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美国城市黑人问题

20世纪美国城市黑人问题

20世纪美国城市黑人问题
20世纪美国城市黑人问题

20世纪美国城市黑人问题

胡锦山(厦门大学历史系)

摘要美国黑人是美国各种族中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在其城市化过程中所引发的一些城市问题也最棘手。从城市中居住区分离的角度看,居住区隔离造成一系列连锁性影响,随之产生了北部城市中事实上的学校种族隔离体制,黑人不得不接受较差的教育,进而又加剧了黑人的就业问题。反过来,学校隔离和就业困难又使居住区隔离现象更加严重,更难以解决。对于这些不平等现象,美国黑人曾进行过多次斗争,联邦政府也曾试图加以解决,但在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的情况下难以奏效。50年代末60年代初声势浩大的民权运动之后,黑人居住区隔离和经济贫困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进一步恶化,给高度城市化的美国罩上一层阴影。

关键词黑人聚居区种族隔离城市化

美国通常自诩为世界上最平等、最民主的国度,但现实的美国却是一个非常不平等的国家。它按照社会阶级划分社会等级,人们由于在社会等级制度中的地位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获得社会报酬的机会。在美国社会中,绝大多数黑人因其群体特征,即肤色——种族特征而被划入社会底层,他们被剥夺了享有与白人同等待遇的权利。尽管本世纪持续不断的黑人由南部农村迁往城市的大迁徙运动,绝大部分原因出自逃避南部的种族主义,但由于北部和西部黑人人口逐渐增多,造成城市中就业竞争加剧和其他社会问题的出现与恶化,白人敌意加强,结果是使种族歧视与隔离由基本限于南部的地区性问题蔓延为全国性的问题。

本世纪以来的两次黑人大迁徙,使南部的农业人口迅速向城市人口转变,美国各大城市中黑人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所占城市人口的比例更是越来越大。到1970年,美国黑人人口中81.3 %为城市居民〔1〕。黑人已成为当今美国最为

城市化的一个民族。而且,不少城市中黑人人口已超过全市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使得城市特别是北部城市中的黑人问题愈演愈烈,城市中种族歧视与隔离有增无减。黑人的居住、就业与教育这三个主要社会问题,相互交织,恶性循环,构成20世纪美国城市种族聚居区的核心问题,并成为美国政府和黑人运动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一、聚居区——黑人居住隔离

今日美国北部城市中种族隔离居住模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黑人第一次大迁徙。聚居区史学派的著名学者阿伦·斯皮尔在其对芝加哥黑人聚居区的调查中得出这样的结论:1914年大迁徙前,芝加哥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种族聚居区,市内不多的黑人基本上散居于各个社区邻里中〔2〕。社会学家奥利弗·祖兹对底特律市的黑人增长情况做了系统考察,发现在1908年时,底特律尚无黑人聚居区,甚至到1915年时,黑人的居住仍散布全市〔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了第一次黑人大迁徙,随着黑人人口的激增,当黑人再度试图去白人居住地段找房子时,他们遇到了白人居民和房地产经纪人的强烈抵制,于是北部城市出现了第一批种族聚居区。

二战开始后的第二次大迁徙使越来越多的黑人涌入城市,第一次大迁徙产生的种族聚居区不断发展扩大,在美国北部各城市又出现了第二批种族聚居区,而且是随着黑人的不断到来而恶性发展。北部城市中的种族隔离居住模式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

当代黑人作家克蒙德·布朗真实地记载了南部最贫穷的人——黑人分成制佃农在来到被描绘为充满无限经济机遇,并且没有“肤色问题”的纽约后,却发现这块“希望之乡”是“一个贫民窟聚居区,满腔仇恨和愤懑的人拥挤在这个大城

市肮脏腐臭,遍是被白人抛弃的破旧房子地带。”〔4〕由于白人的种族歧视和抵制阻挠,黑人根本无法住进白人社区,所以当城市黑人人口在成倍增长时,大批新来黑人仍被迫挤进早已拥挤不堪的黑人聚居区。例如在底特律市,1940年时该市约有15万名黑人居民,到1941年夏就已激增至近19万名黑人。这导致该市住房问题紧张,由于该市的“习惯与法律惯例”,黑人只得住在原已拥挤不堪破败肮脏的种族聚居区中。1943年该市住房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有关黑人居住隔离的政策,并声称:底特律市住房委员会“尊重底特律社区中的种族特征”,“决不对此做出改变”〔5〕。

二战结束后,黑人涌入城市的速度并未减弱。1950年时,黑人占巴尔的摩市总人口的20%,但仅占用该市2%的房屋。洛杉矶一块以前住过7000日本人的地方却拥挤着3万多黑人居民。在芝加哥,每一平方英里住9万黑人,但仅住2万名白人。而且城市黑人的住房质量远不能与白人住房质量相提并论,黑人城市住宅有24%没有自来水、私人厕所或浴室设备。而美国城市全部住宅中只有10%没有这些设备。1952年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对此这样评论道:“今天黑人公民在全美国的劣等居住情况下束手无策。”〔6〕

50年代美国黑人的迁徙人数与速度都在增多加快,在这十年中,仅纽约市的黑人人口就增加了46%,底特律黑人增加了60%,洛杉矶黑人增加了96%,密尔沃基的黑人人口增加了187%〔7〕。城市黑人聚居区问题越发严重。同一时期,又有大批军人复员重新安置,战后生育高峰,50年代美国增加了28%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中。这诸多因素造成的城市人口激增,使战后初期和50年代美国城市普遍出现房荒现象。1949年初,纽约莱维特父子公司在纽约长岛的纳索县买下一块1500英亩的马铃薯地,并开始在此建造一批共有17500 户单元住宅。正苦于住房紧张的纽约市白人中产阶级纷纷前来购买,争先迁往市郊,其它各大城市也竞相效仿,白人郊区化趋势加强。战后美国经济的腾飞,市郊高速公路的大批修建,以及交通工具的日益普及、便利,更促使大

批白人中产阶级放弃城市中心地带,搬迁到郊区居住。由于战后在郊区新建的住房都是由私人修建的,几乎仅限于出售租借给白人,所以城市中不断增多的黑人只好住进白人腾出的久已失修破旧的住房里。白人向郊外徙的人流为不断涌入城市的黑人迁徙人流所平衡。 1950 ~1960年间,据统计美国12个大城市有200多万白人迁往郊区〔8〕,这样,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成员在城市中所占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这12个城市中的某些城市的黑人人口已超过城市居民的一半,或接近于一半。然而,黑人并未走出种族聚居区,而是被进一步与白人隔离开来。

对黑人的住房歧视不仅仅是私人的行为,而且是美国联邦政府的政策。战后联邦住房政策进一步促成了黑人聚居区的发展。在联邦住房管理局对联邦资助的住宅制定的条例中就有种族隔离的规定,即“邻里间如欲保持稳定的关系,就有必要使房产继续为相同的社会和种族等级所占有。”这无疑是加深美国邻里间的种族偏见与歧视。联邦住房政策中对黑人居住隔离带来最大恶果的是1949 年开始的“城市更新城市”(Urban Renewal Program)。这一计划的主旨是解决城市内混合居住区的破败萧条状况,美化城市,它主要是在白人居住区内或附近清除贫民窟——黑人住房。用美国社会学家沃尔夫·冯埃卡特的话,这一计划是将“消灭贫民窟这一高尚目的与阻止黑人进入白人社区的自私动机混在一起。”〔9〕在这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联邦政府是先将城市内的破败混合居住区或黑人聚居区的一片土地购买来,然后通常是再将该地块承包给私人建筑公司用于非居住建筑或建造豪华住宅,以此获利。在50年代,旧金山的黑人聚居区菲尔莫尔在拆迁前,黑人住在一些破旧的公寓大楼里,每套单元住房每月房租为39美元;然而拆迁后,在这地块上新建的是每套共有三个卧室的豪华型公寓大楼,每套住房租金为每月595美元。这种住宅绝非低收入家庭所能承担,于是拆迁时搬进其他低房租黑人聚居区的黑人家庭无法再重新搬回原住址,这无疑使旧金山的黑人聚居区状况进一步恶化〔10〕。据美国民权委员会1965 年6月对美国77个

城市的调查,在这77个城市中共进行了115项复兴计划工程,有4.3万户家庭被重新安置,其中3万户为非白人家庭。这些非白人家庭只有一小部分在政府公共住房中重新定居,大部分迁入了早已拥挤不堪的其他黑人聚居区内〔11〕。对这些城市更新土地使用情况调查显示:用于公共事业如公园、停车场、娱乐设施等的土地面积占37%,作为商业和工业之用的土地占27%,只有36%用于住房建设〔12〕。而这些住房又基本是为上层阶级设计的。所以,据统计,1950~1960年间,芝加哥新建造的28万套住房,黑人所得不足0.5%〔13〕。

黑人因种族原因被排除在一般住房市场之外,破败萧条的城市聚居区成为极大多数城市黑人能找到住房的唯一地方。据统计,1950年在纽约市68.2%的黑人住在完全隔离黑人区,仅29.9%住在混合区;而在白人中,65.9%住在完全白人区,32.8%住在混合区,芝加哥黑人中81%住在完全隔离区,底特律和圣路易斯都有74.1%的黑人生活在完全隔离区〔14〕。大多数黑人又因经济原因被迫住进人口高度密集地区的非标准的破旧住房。据1960年的一份有关调查,大约70%白人的住房为标准住房,而70%的黑人是居住在非标准住房〔15〕。较之50年代,黑人住宅状况进一步恶化。对这些非标准住房,白人房主从不加以维修,致使许多黑人住房摇摇欲坠。但房主却对这类住房征收超标准房租。1968年,国内动乱总统咨询委员会基于对新泽西纽瓦克市的调查,指出,“非白人一直在为住房付出比正常价格高出10%的‘肤色税’。这种情况在国内大多数聚居区中都存在。”〔16〕70年代这一状况也未能改善,据1975年的一份调查,纽约市的黑人所交房租要高于正常价格的3~6%〔17〕。

黑人不只要为其住房付出更高的费用,而且还不得不为食品和一切生活必需品花费比白人更多的金钱。据1966年《纽约邮报》调查,“哈莱姆的食品价格比全市平均价高20美分。同样的肉,在哈莱姆每磅售价1.69美元,市内平均价为1.15美元。”〔18〕

由于居住上受到严格限制,黑人被迫与白人相隔离,随之产生了北部城市中

事实上的学校种族隔离体制。黑人不得不接受相对差的教育,进而又加剧了黑人的就业问题。

二、教育——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学校体制

在北部城市,黑人儿童所碰到的教育问题与南部不同。在1954年之前,南部各州的法律明文规定黑人儿童不得进入白人学校,只能在黑人学校就读。为此南部黑人进行了长时期的斗争,最终于1954年赢得了取消公共学校种族隔离的法院裁决。但最高法院这一裁决却只适用于南部,因为北部并没有一州在法律上规定黑人儿童不得与白人儿童同学校学习。但北部许多城市的教育法中却规定:儿童应就近在他们所居住地区的学校上学。由于北部严重的种族隔离居住模式,这一规定实际上就造成了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学校体制。这一隔离体制由于不受法律制裁故更难以消除。

1960年时,在纽约市的589所小学中,有95所学校的学生95 %为黑人儿童,全市125所中学中22所中的黑人学生占全校学生的85 %以上〔19〕。隔离的学校是不会存在平等的教育的。这种隔离学校体制造成的后果是黑人学生的文化水平要比白人学生低得多;60年代黑、白中学毕业生的“成绩水平”有着三年的差距。如60年代初对哈莱姆聚居区20所小学和4所初级中学的调查,1960年时在校学生为31469人,基本上都是黑人学生。这些学校教师中仅有50.3%持有市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许可证书(纽约市全部学校平均为78.2%的教师得到许可证书)。在对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调查中发现,高于标准程度的学生占21.5%,低于标准程度的占30%,与纽约市和全国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比,哈莱姆三年级黑人学生阅读能力要远低于纽约和全国同级学生的中等水平,六年级学生的差距就更大了,只有11.7%的学生高于标准水平,低于标准水平的高

达80%,仅相当于纽约市四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入高中以后,来自哈莱姆聚居区的黑人学生已比纽约市同一年级的学生差有三年程度〔20〕。哈莱姆聚居区中的教育差距说明了黑人学校教育质量低劣,造成了学生群体程度不断下降。当然,这并不是哈莱姆特有的现象,而是美国黑人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费城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亨利·尼科尔斯1967年在电视中指出,75%的黑人学生到毕业时将是“功能性文盲”(functional illiterates),其原因在于学校官员对黑人的态度〔21〕。

还有一个造成黑人学校教育质量低劣的因素是教育经费不足。美国各级公共教育经费均由税收支付,这样,大部分负担落在州和地方社区身上。其中州政府提供了全部公共教育基金的40%,10%来自联邦政府,而余下的50%则来自地方学区,并且几乎完全来自财产税。由于各社区之间财力差距甚大,学校的设备、质量和教育计划有着明显的不平等,也造成了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贫穷地区的贫穷公民常常要为孩子的劣等教育缴付比率很高的地方税;而富裕地区的有钱人的孩子享受优等教育,所付的地方税却较低。”〔22〕

在美国,传统上将教育视为提高个人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阶梯,教育也经常被称为“伟大的平衡器”。而在二战以后年代里,黑人聚居区的学校所起到的作用是压制黑人,而非解放黑人。学校隔离也进一步严重影响了美国城市的居住模式。随着黑人增多,城市公共学校黑人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城市里白人纷纷举家迁往以白人学生为主、教育质量较好的学区。于是,内城居住隔离加剧,学校的质量与经费也由于白人的迁往郊区而加速恶化。当富有的郊区能够以最新的设备资助规模宏大的教育设施时,内城学校却处于衰败之中。自从50和60年代白人向郊区迁移以来,城市中许多公司也跟着移向郊区,因而美国大多数城市中心的税收一落千丈。这样,郊区学校再一次获利,内城学校亟需资金,却又一次失利了。这种情况,使城市黑人极为不满。60年代初,在纽约哈莱姆区、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黑人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学校事实上的隔离体制,要

求组建黑、白人混合的学校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学校,黑、白学生同校,取消种族隔离。

消除黑白人间的教育差距,建立种族合一学校体制,和黑人也要参加学校管理是60年代民权运动、城市暴力斗争所要争取的目标之一。但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却未能解决这一种族教育不平等问题,直到现在,北部公共学校事实上的隔离制仍普遍存在。迫于压力,1969和1970年北部各地法院先后命令所有学区对整个城市所有地区的学生入学要一视同仁,建议城市和郊区都考虑用校车接送儿童的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实施情况难以令人满意,有些地区甚至发生白人家长砸毁校车事件。而且,当联邦各级政府敦促公共学校更好地实行种族混合时,许多白人家长加速逃往郊区,或将子女送进私立小学。这就使许多公共学校中的黑人学生占了多数,为数不多的白人不足以形成种族人数平衡的局面。1978年最高法院在一项裁决中表明,不能单纯利用种族因素来保证一定数目的黑人进入学校或其他部门,这使在学校里取消种族隔离的努力遭到了进一步的挫折。

事实上种族隔离学校体制和不良的教学质量使黑人青年难以在社会上与白人竞争。因此,造成年轻黑人的失业比率长期居高不下。十二年之久的隔离教育,也使许多黑人青年和白人青年认为种族隔离是天经地义之事,白人青年自然而然产生“白人至上”意识,黑人青年则萌生了卑微低下感。

三、就业——机会不均等与失业现象

1964年一份对哈莱姆黑人聚居区青年就业情况调查报告指出:“在哈莱姆黑人区黑人青年中的失业状况是极其令人震惊的:1960年黑人男性青年失业人数是白人男性青年失业人数的两倍。女性青年的差异更大,黑人女性青年的失业

人数是白人女性青年失业人数的两倍半。而且自1960年以后,黑人失业状况是越来越糟……。”〔23〕然而,纽约市的黑人失业状况并不是美国国内最糟的。实际上,还要略好于美国其他地区。据全国城市联盟的统计,1961年纽约市区的黑人工人失业率为10%,同年美国的黑人工人平均失业率要比纽约市高出四个百分点,达到14%,其中芝加哥的黑人失业率为17%,克利夫兰高达20%,底特律的黑人失业率更是高达39%〔24〕。

黑人的高失业状况是自二战结束后就开始的。战后,随着军火工业的部分停产,海外士兵归国复员,就业日趋困难,对黑人的就业歧视也随之加剧。1946年6月公平就业管理委员会宣布结束工作,各工厂纷纷大量裁减黑人。一位黑人妇女目睹归国黑人士兵流浪于聚居区街头,无所事事,就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大战的考验我们都能承受,可现在能否在聚居区过安宁日子却成了问题”。〔25〕在此后的日子里,这一问题非但未能得到解决,相反,由于白人中产阶级相继逃离城市中心,迁往郊区,城市中工业和商业也随之移到郊区,造成城市中心财政困难,就业率下降,聚居区黑人的经济和教育等状况加速恶化,这一问题也愈加严重。

二战以来,黑人在美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对地大大下降了。1948年,黑人的失业率为白人的一倍半(白人为3.2%,黑人为5.2%)。朝鲜战争之后,黑人被解雇的现象进一步加剧。1952年黑人的失业率为5.4%,到1954年上升为9.9%,以后持续上升,到1961年经济萧条时期,黑人失业率高达12.4%。从1952~1964年,黑人失业率平均为10.2%,为白人平均失业率的两倍〔26〕。1965年瓦茨暴乱前,洛杉矶瓦茨区的黑人失业率达到34%,这个数字超过了1930年大萧条的失业率〔27〕。

对于黑人来说,比高失业率更为严重的是就业歧视问题。由于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国内劳动力短缺,黑人离开南部农村来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但他们马上遇到的是十分严重的歧视现象。二战初期,黑人基本上被排斥在国防工业

部门之外。例如,1941年在航天工业中就业的人数近9000人,黑人却只占17人,钢铁工业部门就业人数为3.5 万人,黑人为245人。造船业中只有1.7%为黑人工人。在康涅狄格、巴尔的摩和洛杉矶等城市,由于劳动力严重不足,许多工厂开始从其他地方引进白人非熟练工人,而不雇佣当地黑人。1942年9月,南卡罗来纳查尔斯敦的国防工业合同签约人计划从其他地方雇佣9千名白人工人,而当时该市有4千名黑人失业〔28〕。

就业平等与同工同酬是不存在的。1943年政府的一份劳工市场调查报告中指出:“现有的一切事实证明,雇主的歧视是黑人就业率不足的主要原因。”〔29〕当黑人获得一些报酬较多职位较高的工作后,白人工人在种族主义分子挑动下,经常举行所谓的“仇恨罢工”,抗议雇佣黑人工人。这类罢工极易发展成为迫害黑人工人的种族暴乱。仅1943年,美国就有47个城市发生了这类种族暴力事件,其中底特律市的骚乱造成了25名黑人的死亡。白人雇主的歧视与白人工人的抵制,使绝大多数黑人工人只能从事非熟练和半熟练工作,只能得到低于标准的工资。1959年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通过对纽约市制造业的情况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纽约市服装制造业中,黑人和波多黎各人“主要集中在技术要求较低、工资低微的工序和生产低廉大路货的车间中。在这个工业部门当中,他们提升去搞技术或要求较高的工作的过程是缓慢的。在技术要求较高的生产上衣和套服的部门中,这个少数民族工人阶层几乎很难见到。”〔30〕尽管二战以来,黑人工人的工资有所增加,但由于遭受歧视,黑人与白人工人间实际收入的差距却在加大。 1954年,黑人工人每小时平均收入与白人工人平均收入相差0.90美元, 1959年下降为相差1.45美元〔31〕。从1952年到1958年,黑人中等家庭的收入为白人中等家庭收入的57%下降为51%〔32〕。直到本世纪60年代初时,在黑人被雇佣的地方,有80%的黑人都在经济阶梯的最底层工作,而在这一层工作的白人只有40%。例如在洛杉矶市,1960年时,城市里95%的废品回收工人是黑人,80%的街道清扫工和95%的保管员是由黑人承

担的〔33〕。

还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不利于处于经济底层的黑人就业。战时美国的经济曾成功地吸收了巨大的非技术劳动力,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生产自动化,取代了许多简单工序,再迁入城市的黑人已难以找到足够的非熟练工作职位了。自动化的发展对就业劳工提出了更高程度的文化要求。但长期以来黑人所受的隔离且不平等的教育必然使黑人在与白人就业竞争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而且,“对任何形式的种族主义来说,最大的威胁是大批少数民族成员上升到社会上层地位。”〔34〕美国的白人社会一直不为黑人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与提高训练,借以阻挠黑人获得较好的职业。

一直在城市中发展的工业,五六十年代随白人迁入郊区。于是聚居区居民被遗弃在就业机会日渐减少的城市中心。而且,从50年代初起,新兴的工厂企业、商业公司等约有一半是在城市的郊外兴建的,这无疑也减少了城市中心黑人居民的就业机会。被郊外工厂企业等雇佣的黑人则不得不乘坐票价不断上涨的公共交通工具奔波于聚居区与郊外,增加了他们的经济压力。60年代美国城市种族骚乱连绵不断,对白人商业企业带来极大损失,这加速了这些企业公司的迁出市区。据统计,1965~1971年间,仅芝加哥就有一千多家公司从市中心地带搬迁到郊外,其中包括5万个就业机会〔35〕。聚居区黑人的就业机会不断减少。

四、黑人聚居区中的其他社会问题

长期以来,城市黑人的就业不足与中高收入阶层黑人的人数较少,极大地影响了黑人的经济状况。1960 年,黑人中等收入水平为年收入3085美元,白人为5427美元,美国71%的黑人家庭年收入低于5000美元,白人家庭为39%〔36〕。1966年时,有36%的黑人家庭收入甚至不足3000美元,黑人中等收入水平为年

收入3971美元,白人则两倍于黑人,为7170美元〔37〕,黑人与白人的经济差距是越来越大,黑人聚居区的经济状况不断恶化。

为就业——生存而拚搏对黑人聚居区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它严重地破坏了黑人家庭结构,许多无法找到就业机会的男人离家出走,以使他的妻子儿女可符合得到“对无依无靠儿童资助”或具备领取其他救济的资格。1966年,白人有8.9%的家庭为单亲家庭,而黑人则为23.7 %〔38〕。在这种依靠救济环境中长大的儿童经常得不到正常的教育,于是使他们比他们的父辈更不易找到工作。还有一些黑人干脆不找工作,依赖救济维生,这进一步又造成黑人聚居区内的犯罪率和吸毒率等都要高于其他地区。

在黑人聚居区内,黑人的婴儿死亡率和成年人死亡率都要远远高于白人,聚居区也是高发病区,肺结核、梅毒、肺炎等的发病率都五六倍于白人同样病的发病率。可是,聚居区内的医疗服务业不仅没有改善,反而自50年代起纷纷迁往郊区。以芝加哥为例,1950~1970年间,城市中心行医的医生平均每年损失100人,内城10 个最穷聚居区内医生从占人口的0.99?减少0.25?,而郊区10个最富社区医生的比率从1.78?,增加到2.1?〔39〕。

在解放了一个世纪,并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城市化之后,美国黑人仍处于年深日久、已经制度化了的种族歧视的奴役之下。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是无法通过国家的几条法律和黑人的几次行动得到解决的。在城市,黑人的生活被限制在了聚居区中,即使有适宜的聚居区之外的住房可以得到,黑人也无力取得;他们无法为抚养和教育他们的子女提供有益于身心的环境;也无法更充分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黑人所面临的问题绝非只此一端。聚居区的居住隔离、学校隔离和就业不平等更破坏性地造成了黑人的失意感和被疏远、遗弃的感觉。随着黑人经济每况愈下,城市黑人对白人的仇恨情绪越来越强烈,而警察对黑人的暴行和骚扰则更进一步激化了种族矛盾。黑人动辄被警察殴打、逮捕、投入监狱。警察根本不是维持聚居区治安秩序的人,而是强化白人种族统治,残暴压制黑人

的代表。1968年的国内动乱调查报告中记载了黑人对警察的不满,在丹佛市的一个黑人区,82%的人相信存在警察的残暴行为;在洛杉矶的瓦茨区,74%的黑人认为警察对他们不够重视,或者对黑人使用过侮辱性语言〔40〕。实际上,60年代的城市种族骚乱,有许多完全是由于警察的暴行而引发的。

无可否认,民权运动对提高南部黑人的社会地位和壮大黑人中产阶级的队伍起了根本性作用,但它却未能根除美国的种族主义,从而也就不能解决城市黑人的居住隔离、教育隔离和就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民权运动之后,城市黑人的隔离问题和经济贫困问题进一步恶化。长期以来,生活在聚居区的黑人家庭中一直有1/3处于贫困线之下,这些贫困黑人家庭中70%为单亲家庭。失业、贫穷、犯罪仍是内城黑人的普遍问题。内城中,未婚母亲、吸毒、自相残杀、抢劫等的比率不断上升,社会环境极为恶劣。1991年一篇描述芝加哥内城的文章写道,“芝加哥南端的电影大厅和律师事务所都已消失了,市内一度繁华的地方已为黑人占据。年久失修的砖瓦房从一个街区蔓延到另一个街区,间或点缀着一两个装有铁丝网和防弹玻璃的酒店、炸鸡棚和小商店。警车是唯一可见的车辆。”〔41〕1992年一位参议员在国会的演讲中说:“如果让你访问出一项自60年代以来改变了城市的事,那只有恐惧。城市中已没有让人感到安全的地方。”〔42〕生活在破房陋巷中的美国黑人,前途渺茫。城市种族骚乱仍间或爆发。

聚居区黑人问题如何解决?美国黑人的前途何在?这已成为不仅困扰美国黑人,同时也困扰美国整个社会的问题。

注释:

〔1〕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1970 Census of Population, Washington, D. C. Table 55.

〔2〕Allan H. Spear, Black Chicago: The Making of a NegroGhetto

1890-1920,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7, p.151.

〔3〕Olive Zunz, The Changing Face of Inequali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2, pp. 374-375.

〔4〕Claude Brown, Manchild in the Pomised Land, New York, 1965, vii.

〔5〕Richard W. Thomas, "The Black Urban Experience inDetroit, 1961-1947" in Black and chicanos in urban Michigan.ed. by Homer C. Hawkins and Richard W. Thomas. East Lansing.Mich. 1979. pp. 74-75.

〔6〕威廉·福斯特:《美国历史中的黑人》,北京三联书店1960年中译本,第594页。

〔7〕George W. Grier, "The Negro Chettos and FederalHousing Policy." in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32:3 (1967), p.550.

〔8〕Sidney M. Willhelm and Edwin H. Powell. "Who Needsthe Negroes?" in Social Problems in American Society. ed. byJames M. Henslin and Larry T. Reynolds, Boston, 1977, p. 75.

〔9〕Herbert Hill, "Demographic Change and Racial Ghettos: The Crisis of American Cities", in Journal of Urban Law 44(1966), p. 257.

〔10〕New York Post, August 19, 1961, p. 31.

〔11〕Hill, "Demographic Change and Racial Ghettos", p.258.

〔12〕Mora J. Shusham, "Housing in Perspestive" in"Public Interest", (Spring 1970), p. 27.

〔13〕Willhelm Powell, "Who Needs the Negroes?", p. 77.

〔14〕Davis Mcentire, "Residence and Race" (New York, 1960), pp. 35-36.

〔15〕Hill, "Demographic change and Racial Ghettos", p.245 非标准住房为缺少基本卫生设施的住房,房屋简陋破旧,房租低于标准价格。

〔16〕Report of National Advisory Commission on CivilDisorders,

p. 252.

〔17〕John F. Kain J. M. Quingley, "Housing Markets andRacial Discrimination: A Micro - Economic Analysis" ( New York, 1975), Table 7-1.

〔18〕"New York Post", August 29,1966 p. 20.

〔19〕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atrick Moynihan, "Beyondthe Melting Pot" (Cambridge, Mass, 1970), p. 48.

〔20〕Stokely Carmichael and Charles V Hamilton, "BlackPower: The Politics of Liberation in America" (new york, 1965), p. 157.

〔21〕"New York Times", May 4, 1967, p. 23.

〔22〕弗·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刘泰新、张世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中译本,第176页。

〔23〕Willhelm Powell, "Who Needs Negroes?" p. 76.

〔24〕Carmichael Hamilton, "Black Power", p. 159.

〔25〕Jacqueline Jones, "Labor of Love, Labor of Sorrow: Black Women Work and the Family from Slavery to the Present"(New York, 1985), p. 234.

〔26〕Lerone Bennett, Jr., "The Shaping of Black America"(New York, 1975) p. 275.

〔27〕Herbert Hill, "Racial Inequality in Employment: ThePatterns of Discrimmination" j, in "Annals of the AmericanAcaden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30 (1965), p. 357.

〔28〕Mary Frances Berry and Jone W Blassingaine, "LongMemory: The Black Experience in America" ( Oxford universitypress, 1982), p. 199.

〔29〕Labor Market Problems of Selected Firms Manufacturi-ng Radio and Radar Equipment, January 11, 1943, Industry Labor Market Report", Box

650, R, G. 211, National Archives.

〔30〕乔安妮·格兰特:《美国黑人斗争史》(郭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中译本,第549页。

〔31〕Raphael J. Soneshein, "Politics in Black and White:Race and Power in Los Angles" (Princeton Univ press, 1993) p.532.

〔32〕Bennett, "The Shaping of Black America" p. 275.

〔33〕Raphael J. Soneshein, "Politics in Black and White", p. 23.

〔34〕 William J. Wilson, "Power, Racism and privilege"(New York, 1973) p. 59.

〔35〕willhelm powell, "Who Needs the Negroes?" p. 77.

〔36〕"New York Times", August 15, 1966, p. 20.

〔37〕斯卡皮蒂:《美国社会问题》前引书,第33页。

〔38〕斯卡皮蒂,前引书,第33页。

〔39〕戴维·理,前引书,第259~260页。

〔40〕Report of the National Advisory Commission on Civil Disorders, p. 302.

〔41〕The Economics, March 30April 5, 1991, p. 18.

〔42〕New York Times, March 29, 1992, sec

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

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研究 学号1006130231 姓名徐晴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美国文化中黑人形象的特点,以及形成、发展和变化的根源,进而阐 述了美国文化中的黑人形象对美国社会、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以及对黑人自身的影响,是通过列举美国当时歧视黑人的史实和一些生动的漫画,深深地感受到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从而得出美国文化中美国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特点和症结所在。 关键字:美国黑人;黑人形象;美国文化 正文 众所周知,美国黑人的历史与美国的历程息息相关。美国白人对黑人态度的变化,成为“检测这个国家走向真正平等的缓慢而痛苦的前进过程中的人类天平”和检验这个国家的试金石。1对美国黑人形象的研究,可分为重建前的黑人形象和重建后的黑人形象。 内战前的美国笼罩在奴隶制下,此时的美国白人对黑人进行管理,黑人像一个永远处于被监护地位的孩子,而白人是其最好的监护人。有时黑人为了讨好他们的主人,在主人面前表现得谦卑、无知、幼稚、装疯卖傻。所以在护奴派眼中,黑人形象大多是温顺、满足于现状、逆来顺受、懒惰、没有理想、缺乏独立性、对主人百依百顺但又狡诈。这种形象为白人与黑人双方所认可。综上可得,内战前,尽管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态度好对黑人形象的描述中也存在一定的偏见,但总体上他们描述中的黑人多为正面形象。 内战和重建以后,随着奴隶制的废除、黑人的解放和美国工业化的加速,黑人人口不断增加,而且经济实力得到了提高,成为了白人的竞争者。此时的美国白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并没有随着黑人解放而消失,反而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他们对自由黑人形象“妖魔化”。查尔斯·加斯顿认为:“自由黑人令人恐惧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可怕,他们不仅带来贫困、饥饿、痛苦和南方毁灭,而且为美国的下一代带来灾难和不幸。黑人是美国及其人民的瘟疫。”2懒惰、愚蠢、虚伪、残忍和邪恶的黑人形象充斥着白人每一个细胞,使他们越来越憎恨、讨厌黑人。 以下两个漫画在当时是对黑人进行贬低的重要工具: 这个漫画是在说:黑人脑子里在想什么?从 前往后占黑人大脑95%的依次为:偷盗西瓜、吸 毒、酗酒、想得到金项链、富于煽风点火和犯罪 活动。而责任感、语言能力、智力、讲究卫生、 创造力、逻辑性和平衡性仅占靠近耳根的极少部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初表现为黑人院校的建立与发展。黑人院校主要是指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学院和大学(HistoricallyBlackCollegesandUniversities),是专门为黑人接受高等教育而开办的两年制初级学院或提供学士学位教育的 场所。绝大多数黑人院校创立于1964年之前,且得到州政 府的认可。由于种族主义的存在,黑人院校成为美国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惟一场所,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直到20世纪60年代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实行黑人与白人合校,黑人高等教育才突破了“黑人院校”的局限。 在美国黑人院校的发展过程中,教会、政府、慈善团体和黑人本身都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但种族主义不仅造成了黑人院校作为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场所的存在,而且也制约了其正常发展,最终阻碍了整个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将美国黑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各个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展开论述。 一、19世纪上半叶:萌芽期

黑人自从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就遭遇着悲惨的处境:奴隶贩子、种植园主和资本家把黑人视作牟取暴利的工具,美国南部各蓄奴州甚至以法律形式剥夺了黑人受教育的权利,并对那些教授奴隶识字读书的人施予重罚。因此,黑人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教会在对黑人进行奴化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黑人 的聪颖,希望能够从心灵上拯救他们,因此教会在美国北部、中部建立了许多慈善学校,为穷苦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提供免费教育,部分黑人也由此踏上了求知之旅。一些教会团体专门建立了从事黑人教育的学院,如1837年教友派(Quakers)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有色青年学院” (1nstituteforColored Youth),对黑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并获得了成功。后来在教友的捐助下,该校将课程设置从职业教育转向更为广泛的学术教育,1852年该校完全变成了学术性的日校。在其带动下,清教徒、长老会、卫理公会、天主教会等为了训练遵循本派教义的牧师,开始兴建黑人院校,如:1854年长老派(Presbyterians)在宾夕法尼亚州建立阿什姆学院(Asbmunlnstisute,今林肯大学),1856年卫理公会主教会在俄亥俄州建立威尔伯福斯大学(WilberforceUniversity)。此外,一些教反主张废除奴隶制度,为黑人提供教育。他们捐款建立了一些高校,其中较著名的埃弗里(C.Avery)大学就是1849年由教友捐款3万元在匹兹堡市建立的。虽然这些学校

论美国黑人对历史的影响..

摘要 在美国历史上,黑人的影响是巨大的。19世纪以前,在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没有废除的时候,大量的黑人就通过辛勤的劳动为美国农业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当时,北方的黑人在美国独立后即已获得自由。在美国立国后不久,他们就获得了选举权等政治权利。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黑人开始全面参政,很多地方都有了黑人的议员,从市长,州长,国会议员,到现在的两届国务卿,甚至于现今的当政总统。而大量解放了的黑人进入工厂,又为美国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量黑人参军,他们为了美国和世界的和平与自由,牺牲在战场上。黑人体力好,所以,在田径,篮球等体育运动上,为美国争取了很多荣誉。 至于文化,黑人的影响也很大。蓝调,爵士乐,HIP POP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而黑人作家,好莱坞演员也很多。近几届的奥斯卡奖就很青睐黑人。 关键词:美国黑人;历史;贡献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Africans' influence is huge. Until the 19th century, when the slavery has not been abolished , black American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merican agriculture by working very hard. Bu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black in the north had become free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Soon after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they have gained extensive political rights?such as the right to vote. After War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ates in the U.S, black Americans began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State affairs, they became the Congressmen, the mayors, the Governors,the Secretaries of State , and even the President of the USA, President Obama for instance. Numerous black workers were working in the factory, which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to the American industry. In both World Wars, a lot of black Americans enrolled themselves in the army, they shed their blood for peace and freedom of the U.S and the whole world. The blacks are very good at sports, such as field and track or football, they won great honor for the U.S. As to culture, they also have a very deep influence. The blues, jazz, HIP POP, etc, are all originated among Black Americans. There are lots of black writers as well as black actors, a lot of whom won the Oscars. Key words:Black people ; history; contribution

美国黑人的受难史

美国黑人的受难史 棉花种植园主们难以满足的需求主导了新国家的政治,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仰赖国家获得并清空新的土地,还因为他们需要强制劳动力。与其他地区不同,美国的种植园主可以获得大量廉价劳动力——这就是《美国棉花种植者》(American Cotton Planter)所声称的“全世界最廉价且最容易获得的劳工”。 直到20世纪40年代机械化收割出现之前,棉花种植一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收获棉花所需要的工时甚至比纺纱和织布还要长,收获时劳动力不足是棉花种植中受到的最大限制。美国南方杂志《狄波评论》(De Bow’s Review)评论道:“真正限制棉花出产的因素是劳动力。” 在莫卧儿印度和奥斯曼帝国复杂的农业结构中,农业耕种者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口粮作物的种植,因而限制了他们能够向市场提供的收成。事实上,如我们所见,缺乏劳动力是限制西安纳托利亚棉花出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也让在印度建立棉花种植园的努力受挫。在巴西可以使用奴隶劳动,但棉花又竞争大过需要更多劳动力的甘蔗。而随着1807年英国废除奴隶贸易,西印度群岛的种植园主很难招募到劳工了。 然而,在美国,几乎所有的短缺都可以用足够的金钱来解决。新奥尔良和其他地方的奴隶市场与棉花市场一起蓬勃发展。同样重要的是,有成千上万的奴隶可以用来种植棉花,因为美国独立后南方各州的烟草生产变得不再那么有利可图,促使那里的奴隶主出卖他们的奴隶。 正如一位英国观察家在1811年明确指出的那样:

“在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种植烟草已经不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原来从事这项工作的黑奴被送到了南方各州,使那里的美洲棉花种植者得到了更多的人手,能够更加活跃地开展业务。” 事实上,到1830年,全美国足有100万人种植棉花,即每13人中就有1人,其中大多数是奴隶。因此,棉花生产的扩大使奴隶制重新活跃起来,导致奴隶劳动力从美国南方的北部地区向南部地区转移。 仅仅在轧花机发明后的30年(1790年至1820年)内,就有25万名奴隶被强制转移,而在1783年至1808年禁止国际奴隶贸易期间,贸易商大约进口了17万名奴隶到美国,这是1619年以来进口到北美的所有奴隶的三分之一。总而言之,美国国内的奴隶贸易将约100万奴隶强制迁徙到了美国深南部(Deep South),大部分都去种植棉花。 可以肯定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美国棉花都是由大型种植园的奴隶种植的。南方农村的小农户也生产棉花,因为它能很快赚到现金,而且种植棉花不像种植甘蔗或大米那样需要大量资本。然而,尽管他们做出了努力,总的来说,他们的产出也只占总产量的一小部分。正如我们在世界各地看到的那样,小农户在种植适销对路的商品之前,往往会把重点放在维持生计的作物上。 事实上,1860年在南方采摘的所有棉花中有85%是在大于一百英亩的农场上种植的;拥有这些农场的种植者拥有所有奴隶的91.2%。农场面积越大,种植者就越能利用奴隶制棉花生产中固有的规模经济效应。较大的农场负担得起去除种子的轧花机、用来把松散的棉花压成捆以降低运

美国性别歧视的历史与现状_从美国的人权政治看美国的性别歧视

收稿日期:1998-12-15 第14卷第1期1999年3月 柳 州 师 专 学 报Journal of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Vol.14 No.1  Mar.1999 美国性别歧视的历史与现状 ———从美国的人权政治看美国的性别歧视 李 月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系,柳州545003) 摘 要 人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政治问题。人无论其性别是男是女,都应该 享受平等的人权。目前,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世界,正日益频繁地祭起“人权”这个法宝,动辄以“人权”为名制裁他国。而美国自己的人权状况又如何?历史地研究美国的人权政治,可以宏观地探讨和揭示美国妇女在美国的政治、历史上所处的受歧视的地位及其社会历史根源。关键词 美国 人权 历史 性别歧视中图分类号 D 712.6 男女不平等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然而,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西方一些国家,动不动就以“人权”为借口,不是经济制裁就是武力威胁,任意干涉别国内政。美国自己的人权状况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美国的妇女是否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历史地研究美国的人权政治,观察妇女在美国的政治、历史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可以宏观地研究和揭示美国妇女在美国自上而下受歧视的历史和现状。无疑,这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曾经被视为自由领袖的美国仅有200多年的历史。但美国的性别歧视的起源和它的历史渊源是一致的。美国广大妇女历来受到怎样歧视的待遇,相信那高高耸立在哈得孙河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应该是记忆犹新的。尽管她手中象征自由之光的火炬常常装饰一新,她大概也会感叹妇女的人权在“自由的”美国依然是有限的。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性别歧视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根据其出现的方式, 有人把它分为公开的歧视(Blatant Sex Discrimination )、隐蔽的歧视(Subtle Sex Discrimination )和“笑里藏刀”的歧视(Covert Sex Discrimination )三种类型。公开的歧视指那些很明显的、较容易证明的、故意歧视女性的现象,包括性骚扰、歧视女性的语言和玩笑、性暴力(如强奸、乱伦、虐待妻子等)以及在家庭、就业、政治、宗教、法律等领域中其它形式公开歧视女性的现象。这样的性别歧视在美国现存法律中并不都是违法的。隐蔽的歧视指相对于公开的歧视来说没有那么明显、不容易看得出的歧视女性的现象。比如,不管是男是女,通常认为女性不如男性那么好、那么能干、那么聪明、那么有竞争力。这种歧视通常不引人注意,因为它看起来很“正常”、很“自然”,人们似乎已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笑里藏刀”的歧视说的则是那些蓄意隐藏的、阴险的、恶意的暗中歧视女性的现象,它包括六个方面:1、在薪水高、社会地位重要的职位上用女性来作姿态、装门面; 5 1

美国 作业地理

美国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关于美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工农业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B.石油工业居世界前列,每年大量出口石油 C.纺织、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相当比重 D.工业生产的废物并没对其他国家造成危害 2. 下列关于美国农业生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美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B.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之一是农业生产专门化 C.美国棉花带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周围 D.美国热带农产品咖啡、可可等需要进口 3. 图中显示美国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地区专门化,该特点的优点是( ) 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②便于大规模使用农用机械③生产经济效益高④各地物产单一,不利于人民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D.③④ 4. 在美国,被称为“夕阳工业”的工业部门是…( ) A.钢铁、机械、化工 B.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C.核能利用、航天航空 D.网络、胚胎工程 5.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机械制造工业的自然条件是( )

①发达的科技②丰富的煤、铁资源③丰富的水资源 ④大量的科技移民⑤临河靠海、水运便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6. 关于美国工业分布的三大地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南部地区气候温暖,阳光充足,是美国工业发展最早的地区 B.西部地区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狭长地带 C.东北部地区是美国的钢铁、机械、汽车、化学工业集中分布的地区D.南部和西部地区集中了美国新兴的石油、电子、航空航天等工业 7. 下面关于美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世界上出口天然橡胶最多的国家 B.墨西哥湾沿岸的农业带是乳畜带C.传统工业被称为“夕阳工业” D.休斯敦是美国的交通中心 8. 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3%,原因是( ) A.美国劳动力短缺 B.美国农业落后 C.美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高 D.从事农业的劳动人口地位低下 9. 世界上进口小汽车、出口粮食最多的国家是( ) A.巴西B.马来西亚 C.俄罗斯 D.美国 10. 美国陆上邻国有( )

美国的黑人文化

浅谈美国的黑人文化 摘要:黑人文学理论黑人美学文化民族主义 在美国黑人文化中,非洲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一方面源于其自身的活力,另一方面是由于奴隶贸易客观上并不能完全拆散非洲的同一文化群体,而这为非洲文化的传播与延续提供了条件。当然,非洲文化因素在美国并非原来意义上的非洲文化,它借助美国黑人的创造精神和适应能力,在新的环境下经过了种种变化,成为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个广义的定义,就狭义方面来讲,美国的黑人文化体现在文学、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美国黑人文化在文学方面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美国黑人历史

美国黑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发展 美国黑人:历史上被欧洲殖民者劫运到美国的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又称“非洲裔美国人”,属尼格罗人种。1680年有700人,1730年为9万人,1800年为100万人,1978年为25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11%以上,其中三分之二为黑白混血种人,通用英语。 我们根据自己从书上所看的把美国黑人争取解放的斗争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内容:种植园主、资产阶级对黑人的奴役、歧视和压迫,广大黑人反对奴役、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斗争,是 广大黑人解放斗争史的主要内容。在 此期间,美国黑人文学、教育也有很大的发展。 在殖民地时期,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欧洲殖民主义者凭仗残酷野蛮的暴力手段,把黑人才、从非洲劫运到北美殖民地。从非洲到美洲,黑人从未停止过反抗斗争。接连不断的密谋和起义,都给了奴隶主统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 十八世纪后半期,北美殖民地和宗主国英国的矛盾日益激烈,民族矛盾是当时殖民地社会的主要矛盾,广大黑人想要摆脱奴隶制度,也必须反对奴隶制度的总后台-英国殖民者。 1775-1783年美国的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黑人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独立战争并没有解决黑人奴隶制问题。新建立起来的大资产阶级和大种植奴隶主的专政,把奴隶制原封不动的保留下来。 独立战争后,随着国际市场上对棉花需要量的增加,棉花种植园和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一度衰落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在棉花种植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迅速膨胀起来。 在这个时期,废除奴隶制运动在美国蓬勃兴起,工农群众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不断高涨,奴隶起义连绵不绝。这一切汇成直接冲击奴隶制的洪流,奴隶主阶级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但他们并不甘心失败,而是负隅反抗。他们放出第一枪,发动了反对革命人民的战争。 1.殖民地时期 2.独立战争至南北战争 3.南北战争结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4.一战结束至二战结束 5.二战后期

浅析美国黑人文化

姓名:黎巍 学号:11123076 指导教师:商晓芳 浅析美国黑人文化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随着第一批移民乘坐着“五月花”号扎根美国,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涌向了这片新大陆。在如此短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之所以能称霸全球,与这些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他们是美国建设的奠基者,是美国文化的开创者,是美国发展的先驱者。这群人中有着那么一群黑皮肤的人群,即使他们饱受不公正待遇和歧视,他们也并没有因此选择憎恨这个社会,他们用他们的力量捍卫这个民族,并为它献上自己的一份力。 他们就是我们口中的“黑人”,一个肤色与我们形成反差的人种,一个我们眼中的异类,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努力铸就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美国黑人文化”。当我们沉醉于托妮·莫里森的《宠儿》一书时,当我们折服与JAY—Z 的嘻哈音乐才华时,当我们惊叹于NBA球场上科比们的超震撼表演时,我们的内心早已被他们的文化——美国黑人文化所占据。 每个人都有喜欢美国的理由,我正是因为被美国黑人文化所吸引才对美国有了渐渐地了解,而且在上海大学的一门“生活中的经济学”的通识课上我认识了一个叫Leonard的美国黑人,他也帮我介绍了很多美国黑人的生活情况,因此我对美国黑人文化有着情有独钟的喜爱更对它的发展有些了解和自己的见解。 遥想当年黑人曾是被多么残酷地欺压与剥削,随着林肯《解放黑奴宣言》的发布,打响了黑人运动的第一枪,其后又经历由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等人领导的黑人自由运动,黑人的地位出现了改善,但是这种改善的程度并不彻底,直到马丁·路德·金的出现将美国黑人运动推向了高潮,极大地改善了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商老师上课曾给我们介绍过马丁·路德·金这个伟人,也给我们看了他激情并富有说服力的演说《l have a dream》: "……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这个国家能够觉醒起来,真正实现它的信条:'我们把这些看作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我有一个梦想:总有一天我们能将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和睦的乐章。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丘上,昔日奴隶的子孙和昔日奴隶主的子孙同坐在友爱的桌旁,一同祈祷…… 我有一个梦想:我的4个幼小的孩子总有一天会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鉴定他们的标准不是肤色,而是内在的素质和品格。 让自由之钟响彻千村万户,在每一个小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州、每一个城市,尽情地敲响吧!到了这一天,上帝的一切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携手同唱那首黑人的古老圣歌:'我们终于得到了自由!感谢伟大的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了!'" 感人肺脏的演说通过无线电波迅速传遍美国的每一个角落,成千上万人在倾听着,心灵为之震撼。 终于随着多方努力以及坚持,美国黑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升,从“黑人”这个词在美国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出黑人地位的变化。最初,当黑哥们儿们还是奴隶的时候,黑人被称为“Negro”。这个词本来是个西班牙语,意思是“黑的”。在西班牙语里,这个词是中性的,既无褒义,也无贬义,但是它到了英语里,就成了个贬义词,意思就是“黑鬼”。后来美国摆脱了奴隶制,黑人逐步获得公民

简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简论二战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摘要: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对美国来说,种族问题是一个与生俱来的问题。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使现实的美国与其所宣称的“人人生而平等”的国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黑人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进行了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长期不懈的斗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期间,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内状况发生的变化,这种斗争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民权运动”。 黑人在美国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美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黑人却一直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南北战争后,虽然奴隶制被废除,黑人争得了公民权,但是,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作为美国公民应有的平等权利。相反,他们仍然生活在种族隔离的樊篱之下。189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确定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使种族隔离具备了法律依据,各州遂在居住、交通、教育等方面对黑人实行公开隔离。长期以来,黑人问题是困扰美国政府的一大难题。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曾这样预言:“在威胁美国的未来一切灾难中,最可怕的灾难是黑人在这个国土上的出现.一些观察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他们在考察美国的目前困境和未来危险的原因时,几乎总是归结于这一主要事实”。黑人为此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但是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50、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成为当时美国重大的社会运动,最终促使联邦政府从法律上废除了种族隔离制,从而书写下黑人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本文就二战后民权运动兴起和高涨的原因进行初步探究与分析。 一、教育是黑人夺取选举权的基础 黑人要拥有选举权,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尺度。南北战争后,随着似有身份的降临,黑人渴望接受教育,许多黑人学校建立起来,遍及美国的黑人教育制度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的。但是教育并非朝夕之事,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奴隶制留给黑人的只能是无知和愚昧。 进入20世纪以后,黑人的教育状况有了改善,19世纪后期培养出来的学生开始走向社会,而学校里的黑人学生数量仍有增无减。1910年时,在南部10个州里,在校黑人学生增加到1426102人,1930年达到1893068人。1930年时,美国黑人中的文盲率下降到16%。黑人教育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此时黑人受教育的水平,是美国历史上各个人口集团中上升最快的。到1970年,黑人所受教育年限和白人相比只相差半年左右。战后黑人教育还有这样的特点:层次提高、黑白人同校。1960年,黑人攻读学位的有22.7万。1970年增长到55.2万。黑人还进入白人大学学习,1970年,大约有378000名黑人在这样的大学或学院接受教育。 这一切,表明战后的黑人已具备了“文明交往的基本条件”。再也不用“文化测验”等手段来阻止他们行使选举权了。用知识武装起来的黑人。再也不满足于二等公民、被剥削选举权,因为他们懂得:“只有黑人拥有选举权时,才能学会保护自己。”随着黑人教育水平的提高,他们在为选举权抗争时,能进行有理论、有策略、有组织的斗争。因而,黑人在自身素质普遍提高的五六十年代赢回选举权是不足为奇的。 二、中产阶级是黑人争取选举权运动的领导力量 有人认为,第一批黑人中产阶级产生于南北战争后。但够得上中产阶级条件的黑人,在当时是属凤毛麟角。主宰着当时黑人社会的事谷物成分农,在南部390万黑人中,谷物成分农

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一、黑人聚居区的形成 黑人聚居区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900-1940年:聚居区的出现。(2)1940-1970 年:聚居区的发展。(3)1970年至今:聚居区的恶化。 在1900年前,无论在北方的城市,还是在南方的城市,黑人与白人居住上的种族隔离不 是很严重的,原因之一就是绝大部分的黑人生活在南方边远地区,1870年时这个数字是80%,当时城市化率是极低的。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北方劳动力奇缺,南方农业经济的衰弱,这两方面产生的"拉力"和"推力",使得大批黑人离开南方故土,前往北方 寻求更好的生活,这就是美国历史上的黑人第一次大迁徙。这次大迁徙的结果是,1910年至1920年间,57.2万黑人离开南方,1920年代是87.7万人,1930年代因大萧条的缘故,人数略有下降,但也保持了47.3万人的势头。大批黑人涌入北方大城市,除了寻求工作外,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居住,黑人聚居区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在探讨黑人聚居区形成的原因上,美国学者尖锐地指出,黑人聚居区的形成不是简单的黑人人数增加而造成的,而是能够接纳黑人的居住区越来越少的缘故。换言之,就是白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直接导致了黑人聚居区的产生。白人首先采取的手段是暴力,1900-1920 年期间,在纽约、芝加哥等地均出现过种族骚乱,那些生活在非黑人区的黑人家庭的房屋被 毁,贸然进入白人区的黑人被打或枪击,甚至遭私刑。这样,黑人为了躲避种族灾难,逐步形成了自己社区,这些社区被白人称为"黑带","黑城",甚至"黑鬼城"。随着黑人社区的 扩大,白人采取的方法也从单纯用暴力,到采取一些"合法"的隐蔽方法,如成立社区组织,名为提高社区安全和房价,实际上是为了防止黑人搬入,维护种族界线,他们用罢买来威胁卖房子给黑人的地产商,不光顾与黑人有商业来往的商店,而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用"限制住宅契约"来约束业主,业主必须声明,不出售或租借他们的房产给黑人,若违反,业主就会被起诉,直到1948年最高法院判定"限制住宅契约"违法。 在1940年前,北方大城市较著名的黑人聚居区有洛杉矶的瓦茨区、纽约的哈莱姆、芝加 哥的南区等。南方由于工业化、城市化时间上落后于北方等原因,1940年以后黑人聚居区才在南方城市中开始形成。 黑人聚居区形成的第二个阶段是在1940年以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城 市人口急剧膨胀,房屋紧张外,联邦政府的政策在这个时期加速了黑人聚居区的发展,使得规模更大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黑人聚居区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人再次离开南方边远地区,涌入大城市,20世纪40年代是170 万人,五十年代是150万人,60年代是140万人,人数上超过了第一次黑人大迁徙。在1950 年至1970年的二十年间,黑人在芝加哥的人数比例从14%上升到33%,费城从18%上升为 34%,克里夫兰从16%上升为38%,底特律从14%上升为44%,1970年时纽瓦克的黑人比 例是54%,华盛顿是71%。黑人人数的骤增,再加上因为参战,国内不少住房建设项目停

十部黑人文化电影

十部黑人文化电影 1.《神探沙夫特》Shaft(1971) 影片根据俄尼斯特-泰迪曼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情节相当简单,讲的就是黑人侦探沙夫特受雇解救黑帮头目爱女的惊险故事。但影片叙事流畅,节奏紧凑,悬疑巧妙,观赏性极强,可以说这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黑人题材热门影片。而从导演到演员,亦皆由黑人担当,这在20世纪70年代的好莱坞更是甚为罕见。站在历史角度来看,《神探沙夫特》为黑人电影开辟了新的领域,黑人角色不再是备受欺凌的弱势群体,或者形同虚设的龙套人物,黑人也可以是正面的英雄人物,也能像白人一样机智勇敢、身手不凡。由理查德-朗德特依扮演的沙夫特也成为银幕上一个经典人物,就在去年,著名黑人影星萨缪尔-杰克逊还重新翻拍了这部电影,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2.《灼热的马鞍》BlazingSaddles(1974) 故事发生在西部拓荒时期,一位铁路工人和一名酗酒的黑人枪手,在误打误撞中阻止了当地律师的阴谋,在消灭了所有坏人之后,枪手成为了当地第一位黑人郡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影片的情节、人物、动作都相当夸张,但热闹幽默的风格却显而易见。《灼热的马鞍》是一部典型的黑人喜剧片,这种颇受欢迎的风格一直延续至今,艾迪-墨菲、马丁-劳伦斯、克里斯-塔克等笑星都是因循此道的典范。 3.《猜猜谁来吃晚餐》GuessWho’sComingToDinner(1967) 故事发生在一个富足的白人家庭。为了迎接从海外归来的独生女和从未见面的女婿,德莱顿夫妇精心准备着丰盛的晚餐。女儿如期而至,令两位老人吃惊的是,他们的女婿竟然是一位黑人。尽管这位黑人女婿受过高等教育,并在瑞士拥有自己的诊所,德莱顿夫妇似乎还是无法接受眼前的现实……《猜猜谁来吃晚餐》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最为重要的黑人问题影片,由好莱坞社会派大师斯坦利-克莱默指导,首位奥斯卡黑人影帝西德尼-波埃特担纲主演。尽管轻喜剧化的情节削弱了影片应有批判力度,但还是如实地再现出美国20世纪60年代种族歧视的社会现状,而其扎实的剧作和出色的表演水准则是本片列为黑人电影首位的根本原由。 4.《循规蹈矩》DoTheRightThing(1989) 导演斯派克-李是黑人电影界的骄傲,《循规蹈矩》是他的成名作。影片以纽约布鲁克林区为背景,向观众展现了一起由种族问题而引发的爆炸事件。影片一经问世,便在美国国内引起极大反响,斯派克对种族问题近乎激进的态度将他的观众清晰地分为两种,要么绝对拥护,要么绝对反对。在这部影片获得两项奥斯卡奖提名并入选戛纳电影节之后,三十出头的斯派克-李已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导演。 5.《像我一样黑》BlackLikeMe(1964)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白人记者约翰-赫顿为了采写一篇关于种族歧视问题的报道,化装成黑人前往南部地区旅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实了美国种族问题的严重。 6.《超级苍蝇》Superfly(1972) 七十年代,《超级苍蝇》是继《神探沙夫特》后的另一部黑人卖座影片,与后者不同的是,本片讲的是一个恶棍的罪恶经历。有趣的是,影片的导演小戈登-帕克斯是《神探沙夫特》导演戈登-帕克斯的儿子,帕克斯父子在商业片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为日后的黑人导演树立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标志。 7.《斯维特拜克之歌》Sweet,Sweetback’sBaadassssSong(1971) 在这部影片出现之前,电影中的黑人角色大多是庄园奴隶、火车站的脚夫或者仆人、保姆,而身为黑人的梅尔文-凡-皮布雷斯用作品改变了一切。《斯维特拜克之歌》的主人公斯维特拜克出身贫寒,却立志在商界有所作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跻身于白人主宰的上流社会。

浅谈美国黑人问题

浅谈美国黑人问题 回顾美国建国两百多年以来的历史,黑人问题始终是萦绕在美国社会上空挥之不去的阴霾。虽然美国通过多次的努力是原本身为奴隶的非裔黑人拥有了与其他种族完全平等的权利,但今天的美国黑人问题依然严峻。时不时爆发的冲突表明黑人在一些方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事实上,美国黑人族裔争取权利的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美国南北战争和美国民权运动为时间节点。标志性的事件就是《解放黑奴宣言》、《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以及《《公民权利法案》、《选举权利法》等法律文件的通过。 美国非裔黑人的产生源于航海时代的黑奴贸易。由于北美殖民地需要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罪恶的黑奴贸易将上百万黑人以商品的形式转运到北美大陆。在美国独立战争后,虽然在《独立宣言》上明确表示: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与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在佐治亚和卡罗来纳代表们的坚持下,《独立宣言》中却删去了杰斐逊对英王乔治三世允许在殖民地保持奴隶制和奴隶买卖的有力谴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们原本希望禁止黑奴贸易以最终达到黑奴在美国消失,但随着南方种植业的发展,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加大,南方的蓄奴问题更加严重。在这段时期,黑人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黑人变成私有财产,被强迫没日没夜的劳作。黑人强烈地希望获得拯救。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南北方在对待蓄奴问题的巨大分歧,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南方种植主们使南方脱离联邦的统治。北方不愿意国家分裂,于是南北战争爆发。在战争中林肯为了获得黑人的支持发表了《解放黑奴宣言》并强力推动《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黑人因此获得了自由。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黑人获得了自由,但因为缺乏教育大多数黑人依旧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他们大多从事农业和工业,缺乏上升社会阶层的通道。他们依旧得不到白人的尊重,无法得到公正平等的权利。二战后,种族隔离政策被广泛实行。黑人为了争取平等的权利掀起了美国民权运动。1954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定教育委员会种族隔离的学校违法,以及1955年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黑人公民的全面罢乘事件,开启了美国民权运动的大幕。到上世纪60年代初,以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为标志,该运动达到了高潮。1964年的《民权法》和1965年的《选举权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法令和法规的颁布使得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制被废除。这场以非暴力的抗议行动为主要手段争取黑人民权的群众斗争使美国黑人最终获得了与其他种族平等的权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选举权。黑人拥有选举权对美国黑人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和唤醒黑人更积极地参与政治生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自此,美国黑人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不可否认,虽然黑人经过艰苦的斗争获得了法律上公平的权利,但是现实中依然有很多白人不接纳黑人,用有色眼镜看待黑人。黑人总是面临高失业率和高犯罪率。但社会是进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在以自由平等著称的美国会迎来真正的平等——所有族裔都能完全获得公正平等的权利。

美国地形地势资料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其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东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全国最低点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最高点为麦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美国地势的特点总体来说是“两边高中间低”.西海岸是落基山脉,海拔较高,东海岸也是由山和高原组成的高地,中部是被称作“大平原”的密西西比河平原,地势低矮宽阔 美国地形分布的特点: 美国本土的地形特征是东西两侧高,中间低,没有东西走向的山脉. 本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地形区. 1.东部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和大西洋沿岸低地 阿巴拉契亚山脉长约3000公里,其最高峰为密契尔山,海拔2037米.它与大西洋海岸间有狭窄的山麓高原和沿海低下的平原,被称为大西洋沿岸低地, 一般宽几十公里至350公里,海拔在200米以下. 该低地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交界处地势高低悬殊,河流从山地倾入平原,形成许多瀑布和急流,被称为瀑布线. 大西洋沿岸低地沿海一带多沙嘴、泻湖和沼泽地,美国最大的半岛佛罗里达半岛就位于此, 它南北长600多公里,东西最宽200多公里,一般海拔在30-90米. 大西洋沿岸地区是美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2.西部属科迪勒拉山系 它纵贯北美洲西部,在美国境内宽1700公里.该山系由东部的落基山脉、西部的喀斯喀特山脉、内华达山脉和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脉组成. 落基山脉北起加拿大的育空高原,向南伸延到墨西哥境内.它是北美最大的分水岭, 山脉以东的河流注入大西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美国所有的大河盖发源于此. 喀斯喀特山脉拥有许多山湖和小瀑布,帮名“喀斯喀特”(意即小瀑布). 内华达山脉的最高峰为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为美国本土最高点.内华达山脉东侧的“死谷”, 低于海平面的面积达1408平方公里,其最低处低于海平面85米,为美国大陆最低点. 在落基山脉和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之间,夹着哥伦比亚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和内陆盆地. 其中,哥伦比亚高原位于北部,科罗拉多高原位于东南部.这两个高原地势平坦, 但也有不少被河流深切的峡谷,如科罗拉多河流经的大峡谷,长达440公里, 深达1830米.从喀斯喀特、内华达山脉向西, 便是陡峭耸立在太平洋沿岸的海岸山脉,高达2000多米.这两条山脉间有两个狭长的山间谷地:北面是威特麦特谷地;南面则是美国西部最重要的农业区——肥沃的加利福尼亚谷地. 3.中部大平原 它位于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和西部的落基山之间,北起五大湖沿岸, 南接墨西哥湾没岸平原,从北到南贯穿整个美国中部,约占美国全部土面积的1/2. 大致可分成两部分:东部平原,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下,仅西南部较高, 为一低高原形态. 密苏里河和俄亥俄河以北,冰川作用显著,多大小湖盆.西部大平原, 位于落基山脉以东,东部平原以西,南北到国境线,海拔500至1800米,自东向西逐渐增高,受东西向河谷深切.平原上地势平坦,地壤肥沃,牧草丰茂,又称大草原, 是美国最重要的农牧业区. 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南部,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湾.全境由东向西可分为五个地理区:东南部沿岸平原分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沿岸平原两部分.这一地带海拔在200 米以下,多数由河川冲积而成,特别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乃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土质油黑,土壤肥沃.河口附近有一些沼泽地.位于这一地理区的佛罗里达半岛是美国最大的半岛. 阿帕拉契山脉位于大西洋沿岸平原西侧,基本与海岸平行,长约2300 多公里,一般海拔1000 ~1500 米,由几条平行山脉组成.内地平原呈倒三角形,北起漫长的美国与加拿大边界,南达大西洋沿岸平原的格兰德河一带.西部山系由西部两条山脉所组成,东边为落矶山脉,西边为内华达山脉和喀斯喀特山脉,乃旧褶曲运动后的产物.内华达山脉的惠特尼峰海拔4418 米,为美国大陆最高点,喀斯喀特山脉的雷尼尔山海拔4392 米,仅次于惠特尼峰.西部山间高原由科罗拉多高原、怀俄明高原、哥伦比亚高原与大峡谷组成,为美国西部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大峡谷位于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由一系列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山峡和深谷组成,气势雄伟,岩壁陡峭,为世界上罕见的自然景观.

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

【摘要】作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从其诞生到发展壮大,走过了一条独特而又循序渐进的道路。本文以这一理论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探究其从崛起到壮大的发展规律;并通过对其在各阶段的特征阐述,凸显其在加深人们对边缘话语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解与认识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以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黑人文学理论;黑人美学;黑人女权主义批评 一、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的诞生——从边缘走向中心 自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不断涌现出着名的黑人作家和优秀的黑人文学作品,在此基础上,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也发展起来,正逐步由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当今美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流派之一。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真正形成并初具规模是在20世纪初期,以一系列黑人文学批评刊物的出现为标志。总部设在纽约的黑人政治文化组织及其刊物,如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的《危机》,全国城市联盟的《机遇》,以及《信使》、《黑人世界》等都致力于发展黑人文学艺术。这些刊物对扩大黑人文学作品的影响,促进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创办于1900年的《美国有色人种杂志》上,保琳·霍普金斯(Pauline Hopkins)专门开设了一个论坛来宣扬黑人文学价值观。她认为真正优秀的小说应该是“一代代人成长和发展的历史记录”(Winston Napier,2000:11)。 到了20年代中期,在抵抗种族主义的大环境中,爆发了张扬黑人文化及种族肤色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Harlem Renaissance)。这一运动以艾伦·洛克(Alain Locke)的文集《黑人新生代》于1925年的出版为标志。与杜波依斯不同,洛克认为应该用文学来重构美国黑人的社会身份,黑人文学艺术的使命在于重新阐释和塑造黑人的自我形象。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种族或文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的新成就也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王家湘,1998)。在写于1927年的《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指出黑人文学创作应该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一时间,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抗议”成为黑人文学批评的重要标准。出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写作行为对于黑人作家来说一直是一种政治行为,所以他们的文学基本上是“抗争”式的。 二、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理论与黑人美学 始于1964年的黑人文艺运动是美国黑人历史上一次新的文艺复兴,是美国黑色权利运动(Black Power Movement)的具体体现,其规模和影响超过了2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这一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体现60年代黑人的新精神。由于黑人作家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与此相应的是,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批评也主张“广泛的艺术标准和种族融合的诗学,抛弃了源于白人文化的统一的批评标准能够适于阐述和评价黑人文艺的概念”(程锡麟,1993)。他们强调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性,即“黑人性”(Blackness);强调黑人文化的灵魂和传统,寻求黑人文化的自主性,力图建立创作和批评黑人文学艺术的独特模式,从而建立一种黑人美学. 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是这一时期黑人文学批评的一个显着特点:从早期琼斯的现象学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