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

格律

格律
格律

有鉴于中华传统诗词体裁、派别繁多,历代诗话词话和诗词书籍,琳琅满目,然多以派别之见,各言其是,又欠系统性,初学写作者时感不知所从。而今世众多诗词理论书籍,皆以学者立场论述,多具参考价值,鲜见以教学立场启蒙、引导学子由浅入深,如何动笔写作之书籍。以致许多人能鉴赏而不会创作。

印尼华教断层以来,老文人日益凋零,目前真正懂古诗词者,屈指可数。为了不使中华传统诗词在印华文坛绝迹,笔者以自身学习心得,参考诗词书籍,摘取实用的基本理论,配合在诗社成功的教学经验,以概要方式叙述诗词写作法则,以期后学事半功倍,迅速学会正确的诗词写作。

近体诗(格律诗)

一、格律诗概念

唐代诗人取得共识,产生一种严守规格声律的诗体,就叫格律诗,唐代人称之今体诗,后来朝代称之近体诗,因此我们也跟着叫近体诗。这种格律诗被认为是种完善的诗体,所以也为历朝科举所重。格律诗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和押韵,并遵守一定规则。凡四句称绝诗(绝句),凡八句称律诗。分五言、七言,故有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二、平仄和四声

汉语的特点是声调有长短、高低、强弱,即所谓“抑扬顿挫”。格律诗的平仄四声,是以古汉语为准,所谓平仄是指平坦的声音(平)和不平坦的声音(仄)。平坦的声音分上平声和下平声。

凡是很平顺的可以拉长声来念是“平”声,尾音长。凡是先微沉接着卷上去朗声念的是“上”

声,没有尾音。凡是把声音沉下去重念的是“去”声,尾音短。凡是很急促短声念的是“入”声,没有尾音。古书有篇“分辨四声读音练习表”,勤加练习体会,亦可配合方言读音,就能分辨四声。(见上页)

学“现代汉语拼音”的人,可以按照现代汉语拼音“阴阳上去”四声,也叫“一二三四”声来区别。阴(第一声)阳(第二声)属于“平”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属于“仄”声。但须注意有好些现代汉语的平声字在古音是读成入声(仄声)。

要辨别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这些古入声字,可以从古入声字的几个特点来辨认:

a. 普通话阴平声的字里,凡声母为b,d,g(不送气塞音)者,除“甭、雹”字外,一般都是古入声字。如:“白、达、得、狄、铎、格、国”等等。

b. 普通话阳平声的字里,凡声母为j,z,zh(塞擦音)者,都是古入声字。如:“击、集、激、极、凿、直、哲、杂、卒、择”等等。

c. 普通话读音为fa,fo 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如:“发、罚、法、伐、佛、”等等。

d. 普通话声母为b,d,m,n,p,t,与韵母“ie”相拼的字,除“爹”字外,其余都是古入声字。如:“别、跌、蝶、灭、臬、瞥、铁、帖、”等等。

e. 普通话声母为k,zh,ch,sh,r,与韵母“uo”相拼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如:“阔、卓、浊、茁、灼、酌、说、硕、若、弱”等等。

f. 普通话声母为c,d,l,n,t,s,z,与韵母“e”相拼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如:“策、恻、得、德、勒、乐、讷、特、瑟、色、责、昃、则、泽、择、”等等。

g. 普通话韵母为“ue”的字,除“嗟”字外,其余都是古入声字。如:“学、雪、血、月、约、

悦、越、觉、决、”等等。

最后,若真辨别不清古汉语的平仄声,可翻查有注韵的古汉语字典,按照其注韵是属于什么声韵而定平仄。还有,某些汉字有几种读音,必须注意用在何处念平声,用在何处念仄声。

古音分辨四声读音练习表

平上去入

平上去入

√﹨o

-√﹨o

-√﹨

东董冻笃同动洞独空孔控哭蒙蠓梦木隆拢弄陆钟肿种烛松悚宋粟容拥用浴江讲绛觉知指志质时氏侍日诗矢势失医矣意一基几记吉私史肆率离里利律微尾未物非诽沸弗鱼禦御月渠拒讵掘居举锯厥枯苦库阔途杜度夺吴午护活孤古故割西洗细膝梨礼例栗迷米谜密佳解戒黠排摆败拔哀亥爱曷该改盖葛台怠队夺真轸震质申笋舜室仁忍润术因引因乙旬尽殉疾文吻问物分粉粪拂元阮愿月翻反贩发烦晚万伐干澣旰割丸缓换活滩坦叹脱删潜疝瑟间简涧吉

先铣霰屑笺剪箭节钱践贱绝船篆膳舌

坚茧见洁萧小笑削辽了料略腰杳要约

交狡校脚高槁诰阁遭早灶作桃稻盗铎

歌哿个骨科可课窟麻马禡陌牙雅夏译

巴把霸伯阳养漾药张涨帐酌长丈让若

将奖酱雀香享饷谑央痒恙约良两亮略

情静净夕惊颈敬戟莺影映益丁顶钉滴

蒸拯证职尤有宥亦仇受授石邹酒奏责

金锦禁急阴饮萌邑含暗憾盍甘敢绀鸽

盐琰艳叶奁脸敛猎咸豏陷洽缄减鑑甲

笃du。厥jue。黠xia。谑xue。戟ji。咸xian。笋sun。豏xian。舜shun。

曷he。瑟se。盍he。渠qu。铎duo。

三、用韵

格律诗是以平水韵为准,可以查看“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韵谱,或诗集、字典附录的“诗韵举要”。绝诗韵脚押在第二、第四句末,律诗韵脚押在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末,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押韵时称为衬韵。

格律诗用韵都是押“平韵”,而且要一韵到底,就是押同一韵目的字。衬韵可取用邻韵。所谓押韵就是用音素相同或相近的字(同一韵目),以期悦耳动听。按平水韵有106韵,分30平声韵,29上声韵,30去声韵,17入声韵。

四、节奏

平仄节奏

不同的声音有规律的交替出现就形成节奏。汉语语音基本分平坦(平)和不平坦(仄)的声音,而格律诗节奏定下平仄声以“相同”“相反”规律交替出现。因此格律诗的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类推),也就是说:第二字音和第一字音相同,第三字音和第二字音相反,第四音字和第三字音相同,第五字音和第四字音相反,第六字音和第五字音相同,第七字音和第六字音相反……(类推)。

诵读节奏

汉语每一个字都有一个读音,念起来时多数是二个字连念成一节,也有一个字独念成一节。这种念法的重复交替出现,就形成格律诗的节奏。格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五言的节奏是二、二、一(床前、明月、光)或二、一、二(举头、望、明月),七言的节奏是二、二、二、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或二、二、一、二(醉卧、沙场、君、莫笑)。如果念快了,那么五言稍顿处必在第二字,其节奏变成二、三(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七言稍顿处必在第四字,其节奏变成四、三(葡萄美酒、夜光杯)(醉卧沙场、君莫笑)。

律诗中的对仗,要求平仄相对,词性相同,还要求诵读节奏相称。

五、声律

声律指诗词的声韵格律。汉语平上去入四声读音形成强弱、高低、长短的声音,这些声音

的谐调,符合节奏要求加上押韵,使格律诗富于音乐感,含声律美。

声音谐调与否,主要念起来是否流畅不拗口。譬如“体坛竞赛强高快”,后三字是一、一、一句,违背格律节奏,并连念起来变得拗口不顺耳,就表示声音不谐调,也就失掉了音乐感。声律美跟作者的“语感”是分不开的, 并非符合平仄就无瑕。

六、对仗

律诗分八句,每二句组成一个“联”,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也就是指诗歌中词句的对偶。

每一联的前句叫“出句”,后句叫“对句”。

对仗是指平仄要相对,即平对仄,仄对平;词类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介词对介词等。另外节奏要相称,譬如上联末是1、2句(奔大道),下联末也应该1、2句(沐春风),不可对2、1句(夕阳红)。

对仗有三种写法: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就是同类对,上下联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譬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反对就是反类对,上下联内容基本相反,互为映衬,互为对比。譬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串对就是流水对,上下联内容概括一个意思,紧相衔接,联贯而下。譬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工对是严格的对仗,词性、词类都要相对。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和“云”既是名词,又是天文类词对天文类词。

宽对只要词性相同,便可相对。如元稹<早归>:“饮马雨惊水,穿花露滴衣。”“马”“雨”“水”和“花”“露”“衣”,名词对名词。

意对就是不讲究工对,只求意义相应相成、意义相连贯,也称串对或流水对。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借对是一种对仗手法。譬如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同时又借用乙义或丙义构成工对,便称借对。如“岐王宅鉴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寻常”是平常的意思;古代八尺为一寻,两寻为常,故借来对数目。除了借义,还有一种借对是借音。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借“沧”为“苍”与“蓝”相对。

七、格式

格律诗分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四类。格律诗中首句第二字是平声叫“平起”,首句第二字是仄声叫“仄起”。格律诗中首句句末有押韵叫“入韵式”,首句句末没有押韵叫“不入韵式”。如此一来可分为: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四式。由四类四式混合演成十六种格式。

此十六种格式,不需要死背,只要明白它的规则原理,马上就能排出来。

㈠我们知道格律诗的基本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㈡四句绝诗排列程序是正、反、粘、返。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一句基本相反(反),第三句与第二句基本相同(粘),第四句与第三句基本相反,还原与第一句相应(返)。

~变成七绝的基本排列是:(五绝则只是每句前五字)

平起仄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 然后用以下的格律诗规则调整:

~第三句末必定是仄声,第二和第四句末必定是平声。若有不合此规定,就把最后一字跟同句的最后第三字对换。变成:

平起仄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样就变成符合格律诗的格式了。其馀类推。

~首句末如果是仄声,表示没有押韵,叫不入韵式。首句末如果是平声,表示有押韵, 叫入韵式。要改变入韵式和不入韵式,也是把最后一字跟同句的最后第三字对换。

(四) 八句律诗是以两首绝句合并组成,第一首绝句属什么式(平起或仄起、入韵或不入韵),则所述律诗亦属什么式;注意第二首绝句必取同起(平起或仄起)的不入韵式。

格律诗平仄表

五绝

平起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不入韵式

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

平起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平起不入韵式

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绝

平起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不入韵式

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平起入韵式

仄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不入韵式

仄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注:有底线的可平可仄。有双底线的平可改仄,但注意勿犯孤平。)举例:五言绝句

鹧鸪词?李益(平起入韵式)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江合,郎从何处归。

行宫?元稹(仄起入韵式)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听筝?李端(平起不入韵式)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待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登鹳鹊楼?王之涣(仄起不入韵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五言律诗

晚晴?李商隐(平起入韵式)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月夜忆舍弟?杜甫(仄起入韵式)戌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友人?李白(平起不入韵式)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词牌格律大全(中)

平仄有声词牌韵律大全(中) 踏莎行,词牌名 亦称《踏雪行》。 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张孝祥 古屋丛祠,孤舟野渡。长年与客分携处。漠漠愁阴岭上云,萧萧别意溪边树。 我已北归,君方南去。天涯客里多歧路。须君早出瘴烟来,江南山色青无数。 蝶恋花,词牌名 亦称《鹊踏枝》。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各四仄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或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一剪梅,词牌名 亦称《腊梅香》。 双调六十字,前后阕句句用平韵,一韵到底。八个四字句一般都用对仗。有一体只须前后阕的一、三、六句用韵。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临江仙,词牌名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 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叙事诗,这首诗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本文仅就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谈 谈笔者的看法。 《木兰诗》的语言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有着鲜明而和谐的韵律美。全诗共有332个字,组成了62个句子,其中有2个9字句,7个7字句,其余的53个都是5字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优秀诗歌整齐而又起伏变化的节奏特点。这几个7字句和9字句都不是随意设置的,诗人将它们与5字句互相配合、交错使用,使得诗歌的节奏张弛有致,既烘托了诗歌的意境,又便于情感的抒发。如“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8个句子,分成两组,形成十分工整的对应关系。每一组又都以5、5、7、9的句式依次勾连排列,形成一种先急后缓、急缓相容的节奏,充分表达了主人公急于奔赴战场而又眷恋亲人的心情。这是一组意境和艺术都达到了极高水平的诗句。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4个句子组成5、7/7、5的格式,形成一种回环的韵律,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十分巧妙。“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放在爹娘、姐弟迎接木兰的那组排比句之后,即在一连串的5字句之后用一个7字句,使得热烈紧张的气氛得以舒缓,以转向对木兰的描述,十分恰当。至于“不知木兰是

女郎”一句用于伙伴对木兰身份突然醒悟的收束、“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作为全诗的结尾,都起到一种舒缓节奏的作用,使整首诗歌急缓有度,和谐动人。《木兰诗》所有诗句内部的节奏也很有规律,5字句多为二三拍,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字句为二二三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木兰/不用/尚书郎”;9字句则为二二二三拍,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的韵律美还表现在句式的铺排上,诗人在吟咏诗句上费尽了心思,调动了种种修辞手法,极力做到节奏明快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排比。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前4句分别以“东”、“西”、“南”、“北”领起,而且有“市”和“买”相重复,节奏短促,充分表现木兰为出征做准备的急迫紧张的情态;后6句分为3个层次,充分表现了爷娘、阿姊、阿弟迎接亲人的欢乐和深情。这样的排比句,形式极其整齐,叫人好读、好记、好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 对偶。诗歌中用了许多对偶句,形成一种沉稳的节奏。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诗句两两相对,意蕴鲜明,虽算不上绝对工整的对句,但更有口语化的特点;诗中也有很工整的对句,如“将军百战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京剧程式化表演

京剧程式化表演 发表时间:2010-09-30T16:41:50.2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作者:李海龙[导读] 京剧艺术的各个组合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 李海龙(河南省京剧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J821文献标识码:A 一、京剧程式的必要性 京剧艺术的各个组合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因为在京剧舞台上不允许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美化,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化,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京剧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路,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格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其实,世界上各种艺术都与京剧一样存在着程式,没有程式,就没有了艺术。程式就像我们写文章时的语汇、词组和成语经过严格的语法规范连缀起来一样。比如中国画家在勾画山水花鸟时的勾勒、泼墨、积墨、皴法、烘托和用色的程;芭蕾舞在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演员在抒发情感时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演出过程中的序曲、间奏曲、舞曲;电影在表现的特写、近景、中景、远景、蒙太奇、化入、化出和话外音等等一样,如果取消了这些程式,这些艺术也就不能存在了。取消了勾勒和没骨,还有国画吗?取消了足尖动作,还能叫芭蕾舞吗?取消了咏叹调,还能叫歌剧吗?取消了蒙太奇和特写镜头,电影还能拍摄吗?取消了“西皮二黄”的种种板式,还能叫京剧吗?真可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见,京剧中的程式就像生物中的细胞,物体中的分子与粒子一样是无法分开的。 二、京剧程式的特点 京剧的程式作为一种具象的规范,其形成有深刻的文化原因。它依从的是完整原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等,依据角色、行当的特点要求,进行规范、完整、细致、夸张、美感的系列舞台行动。黑格尔指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从“徽班进京”到“同光十三绝”,从“四大名旦”到“四大须生”,京剧发展到今天,凝结了无数艺术家的毕生心血。经过200多年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观赏性、艺术性高度同一的京剧程式美京剧艺术非常重视外部形式上的表演(即程式化)。 强调唱念做打舞翻的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强调形式美。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手、眼、身、发、步五体同步协作进行的。唱、念、做、打,各有各的程式,那么怎样把程式有机地连缀起来呢?这里就有一个起承转合的法则问题。比如动作的最小元素“山膀”,看着可能没有什么。但是要达到形式美,就要有这样一个程序:欲左先右,从腰部启动,然后看手、眼随、上步、拉开、眼向前看、踏步、静心、亮相、睁眼、吸气、闭嘴、吸肚和挺腰这一连串动作,并在动作中,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从这样一个小的动作,也要体现出人物的气魄和矫健。否则,如果是没有灵魂驱动的“山膀”,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观众就会感到你自己也不知所云。京剧重视外型的表现,但是必须是“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的表现”。例如武戏演员的“起霸”,就是一组程式动作的组合,在动作的组合顺序上几乎是一样的。在表演中,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就要有不同的程式表现。比如要求《扈家庄》中扈三娘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骄、娇二气;要求《铁笼山》中姜维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统帅气魄和智勇双全;《借东风》中赵云的起霸,因为是配演,虽然半个起霸,但是要表现出人物的八面威风而这些不同的人物个性就是要表现在基本相同的,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举一动上,也就是说既要注意外型的塑造,又要使每一个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潜台词。京剧艺术的美是“美乃是灵魂与自然相一致所产生的结果”。 三、京剧艺术程式的继承与发展 在如今的戏曲界中,有些人就认为凡程式必然是陈规陋习,必然是条条框框,必然是对艺术改革的束缚。推崇程式,就是反对改革创新,就是因循守旧,因此有些人以打破程式为时髦,以“取消程式”为炫耀自己改革创新的资本;也有人墨守成规,认为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进行丝毫的改变,否则就是背宗忘祖,糟蹋艺术。我认为以上两种态度均走极端,有值得商榷之处。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提出的“移步不换形”论,不仅是他自己改革实践的总结,也是所有京剧艺术家成功改革实践的总结。“移步”就是改革,就是发展;“不换形”不是指表层的形态,而是指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移步是手段,不换形是目的,不移步就要僵化、凝固、失去活力;换了形,京剧则不再是京剧。取消了京剧的程式,也就是取消了京剧艺术。 通过“移步”,京剧的程式可能更为成熟,也就更为灵活多变,更具有可塑性,并且开宗明义地承认程式。京剧的表演程式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它不仅使生活万象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通过“不换形”,保留京剧艺术的精髓,保持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京剧的程式和程式运用法则就好比桌椅种类虽多,花样也可以不断翻新,但都是由板、条、框等组合而成的,组合的方式都是由固定尺寸的榫与眼的结合一样。好比我们的电脑,虽然都是由主版、硬盘、内存、CPU、软驱和光驱等有机的连缀组成的一样,只要你能够灵活运用,就能在这些固定的元件组合中,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灵感。 京剧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的表演在审美特征上是独树一帜的。尤其与西方的写实性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比如舞台上没有门,但是演员通过表演,却使观众看到了门的存在,使你必须承认有门;明明没有马,却让你承认有马;没有船,却让你承认有船。京剧丰富的表演程式在表现剧情和刻画人物形象中都是取之不尽的;而运用程式的方式方法也是多变灵活的,只要演员掌握了程式运用中起承转合的法则,按京剧艺术表演的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就会在京剧舞台上创造出更多鲜活的艺术形象,这就是京剧,就是京剧程式化,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特征。京剧艺术的一整套艺术程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而这套程式无不表现在唱、念、做、打之中,舞台上得其“意”而忘其“形”,观众者知其“形”而解其“意”。所以,京剧是诗,程式是美,是和谐统一的。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二语文】第7讲 欣赏唐诗格律美——《唐诗五首》-教案

第7 讲

欣赏唐诗格律美——《唐诗五首》
概述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语文
部编版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
初二
120
知识点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教学目标
1.掌握格律诗的特点 2.能够判断格律诗,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格律诗特点 2.结合格律诗特点理解不同的诗歌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格律诗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同学们,当你在阅读这首古诗时,你注意到标红色的这些汉字了吗?它们为什么在读音上如此相似,这 样的诗又是什么诗呢?其实这样的古诗就叫做格律诗,也称为近体诗。那么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共同学习 格律诗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
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 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
考点 1 唐诗的发展历程
初唐 盛唐 中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明确提出提倡“汉魏风骨”。诗歌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感 遇诗》38 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出现两位伟大诗人:李白、杜甫,他们被称为双子 星座,李白豪放飘逸,上承《楚辞》的浪漫主义;杜甫,浓郁顿挫,上承《诗经》的现实 主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 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 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 山水诗:代表人物:刘长卿、韦应物,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 边塞诗:代表人物:卢纶、李益,是高适、岑参的余绪。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张籍、王建也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往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 加以集中概括,以讽谕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如《卖炭翁》《长恨歌》。

词的格律特征与词牌名

词的格律特征与词牌 1 一﹒词的格律特征 二﹒词牌的来源及作用 三﹒常用词牌的名称意义 四﹒常用词牌风格特点和习惯用法 2 一、词的格律特征 词调:指填词的格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和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词律:指文词的格律,词的种类繁多,按照篇幅的长短,大致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大类。填词须依照固定的格律和要求,称为词律。 词韵:词韵,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在词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处的运用情况。 词牌: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3 (一)词调 词最初是配乐而作的,有自己的乐谱,这种乐谱就是词调。作词时必须依据一定的词调,按照词调对字句声韵的要求填写,以求协音合律,便于歌唱,所以写词叫做填词,又叫“倚声”。词调同宫调有密切关系,每个词调都属于一定的宫调。词调创制,必须依据所属的宫调来定律,填词也必须依据要表达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宫调。 4 宫调 宫调是由七声和十二律构成。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乐音的音高标准称“律”,分六律(阳律):黄钟、太簇、姑冼、蕤宝、夷则、亡射;六吕(阴律):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合八十四宫调。 5 词调主要分令,引、近、慢四类。在宋时称为小曲或小唱,以与大曲相对而言。它们之间的区别首先还是由于音乐节奏的不同,曲调来源的不同。 令 令又称为小令、歌令、令曲、令章。词曲称今,出于唐人宴席间所行的酒令。歌令一岙调短字少,因此,小调短曲也可概称为令。但有些小调并非小令。《渔家傲》一般为令曲,实则为引曲。小令通常是在58——79字。 引 引本是古乐的一种名称。引者,导引也。在曲中有前奏曲、序曲的意思。词调中的引曲,个别来自杂曲,多为自大曲。以引为名的词调约四十个,字数在76-140字之间。一般比小令要长。

简析唐朝的胡化倾向

简析唐朝的胡化倾向 摘要:唐朝具有胡化倾向,原因有三:一是唐朝统治者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在处理同周边民族的关系上才能够视华、夷为一家;二是统治者推行民族融合的政策,增加了各级官吏中少数民族的成分,为唐朝的胡化倾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长期以来汉文化同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必然结果。胡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唐朝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服饰、饮食、娱乐活动和音乐舞蹈等方面。在研究此种问题上,要注意不同思想体系的问题。唐朝的胡化倾向并没有取代原来的汉文化,反而使汉文化更加地强盛。 关键词:唐,陈寅恪,胡化,汉化 一般在学习民族史时,听到的比较多的一个词一定是“汉化”,但是当两个民族交流融合时,有可能出现一个民族只是单方面的影响另一个民族,而自己不受其影响的可能性吗?恩格斯曾说:“文明较低的人民之每次侵略,当然中断了经济的发展,并破坏了许多生产力。但是在长期征服中,文明较低的征服者,在最大多数的场合上,不得不与被征服国度较高的‘经济情况’相适应,他们为被征服的本地人民所同化。”①这段话经常被用来“证明”农业文明的汉民族是可以征服游牧文明的征服者的,但是这段话只是说明征服者在最大多数的场合上被“汉化”,并没有提到汉民族会不会被征服者“同化”。 为了分析这个问题,我选择了唐朝这个时间段。唐朝建国于618年,亡国于907年,历经289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同时大力地向周边国家输出文化与技术。在这样一个汉文化绝对应该占主导地位的盛世,历史研究表明它并不是单方面地向周边国家输出文化,它具有胡化的倾向,甚至正是因为它有这种倾向它才如此地强盛。 (一)唐朝为什么会有胡化倾向 (1)唐朝统治者带有少数民族的血统。陈寅恪曾说:“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但是“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宝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故李唐皇室之女系母统 ①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88页

常用词牌格律·小令

【常用词牌格律】(小令) --------------------------------- 一、本谱依词调长短分类,58字及以下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及以上为长调。本谱收录小令110种,中调70种,长调120种,凡300调。各类各调按字数多少排序。 二、本谱注重实用,所收各调均选一体,不列变格。常用变化在词谱中作简要说明。 三、本谱为简明词谱,谱表中左列词律,右列例作,供使用者对照参考。四、为本谱谱表以“□”表示平声,“◇”表示仄声,“⊙”表示可平可仄,“■”表示平韵,“◆”表示仄韵。 五、谱中所指可平可仄,除专有名词等特殊情况外,应遵循如下规律:1、⊙◇⊙□或⊙□⊙◇,前⊙用了平声则后⊙可以不论;如果前⊙用了仄声,则后⊙须用平声,以求音调和谐。2、⊙⊙⊙⊙,表示可以□□◇◇或◇◇□□,也可以⊙◇⊙□或⊙□⊙◇,灵活掌握,但不可连平或连仄。六、本谱断句力依常例,参照多谱,尽量注明可以灵活断句之处,以供参考。一般注明平仄换韵体与平仄叶韵体,换韵应为不同韵部,叶韵必须同韵部,如词谱未注明,可参照例作用韵。 七、本谱本《钦定词谱》,同时参考《白香词谱》、王力《诗词格律》、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李新魁《实用诗词格律辞典》、赵仲才《诗词写作概论》、吴藕汀《词调名辞典》等资料,并广泛对照历代名家名作勘定。 ----------------------------------------------------------------- 1【十六字令】又名归字谣、苍梧谣。单调16字,四句三平韵。■。⊙◇□□⊙◇■。□□◇,⊙◇◇□■。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宋·蔡伸 1

汉语韵律之美

汉语韵律之美 语言是有节奏的,人们说话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都有自己的节奏。汉语声调的抑扬顿挫赋予音节优美旋律,读起来会产生美的感受。鲁迅先生曾说,汉语“(字)音美以感耳”。汉语之美美在韵律,所以古往今来,无论诗文创作,还是给孩子起名,人们不仅会注意内涵意蕴的美好与吉祥,而且还要求读(听)起来声调和谐、字音响亮,因为汉语的字音具有强烈的音乐美。 1.声韵调的音乐美 汉语的字音包含声、韵、调三个部分。汉语拼音字母的元音都是乐音,每一个音节中都少不了元音,所以单个字音就具有音乐美,而两个音节构成双声、叠韵关系,更具有音乐美。 古人作诗联对常常利用汉语的双声或叠韵作为修辞手段,如杭州梅竹亭有一联“雪里梅花红烂漫,霜间竹叶碧玲珑”中的“烂漫”与“玲珑”。双声、叠韵运用于诗文,会增强诗的音乐性,以达到美的艺术效果。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节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而叠音词、拟声词的音乐性更强。古典诗词中准确地运用叠音词、拟声词,不仅增强诗之音乐美,还增强诗词之抒情效果,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之“萧萧、滚滚”,使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汉语有四个声调。古四声分为平、上、去、入,文人将其作“二元”分类,谓之“平仄”。平声归入“平”,上、去、入读起来不平,统统归入“仄”。声调的变化会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语言学家谓之“韵律”。国人讲求韵律有着悠久的传统,无论是创作诗、赋、骈文、词、曲还是散文,都很讲究韵律,因为韵律是汉语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启功在《诗文声律论稿》中把诗歌比作“七色板”和“积木”。他说:“把汉语一个字一个字拼接起来,就成了诗的句子,‘积木’的背景是有颜色的,摆的时候照着颜色块的变化来。由单字拼合成诗句,它也有个‘颜色’的问题,就是声调的变化,诗歌特别重视平仄、高矮,高矮相间,如同颜色的斑斓,这样拼成的诗句才好听,才优美。所以要谈汉语构成,先得说汉字,先得说汉字的声调。高高矮矮、抑抑扬扬的汉语诗歌是有音乐性的,诗句的音乐性正来自汉语单字的音乐性。” 2.诗歌的押韵规律 诗歌更能体现汉语韵律之美。不必说古典诗、赋、骈文、词、曲,就是现代诗歌,甚至流行音乐的歌词、儿歌等也都讲究声韵的和谐悦耳。押韵是诗歌最基本的要求。 1955年,叶圣陶先生创作了一首儿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儿歌除了能激起儿童对宇宙的无限想象外,读(听)起来还有很强的音乐美感。而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

宋词词牌格律(整理版)

目录 3页:菩萨蛮、绮罗香、千秋岁 4页:沁园春、清平乐、青玉案 5页:高阳台(庆春泽)、鹊桥仙、人月圆、如梦令、阮郎归 6页:瑞鹤仙(格二)、生查子、声声慢、十六字令、疏影 7页:双双燕、水调歌头、水龙吟、苏幕遮、诉衷情 8页:琐窗寒、踏莎行、摊破浣溪沙、桃源忆故人、天仙子、望海潮、误佳期 9页:西江月、惜分飞、喜迁莺、相见欢、潇湘神、潇湘夜雨 10页:眼儿媚、瑶台聚八仙、谒金门、一斛珠、一翦梅 11页:忆江南、忆秦娥(有平韵)、忆王孙、永遇乐、渔歌子 12页:渔家傲、虞美人、雨淋铃、雨霖铃、玉漏迟、御街行 13页:昭君怨、鹧鸪天、昼夜乐、烛影摇红(格二)、祝英台近 14页:醉花阴、醉太平、暗香、薄幸 15页:卜算子、采桑子、长相思、春风袅娜、捣练子、点绛唇 16页:调笑令、蝶恋花、东风第一枝、洞仙歌、多丽、夺锦标 17页:风入松、凤凰台上忆吹箫、感皇恩、更漏子、桂枝香 18页:过秦楼、好事近、河传、河满子、贺圣朝、贺新郎 19页:画堂春、换巢鸾凤、浣溪沙、木兰花 20页:江南春、解佩令、解语花、锦缠道、荆州亭 21页:酒泉子、浪淘沙(双小令格)、离亭燕、临江仙、柳梢青 22页:满江红、满庭芳、摸鱼儿、陌上花

23页:蓦山溪、南歌子(双)、南浦、南乡子、念奴娇 24页:江城子(单、可双)、玉蝴蝶、巫山一段云、三字令、朝中措25页:太常引、少年游、小重山、唐多令、破阵子、喝火令 26页:行香子、金人捧露盘、八六子、雪梅香、汉宫春 27页:八声甘州、扬州慢、锦堂春慢、寿楼春、忆旧游 28页:夜飞鹊、六州歌头、归自谣、醉花间、霜天晓角 29页:伤春怨、忆少年、望江东、夜游宫、钗头凤、淡黄柳 30页:酷相思、青玉案、粉蝶儿、惜红衣、法曲献仙音、天香 31页:黄莺儿、剑器近、醉蓬莱、长亭怨慢、燕山亭(宴山亭)、绕佛阁 32页:绛都春、翠楼吟、霓裳中序第一、石州慢、宴清都 33页:齐天乐、眉妩(妩)又名'百宜娇'、二郎神、拜星月慢 34页:西河、西吴曲、望远行、兰陵王、六丑、夜半乐 35页:宝鼎现、莺啼序、南乡子、蕃女怨 36页:忆馀杭、河渎神、醉翁操、渡江云、曲玉管、哨徧 37页:戚氏、荷叶杯、定西番、上行杯、定风波 38页:最高楼、思帝乡 依声填词(按谱填词、按箫填词或按曲调填词)、依句填词、依数填词 五言领格上一下四,八言领格上一下七,九言领格上二下七。领格字宜用去声。 符号:○平声●仄声◎本平可仄⊙本仄可平△平韵▲仄韵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周邦彦对词的格律化及其影响

周邦彦对词的格律化及其影响 周邦彦对词的格律化及其影响 一、邦彦平生[1]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出生于钱塘的诗礼仕宦之家。是宋代词人之集大成者。著有《清真集》。其一生,伴随着政治新法的行止,旧新党势力的此消长而浮沉。 周邦彦的幼年,主要受到乡邦文化和家族文化的培育。 周邦彦出生钱塘,古老的杭州,即是风景名城,又是文化名邦。宋代则是历史上的全盛时期,那个将宋朝风流写尽的才子柳永,初到杭州时就被这繁华所震惊,欣喜若狂的写了《定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嶂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生长于这方青山绿水间的周邦彦当然而然的深受这种文化积淀的影响。 而另一方面,钱塘周氏是一个从五代十国后期就有名于乡邦的诗礼仕宦之家。其父周原为小儿子取名邦彦,就是用《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和晋陆机诗邦兮应运兴,繁若春处葩的含义,希望他能成为邦国之佳士。周原虽是终身布衣,但却是一个崇敬诗书以至于顶礼膜拜的人。这点影响到周邦彦,他年轻时便已博涉百家之书。 24岁时,趁着扩大招生的机会,周邦彦被录为外舍生,于地赶赴汴京读书,也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一、初旅汴京 汴京是宋代另一个繁华之地,是宋代建国已一百多年,倾尽国家之财力、物力、人力,经营的一个上层娱乐圈。这种豪华,使年表初入京的周邦彦为之欣狂,遂作《汴京赋》,歌颂变法的正确及汴京的繁华,并因向宋神宗献《汴京赋》提拔为太学正。 二、寓居庐州、荆州 神宗死后,高太后临政,起用旧党,邦彦也因为《汴京赋》中赞扬新法的内容而受到牵连,不能俯仰取容而外放。这一次外放是周邦彦的人生的折点,从阳光灿烂得意的青年期,入了仕途坎坷的中年时期。 三、出知溧水 38岁,周邦彦被委任知溧水县。旅居溧水的这三年,是周邦彦生活方式和文学创作的成熟与定型期。这一时期,周邦彦受道家消积无为,隐退思想滋长。客观来讲,是由于被排挤出京后,长期沉沦州县,思想苦闷。主观上来讲,做为一个多愁善感,把文学作为抒情的作家来讲,自然更觉得异常萧索。 四、再旅汴京 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哲宗赵煦亲政。再度实行熙丰新法,起用新党,贬逐旧党。三四年后,不知谁记起了周邦彦这个在外漂泊的文人,于是周邦彦受命再度回到梦萦魂绕的汴京。这次入汴京,周邦彦除了中途两次小的调离外,大部分时间在京供职。并担任宋朝皇家最高音乐机构的大晟府提举一职。元符三年(1100),哲宗崩逝,赵佶赵徽宗即位,任用蔡京为相。但所谓的新党不过是些借着变法旗号谋权的小人,周邦彦看到了这点,中立于新旧两党之间,既对当权者不满,又无力改变现实,遂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对音乐曲调的整理、审定及规范等事。 五、暮年远宦

诗歌中的韵律美

诗歌中的韵律美 [摘要]本文所探讨的是诗歌中的韵律问题。通过对韵律中的头韵的分析来说明诗人们使用韵律模式的原因,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并欣赏诗歌中的韵律美。 [关键词]韵律诗歌头韵 我国历来享有“诗国”的美称,而音韵也是我国诗、词、曲中传统的艺术手法之一。从《诗经》、《楚辞》到其后的汉赋、乐府诗,再其后的唐诗、宋词,直至今日的新诗、民歌,都讲究音韵的应用。押韵在结构上使诗歌各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音响上造成声音的呼应回环与和衷共鸣,增加诗歌的音乐美,在修辞上加强语气和效果.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满的感受。 Alliteration一词源于拉丁语lettere.The Oxford Endish Dictio-nary把它定义为The commencing 0f two 0r more words 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same letter or rather the same sound(用相同的字母或说相同的语音为紧密相邻的两个或多个词语开头)。作为一种修辞格,头韵比脚韵出现得更早,它曾是古英语诗歌格律的基础。美国修辞学家W.F.Imscher曾评述说:“从安格鲁一撒克逊时代直到如今,头韵一直作为英语诗歌的主要作诗技巧而起着作用。 1.用叠字译头韵 叠字即把同一字无间隔地相叠而用。因其能收到音调和谐。平仄协调的效果,故我国古诗词中多有用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再如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句,用叠字“漠漠”显示了广阔,“阴阴”表现了浓密,诗中有画,色彩鲜明,诗的意境深邃,又使得语言增添了音乐美。因此,用汉语的叠字译英语的头韵,可以从声响效果方面作以补偿。 2.用双声和摹声音译 双声为“音韵”学术语,指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美(mei),满(man)的声母同是m.再如“The moan of doves in immemorial elms.

词牌格律大全

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词牌录 1.菩萨蛮 ⊙○⊙●○○▲,⊙○⊙●○○▲。⊙●⊙○△,⊙○○●△。 ⊙○○●▲,⊙●⊙○▲。⊙●●○△,⊙○⊙●△。 2.绮罗香 ●●○○,○○●●,⊙●●○○▲。⊙●○○,⊙●●○○▲。●⊙⊙,⊙●○○,●⊙●,⊙○○▲。●○○,●●○○,⊙○⊙●●○▲。 ○○○●●▲。○●○○⊙●,⊙○○▲。⊙●○○,⊙●●○○▲。●⊙⊙,⊙●○○,●⊙●,⊙○○▲。●○○,●●○○,●○○●▲。 3.千秋岁 ⊙○⊙▲,⊙●○○▲。⊙●●,○○▲。⊙○○●●,⊙●○○▲。○⊙●,⊙○⊙●○○▲。 ⊙●○○▲,⊙●○○▲。⊙●●,○○▲。⊙○○●●,⊙●○○▲。○⊙●,⊙○⊙●○○▲。 4.沁园春 ⊙●○○,●●○○,⊙●⊙△。●⊙○⊙●,⊙○⊙●,⊙○⊙●,⊙●○△。⊙●○○,⊙○⊙●,⊙●○○⊙●△。○○●,⊙○○●●,●●○△。 ○○●●○△,●⊙●○○⊙●△。●⊙○⊙●,⊙○⊙●,⊙○⊙●,⊙●○△。⊙●○○,⊙○⊙●,⊙●○○⊙●△。○○●,●○○●●,⊙●○△。 5.清平乐 ○○⊙▲,⊙●○○▲。⊙●⊙○○⊙▲,⊙●⊙○⊙▲。 ⊙○⊙●○△,⊙○⊙●○△。⊙●⊙○⊙●,⊙○⊙●○△。 6.清玉案 ⊙○⊙●○○▲,●⊙●○○▲。⊙●⊙○○●▲。●○○●,●○○▲。⊙●○○▲。 ⊙○⊙●○○▲,⊙●○○●○▲。⊙●⊙○○●▲。●○○●,●○○▲。⊙●○○▲。 7.高阳台(庆春泽) ⊙●○○,○○●●,⊙○⊙●○△。⊙●○○,⊙○⊙●○△。⊙○⊙●○○●,

●○○、⊙●○△。●○△,⊙●○○,⊙●○△。 ○○●●○○●,●○○⊙●,⊙●○△。⊙●○○,⊙○⊙●○△。⊙○⊙●○○●, ●○○、⊙●○△。●○△,⊙●○○,⊙●○△。 8.鹊桥仙 ⊙○⊙●,⊙○⊙●,⊙●⊙○⊙▲。○⊙●●○○,●⊙●、○○⊙▲。 ⊙○⊙●,⊙○⊙●。⊙●⊙○⊙▲。⊙○⊙●●○○,●⊙●、○○⊙▲。 9.人月圆 ⊙○⊙●○○●,⊙●●○△。⊙○⊙●,○○●●,⊙●○△。 ⊙○⊙●,○○⊙●,⊙●○△。⊙○⊙●,○○●●,⊙●○△。 10.如梦令 ⊙●⊙○⊙▲,⊙●⊙○⊙▲。⊙●●○○,⊙●⊙○⊙▲。 ○▲,○▲(叠),⊙●⊙○⊙▲。 11.阮郎归 ⊙○⊙●●○△,⊙○○●△。⊙○⊙●●○△,●○○●△。 ○●●,●○○,⊙○○●△。⊙○⊙●●○△,●○○●△。 12.瑞鹤仙(格二) ⊙○○●▲。●⊙●○○,⊙○○▲。○○●○▲。●○○○●,⊙○○▲。○○●▲,●⊙●、○○●▲。●○○、⊙●○○,⊙●●○○▲。 ○▲。⊙○○●,●●○○,●○○▲。⊙○⊙▲,○○●●○▲。●●○○●●,○●○○●▲。●○○、●●○○,●○●▲。 13.生查子 ⊙○○●○,⊙●○○▲。⊙●●○○,⊙●○○▲。 ⊙○○●○,⊙●○○▲。⊙●●○○,⊙●○○▲。 14.声声慢 ○○●●,●●○○,○○●●○▲。⊙●⊙○⊙●,⊙○○▲。○○●○⊙●,●●○、●○○▲。●●●,●○○,⊙●⊙○⊙▲。 ⊙●⊙○⊙▲,○●●,⊙⊙●○⊙▲。●●○○,⊙●⊙○⊙▲。○○●○⊙●,●○○、●○○▲。●●●,●●●○●●▲。 15.十六字令 △。●○○●●△。○○●,⊙●●○△。 16.疏影 ○○●▲,●○○●●,⊙●○▲。⊙●○○,⊙●○○,⊙⊙●⊙○▲。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唐诗的形式美和韵律美 范瑞萍 【内容摘要】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任何一篇唐诗佳作的美都是因为形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从而将唐诗的艺术推到极致,使得唐诗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 【关键词】唐诗形式美韵律美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能在有限的诗行中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反映多彩的社会人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诗歌要能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不但是其独特的形式艺术,同时也在于其动感的韵律。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形式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唐诗是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任何一篇唐诗佳作的美都是因为形式与韵律的完美结合,高度统一,从而将唐诗的艺术推到极致,使得唐诗能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 一、多彩的形式美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推陈出新。这里所说的形式主要是指唐诗的语言和言语的形式。唐诗的形式既包括语言文字、词语、句式、语法等语言形式,同时也包括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言语形式。唐诗的形式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形式,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的形式,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作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

常用词牌名和格律

渔家傲 上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下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例词 范仲淹〔北宋〕《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沁园春 格律对照词: 陆游《沁园春·孤鹤归飞》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对照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 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上、去或入声);中:可平可仄。逗号“,”和句号“。”:表示句;顿号“、”:表示逗。粗体字:表示平声或仄声韵脚字,或可押可不押的韵脚。另,平仄转换、平仄错叶格以不同颜色区分韵部。下划线:领格字。『』:例作对偶;〖〗:例作叠韵。)

词牌平仄表

词牌格律平仄表 符号:○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词牌录 1.菩萨蛮 ⊙○⊙●○○▲,⊙○⊙●○○▲。⊙●⊙○△,⊙○○●△。 ⊙○○●▲,⊙●⊙○▲。⊙●●○△,⊙○⊙●△。 2.绮罗香 ●●○○,○○●●,⊙●●○○▲。⊙●○○,⊙●●○○▲。●⊙⊙,⊙●○○,●⊙●,⊙○○▲。●○○,●●○○,⊙○⊙●●○▲。 ○○○●●▲。○●○○⊙●,⊙○○▲。⊙●○○,⊙●●○○▲。●⊙⊙,⊙●○○,●⊙●,⊙○○▲。●○○,●●○○,●○○●▲。

3.千秋岁 ⊙○⊙▲,⊙●○○▲。⊙●●,○○▲。⊙○○●●,⊙●○○▲。○⊙●,⊙○⊙●○○▲。 ⊙●○○▲,⊙●○○▲。⊙●●,○○▲。⊙○○●●,⊙●○○▲。○⊙●,⊙○⊙●○○▲。 4.沁园春 ⊙●○○,●●○○,⊙●⊙△。●⊙○⊙●,⊙○⊙●,⊙○⊙●,⊙●○△。⊙●○○,⊙○⊙●,⊙●○○⊙●△。○○●,⊙○○●●,●●○△。 ○○●●○△,●⊙●○○⊙●△。●⊙○⊙●,⊙○⊙●,⊙○⊙●,⊙●○△。⊙●○○,⊙○⊙●,⊙●○○⊙●△。○○●,●○○●●,⊙●○△。 5.清平乐 ○○⊙▲,⊙●○○▲。⊙●⊙○○⊙▲,⊙●⊙○⊙▲。

⊙○⊙●○△,⊙○⊙●○△。⊙●⊙○⊙●,⊙○⊙●○△。 6. 青玉案 ⊙○⊙●○○▲,●⊙●○○▲。⊙●⊙○○●▲。●○○●,●○○▲。⊙●○○▲。 ⊙○⊙●○○▲,⊙●○○●○▲。⊙●⊙○○●▲。●○○●,●○○▲。⊙●○○▲。 7.高阳台(庆春泽) ⊙●○○,○○●●,⊙○⊙●○△。⊙●○○,⊙○⊙●○△。⊙○⊙●○○●,●○○、⊙●○△。●○△,⊙●○○,⊙●○△。 ○○●●○○●,●○○⊙●,⊙●○△。⊙●○○,⊙○⊙●○△。⊙○⊙●○○●, ●○○、⊙●○△。●○△,⊙●○○,⊙●○△。 8.鹊桥仙

浅谈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浅谈古典诗歌的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其含有十分的韵律美,本文以古典具体诗歌为例分析了其含有的韵律美,希望本文的写作对教师及学生有帮助作用。 标签:古典诗歌韵律 含蓄美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特色。大学课本选编了不少优秀古代诗词作品,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含蓄美,有助于理解其意境、思想情感,进而提高审美、鉴赏水平。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鉴赏古诗词的含蓄美呢? 一、含蓄的表现形式 同是含蓄的诗,却有表现形式的不同、深浅程度的不同。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种。 1.点明有含意,却不明说含意是什么 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李白《山中问答》)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作者把所表现的意思点了一下,但未做正面回答。第一首诗光说“此中有真意”,那么“此中”的“真意”究竟是什么?作者却没说。第二首,对于为什么要“事”“栖碧山”的问题也是“笑而不答”,没有明确讲什么理由,而是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因为诗人的“真意”和“笑而不答”就蕴含在艺术形象里面。 第一首诗描写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静谧农村生活的悠然自得,表现了他对归隐生活在心灵上的满足。所谓“有真意”,无非是说:这归隐生活多么美好啊!如果再引申一步,那就是:何必去当官,何必“为五斗米折腰”!第二首诗,李白对问题的回答就蕴含在诗的后两句里。你问我为什么要隐居“碧山”吗?你看这里的桃花流水,如此优美的风光!真是别有天地啊!经过一番领悟,就悟出其意思,嚼出其味道了。 2.不点明有含意,抒写很婉转,含蓄程度稍浅 如: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白居易《南浦别》)欲逐淮潮上,暂停鱼子沟。相望知不见,终是屡回头。(皇甫冉《淮口寄赵员外》)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第一首写秋天在南浦送朋友,不忍割舍。被送的朋友不时回头看,看一次使送行者肠断一次。第二首写被送行者已乘船扬帆远去,可是还忍不住屡次回头看望友人。两首诗尽管对友情之深都没有明说,但通过“莫回头”和“屡回头”这样的抒写,把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委婉有致而又含蓄不露地表达出来了。[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