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入驻动因_基于上海物流服务业集群入驻企业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入驻动因_基于上海物流服务业集群入驻企业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入驻动因_基于上海物流服务业集群入驻企业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入驻动因_基于上海物流服务业集群入驻企业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入驻动因

———基于上海物流服务业集群入驻企业的实证分析

王晓玉

晁钢令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基于对上海物流服务业集群内企

业的调研,分析了物流服务企业入驻集群的动因,比较了不同类型企业入驻动因的异同,并与西方国家生产性服务企业集群入驻动因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物流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88(2007)06-0033-07

一、研究目的

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服务业(Greenfield,1966)。在西方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是在二战后快速发展的,我国近几年开始关注生产性服务业。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给予重视,中央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从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有各种措施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产业集群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很多成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成为这些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我国也有不少省市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始探索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发展的措施。

作为一种企业的空间存在状态,集群能够为入驻企业带来利益,这种利益是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动力,也是企业入驻集群的动因(仇保兴,1999;陈雪梅,2003)。对于入驻动因的探索是西方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进行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国内目前还缺乏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本研究以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市场的现实特征,检验中国企业入驻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动因,并基于这些动因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评价

国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动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Alexander(1970)对伦

[收稿日期]2007-07-03

[作者简介]王晓玉(1971-),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副教授;晁钢令(1951-),男,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ghaiEconomicManagementCollege

第5卷第6期2007年11月

Vol.5No.6Nov.2007

敦、悉尼、多伦多等城市的商务服务业事务所调查发现,企业追求集群的目的主要包括:有利于同政府等机关的接触;有利于接近顾客;有利于接近关联企业;有利于接近其他服务业;有利于决策者集中等。S.Il-leris(1989)把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群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享受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第二,获得后向联系的机会;第三,获得前向联系的机会。Senn(1993)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集群,一方面是因为位置上靠近可以使服务企业之间便利地享受相互间的服务;另一方面是缘于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正是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的需求,促使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形成集群经济。Naresh和Gary(2001)分析了财务服务产业集群的机理,认为从供应的角度看,集群有利于获得专业化劳动力和财务服务企业之间的支持性服务;从需求的角度看,财务服务企业选址于著名的服务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并且可以降低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有益于维持长期客户关系。D.Keeble和L.Nacham(2001)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制造业从需求和供应等角度来探寻集群利益,生产性服务业更应该从集群学习和创新环境等角度来探寻集群利益。他们通过对伦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中的管理和工程咨询服务企业和英格兰南部分散布局的同类企业的对比,得出在集群中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可以通过集群学习机制获得优势的结论。并且,他们发现这种集群学习机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的:一是通过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新知识;二是通过集群中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正式的合作安排来促进集体学习机制;三是通过集群中技能劳动力的流动来促进知识的流动。另外,他们还发现生产性服务企业集群也与这些企业需要获得进入全球网络的资格有关,因为许多生产性服务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都需要进行全球化经营,这些企业一旦能够位于一个国际化都市(如伦敦)中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集群,就会获得发展全球化联系的额外优势。

西方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集群动因的检验都是以西方国家的集群为样本,有的是以生产性服务业整个产业来检验,有的是只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具体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许多具体的行业,仅就上海而言,政府部门就计划大力发展六大种类的生产性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科技研发服务、设计创意服务和职业教育服务。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具体行业各有其自身的特征,其集群化发展也可能受行业特征的影响而相互间不一致。为了能够深入地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入驻动因,最好能够先选取其中的某一行业进行具体分析,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再选取其他行业,并通过相互间的比较分析得出一般化的结论。

本研究在上海选取物流服务业集群作为研究的对象。在上海市政府重点推出的这六大生产性服务业中,物流服务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2001年11月上海市政府就颁布了《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在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又明确提出现代物流业是上海市未来五年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在上海市重点规划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中,也包括一部分大型的物流服务业集群,如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尽管物流服务业集群的市场特征不能完全代表和反映其他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但从物流服务业集群的实证研究结论中我们仍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推断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入驻动因情况。

三、调研方法及样本特征

在上海市重点规划的四个物流服务业集群中,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已经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而浦东空港物流园区和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还处在进一步规划建设中。本研究以进入运作阶段的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作为研究对象。

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位于普陀区桃浦镇,2000年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中规定:“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属陆路口岸型物流园区,以省际物流集散功能为主,集货运配载、交易、信息服务、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展示等物流服务于一体”。目前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设了“未来岛”物流科技园区和槎浦物流基地两个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已经入驻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110多家,另外还有位于真南路上的1500多家中小型物流企业,它们共同构成西北综合物流园区。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在2000年的《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中得以确立,具备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和国际转口贸易四大功能。2003年外高桥保税区从事物流经营的企业已达972家。

本研究通过调研两个物流园区中的企业,来揭示现代物流服务企业入驻集群的动因。在两个物流园区管理部门的协助下,采取访员上门问卷调研的方式,在2005年8~11月完成调研,问卷由被调研企业相关部门经理级别及以上的人员填写。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作为本次的分析样本。表1的样本特征显示了本次被调研企业的基本特征。

从所有权结构看,以民营企业居多,占42.5%。从以雇员人数反映的企业规模的情况看,规模相对较小,雇员在11 ̄50人的企业最多,占42.5%。从企业的业务类型看,第三方物流所占的比重最大,为58.6%。

表1

样本特征

注:这一题目是多选题,即如果企业在物流服务业集群中经营多种业务,就多选。

四、数据分析

项目

数目

所占比率(%)

企业所有权结构

民营

7442.5外方独资、中外合资5028.7国有、集体

5028.7企业规模结构

10人及以下4023.011~50人

7442.551~100人2011.5101~200人169.2201~500人84.6500人以上

169.2入驻园区业务类型

第三方物流10258.6制造业务

116.3企业的配送中心5330.5物流相关科研、咨询服务137.5其他

12

6.9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本次正式调研前的访谈和预调研,本研究问卷中共罗列了13项可能吸引物流企业入驻集群的因素(见表2),让被调研者选择吸引其入驻的主要是哪些因素。表2中的总样本比率反映了企业对吸引其入驻园区的因素的判断。可以看出其对上海市政府重点规划的这两大物流园区的发展前景有较好的预期,37.9%的企业认为园区的发展前景是吸引其入驻的重要因素。靠近客户、享受园区的优惠政策、交通便利、业务量充足等也都有超过20%的企业认为是吸引其入驻园区的原因。不到10%的企业认为享受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便于企业间相互学习和获得园区的良好服务是吸引其入驻园区的因素。

表2

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园区的因素分析

注:表中的一些名称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如外合是指外资和合资企业。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企业对上述因素的判断,本研究分析了不同所有制企业(民营、外资和合资、国有和集体3个类别)、不同规模企业(以50人作为分界线,分为≤50人和>50人两个类别)对上述因素的判断状况(见表2),并通过列联表方法分析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不同规模企业在上述因素的判断上是否有显著差异,见表3。

表3显示了在13项吸引因素中,不同所有制企业对园区的发展前景、优惠政策、便于及时掌握行业信息、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获得园区的良好服务等6项因素的判断有显著差异

(前4项的近似概率小于α=0.05,后2项由于期望频数小于5,改用精确概率,小于α=0.05)。结合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民营企业认为“园区的发展前景”是重要的吸引因素的比率显著低于外资合资企

业以及国有集体企业,而认为“便于及时掌握行业信息”是重要吸引因素的比率显著高于外资合资企业不同所有制比率

不同规模比率

≤50人

>50人

园区发展前景37.918.944.060.036.840.0靠近客户23.024.320.024.024.620.0园区优惠政策21.810.816.044.017.530.0交通便利21.824.312.028.026.313.3业务量充足21.829.716.016.021.123.3便于企业间合作17.224.312.012.021.110.0及时掌握行业信息14.924.38.08.019.36.7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13.88.124.012.012.316.7便于结识同行人士10.310.812.08.012.36.7便于招聘专业人才10.38.112.012.014.03.3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9.22.720.08.05.316.7便于企业间相互学习5.78.14.04.07.03.3获得园区的良好服务

4.6

2.7

12.0

.0

3.5

6.7

民营

外合国集吸引因素

总样本比率

表3

列联表分析结果

注:括号外边是近似概率,由于期望频数<5,不能根据近似概率判断,需计算精确频率,括号内是精确概率。

及国有集体企业。国有集体企业认为“园区的优惠政策”是重要吸引因素的比率高于民营企业及外资合资企业。外资合资企业认为“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获得园区的良好服务”是重要吸引因素的比率高于民营企业以及国有集体企业。

表3显示在13项吸引因素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交通便利、便于及时掌握行业信息、便于招聘专业人才、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4个方面的判断有显著差异(近似概率小于α=0.05),而对另外9项的判断无显著差异。参考表2可以看出,人数≤50的企业认为交通便利、便于及时掌握行业信息、便于招聘专业人才是重要吸引因素的比率要高于人数>50的企业,而把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视为重要的吸引因素的比率要明显低于人数>50的企业。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1.主要研究结论

根据上面的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一些重要结论:

(1)物流服务业集群入驻企业规模较小,业务类型主要集中于第三方物流。

分析显示人数≤50的企业占65.5%,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占58.6%。根据西方的产业集群理论,集群要成功发展,就必须使区内企业间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关系,而产业链条关系的形成与维持,必须是相关产业类型的企业都存在并相互间形成联系。如果集群主要是同一业务类型企业的集中,则很难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集群的优势也就失

吸引因素

不同所有制的比较

不同规模的比较卡方值

近似概率

期望频数

卡方值

近似概率

期望频数

园区的发展前景22.4870.000>50.1670.683>5靠近客户0.3560.837>50.4620.497>5园区的优惠政策20.6570.000>53.5730.059>5交通便利4.2150.122>53.8810.049>5业务量充足4.6970.096>54.6970.729>5便于企业间合作4.5270.104>53.3660.067>5便于及时掌握行业信息8.9170.012>54.9350.026>5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6.5270.038>50.636O.425>5便于结识同行人士0.4610.794>51.3360.248>5便于招聘专业人才0.6950.707>54.8540.028>5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10.8120.004(0.005)*<56.1220.013>5便于企业间相互学习1.3250.516(0.545)*<50.9850.321(0.497)*<5获得园区的良好服务

9.261

0.010(0.009)*

<5

0.894

0.344(0.449)*

<5

去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上海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中的入驻企业的业务类型过于集中于第三方物流,这不完全符合一个集群有效发展的要求。

(2)西方学者验证了靠近客户(S.Illeris,1989)、及时掌握信息(Senn,1993)、通过集群学习机制获得知识溢出的效应(D.Keeble&Nacham,2001)、享受集群中人力资源“蓄水池”的益处(S.Illeris,1989)、知名集群中的声誉优势(Naresh&Gary,2001)、业务量充足(Anlexander,1970)、企业间合作(Senn,1993)等是生产性服务企业入驻集群的重要动因。我们的实证结论表明园区的发展前景、靠近客户、园区的优惠政策、交通便利、业务量充足是吸引物流企业入驻集群的较为重要的因素,而企业对相互学习、便于招聘专业人士、提高企业声誉等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入驻企业对这几项要素选择比率较低,一方面说明入驻企业对这些方面的需求倾向不高,另一方面可能也表示目前的集群中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氛围和专业招聘服务以及还没有打造出有名的集群品牌,因此不能使企业获得相应的学习效应、人才效应和品牌效应。

(3)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对园区的发展前景、优惠政策、便于及时掌握行业信息、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获得园区的良好服务等方面的选择比率有显著差异。外资合资企业对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企业声誉、获得园区的良好服务等方面的重视程度要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和国营集体企业。

(4)不同规模企业对大部分吸引要素的选择没有显著差异,只在交通便利、便于及时掌握行业信息、便于招聘专业人才、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4个方面的判断有显著差异,其中在园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方面,规模较大企业选择的比率显著高于规模较小的企业。

2.针对性策略建议

物流服务业集群在新建或进一步发展中应根据这些研究结论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

(1)在招商对象的选择上要与集群长远的发展目标相协调。作为上海市政府重点规划建设的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和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招商对象的选择应与园区的发展前景相一致。一方面体现在现代化的物流园区需要有现代化的物流企业支撑,应该尽量吸引竞争能力较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入驻,而不是吸引众多的小型企业。另一方面,入驻企业的业务类型也应当是招商对象选择时考虑的重要内容,物流园区内企业间应该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关系,而不应当仅仅是同一业务类型的企业的集中。

(2)培育集群效应,特别是由学习机制所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集群所产生的效应是集群吸引新企业入驻并促进原有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上海物流服务业集群在进一步发展中,首先应该对目前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园区的重要因素,如优惠政策、发展前景、交通便利等进行维持并发展优化。其次是要加强对集群中的学习机制的培育,因为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相对于制造业从需求和供应等角度来探寻集群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更应该从集群学习和创新环境等角度来探寻集群效益(D.Keeble&Nacham,2001)。

(3)从实证研究的结果看,由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规模企业对吸引它们入驻园区的因素在判断上不完全一致,相关政府部门和集群的管理部门还应该针对这些不同特征的主体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

3.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研究尽管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并且也能够由此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但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因为仅调研了物流服务业集群,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包括很多的行业,而且各

个行业都有其自己的特征,因此从物流服务业集群中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完全代表整个生产性服务业的总体情况。

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可以对其他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以归纳出更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并且可以进一步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索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参考文献:

[1]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Anlexander.L,“Officelocationandpublicpolicy”,Methuen,1970

[4]D.KeebleandL.Nacham,“Whydobusinessservicefirmscluster”,workingpaper,Cambridge,2001

[5]GreenfieldHI,“Manpowerandthegrowthofproducerservices,”NewYork:ColumbiaUPress,1966

[6]NareshandGary,“thedynamicsofindustrialclusteringinBritishfinancialservices”,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1,10[7]RolfStein,“Producerservices,transactionactivities,andcities:RethinkingOccupationalCategoriesinEconomicGeography”,EuropeanPlanningStudies,2002,6

[8]Senn,Lanfranco,“Serviceactivities'urbanhierarchyandcumulativegrowth”,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3,4

[9]S.Illeris,“producerservices:thekeyfactortoeconomicdevelopment”,Entrepreneurshipandregionaldevelopment,1989,1

Influencingfactorsoffirmsentryinto

producerserviceagglomeration

WangXiaoyuChaoGangling

(Shanghai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Shanghai,200433)

Abstract:Agglomerationsareimportantways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producerservice.ThispaperanalyzesthemainfactorsofattractingfirmslocatedinlogisticserviceagglomerationinShanghai,comparestheperceptionofthesefactorsamongdifferentfirms,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ccordingly.

Keywords:producerservice;agglomeration;logisticservic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