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990_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_刘洛

1990_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_刘洛

1990_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_刘洛
1990_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_刘洛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12期

2014年12月V ol.69,No.12December,2014收稿日期:2013-10-15;修订日期:2014-06-04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C03B01);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3-08-01);高分辨率对地观

测系统重大专项(05-Y30B02-9001-13/15-10)[Foundation:National Key Projec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upporting Programs,No.2013BAC03B01;No.STSN-14-00;Project of CAS Action-plan for West

Development,No.KZCX2-XB3-08-01;Important National Project of High-resolution Earth Observation

System,No.05-Y30B02-9001-13/15-10]

作者简介:刘洛(1987-),男,汉族,湖南益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E-mail:liuluo87930@https://www.doczj.com/doc/df6399204.html,

通讯作者:徐新良(1972-),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E-mail:xuxl@https://www.doczj.com/doc/df6399204.html,

1767-1778页

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刘洛1,2,3,徐新良2,刘纪远2,陈曦1,宁佳2,3

(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11;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要:1990年以来,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耕

地数量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造成了巨大影响。本文采用GAEZ 模型,结合中国气象、地形、土壤等因素,定量分析了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特征以及1990-

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2010年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

力总量为10.55亿t ,全国耕地平均粮食生产潜力为7614kg/hm 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存在

显著的空间差异,总体表现为东部高而西北部较低的趋势,并且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

游地区和华南区。②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

差异,总体呈现南减北增、总量减少的基本特征。新增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重心逐步由东北

向西北转移。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297万t ,占2010年全国实际粮食总产量的

0.29%。③在1990-2000年与2000-2010年两个时期,耕地变化对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影响差异

明显。前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1011万t ,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区和北方干旱半

干旱区;后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1308万t ,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

海平原区。从总体看,近20年来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主要是由林、草地和未利用土地

开垦所导致,而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城市扩展和退耕还林还草所导致。

关键词:耕地;粮食生产潜力;GAEZ 模型;中国

DOI:10.11821/dlxb201412003

1引言

粮食是关系国民生计的特殊商品和重要战略储备资源,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始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7]。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很多,如制度与政策的创新、科技进步、物质和劳动的投入、耕地和气候资源变化等因素[1-3]。耕地资源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粮食产量,从而影响到粮食有效供给[4]。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耕地资源日益受到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的竞争,部分耕地非农化的趋势不可逆转,这已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4]。

地理学报

1768

69卷过去20年,由于开垦耕地、城市化侵占耕地以及退耕还林还草等的影响,中国的耕地资源在面积、空间分布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5]。为了揭示区域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刘纪远等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LUCC过程对农田光温生产潜力总量和区域分异的影响[5];闫慧敏等分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对耕地的分布与生产力的影响[6];石淑芹等分析了东北地区耕地数量、质量和作物种植制度等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7];徐新良等则揭示了气候波动与LUCC过程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8]。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研究主要针对区域耕地变化以及粮食生产和安全问题。在全球粮食安全危机的背景下,从国家尺度的宏观层面,系统地揭示耕地资源变化格局和态势,及其导致的粮食生产潜力的变化及其区域差异,还有待继续深入。为提高中国粮食产量,增强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综合能力,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核定全国耕地增产潜力及其区域分布,并对过去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评估[9]。因此,总结归纳中国耕地资源时空过程,准确掌握耕地开垦和损失导致的粮食生产力变化及其区域分布,对进一步把握耕地供需规律及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巩固粮食生产基础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研究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耕地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耕地数据、30年来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高程DEM数据,采用GAEZ (Global Agro-Ecological Zones)模型综合考虑光、温、水、CO2浓度、病虫害、农业气候限制、土壤、地形等多方面因素,估算了中国粮食生产潜力,进而分析了耕地变化导致的粮食生产潜力的变化、空间分布以及变化原因,以揭示1990-2010年来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力影响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差异规律。

2数据与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输入数据主要包括耕地数据、地形高程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壤数据。

耕地数据包含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中心的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等多项重大科技项目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积累而建立的覆盖全国陆地区域的多时相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10-13]。该数据集是以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人工目视解译生成。土地利用类型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和未利用土地6个一级类型以及25个二级类型。通过野外调查实地验证,土地利用一级类型综合评价精度达到94.3%以上,满足1:10万比例尺用户制图精度[14-15]。本研究利用GIS技术,从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中提取耕地空间分布数据用于开展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

地形高程数据来源于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的雷达地形测绘(Shuttle Radar Topography Mission,SRTM)数据。SRTM数据有现实性强、免费获取等优点,全球许多应用研究都采用SRTM数据开展环境分析[16]。

气象数据是基于中国气象局的760多个气象观测站点的1980-2010年的月平均数据,包括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10m高度处的风速和日照时数,在考虑地形高程差异的条件下使用ANUSPLIN软件进行空间插值,获得全国1km×1km的月气象要素空间格网数据[17-19],以此作为粮食生产潜力计算的气候条件基础。

土壤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中心1:100万全国土壤数据集,包括土壤类型、土壤成分、土壤深度和土壤持水力等属性。

12期刘洛等: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2.2研究方法

(1)耕地变化分析

方法。耕地变化分析

是利用GIS 的空间分

析方法从1990年、

2000年和2010年三期

耕地数据集中获取耕

地面积数量和空间格

局特征,进而获取

1990-2000年和2000-

2010年前后两期耕地

变化的面积数量和空

间格局特征,以及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特征,

如林、草地开垦导致的耕地扩张和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城市扩张导致的耕地损失特征。

(2)粮食生产潜力方法。本研究粮食生产潜力的估算采用了GAEZ 模型,该模型是由FAO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IIASA (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共同研发的近30年的大尺度土地生产力模型。GAEZ 模型首先根据气候条件估算种植某种作物的气候适宜性,然后对适宜种植的作物,采用逐级限制法来计算土地粮食生产潜力,即按光合生产潜力(仅光照限制)—光温生产潜力(光照和温度限制)—气候生产潜力(光照、温度和水分限制)—土地生产潜力(光照、温度、水分和土壤限制)—农业生产潜力(农业投入水平、经营管理方法等限制)[20-23](图1)。本研究采用GAEZ 模型计算了1980-2010年平均气候条件下的粮食生产潜力,主要考虑了小麦(4个品种)、玉米(4个品种)、水稻(2个品种)、大豆和甘薯五种作物。这五种作物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量的97.7%[24]。计算过程中结合耕地分布数据,水稻仅能在水田上种植,而其他作物在旱地上种植。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采用多熟制耕作制度,故在估算总粮食生产潜力时需要考虑作物的多熟制[25]。本文根据GAEZ 模型计算的潜在熟制结合中国实际种植制度,考虑了多种熟制的经验方式组合(包括一年两熟、两年三熟、一年三熟)来获取最大土地粮食生产潜力。

GAEZ 模型包含灌溉和雨养两种模拟情景。雨养条件下仅考虑降水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而灌溉条件则假设水分充足,即不考虑水分对作物的影响。灌溉和雨养情景下的生产潜力利用灌溉比例数据获得最终粮食生产潜力[26],具体方法如下:

yield total =yield rain -fed ()1-i +yield irrigated ×i (1)

式中:yield totol 是粮食总生产潜力;yield rain-fed 是指雨养条件下的粮食生产潜力;yield irrigated 指在灌溉条件下的粮食生产潜力;i (%)是从中国国家统计局得到的全国各县(市)灌溉面积与总耕地面积的比率。

3结果与分析

3.1结果验证

为了对基于GAEZ 模型估算的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进行验证,利用2010年月气候数据和2010年耕地数据估算了2010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潜力,从估算结果看,2010年全国耕地平均粮食生产潜力为8316kg/hm 2,是全国实际粮食平均产量统计值的1.55倍。以全国各县(市)为统计单元,统计各县(市)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并用2010

年图1GAEZ 模型结构图Fig.1Schematic diagram of overall structure and data integration of GAEZ 1769

69卷地理学报全国各县(市)粮食产量统计数据进行比

较(图2)。

图中虚线表示估算的各县(市)粮食生

产潜力总量与实际粮食产量的相关趋势

线,从两者的拟合情况来看,各县(市)粮

食生产潜力总量与实际粮食产量的相关系

数为0.82,标准差为0.74万t ,两者相关性

较好,实际粮食总产量为估算结果的

65.4%,因此各县(市)粮食生产潜力总量

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实际粮食产量

的变化趋势。

3.22010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特征为研究中国1990-2010年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假设气候条件、地

形高程和土壤要素不变的前提下,且气候数据为从1980年到2010年月平均气候要素,分析仅由耕地变化所导致的粮食生产潜力变化。

2010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为10.55亿t ,中国耕地平均粮食生产潜力为7614kg/hm 2。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总潜力空间格局呈现东部生产总潜力高,西北部生产力较低的趋势(图3)。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较好,而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土壤退化、水热条件较差。从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分异看,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最高的地区,其总产量达到32842.71万t ,遥遥领先其他地区,该地区亦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故成为了用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青藏高原区是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最少的地区,其总产量仅为213.23万t 。该区域人烟稀少,耕地数量少,耕地质量差,水分和热量条件均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华南区耕地最大粮食生产潜力为25989kg/hm 2,远远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该地区雨水充沛、温度适宜作物生长、太阳辐射较大、作物生长期较长等因素促使中国最大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存在于该区域。此外,中国农田平均单产最大的地方也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平均产量为12089kg/hm 2(图4)。

3.3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3.3.1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基本特征1990-2010年,中国耕地总量基本保持平衡,但在前后两个10年耕地数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征。1990-2000年耕地面积净增加

2.83万km 2,耕地总量变化总体趋势是南减北增,新增耕地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东部,耕地减少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图5);2000-2010年耕地净减少1.02万km 2,主要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居民工矿用地的扩张和中西部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还草占用了大量耕地,此外北方干旱半干旱区的西部也发生局部地区耕地开垦现象(图6)。

1990-2010年,城镇扩展是导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前10年,城镇扩展占用耕地占该时期耕地减少总面积的45.96%;后10年,城镇扩展占用耕地占该时期耕地减少面积的55.44%。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年均速率已由1990-2000年的每年约200万亩,激增到2000-2010年的每年300万亩以上,因此耕地保护与城镇化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林、草地与耕地之间的转换亦是导致耕地面积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前10年,由于林、草地与耕地转换,耕地净增加4.05万km 2,但这种增加是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后10年,林、草地与耕地转换,耕地仅净增加0.93万km 2,

主要是由于中国开始注重生态保护,全国大范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从而导致耕地面图22010年中国各县(市)粮食生产潜力总量与实际粮食产量的对比Fig.2Comparison between potential and actual production

in each county of China in 20101770

12期刘洛等:1990-2010

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图42010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统计图

Fig.4Statistics of potential production of China in

2010

图51990-200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图

Fig.5Map of farmland change in China from 1990to

2000

图32010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图(kg/hm 2)

Fig.3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on of China in 2005(kg/hm 2)1771

69卷

地理学报表11990-2010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

Tab.1Distribution of changes in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during 1990-2010

时段1990-20002000-2010变化类型增加减少增加

减少主要

原因

耕地扩张(毁林、毁草开垦),占增长总量的81.5%。

城镇扩展侵占耕地和退耕还

林还草,

分别占减少总量的52.8%和32.3%。

未利用地和草地开垦,分别占增加总量的48.7%和27.3%。城市扩展侵占耕地资源,占减少总量的66.0%。

变化总量(万t)3486.89-2475.891101.83

-2410.28变化比例(%)3.30-2.341.03-2.26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东北平原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图5),分别占增加总量的47.8%和40.0%。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图5),分别占减少总量的27.8%、25.8%和23.5%。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图6),占增加总量的64.1%。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图6),分别占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总量

的38.0%和22.6%

。图62000-2010年中国耕地动态变化图

Fig.6Map of farmland change in China from 2000to

2010

图71990-2000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图(kg/hm 2)

Fig.7Changes of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on of China from 1990to 2000(kg/hm 2)1772

12期刘洛等: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积增长较前期明显减少。

3.3.2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1990-2010年,由于耕地变化导致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南减北增,总量减少,新增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转移。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新增4589万t ,减少4886万t ,净减少297万t ,占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29%(表1)。

1990-2000年耕地变化使中国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1011万t ,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总量为减少总量的1.4倍,但这种净增长是以损失优质传统耕地资源和毁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分别占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总量的47.8%和40.0%。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主要来源于林草地开垦,林草地开垦所导致的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总量占粮食生产潜力增长总量的81.5%。而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占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总量的27.8%、25.8%和23.5%。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主要以城市扩展侵占用耕地资源为主,城市扩展侵占耕地所导致的粮食生产潜力减少总量占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总量的52.8%(图7),此外退耕还林还草也导致部分耕地资源损失,减少的粮食生产潜力占减少总量的32.3%。

2000-2010年耕地变化导致中国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1308万t ,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总量是增加总量的2.19倍。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分别占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总量的38.0%和22.6%。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扩展侵占了大量耕地资源,城市扩展侵占耕地所导致的粮食生产潜力减少总量占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下降总量的66.0%。而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长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占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总量的64.1%。该区域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未利用地和草地开垦,分别占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总量的48.7%和27.3%(图8)。

3.2.2不同区域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1990-2010年,各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影响区域差异明显,1990-2010年各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影响的区域典型特征如下(表2和表3)。

东北平原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917万t ,减少378万t ,净增加1539万t ,其中1990-2000年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672万t ,减少222万t ,净增加1450万t

,增加量

图82000-2010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图(kg/hm 2)

Fig.8Changes of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on of China from 2000to 2010(kg/hm 2)1773

69卷

地理学报

与净增加量位居全国第一。主要由于北部地区大量的林草地被开垦为耕地,此外中部地区也有少数耕地发生退耕还林还草。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245万t,减少156万t,净增加89万t。林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是该时期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但也存在退耕还林还草和城镇化侵占耕地的现象,使得粮食生产潜力增长的幅度较前期有所减弱。

云贵高原区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96万t,减少149万t,净减少53万吨,其中1990-2000年粮食生产潜力增加72万t,减少76万t,净减少4万t,该区域出现大量林、草地和耕地相互转换的现象,且有少量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但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体相对稳定。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24万t,减少72万t,净减少48万t。退耕还林和建设用地扩展占用耕地是该时期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的主要原因,此外该区东北部存在少量草地开垦现象。

表21990-2000年中国各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影响统计表Tab.2Impacts of regional farmland change on grai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during1990-2000

地区

东北平原区云贵高原区北方干旱半干旱区

华南区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平原区

全国

减少

退耕

还林

-96.83

-20.38

-57.12

-29.72

-5.59

-85.03

-0.00

-9.92

-20.69

-325.27

退耕

还草

-39.19

-18.05

-403.58

-1.15

-1.61

-3.52

-0.30

-3.05

-3.26

-473.70

耕地转

水域

-17.43

-3.05

-19.46

-35.45

-4.37

-116.32

-1.03

-5.85

-43.87

-246.82

城镇扩

张侵占

-37.38

-35.34

-69.78

-67.58

-55.34

-481.06

-1.15

-49.45

-509.86

-1306.93

耕地转

未利用

-31.21

-0.00

-87.23

-0.00

-0.00

-0.32

-0.44

-0.52

-3.45

-123.17

减少

总量

-222.03

-76.82

-637.16

-133.89

-66.90

-686.26

-2.91

-68.79

-581.14

-2475.89

增加

林地

开垦

697.62

56.91

171.68

17.08

7.65

44.28

0.62

5.64

35.60

1026.08

草地

开垦

634.96

14.54

1033.53

2.29

1.03

11.73

8.37

37.02

62.99

1806.46

水域

转耕

46.16

0.71

18.79

3.69

0.67

32.43

0.42

10.86

59.76

173.50

工矿建

设用地

转耕地

1.94

0.04

42.96

0.95

0.40

0.71

0.00

0.00

0.20

47.20

未利

用地

开垦

291.21

0.00

113.16

0.43

0.00

0.39

0.65

1.07

15.74

422.66

增加

总量

1671.88

72.20

1380.13

24.44

9.76

89.54

10.05

54.60

174.28

3486.89

净变

1449.85

-4.62

742.97

-109.45

-57.14

-596.71

7.14

-14.19

-406.85

1011.00表32000-2010年中国各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影响统计表

Tab.3Impacts of regional farmland change on grai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during2000-2010

地区

东北平原区云贵高原区北方干旱

半干旱区

华南区

四川盆地

及周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青藏高原区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平原区全国

减少

退耕

还林

-52.38

-32.34

-33.39

-22.09

-25.38

-27.24

-0.14

-46.17

-15.03

-254.17

退耕

还草

-39.17

-9.61

-128.40

-0.24

-9.98

-1.80

-3.30

-48.20

-0.78

-241.49

耕地转

水域

-10.01

-4.02

-9.41

-13.85

-4.10

-160.49

-0.44

-16.82

-74.47

-293.60

城镇扩

张侵占

-46.75

-25.77

-36.63

-153.11

-85.34

-724.44

-2.56

-62.47

-452.66

-1589.74

耕地转

未利用

-7.70

-0.00

-19.38

-0.53

-0.07

-2.15

-0.00

-0.28

-1.18

-31.29

减少

总量

-156.02

-71.75

-227.21

-189.81

-124.86

-916.13

-6.44

-173.94

-544.12

-2410.28

增加

林地

开垦

84.86

5.99

47.17

5.62

0.43

20.50

0.25

0.55

1.81

167.18

草地

开垦

52.68

17.11

442.35

0.53

1.20

3.86

1.45

4.19

13.06

536.42

水域

转耕

13.71

0.45

11.68

1.06

0.06

30.86

0.00

6.71

18.09

82.62

工矿建

设用地

转耕地

10.63

0.03

1.38

0.12

0.00

1.10

0.00

0.00

1.58

14.85

未利

用地

开垦

83.13

0.06

203.62

1.11

0.01

0.92

0.11

1.18

10.62

300.76

增加

总量

245.02

23.63

706.20

8.45

1.69

57.24

1.80

12.62

45.17

1101.83

净变

89.00

-48.12

478.99

-181.36

-123.17

-858.89

-4.63

-161.32

-498.95

-1308.45

1774

12期刘洛等: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1775北方干旱半干旱区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2086万t,减少864万t,净增加1222万t,其中1990-200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380万t,减少637万t,净增加743万t。大量草地开垦是该时期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的主要原因,但中部黄河和河套平原局部地区退耕还草成效显著。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706万t,减少227万t,净增加479万t。新疆大面积草地和未利用地开垦是该时期粮食生产潜力增加的主要因素,但中部地区存在一定的量的退耕还草现象。

华南区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33万t,减少324万t,净减少291万t,其中1990-200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24万t,减少134万t,净减少109万t。南部地区存在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以及城镇化侵占耕地现象,使得粮食生产潜力有所减少。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8万t,减少190万t,净减少182万t。该时期城镇化侵占了大量耕地,致使耕地粮食生产潜力严重减少。

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1万t,减少192万t,净减少181万t,其中1990-200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0万t,减少67万t,净减少57万t。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城镇扩展占用耕地为主。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2万t,减少125万t,净减少123万t。该区东部地区城镇扩展占用了大量耕地,致使粮食生产潜力大量减少。

长江中下游地区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47万t,减少1602万t,净减少1456万t,其中1990-200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90万t,减少686万t,净减少597万吨;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57万t,减少916万t,净减少859597万t。该区前后2个时段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量和净减少量均居全国第一,大量的城镇化侵占耕地以及退耕还湖,是导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青藏高原区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2万t,减少9万t,净增加3万t,其中1990-200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0万t,减少3万t,净增加7万t。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2万t,减少6万t,净减少5万t。该区耕地稳定少动,粮食生产潜力基本无变化。

黄土高原区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67万t,减少243万t,净减少176万t,其中1990-200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55万t,减少69万t,净减少14万t。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3万t,减少174万t,净减少161万t。退耕还林还草以及城镇扩展占用耕地是该区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减少的主要原因。

黄淮海平原区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29万t,减少1125万t,净减少906万t,其中1990-200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174万t,减少581万t,净减少407万t。200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增加45万t,减少544万t,净减少499万t。大量城镇化侵占耕地是该区粮食生产潜力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同时该区南部也存在林草地和湖泊开垦现象。

1990-2010年的20年间,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耕地数量与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直接对粮食生产潜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模拟方法和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出发,以中国五种主要的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采用GAEZ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特征,以及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两个典型时期的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2010年全国耕地粮食生产总潜力总量为10.55亿t,全国耕地平均粮食生产潜力为7614kg/hm2。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东部生产总潜力高,西北部生产力较低的趋势,其中耕地粮食生产潜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

地理学报

1776

69卷

(2)1990-2010年的20年间,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总体呈现南减北增,总量减少的基本特征。新增耕地粮食生产潜力的重心逐步由东北向西北转移。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297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29%。

(3)在1990-2000年与2000-2010年两个时期,耕地变化对耕地粮食生产潜力影响差异明显。前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增加1011万t,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后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净减少1308万t,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区。从总体看,1990-2010年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增加主要是由林、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所导致,而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城市扩展占用耕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导致部分耕地资源损失。

本文深入分析了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但由于时间和数据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例如,①极端气候条件对粮食生产潜力影响很大,但这一气候异常因素在本研究中并未考虑;②本研究中灌溉条件即假设有充足的水分供给作物生长,但实际上即使在灌溉条件下,作物生长仍然受到水分条件的限制;③在获取最大粮食生产潜力选择作物品种和种植制度时,并没有考虑农民追求最大收益对产量带来的影响。在全球粮食安全危机的背景下,耕地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自21世纪以来,中国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总面积持续减少,耕地不断向非农利用方式的转变,致使2000年以来中国耕地粮食生产潜力总量出现下滑的趋势[27]。因此准确核定全国耕地粮食潜力及其区域分异,正确把握耕地变化对粮食潜力影响的主要方向和区域格局,对保护耕地红线,保持耕地总量的占补平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合理开展中国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当前,在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持续城镇化的影响下,未来中国耕地面积的萎缩可能还会持续。因此,在准确认识主要耕地流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并合理控制耕地转移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提高、更新和恢复耕地生产力,是保障粮食供给、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方式[2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Song W,Chen B M,Chen X W.Evaluation for us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grain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Changshu,Taihe and Ansai in 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9,19(1):46-54.

[2]Zeng Kejun,Chen Yi,Gao Zhonggui et al..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in

Yangtze River Delta.Geography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2006,22(6):58-61.[曾科军,陈逸,高中贵等.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6):58-61.]

[3]Liu Yansui,Wu Chuanjun.Situation of land-water resources and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food security in China.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2,17(3):270-275.[刘彦随,吴传钩.中国水土资源态势与可持续食物安全.自然资源学报, 2002,17(3):270-275.]

[4]Fu Zeqiang,Cai Yunlong,Yang Youxiao et al.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1,16(4):313-319.[傅绎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5]Liu Jiyuan,Xu Xinliang,Zhuang Dafang et al.Impact of LUCC on light-temperature potential production in1990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5,35(6):483-492.[刘纪远,徐新良,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LUCC 过程对我国农田光温生产潜力的影响.中国科学D辑,2005,35(6):483-492.]

[6]Qin Yuanwei,Yan Huiming,Liu Jiyuan et al.Impa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je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n

China.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3,23(3):404-416.

[7]Shi Shuqin,Chen Youqi,Yao Yanmin et al.Impact assessment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upon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in Northeast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8,63(6):574-586.[石淑芹,陈佑启,姚艳敏等.东北地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地理学报,2008,63(6):574-586.]

[8]Xu Xinliang,Liu Jiyuan,Cao Mingkui et al.Impact of recent climate fluctuation and LUCC process o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for crops in Northeast China.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07,27(3):318-324.[徐新良,刘纪远,曹明奎

12期刘洛等:199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

1777等.近期气候波动与LUCC过对东北农田生产潜力的影响.地理科学,2007,27(3):318-324.]

[9]Xu Xiaoli,Shi Peijun,Yang Mingchuan et al.The impact of the national land policy on the sustainable arable land use

in China since1949.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03,(2):115-123.[徐小黎,史培军,杨明川等.我国土地政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5-123.] [10]Liu Jiyuan,Liu Mingliang,Tian Hanqin 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hina's cropland during1990-2000:An

analysis based on Landsat TM data.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05,98(4):442-456.

[11]Liu Jiyuan,Zhang Zengxiang,Zhuang Dafang et al.A study on the spatial-temporal dynamic changes of land-use and

driving forces analyses of China in the1990s.Geographical Research,2003,22(1):1-12.[刘纪远,张增祥,庄大方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地理研究,2003,22(1):1-12.]

[12]Liu Jiyuan,Buheaosier.Study on spatial-temporal feature or modern land-use change in China:Us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Quaternary Sciences,2000,20(3):229-239.[刘纪远,布和敖斯尔.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现代过程时空特征的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第四纪研究,2000,20(3):229-239.]

[13]Liu Jiyuan,Zhang Zengxiang,Xu Xinliang et al.Spatial patterns and driving forces of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21st century.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0,20(4):483-494.

[14]Liu Jiyuan,Liu Mingliang,Zhuang Dafang et al.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 in China during1995-

2000.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3,46(4):373-384.

[15]Liu Jiyuan,Kuang Wenhui,Zhang Zengxiang et al.Spatia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patterns and causes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since the late1980s.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4,24(2):195-210.

[16]Shortridge Ashton,Messina Joseph.Spatial structure and landscape associations of SRTM error.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1.115(6):1576-1587.

[17]Hutchinson M F.Interpolation of rainfall data with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Part I:Two dimensional smoothing of

data with short range correlation.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nalysis,1998,2(2):139-151. [18]Hutchinson M F.Interpolation of rainfall data with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Part II:Analysis of topographic

dependence.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Analysis,1998,2(2):152-167.

[19]Hutchinson M F.Hutchinson.Interpolating mean rainfall using thin plate smoothing splin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1995.9(4):385-403.

[20]Fischer Gunther,Sun Laixiang.Model based analysis of future land-use development in China.Agriculture

Ecosystems&Environment,2001,85(1-3):163-176.

[21]Fischer Gunther,Mahendra Shah,Harrij van Velthuizen et al.Global agro-ecological assessment for agriculture in the

21st century:Methodology and results.2002: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22]Fischer Gunther,Mahendra Shah,Harrij van Velthuizen et al.Agro-ecological Zones Assessments:Land Use and Land

Cover.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EOLSS),Developed under the Auspices of the UNESCO.Oxford,UK: Eolss Publishers,2006.

[23]Fischer Gunther,Mahendra Shah,Francesco N.Tubiello et al.Socio-economic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agriculture:An integrated assessment,1990-2080.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2005,360(1463):2067-2083.

[24]Chen Yinjun,Yi Xiaoyan,Fang Linna et al.Analysis for arable land resource and its grain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2012,33(6):4-10.[陈印军,易小燕,方琳娜等.中国耕地资源及其粮食生产能力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6):4-10.]

[25]Yan Huimin,Liu Jiyuan,Cao Mingkui.Remotely sensed multiple cropping index variations in China during1981-

2000.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5,60(4):559-566.[闫慧敏,刘纪远,曹明奎.近20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地理学报,2005,60(4):559-566.]

[26]Tatsumi Kenichi,Yosuke Yamashiki,Roberto Valmir da Silva et al.Estimation of potential changes in cereals

produc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Hydrological Processes,2011,25(17):2715-2725.

[27]Jiang Qunou,Deng Xiangzheng,Lin Zhiying et al.Impacts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on cultivated land

productivity in China:Prediction and analysis.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0,21(12):3113-3119.[姜群鸥,邓祥征,林英志等.中国耕地用途转移对耕地生产力影响的预测与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113-3119.] [28]Gao Zhiqiang,Liu Jiyuan,Cao Mingkui et al.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s on ecosystem productivity and

carbon cycle in the cropping grazing transitional zone in China.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2005,48:1479-1491.

地理学报

1778

69卷Impact of farmland changes on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China

during recent two decades

LIU Luo1,2,3,XU Xinliang2,LIU Jiyuan2,CHEN Xi1,NING Jia2,3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esert and Oasis Ecology,Xinjiang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Geography,CAS,

Urumqi830011,China;

2.S 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AS,Beijing100101,China;

3.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

Abstract:Quantity and spatial pattern of farmland has changed,which leads to significant change of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nat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and the rapidly increased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In this study,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 was calculated based on meteorological data,terrain elevation data,soil data and land use data in1990,2000and 2010by using the Globe Agricultural Ecology Zone model(GAEZ).Then,the changes in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response to farmland change from1990to2000were subsequently analyzed.(1)In2010,total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s1.055billion tons in China,and the average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s7614kg/hm2,which shows tremendous heterogeneity in spatial pattern.The productivity in eastern China is high,while that of northwestern China is low.High value region of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 China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2) The obvious tempo-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farmland change from1990to2010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China.The trend shows the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decreased in southern China and increased in northern China. Furthermore,the gravity of the growth of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moves gradually from northeastern to northwestern China.The net decrease of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s2.97billion tons,which occupies0.29%of the national total productivity.(3)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of the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response to farmland change between two periods from1990to2000and from2000to2010.During the first decade,net increase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s is10.11billion tons,which primarily spread across Northeast China Plain and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of North China.During the next decade, net decrease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s is13.08billion tons,primarily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River region and the Huang-Huai-Hai Plain.In general,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the reason for the increase of the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may contribute to the reclamation of grassland,woodland and unused land,and the reason for the decrease of the farmlan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may result from the urbanization that occupies the cultivated land and Green for Grain Project that returns farmland to forests and grasslands. Key words:farmland;production potential;GAEZ model;China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内容摘要: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 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中国农业耕地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摘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多地少,土地压力十分巨大。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粮食必然要保障自给,耕地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但耕地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逐年降低,致使我们国家的耕地面临很大的危险。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耕地问题,耕地闲置,耕地荒废,耕地占用,耕地面积,趋势。 一、中国农业耕地现状 1.中国耕地的现状 想要更好的解决耕地问题,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耕地的现状。我们就简单的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一下我国耕地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中国耕地资源数量由1997 年的13024. 9 万公顷减少为2006 年的12177. 59万公顷,年均减少94. 15万公顷,人均耕地数量不足0. 095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 /3,全国有2 0%以上的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 053公顷的警戒线。 日前,新华社发布消息,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近日审议《发展改革委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时透露,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房地产用地和企业用地不断扩张,耕地一再受到侵蚀,目前中国耕地面积仅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中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18亿亩耕地红线岌岌可危.绿色的可耕地面积和10年前相比,减少了1亿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的面积。 下面我们就了解下我国不同地区耕地的现状,从而进行横向的比较。 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8亩,其中有9个省区人均耕地面积低于1亩,3个省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 1.耕地数量变化的总体趋势对于我国耕地总量,一直缺乏权威的数据。比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是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4].根据统计局的资料,我国耕地面积在1957年达到高峰,其后经历了一次大幅度的减少。第二次大的滑坡发生在1965~1977年;第三次1980~1988年;第四次从1992年持续至今。改革开放以来耕地减少的速度是60年代至今最快的一段时间。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国家统计局的资料计算[5],1978~1997年累计增加耕地1140万hm2,累计减少1605万hm2,两者相抵,净减少465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相当于整个江苏省的耕地面积。这段时间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25万hm2,而在此前的10年(1968~1978)间,平均每年净减少16万hm2,速度明显加快。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间,耕地总量平衡中只有1979、1990、1995和1996年新增耕地面积超过了减少的耕地面积。但净增面积有限,不超过10万hm 2.净减少最快的是1984~1988年,年均减少55万hm2,其中1985年是减少最多的一年,达100万hm2.1993~1995三年也很突出,每年净减少近40万hm2. 如果仅从全国尺度考察耕地总量变化,会忽视一些重要的现象。从耕地面积变化的空间分布上看,净减少最快的一是广东、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及辽宁等沿海省份;二是陕西、湖北、四川、湖南、山西等中部省份。尽管从全国的趋势看个别年份耕地面积是净增加的,但这些自然条件较好的省份自1978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净减少的趋势。那些自然条件较差的边远省份,如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宁夏等省,1988年以后耕地却基本上是净增加的。个别省份,如内蒙古和黑龙江等,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耕地面积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说明在我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中,生产力较低的耕地面积的增加,在数量上部分地抵消了优质良田的减少,因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答案补充 耕地面积经常进行耕种的土地面积。在中国包括熟地、当年新开荒地、连续撂荒未满3年的土地和休闲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零星果树、桑树、茶树和其它林木的土地,多年固定耕种的河滩地,已围垦利用的海涂、湖田等,也都属于耕地的范围。但专业性的桑园、果园、果林苗圃、林地、芦苇地、天然草场等不包括在内。据统计,1996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9.51亿亩。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年初耕地面积,加上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减去当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当年增加的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内因新开荒答案补充 据最新统计,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为20亿亩 .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约占世界地表总面积134亿公顷的11%,约占世界可耕土地总面积42亿公顷的36%。匿名回答采纳率:52.0% 2009-03-19 23:39 发表年份统计对象数字全文快照来源文献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 92万亩原平市地处晋北,是山西省较大的县市之一,总面积2571平方公里,共有29个乡镇,520个行政村,全市总人口4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耕地面积92万亩,其中水地面积42.54万亩。查看来源:着力构建新世纪的晋北强市,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 320万亩全市总面积3,4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万亩。查看来源:搞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与思考,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只占13.8% 耕地面积只占13.8%。查看来源:二、人口变化正朝着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健康发展,栏目:人口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成就辉煌的20年》(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2002年中部主要农产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8.6%,油料占全国的39.7%。查看来源:摘要,栏目:摘要,《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全国范围达25977.9千公顷中部五省具有广阔的平原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其耕地面积达25977.9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98% 查看来源:一、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色,栏目:报告六中部农业发展研究,《中部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年)医药; 30万公顷全市耕地面积30万公顷,林地面积8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3%,林木蓄积量7213万立方米。查看来源:建设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医药名城,栏目:新思维新概念市长论城市发展,《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年)全国范围净减少683万亩“八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净减少683万亩,目前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 查看来源:三、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栏目:深化改革协调政策加速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与优化,《成就辉煌的20年》(年) 1838-1949 全国范围拥有61.01% 据靖江四个乡五个村的调查,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前,占农村户数5.5%的地主,拥有总耕地面积的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_吴艳玲

光明日报/2013年/5月/26日/第007版 理论·实践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国家粮食安全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吴艳玲 根据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的差异性概括其涵义,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外延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耕地资源的数量平衡,保持耕地资源总数的稳定;另一种则是内涵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即耕地资源的质量稳定或提高,包括耕地对农业生产适宜性、物质生产力、耕地利用经济效益和耕地环境等多个方面。其中,内涵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农业生产发展更具潜力。耕地资源数量下降会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耕地资源质量下降则通过影响食品安全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国土资源部2009年发布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显示,我国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我国每年城镇发展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占用了大量高等级耕地,而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热、区位、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总体质量不高。从这个意义上讲,仅保住18亿亩耕地数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保证耕地质量,确保耕地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分析 耕地资源数量减少。资料显示,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耕地面积急剧下降,仅在1996—2003年,由于建设用地等,全国耕地面积就减少近1亿亩,平均每年减少0.8%。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耕地的保有量还将较目前减少7%。 耕地资源质量退化。我国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而且质量偏低,存在着高中产农田比重不断下降、土壤营养比例严重失调、污染日趋加剧等诸多问题。中低产田由于保水保肥、耐水耐肥性差,更是“吃肥、吃水、吃工”,要维持高产只能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耕地质量低造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国家的粮食安全没有根本保证。 耕地保护“重数量、轻质量”倾向普遍。其主要表现就是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一些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好、基础设施好的良田沃土被大量占用,部分新补充耕地主要分布在耕作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耕地质量总体下降,已严重影响到我国耕地生产能力,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阻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原因分析 耕地资源投入方向的比较利益差是耕地资源数量减少的主要经济原因。对于资源,经济主体会选择将其投入到经济效益最高的利用方式中,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非农业利用带来的短期经济效益远远大于农业利用的经济效益,把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能够带来大量收益,导致一些人违规占用耕地。据公开资料,1998年全国耕地面积尚有19.45亿亩,仅过7年,到2005年就已降至18.31亿亩,非农建设占地发展速度惊人。 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差是耕地资源质量退化的主要经济原因。农村劳动资源所有者在配置资源时会考虑到把劳动资源投入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利益差。耕地资源质量下降的部分原因在于农民种地不养地,而这又源于时间投入上的“剪刀差”,同样的时间投入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之间的差额使得农民过于依赖农药、化肥,而不愿意把时间用在农业生产上,农民种粮和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不高,撂荒现象普遍存在。 财政投入上重数量轻质量。耕地资源质量建设还受农田灌排基础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工作面广量大,综合性强,不但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而且更需要财政资金的支持。但是耕地资源质量建设较难衡量,数量平衡则较易考核,使得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耕地资源占补平衡方面,“重数量轻质量”不利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粮食价格变动对市场的影响 由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可知“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与货币换比例的指数,也是商品经济特有的重要经济范畴”。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等因素会改变供求关系状况,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变动,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市场价格。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 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由此观之,我国人地矛盾非常突出,这给我国粮食安全增长带来极大困难。 我国的粮价形成机制经历了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形态,目前已经形成了最低收购价和市场形成价格机制。在此机制中,粮食供需是决定粮价的基础因素,以最低收购价为标志的政府干预是决定目前我国粮价的主导因素,由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自给率高,国际影响相对较小。为了稳定我国粮食价格的长期稳定,关键是通过各种政策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种植的稳定增长。 粮食供需是决定我国粮价的基础因素从供给角度来看,过去30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连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开始放缓。1978~2008的30年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3.05亿吨增长到5.29亿吨,年均复合增长1.9%。其中,1978~1984年是中国粮食产出增长最快的6年,期间中国粮食产出由 3.05亿吨迅速增长至4.07亿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1996年和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两次突破5 亿吨大关,不过随后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粮食产出连续5年出现下滑,随后政府出台一系列“稳产增收”措施,陆续取得成效,2007年粮食产出再次突破5亿吨大关。此外,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内谷物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如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谈谈对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A耕地间接表现为国家的战略物资,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人口众多已经超过了13亿,人均耕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本,耕地的保护是我国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根本。 B耕地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耕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但是人均耕地数量少,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为了稳固农业基础,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农业的发展,为二三产业提供了支撑,为其提供的丰富的资源。 C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耕地得到有效保护,粮食生产就会出现重大转机,对保障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保护耕地对保持粮食长期供求平衡非常重要。

D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作用。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土壤盐渍化是现今耕地出现的主要问题。保护耕地对于防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有重要的作用。 E保护耕地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性因素:耕地是我国农民的生存之本,如果不能有效保护耕地,那么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就无从谈起。 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A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粮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不像其他商品可有可无,它是一个硬需求。如果我国的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容易受制于人,对我国的国家安全有重大的影响。 B 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命脉:。粮食作为生活必需品很早就渗入了政治因素, 中国只有“手中有粮,心理不慌”,才能在许多世界和我国重大政治问题上显得自信和从容应对。 C粮食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粮食作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物质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D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经济建设对粮食需求量在增加,确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简介及评述 崔彦鹏 20142095110002 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主要内容及其调整 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粮食价格由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放开后,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2004年、2006年起国家在主产区分别对稻谷、小麦两个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该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中储粮公司),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据发展改革委公布数据显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在实施的10年中经历多次修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收购价的调整:2008年以来,针对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较快的情况,国家连续6年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2013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至每斤1.39元、1.12元,6年累计分别提高0.67元、0.41元,提高幅度分别为92%、57%。 另一方面是收购种类的调整:2005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国家启动了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2007年、2012年启动了粳稻预案,2006年—2009年、2012年、2013年启动了小麦预案。 2014年国家继续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格水平。经国务院批准,2014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35元、138元和155元,比2013年分别提高3元、3元和5元。粮食生产农户只需到各地由中储粮公司开设的粮食收购站卖出其生产的粮食便可享受这一保护政策。 二、针对“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这一政策主要通过粮食市场供求模型去解析。 农民粮食收割后到底能卖多少钱取决于两个因素:产量和粮价,是二者的乘积。但这两个变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其关联性由一条向下倾斜的对粮食的需求线来决定。也就是说,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但还要注意的是,粮食需求线缺少弹性,也就是说,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当粮价下跌时,对粮食的需求量会增加,但增加得不是很多。其基本的道理在于,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对粮食的需求最主要的是由对粮食的生理需求所决定的。这也是就是经济学里面的一个经典问题“谷贱伤农”。而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户的种粮积极性。 同时,中国人口众多,粮食的需求量比国际粮食市场上的总供应量还要多,确保中国粮食的高自给率,确保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对中国的国家稳定十分重要。 针对上述问题,其破解途径之一就是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保障种粮农户的利益,从而维持其种粮积极性。 三、“中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效果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我国耕地资源情况及耕地质量变化状况综述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一、耕地的基本含义1 所谓耕地,就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这是耕地最一般的概念。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有关规定划分,下列三种情形的土地都属于耕地:a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新开荒地、休闲地、轮歇地和草田轮作地;b、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 c 、耕种三年以上的滩涂和海涂,以及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在上述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 1. 0 米、北方宽< 2. 0 米的沟、渠、路和田梗。这就是我国目前统一适用的耕地的标准。 此外,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对耕地又可具体的划分为下列五种不同类型: a 、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种植水稻、莲藕和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b、望天田。无灌溉工程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以生产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望天田也主要用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c 、水浇地。除水田、菜地之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生产的耕地。水浇地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灌溉方式一般都是浇灌、滴灌、畦灌和喷灌。d、旱地。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水生长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固定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早地主要种植棉花、杂粮、油料等早作物。e 、菜地。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温室和塑料大棚用地。 二、我国耕地分布概况

三、我国耕地资源现状2 我国是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 公顷,不及世界人均耕地0. 25 公顷的44 %。特别是目前我国人均耕地大于0. 13 公顷的12 个省、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其中除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外,其他省区粮食不能自给或仅能自给。人均小于0. 06 公顷的除4 个直辖市外,还有湖南、浙江、广东、福建4 个省。统计,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 05 公顷临界值的县(区)达666 个,占全国县(区) 总数的23. 7 % ,其中低于0. 03 公顷的县(区) 达463 个,有些县(区) 人均耕地只有0. 01 公顷—0. 02 公顷。 我国耕地分布不合理,质量差,生产水平低。我国山地、丘陵、高原地区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66 % ,而平原、盆地和其他地区的耕地仅占34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38 % ,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0 %以上;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水资源量不足全国的20 % ,而耕地却占全国的62 %。全国优质耕地少,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总量的39 % ,中低产田则占61 %。我国现有耕地总量不足1033 亿公顷,产出的粮食还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要。1995 年—2000 年,我国人口增加近6800万,总人口近达12. 6 亿,粮食年需求为5200 亿千克,而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4500 亿千克左右,与需求数量相差700 亿千克。人增粮不增,必然导致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 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后备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 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 0 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 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 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 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 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 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 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 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 左右,由于2007 和2008 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 年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 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 。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 年 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 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 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 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 年9 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 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任务单

地理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单

三、自主检测 习题训练: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完成下列1~2题。 1.甲是() A. 新疆 B. 上海 C. 浙江 D. 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①人口密度差异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③经济发展水平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休耕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是保护耕地、修复生态、调整种植结构、减少水分和养分消耗的有效措施。农业部表示:耕地轮作休耕要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自主参与轮作休耕。近年来,在严重干旱缺水的河北省黑龙港地下水漏斗区,连续多年实施季节性休耕,这意味着中国农业生产理念的重大改变。据此回答3~4题。 3.河北黑龙港地区实行“一季休耕、一季雨养”,以达到减少地下水用量的目的,该地区因休耕而使产量明显减少的农作物是() A. 玉米 B. 棉花 C. 冬小麦 D. 花生 4.一般而言,在推行休耕的过程中,对农户休耕意愿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 土壤肥沃程度 B. 地表起伏状况 C. 政府经济补贴 D. 人均耕地面积 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兹别克斯坦深居亚洲腹地,号称“中亚之中”,是世界少有的双重内陆国(被内陆国包国的国家)。该国国土虽多荒漠,但却有着发达的农耕历史,是中亚人口最多的国家,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10.3%,人均耕地0.14公顷,远高于我国。该国粮食生产完全自给自足,不仅是世界重要的棉花出口国,还是中亚最大的瓜果种植基地,果蔬出口至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1)分析该国耕地资源相对富足的自然原因。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一)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一) 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0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左右,由于2007和2008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年9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为1365元/t,低于进口美国玉米到岸价165元/t(10.8%)。大米:从大米情况看,2007年底以前,国内大米批发价与进口到岸价差距不大,南方市场如广东大米价格略高于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黑龙江批发价略低于进口到岸价。2008年国际市场大米价格大幅攀升时,黑龙江、广东市场大米批发价比进口泰国大米到岸价低50%~60%,2008年下半年始泰国大米价格大幅回落,两者价格差距迅速缩小。2009年3月,国内进口的泰国大米到岸价为3927元/t,比黑龙江市场批发价高33%,比广东批发价高6.3%。 1.2中国与美国、泰国粮食出口到岸价格比较。 通过比较粮食出口到岸价可以看出,除2008年上半年国际粮价高幅攀升阶段外,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出口至进口国的到岸价与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的出口到岸价相差不大,目前美国、泰国粮食出口重新取得一定价格优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