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最新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导入问题:

新学期即将开始,面对学校发下来的一堆教材和参考书,新教师发现自己有一连串的问题,“这么多内容,我该选哪些教给学生呢?学生要理解和掌握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听、说、读、写,词汇、语法,都要怎么讲才行?学我的老师那样讲课行不行?”……

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即将开始实习的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和新入职的英语教师。事实上,即使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也有着同样的困惑。为帮助各位同学和老师解答这些问题,更好地推进英语课程改革,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本章将从两份课程标准研制的时代背景,定义和主要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介绍,为大家提供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和使用指南。

1英语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1.1英语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

中国的外语课程设置一直以来都与国家和社会需求密不可分。清朝末年,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关注西方,外语成为了必要的工具,外语学习也开始受到重视。随着中外交流的日益增多,清政府也愈发认识到外语教育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密切,其重要性与经、理、文、史等各学科不相上下。

“今日时势,不通洋文者于交涉、游历、游学无不窒碍……故中学堂以上各学堂,必勤习洋文,而大学堂经学、理学、中国文学、史学各科,尤必深通洋文,而后其用乃为最大……”

《奏定学堂章程——学务纲要》,1904

图1《奏定学堂章程》影印图及节选

因此,在1902年和1904年相继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之中,清政府都正式规定中学和大学必须开设外语课。同时,这两部章程中都明确将英文作为中学和大学的主要外语课程。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外交流趋于常态化,民国政府也同样注意到外语教育的重要价值。在其1912年的《普通教育暂行之课程标准》中,规定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随后的四十余年中,政府根据学校的教学反馈又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在此期间,由于英美对中国政治、社会和经济都具有较强影响力,所以英文同样成为了中学外语课程的主要语种。英文课程长期作为必修课程存在于当时的中学课程体系中,只是抗战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师资和教育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初中英文课程曾被改为选修课程,但高中阶段仍为必修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面向全民的基础教育体系被建立了起来。外语课程从一开始就被列入了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之中。只是由于国际形势所限,新中国实施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外语课程的主要语种也因而从英语转为俄语。其后虽有反复,但英语课程在基础教育中仍然发展缓慢。直到改革开放后,中西方交流恢复正常,国家和社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教育部在1978年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才使英语再次成为中学的外语课程主要语种。但因各种条件所限,当时国内部分地区的初中无法开设外语课程,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才开始学习英语。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外语课程在全国各地区的中学成为了必修课程,个别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也相继开始尝试设置外语课程。英语成为了这一时期外语课程的主要语种。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均衡、各行业对外语能力要求差异显著,以及学生学习需求不同等种种原因,社会对国内英语课程教学的批评和意见也愈见增加。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换,中国的英语课程亟需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我国目前外语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很多学生经过八年或十二年的外语学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却不能较熟练地阅读外文原版书籍,尤其是听不懂、讲不出,难以与外国人直接交流。这说明我国的外语教学效果不理想,还不能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和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李岚清,1996英语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是九十年代国内基础教育整体情况的一个缩影,各学科都或多或少面临此类批评与意见。有鉴于此,教育部根据中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1999年组织专家起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全面启动新中国第八次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此同时,教育部召集各科研教学机构的专家组建了18个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研制小组,开始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起草工作,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改进和推广实施工作也由此展开。

1.2英语课程改革与语言和教学研究

英语课程改革涉及到全国的中小学生,对他们的未来有重要影响。因此课程改革进行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20世纪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的新进展为本轮英语新课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决定了我们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开展英语作为外语教学的前提。20世纪上半叶,以索绪尔(Ferdiand de sausure)和布龙菲尔德(Leonard Bloomfield)为代表所主张的结构主义语言观重视语言的符号系统构成,认为语言学习即掌握该系统的各构成成

份。20世纪50年代末,以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则将语言和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起来,重视语言功能的实现。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理论都为英语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得英语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相关研究成果的意义更为突出。英语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正是基于功能语言观所提出的。

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影响了我们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进行英语教学的基础。20世纪中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提出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可以通过操作条件反射掌握语言。模仿——增强——重复——形成,这一标准流程也就成为受该理论影响的英语教学法的基本框架。对此,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提出语言习得装置(LAD,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假说来挑战,他认为儿童天生具备语言能力,语言的掌握过程就是其语言习得装置各种参数调整的过程。以皮亚杰(Jean Piaget)为代表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则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其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由认知主义发展出的建构主义进一步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语言教师也开始注意到教学中这三者的作用。上述理论使我们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不断丰富,从表面的语言行为到语言习得机制,再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都逐渐被纳入到教学方法和流程设计的考量因素之中。英语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逐渐得到增强,不再仅仅从教师个人经验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

2英语课程标准的定义

2.1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一词已经越来越为中小学教师所熟知,但很多教师依然对“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大纲”之间的区别缺少足够认识,难以正确解读和使用课程标准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都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学校教育和课程体系针对特定课程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对教学目标和内容做出了具体地规范和设定,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课程教学的规范实施和教育教学效果。通俗地讲,二者都是教育部制定的课程教学指导文件,是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参照执行的内容。从这一意义上理解,“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是不存在区别的,而对二者的混淆和误解也多是由于这一原因。事实上,“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历史源流、指导思想和具体内容三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环节。

20世纪50年代后,“教学大纲”模式开始被从前苏联和东欧引入中国的基础和高等教育领域。该模式以纲要的形式明确规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与深度、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以及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在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体系被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知识和技能要点,教学重难点和时间分配都有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在其课程目标的语言陈述中,多使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语言结构。在这种语言表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发现,其行为主体(主语所代表的人)是教师,而学生是教学行为的对象,是被动接受教学行为的人。这一模式的优势在于对师资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能够较快地提供国家特定的人才资源需求。这与新中国建立之初所面临的国情完全吻合。因此在20世纪后50年中,“教学大纲”

模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量合格的国家建设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标准”模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经被引入中国教育领域。但是由于国家和社会的动荡,这一模式的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20世纪末,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酝酿,该模式的重新启用也被提上了日程。“课程标准”是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是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体系构成和课程内容,将学生所需要达成的学习结果详细地分为若干阶段性目标,其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课程标准对教材编制、教学设计和评价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不做硬性的规定。在该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享有较高自主权,在保证学生能够达到相应标准前提下,可以自由选择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但对师资水平的要求也相应较高。该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不再统一限定学习过程与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这与21世纪中国国家和社会的教育需求保持了一致。

2.2 英语课程标准的组成与基本框架

21世纪初至今十余年间,英语课程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实验到修订的历程。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该标准涵盖了从义务教育阶段到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此后十年间,全国的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工作,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改基本都围绕这一版本的课程标准展开。2003年,根据课改实践需求,教育部又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该标准在2001年标准基础上,单独对高中阶段英语课程进行相应设定,但其核心理念、阶段分级和具体内容都与2001年版本的课程标准保持了一致。此后高中阶段的英语课改就都围绕这一版本的课标展开。2011年,课标修订组根据面向全国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对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同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进行相应设定。相关机构和部门开始以这一版本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进行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材编写、教师培训和教学评价工作。

图2三个版本的英语课程标准关系

各版本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都由前言、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内容标准)

、实施建

议和附录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前言主要是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的介绍,体现了英语教育工作者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价值、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课程分级目标体系的设定。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和第三部分分级标准(内容标准)则是对英语课程分级目标体系的详细说明。英语课程总目标,分级目标和课程分级标准是构成该体系的三个层次。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了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的建议。该部分将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与英语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结合起来,为英语教师和教材编写者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第五部分附录内容较为丰富,涵盖了课程目标所要求的语音、语法、词汇、功能意念和话题等语言项目列表,课堂教学和评价案例,技能教学参考建议和课堂用语等共9项附录列表。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可以方便地参考这些内容进行英语教学实践。

图3课程标准基本框架

3英语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解读

3.1英语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3.1.1课程性质

英语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中国英语教育界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经历了从以知识性课程为主,到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并重,再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英语教师和学生都将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作为英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记单词、练语法、背课文被视为英语学习的全部内容。这一模式迄今在很多地方还具有很强的影响力。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英语课程中语言技能的训练收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课程的工具性由此得以体现。听、说、读、写、译这五个字开始成为英语教师的习惯用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成为教师教学的两项核心内容。21世纪随着社会需求的进一步变化和课程改革的开展,中国英语教育界对英语课程性质的认识有了新的进步。英语课程不再只是被简单地视为工具性课程,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相当程度上与课程的工具性并重。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

英语课程的工具与人文双重属性目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的认同。外语学习除了能够让学生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外,更重要地是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良好性格、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的形成。教师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逐渐开始注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2011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被明确提出,并作出了更为详细的解释。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眼,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标准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1

3.1.2 课程理念

课程性质是设计和实施课程的根本,而课程理念则是教学实践的基础。因此在明确英语课程性质的基础上,课程标准又列出了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比较修订前后的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基本观点差异不大,但是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更加具有针对性,强调了语言学习的特点,能够更为直接地指导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

图4 两个版本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对比

在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第一条课程理念就首先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定位,即推进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英语课程的双重属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是后者再次收到强调。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同时还是知识、文化和价值观的载体。英语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第二条理念体现了课程的指导思想,即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都应该是教育者所关注的,

而英语课程人文性所强调的2001年实验版(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2011年修订版(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

生发展的价值(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

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

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

践性和应用性

(五)优化评价方式,注重评价学生的综

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思维能力和个人素养发展对任何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该理念一方面强调要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符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另一方面含义是承认学习者在英语学习基础、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这些差异,才有可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进而实现有效学习。

第三条理念突出了语言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外语能力的真正掌握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是英语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可能会发生变化,教师需要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英语课程标准对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到高中三年级结束这一学段进行了整体设计,划分为九个级别,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对不同级别进行相应的标准设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结合相应级别的要求设计和实施教学。

第四条理念强调了语言学习应该更为关注学习过程本身。语言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过于关注语言知识的学习将会导致对语言运用的忽视,也会导致学习者由于艰苦和枯燥的学习方式产生负面的情感态度,最终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目标语语境的创建,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他们发展有效学习策略,最终建构起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第五条理念关注课程评价的方式,体现了对应试教育影响的应对。单纯以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必然导致英语课程教学方向的偏离。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难以得到有效发展,即使是作为测试主要内容的语言知识与技能也难以取得长期教学效果。只有把评价重点放在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上,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才有可能对教学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第六条理念提出了英语课程资源和学习渠道的重要性。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图书报刊资源的丰富为英语学习提供了大量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学习渠道也不仅限于课堂之内。语言学习所必须的输入和输出机会都比以往更为便利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科学利用这些资源和渠道可以使教师能够更有效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3.1.3设计思路

现有的三份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方面没有明显变化,都是将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教育阶段衔接,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为目标,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设计课程总目标和分级目标。

图5 英语课程标准分级体系

课程标准建议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二级为小学六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

要求,五级为九年级(初中三年级)结束,即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六至九级为普通高中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在整个课程目标体系中,一、三、四、六级为过渡级别,可以由各地区学校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掌握。

21世纪以来,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相对完整和规范的基础教育体系,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仍然不够平衡。因此课程标准只根据不同学段设定了二、五、七级等三个达标要求。同时课程设计思路的陈述中进一步说明,分级目标中的级别不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小学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分级目标的设置为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指导性要求,有利于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指导,同时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3.2英语课程的总目标

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英语课程性质和理念的集中体现。三份课程标准中总目标的框架没有发生变化,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同时将总目标分为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图6 课程目标结构

课程目标的五个方面相互联系,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语言知识和技能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在语言知识中,即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传统教学关注的内容,也有功能和话题等语言使用交流密切相关的内容。语言技能包括了听、说、读、写思想基本技能。考虑到学生的语言水平、实际交际需求和课程学习负担,传统英语教学中经常提到的翻译技能未被列入其中。文化意识是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前提,文化知识、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构成了该方面内容。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意识是语言使用的三个核心方面,学生只有综合运用他们,才能使用目标语进行有效地理解和表达。

积极的情感态度既是维持语言学习进程的保障,也是学生未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和合

作精神才有可能坚持完成学习,取得良好学习效果。同时,语言作为思维和文化的载体,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形成,为其未来个人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现代英语教学研究认为,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与其语言学习效果存在相关性。恰当的选用合适的学习策略实现良好学习效果。

3.3分级目标和标准的教学意义

在英语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课标设计人员又针对不同级别设定了相应的分级目标和标准,以方便教师参考使用。其中“分级目标”部分是分别对一至五级(义务教育阶段)和六至九级(高中教育阶段)目标的概括性陈述。各分级目标从总目标所列举的五个方面入手,针对相应级别进行描述。需要指出的是,在分级目标中提到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语言项目,特别是部分语言功能的使用,其数量比随后“分级标准”中所列举的内容略少,这并不表示这些语言项目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设计人员一方面是考虑到目标描述的语言需要简练和连贯,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他的语言项目是实现这些语言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五级目标描述

以上述五级目标为例,四段文字分别从情感态度、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在第二段文字中,设计人员主要描述的是语言技能,对语言知识只是有少量涉及,如“熟悉话题”、“日常生活相关话题”,“相应专业水平”,“生词”等。这并不意味着语言知识在五级目标中不够重要。实际上,要想完成目标中所提出的相应语言交际活动,就必须具有相应的词汇、语法、发音和话题等语言知识。这些内容在随后的分级标准中有更为详尽的描述。

“分级标准”是对“分级目标”的进一步细化。与以往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一项不同,分级标准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具体目标。它从总目标所提出的五个方面具体描述了在相应级别阶段,学生能够使用语言来做些什么。

五级技能标准节选(说、读)

五级知识标准节选(词汇、语法、功能)

从上述两段课程标准中五级分级标准的节选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部分的描述更为具体和详细。同时,无论是技能还是知识标准都以学生“能做什么”为基本表述方式,在每一条项目中都包含了大量具体语言知识内容的综合理解运用。如知识标准的语法板块中第4条“……描述具体时间和具体行为的发生、发展过程……”。该条项目包括了陈述句式、时间状语、动词时态等多项语法内容,只有对这些内容综合理解运用,才能实现标准中的要求。这也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总目标。教师在进行相应阶段的备课中可以参考分级标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以保证最终教学效果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分级标准的陈述中,设计人员使用了如“知道”、“了解”、“理解”和“运用”等动词,以及“正确”、“恰当”和“适当”等形容词。这些词汇的使用代表了课标对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教学要求。不同动词的使用实际上表现了对语言项目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入,而不同形容词的使用则代表对语言使用在语法和语言使用方面的不同要求。下图是对四个动词含义及其强调重点的一个简单分析。

任何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掌握都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对课标分级标准中此类表述加以关注,并在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中有所体现。

3.4实施建议的理解

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是对英语教学的实施建议,其中包括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这四个方面基本涵盖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是课标实施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在理解使用课标过程中最直接的环节。如何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实施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教师们最为希望得到帮助解决的问题。在课程理念基础上,“教学建议”部分为教师提供了八条建议,并对每条建议都进行了具体的解释。我们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做简单的说明

教学建议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其核心为全体学生和奠定基础。前者体现了基本理念中关注语言学习者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的精神,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后者则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即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基础,为继续学习英语创造有利条件。

建议二、注重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在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中都始终贯彻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用语言做事能力的理念。本条建议即对此内容的进一步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语言练习和使用,教学和考试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活动真实有效。为此,课标在该条建议的解释说明部分还为活动设计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

建议三,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证。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母语学习经验、认知发展需求、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等,整体设计策略教学目标,发展具体的学习策略,使其成为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自主调控的语言学习者,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接

受者。

建议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对外国文化和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是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中外文化异同,同时尽可能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语境,逐步发展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建议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是实施教学的材料,而不是教学的紧箍咒。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灵活适当地对教材进行取舍和调整。在教材取舍调整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不能由于教师所做的增补、删减和调整而影响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其次是取舍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是为了简单满足考试的要求。

建议六、合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经济水平和教育技术的进步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教师进行英语教学的资源已经不仅限于教材、黑板和粉笔。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期刊、网络资源等内容都可以成为英语教师和学习者选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造性地选择使用这些资源,为学生创造体验和使用真实语言的话语环境,更好地体现英语学习的真实性和交际性。

建议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学习情趣、语感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提升。教师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类型的课外英语学习活动,如阅读、戏剧表演、朗诵、歌曲和英语角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发展其使用英语做事情的兴趣和能力。

建议八、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努力使用课程的要求。新课改和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满足这一要求,教师在工作中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而坚持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师实现这种专业化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采取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教研组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此,教师也将成为真正的研究型教师。

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也同样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教学活动的重要参考信息。而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为师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内容。更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可以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维持其英语学习动机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评价建议部分为教师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提供了具体的参考意见。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的主要工具。如何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因地制宜的增删调整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关注的内容。教材编写建议在为编写者提供参考的同时,也为教师了解教材和分析使用教材提供了依据。现代教育更加强调课程资源的使用。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同样要求学生能够选择使用恰当的学习资源。如何开发和使用课程资源也就因此成为现代英语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为教师解决这一部分提供了具体建议。我们建议教师细读这些相关建议部分,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找到适合的教学、评价、教材使用和课程资源建设方法。

3.5课标的附录内容

详实的附录内容是三个版本课程标准的共同特点。在2011年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这一特点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总计180页的该版本课程标准中,正文部分只有44页,其余136页均为附录内容。这样相对庞大的一个附录部分是为了帮助教师更清晰

地把握教学内容与方法,因此在附录中涵盖了语言知识和教学相关参考两类共9个部分的内容。

课标附录部分列表

附录1至5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相关列表,分别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汇、功能意念和话题五类内容。考虑到国内部分外语教师对语音教学相对不够重视的现状,课标在附录1语音项目表首先强调了语言教学的重要价值,随后给出了教学参考建议,最后才是列出了需要该阶段学生掌握的语音项目。课标编制人员试图用这种方式促使教师对语音教学给以更多的关注。

附录2语法项目表简单列出了需要学生掌握的语法内容。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该表中只给出了五级,即初中毕业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语法项目内容。二级,即小学毕业阶段,学生需掌握的语法内容相对简单,因此旨在二级的分级标准中语言知识部分进行了介绍。需要注意的是,课标中的语法知识列表只是简单列出了相应的语法项目名称,对具体的语法项目内容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教师在查阅使用该表时,应该紧密结合课标“使用英语做事”的理念,具体分析需要学生掌握该项语法内容到何种程度,才能保证完成课标相应阶段要求的语言交际活动。

附录3词汇表是课程标准中所占篇幅最大的一个部分。以2011年版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为例,该表分别列出了二级和五级的基本词汇。考虑到国家对中小学生减负的要求,课标编制人员在保证语言使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适当减少了两个级别中词汇的数量。二级基本词汇仅为423词,同时要求各地根据地区具体情况从五级词汇表中自行选择200~300词。五级词汇表为1500词(包括二级的423词),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增加100词。词汇表中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注意。一是词组和短语没有列在其中,二是词汇的词性与中文释义未列出。这主要是为了体现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使用单词的理念。

附录4功能意念项目表是课标“用语言做事”理念的具体体现之一。该表从社会交往、态度、情感、时间、空间、存在、特征、计量、比较、逻辑关系等10个方面列出了学生在五级阶段需要表达的功能和意念。教师在使用该表时应该结合具体语言技能的使用,考虑需要使用何种语言结构(语音、语法、词汇等)来实现该种功能或意念的表达,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附录5话题项目表是课标“用语言做事”理念的又一体现。该表共列出了个人情况、家

庭、朋友与周围的人、居住环境、日常活动等共24个方面,85项具体话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能接触到的多数语言交际话题都有所涉及。在教材使用以及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这些话题的使用。尽量依据当地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创设相关语境,帮助其接触相关背景,使用相应语言知识和技能完成语言交际任务,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标附录的另一个部分是教学相关参考部分,包括课堂教学实例、评价方法与案例、技能教学参考建议和课堂用语等内容。

课标在正文中提供了教学与评价的建议,并对这些建议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说明。在附录附录6和7中则针对这些建议给出了大量的课堂教学实例和评价方法与案例,以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参考使用。这些教学实例和评价案例涉及到了各个级别和课型,教师可以在阅读课标和相应级别与课型教学中参考借鉴,深入理解课标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与效果。

为进一步帮助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应用课改理念,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课标在附录8中又提供了技能教学参考建议。该部分从教学目的、基本技能要求、教学活动举例、材料选择和教师角色几个方面对各级别中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建议。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和初任教师都可以在课堂教学设计和实践环节直接参考和使用这些建议。有经验的英语教师也可以从这些建议中有所借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学习使用英语做事,在语言交际中学习语言。二语习得研究也证明目标语的输入在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课堂用语一方面是有效组织课堂语言交际活动手段,另一方面也是学生获得目标语输入的重要来源。而对于很多师范生和初任教师而言,选择适当的课堂用语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任务。附录9提供了一个近6页篇幅的课堂用语列表,包括了问候、课堂管理、课堂教学、活动组织、鼓励与告别等6个方面的基本用语。

4结语

英语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其编写是建立在相关学科研究和长期大规模教学试验基础之上,同时采纳了试用过程中一线教师反馈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发展学生目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语言知识、技能、文化、学习策略和情感五个方面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其内容直接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学习目标,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师理念。课程标准的推广使用对英语教师的个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成为每个学校和每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行动的重要课题。为帮助教师理解和使用课程标准,课标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内容。教师在学习和使用中有必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这些参考内容,深入理解课标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要求,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与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课程标准对相应级别学生的要求。

5. 补充阅读

阿戈尔(美),陈琳,2007,《英语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高中阶段)》,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陈琳,王蔷,程晓堂,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