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介传播学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简介传播学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简介传播学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简介传播学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简介传播学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李南田

(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J)

一、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研究发展概况

!"世纪以来,世界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革命,标志是电子媒介的兴起。其意义不亚于%&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美国是率先产生信息传播革命的国家,在历史性转变中,大众传播媒介的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引起一些新问题。例如:美国出现的日益严重的金钱垄断新闻的现象,与美国传统思想中的出版新闻自由理论存在矛盾;人们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与社会问题的关联存在疑问;传播内容本身在价值观上的矛盾等,都需要寻找答案。美国的新闻学者、社会学研究者意识到传播和大众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社会科学家开始关心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得失。

各国学者为传播学下的定义很多,在%’$’年的统计就约有近百种。不同定义分别强调了某些方面,各有其长处与不足。实际上,用定义性质的、简短的语句来全面概括传播学所要研究的范围是很困难的。综合各类定义,传播学研究的要点应是:第一,构成传播现象的基本要素是传播者、信息、渠道(媒介)和受传者;第二,传播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传播学研究主要围绕这两个内容进行。大众传播学是研究除了上述两个特征外,具有另外三个特征的传播行为:(%)拥有众多的受传者;(!)其信息源是机构或组织;(#)采用某种手段大量生产、复制信息。显然,农业技术的传播过程也是由这些要素构成的。

传播学研究代表人物主要有加拿大的麦克卢汉、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韦尔伯?施拉姆,他们可视为是传播学的奠基人。与我们的研究关系更为密切的是美国传播学者韦尔伯?施拉姆(*+,-./0?123/455,%’"$6%’’?)和7?罗杰斯(89:/:;; 7<=>?:/@)。

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初期研究是借助了多种社会、人文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形成若干分支。时至今日,传播学已向其他学科逐渐渗透,如社会学、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学、推广学等。其中,直接面向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发展传播学(A:9:,>B5:C;2>55.C+24;+>C)”、“创新扩散”研究(A+DD.@+>C>D+CC>94;+>C@)、创新扩散模式研究等,在国际范围广泛发展,成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E"年代之后,传播学者、社会学者及农业发展研究学者们对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发展传播学,并逐渐形成热潮,其研究范围,远超出新闻学领域。这里的“国家发展”是指在显著水平上的社会变化,不是局限于纯经济概念FGH。代表性著作有施拉姆的74@@7:I+44CI G4;+>C4,A:9:,>B5:C;,施拉姆和丹尼尔?林奈(A4C+:,0:/C:/)%’$J年主编的K>55.C+24;+>C4CI K34C?:;3:04@;4CI;:C L:4/@6664CI;3:G:M;(《传播学与变革》),7?罗杰斯的A+DD.@+>C>D NCC>94;+>C@,(《创新的扩散》),%’J!第一版,%’’E第四版。在欧美,有众多院校设有相关系科,如美国康乃尔大学在农学院设置有传播系,对如何在

!本文为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我国主要作物良种推广系统传播行为研究》!"###年至"##"年,批准号$%%$##&’(论文之一。

国家发展中利用传播学有一系列科学有序的课程和研究工作。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传播学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视,设置了一些相关机构和培训项目。在这些院校、机构、培训项目中,形成的有关论文可以千、万计。可见,这类研究在国际上是很活跃的。遗憾的是,其中取自中国的题材以及中国学者的文章不多。

韦尔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的创始者和集大成者,早年从事新闻工作,后转入对传播学的研究。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并力图使之系统化。在传播学研究中有很高名望。施拉姆对发展传播学有许多专著,还有很多散见于期刊的论文。在上述他与丹尼尔?林奈主编的《传播学与变革》这本书中,集中了国际知名传播学者对传播学在国家发展,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作用的总结和意见。尽管这部著作编纂于#$年代中期,且此后有关论文也源源不断,但至今还没有类似专著出现。

国外传播学者通过大量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国家进步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传播手段提出了很多十分中肯的意见。例如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提出在农村变革的实践中,其成功取决于大众媒介在对农民进行信息报道、说服和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教育中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以劳动密集的传统的小生产单位为主,增加小农的生产率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其中,传送新技术的信息是最为困难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其难度不仅是因为农民文化不高,旧有的观念更是农民接受创新的巨大障碍,他们有各种理由而不想改变现状。因此其传播策略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必须研究适合自己国情的技术传播策略。

在发展传播学的研究过程中,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创新和扩散模式(&’#&)。有关创新扩散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世纪!$年代,最著名的是&’)!年美国的瑞安和格罗斯(*+,-./0122)对衣阿华州杂交玉米推广的研究。创新扩散研究的高峰始于3$年代,%?罗杰斯是创新扩散研究的代表,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世界范围的肯定。罗杰斯在技术传播的信息特点、受众特点、传播社区特点、传播时间特点等方面,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

二、传播学研究与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

国外传播学者对中国农业技术传播的兴趣大约是从#$年代左右开始。在前述施拉姆与丹尼尔?林奈&’#4年主编的《传播学与变革》这部著作中,多处有关于中国在社会、农村信息传播的做法和经验的报告及评价,并有一个章节专门对此进行讨论。%?罗杰斯&’"!年版的《创新的扩散》一书中,从一个西方学者的角度,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典型大寨和赤脚医生,作了传播学意义上的诠释。我们从这个事例中至少可以认识到,在传播学研究中,西方实证研究学派(经验学派)和主要从意识形态等角度进行研究的人文学派(批判学派)对同一事物在理解上的差异。在此不涉及孰优孰劣,从研究工作的角度看,这种现象至少对深化研究结果是很有意义的。

&’"$年,联合国的一个专家小组对中国农村的培训系统作了专门调查,并形成专著《中国农业培训系统》。此书实际上对#$年代至"$年代初期,中国农业推广系统的一般做法进行了轮廓上的描述,辅以传播学角度的理解,并从多方面加以肯定。实际上,在此之前以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自己还没有出现过这类著作。此后,随着中国的开放,国外传播学、农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家对中国农业进行考察、研究,并写出很多论文,代表了他们对中国农业推广工作的研究和传播学角度的思考。’$年代,丹麦学者约恩?德尔曼(51067-879:,-)对中国农

—农业革新及变革中的业技术推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实证研究,在其著作《中国农业推广——

行政干预之研究》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科学态度和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也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全面介绍并分析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体制、做法和效果的书。他借鉴国

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大量数据调查、事实调查,分析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历史、现状,特别研究了农业推广中的行政干预问题,对中国未来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约恩?德尔曼将他的这部著作的理论基础之一定位于“农业推广作为革新传播的政策工具,以便获得特定的政策目标”。为此,他利用了传播学和%?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的一些最基本的研究成果。他在书中所提及的,“中国的农业推广机构在农业推广领域中逐渐退出了国际主流,而且其推广方式与实践很少为外界所知”,应该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他所说的“中国几乎还没有有关农业推广的中文文献资料”应该是指有理论依据的、科技文献性质的资料。

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领域进行过很多调查研究工作,也取得很多成绩。但是由于缺乏理论基础,报告局限于工作总结形式,对指导、解决农技推广中的具体问题作用不大。在经济形势出现变化时常常忙于汇集各种对新情况的应景解释,陷于说法上的混乱,有的甚至产生方向上的误导。在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的时期,在如何有效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这个重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需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具理论意义和学术意义的研究。事实上,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的传播学研究仍然处于空白。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着丰富的实践,特别在水稻生产发展中的大面积技术推广运用。如&"年代的种植制度改良、’"年代的矮秆品种推广和("年代的杂交水稻推广等。此外还有杂交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技术的推广、传播对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推广、传播经验不仅在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意义,同时也具有世界范围意义,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应该很有借鉴。无疑,这些实践经验将极大地丰富、发展传播学理论,对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在等待我们研究解决的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农业技术推广研究从传播学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技术传播是人类一个重要的传播行为,具有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意义上的一般特征。他的特殊性是表现于: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和受众所接受的信息是技术,包括技术的概念和具体操作信息。农业技术传播又是技术传播的一个特殊类型。显然,技术传播行为和农业技术传播行为在表现出自己的特殊性时,必然具有传播)大众传播的一般行为特征。作为一般特征,传播源研究、信息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传者研究、传播效果研究等,是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在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必须重点研究的要素。大致说来,今后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传播学研究内容可以着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在传播学意义上的一般特征研究

例如:对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传播源作用的研究;传播信息特征研究;传播媒介特点、利用研究;受众(农户)特点、需求研究;为增强传播效果,传播源、信息、媒介、受众的行为调整研究;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农业技术传播在过程中的各类行为调整研究;技术传播社区中的经济、地缘、生态、人文对传播影响研究。着眼点是如何将资源、信息和人力在一个特定社区内有效结合,制定综合传播策略,用以解决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具体如社区发展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确定,受传者调查、社区背景调查、媒介的选择和安排、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日程安排、反馈、计划调整、评价和费用预算等全过程,也即传播的议程设置和策略(控制)。因此,一项农业新技术的推广绝不是简单的给予和接受如此简单的关系,也不是出售和购买如此纯粹的市场关系。对新技术的推广既要作为一项涉及传播背景和传播各个环节的系统工作来考虑、研究,又要对其进行操作技巧上的设计、研究,这是由农业技术推广所具有的传播行为的一般特征决定的。

#$加强对农业技术传播特殊性的研究

首先应该明确,农业技术传播处于农业和农业技术本身的特殊性的环境下。与工业生产相比,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受气候、土壤等地缘、生态因素影响很大,新技术的普及受到范围限制。因此,农业技术创新既受经济规律支配,也受生物规律支配,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农业技术创新所需周期和时间长、风险大。即便是出现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微生物农业、基因利用等高技术的推广,也不能改变农业技术推广所处背景的这些基本特征。

其次,农业技术传播主要面临的是农业常规技术所具有的特征。常规技术(如育种、植保、化肥、灌溉、机械等)以其技术覆盖面大、技术成本低、社会认可度高、经济可行性强等比较优势,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柱。世界环境恶化将迫使人类对技术利用进行新的思考和行为调整,从更长远看,常规技术将不会被“高新技术”取代。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摆脱不了的背景。

第三,农业技术具有很强的通用性,不同的农户都可以使用,因而农业技术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这种具有“公共技术”特点的农业技术,所体现的是农业科技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公益,受益者主要是农民、是全社会。仅以中国杂交水稻的推广而言,社会对杂交水稻的投入和社会所得到的效益相比,是难以估量的,这包括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乃至政治、国家安全意义。农业技术传播不是仅由市场控制就可以解决的,在传播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起到推动、引导、保护、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应该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应该敢于从行为科学角度进行具理论意义的农业技术传播行为研究,又必须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的特点进行传播策略的应用性研究。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尽快适应面向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外市场,推动我国农村科技进步全面、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0,1234454674--819),:941$7*9),;4<=,12>)?,@@.’ABC$

#()*+,--./$>,DD>E29,,12?,:941,@FEGE@4H-E1:$?EI J4+5<0,+HE+K L4I.’ABC$L83@9@D*E264+:*E M,D:N/ED:7E1:E+3O P*E Q19GE+D9:O L+EDD46?,I,990414@8@8

C=4;E+D.MGE+E::>$F9668D94146R114G,:941D$:*9+2E29:941$?EI J4+5.P*E S+EE L+EDD.’AT#U64+:*E29:941.?EI J4+5.P*E S+EE L+EDD.’AAV$

!S,4E2414-9),12D4)9,@2EGE@4H-E1:H,HE+.7*91,<:*E,;+9)8@:8+,@:+,9191;DOD:E-.S442,12,;+9)8@:8+E 4+;,19W,:94146:*E819:E21,:941D

V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世界新闻研究室,编$传播学X简介Y$人民日报出版社,’ATC

Z约恩?德尔曼X[4+;E1FE@-,1Y$中国农业推广—农业革新及变革中的行政干预之研究$农业出版社,’AAC

X收稿日期#""#N"#N#B责任编辑:安国民Y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_传播学访谈录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发展的若干思考 ———传播学访谈录 采访人:北京广播学院 韩运荣 被访者: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陈卫星博士 您对西方传播学的总体印象如何?对此有什么具体的学术评价? 答: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个一致的定论。十多年前,我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当时,按照专业目录选定的学科是信息传播学,我隐隐约约的知道,在国外研究电影之类的大众媒介是被划分在这个学科里面。结果,去了之后,才发现跟我想的不一样。课堂上讲了很多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结构分析、社会学、符号学、控制论、语用学、精神分析乃至法国人自成一派的媒介学(Mediologie)等等内容,当时学得很艰难,至今也不敢说很有收获。这些学科在理论建构上都很有内容,或者说很有诱惑性,外延很大,把信息传播活动当成社会再生产中的象征活动来看待,跟社会活动本身贴得比较紧(比如公共传播、组织传播和企业传播),同时又保持批评立场的理论自主性,对市场经济的商业化逻辑过多地渗透传播活动有警觉意识。当然这并不是说没有技术性的课程,法国毕竟是符号学理论比较发达的地方,有关对信息和媒介文本的话语分析的课程,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充分体现了法国学派思维精湛的特色。 1997年初回国工作时,我发现在国内传播学界盛行的是美国的经验—功能主义流派,其特点是有很多应用公式和实用技巧。其实从美国经验—功能主义流派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它一开始就是和美国的市场经济扩张,特别是美国干预世界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的需要直接相关的。从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传播学研究活动迅猛发展的背景是和美国的企业需求和美国政府包括五角大楼的投资分不开的。之所以经验—功能主义学派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世界上建立了霸权地位,整个西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领导权在美国手上,这为美国在全世界范围推行的政治和经济扩张当中所伴随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机会。如何通过大众传播来证实美国的支配地位和冷战中的主导权,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恰好在美国内外提供了一个富裕社会的形象,这个社会能够提供各种满足。从传播角度来说,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是自由、自治的,可以接受到各种不同的信息,拉扎斯菲尔德的研究证明人际接触超过大众传媒的强力。从总体上来讲,作为一种传播战略和一种解释形式,美国传播学界的传统学派是一种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服务于冷战时期美国的政治需要,鼓吹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在内的美国模式,为美国的国际干预提供合法化的理论根据,并从中提炼出大量具有明显政治内容的研究术语,比如“思想战”、 “征服精神和意志的斗争”、“意识形态战争”、 “政治战”、“真理攻势”、“宣传战”、“词语战”、 “间接侵略”、 “煽动”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功能主义分析总是和美国政府站在一起鼓 93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

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04-2007) 摘要:全面阐述了近年来中国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的现状,包括学术专著、教材、论文的出版发表情况,介绍了国内有关学术组织、学术会议和学术队伍建设情况,并从七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体育新闻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体育新闻传播学;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3-0289-03 1体育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现状 1.1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出版情况 1.1.1体育新闻传播类学术专著数量激增,领域拓宽2004年7月,成都体育学院郝勤教授所著《体育新闻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标志着中国的体育新闻传播学开始登堂入室,进入高校学科体系行列。仅2004-2007年三年半时间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式出版的体育新闻传播类专著、译著即达到了21部之多。这些专著涉及领域广泛,包括体育新闻理论、体育传播理论、体育新闻业务、体育媒介营销、奥林匹克传播、体育媒介研究研究领域。 1.1.2实证性研究受到关注实证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最推崇最重视的研究方法,也是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近年来,在08北京奥运会的推动下,国内学术界开始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体育新闻传播问题。这方面的代表性专著是2004年出版的《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北京申奥篇)》与《媒介与奥运:一个传播效果的实证研究(雅典奥运篇)》。这两部书均由北京传媒大学柯惠新教授等著,为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与方法模式。 1.1.3体育新闻传播史学类专著处于空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是本学科的基础与出发点。但截止到2007年7月,我国体育新闻史和体育传播史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有关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更处于空白。 1.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2004-2007)发表情况 2004年以来,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的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数量成倍增长,研究领域与范围从体育新闻研究拓展到体育新闻传播史、体育媒介营销、体育传播与新媒体、体育广告、体育电影等。 1.2.1发表核心学术期刊上体育新闻传播学论文情况据不完全统计,2004-2007年上半年,发表在新闻类与体育类核心学术期刊上有关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共278篇。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记者》、《国际新闻界》、《新闻记者》、《传媒观察》、《新闻战线》、《新闻界》、《新闻大学》等12种新闻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78篇;占64%;在《体育科学》、《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11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发表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100篇,占36%。 1.2.2体育新闻传播类论文选题范围与分类情况 1.2.2.1体育新闻基本理论研究从2004年始,我国体育新闻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每年都有一大批研究成果问世。从1997-2003年期间,体育新闻理论研究开始起步,但每年论文不超过20篇。而从1994-2007年上半年,在新闻类和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体育新闻理论方面的论文达到120篇,其中绝大多数是2002年以后发表的。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Annual work summary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 enter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前言:工作总结是将一个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并分析不足。通过总结,可以把零散的、肤浅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系统、深刻的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以便改正缺点,吸取经验教训,指引下一步工作顺利展开。本文档根据工作总结的书写内容要求,带有自我性、回顾性、客观性和经验性的特点全面复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年来,区农技推广中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以及今年中央和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区“提质增效落实年”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农业新品种和实用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组织出版了《XX区耕地地力调查与评价》,为我区制定农业发展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科学施肥技术推广等提供科学依据。《新型杀虫剂福戈防治水稻主要害虫的推广应用》项目获得市农技推广奖三等奖。 一、全年各项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扎实开展各项农技推广业务工作,农技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今年我区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51.3万亩(包括冬种),早、晚造总面积为42.1万亩,其中水稻16.7万亩、甜玉米8.53万亩、花生5.3万亩、蔬菜8.91万亩、甘薯1.2万亩,其它作物1.46万亩。预计冬种面积为9.2万亩。回顾一年来的农技推广工作,主要体现在“五推进,三确保”八个方面:1、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推进了新品种的引进与示范推广 “科技创新,良种先行”,优良品种的应用是农业增产稳产的最基本保障。20xx年,我们进一步加大引进优良品种的力度,加快良种的更新换代,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来推进我区良种的推广。全年主要推广近30多个农作物优良新品种,全区良种播种面积达98.6%,良种覆盖率在97%以上。在横沥镇墨园村建立500亩水稻优质品种和航天品种示范区,示范推广华航31号、华航丝苗、粤禾丝苗、粤齐新占、粤丰新占、固丰占、广8优169等10个品种;并在下半年,引进试验华航32号、华航33号、华航36号、金航油占等4个航天水稻新品种,示范推广效益显著。在横沥镇土桥村百亩水稻新品种展示区示范推广华航丝苗、粤美丝苗、粤禾丝苗、桂晶丝苗、玉晶软占、广红2号、宁优1179等品种。在农科示范基地内开展花生、玉米优新品种示范推广,展示了粤油45、湛油75等5个花生优新品种,以及华美甜8号、粤甜16号等9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传播学对中国的影响 姓名:柴宇学号:N20814022 摘要:经过一个学期的传播学课程学习,我对传播学有了大致的了解。本文主要从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中的部分代表理论着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自己的见解。关键词:知识沟;本土化,亚洲中心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 传播学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跨学科研究的产物。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处在多种学科的边缘。由于传播是人的一种基本社会功能,所以凡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语义学、神经病学、等等,都与传播学相关。它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新闻学、人类学等许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来研究传播的本质和概念;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各种传播媒介的功能与地位;传播制度、结构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此外,传播学还要借鉴自然科学中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所以,人们称它为边缘科学,意思是处在多种学科的十字路口。各种社会学科的理论又往往成为传播学理论的一部分。但是,传播又有它自身的理论,是其他社会科学所不能代替的。 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和立足点是:人与人之间如何借传播的作用而建立一定的关系。 它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而其中又以大众传播为主。 研究传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其它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影响,增养互相受影响;研究人怎样报告消息,怎样接受新闻与智据,怎样受教于人,怎样消遣与娱人。首先了解人于人怎样建立关系。 “知识沟”假想 知识沟理论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 但是,在新传播媒介领域(例如电脑、网络、移动电话),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很明显。这不能不引起重视。 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不少调查表明,中国电脑和网络的用户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而女性、中老年、低收入、低学历者对电脑的利用则很少;在拥有电脑的家庭中,许多人还只是作为“电子游戏机”来使用,而未能较全面地发挥它们的信息处理功能。 针对以上现象,中国的传播学在致力于两个方面的研究:1、新闻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 1、普及研究主要从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物质手段——信息接收和处理设备的普及过程调查人手,来分析社会各阶层间的信息沟乃至知识沟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 2、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的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教育事业和信息落后的地区。以便找到更好的对策来缩小知识鸿沟。 亚洲传播学的现状还有未来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在传播学的发展中,西方话语和研究范式取得了“普遍性”的地位和权力,它规定和控制着传播学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以及思维和表达方式。然而,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普适性,这种普遍性是在于“特殊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真理性”地位的,它不能否定,更

传播学兴起的原因

一传播学兴起的原因: 人类传播历史源远流长,对于传播的研究也一直持续着。但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还是在20世纪以后的事。传播学研究者在论及传播学的源流时,一直沿用美国著名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的观点:传播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将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作为四大奠基人。 传播学之所以在这个时代产生具有如下的时代背景 1、政治方面: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主张、树立形象、争取竞选支持。两次世界大战中,军队进行了相关的传播实践活动和深化研究也直接催化了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2、经济方面:美国是二战前后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自由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扩大,市场拓展与营销行为增加,广告、调查公司大量产生,企业普遍较关注营销环节中的传播问题,支持传播研究。大众传播业在战后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竞争的压力迫使传播者思考并完善传播技巧、传播效果与受众等问题。 3、社会方面:美国的社会生活与大众传播关系日益密切,媒介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促使大批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并研究传播; 4、学科及人才基础:传统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提供了学科背景。二战期间由于纳粹的迫害,大陆专家学者涌入美国,为传播学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5、总之,兴起于美国有它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学科背景,而研究实践才是传播学兴起的根本。 自我开始学传播学这个学科以来,已经度过了即将五年的时间。自我知道这个学科,几乎已经是七年时间。这些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曾经问我“传播学是学什么的?”,也有很多家长、朋友以为我是学“船舶学”。至今仍然还有一些人不相信,传播学能够自然构成一门学问。这是因为,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传播这件事在我们看来太自然。它依靠我们身上的嘴和耳朵等感官即可完成。即使过去了百万年,也只不过增加了几种简单的载体。动动嘴皮子,人人都会做。最多再写写字,这有什么需要学的呢? 大众媒介的出现,把这个局面打破了。一门学科的出现,一般既意味着,这个学科所研究的领域拥有了人类以前意想不到的价值,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一方面又意味着,这个学科所代表的现象已经超出了直觉的范畴,需要引入复杂的理性工具去研究。 所以,价值、影响、工具就是一个学科兴起的三个重要因素。然而我们还需要补充第四个因素,那就是社会。 跟很多同学想象的不同,学科尤其是人文社科,并不是中立的,而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这样的问题,直接限定了一个学科的结构。因此,美国研究,带有典型的经验色彩和商业气息,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思考题,不妨想想,如果传播学在中国或者在苏联创立,会是什么样子呢 传播学概念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浅谈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需求多样化,生产与发展等多种挑战。新时期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一是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努力实现技术推广服务多元化;三是充分利用宣传文化教育阵地,加强对农民技能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农技推广服务是实施科教兴农重要战略的载体,必须强化公益性职能,构建精干高效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大改革力度,放活经营性农技服务,改善农技推广条件,提高服务效率,转变干部作风,踏实为民服务。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时期。农产品供求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格局和转移动因,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与国民经济的依赖程度,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重大变化,既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新气象和新机遇,也带来了不少的新课题,新的挑战,对农业科技推广提出了新目标和新任务。 农技推广服务,无论是在传统农业发展阶段,还是在现代农业建设阶段,都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及2004年中央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科技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大事,因此,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农技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农技站为纽带,以其它社会服务组织为补充,以村组科技示范为基础,上下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发表时间:2019-06-21T16:47:11.437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06期作者:李素敏[导读] 本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供给特点,就怎样才能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山东省东明县东明集镇人民政府 274500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新农村这一伟大战略的深入实施,不断加强推广了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对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新时期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供给特点,就怎样才能推动农业技术成果应用和推广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增强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国家针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更新了相关规定、准则。基于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所表现出来的典型性特点,农业生产又带有很强的区域性,受生态因素、气候、土壤等地缘的影响很大,又为新型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来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就现代农业技术在应用和推广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怎样才能更好地优化推广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地拓展农业技术推广途径等进行分析探讨。 1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科技供给的实际需求和供给与预期差距很大,国家对于农业技术项目的科研资金投入也明显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归根结底,问题主要是出在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原因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点: 1.1 农业技术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 对农业技术的供给组成结构未达到合理水平,致使实际生产与科研项目脱节,技术研发成果无法满足社会实际需求,未达到农业全面发展的需求标准。农业作为一项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产业链条,其所需求的农业技术成果应该具备综合性和多层次性。在现阶段农业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为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条件,进一步加深了农业科研项目务必打破传统范围这一要求。所以,针对进一步加强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应摒弃单纯发展农业技术的思想,应大力发展农业综合配套相关技术,着重加强产业化技术与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的开发。在过去我国的科研成果中,其构成体系主要还是以单项技术成果为主,而综合性配套技术成果却少之又少,特别是不能提高对农产品加工技术的重视程度,以至于无法满足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我国,农业推广机构与农业研究机构是两个分离的研制机构,也就使得科研成果的使用与活动的资助产生分离,科研和推广的成本以及效益也产生分离,致使现代农业技术缺少可靠的资源供给。 1.2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是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许多农业技术科研成果都还只是局限于试验田和实验室里,掩盖了其技术供给效应的特点。原因在于当前我国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参加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大都是县级以上人员,致使基层缺少高素质的技术推广人才,而且非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不完善、管理不到位,无法满足农民的现实需求。导致农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低下,农业技术的普及效率低。 2 现阶段无法满足有效需求的根本原因 2.1 农民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 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针对现有土地资源不能充分利用,限制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的采用和需求。由于大部分农户所掌握的生产资金有限,无法对新技术的费用进行有效的支付。在零成本的条件下,以期能获得相应的技术成果,农户只能在可支付范围内选择一项技术成果最好的技术,从而不会对农村技术科研部门带来经济上制约。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会使得新型技术的采用成本增高,使得农户不得不放弃对新型技术的采用。个别农户所需求的技术和其改进信息,在反馈到科研部门后会大大增加科研主管部门的研究成本,限制了其获得的利润。同时,针对个别农户需要的技术成果,其找寻费用也是相当高的,利润的获得也相当有限。再加上大部分农户的单体土地分散,以至于无法采用机械技术和一些综合类型技术。 2.2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有待提高 农户科技文化觉悟差,不能及时有效的吸收和理解现代化农业技术。在对农户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因其表现出的文化程度水平偏低,缺乏经营远见以及科技意识,使得新技术的能力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某些地区的科技文化限制以及信息闭塞等,使得农户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接受程度上还有着一定的落后。 3 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方案 3.1 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3.2 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3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传播学专业 各方向介绍

传播学专业(050302) 1.理论传播与传播史方向 在经济、社会日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传播学已经成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本研究方向在传播学学术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该学术体系的基础理论。 本研究方向的特点是在从传播历史发展入手研究传播活动的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侧重于研究代表传播发展方向的,以广播电视、互联网为主体的传播活动及其规律。传播学所具有的跨学科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综合与多元。宏观上,本方向研究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把握传播活动的过程、机理和效果等的基本规律,从新的学术角度,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开拓传统学术领域;微观上,本研究方向结合我国传播业,尤其是广播电视业、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实践,研究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传播的手段、受众、改革等重大问题。 本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级各类传播媒体、政府相关机构、企事业宣传或公关部门等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科研及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学生将形成宽厚的人文及社会科学基础,全面掌握传播学原理、理论框架和实践技能,具备对传播现象、媒介实践的批判及反思能力,成为具有现代传播理论素养、适应当前信息传播业以及媒介研究、教育领域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的应用人才。 本方向的专业复合性要求具有相对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开设了传播全球化研究、基础统计学、传播学理论研究文化与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方法等重要的传播学基础课程,同时也为学生世界政治与中国外交、文化外交研究、新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规律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等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不但加强了传播理论课程的比重,也更加有效提高了课程之间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2.应用传播学方向 本研究方向为应用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宏观层面的媒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制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的媒介策划、媒介品牌、媒介营销等研究。本方向研究依托传媒大学的综合学科交叉平台,如与传媒经济研究、受众研究、媒介市场调查研究、广告学研究等的有机结合,依托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种强势媒介的有效关联,使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具有学科延展性、专业贴近性和内容实用性的优势。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进材料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进材料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进材料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进事迹 xxxx县xxxx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定编12人,负责人吴承和,男,高级农艺师,中心主任;单位主要从事农作物的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及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植保植检、经济作物生产、粮油生产等工作;争取相关财政支持和项目投资并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落实好区委、区管委、局党组的各项政策和交办的各项农技推广任务。通过近年的发展,大通湖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已建立健全了农科教研推广体系,尽管条件简陋,但发挥了农垦人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多次获得过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该中心在搞好区内农业技术推广的同时,还与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业科学院、xxxx县农科所等科研院所结成了技术合作单位。该中心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积极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 一、服务三农,成果丰硕 1996年,湘蔗三号选育获湖南省科学进步三等奖;1998年,湘棉17号选育获xxxx县科学进步二等奖;20xx年,获全省棉花区试先进单位;xxxx 年,农村清洁工程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获xxxx县科学进步一等奖;xxxx年,棉花50万亩高产高效创建工程获xxxx县科学进步二等奖;xxxx年,早稻集中育秧综合配套技术推广获湖南省农业丰收奖特等奖;xxxx年,xxxx县150万亩双季稻高产创建获xxxx县科学进步一等奖;xxxx年“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研究推广” 获xxxx县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集体一等奖。 二、棉花区试持续60年 该单位承担的国家及湖南省棉花区试,从1954年起作为国家长江流域棉花区试、1959年湖南省棉花区试的代表洞庭湖腹地气候的棉花区试点,至今从未间断。试验点丘块标准,过程规范,领导重视,数据准确,多次被有关部门评为优秀区试点。 三、农垦超级稻示范效果突出 该中心一直承担着国家农垦超级稻技术试验和推广示范工作,收集和报送了上大量试验数据,筛选出了一批如株两优819、两优培九、h优518、金优299等适合长江中下游流域和湘北地区种植的品种,积累了丰富的超级稻栽培技术经验,10多年来仅在该区就累计推广超级稻130万多亩,增产粮食近26万吨,为农民增收5亿多元。 四、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20xx年以来,该中心把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着力点。该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迅猛增加,机耕、机收率达100%,病虫害统防统治达到80%。xxxx年该区被省、县确立为机插秧生产整建制推进区,强力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取得可观成效,其中机插秧面积达到21万亩,占水稻播种面积的63%以上。全区现拥有高速插秧机542台4200kw,有温室育秧大棚311座15万平米,居全省第一。通过机插秧示范推广,该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分别从20xx年19.63万亩8.45万吨,增长到xxxx年的39.97万亩,15.49万吨。 五、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效果好

浅谈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修订版

浅谈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修订 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浅谈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国民农业要发展、农村产业要繁荣和农民要增收都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而这也是发展我国农村社会经济,以此来充实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和环节。它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的一个重要支撑。因而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将直接对这些环节产生连锁反应。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我国的农业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应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增强其推广意识。政府部门应加大推广资金力度、和改革与新时期的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推广体制、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平台和电子化推广渠道、长期稳定的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推广人员、整合农村农民及市场反馈的信息,以及农业推广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估。最后开辟出一条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现代化、电子化推广渠道、分析评估 一、引言 农业技术推广的意义 首先,农业的发展需要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民。农业技术推广是以农民为对象,教育为手段,新知识,新技能,新成果为内容的科技教育和和科技扩散活动。它的主要主要意义,一是联系科研、教育和生产的纽带;二是科研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三是科研成果完善和再创新;四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搞好农技推广工作对传播新科学、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改变农民行

为,提高其决策能力,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水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1.适宜推广的实用新技术成果后继供给力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成果的数量较多和平均推广率不高两个方面的现 象分析,认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充足,并把推广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推广机制不健全。应该说这种思维是十分偏面的,不仅误导了科研系统对研究方向的定位以及鉴定评审系统对科技成果的界定方法,也阻碍了我国科技成果商品化的进程。 诚然,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单就数量而言的确不少,但仔细分析这些成果的内涵,适宜推广的实用技术成果(或有效供给成果)却相对较少。 这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科技成果界定办法有关。即:论证立项→研究与应用活动→验收鉴定→自下而上层层报奖。采用这种方式来肯定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其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科技创新者在计划经济机制下获得相应的职称、职务或政治、经济利益,从而调动其创新积极性。 这种运作机制的结果有以下三个弊端: (1)农业应用研究不能以市场为导向,研制生产易于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用技术。

新媒体时代下农业技术的推广

新媒体时代下的农产品信息技术推广——以浙江为例 当代世界经济正由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光纤和卫星通讯等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已席卷全球。20世纪以来,以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正在引发一场新的农业技术革命。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内容。 1传统农产品信息传播还是以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体传播 1.1 电视媒体对农产品信息技术的影响 上个世纪末随着改革的深化,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业科技节目作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宣传农业科技、推进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农民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加大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的农业科技电视节目是农民迫切需要的,但是目前农业科技传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专门面向农村的专业频道少;专门面对“三农”的节目少;对农节目中,农业科技节目少,且播出时间短。同时电视节目的“城市化”特色突出,反映城市生活节目越来越多,为“三农”量身定做的节目数量少、质量差。广大农村受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三农”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对农民增收、致富有帮助的市场和科技信息等内容在电视节目中的比例太小,无法满足农村受众的需求。 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从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的阶段。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电视媒体比报纸、广播、网络等其他媒体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接受。电视不光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能起到丰富其文化生活的作用。2015年据临安市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调研组调查,在所属的乡村和农户进行调研,回收的2000份问卷中,在回答“你都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的问题时,问卷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反映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节目,其次是新闻节目,第三位是电视剧,第四位是农业科技节目。对于“你对现在的电视节目是否满意”的问题,回答不满意、不太满意的有1402人,约占70%;满意、比较满意的有598人,仅占30%。 农户最需要的信息集中表现为四大类:宏观类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实际操作类信息——新技术、新品种等;市场类信息——农产品价格、销路、供求等;科技知识类信息——科学文化常识、教育、卫生、健康等。 1.2 电视媒体的弊端 1.2.1 对农电视节目的品质低 反映农村实际生活、反映农民这些普通劳动者形象的节目少;专门面向农村的专业频道少;专门面对“三农”的节目少;对农节目中,农业科技节目少,且播出时间短。同时电视节目的“城市化”特色突出,反映城市生活节目越来越多,为“三农”量身定做的节目数量少、质量差。广大农村受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三农”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对农民增收、致富有帮助的市场和科技信息等内容在电视节目中的比例太小,无法满足农村受众的需求。 1.2.2节目形式与农民接受能力失调 农村观众的文化程度大多数在初中或初中以下在,绝大多数农民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农村受众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影响了农村电视节目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对农电视节目特别是农技信息类节目专业化色彩过于浓厚且专业化过强,农民对节目中的内容一知半解,就会失去收视兴趣,降低节目的传播效果。 1.2.3传播效果与传播功能失调 影响对农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传者的疏忽,也有观众接受能力的限制。农村观众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的,占 88.1%,绝大多数农民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对农电视节目对这种状况估计不足,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类节目专业化过强,农民对

传播学课后题

传播学课后题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7、什么是“传播隔阂”? 8、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9、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10、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4、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5、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6、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

术的意义。 1 / 12 7、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8、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9、试述传播学家哈特对媒介系统的分类。 10、什么是信息社会?它具有哪些特点? 11、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新统合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象征符具有哪些特性? 3、非语言符号有哪些类型? 4、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5、什么是意义?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6、符号的意义有哪些分类? 7、如何理解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 8、情境意义指的是什么?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 9、什么是象征行为?它有哪些特性? 10、为什么说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传播学在中国20年

传播学在中国20年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传播学在中国20年的发展轨迹以及在这轨迹上的几个亮点,并对传播学未来走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传播学发展轨迹亮点未来走向 传播现象在中国古已有之,而正式作为一门学问的“传播学”(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则完全是从国外引起的“舶来品”,其最早的引起可以追溯到50年代①,但当时的影响极为有限。如果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初具规模的译介算起,传播学在中国也只有区区20年的历史。 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20年。这是中国思想解放、经济转轨的20年。正是在这样的年代背景之下,传播学在中国获得了生长的土壤和空间,完成了从起步到腾飞的发展阶段。 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放眼看世界——引进与起步 关于传播学在中国大陆的引入问题,一般可分为两次。一次是50年代的早期引入,这方而的代表人物当属郑北渭、张隆栋、王中等教授,他们在教学及研究中都曾有过运用传播学相关知识的先例,复旦新闻系的一个没有刊号的杂志《世界新闻译丛》也曾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②。可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这种引鉴刚刚露头便无疾而终,很快就中断了。再次的引入已是20多年以后的事情。70年代末,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的一本内部刊物《外国新闻事业资料》 上介绍了传播学的一些情况;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写的《传播学(简介)》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此为开端,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也相继在大陆出版发行,如《报刊的四种理论》(1980年)、《传播学概论》(1984 年)、《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年)、《传播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年)等。后来许多学者将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这一举措视作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的真正起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一时期,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敞开胸怀,放眼看世界。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论文范文

广播电视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农业推广》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浅析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与思考 [内容提要]农业技术推广是农民实现增收、国家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保证。针对星桥现行农业术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及街道对农技推广的支持,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形成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适应新时期星桥草坪种植业和苗木种植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组织创新组织化提高素质支持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通过实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种种方法,让大家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了解农作物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的活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社会稳定的、可持续发展。1984年,贾家村村民引进草坪种植,促进了星桥农业结构的调整。经10余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贾家草坪、枉山甘蔗、周杨茭白、民乐和汤家苗木花卉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生产格局,其中草坪还注册了星桥牌商标。这些年的摸索,使星桥的科技推广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 1、推广制度不完善,经验不足。主要表现为科研、技术服务与生产一线三部门之间相互独立,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虽然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经常有,但往往因为种种原因,使得科研成果不能有效进入农业生产一线。这些原因比如技术服务部门掌握和储备的实用技术少,没有有效的科技推广体系,缺乏科技推广经费,技术推广盲目等等,使生产者得不到急需得到的技术,只能靠自己摸索,但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得不到提高,群众增收幅度不大。星桥这几年草坪的发展,往往都是靠种植户自己摸索,一次次尝试才得出的经验,虽然形成了产业,但中间的探索过程漫长,影响了发展进度。 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意识认识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专业能力较低,缺乏积极性,意识认识不足,这些都影响和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就星桥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小街道,虽说有农业服务中心,但服务人员大都没有经过良好的培训,也谈不上是技术人员,对草坪、花木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有对一些推广中的专业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了推广队伍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由于意识上没有充分的认

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

2018年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总结 2018年来,市农技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四十工程的工作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牢牢把握试验示范带动、普及推广落地、技术服务跟进工作理念,坚持精准服务,大胆探索实践,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试验示范品种多样化、技术推广应用普及化、乡土人才培养常态化、产业发展服务信息化、脱贫攻坚帮扶精准化。中心植保站、蔬菜站受到了省农业厅的表彰,靳职选、范树仁、高晓霞三位同志荣获省级表彰的先进个人;中心通过实施吊炕项目精准帮扶贫困户的做法在吕梁日报头版刊发;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中,中心获得了市委的通报表彰。 今年中心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按照五重工作要求和农业现代化四十工程,重点突出五个结合,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一)项目建设与试验示范相结合。 中心着力强化同省、吕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到并顺利实施了1500亩中药材崛起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5000亩绿色大豆种植项目;圆满完成了200个省柴节煤炕连灶建设任务,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耕地质量提升和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已顺利完成土壤样品采集和送样检验工作,新设置了53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建设项目主要用于企业产品

可追溯建设;完成了1万亩农区土蝗防治任务;对5000亩玉米开展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飞防工作。 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同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争取并顺利开展了玉米品种试验500亩,小麦品种试验100亩(其中,富硒黑小麦试验10余亩),花生品种、肥料试验100亩,玉米、生物肥种肥同穴播种试验60亩,山药导向槽浅生栽培试验10亩,花生机播示范600亩,玉米大豆新型间作播种示范100亩,谷子高产栽培示范100亩,高粱高产栽培示范100亩,山药高产栽培示范20余亩。 结合各乡镇农业发展情况,把争取到的项目和试验示范安排到相对应的乡镇、村。比如,在柱濮、驿马、振兴、杜村和大孝堡实施了绿色大豆项目;在大孝堡乡东盘粮村实施了玉米系列试验示范项目;在振兴街办司马村实施了高粱和花生的试验示范;在下堡镇南榆苑村实施了谷子高产栽培示范;在梧桐镇仁顺村实施了山药试验示范。 (二)推广应用与技术服务相结合。 在今年的工作中,重点突出了三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方面,玉米品种主要推广了诚信16、屯玉80、强盛388、龙生1号等;谷子品种有晋谷21号、晋谷29号、晋谷40号和晋谷57号;高粱品种有晋杂22、晋杂23、晋中405和晋杂34(矮杆高粱);大豆品种有汾豆78、汾豆79和汾豆56。引进了亨得利192、迪达、美红2号等西红柿新品种和顶尖茄霸、Q9等茄子新品种共20多个,开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