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位置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p9-P13)。

【教材分析】

“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开放性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儿童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已有初步认识,所以新版本的教材的把此内容从一年级下册提到这个进度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的认知顺序进行编排。也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站牌、左右手的作用教室的座位等引入教学,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觉“上、下、前、后、左、右”的含义及其相对性。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方位观念。

【课标要求】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并注意与学生已经了解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主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并描述物体的相对方向。

【学情分析】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已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加以判断,因此,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儿童学会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建议】

1.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

一般学生在6岁时就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辨别尚未发展完善(参见“学前儿童方位知觉的初步实验研究”叶绚方芸秋──《心理学报》1958年第1期。)。因此,对于“上、下”、“前、后”,可以尽量放手让学生独立辨别,而“左、右”则要引导学生从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自然标志为中心进行辨别。

本书内容应注意启发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的学校、家庭等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述物体的空间方位。

2.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如握握手,听反话等)来帮助学生辨别。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或自己创设活动,组织学生充分地体验,应避免抽象地让学生判断。对一些一时理解不了的学生,可以允许他们逐步理解。

“左、右”的相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采用“生活中的数学”板块形式,加以介绍,仅供学生了解,不作教学要求。

3.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9-10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二的第1~6题。

【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秋季人教版小学数学 一年级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一、准备课(2课时) 二、位置(2课时)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11课时) 1.1~5的认识……………………………………………………… 6课时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1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 四、认识图形(一)(2课时)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20课时) 1.6、7的认识和加减法…………………………………………… 7课时2.8、9的认识和加减法…………………………………………… 5课时3.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 3课时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3课时整理和复习…………………………………………………………… 2课时 六、11~20各数的认识(5课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 2课时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3课时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课时)

图形的旋转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P ′C D B A 《图形的旋转》导学案设计 23.1图形的旋转(一) 一、简介: 《图形的旋转》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的内容。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是以省级课题《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模式》的《五步教学》为蓝本来设计的。“五步教学法”以“导学——自学——助学——强化——评价”五步组成,就是将“先讲后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换成"先学后讲"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过程 《一》导学 1、引入新课:运用课件欣赏日常生活中一些物体的旋转现象,如旋转的风车、旋转的钟面、飞驰的车轮等,然后让学生根据上述现象用一个动词进行概括引入新课。 (设计说明:借助课件,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引入新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迅速的的引入课堂中,又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2、学习目标: (1)、了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旋转现象; (2)、掌握旋转的有关概念,理解旋转变换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 (3)、知道旋转的性质,会运用旋转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学习目标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这节课即将学习哪些内容,要掌握哪些知识,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无的放矢。学习目标是属于课前预设性目标,是学生对这堂课的一个浅性认识阶段。) 3、重点:旋转的有关概念 难点:理解并运用旋转的性质 (设计说明:这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了平移、轴对称这两种图形的基本变换之后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所以确定旋转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性质的运用。在“五步教学”中,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知道这些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而逐步实现的,就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 《二》分层学习 第一层次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预习p56——57页归纳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约4分钟 (3)、自学方法:观察生活中物体的旋转现象,体会旋转过程,形成旋转概念的感性认识。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旋转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从课文中的思考实例可以看出:图形的旋转三要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如图,点P 是正方形ABCD 内一点,将△ABP 旋转到 △CBP ′的位置时,其旋转中心是______,旋转角为________,旋转方向为_______。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备课

《课标》修改稿---学段目标之第一学段 (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2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 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 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 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 基本练 (2 )克服定势一一变式练 (3 )串线成网综合练 (4 )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 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最新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1课时分数乘法的意义(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二)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 (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 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 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 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一、简要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doc

一、简要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设计过程。 答: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1)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教什么),亦即教学目标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通常须要分析和设计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 (2)设计教学策略(如何教),亦即教学策略设计。在设计时,从整体把握教学策略,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设计出具有特色,符合教师自身特征及实际教学背景的教学策略。 (3)进行教学评价(教得如何),亦即教学评价设计,主要有四种比较典型的教学评价模式:决策性的评价模式,研究型的评价模式,价值性的评价模式,系统性的评价模式。 对以上内容的研究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任务,如何运用这些内容和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就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实施过程。 一般地,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首先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习者、学习目标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这里着重介绍学情要素分析。 1.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初中生目前的状况与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需要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因素,以确定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能否解决。 ③分析现有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问题的可行性。 ④分析问题的重要性,确定优先解决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分析学习需要的方法有内部参照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 内部参照分析法是以学习者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为参照标准,来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采用内部分析法确定学习需要一般有以下几种渠道: ①设计测试题、问卷等让学生回答,通过对其结果的统计、分析来获取期望的信息。 ②查阅学生近期的学业成绩和表现记录材料。 ③对与学生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进行访问和座谈。 外部参照分析法是指根据社会需求为参照标准,考查学习者与之的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偶有使用。 2. 初中生特征分析 初中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需要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获取丰富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经验,完成学习过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是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而设计,但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分析初中生特征就变成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工作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环节。对初中生的分析包括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和初始能力分析。 初中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初中生的先天因素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对学生产生影响的生理、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全册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 3、+2、-1、+ 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3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测试题(全套)

一年级数学上册期中测试题(命题人:王振良) 姓名得分 一、填空(21分) 1.在最高的下面画“√”,最矮的下面画“○”。(2分) ()()()()2.给不同类的物体涂上颜色。(2分) 3 的上面一个数是();5的下面一个数是( );的左边一个数是(); 5 的右边一个数是(); 4.在□里填上适当的数。(2分) 5. 从上图右边数起,第1个鱼缸里有6条鱼,第3个鱼缸里有( )条鱼;有5条鱼的是第( )个鱼缸,它左边一个鱼缸里 有( )条鱼,右边一个鱼缸里有( )条鱼. 6. □里能填几? (4分) 10>□ 3<□7=□□<5<□ 7. 6 7 □9 10 2 □□□ 6 2 □□□□ 8.比7小的数有。 9.比3大比9小的数有。二、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6分) 5+( )=10 8-( )=0 10=7+( ) ( )+2=9 3+( )=10 ( )-( )=5 三、画一画 (4分) 1. 每次画6个△,分成不同的两堆。 ( ) ( ) ( ) 2.画○比△多4个:△△△△△△ 四、在○里填上“>”、“<”或“=” (8分) 5+2 ○ 8 8-4+2 ○ 6 7-4 ○ 3 10+0-7 ○ 2 6-1 ○ 4 9-4+2 ○ 7 5+4 ○ 10 9+1-4 ○ 4 五、填一填,排一排 (6分) 2、0、4、8、9、6、10、1中 1.这里共有( )个数,其中最大的数是( ),最小的数是( )。 2.从右起第4个数是( ),从左起第3个数是( )。 3.把这些数按从大到小排列:。六、直接写得数 (12分) 10-8= 9-8= 10-8+1= 2+4= 6-3= 8-4+2= 6+4= 2+2= 1+6-5= 8-7= 10-3= 2+7-3= 2+5= 4-2= 6-4+5= 9-6= 4+4= 1+9-4= 七、写一写(5分)

【经典教案】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测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备课备课总的要求是课前有思考、有思路,能说课。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如新任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可以有不同的备课要求,教案要因人而异;教案要留有发展的空间,注重实效。新课程下的教学常规应加大对备课组活动的管理,形成个人研究与集体研究相结合的备课制度。备课应该牢牢把握“个人领悟、集体研究、把握课标、重组资源”的原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最终能够形成具有教师个人风格的教案。譬如,在实践中,有人提出“备课”要做到“五有”、“五备”:即脑中有“纲”(课程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学习课程标准(或大纲) 《课程标准》(或《大纲》)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师应首先认真学习领会《课程标准》(或《大纲》),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学要求和任务,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2、钻研教材(或材料) 深入钻研教材,通过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过程,着重把握施教年级的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3、了解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每个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4、设计课堂整体思路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前奏,很有实际意义。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优选教学手段和教学法。 5、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统筹规划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内容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及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1.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举例说明:3、2、0.5、 3 1等是负数。 -3、-2、-0.5、-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SHUXUE 第一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1——2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第2——5页的内容,第2、3页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图中有教师、学生、鲜花、树木、楼房,人和物的数目注意用到10以内的各数。新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将数扩展到20,而且画面中,每个数量出现了多种角度数的话,还会数出很多,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数画中的事物,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的能力,并不要求都数到,只要教师心中有数,在学生数出以后能给及时正确的评价即可`。 单元教学目标: 1、在和谐愉悦的探讨氛围中,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的快乐。 3、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分利用材料资源,渗透思品教育。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学生数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的数感。 2、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单元课时安排:约1课 第一单元数一数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 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 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课题: 1.1 正数和负数(1)授课时间:_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X,身高1.69米,体重74.5千克,今年43岁.我们的班级是七(2)班,有5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7个,占全班总人数的54%…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交流. 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知识,教师要清楚地向学生说明,并且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板书设计

课题:准备课——数一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情境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 (学生交流) 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美丽校园去。 (课件出示美丽校园情境图) 二、自主探索,维持兴趣。 1、初步感知。 提问:在美丽校园里,你们看见了什么?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学生描述:在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快乐地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的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提问:美丽校园里有好多东西,你们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选几名学生做小老师,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总结方法。 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师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 (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3、抢答练习。 ①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 (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图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②学生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4、用点子图表示数。 ①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们想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1个点子〉。 ②怎样表示秋千的架数?为什么这样表示?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数量?你还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新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一年级上册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一年级学生大部分是上过幼儿班,还有些学生是从外地转入的。他们天真可爱,活泼调皮。据幼儿班老师介绍,这些学生各方面的差异较大。有的活泼开朗,还有个别学生智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开学初,经过和学生初步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由于常规训练少,一些起码的常规知识都不懂,他们还像在幼儿班一样没有任何约束,想来就来,要走就走,上课时乱走乱动。本学期施行的实验教材,主要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因此,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四、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会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套 1.1 正数和负数 【出示目标】 1.了解负数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 2.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3.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 【预习导学】 自学指导 看书学习第1~4页内容,思考下面的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 2.0是不是正数或负数?举例说明你对数0的新的认识. 3.数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需要?举例: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师点拨】净胜球、产量负增长 知识探究 1.__大于0__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__符号“-”(负)__的数叫负数. 2.若把一种量规定为“正”,那么它的相反的量就是“__负__”. 【自学反馈】 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7,-9.24,-301,31.25,0 解:正数:7,31.25负数:-9.24,-301 2.在知识竞赛中,如果用+10表示加10分,那么扣20分怎样表示? 解:-20 3.在某次乒乓球质量检测中,一只乒乓球超出标准质量0.02克记作+0.02克,那么-0.03克表示什么? 解:离标准质量差0.03克. 【合作探究】 活动1:小组讨论 1.指出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2,+313,0,45,204,-0.02,+3.65,-53 7 . 解:正数:+313,45,204,+3.65负数:-2,-0.02,-53 7 2.(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 kg ,小华体重减少1 kg ,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 增长值. (2)某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这一年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见课本P3“例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

解决问题各种类型专题指南 看图列式专题学习 一、如何做“看图列式”? 解题顺序: (1) 首先是找出问号“?”在哪里?(求未知条件)和找出已知条件(数清楚)。 (2)列式计算(带单位)。 (3)检查算式的得数是否与“ ?”的关系是一致(一样)。 解上面那题: 这题是求左边的部分数(求差),已经知道的数量有总数和右边的部分数。 那么就是用 总数 - 右边的部分数 = 左边的部分数 12 - 5 = 7 (本) 有同学可能做: (1)5+7=12(本),这题总数已知,不用再求。(这样做是错的) (本)

(1)这题“?”号在大括号的下面是求总数。(求和)。 (2)列式是:左边部分数+右边部分数=总数 7 + 5 = 12(本)记得带单位 (3)检查:得数是12,与我们要求出的“?”,关系是一样的。 二、一图四式:(两加两减) (1)首先找出总数。(这是重点) (2)区分所有图形,分了几部分(几堆)? 用式子左边+右边=总数右边+左边=总数 总数-左边=右边总数-右边=左边 5+2=7 2+5=7 7-5=2 7-2=5 三、有虚线的减法看图列式。 凡是以后看到有虚线的,首选是用减法。 (1) 5-3=2(个) 5-2=3(个)

(2) (a)虚线圈多少,就减多少,表示去掉、删除的意思。 (b) 用减法时,一定要先找出总数。 用总数-划掉东西的数量=剩下的数量 7-2=5(个) (C)最后纵观全图,数一数剩下东西的数量是否和我们列式求出的得数是一致。 (3)情景图 I、做情景图的列式,是有先后顺序的,如上图中原有3只小鸟,先飞来了2 只,又飞来了1只,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II、在家辅导时,可以让同学口述一下图中的事件发展的顺序。 III、然后列式,上图列式最好的是3+2+1=6(只),是按顺序做出来的。 还有情景图如(a)剪刀剪东西 列式一定是8-1-3=4(个),因为是先剪下1个,再剪下3个,剩下4个。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试卷(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试卷 计算园地 一、我是计算小能手!(16分) 3+9=5+9=5+8=4+7=4+2= 6+9=12-10=8+8= 18-3=6+3= 5+7=6+11= 3 + 3= 4+5=5+0= 3+5=5+7=2+8=4+3=0+10= 14-4-3=4+0+6=16-6-9= 6+6+6=16-10+4=3+9+5= { 二、我会填(33分) 1、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这个数在()和()的中间。 2、2个十是(),10里面有()个一。 4、一个数的个位上是0,十位是2,这个数是(),它在()的后面5、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两位数相差()。 6、在里填上“<”、“>”或“=”. 9- 3 911+4 1514+4 14-4 7 6+36-6 1239 5+7 10的算式()() 8、里填上“+”或“-”. { 14 4=10 16 4=20 8 7<912 6 5

9、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4+()=11()-()=57+4=()+()5+6=()+3 4 + 9=()+() 动手实践 一、数一数,涂一涂,圈一圈。(16分) ()个()个()个()个 2、☆☆☆☆★☆☆☆☆☆☆☆☆☆☆☆☆☆ (1)一共有()个五角星。 】 (2)将左起第8个☆涂上红色。 (3)★在左起第()个。 (4)第8个☆的右面有()个☆ 二、按要求做一做。(6分) 1)一共有()个物体,其中有()个。 2排第(),从右数排第()。 3)把从左数第5个圈起来,把从右数第3个物体涂成红色。 三、试试你的眼力如何!(5分) 1、比一比,把最长的铅笔涂上颜色。 " 2、数一数,填一填。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2009-10-06 22:30:08| 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 基础。 4.汇报成果,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5.课外延伸,实践运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 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2、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1)巩固新知——基本练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成网——综合练 . (4)拓展延伸——发展练 3、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 (2)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操作验证,总结公式。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九、解决问题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