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遂宁市第一中学2006-2007学年期末模拟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遂宁市第一中学2006-2007学年期末模拟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遂宁市第一中学2006-2007学年期末模拟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遂宁市第一中学2006-2007学年期末模拟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遂宁市第一中学2006-2007学年期末模拟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伶俜.píng 寥.落liǎo 虾.(há)蟆怆.然chuàng 解.(xiè)甲归田

B 菲.薄fěi 浸渍.za歆.羡xīn 编纂.zuàn 归根结蒂.(dì)

C 修葺.qì蹊.跷xī椽.子chuán 荒芜.wǔ洞天石扉.(fai)

D 颔.首hàn 欹.侧qī商贾.gǔ尸骸.hái 数(shu?)见不鲜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绯红屠戮陨身不恤高风亮节孤癖之隐

B 自栩恬淡冥顽不化吹毛求疵呕哑嘲哳

C 罪孽豆蔻名列前茅怏怏不乐踌躇满志

D 喋血暮蔼根深蒂固怨天尤人莫明其妙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八荣八耻”为我们划清了“荣”和“辱”的__________,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就“普通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等有关问题,教育部________2006年第15次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学生司司长林惠青女士介绍了2006年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的有关情况。

(3)北京、山东等地的高考尖子生纷纷放弃北大、清华,转投香港大学,人们纷纷发出北大、清华将“沦为二流”的惊呼。风波_________之际,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公开宣称北大、清华“二流说”的说法完全错误。

A.界限举行迭起B.界线举行叠起

C.界线举办叠起D.界限举办迭起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这里有良好的水土条件,又有一个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因此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

B、一些不法商贩将早已过期的食品在包装上改头换面

....,又拿出来销售,这种不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

C、近二十年来,我们村子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就黯然失色

....了。

D 真没想到,他是这样的态度,推己及人

....,把自身应负的责任摆脱得干干净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结合十分紧密,有古老的符号,也有正在形成的新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京的符号是多元的,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形成的。

B.美国情报部门认为,伊朗即使决心发展核武器,而且为此动用一切科学和工业资源,在技术上也没有遇到重大挫折,那距离造出核武器也还有10年时间。

C.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以壮大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和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D.日本执政的自民党将在20日选举新的首相接替小泉纯一郎,新领导人的首要任务是修复日本与中国和韩国的受损关系、修改和平宪法、巩固日本经济复苏以及适应日本迅速老龄化社会的需要来扭转不利的局面。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产生兴趣。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兴趣②才有兴趣去喝它③你若读不出味道来④读书的味道不浓烈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注意到一些评论在概括《大长今》时用的一个概念:“韩国宫廷历史小说”。这种从题材出发的把握存在这样的缺陷:无论是写历史,还是写现实,无论是写革命,还是写烧饭,无论是写爱情,还是写性,都可以写出艺术魅力,也都可以写得很乏味。所以,无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还是今天又有评论家提出“应该多写底层人民”,在我看来,均没有触及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

...、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也没有揭示中国的文学和影视市场那么容易被“西

流”、“韩流”侵袭的原因。所以:如果我们写得“不怎么样”,无论转换“写什么

...”,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都是没有多少用的。

所以我以为,《大长今》的魅力来自编导将“美丽”、“感人”、“启迪”融汇在一起的完整美——按照我的文学观,再好看和打动人的作品后面,一定要有启迪人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完整的好作品。因为“启迪”是对“好看”的穿越,那就是“不仅仅好看”、“不仅仅感人”,审美的张力和深度就出来了。而这要靠小说作者、乃至电视剧编导在作品整体立意上的“原创性努力”。

所谓“原创性立意

.....”,在《大长今》中,是指材料可以来自其它国家的文化,但结构和性质已经独有。它可以有儒家“温良”的材料,但性质并不将这种“温良”依附于群体规范和要求,而是做“最好的努力”的创造性自我实现,始终坚持自己的这一信念;它可以有日本式的“内敛”,但并不让这种“内敛”爆发导致对他人的伤害,相反,而是将崔尚宫这样的“罪人”引向面对“最好的人”的自我忏悔;它可以有东方女性的“含蓄”,但这种“含蓄”不是中国女性王琦瑶(《长恨歌》)、林黛玉(《红楼梦》)那样的“忍受”和“软弱”,也不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它可以有现代时尚青年喜欢的“漂亮”和“美丽”,但她既不刻意让他人注意自己的这种美丽,也不在意他人赞美和贬损这种美丽,更让年青的俊男俊女们思考“美丽不是化装的,而是从信念和心灵生长出来的”这个启示性问题,所以流放着的疲惫的长今又怎能不美丽?她可以有中国、日本、台湾电视剧中都有的母子、父子、男女之情,并用母爱打动人,但把最深刻的爱理解为“成全对方做她自己想做的事”,却深深震撼着每一个可能把爱理解为“占有”和“结合”的观众的心灵。这种创造,来自编导对笼罩全剧的韩国民族精神内涵,有了不同于中国和日本的东方性理解。即,一种默默的、含蓄的、温爱的、坚执的创造性自我努力,是如何在一种不可能的环境中绽放成从根到叶均美丽不败的花朵的。这种“理解”不仅游荡在《大长今》的所有情节和场景中,而且也就是韩国文化精神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并由此展开和穿

透作品内的人物、故事、细节和意境。我想,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

...”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所谓“文学性”和“艺术性”高,原因也就在这里。

(选自《文汇读书周报·大长今的整体美》,有改动)

7.对文中加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均没有触及到中国文学艺术过去被工具化

...、今天被边缘化的原因”一句中“工具化”是指过去曾把文学作品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

B.“无论转换‘写什么

...’,还是琢磨创作方法上的‘怎么写’”一句中的“写什么”指的是选择写作的题材,“怎么写”指的是作品的结构安排。

C.“所谓‘原创性立意

.....’”中的“原创性立意”指的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在汲取别国民族文化精华时有独立的理解,注重体现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D.“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

...’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一句中的“怎么样”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是否吸引人,感动人,能否给人启迪。

8.本文对《大长今》的完整美进行了鉴赏,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作品的魅力在于同时具备了好看、感动人、启迪人的特点。

B.作品在好看和打动人后面,一定有启迪人的东西,因而就具有了审美的张力与深度。

C.作品的完整美来源于创作者的“原创性努力”,即选材的新颖与构思上的巧妙。

D.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高,与作品体现和宣扬了一种含蓄、温爱、坚执的韩国文化精神及

其在今天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是分不开的。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A.优秀文学创作只要考虑“写得怎么样”,而无须考虑“写什么”或者“怎么写”。

B.信念与心灵是艺术形象的灵魂,是艺术形象美丽的源泉,例如流放的疲惫的大长今、丑陋的撞钟人都

因美好的心灵而让读者深爱。

C.韩国文化是对其他诸如中国、日本东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在很多方面有令人感动的创造性诠释。

D.中华民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也曾是大韩民族的老师,如今我们需要向他们学习,发扬光大民族文化,

更需要再树民族精神。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小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

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曰:“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

..,

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

..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咸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

【注】①栅:营寨。②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③释氏:佛教。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向:一向,平素

B.拜表致仕

..,优诏不许致仕:退休,离休

C.恂恂

..未尝忤视恂恂:恭敬谨慎的样子

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课:检查、督促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徐还授甲,乃.可进耳B.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C.朝廷授此,非以.为饰D.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

能以.足音辨人我欲因.之梦吴越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韦睿年少就有大志,与王憕、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因为过早地表现出学识才华以及为国家建功

立业的卓越才能,为梁武帝所敬重。

B 韦睿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观察能力,看出敌人“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于是力排众

议,果断抓紧战机一举击败他们,并趁势攻下城池。

C 韦睿性慈爱,奉养继母,抚养侄儿胜过自己的儿子,在朝廷为人恭谨和顺,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与

其他官员争位,因此,梁武帝赏赐给他一支乐队。

D 韦睿廉明公正,他把攻城以后皇帝给他的赏赐和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了部属及亲朋故旧,以致家

中没有多余的财物,晚年信奉佛教,与他人一起与风俗同步。

第Ⅱ卷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3分)

翻译:

(2)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4分)

翻译:

(3)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3分)

翻译: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注】三湘,泛指湘江流域。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近体诗中的,从题材上看是一首。(4分)(2)请赏析本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技巧。(4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任选6个小题,每个小题全对才能得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2)青青园中葵,,,万物生光辉。

(3)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周公吐哺,天天归心。”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5)陆游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来表达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登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周邦彦的《西河》词中,画线的词句化用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中的哪些诗句,请依次写出。(可选写一首)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谁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1)《石头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乌衣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游褒禅山记》中与毛泽东的著名诗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无限风光在险峰”意思相近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火中取栗的人

(1)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他曾呻吟或叹息:“上帝啊,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2)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3)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憾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接而强悍,如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4)除了大量的并未湮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细和尖锐的痛苦同样令人震惊。

(5)这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能将他毁灭。他对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上覆亡的唯一可能,是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压迫。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6)但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16、下列对原文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6分)

A 本文通过评述梵高孤独惨痛的一生和他在艺术上的狂热追求,探讨了他在艺术和世俗间徘徊的心

路历程。

B 本文深入探讨了梵高充满矛盾的内心,展示了这位艺术家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间充满着深切的理

解和同情。

C 第2段中“看不见的铁墙”,揭露了当时社会像厚重布幔般的黑暗,竟把梵高的杰作诬蔑为可笑的

涂抹。

D 第3段中“突兀”和“不可定义”指的是梵高进入艺术史极为偶然,是独一无二的,公认的成规

无法解释。

E. 本文显示出这样一种矛盾:纯真善良的绘画大师梵高一生孤独贫穷,这是现实的悲剧,但却是艺

术的幸运。

17、第1段有两个画横线的短语,请解释它们在文中的含义。(4分)

(1)隐士的某种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解决的悖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简答。(6分)

(1)根据3、4两段,解释梵高的画作为什么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2分)

(2)“火中取栗”是个成语,梵高为什么称自己的作品是“从火中取出来的”“栗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试就本文所说的“不屈和挣扎”的问题,联系一个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谈谈你个人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10分)

20.某地公路旁有一块标语牌,上面是醒目的大字:“‘让’出平安,‘抢’出祸端。”意在告诫司机朋友要互谅互让,不要抢道行车,否则容易出事故、惹祸端。但这个句子却有歧义,容易使人把“平安”

让出去,把“祸端”抢过来的误解。请你帮助修改这条标语,使语意明确。(注意:可增换词语,但不能改变愿意,要求使用对称句)(4分)

答:

21.概括下面一则寓言的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得体,50字以内。(3分)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的。”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把下面的例句改写成三个句子,要求层次清楚,语义连贯明白,原意不变。(4分)

例句:犹如灯塔的光芒的这一庄严宣言给千百万在那璀璨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倍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两个人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一间狭窄的囚室里,他们唯一能了解世界的地方,是囚室里那扇一尺见方的窗口。

每天早上,他俩都要轮流去窗口眺望外面的世界。

一个人总是愁苦地看着窗外的高墙和铁丝网,另一个人却总爱看窗外的天空,看蓝色天空中的小鸟自由地飞翔。

半年后,前者因忧郁死在狱中;后者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直到获救。

这个故事能引发你哪些联想,给你什么启迪呢?请以“窗外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见闻,你的体验,也可以写你的思考,你的想象;可以编述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要求:(1)所写内容要与话题有关;(2)文体不限;(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 字;(5)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

2、C

3、A ①“界线”和“界限”都有“不同事物的分界”的意思,但“界线”侧重于分界的“边线”,事物的“边缘”;而“界限”侧重于“限度”。(1)中“荣”和“辱”强调对“度”的把握,故用“界限”。②“举办”常与“活动”搭配,“举行”常和“会议”搭配。⑨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叠起;重复出现。

4、B

5、B A.成分残缺。“紧密”后加“的城市”。C.语序不当,应为“解放和发展”;C.句式杂糅,去掉

“来扭转不利的局面”。

6、D[第一个空选②才与下句的句式一致,第二个空选③才与开头强调的“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相呼应,

这段文字并不强调“浓”还是不浓。]

7. B(B. “怎么写”指的不仅仅是结构安排,而应是更为广泛的创作方法,故B项说法错误;从文章第一

段“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围绕‘重大题材’来讨论文学艺术问题”,可以判断A是正确的;C.

“原创性立意”的含义在最后一段的开头有比较具体的解说,“材料可以来自其他国家,但结构和性质却是独有的”,然后举例如“温良”等,故C说法是正确的;D. 的解释可以在第二段第一句找到依据。)

8. C(C. 理解是错误的,从文章最后一段能看出,“原创性努力”即“原创性立意”,它

不仅仅是选材和构思,更重要的是指结合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来进行创作,故答案C。从第二

段开头可以判断A是正确的;B. 说法在原文第二段中可找到依据;D在文章最后一段有

体现,把握“这才是《大长今》写得“怎么样”的最重要的审美之源”中的“这”的指代意

义就能判断。)

9. A(从第一段可以判断,不是说“写什么”“怎么写”不要考虑,而是说如果写得“不怎么样”,即不好

看,也不感人,不能给人启迪,那么再研究题材和技巧也是没有用的。)

10、A [向:刚才,刚刚。]

11、B [B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A项乃,副词,才;副词,竟然。C项以,介词,拿,用;介

词,凭。D项因,副词,趁此,趁机;凭借。]

12、C [②说的是王憕、杜恽在乡里有盛名。④是指伯父夸赞他的学识。]

13、B [A项中有盛名的是王憕、杜恽,另外,也没有“过早”表现出学识和才能而深受梁武帝器重。C

项在朝廷上不与人争吵和争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梁武帝赏赐给他乐队的原因。D项韦睿赏赐给亲朋故旧的财物不是皇帝在攻城以后的赏赐,也没有赏赐部属的意思,晚年也没有信奉佛教。]

14、(10分)

(1)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采分点:干,参与;逮,达到,及;“汝逮”是宾语前置。)

(2)(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城中的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采分点:出入,走出;判断句式;自拔,自然可以攻下。)

(3)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采分点:俯仰,追随,投合;

略,大致。每个1分。)

15、(8分)

(1)(七言)绝句(2分)送别诗或赠别诗(2分)

(2)答案一:①情景交融的写法。开头两句,作者以“柳絮”“梅花”表明时间的变换,既点明了季节的变化,又渲染了一种苍凉的气氛,一种人生飘忽无定、聚散难测而又离合无常的感觉。(2分)②收束句用比喻将“离恨”比作湘江水那样悠长,含蓄绵长。(2分) 答案二:①乐景写哀的手法。用暮春时节给人以春天感觉的典型物候“柳絮飘飞”和“凌寒绽放”来写“离情别恨”使得全诗倍增苍凉之感(2分)。②用比喻,这种离恨犹如浩浩荡荡的湘江水一样绵长而久远。(2分)

16、(6分)C、D(C. “看不见的铁墙”主要应指梵高在绘画中所遇到的外部世界给他内心造成的混沌和

障碍。D. “突兀”和“不可定义”,是说梵高进入艺术史是个例外,是独特的现象。“突兀”并非指“偶然”,指“必然”更恰当些;“独一无二”过于绝对,艺术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是有的。)

17、(1)(2分)“隐士的某种本质”:能够承受孤独和寂寞。

(2)(2分)“不可解决的悖论”一方面,为了艺术,必须承受孤独和贫穷;另一方面,孤独和贫穷又

加剧精神的苦痛;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体。

18、(1)(2分)因为梵高对绘画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并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2)(4分)“火中取栗”原比喻冒风险,白吃苦,未得一点好处。梵高这里指自己的绘画作品和痛苦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自己痛苦生活的结晶。

19、(4分)示例:贝多芬在失聪的情况下,勇于同命运抗争,最终成为闻名全球的音乐大师。他的不屈

精神已成为人类宝贵的财富。(评分要点:“本文所说的‘不屈和挣扎’问题”,专指梵高一类与命运不屈抗争最终获得成功的艺术家、文学家;“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应是与梵高大致等量级的具有典型性的具体实例;“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不只是举例,要就举出的例子谈自己的见解主张。

举例2分,谈看法2分,语言不通顺,酌减)

20、让三分带来平安,抢一秒惹出祸端。

21.立场不同、所处环境不同的人,很难了解对方的感受。(3分)对别人的失意、挫折、伤痛,不应幸灾乐祸,要关怀、了解别人,要有宽容之心。(3分)

22、第一句:千百万黑奴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种倍受煎熬。

第二句:这一庄严宣告犹如灯塔的光芒。

第三句:这一庄严宣言给黑奴带来了希望。

附参考译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侍奉继母因为孝顺而闻名。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在乡里都有很大的名声。他的伯父韦祖征对韦睿说:“与憕、恽相比,你认为自己怎么样?”韦睿谦逊不敢回答。祖征说:“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两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城中的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拼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第二天晚上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在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感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他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过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后来被任命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语文答题卷

13、(1)(3分)

(2)(4分)

(3)(3分)

14、(1)(4分)

(2)

(4分)15、(每题1分,多选或少选扣分)

(1)

(2)

(3)

(4)

(5)

(6)

(7)

(8)

16、(6分)

17、(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

(1)(2分)

(2)(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

答:

21.(3分)

22、(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

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一) 语文 (本试卷分Ⅰ、Ⅱ两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满分40分) 一、(满分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刹住“四风”,不仅需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下马看花,同样也需要群众举报监督的“锦上添花”. B.制造昆明“3·1”暴力恐怖事件的恐怖分子,危害平民,滥杀无辜,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C.在新春庙会的民间工艺秀现场,刺绣、面塑、剪纸、吹糖人等众多民间绝活亮相,令观众目不暇接. D.搭建成四面佛的岩石,相叠相倚,砌成了一场触目惊心的雕塑展览,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壮美的体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发现,多吃水果、蔬菜、西兰花可能降低咽癌、喉癌、食道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几率. B.为“苹果智能手表”节省用电,大多数时候都保持屏幕休眠状态,仅在佩戴者抬起手腕,拟查看表面时自动唤醒. C.海明威自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永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理解他. D.面对互联网巨头的强势进攻,其他支付厂商也加紧在移动支付领域的产品出新,推出面向企业端的移动支付产品.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近些年,春晚小品主要有三个缺点:乏味、老化和媚 俗. ,,, ;,;.以上种种,既对小品的发展也对如何认识今天的观众

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3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东传的扎根期,隋唐时期是佛教东传的开花结果期,这两个时期是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最重要时期。 唐以后,随着三教合流,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融入中华文 明的佛教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佛教已经不是在异族 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魏晋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主要体现在佛学与玄学的对话上,两种文明对话呈现出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 时期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如宋文帝曾与僧人论究佛理,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 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佛教文明在中土的生根开花结果,还在于佛教本身具有一种对话精神,佛教内部往往通过对话来加深对佛法佛学的理性认识。中土 的高僧大德完全继承了印度佛学的对话精神。慧远曾就大乘要义与 罗什通信,往复问答。慧远的弟子慧观,也从罗什请问佛学,研核 异同,详辩新旧。受到罗什的高度赞扬,与僧肇一起被称为“第一”。 佛教东传与中华民族文明对话并不纯粹是“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还有大量中土的高僧大德长途跋涉到天竺等西方取经而形 成的逆向对话。中土沙门西行求法从曹魏的朱士行开始可谓代不乏 人 其中东晋的法显和唐朝的玄奘是最为突出的两位。当代印度史学家阿里教授在给季羡林先生的信中写道:“如果没有法显、玄奘和 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的一个深远的历史影响是通过中国,佛教流传远播于四邻诸国。早在隋朝,佛教就通过中国而影响到高丽、

百济、新罗及日本。没有在中国的存在与发展,佛教难以成为一个 世界性的宗教。就此意义而言,中国佛教具有建构世界宗教文明的 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历史价值。 (选自张三夕《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有删改) 1.下列关于“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唐以后,伴随着中国化佛教禅宗的盛行,佛教不再被看作是在异族 异质文明意义上与中华文明展开对话了。 B.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出现的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使佛教从一个地方 性宗教上升为世界性宗教,就是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作用。 C.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可以说是双向对话,不仅有“西学东渐”的单向对话,同时也有大量像法显和玄奘等中土的高僧大德 到西方取经而形成的逆向对话。 D.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不仅使佛教融入中华文明,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性力量之一,而且也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使佛教通过中国流传于四邻诸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佛教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对话在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的表现特征不同,魏晋时期主要是佛学的玄学化和玄学的佛学化,南北朝时期一 个突出特征是皇帝亲自参与对话。 B.在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就取得了突出成绩,小乘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系列和大乘佛教的重要经论、密教经典、律 典等都被译出。 C.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互相影响、相得益彰的,因此,佛教进入中国是一个 因地域关系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过程。

高二上语文期末试题.及标准答案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情、言、声、义成为诗歌创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四大元素和品评作品的重要标准。中国古代诗词中那些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也正是在性情、语言、形式、内涵、意境和境界诸方面体现着鲜明突出的民族特色。 性情是诗词作品内在的灵魂、流动的血液和鲜活的生命。诗词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古代诗词中的经典名篇无不饱含浓厚、深沉、真挚的感情。《诗经》中的《伐檀》、《硕鼠》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质问与谴责,《离骚》中报国理想难以实现和忧虑国事的悲愤与缠绵,都很典型。如陶渊明《归园田居》、李白《早发白帝城》、杜甫《春望》、孟郊《游子吟》……无一不是以浓厚的情感震撼读者的心灵。 诗歌语言是最精粹精美、最富表现力和最富智慧的语言。在措辞炼字上下足了功夫,从而形成了精美的诗歌艺术奇观。特别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经典名篇,语言不仅生动鲜活、形象鲜明,而且凝练简洁、精警有力,让人回味无穷。唐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如同巨幅水墨画,境界宏大开阔,用字凝重有力。诗仙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诗圣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们名篇、佳句迭出。宋词“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李清照以“绿肥红瘦”(《如梦令》)描绘雨后海棠,用“人比黄花瘦”(《醉花阴》)将眼前菊花的形象与抒情主人公的消瘦进行对比,既生动新颖又力透纸背。 中国古典诗词彰显了诗词艺术的形式美。格律诗歌充分利用和发挥了汉语言文字在发音、声调、协韵、对仗、会意等方面无可替代的特点,句式简短,格律稳定,使作品既富有浓厚的音乐元素和强烈的语言韵律,又富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扣人心弦的充沛情感。如杜甫《绝句》、苏轼《饮湖上初请雨后》、李清照《声声慢》等,历来受到人们的激赏。 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教。在这种诗歌理论的引导下,蕴藉含蓄、深厚委婉、经营意境、讲究感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的主流。由此既显示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又给读者创造了内容理解和艺术想象的广阔空间。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登鹳雀楼》、杜甫“三吏”、“三别”等著名诗篇,更是意味隽永深长,赋予了更丰富更鲜活的思想内容。 诗词意境是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完美融合而创造出的艺术效果,创新出奇则是文学创作普遍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古代诗词以情、景、事、理、意、趣为主要创作元素,创造出情感深厚充沛、形象鲜明生动的优美意境。如王维《山居秋暝》、贺知章《咏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作品的奇特想象无不让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新奇,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高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高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模 拟试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高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集合{}1,2A =, {}1,0,1B =-, 则A B 等于 A .{}1 B. {}1,0,2- C. {}1,0,1,2- D. ? 2. cos120?的值是 A . 2- B. 12- C. 12 D. 2 3. 不等式2230x x --<的解集是 A . ()3,1- B. ()1,3- C. ()(),13,-∞-+∞ D. ()(),31,-∞-+∞ 4. 已知直线12:220,:410l x y l ax y +-=++=, 若12//l l , 则a 的值为 A . 8 B. 2 C. 12 - D. 2- 5. 函数sin 2y x =是 A .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偶函数 B. 最小正周期为2π的奇函数 C.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偶函数 D. 最小正周期为π的奇函数 6. 在等比数列{}n a 中, 若362459,27a a a a a ==, 则2a 的值为 A . 2 B. 3 C. 4 D. 9 7. 如果实数x 、y 满足条件1,210,10.y x y x y ≤??--≤??+-≥? 则2x y +的最大值为 A . 1 B. 53 C. 2 D. 3 8. 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1所示, 是腰长为2的等腰梯形, 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 B. C. D. 侧视俯视 图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21分,每小题3 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狼吞虎咽( yān)针砭时弊(biǎn)聒噪(guō)懵懂(měng) B 力能扛鼎( káng)数见不鲜( shù)暮砧(zhēn)洿池(kuā) C 东船西舫( f áng)歆享(yīn)宵柝(tuò)贿赂(lù) D 瞠目结舌( ch ēng)心宽体胖(pán)谄媚( chǎn)度长絜大( xi é)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自怨自艾( yì)锲而不舍( qi è潸然泪下( sh ān)如火如荼(t ú) B前仆后继( pú)翘首远望( qi áo)拾级而上( shí断瓦残垣( yuán) C屡见不鲜( xi ǎn)揠苗助长( yā)因噎废食( yē)日臻完善( zhēn) D为虎作伥( ch āng)奄奄一息( yān)鳞次栉比 (ji é)弄巧成拙( zhu ō) 3.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精神涣散火中取粟良辰美景明察秋豪 B 功亏一匱墨守成规不可明状情投意合 C 再接再厉黄梁美梦棉里藏针鸦雀无声 D 天伦之乐飞扬跋扈轻歌曼舞美轮美奂 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貌和神离各行其事广袤踌蹰 B 瞋目杯盘狼藉甘拜下风百无聊赖 C 反馈殓声屏气慢不经心别出新裁 D 寒喧五采斑斓头晕目眩戳穿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 要谨慎。 B.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 动为社会做些好事。 6.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岗位培训改变了只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状况,一个人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 ②由于环境污染和一些人为的原因,著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的品质正在逐步地。 ③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A.终止蜕化难免B.中止退化难免 C.中止蜕化不免D.终止退化不免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 评价。 B.《尚书》记载,东方的夷人部落民风淳朴,人们好让不争且取予有度,因此这个部落被 称为“君子之国” 。 C.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自治区常住人口中,藏族人口占九成以上, 为万人。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二化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2) 第I卷选择题部分(共7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3分,共30分) 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用来表示物质变化的化学用语中,正确 ..的是()A.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 B.氢氧燃料电池的负极反应式:O2 + 2H2O+ 4e- == 4OH- C.粗铜精炼时,与电源正极相连的是纯铜,电极反应式为:Cu -2e-== Cu2+ D.钢铁发生电化腐蚀的正极反应式:Fe -2e-== Fe2+ 2.下列生产、生活等实际应用,不能 ..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实验室中配制FeCl3溶液时,应向其中加入少量浓盐酸 B.合成氨工业中使用铁触媒做催化剂 C.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D.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效果好 3.对室温下pH相同、体积相同的醋酸和盐酸两种溶液分别采取下列措施,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加适量的醋酸钠晶体后,两溶液的pH均增大 B.使温度都升高20℃后,两溶液的pH均不变 C.加水稀释2倍后,两溶液的pH均减小 D.加足量的锌充分反应后,两溶液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4.下图中A为电源,B为浸透饱和食盐水和酚酞试液的滤纸,C为盛有稀硫酸的电解槽,e、f为Pt电极。接通电源后,发现d点显红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源A上的a极是正极 B.d极上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2Cl--2e-=Cl2↑ C.e、f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2:1 D.C中溶液的pH增大 5.用酚酞作指示剂,以0.100 mol·L-1的NaOH溶液测定装在锥形瓶中的一定体积的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下列操作将导致测定值高于实际值的是( ) A.标准液在“0”刻度线以上,未予调整就开始滴定 B.碱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未用标准NaOH溶液润洗 C.观察记录滴定管内液面刻度时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 D.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为红色时立即停止滴定 6.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腿部受伤时常喷洒一种液体物质,使受伤的部位皮肤表面温度骤然下降,减轻运动员的痛感。这种物质是 A.碘酒 B.酒精 C.氯乙烷 D.滑石粉 7.下列命名中正确的是 A.3—甲基丁烷 B.2,2,4,4—四甲基辛烷

高二数学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 数 学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个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择其他答案标号. 参考公式: 柱体体积公式Sh V =,锥体体积公式Sh V 3 1 =(其中S 为底面面积,h 为高) : 球的体积公式3 3 4R V π= (其中R 为球的半径).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再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3,2,1{=P ,集合}4,3,2{=S ,则集合P S ? A. }3,2,1{ B. }4,3,2{ C. }3,2{ D. {1,2,34}, 2.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 A. {x |x 2}-> B. {x |x 2}-< C. {x |x 2}-1 D. {x |x 2}1 3. 已知角β的终边经过点P(1,2)-,则sin β= A. 2- B. 1 2 - C. - 4.不等式(x 2)(x 3)0+-<的解集是 A. {x |2x 3}-<< B. {x |3x 2}-<< C. {x |x 2x 3}或<-> D. {x |x 3x 2}或<-> 5.某超市有三类食品,其中果蔬类、奶制品类及肉制品类分别有20种、15种和10种, 现采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3)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一、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立意标新立意黯淡暗淡无光 B.生色声色俱厉洪大规模宏大 C.坚苦艰苦卓绝娇气骄气十足 D.企求乞求施舍启示征稿启事 (答案:A." 标新立意"中应该改“意”为“异”,“暗淡无光”中应该改“暗淡”为“黯淡”。)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姜丽就是不太关心集体,每次班委有事找她帮忙,她总是找借口_____。 ②强权者的贪欲是没有_____的,你这次满足了他,他下次会再来。 ③在一些没有护堤常识的人看来,那细小的裂缝是_____的,报上去未免太大惊小怪了。 A.推托界限微不足道 B.推托界线不足挂齿 C.推脱界线微不足道 D.推脱界限不足挂齿 (答案:A。“托”表示找借口,即用托词推掉责任,而“推脱”一词所表示的并不强调找借口。“界限”一词强调了欲望没有限度,会不断地扩张,从而占领不该占领的领地,“界线”一词表示的是到了边界线就会止步。“微不足道”强调了内心认为不重要,而“不足挂齿”则表示不愿放在嘴上,而心里不一定认为不重要。) 3.选出对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 ) A.斡旋:调解瘐毙:枪毙,处死 静谧:安静届时:到时候 B.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返贻笑大方:被四方的人耻笑 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捣乱闹事的人 破矩为圆:把方的改成圆的 C.唯利是图:唯,助词咸与维新:维,助词 语焉不详:焉,语气词下车伊始:伊,助词 D.夙兴夜寐:夙兴,早起祸起萧墙:萧墙,照壁,喻内部 戮力同心:戮,杀匪夷所思:夷,平常 (答案:C。A 庚毙:在狱中病死 B 贻笑大方:被行家里手耻笑 D 戮力:合力) 4.选出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 A.王教授书房里的书真是汗牛充栋,应有尽有。 B.这些封建糟粕不名一钱,应统统仍进历史的垃圾堆。 C.你的工作出现了这么大的偏差,现在顾犬补牢,已为时晚矣! D.在法庭上,执法人员深文巧诋,终于让狡猾的罪犯低头认了罪。 (答案:A。B不名一钱:不占有一文钱C顾犬补牢:顾犬,看见野兔,回头呼唤猎狗;补牢,丢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比喻事虽紧急或出了差错,尚可及时设法补救。D深文巧诋: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用巧妙手段攻击诋毁别人。贬义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春风一阵阵地吹来,树枝摇曳着,月光、树影一齐晃动起来,发出沙沙的响声。 B.从牡蛎和某些棘皮动物中,可以提取抗癌物质,许多海洋生物的药用价值正在被推广和发现,前途不可估量。 C.只有把计划付诸于行动,目标才能实现;否则计划就只是一纸空文。 D.在诺贝尔这共计只有6句话的自传中,“唯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这句话,最值得人们深思和回味。(答案:D。A项“月光、树影”“发出”“响声”搭配不当。B项“被推广和发现”次序不当,应该改为“被发现和推广”。C项删除“于”字。) 6.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B.“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徐经理一走进瑞芳的办公室,马上给她拉到了靠窗户的小圆桌前。 D.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答案:A。B项“这”指代不明,C项谁拉谁指代不明,D项“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到底是听了导师意见还是没有听,表述不明。)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朱光潜就吸收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提出了“美感的世界绝粹是意象世界”的观点。不过,真正对中国传统意象美学的重视,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范式之一,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普遍存在的将“意象”看成是西方输入到中国的美学概念,并将它与英美意象主义诗歌创作联系起来的现点不一样,人们普遍意识到“意象”滋生的土壤在中国,意象美学亦属于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本土美学,以“意象”为核心的美学与文艺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与研究也蓬勃开展起来。。 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美学也可以说就是充满想象力、充满诗意的意象思索体系。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这种意象创造可以从书法形意结合、重视笔力气势和线的表现力,讲究留白以及在字势结构与点画形态的表现上充分体现出来。另如中国的音乐、中国的舞蹈、中国的绘画、中国的建筑,它们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让你的心灵与古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而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注重的是物质功利的东西,对艺术的理解只停留在艺术的表层,只追求属于艺术的娱乐消费和技术层面的东西,甚至还流行这样的时尚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显然是对艺术的误解。因为它无视艺术首先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存在,也忘记了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艺术是一种审美创造,必须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世界使人人们超越表层的、物质的、感性的美,进入到理性、精神的层面,让人的心灵受到感动,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是意象,意象美学是中国古代注重抽象思维的典型体现。 B.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当代美学将意象美学的建构作为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C.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都认为“意象”是西方的美学概念,来自于英美诗歌创作。D.诞生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哲学背景下的意象美学是中华民族本土美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介绍了“意象”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作用,对意象美学的认识、建构过程。B.第二段介绍意象美学在中国的诞生背景、构成特点,与西方实体论哲学、美学的不同。

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十五

高二上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十五 数 学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R b a ∈,,则b a >是a 2 > b 2 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下列不等式中,对任意R x ∈恒成立的是( ) A .022>+x x B .02 >x C .0)10 1( 1>-x D . | |1 1||1x x <+ 3. 设0,0>>b a ,则下列不等式中不成立... 的是( ) A.221≥+ +ab b a B.4)11 )((≥++b a b a C.ab b a b a ≥++22 D.ab b a ab ≥+2 4. 设0>>b a ,b a n b a m -=-=,,则( ) A.n m < B.n m > C.n m = D.不能确定 5. 函数)0(,2 28>--=x x x y 的最大值是( ) A.6 B.8 C.10 D.18 6. 设12 2=+y x ,则y x +( ) A.有最小值1- B.有最小值2 C.有最大值1- D.有最大值2 7. 设0,0>>b a ,下列结论不正确... 的是( ) A.b a b a 112+≥+ B.b a ab b a +≥+22 C.2≥+a b b a D.2222b a b a +≥+ 8. 设10<+a b b a D.||||||b a b a +>+ 10. 已知实数a 、b 满足b a <<<10,则( ) A.22log log log b b b a a a >> B.2 2log log log b b b a a a >> C.b b b a a a log log log 2 2 >> D.b b b a a a 2 2log log log >> 11. 如果0>>b a ,则下列不等式: ① ; ③)1lg()1lg(2 2+>+b a ;

2021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年高二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每题2分,共6分) 经典阅读与文明之根 丁刚 夜深人静时,捧一本莎士比亚的剧本细读,让经典的纤指轻轻拨动心灵的琴弦……在这个繁忙的网络时代,不知还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阅读经历。 人文经典是文明的土壤,是文明延续的血脉。它饱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气质,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基础。经典之中,跃动的是文明的灵魂。 一种文明能否长青,取决于人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这个民族的子孙后代读什么经典,拥有怎样的人文经典阅读经历。 现代社会的通病,往往与经典的远去相关。很多人把几乎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应对社交媒体互动,年轻一代花费在电视、客户端和网络游戏上的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学校课本中仅存的那一点点人文经典,也早就沦落成为考试的工具。目光由此开始变得短浅,精神多了一些浮躁,胸怀也变得越加狭小…… 不止一位美国学者认为,美国文明的真正衰落将从年轻人读书时间,尤其是阅读经典时间大幅减少开始。当年轻人被现代科技层出不穷的成果搞得眼花缭乱,他们也越来越相信所有的进步都是技术的。但是,世界历史告诉我们,

很多伟大的进步实质上却是人文的。美国《时代周刊》专栏作家斯坦因为美国大学人文教育的衰退而深感焦虑,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大学新生应当是为了学习伟大的书籍,不应是为了要跟上那些伟大的应用程序而走进校门。” 美国学者马克·鲍尔莱恩则将不再喜欢阅读的年轻人称作是“最愚蠢的一代"。他在同名著作中略带悲伤地写道,那些坚信“书籍早已被互联网所取代”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在丢弃人类文明的成果啊。 当阅读经典成为奢侈,甚至成为痛苦,文明的光亮也就会变得逐渐黯淡。哈佛大学历史学家弗格森近年来不断提醒人们注意,能够让西方文明避免衰落的关键就在于人文教育。 文明的传承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继承与培养的。我们不可能服用一种药丸,就一劳永逸地成为某种文明的成员,而只能通过持续不断、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来延续文明的精神,其主要方式之一就是阅读经典,因为一种文明密码的关键部分往往就隐藏在经典之中。 美国专栏作家弗兰克·布鲁尼在《大学真正的价值》一文中写道,他不知道《李尔王》该如何满足劳动力的需求。但是学习莎士比亚戏剧是一个石阶,帮助我们进入一种更有知觉、更缜密的存在,“大学就应当是这样一座金矿”。 文明是有根的。世界上那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们,如今有很多都在忙于寻找不同文明的来源,文明的兴衰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时髦话题。

高二期末模拟考试及答案

高二期末模拟考试 一单项选择3×10=30分 1.关于波的干涉、衍射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波源与观测者相互靠近时,观测者接收到的振动频率小于波源发出波的频率 B. 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用紫光作为光源,遮住其中一条狭缝,屏上将呈现间距相等的条纹 C. 照相机镜头前的增透膜、信号在光导纤维内的传播都是利用了光的全反射原理 D. 电磁波与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时,电磁波波长变短,声波波长变长 2.波速均为v =2 m/s 的甲、乙两列简谐横波都沿x 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波的图像分别如图甲、乙所示,其中P 、Q 处的质点均处于波峰,关于这两列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这两列波相遇,可能发生干涉现象 B .甲波中的P 处质点比M 处质点先回到平衡位置 C .从图示的时刻开始经过1.0 s ,P 质点沿x 轴正方向发生的位移为2 m D .从图示的时刻开始,P 处质点与Q 处质点将同时回到各自的平衡位置 3.真空中X 射线的波长为λ,以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以E 和p 分别表示X 射线每个光子的能量和动量,则( ) A .E =hλ c ,p =0 B .E =hλc ,p =hλ c 2 C .E =hc λ,p =0 D . E =hc λ,p =h λ 4. 中学物理课上有一种演示气体定律的有趣仪器——哈勃瓶,它是一个底部开有圆孔,瓶颈很短 的平底大烧瓶。在瓶内塞有一气球,气球的吹气口反扣在瓶口上,瓶底的圆孔上配有一个橡皮塞。在一次实验中,瓶内由气球和橡皮塞封闭一定质量的气体,在对气球缓慢吹气过程中,当瓶内气体体积减小ΔV 时,压强增大20%。若使瓶内气体体积减小2ΔV ,则其压强增大( )

高二物理学业水平模拟测试(附答案)

高二物理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二)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9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题3分,共69分) 1.下列速度指瞬时速度的是() ①子弹出膛的速度②足球被踢出时的速度 ③火车通过甲、乙两地间的速度④子弹头过某点的速度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所谓“运动状态的改变”的正确理解是()(A)仅指速度大小的改变 (B)仅指速度方向的改变 (C)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 (D)物体运动的速度发生变化,运动状态不改变 3.下列运动,可能出现的是()(A)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一定为零 (B)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 (C)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不为零,速度不变 (D)物体运动的加速度越来越小,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4.如图所示为四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v t 图象,那么由图象可以看出,做变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用力把乙推倒而自己不倒,说明只是甲对乙有力的作用,乙对甲没有力的作用(B)只有有生命或有动力的物体才会施力,无生命或无动力的物体只会受到力,不会施力(C)只有运动的物体才会受到力的作用 (D)找不到施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由下落的物体完全失重,没有惯性(B)竖直上抛的物体没有惯性 (C)汽车在行驶时没有惯性,刹车时有惯性(D)以上物体都有惯性 7.已知两个相互垂直的力的合力为50N,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40N,则另一个力的大小为() (A)10N (B)20N (C)30N (D)40N 8.一个物体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现用水平力F拉动物体,产生的加速度为a。若将水平拉力改为2F,则该物体的加速度为()(A)a(B)2a(C)3a(D)4a 9.下列物理量的单位中,属于力学基本单位的是()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通过“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要。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是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故土的眷念和对家园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

高二语文上期末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期末测试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同胞.(bāo) 蓓.蕾(pèi) 烜.赫一时(xuǎn) 管窥蠡.测(lí) B.解剖.(pōu) 埋.怨(mán) 高屋建瓴.(línɡ) 畏葸.不前(sǐ) C.湍.急(tuān) 斡.旋(wò) 良莠.不齐(xiù) 审时度.势(duó) D.整饬.(chì) 恫.吓(dònɡ) 以儆.效尤(jǐnɡ) 佶.屈聱牙(jí) 解析:此题考查对字音的正确识记。A.“蓓”应读“bèi”;B.“葸”应读“xǐ”;C.“莠”应读“yǒu”。 答案:D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浮躁肇事伸张正义奇貌不扬 B.喝彩抉择轻歌曼舞各行其是 C.简炼提炼引疚辞职涣然冰释 D.磋商屏除爱屋及乌唾手可得 解析: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正确识记。A项“奇貌不扬”的“奇”应为“其”;B、D两项全对;C项“简炼”的“炼”应为“练”,“引疚辞职”的“疚”应为“咎”。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1)外交部长李肇星专门指示邓清波总领事要尽一切力量,尽快________中国遇难者身份。 (2)深圳市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________员工实行内部退养。 (3)美国白宫10日反驳了民主党领导人________布什在越南战争时期曾“擅离职守”的指责。 A.核实富余有关 B.核定富余关于 C.核实富裕关于 D.核定富裕有关

最新高二数学上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最新高二数学上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里有一个月牙形的图案,为了估算这个月牙形图案的面积,向这个正方形里随机投入500粒芝麻,经过统计,落在月牙形图案内的芝麻有150粒,则这个月牙图案的面积约为( ) A . 35 B . 45 C .1 D . 65 2.气象意义上的春季进入夏季的标志为连续5天的日平均温度不低于022C .现有甲、乙、丙三地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的记录数据(记录数据都是正整数): ①甲地:5个数据是中位数为24,众数为22; ②乙地:5个数据是中位数为27,总体均值为24; ③丙地:5个数据中有一个数据是32,总体均值为26,总体方差为10.8 则肯定进入夏季的地区有( )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 3.将A ,B ,C ,D ,E ,F 这6个字母随机排成一排组成一个信息码,则所得信息码恰好满足A ,B ,C 三个字母连在一起,且B 在A 与C 之间的概率为( ) A . 112 B . 15 C . 115 D . 215 4.如果数据121x +、221x +、L 、21n x +的平均值为5,方差为16,则数据:153x -、 253x -、L 、53n x -的平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 A .1-,36 B .1-,41 C .1,72 D .10-,144 5.学校为了解新课程标准提升阅读要求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影响情况,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绘制学生周末阅读时间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将阅读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观众称为“阅读霸”,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高二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高二英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第一部分:听力(略) 第二部分:语法运用(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 1.Unit Four is _________ most difficult unit, but it isn’t _________ most difficult lesson in Book 5. A. a; a B. a; the C. the; the D. the; a 2. Can you tell me _________ railway station? A. how I can get to B. how can I get to C. where I can get to D. where can I get to 3. —May I help you, Sir? —I hope so. It’s my watch. I brought it in to be repaired, but I _______ the receipt. A. get lost B. lost C. have lost D. had lost 4. —Will you take part in the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tomorrow? —Sure. I see it as a chance to prove ________. A. myself B. me C. yourself D. you 5. ______ you have tried it on, you can’t imagine how pretty the new style skirt is. A. Because B. although C. Unless D. When 6. All the books I have are here. You may borrow _______ you like. A. whatever B. whichever C. whenever D. wherever 7. —Are you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 of the exam? —Not at all. I can’t have __________. A. a worse one B. a better one C. the worse one D. the best one 8. Unfortunately, his father died, ________ the family even worse off. A. left B. leaving C. to leave D. leave 9. Mary left home, ________ to downtown and bought what she needed. A. drive B. driving C. drove D. has driven 10. —Are you coming to Jeff's party? —I'm not sure. I ________go to the concert instead. A. must B. would C. should D. might 第三部分:阅读理解(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How can I learn English well?” This is a question many students ask. In my opinio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is to lear n lessons by heart. If you can recite the text and write it out, you’ve learned it fairly well. And if you can tell, in your own words, what the lesson says you’re a very successful learner indeed. Your English will be quite perfect. This is a difficult ta sk. However, if you try to learn by heart only part of each lesson, you’ll find it not half so hard as you might have thought. Learning this way, you will make rapid progress. Of course, writing is also necessary. It helps you a lot on our way to success in English. Equally important is to feel the language. You should be able to laugh at jokes and be shocked at bad news. When using English, try to forget your mother tongue. Instead of helping you, your own language gets in your way. So, never try to see English through translation. 11. In the writer’s opinion, the most effective way in learning English is ________. A. to learn English by heart B. to forget your own native language C. to translate everything into his own languag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