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镇 规 划 标 准

镇 规 划 标 准

镇 规 划 标 准
镇 规 划 标 准

镇规划标准

1 总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 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镇 town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镇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镇区 seat of government of town

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村庄 village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县域城镇体系 county seat town and township system of county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镇域镇村体系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

2.0.7中心镇 key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8一般镇 common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9中心村 key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0基层村 basic-level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3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 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1.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

3.1.2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1.3 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3.1.3的分级确定级别。表3.1.3 规划规模分级(人)

3.2 规划人口预测

3.2.1 镇域总人口应为其行政地域内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为户籍、寄住人口数之和,其发展预测宜按下式计算:

Q=Q0(l+K)n+p

式中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3.2.2 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进行预测。

3.2.3 镇区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应按居住状况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镇区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宜按表3.2.2的规定计算。

表3.2.3 镇区规划期内人口分类预测:

3.2.4 规划期内镇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应按计划生育的要求进行计算,机械增长宜考虑下列因素进行预测。

l、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及土地经营情况预测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因素对镇域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预测规划期内劳力的数量,分析镇区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以及外来人口进入情况等因素,确定镇区的人口数量。

2、根据镇区的环境条件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因素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环境和生态状况等因素,预测镇区人口的适宜规模。

3、镇区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按带眷情况估算人口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可按平均增长预测人口的发展规模。

4 用地分类和计算

4.1 用地分类

4.1.1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

4.1.2 镇用地的类别应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用地的统计工作。

4.1.3 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4.1.3的规定。表4.1.3 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4.2 用地计算

4.2.1 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

4.2.2 规划范围应为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设施、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4.2.3 分片布局的规划用地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4.2.4 现状及规划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用地的计算单位应为公顷(hm2)。

4.2.5 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制图比例尺确定。1:10000、l:25000、1:50000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数;l:1000、l: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效。

4.2.6 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5 规划建没用地标准

5.1 一般规定

5.1.1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4.1.3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地8大类用地之和。

5.1.2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5.1.3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

5.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1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的规定分为四级。

表5.2.1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5.2.2 新建镇区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中第二级确定;当地处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的I、Ⅶ建筑气候区时,可按第三级确定;在各建筑气候区内均不得采用第一、四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3 对现有的镇区进行规划时,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表5.2.3规定的幅度进行调整。第四级用地指标可用于I、Ⅶ建筑气候区的现有镇区。

表5.2.3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注:规划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减数值。

5.2.4 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镇区,可根据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

5.3 建设用地比例

5.3.1镇区规划中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广场、以及绿地中的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5.3.1的规定。

表5.3.1 建设用地比例

5.3.2 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镇区,其公共绿地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所占比例的上限。

5.4 建设用地选择

5.4.1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区位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以及具有发展余地等因索,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5.4.2 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需要扩大用地规摸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

5.4.3 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5.4.4 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

2、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3、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5.4.5在不良地质地带严禁布置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5.4.6建设用地应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和输气管线等所穿越。

5.4.7位于或邻近各类保护区的镇区,宜通过规划,减少对保护区的干扰。

6 居住用地规划

6.0.1 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6.0.2 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

2、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

3、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

6.0.3 居住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按照镇区用地布局的要求,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

2、根据不同的住户需求和住宅类型,宜相对集中布置。

6.0.4 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建筑的标准、类型、层数、朝向、间距、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镇区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和容积率指标,以及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

2、应满足自然通风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的II、Ⅲ、Ⅳ气候区,居住建筑的朝向应符合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的要求。

6.0.5 居住组群的规划应遵循方便居民使用、住宅类型多样、优化居住环境、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应综合考虑空间组织、组群绿地、服务设施、道路系统、停车场地、管线敷设等的要求,区别不同的建设条件进行规划,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新建居住组群的规划,镇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并应具有配套的服务设施;

2、旧区居住街巷的改建规划,应因地制宜体现传统特色和控制住户总量,并应改善道路交通、完善公用工程和服务设施,搞好环境绿化。

7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7.0.1 公共设施按其使用性质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六类,其项目的配置应符合表7.0.1的规定。

表7.0.1 公共设施项目配置

注:表中●---应设的项目;○---可设的项目。

7.0.2 公共设施的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7.0.3 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独立选址,其他公共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7.0.4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和不危及学生、儿童安全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

7.0.5 医院、卫生院、防疫站的选址,应方便使用和避开人流和车流大的地段,并应满足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要求。

7.0.6 集贸市场用地应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集贸市场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不应布置在文体、教育、医疗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出入口附近和妨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影响镇容环境和易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的边缘,并应符合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

2、集贸市场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并应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地,休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

8 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

8.0.1 工业生产用地应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选址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一类工业用地可布置在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附近;

2、二、三类工业用地应布置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的有关规定;

3、新建工业项目应集中建设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中;

4、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项目必须迁建或调整转产。

8.0.2 镇区工业用地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l、同类型的工业用地应集中分类布置,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分隔;

2、应紧凑布置建筑,宜建设多层厂房;

3、应有可靠的能源、供水和排水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和通信设施;

4、公用工程设施和科技信息等项目宜共建共享;

5、应设置防护绿带和绿化厂区;

6、应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8.0.3 农业生产及其服务设施用地的选址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农机站、农产品加工厂等的选址应方便作业、运输和管理;

2、养殖类的生产厂(场)等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布置在镇区和村庄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和通风、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的有关规定;

3、兽医站应布置在镇区的边缘。

8.0.4 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按存储物品的性质和主要服务对象进行选址;

2、宜设在镇区边缘交通方便的地段;

3、性质相同的仓库宜合并布置,共建服务设施;

4、粮、棉、油类、木材、农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仓库严禁布置在镇区人口密集区,与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距离应符合环保和安全的要求。

9 道路交通规划

9.1 一般规定

9.1.1 道路交通规划主要应包括镇区内部的道路交通、镇域内镇区和村庄之间的道路交通以及对外交通的规划。

9.1.2 镇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9.1.3 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镇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向和流量,结合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镇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以及镇域内镇区和村庄之间的道路交通系统,应解决好与区域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干线的衔接,并应有利于镇区和村庄的发展、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9.2 镇区道路规划

9.2.1 镇区的道路应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四级。

9.2.2 道路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9.2.3 镇区道路中各级道路的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9.2.3的规定。

表9.2.3 镇区道路规划技术指标

9.2.4镇区道路系统的组成应根据镇的规模分级和发展需求按表9.2.4确定。

表9.2.4 镇区道路系统组成

注:表中●---应设的级别;O---可设的级别。

9.2.5 镇区道路应根据用地地形、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的功能性质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镇区的中心地段;

2、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

3、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根据集散要求应设置停车场地,紧急疏散出口的间距不得大于160m;

4、人行道路宜布置无障碍设施。

9.3 对外交通规划

9.3.1 镇域内的道路交通规划应满足镇区与村庄间的车行、人行以及农机通行的需要。

9.3.2 镇域的道路系统应与公路、铁路、水运等对外交通设施相互协调,并应配置相应的站场、码头、停车场等设施,公路、铁路、水运等用地及防护地段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9.3.3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

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过镇区和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过镇区和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

10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

10.1 一般规定

10.1.1公用工程设施规划主要应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工程管线综合和用地竖向规划。

10.1.2镇的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10.2 给水工程规划

10.2.1给水工程规划中的集中式给水主要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给水设施、管网布置;分散式给水主要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取水设施。

lO.2.2集中式给水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生产、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生活用水量的计算:

1)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所在区域按表10.2.2进行顶测;

表lO.2.2 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指标(L/人·d)

2)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有关规定,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行估算。

2、生产用水量应包括工业用水量、农业服务设施用水量,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的有关规定。

4、浇洒道路和绿地的用水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5、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计算。

lO.2.3给水工程规划的用水量也可按表10.2.3中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

表lO.2.3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L/人·d)

注:1、表中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

2、有特殊情况的镇区,应根据用水实际情况,酌情增减用水量指标。

10.2.4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

lO.2.5 水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l、水量应充足,水质应符合使用要求;

2、应便于水源卫生防护;

3、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做到安全、经济和具备施工条件;

4、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5、水资源匮乏的镇应设置天然降水的收集贮存设施。

10.2.6 给水管网系统的布置和干管的走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应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10~15m计算,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应增压3m。

10.3 排水工程规划

10.3.1 排水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排水量、排水体制、排放标准、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设施。

10.3.2 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排水量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85%进行计算;

2、生活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可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3、雨水量可按邻近城市的标准计算。

10.3.3排水体制宜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可选择合流制,但在污水排入管网系统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预处理。

10.3.4 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

10.3.5 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均应按重力流设计。

10.3.6 污水采用集中处理时,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应选在镇区的下游,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

10.3.7 利用中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的有关规定。

10.4 供电工程规划

10.4.1供电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预测用电负荷,确定供电电源、电压等级、供电线路、供电设施。

10.4.2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产和公共设施用电、居民生活用电。

用电负荷可采用现状年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乘以增长率进行预测。

规划期末年人均综合用电量可按下式计算:Q=Q1(1+K)n

式中Q---规划期末年人均综合用电量(kWh/人·a);

Q1---现状年人均综合用电量(kWh/人·a);

K---年人均综合用电量增长率(%);

n---规划期限(年)。

K值可依据人口增长和各产业发展速度分阶段进行预测。

10.4.3变电所的选址应做到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中心。变电所规划用地面积控制指标可根据表lO.4.3选定。

表10.4.3 变电所规划用地面积指标

10.4.4电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镇区电网电压等级宜定为110、66、35、10kV和380/220V,采用其中2~3级和二个变压层次;

2、电网规划应明确分层分区的供电范围,各级电压、供电线路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应符合表lO.4.4的规定。

表lO.4.4 电力线路的输送功率、输送距离及线路走廊宽度

lO.4.5供电线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架空电力线路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网络规划,沿道路、河渠和绿化带架设;路径宜短捷、顺直,并应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的交叉;

2、设置35kV及以上高压架空电力线路应规划专用线路走廊(表lO.4.4),并不得穿越镇区中心、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3、镇区的中、低压架空电力线路应同杆架设,镇区繁华地段和旅游景区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

4、电力线路之间应减少交叉、跨越,并不得对弱电产生干扰;

5、变电站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

lO.4.6重要工程设施、医疗单位、用电大户和救灾中心应设专用线路供电,并应设置备用电源。

10.4.7结合地区特点,应充分利用小型水力、风力和太阳能等能源。

10.5 通信工程规划

10.5.1通信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的规划。

10.5.2电信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用户数量、局(所)位置、发展规模和管线布置。

l、电话用户预测应在现状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电话用户普及率(部/百人);

2、电信局(所)的选址宜设在环境安全和交通方便的地段;

3、通信线路规划应依据发展状况确定,宜采用埋地管道敷设,电信线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土坡塌方以及有严重污染的地区;

2)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

3)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

10.5.3 邮政局(所)址的选择应利于邮件运输、方便用户使用。

10.5.4广播、电视线路应与电信线路统筹规划。

10.6 燃气工程规划

lO.6.1燃气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确定燃气种类、供气方式、供气规模、供气范围、管网布置和供气设施。

lO.6.2燃气工程规划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燃料资源和能源结构的情况确定燃气种类。

l、靠近石油或天然气产地、原油炼制地、输气管沿线以及焦炭、煤炭产地的镇,宜选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等矿物质气;

2、远离石油或天然气产地、原油炼制地、输气管线、煤炭产地的镇区和村庄,宜选用沼气、农作物秸秆制气等生物质气。

10.6.3矿物质气中的集中式燃气用气量应包括居住建筑(炊事、洗浴、采暖等)用气量、公共设施用气量和生产用气量。

l、居住建筑和公共设施的用气量应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确定;

2、生产用气量可根据实际燃料消耗量折算,也可按同行业的用气量指标确定。

lO.6.4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规模应根据供应用户类别、户数等用气量指标确定;每个瓶装供应站一般供应5000~7000户,不宜超过10000户。

供应基地的站址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和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应避开地震带和雷区等地段。

供应基地和瓶装供应站的位置与镇区各项用地和设施的安全防护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有关规定。

10.6.5选用沼气或农作物秸秆制气应根据原料品种与产气量,确定供应范围,并应做好沼水、沼渣的综合利用。

10.7 供热工程规划

10.7.1供热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确定热源、供热方式、供热量,布置管网和供热设施。

10.7.2 供热工程规划应根据采暖地区的经济和能源状况,充分考虑热能的综合利用,确定供热方式。

l、能源消耗较多时可采用集中供热。

2、一般地区可采用分散供热,并应预留集中供热的管线位置。

lO.7.3集中供热的负荷应包括生活用热和生产用热。

1、建筑采暖负荷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建筑采暖的规定;

2、生活热水负荷应根据当地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习俗计算确定;

3、生产用热的供热负荷应依据生产性质计算确定。

10.7.4集中供热规划应根据各地的情况选择锅炉房、热电厂、工业余热、地热、热泵、垃圾焚化厂等不同方式供热。

10.7.5供热工程规划,应充分考虑以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日照充足的地区可采用太阳能供热;

2、冬季需采暖、夏季需降温的地区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可设置地源热泵系统。

lO.7.6供热管网的规划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城市热力网设计规范》CJJ 34的有关规定执行。

10.8 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10.8.1镇区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的有关规定执行。

10.9 用地竖向规划

10.9.1镇区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l、应确定建筑物、构筑物、场地、道路、排水沟等的规划控制标高;

2、应确定地面排水方式及排水构筑物;

3、应估算土石方挖填工程量,进行土方初平衡,合理确定取土和弃土的地点。

10.9.2建设用地的竖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允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宜保留原有绿地和水面;

2、应有利于地面排水及防洪、排涝,避免土壤受冲刷;

3、应有利于建筑布置、工程管线敷设及景观环境设计;

4、应符合道路、广场的设计坡度要求。

10.9.3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应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素,划分排水区域,确定坡向和坡度及管沟系统。

11 防灾减灾规划

11.1 一般规定

11.1.1防灾减灾规划主要应包括消防、防洪、抗震防灾和防风减灾的规划。

11.1.2镇的防灾减灾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防灾减灾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11.2 消防规划

11.2.1消防规划主要应包括消防安全布局和确定消防站、消防给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

11.2.2 消防安全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l、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和储罐等应设置在镇区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2、生产和储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厂、仓库、堆场、储罐以及燃油、燃气供应站等与居住、医疗、教育、集会、娱乐、市场等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

3、现状中影响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堆场和储罐等应迁移或改造,耐火等级低的建筑密集区应开辟防火隔离带和消防车通道,增设消防水源。

11.2.3消防给水应符合下列规定:

l、具备给水管网条件时,其管网及消火栓的布置、水量、水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的有关规定;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瑞 安 市 域 总 体 规 划

瑞安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文本、图集) 瑞安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七月

瑞安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 院长顾浩 总规划师陈伟明 项目负责人黄幼朴 胡庆钢 设计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21042) 证书等级:甲级 瑞安市人民政府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八年七月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二部分规划图集

1.区位图 2.市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3.市域用地现状图 4.土地适宜性评价图 5.市域用地规划图 6.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 7.市域规划结构与分区划分图 8.市域空间管制图 9.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10.市域社会设施规划图 11.城镇及乡集镇规划用地范围图 12.市域给水工程规划图 13.市域排水工程规划图 14.市域电力电信规划图 15.市域燃气热力规划图 16.市域用地规划(近期)图

一、规划总则 (1) 二、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 三、人口与用地规模 (1) 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五、市域空间总体布局 (3) 六、市域空间管制 (9) 七、城乡统筹与村庄建设 (11) 八、产业布局 (13) 九、风景旅游与历史文化保护及城乡景观风貌规划 (14) 十、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7) 十一、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21) 十二、市政设施规划 (22) 十三、防灾减灾规划 (26) 十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29) 十五、近期建设规划 (31) 十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4) 附1:瑞安市域总体规划纲要论证意见 (36) 附1:瑞安市域总体规划方案专家论证意见 (37)

地域性视角下黔西南山地小城镇控规设计策略研究

地域性视角下黔西南山地小城镇控规设计策略研究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建设面积大幅扩大,建设发展无序等导致城镇中特色景观资源消失;本文以花江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提出通过基底红线,绿道成网,构建联络的设计策略强化山地小城镇景观特色,并针对山地小规模地块、破碎分布、密路网、地块内山、水要素叠加的实际情况对控规指标进行了适宜性调整探索。 关键词景观要素强化;控规体系;小城镇;黔西南地区 前言 在西部开发、特色小镇热、示范小城镇的大背景下,以黔西南地区为代表的贵州山地小城镇迎来了发展机遇,但在项目实践与实际走访中发现以花江镇为代表的黔西南喀斯特地区山地小城镇富集景观资源而缺乏特色营造,景观资源利用度低,本文以花江镇控规为实践案例探讨如何在对山地小城镇景观风貌特色的进行挖掘与凸显。 1 地域性视角下花江镇的认知 1.1 自然地域特色 (1)喀斯特地貌的峰林峰丛山体景观。黔西南山地小城镇拥有喀斯特地貌特质的石山,山体空间形态上分布较散,城镇中大范围内散状分布山体斑块是小城镇生态基底的主要构成部分。 (2)喀斯特水体景观。黔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因水而成,黔西南地区河流水面相对狭窄而流速迅疾,该地区水系的形成伴随着石山与岩溶的形成,构成了山水互融的大地景观,依水营城的城-水关系。 1.2 人文地域特色 花江镇农产品资源丰富,有闻各全国的花江狗肉、花江镇中草药市场、花江牛市等。花江镇旧时是其现所属关岭布依苗族自治县中心,是贵州最大的牛马市场之一,保留至今依然有大量的定期市集、季节性集会活动。 (1)特色建筑风貌。花江所属的黔西南地区布依族村寨长于对当地材料的运用,因当地盛产石材,且土壤稀薄,木材稀缺,民居建筑以纯石材的石板房建筑为主。布依族聚落的选址大多依山傍水、依山就势,住宅错落有致地布局于向阳喀斯特山脚。 1.3 花江镇现状发展困境与特色保护疑难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瑞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瑞 安 市 乡 村 旅 游 发 展 规 划 (2 0 0 9-2 0 2 0) (文本、图集)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文本目录 一、规划总则 (4) 二、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 (6) 三、空间总体布局 (7) 四、重点乡村旅游点(村)概念性规划 (11) 五、产品规划与设计 (16) 六、配套建设规划 (19) 七、乡村旅游营销规划 (22) 八、文化与生态发展规划 (24) 九、发展模式与管理体系规划 (27) 十、实施行动纲领 (28)

一、规划总则 第一条为了把握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摸清瑞安市乡村旅游目前总体现状和所处的开发阶段及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发展的思路、给出相应对策,促进地方产业优化和农民增收,特制定《瑞安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第二条 规划范围 瑞安市行政区域范围内的12个镇19个乡,包括陆地面积1270.9平方公里,海域和滩涂总面积约3037平方公里。 第三条 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1年 重点发展期 中期:2012—2015年 全面完善期 远期:2016—2020年 纵深提高期 第四条 规划原则 1、整合集聚,培育品牌 2、控制发展,规模经营 3、依托景区,联动发展 4、社区参与,产业优化 第五条 规划依据 1、法律和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12月) 2、行业标准依据

湘阴县杨林寨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湘阴县杨林寨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6年调整完善方案 杨林寨乡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七月

一、基本情况 (一)乡域概况 杨林寨乡位于湘阴县西北部,辖区三面环水,北靠洞庭湖,西接湘滨镇,东南与鹤龙湖镇隔江相望,南临新泉镇。乡政府距县城13千米,境内交通通畅,土壤肥沃,盛产蘑菇、火培鱼、葡萄、大棚蔬菜等。杨林寨乡定位发展为农贸型特色乡镇,积极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商品贸易业发展。 (二)土地利用现状 2014年,杨林寨乡土地总面积3023.18公顷,其中农用地2509.63公顷,占83.01%;建设用地331.80公顷,占10.98%;其他土地181.75公顷,占 6.01%。 二、规划修改的期限与范围 本次规划修改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4年为规划修改年,2020年为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杨林寨乡区域内的所有土地,土地总面积3023.18公顷。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情况 (一)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修改后,到2020年,全乡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90.00公顷,规划修改后耕地保有量比修改前减少141.2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751.00公顷,规划修改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比修改前增加79.22公顷;全乡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90.22公顷,规划修改后补充耕地任务量与修改前保持一致。 (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1、建设用地总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74.46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建设用地总规模比修改前少59.02公顷。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57.89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比修改前少62.78公顷。 3、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乡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1.44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城镇工矿用地规模与修改前保持一致。 4、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0.81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比修改前少59.02公顷。 5、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38.32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比修改前少59.64公顷。 6、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控规简要(相关指标)

控规要点 1.规划人口测算 在总规的指导下,控规规划人口根据居住用地面积。具体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测算。 表1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 江西大部分属于III气候分区,具体详见建筑气候区划图。 2.中小学测算 2.1 中小学和班额人数 小学每班应为45人,初中每班应为50人,高中每班应为50人。 2.2 学校建设规模标准 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批准的学校规模和城市建设规划的要求确定,小学一般为12、18、24、30、36班;初级中学一般为12、18、24、30班;九年一贯制学校一般为18、27、36、45班;完全中学一般为18、24、30、36班;高级中学一般为18、24、30、36班。 2.3 中小学建设规划要求 1、新建小学规模控制在24班以上,初中规模控制在27班以上,高中规模控制在36班以上; 2、小学在校学生数控制在1080人以上,初中在校学生数控制在1350人以上,高中在校学生数控制在1800人以上; 2.4 南昌市中小学相关指标一览表 2.5 中小学校用地面积及生均用地面积指标(新区)

3. 公共设施 表1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表2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3.1行政办公用地 3.2商业金融业用地

3.3文化娱乐用地 5.0.3具有公益性的各类文化娱乐设施的规划用地比例不得低于表5.0.3的规定 3.4体育用地 2 3.5医疗卫生用地 表12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3.6教育科研用地 注: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公共设施配套结合《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镇规划标准GB5*****-2008》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控规)12.06.12

第一章概述 一、规划背景 商都县属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位于乌兰察布市东部,属后山地区。北部与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镶黄旗为邻,东北部与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接壤,东部与河北省康保县、尚义县相连,南部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衔接,西部与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毗邻。 商都县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地处冀、蒙交汇处,是连接京、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部和北部以及东三省和蒙古的重要枢纽;是承接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大西北的前沿地带。集通铁路贯穿全境,呼满省际通道、商张、商集、商化、商土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集通铁路及省际通道、商都—张北、商都—乌兰哈达、商都—土牧尔台、商都—化德五条公路干线穿过县城七台镇。依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城区规划总用地为28.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为17.33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区位于七台镇城市建设用地及部分规划总用地范围内的12.76平方公里用地。 商都县有电力、重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矿产品四大主导产业。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正劲,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以物流运输和商贸餐饮为重点的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09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6.3%;财政收入完成7088万元,同比下降38.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亿元,同比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9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4元,同比下降20.2%。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全县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商都县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了城镇建设步伐.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相结合,2009年,投资4.1亿元,新建混凝土道路13条,面积7.6万平方米,同步铺设了排污管道6632延长米、供水管道。7900延长米、供热管道6000延长米;更新和栽植各类树木2.8万株,安装路灯332机,对街道两侧路林中毁坏枯死的树木进行了更换补植,新建道路全部实现了绿化亮化;在七台大街绿化带建防护栏4200延长米;完成了府前广场和文化公园广场改造任务;新建了华都、廉租房等住宅小区,实施了万福花园、新都佳苑等商住小区二期工程。城镇承载能力和聚集能力的增强,有效地促进了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县全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同比增长24.4%。通过全方位建设,城镇吸引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城镇人口由2008年的12.18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2.38万人,城镇化率由去年35.8%提高到今年的36.4%,提高了0.6个百分点。 2010年紧紧抓住全市“两个文明”现场会明年将在商都县召开的契机,大力开展以“兴城建、上水平、塑形象”为主题的“城镇建设年”活动,努力提高全县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旧区拆迁改造与新区扩容相结合的原则,集中力量实施好七台镇市政建设工程,以加强城镇建设和管理为重点,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为了进一步促进旧区更新改造,改善城市环境形象,落实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所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为七台镇区的土地使用、功能布局、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环境容量等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和措施,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工作的开展,特编制《商都县七台镇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二、上位规划要求 在上一轮《商都县七台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中,论述商都县七台镇的城市总体空间发展目标是:以经济繁荣、生活小康为目标,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把商都县建设为商贸繁荣,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城镇。构建以城市现状及自然地理条件,城市布局发展呈集中团状的空间布局形态。以“一

城市控规03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定位与规模 (1) 第三章用地布局 (2) 第四章地块划分及编码 (2) 第五章建设用地性质控制 (2) 第六章土地使用强度控制 (3) 第七章道路交通及设施控制 (3) 第八章绿化控制 (5)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 第十章市政工程管线规划控制 (6)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8) 第十二章综合防灾规划 (8) 附表一土地使用兼容性规定一览表 (10) 附表二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一览表 (10) 附表三规划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1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央对兵团的城镇化的要求,促进团场与新设市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统筹兼顾,强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研究完善胡杨河市规划体系,强 化规划管理措施,规范城区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主席令第七十四号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号2006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建规〔1995〕333号 1995年)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7号)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12号)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4号)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45号)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自治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XJJ013-2012)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的通知》 《拟设县级胡杨河市城市总体规划(刚要)》(2013-2030); 《胡杨河市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有关专项规划和政策法规,规划设计任务书等。 第三条规划范围以130团部老城区为主,南至乌鲁木齐路,北至天北第二通道公路,东至217国道,西至公墓以西,总用地面积约366.34h㎡。本规划适用以上范围内各地 块的土地使用,以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的规划管理工作。第四条本规划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相关法律、标准、规范,结合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而制定的。 第五条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则”、“附件”构成。其中,文本表达规划控制条文,图则表达规划范围内地块控制指标和分图图则,文本和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附 件包括“说明书”、“图集”。 第六条本规划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及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还应符合国家、新疆自治区及兵团的有关政策、法律、规范相关条款的规定。 第七条本规划所确定的地块界线,并不一定代表最终的用地红线范围,在符合本规划所规定的用地性质及开发强度的前提下,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地块进行合并或细分。 第八条在本规划范围内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均应以本规划的要求为依据进行。 第九条本规划所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设施,若安排在土地使用权已出让的地块内,政府可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在确有需要的时候可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并对拥有 土地使用权的单位或个人给予适当补偿。 第十条本规划所确定的道路交通设施和市政设施应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时进行深化,需略作修改的,须报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定。 第十一条本规划一经批准,自批准之日起实行,解释权属于规划批准部门。 第二章规划定位与规模 第十二条功能定位:胡杨河市城北组团,城市起步阶段的重要支撑,130团团部。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开发强度控制探析-以议堂镇控规为例

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开发强度控制探讨 ——以邳州市议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摘要:《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将镇一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提升至与城市控详同等的地位,进一步规范了镇控规编制工作。开发强度控制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是控规编制的技术重点和难点。本文以议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为例,分析小城镇控规编制的特殊要求和一些解决的技术方法,深入探讨如何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满足其开发强度的要求,建立小城镇开发强度控制的方法。 关键字: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强度;议堂镇; 一、引言 “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鲜明特色。发展小城镇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2007年底,我国城镇人口5.94亿人,城镇化水平44.9%,并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同时,其建设面积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而迅速增长,伴随着空间布局不合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不少问题,因此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的问题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推动小城镇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小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解决好小城镇的建设问题,首先要解决好小城镇的规划问题。自2008 年 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提升,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是小城镇建设管理最主要的法定依据。《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中将镇一级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提升至与城市控详同等的高度,进一步规范了镇控规编制工作。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以小城镇总体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强化规划控制功能,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小城镇控规的编制一方面有助于完善从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的双重属性层面,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环节的分层次管理,保证小城镇规划体系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小城镇控详能进一步细化所要进行规划管理的内容,保障规划编制、规划管理以及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的有机衔接,实现规划目标,推进小城镇形成良好的空间形态。 开发强度控制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核心内容,与规划管理和开发建设密切相关,土地开发强度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未来土地开发的收益,突出城镇规划中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因此,怎样对开发强度进行控制,以此指导单元地块容积率的确定成为小城镇控规编制的难点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2.1当前小城镇开发强度控制存在的问题 土地开发强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入资金的数量,直观地说就是在单位基地上建造多少面积的建筑。”当前,控规层面下的城市开发强度分级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在传统规划价值观与规划编制技术层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主要是针对于大中城市,对小城镇的开发强度分级研究尚属空白;此外,小城镇开发建设往往基于市场经济的需求,以追求高效率的土地开发和刺激经济增长为目标导向,

静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

静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20年) 静河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七年七月

一、基本情况 (一)镇域概况 静河镇位于湘阴县域中部偏南,2016年由静河乡改名为静河镇,辖区地处湘江河畔,三面环水,一面环山,交通便利。镇域东接文星镇和金龙镇,北临鹤龙湖镇,西与岭北镇隔江相望,南与樟树镇接壤。静河镇发展定位为农贸型特色乡镇,积极支持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 (二)土地利用现状 2014年,静河镇土地总面积6092.06公顷,其中农用地4558.74公顷,占74.83%;建设用地563.41公顷,占9.25%;其他土地969.91公顷,占15.92%。 二、规划修改的期限与范围 本次规划修改以2005年为基期年,2014年为规划修改年,2020年为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静河镇区域内的所有土地,土地总面积6092.06公顷。 三、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情况 (一)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修改后,到2020年,全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930.00公顷,规划修改后耕地保有量比修改前减少175.19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825.00公顷,规划修改后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比修改前增加160.57公顷;全镇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88.09公顷,规划修改后补充耕地任务量比修改前增加8.97公顷。 (二)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 1、建设用地总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550.90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建设用地总规模比修改前少49.17公顷。 2、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27.09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比修改前少20.01公顷。 3、城镇工矿用地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镇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88.47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比修改前少23.65公顷。 4、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5.52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比修改前少49.17公顷。 5、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 修改后,至2020年,全镇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控制在91.58公顷以内,规划修改后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比修改前少49.22公顷。 6、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城郊型新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控规编制思路与方法

城郊型新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城镇控规编制思路与方法 ——以四川大竹县人和乡为例 史斌聂康才 作者简介:史斌,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聂康才,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副教授 【摘要】在城乡统筹宏观背景下,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新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小城镇(集)镇区建设与城郊(边)新村建设如何控制与协调?本文在新村规划建设基础上,从用地结构、空间布局、道路系统、土地开发控制等方面,对(集)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思路与方法进行探索尝试,以寻求(集)镇区控规层面的城乡统筹与协调,并为小城镇控规编制与城郊(边)新村规划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村;控规;城郊村;规划设计;城乡统筹 1引言 1.1 国家与地方的法规政策 2008年《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的法律地位提升,也使其覆盖范围增大到镇一级。同时,村庄规划也成为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同等地位、同等意义、同等效能的法定规划。 2010年7月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中突出抓好新村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力争经过10年 左右努力,全省基本完成县域内新村(聚居点)和村级公共 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意见提出 2012年年底前,按照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三打破、 三提高”的要求,各县( 市、区) 基本完成县域内各新村(聚 居点)建设规划设计;2015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县域内各 新村(聚居点)建设规划设计,同时,完成县域内新村( 聚 居点) 和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任务的50%。 以此产生的新村编制量巨大、编制时间的紧迫等原因, 小城镇(集)镇区周边村落因其较为便利的交通、相对完善 的配套设施、市场优势等,而成为新村建设的首发点。但我 们也必须看到,(集)镇区周边村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性、“似 城非城,似村非村”、用地复杂等特点,因此,(集)镇区周 边村落的新村建设也成为规划编制中的重点与难点。 1.2 城郊(边)新村与(集)镇区建设 城郊(边)村,是相对城中村而言的,是指位于城镇郊 区的农村,其受城镇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保留 了村落的乡土景观、生活方式及基层的管理模式等。随着城 镇化进程的推进,其受城镇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甚至可能 被最终城镇化。本文城郊(边)村特指位于小城镇(集)镇 区周边,紧邻(集)镇建成区的村落。 图1 人和乡区位示意图城郊(边)新村的规划建设,主要对村落空间布局、道

建设项目情况说明

建设项目情况说明 编号: 一、项目名称:省道(青岱线)瑞安高楼大桥至张基岭段改建工程及拆迁安置工程 二、建设单位:省道瑞安段改建工程指挥部 三、工程简况:省道起自青田鹤城,经文成、瑞安,终点在平阳岱口与国道相接,全长。省道是温州中部地区主要的交通走廊。由于瑞平段道路狭窄,路陡弯多,已成为瑞平交通的瓶颈。为改善平阳与瑞安西部的交通状况,促进沿线乡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平阳县和瑞安市交通局拟对省道瑞安石龙至平阳岱口段实施全面改造。其中岱口至詹家埠段已经按二级加宽标准改建并已通车。本期实施的为瑞安高楼大桥至平阳詹家埠段,其中省道(青岱线)改线工程瑞安段为高楼大桥至张基岭隧道,路线长约(其中张基岭隧道瑞安段);项目总用地规模约公顷,其中住宅拆迁安置用地公顷;总投资约万元。本工程采用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省道是瑞安西部山区的重要经济发展轴。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经济的发展,现有省道已不能满足车辆通行的需求,该工程实施将有利于加强我市西部山区与周边地区的相互联系,对促进沿线乡镇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省道作为国防战备公路,其建设对改善和提高战备运输通行能力也起到积极作用。 四、本项目已取得的有关批准手续: 、《关于省道瑞安石龙至平阳詹家埠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浙交函[]号)

、《关于省道(青岱线)瑞安石龙至平阳詹家埠段改建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浙交函[]号) 、《关于增加省道(青岱线)瑞安石龙至平阳詹家埠段改建工程公路用地的批复》(浙交复[]号) 、《〈省道(青岱线)改建工程瑞安石龙∽平阳詹家埠段〉环境影响报告表》及浙环建[]号文件 、《〈省道(青岱线)改建工程瑞安石龙∽平阳詹家埠段〉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及浙水政[]号文件 、《〈省道瑞安段高楼大桥至张基岭段改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本工程地质灾害评估认定申请表 五、与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 (一)项目涉及的主要规划: ◆《瑞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瑞安市城市总体规划》(—) ◆《瑞安市龙湖镇城镇总体规划》(—) ◆《龙湖镇村庄布点规划》(—) ◆《省道(龙湖段)拆迁安置地块详细规划》 (二)项目与上述规划的关系 拟建项目为二级公路,用地性质为对外交通用地()。项目选址符合《瑞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瑞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同时该项目涉及到《瑞安市龙湖镇城镇总体规划》(—),根据该项规划,省道部分路段(即总规中的龙湖大道和石龙公路)穿越龙湖镇规划建成

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查问卷

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查问卷

《晋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查问卷 各位市民,您好! 我市于10月起开展晋江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了更好的建设晋江,为市民创造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特发此调查问卷,征求广大晋江市民的意见。希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此次有奖活动,为建设自己美好的家乡献计献策,共创具有美好城市环境的新晋江! (保密:本次调查内容仅为征求有关城市规划的意见。根据《统计法》第三章第十四条,本资料“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 回寄地址:晋江市罗山街道世纪大道城市展馆一楼 晋江市规划建设与房产管理局总工室顾铁铮收 邮政编码:362200 联系电话: 1、基本情况 1.1您的姓名: 您的联系电话: 1.2您的性别: ○男○女 1.3您的年龄: 1.4您的职业 ○专业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

○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农林牧副渔劳动者○生产、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不便分类的其它劳动者 1.5您的学历: ○初中或以下○高中或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及以上1.6您的月收入水平: ○800元以下○801-1500元○1501-3000元○3001-5000元 ○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 1.7 您是本地人吗?○是○不是 2、城市建设调查 2.1 您认为当前晋江城市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选三项)○居住环境较差 ○缺少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缺少广场、绿地等公共开敞空间 ○交通环境较差,出行不便 ○城中村现象严重,影响城市形象 ○其它 2.2当前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混杂有不少“城中村”,您如何看待“城中村”改造问题? ○城中村应当基本保留,进行适当整治,传承城市的文脉 ○城中村应当拆除,避免影响城市形象及市容市貌以及带来治安问题

对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辑方法与实施论文

对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辑的方法与实施的探讨摘要:本文将对小城镇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新思路,以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控制性详细规划;编辑方法与措施;研究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small towns,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 of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mall tow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edit methods and measures;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城镇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规划建设显得更为重要。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正式颁布实施,它将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赋予了法律意义,也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开发和建设管理的法律依据,对小城镇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城镇概述 在我国,小城镇是一个使用频率比较高的通用名词,但实践中对小城镇一词的概念界定和运用却很不规范。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笔者将小城镇的概念权且界定为:它是介于城乡之间的特殊建制,是没有县级人民政府驻地的城乡结合部。

小城镇规划规定

泸江区建[2005]22号 泸州市江阳区建设局 关于印发《江阳区小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通知 各乡镇建管所,各开发、设计、建设、施工单位,机关各股室: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小城镇规划管理水平,使小城镇规划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规划管理做到有据可依,根据国家关于小城镇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参照《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结合我区实际,2004年制定了《江阳区小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在试行一年的基础上,我局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对试行规定进行了修改和补充,现将《江阳区小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印发你们,作为我区编制小城镇规划和规划管理的依据,请认真组织学习,并严格遵照执行。 二○○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泸州市江阳区小城镇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加强江阳区小城镇规划管理,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使小城镇规划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及《泸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要求(城市规划区除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中的小城镇是指建制镇和乡集镇。 第二条凡是在江阳区小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编制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小城镇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各类建设项目均按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和规定 第三条凡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工程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含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应符合附表(一)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小城镇规划区内的各片区用地应编制详细规划,详细规划的覆盖范围由我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经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对各种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必须低于附表(一)所列的指标,对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不得进行加权平均,并按基地内建筑类别指标严格者控制。 第六条对未列入附表(一)的学校、科研机构、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等公共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有关专业规定执行,但不应超过附表(一)中相应居住建筑的控制指标。 第七条凡在详细规划中已明确为居住建筑用地的,不论公建用房所占比例多大,其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控制指标均不应超过居住建筑的规定执行。公寓式办公楼建筑容量指标一律按居住建筑控制。 第八条建筑基地用地面积的计算,以红线确定的用地范围进行计算,城镇道路及公共绿地不纳入计算,代征地或代拆迁的小区道路(12米以下不含12米的道路)算至道路中心线。 各建设项目不论分期建设与否,均以红线范围进行统一指标计算,不能分割成若干块单独计算,已有建筑在红线范围内的仍要参与指标计算。 建筑基底面积以建筑物正投影面积计算(雨篷、挑檐、造型构架不计入计算) 第九条原有建筑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不得在原有建筑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也不得再插建任何建筑物。

最新新郑龙湖镇村镇体系规划

新郑龙湖镇村镇体系规划(图) 2010-07-27 15:56:10 来源:聊宅网城市论坛 项目名称:龙湖镇总体规划 所获奖项:河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 设计单位:河南匠人国际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一、区位及环境 郑州市处于京广发展轴与亚欧大陆桥交汇处,作为省会城市,已经进入城市化加速扩张的新阶段,成为国家区域经济东推西移的战略支点之一,为加快自身发展,缩小与先进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差距创造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发展良机。 龙湖位于紧临郑州市核心区与第一圈层的交汇部位,受郑州市强烈辐射的效应,龙湖镇的经济发展也经历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考验。

在新郑市城镇体系规划结构确定一个中心,三大板块。指以新郑市为中心,包含临郑板块,临港板块,临煤板块。临郑板块指龙湖镇、郭店镇,临港板块指孟庄镇、薛店镇,临煤板块指辛店镇、观音寺镇,龙湖镇处于新郑市总体规划中的临郑板块。 二、方案构思 1、注重区域功能,准确定位城镇性质 龙湖镇位于郑州市、新郑市与薛店“港区”中心部位,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与周边大城市(郑州市)和新郑市区联系便捷,未来的发展与周边各级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比较密切。发挥区位优势、依托现有基础,与周边城市合理分工、加强协作,从区域协作的角度定位龙湖未来的城镇发展,是指导城镇发展规划的基础和前提。 2、完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 龙湖地处平原,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交通条件好。目前已经形成了高首位度的集中发展的镇域村镇体系格局。高度集中的极化发展可以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也符合集聚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规律。但在规划期内,在实施优先发展中心村的策略时,逐步促进村镇体系的多级村镇网络化结构,促进村镇共同发展。 3、体现城镇特色,优化用地布局 城镇特色是城镇间进行识别和认知的重要依据,一般包括:城镇的物理认知和心理认知两部分。因此,能否把握住龙镇在郑州市及新郑市内起到的核心作用是对龙湖镇区规划设计的关键。 4、开发与保护并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龙湖镇拥有相对充裕的土地资源、一定规模的水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快速工业化和快速城镇化阶段,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比较突出。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要尤其注重资源开发力度和开发的时序性,不能超前开发和过度开发,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观点来统筹全局。 5、注重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功能 近年来龙湖镇发展比较迅速,特别是几所大学的迁入使建设用地增长加快。在规划期内,要逐步完善各类城镇功能,按照规范合理布局安排并尽快建设完善必要的居住、医疗、文体设施和其他各类服务设施。完善城镇功能,优化生活环境,提升城镇品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