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学概论 (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 (完整版)

第一章政治生活中的国家

第一节国家与国家形成理论

1、国家的含义与特征

1.1 国家的含义

“国家”在汉语中由“国”和“家”两个汉字组成。最初, 两者是分开使用且有区别的, 如《尚书》中的“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但由于“家国同构”的统治思想的需要, 这里“家”的理解已经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家庭, 上升为各诸侯国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 这实际上为“国”、“家”并提奠定了基础。所以, 中国古代许多典籍中还有“国”、“家”合在一起的说法, 如《荀子》中的“国家无礼则不宁”。但有一点需要注意, 在中国古代, 大一统的国家常常被称为“天下”,“国家”并不是指今天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与西方学说中“state”的国家观念相等同的国家观念是近代才形成的。

从国家的词源学来考察,凸显了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意义。同时国家之所以为国家,其不可或缺的乃是公共权威中心的存在,否则国家仅有地缘意义而无政治意义了。

西方政治学对国家的界定众说纷纭。政治哲学探讨的是国家的本性,由此而形成两大流派:一是古典取向的共同体说;二是近代取向的契约从政治共同体的角度理解国家,揭示了国家的本源意义,或者说展现了国家的理想形态,用以关照和判断国家的现实形态;近代契约论则认为国家乃是基于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的,人们正是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才不得不联合成国家,国家的终极目的也在于实现个人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定义来自于恩格斯。恩格斯在其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给国家下了完整的定义:“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至于在无谓的都争斗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马克思主义既强调对国家本性的探讨,以对现实国家进行价值判断和关照批判,有着重对现实国家的现象还原,对其形态做科学描述,并将两个方面有机的加以结合。这为我们全面的理解国家提供了依据。

据此,我们可以对国家做以下三个层次的理解:

(一)国家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所构成;

(二)国家以社会公共权威为基础进行维持和运作;

(三)国家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在社会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

1.2 国家的基本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本质特征

(1)国家的阶级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特征或属性这是由市民社会的性质决定的,而国家的实质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市民社会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国家的维持和运作都受制于市民社会所提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各种客观条件。(2)国家的相对自主性。国家的相对自主性体现了国家在社会事务的管理中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服务于整个社会。

2、国家形成的不同理论

2.1 规范性论证视角下的国家起源

(1)国家社会共同体说国家是由许多社会团体基于共同权利意识和利益共享的观念而结合成的组织体。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西塞罗

(2)国家神权说国家的起源被归结为是由神或上帝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的,统治者的权力直接来自神或上帝的赐予。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3)社会契约说该理论假设了一种自然状态,生活于其中的人具有自然而来的天赋权利,但这种自然状态或多或少是有缺陷的,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是一种“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为了摆脱这种可能招致恐惧、贫穷、匮乏的不利局面,人们自愿放弃自己的全部或部分权利,订立一种契约,建立起一种足以保障自然权利的国家。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

2.2 历史学考察视角下的国家起源

(1)内部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国家的进化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随着剩余产品的产生,非生产阶级逐渐发展出来,最后成为一个生产资料的占有者阶级。同时,更复杂的制度也意味着财富和分配集中在中央代理者—首领、国王或是官僚集团—手中。

(2)外部冲突理论这一理论在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中得到充分表达,他认为,强势的组织必然战胜弱势的组织,并将后者统一到拥有强大武力控制的集权政府之下。在这一“优胜劣汰”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国家需要维持一支强大的常备军,这会促使一个不甚团结的社会趋向于建立一种坚强的中央领导。(3)水利文明该理论认为,早期国家的发展往往与大江大河的治理联系在一起,例如“四大文明古国”往往与作为母亲河的大江大河相互共生。它认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机制是灌溉,只有控制了水利,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集约型农业,从

而促成人口的大量增加,修建大规模的灌溉系统,需要在社会组织、权力和劳动合作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才可能实现。代表人物:卡尔·魏特夫

(4)人口压力该理论认为生存资源可以通过集约化生产的方式获得补充,灌溉、梯田、施肥、役使牲畜都可以有效增加土地的生产能力,促使人口密度的提高,最终使得一种更加复杂的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式变得必要。国家正是由于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而形成的。

3、国家的基本功能

3.1 国家职能的含义

所谓国家职能,简要地讲,就是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国家职能与国家本质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职能的行使而实现,国家的职能又体现国家的本质。从国家职能属性的角度来看,国家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双重职能。

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由国家的阶级性所决定的,它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压迫,因此,政治统治职能又被称为政府的阶级职能。具体表现为统治阶级运用警察、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是由国家的公共性所决定的,它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有: 参与或组织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社会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管理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社会管理职能又可以划分为对外和对内职能两个部分,对外职能是指保卫国家安全、发展对外关系及组织和参与国际事务;对内职能主要是指维持国内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经济、提高国民待遇等。

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政治统治职能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本质;社会管理职能体现了国家的公共性质。

3.2 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

3.3 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

第一章政治生活中的国家

第二节国家类型

1、马克思的国家历史类型

根据马克思的阶级分类方法,历史上的国家被划分为: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1.1 奴隶制国家

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在公元前40世纪形成的埃及王国,公元前30世纪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形成的苏美尔、巴比仑、亚述国家,公元前20世纪形成的印度和中国,都是古老的奴隶制国家,其中最发达的奴隶制国家是古希腊和古罗马。

经济基础: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对被统治的奴隶的专政。

统治方法:(1)极端残酷的暴力方式(2)宗教迷信

统治形式:君主制(东方奴隶制国家)

“直接民主制”(希腊雅典)

贵族制(古罗马和斯巴达)

实质:奴隶主对奴隶的阶级专政

1.2 封建制国家

封建制的典型是中国周朝实行的分封制和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在本质上,封建制国家是封建主阶级对广大农业劳动者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不同的封建制国家在生产资料占有的方式上有所不同。

生产关系:占有生产资料的封建主和不完全占有生产资料的农民之间的关系

经济基础: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

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劳动者的矛盾

实质:地主阶级的专政

封建制国家(中西比较)

从国家结构,即中央政权和地方的关系来看,西方采取的是分封割据制,而中国采取中央集权制;

从权力结构,即政治权力的排列组合形式来看,西方实行的是等级制,而中国实行的是官僚制;

从政治文化,即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思想手段来看,西方是直接利用宗教,而中国则是把一种适应地主阶级需要的思想宗教化;

1.3 资本主义国家

产生时间:萌芽于西欧封建社会末期

社会条件:生产工具改进→农业发展→分工的细化→出现了专用于交换的产品生→商品贸易和货币关系→新的阶层的产生:资本家

途径:革命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代表。

本质特征:资产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私有制和资产阶级利益、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具体特征: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专政。

1.4 社会主义国家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基础之上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或主体的经济制度。

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政治特征: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新型民主的国家

2、民主制国家、贵族制国家、君主制国家

亚里士多德根据雅典城邦政体最早提出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概念,即主权归一人所有的君主制、主权归少数人所有的贵族制、主权归多数人所有的民主制。亚里士多德将这三种政体看成“正常”政体,它们都可以发挥正常效用。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又容易嬗变成另三种“反常”或者“变态”政体,这就是独裁制、寡头制、暴民制。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的比较

3、不正常国家类型:暴民国家、法西斯国家、极权主义国家

3.1 暴民国家

举例:阿根廷,一个暴民的国家

3.2 法西斯主义国家

法西斯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运动的反动形式。法西斯政权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后来又发展至德国、波兰、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罗马尼亚、阿根廷、伊拉克和日本。法西斯国家的代表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

理论基础:“种族论”、“国家至上论”、“领袖权威论”和“生存空间论”。

统治形式: 法西斯国家由国家以军事或准军事的方式全面控制社会,整个社会被囚禁在国家机器之中,政治统治对人的非政治生活无孔不入,社会彻底政治化了主要特征:思想上极端的终极化意识形态即国家社会化和统治方式上的秘密警察统治

3.3 极权主义国家

极权主义是指这样一种体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家的一切资源都被最高统治者所掌握,统治者的统治范围不仅仅局限为政治、军事等传统领域,而且对经济、思想、文化、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密控制;全体社会成员不但被剥夺一切最基本的权利,而且还必须无条件地参与到统治者的意志中去,根据统治者的意志而工作、生活甚至死亡,没有任何个人选择的余地;如果拒绝参与或者仅仅是不积极参与(有时甚至是仅仅被怀疑不积极参与)这个意志,就必然要受到迫害甚至镇压。简言之,极权主义是亚细亚专制主义借助现代化统治手段达到的最高形式。极权政体的特征:

第一,推行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

第二,只有在某一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唯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

第三,实行有组织的恐怖;

第四,政府垄断大众媒体;

第五,实行统治型经济

极权主义的出现必须符合三个客观条件:

一是这个国家不具备成熟的公民社会,个体权利意识尚未觉醒,民主、自由等意识尚未深入人心。

二是这个国家经历了长期的、深重灾难,人民生活困苦,一部分劳苦大众在水深火热中渴望出现一个“救世主”式的人物

三是这个国家刚刚遭受过外来侵略,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据此产生出一种畸形的民族自尊心——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

4、威权国家

威权主义国家主要是一些既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

政治特征:(介于全面自由多元与全面控制之间)

第一,统一性意识形态缺位,一方面他不具有现代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依赖于民族主义和其他本土文化作为思想维系手段;

第二,社会在国家权力的外围得到一定的自治空间,在威权体制下,除了明令禁止做的,其他一切均是被允许的。

第三,制度化程度较低,从而在经济发展中采用以强权政府作为后盾的市场化方法,而政府强权优惠导致制度性腐败。

第一章政治生活中的国家

第三节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影响因素

1.1 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国家结构形式含义:是指国家的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按照一定原则来划分国家内部区域,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国家外部总体形式。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的关系国家组织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国家结构形式与政权组织形式共同构成了国家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的实质是中央与地方对权力的划分问题

国家结构形式的类型:单一制和复合制。单一制和复合制的划分标准按照权力集中程度,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单一制是中央授予地方一定的权力,复合制是地方让与中央一定的权力。

1.2 国家结构形式的影响因素

特定国家究竟采取何种结构形式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最主要并起决定作用的则是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其他因素的影响作用都须通过统治阶级意志的认可而得以发挥出来。然而,统治阶级在决定国家结构形式的时候,又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因来的作用。而历史因素和民族因素则是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其他因素中最主要的两种。

历史因素是指一个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传统,它既包括统治阶级在国家结构形式方面代代相沿的统治经验,也括国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就国家结构形式问题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定势。

民族因素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构成、分布状况、民族关系、民族经济的发展等要素。如果统治阶级选择的国家结构形式不利于民族问题的解决,那么势必会影响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因此,在国家结构形式问题上,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寓于历史,民族等多种因素之中。

2、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的单一主权国。

基本特征:

①从法律体系看,国家只有一部宪法,由统一的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法律;

②从国家机构组成看,国家只有一套中央机关体系;

③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划分看,地方政府的权力由中央授予,地方行政区域单位

和自治单位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

④从对外关系看,国家是一个独立的主体,公民具有统一的国籍。

根据权力集中程度和权力主体特征,单一制可分为:

中央集权—立法集权

中央集权—行政集权

地方分权—立法分权

地方分权—行政分权

当代世界,典型的单一制国家包括中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

3、联邦制国家

联邦制国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和国、邦、州、省等地方实体构成的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在三个层次上组织政府—中央、分享主权的地方以及次级地方政府

联邦制的根本特征在于中央与地方分享主权,而不是由中央政府独享主权。

典型的联邦制国家:美国、德国、俄罗斯、加拿大、印度等

基本特征:

①从法律体系看:两套宪法。联邦有联邦的宪法,各成员国有各成员国的宪法

②从国家机构看:两套立法机关、政府、司法系统。联邦和各州各有各的一套中央机关体系

③从权力划分看:由联邦宪法作出具体规定,保证联邦行使国家主要权力,同时又规定单位成员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④从对外关系看:个别允许组成成员有外交权,具有两个国籍

4、松散的邦联

邦联制: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邦联制是一种复合制的国家形式,比联邦制松散,是主权国家的联盟,通常根据条约组建。例如,北美独立革命胜利后,13个殖民地组成了邦联,但不久以后就依据宪法组成了联邦制的国家—美利坚合众国。

邦联仅是一种国家联盟的形式,它不是国家实体,因此严格说来,邦联算不上一种国家结构形式。

历史上邦联有美国邦联、瑞士邦联、德意志联盟,在当今世界上,欧洲同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独立国家联合体、大英联邦、东非共同体等实际上也是邦联,是国家联合体。

邦联制的特点:

第一,邦联是根据各成员国所缔结的条约而组成的。成员国除了根据条约而明确表示让予或委托邦联机构的权力外,其他权力仍然保留,维持着成员国主权的完整性

第二,邦联既无宪法,无统一的行政机关,亦无统一的国籍、军队和赋税,因面它不是国家主体。

第三,邦联对成员国没有强制力,各成员国既可将让予邦联的权力收回,也可以自由退出邦联。

第四,邦联的事务由邦联成员国“首脑会议”或邦联会议按条约的规定共同决定。

邦联与联邦本是同属于联邦主义的范畴。联邦主义在制度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联合起来的邦(联邦),一种是邦的联合(邦联)。联邦制国家和邦联制国家在教科书中几乎毫无例外地被划入复合制国家一类。尽管邦联的成员国常常以一个声音发言,要说一个邦联制国家是一个复合国,却似乎有点牵强,因为邦联是一种介乎国家与非国家之间的人类组织形式。

原则上,邦联是一个由若干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散国家联盟,类似以前的同盟国。一般说来,邦联本身不具备构成一个国家所必需的全部要素,不具有完整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它虽然设有公共机构处理有关共同事务,但没有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也没有统一的立法和财政预算;各成员国公民只有其本国的国籍,而没有邦联的共同国籍。邦联的法律和政策对各成员国不具备无可争议的强制性。在邦联之下,各成员国都是独立主权的国家,是国际法主体,各自在外交、法律和军事上均具备完全独立的自主权。各成员国的加入或退出相对自由。

另外,邦联制的原则是主权在邦(国)。邦联各成员国人民没有共同的国籍。联邦与邦联的构成单位也不一样:在联邦制之下,成员体有多种形式,如邦、加盟共和国、州、省、特区等;在邦联制下,成员体只有一种类型,即独立的国家。

目前最为著名的邦联即为欧盟。但是,今天的欧盟已经超出了邦联的范围,比如说欧盟的法律凌驾于各国法律之上,统一的货币政策,并且在外交农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统一政策。

邦联和联邦的区别:

第一、两者的含义不同。

第二、两者的范围不同。联邦的范围小,邦联的范围大,邦联之中有联邦,但联邦之中无邦联。欧盟中就包含了一些联邦国家,如德国。

第三、两者的机构不同。联邦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邦联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主要机构是邦联的议会或成员国首脑会议。

第四、两者的职权不同。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的地位高于组成单位,一切重大权力均属于联邦中央政府,联邦法律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各州法律不得与它相抵触,联邦法院的判决,其效力适用于全国各州政府、法院和公民均有遵守的义务;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宪法和法律,可以建立本州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领导下属各级政府。

邦联的活动只限于特定方面,其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认可才能生效,但无法律效力,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各自拥有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第五、两者的国际交往不同。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不过有的联邦国家也允许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邦联不是国际交往的主要主体,其成员国各自保持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具有主权实体性质的仍是成员国。

第二章国家机关与政府

第一节立法机关

案例:

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占领了科威特,举世震惊,各国政府和人民纷纷要求和平解决伊科纠纷。

美国:美国总统老布什率先作出强烈反应,宣称不排除武力解决。他一方面调集大批兵力进驻海湾地区,另一方面紧急同西方盟国协商迅速出兵配合。起先,美国国会强烈反对派兵的决定,反对卷入海湾战争,并指责布什做出重大决策不通过国会。但布什决心已定,积极做战争准备,而国会在共和党议员的坚持下,也不得不以微弱多数通过了授权总统对伊拉克动武的法案,布什遂于1991年1月17日发动了海湾战争。

英国:英国内阁一开始就支持美计划,但议会没有反应,直到战争爆发的前两国的武力解决天晚上,梅杰首相才向议会提出了参加海湾战争的提案,议会未经任何辩论,就以534票的多数通过了梅杰的提案。

法国:法国议会一开始就没有人征求他们的意见,直到1月16日,才由议长宣读了总统密特朗的书面讲话,宣布使用武力迫使伊拉克撤军是合法的,命令法国参与使用军事手段,就算通过议会了。

为什么三国议会在决定战争这样的问题上处境如此不同而又都如此无奈?西方议会的地位、权力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各国议会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又是什么?

1、立法机关的含义、功能

1.1 立法机关的含义

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即有权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机关。作为代议制的组织载体,立法机关具有不同的称谓,如议会、国会、参议院、人民代表大会等

1.2 立法机关的功能

一、立法功能。立法权是立法机关的传统权力与首要权力。它通过运用直接或间接民主的形式把民众的意见和要求汇总起来,经过立法程序而制定为法律。

二、监督功能。立法机关是民意的代议机关,受到选民的监督和制约,同时又负有代表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责任。立法机关的监督功能主要是通过行使质询权、弹劾权、通过预算权、人事同意权等权力来实现的。

三、教育功能。立法机关是政治社会化得重要载体。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认知层面,包括立法机关想社会输送代议制度的认知、民主的认知、人权的认知等;二是价值取向方面,包括立法机关促进社会由认知内化为民主价值取向、法治价值取向、人权价值取向等;三是制度安排层面,包括立法机关通过创建、提供一系列合法化、规范化与组织化的制度安排,从而使社会大众能够实践上述认知与价值,如选举制度、听证制度等。

四、民意功能。立法机关通过议员或其他人员、其他渠道,广泛了解社会民情、提取社会民意,将人民意志整合为法律等国家性规范,并用其他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真正体现于保障人民权益。

2、立法机关的结构:一院制、两院制

从立法机关的整体组织形式而言,一般地,现代国家的立法机关实行医院治、两院制。

一院制:是指以一个单一的立法机关行使议会职权的制度。目前立法机关实行一院制的国家由中国、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希腊、丹麦、芬兰、新加坡等110多个

两院制:是指立法机关由两个机构组成,两个机构共同行使议会职权的制度。目前立法机关实行两院制的国家由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等70多个

按照两院的职权划分,两院又包括平衡的两院制和非平衡的两院制。美国式平衡的两院制,参议院和众议院的权力基本上保持平衡。英国是非平衡的两院制,权力集中于下院。

一院制和两院制的特点:

一院制优点:具有机构单一、责任明确、行动敏捷、效率较高

缺点:立法草率、易助长专横等弊病

两院制优点:具有克服“议会专断”、告知立法等

缺点:具有相互推诿、拖延法案通过等弊端

不同国家两院权力比较:

(1)美国:法案先经一院通过,再交另一院通过,若两院意见不一致,则成立两院协商和调解委员会。

(2)英国:下院拥有通过法律的决定权,上院只能对法律表示反对或拖延,但不能阻止法案通过。

(3)法国:法案必须两院通过,若两院产生分歧以至相互否决,法案只能在两院间往返。

(4)德国:下院权力大于上院,但上院可否决下院通过的某些议案。

(5)澳大利亚:法律必须两院通过,若众议院通过的议案先后两次遭参议院否决,则解散两院,若新选举产生的两院仍不能达成协议,法案得以议会两院联席会议成员的绝对多数票通过。

3、立法机关的议事规则

(一)议会的会议

1、常会(例行会议)

2、非常会议(包括临时会议、特别会议和紧急会议)

(二)会议的议事规则

1、法定人数规则

定义:指议会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议员出席才能使议会做出的决议和通过的法案有效,出席者的一定数量为法定人数。

3、立法机关的议事规则

2、会议公开原则

定义:议会在开会期间允许自由旁听、自由报道,会议的议事记录公开发表。

3、一事不再议原则

定义:在同一会期内,议会所否决的法案不得再行提出。

4、讨论自由原则

议员在会议中发言不得追究的原则

5、多数议决原则

法案必须两院一致通过规则

第二章国家机关与政府

第二节行政机关

案例:水门事件

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水门事件主要经过

1973年10月份特别检察官考克斯对总统尼克松的调查进入关键时刻,前者要求尼克松交出与水门事件有关的证据。

20日,周六晚。尼克松下令,要求司法部长理查德森罢免考克斯的职务。但理查德森拒绝了总统的要求。随即辞职。司法部副部长拉克尔·肖斯接任司法部长后,也因拒绝罢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后司法部的三号人物博克成为司法部代理部长,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尼克松于8月8日11点35分致信国务卿基辛格宣布将于次日辞职,从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水门事件反映了什么?

1、内阁制政府

1.1 内阁制含义

内阁制:是由议会产生,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议会内阁制。

内阁的产生: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议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下令解散下院,重新进行大选

在议会制内阁制国家里,总理或首相为行政首脑,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对内、对外的一切重大方针和政策;内阁成员有总理或首相提名,然后提请国家元首任命;国家元首名义上代表国家,并无实际权力;内阁总揽国家行政事务,向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监督;总理或首相有权任命各部部长;各部部长负责处理本部的行政事务

1.2 内阁制政府的特点

1、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内阁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一个政党组成,或几个政党联合组成。

2、内阁首相(总理)是政府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并由他组阁。阁员由首相(总理)提请国家元首任命。

3、国家元首为虚位元首,主要行使礼仪性职权,无实际权力,无实际权力,不负行政责任,元首发布命令或文件必须经内阁首相(总理)和有关阁员的副署才

能生效。

4、内阁对议会负集体连带责任,受议会监督,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

5、议会对内阁有不信任投票权。当议会对内阁通过不信任案时,内阁必须总辞职,这是议会控制内阁最重要的手段。内阁有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的权力,这时,需提前举行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解散议会的权力是内阁对抗议会的法宝。

6、内阁与议会虽为不同的国家机关,但实际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内阁成员通常必须同时是议会议员,他们既在政府担任行政工作,又在议会参与立法工作,以利于加强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联系。议会的一切重要法律提案都来自于内阁。

7、内阁一般不进行表决,首相(总理)在内阁会议上起主导作用,当出现意见分歧时,以首相(总理)的意见为准。首相(总理)的地位和作用与阁员并不是平等的。

1.3 内阁制政府的优缺点

内阁制政府优点:

第一,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通力合作,效率高;

第二,议会和选民都可以监督政府;

第三,遇紧急情况,内阁可以实行应急政策。内阁制有利于训练政治家。

内阁制政府缺点:

相对总统制而言,议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如总统制国家议会有力。(自己监督自己)

2、总统制政府

2.1 总统制含义

总统制:是发源于欧美地区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一种政体形式。

2.2 总统制政府特点

1、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与权力的相互制衡,立法、行政、司法部门相互独立。

2、总统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定期由公民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总统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直接任命并领导政府。政府不由议会中多数党组成,而由在大选中获胜的总统组成,它不对议会负责,只对总统负责,并服从总统决策。

3、议会只是最高立法机关,总统的行政权只受议会立法的制约,议会只能对总统提出弹劾,但无权罢免,不能以不信任案迫使总统和他的部长辞职,也无权解散政府。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也无权解散议会,但对议会通过的法案可以行使否决权。

4、政府与国会是完全分离的,国会议员不能同时兼任政府职务,政府成员不能出席国会的会议,也不能在国会中提出自己的议案。

5、由于总统所属的政党在议会中可能是少数党,因此,不是以多数党和少数党来区分执政党和反对党,而是哪个党占有总统职位,哪个党就是执政党。

2.3 总统制政府优缺点

总统制政府优点:总统在任职期间,没有因政见不同而倒台的风险,可以积极推行政策,在行政与立法相互制约的情况下,行政权力高度集中,运作效率充分发

挥,适应形势的变化

总统制政府缺点:在议会中反对党占多数时,行政与立法常在个别问题上陷于僵局,如总统执行错误政策,选民与议会也不能在其任期届满之前使他(她)下台。有时,三权分立也是导致美国政体运行效率低下的原因。

3、委员会制政府

3.1 委员会制政府含义

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人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这种政府形式以瑞士为典型代表,它是唯一长期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

3.2 委员会制政府特点

委员会制的特点:议会至上;委员会成员权力相当;合议决策(一切重要政务,实行少数服从多数,集体负责)

委员会制政府特点:

A、政府(即7人委员会)由议会选举产生。委员不得兼任议员,任期4年。委员会实行4个党联合执政(激进党、基民党、社会党各2人,中间民主联盟1人)。

B、采取合议制。政府一切决定均由7人委员会合议决定。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所有命令不是以总统名义发布,而是以委员会全体名义发布。7名委员地位平等,权力相当,皆为行政各部部长。一切重要政务均由集体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集体负责的原则。委员会作决定时,至少必须有4名委员同意,方能生效。每个委员虽然分别担任某一部的部长,但无权对本部的重大问题作出单独决定,必须经过联邦委员会研究决定。

C、不实行权力分立。委员会主席即为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由联邦议会两院从7名委员中选出,任期一年,不得连任,一年届满后,由副主席升任主席,同时选出另一名副主席。实际上主席职务由7名委员轮流担任。主席的职权极其有限,对外作为礼仪上的国家代表,对内负责主持联邦委员会的会议,不得行使联邦委员会的职权,无权任命官吏,无权否决议案,无权解散议会。

3.3 瑞士的委员会制政府

3.3.1 瑞士委员会制形成的原因:

可能性:瑞士国家比较小(4万多平方公里,600多万人),政务简单。

必要性:瑞士是20个联邦州和6个半联邦州组成的联邦制国家,是一个语言、文化、宗教较为复杂的多民族国家,需要委员制协调各方意见。

3.3.2 瑞士的委员会制政府制度特征:

从政府构成来看,联邦最高执行与管理机关是联邦委员会。联邦委员会由7人组成,其成员由联邦议会两院联席会议从有资格被选为众议员的瑞士公民中选举产生,联邦委员会委员任期4年。

从联邦委员会与议会的关系来看,联邦委员会是议会的执行机关,对议会负责。联邦委员会无权解散议会,也不能复决、否决议会通过的议案。联邦议会对联邦委员会实行监督,但不对联邦委员会提不信任案,也不罢免政府。

从联邦委员会与国家元首的关系来看,联邦委员会同时又是集体元首,对外代表国家。

从联邦委员会内部的关系来看,联邦委员会内部实行合议制,即集体领导,分工负责。

第二章国家机关与政府

第三节司法机关

1、司法独立原则

1.1 司法独立的含义

司法独立的含义:司法独立是指司法权由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司法权是司法的重要内容,司法权的独立是司法独立的前提。司法独立是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真正的法治国家都应确立司法独立原则。我国《宪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等规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为我国司法机关的独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体现了我国在司法改革中确立的司法独立原则。

1.2 司法独立的表现

司法独立主要体现于:

其一,司法权威由司法机关统一行使,不受其他国家机关与任何个人的影响与干预;

其二,司法系统内部相互独立,即一个司法机关的司法活动不受另一司法机关的影响与干预;

其三,法官依法独立审判;

其四,法官保障制度

2、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关系:三权分立与制衡

2.1 三权分立内涵

2.1.1 三权分立内涵: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均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作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一项原则,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所广泛采用,其中美国最为典型。

2.2 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关系

三种权力如何相互制衡:

1、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

2、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

3、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

4、三种权力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平衡

2.3 三权分立的利弊

2.3.1 三权分立的积极作用

三权分立有它的积极作用,即反对封建专制,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并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利益。

三权分立可以协调执掌权力的各方的利益,从而维护政局稳定;可以防止国家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权利;可以防止少数人专制。正因为有这样的制衡,无论谁当总统,其个人意志对美国的政治格局和美国公民的基本利益的影响都是有限的。

2.3.2 三权分立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

①三权的分立和制衡是在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

②三大国家权力机关相互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③三权分立在实践中难以真正贯彻。

三权分立的本质:三权分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3、不同国家司法机关设置:英国、法国、美国、日本、中国

3.1 英国的法院组织:

①基层法院(郡法院和治安法院)

②高等法院和皇家刑事法院

(大法官法庭、王座法庭、家事法庭)

③上诉法院(设民事庭和刑事庭)

④上议院(2009年10月启用最高法院)

⑤枢密院司法委员会(英联邦成员)

⑥专门法院和苏格兰法院系统

3.2 法国的法院组织

(1)普通法院系统

①基层法院:分民事和刑事两个系统

②上诉法院:统一审理民刑事案件。

巡回法院(重罪法庭):是重大刑事案件的终审法庭,是设陪审制度的法庭。

国家安全法院:审理和平时期进行颠覆活动的案件。

③最高法院(撤销法院):只进行法律审。

(2)行政法院系统(行政法庭、行政上诉法庭、国家行政法院)

(3)权限争议法庭

3.3 美国的法院组织

(1)联邦法院系统

①联邦地区法院:只有第一审管辖权,是联邦法院系统中唯一实行陪审制的法院。

②联邦上诉法院:只有上诉审管辖权,而且是法律审。

③联邦最高法院:既有初审管辖权,又有上诉审管辖权;拥有司法审查权、解释法律权、总统和国会权力纠纷的仲裁权、联邦制的公断权。

(2)州法院系统

3.4 日本的法院组织

日本的法院组织:

简易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

3.5 中国的法院组织

中国的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分为四级:

①基层人民法院

(县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法院;自治县人民法院;市辖区人民法院)

②中级人民法院

(在省、自治区内按地区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

在直辖市内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

省、自治区辖市的中级人民法院;

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

③高级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

④最高人民法院

⑤专门人民法院(军事法院、海事法院、森林法院、铁路运输法院)

第三章政治权力与合法性

第一节权力与政治权力

案例:谁拥有权力?

区别几个词的含义:

权力(power)是指一种能力,某人或者某一机构具有的要求他人服从的能力权利(right)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正当或合法的资格权威(authority)是指某人或某机构所具有的让别人自觉服从的能力或合法资格

1、权力的含义与特征

1.1权力的含义

学者观点:

罗伯特·达尔:权力是人际关系中的特定的影响力,是根据自己的目的去影响他行为的能力;

马克斯·韦伯:权力意味着在社会关系中那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吉登斯:权力是指一种改造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对一系列事件进行干预以至于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他们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权”的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衡量审度之义,二是制约别人的能力。在英语表述中,权力从两个角度得到理解和阐释:(1)power to,即做某事的能力,或者得到想得到的东西的能力(ability to get what we want);

(2)power over,即对某人的控制能力。

权力含义:权力是一种对他人和资源的支配能力,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是贯彻某种意志以达成一定目标的能力。权力是一种改变事件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对他人产生影响力才能显现出来;一旦权力的行使对他人产生了足够的影响,就会形成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状态。

权力存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不同生活领域的权力现象分别被称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宗教权力等。根据权力主体的不同,还可以区分个人权力、组织权力和政府权力等。

1.2权力的特征

具有指向性:总是指向一定的社会关系

具有内在强制性:区别于其他社会关系

一种内化的社会关系

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

2、权力的基础

加尔布雷思:人格、财产和组织

埃济翁尼:强制性的、功利主义的和规范性的资产,分别对应于武力手段、物质奖励和合法性象征诸如声望或爱戴

丹尼斯·朗:个人资源和集体资源

French和Raven的社会权力基础(Bases of Social Power)理论识别出五个(或六个)方面的社会权力基础(来源):

奖赏权力(Reward Power):这种权力基于给予正面有利结果,或去除负面不利结果所带来的力量。

强制权力(Coercive Power):这种权力是指对违背旨意的人进行惩戒的力量。法定权力(Legitimate Power):这种权力是指通过选举或任命而担当一定职位所得到的行为力量,亦称组织权威(Organizational Authority)或规范权力(Normative Power)。

参照权力(Referent Power):这种权力是由于成为别人学习参照榜样所拥有的力量。

专家权力(Expert Power):这种权力来自于个人所拥有的专长、专门知识和特殊技能。

信息权力(Information Power):与5类似,这种权力依赖于对某种他人必须的、重要信息的控制。

3、政治权力及其基础

3.1政治权力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权力观: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权力即公共权力,即行为者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行为者的能力。

马克斯·韦伯的权力观:“权力”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行动者排除抗拒其意志的可能性,而不论这种可能性的基础是什么。

现代政治学者的权力观:

(l)影响力说

(2)决策说。

(3)关系说。

(4)控制说。

如何理解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①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

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人或团体,如国家、政党、政治社团及政治个人。

权力客体是接受权力作用的团体或个人。权力主体与权力客体的地位是相对的,可以因时因地而转换。

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

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利益既有物质利益,也有意识形态利益等。

③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对比。

政治权力的特性:

1.支配性(predominant).

2.强制性(coercive).

3.扩张性(expansionary).

4.排他性(exclusive).

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主观要素:

a.能力素质

b.身分资格

c.理论与策略

d.组织

客观要素:

a.经济能力

b.暴力

c.时机

d.其他

关于政治权力的主观和客观构成要素的分析是建立在权力主体和客体的分析基础上的。从权力要素本身的性质来分析,我们还可以从物质资源(刚性的)和精神资源(柔性的)两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3.2政治权力的基础

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同时,权力依赖于运转的制度本身的好坏,这也直接决定了权力的性质和权力的力量。

a.武力: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弱国无外交”就是鲜明例证。在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之际,武力最强者得天下。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军队在国家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国际政治中,作为国家实力象征的武力更是扮演着关键角色。

b.财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活动产生的前提是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培育了政治权力。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着政治权力的性质。更为重要的是,经济权力制约着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性质不但由经济决定着,政治权力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也由经济财富决定的。邓“先把经济搞上去,一切都好办。现在就是要硬着头皮把经济搞上去,就这么一个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

c.技能:政治技能是获取政治权力的重要因素,无可否认政治谋略在获取权力和运用权力过程中的作用。

d.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种“力量”在政治上就是以权力基础的身份出现。在信息时代,信息是权力的重要基础。事实上,那些具有更多知识(有时甚至垄断某种知识)的人总是能够更好地控制局面。

e.动机:动机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动机是个人所渴望的体验或占有某种事物的愿望,是行为的动力。权力动机是个人对取得、占有或行使政治权力的一种愿望。人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可能会形成强弱不同的权力动机。

f.制度基础:作为一个国家政治权力衡量指标的综合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新制度主义研究表明,国家的兴衰成败与政治制度及其决定的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在此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度本身是政治权力的最根本基础,它直接决定了作为权力基础的武力、财富、知识等因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