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1~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历年真题及答案

1991~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历年真题及答案

1991~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历年真题及答案
1991~2013年考研中医综合历年真题及答案

1991年真题

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每

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

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

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

A. 肾主闭藏的生理功能

B.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C. 两者都有关

D. 两者都无关

99. 月经来潮与否,取决于:

100.“天癸”的至与竭,取决于:

A. 肝的疏泄功能

B. 肝的藏血功能

C. 两者都有关

D. 两者都无关

101. 与血液的运行和调节有关的是:

102. 与脾气升清有关的是:

A. 热盛

B. 瘀血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3. 络舌主:

104. 舌有紫色斑点主:

A. 腹胀便溏

B. 呕吐涎沫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5. 肝牌不调可见:

106. 肝胃不和可见:

A. 止泻固肾

B. 敛肺止咳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7. 罂粟壳的功效是:

108. 莲子的功效是:

A. 清热凉血

B. 养阴生津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9. 生地的功效是:

110. 玄参的功效是:

A. 镇心安神

B. 泻火养阴

C. 二者均是

D. 二者均非

111. 酸枣仁汤的功用特点是:

112. 朱砂安神丸的功用特点是:

A. 脾虚气滞

B. 寒热互结

C. 二者均是

D. 二者均非

113. 枳术丸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是:

114. 枳实消痞丸主治病证的病因病机是:

A. 阴寒凝滞

B. 心血瘀阻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15. 胸部刺痛,痛处不移,舌质黯,脉沉,证属:

116. 胸痛彻背,心悸,胸闷,气短,舌质黯,苔白,脉沉细,证属:

A. 阴虚火旺

B. 心脾两虚

C. 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117. 郁证的病因病理应是:

118. 惊悸的病因病理应是

A. 项背强直,口噤不得语,四肢抽搐,伴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苔薄白,脉紧急

B. 项背强直,发热不恶寒,头痛汗出,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不是

119. 柔痉的临床表现为:

120. 刚痉的临床表现为:

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题意,有几个正确选项,请你在

答题纸上把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或者少选都不得分

121. 维持呼吸功能正常和重要环节是

A. 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

B. 肾主蒸腾气化功能

C.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D. 肾主闭藏的生理功能

122. 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理是

A. 舌为心之苗

B.心气通于舌

C. 心血荣于舌

D.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于舌本

A. 温煦功能

B. 气化功能

C. 防御功能

D. 固摄功能

124.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主要为:

A. 三焦水道失于通利

B. 肺宣发肃降功能障碍

C. 肝疏泄功能失调

D. 脾运化功能障碍

125. 胃的功能失调病机,主要是指:

A. 受纳障碍

B. 腐熟水谷功能异常

C. 和降失职

D. 胃气上逆

126. 导致女子胞生理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A. 气血不和

B. 心、肝、脾、肾功能障碍

C. 冲、任气血不足

D. 督、带经气失和

127. 红舌常见于:

A. 阴虚证

B. 气虚证

C. 实热证

D. 真寒假热证

128. 裂纹舌形成的病机是

A. 脾虚湿浸

B. 热盛伤津

C. 血虚不润

D. 阳气虚衰

129. 下述各证中有胁痛的是

A. 肝气郁结

B. 肝胆湿热

C. 寒滞肝脉

D. 肝阴虚

130. 弦脉主病为:

A. 宿食

B. 痰饮

C. 热盛

D. 痛证

131. 虚寒证的主要特征有:

A. 全身寒战

B. 畏寒肢冷

C. 恶风恶寒

D. 喜暖喜按

132. 下列哪些病证可见肩痛 ?

A. 手阳明大肠经

B. 手太阳小肠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C. 手少阴心经

133. 以下所述属于不妥的是

A. 黄芪、白术都有补益脾肺之气而固表的作用

B. 凡用人参之处均可用党参代之而用量加倍

C. 女贞子、墨旱莲都有补益肝肾、明目止血之功

D. 龟板、鳖甲都有滋阴潜阳之功

134. 常用盐制的药物有:

A. 知母、黄柏

B. 杜仲、补骨脂、沙苑子

C. 泽泻、车前子

D. 荔枝核、橘核、小茴香

135. 不宜入煎剂的泻下药是

A. 芒硝

B. 芦荟

C. 巴豆

D. 千金子

136. 下列哪些是吴茱萸的适应证 ?

A. 中寒腹痛,寒痛脚气

B. 厥阴头痛,呕吐涎沫

C. 脾肾阳虚,五更泄泻

D. 呕吐吞酸,或寒或热137. 治疗温病血热毒盛,发斑发疹的常用药是

A. 犀角、羚羊角

B. 玄参、丹皮

C. 生地、赤芍

D. 大青叶、板蓝根

138. 能养胃生津的药是

A. 玉竹

B. 石斛

C. 麦冬

D. 女贞子

139. 大黄蟅虫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 红花、牛膝

B. 黄芩、杏仁

C. 黄连、当归

D. 地黄、芍药

140. 麻子仁丸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 枳实、厚朴

B. 大黄、杏仁

C. 芍药、当归

D. 牛膝、桃仁

141. 天台乌药散的功用是

A. 行气疏肝

B. 燥湿除满

C. 活血通络

D. 散寒止痛

142. 瓜萎根在复元活血汤中的主要治疗作用是

A. 清热润燥

B. 生津止渴

C. 消肿排脓

D. 消瘀散结

143. 完带汤所治带下证的病因病机是

A. 肝气郁滞

B. 牌不健运

C. 带脉失约

D. 湿浊下注

144.川芎茶调散遣药组方的主要理论根据是

A. 外风宜散

B. 内风宜熄

C. 巅顶之上,唯风药可到

D.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145. 暑令感冒的治疗,可用何方 ?

A. 清暑益气汤

B. 藿朴夏苓汤

C. 鸡苏散

D. 新加香薷饮

146. 内伤咳嗽,治以调理脏腑为主是指:

A. 补肾

B. 健脾

C. 养肺

D. 清肝

A. 苓甘五味姜辛汤

B. 小青龙汤

C. 木防己汤

D. 苓桂术甘汤

148. 肺痨病见以下哪些证候,可认为预后不良:

A. 咳嗽频剧,咳血时作

B. 男子梦遗,女子经闭

C. 大肉削瘦,大骨枯搞

D. 音哑声嘶,肢浮便清

149. 癫证临床分型常见:

A. 火盛伤阴

B. 痰气郁结

C. 心脾两虚

D. 痰火上炎

150. 胃痛日久不愈,瘀血凝滞的原因是:

A. 气机郁滞

B. 牌胃虚寒

C. 病邪久客

D. 阴虚胃热

151. 龙胆泻肝汤适用于哪种病证 ?

A. 衄血

B. 不寐

C. 耳鸣、耳聋

D. 遗精

152. 便秘证见面红目赤,腹胀心烦,舌红,苔黄,脉滑,可选用:

A. 麻子仁丸

B. 更衣丸

C. 五仁丸

D. 济川煎

153. 饮食停滞之呕吐,可选用何方治疗 ?

A. 保和丸

B. 半夏厚朴汤

C. 小承气汤

D. 竹茹汤

154. 治疗气滞血阻之积证的方剂可选用:

A. 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B. 大七气汤

C. 加味逍遥散

D. 五积散

155. 膏淋的治则是

A. 清利湿热,凉血止血

B. 益气升陷,补肾固涩

C. 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D. 清利湿热,分清泌浊

156. 经脉受阻引起的腰痛,其病因可有:

A. 感受寒湿

B. 感受湿热

C. 气滞血瘀

D. 肾亏体虚

157. 哪一位医家认识到中风的发生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 ?

A. 玉清任

B. 张山雷

C. 张伯龙

D. 张寿甫

158. 百合固金汤治疗以下何种病证 ?

A. 肺阴不足之咳嗽

B. 肺脾两虚之虚劳

C. 肺阴亏虚之肺痨

D. 阴虚火旺之咳血

159. 消渴并发白内障、雀目宜选用:

A. 羊肝丸

B. 知柏地黄丸

C. 六味地黄丸

D. 杞菊地黄丸

160. 《外科正宗》一书中治疗瘿瘤的主要治法是

A. 行散气血

B. 行痰顺气

C. 破气通络

D. 活血消坚

199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B) (C) 99 C 100 A 101 C 102 A 103 A 104 B 105 A 106 C 107 C 108 A 109 C 110 C 111 D 112 C 113 A 114 C 115 B

116 A 117 C 118 C 120 A

(X) 121.ACD 122.BCD 123.BD 124.ABCD 125.ABC 126.ABCD 127.AC 128.BC 129.ABCD 130.BD 131.BCD 132.ABD 133.ABC134.ABCD 135 ABCD 136 ABCD 137 ABCD 138 ABC 139 BD 140 AB 141 AD 142 AD143 ABD 144 AC 145 BD 146 ABCD 147 ABC 148 ABCD 149 BC 150 AC 151 ABCD 152 AB 153 ACD 154 ABD 155 BD 156 ABC 157 BCD 158 D 159 AD 160 ABD.

1992

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每

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

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

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

A. 肝的藏血功能

B. 肝的疏泄功能

C. 两者均有关

D. 两者均无关

99. 与外周和内脏的血量调节有关的是:

100. 与脾主升清有关的是

A. 尿量增多

B. 尿量减少

C. 两者均有关

D. 两者均无关

101. 肾的蒸腾气化失常可见:

102. 肺的宣发肃降失常可见:

A. 舌质红或绛,脉数

B. 气急疲乏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4. 暑淫证候可见:

A. 鼽衄齿痛

B.口喎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5. 手阳明大肠经证见:

106. 足阳明胃经证见:

A. 补肾固精

B. 明目止泻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7. 沙苑子的功效是:

108. 菟丝子的功效是:

A. 平肝疏肝

B. 祛风明目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9. 赤芍的功效是:

110. 白蒺藜的功效是:

A. 反佐

B. 反治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1.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是:

112. “寒药热服”,“热药冷服”是:

A. 条达肝气

B. 消食和胃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

113. 镇肝熄风汤中少佐生麦芽的用意是:

114. 镇肝熄风汤中少佐茵陈的用意是:

A. 内伤发热

B. 水肿

C. 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115. 臌胀日久可以并见何证 ?

116. 消渴日久可以并见何证 ?

A. 镇肝熄风汤

B. 天麻钩藤饮

C. 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117. 中风后遗症若见肝阳上亢,脉络瘀阻之半身不遂,可选用何方加减 ?

118. 中风后遗症若见肝阳上亢,痰邪阻窍之语言不利,可选用何方加减 ?

A. 加味泽泻汤

B. 半夏白术天麻汤

C. 两者均可用

D. 两者均不可用

119. 治疗痰浊头痛应选用:

120. 治疗痰浊中阻之眩晕应选用:

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题意,有几个正确选项,请

你在答题纸上把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或者少选都不得分

121. 形成亡阳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有:

A. 过用汗法或汗出过多

B. 邪盛正衰,正不敌邪

C. 虚阳外越

D. 寒湿之邪伤阳

122.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

A. 三焦水道不利

B. 肺失宣散和肃降

C. 肝失疏泄

D. 脾运化功能障碍

123. “寒从中生”是指:

A. 寒邪直中三阴

B. 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

C.恣食生冷,伤及中阳

D. 阳不化阴,水湿痰浊壅盛

124. 影响冲任二脉气血充盈的因素是

A. 肾中精气不足

B. 阳明脉衰少

C. 肝失疏泄

D. 脾失健运

125. 脏腑失调病机主要表现于:

A. 脏腑功能太过或不及

B. 失天禀赋不足脏腑衰弱

C. 脏腑本身阴阳气血失常

D. 气血津液生成不足

126. 导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A. 气机失调

B. 食滞中阻

C. 湿热熏蒸

D. 胆郁痰扰

127. “心肾不交”主要是

A. 心阴不能下降于肾

B. 心阳不能下降于肾

C. 肾阳不能上济于心

D. 肾阴不能上济于心

128. 导致脉道功能失调的主要原因是

A. 津液枯涸

B. 痰浊内阻

C. 气机郁滞

D. 脾气虚衰

129. 短缩舌形成的病机有:

A. 寒凝筋脉

B. 痰浊内阻

C. 气血俱虚

D. 热盛伤津

130. 心气亏虚者闻诊的特点是

A. 郑声

B. 上气

C. 独语

D. 语言蹇涩

131. 但头汗出的原因有:

132. 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为:

A. 食少便漉、神疲乏力

B. 肢体困重

C. 便血、肌衄、崩漏

D. 久痢脱肛

133. 阳亢化风可见:

A. 眩晕头痛

B. 半身不遂

C. 舌强语涩

D. 角弓反张

134. 大肠湿热证的主要症状有:

A. 身目发黄

B. 小便赤涩灼痛

C. 脘痞呕吐

D. 里急后重,下病赤白

135. 厥阴病证可见:

A. 腹满呕吐

B. 消渴

C.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D. 心中疼热

136. 以全草入药的是

A. 益母草

B. 夏枯草

C. 木贼草

D.豨莶草

137. 下列哪些药物属于百合科 ?

A. 麦冬、天冬

B. 玉竹、黄精

C. 百合、薤白

D. 知母、土茯苓

138. 下列哪组是清心火的药物 ?

A. 黄连、木通、郁金

B. 牛黄、冰片、朱砂

C. 连翘心、莲子心、竹叶卷心

D. 丹参、麦冬、犀角139. 下列哪组是补肝肾、强筋骨、法风湿的药物 ?

A. 虎骨、秦究、杜仲

B. 仙茅、仙灵牌、桑寄生

C. 鹿茸、骨碎补、千年健

D. 狗脊、五加皮、巴载天140. 入药用根的药物是

A. 天麻

B. 紫草

C. 薤白

D. 茜草

141. 下列哪些属于相须配伍 ?

A. 桔梗配枳壳

B. 麻黄配桂枝

C. 蚕砂配皂角子

D. 肉桂配黄连

142. 入药用果实的药物是

A. 决明子

B. 白果

C. 马兜铃

D. 瓜萎

143. 下列所述药物功效哪项是错误的 ?

A. 桂枝调和荣卫

B. 柴胡和解少阳

C. 山药平补三阴

D. 山萸肉补精助阳

144. 丸剂的特点是:

A. 吸收缓慢

B. 药力持久

C. 服用方便

D. 多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病证

145. 生地、麦冬、玄参同用的方剂是:

A. 清营汤

B. 新加黄龙汤

C. 养阴清肺汤

D. 百合固金汤

146. 黄苓、大黄、连翘、栀子四药同用的方剂是:

A. 龙胆泻肝汤

B. 凉膈汤

C. 清瘟败毒饮

D. 防风通圣散

147. 在四逆散中柴胡的配伍意义是:

A. 和解少阳以退热

B. 透邪升阳以舒郁

C. 合枳实升降调气

D. 合芍药疏肝理脾

148. 桂枝汤原方服法要求“服已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其意在于:

A. 护中以防伤胃

B. 助汗以去外邪

C. 防止过汗伤阴

D. 防止过汗亡阳

149. 用犀角地黄汤治蓄血证“喜忘如狂者”,原方注明应加:

A. 大黄

B. 芒硝

C. 桂枝

D. 黄芩

150. 下列各证不可误投白虎汤的是

A. 身热脉浮弦而细者

B. 身热而脉沉者

C. 身热脉洪不任重按者

D. 身热无汗口不渴者

151. 夏令暑湿感冒宜用何方:

A. 清暑益气汤

B. 六一散

C. 藿香正气散

D. 新加香薷饮

152. 治疗内伤咳嗽应以调理脏腑为要 , 其法应包括:

A. 补肾

B. 健脾

C. 养肺

D. 清肝

153. 噎膈的病理变化为:

A. 痰气交阻

B. 精血不足

C. 痰瘀互结

D. 脾肾阳虚

154. 六磨汤治疗便秘的主要功用是

A. 调理肝脾

B. 滋阴补肾

C. 润肠通便

D. 导滞通便

155. 治疗绦虫证常用的中药有:

156. 治疗痢疾可用:

A, 蜀漆 B. 马鞭草 C. 草果 D. 青蒿

157. 《景岳全书》在论述腰痛辨证时指出宜辨别:

A. 阴阳

B. 表里

C. 寒热

D. 虚实

158. 癃闭病在服药的同时还可采用:

A. 导尿

B. 针灸、推拿

C. 取嚏

D. 外敷药物

159. 下列哪种治法是“治痿者独取阳明”的具体措施 ?

A. 补牌胃

B. 化痰通络

C. 清胃火

D. 清利湿热

160. 与肺、牌、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的病证有:

A. 饮证

B. 癃闭

C. 水肿

D. 肺胀

199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B)

(C) 99 C 100 B 101 C 102 B 103.A 104 C 105 A 106 C 107 A 108 C 109 D 110 C 111 B 112 A 113 A 114 A 115 C 116

C 117 C 118 C 119 B 120 C

(X) 121 ABC 122 D 123 BD 124 ABCD 125 AC 126 AC 127 BD 128 ABCD 129 ABCD 130 AC 131 ABD 132 AC 133 ABC 134 D 135 BCD 136 AC 137 ABCD 138 ABCD 139 BD 140 BD 141 B 142 CD 143 AB 144 ABCD 145 ABCD 146 BD 147 BCD 148 B 149 AD 150 ABCD 151 CD 152 ABCD 153 ABCD 154 AD 155 ABD 156 ABCD 157 BCD 158 ABCD 159 ACD 160 ABC

199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B. 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

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

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

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

A. 阴阳的互根关系

B. 阴阳的互用关系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非

99. 气和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100. 寒和热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 “热者寒之”

B. “通因通用”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1. “热结旁流”的临床治疗,属于:

102. 精血虚少之便秘的临床治疗,属于:

A. 神忘不清

B. 舌苔白腻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3. 痰迷心窍的主要症状有:

104. 痰火扰心的主要症状有:

A. 女子带下

B. 男子疝气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5. 带脉病证可见:

106. 任脉病证可见:

A. 肝阳眩晕,肾虚作喘

B. 血热动血,吐衄崩漏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7. 代赭石可用治的病证是:

108. 磁石可用治的病证是

A.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B. 止血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9. 白头翁的功效是:

110. 马齿苋的功效是

A. 头痛,干呕吐涎沫者

B. 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

C. 二者均可

D. 二者均不可

111. 四逆散可以用治:

112. 吴茱萸汤可以用治:

A. 芳香开窍

B. 豁痰熄风

C. 二者均可

D. 二者均不可

113. 中风,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面白唇暗,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四肢不温,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沉滑者治宜:114. 中风昏迷,口开目合,手撒遗尿,汗出息徽,四肢厥冷,舌短缩,苔臼滑,脉沉伏者,治宜:

A. 虚实

B. 寒热

C. 两者皆是

D. 两者皆非

116. 治疗肺痿应首先辨别:

A. 补肺益气

B. 补肾纳气

C. 两者皆是

D. 两者皆非

117. 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短气神疲,自汗畏风,形寒肢冷,舌质淡,苔黑润,脉沉弱。治法是:118.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旦发声低弱,咯痰稀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软弱。治法是

A. 寒气蕴蓄

B. 酒食所伤

C. 两者均有关

D. 两者均无关

119. 噎膈的病因病机有:

120. 呃逆的病因病机有:

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

121. 在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中 , 沟通机体内外环境之间联系的是

A.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

B. 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联结成整体

C. 通过经络联结内外,网络周身

D. 五脏主五志,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生理功能联结成整体122. 对肺司呼吸起着主要节作用的是

A 宗气的生理功能

B 肾的纳气功能 C. 肝的疏泄功能 D. 心的行血功能

123. 用补气法治疗大出血,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 气能生血

B. 血为气母

C. 气能摄血

D. 气能行血

124. “水气凌心”主要由于:

A. 心阳虚衰

B. 胃阳虚衰

C.肾阳虚衰

D. 脾阳虚衰

125. 导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A. 情志所伤

B. 痰湿内蕴

C. 脾胃湿热

D. 阴虚火旺

126. 影响脉道通利的因素是

A. 气机不利

B. 痰浊内阻

C. 津液枯涸

D. 过食咸味

127. 脾气虚损病机,主要是指:

A. 运化无权,纳食不化

B. 升清作用减弱,升降失司 C 健运失职,气血生化无源 D. 统摄失权,血溢脉外而出128. 形成肝风内动的原因可有:

A. 邪热炽盛

B. 阴虚阳亢

C. 阴血亏耗

D. 外感风邪

129. 五色主病中,黑色主:

A. 痛证

B. 寒证

C. 瘀血

D. 肾虚

130. 短缩舌的病机有:

A. 寒凝筋脉

B. 痰湿内阻

C. 热病伤津

D. 气血俱虚

131. 时快时慢,散乱无序的脉象是

A. 釜沸脉

B. 屋漏脉

C. 虾游脉

D. 解索脉

132. 大便溏泻可见于:

A. 脾气虚

B. 胃阴虚

C. 脾气下陷

D. 脾胃湿热

133. 大出血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晕厥,脉微欲绝,为:

A. 气虚失血

B. 气随血脱

C. 气血两虚

D. 亡阳

134. 少阴寒化证的临床表现有:

A. 无热恶寒

B. 下利清谷

C. 脉微细

D. 但欲寐

135. 大肠湿热证的大便改变有:

A. 下利脓血

B. 大便干燥秘结

C. 暴注下泄,色黄而臭

D. 泻下酸腐臭秽

136. 药性毒烈,不作内服,只供外用的药是

A. 铅丹

B. 轻粉

C. 砒石

D. 升药

137. 既能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主治破伤风症的常用药是

A. 天麻

B. 防风

C. 钩藤

D. 僵蚕

138. 五味子的功效是

A. 敛肺止咳

B. 燥湿止泻

C. 生津敛汗

D. 清心安神

139. 用治阳虚便秘的药是

140. 常用醋制的药是

A. 大戟、芫花、甘遂

B. 柴胡、香附、青皮

C. 三棱、莪术

D. 五灵脂、延胡索

141. 主清心火的药是

A. 黄连、竹叶

B. 犀角、丹参

C. 木通、梔子

D. 莲子心、麦冬

142. 用治风湿热痹的药组是

A. 防己、秦艽

B. 白鲜皮、蚕砂

C. 木通、薏苡仁

D. 络石藤、忍冬藤

143. 下列那组药物既能舒肝又能和胃 ?

A. 娑罗子、玫瑰花

B. 八月札、青木香

C. 甘松、香附

D. 香橼、佛手

144. 下列方剂组成药物中生姜、干姜同用的是

A. 半夏泻心汤

B. 厚朴温中汤

C. 逍遥散

D. 实脾散

145. 升麻葛根汤中升麻的配伍意义是

A. 散风邪

B. 升清阳

C. 透疹

D. 解毒

146. 泻黄散中配伍藿香的意义在于:

A. 芳香醒脾

B. 解表化湿

C. 振复脾胃气机

D. 升散脾胃伏火

147. 保和丸中配伍连翘的主要用意是

A. 清热

B. 解毒

C. 除烦

D. 散结

148. 生化汤以黄酒、童便各半煎服,意在:

A. 温经止痛

B. 通利血脉

C. 益阴化瘀

D. 引败血下行

149. 天麻钩藤饮的功用是

A. 平肝熄风

B. 清热活血

C. 补益肝肾

D. 滋阴潜阳

150. 定痫丸具有的治疗作用是

A. 涤痰

B. 宣窍

C. 镇惊

D. 止痉

151. 由肾虚引起的病证是

A. 喘证

B. 泄泻

C. 眩晕

D. 便秘

152. 痢疾辨证分型,应以何项为依据 ?

A. 寒热之多少

B. 正气之盛衰

C. 病邪之深浅

D. 病程之久暂

153. 腹痛辨证要点是

A. 属寒属热

B. 属虚属实

C. 在气在血

D. 在脏在腑

154. 胃痛两年,时作时休,一周前因食生冷而加重,喜暖喜按,神疲乏力,便清溲清,今晨入厕,便下色黑,自觉头晕心悸,微汗出,舌淡苔白,脉细数,诊为何病 ?

A. 胃痛

B. 心悸

C. 便血

D. 眩晕

155. 驱绦虫的常用药有:

A. 槟榔

B. 仙鹤草冬芽

C. 使君子

D. 雷丸

156. 痉证的临床表现是

A. 突然昏仆

B. 角弓反张

C. 项背强急

D. 四肢抽搐

157. 肺胀多属标实本虚,主要病因病机是

A. 痰饮

B. 气滞

C. 血瘀

D. 气虚

158. 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主方当选用:

A. 安神定志丸

B. 天王补心丹

C. 琥珀多寐丸

D. 朱砂安神丸

159. 自汗的病因病机有:

A. 肺卫不固

B. 阴虚火旺

C. 营卫不和

D. 邪热郁蒸

160. 因感冒诱发或传变的病证有:

A. 肺痈

B. 肺痿

C. 肺痨

D. 肺胀

199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B)

(C) 99 C 100 D 101 C 102 D 103 C 104 A 105 A 106 C 107 C 108 A 109 A 110 C 111 D 112 C 113 C 114 D 115 D

116 B 117 C 118 A 119 B 120 C

(X) 121BD 122ABC 123AC 124AC 125AC 126ABCD 127ABCD 128ABC 129ABCD 130ABCD 131D 132ACD 133BD 134ABCD 135AC

151ABCD 152ABD 153ABCD 154AC 155ABD 156BCD 157ACD 158BD 159ACD 160AD

199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

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

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

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

A. 肾主封藏的生理功能

B. 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99.月经来潮与否,取决于:

100.“天癸”的至与竭,取决于:

A. 督脉

B. 任脉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1.经过会阴部的经脉是:

102.进入脑的经脉是:

A. 夺气

B. 郑声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无

103.中气大虚的表现是:

104.热扰心神的表现是:

A. 头晕胀痛

B. 舌红苔黄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5.肝火上炎证可见:

106.肝阳上亢证可见:

A. 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B. 止咳平喘,涩肠止泄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7.白果的功效是:

108.杏仁的功效是:

A. 清热解毒,祛瘀止痛

B.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9.败酱草的功效是:

110.鱼腥草的功效是:

A. 加味香苏散

B. 藿香正气散

C. 两者均可适用

D. 两者均不适用

111.伤暑感寒夹湿,证见发热头疼,恶寒无汗,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者,治宜选用:

112.暑温夹湿,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者,治宜选用:

A. 真阴亏损

B. 虚火上炎

C. 二者均是

D. 二者均非

113.六味地黄丸证的病机是:

114.左归丸病证的病机是:

A. 阴阳

B. 气血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115.虚劳当辨别:

116.肺痿当辨别:

A. 心悸,善惊易恐

B. 心中空虚,惕惕而动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7.心阳不足之惊悸的临床表现是:

118.心虚胆怯之惊悸的临床表现是:

A. 突然昏晕,不知人事

B. 肢体和手足逆冷

C. 两者均非

D. 两者均是

119.《素问·厥论》论厥以何者立论

120.《伤寒论》论厥以何者立论

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题意,有几个正确选项,121.下列各项哪些符合“木曰曲直”的生理特点?

A. 肝主升发

B. 肝体阴而用阳

C. 肝喜条达

D. 肝为刚脏

122.阻滞脉道通利的因素是:

A. 气机不利

B. 痰浊内停

C. 津液枯涸

D. 火热内扰

123.“心肾不交”的主要机理是:

A. 心阴不能下降于肾

B. 心阳不能下交于肾

C. 肾阳不能上济于心

D. 肾阴不能上济于心

124.津液的输布障碍,主要是由于:

125.交汇于督脉的经脉有:

A. 足三阳经

B. 手三阳经

C. 阳维脉

D. 阳跷脉

126.阴偏衰的病机是指:

A. 精血津液不足

B. 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 阳气相对亢盛

D. 阳热偏盛而伤阴

127.形成胃阴虚的主要原因是:

A. 情志内郁化火,煎灼阴液

B. 热病后期,邪热久留耗伤阴液

C. 高热汗出,灼伤阴液

D. 久病不复,消灼阴液128.下列治法中,根据阴阳互根理论而制定的是:

A.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C. 损其有于,补其补足

D.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129.阴缩的病机是:

A. 寒滞肝脉

B. 外感热病,热入厥阴

C. 膀胱湿热

D. 肝经湿热

130.舌下络脉青紫且粗为:

A. 心脾火毒

B. 痰食内阻

C. 寒凝血瘀

D. 气滞血瘀

131.但头汗出的病机有:

A. 外感风热

B. 上焦邪热

C. 中焦湿热

D. 虚阳上越

132.切小儿脉主要诊什么内容?

A. 浮沉

B. 迟数

C. 强弱

D. 缓急

133.辨别虚实真假的要领有:

A. 脉之有力无力

B. 舌质的苍老与胖嫩

C. 语声的高低

D. 外感与内伤

134.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可见于:

A. 肝肾阴虚证

B. 燥邪犯肺证

C. 肺阴虚证

D. 肝火犯肺证

135.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可诊断为何证

A. 表热证

B. 表实证

C. 卫分证

D. 上焦病证

136.具有破气作用的药物是:

A. 枳实

B. 青皮

C. 香橼

D. 莱菔子

137.下列哪些为治疗梅毒的常用药?

A. 轻粉

B. 明矾

C. 苦参

D. 土茯苓

138.调和营卫的配伍是:

A. 桂枝、白芍

B. 生姜、大枣

C. 白芷、川芎

D. 银花、赤芍

139.能敛肺涩肠的药物是:

A. 乌梅

B. 诃子

C. 婴粟壳

D. 五倍子

140.下列哪些是吴茱萸的主治病证:

A. 中寒脘痛

B. 厥阴头痛

C. 脾肾阳虚,五更泻泄

D. 呕吐,吞酸

141.阿胶的功效是:

A. 补血

B. 止血

C. 滋阴

D. 通便

142.治阴虚盗汗有标本兼顾作用的药是:

A. 白芍

B. 五味子

C. 龙骨

D. 牡蛎

143.清心安神的药物是:

A. 丹参

B. 麦冬

C. 五味子

D. 莲子

144.人参,麦冬,五味子同用的方剂是:

A. 清暑益气汤

B. 天王补心丹

C. 炙甘草汤

D. 养阴清肺汤

145.黄芩,黄连,黄柏,同用的方剂是:

A. 安宫牛黄丸

B. 普济消毒饮

C. 清瘟败毒饮

D. 当归六黄汤

146.归脾汤的功用是:

A. 益气健脾

B. 补血养心

C. 益气生津

D. 益气摄血

147.猪苓汤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

A. 水热互结

B. 邪热伤阴

C. 气化不利

D. 津液不布

148.玉女煎中配伍牛膝的用意是:

A. 滋补肾水

B. 活血祛瘀

C. 引热下行

D. 利尿通淋

A. 苦辛并用

B. 寒热并用

C. 升降并用

D. 补泻并用

150.服桂枝汤后,“遍身汲汲微似有汗”标志:

A. 胃气已和

B. 津液得通

C. 营卫和谐

D. 表邪欲解

151.内科临床上见风燥伤肺之咳嗽的治法为:

A. 疏风清肺

B. 清宣凉润

C. 润燥止咳

D. 温润止咳

152.多寐主要有如下哪些证候:

A. 痰湿

B. 血虚

C. 脾虚

D. 阳虚

153.胸痹的病因病机为:

A. 寒邪内侵,痹阻胸阳

B. 饮食不当,痰阻脉络

C. 情志失调,痰瘀交阻

D. 年迈体虚,胸阳失运.

154.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是:

A. 肝阳上亢

B. 气血亏虚

C. 痰湿中阻

D. 肾精不足

155.《丹溪心法》认为腰疼病机多为:

A. 湿热

B. 瘀血

C. 肾虚

D. 寒凝

156.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的病证有

A. 饮证

B. 癃闭

C. 淋证

D. 水肿

157.下列哪一项是导致衄血发生的原因:

A. 肺胃热盛,迫血妄行

B. 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C. 肝火上扰,迫血妄行

D. 气血亏虚,气不摄血

158.藿香正气散可用于治疗下列那种病证:

A. 外邪犯胃导致的呕吐

B. 感受寒湿导致的泻泄 C 霍乱之轻证 D. 胃中寒冷导致的胃痛

159.鼓胀后期出现危候多有:

A. 发热

B. 吐血,便血

C. 神智昏迷

D. 水肿

160.治疗阴虚火旺之郁证的方剂宜用:

A. 百合知母汤

B. 大补阴丸

C. 滋水清肝饮

D. 化肝煎

1994年中医综合试题标准答案

. 99C. .100A. 101C. .102A. 103A. 104D. 105C. .106A. 107D. 108A. 109C. .110B. 111C. .112D. 113C. .114A. 115C. .116A. 117B. 118A. 119C. .120B.

121ABC. .122ABC. .123BD. 124ACD. 125ABC. .126ABC. .127BD. 128D. 129AB. 130CD. 131BCD. 132ABCD. 133ABC. .134BCD. 135ACD. 136AB. 137AD. 138AB. 139ABCD. 140ABCD. 141ABC. .142ABD. 143ABD. 144B. 145D. 146ABD. 147ABCD. 148AC. .149ABD. 150ABC. .151ABCD. 152ACD. 153ABCD. 154ABCD. 155ABC. .156ABD. 157ABCD. 158ABC. .159BC. .160C. .

199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

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

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

题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

A. 阳跷脉

B. 阴跷脉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1. 具有司眼睑开合功能的是:

102. 具有司下肢运动功能的是:

A. 尿量增多

B. 尿量减少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3. 肾的蒸化功能失常,则:

104. 肺的宣降功能失常,则:

A.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B. 身热恶寒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5. 燥邪犯肺可见:

A. 体痛

B. 干呕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7. 太阳伤寒证可见:

108. 太阳中风证可见:

A. 清实火

B. 退虚热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9. 地骨皮的功效是:

110. 黄柏的功效是:

A. 熄风止痉,解毒散结,祛风止痛

B. 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1.白僵蚕的功效是: 1

12. 守宫的功效是:

A. 生地

B. 熟地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3. 当归补血汤的组成药物含有:

114. 百合固金汤的组成药物含有:

A. 天门冬

B. 麦门冬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5. 天王补心丹的组成药物含有:

116. 贝母瓜蒌散的的组成药物含有:

A. 小便浑浊如泔浆水

B. 小便不畅尿道涩痛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7. 膏淋的临床特点是:

118. 尿浊的临床特点是:

A. 射干麻黄汤

B. 小青龙汤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9. 治疗冷哮时间可以选用:

120. 治疗寒饮伏肺的咳喘可以选用:

A. 关节肿大变形

B. 肢体瘦削枯萎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21.萎证日久不愈肢体软弱无力

122. 痹证明反复发作,肢体活动受限可见:

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题意,有几个正确选项,请你

在答题纸上把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或者少选都不得分

123. 阴偏盛的病机是指:

A. 阴邪偏盛

B. 阳不化阴,滋生痰湿

C. 阳气被遏制

D. 阳不制阴虚寒内生

124. 脏腑失调的病机,是指:

A. 脏腑功能的太过或者不及

B. 禀赋不足,脏气虚弱

C. 脏腑本身的阴阳气血失调

D. 气血津液生成不足

125. 心开窍于舌的主要机理是:

A. 手少阴之别系于舌本

B. 心血荣于舌

C. 心气通于舌

D. 舌为心之外候

126. 水谷精微的转输和布散依赖于:

A. 肝的疏泄功能

B. 肺的宣发功能

C. 肾的蒸化功能

D. 脾的升清功能

127. 肺气虚损可导致:

A. 腠理不密

B. 津液疏布代谢失常

C. 肾不纳气

D. 脾失健运化

128. 形成心血痹阻的主要原因:

A. 胸阳不振

B. 寒客胸中

C. 痰浊阻滞

D. 宗气虚衰

129. 影响冲、任两脉气血充盈的因素是:

A. 肾中精气不足

B. 阳明脉衰少

C. 肝失疏泄

D. 脾失健运

130. 三焦气化失司,主要概括了:

A. 气血生化失常

B. 有关脏腑气机不利

C. 血液运行失常

D. 全身水液代谢障碍

131.目瞤多见于:

A. 风热外袭

B. 气血不足,经络失养

C. 中气下陷

D. 痰热内闭

132. 裂纹舌的主病是:

A. 热盛伤阴

B. 阴虚液涸

C. 血虚不润

D. 脾虚失浸

133. 但头汗出的病机是:

A. 上焦邪热

B. 中焦湿热

C. 外感风热

D. 虚阳上越

A. 脾胃湿热

B. 胃火亢盛

C. 胃强脾弱

D. 胃阴不足

135. 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可见于:

A. 肝气郁结

B. 肝血虚

C. 肝胆湿热

D. 肝阳上亢

136. 火淫证候的表现有:

A. 谵妄

B. 斑疹

C. 痈脓

D. 烦躁

137. 中气下陷证可见:

A. 久泻久痢

B. 头晕目眩

C. 便中夹血

D. 小便浑浊如米泔

138. 下列哪些药组可用醋制:

A. 甘遂、大戟、芫花

B. 柴胡、香附、青皮

C. 五灵脂、延胡索、自然铜

D. 三棱、山甲、皂矾

139. 下列哪些是用于治瘰疬痰核的药组?

A. 大贝母、黄药子、海浮石

B. 海蛤壳、瓦楞子、生牡蛎

C. 夏枯草、玄参、山慈姑

D. 连翘、昆布、穿山甲140. 以下哪项所述是不妥的:

A. 紫河车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品

B. 鹿茸专壮肾阳,补命火

C. 龟版、鳖甲都是滋阴补阳的佳品

D. 菟丝子、沙苑子都是清肝明目的良药

141.下列哪些是治疗肺肾虚喘的药组:

A. 人参、蛤蚧

B. 胡桃、补骨脂

C. 五味子、紫河车

D. 坎脐、磁石

142. 下列哪项是青蒿的主治病证:

A. 阴虚发热、骨蒸劳热

B. 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C. 暑邪发热、口渴尿赤

D. 疟疾、寒热往来

143. 贯众的主治病证是:

A. 钩虫病、绦虫病

B. 风热感冒、温热斑疹

C. 血热吐衄、便血崩漏

D. 痄腮咽痛、大头瘟疫

144. 下列哪些是刺蒺藜的主治病证:

A. 肝阳眩晕

B. 肝郁肋痛

C. 乳闭不通

D. 风疹瘙痒

145. 临证遣药组方的基本要求是:

A. 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依法制方剂

B. 不一定君臣佐使俱全,但君药不可缺少

C. 君药在全方总药量所占比例最大

D. 方中必设一药专作引经之用

146. 下述各类药物属于佐药范畴的是:

A. 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B. 用以消除或减低君臣药毒性的药物

C. 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D. 制约君药峻烈之性的药物

147. 可以直接影响方剂功用的是:

A. 体质强弱

B. 四时气候

C. 年龄大小

D. 剂型、服法

148. 地黄饮子的功用是:

A. 滋阴

B. 补阳

C. 开窍

D. 化痰

149. 普济消毒饮中配伍升麻、柴胡的用意:

A. 疏散发热

B. 举陷升提

C. 火郁发之

D. 引药上行

150. 四逆汤中配伍炙甘草的主要用意是:

A. 解生附子毒

B. 缓生附子、干姜之峻

C. 益气温中

D. 调和诸药

151.参苓白术散中配伍桔梗的用意是:

A. 载药上行以益肺

B. 升清举重以止陷

C. 开肺以利渗湿

D. 开肺以利通肠

152.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标实应辨析下列哪些病机的不同:

A. 阴寒凝滞

B. 痰浊壅塞

C. 气滞血瘀

D. 水气凌心

153. 痫证未发作时,宜用何法调治:

A. 健脾化痰

B. 养心安神

C. 清肝开郁

D. 补益肝肾

154. 黄疸之阳黄与阴黄当见:

A. 目黄的有无

B. 黄色的明暗

C. 舌苔的黄白

D. 大便的秘或溏

155. 用仙鹤草冬芽可以治疗哪种虫证:

A. 蛔虫

B. 蛲虫

C. 绦虫

D. 钩虫

156. 便秘之热秘,若兼郁怒伤肝者,可选用何方:

A. 麻子仁丸

B. 更衣丸

C. 龙胆泻肝丸

D. 当归龙荟丸

A. 肺痨

B. 水肿

C. 中风

D. 厥证

158. 虚劳的预后,与下述哪些因素关系密切:

A. 病因的祛留

B. 及时正确的治疗与护理

C. 脾肾的盛衰

D. 反复感冒

159.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治疗原则,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A. 饮证

B. 痢疾

C. 黄疸

D. 泄泻

160. 藿香正气散可用于治疗哪种内科病证:

A. 外邪犯胃之呕吐

B. 感受寒湿之泻泄

C. 寒霍乱之轻证

D. 外邪客之胃痛

1995年中医综合试题标准答案

101C. 102C. 103C. 104B. 105C. 106A. 107A. 108B. 109C. 110C. 111A. 112D. 113D. 114C. 115C. 116D. 117C. 118A. 119C. 120B. 121B. 122C.

123ABC. 124AC. 125AC. 126BD. 127ABCD. 128ABCD. 129ABCD. 130D. 131AB. 132ABCD. 133ABD. 134BC. 135BD. 136ABCD. 137ABD. 138ABCD. 139ABCD. 140BD. 141ABCD. 142ABCD. 143ABCD. 144ABCD. 145AB. 146ABCD. 147D. 148ABCD. 149ACD. 150ABC. 151AC. 152ABCD. 153ABD. 154BC. 155C. 156BD. 157ABCD. 158ABCD. 159ACD. 160ABC.

199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

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

题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

A. 肾主封藏

B. 肝主疏泄

C. 两者均有关

D. 两者均无关

99. 影响月经来潮的因素:

100. 影响津液运行的因素:

A. 热者寒之

B. 同因同用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1. 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采用的治法属于:

102.久病精血不足所导致的便秘所采用的治法属于:

A. 气血两虚

B. 湿病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3. 细脉的主病是:

104. 弱脉的主病是:

A. 神志不清

B. 语言重复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5. 郑声可见:

106. 错语声可见:

A. 脾虚泄泻

B. 属湿吐泻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7. 藿香主治:

108. 扁豆主治:

A. 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B. 祛风湿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9. 杜仲的功效是:

110. 桑寄生的功效是:

A. 升麻

B. 柴胡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1. 清胃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112. 清骨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A. 扶正以助祛邪

B. 缓峻以防伤正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3. 麻黄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114. 桂枝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A. 黄连阿胶汤

B. 朱砂安神丸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5. 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晕耳鸣,腰酸梦遗,五心烦热,口干津少,舌红,脉细数者,应选用:

116. 不寐,急噪易怒,目赤口苦,口渴喜饮,不思饮食,溲干便黄,脉弦数者,应选用:

A. 阴虚火旺

B. 心脾两虚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7. 郁证的病因病机是:

118. 惊悸的病因病机是:

A. 内伤发热

B. 水肿

C. 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119. 鼓胀日久,可以出现:

120. 消渴日久,可以出现:

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题意,有几个正确选项,请你

在答题纸上把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或者少选都不得分

121. 对肺通调水道具有调节作用的生理功能是:

A. 肝的疏泄功能

B. 肾的气化功能

C. 脾的运化功能

D. 腠理的开合功能

122. 维持呼吸功能正常的重要环节是:

A. 心主血脉

B. 肾主蒸化

C. 肝主疏泄

D. 肾主封藏

123. 胆为六腑之一、又称奇恒之腑,是由于:

A. 胆为“中精之府”、内藏清净之液、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

B. 胆无传化饮食物的作用、具有藏而不泻的特点

C. 胆附于肝、为空腔器官、具有以通为用的特点

D. 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皆取于胆

124. 脾与肝的相互关系为:

A. 肝主疏泄、助脾之运化

B. 脾生血、使肝有所藏

C. 肝藏血、脾统血,使血不离经脉

D. 脾胃虚热可湿蒸肝胆125. 属于宗气生理功能的是:

A. 调节腠里的开合

B. 调节呼吸的强弱

C.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E. 调节心率和心律

126. 髓海不足,可导致:

A. 脑转耳鸣

B. 目无所见

C. 懈怠安卧

D. 胫酸脚软

127. 在下列治法中,以阴阳制约为依据的是:

A.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 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C.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D.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128. 下焦病证的症状有:

A. 手足瘛疭

B. 舌绛苔少

C. 心中憺憺大动

D. 唇裂口焦

129. 饮停于肺可见:

A. 咳嗽气喘

B. 胸闷

C. 痰清稀

D. 胸胁作痛

130. 凉燥与温燥相同的症状是:

A. 鼻塞

B. 面赤

C. 舌干

D. 脉浮

131. 辨别寒热的真假时,应以下列哪些项目作为诊断依据:

A. 面色

B. 里证

C. 舌象

D. 脉象

132. 望舌形的内容包括:

A. 瘦薄

B. 点刺

C. 裂纹

D. 润燥

133. 肺肾阴虚的临床表现是:

A. 失眠多梦

B. 声音嘶哑

C. 男子遗精

D. 心悸咳喘

134. 带脉病证的症状有:

A. 腹部胀满

B. 冲心痛

C. 气逆而里急

D. 疝气

135. 以下不属七绝脉的是:

A. 釜沸脉

B. 麻促脉

C. 转豆脉

D. 偃刀脉

136.即治风热目赤,又治肝热目赤的药物是:

A. 蝉衣

B. 菊花

C. 决明子

D. 木贼

137.能通利二便的药物是:

A .商陆 B. 冬葵子 C. 大戟 D. 甘遂

138.下列那组是化痰软坚散结药:

A.玄参牡蛎

B. 瓦楞子海蛤壳

C. 夏枯草大贝母

D. 昆布海藻

139.下列哪些药具有收敛止血的作用:

A.地榆

B. 白芨

C. 仙鹤草

D. 紫珠

140 .即能涩精止遗,又能涩肠止泻的药物是:

A. 金樱子、莲子

B. 芡实、五味子

C. 五倍子、菟丝子

D. 补骨脂、山药

141. 下列那组是治疗肾不纳气虚喘的药物:

A. 冬虫夏草、补骨脂

B. 五味子、山英肉

C. 蛤蚧、脐带

D. 胡桃肉、紫河车

142. 内服剂量限定0.3~0.9g的药物是

A. 胆矾

B. 瓜蒂

C. 雄黄

D. 藜芦

143. 治法是:

A. 在辨证审因之后,有针对性的治疗的方法

B. 指导选药组方的原则

C. 运用成方的指导原则

D. 治疗一切疾病必须遵循的原则

144. 下述“十剂”的内容哪些是不正确的:

A. 通可去闭

B. 宣可去壅

C. 泄可去实

D. 涩可固脱

145. 确定方剂剂型的主要依据是:

A. 病情的轻重缓急

B. 药物的性能特点

C. 病证的寒热虚实

D. 给药方式与途径

146. 临床煎煮时,应后下大黄的方剂是:

A. 大承气汤

B. 小承气汤

C. 调胃承气汤

D. 新加黄龙汤

147. 组成药物中含半夏的方剂是:

A. 竹叶石膏汤

B. 温经汤

C. 麦门冬汤

D. 完带汤

148. 组成药物中含牡丹皮的方剂是:

A. 秦艽鳖甲散

B. 青蒿鳖甲散

C. 犀角地黄汤

D. 清瘟败毒饮

149. 苓桂术甘汤中桂枝的配伍用意是:

A. 温阳化饮

B. 化气利水

C. 平冲降逆

D. 散寒止痛

150. 地黄饮子具有的治疗作用是:

A. 温补下元

B. 摄纳浮阳

C. 开窍化痰

D. 交通心肾

151. 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的病证是:

A. 引证

B. 癃闭

C. 泄泻

D. 肺胀

152. 治疗胁痛瘀血停着的方剂是:

A. 隔下逐瘀汤

B. 复元活血汤

C. 大七气汤

D. 旋覆花汤

153. 患者便秘,兼见面红目赤,服胀,心烦,苔黄,脉滑,应选用下何方:

A. 麻子仁丸

B. 五仁丸

C. 更衣丸

D. 润肠丸

154. 时行感冒的特点是:

A. 广泛流行

B. 传染力强

C. 症状重

D. 辨证属风热者较多

155. 虚劳证属脾阳虚者:

A. 神疲乏力

B. 少气懒言

C. 形寒肢冷

D. 食少便溏

156. 治疗支饮可选用下列何方?

A. 小青龙汤

B. 木防己汤

C. 苓桂术甘汤

D. 苓甘五味姜辛汤

157. 癃闭与淋证的症状鉴别要点是:

A. 排尿是否困难

B. 排尿是否涩痛

C. 排尿次数多少

D. 每日尿量是否减少

158. 噫膈的病因病机是:

A. 痰气交阻

B. 食炙热结

C. 痰瘀互阻

D. 阳气衰弱

159. 龙胆泻肝汤可治疗的病证有:

A. 肝火上炎之衄血

B. 肝郁化火之不寐

C. 肝胆火盛之耳鸣

D. 湿热下注之遗精

160. 胃痛日久不愈瘀血凝滞的原因是:

A. 气机郁滞

B. 脾胃虚寒

C. 寒邪客胃

D. 胃阴亏虚

99C. 100B. 101C. 102D. 103C. 104A.105C. 106D. 107B. 108C. 109A.110C. 111A.112D. 113B. 114A.115C. 116D. 117C. 118C. 119C. 120C. 121ABCD. 122D. 123AC. 124ABCD. 125BD. 126ABCD. 127ACD. 128ABC. 129AB.C. 130CD. 131BCD. 132ABC. 133BC. 134AB. 135BCD. 126B. 137ABCD. 138BD. 139ABCD. 140ABC. 141ACD. 142CD. 143ABC. 144AC. 145ABD. 146A.147ABC. 148BCD. 149ABC. 150ABCD. 151ABD. 152BD. 153AC. 154ABCD. 155ABCD. 156ABCD. 157BD. 158ACD. 159ABCD. 160ABD.

199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

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

A. 推动作用

B. 营养作用

C. 气化作用

D. 防御作用

E. 固摄作用

74. 卫气的作用是:

A. 上出气道,下出气衔

B. 熏于膏膜,散于胸腹

C. 通过三焦,流行全身

D. 上荣于头目

E. 与血同行,循脉上下,环周不休

75. 宗气的分布是:

76. 营气的分布是:

A. 呃气上逆

B. 恶心呕吐

C. 头痛头胀,面红目赤

D. 胃脘痛

E. 脘腹有重坠感

77. 中气下陷,可引起:

78. 胃气上逆可引起:

A. 上热下寒

B. 表寒里热

C. 热证转化为寒证

D. 真寒假热

E. 真热假寒

79. 壮热,大汗不止突然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者,证属:

80.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者证属:

A. 坐而仰首,喘而痰多

B. 坐而俯首,气短懒言

C. 但坐不得卧,卧则气逆

D. 但卧不得坐,坐则昏沉

E. 咳逆倚息不得卧

81. 肺胀可见:

82. 气血俱虚可见:

A. 凉血止血,解毒消痈

B. 凉血收敛,止血疗疮

C.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D. 凉血止血解毒散瘀

E.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83. 地榆的功效:

84. 小蓟的功效:

A. 燥湿化痰,解毒散结

B. 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

C. 燥湿化痰,解毒散结,祛风止痛

D. 熄风止痉,平肝潜阳,祛风除痹

E. 熄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利尿

85. 白僵蚕的功效:

86. 蜈蚣的功效:

A. 牛蒡子

B. 淡豆豉

C. 栀子

D. 葛根

E. 芦根

87. 功能解表,兼能除烦的药物是:

88. 功能透疹,兼能除毒的药物是:

A. 金水并补

B. 培土生金

C. 滋水涵木

D. 补火生土

E. 抑木扶土

89. 麦门冬汤体现的治法是:

90. 百合固金汤体现的治法是:

A. 定喘汤

B. 小青龙汤

C. 苏子降气汤

D. 厚朴温中汤

E. 旋覆代赭汤

91. 原方重用生姜的是:

92. 原方注明“不用姜”的是:

A. 清肝泻火,化痰开窍

B. 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C. 平肝熄风,安神定惊

D. 疏肝和胃,健睥化痰

E. 清热泻火,顺气豁痰

93. 风痰闭阻之痫的治法是:

94. 痰火内盛之痫的治法是:

A. 《黄帝内经》

B. 《河间六书》

C. 《景岳全书》

D. 《丹溪心法》

E. 《诸病源候论》

95. “无痰不作眩”的论点出自何书:

96. “无虚不作眩”的论点出自何处:

A. 藿香正气散

B. 玉枢丹

C. 葛根芩连汤

D. 香连丸

E. 芍药汤

97. 治疗干霍乱的主方是:

98. 治疗湿热泄泻的主方是:

三、C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则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

题和答案A、B都有关,请将C写在答题纸上,如果该题和答案A、B都无关,请将D写在答题纸上

A. 气与血

B. 寒与热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99. 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

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

A. 肝的疏泄功能

B. 肝的藏血功能

C. 两者均有关

D. 两者均无关

102.与脾气升清有关的是:

A. 局部疼痛,肤色紫暗,得温可缓

B. 少腹疼痛,甚则肢冷,月经后期,经色紫暗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03. 寒凝血瘀证,可见:

104. 气滞血瘀证,可见:

A. 腹胀便溏

B. 呕吐泡末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5. 肝脾不调证可见

106. 肝胃不和证可见

A. 止防止滋腻呆胃

B. 增强健睥之功

C. 两者都有关

D. 两者都无关

107. 山药炒用的目的是:

108. 白芍炒用的目的是:

A. 火毒疮疡

B. 暑湿泄痢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09. 知母能治疗的病症是:

110. 青蒿能治疗的病症是:

A. 反佐

B. 反治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1. 黄土汤中配伍黄芩的意义:

112.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配伍猪胆汁的意义:

A. 扶正以助祛邪

B. 缓均峻以防伤正

C. 两者均是

D. 两者均非

113. 麻黄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114. 桂枝汤中配伍炙甘草的用意是:

A. 射干麻黄汤

B. 小青龙汤

C. 两者均可

D. 两者均不可

115. 治疗冷哮选用:

116. 治疗寒饮伏肺所至咳喘选用:

A. 肢体关节疼痛

B. 肢体瘦削,软弱无力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7. 痹证后期表现为:

118. 痿证后期表现为:

A. “外风”致病

B. “内风”致病

C. 两者均有

D. 两者均无

119. 中风的病机在唐宋以前,以何者立论?

120. 中风的病机在金元时代,以何者立论?

四、X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 4个备选答案,至少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根据题意,有几个正确选项,请

你在答题纸上把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写在答题纸上,多选或者少选都不得分

121. 气对尿液,对汗液排泄的调控作用是:

A. 温煦作用

B. 气化作用

C. 推动作用

D. 固摄作用

122. 液的特性和功能是:

A. 质稠厚,流动性小

B.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

C. 滋养作用

D. 渗注于血脉

123. 用补气法治疗出血,其主要理论依据是:

A. 气能生血

B. 血能载气

C. 气能摄血

D. 气能行血

124. 寒邪的致病特点:

A. 易伤阳气

B. 易凝滞气血

C. 易致筋脉挛急

D. 易致腠理不密

125. 心阳偏亢可导致:

A. 心神不足

B. 心阴补足

C. 神智呆滞

D. 血热而脉流薄疾

126. 脾气虚损的病机是指:

A. 运化无权,纳食物不香

B. 升降失调,清浊不分

C. 升举无力,中气下陷

D. 统摄无力,血溢脉外

127. 胃气虚的临床表现为:

A. 饮食无味

B. 脘腹胀满

C. 恶心呕吐

D. 内脏下垂

128. 导致女子胞生理功能失调的原因是:

A. 气血不和

B. 心、肝、脾、肾功能障碍

C. 冲、任气血不足

D. 督、带经气失和

A. 邪热恋肺

B. 燥邪袭肺

C. 风热犯肺

D. 肺阴亏虚

130. 诊断虚实夹杂证,应辩明:

A. 虚中夹实,以虚为主

B. 实中夹虚,以实为主

C. 虚实并重

D. 真虚假实

131. 温病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有:

A. 口干咽燥

B. 头胀身重

C. 面目俱赤

D. 胸闷不饥

132. 弦脉主病有:

A. 宿食

B. 痰饮

C. 热盛

D. 痛证

133. 阴斑与阳斑的主要区别在于:

A. 出没无常

B. 颜色的不同

C. 有无发热

D. 发斑部位的不同

134. 出现失眠的常见原因有:

A. 心肾不交

B. 痰湿困脾

C. 心脾两虚

D. 脾气虚弱

135. 下列哪经病证可见肩痛:

A. 手阳明大肠经

B. 手太阳小肠经

C. 手少阴心经

D. 手厥阴心包经

136. 芦荟的功效是:

A. 杀虫

B. 清肝

C. 泻下

D. 祛瘀

137. 下列药物功效不正确的是:

A. 鹿角治疗乳痈初起

B. 海浮石,海哈壳都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C. 榧子药性甘平,不伤胃气且有缓泻作用

D. 枳实破气,内脏下垂不宜使用

138. 麝香的功效是:

A. 开窍醒神

B. 活血散结

C. 熄风止痉

D. 催产止痛

139. 具有温肺化饮作用的药物是:

A. 桂枝

B. 干姜

C. 五味子

D. 细辛

140在《神农本草经》中已记载的药物是:

A. 党参

B. 大黄

C. 北沙参

D. 石膏

141. 服用剂量过大,可以引起呕吐的药物是:

A. 乳香

B. 皂荚

C. 木香

D. 常山

142. 人参的下列配伍哪项是正确的:

A. 亡阳气脱,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者,常配伍附子、龙骨、牡蛎等同用

B. 热伤气津,身热口渴,汗多脉虚,大无力者,常配伍石膏、知母等同用

C. 热伤气阴,亡津失水,心迹脉虚者,常配伍,麦冬、五味子等同用

D. 里实热结,大便秘结,气短乏力者,常配伍大黄、芒硝等同用。

143. 组成药物中,含有牛膝的方剂是:

A. 独活寄生汤

B. 血府逐瘀汤

C. 天麻勾藤饮

D. 镇肝熄风汤

144. 枳实、厚朴同用的方剂是:

A. 橘核丸

B. 麻子仁丸

C. 大柴胡汤

D. 枳实消痞丸

145. 大黄、栀子同用的方剂是:

A. 十灰散

B. 八正散

C. 凉膈散

D. 茵陈蒿汤

146. 葛根芩连汤的适应症是:

A. 湿热泻泄

B. 湿热痢疾

C. 热痢兼表证者

D. 泻利身无热者

147. 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为君的目的是:

A. 补气升阳

B. 补气固表

C. 补气生血

D. 补气行血

148. 回阳救逆汤中配伍五味子的用意是:

A. 合干姜以温阳散寒化饮

B. 合白术以健脾涩肠止泻

C. 合人参以益气生脉

D. 合麝香以防虚阳散越149. 不可误投白虎汤的脉证是:

A. 身热脉浮弦而细者

B. 身热而脉沉者

C. 身热脉洪而不任重按者

D. 身热无汗而口不渴者

150. 应用犀角地黄汤,治蓄血证,“谵妄如狂者”原书注明应加的药物是:

A. 大黄

B. 芒硝

C. 黄芩

D. 桂枝

A. 本虚标实

B. 标实致虚

C. 阳虚及阴

D. 阳虚阴盛

152. 水湿浸渍之水肿的症状是:

A. 全身水肿,按之没指

B. 神倦肢冷

C. 身体困重

D. 胸闷纳呆

153. 厥证的病机是:

A. 气机逆乱

B. 升降乖异

C. 痰瘀互阻

D. 气血运行失常

154. 用清燥救肺汤为主方治疗的病症有:

A. 肺痨

B. 肺痿

C. 肺痈

D. 肺胀

155. 治疗绦虫病常用的中药有:

A. 槟榔

B. 雷丸

C. 南瓜子

D. 使君子

156.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治疗原则,适用于下列哪种病症

A. 水肿

B. 黄疸

C. 泻泄

D. 痰饮

157. 癃闭证的临床表现是:

A. 小便频数

B. 小便点滴而出

C. 小便闭塞不通

D. 小便量减少

158. 淋证的病因病机是:

A. 膀胱湿热

B. 脾肾亏虚

C. 肺热气壅

D. 肝气郁滞

159. 治疗心血瘀阻胸痹证,可选用:

A. 血府逐瘀汤

B. 丹参饮

C. 香附旋覆汤

D. 桃仁红花煎

160. 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肢体强痉,躁扰不宁,二便俱闭,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可选用:

A. 苏合香丸

B. 羚羊角汤

C. 局方至宝丹

D. 安宫牛黄丸

1997年中医综合试题标准答案

73A. 74D. 75A. 76E. 77E. 78B. 79C. 80B. 81C. 82D. 83C. 84A. 85C. 86B. 87B. 88A. 89B. 90A.

91E. 92A. 93B. 94A. 95D. 96C. 97B. 98C. 99A. 100C. 101C. 102A. 103C. 104D. 105A. 106B. 107B. 108D. 109D. 110D. 111D. 112C. 113B. 114A. 115C. 116B. 117C. 118B. 119A. 120B.

121BCD. 122ABC. 123AC. 124ABC. 125BD. 126ABCD. 127ABC. 128ABC. 129BD. 130ABC. 131ABCD. 132BD. 133ABC. 134AC. 135AB. 136ABC. 137D. 138ABD. 139ABD. 140BD. 141ABCD. 142ABCD. 143ABCD. 144ABD. 145ABCD. 146ABC. 147BC. 148CD. 149ABCD. 150AC. 151AD. 152ACD. 153ABD. 154B. 155ABC. 156ABCD. 157BC. 158ABD. 159AB. 160BCD.

199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综合科目试题

一、A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在答题时请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二、B型题:每一道考题下面都有A、B、C、D、E 5个备选答案,如果该题只与答案A有关请将A写在答题纸上,以次类推,

每个答案可以选择一次或者一次以上

A. 左肾右命门说

B. 两肾统称命门说

C.“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说

D.“命门者,目也”说

E.命门为水火之宅说

73. 《难经》关于命门的论点是:

74. 《内经》关于命门的论点是:

A. 元神之府

B. 精明之府

C. 中精之府

D. 血之府

E. 孤府

75. 三焦为:

76. 脉为:

A. 戴眼反折瘛疭

B. 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

C. 口目动作,善惊妄言

D. 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

E. 中热嗌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

77. 足少阳之脉终绝,可见:

78. 足太阴之脉终绝,可见:

A. 肾阳心衰

B. 湿邪困脾

C. 脾肾阳虚

D. 外邪侵袭

E. 脾胃湿热

79. 头面先肿,继而波及全身,小便短少,发热恶风者,多因:

80. 全身水肿.肿势较缓,肢体困重,脘闷纳呆,苔白腻者,多因: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营气为 (分数:2.00) A.水谷之气中的彪悍滑利部分 B.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 C.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 D.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 解析:解析:营气为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达全身,作用为:化血液、营养全身。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不足导致的常见病症 (分数:2.00) A.易外感邪气 B.热性病变 C.血虚证√ D.无汗、多汗、自汗 解析:解析: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卫气虚弱,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的作用 (分数:2.00) A.生化血液√ B.防御外邪 C.温养全身 D.调控腠理 解析: 4.宗气的充盈与下列哪些有关 (分数:2.00) A.肺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饮食营养 D.以上均是√ 解析: 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 (分数:2.00) A.行呼吸 B.行血气 C.资先天 D.温分肉√ 解析: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描绘24种病脉。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热远热——夏季,用寒远寒——寒冬——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 李杲(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 更 新 微 信 k a o y a n j h y , Q Q 群 91790 84 85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2016年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肾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肾的病机 肾的病机,即是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组织之一,由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 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肾阳、肾气、肾阴、肾精等方面。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主水功能。藏精功能失调,则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从而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机能不良;若肾主水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出现尿少,或聚水而为水肿或腹水、或为多尿、小便清长,甚则小便失禁等。 应当指出,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的病变中往往只言精气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所以,肾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等方面。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这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的精和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分述如下: (1)肾精亏虚 (2)肾气不固 肾精亏虚,其形成多由于年老体衰肾的精气亏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损耗,后天失养所致,其病理表现是,在婴幼儿时期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在青年时期,则可影响“天癸”按时而至,从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滑泄、阳痿等到病理表现。 肾主骨而生髓,肾精不足则可致髓虚骨失所养,故见骨骼痿软、两足痿弱无力;髓虚无力充脑,脑髓空虚,则神衰而智力减退、动作迟钝。总之肾精亏虚,在小儿则发育不良或障碍,在成人则早衰而体弱。 肾气不固,其形成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所致。其病理表现则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从而可见遗精、滑泄等症。影响其纳气功能,气浮于上,则可见呼多吸少,动辄气急而喘等症。肾虚则对二便失于因摄,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症。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伤及各脏之阴,且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亦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伤肾精肾阴,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而命门相火亢盛,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之病理表现。可见形体消瘦、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doc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2004 年04 月0]日18:16:2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13?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Z子 B.水为火Z所不胜 c.火为土Z母 D.金为木Z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Z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 ?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屮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屮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耍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丁奇恒Z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14?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 A.气滞 B.气逆 C.气不降 D.气脱 15.分布于而颊部的经脉是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手少阳三焦经 D.手太阳小肠经 16.湿邪致病往往缠绵难愈,是由于 A.湿为阴邪13?湿性重浊 C.湿性粘滞 D.湿性趋下 17.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其中最清稀的是 A.痰饮C.水D.湿 18.对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摄作用的是 A.肝 B.肺 C.脾 D.肾 19.孙络是指 A.十五别络 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C.络脉屮最细小的分支 D.十二皮部的络脉 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见 A.易伤人体上部及肌表 B.易生风动血 C.易耗气伤津 D.易为阳热症状 21 ?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急则治其标 D.标本兼治 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急则治其标 D.标本兼治 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 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 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 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 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 A.“寒者热之”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热者寒之” 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 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 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 C.阴阳俱盛 D.阴阳俱虚 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兼阴虚佐以滋阴。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兼阳虚佐以扶阳。 6.“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 A.实热证√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结论与阴阳五行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张仲景 B、巢元方 C、陈无泽 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A、刘完素3、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A、五脏 B、六腑 C、经络 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A、四时气候的变化 B、昼夜晨昏的变化 C、地理环境 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名称 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 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 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A、寒与热 B、动与静 C、上升和外出 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A、晦晴的 B、内在的 C、静止的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A、明亮的 B、外在的 C、运动的 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 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4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痰饮的致病特点为 (分数:2.00) A.阻滞气血运行√ B.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C.影响血脉运行 D.影响新血生成 解析:解析:痰饮致病特点为:(1)阻滞气血运行:痰饮阻于经络、脏腑,妨碍气血运行,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状。 (2)影响水液代谢:主要是影响肺、脾、肾三脏的生理功能。 (3)易于蒙蔽心神:痰蒙心窍或痰火扰神,出现头晕目眩,痴呆癫狂,神昏谵妄。 (4)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随气流行全身各处,并容易兼邪致病,病证繁。 2.下列哪项是结石的形成原因 (分数:2.00) A.饮食不当 B.情志内伤 C.药物服用不当 D.以上均是√ 解析:解析:结石形成的原因是: (1)饮食不当:偏食肥甘厚味,内生湿热,蕴结肝胆,久而为胆结石;空腹吃柿子、生枣,影响胃的受纳和通降,出现胃结石;饮用硬水等易出现肾结石。 (2)情志内伤:情志失调,肝胆气郁,胆汁蕴结,日久煎熬,形成结石。 (3)药物服用不当: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使脏腑功能失调,药物沉积而形成结石。 (4)体质差异:先天禀赋差异,以至某些物质的代谢失常,形成结石体质。 3.下列哪项不是疠气病邪的致病特点 (分数:2.00) A.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B.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侵袭肌表,常兼他邪√ 解析:解析: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可通过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致病特点为: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具有特异性,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同一种疠气致病,无问大小,病状相似。 4.下列哪项是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内容 (分数:2.00) A.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 B.生于阳——得之风雨寒暑 C.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 D.外所因一一六淫;内所因一一七情;不内外因——劳倦、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解析:解析: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病因的论述是: (1)外感六淫为外因。 (2)七情内伤为内因。 (3)不内外因: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 A题为秦国名医医和提出的“六气病源”,B为《内经》所述,C是葛洪《肘后备急方》的观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总分:135.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型题(总题数:29,分数:29.00) 1.存导致肾阴亏虚的原因中,较为次要的是 (分数:1.00) A.久病伤阴,累及于肾 B.五志过极化火,耗及于肾 C.幼年肾气虚弱,老年精气衰退√ D.他脏为病,累及于肾 E.房劳过度,耗伤于肾 解析: 2.“寒从中生”的主要机理是 (分数:1.00) A.肺气不足,寒饮内停 B.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C.恣食生冷,寒伤中阳 D.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E.痰湿内阻,从阴化寒 解析: 3.“故水病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肾病及心,水气凌心 B.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C.肺脾气化失司,津液停积 D.肾病及肺,子病犯母√ E.肾病及肝,母病及子 解析: 4.《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 (分数:1.00) A.气机逆乱 B.阴血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津液亏虚 E.筋脉失养 解析: 5.与未老先衰,头发枯萎、早脱、早白密切相关的病机是 (分数:1.00)

A.肝血不足 B.肾精亏损√ C.肺气虚衰 D.肾气不固 E.脾虚不运 解析: 6.阴阳不能相维系,可出现 (分数:1.00) A.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C.阴盛格阳,阳盛格阴√ D.阴虚阳亢,阳虚阴盛 E.刚损及阳,阳损及阴 解析: 7.最易导致阴虚阳亢的脏是 (分数:1.00) A.肺脾肾 B.心脾肾 C.心肝肾√ D.肺肝肾 E.肺脾肝 解析: 8.临证所见“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其病机是 (分数:1.00) A.太阳之脉终结 B.少阳之脉终结 C.阳明之脉终结 D.太阴之脉终结 E.少阴之脉终结√ 解析: 9.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分数:1.00) A.阴虚不足,虚阳上亢 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 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 D.阴寒壅盛,阳气浮越于外 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 解析: 10.“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说明了哪两者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考研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2004年04月01日18:16:25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根据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阳经应流注至 A.手厥阴经 B.足少阳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2.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下哪一条是错误的?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火之所不胜 C.火为土之母 D.金为木之所胜 4.《素问.五脏别论》称为“满而不能实”者是指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脏腑 5.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A.肺主气,司呼吸 B.肺主升清 C.肺主通调水道 D.肺主治节 6.脾统血的含义是 A.脾有推动血液在经脉中流行的作用 B.脾有调节经脉中血流量的作用

C.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运行的作用 D.脾有贮藏血液的作用 7.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主要是 A.心阳 B.肺气 C.脾气 D.肾阳 8.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脉 B.筋 C.髓 D.骨 9.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咯,多因感受哪种病邪?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燥邪 10.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A.阴盛慎用寒药 B.阳虚慎用寒药 C.冬季慎用寒药 D.假寒慎用寒药 11.能产生天癸的物质是 A.水谷精微 B.肾精 C.冲任气血 D.命门之火 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A.生发、柔和 B.阳热、上炎 C.长养、化育 D.清静、收杀 13.膀胱贮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赖于 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发肃降作用 C.膀胱的气化作用 D.肾的气化作用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机)-试卷1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邪气盛则实”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实,主要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2.“精气夺则虚”的特点是 (分数:2.00) A.正邪斗争激烈,病理反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 B.病机的本质为“虚”,表现为“实”的临床假象 C.抗病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表现出的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 D.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 解析:解析:虚,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3.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萎顿,属于 (分数:2.00) A.邪气盛则实 B.精气夺则虚 C.至虚有盛候 D.大实有赢状√ 解析:解析: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病机的本质为“实”,表现为“虚”的临床假象,因邪气亢盛、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所致。 4.脾气不足,运化无权之湿滞中焦证,既可以见到面黄气虚等虚证,又可以见到呕吐腹泻等水湿留滞的实证,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似实 解析:解析: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5.邪热炽盛灼津导致气阴两伤,属于 (分数:2.00) A.虚中夹实 B.实中夹虚√ C.真实假虚 D.真虚假实 解析:解析: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状态。 6.正气已虚,余邪未尽,因正气难复,致病处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属于 (分数:2.00) A.邪正相持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胜邪退

2019中医考研专硕大纲

一、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7、五脏与志、液、体、窍、时的关系。 8、脏腑之间关系:脏与脏之间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血津液 1、精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生成。

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整本书考研重点总结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善病鼻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对人体的影响 2.辨证论治 3.阴阳学说 Ⅰ.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映了阴阳的制约关系。又如“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说明了阴阳的制约、消长失调。 (2)阴阳的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3)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5)阴阳的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用于疾病的治疗 Ⅱ.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胜的治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衰的治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即所谓“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阳虚:“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即所谓“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四、五行学说 1.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五行的特性及其引申含义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调达舒畅;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 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运行; (2)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3)五行的相生和相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医学考研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考研:中医基础理论 谈到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大家首先能够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帝内经》,即将面临医学考研的你们应该都清楚《黄帝内经》在中医中的重大作用,接下来我们具体重点讲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 A.易:于蒙蔽心神√ B.易于阻滞气机 C.影响血脉运行 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的致病特点为: (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溢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2.下列哪项叙述与“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无关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主 C.气机升降失常——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D.病程的缠绵性——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D为湿性黏滞的致病特点。 3.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生五邪” A.内风 B.内寒 C.内湿 D.内暑√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 4.“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是由于 A.味过于酸√ B.味过于苦 C.味过于甘 D.味过于辛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5.“( )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A.忧 B.思 C.悲√ D.恐 《素问·举痛论》原文。 6.下列关于湿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C.湿为阴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 D.气机升降失常,则导致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C项为寒邪的特点。 7.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属于 A.怒则气上√ B.惊则气乱 C.悲则气消 D.恐则气下

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

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 谈到医学考研之中医基础理论,大家首先能够想到什么呢?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黄帝内经》,即将面临医学考研的你们应该都清楚《黄帝内经》在中医中的重大作用,接下来我们具体重点讲讲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即对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体现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方面。 (2)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基本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及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五脏与形体、官窍的关系,并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联系起来,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4.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特点及综合运用。 (三)藏象 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共同生理特点及区别。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4.六腑的生理功能。 5.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关系,包括心与肺、心与脾、心与肝、心与肾、肺与脾、肺与肝、肺与肾、肝与脾、肝与肾、脾与肾的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包括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的关系;六腑之间的关系。 (四)气、血、津液 1.气 (1)气的基本概念。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2012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2012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要 1﹒绪论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治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补充了《内经》的不足,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2.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晋·王叔和的《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我国第一步医学百科全书。 陈.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 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发展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写成的,《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析,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千般灾难,不越三条……” 3.《诸病源候论》是第一部病因病机症候学专书;4.金元四大家的医学思想: 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五气过极皆为热” 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寒 凉派; 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攻邪以病,————攻邪派。 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补土派; 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养阴派; 5.明代吴有性的《温疫论》中创“戾气”说清·叶桂的《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2016年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肝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肝的病机 肝的病机,即是肝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肝是人体储藏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由肝脏及其经脉所组成,其经脉络胆,与胆构成表里关系。肝与其他某些组织器官如筋(肝主身之筋膜)、目(肝开窍于目)、爪(肝其华在爪)等,均有密切联系。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肝气尚能管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应当指出,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易逆、易郁之特性。 肝阴、肝血除能滋养肝脏本身外,并能涵敛肝阳,使其不致偏亢;滋助肝气使其疏泄条达得宜而不郁滞;尚能养目使其视物清晰;营养筋膜使其坚韧有力等。可以看出,肝之生理功能涉及到人体的气、血、津液、筋脉等各方面,而主要仍与疏泄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不及或障碍,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内容亦多在肝阴、肝血失调之中阐述。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方面。亦常影响及脾胃的功能,使其和降失常,运化失职。 (1)肝气郁结(2)肝气横逆(3)肝火上炎 肝气郁结,又称肝郁气滞。系指肝之疏泄功能不及或障碍,以致气机郁滞不畅之病理状态。其形成多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郁不畅,郁怒伤肝所致。其病理则表现在气滞于机体的某些部位,可出现胀满疼痛等症。若痰气互结或气血互结,则在其结滞的局部可出现肿块。若气滞于肝,则两胁胀满或右胁疼痛;肝气阻滞,或痰气郁结,或气血互结于肝之经络,则上可发为瘿瘤、梅核气;中可发为两乳胀痛或结块;下可发为少腹疼痛,或牵引睾丸坠胀,以及女子痛经,甚则经闭等。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影响及脾胃的纳化及和降功能,则可见胸胁胀痛、脘腹满闷、呃逆嗳气、食欲不振等症。 肝气横逆,系指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肝气横逆累及脾胃功能而言。其形成多由肝郁气滞病证发展而来。其病理表现是:若肝气横逆犯胃,则胃气失于和降,引发胃气上逆,而见嗳气吞酸,或呕吐,甚则胃脘疼痛;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运化功能失调,可发作腹痛泄泻交作,并能随情绪之变化而休作;若大怒伤肝,肝气亢逆或肝火暴张,则可动血,而致烦躁易怒,或吐血、衄血,或暴崩等症。 肝火上炎,多因肝郁气滞,郁而化热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暴张,引发肝火上逆;或因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肝火旺所致。其病理表现是:肝火上炎,肝之阳气升动太过,故可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耳暴鸣或暴聋等症。肝阳亢逆,郁火内灼,极易耗伤阴血,而致阴虚火旺;肝火灼伤肺胃络脉,则易出现咯血、吐血、衄血;气火上逆之极,阳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中医考研《中医基础理论》2021年考点与考研真题 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考研真题 本书严格遵循《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要求,共分为9章,每章均对大纲规定考点进行了详尽解析,相关考点插入往年真题。具体来说,有以下特色: (1)归纳考点:根据考纲要求,系统地梳理了核心知识点,建立起系统而精确的知识脉络,可方便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要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详解真题:精选近年考研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的真题,并作出了详尽解析,插入到相应考点后面,对考生了解某一考点的出题情况、掌握命题者的出题思路、巩固重难点知识都大有裨益。 第1章绪论 1.1考纲要求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2.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3.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 (1)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是应用中医独特理论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2)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 (1)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2)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 (3)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4)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