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差距

国外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差距

国外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差距
国外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差距

收稿日期:2003O 11O 21

作者简介:徐 朴(1934O )男,江苏启东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中国非织造布和产业用纺

织品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

非织造布

国外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设备的

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差距

徐 朴

(中国非织造布和产业用品行业协会 北京 100025)

[摘要]对国外水刺生产线中的梳理机、铺网机、水刺机等关键设备在技术上的最

新进展作了介绍。如:梳理机在解决飘网、互相粘搭、横向不匀方面;铺网机在解决横截面整形系统;对整条生产线解决全流程自动控制系统;水刺机在提高水刺缠结效率,减少能耗,提高运转率,保证质量稳定方面以及发展水刺复合产品的相应配置等,这对发展我国水刺技术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飘网;线性剥取系统;纤网导入装置;整形系统;控制系统;缠结效果 中图分类号:T S17312+2 T S17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O 3348(2004)01O 0012O 06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1]

阐述了我国水刺非织造

布工业发展迅速,其势不可阻挡,也分析了目前我国新上的水刺生产线以国产生产线为主,占总生产线数的80%左右,其原因在于国产线价格较低,仅及进口线的1/4~1/5。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国产线与进口线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二方面:(1)每条生产线的产量只有进口生产线的1/2~1/3。(2)产品质量无论外观质量及内在质量均有较明显的差距。国产线生产的水刺布在外观上不如进口线生产的平整、细致,内在质量不论强度和均匀度都与进口线生产的有差距。由于以上原因,生产的产品如果做革基布,一般都只能用于PVC 革,而PU 革基布则大多用进口设备来做;在生产医卫用品时,国产设备生产的产品也较进口设备生产的差一个档次。

本文的目的,将着重分析国外水刺生产线的发展趋势及我国设备存在的差距,以期我国的设备制造厂能及早迎头赶上。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水刺生产线,不仅局限于水刺设备本身,也包括前道设备开松机、梳理机、铺网机、牵伸机等。由于前道设备速度开不高或质量

存在问题,同样也会影响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和

质量水平。

以下将对水刺生产线中几台主要设备作些分析:

1 前道设备方面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差距111 梳理机

我国是纺织大国,棉纺、毛纺梳理机的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设备的质量和生产速度虽然与国外也有差距,但大体差别不多。而非织造布梳理机的质量和速度其差距要大得多。究其原因,二者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棉、毛纺梳理机其输出产品是条状形态,而非织造布梳理机输出的产品是网状形态。由于我国梳理机的生产厂过去都习惯于生产以条状形态输出的纤维产品(特别是几个原来生产毛棉梳理机的企业),对网状产品的特点注意不够,研究不深,忽略了应相应采取的措施。因此,虽然在梳理部件上大体与国外采取相似的结构,但在运转速度和最终产品质量上却与进口设备有较大的差距。

条状输出和网状输出会带来什么不同呢?

其一,条状输出,纤维凝集在一起强度较高,

纤维条运行时不易飘起,产生意外变形小,在较高的运行速度下较易取得好的效果。而网状产品的输出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气流影响、输送帘子光洁程度的影响,容易造成转移不彻底,产生飘网、互相粘搭等现象,致使产生意外的不匀,严重的甚至产生互相缠绕。运转速度愈高,则这种现象愈严重。

其二,条状输出在成条时,横向各网段起相互并合的作用,横向的不匀不易暴露,而网状输出成网后不产生并合作用,因此对网的质量要求更高。

国外的梳理机正是在解决网状输出不产生飘网、互相粘搭,保持横向均匀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学习。

11111 法国Thibeau (属于NSC 集团)梳理机广泛应用线性剥取系统LDS 及纤网导入装置W ID

所谓线性剥取系统是适用于纤网从滚筒上顺利转移至带有孔眼的输网帘上的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由于采用吸风的原理将纤网吸附在带有孔眼的输网帘上(下有吸风)使纤网在剥取和输送过程中

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图1 线性剥取系统LDS (T hibeau)专利技术

纤网导入装置WID 亦是NSC 的专利技术。如

图2所示,在纤网转移时,在转移处装有吸气导辊,将纤网在吸附状态下转移,不会产生纤网的破碎和意外牵伸。

图2 纤网导入装置WI D

在实际应用时,常常将上述两种技术结合使用。图3为LDS 及WID 在纤网从梳理机上输出时二者结合使用的例子。从而保证纤网在输送过程中顺利转移,不会产生飘网、意外牵伸等现象。

图3 L DS+W ID

由于Thibeau 梳理机(CA11型)广泛应用了这些措施,从而使梳理机的速度得以提高,而产品质量能够保持较高的水平。

11112 Spinnbau (属Dilo 集团)梳理机

新的Spinnbau 梳理机在输送帘部份广泛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纤网转移技术:它采用带有负压的吸

气输网帘。该输网帘表面带有孔眼,在整个纤网输网帘下空间装有一种特殊设计的翼片群(如图4)。翼片本身不运动,当输网帘运动时,由于其与翼片之间的相对运动能产生负压,从而可吸住纤网不使飘起,速度越快,吸力越大。可以在不需附加动力的条件下避免飘网及任何意外牵伸的产生,保持纤网在控制的条件下运动。这就为提高梳理机的速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据称:梳理机的线速度可以达到200m/min,在某种有利的条件下,甚至可开到300m/min

图4

2 交叉铺网机

对于纵横向强度比有一定要求,克重较重的产品,在梳理机后还要经过交叉铺网机及牵伸机。传统的交叉辅网机有三大弊端:

(1)由于纤网的张力,使纤网产生横向收缩;

(2)当铺网小车变换方向时,由于存在死点(铺网速度为0),与梳理机以恒速输出之间产生差异,在纤网边缘部份产生超喂,致使边网部分的重量大于中间。

(3)当后续固结时,产品横向进一步收缩,使两边偏重的问题更加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几个主要生产交叉铺网机的厂家都采取了措施,现举Asselin(属NSC 集团)及Autefa(属Dilo 集团)的设备加以说明。

211 阿斯林(Asselin)的交叉铺网机

为了解决一般交叉铺网机存在的弊端,阿斯林开发了新一代的夹持式交叉铺网机,其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缩短由梳理机至纤网铺放点之间的通道距离,以降低纤网所受到的张力。阿斯林把原来纤网

进入皮卷控制的长通道改为短通道。

图5 Asselin 交叉铺网机

(2)采用多台伺服电机驱动,并使用计算机控制,使所有运动部件和位置控制更精确。避免部件产生撞击震动,减少小车换向变速时间,利用铺网小车储存一定长度的纤网,调整纤网在不同位置输出的纤网长度。在边网铺放时,使纤网欠喂,而至中间时,释放储存纤网,使之超喂,以保证水刺固结后的纤网横向均匀度处于最佳状态,这种技术阿斯林称之为profile 技术,亦即是纤网横截面整形系统。

(3)图5为阿斯林长通道和短通道二个系列交叉铺网机的示意图。表1为相应的机型。

由表1可知,阿斯林最新的交叉铺网机机型为短通道Profile665型,其最高入网速度可达到

200m/min,原来转让给我国Active (活力)型,已是落后的机型了。

表1

机型Pro fi le 665

Pro fi le 660

Pro fi le 500Prof i le 400

Prof i le FP

Pro -El ite

Elete Ac t i v e

2型Active 1型

通道长短短通道长通道

入网速度m/min

200

170

150

120

60

80

70

60

45 以上的机型中Profile665、600、500、400,以及Proelite 都具有这种整形系统。为保证水刺固结后成品横截面均匀,必须使整形后纤网中间稍厚些,以使经过水刺二边增厚后达到一致。因此,上

述整形系统在考虑/超喂0/欠喂0时,必须把这

个因素考虑在内。

图6

注:图6A 未采用整形系统常规铺网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B 铺网机采用整形系统后未经固结的纤网横截面示意图;图6C 经过固结后纤网的横截面示意图。

212 Autefa 交叉铺网机(属Dilo 集团)

Autefa 的交叉铺网机同样带有储网功能和纤网横截面整形功能(Profiling 系列)。用计算机控制Profiling 系统,通过改变铺网小车的速度对纤网进行超喂或欠喂,同样使产品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其最高入网速度(CL-4004机型)可达150m/m in 。213 纤网均匀性全自动控制系统

交叉铺网机横截面整形系统(NSC 的profile 系统,Dilo 的profiling 系列),虽然可以解决纤网横截面均匀性的一些问题,但是只能根据一般规律事先设置程序。实际上喂入纤网的均匀性千差万别,固结前后的差异亦不尽相同,靠这种设定的规律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为了彻底解决纤网的不匀问题,NSC 集团首先于1999年研究成功ProDyn 系统,Dilo 集团后来亦推出了CVI profi-line 系统。这个系统是将梳理机、铺网机以及后面的水刺设备联成一体,形成自动控制系统。在水刺固结烘干后(未经卷绕),利用B 或C 射线检测装置不断沿横向往复运动,对非织造布每一点的厚薄情况进行检测,将信号返回中央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对设备的工艺状态进行调整,形成闭环系统,使最终产品获得均匀一致。

图7

NSC 系统与Dilo 系统在控制上有一些不同:

NSC 的ProDyn 系统参与控制系统的有servo O x 梳理机,交叉铺网机;在线固结后设备的自动检测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图7为某厂采用ProDyn 前后质量(CV 值)的对比情况,采用前CV 值为411%,采用后为0185%。据NSC 介绍,采用

ProDyn 后CV 值达到1%以下是有保证的。由于产品不匀率下降,在保持非织造布同样功能的条件下,可以大幅度降低原料用量。

Dilo 集团的CVI Profi-Line 控制系统则包括以下硬件:

(1)spinnbau (斯宾宝)生产的带有FBK 喂料箱的Super-Servo 梳理机;

(2)Dilo (迪罗)公司的CVI 工作站;(3)AuteFA 公司的Top-Liner 交叉铺网机CL4004;

(4)检测固结后单位面积重量变化的检测装置。

检测装置同样在固结后,卷绕前用B 射线(或C 射线)检测头沿机幅宽度方向往复运动进行检测,根据检测情况通过计算机调整工艺参数,达到产品质量的提高。

据了解:虽然Dilo 的Profi-LineCV I 与NSC 的ProDy n 的作用相类似,但调整点却不同。Dilo 集团是在梳理机和交叉铺网机联结之间加一牵伸机构,根据检测出来的情况,提前调整牵伸机构的牵伸倍数,使纤网减轻或增厚,以正好适应最终产品的均匀一致。而ProDyn 系统,据称其调整点是道夫速度。即根据检测出来的情况改变道夫与喂入罗拉间的牵伸倍数,同样可以达到最终产品的均匀一致。两者相比,似乎以ProDy n 更合理些。Dilo 集团采用这一自动控制系统后,据称可使固结后的非织造布CV 值控制在015%~115%之间。由于国外设备采用全自动控制系统,这就为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3 水刺设备

水刺设备国际上主要有两家:Rieter perfo jet 和Fleissner 。其主要特点是产品质量稳定、能耗低,每条生产线的产能高。以产能来说,每条生产线年产可高达万吨,配置单台梳理机的亦可达3000t/年。而国产生产线仅为800~1400t/年,相差甚大。进口生产线能耗这些年明显降低,如以perfojet 为例1996年

前该公司生产1kg 水刺布耗能1度电。1996年后推出JetLace-2000,每公斤水刺布耗能已降为013度,而目前已降至0107度(均以30g /m 2水刺布为准),仅及1996年前的1/15~1/20。产品质量亦显著提高。图8为perfojet 与其它水刺设备所生产的水刺布抗拉强度的对比情况。水刺布的表面质量国外设备生产的

亦明显好于国内设备生产的。

图8

注:均为第一滚筒上经二排喷头水刺后的强度

国外水刺设备的主要特点为:

311 Fleissner 在进行主要缠结前,将纤网用网帘上下夹紧并压实,进行预湿和预水刺,这样可以减少空气隙,保持纤网不移位,在主水刺时,可提高水刺效率,降低能耗。Perfojet 亦经过一定的预湿和预刺。

312 积极提高水刺缠结是包括水刺头的直接喷射作用和射流遇到支持纤网的介质所产生的反弹作用二者联合产生的作用。Rieter perfojet 和Fleissner 都采用金属水刺鼓或金属网帘代替纤维质输网帘,其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高压水流与之接触后能增加反弹作用。在这方面国外作过很详细的试验表明:当用纤维质的输网帘支持纤网时,经水刺后几乎没有回弹固结效应,因为纤维质的托网把水刺的能量都吸收了。Rieter perfojet 为增加水刺的反弹固结作用,首先研制采用了镍质微孔套筒(M icro perforated sleeve),用于Jetlace 2000及以后的机型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微孔直径为0125~013mm,在套筒表面随机分布。他们认为采用有规律的分布会产生针痕。但是Fleissner 则正好采用有规律的微孔(采用镍质微孔套筒或不锈钢丝鼓),使水刺产品具有自己的特色,以适应一些买主的需要。国内最近亦已开发成功镍质套筒以代替原来的纤维质网帘。但在一些工艺上还缺少系统研究。

Perfojet 在这方面作了较详细的研究,他们认为:为充分发挥反弹力的作用,水刺鼓微孔套筒的开孔率以小为宜,但开孔率过小会造成纤网中的水份吸不干,同样也会影响水刺的缠结效率,且会造成水

针痕。他们的试验表明:开孔率以8%为最佳,开孔率

过大会造成反射面减少,将显著影响缠结效果。

另外,perfojet 认为:套筒套在支持滚筒上面的接触面要小,以保持有较好的脱水效果。perfo -jet 建议采用比蜂窝孔略高的支持凸缘来支持套筒

(如图9),这样可以使支持表面的开孔率达到95%,如果采用目前多孔板来支持镍网套筒,由于多孔板的开孔率只有50%,微孔套筒的开孔率用8%就嫌之过低,脱水作用就不够,应该适当放大微孔套筒的开孔率。另外蜂窝滚筒与抽吸机构内部需要精密配合使之无泄漏,以保持脱水效果。

图9

水刺头的设计更是十分重要。Fleissner 和per -fojet 对此都十分重视。实践证明:对水刺头加强设

计,使水刺头内腔不产生紊流,保证水流在腔内均匀分布,可以用较低的水压加工同样克重的产品,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和保持好的缠结效果。Perfo -jet 对水刺头内腔采用连续狭缝代替原来钻孔的设计,使水流达到理想状态(图10)。Fleissner 称:经过大规模的数值模拟和大量试验,大大优化了水刺头内部的几何结构,确保即使在宽幅的条件下,也能达到比较均匀的水流分布。

图10这些措施对于提高质量,减少能耗都是十分有效的。

313 在水刺头的整体布局上,Fleissner 和perfojet 的思路似乎亦不一致。Fleissner 水刺一般采用三级,四级的较多。每级配的喷头数亦较多。国内进口Fleissner 的水刺最多有11个喷头位的,(常用9个喷头,余2个位备用)。而perfojet 的一般采用三级,每级一般2个喷头就可以了,整台车的喷头数一般为5~7个。Perfojet 更多地强调提高每级水刺的缠结效率。另外,Fleissner 的水刺机可配备较高

的水刺压力,最高可达600Pa,有利制作较厚型的产品。Perfojet 一般不提倡采用过高的水刺压力。314 提高设备运转率,保证产品质量稳定Perfojet 和Fleissner 都对水针板的使用寿命十分重视。水针板在高压水流以100~350m/s 的高速喷射作用下极易磨损,水针板磨损后会带来针孔堵塞影响产品质量,因此必须每班清洗。针板的寿命短的只有几百小时就要调换。Perfojet 改变水针板使用特种合金钢,其硬度由原来肖氏250度提高到1200度,使针板寿命提高4倍。Fleissner 称在使用600@105

Pa 的水压时,通过改变材质,比原来的使用寿命提高30倍。另外,水针板夹紧装置用自封形式代替油压,这方面国内新供应的设备亦已采用,这使调换水针板十分方便。

国外水刺生产线对水过滤装置十分重视。目前基本上都采用絮凝气浮,二道砂过滤(带反冲清洗),袋式过滤等多道过滤。可以保证回水保持清洁,有效减少新鲜水的用量。同时可以保持过滤效率稳定,可以大幅度减少针板堵塞现象。在使用时还普遍采用紫外线灭菌或化学法灭菌措施,减少细菌和泡沫现象的产生。

国内新引进设备的过滤装置大都与此类似,但国内生产的设备在这方面都还与此存在着差距,需要迎头赶上。

315 采用双区干燥装置

Rieter Perfojet 与M etso 合作,最近推出双区烘干机PerfoDry 3000,这种烘干机的特点是分成两个干燥区来增加烘干机的柔性和安全性。所谓双区即一个是湿区亦即是高温区,另一个干区即低温区。这种配置特别适用于干燥不同原料混合的产品,如聚丙烯原料和粘胶或木浆混和或复合的产品。粘胶或木浆纤维含水量大,而聚丙烯纤维熔点低,如果采用一种温度不易发挥设备的效率。分为双区后,第一区采取高温,由于产品刚进入干燥区,非织造布含水量大,即使温度高些聚丙烯亦不会融化,而这有利粘胶纤维或木浆纤维中的水份迅速得到烘干,当再进入第二区时,温度较低适合于聚丙烯纤维的加工,而此时粘胶或木浆纤维在第一区高温下已基本干燥,温度低些也能烘干。这样可以提高整台烘燥机的速度,也有利于提高热效率,这种双区干燥装置已在Jet-Lace 3000中应用。316 将水刺固结用于复合产品

以前水刺方法都用于梳理成网的固结,但目前

Rieter Perfojet 和Fleissner 都已分别和不同的合作

者开发了将水刺用于加工多种成网方法的技术和设备。其中最为成熟并已定型的设备为将梳理成网与浆粕气流成网利用水刺进行多层复合的技术。R-i eter Perfojet 与M&J Fibertech 合作搞出的称为Air -Lace2000和AirLace 3000,Fleissner 与Danw eb 合作搞出的称为Aquapulp 。图11为AirLace 3000型生产线的示意图,这是将梳理成网经水刺初步固结后,上面加上浆粕气流成网的纤网层再经水刺进行最后固结并经烘干、卷绕后形成二层复合的非织造布。Fleissner Aquapulp 则采用在梳理成网纤网上铺上浆粕气流成网后再加上一层梳理成网,然后再经最后水刺,形成梳理成网)))浆粕气流成网)))梳理成网三层复合的加工方法。据Rieter Perfojet 称亦可供生产这种三层复合的AirLace 设备如图11。这种复合产品最适合用于揩布。在三层复合时,上下二层可以用纯涤纶(或丙纶)纤维,中间层为木浆纤维;在上下两层复合时,下面用的是涤纶纤维,上层为木浆纤维。这种产品可以代替原来采用涤纶和粘胶纤维混和制作的水刺揩布。它既有一定的强度又具很好的吸湿性和柔软性。由于木浆纤维价格大大低于粘胶纤维,因此产品的最终成本要比原来涤粘水刺揩布低得多。设备的投资可能要大一些,但由于原料便宜了,可以很快就得到补偿。由于经济上的合理性,在世界上已有10多条生产线在运转。我国目前已能自己生产水刺机,浆粕气流成网设备国内也已有多家能够生产,二者进行联接起来应该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故期待国内的企业搞出相应的生产线来。

除了以上定型的复合设备外,国外也已有水刺用于纺丝成网的固结,纺丝成网与浆粕气流成网的复合水刺固结,湿法成网的固结等等,由于这几种加工方法尚没有定型的设备,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图11 Rieter Perfojet 的A ir L ace 生产线。

参考文献

[1]徐朴1水刺非织造布的发展形势和几点建议[J]1北

京纺织,2003(6)1

更正启事:本刊2003年第6期19页右栏第6行,/,生产线45~85条,0应改为/,生产线45~50条,0,特此更正,并向作者致歉。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及发展前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贮、传递、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凡涉及到这些过程和技术的工作部门都可称作信息部门。 信息技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功能。信息技术可能是机械的,也可能是激光的;可能是电子的,也可能是生物的。 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缩微技术等。 传感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功能;通信技术的任务是延长人的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功能;计算机技术则是延长人的思维器官处理信息和决策的功能;缩微技术是延长人的记忆器官存贮信息的功能。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大致的,没有截然的界限。如传感系统里也有信息的处理和收集,而计算机系统里既有信息传递,也有信息收集的问题。 目前,传感技术已经发展了一大批敏感元件,除了普通的照像机能够收集可见光波的信息、微音器能够收集声波信息之外,现在已经有了红外、紫外等光波波段的敏感元件,帮助人们提取那些人眼所见不到重要信息。还有超声和次声传感器,可以帮助人们获得那些人耳听不到的信息。不仅如此,人们还制造了各种嗅敏、味敏、光敏、热敏、磁敏、湿敏以及一些综合敏感元件。这样,还可以把那些人类感觉器官收集不到的各种有用信息提取出来,从而延长和扩展人类收集信息的功能。 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惊人的。从传统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到如今的移动电话,传真,卫星通信,这些新的、人人可用的现代通信方式使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使过去必须由专业的电信部门来完成的工作,可由行政、业务部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方便地来完成。通信技术成为办公自动化的支撑技术。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信息技术的核心内容。计算机技术同样取得了飞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朱军王培国 (成都军区) 摘要:综述了卫星通信网中使用的CDMA、抗干扰、MPLS等技术和卫星通信的发展趋势,并对我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卫星通信CDMA 抗干扰MPLS 发展趋势 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卫星通信网络的定义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其中,地面站是指设在地球表面(包括地面、水面和大气层)的通信站,也称为地球站。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 当卫星的运行轨道属于低轨道时,对于相对较远的地面站而言,要进行远距离实时通信,除采用延迟转发方式(利用一颗卫星)外,也可以利用多颗低轨道卫星进行转发,这种网络就是通常所说的低轨道移动卫星通信网络。 2 卫星通信中的主要技术 2.1 CDMA技术 CDMA(码分多址)系统通过采用话音激活技术、前向纠错(FEC)技术、功率控制技术、频率复用技术、扇区技术等技术手段,可使CDMA系统容量大幅扩大,同时,它还具有抗多径干扰能力、更好的话音质量和更低的功耗以及软区切换等优点。CDMA以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及优越性而广泛应用于数字卫星通信系统中。特别是近年来,小卫星技术的发展为实现

全球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利用分布在中、低轨道的许多小卫星实现全球个人通信,已在国际上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 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根据导频信号的幅度实现功率控制, 减少用户对星上功率的要求从而增加系统的容量,减少多址干扰;CDMA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可利用多个卫星分集接收,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改善传输的可靠性。此外,由于CDMA多址方式具有优越的抗干扰性能、很好的保密性和隐蔽性、连接灵活方便所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军事卫星通信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抗干扰技术 现代军事斗争中,敌我双方对卫星通信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对抗越来越激烈。未来战争中电磁环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卫星通信因其固有的特点而面临极大的威胁。由于通信卫星始终暴露在太空中,且信道是开放的,易于受对方攻击。因此,军事卫星通信中干扰和抗干扰是斗争双方关注的焦点,研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已成为提高军事通信装备生存能力、确保军事指挥顺畅的关键。 卫星通信抗干扰主要通过传输链路抗干扰、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以及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等措施实现。 传输链路抗干扰主要有DS/FH混合扩频、自适应选频、自适应频域滤波、猝发通信、时域适应干扰消除、基于多用户检测的抗干扰、跳时(TH)、自适应信号功率管理、自适应调零天线、多波束天线、星上SmartAGC、分集抗干扰、变换域干扰消除、纠错编码和交织编码抗干扰技术等。软硬件设备抗干扰主要有光电隔离、硬件滤波、屏蔽、数字滤波、指令冗余、程序运行监视等技术。建立综合智能抗干扰体系可以通过建立软件化抗干扰硬件平台、建立智能化抗干扰软件应用系统,如:智能抗干扰系统、网络监测控制系统、专家策略支持系统等措施实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一种抗干扰、抗搜索、抗截获的技术是跳频通信技术,它是在现代信息对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各国军方对这一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十分重视,不断加强对跳频抗干扰通信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目前,跳频技术装备正朝着宽频带、高速率、数字化、低功耗的方向快速发展,其信息战潜力巨大。 2.3 基于MPLS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体系构架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由于可将IP路由的控制和第二层交换无缝地集成起来,具有IP的许多优点(如扩展性、兼容性好),又可很好地支持QoS和流量工程,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通信技术之一。近年来,在地面固定网MPLS技术逐渐成熟后,该技术已向光通信、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扩展。现有的宽带卫星系统设计主要采用卫星ATM 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给不同的业务提供很好的QoS保证,并可利用面向连接的虚通路设计以及流量分类等方法为网络提供有效的流量工程设计。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探讨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人类生活在不断进步,现在的社会是科技型的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而信息化需要的是计算机,需要的是互联网,为了紧跟时代的潮流,为了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方便中国信息事业的发展,移动通讯也在一代一代的更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新型的通信手段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将根据移动通讯来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并且进行研究分析,为我国移动通讯将来的发展提供探索新趋势。 关键词移动通信技术;发展;数据;信息时代 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通信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经过四代的变革更新,处在第五代的热潮之中。人们的工作、出行、购物,都要依靠移动通信来完成,因此,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必需品”。经过调查统计,我国移动用户的使用者已经突破了十亿,目前的使用量还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极为乐观,同时也促进了我国的信息发展。 1 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背景 移动通信系统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诞生的,直到现在,它一共经历了四次更新换代,预计到2020年将经过第五代的發展历程。 第一代通信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完成的,它主要是通过模拟传输数据,因此传输的速度十分的慢,而且质量相对来说也较差,并且无法加密,安全系数也很低,业务量也很小,所以很快就被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淘汰了。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初期,这次它引入了较为密集的技术结构,并且还引用了智能技术,虽然比起第一代的通信技术好了很多,但依然有多的不足之处,传输的速率依然很慢,安全稳定系数依然不够高。 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就更加的智能化,前两代无法解决的宽带服务,由于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到来也有了相应的提供。它具有Internet的能力,还可以实现全球漫游,传送质量较高的图像等。 第四代通信技术就是现在我们使用的4G网络,上网的速度更加的快,并且有了移动宽带和WIFI。我国现已经进入了4G生活时代,4G具有极高的下载速度和高清的电视,是前三代无法达到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的需求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从而使我国的信息发展跟上时代的脚步[1]。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2008-12-25 19:48 【摘要】本文概述了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讲述了移动、卫星、光纤等通信方式。 关键词: 通信技术发展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二、社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 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是刺激技术发展的原动力,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发展,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以往那种单一、低效的信息传输方式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不仅要求所获取的信息数量更多、质量更好,还要求获得信息的手段更加方便、快捷,并能对信息系统实现实时、交互控制。社会与市场的这种需求再加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三、移动通信 为了实现客户对通信业务种类及数量的需求,移动电话通信系统在经历了模拟、GSM数字系统变革后,,又提供了一种能够全球漫游、支持多媒体等数据业务且有足够容量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既是码分多址技术(C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码分多址无线电通信技术是第三代无线电通信技术, 目前已在北美、东南亚和韩国被大规模投入商用。以前的模拟手机只能在模拟网覆盖地区使用, GSM 手机只能在GSM 网覆盖区使用, 两大系统互不兼容, 造成频率资源的浪费。采用CDMA 技术的新型手机由于实行的是双模式, 所以无论是数字网, 还是模拟网覆盖的地区, 都能自动转换工作方式, 不但可以提高频率资源利用率10~20倍,而且给用户带来方便;二是通话质量高,接近市话效果;三是发射功率在0.1~2000毫瓦之间所以对,人体辐射小。四是断话率低,保密能力强,因此,倍受用户的青睐。另外, 低地球轨道卫星开辟了移动通信的新领域, 掀起了卫星全球移动通信的新浪潮。将多个卫星链接在一起, 把地球天衣无缝地覆盖起来, 由多个蜂窝交换机网, 可连通地球上任何一点, 从而实现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实现“电子地球村”的目标。 四、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是在空间技术和微波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通信方式。其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信号,可实现两个或多个地球站之间的通信。全球卫星通信产业正在飞速发展, 卫星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中、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内的新系统不断涌现出来, 归纳起来,分为非同步(含低轨道L EO、中轨道M EO ) 和同步(同步轨道GEO ) 两大类。以低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具有时延短、路径损耗小、能有效地频率复用、卫星互为备份、抗毁能力强等特点,多星组网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覆盖。典型的有“铱”系统、“全球星”系统。以静止轨道卫星为基础的系统, 使用卫星少, 卫星静止可实现昼夜通信, 监控卫星系统简单。这些系统, 正在步入产业化、商业化和国防化的轨道。卫星通信还有几项新技术:小天线地球站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 摘要:本文回顾了20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历程,对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了概述。主要针对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及数字微波通信进行了发展趋势的介绍。同时,对现代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现代信息 技术发展趋势 0引言 20世纪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1900年波罗的海的一群遇难渔民,通过无线电呼叫而得救,移动通信第一次在海上证明了它对人类的价值;1903年底莱特驾驶自己的飞行器飞上了蓝天,开创了航空交通新领域;1946年世界上第一架计算机诞生,开创了信息经济时代和扩展人类脑力的里程碑;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计算机网络ARPANET开通,为因特网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通信技术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当初的人工转接到后来的电路转接,以及到现在的程控交换和分组交换,还有可以作为未来分组化核心网用的ATM交换机,IP路由器;由当初只是单一的固定电话到现在的卫星电话,移动电话,IP电话等等,以及由通信和计算机结合的各种其他业务,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即将上市,以及以后的第四代通信,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的社会。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通信作为传输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的巨大动力。电话技术的演变日新月异,传输媒介、交换设备、传输设备、终端设备和通信方式的改变都是影响电信通信的因素。 1现代通信技术概述 现代的主要通信技术有数字通信技术,程控交换技术,信息传输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据通信与数据网,ISDN与ATM技术,宽带IP技术,接入网与接入技术。 1.1数字通信 数字通信即传输数字信号的通信,,是通过信源发出的模拟信号经过数字终端的心愿编码成为数字信号,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经过信道编码变成适合与信道传输的数字信号,然后由调制解调器把信号调制到系统所使用的数字信道上,在传输到对段,经过相反的变换最终传送到信宿。 1.2程控交换 程控交换技术即是指人们用专门的电子计算机根据需要把预先编好的程序存入计算机后完成通信中的各种交换。随着电信业务从以话音为主向以数据为主转移,交换技术也相应地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逐步转向给予分株的数据交换和宽带交换,以及适应下一代网络基于IP的业务综合特点的软交换方向发展。 1.3信息传输 信息传输技术主要包括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数字微波通信,以及图像通信。 1)移动通信 早期的通信形式属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随着人类社会党俄发展,信息传递日益频繁,移动通信正是因为具有信息交流灵活,经济效益明显等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谓移动通信,就是在运动中实现的通信。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在移动的时候进行通信,方便,灵活。现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数字移动通信系统(GSM),码多分址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 2)光纤通信 光纤是以光波为载频,以光导纤维为传输介质的一种通信方式,其主要特点是频带宽,比常用微波频率高104~105倍;损耗低,中继距离长;具有抗电磁干扰能力;线经细,重量轻;还有耐腐蚀,不怕高温等优点。 3)卫星通信 卫星通信简单而言就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展之间利用人在地球卫星作中继站而进行的通信。其主要特点是:通信距离远,而投资费用和通信距离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详细论述了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六大最新发展趋势:网络业务的数据化、分组化,网络技术的宽带化,网络技术的智能化,更高的频段,更有效利用频率,网络趋于融合、走向统一。了解、掌握这些趋势对移动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移动通信 Internet 无线数据 IMT-2000 智能网网络融合一、移动通信的意义所在 移动通信业务之所以发展迅猛主要是其满足了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个人进行通信的愿望。移动通信是实现未来理想的个人通信服务的必由之路。在信息支撑技术、市场竞争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呈现出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网络技术宽带化,网络技术智能化,更高的频段,更有效利用频率,各种网络趋于融合。了解、掌握这些趋势对移动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 无线数据——生机无限当前移动数据通信发展迅速,被认为是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近年来出现的移动数据通信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电路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载数据业务以及GSM系统的HSCSD;另外一种是分组交换型的移动数据业务,如摩托罗拉的DataTAC、爱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统的GPRS。 (1)应用驱动市场 无线数据业务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用户的应用。话音是单一的、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业务,然而无线数据则不同,无线数据最初的应用重点放在运输管理这样的专业市场。近期无线数据业务的目标市场是销售人员或现场工程师这样的用户群。从这些先发目标的应用中积累无线数据的经验,并从中受益。 在过去的十年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在迅速改变,人们更经常性地移动,职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不分时间、地点访问很重要的信息。发生在用户身上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成为驱动无线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浅谈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说到通信技术,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通信。我认为,通信包含实物通信即所谓邮政通信和电信号通信即电信,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人们谈到的通信更多的是指电信,也就是人们通过电信号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信已从古代的烽火通信,近代的电话电报,逐步发展到现代的光纤通信,互联网通信等。 而通信技术即实现这些通信方式所要依赖的技术。通信技术大致可分为包括了FDM,TDM,CDM,WDM的复用技术、压缩技术、调制技术和交换技术等,调制技术指调幅,调频,调相,移幅键控调制ASK,移频键控调制FSK,移相键控调制PSK及其复合的技术,而压缩技术和分组技术包含了语音编码,压缩编码,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通信在日常生活乃至离普通人比较远的军事都广有应用。在生活上,当前人们已经感觉到生活中离不开通信了。电话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联系方式,电视也已经是老少业余生活中的伙伴,计算机上网更是孩子们的酷爱,电子邮箱也已经逐渐代替了纸质书信。特别是近年来通信技术的应用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无限生机,远程教育已非常普遍。应用互联网,可以在家里看书学习,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琴棋书画等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能,可以玩各种丰富多彩的游戏,观赏电影,欣赏音乐。在学校中,校园网使学生的各种学习参考资料等可在网上查阅,校园中的选课、上课、复习、询问、查成绩等都可通过通信网

络来实现。而通信自古以来就在军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烽火台是最原始的光通信手段;在海湾战争中,给部分官兵配备的GPS系统帮助走散的美军找到了正确的路;在美伊战场上,每架直升机、每辆坦克、每辆装甲车、每门大炮都配备了P3型的计算机终端。通信还在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商务信息化等方面有广泛应用。 现代通信技术愈发数字化。现代通信中传递和交流的基本上是数字化的信息,综观已经使用的一些通信设备,如数字交换机,数字传输设备,和通信技术,如数字光纤通信,数字移动通信等,无不在这些通信设备或通信技术前加上“数字”二字。因此,可以说,现代通信姓“数”。显而易见,现代的通信技术的基本特征为数字化,即在通信中采用了数字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还和许多高新技术有关,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子技术,空间技术等。 通信技术发展的主旋律是融合化。“三网融合”这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它就是通信技术融合化的一个体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当前,信息与通信的融合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快速发展,融合正成为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主旋律。我们先来谈谈三网融合,电信网络在目前世界上各国都普遍的存在三大网络结构:其一是传统上的电话网,它包括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其二是发展很快的数据通信网,又称为计算机网络;其三是广播电视网络,有无线和有线两类,目前主要是光纤电缆混合传输的HFC网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此三网融合是大势所趋。从IP技术发展可以看出,电话网和数据网正在朝融合统一方面靠近,但从世界及我国目前架构、运营和技术方面

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论文

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纵观全球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电信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的火车头。通信技术正发生着百年未遇的巨大变化。因特网上的通信量正在以爆炸性的速度持续增长。而语音通讯业务也将成为主流。文章综合分析了通信技术发展由来、发展过程、现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做了全方面概述) 【关键词】(光纤通信卫星通信无线通信语音通信等。) 一、19世纪通讯技术的发展 19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军事通讯技术的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电报的运用和电话的发明上。 1.发明电报机 19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洲先后出现了商用电报机。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发明家是英国的高斯、韦伯和美国的莫尔斯。1833年,高斯和韦伯制作出第一个可供实用的电磁指针电报机。此后不久,另一个年轻的英国人库克和伦敦高等学院的教授惠斯登发明了新型电报机,并取得第一个专利。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的发明,把电报技术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他用一套点、划符号代表字母和数字(即莫尔斯电码),并设计了一套线路,发报端是一个电键,该电键把以长短电流脉冲形式出现的电码馈入导线,在接收端电流脉冲激励电报装置中的电磁铁,使笔尖在不断移动的纸带上记录下电码。经过不断改进,这套电报系统于1844年达到实用阶段,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首次建立了电报联系。 2.电报机应用 由于战争比人类任何其它活动都更加依赖于当时最有效的通信手段,因此电报一经出现,便立即引起了军界的关注。1854年,英军第一次在战争中采用了电报。海底电报约于1851年开始用于多佛和加莱之间,然后发展到一方面用于伦敦和巴黎之间的远距离电报通讯,另一方面则用于协约国克里米亚战争的瓦诺基地。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通信技术是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它打破了以往的通信格局和范围。对于现代的人们,大多都用这种通信技术来进行通信。在社会不断发展之中,它满足了人们日益增加的通信需求,其本身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仅满足了人们生产生活的通信需求,而且还为军队的信息通信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由计算机通信技术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来看,我们能够知道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一、计算机通信技术特点 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主要特点有三类:①数据信息传递的比较快,对于当前的计算机通信技术采用的是一种二进制的数字信号传递技术,这种信号传递方式与以前的那种传统的信号传递方式相比,在速度上有了非常大的提升。②通信时的响应时间短,针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本身在通信时的响应时间较短。因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通信时使用的是双胶线的电缆,这种数据的传输渠道在进行信息传递时比较快,其具体的响应时间大概只有一秒,可以说是瞬间反应。③数据信息的安全性比较高,在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通信时,其信息在传播中,能有效的避免各种的病毒影响,从而使信息小会泄露或丢失。这主要是因为计算机通信技术在通信的过程中使用的独有加密方法,保护着整个数据信息的传输过程,使数据信息只有到了接受者的终端接收器上,进行对应的反向加密才

能够读取。这种传输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数据信息传输时的安全性。 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通信技术因其自身的各项优点特质被广泛的应用于各项工作领域中,在各项工作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的应用领域应用有:①即时的远程通信,这种通信是指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开展远程的信号传递,使人们可以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就比如说我们平时生活中在使用的电脑中的远程数据传输时,就是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应用方面。②计算机通信信息处理技术,这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比较基本的技术应用。主要是用来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符合要求,便于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应用。③多媒体的信息处理,在现代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计算机通信技术的信息处理也相应的加大了应用的范围,小仅能够对普通的信息进行处理,而且还能够对多媒体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使信息规格符合人们的需要。比如说;人们生活中使用的手机里就有通信技术对于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像一些图文的搜索,数据的搜索,这此都是通信技术在对于多媒体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后得到的。 针对于当前我国的科技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道路必将越来越宽广,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之路。第一个方面:计算机通信的发展;对于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在其与电子技术和许多的先进通信技术和软件相结合的情况下,使计算机通信技术在应用上的范围又相应的加大的许多。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第二个方面: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无线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已变得更加重要,其广泛运用,对推动社会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已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带宽需求和移动网络带宽不足的矛盾,用户的地域分布和对应用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之间的矛盾。因此,决定了发展无线通信网络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传播的特性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无线通信技术。在移动中实现的无线通信又通称为移动通信,人们把二者合称为无线移动通信。 1.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过信息化开创新 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 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 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 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 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 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 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频段扩展至900MHZ~1.9GHZ,而且除公众蜂窝电话通信系统外,无线寻呼系统、无绳电话系统、 集群系统、无中心多信道选址移动通信系统等各类移动通信手段适 应用户市场需求的同时兴起并各显神通。

浅谈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21世纪移动通信技术和市场飞速发展,在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呈现以下几大趋势:网络业务数据化、分组化,移动互联网逐步形成;网络技术数字化、宽带化;网络设备智能化、小型化;应用于更高的频段,有效利用频率;移动网络的综合化、全球化、个人化;各种网络的融合;高速率、高质量、低费用。这正是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第四代移动通信(4G);正交频分复用;多模式终端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The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market ing develop Rapidly in 21st Century.Under the ac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market demand ,the future of mobile technology will show the following trends:Network services Data oriented、Group oriented,Gradual forma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network technology Digitized、Broadbanded;network device Intelligently、Miniaturized ;Used in higher frequency bands ,Effective use of frequency;Mobile network Comprehensive, global, personal; Integration of various networks; High-speed, high-quality, low cost. This is the fourth generation (4G) mobile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and goals. Keywords:4G;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Multi-mode terminal 1、引言 移动通信是指移动用户之间,或移动用户与固定用户之间的通信。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半导体、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和对性能要求的提高,促使移动通信在技术上和理论上向更高水平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动通信已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不可缺少并发展最快的通信方式之一。 回顾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指蜂窝式模拟移动通信,技术特征是蜂窝网络结构克服了大区制容量低、活动范围受限的问题。第二代移动通信是蜂窝数字移动通信,使蜂窝系统具有数字传输所能提供的综合业务等种种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要特征是除了能提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所拥有的各种优点,克服了其缺点外,还能够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能提供高质量的视频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并能实现全球漫游。现在用的大多是第二代技术,第三代技术还不太成功,但已有了第四代技术的设想。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标准比第三代具有更多的功能。 2、4G移动通信简介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中文摘要: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使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本文介绍了现代移动通信领域涵盖人各种技术包括对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等进行了阐述。而刚出来的4G技术还不够成熟,但是它是不可忽视的,有可能在未来它会给我们的生浩带来又一次的革新。不管怎样,事实是这些技术在正以惊人人速度发展,特别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和无穷的利益。 关键字:GSM通信系统、CDMA通信技术、3G通信技术

目录 第一章前言 (3)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概念、工作方试及发展历程 (4) 2.1移动通信的概念 (4) 2.2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6) 2.3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8) 第三章现代移动通信技术 (11) 3.1 GSM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11) 3.2 CDMA数字移动通信技术 (14) 3.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17) 3.4 4G的通信技术 (20) 第四章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18) 4.1 3G的未来发展趋势 (18) 第五章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前言 在过去发展的30年中,移动通信技术得到迅猛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随着21世纪的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势不可当。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也正为移动通信这门博大精深的技术而研究。我们每天手里拿的手机就有GSM通信系统,或是CDMA通信系统,而CDMA通信系统通信系统中所提供的语音编码技术,其通话品质比目前的GSM好,而且可以把用户对话时周围环境的噪音降低,使通话更为清晰。近年来3G技术已经发展越来越成熟,并已经在我国商业运行,3G网络为各种业务提供了更多的资源,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本文主要介绍的通信技术有GSM数字移动通信技术、CDMA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和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对我们未来的作用。

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通信技术的支持。通信技术自身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使用人力,到现在使用电、光、无线电波作为媒介来传递信息,实现了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愿望,摆脱了空间地域的束缚。现代的通信技术不仅满足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渴望,而且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各式各样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充斥在我们周围,娱乐、办公、学习……无法想象,没有了现代通信技术的支持,我们的生活会变得多么枯燥乏味。 就我个人而言,平时接触到最多的通信方式就是通过手机、电脑来打电话、上网等,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无线通信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由于没有了线的束缚,人类能够更加自由地通信。所以我认为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将会是无线通信的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源于人们摆脱束缚的愿望。近年来,3G、WiMAX、WLAN、UWB和Zigbee等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层出不穷,人们在享受自由通信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无线技术将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泛在化成为发展趋势 随着IT产业的深入发展,信息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的泛在化使得任何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合适的终端设备与网络进行连接,获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未来的泛在网络环境中,网络将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主动感知用户场景的变化并进行信息交互,通过分析用户的个性化要求主动地提供服务。相应地,终端设备也将具备智能型接口及环境感知能力,使用户的使用更加简单和方便,从而满足我们对未来无线通信技术以用户为中心、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要求。 关键技术的突破 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传输速率更高,同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智能性和灵活性,以及更好的传输质量和服务质量。为了达到这样的设计目标,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将可能采用以下一些关键技术。 智能天线:智能天线采用空分多址(SDMA)技术,利用有用信号和干扰信号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别,选择恰当的合并权值,形成正确的天线接收模式,将同频率、同时隙的信号从空域区分开来。它能够成倍地扩展通信容量,并能够和其他复用技术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克服无线通信中复杂地形、建筑物结构等对电波传播的影响,以及多径、共信道干扰等产生的不利影响。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智能天线将在未来的无线通信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宽带A/D(模-数转换)和D/A(数-模转换)靠近射频天线,并尽可能多地用软件来定义无线功能,使得各种功能和信号处理都尽量用软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趋势 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本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为早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首先在短波几个频段上开发出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其代表是美国底特律市警察使用的车载无线电系统。该系统工作频率为2MHz,到40年代提高到30~40MHz可以认为这个阶段是现代移动通信的起步阶段,特点是专用系统开发,工作频率较低。 第二阶段从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在此期间内,公用移动通信业务开始问世。1946年,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计划,贝尔系统在圣路易斯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公用汽车电话网,称为“城市系统”。当时使用三个频道,间隔为120kHz,通信方式为单工,随后,西德(1950年)、法国(1956年)、英国(1959年)等国相继研制了公用移动电话系统。美国贝尔实验室完成了人工交换系统的接续问题。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从专用移动网向公用移动网过渡,接续方式为人工,网的容量较小。 第三阶段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此期间,美国推出了改进型移动电话系统(1MTS),使用150MHz和450MHz频段,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实现了无线频道自动选择并能够自动接续到公用电话网。德国也推出了具有相同技术水平的B网。可以说,这一阶段是移动通信系统改进与完善的阶段,其特点是采用大区制、中小容量,使用450MHz频段,实现了自动选频与自动接续。 第四阶段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这是移动通信蓬勃发展时期。1978年底,美国贝尔试验室研制成功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1983年,首次在芝加哥投入商用。同年12月,在华盛顿也开始启用。之后,服务区域在美国逐渐扩大。到1985年3月已扩展到47个地区,约10万移动用户。其它工业化国家也相继开发出蜂窝式公用移动通信网。日本于1979年推出800MHz汽车电话系统(HAMTS),在东京、大胶、神户等地投入商用。西德于1984年完成C网,频段为450MHz。英国在1985年开发出全地址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以后覆盖了全国,频段为900MHz。法国开发出450系统。加拿大推出450MHz移动电话系统MTS。瑞典等北欧四国于1980年开发出NMT—450移动通信网,并投入使用,频段为450MHz。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蜂窝状移动通信网成为实用系统,并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要求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之外,还有几方面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首先,微电子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这使得通信设备的小型化、微型化有了可能性,各种轻便电台被不断地推出。其次,提出并形成了移动通信新体制。随着用户数量增加,大区制所能提供的容量很快饱和,这就必须探索新体制。在这方面最重要的突破是贝尔试验室在70年代提出的蜂窝网的概念。蜂窝网,即所谓小区制,由于实现了频率再用,大大提高了系统容量。可以说,蜂窝概念真正解决了公用移动通信系统要求容量大与频率资源有限的矛盾。第三方面进展是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出现的微处理器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为大型通信网的管理与控制提供了技术手段。 第五阶段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和成熟时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