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趋势

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大项目

研究成果

项目名称: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

子项目名称: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发展战略与基本框架项目编号:2002DEA20018

研究成果类型:研究报告

成果名称: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发展趋势

成果编号:CDLS-S01-001

成果版本:总项目组推荐稿

成果提交日期:2003年3月

撰写人:张晓林、鞠文红、李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项目版权声明

本报告研究工作属于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的一部分,得到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为2002DEA20018。按照有关规定,国家和《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课题组拥有本报告的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

本报告可以复制、转载、或在电子信息系统上做镜像,但在复制、转载或镜像时须注明真实作者和完整出处,并在明显地方标明“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资助”的字样。

报告版权人不承担用户在使用本作品内容时可能造成的任何实际或预计的损失。

作者声明

本报告作者谨保证本作品中出现的文字、图片、声音、剪辑和文后参考文献等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承担本作品发布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科技部有关管理机构对于本作品内容所引发的版权、署名权的异议、纠纷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课题组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96173318.html,)作为本报告的第一发表单位,并可向其他媒体推荐此作品。在不发生重复授权的前提下,报告撰写人保留将经过修改的项目成果向正式学术媒体直接投稿的权利。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发展趋势

目 录

1.总论 (1)

1.1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意义 (1)

1.2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建设 (1)

1.3 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范围与结构 (3)

2.关于数字内容创建的标准规范 (6)

2.1 内容编码 (6)

2.2 数据格式 (7)

2.3 内容标识 (8)

2.4 复合数字对象的建立与封装 (10)

3.关于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的标准规范 (12)

3.1 元数据发展现状 (12)

3.2 开放元数据机制 (14)

3.3 元数据选择与应用原则 (15)

3.4 关于内容主题描述语言的选择 (17)

4.关于资源组织描述的标准规范 (18)

4.1 资源组织描述的发展与要求 (18)

4.2 对资源集合的描述要求 (19)

4.3 资源集合知识组织体系、管理机制和资源组织过程规范 (19)

5.关于数字资源系统服务的标准规范 (22)

5.1 关于接入条件、传输条件和数据应用条件的标准规范 (23)

5.2 关于检索条件的标准规范 (24)

5.3 关于信息服务业务过程的标准规范 (24)

5.4 分布数字服务机制的标准规范 (26)

6.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护的标准规范 (27)

6.1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基本框架 (28)

6.2 开放存档系统参考模型 (28)

6.3 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 (29)

7.建立标准规范描述体系的目标与任务 (30)

7.1 描述体系的目标 (30)

7.2 描述体系的任务 (30)

7.3 描述体系的开放性质 (31)

参考文献 (32)

附录1:英文缩略语 (42)

附录2: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E-GIF) (46)

1.总论

1.1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意义

数字图书馆作为基于网络环境提供数字信息资源和服务的系统机制,需要建立和遵循关于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需要采用和遵循内容编码、数据通信、计算机系统、安全、管理、知识产权、服务运营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才能保证所建立的资源和服务的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可使用性,指所建立的资源或服务能够在广泛的网络环境和复杂的技术条件下被用户方便地使用。互操作性,指所建立的资源或服务能够在更大系统范围上、能与其它资源或服务方便、有效的交换、转换、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逻辑上集成的服务。可持续性,指所建立的资源或服务能够在变化的技术与运行机制下长期保存和使用,能够被集成入未来的资源与服务环境。

随着数字信息资源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化信息服务的不断丰富,数字图书馆系统正走向开放、集成、并与其他数字信息系统灵活融合的发展阶段,任何一个数字图书馆都将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环境中的一个模块,按照整体环境的标准规范来组织资源、提供服务,才能保证自己系统的资源和服务的可使用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也才能有效利用整体环境中的其它资源与服务来提高对自己用户的服务能力和效率。可以说,在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任何孤立、封闭的数字图书馆系统都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实现开放、互操作和集成的基础则是标准规范。

1.2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建设

数字图书馆作为网络形态下的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一直对标准规范建设比较重视。在美国,由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由多种机构在多个领域开展,因此不同机构都积极开展了数据加工格式和描述元数据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许多机构或项目都规定了数据加工格式的标准,图书馆、博物馆、教育、档案、政府机构等都制定了自己的元数据格式,图书馆界和数字图书馆建设领域还提出了若干检索服务协议。而且,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规模化和逐步成熟,合作研究建立标准规范逐步成为主流,而且元数据互操作标准的研究明显加大了力度。

吸取美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早期的自适应性和分散性方式所带来的问题,英、加等国以及美国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更为注意系统地和集中地建设相关标准与规范,逐步以标准规范体系(Frameworks)、指南(Guidelines)、最佳实践建议(Best Practices)和应用协议(Application Profiles)等方式提出了系统化的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要求,对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所涉及的数字化加工、资源描述、资源组织、资源互操作和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及其应用要求进行系统描述,

许多国家性、地区性或行业性数字信息系统都提出了标准规范应用指南,全面详细地规定数字信息资源创建、描述、组织、服务、长期保存等方面应采取的标准与规范,其中许多规定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进一步地,有些大规模建设项目还对描述数字信息内容和集合的元数据格式及其扩展方式进行了规定。有些数字图书馆项目还对检索和互操作标准进行了描述。还有些数字图书馆建设体系面向更大环境,对整个数字信息服务涉及的通信、系统、资源、安全、管理、知识产权、服务、运营等多方面的标准与规范进行系统描述,这些标准规范体系为数字图书馆高效率建设、共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具体的标准规范看,越来越多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不断被提出、完善和应用,许多已经被广泛地确认和接受,有些已经或正在成为国家或国际标准,相关应用技术也在逐步完善。例如,多数数字图书馆体系确认和接受主流(尤其是开放)图像数据格式为图像数据数字化的标准格式,接受开放的标记语言格式及纯ASCII文本为文字内容的格式标准;在资源描述方面,若干元数据格式等已被广泛接受,而各个专门领域也逐步确认了自己的通用或事实描述标准;在资源检索和调度方面,基于URI的唯一标识符机制已被普遍接受,开放检索或搜索协议也逐步得到普遍应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OAIS模型成为资源保护元数据设计和长期保存系统建设的事实标准。

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界充分利用WEB网络标准规范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成果,在承认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将是基于分布、异构和自主的系统环境的同时,在支持分布环境下多主体数字图书馆自主建设、支持和容纳已有的多元化标准规范成果的同时,通过开放语言、标准链接与扩展机制、公共登记系统等方法,积极探索基于XML/RDF[31]的对标准规范的开放描述、互操作和共享机制,从而支持标准规范的发现、解析、转换、复用,便于有效利用由众多过去(以及未来)的分布、异构和自主系统构成的复杂数字图书馆环境。这种努力为人们灵活、经济地建设和利用标准规范提出了有效机制,为数字图书馆在技术上可持续和应用上可扩展、为用户综合利用包括数字图书馆在内的多样化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从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方式来看,最初由单个数字图书馆分散进行标准规范研究与建设的状态,已经基本转变由多个数字图书馆(甚至包括其它领域的机构与专家)联合起来,以开放、合作、共享的方式共同开展研究,使得研究成果更具备开放性、可靠性和广泛的应用性,也促进了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建设过程的工程化、规范化和有效的合作交流。多数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标准规范制定机制,例如W3C(World Wide Web Consortia)[1]、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2]、DCMI(Dublin Core Metadata Initiative)[3]、OAI(Open Archive Initiative)[4]、Z39.50 Implementation Group[5]等,都由多方专家组成工作组,采取全程开放过程

来随时吸收各方意见,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标准规范的起草、制定、试验、推荐、审批等工作,通过专门维护网站支持广泛的发布、合作与交流,保证标准规范制定过程的开放性和标准规范成果的开放性,推动标准规范的尽早、广泛和公共应用。

1.3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范围与结构

数字图书馆领域本身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而且数字图书馆与其他数字信息系统(例如数字科研、远程教育、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博物馆等)不断相互融合,因此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标准规范也在不断发展之中。不过,从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服务应用的角度,人们可以从至少三个不同角度来界定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范围与结构。

(1)数字资源加工与描述标准体系

数字图书馆发展初期,数字资源本身的建立和描述成为数字图书馆的核心任务,建立数字资源加工、标识和描述的标准规范成为当务之急,因此许多数字图书馆系统都将数字资源加工与描述标准体系作为自己的标准规范建设任务,以保障自己所建立或引进的数字资源能被有效地标识、描述、组织和处理。当然这类标准规范体系所涉及的数字资源已经超过传统图书情报领域所熟悉的文献资料。

这类体系的典型代表包括美国国会图书馆数字资源格式规范体系[6]、美国国会图书馆数字资源检索与互操作规范体系[7]、OhioLink多媒体资源标准体系[8]、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格式[9]、加州数字图书馆元数据与编码标准[10]、美国NSDL元数据标准体系[11]、新西兰国家图书馆元数据标准框架[12]、UN/FAO农业信息资源检索元数据框架[13]、CEN/ISSS元数据体系[14]、INDECS元数据框架模型[15]、英国电子政务元数据框架(E-Government Metadata Framework,e-GMF)[16]、加拿大政府信息元数据框架(Government Online Metadata Standard, GOMS)[17]等。

这类标准体系的内容主要涉及:数字文件格式标准、数字文件标识标准、数字对象描述性元数据模式框架和具体描述格式、元数据内容描述体系(例如在描述过程中所使用的主题词表或分类法)。随着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更为广泛和系统化的标准规范体系被确立,这些基于资源加工和元数据描述的标准体系正逐步被融入新的上层体系中。

(2)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标准框架

数字图书馆依赖数字信息资源来提供服务,但仅仅局限于数字资源加工和描述并不能完整地支持数字资源的服务;尤其在分布、异构和自主的数字资源不断涌现、数字图书馆越来越依赖开放环境来集成各种分布的数字资源的时候,需要有更广泛更系统的视角来认识和组织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因此,人们提出了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思想,围绕数字资源创建、描述、组织、检索、服务和长期保存的

整个生命周期来规划、设计、组织标准规范,一方面针对图书情报领域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系统化基础性的指导和约束,另一方面保证各类数字资源的广泛可使用性,保障分布资源和服务的互操作,促进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可持续利用。

这类标准规范框架的典型代表包括:英国公共图书馆领域的NOF/People’s Network项目标准与指南[18];英国分布国家电子资源项目(DNER)标准体系[19];加拿大文化在线项目(CCOP)标准与指南[20];美国IMLS数字资源建设指南框架[21];美国RLG/CMI数字化指南[22]。当然,有些系统在建立自己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时还进一步涉及了数字资源的选择、版权、使用政策、以及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例如英国DNER系统互联指南[23]、美国亚利桑那州数字化项目指南[24]和美国科罗拉多州数字化项目(CDP)指南[25]。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局(NISO)最近发表的图书馆系统标准指南也属于这类框架[26]。

这类框架一般都将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所涉及的标准规范分为多个层次,形成标准规范的层次结构。例如,NOF/People’s Network按照生命周期分为数字对象生产(Creation)、管理(Management)、资源建设(Collection Development)、使用(Access)和复用(Re-use)5个层次;IMLS从数字资源建设角度分为资源集合(Collections)、资源对象(Objects)、元数据(Metadata)和资源建设项目(Projects)4个层次;CCOP分为内容生产(Content Creation)、编目与元数据(Cataloguing and Metadata)、词汇与词表(Terminology and Controlled V ocabularies)、数据库结构(Database Structure)、项目网站(Project Web Site)、长期保存与记录管理(Preservation and Records Management)等6个方面;CDP分为数字资源加工(Scanning/Digital Audio)、元数据(Metadata)、法律问题(Legal Issues)、资源政策(Collection Policies)、项目建设(Projects)等方面。

按照数字资源生命周期来规划和建设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便于更为系统地认识和组织从数字资源创建到长期保存的整个进程中的各种标准规范,促进这些标准规范的相互支撑和互操作,从而保障数字资源以及建立在数字资源上的服务(而不仅仅是元数据或某种特定的裸数据)在网络环境和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可使用性。同时,这种认识和组织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的做法并不是将诸如网络通信、计算机系统与数据库、安全、知识产权等更基础的技术或政策标准排斥在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中,而是承认这些技术或政策标准主要由非图书情报领域的有关机构制定,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对这些标准的选择与应用主要是由系统平台提供方、内容资源提供方和数字图书馆建设方协调进行。

(3)数字信息系统互操作标准体系

实际上,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系统的可使用性、可互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不仅涉及信息资源的组织、描述、利用和保存,还必然涉及到网络通信、计算机系统与

数据库、安全机制、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服务管理机制等多方面的标准和规范,从而全面地建立数字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标准体系,也系统地支持网络化数字化的信息交流与服务。三个方面的互操作体系可以作为这类标准体系的典型代表。

第一个方面是电子政务领域的有关标准框架,例如英国电子政府互操作框架(UK e-GIF)[27]、新西兰政府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NZ e-GIF)[28]、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HKSAZ e-GIF)[29]、澳大利亚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AU e-GIF)[30]等。其中,UK e-GIF是第一个系统化的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也是后来各类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的主要参考标准,它全面描述了电子政务中需要考虑的互操作层面,将相应的标准规范分为系统互联(Interconnection)、数据整合(Data integration)、信息获取(Information access)三个方面,包括了通信协议、安全机制、数据编码、数据标记、元数据、数据转换、数据交换格式等层面。它从信息系统角度,对各个层面应该遵循的标准化原则、甚至应该采用的具体标准进行了仔细规定,并对需要进一步建立或扩展的标准规范进行了界定,从而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标准体系及其应用规范。我们在本报告第二章将详细介绍UK e-GIF 的有关规定。

第二个方面是电子商务领域的有关标准框架,例如由UN/CEFACT和OASIS 共同推进的ebXML电子商务标准体系[31]。ebXML规定一系列的基于XML的标准描述文件,对电子商务过程中的商务对象(Collaboration Protocol Profile)[32]、商务协议(Collaboration Protocol Agreement)[33]、商务过程(Business Process Specification Schema)[34]以及信息交换服务(ebXML Information Exchange Service)[35]、基本商务过程模式(Catalog of Common Business Processes)[36]、基本商务文件模式(Common Information Models)等以及其中应该遵循的标识、通信、安全等规范进行了详细描述,还建立了ebXML注册机制(ebXML Registry Service Specification)[37]来注册按照上述标准描述的商务对象、协议、过程和文件,以便第三方商务对象或过程按照标准方式查询所需要的商务对象或过程,并按照所获得的描述文件来配置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界面。ebXML的特点是基于XML开放语言、针对信息处理过程(电子商务实际上就是对有关商务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建立了覆盖这个过程各个方面的描述规范。而且,这些规范作为互操作的基本工具,作为标准化的广义元数据,封装了各个具体商务对象自己系统的异构性(包括系统平台、程序软件、业务过程、内容文件等方面的异构性),为开放环境下的灵活的互操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第三个方面是多媒体出版领域的有关标准框架,例如MPEG-21 Multimedia Framework (ISO/IEC 21000系列)[38-41]。MPEG-21框架致力于定义用户(Users,包括对作品进行创作、编辑出版、发行销售、使用、摘取或汇编、再创作、以及对上述过程进行认证、评鉴、审计等的对象)对多媒体数字对象(包括文字、图

像、音乐、视频图像、计算机软件、多媒体集成对象等)进行获取、交换、交易、使用、以及其他形式处理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互操作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MPEG-21包括了一个总体框架(ISO/IEC 21001-1:2001(E)),以及Digital Item Declaration(数字对象说明,建立一个统一、灵活和可互操作的数字对象定义标准)、Digital Item Identification and Description(数字对象标识与描述,建立一套对各类数字对象进行唯一标识和灵活描述的规范)、Content Handling and Usage(内容处理与使用,定义支持对数字对象进行创造、加工、检索、获取、存储、传递和复用的界面和协议)、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以及相应的权利词典、权利描述语言和认证与授权机制)、Terminals and Networks(终端与网络,建立关于终端设备和网络对数字对象进行处理所需要遵循的标准规范)、Content Representation(内容表示,建立根据终端环境、网络条件、用户要求等来表现数字对象的有关协议)、Event Reporting (事件报告,建立标准的度量机制和界面来检测各类互操作事件、并支持对非MPEG-21的过程的互操作)。虽然MPEG-21的多数标准规范还正在建设过程中,但由于MPEG-21覆盖内容广泛、深入涉及(数字图书馆领域将包含的许多)数字对象及其处理,对数字图书馆的标准规范建设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4)本文组织形式

根据数字图书馆建设实际,本文按照数字资源生命周期中的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对象描述、资源集合组织、数字资源服务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等几个阶段来分别描述相应的标准规范。同时,我们充分承认诸如网络通信、计算机系统与数据库、安全、知识产权等更基础的技术或政策标准,并通过本子项目组关于数字图书馆支撑技术领域标准规范的报告和关于相关应用领域标准规范的技术报告来对它们进行详细描述。但为了全面理解开放环境下信息系统互操作的内容、要求和涉及的标准规范,本文以附录形式翻译了UK e-GIF的主要内容供参考。

2.关于数字内容创建的标准规范

在数字资源建设中,数字内容包括由传统载体(印本、图片、录音录象等)数字化而形成的数字对象,或者是原生数字形态的内容对象(例如直接的数字文本、数字摄像或数字录音文件等)。数字内容创建的标准规范涉及内容编码、内容对象格式、内容对象标识等方面。

2.1内容编码

内容编码涉及具体数据内容的计算机编码形式和标记形式,是制约数字信息可使用性乃至可持续性的最基本条件。数字图书馆项目通常会要求资源内容在编码层次遵循基本的标准,例如以下方面标准:

(1)基本编码标准,国际上普遍要求遵循ISO/IEC 10646[42]/UNICODE[43]。在我国环境下,目前存在GB2312-1980[44]、GB13000-1993[45]和GB18030-2000[46]标准,其中GB18030在GB2312基础上进行扩充,在技术上是GBK(《汉字扩展规范GBK1.0》)的超集,已经是国家的强制性标准。GB13000-1993是ISO 10646-1的等同标准,GB18030-2000与它在字汇上兼容,通过代码映射表可以进行自由转换。

(2)特殊信息编码,涉及数学符号和公式、化学符号、矢量信息、地理坐标等的编码,例如基于XML的开放标记语言,如SVG(Scalable Vector Graphics)[47]、VML(Vector Markup Language)[48]、SMIL(Synchronized Multimedia Integration Language)[49]、MathML(Mathematical Markup Language)[50]、GML(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51]、CML(Chemical Markup Language)[52]、V oiceML(V oice Markup Language)[53]。

(3)数字文献结构编码,涉及如何定义文献结构,普遍要求采用XML DTD[54]/XML Schema[55]来定义文献结构(趋势是采用XML Schema),而且相关的文献模式定义应经过XML语法验证(validated)。

2.2数据格式

数据格式涉及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多媒体等数据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格式体系和格式标准。

(1)格式体系指数字内容创建中需要多种承担不同责任的数据格式,通常包括:

保存格式(Preservation/Archiving Formats),作为长期保存格式(有时又称原版格式),要求保存原始数据形式(例如图像、录音、录象等)的内容及其表现,采取非压缩格式;

浏览格式(Access/Viewing/Service/Reference Formats),作为正常存储和显示的格式,要求保证视觉质量、又降低传输成本,可采用压缩格式,可从保存格式中派生;

预览格式(Previewing Formats/Sampling Formats),作为预览信息,提供粗略内容表现,可采用大压缩比的格式,可从保存格式或服务格式中派生。

上述格式体系主要针对数字图像而言,但其根据不同用途来建立多种相互关联格式的思路和实践对音频、视频内容等都有实际意义。

(2)文本数据的格式标准涉及两种类型,作为文本文件、或作为图像文件。

作为文本文件时,描述体系要求采用HTML、XHTML、XML(早期还包括SGML 格式),其中XML格式的定义须是经过验证的XML DTD或XML Schema,用XML 标记的文本数据在交换时应可用HTML/XHTML格式表现。在不能有效处理HTML/XML环境下,应采用纯ASCII格式或CSV(Comma Separable Variable

Format)格式(例如DCMI DCSV[56])。如果文本资源本身是专门格式文本(例如doc、rtf、ps等),在保证应用软件可获得性的同时,应提供将这些格式文本转换纯文本文件或HTML/XML格式文本的公开方法,形成可靠的数据迁移机制(Data Migration)以保证未来能把专用格式文本转换为开放格式文本。当然,有些领域规定(或共同采用)某种专门的文本格式,形成该领域的事实格式标准,例如数学和工程计算领域的TeX/LaTeX格式[57]。

作为图像形式的文本数据可以采用TIFF(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格式[58]、JPEG(Joint Picture Expert Group)格式[59]或PDF(Portable Document Format)[60]格式,但由于PDF并不是开放格式,有些描述体系(例如NOF)规定如采用PDF时要建立开放数据迁移以保证可将PDF数据转换为开放格式数据。对纯黑白文本,也可以使用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61]格式扫描形成文本图像。

(3)图像数据的格式标准涉及格式类型和分辨率,根据保存、浏览或预览格式而有不同要求,例如对保存格式,多数描述体系都要求用非压缩的TIFF格式,分辨率往往要求600 dpi,但CCOP允许使用PNG(Portable Network Graphics)[62];对浏览格式,可采用JPEG或SPIFF(Still Picture Interchange File Format)格式[63];对预览格式,可采用GIF格式;对线图图像(Line-drawings),可采用PNG或GIF。

(4)视频数据的格式标准一般首选MPEG格式[64](但CCOP专门指出不应使用MPEG-1格式),另外也可使用Apple Quicktime[65]、MS Real Video[66]等专用格式。由于视频格式都存在压缩,因此数字视频数据的“保存格式”往往采用数字录象格式,例如DV、DVCam、DVCPro、digiBeta等格式。

(5)音频数据的格式标准比较复杂,除了常推荐的MP3外,还有WA V (Waveform Audio File Format)[66]、Apple Quicktime、MS Real Audio[67]等。与视频情况类似,音频数据的“保存格式”采用数字录音格式,例如CD-Audio(44KHz @ 16Bits)、DAT(44KHz @ 16Bits或更高)、AIFF(Audio Interchange File Format)[68]等。

(6)矢量数据的格式标准主要是SVG,也有建议VML的,另外业界的Micromedia Flash[69]也可能是可接受的格式,但类似于PDF格式,NOF规定如采用它的话应建立数据迁移机制来保证将数据转换为今后出现的开放格式。

2.3内容标识

内容标识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主要涉及对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70-71]。

(1)数字对象的唯一标识需要完整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机制,具体包括:A,命名域(namespace),定义所标识的数字对象的类别、范围、与其他命名域的关系等,往往代表一定的标识系统,在该系统内遵循统一的命名规则和程序;B,唯一标识符,在特定命名域内按一定规则给予数字对象的唯一和永久名字,作为命名

域的具体表现形式;C,命名机构(Naming Authority),按照一定规则和权限管理命名过程的机构;D,命名登记机构(Registry),存储命名登记数据的系统,具体存储内容可以是标识符/元数据、或标识符/地址、或标识符/地址/元数据等,可能辅助进行数字对象检索或地址解析;E,地址解析系统(Resolution System) ,负责将数字对象的唯一标识符转换成相应的物理存放地址。

(2)在因特网中数字对象的标识基准是URI命名机制[72]。按照目前定义,URI 机制为包括URN和URL的集合,其中URN作为逻辑化的资源名称,可以是某个机构或联盟对资源的统一命名,也可以是采用某种命名域制定的持久、独立于地址的资源标识符。URL作为物理地址,代表因特网上某个具体的地址。URN和URL 可以相对独立。URI既可以是URL,也可以是URN。URI 和URN的命名语法在RFC 2396[73]和RFC 2141[74]中规定。URI比URN的命名更抽象和通用。URI的基本格式是 ::=:

URN可看作从URI衍生出来的针对名称的唯一标识符,它的基本语法如下: ::= "urn:" ":"

其中是命名域标识符(Namespace Identifier), 是采用该命名域名称定义的唯一标识符(Namespace Specific String)。前缀"urn:" 是大小写敏感的字符。

严格说,URI及其URN、URL都没有规定具体的资源范围、命名规则等,仅定义唯一标识符的基本结构、语法和字符集等规则,独立于具体的应用。

URI机制为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统一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数字图书馆系统在关于数字对象标识的实现原则上强调要遵循URI机制。

(3)目前比较流行的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体系包括:

CNRI /Handle[75-76]、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数字对象标识符)[77]、SICI (Serial Item and Contribution Identifier,期刊与期刊内容标识符)[78]、BICI(Book Item and Contribution Identifier,图书与图书内容标识符)[79]、PII(Publisher Item Identifier,出版物件标识符)[80]、PURL(Persistent URL,永久URL)[81]、以及ISWC (International Standard Works Code,国际标准作品号)[82]、ISTC(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xt Code,国际标准文本号)[83]、ISMN(International Standard Music Number,国际标准音乐号)[84]、ISRC(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coding Code,国际录音资料号)[85]、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ng,国际标准书号)

[86]、ISRN(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chnical Report Number,国际标准技术报告号)

[87]、ISSN(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ng,国际标准期刊号)[88]。

(4)许多数字图书馆系统没有规定具体的标识符结构,而是对数字对象标识的原则予以规定。比较普遍的规定包括:

(a)数字对象必须按照规范的命名体系用一个唯一标识符予以命名,标识符本身应是逻辑的、不与物理地址捆绑的、而且可以通过标识符解析系统转换为相应的物理地址。

(b)数字对象命名所采用的命名体系的规则应是公开和明确界定的,命名体系应遵从IEFT/URI体系,应尽量采取标准或通用的标识符命名体系,例如DOI、SICI/BICI、或PURL等。如果自己建立命名体系,应保证命名体系名称(作为NID)本身的可解析性和命名体系解析机制的正常运转。

(c)提供数字对象的资源系统应该能接受以唯一标识符形式提供的指令、并将唯一标识符准确地解析为自己的内部标识。

(d)如果资源系统因技术或其它原因不能加入或建立公共命名体系及其解析机制,应建立内部的数字对象标识规则(或文件命名规则),使其它系统能够利用这些规则来标识相关的数字对象,也支持参考文献链接等功能。

(e)作为大范围的数字信息服务系统,需要考虑多个唯一标识符系统的互操作。

(f)许多数字对象可能由多个数字对象组成、甚至是动态组成的,它们的链接与复用往往需要通过标识机制来支持。

除了上述数据编码、数据格式和数字对象标识外,多数描述体系要求数字对象必须建立相应的元数据、并可通过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将两者链接起来,有些描述体系(例如IMSL和e-GIF)还建议数字对象有一定的验证机制,例如数字签名或数字水印。

2.4复合数字对象的建立与封装

在数字资源建设中,许多数字对象是由一系列的低层数字对象组合而成,例如由多篇文章组成的电子图书,由不同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组成的多媒体数据集,或者由多个多媒体数据集以及相应程序组成的课件等。因此在创建复合数字对象时,也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进行组合、封装、解析和调用。

长期以来,关于复合数字对象的研究和封装就已经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要内容[1](张晓林。信息系统的数字对象及其扩展技术,情报理论与实践,2002.1),但直到最近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与应用的走向成熟,它们才成为标准化的对象。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标准规范有MPEG-21、SCORM和METS标准。

(1)MPEG-21多媒体数字对象容器模型[89]

MPEG-21认为,一个多媒体数字对象在逻辑上和在具体传递与交换中被视为一个数据容器(Container),该容器可包含多个数据件(Item)以及若干描述项(Descriptor),每个数据件可包含多个组件(Component)并可能包含相关的描述项、选择项(Choice)、条件项(Condition)和附注项(Annotation),每个组件又

可包含实际数字资源及其描述项、锚点(Anchor)和条件项。其实,一个容器内可以包含若干子容器,一个数字件可以包含若干子数据件(sub-item)。如果一个数据件里没有子数据件、只有下层的组件,即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数据实体。MPEG-21定义了基于XML Schema的数字对象说明语言(Digital Item Declaration Language),通过该语言可以用一个XML文件封装和描述一个复合数字对象的内容和结构。

(2)SCORM内容封装模型[90]

SCORM(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是美国国防部与白宫科学技术办公室的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计划所提出的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它通过建立内容整合模型来描述、组合和封装复合对象。SCROM认为,具体的原始资源对象(Raw media,例如图像文件、文本文件、动画文件等,称为Asset)构成数字课件的最基本单元,当1个或多个Assets根据逻辑关系组成一个有逻辑意义的数字对象时就形成一个可共享内容对象(Sharable Content Object,SCO),而1个或多个SCO可组成一个实际使用的数字对象(Item),多个Items可(循环)组成上层Item或直接组成复合对象(Manifest),或者由若干个上层Items组成复合对象。复合对象以及其内部各Item或SCO都可以单独描述和登记,可以分布式存储,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开放机制对它们进行搜寻、链接、组合、交换,支持教育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和自动发现、组建、共享和扩展教育资源。在具体封装时,SCORM根据IMS内容封装规范,规定Manifest本身包含元数据、组织结构描述数据和资源数据(这些资源数据可以是内嵌的或者外部链接的)以及下层Manifests,并定义了自己的内容封装信息模型和基于XML的复合对象封装描述语言,通过一系列元数据元素来描述复合对象及其内部具体部分的特征和使用要求。

(3)METS元数据封装模型[91]

METS(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chema)组合模型是基于Making of American II项目关于复合数字对象的研究,致力于描述和封装包含多个、多类内容对象及其元数据的复合数字对象。为此,METS定义了一个组合复杂应用对象元数据的结构,包括描述性元数据(Descriptive Metadata)、管理性元数据(Administrative Metadata)、文件集(File Groups)和结构图(Structural Map)。复合对象中的各个内容对象体现为具体的数据文件(例如TIFF文件、GIF文件或XML 文本文件),一个或多个内容文件可组合成文件组,一个或多个文件组可组合成上层文件组,一个或多个上层文件组可组合成复合对象。这些内容文件和文件组(可能有多层)都被赋予唯一的标识号,它们的层级关系通过它们的标识号在结构图中予以规定。在文件集中则描述内容文件和文件组的名称、标识号、数据类型、长度、制作日期和URI等。在描述性元数据和管理性元数据部分,可分别装载复

合对象、文件组或内容文件的元数据,通过描述对象的标识号将元数据与描述对象捆绑起来。这些元数据可以是直接嵌入的内部元数据或是复用的外部元数据。对内部元数据,标记格式名称、名称域和具体的元数据元素内容;对外部元数据,标记其URI类型、MIME文件类型、元数据格式类型、元数据标签和实际记录的URI。无论对复合对象本身或其中的文件组、内容文件,都可以同时有内部和外部元数据,甚至可以有多个来自不同名称域或格式的内部或外部元数据。实际上,METS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内容文件、文件组或元数据,动态地组织复合数字对象。

客观地说,MPEG-21标准还在研究试验之中,SCORM和IMS标准主要应用在教学领域,METS标准尚未在实际数字对象组织中得到实质性应用,而且在数字出版、数字知识产权管理、远程教学等方面还有大量的复合对象研究与应用工作,因此需要对这个领域保持足够的关注。不过,MPEG-21、SCORM和METS在逻辑结构上的接近和在技术处理上的一致(基于XML的描述与封装)也许为复合对象的建立与封装规范确立了一个发展趋势。

3.关于数字对象描述(元数据)的标准规范

元数据作为描述数字对象的数据,是所有数字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的重要基础,因此也是描述体系的重点。一般来说,有些标准规范体系往往规定对数字对象进行描述的原则和基本方法,而另一些体系则往往在一个具体范围内规定实际应用的元数据标准与规范。

3.1元数据发展现状

数字图书馆领域很早就注意到元数据的重要性,注意到元数据在发现与确认资源、资源著录描述、资源集合组织、资源及其服务的利用和管理、资源长期保存、资源与服务系统功能与过程描述等方面的广泛用途。因此,不同领域、针对不同对象、或者出于不同应用目的,开发并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大量的元数据标准。以下表1是一个不完全的元数据标准列表(参考文献请参见讨论具体元数据时引注的参考文献和文献[92]):

表1 部分元数据标准

应用领域元数据标准

Core、IAFA Template、ROADS Templates

网络资源 Dublin

文献资料 MARC、Dublic Core、TEI Header、ONIX

ICPSR DDI、SDSM

社会科学数

据集

博物馆藏品 CIMI、CDWA、RLG REACH Element Set、VRA Core

政府信息 GILS、e-GMS、AGIL

电子出版 PRISM、ONIX

商务通信 VCard

地理空间信

FGDC/CSDGM、DLESE

metadata、CDL metadata、VRA Core、NISO TMI、数字图像 MOA2

DIG35

档案资料 EAD

SCD、RSLP CDS、RSS、CDF、MCF、Z39.50 Collection 资源集合 UKOLN

Profile、EAD

1807

技术报告 RFC

连续图像 MPEG7,MPEG21

计算模型 CSCM

Metadata

Initiative、SDMI

音乐资料 MusicBrainz

Metadata

视听资料 LC-Audiovisual

LOM、IMS、GEM、ADL/SCORM、DC-Edu

教育资料 IEEE

隐私保护 P3P

资源评鉴 PICS

资源长期保

CEDARS、NLA、NEDLIB、LC Digital Repository

数字权益管

ODRL、XrML

知识组织体

V ocML、XTM、DAML、OIL、OWL

系:

网络服务 WSDL、WSFL、UDDI、ebXML

3.2开放元数据机制

在分布和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对信息系统各层次内容进行定义和描述(即元数据应用)已不是一个本地和静态的问题,而是一个开放、动态和全局问题。元数据标准规范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开放元数据机制[93]。

(1)多元化和互操作下的元数据开放设计原则

在实际的元数据开发和应用环境中,由于应用需求的多样化和开发主体的多元化,现实环境中已经而且必将继续存在多种元数据格式,并且基于这些元数据格式,已经积累了大量元数据资源;而且,不同系统对同一数字对象往往有不同应用需要和描述角度、甚至不同的描述内容要求。但是,同一数字对象又可能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系统内被组合到不同的内容集合、应用功能和系统过程中,数字对象也经常在系统间被交换,因此它们的某些元数据(例如关于内容特征的元数据)可能不变,但另外一些元数据(例如关于应用结构、知识描述机制、使用控制、知识产权、长期保存等数据)则都可能随系统而变化。因此,从减低元数据应用成本、提高互操作性出发,希望能复用不变的内容;从提高描述针对性和应用效率出发,希望能根据自己需要来定义相应的元数据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元化元数据的交换、转换、复用来支持系统间的互操作。

为了在复杂的多元化和互操作环境中有效设计和应用元数据,开放元数据机制提出了模块化(Modularity)、可扩展性(Extensibility)、分布性(Distributedness)、递归性(Recursion)等设计原则[94],并在具体实现技术上通过开放架构来构造元数据格式,其整体结构通过层次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来容纳不同逻辑层次的数据,同一层中通过并行结构(Parallel Structure)来保证新数据的可增加、可嵌入,在并行结构中应采取开放罗列方法(Open Enumeration)来保证组合的开放性。实际上,从Dublin Core及其扩展机制开始,许多元数据格式都体现了这些原则和技术。

(2)元数据应用协议

元数据应用协议(Application Profiles)[95-96]指应用系统所建立的元数据应用规范,从若干个元数据模块(Metadata schemas or namespaces)中选择复用合适的元素来组成应用元数据格式,以适应自己的专门需要。对于被复用的元素,应用格式将对其来源名称域、出现次数(Cardinality,例如是否必备、可否重复等)、内容描述方式或规则(包括编码体系、取值范围、标记语言等)、相互依赖关系等作出规定,有些情况下还可对元素的语义进行限定。应用格式还可包括自己定义的元素或子元素,可嵌入第三方元数据内容。

应用协议作为面向具体应用的元数据格式,是实现元数据模块化、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的基本工具,可以有效避免应用系统重新设计和定义自己的元数据,可以借助复用的元数据模块促进元数据内容的互操作性。但是,应用协议也需要严格

的语义定义和使用规则来保障通过复用和扩展所形成的应用格式的描述清晰性、逻辑整体性、语义一致性和操作规范性。

可以说,当前许多已经广泛应用的元数据标准实际上是元数据应用协议,例如电子政务方面的e-GMF、AGIL、AGIL(Australia Government Information Locator)、[97],资源集合描述方面的RSLP CDS[98],一般资源描述方面的NSDL元数据,地理空间信息描述的DLESE[99],以及许多教育资源元数据。

(3)元数据的开放描述和开放登记

为了支持开放元数据机制,需要采用开放描述的方法来保障元数据格式(包括元数据应用协议)的可发现、可解析、可转换。这要求:采用开放语言定义和描述元数据格式,例如ISO 11179[100]、XML、RDF、XSLT等。采用公开知识体系定义和描述元数据语义,例如基于开放语言的数据元字典(Data Element Dictionary)和概念集(Ontologies),可以直接继承和扩展上层的公开知识体系。基于开放语言建立定义链,利用XML Namespace/URI,明确定义每一层对象,建立各层定义信息之间的链接,声明所有用到的定义信息,链接所有的定义信息,保障所有定义信息的可公开获取性。建立公开认证与唯一标识机制,对元数据格式及其支撑工具(例如编码体系、转换格式等),通过公开认证机制进行认证,以唯一标识符标识,保证唯一识别指定内容。建立元数据登记系统[101-103],公开登记发布元数据格式及其支撑工具,供公共查询和调用。开放描述得到强劲发展的典型实例是美国国会图书馆提出了MODS(Metadata Object Description Schema)[104]和MARCXML[105],前者可以将MARC记录中的有关数据字段组织成基于XML的元数据格式,后者可以将MARC记录转换为基于XML的记录形式。

3.3元数据选择与应用原则

(1)元数据应用原则

某些数字图书馆系统根据自己需要具体规定了本系统所选择的元数据标准或元数据应用协议,而另一些数字图书馆系统则注重规定元数据的应用原则,这些原则基本体现在以下各点共识上:

a. 任何希望提供公共、长期和可靠服务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都应该编制关于数字对象的元数据;如果因为特殊原因没有或暂时没有编制数字对象的元数据,也应该提供关于资源集合的元数据。

b. 采用标准的或业界通用的元数据格式;有些系统(例如CCOP)专门规定没有充分的合理理由,数字资源系统不要创建自己的元数据格式。

c. 所选择应用的元数据格式应适用于具体的资源类型和应用要求;尤其在美国,由于各个领域都存在各自的元数据格式,例如TEI[106]、GILS[107]、FGDC/CSDGM[108]、EAD[109]、VRA[110]、IEEE LOM[111]等,甚至关于同类对象也

有不同元数据格式,例如MARC[112]与ONIX[113],这些格式往往针对不同的应用需要。因此,IMLS鼓励各数字资源建设单位选择适合自己资源类型和应用任务的标准的或通用的元数据格式。与美国不同,欧洲和加拿大在承认各个建设单位应选择适用的元数据格式的同时,往往建议或要求采用某一元数据格式作为核心集。

d. 元数据应包括技术元数据,即关于数字对象创建、使用等的技术条件的数据,从而支持所描述的数字对象的长期保存及可能的仿真或迁移处理;元数据也应包括管理元数据,即关于数字对象使用过程中的存取权限、知识产权、保存控制等的数据,从而支持对数字对象的有效管理。当然,描述性、技术性和管理性元数据也许应通过开放链接方式组织在一起,以适应元数据交换、复用和动态定制等方面的要求。

e. 元数据内容描述应使用标准的内容编码体系,包括主题或分类词表、资源类型、语种、国别或地区、日期或时期等,从而保障内容描述方式的标准化和描述内容的可交换。

f. 元数据格式应支持互操作,这一方面体现在形成由格式定义、语义定义、概念集(Ontology)[114]定义、标记语言定义、内容编码体系定义、应用规范(Application Profiles)定义等组成的定义链,一方面往往意味着所有定义应该是公开的和基于开放标准和开放语言的,再一方面往往要求元数据格式提供与其它通用格式的规范转换机制,尤其当所选用的格式不是标准格式时更应如此。

g. 元数据本身也是数字对象,因此也可唯一标识和长期保存,也有它自己的管理数据,也应该提供相应的验证机制。

(2)关于元数据标准的选择

在选择具体的元数据标准时,一些系统会根据不同资源类型分别规定不同的格式,另一些会按照统一的检索和交换需要来规定统一的核心格式及其扩展方式,还有一些则只是制定元数据格式选择原则、并不具体规定元数据格式。

a. 部分系统允许使用多种元数据格式,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推荐多个格式,例如OhioLINK对它的Digital Media Center的资源格式规定:一般科学与技术资料,采用Dublin Core(DC)格式[115];人文科学/档案资料/音乐资料,采用DC格式;生命科学和医学资源,采用基于DC的扩展格式;地理信息资源,采用FGDC/CSDGM 格式;艺术与建筑资源,采用VRA Core格式。

许多系统推荐使用一种元数据格式作为核心格式,允许在核心格式基础上 b.

按规范方式进行扩展。例如CCOP规定所有项目或者直接使用DC格式、或者提供所使用元数据格式与DC之间的规范转换;CDP等“地方性描述体系”也规定所有项目必须提供DC格式的元数据。又如,NSDL规定将DC作为核心元数据格式,并通过复用IEEE LOM元数据格式中的若干元素对DC进行扩展,构成NSDL教育元数据,规定所有NSDL项目必须使用DC或扩展后的DC,另外还可接受其它8种可利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析

浅谈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析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图书馆海量存蓄和媒体多样化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由于社会的进步促使信息产量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电子出版物等及科技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式对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储存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大。从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CB、TB甚至PB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海量存储的极好例子。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目前,常见的在电子图书采用的文件格式TXT、DOC、PDF、HTML、SGML、XML、WAV、MP2、GIF、JPEG、MPEG等。这些媒体信息仅仅对其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信息内容加以再加工,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标引、数据加工、限制、缩放等。 2.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和管理方法 一个良好的、高速的网络运行环境是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突破了数字信息存放的地点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还是需要人为的加上一些限制,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

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上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读者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中,往往被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所束缚,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使用性,无法更好的发挥。而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有组织的连接起来,同时它还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约速,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去获得任何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3.具有智能的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软件简单的将传统的图书馆中惯用的检索手段如关键词、提名、布尔逻辑等查询方式应用于数字图书馆,但远远无法解决数字图书馆中浩瀚的信息资源的查准和查全的问题,而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的海量和多媒体信息需要有智能化的搜索引擎、交互式智能化而又简单易用的多媒体检索工具、让读者在数字化图书馆系统的各种数据库和知识库中获取有组织的、连续性的、真正所需的信息资源,让使用者不必预先了解或学习检索各种类数据库的技术和方法,这就是意味着数字图书馆必须有异物平台的统一检索界面的功能,并可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服务。数字图书馆在检索方法上的要求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熟悉的自然语言,不断地与系统进行交互,逐步缩小搜索目标,并将检索结果予以知识化关系,最终获得确切的信息资源,检索的结果可以有多种形式的显示、表达或演示甚至构造虚拟现实。 4.拥有多种媒体、多种语言、全文检索 数字图书馆所收藏的资源信息不限于印刷体,而是具有声音、图

谈谈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谈谈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广大群众对于精神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图书馆可以有效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满足目前的生活状态。我国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目的就是为人们提供知识信息,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及开展社会教育等任务。因此,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公共图书馆也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不断优化完善自身的模式,丰富自己的功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发展趋势;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255.75 引言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国才正式有了互联网,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重要,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公共图书馆进行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优化。由于市场经济的变化,也使公共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导致公共图书馆也必须要进行转变,将实体与网络结合起来,打造新型的适合目前社会形势需要的公共图书馆。 1 公共图书馆与战略管理理论 1.1 战略管理与战略规划 “战略”一词最早是由军事领域引进,逐渐融入到企业管理当中,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创新,“战略”已经成了企业非常重要的管理理论。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与非营利组织,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安索夫正式提出了“战略管理”由。管理人员为了确保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内外部环境、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对经营活动进行指导。 战略资源就是对自然、人工资源的统称。公共图书馆的战略资源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技术、教育、服务、人才以及馆藏等等。公共图书馆实施战略管理,就是为了确保自身的发展不受阻碍,所以在开展经营活动的时候会开展战略制定、评价的工作。 1.2 战略规划定位分析 (1)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必要性。第一点,我国社会环境的发展要求就必须要开展战略规划。发展战略与发展环境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发射改变,相应的战略也必须要进行调整。随着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通过战略思维开展规划工作。 (2)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实际体现。战略规划最为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面对所有复杂的环境。实际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团队主要是由图书馆人员以及其他的利益组成,第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对图书馆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之后据分析结果对目标进行确定。 2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2.1 宏观外部环境 (1)政治环境。自建立公共图书馆一来,最为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传承人类文化,在保存的过程中起到社会教育以及开发智力资源的作用,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2013年文化部颁布了《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早《规划》中对公共图书馆进行了明确指示,公共图书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的主要阵地,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在2015年也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强调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免费开放工作、统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对公共图书馆运行机制及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优化;从法律体系、人才建设、以及财税上有效保障了图书馆服务。(2)经济环境。

图书馆未来发展重点方向与愿景.

圖書館 壹、圖書館未來發展重點方向與願景 本校圖書館以現有的館藏為基礎,並根據大學教育的宗旨-蒐集、組織、整理與運用圖書資源(圖書資源包括圖書、期刊、資料庫、視聽多媒體、網路資源等),針對服務項目與館務的整體發展上做進一步的調整與規劃,以配合大學部、研究所以及推廣教育的發展方向與需要,達到保存知識文化、配合教學工作與推廣學術研究三大使命。 配合此三大使命,本館將逐年加強下列工作: 一、依系所課程、研究層次及推廣教育之需求,逐年增加圖書採購經費,以提供專業館藏。 二、建立核心館藏期刊,並結合館際合作資源,共同研發建置紙本及電子期刊館藏查詢系統, 以提昇期刊服務品質。 三、強化圖書館數位資訊整合服務能力,提供更簡便的資源檢索管道以及師生查找資料「一 次到位」(One-Stop Searching)的服務。 四、提昇本館圖書推薦及採購流程,有效提供師生方便迅速的圖書資訊服務。 五、結合多媒體視訊系統,提供更多元化之教學資源。 六、加強收藏本校教職員生之論文著作、教材及本校舉辦之研討會論文集、活動記錄等,透 過數位技術,予以典藏及流通,以建立本校數位館藏。 七、持續推動本校學生使用數位學習相關教材與軟體,以利提升個人學習力與就業力,並面 對外部環境強大的競爭力。 八、積極參與全國大學及技專校院館際合作,以加強資訊交流,並透過聯合採購、合作典藏 等計畫的實施,使本館得以更有效地運用既有資源並擴大服務範圍。 九、加強館員參考服務的專業訓練。 貳、環境分析與計畫原則 環境分析: 圖書館總面積為五千四百餘平方公尺,至九十八年七月止本館之圖書、非書資料、期刊、報紙、電子期刊與資料庫等資源共有三十萬餘冊(件/種)。為提前因應未來的研究與教學需求,館藏政策的調整與規劃將朝向專業化、精緻化及建立富有特色之科技大學圖書館邁進,以提高本校之競爭力。 此外,為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圖書資訊需求,積極透過館際合作方式擴大圖書館的虛擬館藏,目前與本校圖書館簽定館際互借合約的各地區大專校院圖書館,包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成功大學、中正大學、中央大學、彰化師範大學、中原大學、元智大學、龍華科技大學、清雲科技大學、開南大學、南亞技術學院等校,以滿足讀者多樣化的資訊需求。再者,為提昇社區文化及擔負社會責任,本校圖書館積極推廣社區居民閱覽服務,並與 圖書館-1

图书馆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信息中心,与教学、实验并称为高校的三大支柱。 教育部《普通高校图书馆工作规程》(2015年修订)中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传统图书馆以“藏书”、“借阅”和“内部业务”为三大主要功能。信息化时代,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信息的急速更新使传统的以“藏”为主的运作模式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如馆藏的空间不足、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跟不上等。读者通过网络能更快、便捷地获取信息也导致图书馆使用率降低。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对图书馆进行革新,以适应时代转变。当下,高校图书馆的发成呈现出使用与管理一体化、实物馆藏与电子信息一体化、空间布局开放灵活化、多功能信息综合化四个特点。 (一)图书馆功能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承担了更多的职能与服务。 1.资源中心 图书馆早期的发展都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主体。古代图书馆主要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能,这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只是由于技术的进步,馆藏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趋向多元化。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在网络上得以共享,让使用者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2.学习中心 高校图书馆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进入状态,全神贯注地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学习和完成作业,此类行为从表面上看与一般性阅读极为相似,但实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使用有限,重点是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空间。

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图书馆管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图书馆是一个孤立的实体,是一种使人类记忆得到保存的社会性质的机械装置,将图书中的内容复制到人们大脑中的一个工具。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应该符合时代进程。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的众多弊病不断暴露,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针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图书更新较慢的问题,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充分的应用信息数字化的管理模式,从而降低图书采购成本,提高图书馆的提高整体水平。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近年来兴起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却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果,各大图书馆相继采用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之后都给自身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本文以分析传统图书馆管理上的缺陷和漏洞入手,重点分析新型的图书馆图书管理模式,并对我国的图书馆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提出更加贴合实际的创新型图书管理模式。 一、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现状 1、不重视全面平衡发展。各类型图书馆管理研究不平衡。环顾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领域,很多研究成果多倾向于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高校图书馆管理研究一直成为图书馆

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而关于公共图书馆和其他类型图书馆管理的研究成果相对不多,相对薄弱。作为国内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和其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该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相对平衡。 2、忽视实践研究。没有健全的实践研究,对理论借鉴比较生疏。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将实践深入其中,对实践性的研究活动没有提高重视,只是为了研究而进行研究。过多的理论研究占据近十年图书馆管理研究的半壁江山,而实践研究相对不足,也很少看到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这将导致今后图书馆事业的畸形发展。 3、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不具备完善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研究,研究内容和现代社会极不相符。多数有关图书馆的研究和如今图书馆的内外在因素极其不符,是一种非常被动的反应,没有针对环境变化而存在的主动性反应。不管是在图书馆业务管理上,还是知识管理的研究上以及关于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管理的研究,都缺少应有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即使有所涉猎,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缺少实践的根基,难见可以操作的方案。 二、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落后的原因 1、图书馆管理实践相对传。图书馆管理实践极大的影响了图书馆管理研究。即使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和方式,可是图书馆管理实践方面还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30T09:42:40.0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4期作者:杨千柳 [导读]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阅读服务机构,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聚集的宝库,还是公众获取信息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文化、共享信息以及进行社会教化等的平台。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图书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000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阅读服务机构,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聚集的宝库,还是公众获取信息知识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传播文化、共享信息以及进行社会教化等的平台。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备受瞩目,如何创新完善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阅读服务的质量,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以期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公共图书馆作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在提高社会科学文化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阶段,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在创造和应用知识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同时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在新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对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进行改革创新,推动图书馆的信息知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同时促进公共图书馆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其社会价值,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以及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 一、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理论概述 在当前阶段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认同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包括以下内容,在未来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势必会更加突出,其在国家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会更加凸显,同时其文化服务功能也会增强,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以及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在新时期通过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的改革优化,其社会价值会发挥得更充分。这具体体现在:首先公共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会更加强大,成为城市居民开展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都将得到拓展;其次,公共图书馆会融入信息网络技术,传统的文化单向传播交流方式将向着双向的互动交流转变,与新时代和新技术的结合,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练习会更加便捷和密切;最后,公共图书馆会改变传统的以书为核心的工作方式,在未来发展中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工作将围绕读者的需求来开展,其将会更加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不止在于实体图书馆的发展,还包括虚拟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并且在新时代,数字图书馆更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二、新时代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基于数字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上发展起来,通过数字网络技术可以转变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通过网络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主动服务。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数字图书馆可以将原有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宣传,再加之对读者进行便捷式阅读的引导,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数字图书馆不仅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多语言数字资源,还能为读者提供信息数字化的远程服务,全方位满足读者的需求。 数字图书馆相较于传统图书馆而言具有强大的功能,它以网络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方法为支撑,不仅能实现智能化的信息检索,还能为为读者提供更多生动形象且具体现实的可视化信息。同时数字图书馆不仅功能强大,还操作简便,读者在进行检索操作时只需要输入一个信息检索点就可以得到相关的所信息资源,为得到更加精确的资料还可以直接输入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精确检索,数字图书馆会根据输入指令检索出读者所需的内容。 三、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1.实现公共图书馆传媒平台的有效整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指导方面,不仅保留了传统媒介并发挥其优势,还融入了更多新兴媒介进行图书馆的宣传推广,如微信、微博、图书馆网页等,这样能够拓宽阅读指导服务的途径,使读者能够多方面地接受到信息,从而实现更加便捷的阅读。同时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融入新媒体技术能够转变传统图书馆的单向交流方式,增强图书馆平台的互动性,实现媒体平台的整合。图书馆传媒平台的整合是多方面的,实现了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价值的全面解读,为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公共图书馆开设微信公众号能够及时地向读者推送新闻资讯,并为读者提供检索和下载文献的平台,在推送信息时应用新技术融入音视频资料,不仅能够更新读者的视听体验,凸显图书馆特色,还能够更加吸引读者,同时定期的微信推送可以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受时空限制的文献检索和下载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移动服务的水平。其次,公共图书馆利用微博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在符合大众认知的基础上使用个性化的语言增强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根据大数据的信息整合分析,还能对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行归类,微博平台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阅读服务,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个性化的微博服务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微信和微博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种传媒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会整合更多的传媒平台,以此俩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2.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 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公益性阅读服务机构,其作用在于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信息资源以及文献资源,丰富社会公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帮助公众进行终身学习,同时公共图书馆还服务于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在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中需要实现现代化管理,从而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充分发挥,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中,一方面是要借鉴国内图书馆管理的先进理念、经验以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从而转变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树立起现代化管理理念,形成主动服务方式;另一方面是要在公共图书馆的各方面管理中融入信息化技术,加强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网络技术为公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且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 3.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 新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必定包括人性化的服务,即是以读者为中心,贯彻人本主义理念。首先,在信息时代,信息更加丰富,信息发布和获取的渠道也更加广泛,而读者在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阅读个性化需求增加,这就需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更具个性化,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是要充分关注读者的特殊化需求,挖掘特色,实现文化、娱乐及人文关怀服务的一体化。其次,为满足读者更广泛更优质的阅读需求,公共图书馆会加强与文化馆和博物馆的合作,同时完善图书馆的功能,对接无线客户端使读者可以轻松预约查询、预定、归还等业务,还可进行扫码阅读海量电子图书。最后,公共图书馆为彰显人文特色,突出人性化服务特征,还会实现个性化的阅读定制,读者可以根据标签、收藏来获取感兴趣的资源。在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只有注重人文特色,注重人性化服务,才能实现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势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发展趋势 摘要:公共图书馆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就是阅读推广。在阅读推广发展的 背景下,全社会应该重视阅读问题,推动图书馆改革创新。近年来,公共图书馆 的推广处于四个阶段,包括:阅读推广活动日常化,开展阅读推广的地区差距缩小,图书馆馆阅读推广部门边界消失,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阅读推广。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趋势 在国际图书馆的论著资料中,阅读推广与学习素养、读写能力、终身学习等 因素息息相关。阅读推广的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是互 联网平台助手。本文所研究的图书馆阅读推广,主要是图书馆展开的促进阅读学 习素养的一系列公益活动。 1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发展的背景 1.1社会对于阅读的重视 图书馆阅读推广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主要表现在全社会对于社会阅读问题 的关注,我国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阅读在国民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诗书济世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传统。但是,在1999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中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10年在逐渐下降,低至百分之五十的结果被媒体传播,并将此数据用作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尽管各个国家之间的数据比较不能作为反映 国民阅读率的真实性,但其传播速率之快冲击了我国国民的阅读自信心,因此, 国家和社会人士对于全民阅读开始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媒体平台开始推广阅读, 宣传阅读,甚至提出设立阅读日的建议。直至今日许多图书馆的推广活动都是以 城市读书活动为起点进行发展的。 1.2图书馆领域相关专家的引导 中国图书馆协会在推动我国图书馆推广阅读发展的进程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2003年,图书馆协会已经将全面阅读列入改回日程,同年,在北京首次启动 世界图书日活动。2009年成立阅读推广委员会,多次评选为先进单位。此外,近 年来还参与建立了多种促进阅读推广的公益活动,并且在中国图书协会的影响下,部分城市也开始效仿成立地方阅读推广委员会,都在积极宣传和普及图书馆阅读 推广的重要措施。 阅读推广不仅受到国家的重视,也受到全社会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据学术 网统一,关于推广宣传图书馆阅读的学术论文和专著数量在逐年增加,特别是随 着研究深入,一大批青年学者也投入到阅读推广的建设领域中,拓展了我国图书 馆推广理论领域。 1.3推动图书馆服务改革创新 进入新世纪以来,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在不断创新,从图书馆的开放到追求 平等、免费服务。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图书馆以及实行了免费阅读服务,但是,免费阅读服务不能看做是图书馆的创新行为,基层图书馆至今还存在门可罗雀的 现象,并没有形成借阅阅读的热潮,更有甚者,图书馆阅览室成为了写作自习室,占用阅览室的座位进行写作办公。这些现象真实的反映出我国图书馆阅读率下降 的原因。所以,更加要开展图书馆服务的改革创新,由于传统的书刊外界与信息 咨询已经基本完善,因此,图书馆服务改革创新的目标主要放在阅读推广等新型 服务,用来吸引读者走进阅读。

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讨

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趋势的探讨 摘要:文中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为目的探讨了数字图书馆储存和媒体多样化,对不同的媒体采用不同的存储与压缩方式,根据不同的读者拥有多种语言检索,主动地为读者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提供导航式和个性化服务,分析了数字图书馆模式的组成即:网络和通讯;信息资源,数据库管理和检索系统以及附加的咨询系统。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相关标准和规X,采用不同的元数据格式,利用网络接口等功能全文检索信息资源。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读者信息资源数据库 每个读者都有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刊,在书的海洋中遨游的经历,但是数字图书馆却是内容无限、图文并茂、无边无界的数字化的空间。对数字图书馆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数字图书馆不是简单的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或者仅仅建立一个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怎样才是真正的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和含义呢?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一种能为读者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分布的大规模和组织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的访问,并获取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资料。 一、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1.数字图书馆海量存蓄和媒体多样化 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数字信息资源。由于社会的进步促使信息产量飞速增长,网络的普及和

电子出版物等及科技新型手段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使用更便利。这样的形式对图书馆来说信息的收集量,处理量和储存量也相应的不断增大。从图书馆存储信息的度量单位由kb、mb、到cb、tb甚至pb 就是一个数字图书馆需要拥有海量存储的极好例子。 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多种媒体、数字信号可以处理多种媒体的信息,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虚拟空间等。对于这些不同的媒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文件存储格式和压缩方式,目前,常见的在电子图书采用的文件格式txt、doc、pdf、html、sgml、xml、wav、mp2、gif、jpeg、mpeg等。这些媒体信息仅仅对其数字化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对信息内容加以再加工,根据各种媒体的特性进行标引、数据加工、限制、缩放等。 2.具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和管理方法 一个良好的、高速的网络运行环境是运行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对数字信息的存取已经突破了数字信息存放的地点的限制,然而在网络空间中,我们还是需要人为的加上一些限制,必须重视网络空间的安全。在数字图书馆中也应根据各种应用本身的需要来划分不同的层次,网上用户的使用层次也根据各馆的政策和规定检索不同层次的信息。读者在对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中,往往被图书馆的地理位置所束缚,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使用性,无法更好的发挥。而数字图书馆已远远超越了地理位置的限制,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数字图书馆有

浅谈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图书馆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图书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关键是要树立“自动化、网络化服务”的理念,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以高校图书馆网站建设为平台,以提升馆员队伍素质为重点,不断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时间、空间,提升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服务能力,更加高效便捷地服务于院校教育、教学、科研。通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日益频繁,高校的知识宝库也得到了丰富。 【关键词】图书馆;未来发展;信息化;趋势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我们的生活生产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图书数量、文献期刊数量等也随着信息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传统图书馆的运营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图书管理的发展需求。传统图书管理受到本位思想的严重束缚,长期坚持文献资源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运营发展。其次,图书馆内部图书量的增加,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现出“力不从心”的状态。目前,图书馆学者对图书馆运营的工作重心着重于图书馆的自身建设和技术开发应用的问题方面,图书馆的管理逐步面向客户的要求完善服务方式,以客户的需求为工作的出发点,立足于国内图书馆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硬件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图书馆数字化技术管理的功能。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赋予了传统图书馆运营管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中小型传统图书馆职能的转变,需要加大对其的研究力度,对中小型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建设寻找新的发展模式,从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对传统图书馆发展转变模式进行系统的规划,健全图书馆资料库的资源建设,完善图书馆的管理网站建设和资源共享模式建设,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传统图书馆的创新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寻找传统图书馆未来发展之道的最大发展潜力。 1. 图书馆网站建设趋势 1.1图书馆网站是一个开放的虚拟图书馆。 它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网络化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已经列入了院校的等级认定和各级考核评估,它的重要意义正在被逐步重视。依托图书馆网站,我们能够拓展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为读者提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存储形式、信息组织形式、信息处理和输出形式、信息传递速度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比传统图书馆有重大的改革。数字图书馆被人们称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模式,这种图书馆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分布于各处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利用,是用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快捷方式,是一种信息环境而不是具体的图书馆形态。数字图书馆依靠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声音和图像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方式进行存贮、传输和处理,将图书馆的多种资料信息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存储起来,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各种数据库及光盘资料。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1)信息存储数字化;(2)支持网络多元化;(3)信息共享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计算机和因特网带来的文献信息载体形态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是图书馆的存在方式、运行机制和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的黄铁军先生认为:建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它需要从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的管理及服务两方面做长期的工作。图书馆应该适应发展模式的变化,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工作,将图书馆馆藏信息实现数字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向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使馆与馆之间可以共同采访、编目,共同建设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同利用网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功能,为用户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情报检索等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快速的文献信息传递方法,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文献信息。用户不必到图书馆,就可

中国公共图书馆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

中国公共图书馆行业现状调研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报告2016-2021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报告目录】 第1章:公共图书馆研究背景 1.1公共图书馆定义、功能及作用 1.1.1公共图书馆定义及性质 1.1.2公共图书馆基本功能

1.1.3公共图书馆重要作用 (1)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1.2公共图书馆发展政策环境解析 1.2.1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政策的变化 (1)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 (2)向“免费开放”转变 1.2.2公共图书馆最新政策解读 (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解读 (2)《文化部“十三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解读 (3)《全国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解读 (4)《“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解读 1.3公共图书馆发展社会环境解析 1.3.1文化产业的地位及发展概况 (1)文化产业的地位 (2)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1.3.2居民收入及文化消费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2)居民文化消费分析 (3)居民阅读习惯调查分析 第2章: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 2.1公共图书馆发展规模 2.1.1公共图书馆机构及从业人员规模 2.1.2公共图书馆藏书规模 2.1.3公共图书馆设施规模 2.2公共图书馆经费收支情况 2.2.1公共图书馆经费收入情况 2.2.2公共图书馆经费支出情况 2.3公共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情况 2.3.1公共图书馆借阅情况 2.3.2公共图书馆讲座组织情况 2.3.3公共图书馆展览组织情况 2.3.4公共图书馆培训组织情况 2.4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状况 2.4.1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个数及藏量比较 2.4.2各地区公共图书馆设施情况比较 2.4.3各地区公共图书馆主要业务活动情况比较 2.5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情况 2.5.1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

浅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SCI -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ECONOMY 2011年第21卷第30期 Study on the Servic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DU Liang ,ZHAO Fei ,WANG Fang ABSTRACT :The innovative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is an active service manner of organizing systematically library ’s various resources by applying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dvanced management methods and means for adapting to the constantly changing technical environment and increasingly personalized readers ’demand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of servic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from aspects of the service resources ,service modes ,service means ,and technical supports ,etc .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innovation ;innovative strategy ;innovative mode [3]张燕萍,谷皓.Web2.0模式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挑战与机遇[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6):719-722. [4]王建涛.RSS 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7):86-88. [5]朱明.数据挖掘[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8:4.[6]韩丽.Agent 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J ].现代情报,2008(4):104-105.(实习编辑:薛艳) ──────────────── 第一作者简介:杜 亮,男,1978年11月生,2011年毕业于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学专业(硕士),馆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辽宁省沈阳市道义经济开发区道义南大街37号, 110136.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馆内人员及读者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及信息资源的管理。高校图书馆始终处于信息领域的最前沿,因此它的管理,也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有所创新和发展。 1以人为本是图书馆行政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 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就提出了“以人为本,服务创 新”的会议主题,其中“以人为本”的“人”包括两层含义,或者说是两种角度,一是图书馆员,二是读者。而针对高校图书馆来说,以人为本则注重的是馆员及广大师生的利益[1]。1.1以人为本在管理中的运用 近年来,国内高校发展速度惊人,但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资金都投入到了校内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上,“人”的因素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影响了高校的全面发展。而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重点都着眼于对图书馆的场馆设施建设、数据库建设及搜索系统改良等方面,在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上,相对较为落后。而进入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各行各业都开始显露出它的优越性。因此,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高校图书馆管理者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对图书馆管理者而言,以人为本的核心就是充分地了解人,关心人,发挥馆员的特长,激发其潜能,从而达到合理管理,提高整体团队工作效率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图书馆管理者首先应该去充分地了解每个馆员的特长及不足,为其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扬长避短,使其能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应该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尊重馆员的个性及劳动成果,客观地倾听馆员的工作意见,满足馆员的合理需求,并且鼓励馆员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只有这种科学文章编号:1005-6033(2011)30-0038-02 收稿日期:2011-09-05 浅谈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发展趋势 芦 斌 (宁夏大学图书馆,宁夏银川,750021) 摘 要:从图书馆内的人员以及馆藏信息资源两个方面的管理入手,分析了如何在新 的形势下,使高校的图书馆管理与时俱进,为高校的师生提供更好地获取知识及信息的平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以人为本;信息化管理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38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1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数字图书馆在信息存储形式、信息组织形式、信息处理和输出形式、信息传递速度和服务方式等方面比传统图书馆有重大的改革。数字图书馆被人们称为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模式,这种图书馆的实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分布于各处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动态搜寻、利用,是用户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最快捷方式,是一种信息环境而不是具体的图书馆形态。数字图书馆依靠数字化技术把文字、声音和图像转化为数字形式,采用数字方式进行存贮、传输和处理,将图书馆的多种资料信息通过计算机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存储起来,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各种数据库及光盘资料。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是:(1)信息存储数字化;(2)支持网络多元化;(3)信息共享网络化。 数字图书馆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是计算机和因特网带来的文献信息载体形态和传递方式的变化,也是图书馆的存在方式、运行机制和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的黄铁军先生认为:建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它需要从资源的数字化和资源的管理及服务两方面做长期的工作。图书馆应该适应发展模式的变化,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工作,将图书馆馆藏信息实现数字化,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向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2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使馆与馆之间可以共同采访、编目,共同建设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共同利用网上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功能,为用户进行信息的快速传递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电子文献传递、情报检索等服务,可以借助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快速的文献信息传递方法,给用户提供所需要的文献信息。用户不必到图书馆,就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从网上得到更充分、准确的参考资料。以前信息研究者依靠手工查找资料,凭借个人的判断力进行研究,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所得资料不完全,研究问题不充分。利用网络开展读者服务,使图书馆原来面向社会服务所受到的诸多制约不复存在,可以将用户、图书馆和信息服务系统连结起来,向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3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普及,“互联网+”平台建设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 略项目。“互联网+公共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加快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转型,才能实现我国历史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就互 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工作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对公共图书馆事 业的发展提高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 随着国家进一步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公共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 种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应运而生,给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才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与转型,并提供更加高效、便利的公共服务。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公共图书馆地位 公共图书馆本身具备五大职能,即文化保存、开展教育、开发智力、传递信 息以及提供娱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开始变多, 同时在保存文化的形式上也趋于多元化,公共图书馆的五项职能在网络技术的帮 助下也可以实现。除此之外,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优化,与场地和时间没有关系,这样群众可以在比较便捷的方式下来获取信息,这样就 使图书馆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已成为大势所趋。 二、当前我国“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的创新探索 2.1我国“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研究进展状况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为图书馆的资源创新、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提供新的 手段。目前,业界已举办了多界“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学术研讨会。如2016年3月25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互联网+下的图书馆知识空间 建设”学术研讨会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以“互联网+”思维和开放的思想,系统 地探索了如何建设一个馆员能够随心所欲组织、展现和推送资源与服务,用户自主、精准、快捷地挑选与获取资源,自由、有序、持久地保存和使用资源,属于 自己终身拥有的“知识空间”,从而建立新型的数字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体系,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的支撑。 2.2互联网+公共图书馆”的创新实践 2.2.1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传统服务提质增效 “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不应单纯将互联网作为工具运用,要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明确供需关系,改变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新空间、新资源等为用户打造更加精准、个性、智慧 的公共文化服务,以主动驾驭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例如图书馆利用移动 互联网技术与图书馆服务相结合,推出手机 APP,为读者带来海量图书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2.2.2提供个性服务,打造新的服务增长点 随着以数据化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时效性、个性化要求 越来越高,图书馆可通过对信息系统内海量数据的分析与挖掘,精确锁定目标读者,预测其深度需求,并实时推送,同时也可为馆藏决策采购提供数据支持。例 如图书馆基于“互联网+”全新的思维与理念,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发展与传承的载体,是人类获取文化知识的服务机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阅读意识也随之不断提高。新时期,阅读推广成为了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服务之一,全社会高度重视阅读文化的发展,建立公共图书馆也成了推动社会阅读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图书馆推广的发展趋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促进阅读推广。 标签: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阅读现状发展措施 全世界把4月23日设定为“世界读书日”,其目的就是为了唤起人们的阅读意识,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培养和提高公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国家建立公共图书馆就是为了让不同階层的人参与阅读活动,重视阅读,积极参与社会阅读的推广,通过宣传,使得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阅读推广中,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的服务机构,要努力突显自己的使命,成为发扬文化、发展教育的阅读中心,全面提高全民文化素养[1]。 一、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 1.公共图书馆地区阅读差异大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域间文化存在差异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区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不一致。相对经济发达的地区,公共图书馆规模大,图书种类繁多,而偏远地区,图书馆规模小,种类不齐全。这使得很多地区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拉开了地区间的阅读差距,阻碍全民整体阅读水平的提高,所以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均衡调配各地区的图书资源,普及阅读推广,尽可能的缩短地区间的阅读差异[2]。 2.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效果不明显 很多公共图书馆在政府的支持下,选择在读书日上开展阅读活动,活动当天采用各种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营造阅读气氛,例如:朗诵阅读比赛、阅读讲座、专题报告会等,通过比赛节目活动的展示,为大家赠送书籍,虽然整体推广工作挺好的,但是,却没有达到实际的阅读推广效果,很多参与阅读的人群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去阅读,加之活动是一次性的,其效果也只是走马观花,盲目的一次性推广阅读活动,存在很多弊端,没有起到读书活动的推广工作。 3.阅读推广对象不统一 “世界阅读日”的设立面向的是全世界人民,而我们在实际的阅读推广中,面向的人群不统一,人们对于阅读的需求也不一致。从目前的阅读推广工作来看,阅读对象大部分指向学生儿童,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习惯,积累阅读素材。各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