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人所得 如何体现效率和公平

个人所得 如何体现效率和公平

个人所得 如何体现效率和公平
个人所得 如何体现效率和公平

个人所得税改革——如何体现效率和公平背景:

日期:2011-4-10 作者:无忧论文网编辑:nobody 点击次数:15

销售价格:免费论文论文编号:lw201104102102321698 论文字数:5542

论文属性:职称论文论文地区:中国论文语种:中文

收藏:https://www.doczj.com/doc/d96995648.html, google书签雅虎搜藏百度搜藏新浪vivi 和讯网摘poco网摘天极网摘qq 书签饭否mister-wong365网摘LiveDiggDiglog

关键词:效率标准公平标准莫里斯最优税中国论文职称论文

[摘要]经过十多年的运行,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社会财富差距上作出贡献后,其弊病也在不断突出。为了能让个人所得税在国民经济中近一步发挥其重要作用,个人所得税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就是围绕这个课题展开研究,通过吸收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对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其改革方向和措施,促进中国个人所得税更加合理,更有效率,更加公平。

[关键词]效率标准公平标准莫里斯最优税

How To Embody The Efficiency And Equity In The ReformO f Individual Income Tax

Abstract:Through the operation ofmore than ten years, the disadvantage ofChina current Individual IncomeTax isconstant and outstanding aftermaking contributions in fiscal revenuesof increasing and regulati https://www.doczj.com/doc/d96995648.html, on ofwealth ofsocie-ty at the disparity. In order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further in national economy, https://www.doczj.com/doc/d96995648.html,/shuishou/the Individual IncomeTax is re-formed imperativly.Through absorbing the theory of the tax system reform of countries all over theworld and prac-tice achievement, this text launches research around this subjectwith analysing to Chinas' current Individual In-come Tax, and proposing reforming the direction andmeasure atthe same time. It ismore reasonable, efficien,t fairto promote the Chinese Individual IncomeTax.

Key words:efficiency criterion; equity criterion; Morris'optimum tax

1前言

由于中国2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个人收入的增长也不断突破记录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诸如收入不公,贫富分化等问题,且大有严重的趋势。虽然中国已于1993年10月31日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但是现有税法的种种缺陷和不足,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

事实上, 20多年来,世界各国对税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世界税制改革也体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些新的发展,对个人所得税这一单独税种的税制改革也有裨益。

从理论上讲,课税原则不外乎两个:效率标准(effi-ciency criterion)和公平标准(equity criterion)。下面我们分开谈一下这两个标准。

效率标准又分为两类:一是税收的经济效率标准,一是税收的制度效率标准。经济效率通常与税收中性(neutrality)有关。所谓税收中性,即政府课税不应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否则便会影响消费行为或生产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但是我们知道,现实中这种税收中性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偏差和损失。经济效率就是将这种偏差和损失最小化,尽量减少对市场经济产生程度不同的扭曲。如果将这种损失视为税制的超额成本,无疑是增加了这种成本。制度效率则是指政府设计的税收制度能在筹集充分的收入基础上使税务费用最小化。

公平标准同样也分为两个标准: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是指具有相同福利水平的人在被征收某种税后仍具有相同的福利水平,这一点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事实上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和消费能力,因此实现横向公平并不容易,纵向公平更加复杂,涉及到税收制度如何对待福利水平不同的人,包括三个问题:第一,从原则上判断应支付较高的税收;第二,从原则上选择课税基础和课税方法;第三,如果纳税人应支付较高的税,究竟要高多少。

值得一提的是,效率和公平在一个税制的设计过程中,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一些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偏重公平,发展中国家强调效率。但我们往下深究就会发现,发达国家偏重公平其实质也是追求效率,当税负负担不平衡时,是会发生巨大的效率损失的。

所以有一点可以肯https://www.doczj.com/doc/d96995648.html,/shuishou/2011/0410/lw201104102102321698.html定,公平促进效率,反过来一个效率的税制也一定会体现公平,两者相辅相成,效率是其核心。

为保证公平牺牲效率是不可取的另一个极端。

那么一个成功的税制改革的标准是什么呢,如何才能较好的贯彻税收原则呢。著名经济学家坦兹就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诊断税收制度的八种检验方法。首先他作了两项假设:一是政府最好有为数不多但能有效地贯彻经济政策的工具,而不是数量繁多但无效的工具;二是政府强有力地控制着税法,但往往缺乏对税制的有利控制。再具体到八项指标: 1.集中性指标(concentration index),即以少量的税种和税率筹措到大部分税收收入,越是集中,税制越透明,管理越容易; 2.分散性指标(dispersion index),其与集中性指标相匹配,因为一国的集中性指标可能高,但仍然有分散的占总体收入很少的小税种,要求收入少的小税种要保持在最低限度; 3.侵蚀性指标(erosion index),要求一国的实际税基要接近于它的潜在税基水平,以估算实际税基与潜在税基相接近的程度,或者说,某种税的侵蚀性指标越小越好; 4.征收时滞指标(collection lags index),大多数国家税款的缴纳远远滞后于其应缴纳的时间,不论是合法时滞还是拖欠时滞,都要降低到最低限度,也就是说该指标越小越好。5.从量性指标(specificity index),发展中国家中从量税在进口关税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大量的从量税会使税制弹性下降,因此,一个良好的税制必须使对从量税的依赖程度最小化; 6.客观性指标(objective in-dex),即指对

客观上可以测定的税基征税的程度,很显然客观指标越高越好; 7.执行性指标(enforcement index),执行性指标一般不能确定处罚和执行程度的确切数量指标,但是收集一些这方面的基本数据还是有利于加强现行税制的健全程度,合理税收

2中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前景

2·1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2·1·1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个人所得税地位偏低近几年来,中国一直保持8%的高增长率,人均收入特别是那些具有纳税能力的居民收入和纳税人数量均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居民储蓄增长势头迅猛,社会上出现了相当一批富人。但是这些变化与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比重不到5%的现实很不相宜。这个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与发展中国家6%至10%的平均水平比也偏低,可见目前中国个人所得税流失情况之严重。严重的流失不仅会导致不能适应扩大财政支出的需要的结果,而且个人所得税地位偏低不利于公平收入分配。

2·1·2中国在税制设计上存在着缺陷分类征收不公平,扣除不合理,易形成合法避税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取分类课征,对个人收入https://www.doczj.com/doc/d96995648.html, 按不同来源,不同的税率(或超额累进,或单一比例),而不考虑纳税人综合负担能力,使得收入相同的纳税人因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税收负担不同。不仅如此相同收入的人有的可能因为有多种收入来源以致享受的扣除就多,税负就轻,这样就加剧了税收的不公平。而且由于分类所得税制对不同的所得征收时无法确定个人综合税负能力,也就无法制定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即便是可以确定个人的综合税负能力,也难以把费用扣除标准分摊到各项分类所得当中去因此分类所得税制下无法制订合理的费用扣除标准。此外,分类税制对不同来源的所得实行差别税率,纳税人可以将税率高的收入转为税率低的收入,减少收入,合法避税。

因此,可以很容易就想到在现行税制下为纠正这些缺陷所付出的成本。可见,现行分类所得税模式不论是在经济效率方面还是制度效率方面都是比低下的。公平的缺失性则就更为直观了,而且应税收入区分过细,过于分散,集中不够,税基侵蚀明显,执行效果不甚理想。

2·1·3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应税范围较窄,税率不尽合理,扣除方法不科学,纳税单位不合理首先,中国税法仅对11种所得列举出来加以征税,这样实际上在制度上就给占了相当一部分的隐性收入和灰色收入空子可钻。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完善,取得收入的途径也会出新,现行税法对这一块收入也无能为力,造成税收流失。对一部分所得征税,而对另一部分所得不征税会使纳税人的原有经济行为发生有利于其自身的变化。

这样一方面改变了资源配置,造成了经济效率损失,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杜绝这种经济行为要付出额外的成本从而降低了制度效率。不公平的地方则是显而易见的。

2·1·4税收征管难度大收入来源监控制度不健全,使得许多收入可以逃脱有关机关的监控。源泉课征法中扣缴义务人行为不规范,负有申报义务的纳税人范围太狭窄,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单位没有依法履行代扣代缴的职责,并且纳税人或代扣代缴人采用化整为零,虚报冒领的手段逃避个人所得税,或是利用各种减免优惠规定搭靠或钻政策的空子骗取优惠减免,从而导致税收流失。另外,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力量不强,征管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和具有高水平的业务人员。

2·2中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问题

2·2·1我们税务机关整体的人员业务素质必须要加强现代社会,人是第一要素。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个人取得收入方式,来源日益多样化,而且纳税人的相应素质也日益提高。特别是一些高收入的人往往都是一些受过高水平教育的人,具备一定的税收知识和经验,因此对税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水平的征管是以高水平的人才为基础的。高水平的税务人员可以有效的减少征收时滞,降低征收成本,对纳税人和税基的测定更切合实际。

应该注意到的是,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够达到的。

2·2·2中国个人所得税税法规定改革将法规制度改革作为突破,堵住法规制度漏洞,减少条款避税的发生。这是最易实现的,也最能立竿见影的体现国家意图的方法。下面就现有缺陷,我们来谈一些具体的方面。

2·2·2·1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看,综合课税模式体现公平、效率,但我认为这一模式就中国国情而言,尚缺慎重。

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制是建立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体制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社会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产权明晰和信用保证的社会体制,比如实行个人金融资产实名制,广泛使用信用卡,支票等信用凭证作为结算支付手段。而我国的经济结构基础则截然不同,目前产权尚未理顺,社会信用亟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综合课征制未必最佳。

因为,综合课征制优势的发挥隐含了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建立在对纳税人各种类型和来源的所得都能较好的掌握和监控。而我国除工薪之外,其他所得监控不利,收入严重隐性化;而且,综合所https://www.doczj.com/doc/d96995648.html,/shuishou/2011/0410/lw201104102102321698-2.html 得税或以综合为主的所得税实施起来具有较高的征管成本和奉行成本,许多国家正酝酿对其改革进行简化,利于征管。当然在改革过程中保持新旧税制过渡的平稳是十分重要的,还应有相应的配套措施,逐步完善异形成一个适合于中国国情的个税税制模式。不过必须看到的是,综合化提高是趋势所在。

2·2·2·2在具体制度改革上看,包括: (1)采取反列举法,拓宽个人所得税的税基,有效的堵死税收漏洞。特别要强调一点定制论文是对附加福利开征个人所得税。附加福利主要是指单位发放给职工的工资以外的实物福利和个人因公务用车和通讯制度改革而取得的公务用车、通讯补贴收入,这部分附加福利若有市场价格的按市价计算纳税,无市场价格的,按国家规定的统一标准计算纳税。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集中收入,减少侵蚀,降低征收成本,执行性强。

(2)保留传统的累进税率的形式,减少超额累进级距,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减少福利损失和避税问题。同时提升非勤劳所得的高收入者的适用税率,加大与低收入者的税率差别,强化税收的收入调节功能。根据相关国家税改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我国个税的税率应降为5级,最高边际税率在30%左右较为合适。(3)合理扣除方法。结合国际惯例,个税的扣除区分为一般扣除和个人生计扣除。一般扣除包括费用扣除和特许扣除。

3中国个人所得税征管制度改革

一个成功的税制必然包含成功的征管制度。相比较法规制度,我国的征管制度的改革更为迫切,是改革的重点。

下面我们展开来讨论。

3·1由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居民和非居民,除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外,都不到工商行政部门领取营业执照,也不需要领购发票,实行账簿、凭证管理,从而使税务机关失去了税务登

记制这个征管基础,失去了以账簿、凭证为依托的征管纽带,这样的收入来源监控制度对个人的收入是难以进行有效监控,因此对收入来源监控要与金融部门通力合作,推广完善以卡、证、票为主的支付手段,减少现金支付的范围,并进行财产登记使纳税人财产收入显性化,从根本上进行控制。

3·2结合不同的申报方式,鼓励、扶持,推广自行申报,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对高、中、低收入三种纳税人采用不同的申报表,一方面便于管理和测算不同收入纳税人所交纳的税额的比重,一方面便于有效的稽核监督;同时,采用优惠报表,对于用评定级别符合规定标准(高、中)的纳税人采用优惠报表,享受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信用高的纳税人优惠多于信用中的纳税人,其他信用级别的纳税人不得享有这些优惠。

3·3我国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人数众多,可以随机定时定量抽取稽核审查,这其中应重点选择高收入者,因为其偷税的可能性较大。此外,信用级别低的纳税人也是稽核重点。稽核时,一方面应考虑技术面的问题,如填写是否正确,计算是否准确,一方面应重点关注申报所得与实际所得的差额。

3·4对违章处罚方面。对违章违法纳税人除去税务机关的罚款,司法机关的刑事追究外,还应充分考虑其他惩罚,如信用惩罚,社会惩罚,使纳税人意识到偷税行为不仅会使其遭到经济损失,还会对其生活工作发展产生许多甚至是长远的不利影响,比如信用评定在警界级的纳税人在申请银行贷款,置换抵押,投资等方面就会受到限制;越轨级的纳税人一般不被允许,特殊情况需税务、司法机关特批。这样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形成诚信的风气。就经济惩罚和刑事惩罚而言,惩罚的程度要足以产生威慑力,否则不疼不痒的只会刺激纳税人进一步从事违法行为。对个人所得税而言,税收的示范效应是很重要的,通过示范让纳税人清楚为偷税而付出的成本远高于其收益。

3·5在提高征管效率提高方面。加强硬件水平,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征管体系,加快“金税工程”建设步伐,初步建立统一协调,功能齐全,信息共享的税收信息化系统,加强银行和税务机关的联网工作,建设信息网络工程。建立检举无忧论文网https://www.doczj.com/doc/d96995648.html,/shuishou/2011/0410/lw201104102102321698-3.html制度,对告发或检举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有匿报、短报或以欺诈及其他不适当行为的逃税情况,经查明属实,税务机关则将罚金收入的一定比例,奖励举报人并为其保密。

3·6积极宣传税法,加深税收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设立专业化服务和税收服务网络,方便纳税人了解、取得税务资料和信息。完善推广税务代理人制度,税务机关要与之建立卓有成效的工作关系,允许纳税人同税务代理人处理税务事宜,提高申报表的准确率。

4重视税收管理的激励机制

在征纳过程中,信息是不对称的,要让纳税人说真话,不隐瞒不偷懒,要通过政策制度体现。而我国税制激励机制设计缺陷十分突出,在这方面莫里斯最优税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1.边际税率在0~1之间; 2.再许多情况边际税率在中等收入区最高,在高收入区和低收入区都较低;3.由于信息不对称,最高收入的边际税率为零,即对最高收入的人不征税; 4.拥有私人信息的个人必须拥有一定的信息租金权力,如果这种权力通过制度规则剥夺,则可能降低整个社会福利。对个人要降低累进性,对于差别税率和不同的税收待遇,只有在信息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才能实施。因此,政府必须充分考虑私人信息的存在及其对社会集体行为的影响,这些应在税务机关信息体系建设中体现:

第一,鉴于中国税收管理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严重,一方面要千方百计提高中央和税务机关的信息能力,另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要建立激励机制一激励纳税人说真话;第二,对纳税人的私人信息给于必要的租金,降低个人所得税累进性,在信息条件不完备又不得不实施差别税率的情况下,差别不能太大,对于难以监控的收入,税率可以低一些。

参考文献

[1]税收流失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世界性税制改革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2001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4]中国税收政策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 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对策思考 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效率和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从社会主义本质来看,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本国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深刻认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思考,认为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必须要将公平提升到与效率同等的地位上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合理分配、推进教育、完善社保和法制,才能使效率和公平更加平衡。 关键词效率公平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对策思考 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论概述 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我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都被形象的称为“扩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问题。没有蛋糕何

来分蛋糕之说,所以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效率,空谈公平是毫无意义的。从本国发展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一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非常公平,但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物质匮乏,大家的生产生活资料都得不到满足,根本就谈不上分配公平。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达不到公平。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的。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公平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证,也就是说“分好蛋糕”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但这里我们所说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只能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只有相对公平才能同时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索与实践过程 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的领导集体渐渐认识和发展了对效率、公平的含义,同时也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一政策的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第三,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们追求的另一个目标。尽管效率和公平是两个不同的价值目标,但二者不仅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效率是公平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源泉,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保证条件。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不是见物不见人的财富的积累和增加,也不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空中楼阁式的平等的扩展和普及,而是人的全面发展。效率和公平两个价值应该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无论是效率的提高还是公平的增进,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概括地说就是,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 是取舍关系,或权衡(trade-off)关系。 绝对公平的“大锅饭”我们已经见过——造成效率低下、民困国穷。 讲求效率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我们也见过——若没有兼顾公平,则可能造成贫富悬殊、仇富心理和社会动荡。 所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必须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不是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的。公平分配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进一步促进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在我国,经济学思想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讨论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听了郎咸平教授在清华的演讲,我对经济学中的公平与效率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经济上的公平即平等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但是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经济上所说的效率一般是指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和有效配置。它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目标,是因为高效率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关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是一个长期存在严重分歧、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认为偏重于公平,如罗尔斯,有人认为偏重于效率,如诺齐克,还有坚持“第三条路线”的,如阿瑟.奥肯,他的观点是“在平等中注入一些合理性,在效率中注入一些人道”。不管怎样,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在经济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为了追求效率不顾公平,为了实现公平牺牲效率,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国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目标,而且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效率优先指的是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尽可能选择最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兼顾公平指的是在制定政策时,要考虑到它对社会的影响,为了消除贫困,缓解社会矛盾,改善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值得以一定的社会效率为代价。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承认差别,合理拉开个人收入的差距,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的是效率优先。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强调效率优先,不是不讲社会公平。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追求的共同的基本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兼顾公平首先是力求起点平等的公平,为个人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给人们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其次是通过政府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利用税收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使社会成员的生活水平都有所改善,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平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保障社会公平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分配方面,实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收入分配的差距在迅速扩大,同时带来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涉及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和价值追求的理论问题,是一个涉及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与公平统一观,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按劳分配和效率与公平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科学社会主义的缔造者,通过对人类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考察,深刻地认识到产品的数量和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的真正公平与否;据此他们科学地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产品分配方式,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只有在社会上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 在他们的代表著作如《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公平的概念作了许多阐述,主要在于: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学派各有不同的公平观,抽象的,超时代的永恒公平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对于社会主义公平的阐述用了社会主义平等的概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曾对此作出准确而深刻的说明。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者的权利是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对于效率,马克思与恩格斯分别用“真正财富”和“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的观点进行阐述,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价值首先是用来解决某种物品是否应该生产的问题,即这种物品的效用是否能抵偿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什么是效率和公平谈谈你的理解 玄箫2008-12-3 12:23:00 122.224.26.* 举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将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将经济总量的盘子做大,从而使个人得到更多的利益。 公平是天生的基本原则,社会公正是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基本依据。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现在提法变为“更加重视公平”。这在思想界、理论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由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等4家社会科学机构联合主办的中国市场经济论坛第81次会议上讨论的议题是“效率与公平”会议就改革进入新时期后的“效率与公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会议上多位专家发言,集中讨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两者孰优孰先,并且分为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坚持认为现在我国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效率优先应该是必须遵循的,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有利于将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将经济总量的盘子做大,从而使个人得到更多的利益;效率必须放在第一位,而且今后任何时期没有效率优先就不可能出现,也不可能维持社会公平,所以对效率优先不能产生任何怀疑。 反对的一派则指出,公平是天生的基本原则,社会公正是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基本依据,无论是在社会再分配领域还是初期分配领域都必须遵循社会制度,按照劳动的贡献和生产的贡献不同进行分配,初步分配领域如果不重视公正问题会增大再分配的难度,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严重问题,现在中国社会的平均差距很大,中国社会的平均差距之所以扩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教授、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黄范章的观点主题是“效率优先增进公平”。他指出,效率优先问题对于市场经济来讲是生命攸关的,是市场经济生命线,因为市场经济它是竞争经济,竞争就是要效率。虽然是经济形态的发展有的时候会公平突出一点,有的时候效率突出一点,即使在强调公平的时候也不是不要效率,不要忽视不要忘记效率优先,因为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效率,我们要把蛋糕做大就是靠效率,现在我们蛋糕没有做大你怎么分配也不行,过去我们在原有的蛋糕盘子里只能搞平均主义。 中央农村政策研究所原主任、中顾委委员、开达理事杜润生在发言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先把蛋糕做大,才能够如何分配,才能给分配一个保障。要实行下一个目标就是研究GDP8000美元,先要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发展是不能一次发展成功的,是曲折的过程不断发展。社会公平是永恒的主题,不是一下子能够解决得了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但是平均主义在中国根深蒂固,我们不能走平均主义的误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赵海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克服了过去计划经济的弊端,有了效率以后才真正激励了大家的劳动,因为干得好了收入就多了,经济发展加快了,还是要效率优先,我们国家还是很穷的。

公平与效率的理论基础及关系

论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始终追求的两个目标。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却不断地发生变化,而推动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化的几个典型阶段上,公平与效率相应地形成不同的关系。从最初的公平凸显,到后来的公平与效率互相对立,再到现代生产力对公平有了新的要求:把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 关键字:公平、效率、生产力、生产关系 一、效率和公平的含义与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1、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何种时期,要想找到者的最佳组合点,真正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二者的含义及其关系。 效率的一般定义是一定投入带来的最大产出或者产出一定使用的最小投入,它的最主要的含义是利用现有的资源去最大程度地创造社会财富,经济发展的一般含义是包括政治文化各方面进步在内的利用生产要素增加国民财富的系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效率与经济发展是内在一致的。 公平属于伦理学范畴,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分配结果平均是公平,但干好干差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显然是不公平;有人认为机会均等是公平,但由于个人禀赋不同,即便是机会均等,各自把握机会的能力不同也难以实现社会公平;也有人认为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公平;还有人认为最大程度地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是公平。 2、马克思、列宁的公平效率观 马克思认为公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永恒的,而是历史地变化的,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公平观都是与当时的生产方式的性质直接相关,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

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公平,不是平均主义的公平,而是存在差别的公平,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基本途径是按劳分配,符合这一原则就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效率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列宁也认为在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没有这个条件,劳动摆脱资本桎梏这整个解放事业就不可能获得成功,社会主义就不可能获得胜利”。 马克思还认为既然存在差别,社会主义的国家就要建立起社会调节机制,缩小并消除实际存在的差别,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的该观点,指出社会主义的公平最终发展结果是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他说:“一旦社会全体成员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的平等即劳动平等,工资平等实现以后,在人类面前不可避免地立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要更进一步,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可见马克思和列宁的公平效率观是因时代而变的,最终是要达到事实上的平等的。 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演进 公平与效率之间究竟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如果静止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很难说某种说法是惟一科学合理的。但动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历史地来考察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我们会发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变化其性质,无论是相互对立,还是相互统一,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又集中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因此,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角度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而生产力水平低下,意味着生产的消费资料有限,如果消费资料分配上稍有不平等,那么就有人不能生存,在一个需要集体生存的时代,这种不平等分配意味着整个部落或氏族没法生存下来。因此,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使得平等分配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选择。

浅谈公平与效率问题

浅谈公平与效率问题 —以中国社会分配为例 姓名:庞骏 班级:2011级4班 学号:2011130417

浅谈公平与效率问题 —以中国社会分配为例 摘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分配问题日益突出,公平与效率成为我们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经常探讨的重大的课题,如何处理在社会分配条件下公平与效率问题是我们现阶段发展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分配,公平,效率 前言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自然成为社会科学特别是经济科学长期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变得尤其的突出,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当今发展的难题。就经济意义上讲,公平,是指有关经济活动的制度、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我们所说的经济公平并不等于收入平均。收入平均是仅就经济活动的结果公平而言的,结果公平并非公平的全部内涵,经济公平在涵义上大大超过收入平均。而经济效率呢,一般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效果,即投入与产出之对比情况。就企业或社会来说,以较小的成本投入获得较大的产出收益就意味着效率高,反之,则意味着低效率。那么,公平与效率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值得我们不断的探讨。

社会分配的起源及发展 社会分配是指对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分配,它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是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实现的。初次分配是国民收入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中所进行的分配。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内所进行的分配。主要是在非物质生产部门、因种种原因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公民以及国家重点发展和扶植的产业部门中进行。 但是随着近些年来,民生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日益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中国贫富差距迅速扩大,导致两极分化。对此国际有一个通用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最小是0,表示所有人的收入都一样;最大是1,表示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中国从上世纪9O年代中后期,开始贫富差距加大,已经达到O.5以上,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两极分化警戒线。 社会分配下的公平与效率 中国收入分配的早期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同时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报告中还强调,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于这个观点经济学专家指出,中共这一理念变革,意在遏制近年收入分配状况恶化、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初次分配强调效率,二次分配才注意公平,二次分配来解决初次分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不能在初次分配中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而是仅依靠二次分配,那么就可能会事半功倍甚至事与愿违。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重视初次分配的公正问题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现阶段收入分配领域差距的状况 公平内涵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但经济领域,特别是收入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状况,是衡量社会公平状况的最直接依据,是分配状况是否公平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着社会成员对公平状态的感受与评价。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些年中国消费需求总是上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低收入者比例太大,他们的消费能力不足。在收入分配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近年来扩大速率加快。1980~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距从2.5:1缩小到1.86: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分配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收入。拉开收入差距,能够鼓励竞争、提高效率;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影响和谐、损害公平。简单看,效率与公平问题就是人们相对收入多寡及其衍生的各种问题,但实际上,衡量社会公平程度不仅要看人们的直接收入,还要看人们得到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不仅要看分配结果,还要看这样的结果是怎样形成的,看分配背后的规则和机会是否公平。改革开放以来,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框架基本建立,平等保护物权的法律制度逐步形成……这些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增进了公平。特别是近年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垄断、消除户籍等身份差别、促进教育公平等正在稳步推进,从而将为促进公平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将对提高效率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撑,将对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起到基础性作用。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眼前。效率与公平,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是一个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现实问题。但眼前的事情,往往需要放到更大的时空中去考量才能看得更清楚。譬如说,效率如何、公平怎样,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而比较就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纵向比较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效率快速提升,创造的社会财富前所未有;横向比较又会发现,我们的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劳动生产率都有巨大的提高余地,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继续提高效率。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矛盾问题,但分析的视野应超越对立。按照经济人假定,人们经济活动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在分配问题上就是要争得尽可能多的份额,而不会考虑这样对别人是否公平。 公平与效率并不是简单对立的,公平出效率,没有一定程度的公平,就不会有效率,也不会有福利增加。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效率,没有财富增加,片面寻求所谓公平是没有意义的,或者说是更大范围的不公平,因为它剥夺了人们充分发挥各自才能、以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权利。也就是说,效率与公平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

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一)

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效率分析(一) 摘要: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护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的主要内容,其实施原则主要以公平优先,同时注重效率。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救助的公平和效率损失也经常是同时发生的,公平和效率的损失造成了社会救助的资源浪费,同时也对受助者不利。关键词:社会救助;贫困;公平;效率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也被视为保障社会安全的“最后一道线”,其目的主要是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要,维护社会赋予人的基本生存权利。社会救助是一种纯粹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形式,受助者无须缴纳任何费用。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实行的做法是:确定一个贫困线,凡是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都可申请享受社会救助,因此,社会救助主要是针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 一、贫困的界定及负面影响 什么是贫困?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中国学者对于贫困的观点侧重于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困难。国家统计局课题组认为:“贫困一般是指物质生活困难,即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他们缺乏某种必要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生活处于困难境地。”本文中贫困的含义沿用中国学者的观点,侧重物质生活困难,社会救助的对象也指物质生活较困难的群体。贫困不仅仅是贫困者的不幸和苦难,而且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三个方面: 第一,经济方面。贫困是市场经济失灵的产物,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市场经济高效率的实现。经济学家经研究发现,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大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社会消费函数低于正常水平,从而抑制了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阻碍了经济总体发展。 第二,社会方面。贫困一直被视为危害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同时也很容易引发被迫犯罪等不健康现象。 第三,政治方面。贫困容易造成政治动乱,国际学者研究证明,如果一个国家的基尼系数超过0.4,将很容易发生社会动乱和政局的不稳定。 贫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无疑增加了社会成本,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影响社会运行的整体效率。通过社会救助可以缓解贫困带给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 二、公平与效率的抉择 效率与公平的抉择一直困扰着很多学者,美国学者奥肯认为“这是最大的社会经济抉择”。在这个两难的抉择中,弗里德曼主张优先权交给效率,任何公平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罗尔斯主张公平优先,为了公平可以牺牲效率;奥肯选择了折中的方案,要实现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体中增进公平。他认为,效率与公平的妥协范围是存在的,有些时候,为了效率就要牺牲公平,另外一些时候,为了公平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社会救助的地位、目标以及性质决定了:在社会救助体系中,必须把优先权交给公平,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同时要尽可能的避免效率损失,这是社会救助的最佳抉择。三、谁成为责任主体更有效率:政府?还是私人慈善组织 政府是社会救助体系的责任主体,这在今天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然而,这个事实仍然经常受到质疑:究竟谁成为责任主体更有效率:政府?还是私人慈善组织? 新自由主义者的代表弗里德曼认为,“最理想的途径是私人慈善事业”,私人慈善事业完全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高效率,“而政府福利活动扩张的代价之一便是私人慈善活动的相应下降”。最后弗里德曼接受“私人慈善机构是不够的”事实,从而承认了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行为。 政府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较私人慈善事业,政府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怎样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入分配出现了差距过分扩大的现象。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我国理论界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并开展了热烈讨论。对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我们党也有一个逐步认识的过程。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会公平”。 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内涵 何谓公平?理论界有这样几种观点: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适宜的公平观。这种观点把收入差距大小作为判断社会分配公平与否的标准,在当前西方理论界比较流行。这是以结果的均等作为判断公平与否的标准,而没有考虑收入的渠道和手段。第二,按劳分配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权”。要求废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这种原则摒弃了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认同劳动者通过诚实劳动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报,体现了激励原则。第三,机会均等的公平观。这种公平观强调的是在市场竞争中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机会。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过程、分配规则的公平,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公平。对个人来说,即使参与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例如,按劳分配,以投入的劳动为尺度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必然形成个人收入差距;按投入要素分配,以投入的劳动、资本、土地、经营力为尺度,更会形成个人收入差距。如果抹杀这种差距,追求结果的均等,必然导致平均主义,这恰恰是不平等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公平是历史的、相对的,不是永恒的。公平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的规则、权利、机会和结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调节社会关系和财富分配关系的一种规范,它不只是一种主观观念,而是具有客观的内容,它受制于一个国家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具有相对性、历史性和客观性。 何谓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义,指的是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关系。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术生产一定产品所需要的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又包括人力资源;既包括无形资源,又包括有形资源。产出或收益指的是人们利用一定的技术、投入一定的资源生产出来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或服务,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无形的服务。 公平与效率,何者为先?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它们之间究竟是正相关关系还是负相关关系,是对立还是相辅相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和效率之间完全是矛盾的关系。他们认为,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会牺牲效率。

正确认识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正确认识并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彭玉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一直注重效率与公平的结合。效率与公平及二者关系状况是动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变化的。在这种发展变化中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一、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效率为基础、公平为本体表明,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必然相互联系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首先是相互联系的,而非互不相干的。一两百年前,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效率与公平就紧紧地扭结在了一起,成为人们必须正视和处理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之间有着如下密切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效率范畴最早产生于经济领域,就是在今天效率的首要所指也是经济效率,主要涉及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有了经济效率,才谈得上经济发展又好又快。而公平,虽然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但其主要所指是社会公平;有了社会公平,才谈得上社会稳定、安定、和谐。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效率概念最早产自于经济,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有着先天的联系,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市场竞争的优点是资源配置使用效率高;可以说,讲求效率、促进效率、调节效率主要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而公平,特别是社会公平,则不是市场机制要管和能管的事情,主要靠政府调控;可以说,讲求公平、促进公平、维护公平主要是发挥政府既作为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又作为社会、国家的管理者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可以从市场机制与政府调

控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在一定意义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鼓励先富与促进共富之间的关系。在收入分配领域,讲求效率,就必须摒弃平均主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鼓励先富就是讲求效率;讲求公平,就必须防止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坚持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同富裕。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又可以从鼓励先富与促进共富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和把握。 二、效率与公平相结合,效率为基础、公平为本体表明,效率与公平之间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效率与公平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首先,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其次,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公平与效率_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

公平与效率:高等教育决策的依据 潘懋元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厦门361005) 摘 要: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理念,但在现实中,则是适时的行动准则。高等教育当前许多重大的改革与发展问题,都应当根据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作为决策的依据。公平与效率,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在一定情况下产生矛盾。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求它们的平衡点,进行适度的协调。在经济与社会转型期,对改革与发展问题,一般采取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公平的价值高于效率的价值,效率优先,最终是为达到更高层次的公平。对公平与效率的认识是主观的,但有其相对的客观标准:公平的标准是大多数人的公平,效率的标准是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长远效益。两者在发展中得到统一。 关键词:公平;效率;高等教育;决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3)01-0054-04 Equity and Efficiency :the Bases of Higher Educational Policy Making PAN Mao -yuan (Institute o f H igher Education Science ,Xia 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China ) Abstract :Equity and efficiency are both the forever ideal of the human society,and are the rule of action at present.Many important proble ms faced in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solve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Equity and efficienc y are two correlative ideas,while they become contradiction in certain practices.I t is necessary to search for the balance of the two,and harmonize them within measures.In the phase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transition,the principle of /efficiency first,give attention to equity 0should be adopted.While the value of equity is higher than efficiency,to put efficien -cy first is to realize the more equity in higher level.The ideas of equity and efficiency are subjec tive,but the rules are objective.Equity is for most,efficiency lies in the long -term efficiency of a nation,a society and an individual.Equity and efficiency unify in the development. Key words :equity;efficiency;higher education;polic y making 收稿日期:2002-11-14 一、公平与效率的永恒性与现实性 公平(equity)与效率(efficienc y),就其抽象性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理念。即使在远古年代,公平与效率还没有成为人类自觉的理念时,相当于公平与否、效率高低的某些意念,就往往被人们作为思考问题与采取行动的理性依据。公平、公正、正义、大同等等概念经中外先哲提出之后,就成为社会的崇高理念和人类不断的价值追求。而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们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同时,更加关注效率在 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进步中的意义。 抽象的公平与效率虽然是永恒的,但在特定的时代环境,对特定的事物来说,则是适时的、具体的行动准则。人们需要以公平与效率为依据,对具体事物进行理性的审视、理论的思考,做出尽可能准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作为决策的依据。 教育公平与效率,是社会公平与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教育的重大变革,几乎无不同公平与效率有关。以高等教育为例,当前许多重大的改革与 第1卷第1期2003年1月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Peking University Education Review Vol.1,No.1Jan.2003

如何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摘要: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那么在不同的时代,我们为了更好的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和保障社会稳定,就会对效率与公平的侧重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这个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但在任何时候效率与公平一定是并存发展的,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发展的前提。所以,恰当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效率公平社会发展 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 先从我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强调效率。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共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明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个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明确的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由此看来,我党对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在认识、实践层面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相应的诞生一个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新论断、新定位、新调整,这也反映了人们在认识方面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由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从根本上涉及认识同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认识则是经济通向政治的桥梁。政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转化而来的。正确的认识,能把经济的利益和要求集中到政治上来,相反,就会导致错误的政治主张。”①所以,要正确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必须先理解公平和效率。 一:就公平而言,“公平本是伦理学的概念,是指人们对既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其原则和标准因时代和社会制度而异,内容涉及政治、法律、文化等各个领域”②现行的对公平的的理解观点大致有四种:1.、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观点认为商品和服务在社会所有成员中平均分配就意味着公平。2、罗尔斯观点。罗尔斯认为,只有低收入阶层的福利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公平程度才有可能提高。因为人们不同生活前景受到政治体制和一般的经济、社会条件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人们出生伊始所具有的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的生刻而持久的影响,而这种不平等却是个人所无法自我选择的。所以罗尔斯所追求的是一种根据社会契约组成的公正的理想社会,再这个理想的社会里公平优先。3、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公平原则认为社会所有成员总效用水平的极大化就是公平。4、市场决定论。市场决定论则强调效率就是公平,认为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公平的,因为它奖励那些最有能力和工作最努力的人。由此可见,要给公平一个客观、统一的标准的确是一个难题,因为公平“包含这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③。所以我们所说的公平只能是“一定社会中 ①巢峰:《政治经济学论稿》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崔朝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第五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4页。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论文) 题目: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院系: 专业: 班级:XXX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五月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XXX 摘要: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然已经达到了一定可观的程度,但要保持这种一定程度上的可观,就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发展效率;在我国社会模式的前提下,社会资源合理分配已然成为了首要任务,否则,即便

经济发展再可观,若不遵守既定的分配原则,也只是会偏离了我们的最初理想和愿望。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合理分配的正确关系也就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关键词:公平与效率;相辅相成;良性循环发展 一、公平与效率的概念 要想能够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要能够弄清楚二者的概念,然后理清楚二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继而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各种关系,以使达到二者利益的统一。 1、所谓公平,即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的各项属性平均。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人们都知道公平二字,但不知道什么是公平,公平其实就是交易的粉饰。什么是交易,两个需要的交换方式就是交易。什么是需要,本能利益的需求就是需要。[1]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状态实现的,没有绝对的公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倡公平,公平也是各项竞技活动开展的基础。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公平一般靠法律和协约保证,由活动的发起人制定,参与者遵守。 2、所谓效率,即工作效率,一般指工作投入与产出之比,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某任务时,取得的成绩与所用时间、精力、金钱等的比值。产出大于投入,就是正效率;产出小于投入,就是负效率。工作效率是评定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工作效率就是要求正效率值不断增大。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看工作效率的高低。[2]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不仅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1、效率是公平的基础,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实现的物质条件和源泉。效率主要体现的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若没有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则公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难以有什么真正意义的公平。因为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贫穷基础上的公平,只能是低级的、甚至是扭曲的公平。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效率,不讲效率就不能有公平。谁拥有效率,谁就可能拥有公平;谁损害了效率,谁就损害了公平得以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谁就必然伤害了公平。 2、公平是效率的本体,没有公平就没有效率存在的理由和保证。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效率的提高,要以公平为条件和保证。且不说社会公平环境对效率的作用,若没有经济领域自身的公平竞争条件,则经济发展和效率提高也是难以实现的。公平解决得越好,生产关系就越合理,从而就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讲公平,不讲公平就不能有效率。谁拥有公平,谁就可能拥有效率;谁伤害了公平,谁就损害了效率由以存在的理由和条件,谁就必然损害了效率。 3、以效率为基、公平为体,共同构建一个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大厦。就整体而言,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两大价值取向。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物质财富,是我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同样,保障人的权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政治平等,是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