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特点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分类和特点

地震波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共性

纵波(P 波) 快,所经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通过物质性质变化而变化 横波(S 波) 慢,所经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固体

结论:通过看地震波随深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为:

A 大约在平均17千米处横波(S 波)和纵波(P 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加快;——此处为不连续界面即莫霍界面;

B 大约在平均2900千米处横波(S 波)消失,纵波(P 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减慢;——此处为不连续界面即古登堡界面;

C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深度 (千米)

0 3 6 9 12 15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速度(千米/秒)

S P

圈层名称深度(Km)特征地壳平均17

(大陆平均35,大洋平均7)

1000 2900

5000 6370 ①固态(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80km—

400km,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一)、大气圈

1、概念:指环绕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其下部边界为地球的海陆表面,上部边界约在高空2000~3000千米处。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故而大气的上界也是相对的。

2、大气的组成成分

A干洁空气

作用:

a、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b、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

c、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d、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而穿透大气射到地面上的少量紫外线,又对人们起到杀菌治病作用。

B水汽:水汽的相变(气态、液态、固态三者的互相转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C固体杂质: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注:水汽和固体杂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大气中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3、大气的垂直分层

A、地球大气自下至上可分为对流层(平均12km)、平流层(平均50km)和高层大气。

高层大气可分为中间层(50~85km)、电离层(70~500km)、外大气层(500~3000km)

4、随堂练习

(1).夏季电闪雷鸣现象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热层(2).大气中能够成云致雨的是( )

A.二氧化碳和水B.臭氧和二氧化碳

C.水汽和尘埃D.氧和氮

·读下图,回答(3)~(5)题。

(3).据图可知,该层大气为( )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4).该层大气的特点为( )

A.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B.空气运动以平流为主C.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D.可大量吸收地面辐射(5).图中四地中纬度最低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综合分析题(共60分)

1、根据材料回答,新华网神六快讯:10月12日上午9时,下达火箭点火起飞口令。588秒后,飞船与火箭分离,准确入轨,进入轨道倾角42.4°,近地点高度200.65公里,远

地点高度约344.725公里的椭圆轨道。飞船飞行到第5

圈实施变轨,进入343公里的圆轨道绕地球飞行。(10

分)

(1)“神舟”六号飞船与火箭分离准确人轨进入近地点

时,主要稳定运行在离地343千米的高空,所处的大气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_,它是_______层。

(2)“神舟”六号从起飞到进入椭圆轨道期间大气温度

随高度的变化是( )

A.上升一下降一上升一下降

B.下降一上升一下降一上升

C.上升一上升一下降一下降

D.下降一下降一上升一上升

(3)从气候条件分析,选择内蒙古草原着陆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能反射无线电波的大气层是______层;美丽耀眼的

极光多发生在________。

(5)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集中发生在_________

层;臭氧主要分布在________,该层的气温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水圈

1、概念:指地壳表层、地表及围绕地球的大气层中的存在的各种形态的水。

2、基本存在形式:水汽

3、组成部分:主体为海洋水,其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还有陆地上的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和地下水。

4、意义: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三)、生物圈

1、概念: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

2、范围: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地壳上层。

3、核心部分:地面以上100米和水面以下200米。

4、特征:非常活跃,及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理圈层。

(四)外部圈层的关系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C. C 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 分 B. B 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 响 D. D 圈层厚度均匀, 是岩 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 ① 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3.岩石圈是指( )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 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右图完成下 题. A. 莫霍界面以上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 D. 古登堡界面以 下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 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 三部分组成,其中成,其中G 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软流层 B. 下地幔 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 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C 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 三部分组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C. 图中 D 层 D. 图中G 层 )

A. ①是地壳,② 是地幔,④是岩 石圈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 层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 系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2)图中M 和N 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 圈层 B. ② 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 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C. ③ 圈层最 可能为液态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 C. ③ 圈层 D. ④圈层) B. ② 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 ④ 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 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 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 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 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 A太平洋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完整版

地球内部圈层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是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节的内容,主要是讲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是对地球自身的特点的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但仍需要教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提示去分析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会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并说 出地壳、地核、地幔的主要特征;正确理解岩石圈与地壳、地幔的关系。 2、通过分析进一步巩固阅读、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材料、图表,培养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绘图分析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训练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空间 想象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辩证 的思维观、科学的认知态度和求真意识; 2、通过探究地球内部结构及彼此间的关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培养整体观念和正 确的全球意识,进一步强化学生科学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点。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岩石圈与地壳和地幔的关系。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自主学习、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km,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打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鸡蛋的话,那么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仅仅为蛋壳部分,而对于地球内部,却无法直接观察,因此,人们采取了一种间接的方法——利用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师: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什么是地震波? 分类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 右晃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主要由什么引起 生:略 过渡: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把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 师:展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 指导学生读图,并分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问题: (1)什么是不连续面 (2)据图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何处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此面名称是什么(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什么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分成哪几个圈层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是通过 A.对地层的钻探 B.对地表岩石的分析 C.对山区断层面的研究 D.对地震波的研究 读图1-5,回答2~4题。 图1-5 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120千米 B.为8~9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地壳的结构特点是 ①陆地部分,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部分硅铝层缺失 ②地壳的平均厚度,陆地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③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④地壳中所含的化学元素,排名前三位的是氧、硅、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L处界面的发现是根据 A.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减少 C.纵波的速度减少,横波消失 D.横波的速度减少,纵波消失 5.下列有关地幔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其物质组成和结构是均匀分布的 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主要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的,所以也称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下列大气组成物质中,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7.有关大气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③大气层和星际空间是逐渐过渡的,所以没有上界 ④大气圈大量削弱各种有害的宇宙射线,对人类具有保护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下列有关大气圈与人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平流层中大气稳定,能见度高,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②两极上空的极光和天空中的流星现象是大气圈保护地球表面的体现 ③电离层破坏严重时会导致短波通信中断 ④“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气温降低的现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有关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②水圈中的水有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③水圈中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④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下列有关水圈对人类及地球环境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圈中的海洋环境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②水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③地球上海洋分布广泛,这是导致地球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之一 ④海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地球的形成同步 B.大气圈和水圈中有生物的分布,岩石圈中没有生物的分布 C.生物圈只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并不包括其生存环境 D.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要素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据此回答12~13题。 12.气候要素属哪个圈层的范畴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13.工业所需要的煤、石油等能源主要与哪些自然要素有关 A.岩石、生物 B.土壤、气候 C.气候、水文 D.水文、地貌 14.图1-6表示地球圈层结构,据图回答问题。 图1-6

地球的圈层结构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姓名:安静学校:新郑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 【启发提问】 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 【学生思考】 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怎样的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生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师: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7: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来 过程与方法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新课导入:展示天宫一号图片,众所周知,上天容易,下地无门。你认为科学家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有关信息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首先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

对地震波的研究。 1、划分依据——地震波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知识:地震波的概念、性质、分类、传播特点以及研究地震波的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归纳 (1)地震波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性质能量波:地球内能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弹性波: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岩石弹性 (3)分类:分为横波(P波)和纵波(S波) (4)传播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总结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的特点。 总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介质的性质而变化。 巩固练习:地震发生时,陆地上和海上的人分别有什么感受? (5)意义:我们通过研究地震波可以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和状态,划分内部圈层;还可以研究地震的能量和划分。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看到这地球的内部不同位置处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有明显的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以此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那么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有几个,分别是什么?地震波通过不连续面波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 (2)不连续面 a.莫霍界面:地下平均33千米(陆)该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 b.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师: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1.26和图1.27明确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分析各圈层的特点。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特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及答案

同步测试 单项选择题: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理论建模 2.目前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 A.地幔 B.上地幔 C.软流层 D.地核 3.在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其物质形态接近于液态的是 A.下地幔 B.外核 C.上地幔 D.软流层 4.岩石圈是指 A.地壳 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C.地壳和地幔 D.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5.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那海沟 D.贝加尔湖 6.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圈层是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7.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后,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地面上人总是感觉到先左右前后摇晃,然后上下颠簸 B.地震波传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大 C.地震波能量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D.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 8.有关地壳、岩石圈和软流层的正确叙述是 A.地壳“漂浮”在软流层之上 B.岩石圈是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 C.岩石圈为地壳的上层部分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合称为岩石圈 9.水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中 A.最活跃的圈层 B.质量最小的圈层 C.最厚的圈层

D.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10.上天、入地、下海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三项重大工程。2001年8月4日,总投资1.5亿元,被誉为“亚洲第一深井”的中国内地科学钻探工程正式开工,我国将用5年时间打出这口5 000米深的科研井。此科研井的开钻地点位于 A.青藏高原地区 B.山东诸城地区 C.江苏省东海地区 D.安徽省盘龙地区 11.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将出现 A.只上下颠簸 B.不产生运动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变式练习 一、单顷选择题 1.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纵波的传播速度较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快 B.纵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横波只能穿过气态的物质 D.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高中地理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新教材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钻探取样研究

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说明)钻探取样使人类了解地球的地质历史,对地球内部变化的进行未来预测。但钻探的难度大,以及一些可能的危险,制约了钻探深度。如“通往地心之路”—尼拉贡戈火山。 那么,是否还有更好的方式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什么是地震波? 有哪些类型? 各有什么不同?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有何帮助?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说明)利用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的异同和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以及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划分。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陕西省丹凤中学叶佳 【教学内容】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007年6月第二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课时“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软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地球各内部圈层对比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述法、导学法、对比法和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已经了解了太阳的结构特点,其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分为哪几层?那么地球又有怎样的圈层结构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评: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内部从内向外依次分为—核聚变区、辐射区和对流区。) 导语: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具有同样的同心圈层结构。

地理必修1中图版1.4地球的圈层结构1教案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所需课时】 2 课时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 通过相应图表或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教科书介绍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具有圈层结构,从整体观念分析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从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入手,讲解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划分依据及主要特征,同时指出了软流层的位置和岩石圈的范围,外部圈层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指出了每一个圈层的特点,包括范围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并且重点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 前三节的学习已使学生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运动等地球知识有了较好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并且根据已学知识,能够自我建构新的知识,高一的学生随着地理,物理课程的学习,已开始关注地球本身的结构,本节将内部圈层结构,外部圈层结构安排在同一章节,利于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观念,同时,为下一章大气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 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及与人类关系。 4..掌握大气垂直分层结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科书文字及相关图片,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征及划分依据。 2.通过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3.看图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及每一层特点。 4.通过表格分析总结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树立“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思想,人们应当努力保护它。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第三节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的整体结构,掌握各圈层的特点,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读图并分析获取信息能力。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教学大难点 高一的学生对地震波的有关知识不太清楚,如何利用其速度的变化来获取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应当是本节课的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 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课专业性和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要求较高,教学时宜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尽量将复杂问题条理化,深奥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师启发提问与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相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教学设计思路】 情境导入——教师创设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构建,生成新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题: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飞上太空已经成为现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也在不懈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的情节,我们一起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思考】 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地核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水晶)? 2、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 【总结】人类目前还不能到达地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人类是可以实现这一设想的。 【分组探究】 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5)其他的手段 【分组探究】 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了解低层大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水圈、生物圈的特征和意义。 课前准备区 新知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①__________不同,其中A为②__________,B 为③________。 2.分界面:D为④__________,F为⑤______________。 3.内部结构:C为⑥________,E为⑦________,G为⑧________,H为⑨________。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⑩________,大洋部分?________。 (2)地幔: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________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①氮气: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②氧气:一切生物?________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有?______作用。 ④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⑤水汽:影响________的重要因素。 (2)垂直分层 依据: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________。 分层特征: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原因在于________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因而空气的________运动十分显著。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______________趋势。原因是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28 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大气上部______下部______,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水圈 (1)组成 海洋水:是水圈的主体,占总量的97%,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71% 陆地水:包括、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等,其中占淡水的2/3,其主要储存在 (2)作用: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类型;水溶解________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满足生物需要;水循环可以调节________,净化大气;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____________和演化。 3.生物圈 (1)组成:由地球生物及其__________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2)特征:生物圈分别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下层和________上层,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________的圈层。 思维激活 1.人类花费巨资对地球内部进行科学考察的原因是什么? 2.从纽约飞往伦敦的一航班,正飞行在万米高空,前方突然乌云翻滚,为躲避灾难飞行员最好采取什么方法?为什么?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活动】 位于冰岛南部亚菲亚德拉冰盖的艾雅法拉火山,当地时间2010年4月14日凌晨1时(北京

第六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 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 A表示横波较____ 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 变化 B表示纵波较____ _____________ 代码名称深度 波速 A波B波 C 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_(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 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 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内容安排课时为一个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两部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课堂结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六部分,简要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背景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二)教材分析: 《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法 3、了解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 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能准确说明地震波传播特点以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过程

地球圈层结构教案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教材: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课程标准: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教材没有涉及外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但课标有要求。考虑到第二章教材并没有大气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相关知识介绍,而这部分知识确实学习地球大气的基础知识,故必须在这里增补这部分知识。 课程类型:新授课 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说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密切关系 2)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难点:区分岩石圈和地壳以及地球各圈层的关系 教学方法:导学法、对比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