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作者:微尘

身为佛子,理当缅怀佛陀,礼敬法脉传承至今的源头。据记载最早汉译的佛经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与《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乃佛之遗教,最后垂范。北传遗教三经与南传《大般涅盘经》等对照,其内容一致可相互印证之处甚多,所以这是古今中外佛子共同遵守的遗教。每想世尊八十老僧,最后乞食受菌茸供养,“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近于死”,仍谆谆教导,自认学佛人怎能不依止。

谈些点滴体会:

常行头陀,正法久住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白活,自见如是。”

佛教导人出家,少欲知足,常行头陀。从南传小部《长老偈》《长老尼偈》里看出,佛的阿罗汉弟子们——我们最早的祖师们,都是乞食、日中一食、著粪扫衣,树下坐,林居寂静修行,完全遵守四依法(除腐烂药外,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都属头陀支)。南传、汉传、藏传历代公认的大德,著粪扫衣行脚乞食而成就者众多。

佛称大迦叶尊者头陀第一,在佛入灭后为僧团之父。也称须菩提尊者林居第一,佛上天为母说法后归来,是须菩提尊者在岩洞里补衣服第一个见佛。跋提长老,世尊称其门第高贵第一僧,常住莽林荒野,他的诗偈把头陀十二支全都赞叹了。长老尼们留下的诗偈,讲述怎样舍去爱欲资财,乞食林居,堪为女众表率。他们都是严格遵循佛遗教的阿罗汉,真正的佛弟子,都是行持略同的头陀僧。

佛年老时,提婆达多欲颠覆四依法,破坏僧团,提出五事坏法:汝尽形寿受着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佛对此一一反对,僧团归于和合。

五事坏法里,前四事与头陀支有类似之处,但佛法讲究中道:“不触两岸”。《清净道论》里对头陀十三支详细列明持与不持定义,每支上、中、下持法,男女众的持法。四依法里对女众的树下坐也是不要求的。

譬如国王教育王子,勤加锻炼,天不冷就不要穿棉袄,太臃肿了活动不自在打不过敌人。但一个身体病弱的逆子坚持一辈子不穿棉袄,还把穿棉袄的弱弟们打为外姓,逆子最后被驱出王族。时间长以后,穿惯棉袄活动不便的王子们,反而把体壮有为不穿棉袄的哥哥们视为与逆子一般,也要列为外姓,真是不知道天

高地厚,忘了国王最初的教诲。

世尊逃家入山林,六年勤苦,穿的就是破弊衣,住的是岩洞、树林,日餐一麻一麦,吃的就是素食。最后乞食接受供养证道,直到入灭,终生托钵乞食,演绎头陀正行。

日中一食

《八大人觉经》云:“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佛说十二头陀经》云:“我今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况小食中食后食。若不自损则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为佛法故。为行道故。不为身命。如养马养猪。是故断数数食。应受一食法。”

《长老偈》云:“出家修道人,舍弃财妻子,却为一勺饭,而为不义事。”

多吃一餐甚至一口,就有多的妄想。末学在家修行,定力不足,但在一食时也能得到利益:工作忙的时候可以节省时间,有利消化,心更清净,吃什么都一样,非食时不会对食物多打妄想,慢慢减少所有事情上的贪心和妄想。反而多食时,吃什么都谗,妄念增多,违缘随之而来。以上都是真实体会。

《阿姜曼尊者传》中描述,他的一个弟子要经过一片无人的森林,无处托钵,可能会饿死。但坚持与师父一样:一钵食,不留残宿食,身上不带食物,饿死也要走。结果到午时有天人化现,供养美味,不多不少正好够吃。如果不是日中一食,天人是不会敬佩供养的。在尊者荼毗法会上,僧人云集,他的弟子们只吃一餐、只用一钵。与吃两餐、每次用很多碗筷的城市比丘对比明显,给护持居士们减少很多麻烦。

曾想了解日中一食的南传道场,但现在也较为稀少,真是可惜。

多食多欲,身心不自在,何况在三宝地吃三餐呢?

十事非法有两条:

二指净非法,即是当计日影的日,未过日中之后(横列)二指的日影时,如未吃饱,仍可更食,此事非法。末学理解是:认定过午食是非法的。

他聚落净非法,即在一食之后,仍可到另一聚落复食,此事非法。末学理解是:换地方吃必然多次食,是非法的。

乃至于金银净非法:即是听受金银非法。都不是小小戒,是不可以舍掉的。这都是第二次结集时七百长老裁定的。这件事情导致了佛教第一次分裂。

在家人证三果后,不蓄金钱;证四果后不留残宿食,必须出家。日中一食与金钱戒,对现世都很重要。

素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於好於

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读《起世经》而知,人本来是吃素的,佛六年勤苦也是吃素,福报比我们大的天人也不吃肉。佛制三净肉可以吃,死老鼠蟑螂也是三净肉,给僧人供养肉食的居士们,为什么不供养这些肉呢?

南传《大般涅盘经》里记载,世尊告诉准陀,把栴檀树菌茸只供奉给佛,不要给别的比丘,剩余之菌茸,应埋藏于洞穴。因为天界、魔界、梵天界,或沙门、婆罗门及天、人之间。除如来之外,不见有人食此茸物能消化者。佛吃后痢血痛极,几近于死。但准陀在佛将涅盘前的最后供养,与佛成道前的供养一样功德巨大。幸亏后人没有因为这个功德大,再专门将栴檀树菌茸供养给其他比丘。

肉食有毒,素食清净,人天共知。如果因为印度外道素食,提婆达多五法中提倡素食,而将提倡素食等同于外道,真比栴檀树菌茸更毒啊!阿姜曼尊者在入灭前,色身病弱,仍坚持颠簸山路到更大的村镇。因为他知道会有许多人赶来悼念他,大量食肉的来客会直接造成小村里家畜的杀戮,到大地方能减少直接的杀业。

南传、藏传的大德也是素食。泰国善地阿索净土村创始人菩提乐尊者法语:“因此比丘劝居士戒杀前,应该先断绝肉食,尽量吃蔬菜、水果。虽然种植蔬菜的人多少也会伤害到生命,但完全不杀生比较难做到,应该衡量自己的能力,将杀生的数量降到最低点。

在此诚心请求,有机会看到这本书的人,在供养僧众时,务必用素食,支持正信的佛教,

不和佛教所教导的道理产生矛盾。特别是比丘读后,恳请切实地思考、实行;我们为了维持生命,需要吃东西,但是却不能因此妨碍到其他动物的生存。如果直接或间接地夺取了动物的生命后,再拿来供养比丘,都是不清净,有损功德的。”

居士自己爱吃毒肉,但如果供养僧人,应选更清净的食品。

森林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欲求寂静无为安乐,当离愦闹,独处闲居:静处之人,帝释诸天,所共敬重。是故当舍己众他众,空闲独处,思灭苦本。若乐众者,则受众恼,譬如大树,众鸟集之,则有枯折之患。”

“懒惰懈怠者,利养唯追逐;不愿林中居,只喜村镇住”----《长老偈》。

佛出生、成道、转法轮、入灭,皆于树下。佛在森林苦行六年,与弟子们也多是林居露宿。“茅棚已搭起,可避风和雨;好雨快降落,我心甚宽慰。”这是须菩提尊者的诗偈,开始他在林间是露地住,天就不敢下雨。百姓干旱,于是才搭了个茅棚叫天下雨。类似的故事在长老尼里也有记载。六祖慧能大师,在猎人中

那么多年与其说是避难,不如说是森林里闲居修行,顺带放生。

林居比丘即使弟子众多,也分布山野,没有日渐臃肿的建筑和机构,没有日渐富裕的财产去守护,化整为零。

林居生活,比丘尼对女众立命之本——八敬法,会主动去遵守,即使没有能理解的智慧,为了生存也会遵守。在城市里利养丰富,是难于理解八敬法的。因为女众在森林里是不能独立生存的,丛林侦察兵里没有真正的女兵,也许算一种不太恰当的比喻吧。

森林比丘独居,独来独往,奉行头陀支,定力坚强,阿姜查尊者就说(大意):不是人人都可以在森林居住,但是在城市里,小动物都能生存。森林比丘们还有专往老虎洞修行培养定力的传统。林居没有什么攀缘的必要,少欲知足到极点,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祖师大德皆行脚和林居苦修成就。学习和护持头陀行的僧人、居士,即使在水泥森林里也有很强的独立性,一个人能抵千军万马,这大概是“无为安乐”的一种表现吧。

如果没有了森林,就没有了真正寂静阿兰若处,树下坐也不可能了。佛法也快灭了。哪怕没有佛法,还有森林,人也应该离开尘世,即使不能做独觉,在森林里修行也开启智慧。最次哪怕修到升天,如果活得长些,还能遇到佛下生。

森林消失的故事,伴随的是文明的衰落。黄土高原当初是森林,在《诗经》里记载栩栩如生。阿拉伯文明也是在两河滋润的枣椰树下昌盛,而不是今天的沙漠。佛教是从印度辗转西亚,传到中国的,现在西亚的佛法和森林消失了,文明也沦落了。长安的灞河古代是何等滔滔,现在也干涸了。现代比较富强的国家都是森林大国,他们自己的树不砍,去砍人家的树。

没有森林灾难多,表面是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其实都是五毒的结果吧。南方人乃至南方国家比较贪吃,水灾多,南方城市什么都敢吃,河水没有涨,一天台风下暴雨就内涝了,防洪堤都防不住。东北人嗔心大,森林就发过大火。或许北方风沙多是否因为愚痴呢?

布施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

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佛说四十二章经》

末学理解:“饭”为布施之心,由布施者的心而感应来受布施之人,也决定布施者自己的去处。

满足人五欲的“助人义举”如:对出家人供养金钱,对俗人教养殖

餐饮致福(杀),偷税行贿关系网(盗),善意谎言虚假广告(妄),网络交友婚姻介绍(淫),请客喝酒(酒)等,遍布世间,如“饭百恶人”。人心恶念盛,世界恶人兴,众生烦恼重,国家麻烦多。

救死扶伤,体恤孤苦,为国为民,援助弱小等世间善行,如“饭一善人”。能行善的人和国家自然感召远胜于前的善果,哪怕所行不到百分之一,哪怕百人里只有一人行。

如果布施能合乎五戒,帮助收回六根,乃至无念无别平等一切,是真供养。舍身护持正法的居士,功德不可思议。正法兴起之地,人民福慧无尽。

若寺院贩卖经书香火,收受金钱,戒律不净,如百恶人。与其从事慈善、旅游、歌舞、占卜、餐饮等百千名目,不如分文不取。哪怕只有清净沙门一人,正法道场一处,法布施功德较量,也胜前无数。

“汝等比丘!於我灭後,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蝶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

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於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佛遗教经》

以上佛不允许后世弟子所做的行为,很多居士都在协助僧人做啊。无知的供养把寺院变得富丽堂皇,财产丰厚,有田有地,俗事繁多,给僧人修行造成违缘。

以前我也到寺院求过签,一次十块钱还要排队的。居士们非常虔诚地排队往功德箱放钱,

还号召大家募捐。后来礼拜佛像的时候听到出家人谈论当天的收入情况,再看到敲锣打鼓的为人超度,收费不菲,令人感到就像在外道场地般的森凉不安。

身为在家人,还是不要做这些佛不允许的供养。

多欲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八大人觉经》

在现代工业文明泛滥以前,地球山青水秀,天是蓝的,水是可以喝的,现在的河水脏的连洗手都不敢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带来了世界大战。最近的网络时代,也带来年轻一代的道德沦丧,世界安全的危机四伏。

心不知足,贪求方便,使本来最恶毒的金钱,更加杀人不见血。原本的金银,为净土七宝,遍地都是,并不污秽,被人贪为私有,变得稀少,成为“金钱”。它汇集了全人类的贪念,人人追逐,谁拥有越多当

然越不安宁。后又换为铜板纸币,方便印刷,容易伪造。现在又换为更轻便的电子货币,都不用印,随便加,更好篡改。乃至全球流通自由兑换,光是汇率和通胀,何止杀人,灭国都不见刀兵不见血,飞机大炮自叹不如。忽上忽下,忽多忽少,来去无踪,是人的贪心和妄念激增,不可驾御捉摸。

我工作中有句行话,叫安全等于不方便,方便等于不安全。贪心使科技不断创造方便,

又头上安头,去制作个安全。其实越来越不安全。

实际是多求增罪,知足才增福慧。这么可怕的贪欲,比如金钱,菩萨又怎会多求它?即使俗人,也不去贪它,也许慢慢能回到它原来的样子,化为净土,遍地都是黄金。

八正道中,正见第一

“惭耻之服,於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佛说四十二章经》

由乞食卑下故,诸佛感召无见顶相。师亦曾教导:生惭愧心才能纳法。

遥想唐代,举国虚心,不远万里往西求经。逢值玄奘大师,太宗明君,倾国力翻译经典,将震旦变为佛法大兴的中国。惭耻谦卑,庄严第一,度化人天无数。贞观之治,四海归顺,皆由此来吧。

其实根据记载,汉地先有僧人,有清规祖制,后来戒律书籍才陆续翻译过来,未依照戒律“行”,已经“解”在前了。自制清规与佛制戒律有违背之处,但一直微妙地延续着。我国原本属于边地,辗转万里,经过很多国家,甚至翻译几国语言,才能译为汉字。汉字最早由于用竹简书写故,又很沉重难保管,所以都极简洁,读书把字变成话又要自己脑袋翻译一次,所以人民文字障是很重的,喜欢执着文字,末学自己就有这样的毛病。处于北方,古代比现在更冷。在冷、热、雨、雪天里,衣服帽子鞋子都不一样,想持清净三衣很难,冰天雪地里乞食也难,林中独居也难,实在应生惭愧心,做“边地”想。但似乎唐代后就习惯以“中国”自居。

三昧和尚整治戒律,乃至见月律祖之大刀阔斧,宝华山的戒台成就了大量僧宝。法界清净,也许顺治帝出家与此清净感召有关吧,康熙盛世也顺理成章。雍正帝是大禅师,或

许铺垫了乾隆盛世的延续。

但“惭耻之服”不再,没有了谦卑,就不感召尊贵,难比贞观之治的四海宾服。

以至于后,寺院庙宇堪比王宫,执事等级俨然朝廷,更以大乘菩萨自居,入世喧闹,经忏、歌舞、金钱、俗务,名为度众;不寂静安乐,名为不做自了汉;不守戒律,名为菩萨方便多门。实在是玷辱菩萨道,国家一度难免饱受欺凌。

现在这些现象也差不多,实在危险,但愿不要象印度一样,最后除了吃素什么也剩不下。

每想世尊年老最后独食菌茸,虚云上人百岁经历云门事件,菩萨不计捶詈甚至杀戮,自视卑下,舍身于微尘,极微处至于虚空,成就庄严,故能慈悲一切,代众生苦。

不念旧恶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瞠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

佛于过去世被哥利王节节支解时,不生嗔恨,因无执着故,手足复生,最后世为师徒。

阿姜曼尊者和徒弟到一个村子,村民认为他们是老虎,十分敌视扰乱。尊者观察村民们的敌意若不消除,来世必堕落为老虎,故不肯离去,直到将他们巧妙教化,村民反哭着挽留。

以前的森林头陀僧,经常有被老虎吃掉的危险,于虎口不动念,得道快。现代的头陀僧在马路上行脚,车流滚滚,很多铁老虎。不念旧恶,不动念,哪里的老虎都会老实,自己走开。

毛主席讲过: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我们受过侵害,但不执着于旧恶,不浪费时间嗔责。人向内观照能生智慧,远离恶人,国家亦然。

达世如幻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

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佛说四十二章经》

生为人身,得闻佛法,能去修行,如果不是生逢盛世,国泰民安,想都不敢想。

梁帝护持佛法,也开了自煮素食之先;泰王出家后又当国王,让国人出家,也开了短期出家之先;至于日皇,命令僧人娶妻,不知道和后来涂炭生灵的“圣战”有无关系。都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佛法。

释迦牟尼佛身为王储而出家,又接引王公贵族们出家,释迦族被琉璃王进兵,虽用神通带到天上,也由杀业故化为脓血。既是化为脓血,也是带到天上了。释迦牟尼佛的民族没有富裕壮大,而是在尘世泯灭了,却进趣于无上道,释族弟子也绵绵不绝至今。

人天福报,佛法兴化,如梦如幻,国土危脆,终不可追。平等一切,真实修行,趣向解脱,是为究竟。

以上末学粗陋体会,都是妄念,错误百出,恳请各位大德指正。

党员干部作风六条戒律

党员干部作风“六条戒律” 一戒学风不良。不准学而不实,对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深入学、不系统学;不准学而不信,对党的理论成果只是记在本上、说在嘴上,理想信念不坚定;不准学而不思,用学习装点门面,做表面文章,不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实际思考;不准学而不用,学习工作“两张皮”,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知行不一。 二戒不讲规矩。不准独断专行,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搞“一言堂”,闹无原则纠纷;不准违反党的政治纪律,搞“小圈子”、“拉山头”;不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搞变通、打折扣,阳奉阴违,执而不行;不准越权办事,重大问题不请示、不汇报,擅自决策;不准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违反规定,肆意妄为。 三戒自由散漫。不准口无遮掩、信口开河,对错误的言论不批驳、不抵制,信谣传谣;不准违反工作会议纪律,无故迟到、早退、缺席,从事无关的活动;不准擅离职守、脱岗“走读”;不准违反禁酒令,吃请请吃,醉酒酗酒,造成不良影响。 四戒不敢担当。不准为官不为,怕得罪人,不敢抓不敢管,缺乏顶真碰硬的勇气;不准对工作拈轻怕重、讨价还价,上推下卸,推诱扯皮;不准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不求上进;不准墨守成规、得过且过,当“太平官”;不准对违纪违法行为包庇纵容、姑息迁就。 五戒懒政乱为。不准为官慢为,对交办的工作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不准搞形式主义,以文件代替执行,以会议代替落实,不见实际成果;不准出勤不出力、出工不出活,降低工作标准,耽误发展时机;不准办事流程不公开,“一次性告知”不落实,让群众来回折腾、处处作难;不准优亲厚友,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办关系案、人情案。 六戒奢侈腐化。不准贪图享受,侵占公共资源,公车私用、多占办公用房;不准挥霍公款,超标准接待,搞同城吃请;不准滥发财物,搞隐形福利;不准玩物丧志,打牌赌博,甚至借赌敛财;不准生活作风不检点,道德败坏、腐化堕落。

戒律清规

不管是朋友还是夫妻 请彼此记住这十条不保留对不起自己! 1、烧烤后吃根香蕉; 2、吃火锅后喝点酸奶; 3、饭后喝大麦茶或橘皮水; 4、吃方便面后吃水果; 5、吃蟹后,喝生姜红糖水; 6、润肺止咳,饭后吃个柿子; 7、吃得太油腻喝杯芹菜汁. 『三种水不能喝』: 1、老化水,即放置时间太长的水;水放的时间长了,细菌指标就会发生变化; 2、千滚水,沸腾了很长时间的水;不发挥性物质,钙、镁等重金属成分和亚硝酸盐含量很高; 3、重新煮开的水;水反复烧开亚硝酸盐增加危害健康. 『6招远离电脑辐射』: 1、电脑旁放仙人掌或芦荟等绿色植物; 2、每天喝2至3杯绿茶吃1个橘子; 3、工作1小时间远眺前方; 4、尽量用新电脑液晶或LED屏少用旧电脑的荧光屏,距电脑屏幕至少50厘米; 5、多吃富含维A、C和蛋白质食物; 6、勤洗脸可防止辐射波对皮肤刺激. 『10大短命生活小习惯』:

第一名:缺乏运动; 第二名:跷二郎腿; 第三名:如厕看报; 第四名:刚睡醒立刻下床; 第五名:连续使用电脑3小时以上;第六名:弯腰搬重物; 第七名:用力排便; 第八名:喝水太少; 第九名:喜吃烫食; 第十名:喝过量咖啡或茶. 『饮食“黄金搭配”』: 1、鱼+豆腐:增鲜补钙; 2、猪肝+菠菜:防治贫血; 3、羊肉+生姜:冬令补虚佳品; 4、鸡肉+栗子:补血养身; 5、鸭肉+山药:补阴养肺; 6、瘦肉+大蒜:促进血液循环; 7、鸡蛋+百合:滋阴润燥; 8、芝麻+海带:美容; 9、豆腐+萝卜:有利消化; 10、红葡萄酒+花生:有益心脏.『9种最适合孕妇的水果及其功效』:

1、柿子:对付妊娠高血压; 2、香蕉:可以治疗孕期牙痛; 3、苹果:预防宝宝哮喘; 4、芒果:有效缓解孕吐; 5、梨:清热降压良药; 6、柑橘:维生素的宝库; 7、猕猴桃:提高免疫力; 8、柚子:预防妊娠糖尿病; 9、草莓:防辐射. 『不能随便吃的蔬果』: 1、芒果止血,来月经的人不要吃;秒经的人更不能吃! 2、韭菜壮阳,小孩子不能吃; 3、南瓜升压、止喘,高血压的人不能吃; 4、山药补气,失眠的人不能吃; 5、蘑菇、黑木耳泻下,腹泻的人不能吃; 6、香菜发汗,汗多的人不能吃; 7、芋头、苦瓜、雪里红清热,阳痿的人不能吃. 『生活小妙招』: 切肥肉的窍门:切肥肉时,可先将肥肉蘸一下凉水,然后放在案板上,一边切一边撒点凉水,这样切着省力,肥肉也不会滑动,且不易粘案板。 『健康生活小测试』: 1、最佳睡眠为晚上十点至早上六点,睡眠不足八小时人会变笨,有午睡习惯的人不易老;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 单字放大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单字放大,震撼你的眼球!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序》、《禊帖》、《临河序》、《兰亭宴集序》。书法家王羲之所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是晋代书法成就的代表。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王羲之与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献之,孙统、李充、孙绰、谢安、支遁、太原王蕴、许询、广汉王彬之、高平郗昙、余姚令谢胜等“少长群贤”共41人在会稽山阴集会,为兰亭集会,是时有二十六人得诗三十七首,后辑为《兰亭诗》。《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诗》写的序言。 王羲之以特选的鼠须笔和蚕茧纸,首先写聚会盛况,描述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后笔锋突变,格调转为悲伤,写人生短暂,然而他并不宣扬“人生无常”、“及时行乐”,而是斥了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的论调。通篇语言流畅,不勉强藻饰、通俗自然,结合骈句、骈散,灵活自如,堪称历代名篇。 《兰亭集序》共计324字,凡是重复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0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过几天又把原文重写了好多本,但终究没有在兰亭集会时所写的好。 加标点后的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稧(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领(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取/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揽(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揽(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作为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经典杰作,有“行书天下第一”之称。其书法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笔力雄健。据传,此作在唐时为太宗李世民所得,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兰亭序》(神龙本)卷,唐,冯承素摹

围棋十诀是下围棋必须铭记的十条戒律

《围棋十诀》是下围棋必须铭记的十条戒律 《围棋十诀》第一条戒律便是:不得贪胜。 其意思便是字面上的内容,即“越对胜利存有贪念,越得不到胜利”。 但是作者之所以会煞费苦心把这一条放在《围棋十诀》的第一位,是因为他先知先觉地意识到,“不得贪胜”的深刻性,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 它是统领其余九条的总纲领,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人生指南。 这里所说的“胜”,已经超越了围棋盘上的胜负。它的意思更加宽广,是指在社会各个层面的多样领域中,人们所渴求的目标。 而“贪胜”,则自然是指对实现目标的执著。 “不得贪胜”抛开了围棋盘上狭窄的虚像,向我们展现了“如果太执著于目标,则会一无所获”的人生现实。 人生的目标,自然是求胜。但对目标过于执著,就会让我们心浮气躁、视野狭窄、思维僵化。 “不得贪胜”,并不是让我们放弃求胜之心,而是要我们时刻保持头脑冷静,避开各种诱惑,认清自己,从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孙子兵法》曰:“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能够避开针锋相对的战斗,利用对手的弱点来牵制对手,壮大自己,获得最大利益,才是达到成功的最高境界。 《围棋十诀》第二条是:入界宜缓。 其意思是:“进入对方阵势时,要徐徐图之,不求一击而得逞。” 这是以静制动的后发制人之策。 围棋就是宇宙。

围棋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充满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如大小、先后、攻守、得失、生死、厚薄、奇正、动静、地势、虚实等,矛盾又不矛盾,就像围棋的阴阳调和,不可分割。 “入界宜缓”的意思是,想攻击别人,不要着急,慢慢来,不要急于求成。 《围棋十诀》是下围棋必须铭记的十条戒律,每条四字,包罗万象,超越古今,具有长久不衰的生命力。本集【指尖上的中国】,带你走进《围棋十诀》之三:攻彼顾我。 《围棋十诀》第三条是:攻彼顾我。 攻彼顾我,是指要攻击对方时,也要想到自己的安危与发展,以及和全局的配合。 进攻人家,要顾及自己,或者说,必须考虑自己。 如果盲目进攻,自己到处都是破绽,这种攻法是不行的。首先要顾及自己,自己没有了破绽,才能去攻对方。 匹夫之勇不可提倡。 《围棋十诀》第四条是:弃子争先。 弃子争先,是主动放弃一些意义不大,或很难处理的棋子,以换取先手之利,从而获得全局的胜利。 《棋经》云:“宁失数子不失一先。”是告诉我们,不要因小处纠缠,而丧失“先手”的主动。 弃子才能争先。要抢先手,就要付出代价的,放弃才能抢先手。 下棋如此,做人亦如此。 弃子,要求弈者有长远的目光和全局观念,不能只顾一点,要讲究互相配合,不计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换取总的胜利。 弃子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文化,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点。 《围棋十诀》第五条是:舍小就大。

王羲之行书字帖-田字格版-兰亭序(红字)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doczj.com/doc/da7238096.html, For evaluation only.
练习字帖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 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 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也。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 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 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第 1 页 共 2 页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https://www.doczj.com/doc/da7238096.html, For evaluation only.
练习字帖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 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 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 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 ” 哉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 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夫 !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 有 感 于 斯 文 。”
第 2 页 共 2 页

女性须知的16条健康戒律

女性须知的16条健康戒律 人们常说“女人是水做的”,这句话里既包含女性有着涓涓流水般温柔的性格,也透露出了女性更加脆弱、更加需要呵护的性别特点。3月31日,英国《每日邮报》发表的一项大型女性健康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牛津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对130万女性长达13年的跟踪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产生与女性的生活方式有着直接关联。由此,他们给女性提出了16条健康戒律。 1.不要太干净。美国微生物学家玛丽博士通过大量研究得出结论:用普通肥皂和水洗手就足够了,抗菌产品反而会起反作用。现在抗菌产品已经广泛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像各种除菌香皂、洗手液和沐浴液等。女性作为家庭主妇,为了家人的健康,往往会使用这些产品。“但是,这并没有让人们远离流感和感冒,打破了体内的菌群平衡,并减弱了人体对细菌的敏感度,反而使得病菌在体内大肆作乱。”玛丽博士认为,在人体消化和营养吸收系统中,大多数微生物对维护健康十分必要。经常使用抗菌产

品,会让这些有益的微生物难以生存。 2.长期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此次研究进一步得出结论,短效口服避孕药能降低子宫癌患病率,而且在停药后30年内能够继续得到保护。研究显示,女性连续服药5年,患子宫癌的风险降低20%。连续服用15年,患癌几率可降低一半。 3.喝红茶。牙龈疾病是导致心脏病的一个诱因。口腔中的细菌可以制造数千个微小的血液凝块,会使动脉变窄,从而引发心脏病。如何保护牙龈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喝红茶。美国专家研究发现,红茶能降低细菌活性,减少患牙病的几率,从而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红茶不仅能杀死口腔中的细菌,还能产生一种酶,它能使糖转化成一种黏性物质,起到坚固牙齿的作用。 4.服叶酸。为了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怀孕女性必须在怀孕的前12周服够400微克的叶酸。此次研究同时发现,女性补充叶酸能减少患黄斑变性的发生。目前,哈佛医学院研究证明,在持续服用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两年之后,可以延缓器官衰老。

教育孩子的十三条戒律

教育孩子的十三条戒律 教育话题 07-29 10:38 1、戒过度保护。 有的时候,因为父母太注重孩子的外在的物质需求,忽视了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即使孩子具有优秀的天赋,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当孩子想跑跑跳跳时,父母们会因为害怕孩子受伤而阻止他。这样的话,孩子就容易养成不好动的习惯,身体发育迟缓、体弱多病,心理的发育也会受到影响,性格也会变得懦弱胆怯、自信缺乏、难以克服困难。父母一定要明白,关怀是心灵的交流,而不是行为上的阻止。过分的干涉不仅会让孩子反感,也阻碍了孩子潜能的发掘。 2、戒过份宠爱。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替孩子包办一切事情。孩子什么事情都不用亲力亲为,这样会变得自我、任性、依赖、不成熟、不能忍让、也不懂得照顾自己。即使表面温顺乖巧,但等孩子长大,必须面对困难时,很可能性格骤变。 父母的百依百顺是孩子造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外因之一。这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展示自我的机会,致使孩子独立生存能力的下降……

3、戒拔苗助长。 有的父母不考虑孩子的发育程度,主观的迫使他提早的学习站立,走路,写字……造成孩子身心严重失衡,导致孩子出现脾气暴躁、性格焦虑、对人冷淡、容易退缩等问题,还可能会出现厌学的问题,也不懂与人为善,和谐相处。 4、戒过分专制。 总是以权威的口气对孩子的举动进行规范、限制他的自由、否定他的看法,会使得孩子陷入恐慌状态,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懂唯唯诺诺,人云亦云,并使孩子失去自信。此外,为了表达不满,孩子会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孩子。等孩子长大后,他很可能会怀恨,并把以往沉积的不满,发泄到父母身上。 5、戒脸色严厉。 孩子不会在严厉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摆出严厉的脸孔,会让孩子对父母望而却步。父母应尽量避免用过于严厉的字眼责备孩子,即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应该温和的指出来,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孩子容易接受。 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却又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批评孩子,误认为这样才是教育,其实却适得其反,忽略了赞美带来的效果。 6、戒忽视孩子的长处。 觉得孩子没什么长处,即使有,父母也熟视无睹。中国人很谦逊,因此有些父母从不在别人面前赞扬孩子,甚至喜欢批评孩子。其实,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会成为孩子自我评估的依据,如果经常提及孩子的缺点,孩子便会怀疑自己,影响其自信,更有甚者会认为自己百无一用,自甘堕落。 父母要及时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不然孩子会弄不清楚为什么受到了表扬,更起不到强化的目的。表扬的言语要具体,越具体,孩子越会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就会明确自己前进的方向。 7、戒约束孩子说话。 孩子总喜欢问问题,有些父母会觉得烦,总是爱打断孩子,或者让孩子保持安静。别人问孩子问题时,父母总是替代孩子回答,这样子就剥夺了孩子练习沟通的机会,导致孩子不

一个管理学教授的二十一条戒律

一个管理学教授的二十一条戒律 不要问我怎样管好你的公司。 我是在给不同背景、不同行业的学生讲管理课程,不是在给你个人做咨询顾问,不是为了解决你的具体问题。正相反,我还期待着你与其他人分享你的经验,为课堂讨论做出贡献。让我讲的普适性理论和分析框架为你自己所用,是你份内的工作;能从同学所描述的案例中有所领悟,是你个人的造化。 不要抱怨管理课程代价高昂。 要知道学管理是投资,请咨询却是消费。在商学院学到的理论思想、分析工具、管理技能,是别处无法替代的。我们唯一做不到的,是给你直接的管理经验(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地制造模拟经验,比如通过案例),所以请你在有了足够的工作经验之后,再来经受思想的洗礼。 不要期望听了我的课,你就能马上发财。 我所讲的要旨,是如何确立企业的长期定位和持久竞争优势。我的办学目标,是训练未来的领袖人物。你如果急功近利,只能失望而归。 不要指望不动脑筋,就能学到管理技能和思考方法。 最不愿见到的是那些口口声声要教授多讲案例,自己却连案例内容都未熟读,更遑论仔细分析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你就是讲再多的案例,他也只当是在听故事。但听管理学课程却不同于听故事;它要求你在思想上参与挑战。 不要忘记商学院是大学的一部分,不是一个职业培训学校;MBA是一个学术性学位项目(academic degree program),不是社会上以讹传讹的什么职业项目(professional program),中外皆然。 如若不信,可以去看看像沃顿和伯克利—哈思这样的商学院主页。所以你不是有钱就能进来;你得参加入学考试;你有义务遵守一般的学术规范,包括不要写错别字、不要从网上抄袭;我们还要教你商业法律、伦理和环保意识。 不要因为自己的管理经验而沾沾自喜,真正的领袖更需要思想与远见。 世界上没有一个企业比美国政府更复杂庞大,但一个有了四年经验的在任总统却可能被一个毫无行政管理经验的新手所取代。我们正是要教会你跳出经验的盒子来思考。 不要真的以为自己很懂管理。我还很少碰到过真能搞得清什么是战略、什么是核心竞争力这类基本概念的中国企业家。

诸经提要(茗山法师)MicrosoftWord文档

<四十二章经>提要 出家证果,达理崇道,割爱知足,止恶行善,悔过灭罪,忍辱无嗔,谤佛遭祸,害贤自损,立志体道,助施得福,举田较胜,举水勤修,会道知命,真修合道,忍智力明,断欲见道,灭暗成明,无相会真,观中得道,身本无我,好名无益,财色遭苦,妻子甚狱,恋色障通,欲火烧身,降魔叱他,逆情顺性,意马莫纵,正念观女,欲火远离,心寂欲除,离爱忘忧,精进破魔,适中证理,去染即净,举难复功,持戒得果,无常迅速,依教无差,修行在心,直心出尘,一切如幻.

<佛遗教经>提要 依戒为师,制心一处,节食如量,有愧戒眠;忍辱无嗔,戒骄戒慢,质直无谄,少欲无忧.知足常乐,远离愦闹,常勤精进,不忘正念!摄心在定,闻思修慧,善灭戏论,慎勿放逸!决定无疑,众生得度,法身常住,勤求出离. <心经>提要 般若波罗密,照见五蕴空, 既无蕴处界,亦无谛缘度. 菩萨证涅槃,诸佛得菩提,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七宝庄严,莲池花香,供养诸佛,饭食经行.水鸟风树,出和雅音,演唱诸法,助念三宝.光照十方,寿登无量,罗汉菩萨,其数无边.众生生者,永不退转,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善男善女,持念佛号,一至七日,一心不乱.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同声称赞.临命终时,弥陀现前,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当信功德,不可思议,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已今当生,极乐国土.佛说此经,希有难得,信受奉行,精进勿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非法相.庄严净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都摄六根,归无所住)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戒律

馨远老师:曾国藩修身十二条戒律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信矣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他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

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概述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概述 前言: 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是草行掺杂,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就是指的行书。如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行书的典范。行书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称“行楷”,近草者称“行草”。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如用诗歌比拟,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自然就能写好行书。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因为行书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则。 行书的用笔比楷书活泼,又没有草书放纵,既不是楷书的一板一眼,又不是草书的“狂欢乱跳”,它的节奏属于“轻歌曼舞”。行书的点画上有游丝牵引,所以在结体上对楷书来说,行书是“加法”,是在布白上求“散乱之白”,从点画结体、字形等方面,都要求有参差变化。所以《兰亭序》中二十几个“之”字,都各不相同。 我们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来详细讲解行书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行书推荐碑帖: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王献之《鸭头丸帖》王

珣《伯远帖》李邕《麓山寺碑》、《李思训碑》颜真卿《争座位帖》、《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米芾《蜀素帖》、《苕溪诗帖》、《群玉堂述书帖》、《虹县诗》、《研山铭》、《多景楼诗》、《大行皇后挽词》。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概述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 目录 1、王羲之与兰亭序 2、《兰亭序》(神龙本)墨迹 3、《兰亭序》基本点画图解 4、《兰亭序》用笔及结构图解 5、《兰亭序》中同字异形 氏,梁司空袁昂之玄孙,其宝重《兰亭》过于师在日,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羲之书,访募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寻知在辩才处,凡三召之,恩赐甚厚,方便善诱,才确称历经丧乱,坠失不知,竟靳固不出,后经左仆射房玄龄奏举监察御使萧翼以智赚取兰亭,辩才惊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节录) 苏轼简介和解题: 苏轼(一零三七年—一一零一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苏辙兄,三人号称“三苏”。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开豪放一派,又 并上溯晋宋诸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存世法书有《答谢民师论文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祭黄几道文》等。他生平论及书法的文字甚多,后人辑有《东坡论书》。 《论书》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均摘自《东坡集》。 原文: 真本已人昭陵,世徒见此而已,然此本最善。日月愈远,此本当复缺坏,则后生所见愈微愈疏矣。《题兰亭记》 仆尝见欧阳文忠公,云《遗教经》非逸少笔,以其言“观之信若不妄”。然自逸少在时小儿乱真,自不解辨,况数百年后传刻之徐而欲必其真伪,难矣。顾笔画精稳,自可为师法。(题遗教经》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

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虽然,不假外物而有守于内者,圣贤之高致也,惟颜子得之。《题笔阵图》。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题二王书》 王会稽父子书存于世者盖一二数,唐人褚、薛之流硬黄临放,亦足为贵。《跋褚薛临帖》。 辨书之难,正如听响切脉,知其美怂则叫,目谓必能正名之者皆过也。今官本十卷法帖中,真伪相杂至多,逸少部中有《出宿饯行》一帖乃张说文。又有“不具释智永白”者亦在逸少部中,此最疏谬。余尝于秘阁观墨迹帖似是献之真笔。皆唐人硬黄临本,惟《鹅群》一帖似是献之真笔。又于李玮都尉家见谢尚、王衍等数人书。来源书法屋,书法屋是一个书法学习基地。超然绝俗,考其印记,王涯家本。其他但得唐人临本皆可畜。《辨法帖》 此卷有云:“伯赵鸣而戒晨,爽鸠习而扬武。”此张说《送贾至》一文也。。乃知官帖中真伪相半。《辨官本法帖》 《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绝妙,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题逸少书》。 译文: 真迹已人昭陵,世人只见此本而已,但此本最完善。日月愈远,此本当更缺坏,一则后人所见愈少愈简陋了。《题兰亭记》仆曾见欧阳文忠公,说《遗教经》不是逸少笔迹,以其中一句话“观心清净就不虚妄”。然而从逸少在世时,小人乱真,自己不能分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

戒为无上菩提本,严守戒律能成就,要以戒为师

戒为无上菩提本,严守戒律能成就,要以戒为师 文/仁德上人 为什么佛法最讲戒律威仪呢?戒律对于修行人的作用有多大呢?为什么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呢?又为什么说要以戒为师呢?戒的用意是什么呢?戒律的宗旨又是为了什么呢?戒律对一个修行人的作用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为什么要求戒?为什么又要严持戒律呢?戒律究竟是什么?又是为了什么呢?不是说修成解脱道必须要打破所有的条条框框、打破一切的制约,才能真正得到大自在、大解脱,为什么又要建立戒律的概念,让自己心中多一层麻烦呢?自性本来清净,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没有什么业障与罪恶,为什么非要加上一些条条框框来麻烦自己的心,让自己多一层障碍呢?扫除一切诸障碍,得见彼佛阿弥陀。为什么不能把戒律也放下消除不要呢?为什么又要严持戒律,说以戒为师呢?这些自己想不清楚、搞不明白的问题,能否给我解答一下呢?让我心中明白地知道,戒律对我们修行的真实意义,让我明了通达戒律对我一生的重要性,我才能口服心服的持戒啊! 要明确简单的回答这些问题,只说一句话:心空无我不执着什么问题也没有。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着相有我、有分别、有执着而产生的妄心妄念,都是虚妄的执着。再明白地说清楚,心中有我、有执着、有爱憎取舍,即是犯戒律戒条;心空无我、无私心、无执着、不动爱憎心,即是严守戒律戒条。因为一切的戒律戒条都是用来对治自我的执着、自我的傲慢、自我的贪心欲望,用戒律戒条达到心空无我不执

着、平等慈悲为众生的目的。也只有彻底放下自私自利、傲慢自大、自以为是的我我我,去除自由、自己说了算、主观主义的恶习,才能真正让自己的清净本性展现出来,让自己的心真正得到安详、自在、清净、无争、无我、解脱。 外不着相、内不动心,心空无私无我、无贪无欲、不执着,才是真正的严持戒律。戒为无上菩提本,佛法以戒为师,离开净戒没有一个人能得大成就的。无论你提出来多少的问题,都因为你心中有个我,有了这个我的执着才会有很多的问题与很多的障碍,如果心空无我不执着不计较,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不用回答自然消失。有我有执着才有这些问题,无我无执着这些问题不用回答全部都能想清楚、搞明白。一切的戒律戒条都是方便的妙用,通过细致深入的戒律戒条,可以达到心空无私无我的境界,到了无私无我不执着的时候,就是真正严持戒律的时候。 戒律又分相戒与心戒,相戒为基础,心戒为根本。严持相戒就是为了圆满心戒;心戒圆满之后,相戒也就自然圆满了。如果相戒严持得再好,自私自利的贪心、欲望、傲慢、狡猾去不了,还是没真正持戒。在严持戒律这方面,律宗最讲相戒,由相戒达到心戒的圆满;禅宗是从心戒入手,由心戒而圆满相戒。所以六祖大师说“只论见性”,性清净一切清净。一个不着相、无私无我、无贪无求、无执着的空净智慧心,还会犯什么大戒呢?因为一切的犯戒都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我我我而造成。一个无我的空心,是不会犯戒的。 无论从相上严持戒律或者从见性不着相无私无我,目的只有一

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曾国藩修身的十二条铁规戒律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

玄(静极生动)”的境界。“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译?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东翻西阅地随意读书,对自己的道德学问没有一点益处,不过就是一个只求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每天必须圈点十页。 ?注?常人做不到“无事时心在腔子里”,而这个方法却是训练“应事时专一不杂”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所谓的“开卷有益”则是在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以后的事。

做人的六条标准

净慧法师:做人的六条标准 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5-6 23:32:17繁體版 学佛的最后落脚点在什么地方? 我想,落脚点就在实际的做人做事当中。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 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 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好一个普通人,至少要达到六条标准。这六条标准把信仰、伦理、人性、实践、能力等各个层面都包括进去了。其具体内容就是: 第一要知因果。不懂得世出世间的因果,一切事情都无从说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因果是一切社会道德、伦理、人性的基础。没有因果,这一切东西都无从建立,或者都将土崩瓦解。知因果虽属于信仰层面的事情,但它却是人生的第一要义。就个人而言,没有因果信仰,人生就无法圆满,断恶修善、断惑证真、转凡成圣就失去了动力。就社会而言,没有因果信仰,整个社会的道德秩序等就失去了维系。一个社会,只有具足健康的宗教精神,社会稳定和安定团结才有保障。这是一条为古今中外一切国家、社会和民族所证明了的真理。任何一个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如果忽视了这一条,他的思想就无法圆满。当然,因果的道理很复杂。一般人也承认因果,但只限于一世因果,不承认有三世因果。而三世因果恰恰是因果信仰的核心。要让社会上的大众接受三世因果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做很多的宣传工作。 第二要讲良心。良心是什么?良心就是“知恩报恩”。要报四重恩:国家恩、众生恩、父母恩、三宝恩。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这四个方面的恩赐。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四恩当中。即使我们死了,把骨头烧掉了,我们还是没有离开四恩。为什么呢?你还要占一块地方装骨灰盒!就算你把骨灰洒进了大江大河里,那也是国家的呀!所以说,我们没有一分一秒离开过国家的恩德。其它的恩德亦复如是。因此,我们要以良心来对待这四恩,要以良心来对待一切关怀过、养育过我们的人,他们都对我有恩。推而广之,一切众生都对我们有恩,我也要以良心来对待一切众生。为什么说一切众生都对我有恩呢?佛经上讲:“一切男子是我父,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

王羲之兰亭序全文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

班组长管理内容与职责(5个角色、6项使命、7种类型、8条权限、9条戒律、10种能力)

班组长管理内容与职责 (5个角色、6项使命、7种类型、8条权限、9条戒律、10种能力) 班组职位不大,责不小。他是企业的一线指挥官,联系上下级的纽带和桥梁。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班组长是当将军的第一步,第一步必须心中有数: 即5个角色、6项使命、7种类型、8条权限、9条戒律和10种能力。 一、班组长的5个角色 (1)责任者 对企业来说,班组长是基层的治理员,是质量、本钱、产量指标达成的最直接的责任者,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 (2)带头人 对作业员工来说,班组长是直接领导、作业指导和作业评价者,是作业职员的帮助者和支持者,是班组的主心骨、带头人。 (3)桥梁 对主管职员来说,班组长是主管职员命令和决定的执行者,是主管职员和作业职员之间的桥梁,是治理精神的传播窗口。班组优点于各种关系的交汇点,要协调上下级之间、班组之间、班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化解矛盾,促进各方面关系的人。 (4)同事

对其它班组长来说,班组长是同事、是战友,是协作配合者和竞争者。 (5)助手 对中层治理职员来说,班组长是左右手。显然,企业有了好的班组长,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各项工作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有不少民营企业,在治理上没有班组长这一层次,只有车间主任这一层,治理起来就很不顺手,出现了种种现场题目。 二、班组长的6项使命 (1)完成生产任务 领导要团结组员,通过不断寻找题目点、不断创新,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挖掘生产潜力,向高质量、低消耗的目标进军。 (2)培训和练兵 按照本组各岗位的操纵规程和工艺要求,组织质量培训和进步操纵技能的基本功练习,增强质量意识,组织开展互帮互学等活动。 (3)质量控制 组织自检、互检、巡检,做好过程检验工作,包括对首件的复检和对本班组产品质量的检验,落实质量控制点活动。 (4)安全防范 开展6S活动,创造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坚持安全第一,防范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 (5)做好工序衔接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佛遗教三经学习体会 作者:微尘 身为佛子,理当缅怀佛陀,礼敬法脉传承至今的源头。据记载最早汉译的佛经就是《佛说四十二章经》,与《佛遗教经》,《八大人觉经》,乃佛之遗教,最后垂范。北传遗教三经与南传《大般涅盘经》等对照,其内容一致可相互印证之处甚多,所以这是古今中外佛子共同遵守的遗教。每想世尊八十老僧,最后乞食受菌茸供养,“患重症之痢疾,痢血痛极,几近于死”,仍谆谆教导,自认学佛人怎能不依止。 谈些点滴体会: 常行头陀,正法久住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著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白活,自见如是。” 佛教导人出家,少欲知足,常行头陀。从南传小部《长老偈》《长老尼偈》里看出,佛的阿罗汉弟子们——我们最早的祖师们,都是乞食、日中一食、著粪扫衣,树下坐,林居寂静修行,完全遵守四依法(除腐烂药外,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都属头陀支)。南传、汉传、藏传历代公认的大德,著粪扫衣行脚乞食而成就者众多。

佛称大迦叶尊者头陀第一,在佛入灭后为僧团之父。也称须菩提尊者林居第一,佛上天为母说法后归来,是须菩提尊者在岩洞里补衣服第一个见佛。跋提长老,世尊称其门第高贵第一僧,常住莽林荒野,他的诗偈把头陀十二支全都赞叹了。长老尼们留下的诗偈,讲述怎样舍去爱欲资财,乞食林居,堪为女众表率。他们都是严格遵循佛遗教的阿罗汉,真正的佛弟子,都是行持略同的头陀僧。 佛年老时,提婆达多欲颠覆四依法,破坏僧团,提出五事坏法:汝尽形寿受着纳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佛对此一一反对,僧团归于和合。 五事坏法里,前四事与头陀支有类似之处,但佛法讲究中道:“不触两岸”。《清净道论》里对头陀十三支详细列明持与不持定义,每支上、中、下持法,男女众的持法。四依法里对女众的树下坐也是不要求的。 譬如国王教育王子,勤加锻炼,天不冷就不要穿棉袄,太臃肿了活动不自在打不过敌人。但一个身体病弱的逆子坚持一辈子不穿棉袄,还把穿棉袄的弱弟们打为外姓,逆子最后被驱出王族。时间长以后,穿惯棉袄活动不便的王子们,反而把体壮有为不穿棉袄的哥哥们视为与逆子一般,也要列为外姓,真是不知道天 高地厚,忘了国王最初的教诲。 世尊逃家入山林,六年勤苦,穿的就是破弊衣,住的是岩洞、树林,日餐一麻一麦,吃的就是素食。最后乞食接受供养证道,直到入灭,终生托钵乞食,演绎头陀正行。 日中一食 《八大人觉经》云:“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美国中情局十条戒律

Ten Commandments” 十条戒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滥交。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2.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3.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4.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 5.要不断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6.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 7.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 8.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动乱。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善地去帮助和援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动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