科研能力;(6)写作能力;(7)自学能力;(8)以外事故的急救和处理能力。
3.简述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
答:游戏的特点是:(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4.简述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答:独立自主性原则;发展适宜性原则;保教结合原则;综合性原则;启蒙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1.联系幼儿园实际谈谈如何做好小班幼儿入园教育工作。
答:幼儿园做好幼儿入园工作应注意:
(1)进行家访,了解、熟悉幼儿的基本情况,并使幼儿与教师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
(2)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新入园幼儿的情况及家长的需求;
(3)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求得家长的密切配合;(4)参观幼儿园,引起幼儿对幼儿园的兴趣和往;(5)把握好幼儿入园的第一个月;(6)分批接收幼儿入园;(7)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2.联系目前幼儿园实际,谈谈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现代学前教育观应明确的观点:
(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劳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4)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和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形式;
(5)家园配合,协同发展;(分析说明略)。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 ( B )
A.受教育者是消极被动任教育者摆布的人
B 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主体
C.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的中心,教育者只是旁观者
D.教育者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处于受控者、接受者的地位。
2.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 ( B )
A.文化发达 促进生产力发展 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 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B.教师文化水平 教育水平 学生文化水平 受教育水平 家长文化水平 下一代
C.家长文化水平 学生文化水平 教育水平 下一代
D.教育水平 教育文化水平 受教育水平 学生文化水平 家长文

化水平 下一代
3.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它们依次是 ( B )
A.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B.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C.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D.前运算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4.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有系统地把游戏列入教
育过程的教育家是 ( D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夸美纽斯 D.福禄倍尔
5,学前教育目标的核心应是 ( B )
A.社会发展 B.儿童发展 C.学科发展 D.经济发展
6.寄宿制幼儿园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 ( A )
A.三小时 B.四小时 C.五小时 D.六小时
7.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是指 ( D )
A.主题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B.分科教学不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C.只有综合教学才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D.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应考虑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8.最益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是 ( B )
A.角色扮演法 B.行动操练法 C.发泄法 D.表扬鼓励法
9.由父母和子女构成的家庭结构属于( A )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扩大的家庭 D.不完整的核心家庭
10.3岁前婴儿一般不能进行哪种游戏?( B )
A.独自游戏 B.合作游戏 C.平行游戏 D.动作游戏
11.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 ( D )
A.为儿童将来的职业做准备 B.培养儿童成为专家 C.培养特长儿童 D.培养完整儿童
12.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把幼儿送入学前班的最主要目的是 ( D )
A.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B.为了孩子能学到知识
C.为了孩子能更守规矩 D.为了孩子能更好地上一年级
13.与托幼园所相比,家庭教育的特点是 ( C )
A.目的性 B.组织性 C.随意性 D.计划性
14.教师与幼儿沟通时,不正确的做法是 ( B )
A.注意倾听 B.言语专业化 C.注意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 D.用点头、抚摸鼓励幼儿
15,不属于草原流动幼儿园特色的是 ( D )
A.流动性 B.集中性 C.开放性 D.封闭性
1.人的个体社会化
答:人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答:我国学前教育的目标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得以完整表述,即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3.活动性原则


答:源自于杜威的“做中学”,实际来自于苏联心理学家的“活动主导论’’和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的,从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社会行为,而活动就是儿童这一主体与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分离焦虑
答:“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5.家长参与
答: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1.布龙芬?布兰纳关于儿童发展的“生态系统学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布龙芬?布兰纳的“生态系统学理论”认为,儿童自出生后就在社会中生活,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
儿童的成人等各“社会生态系统”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
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2.如何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答:应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2)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3.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运用游戏化方法应注意的事项有:
(1)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2)明确游戏规则;
(3)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4)创设游戏角。
4.应如何为婴儿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答:为婴儿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应做到:
(1)睡床卫生、舒适和安全;(2)空气流通、室温适宜;(3)宁静温馨的睡眠气氛。
5.草原流动幼儿园的特色是什么?
答:草原流动幼儿园(游戏点)的特色主要有:(1)季节性和流动性;(2)混合年龄;
(3)教育孩子和培训家长同步进行;(4)体现牧区特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1.论述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为:
(1)强调活动的重要性;(2)强调兴趣和需要的重要性;
(3)发现式教学方法;(4)强调智力发展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建构过程;
(5)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6)发展儿童的主动性;(7)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8)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2.论述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七大原则。
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七大原则是:(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和谐发展;
(2)尊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
(4)发挥

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5)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7)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从切身体会谈谈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答:家庭因素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有:
(1)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与家庭教育;(2)家庭文化与家庭教育;(3)家庭经济与家庭教育;4)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5)家庭气氛与家庭教育;(6)子女人数与家庭教育;(7)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家庭教育;(8)家长期望与家庭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幼儿社会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社会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三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
2、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由于每个幼儿和所处的家庭背景不同,因此, 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 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集体的关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因此,它对幼儿的一生都有影响。
3、凡是过社会生活的动物,都有社会行为。人的行为与周围人行为的某种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可以用区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来表述。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或内在感觉与思想。人的社会行为具有区域性、民族性、时代性三大特征。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他们在自我意识、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等5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它是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幼儿在2岁之前“人我不分”,2.5至3岁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与完善起来。他们的自我评价从依从、表面、情绪化的,发展到独立、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
(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其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是情绪,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高兴、愉快属积极情绪;害怕、愤怒、嫉妒等属于消极情绪。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自身需睡要时,可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自身需要时,可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幼儿最初的情绪是广泛的

兴奋,以后逐渐分化出痛苦、快乐、恐惧、厌恶、愤怒、高兴、喜爱、嫉妒、欢乐等。母婴依恋是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个性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倾向性的整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的反映。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E.H.Erikson)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在每个年龄阶段又有各自的特点,有本年龄阶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好了,既能使人顺利成长,又有利于他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成8个阶段。这8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幼儿的个性发展取决于他与周围人相互作用时,对他所处阶段核心问题的解决程度。如果该问题解决得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相反,如果该问题解决得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
(4)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最初的交往可追溯到2~3个月的婴儿时期。此时的婴儿用哭、笑、口部的动作、眼神和成人进行交往。交往对象主要是他的照料者、保护者——母亲。有研究表明,母婴交往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他以后的交往行为,甚至影响他智力、社会性发展。孩子从母亲那里学习交往的方式和交往技能等。
(5)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他是人社会化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在幼儿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皮亚杰和克尔伯格是最有名的两个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认为: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有明显的阶段性。教师应根据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实施相应的教育。
5、什么是幼儿的社会化呢?幼儿的社会化是幼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6、幼儿社会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家长)按照社会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向幼儿施加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7、社会教育是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化的过程。社会教育对幼儿的身体、智力的发展都大有益处,是教幼儿学习如何做人的教育。
8、社会教育的目标
(1)对家庭、幼儿园、家乡、祖国有归属感、亲切感。(2)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对自己有信心。(3)对人友好,懂得同情、分享、合作、互助。(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

,有初步的责任感。(5)对周围社会生活持关心、参与的态度。
9、社会教育的内容及作用
(一)自我意识
(1)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2)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
(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
(4)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想法、态度。
(二)交往与人际关系
(1)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
(2)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指导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
(3)帮助幼儿学习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兴趣和想法,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4)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三)社会环境
(1)丰富幼儿对家庭、幼儿园、社区、家乡、祖国的认识,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
(2)引导幼儿认识并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其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幼儿关注并参与周围社会生活,萌发社会小公民的意识。
(4)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认
同感。适当介绍我国主要的民族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民族,使其感知人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学习以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差异。
10、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观察、体验、内化的过程。周围的社会生活是幼儿观察的对象。在观察过程中,那些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内容特别容易成为幼儿的观察对象。教师和家长应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教师、家长的评价和由此引起的正、负强化是幼儿社会学习的校正、调节的手段。幼儿内心的体验、反思以及由此产生的“顿悟”决定了幼儿采取的行动。语言的提示和传递作用是幼儿社会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媒介、方法。
11、幼儿的社会学习是在随机的、无意的过程中完成的。它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育经常有反复,但是不论长期也好、反复也好,幼儿必须有亲身的实践。由于幼儿的社会学习有以上特点,所以我们提出了社会教育的原则,即幼儿社会教育应综合地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生活中随时抓住教育时机实施教育。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切忌只凭教师的讲,而应让幼儿有参与、有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去亲身体会。社会教育的内容要注意适宜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可过高或过低,因为不管过高或过低都影响社会教育的实效。社会教育的内容要符合时代性要求。
12、幼儿园有向幼儿实施社会教育的明显优势,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中幼儿同伴、教师、其他工作人员、物质材料、环境等社会教

育资源向幼儿实施社会教育。
13、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可分为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和非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两大类。其中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参观、谈话、讲述、实践活动、情境教学、综合性活动等。非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包括生活活动、角色游戏、户外体育游戏、学习和欣赏艺术作品等。这些活动各有长短,教师在实践中要注意扬长避短,灵活运用。
14、在实施社会教育之前,教师对活动的设计是活动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教师要使自己设计出来的教育活动,既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和当地的教育纲要,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引导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状态,使幼儿获得真正的发展。
15、在实施社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交往中发展。还要引导幼儿以现有水平为基点,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在这其中,教师的长期、一贯的努力不可少。教师要随时捕捉有利的教育时机,在家长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引导幼儿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16、家庭中实施幼儿社会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家长和孩子有血缘关系、亲子感情融洽。教育对象单一,便于有针对性地个别施教。家长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施教,不受其他因素的限制。施教者固定,有利于教育的一贯性。但是,家庭中实施社会教育也容易犯过于感情用事的毛病。
17、家庭中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的因素主要是父母、祖父母、保姆、兄弟姐妹等。在这其中,家长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都明显地影响着幼儿的社会学习。祖父母由于其爱孩子、阅历丰富、有耐心,对孩子稳教育定的情绪发展有益。但也容易出现“服务过度”、“保护过度”和要求孩子“安静过度的倾向。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也会对幼儿社会学习发生影响。
18、家庭中社会教育的方法是: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以理服人,坚持说服教育;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等方法。在这中间,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社会学习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说服教育和评价手段都是校正、调整幼儿社会行为的具体途径。
19、家庭中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渗透在日常生活、闲暇活动、节日活动中,和生活同步。家长应重视这些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和影响。
20、在家庭中主要有广播、报纸、电视、图书等大众传播媒体向幼儿施加社会教育的影响,家长应恰当地利用它们向幼儿施教。
21、情商的确切名称叫“情感智慧”,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乐观程度和

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它的水平高低很能影响一个人生活、事业是否成功。
22、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他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是学习做人的重要环节。
人所处的环境还必然有某种文化传统,我们还有一个引导幼儿接纳、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任务。人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也是学习做人的重要环节。
23、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设置一种情境,使幼儿在这一特殊的氛围中受到情感的感染,从中受到某种教育的社会教育方式。
24、幼儿园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实施各方面教育的专门的社会机构。与家庭相比,这里的施教者更有教育意识,这里的教育行为更有目的性,这里的教育资源也更为丰富。对幼儿来说,这里的教师和自己的家长社会角色不同,情感维度不同,所有这些都更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学习。
25、体验思考法
体验思考法是指幼儿在实践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有许多体验,幼儿对这些体验经过思考后,调节自身的行为,从而获得社会学习的过程。
26、语言传递法
语言传递法是指通过语言向幼儿介绍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认识,以使幼儿获得某种社会学习的过程。
语言是人们交流、交际的工具。孩子在接受成人语言信息的时候,也在接受着成人的想法和价值观,所以,语言传递法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法。
语言传递法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有讲述、讲解、谈话、讨论、评论等
27、确定社会教育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1)根据国家级的课程标准和当地幼儿教育纲要中社会领域方面的要求,确定社会教育的内容
(2)利用幼儿当时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和社会生活环境作为执行课程标准和教育纲要的载体
(3)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确定教育内容
28、家庭中实施社会教育有哪些优势?
(1)因有血缘关系,亲子感情融洽(2)教育对象单一,便于实施教育(3)有利于随时施教
4)教育者相对固定,有利于教育的一贯性
29、如何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
答 :家庭环境是幼儿每天都生活其中的地方,它随时都在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学习。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十分必要。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家庭环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家人之间有爱心;(2)日常生活有序;(3)生活富于情趣;(4)合理安排经济生活。
30、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策略有哪些?
(1)为幼儿创设接纳、关爱和支持的环境 (2)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引导其发展
(3)让幼儿感受和体验行为的意义 (4)寓社会性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31、幼儿

通过玩娃娃家可以得到哪能些些的社会学习?
(1)了解人际间关系及不同角色身份,学习以适当的行为方式进行角色扮演。(2)学习友好交往技能,如轮流、分享、协商、互助、合作等。(3)发展语言交流能力,学习用适当方式相互沟通,表达个人意愿、情感、见解。实践和尝试幼儿自己解决社交问题的办法。(4)激发幼儿想象力及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
(5)学习适度表达个人情绪,并了解他人情感,能自我控制和调整与伙伴之间的相互行为和关系。
32、幼儿社会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1)综合渗透性原则(2)生活随时性原则(3)实践参与性原则(4)适宜发展性原则(5)时代性原则
3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及其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有和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
(1)帮助幼儿认识和接纳自己,增进幼儿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2)帮助幼儿学习认识、理解和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行为。(3)帮助幼儿学习自由选择、自我决断,培养其独立性、自主性和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4)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志、想法、态度。
2、交往与人际关系
(1)培养幼儿关心、理解、尊重和赞赏他人的态度。(2)鼓励幼儿积极交往,指导学习并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3)帮助幼儿学习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兴趣和想法,学会与人友好相处。(4)帮助幼儿理解和接受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自觉遵守规则。
3、社会环境
(1)丰富幼儿对家庭、幼儿园、社区、家乡、祖国的认识,形成积极的社会性情感。
(2)引导幼儿认识并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其爱护、保护环境的意识。
(3)引导幼儿关注并参与周围社会生活,萌发社会小公民的意识。
(4)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认同感。适当介绍我国主要的民族和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民族,使其感知人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学习以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对待差异。
34、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适宜发展性原则。
所谓适宜性原则就是指我们所进行的教育内容必须适宜幼儿当时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本年龄的思维水平,是他们易于接受的。
首先适宜性体现在对教育内容、教育要求的适宜性方面,即我们不能选择成人化的、在幼儿生活中不常接触的教育内容向幼儿进行教育,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其次,即使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内容,在不同年龄班也要注意适宜性问题。如:同是引导幼儿爱劳动,在小班,我们只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强调幼儿应有生活自理能力。而同是

爱劳动的教育内容,对中大班幼儿,我们除了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还可以要求幼儿“看看别的小朋友,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看看老师,有没有需要我们帮助的地方”,又如爱家乡教育,在小班,我们引导他们吃家乡的特产,问“好吃不好吃”,让他们在心中有所体会就行了;但在中大班,除了引导他们说出“好吃”之类的话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说出为什么“我们的家乡真好”、“你喜欢家乡的什么”,或用笔画出家乡的今天和明天。
第三,教师语言的适宜性。教师的语言应作到表现力强、感染力强,易于幼儿理解。如我们引导幼儿尊重某职业的劳动者时,自己的语言要流露出对他们的敬佩与尊敬,而不是相反。
第四,教学方法同样要注意适宜性,要适宜于幼儿接受。如多用参加活动、亲身实践等方法,而不能单一地使用通过语言传授的方法。
幼儿教育的全部价值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这里的发展既可以指身体、动作的发展,也可以指情感、能力、知识方面的发展。我们所选择的社会教育内容,一定要达到促进幼儿某方面发展的目的,否则,其教育就是毫无意义的。
关于发展性原则,我们应明确以下几点:
(1)在社会领域,我们要特别重视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几方面的发展,转变那种教师只关注幼儿知识发展的倾向。
(2)与情感、态度、能力相比,知识的发展比较外显,易于检验其教育成果,如幼儿认识了某种社会设施、知道了本地的特产等,而情感、态度、能力的发展则比较隐蔽,短时间之内看不出它的成效,因此,教师较多地重视知识教育。
(3)教师较多地重视知识教育的另一个原因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对知识教育的教育过程比较熟悉,满足于教师的单向传输式。但是,经过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这样的教育其实并没有被幼儿内化,他们对此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促进幼儿发展的目的。
(4)教师除了应重视发展的全面性以外,还要注意发展的实效性。教师要十分细心地观察孩子,看他们当中普遍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教育的实效性就高了。也就是说,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边。如幼儿普遍都不爱劳动、不尊重老人,教师可根据这些问题,设计一系列教育活动。
35、什么是强化评价法?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如何运用强化评价法?试举例说明。
答:生活在人的社会中。他每天接触到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有许许多多,这些刺激中,有的可能给幼儿以积极、正面的影响,使幼儿产生好的、积极的行为;有的则可能给幼儿以负面、消极的影响,使幼

儿产生不好的、消极的行为,即在幼儿的身上积极、消极的影响同时存在。那么,幼儿怎么才能按照社会的要求发展,成为社会所认可的人呢?这就需要成人按照社会行为准则,不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调整。这种调整过程中运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强化评价法。
根据心理学最基本的原理,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是最基本的中介。如婴儿在几个月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吃饱喝足又清醒时,嘴里经常会发出各种“嗯嗯啊啊”的声音,语言学家研究后认为,婴儿发出的这些无意义音节,有各种语言的基本音素,也就是说,幼儿具备学习各种语言的能力,但是,为什么事实上幼儿并没有成为掌握各种语言的人,而是只掌握自己的母语呢?这就是因为当他发出和母语相似或一样的语音时,他周围的人(主要是母亲)就微笑或点头、重复等,给予正强化,让幼儿感到“我可以继续这样说”。而当幼儿说的不是母语的语音时,成人就摇头、否定、纠正等,给予负强化,表示他说得不对,幼儿得到的信息是“不对,我不能这样说”。这样经过慢慢的积累,幼儿把符合母语的语音、词汇保留下来,而那些不符合母语的就消退、遗忘了。
强化评价法在社会学习中的作用与语言学习中差不多,即在社会交往中,通过成人和同伴的强化、评价,幼儿把别人肯定、认可的行为保留下来,并发扬光大。把别人否定、批评的行为逐渐抑制,最后消退。
教师可运用的强化评价的方法有很多。正强化方面的,如表扬、微笑、点头、竖起大拇指、轻轻拍肩、轻轻摸一下头、精神奖励(发小红花、小红旗、获得某种优先权)等。负强化方面,如批评、表情严肃、剥夺某种权力等。教师要综合地、适时地、适当地运用这些强化评价手段。
首先,强化要及时地出现在反应之后,即幼儿有什么地方做得对或不对,教师要及时进行正强化或负强化。而不是幼儿反应出现了很长时间以后再强化,这时的强化作用很小或没什么意义。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强化手段不能运用得过于频繁,也不能用得不适时,有时用得不好,强化可能是一种干扰。如几个幼儿正在很投入地玩一个游戏或讲一个故事,每个人都很专注。教师看他们玩得好就大声表扬他们几句,这时的表扬是干扰,正在打断幼儿的游戏或思维,没有必要。如果教师实在想表扬他们,可以在小结或分享的时间进行表扬。
另外,表扬要适度,尤其是对一贯表现比较好,经常得到表扬的孩子,更要少表扬,以免滋生骄傲情绪。应把表扬、鼓励的重点放在那些经过努力做得很好或经常受到忽视而自信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