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单元 溶液---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教学建议

第九单元 溶液---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教学建议

第九单元   溶液---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教学建议
第九单元   溶液---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教学建议

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教学建议:

第九单元溶液

一、复习目标

1.能正确描述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和溶质、溶剂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认识溶液对于化学反应的重要意义;

2.正确领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记住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正确描述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并会简单的应用;

4.记住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熟练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并会运用计算配制溶液。

二、复习重点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知道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过滤和结晶;

3.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

4.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三、复习难点

1.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2.如何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如何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4.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应用。

四、知识结构

溶液

1. 溶液

2. 特征:均一、稳定

3. 组成

溶质溶剂?

?

?

??

4. 溶解过程

5. 分类

(1)浓溶液与稀溶液(根据溶液中溶质的多少分类)(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分类标准:溶液中溶质能否继续溶解

<2>概念

6. 定量表示

7.

五、复习建议

本单元复习建议以“溶液”为中心,辐射并有所侧重地复习溶液的几方面内容,即溶液的组成、特征、命名、用途、配制、浓度、分类、计算等。复习时努力做到既注重基本知识的巩固,又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管理,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借助对知识点的讲解或练习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常碰到的困难麻烦,升华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力。

(一)强化概念,利用有关规律进一步建构认知结构

本单元涉及概念相对较多,在复习时应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要采取延伸、关联、对比等方法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的内涵。尽量通过图示等方法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对概念的整体印象。

(二)重视“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⑴“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⑵“饱和溶液”、⑶“绘制溶解度曲线”三个活动与探究。为了提高复习效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探究点”。象⑴中溶质溶解前后的温度差;⑵中的“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和“不能继续溶解”;⑶中曲线上每一点表示的意义,两条曲线交点的意义,曲线形状的特点等。

活动与探究最好是教师利用已有的题型,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改编,充分利用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有重点的安排实验进行复习。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要把握好深广度

在深入让学生复习掌握好有关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例如,在20 ℃时,氯化钠的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千万不要引入过难的有关溶液的计算,以免影响学生的自信心。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计算是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

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此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只是把关系式稍作变换。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这类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因此计算时要以溶质量不变为依据来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设某溶液A 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稀释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 g,则有:A g×a%=B g×b%

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类计算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是其中涉及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要求综合运用化学反应知识、溶液知识以及必要的密度关系式等。

六、复习案例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本单元介绍了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溶解限度的定量量度——溶解度及其应用、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及其应用,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其在配制溶液和稀释溶液过程中的应用等知识。

在前面的化学学习过程中由于许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也接触了很多的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不论在生活中应用溶液的有关知识,还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对学生而言系统地

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本课程设计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1.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证明溶质和溶剂的微观存在,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2.回顾、分析、对比课本的实验报告,巩固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强化在确定了“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的条件下,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意义;

3.以饱和溶液的定量描述——溶解度为中心,加深对溶解度的含义的理解,以溶解度曲线图为工具,进行一些简单应用;

4.通过溶液的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以饱和溶液为溶液形成的溶解限度,强化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复习配制溶液过程,掌握溶质质量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描述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和溶质、溶剂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认识溶液对于化学反应的重要意义;

2.正确领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记住溶解性和溶解度的概念,明确它们的关系。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正确描述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并会简单的应用;

4.记住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熟练掌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并会运用计算配制溶液。

教学重点: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知道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过滤和结晶;

3.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知道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4.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相关计算。

教学难点:

1.对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微观解释,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2.如何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3.如何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4.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应用。

单元知识结构:

教学媒体:

多媒体、学案、黑板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展示]第九单元溶液的知识结构图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九单元溶液。

[教师]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溶液由哪两部分组成?

[教师]我们来看溶液是如何定义的?[教师]“性质相同”指哪些性质相同?[学生]回忆溶液的

概念及相关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

质。

展示本单元知识结构

图,激发学生探索各知

识点之间的联系的欲

望。

指出从溶解过程和溶

解结果定义溶液,为溶

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

热现象作准备。

学生容易忽略溶液各

部分的密度和溶质的

质量分数。

[教师]“条件不变”指哪些条件?

[教师]什么状态的物质可以作溶质?[教师]你知道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溶剂?

[问题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教师]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会改变吗?

[展示]课本实验记录:[实验10-2]浓硫酸的稀释和[实验10-6]氢氧化钠的溶解。

[讨论]是不是物质溶解时都有放热现[学生] 思考并回

答:温度和压强

[学生]回忆:固体、

气体、液体

[学生]回忆:水、汽

油、酒精等

[学生]回忆、讨论。

为复习饱和溶液和溶

解度作准备。

大部分实验以固体为

溶质,以水为溶剂,防

止学生误解。

在学习完新课后,大部

分学生只记得浓硫酸

的稀释和氢氧化钠溶

解时的放热现象。

象?

[展示]课本第30页[活动与探究]实验记录: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展示]氯化钠的溶解过程录象和微观过程图

[教师指导阅读] 课本第31页

[讨论]如何证明溶液中存在分子或离子?

[问题二]溶液中存在的粒子

[展示][实验10-8]录象

[教师]为什么导电性实验中会选择不是溶液的液体水和乙醇?

[练习]

请你分析下列溶液中溶剂和溶质,用粒子符号表示:

溶液

溶质

(粒子符

号)

溶剂

(粒子符

号)

盐酸溶液硫酸溶液NaOH溶液

Ca(OH)

2溶

[学生]阅读课本第

31页,理解溶解过程

中存在的两个变化

导致吸热和放热现

象的原因。

[学生]讨论,从离子

带电,到导电性的运

用。

[学生]讨论,作为实

验对比,不导电则以

分子形式存在,而导

电,则液体中存在离

子,水作为溶剂以水

分子存在,导电的溶

液中溶质以离子存

在。

[学生]完成学案

引起回忆,防止误解。

引出离子,为溶质和溶

剂的微观存在作准备。

学生对溶液的导电性

理解不足。

为[问题三],以及更好

的理解复分解反应准

[问题三]为什么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比较快?化学反应发生后,原混合溶液的组成是否发生了变化?

[展示][实验10-9]课本插图

[练习]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的是 溶液,此时,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是 。

[讨论]酸、碱、盐溶液相互混合,如果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发生了吗?

[展示][图10-10]“HCl 和NaOH 在水中解离出离子”和[图10-1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

教师:我们认真观察思考盐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混合时的微观过程,分析中和反应的发生。

[问题四]溶质与溶剂的相对性

[展示][图9-4]“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或汽油中”,[ 图9-5]“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图9-6]“水和油的小实验”

液 乙醇溶液

[学生]思考、讨论:溶质以自由移动的分子或离子存在于

溶液中,这些粒子处于不停的运动状态

中,互相接触发生化学反应的机会较多。

[学生]完成学案

[学生]思考、讨论:如果没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则溶液的组成没有变化,化学反应没有发生。

建立溶液中离子反应

的基本观点

加深对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认识,反应发生后,溶液的组成也随着改变。自然过渡到从微观角度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发生,从而迁移到对酸、碱、

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认识。

[教师]相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不同的溶质在相同的溶剂里溶解性。

[练习]巩固练习1

[问题五]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相互转化

[展示]课本第33页、第34页关于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的活动与探究

实验记录(对实验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作了修正:1.应连续加入2次5mL水,才能将10g氯化钠全部溶解;2.第3次加入5g硝酸钾时,已不能完全溶解。)[练习]1 实验1中有没有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向不饱和溶液中转化为饱和溶液

(2)向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教师]对于实验1,如果实验结束后,蒸发溶剂,会有什么现象和结论?

[练习]2 实验2中有没有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向不饱和溶液中转化为饱和[学生]回忆实验现

象,思考实验结论,

了解溶质和溶剂的

关系。

[学生]回忆,完成学

案。加深对水和乙醇

能够互溶、水和油不

能互溶的了解,加深

对洗涤剂的乳化作

用的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并回答

纠正了学生对溶液认

识的片面性,从而加深

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

归纳、总结培养了分析

实验报告得出结论的

思维能力。

既是让学生对所学的

知识进行巩固又是呼

应前面所做的实验。

通过讨论,学生学会逆

向思维,并完成对课本

结论的补充。

溶液

(2),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3),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展示]

[教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蒸发溶剂,也能使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练习]3 从(1)和(2)的结论可知,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在什么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什么样的溶液是饱和溶液?

[教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对于溶液的重要意义,指出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及实验证明的操作、现象和结论。

[练习]4 试从[图9-10]“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时,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以及“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分析得出结晶的两种方法:[学生]总结不饱和

溶液和饱和溶液相

互转化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回答:

在增加溶剂或升温

度的情况下,原来的

饱和溶液可以变成

不饱和溶液,因此,

只有指明“在一定量

溶剂里”和“在一定

温度下”,溶液的“饱

和”和“不饱和”才

有确定的意义。在一

定温度下,向一定量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

质,当溶质不能继续

溶解时,所得到的溶

液叫(这种溶质的)

饱和溶液。

[学生]完成练习:

1、冷却(热饱和溶

液)结晶法

2、蒸发(溶剂)结

晶法

通过问题自然过渡到

对饱和溶液定义的复

习,并加深对溶解度概

念中条件的认同。

[教师]从结晶池如何得到“食盐”和“母液”?

[教师]你能否用溶解度来解释,得到硝酸钾晶体用冷却结晶法,而得到氯化钠晶体用蒸发结晶法?

[问题六]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意义 [展示]

1.固体溶解度概念: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准确理解这个概念,必须抓住以下关键词:

“一定温度”──条件; “100 g 溶剂”──衡量标准; “饱和状态”──对溶液的要求;

“溶解的质量”──溶解度单位是“克”。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温度 [展示]

举例: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 。 意思是:20 ℃时,100 g 水里最多溶解食盐36 g 。(或者说:20 ℃时,100 g 水里溶解36 g 食盐达到饱和。) [练习]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 g ,表示什么意义? [展示]

1.气体溶解度概念:指在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准确理解这个概念,必须抓住以下关[学生]讨论并回答:过滤

[学生]思考

[学生]回忆并巩固

[学生]回答

[学生]阅读、加深了解

自然过渡到溶解度的概念及应用的复习。

在已有对“在一定温度

下”,“向一定量溶剂

中”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复习溶解度概念时更容易理解关键词的意义。

通过对溶解度的准确叙述,加强关键词在定

义概念中的意义。

通过对比展示固体和气体溶解度的区别,知

键词: “压强为101kPa 和一定温度”──条件;

“1体积水”──衡量标准; “饱和状态”──对溶液的要求;

“1体积水里的气体体积”──溶解度单位是“体积”。 [展示]

[讨论]根据[图9-15]“汽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所示的生活事实,分析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外界因素是什么?

[练习]下表中是用实验方法测出的KNO 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解度/g

13.3 20.9 31.

6 ? 63.9 85.

5 110 138 169

(1)上表空格处所缺的数据可能是( )

A .30.2 B.75.5 C.45.8 D.68.8

(2)在20℃时,向100 g 水中加入50 g KNO 3 ,

形成的是 的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根据上表数据, (填“能”或“不能”)查到5 ℃时KNO 3的

[学生]回答:温度和压强

[学生]完成学案

[学生]完成学案

[学生]完成学案

道外界条件对固体和气体溶解度影响的区别。

通过学生讨论出生活中最熟悉的溶液──汽水在饮用过程中的现象,深切地体会到化学生活化的道理,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自然过渡到溶解度曲线,并加深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实际应用。

该题着重考查了运用作图法来处理数据和进行分析的能力与方法。

溶解度。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某物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及意义

[练习]1请将根据上表数据,绘制KNO 3的溶解度曲线图。

[展示]动画展示如何绘制KNO 3的溶解度曲线图。

[练习]2在水温80℃时,向100g 水中加入120g

(1)找到该溶液在图中对应的点

(2)根据图示回答,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吗?

(3)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如何变成饱和溶液?

[教师]能运用作图法得出相应结论吗? [展示]动画展示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动画中的部分练习可根据学生的层次,考虑是否选用,本设计不全部列出。) [练习]巩固练习2 [展示]

1.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点:曲线上的点表示某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几种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3.面:曲线下面的点表示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面的点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晶体存在。

[问题七]溶液的组成表示方法——溶质

[学生]作图、理解

自然过渡到对溶解度曲线图的线、点、面的理解。

通过试错计算,加深溶解度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中的应用。

质量分数 [展示]常用公式

[练习] 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计算此温度下四种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序号

溶质的质量/g 溶剂的质量/g 溶质质量分数 1 1 99 2 20 80 3 31.6 100 4

40

100

[问题八]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教师]溶液配制的实验分为几步?

1.当溶质为固体时,溶液的配制步骤是?

2.当溶质为液体时或将浓溶液稀释为一定质量分数的稀溶液时,配制步骤是? [练习] (1)为了配制50g 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进行如下操作: ①计算;②用托盘天平称量 g 氯化钠;③用 (填“10mL ”或“50mL ”)量筒量取 mL 水;④将两者臵于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⑤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中,贴好标签,标签上应注明 和 。

(2)用5%的氯化钠溶液配制50g 1%的氯化钠稀溶液,需要水 克,5%的氯化钠溶液 克,即需要量取5% 的氯化钠溶液 mL 。(5%的氯化钠溶液密度

[学生]练习

[学生]思考并回答: 1、计算、称量、溶解

2、计算、量取、稀释

[学生]完成学案

约为:1.03g/mL ) [展示]溶液配制录象

[展示]再次展示单元知识结构图,小结复习内容

[巩固练习]1学完溶液知识后,小松回家用蔗糖、碳酸钙、植物油、洗涤剂、水相互混合,做了几个小实验。 (1)在同一条件下,蔗糖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由此说明物质的溶解能力与 和 有关。 (2)除(1)中的因素外,他认为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还与外界条件 有关。小松在设计实验方案验证(2)中假设时,在选择了溶质和溶剂种类的前提下,你认为在实验中还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

(3)一天,小松不小心将碘酒洒到衣服上,他妈妈立即用水和洗洁净清洗衣服,但怎么也洗不掉这些班点,还是小松给妈妈出了个好主意。你认为小松应该采用的方法是 ;这种方法和用洗洁净除油污的方法比较,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

2.苯甲酸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它是一种片状晶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25 50 95 溶解度/g

0.17 0.95 6.8

某同学为提纯某一苯甲酸样品(其中含有泥沙等难溶于水的杂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学生]将复习内容系统化

加深对实验操作的印象。

课前展示提出课堂学习目标,课后展示检验学习达成度。

(1)取样品约1g放入烧杯中,加入50 mL蒸馏水,充分搅拌,发现样品几乎没有溶解原因是:

(2)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待样品充分溶解后,再加少量蒸馏水,然后趁热过滤。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3)将所得滤液,使苯甲酸以晶体形式析出,然后过滤得到较纯净的苯甲酸晶体。

九年级学月教学评价化学试题

年级学月教学评价 化学试题 (测试时间6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姓名序号成绩 第I卷选择题 一、(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第3页答题卷的选择题答案栏里。每小题2分,共32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B.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C.物体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与制取 2.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自行车钢圈生锈 C.蜡烛受热熔化 D.瓷碗破碎 3.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牛顿 B.道尔顿 C.阿伏加德罗 D.门捷列夫 4.下列各图所示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5.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应该用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做结论 6.以下跟酒精灯有关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7.9月11日,国家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婴幼儿肾结石患者。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纯白色晶体 B.密度为1.573克/厘米3 C.能溶于热水 D.在高温下能分解成氰化物和氮气

8.以下的“水”属于纯净物的是 A.雨水 B.矿泉水 C.海水 D.蒸馏水 9.下列物质排放到空气中,不会造成污染的是 A.汽车排放的尾气 B.焚烧垃圾产生的气体 C.化工厂排放的烟尘 D.动植物呼吸排出的气体 10.我国的“神州”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火箭发动机里使用液态氧的作用是 A.作燃料 B.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C.供给宇航员呼吸 D.保护发动机 11.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吸取液体 B.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 C.铁在氧气中燃烧 D.检查装置气密性12.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司马光砸缸 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13.氧气跟世间万物如影随形。下列关于氧气说法正确的是 A.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B.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氧气中却能燃烧,火星四射 D.氧气可作为燃料,用于金属切割等 1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实验室里,我们常常要进行药品取用、物质加热、仪器洗涤等基本操作,其中往往涉及到用量问题。下列关于用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 B.洗涤实验用过的试管时,每次注入1/2试管水,振荡后倒掉 C.取用液体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2mL~3mL D.使用酒精灯时,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 15.取3mL的液体,然后加热,需要的仪器有 ①试管②烧杯③试管夹④酒精灯⑤蒸发皿⑥铁架台(带铁圈) ⑦石棉网⑧滴管⑨量筒 A.①③④⑦⑨ B.①③④⑧⑨ C.②④⑥⑧⑨ D.④⑤⑥⑦⑧⑨16.化学概念间有包含、并列、交叉等不同关系。下列选项符合右图所示关系的是 A B C D X 化合反应纯净物物理变化化学反应

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分析】 换位看问题,课堂更精彩 根据学校教学活动安排,我们化学组进行轮流听课,今天由我上一堂公开课。为体现新课程理念,在备课时,经过仔细考虑,决定《燃烧和灭火》一课由实验导入,这样学生的情绪一下就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我满怀信心地做起了实验,首先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然后在铜片两端放上红磷、白磷,一会儿,白磷燃烧起来了,生成了大量白烟,同学们很惊讶,为什么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呢?经过大家一番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回答比我预想的还要精彩。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心中不免一阵暗喜。正当我准备做下一个实验时,平时不太“安分”的xx小声的嘟了一句“老师前面教育我们要保护环境,自己却在放烟雾弹……”没有等他说完,他的话被我严厉的目光打断了。当时心想公开课上可不能出“意外”,没有再理会,便按部就班地做下去了。 下课后,我找到他,批评道:“公开课上,你也敢和老师抬杠,唱对台戏,想呈英雄啊!”紧接着他说:“没有啊,这样做是不好啊!”他一脸的委屈。“老师是按教材要求去做的,那你说说,该怎么做?”“敞口燃烧还不如放入密闭容器中燃烧,教室里就不会浓烟滚滚啦!”多么精彩的想法啊!“看来老师批评错了,对不起!老师向你道歉。”当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以前我总是强调教材的权威、教师的权威,高高地站在讲台上,没有蹲下来(不是指肢体的蹲下而是心灵的蹲下)和同学们对话,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由此想来,作为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努力把握学生心理的真实想法,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我们的课堂教学或许更真实、更精彩!经过这次风波以后,我发现高翔同学上课听讲比以前认真多了,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成绩也直线上升了。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等方面都和成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比成人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独特,对问题常常有出人意料的看 法和思考。此时,教师如果仅仅用自己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往往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被学生“抬杠”也就在所难免了。我们该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见解能畅所欲言,或许精彩就在你的仔细聆听中产生!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化学学科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第二单元)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级化学学科单元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试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评价示例】 1. 举例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氮气活泼。 说明:本示例考查“知道氧气的化学性质”、“知道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学生通过实验已知道氧气能与磷、硫、碳、铁等物质反应,根据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就能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即通过实验事实表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如氧气活泼。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 2. 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说明:本示例考查“知道氧气是比较活泼的气体,能够助燃”和“能够独立操作氧气的检验实验”。学生不仅应该知道氧气的检验方法,还要求能够用语言准确描述检验的过程,根据现象得出结论。 评价方式:纸笔测试、课堂提问 3.根据“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实验前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为了节约药品,燃烧匙内只放少量的红磷可以达到实验要求吗? ③为什么要等到反应瓶冷却后才能打开止水夹? ④是否能用蜡烛代替红磷?

⑤通过以上讨论,你能否总结出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操作? 说明:本示例考查“能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并得出氧气在空气中约占1/5体积的结论。。要求学生能领会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设计意图,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产生误差的可能原因。 评价方式:课堂提问、纸笔测试 4.某实验小组各取等质量的木炭和等质量的硫分别在容积相同的集气瓶中燃烧。记录如下: 通过A、B两组对比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示例考查“体会‘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的观念,逐步丰富物质的变化观”,“能根据实验写出氧气与磷、硫、碳、铁等物质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要求学生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正确书写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体会实验条件控制的思想和方法。 评价方式:纸笔测试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授课 基本上是按“10+25+10”的模式 学案式教学 学案的主要板块(七块) 课题:将课本大课题切割成内容较独立的小课题,以达到主题单一,内容少一点。 学习目标:基本上是课程标准上原话,极少量根据需要添加的阶段性目标。 练习一:复习与主题相关的旧知,对旧知通过习题的形式呈现,起到唤起旧知的作用,也为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知识准备:从练习一最后一题或相关题目中提炼出问题,作为探讨新课主题的导火索。 新授课:探究问题,采取主要是讲授予、阅读课本、实验探究等教学方式。 小结:提供表格,图表等,填写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练习二:应用知识点,巩固练习。 教学时间分布: 10分钟(练习一)+25分钟(新授课)+10分钟(练习二) 按学案的教学流程实施 特点: 1、注重了练习一(课始练习)与主题知识的联系,练习一既是知识的准备,又是问题的的源头,是旧树发新芽,新课引入顺其自然,实现了无缝对接,润物无声。 2、新授课教学思路清晰,只是在旧知的基础上揭示和补充新知。 3、小结提供了样板,学生有抓手,但也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建构。 4、整张学案中板块浑然一体,练习一是铺垫,新课是练习一的拓展,练习二是巩固,同一主题的知识点,不同题型的大汇聚,课题重点突出。 反思: 1、教学设计上时间的分配在实际教学中难以落实。如10分钟练习一往往需要20分钟的时间练和展示,练习二很难在课堂上完成,更谈不上及时反馈。 突破口:(1)减少题量 (2)降低难度 (3)弱化展示交流环节 (4)限时训练 (5)积分制,小组合作刺激学生高强度、高效率的训练,反馈激励 2、课堂小结要倾向于学生主动建构。 (1)需要有充足的时间,最少5分钟 (2)需要有充足的空间,学案留白更充分 (3)需要有交流展示的过程,引起学生的重视 (4)需要充分利用,反复回顾,让学生更感小结的重要 (5)课堂小结应作为新课25分钟的重要一环 3、新课的教学方式限于时间只有20分钟(除去5分钟小结),会显得比较单一,讲授、阅读课本、演示实验成为主流方式,一些内容一能深入探究,不能放开讨论,特别是对一些实验,既不能放手让学生做,又不能对一些生成问题透彻分析,显得较为夹生。 突破口:(1)内容少一点 (2)实验精一点 (3)主题单一点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反思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 〔知识目标〕 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 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 〔教学用时〕1课时 〔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 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 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 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 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 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 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 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 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 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 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化学课堂基本模式 一、模式名称:目标达成四四制。 二、模式解读: 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应该是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的总称,要想在短短的40分钟内做到这三点,教学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而教材的版本不是统一的,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呢?教学目标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唯一途径,只有实现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达到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因此应该把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比较现实、合理的做法就是适当加大教师对学生思维点拨指导的力度,“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分类指导、分类达标”。将时间分为大致相等四段、过程分为四部分、学生按程度分为四个层次、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采取“AD 评价”。 三、模式的内容: 1.教学过程四部分:(1)复习导入(听写化学方程式等),学习目标的展示及导学;(2)目标分解的探究、展示、合作;(3)对展示结果的评价,包括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点拨、讲解、归纳。(4)达成检测,分层达标,教师点拨、归纳、巩固提高。

2.教学时间四个十: (1)旧目标的巩固及新目标展示导学用时8-10分钟; (2)新目标探究展示用时10-12分钟; (3)探究结果评价及点拨用时15-18分钟; (4)目标检测及归纳用时8-10分钟。 3.学生划分四个层次,将每班学生划分为A、B、C、D四个层次,各层次约占25%,其中A为优秀生、B为良好生、C为合格生、D为待优生。每小组中包含各个等次的学生。 4.教学测验AD制,每次校级考试,学校将对每个学生各科成绩位次的变化情况进行量化积分,。 四、模式的操作要求: 1.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体,体现学科素养,符合课程标准; 2.目标的展示及达标的检测题,建议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现(节省时间); 3.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要全面,不能删减,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4.教案的制定应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而确定; 5.原则上应遵守各阶段时间的划分,一般情况下不能超过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1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1/10。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化学教学评价

初三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教学评价 一、这是一节评讲课,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进行了测验后必须对试卷进行评析。怎样使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分析,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测试中存在不足的地方,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学得更好呢? 首先,在试题的设计上,命题者根据本单元的知识要点:①质量守恒定律;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③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 另外,依据当今教学形势特点,我还特别设计了两条题目:一条是自编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能力,知道在升学会考中正确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另一条是实验设计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进一步明确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是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能验证实验结论。 在评讲中,基本能按预期达到目的。其中较为理想的题目有: 二、3、考查化学方程式能够提供的信息: 学生发表自我见解,信息有很多,反应热烈,归纳如下: ①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 ②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③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④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 ⑤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⑥每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 ⑦每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 ⑧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反应需要的条件是通电。 ⑨2分子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生成2分子氢气和1分子氧气。 ⑩电解时产生的氢气体积是氧气体积的2倍。 三、2、通过分析比较五个化学反应中哪一个最适宜在潜艇里制氧气。 通电 ①加热高锰酸钾 2KMn04 ==== 2K2MnO4 + MnO2 + O2↑ ②电解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张丽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六章课题一“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 案例描述: 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所需要的药品。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碳酸钙和稀硫酸也是反应速率适中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硫酸的浓度的用量再稀一些;使用的大理石块再大一些或者在小一些等等;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

出了最终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实验室制备气体的操作,我接着安排了实验,“要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李碧玉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王凯然同学说:“不行药品的状态不同,反应的条件也不一样的”两位同学的意见说出来之后全班同学都不出声音了,当时很是尴尬,我想可能是因为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学过很久了,大家的印象不是很清楚了,我不应该直接把问题抛给他们,后来在我及时的引导下,学生一点一点的清楚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如何确认。 讨论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遇到一些小小的意外,不过都及时解决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的得到了提高,在小结是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谈论了自己的收获。 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

评语大全之初三化学评语

评语大全之初三化学评语

初三化学评语 【篇一:初中化学教学评价】 初中化学教学评价 初中化学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其中首要的是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作为化学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宗旨。由此决定了新的评价不再仅仅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会更加重视对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而且既使是评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会更加关注学生对化学现象和有关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展,而不再纠缠对概念名词术语和具体细节事实的记忆背诵,更加重视学生应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和评价。之恰恰是现行教学评价的严重缺陷和弊病,这样就对新的教学评价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它既包括了评价的价值取向、目标标准、功能任务上的重要转变,也包括评价手段和方式上的发展变化。 由唯认知性评价转向对科学素养的评价。 由以甄别与选拔为主要目的转向以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的评价。 由要素性评价转向综合性评价。 由静态结果评价转向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评价结合的评价。 由只针对个体的评价转向对个体与小组相结合的评价。 由追求客观性和唯一性标准答案的评价转向重视个体认知和理解的相对性评价。为了实现上述转变,应该正确处理以下主要关系:

(1)平时的评价与中考和高考的关系。平时的评价与中考和高考的评价关系密切,但不是简单、直接的对应关系。这其实是发展性评价与升学评价的关系。当前首要的是改革平时的教学评价。 (2)现行的评价观念和方法体系与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关系。二者有本质的不同,现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是可改可不改的问题,而是无论有多大困难也要改的问题。 (3)教师与新的评价体系的关系。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化学教与学的评价的设计并认真实施,应该是化学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化学教师进行评价的内容之一。每一位教师自己是评价的研究者、改革者和实施者。 (4)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的关系。评价行为和方式与教学行为和方式既是“等”又是“不等”的关系,二者既应该融合统一,又不能相互替代。 (5)评价与课程标准的关系,二者既是“等”又是“不等”的关系。不是每项标准都要评价,更不是都要用认知评价方式的纸笔测验方式评价。 一、纸笔测验仍是常用的评价方式。 但必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积极的改进。考查的重点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要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解决实验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认知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查。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认知评价与以往的评价有很多不同。 初中化学认知评价的重点变化 过去评价的认知重点现在评价的认知重点 化学反应方程式和实验现象的记忆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说明和解释

“6+1”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6+1”教学模式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辛店中学理化组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状况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严重,学校的课堂教学显得沉闷、枯燥,常常是老师在认真地讲课,而学生却爱理不理,成为了局外人。教师们大部分都觉得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进步,校领导决定学习名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我校进行一次课堂教学的革命,一定要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动起来,使学生不会因为学困而厌学,甚至辍学。 经过了三年多的艰难改革,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6+1”教学模式。“6+1”的含义有四层:一是6块小黑板加1块大黑板;二是6个学习小组加1位指导老师;三是每组6个学习成员加一位指导老师;四是6个学习环节(即课前预习、依标自学、互动交流、小组展示、质疑探究、达标检测)加1条主线(即教师导学,贯穿始终)。教室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专栏里贴的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各学习小组的照片;撤走了讲桌,让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四面的墙壁上都装上了黑板,供

学生练习展示之用;学生一般每6人一组,面对面围坐在一块,便于讨论交流。 上课的前一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习提纲中需要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出示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提纲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进行课前预习,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首先教师出示本节的学习目标,全体学生齐读,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其次出示学习提纲,各学习小组根据学习提纲和老师分配的学习任务进行自学,解决基本问题,把疑难问题找出来;然后小组内互动学习,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回指导,解决各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再进行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展示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进行订正,达到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能力、树立学生自信、展示学生才能的目的。接下来是质疑探究,各小组成员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新问题或新见解并进行探究、讨论、辩论,达到总结规律、拓展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最后进行检测,对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通过学生与学生或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出题、教师出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以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学困生进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下面是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无探究型实验的化学课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三种基本模式

新授课:“自学—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1.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自学方式有两种,即学生在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不准讨论。自学教材的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原理,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提纲中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复习课:“自补—合作—展示—反馈”教学流程模式 1.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学生带着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学案中问题答案的倾向。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限时)。 2.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帮教,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限时)。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4.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意外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合理的解决。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1,本想通过此实验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向水中吹气。”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我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大家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

初中化学课堂评价方案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引,以《义务教育九年级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课堂高效为出发点,以培养科学精神,落实人文素养为抓手,引领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培养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 二、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1.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5.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6.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从一元向多元发展:从强调“双基”到课堂教学知识、技能、生活经验、情感陶冶等多种取向并存。 2.学科知识承载的教育价值更大:树立在关注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强调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联系,强调实际应用,加强方法、应用、探究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科间的整合与综合。 3.知识逻辑向学生活动转化:教学进程设计:活动——体验——表现,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学习知识。 4.促进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与发展:以参与、合作、探究、体验为特征,建立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四、化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1.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2.充分体现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与功利作用。 3.以化学问题为教学的起点,以自然科学方法论贯穿全过程的指导。 4.以化学用语为工具,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有机建构。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氧气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雅思实验学校化学组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课的引入及知识的铺垫与方案一相同,对于主体实验,我是这么处理的:[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化学教学三种常见模式

化学教学三种常见模式 发表时间:2011-11-07T10:48:21.68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彭付胜 [导读]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巧、习惯等方面的缺陷进行矫正的一种教学课型。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第一高级中学彭付胜 根据高中新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我校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化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可分为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三种常见模式。 1. 新授课的教学模式 基本授课方法是采用我校“12l”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教师精讲25分钟,反馈训练10分钟。这类课型的基本模式是: (1)展示学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 学生依据学案,结合教材,自主完成课时内容学习,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结构。 (2)教师精讲,点拨归纳,解决疑难(25分钟) 对学生不能理解的疑惑问题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要细讲、精讲,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注意强化师生互动。 (3)练习巩固(10分钟) ①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进行同步目标的巩固训练。 ②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教师检查练习效果。 ③下课前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公布答案,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 2. 讲评课的教学模式 讲评课是在学生练习或考试之后,教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能力、技巧、习惯等方面的缺陷进行矫正的一种教学课型。通过讲评,让学生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习惯和考试技巧。这类课型的教学模式是: (1)试卷评价(2~5分钟) 教师着重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错题归类、各题的得分与失分情况及试题难易等方面进行评价。 (2)展示答案,学生自纠自查(10分钟) 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纠错;通过讨论仍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讲解。 (3)教师分析讲解(15分钟) 教师要从以下四方面讲评: ①分析错因。师生互动分析,明确错因,抓住错因,分析答卷的失误。 ②讲清思路。引导学生把握不同题型特点,找出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③总结方法。通过讲评,分析类型题的基本解题方法,总结出相对合理的解题规律,规范解题流程。 ④注重变化。讲评试题不能就题讲题,要借题发挥,举一反三,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对重点知识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训练设计,真正使学生触类旁通,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4)强化性训练(15分钟) 学生做错的试题,说明对这个知识点还没有熟练掌握,需要强化练习,因此,教师要再精选一些习题,针对共性错误进行补救训练。 3. 复习课的教学摸式 高中化学复习课包括章节复习、单元复习、考前综合复习。复习课要始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构建知识体系和训练总结。这类课型的基本模式是: (1)指导自学(约20分钟) 让学生依据复习提纲进行复习,以问题带复习,学生自主复习是主体。复习提纲内容主要包括:考点分析、目标要求、知识结构、疑难解析、训练题。 (2)精讲点拨(约10分钟) 精讲内容主要是复习的重点、难点、易混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消化、深化教材;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 (3)强化训练(约10分钟) 训练设计主要针对学生薄弱点、易混知识点、或疑难点练习,以及常规解题思路、方法、题型,训练必须具有针对性。(4)快速点评(约5分钟) 公布训练答案,对学生疑难点进行点评,并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800字)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东宁县第二中学张伟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案例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课程改进以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化学教师的重视。“黑板上画实验”、“纸上谈实验”的现象在中学里已逐渐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事实。实验中应真实地反映和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与课本的叙述不一致时,不能违背事实来复述课本中有关对实验的描述。这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原则。 【主题词】化学探究氧气含量 【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在这次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了红磷燃烧完成后,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超出五分之一的情况,经过反复多次实验,情况并没有好转,导致备课过程中的少于五分之一等应对无功而返,形成矛盾。 【原因及解决方案】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这个实验的操作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我思考良久,反复试验得出这样一个原因:因为前一节课刚做了该实验,到这个班实验时,倒掉1/5的水,就开始实验,空气没有迅速地充满集气瓶,导致进水接近2/5,为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特提出以下注意事项: 1、如有连着上的不同班级,在上完第一个班后应及时倒掉瓶内的水,并取下塞子,让空气充分进入集气瓶。 2、把装有燃烧着红磷的燃烧匙伸入瓶中时动作要迅速,尽量减少瓶内空气的逸出,塞紧后还要用水密封瓶口,保证装置不漏气。

【案例教学过程(节选)】 【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一种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也知道了其中一些气体成分的含量,那么,同学吗,我们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一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生:思考 师:我提示一下,想要检验氧气含量,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分小组讨论)需要将氧气从空气中分离 师:下面开始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在做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现象,同时观察学生的反应并了解学生在此过程中的兴趣所在。开始学生看到燃烧后冒出浓浓的白烟,表现出感兴趣的样子,但不是很强烈。但当打开弹簧夹水从烧杯沿导管进入集气瓶时,他们吃惊了,不停地小声说:“水被吸进管里了!水进入集气瓶里了!水是咋进去的呀?”课堂气氛骤然上升,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 “接近1/5了??到1/5了”。一切都在我的预料当中,“呀,超过1/5了”,我一看,已超过1/5标刻线的液面还在不断上升,等它停下来时液面都快接近2/5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