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年一轮复习第18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08年一轮复习第18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08年一轮复习第18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08年一轮复习第18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2008年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17讲 世界陆地地貌)

[考纲要求]

1.世界地理概况:(1)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中国的地形:地形的总体特征。各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知识讲解]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大洲和大洋 (1)七大洲

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广大的陆地有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 ”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2、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1)地形的概念: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 有的山地呈带状分布,并且沿着一定方向延伸很长,叫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大,安第斯山脉世界最长。在成因上有联系的一系列山脉总称为山系,最突出的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和科迪勒拉山系。人们习惯上把山地丘陵分布的地区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叫山

大洲

区。

(3)七大洲地形特色

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地势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说明。

欧洲: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平均海拔最低。 单一 非洲:高原为主、称为“高原大陆”,由于高原不高,平均海拔低于南极洲和亚洲。 南极洲:冰雪覆盖、海拔最高的大洲。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 三大地形区 南美洲:西部山地、山脉以东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澳大利亚:西部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复杂:亚洲: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区面积广、平均海拔次于南极洲。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

200m 。

海底地形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洋盆、海沟和海岭等地形。 二、中国地形

1、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大陆架的分布:黄海、渤海全部、东海大部(最宽广)、南海一部分。 利于湿润空气深入内地形成降水。 使许多大河东流、沟通东西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地段,产生巨大水能。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地形齐全:为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占三分之二,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在林、牧、矿、旅游等方面有优势。 2、地形分布

(1)主要山脉——构成地形骨架,成为地形区之间的分界线。

东西走向:北:天山—阴山;中:昆仑山—秦岭;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东:台湾山;中:长白山—武夷山;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雄伟,主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尼泊尔边境,海拔8848米。

其他走向: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

地势对气候

河流的影响

(2)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

(3)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

主要丘陵:与平原交错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主要有辽东、山东和东南丘陵。

[能力训练]

1.下列古诗词所描述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分布于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的有()

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读下图(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经线;MP ,QN 为陆地,PQ 为海洋),完成2~4题。

2.该剖面的水平距离MN 约是 ( )

A .2000 km

B .2500 km

C .2750 km

D .3000 km 3.由M 到P 地势变化趋势是 ( )

A .变化不大

B .逐渐升高

C .先降低后升高

D .先升高后降低 4.当Q 地为雨季时,下列地区同为雨季的是 ( ) A .南京 B .开普敦 C .旧金山 D .孟买

读下表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据此回答5--8题。

5.综合二图表,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 A .东北地区 B .西北地区 C .西南地区 D .东南地区 6.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

( )

①开垦历史悠久 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 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

④自然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7.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 A .土地沙漠化 B .酸雨 C .全球气候变暖 D .水土流失

8.影响该地区粮食作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

A .热量

B .降水量

C .光照

D .农业科技

下图为60°N 一段纬线,E 地以西为海,据此回答9—14题。

9.有关E 地以西濒临海的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① 盐度最低 ②仅有一狭窄天然水道与外海相通 ③至少有五个国家濒临该海 ④此海沿岸地区均属温带海洋气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0.F 地附近山脉是

A .亚平宁山脉

B .大高加索山

C 、乌拉尔山

D .喀尔巴阡山 11.I 地以南濒临的边缘海是

6%

其他 19% 草地 20% 林地 55% 耕地 (二)土地利用现状

A.日本海B.挪威海C.白令海峡D.鄂霍次克海

12.对I地所在国的气候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部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②该国缺失地中海气候

③该国的奥伊米亚康有“北半球寒极”之称

④东部濒临太平洋,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3.H地所在国传统上属欧洲是因为

①该国人口大部分分布在欧洲②该国经济中心在欧洲

③该国国土中欧洲部分所占面积大④该国首都在欧洲

A.①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4.H国首都道路网呈

A.方格状B.环状

C.方格——环行——放射状D、环行——放射状

读某国局部地形示意图,判断15—20。

15.图中阴影地区用地下水灌溉最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B.盐碱化C.地面下沉D.海水倒灌

16.有关该图自然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①位于南纬11°—39°之间,大部分地区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

热带沙漠面积为世界之冠。

②东北部海岸外侧的大堡礁,平常多出露海面,是海上交通的严

重障碍

③大自流盆地内的井水一般不宜作牲畜饮水,只宜用来灌溉农田

④降水量的分布,从北、东、南三面沿海向内陆呈半环状递减,植

物带也呈半环状分布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17.该国所处的大洲,岛屿众多,类型多样,下列各岛不属于该洲的是A.塔斯马尼亚岛B.夏威夷群岛C.斐济岛D.爪哇岛

18.该国热带草原景观各部分的主要成因、特征是

①北部赤道低压和东南信风交替控制②南部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

③东部地处背风区,降水较少④北部夏湿冬干,南部冬湿夏干

A.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9.该国各学校放暑假应在

A.7月B.9月C.1月D.4月

20.图中D、E、F、C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

A.D B.E C.F D.C

21.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的等值线图,读图回答:

(1)A位于山脉的东坡,1°C—20°C等温线在A处向北凸的原因

是 。 (2)B 位于 省,800mm 年等降水量线在B 处向西北凸的原因是

(3)C 位于 省,C 处年太阳辐射(单位:千卡/cm 2)低的原因是 (4)D 位于 地形区,E 位于 地区,D 、E 两处较周围地区积温高的原因是

22.分析下列的“地形和土壤分布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适宜发展的农业生产部门:A ;B 。 (2)耕作业发展不利的自然条件:A ;B 。 (3)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D ;E 。 (4)C 处有玉米种植,且产量较高,主要的影响因素 是 。

23. 2003年7月2日,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了中国“三江并流”自然景

观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三江并流”区域内,南北向的大江与大山相间排列,从空中望去,三条大江由北往南纵贯全区,平行流动近170千米,形成了“四山并列、三江并流”这一世界独有的地理奇观。读“‘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的位置示意图”

(1)写出与“三江并流”自然景观所在省区相邻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

(2)“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深谷地貌的代表地区,说出该区域内主要的外力

作用形式。

(3)“三江并流”地区冬干夏雨,干湿季非常明显。分析“三江并流”地区夏季降水的水汽

来源地,并说明理由。

(4)分析“三江并流”地区所在省区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至少写出三个方面)。

(5)图中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据该地形区的具体情况,应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当地的农业资源?

24.读图“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等降水量线数值递变的趋势,可以反映出我国年降水量具有的分布规律。甲地的年降水量(大于或小于)400mm,请解释其原因。

(2)关于图中河流在A段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选择填空)。

①泥沙含量大②水流湍急③有结冰期④有凌汛现象⑤水位季节变化小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④⑤

(3)乙地的地形区名称是,请说出判断理由(根据图中信息回答)。

(4)丙地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葡萄种植业,使之成为了我国最佳的优质酿酒葡萄生态产区之一。请对丙地区发展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进行评价。

25、读“淮河流域”示意图,回答:

(1)图上①②所代表的河流分别是,。

(2)结合图示和所学知识,描述淮河的水系特点。(3)2003年6—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从灾害学意义上讲,淮河地处我国南北过渡

地带其降水具有北方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和南方地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

(4)导致淮河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上升的最主要原因是()A.上游毁林开荒B.黄河南泛滥入淮

C.下游填湖造田D.江都水利枢纽工程

(5)2003年淮河洪水是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但与1991年相比,受灾程度大大减轻,可谓“大水小灾”,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多项)。

A.南水北调工程B.增加入海水道

C.新修水利工程发挥效益D.近几年持续干旱

E.全球定位系统预警准确

26.读图中所示的地区,结合所学的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完成图中水循环的环节,并将人类能够影响的环节在图上标出。

图中的水循环最强烈发生在___________季,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图中A处的主要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岛近年来面积扩大的趋势减缓,试分析原因。

(4)c为我国古城扬州。联系所学知识,分析C城兴衰的原因。

(5)与我国北方园林比D处园林景观有何特色并简要评价。

[能力训练答案]

1、 D

2、C

3、D

4、C

5、D

6、C

7、D

8、A

9、B 10、C 11、D 12、B 13、D 14、D 15、B 16、D 17、D 18、D 19、C 20、A

21.(1)大兴安岭大兴安岭东坡陡,寒冷的西北风越过山岭下降增温所致(2)山东。位于山地迎风坡,地形雨多(3)四川。处于川西山地迎风坡,多降水,多云雾(4)渭河谷地(关中盆地) 汾河谷地海拔低,气温高所致

22.(1)畜牧业林业(2)灌溉水源、地形坡度大(3)春小麦甜莱(4)有肥沃的火山岩风化土

23.(1)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2)流水的侵蚀作用、冰川作用。(3)三江并流地区夏季降水的水汽来源地有两个,即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原因有:“三江并流”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既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又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4)“三江并流”地区位于云南省境风,其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有: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或能源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生物资源丰富;与东南亚地区有较长的边境线,发展边境贸易的条件较优越等。(5)图中省会城市所在地形区是云贵高原,其主要特征有: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不平,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走立体农业之路;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或发展特色农业。

24.(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大于原因:地处祁连山,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形成地形雨(2)C (3)柴达木盆地该盆地地处40°N以南,90°E—100°E之间(或位于祁连山西侧);且该处降水量由四周向中部递减。(若柴达木盆地判断错误,则判断理由不得分)(4)地势平坦:丙地区气温的日较差大;气候干燥,光热充足;有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25.(1)黄河长江;(2)北岸支流长而多,水流缓;南岸支流短而少;淮河没有天然入海口;(3)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暴雨历时长,强度大;(4)B;(5)BCE

26.(1)海上箭头朝上,空中箭头朝左,陆地箭头朝下,地表径流的箭头应沿长江画夏夏季我国盛行东南风,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带来大量水汽,因此这一时期海陆间水循环最活跃。(2)渔业资源(海洋生物资源)过度捕捞使鱼类数量减少采取休渔政策使鱼类数量得到恢复(3)B岛是崇明岛,该岛是由长江带来泥沙沉积而形成的,近年面积扩大的趋势减缓,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使流入长江的泥沙减少,另外随着三峡电站的建设,三峡水库形成,使长江水流平稳,挟带泥沙的数量减少。(4)C城为扬州,历史上由于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航道交汇处,大运河和长江是我国重要运输通道,这里运输繁忙,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集散,形成了当时最为繁华的城市。由于大运河淤塞,以及铁路及海上交通的发展,这里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渐被其他城市所取代,近代该城经济发展缓慢。(5)该处园林是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的规模小,布局精巧,建筑色彩素淡,以黑色为主色调,既适合园主人闲适宁静的心理需要,又与江南水乡风光、湿润气候融为一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教案

第三节大气环境 ◆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资料说一说大气各垂直分层有哪些事物和现象,概括对流层大气与人类的关系。 2.列表比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并用所学解释实际事例。 3.画出简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大气受热的直接原因。能用简图推导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4.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5.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6.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7.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8.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9.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10.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11.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2.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13.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1.大气各垂直分层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4.大气的温室效应。 5.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6.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7.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8.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9.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10.能说出锋面、低压、高压系统的概念,说明他们对天气的影响。 11.能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1课时 【引入新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知道了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说地球普通,因为地球具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特性,都是物质的和运动的;说地球特殊,则是因为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球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大气环境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地球的周围包围着的大气是厚厚的,从地面向上,可延伸数千千米的高空。那么,这么高的大气层在垂直方向上有什么变化特点呢? 一、大气的垂直分布(板书) 大气的组成成分在垂直方向上是有差异的,进而使得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有差异,特别是气温的差异决定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所以气温的

高三地理复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通过对非洲刚果盆地各要素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3.结合热带雨林的破坏,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习目标】 考点归纳: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观察“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找出自然环境是有哪些地理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无相互联系?举例说明景观图中地理要素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 结论是:地理环境的组成要 素、、、、。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进行 和,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 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案例分析) 案例一:分析非洲刚果盆地的各自然要素的形成过程。 过程分析:地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降水丰富——地表水(地表径流);湿热的气候适宜多种树木的生长,形成的植被景观是;相关的植被、气候、水文下,形成的土壤。 归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一: 案例二:分析热带雨林被毁后,对当地各自然要素的影响有哪些? 归纳: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二: 新知识补充: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案例分析:

【例1】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1)—(4)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 .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B .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 .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D .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 A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 B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 .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 .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 .引起海平面下降 B .腐蚀建筑物C .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 .皮肤癌患者增多 (4).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规律性 D .不均衡性 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1~2题。 2.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3.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 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2)图中A 、B 、C 、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 ,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 ,表示 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课后小结: 修建水库 Ⅰ Ⅱ 蒸腾加强 湖泊周围 降水增多 Ⅲ 气候水文 土壤 生物 地貌 A B C D 1.图中I 、Ⅱ、Ⅲ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植被覆盖率 增大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③① D.①③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清单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和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________状态的改变,如植被的破坏。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________变化。 参考答案 1.大气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 能量 相互联系 合成与分解 叶绿素 有机物动植物的有机残体 无机物 能量物质 化学元素 有机界 无机界 光合作用 生物 2.叶绿素 CO 2 热量 水分 无机盐 3.统一 整体性 4.地理环境 环境 要点精析 要点一: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比较 组成要素:________、水、岩石、生物、________、地形 物质能量交换过程: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整体性含义:各地理要素间进行着________迁移和________交换,形成了 一个________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整体性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光能,把CO 2和水及无机盐 合成为________,并且释放氧(O 2)。 分解作用:________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________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过程 概念:有机质的________过程 意义:使________和________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 生 物循环 早期大气成分:CO 2、CO 、CH 4、NH 3 氧的来源:植物的________ 氮的来源:部分来自________的作用 改造大气圈 改造水圈: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改造岩石圈:生物参与岩石风化与土壤的形成。 结论: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在地理 环境形成与 演化中的作用 地 理 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与 能量的 交换

2020年高考复习专项训练: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单选题 冈底斯山脉的次高峰冈仁波齐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海拔6638米),形似金字塔,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于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推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两湖相距不远且有地下水道连接,前者是淡水的“圣湖”,后者却是咸水的“鬼湖”。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冈仁波齐峰南坡白雪皑皑而北坡积雪较少,关于其成因的推测,合理的是() A.南披坡度更陡 B. 北坡光照更强 C. 南坡风力更大 D. 南坡降雪更多 2、冈仁波齐峰至今无人能(敢)登顶,其原因最可能是() A. 自然原因--位置偏僻 B. 政治原因--军事禁地 C. 宗教原因--宗教圣地 D. 技术原因--坡度太陡 3、与玛旁雍错相比,拉昂错盐度较高的原因最可能的是() A. 湖面风力较大 B. 湖水流出较多 C. 汇入淡水较少 D. 蒸发量较大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 线(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雪线等要素在山系中央比 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这是由于山体中央太阳辐射被 吸收并转换成长波热能,其温度(T1)远高于山体外相同 海拔自由大气的温度(T2)。研究表明,形成山体效应的主 要原因是山体基面高度和降水。另外,山体越大,和周围 环境差异越大;山体效应在山体内部比边缘地区明显。

4、下列山地中,山体效应最显著的是 A. 泰山 B. 华山 C. 阴山 D. 横断山 5、山体效应的形成不是因为 A. 地形闭塞,同外界的热交换少 B. 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强 C. 晴天多,光照强 D. 基面高,大气易被加热 6、与山体效应最吻合的地理分异规律是 A.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 由山麓向山顶的垂直分异 D. 非地带性 古诗云:“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下图为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该区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雪景、冰山、林海、草地、湖泊、碧水、沙砾相映成趣?下图为祁连山地“阴阳脸”图片,山坡林木葱郁的一侧为“阴脸”,山地草地青翠的一侧为“阳脸”?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关于上图所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古诗描述体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山麓地带沙砾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无关 C. 该地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属外流河 D. 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8、造成祁连山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 A. “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 B. “阳脸”为陡坡,土层薄,土壤肥力低 C. “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 D. “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贝壳杉是世界上最大的巨型树种之一,喜温湿气候,越冬温度不低于10℃,对光照要求较高,在土层深厚肥沃、气候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良好,新西兰北岛有广泛分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019届二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热度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例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如下图所示。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功能失调的例子。

(3)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域的发展

变化。如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周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就非常明显,示意如下。 [图文拓展]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大气中的氮、氧主要来自生物作用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绿色植物改善生态环境。 2.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如果植被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该区域的气候、水文、土壤和地貌等因素的变化,并将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各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 B. C. D. 【答案】1.A 2.D 【解析】1.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A项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B项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C项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D项错误。故选A。 2.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选D。 考向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 (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专题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专题复习2017.5.23 本专题容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其表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含义;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从考查容和形式上看,多以区域图、知识关联图、地理环境模式图为背景图,综合考查自然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结合某区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分布图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特别是特殊地区自然带的形成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看,注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 考点细化高考命题预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举例说明某自然 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运用地图分析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 律 1.以全球变暖、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厄尔尼 诺、青藏高原隆起等背景材料切入,考查地理环境 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2.考查自然带、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影响因 素。 3.以区域图、模式图切入,考查自然带、自然景 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及成因。 4.利用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图考查自然带的类 型、分布及成因。 【重点剖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整体性概念的理解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及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如下图所示:

【强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能产生新功能,即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并不是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平衡功能,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能清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变化与其组成要素密切相关,利用整体性原理可分析各要素在地理环境 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 程 地理要素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涵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 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 素的演化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某一要 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 环境状态的改变 举例 说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 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 调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 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二、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一地理大气环境测试题

第三节 大气环境 课时一 一、 单项选择题 气球作为一种简易、实用的探空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回答1—2题。 1.同样体积、重量的气球在不同地区进行释放,升空最快的是 ( ) A .赤道附近地区 B .中纬度地区 C .高纬度地区 D .极地地区 2.如果氢气球充气时接近饱和状态,升空后不久便会爆裂,主要原因是 ( ) A .由于升空后气温降低,气球收缩而破裂 B .由于升空后气温升高,气球膨胀而破裂 C .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氢气球膨胀而破裂 D .由于升空后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氢气球因外界压力太大而破裂 3. 、一天中,近地面最高气温出现在( ) A .太阳高度角最大时 B.太阳辐射强度最大时 C .地面辐射强度最大时 D.大气辐射强度最大时 4.某地区夏季近地面气温为22℃,这里对流层的厚度为12km ,此时对流层顶部的气温( ) A .-9.4℃ B .-72℃ C .-50℃ D .-34℃ 图2—1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5—8题。 5.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度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 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6.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 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 大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7.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 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小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华北平原纬度低,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 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有关 ( )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9、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是因为:( ) A 、近地面高纬度气压高,低纬度气压低 B 、近地面温度,低纬高,高纬度低 C 、水气含量低纬度高,高纬度低 D 、高空气温低纬度低,高纬度高 10、300km 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烧毁,主要因为:( ) A 、卫星是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 、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很有限 D 、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11、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 )。 A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B 、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 C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D 、大气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位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 图2—1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地理大气环境知识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千米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平流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二、大气热力作用(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3)大气的热力作用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影响因素: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1)三圈环流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季风环流地区东亚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风向冬季西北风(亚洲大陆)东北风(亚洲大陆)夏季东南风(太平洋)西南风(印度洋)四、常见的天气系统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冷锋暖锋概念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天气特征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的分布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大气举例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气旋反气旋气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水平运动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上升下沉天气多阴雨天气多晴朗、干燥天气举例台风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五、大气环境保护(1)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学生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基础知识 1 (1)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 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 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 、雪线与降水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回答3~5题。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文 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读图1,回答6题。 6、从北京到洛极矶铁路沿线,占绝对优势的自然景观是 ( ) A.针叶林 B.阔叶林 C.半荒漠 D.苔原 右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读图判断7~9题。

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大气环境)

地理知识归纳与记忆(大气环境)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作用 干洁空气 氧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有减弱氧化的作用 二氧化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材料;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有保温效应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 少量紫外线有杀 菌作用 水汽水汽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垂直 分层 高度分布主要特点原因 对流层低纬17~18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每上 升100米降低0.6℃ ②对流动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上冷下热,差异大,对流强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显著 中纬10~12 km 高纬8~9km 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 55km ①起初气温变化小,30千米以 上气温迅速上升 ②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③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高 空飞行 臭氧吸收紫外线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对流层顶到 2000~3000千米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 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 用

补充: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热。但在 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 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 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 温”。 ①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 一是地面辐射冷却(辐射逆温)。在晴朗无云的 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逆温; 二是冷空气下沉(地形逆温)。在山谷与盆地区域,由于冷却的空气会沿斜坡流人低谷和盆地,因而常使山谷和盆地的辐射逆温得到加强,往往持续数天而不会消失。 三是空气平流(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会发生接触冷却的作用。 ②危害: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大气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阻碍了空气垂直 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易产生大雾天气,使能见 度变坏,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 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作用最强,吸收作用最弱 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二氧化 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 阳辐射很少 反射: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卫星云 图上白色越浓,云层越厚,反射太阳光最多。 地面性质与反射:新雪最强。 散射:有选择性。蓝、紫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 晴朗天空呈现蔚蓝色。天空呈灰白色是因为 太阳光被较多尘埃和雾粒散射的缘故。 削弱作用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的地区太阳辐射 经过大气路程短,削弱得少。 2、大气的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总结过程: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摘要】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在地环境中,这些要素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 理系统。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显示出可识别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具有层次结构和动态特征,同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自 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也不能例外。 【关键词】地理环境地理系统整体性整体结构连锁反应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的认识的经历阶段 1 从自然地理综合体学说的角度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称之为内在结构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只是单纯的强调结构。 2 从一般系统性的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称为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也就说自然地理综合体结构整体性与自然地理综合体功能的整体性相统一。 3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强调结构、功能与演化的整体性,称之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4 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协同学这一理论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不仅强调结构、功能、演化以及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综合(协同)其作用的,称之为系统序参量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系统 地球环境之人类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地理系统。地球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如下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

(完整word)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练习题及答案

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的大气 班:姓名:坐号: 单项选择题 【基础题】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能B.大气是获得地面反射来的能量增温的 C.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2.形成“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B.夜间大气逆辐射强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D.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3.关于右图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4.关于某地气压高低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空是高气压,地面也是高气压。 B.高空气压值比地面气压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C.气压高低是高空与地面相比较而言的 D.高空为高气压,地面则为低气压。 5.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A.重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6.影响近地面风速的力是下列中的() A.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B.地转偏向力 C.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7.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8.大气运动中最简单的、最基本的形式是() A.三圈环流 B.大气环流 C.热力环流 D.季风环流 9.“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B.地形的障碍作用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 10.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三圈环流的近地面除中纬度是西风外,高纬和低纬都是东风 B.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C.副热带下沉气流和副极地上升气流都是热力作用形成的 D.三圈环流包括低纬环流、高纬环流和季风环流。 1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4个低气压带、3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破坏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12.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向东飞,飞行员的右侧是高气压,左侧是低气压,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