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那你们知道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它们的形成原因是否相同呢?

喜马拉雅山脉

珠穆朗玛峰

安第斯山脉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山地对交通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人类活动应和环境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向斜。

山地的表面形态奇特多样,有的彼此平行,绵延数千公里;有的相互重叠,犬牙交错,山里

套山,山外有山,连绵不断。山地的规模大小也

不同,按山的高度分,可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称为高山,海拔在1000-3500米的称为中山,海拔低于1000米的称为低山。按

山的成因又可分为褶皱山、断层山、褶皱—断层山、火山、侵蚀山等。

褶皱山——由背斜和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的统称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

的统称

构造火山——是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的结果

一.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褶皱

断层

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断层

褶皱在地壳运动的强大挤压作用下,

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

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褶曲的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褶皱山1.褶皱山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或谷地的统称,表现为连绵的山体。

褶皱示意图

向斜

向斜是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背斜相对。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向斜成为谷地。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石油、天然气、地下水三者比较,天然气的密度最小,石油次之,水的密度最大,且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即储水层。

因为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受力集中于中心。所以,同一平面上各点受力不均匀,不宜修建铁路、隧道等工程。

背斜

褶皱构造中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向斜”相对。背斜外形上一般是向上突出的弯曲。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核部是老岩层,两翼是新岩层(这一点是其与向斜的根本区别)。

背斜常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背斜

向斜

褶曲的基本形态

向斜、背斜的区别

背斜向斜一般: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老新新新

为什么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020届地理新攻略大一轮精练:第四单元第二讲山地的形成.docx

第二讲山地的形成 题 考点难度 号 1 断层地貌★ 2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3 地形倒置★ 4 褶皱地貌★ 5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6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7 山地的形成过程★★ 8 断层与地表形态★★ 9 地质构造的应用★★ 10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1 中国主要地形区★★ 12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3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形态的影响★★ 14 地质构造的判读★★★ 15 地质构造的应用★★★ 16 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图甲为“华山地貌景观图”,图乙为“地质构造示意图”。华山属于图乙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华山是断块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部分。图乙中①是背斜,②是向斜,③是断层相对抬升的部分,④是断层相对下降的部分。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2.(2018北京四中期末)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下列地层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 A.奥陶系 B.下石炭统 C.五通组 D.下二叠统 答案 A 一般来讲,岩层的位置越靠下,其形成的时间越早。结合图例可知,位于最下面的奥陶系形成时间最早。 3.(2018北京四中期末)图示地质构造及地貌反映该地经历了( ) A.水平张裂和外力侵蚀 B.水平挤压和断层 C.水平张裂和断层 D.水平挤压和外力侵蚀 答案 D 由图中岩层呈弯曲状可知,该地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褶皱;褶皱的岩层受外力侵蚀,原有岩层已经不完整。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下题。 4.图中( ) A.甲—山地成因与喜马拉雅山相同 B.乙—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丙—岩层受到挤压断裂抬升成山 D.丁—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答案 D 读图知,甲为断块山,而喜马拉雅山属于褶皱山,二者成因不同;乙处岩层上拱,为背斜;丙处岩层凹陷,为向斜;丁处为背斜,其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 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进行野外考察。图a是学生绘制的地质素描图,图b是被誉为“小桂林”的龙庆峡景区照片,图c是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照片。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 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 (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 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 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 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 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 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 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 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本形态。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种是裂

高中地理《1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细化】 1.了解山岳的三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 2.掌握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 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分别是……(课堂提问,提问过程中引入今天“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展示图片——阿尔卑斯山、泰山、日本富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先来看第一种——褶皱山,【板书】1、褶皱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褶皱”? (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1 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演示实验: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动画演示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2、通过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一些著名山地的风景图片。 同学们在欣赏这些壮丽的山地景观的同时,不知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些山脉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思考】什么是褶皱山?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 ①形成: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 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这是从形态上对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是从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③岩层的新老关系 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无论 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是最可靠的。 【活动环节】(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 这是因为,背斜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再来比较一下,以便大家更好地区分背斜和向斜。 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褶皱山只有几十米。(图片展示) 【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 【板书】2、断层山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地理现象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泥石流 B.山体滑坡 C.水土流失 D.火山喷发 2.当岩层受到力的挤压,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做() A.褶皱 B.断层 C.背斜 D.向斜 3.下列山地不属于褶皱山地的是() A.阿尔卑斯山 B.喜马拉雅山 C.庐山 D.安第斯山 4.下列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山岳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较小 B.在山岳地区,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沿直线修建 D.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一般要小于平原地区 5.“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侵蚀作用 C.堆积作用 D.搬运作用 6.下列地形不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是() A.汾河谷地B.东非大裂谷C.喜马拉雅山 D.泰山 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断层 B.压力或张力过大都能形成褶皱 C.褶皱和断层都能形成块状山地 D.褶皱和断层都未破坏岩层的连续性 8.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碰撞挤压形成()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大西洋 D.红海 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六大板块的内部多火山地震 B.背斜构造容易储水 C.油气一般储存在向斜构造盆地中 D.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10. 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的是( ) A.南极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美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11.在板块张裂处可形成( ) A.海沟 B.裂谷 C.岛弧 D.海岸山脉 12.下列各地形类型中,是由板块相互碰撞作用形成的是() A.喜马拉雅山 B.东非大裂谷 C.珊瑚礁 D.大西洋 与平原相比,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比较大。据此回答13~14题。13.关于公路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修筑公路,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B.道路应避开小居民点和小村庄 C.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缓坡 D.道路在平原上呈“之”字形弯曲 14.有关山岳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铁路为主,公路次之 B.山岳地区的交通线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 C.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线路,地址宜远离河谷地带 D.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以直线走向为主

公开课教案-《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理解褶皱山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 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从山之外形美切入,展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华山、庐山、泰山等山地的图片)。大自然的山形状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像个圆锥,风景秀丽··········你知道这些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山岳的形成。 【讲解新课】 一、褶皱山 1.褶皱 学生实验:两手拿课本或练习本,用力向中间挤压,观察课本或练习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褶皱是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教师设问: (1)、在正常状态下的岩层有什么特点?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2)、当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演示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教师提问: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结合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 ?从地貌景观上看: 教师设问: 这些方式都可靠吗? 展示图片,否认地貌景观的判断。 教师提问: 为什么背斜由山变成谷,而向斜由谷却变成山呢? 学生演示 用橡皮擦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受力情况,并播放相关动画。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活动 完成课本74页活动 2.褶皱山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1~5题。 1.上图中字母,代表断层构造的部位是() A.A B.B C.C D.D 2.上图中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A.水平挤压力B.张力 C.垂直挤压力D.摩擦力 3.图中断层构造形成在() A.褶皱之后B.褶皱之前C.同时发生D.无法判断 4.图示构造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流水作用 5.图中地貌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 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 D.流水作用 答案 1.D 2.A 3.A 4.C 5.C

解析D处为断层构造。图中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主要受水平挤压力作用。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图中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同时受侵蚀作用的影响。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6~7题。 6.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D.向斜成山 7. 该地质构造() A.便于储水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D.两侧岩层较新 答案 6.D7.A 解析该地区气温中部低四周高,说明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属山地地形。该地岩层向下弯曲,属向斜成山,向斜构造属储水构造。 读“断层示意图”,完成8~10题。

8.断层构造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B.泰山 C.富士山D.安第斯山 10.有关断层和地表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如华山北坡大陡崖 B.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C.水库等大型工程的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D.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不会对原有地貌造成影响答案8.C9.B10.D 解析图示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泰山是由断层形成的断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 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 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 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 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 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 本形态。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四章 第二讲 山地的形成课下作业

2013年三维设计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章第二讲山地的形 成课下作业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2·福州质检)读“水循环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a箭头表示水循环环节的 ( ) A.下渗B.蒸腾 C.降水D.升华 2.图中河谷形成的地质原因是 ( ) A.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B.向斜槽部受张力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C.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D.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易被侵蚀形成谷地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箭头表示高山积雪和冰川升华为水汽上升到空中的过程,因此水循环环节为升华。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岩层向上弯曲,此处地质构造为背斜,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答案:1.D 2.A (2012·大连测试)读“地貌景观图”,回答3~4题。

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 A.甲和乙B.乙和丙 C.丙和丁D.甲和丙 4.地貌景观乙和丁成因的差异是 (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甲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地貌属于火山地貌;乙图为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受外力作用影响形成;丙图是褶皱,受内力作用影响;丁图为峡谷地貌,属于外力侵蚀地貌。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图为喀斯特地貌,是由于受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属于化学侵蚀作用,丁图为峡谷,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属于机械侵蚀作用。 答案:3.D 4.C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5~6题。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模块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讲山地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二讲 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褶皱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2(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 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3.火山 (1)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而形成。 (2)火山: ①形成: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形成。 ②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名师注解]

【注1】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它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它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2)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联】(1)“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复杂的褶皱,不能仅从地表形态上区分,而应根据地下岩层的弯曲状况及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 【注2】断层和断裂的区别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记】(1)地垒和地堑 (2)断层形成的构造地貌 ①上升岩块形成断块山。 ②下降岩块形成谷地、洼地。 ③断层崖形成陡崖。 考点一地质构造及实践意义 (一)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

地理人教版一师一优课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四章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3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发育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两方面内容。在河流侵蚀地貌中.首先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接着详细阐述了河谷地貌在三类河流侵蚀作用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以冲积平原为典型,重点阐述了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及分布。在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从影响聚落分布的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角度分析了不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程标准中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本节内容即是河流地貌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的案例分析。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河流地貌的分类;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力的分类及作用;了解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了解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分布,理解各组成部分的形成原理;了解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较、对比不同流水作用力的作用及其影响,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养成把获取到的信息通过整理、分析运用于学习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学习重点、难点: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河流冲积平原各组成部分的形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内容涉及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和本章第二节相比,内容较为直观和易于理解。通过课前的野外实匀、资料搜集和课前实验。以及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三、课堂教学实录(部分) 【课前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准备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影视资料。准备流水作用实验所需的水壶、粗细不均的沙子。组织学生分组进行野外实习和课前资料搜集。 学生:预习奉节知识,并记录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流水作用对地

2021高考地理精准大一轮复习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4章 第2讲 山地的形成

第2讲山地的形成

(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基本单位:褶曲。 ???内力作用:强大的挤压作用。两种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2)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洋、裂谷和褶皱山系的形成 (1)断层???内力作用:强大的压力和张力。 标志:两侧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地貌类型 (1)成因: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地下深处的岩浆喷出地表。 (2)两大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

[特别提醒]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内力作用的结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是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由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线路分布延伸方向 表现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 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修建公路的成本和难 度均低于铁路 地势相对缓和,施工难 度较小,建设和运营成 本低 地势起伏大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有地下水出露的地方是向斜构造。(×) 2.喜马拉雅山是巨大的褶皱山系。(√) 3.渭河平原是断层下沉形成。(√) 4.山区公路选线时多沿山脊延伸。(×)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三处的地质构造名称,并说明理由。 A背斜;判断理由:岩层向上拱起,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B向斜;判断理由:岩层向下弯曲,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C断层;判断理由:岩层不连续并有明显位移。 2.图中岩层1~6按由老到新的排序为1、2、3、4、5、6。 3.A的地貌类型是背斜谷,其形成原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受外力侵蚀作用形成谷地;B的地貌类型是向斜山,其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岭。 4.良好的储水构造是B;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是A;有泉水出露的是C;适合开挖隧道的是A。(填字母)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1.在山区进行采石生产,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应将采石场选择在什么地方? [提示]应选择在背斜或断层部位处。 2.五岳名山之一的华山以“险”著名,其形成与何有关? [提示]与地壳运动导致的断层活动有关。

人教版2020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山地的形成课时跟踪练

第2讲山地的形成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 下图为沿回归线东西向的某区域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 B.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C.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 D.丙处地质构造为地垒 2.和丙处成因相同,形成的地形区是( ) A.崇明岛B.夏威夷岛 C.台湾岛D.喜马拉雅山脉 解析:第1题,甲处地质构造为背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石油;乙处地质构造为向斜,适宜在地面打井找到地下水;丙处不是地垒,因为其右侧不是断层,而是大洋板块往大陆板块下面俯冲。第2题,崇明岛是沉积岛,夏威夷岛是火山岛,喜马拉雅山脉是巨大的褶皱山脉,属于两个大陆板块水平挤压隆起形成的,只有台湾岛和图示成因是相同的。 答案:1.C 2.C (2017·湖南益阳模拟)某地质考察队对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地质研究,在Y1、Y2、Y3、Y4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P平面)。在该水平面上Y2、Y3。处取得相同的砂岩,Y1、Y4处取得相同的砾岩,且砂岩的年代比砾岩老。据此完成3~4题。 3.甲处地形的主要成因是( ) A.背斜成谷B.向斜成山 C.背斜成山D.向斜成谷 4.若在Y2处钻25米到达P平面,则在Y1处钻至P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 )

A.30米B.45米 C.55米D.60米 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Y2、Y3比Y1、Y4岩石老,结合图可知岩层中间老两侧新,甲处为背斜;再结合等高线和河流可知甲处为谷地,综合可知甲处地形的主要成因是背斜成谷,选择A。第4题,从图中等高线可以判断Y2海拔高度为160~170米,若在Y2处钻25米到达P平面,则P平面海拔高度为135~145米,Y1海拔高度180米,则在Y1处钻至P 平面最可能的深度是45米,选择B。 答案:3.A 4.B 5.图a为某班一次地理野外实习的观测点分布图,①~④为观测点编号。图b为该班某小组在其中一个观测点所做的记录卡片。图b中地质剖面示意图所示沉积岩层由老到新的顺序是( )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Ⅰ、Ⅱ D.Ⅲ、Ⅱ、Ⅰ 解析:由图b可知,地质剖面图是××向斜两翼中的东翼的地层关系,根据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的规律,可知Ⅱ沉积岩层年龄大于Ⅰ;Ⅲ在Ⅰ、Ⅱ上面,且连续,是向斜东翼被侵蚀后地壳下降沉积形成的,形成的年代最晚。 答案:B 6.(2017·天津红桥区模拟)读我国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有关图中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 A.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B.图中地貌的形成主要与板块张裂有关 C.甲、乙两山的形成原因相同 D.丙河流的形成与断层处岩体破碎有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