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事诉讼法重点(1)

刑事诉讼法重点(1)

刑事诉讼法重点(1)
刑事诉讼法重点(1)

刑事诉讼法重点

1.刑事诉讼法历史。弹劾制和纠问制诉讼模式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1)弹劾制:个人享有控告犯罪的绝对权力,国家审判机关不主动追求犯罪,而是以居中仲裁者的身份去处理刑事案件。

一.国家没有专门追诉犯罪的机关

二.原告和被告的诉讼地位在形式上是平等的

三.法院或其他仲裁机关在诉讼中处于消极的仲裁地位

四.对争议的解决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神示证据制度

(2)纠问制:指国家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不管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职权主动进行追究和审判的诉讼制度。

一.控诉职权和审判权集于法官一身

二.被告人作为诉讼客体,不具有诉讼主体地位

三.侦查和审判都秘密进行,实行间接的书面审理模式

四.实行法定证据制度。一切证据的证明力大小,以及对他们的取舍和运用,均由法律加以具体规定,法官在审理案件时不得判断和取舍。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任何人都不能被确定有罪原则的含义。

(1)人民法院是唯一有定罪权与量刑权的机关

(2)人民法院确定任何人有罪,必须依法判决

(3)区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4)明确由控诉方负举证责任,被告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

(5)疑案作无罪处理

3.依由法律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1)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撤销案件,不起诉,宣告无罪。

(2)已过追诉时效: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

(3)特赦: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

(4)告诉才处理的,无告诉或撤回告诉: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

(5)死亡: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或宣告无罪。

(6)其他:撤销案件,不起诉,终止审理。

4.案件的当事人包括哪些?

(1)被害人

(2)自诉人

(3)犯罪嫌疑人

(4)被告人

(5)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

(6)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人

5.有权作出和执行回避的机关是哪些?

(1)法院

①院长:审判委员会决定

②其他人员:院长决定

(2)检察院

①检察长:检查委员会决定

②其他人:一律由检察长决定

(3)公安机关:

①)公安机关负责人:同级检查委员会决定

②其他人员:均有公安机关的负责人决定

(4)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实行“谁聘任,谁决定”原则。

6.哪些人不适用于回避制度?

(1)证人(2)辩护人(3)代理人

7.回避的效果

(1)审查原则上程序停止;但侦查人员例外。

(2)《高法解释》第三十一条: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申请出庭的检查人员回避的,人民法院应当决定休庭,并通知人民检察院。

8.回避的程序

(1)回避权的告知

回避适用于侦查、检察、审判等人员,因而,在侦查、检察、审判这几个刑事诉讼的主要阶段,均可以提出。

(2)申请的提出

①申请主体: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

②申请时间:任何诉讼阶段

③申请方式:既可以书面也可以口头。

(3)回避决定

一决定主体

(1)法院

①院长:审判委员会决定

②其他人员:院长决定

(2)检察院

①检察长:检查委员会决定

②其他人:一律由检察长决定

(3)公安机关:

①公安机关负责人:同级检查委员会决定

②其他人员:均有公安机关的负责人决定

(4)书记员、翻译人员和鉴定人的回避,实行“谁聘任,谁决定”原则。

二回避后果

(1)效果:审查原则上程序终止;但侦查人员例外。

(2)救济:1.复议一次——向原决定机关。复议期间不影响决定的效力;2.谁要复议——申请回避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回避的人,只能是申请复议的请求被驳回的人;3.对于不具回避理由的,由法庭当庭驳回,并不得申请复议。

(3)效力:①根据公安部《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37条规定,被决定回避的公安机关负责人、侦查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之前所进行的诉讼活动是否有效,由做决定的公安根据案件情况而定;②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1条规定,被决定回避的检查人员,在回避决定作出以前所取得的证据和进行的诉讼行为是否有效,由检察委员会或者检察长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决定。

9.管辖。

(1)立案管辖:又称职能管辖或部门管辖,是指侦查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以及侦查机关互相之间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权限划分。

(2)级别管辖:是指上下级法院之间即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

(3)立案管辖中人民法院管辖的要件: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8条规定“自诉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可知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只限于自诉案件,即由被害人本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包括:(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①侮辱、诽谤案

②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③虐待案件

④侵占案

(2)人民法院没有提起公诉,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①故意伤害案(轻伤)

②重婚罪

③遗弃案

④非法侵入住宅案

⑤侵犯通信自由案

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

⑦侵犯知识产权案

⑧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

(3)公诉转自诉案件

即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对被告人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要件:①被害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被害人处于控告地位,应承担证明责任,提出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

②对被告人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③被告人的行为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

④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

10.自诉案件的范围

(1)告诉才处理的案件

①侮辱、诽谤案

②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

③虐待案件

④侵占案

(2)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

①故意伤害案(轻伤)

②重婚罪

③遗弃案

④非法侵入住宅案

⑤侵犯通信自由案

⑥生产、销售伪劣商品案件

⑦侵犯知识产权案

⑧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对被告人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

(3)公诉转自诉案件

即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对被告人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且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或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并且做出书面处理决定。要件:①被害人能够提供证据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被害人处于控告地位,应承担证明责任,提出证据证明其诉讼主张。

②对被告人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③被告人的行为侵犯的是被害人的人身权利或财产权利

④有证据证明曾经提出控告

11.辩护和代理制度。律师最早介入诉讼的时间是什么?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介入时间不同。

在辩护和代理制度中,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介入时间是不同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33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被告人有权随时委托辩护人。而在代理制度中,委托诉讼代理人的时间又可以具体分为: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移送审查之日起可以委托诉讼代理人;自诉案件的自诉人可以随时委托诉讼代理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视公诉还是自诉而定。

12.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能够证明案件的一切事实是证据:

(2)特征:

①客观性:指诉讼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关联性:指作为证据的事实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某种客观的联系。

③合法性:指证据必须具有法定的形式、由法定的人员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审查和运用。

13.刑事证据的分类

证据的种类也称证据的法定形式,是指法律规定的证据的不同表现形式。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8条规定,“证据包括:(一)物证;(二)书证;(三)证人证言;(四)被害人陈述;(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六)鉴定意见;(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八)视听资料、电子数据

证据的分类是在理论研究上将刑事证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包括:(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二)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三)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法定种类与理论分类之间的区别,在于以下几点:(1)证据种类是法定的,而证据的分类是学理上的分类;(2)证据的种类由法律明确规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而证据的分类没有法律约束力;(3)证据的种类在诉讼中可以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而证据的分类是在理论上对证据进行学术归类,目的是便于人们分析和理解不同归类证据的特点,以便把握不同类别证据的规律并加以运用。

14.物证的判定标准?

(收集原物,收集原物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物核对无误的复印件或者证明该物件的照片、录像等其他证据。原物为数量较多的种类物的,可以收集其中一部分。)

(1)真实性审查:物证形成的原因;发现物证的客观环境,时间、空间、物理、化学等因素都会影响证据的真实性;物证是否为原物,复制品,原始证据效力大于传来证据;提供物证的人是否具有利害关系,这是从主观因素上判断物证的真实性;其他影响物证真实性的因素。

(2)合法性审查:即物证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要求;是否有影响物证证据效力的其他情形。

(3)关联性审查:即物证与案件待证事实是否存在客观联系

15.强制措施。

强制措施的类型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

取保候审的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法的,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5)以及其他需要变更逮捕措施的。

16.逮捕的适用条件和不适用条件?

(1)适用条件

(一)证据因素

1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

2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3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明属实的

(二)刑罚因素

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刑罚

(三)危险因素

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

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的,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2)不适用条件

根据最高检《规则》,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或者不予逮捕:(1)属于预备犯、中止犯,或者防卫过当、避险过当;(2)主观性恶较小的初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现或者积极退赃、赔偿损失,确有悔罪表现的;(3)过失犯罪的嫌疑人,犯罪后有悔罪表现,有效控制损失或者积极赔偿损失的;(4)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双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达成和解协议,经审查,认为和解系自愿、合法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5)犯罪嫌疑人系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学生,本人有悔罪表现,其家庭、学校或者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备监护、帮教条件的;(6)年满7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17.有罪认定的条件

(1)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2)据以定罪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3)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18.强制辩护的条件

强制法律援助辩护的适用情形:①盲(双目)聋(双耳)哑;②尚未完全丧失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③诉讼时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④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

19.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1)概念:是指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活动。

(2)成立条件

①以刑事诉讼成立为前提

②被害人遭受的必须是物质损失

③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是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引起的

20.附带民事诉讼原告的概念和范围

(1)概念: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因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物质损失,并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出赔偿请求的人。

(2)范围

①因为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

②当被害人是无诉讼行为人时,法定代理人或监护人可以代为提起。

③当被害人死亡时,其近亲属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④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受损单位未提起,检察院在提起公诉时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21.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

根据最高法《解释》第155条对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问题进行了如下规定:“(1)犯罪行为造成人身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付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被害人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费用;造成被害人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等费用;(2)驾驶机动车致人伤亡或者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的规定确定赔偿责任;(3)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就民事赔偿问题达成调解、和解协议的,赔偿范围、数额不受上述规定的限制。

22.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间,不计算在期间内的时间有哪些?

不计入法定期间的法定情形,包括:(1)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案件,对他们做精神病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除此以外的其他鉴定的时间都应当计入办案期限;(3)中止审理的期限不计入审理期限;(4)决定开庭审理的第二审公诉案件,自通知人民检察院查阅案件后的第二日起,人民检察院查阅案卷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5)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没收违法所得的案件,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需要补充证据的,公安机关补充证据的时间不计入人民法院办案期限;(6)审理申请没收违法所得案件,公告期间和请求刑事司法协助的时间不计入审理期限。

23.刑事立案的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110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1)公诉案件

①有犯罪事实

②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2)自诉案件

①属于刑事自诉案件的范围

②属于人民法院管辖

③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告诉的

④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证据

24.公民扭送的条件

(1)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通缉在案的

(3)越狱逃跑的

(4)正在被追捕的

25.刑事侦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不确定)

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由不得少于2人的侦查人员进行,同时持续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对于聋哑人,应当找懂手语的人;

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应当录音或录像;

侦查人员询问证人应当不少于两人,且不得另行指定其他地方并且应当分别进行;

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解剖尸体或者开馆检验,并通知死者家属(无需同意)到场;

对犯罪嫌疑人可以强制检查,对被害人不能强制检查,检查妇女的身体应该由女性工作人员、医师进行检查;

搜查主体应该是不少于2人的侦查人员,在搜查妇女的身体时应当由女工作人员进行,且必须向被搜查人员出示搜查证,但侦查人员在执行逮捕、拘留时,遇有紧急情况,不利用搜查证也可以进行搜查。同时搜查时,应当有被搜查人或者他的家属、邻居或者其他见证人在场;

扣押无需扣押证,但是需要制作物品清单,同时需要有见证人在场;

鉴定主体是由侦查机关指派或者聘请,只能是自然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几名辨认人对同一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分别进行,而且要采取混杂原则(公安机关:7人/物;10张照片;检查机关:5人/物或5张照片(不少于))但对场所、尸体等特定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或者辨认人能够准确描述物品独有特征的,陪衬物不受数量的限制

通缉的对象只能是依法应当逮捕而且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26.有权依法行使侦查权的国家机关

公安机关(还有四小机关),检查院。人民法院永远不能行使侦查权。

27.侦查、羁押的期限

侦查:持续时间不超过12小时,案情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羁押:(1)概念:侦查中羁押的期限,是指犯罪嫌疑人在侦查中被逮捕以后到侦查终结的期限。不包括拘留的期限,从逮捕时算起。

(2)计算:1、一般:2个月,无需批准;2、案情复杂、期限届满不能终结,延长一个月,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3、4类重大复杂案件(交集流广),延长2个月,由省一级检查院批准或决定;4、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期,延长2个月,省一级检查院批准或决定;5、特殊原因,较长时间内不宜交付审判X,有最高检报请全国人大常委批准延期审理

(3)特殊情形:1、另有重要罪行:重新计算羁押期限(报检察机关备案即可);2、身份不明:从查明身份时间起计算,但是不能停止侦查;3、精神病鉴定:期间不计算在内。

28.公诉案件中被害人享有的权利

1、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诉讼的权利;

2、报案、控告和陈述的权利;

3、申请回避的权利;

4、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权利;

5、附带民事诉讼的处分权和上诉权利;

6、复议权、申诉权和特定条件下起诉权;

7、出席法庭审判,参与质证、辩论的权利;

8、申请检察机关抗诉的权利;

9、对生效裁判申诉的权利;

10、诉讼过程的知悉权

11、对与本案无关的问题的讯问,有权拒绝回答的权利;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的权利;获得赔偿的权利;核对笔录的权利等等

29.起诉方式。公诉、自诉哪种在我们国家为主?为什么?

在我国起诉有公诉和自诉两种起诉方式

1、公诉:就是依法享有刑事起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和公众向法院起诉,要求审判机关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2、自诉:是指刑事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等以个人名义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

3、我国实行的是以公诉为主,自诉为辅,公诉可以转为自诉,特定情况下自诉也可以转换成公诉。

30.我国的刑事不起诉制度,包括哪几种类型?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适用?

(一)概念: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对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或者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或者经补充侦查尚未达到起诉条件,而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决定,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结果之一,具有终止诉讼的法律效力。

(二)种类:1、法定不起诉(应当不起诉):是指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之一的,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这里的“应当不起诉”是指法律规定不能起诉,绝对不能起诉,检查机关没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只能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

适用:无犯罪事实+15条的情形(“显轻微,过时效,特赦告诉和死掉”)

2、酌定不起诉(可以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情节轻微,依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案件,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

适用:①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近构成犯罪;②犯罪情节轻微,依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例如:犯罪预备、中止、胁从犯、防卫过当...)具体而言,有:a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b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c犯罪嫌疑人因为=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d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e在犯罪过程中自动终止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f在共同犯罪中,犯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g被胁迫诱骗参加犯罪的;h犯罪嫌疑人自首或自首后立功的;i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的,符合法律规定不起诉条件的。

3、存疑不起诉(证据不明不起诉):人民检察院对于2次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适用:①第一次补充侦查后,证据不足,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可以不起诉,可以退回补充侦查,绝对不能起诉);②第二次补充侦查后仍不具备起诉条件的,应当不起诉。

4、附条件不起诉:又称暂缓起诉,是指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阶段,根据案件性质和情节、犯罪嫌疑人的年龄、一贯表现及其犯罪后的悔过态度等,认为暂不提起公诉有利于矫正犯罪嫌疑人,使

其早日回归社会,同时也有利于被害人在物质方面得到补偿。使其被侵害的权益得到修复的,则暂时不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而是设立一段考验期、一定条件,责令其在该期限内履行设定条件的一定义务,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该期限内履行了相应的义务并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的情形,期满后就不再对其提起公诉,否则就将对其提起公诉的制度。

适用: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未成年人——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期,符合起诉条件,但又悔罪表现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做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附条件不起诉的考验期为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从人民检察院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之日起计算”

31.刑事案件被害人参加刑事诉讼享有的权利?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主要有如下权利:

一、在整个诉讼过程中,被害人享有申请回避和委托代理人的权利;

二、在立案侦查过程中,被害人有控告、申诉等权利。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上述机关有义务保障控告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为其保守秘密。如果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不予立案的应当将原因通知被害人,被害人如果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没有立案侦查的,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对于自诉案件,被害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直接起诉,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侦查机关应当将作为证据的鉴定结论告知被害人,被害人可以提出申请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三、审查起诉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应当听取被害人的意见,对有被害人的案件决定不起诉的,应当将不起诉决定书送达被害人;被害人不服的,可以向上级检察院申诉,对维持不起诉决定的,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不经申诉,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四、在审判过程中,被害人有参加诉讼和在法庭上陈述、发问、质证、辨认、辩论等权利。开庭结束后,有权查阅笔录,对遗漏或者差错的可以请求补充或者改正。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一审判决的,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自诉案件中,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可以直接提出上诉,如果同时附带民事诉讼的可以提出上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

32.公开审理的条件,哪些案件不能公开审理?

公开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对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的审理。公开审判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原则上都应该公开进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不公开审理的案件:

1、绝对不公开: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未成年人案件的一律不公开。

2、相对不公开:经当事人申请,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可以不公开(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

33.组成哪种独任庭,独任庭适用条件

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进行第一审的刑事案件,可以由一名审判员独任审判。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10条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对可能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可以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也可以由审判员1人独任审判;对可能判处的有期徒刑超过3年的,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

34.法庭审判中哪些案件是要由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审委会决定讨论的案件。

1、拟判处死刑的/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应当”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2、对合议庭成员意见有重大分歧的案件/新类型案件/社会影响重大的案件/其他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做出决定的——“可以”提请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35.法庭审判程序包括哪些阶段?(一审程序包括哪些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什么意思?)法庭审判是人民法院采取开庭的方式,在公诉人、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听取控、辩双方对证据、案件事实和运用法律展开辩论的情况下,依法确定被告人是否有罪、应否判刑,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诉讼活动。包括以下阶段:(一)开庭

由审判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审判长应告知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二)法庭调查

法庭调查是指在抗辩双方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加下,在审判人员的支持下,当庭对案件事实、证据进行调查核实的活动。

(三)法庭辩论

法庭辩论,是在法庭调查的基础上,控诉方与辩护方就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犯罪的性质、罪轻罪重、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以及如何适用刑罚等问题,进行相互争论和反驳的一种诉讼活动。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将进一步揭示案情,明确如何适用法律,为案件的正确裁判奠定基础。(四)被告人最后陈述

不可剥夺、不可替代、不可省略

(五)评议和审判

36.刑事判决类型

分类为有罪判决、无罪判决和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

(1)有罪判决:①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的罪名成立;②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法院审理认定罪名不一致,应当按照审理认定的罪名作出有罪判决。

(2)无罪判决:①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法认定被告人无罪的;②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

(3)不负刑事责任的判决:①被告人因不满16周岁;②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

37.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条件

(一)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

(二)终审的判决;

(三)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授权核准死刑的判决;

38.被告人提出上诉的理由?

不需要理由,被告人只要不服从一审判决即可提出上诉

39.上诉主体,独立上诉主体

1、独立上诉主体

①被告人、自诉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②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享有独立上诉权

2、非独立上诉主体

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方可上诉

40.如何理解上诉不加刑?仅仅是二审的上诉

(一)基本含义

二审法院只有被告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控方上诉、抗诉的,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二)何为加刑?

1、对被告人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不得撤销原判决宣告的缓刑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

2、实行数罪并罚的,不得加重决定执行的刑罚,也不能在维持原判决决定执行的刑罚不变的情况下,加重数罪中某罪的刑罚;

3、法院对原判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只是认定的罪名不当的,在不加重原判刑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罪名;

4、一审判死缓,二审不能改判死缓限制减刑;

5、第二审人民法院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案件,除有新的犯罪事实,人民检察院补充起诉的以外,原审人民法院也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

6、对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判处的刑罚略轻,不得撤销第一审判决,直接加重被告人的刑罚,也不得以事实不清或者证据不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理

41.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

1、审理对象特定;

2、死刑复核程序是死刑案件的终身程序;

3、核准权具有专属性;

4、程序启动上具有自动性;

5、报请复核程序特殊

42.再审条件

1、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需满足以下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一)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

(二)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2、各级法院、检察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对于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2016年司法考试刑诉法重点必背考点汇总

2016年司法考试刑诉法重点必背考点汇总 考点一刑事诉讼的基本范畴 1.刑事诉讼目的 刑事诉讼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刑事诉讼法和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理论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学说: (1)犯罪控制模式与正当程序模式 犯罪控制模式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点是:控制犯罪是刑事诉讼的主要机能,刑事程序运作的方式与取向,应循此“控制犯罪”之目标进行。刑事诉讼以惩罚犯罪的“效率”为目标与评价标准。 而正当程序模式则认为刑事诉讼目的不单是发现实体事实,更重要的是以公平与合乎正义的程序保护被告人的人权。 (2)家庭模式 该模式以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为喻,强调国家与个人间的和谐关系,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实体真实主义与正当程序主义。 对于实体真实主义而言,刑事诉讼旨在追求案件的实体真实的诉讼目的观。它强调实体对程序的优越地位,将刑事诉讼法视为实现实体正义的手段和工具。对违反程序法造成侵犯公民权利的结果,由有关部门给予个别处理,而不影响其后的诉讼行为。 实体真实主义可分为积极实体真实主义和消极实体真实主义。前者是指凡是出现了犯罪,均应发现认定并加以处罚,后者则将发现真相和保障无辜结合起来,认为刑事诉讼应包含力求避免处罚无辜的意思,而不仅仅是无遗漏的处罚任何一个犯罪者。

正当程序的目的观认为,刑事诉讼的目的重在维护正当程序。正当程序的认识论基础是:刑事诉讼无力发现客观真相,而只能通过诉讼程序内的活动接近它,并将在合法程序内认定的事实视作真实。 2.刑事诉讼构造 刑事诉讼构造是指刑事诉讼法所确立的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方式以及专门机关、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中形成的法律关系的基本格局,它集中体现为控诉、辩护、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法律关系。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弹劾式诉讼和纠问式诉讼两种诉讼构造。现代西方国家刑事诉讼构造类型大致分为两类,即大陆法系国家采取职权主义,英美法系国家采当事人主义。日本二战后,在职权主义背景下大量吸收当事人主义因素,从而形成了以当事人主义为主,以职权主义为补充的混合式诉讼构造。 当事人主义诉讼将开始和推动诉讼的主动权委于当事人,控诉、辩护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中居于主导地位,适用于程序上保障人权的诉讼目的;而职权主义诉讼将诉讼的主动权委于国家专门机关,适用于实体真实的诉讼目的。、 一个国家特定时期的刑事诉讼目的与构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他们都受到当时占主动地位的关于刑事诉讼的法律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考点二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及处理 1.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及结案方法★★★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名词 解释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各种争议案件的专门法律活动。 2、刑事诉讼是在处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以实现刑事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从而维护社会系统的基本秩序和基本利益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3、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 4、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因与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件诉讼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 5、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广义上的被害人,既包括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案件的被害人;也包括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狭义上的被害人,仅指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属于当事人之一,居于原告人地位。 6、自诉人是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 7、刑事诉讼中的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或有关单位的活动。 8、犯罪嫌疑人是指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侦查阶段一般办案机关为公安机关,有些类型案件如贪污受贿案件等为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办案机关为检察机关。 9、被告人,刑事案件中在审判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审判阶段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办案机关为人民法院。 10、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关系。 1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为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12、现代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的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被指控人的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和。 13、立案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14、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判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知己那,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15、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范围的分工。 16、刑事诉讼证据,是指公安司法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用以确定犯罪事实是否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和罪责轻重及其他有关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法考《刑事诉讼法》复习题集(第886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事诉讼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甲公司以虚构工程及伪造文件的方式,骗取乙工程保证金400余万元。公安机关接到乙控告后,以尚无明确证据证明甲涉嫌犯罪为由不予立案。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5年卷二32题,单选) A、乙应先申请公安机关复议,只有不服复议决定的才能请求检察院立案监督 B、乙请求立案监督,检察院审查后认为公安机关应立案的,可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C、公安机关接到检察院立案通知后仍不立案的,经省级检察院决定,检察院可自行立案侦查 D、乙可直接向法院提起自诉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1章>第3节>立案监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立案监督。《刑事诉讼法》第112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因此,控告人并非必须先申请复议,故A错误。《刑事诉讼法》第113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 2.检察院在审查起诉时,下列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 A、犯罪嫌疑人甲,没有犯罪事实,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B、犯罪嫌疑人乙,犯罪情节轻微,按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C、犯罪嫌疑人丙,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D、犯罪嫌疑人丁为聋哑人,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第13章>第2节>不起诉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不起诉的适用。《刑事诉讼法》第177条第1、2款规定,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有本法第1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

刑事诉讼法考试重点

刑事诉讼法考试重点: 1、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的内容:通行原则(程序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与特有原则。 3、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诉讼主体、诉讼价值、诉讼构造、诉讼职能 4、刑事诉讼发展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诉讼模式及特点 5、刑事诉讼制度:回避制度、当事人制度、辩护制度、级别管辖与地域管辖、立案管辖 6、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特征、法定分类与学理分类 7、刑事程序:立案程序、立案监督;侦查的概念、各种侦查行为、五种强制措施(拘传、拘留、逮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概念、适用条件; 8、审查起诉、起诉的含义与条件、不起诉的种类,不起诉的救济方式,补充侦查; 9、审判程序——庭前审查起诉内容,公诉与自诉案件的审理、简易程序、延期审理、反诉、撤诉; 10、法定期限:侦查、强制措施、审查起诉、一审、二审、再审、简易与普通程序的审限;审判公开、合议庭组成; 11、各种裁决; 12、上诉、抗诉、上诉不加刑;死刑复核程序概念、具体的复核程序; 13、二审程序对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再审程序。 14、还需要掌握刑诉法典、高法和高检相应的司法解释、六部委解释。除了课堂上过的法条, 15、这几个条文大家也要注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二百零八条、第二百一十一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百六十二条、第二百七十五条第一项、第二百七十八条、第二百八十七条等法律条文。 注意:特别程序不纳入的考试范围! 考试主要集中在:刑事诉讼概述——历史——基本原则——基础理论——基本制度——刑事诉讼程序(立案——侦查——起诉——审判)这四个阶段,其中审判涉及到简易与普通;公诉案件与自诉案件;一审到二审到死刑复核到再审。

刑事诉讼法重点名词解释+简答题

刑事诉讼法 ●名词解释 1物证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物品和痕迹。 2书证指以文字、图画、符号等所表达的思想和记载的内容对案件起证明作用的书面文件或其他物品。 3辩护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针对控诉方的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指出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减轻、免除其刑事责任的材料 和意见,以维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 4取保候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法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其不逃避或者妨碍侦查、起诉、审判工作,并在刑事诉 讼过程中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5死刑复核死刑复核程序是指最高人民法院或高级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依法进行审查和核准的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所独有的一项特殊程序。 6侦查(刑事侦查)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 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措施。 7公诉指享有刑事控诉权的国家专门机关,代表国家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进行审判并予以刑事制裁的诉讼活动。 8自诉指刑事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等,以个人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和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的诉讼活动。 9无罪推定无罪推定原则是指在法院依法确定受追究者有罪前,应推定其为无罪。 10监外执行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的罪犯由于出现不适宜在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拘役所等羁押场所执行刑罚的法定情形,而需要改变执行场 所和方式的刑罚执行变更。 11侦查终结指侦查机关对自己立案侦查的案件,经过一系列的侦查活动,认为案件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和应否对其追究 刑事责任而决定结束侦查,并对案件依法作出处理的一种诉讼活动。 12审查起诉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和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依法决定是否对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诉的诉讼活动。 13直接证据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简答题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1、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特点?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 ①非法言词证据绝对排除:非法言词证据,是指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②非法实物证据相对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③非法手段需要举证证明:举证主体:检察院;发现主体: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检察院,法院。 2、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是刑诉的基本目的必须保持两者的平衡统一,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违背刑事诉讼法的根本宗旨的。 保障人权的内涵:(最广义)社会大众的人权;(最核心)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其他诉讼参与人(证人,律师,被害人)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既要有利于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又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 3、我国与西方审判独立的区别?

4、不公开审理的类型? ①有关国家秘密的案件。 ②有关个人隐私的案件。 ③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但是,经未成年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未成年被告人所在学校和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可以派代表到场。 ④对当事人提出申请的确属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法庭可以决定不公开审理。 对于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当当庭宣布不公开审理的理由。不公开审理的案件,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 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公民包括与审理该案无关的法院工作人员和被告人的近亲属都不得旁听,但是,未成年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除外。

2019年司法《刑事诉讼法》预习知识点:重新审判的程序

2019年司法《刑事诉讼法》预习知识点:重新审判的 程序 (一)再审和提审 人民法院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重 新审判有再审和提审两种情形。 再审是指作出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根据再审决定或者再审 指令对案件重新审判的程序。人民法院实行再审,理应严格遵守刑事 诉讼法的相关规定:(1)由原审人民法院审理的,理应另行组成合议庭 实行。原来审判该案的合议庭成员,理应回避。(2)原来是第一审案件,理应依照第一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能够上诉、抗诉;原 来是第二审案件,理应依照第二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 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提审是指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 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或者接受同级人民 检察院的再审抗诉后,直接调取原审案卷和材料,并组成合议庭对案 件实行审判的程序。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案件,理 应依照第二审程序实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对决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除人民检察院抗诉的 以外,人民法院理应制作再审决定书。 (二)开庭审理、不开庭审理与不得加重刑罚的情形 对原审被告人、原审自诉人已经死亡或者丧失行为水平的再审案件,能够不开庭审理。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45条第2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再 审案件,同级人民检察院理应派员出席法庭。

开庭审理的再审案件,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只针对部分原审被 告人,其他同案原审被告人不出庭不影响审理的,能够不出庭参加诉讼。 除人民检察院抗诉的以外,再审一般不得加重原审被告人的刑罚。再审决定书或者抗诉书只针对部分原审被告人的,不得加重其他同案 原审被告人的刑罚。 (三)开庭前的工作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前,理应实行下列工作: 1.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2.将再审决定书、申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30日前,重大、疑难案 件至迟在开庭60日前送达同级人民检察院并通知其查阅案卷和准备出庭: 3.将再审决定书或抗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30日以前送达原审被告 人(原审上诉人),告知其能够委托辩护人或者依法为其指定承担法律 援助义务的律师担任辩护人; 4.至迟在开庭15日前,重大、疑难案件至迟在开庭60日前,通 知辩护人查阅案卷和准备出庭; 5.将开庭的时间、地点在开庭7日以前通知人民检察院; 6.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 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7日以前送达; 7.公开审判的案件,在开庭7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控辩双方收到再审决定书或抗诉书后,人民法院通知开庭之日前,能够提交新的证据。开庭后,除对原审被告人(原审上诉人)有利的外,人民法院不再接纳新证据。

《刑事诉讼法》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刑事诉讼法复习题 (课程代码 362140) 一、名词解释 1.刑事诉讼 2.刑事诉讼法 3.当事人 4.诉讼参与人 5.自诉 6.鉴定人 7.证人 8.管辖 9.级别管辖 10.立案管辖 11.专门管辖 12.回避 13.自行回避 14.申请回避 15.辩护 16.指定辩护 17.自行辩护 18. 辩护人 19.强制措施 20.拘传 21.取保候审 22.监视居住 23.拘留 24.逮捕 25.诉讼代理人 26.通辑 27.上诉 28.附带民事诉讼 29.当事人 30.立案 31.侦查 32. 讯问犯罪嫌疑人 33. 勘验、检查 34. 物品检验

35. 现场勘查 36. 搜查 37. 不起诉 38. 法定不起诉 39. 酌定不起诉 40.刑事审判 二、简答题 1.刑事诉讼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2.刑事诉讼的任务是什么? 3.诉讼的特征是什么? 4.简述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5.简述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围。 6.简述在完全依靠间接证据认定被告人犯有被控罪行时必须符合的规则。 7.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指的是哪些案件? 8.简述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 9.简述附带民事诉讼的成立条件。 10.简述法定不追诉原则的内容。 11.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诉案件包括: 12.简述回避的适用条件。 13.简述立案的条件。 14. 简述自诉案件的种类。 15.简述提起自诉的条件。 16.简述延期审理的情形。 17.简述简易程序的特征。 18.简述上诉、抗诉的理由。 19.简述死刑复核程序的特点。 20.简述独任庭、合议庭和审判委员会之间的区别。 三、案例分析题 1.刑满释放人员某甲故意伤害某乙,致某乙重伤。某乙的儿子某丙向检察院提出控告。检察官甲告知某丙:不能受理你的控告,因为根据刑诉法第221条的规定,罪犯又犯罪的,应当由执行机关移送检察院处理,个人无权提出控告,你只能向原执行机关反映。检察官乙告知:案件有明确的原被告,因果关系清楚,不需要侦查,你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于是某丙到法院控告。法官告知:对正在实行犯罪或犯罪后被及时发觉的,公安机关可以先行拘留,而法院无权拘留,某甲是现行犯,你可以把他扭送到公安机关,请求公安机关及时处理。问:本案应该由哪个机关管辖?检察院、法院的答复是否正确? 2.王某是扬中市铁路集团的职工,一天他在市场买菜时与迎面走来的刘某碰了一下,王骂了对方一句,刘某反唇相讥,三两句后,双方便大打出手,王某抄起一块砖头

刑事诉讼法重点范文

刑事诉讼法重点 1.享有刑事案件管辖权的法院有哪些 体系: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合计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海事法院(无刑事案件管辖权)) 2.当事人和辩护人的范围 当事人 特征: 1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并必然受人民法院的裁判约束。 2与刑事案件的处理结果又直接的厉害关系 3受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和调解协议的约束。 辩护人(律师、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所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3.回避的决定主体 提起回避的主体回避提起的方式(口头或书面)回避提起的时间(侦查、起诉、审判阶段申请人都可以提起回避)回避提起的法律后果(回避一旦提起,应暂停参与本案侦查人员的回避做出决定后,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 4.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种类及相应的时间 5.我国法定送达方式的种类 6.审判监督程序的提起主体 7.各级法院管辖的案件 基层人民法院--第一审普通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外国人犯罪的形式案件可能判无期死刑的刑事案件高级人民法院--不服中院第一审的上诉抗诉案件的二审死缓的复核批准授权范围内的死刑的复核批准对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的监督最高人民法院--对各高级人民法院判决的裁定的上诉抗诉案件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的核准、监督知道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的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8.回避适用的人员 适用的人员范围: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书记员、翻译员、鉴定人员 9.侦查终结的条件 10.简议程序的特点 11.辩护的特点、主体 辩护人指接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委托或有关司法就按的指定,帮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辩护权,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诉讼参与人 范围:律师;人民团体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12.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 13.刑事拘留和强制措施的特点 14.了解书证 书证(用文字、符号或图画记载的内容,能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品)

刑事诉讼法重点知识(期末复习)陈光中第六版

第一编 第一章 一、刑事诉讼的特征: 1.刑事诉讼是一种国家活动,是国家机关行使国家刑罚权的活动. 2.刑事诉讼具有特定的任务,即通过刑事诉讼揭露犯罪,证实犯罪,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惩罚犯罪人,保障无辜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刑事诉讼中国家权利的动用具有主动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点) 3.刑事诉讼是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进行的,尤其是当事人是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诉讼主体. 4.刑事诉讼是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进行的. 二、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p8~9) 三、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的原则【简答题】法条(3)+主要内容 第4条: 国家安全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办理危害国家安全的刑事案件,行使与公安机关相同的职权。 第290条: 军队保卫部门对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行使侦查权。 对罪犯在监狱内犯罪的案件由监狱进行侦查。 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办理刑事案件,适用本法的有关规定。 四、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原则 第6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对于一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许有任何特权。 贯彻实行本原则的意义: 1.坚持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等于抓住了刑事诉讼的关键问题,为 实现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创造了最根本的条件. 2.坚持这个原则,就可以杜绝”枉”、”纵”现象的发生,提高司法机关办理形 式案件的质量. 五、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是协调公、检、法三机关关系的原则 六、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的主要内容: (一)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实行监督. (二)对法院的审判实行监督. (三)对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七、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1、称谓: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题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问题的诉讼活动是(C )。 A、民事诉讼 B、行政诉讼 C、刑事诉讼 D、经济诉讼 2、狭义的刑事诉讼指的是(D)。 A、公安机关侦查案件的诉讼活动 B、人民检察院依法进行的侦查、起诉活动 C、人民法院对刑事案件进行的审判活动 D、公检法三机关依法进行的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活动 3、人民检察院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C)。 A、指导与被指导 B、监督与被监督 C、领导与被领导 D、相互独立 4、人民法院不具有的职权是(D)。 A、直接受理自诉案件 B、对公诉和自诉案件进行裁判 C、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 D、对庭审中的不明事项进行侦查 5、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执行的诉讼职能,应属于(A )。 A、控诉职能 B、辩护职能 C、监督职能 D、审判职能 6、下列人员中不能担任诉讼代理人的是(D )。 A、律师 B、普通公民 C、机关、团体的代表 D、正在被执行刑罚的人 7、下列有关证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 A、证人只能是自然人 B、司法机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指定证人 C、在侦查期间,证人有权要求侦查机关为其保密 D、因作证减少的收入,证人可以向司法机关要求补偿 8、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包括(B )。 A、执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B、辨认证据 C、接受司法机关依法进行的侦查 D、如实回答侦查人员的讯问 9、在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聘请的律师有如下权利(A )。 A、提供法律咨询 B、申请鉴定或者勘验 C、要求解除强制措施 D、查阅案卷材料,为刑事辩护作准备 10、有权发布通缉令的机关是(C )。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11、下列机关中不享有侦查权的是(D)。 A、人民检察院 B、军队保卫部门 C、监狱 D、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 12、下列案件中,应该公开审理的案件是(D)。 A、有关国家机密的案件 B、涉及公民个人稳私的案件 C、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D、外国人犯罪的案件 13、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称为(A)。 A、立案管辖 B、审判管辖 C、地域管辖 D、专门管辖 14、不属于人民检察院自行立案侦查处理的案件是(B)。 A、贪污贿赂犯罪 B、非法拘禁犯罪 C、国家工作人员渎职犯罪 D、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犯罪 15、几个同级人民法院都有权管辖的案件由最初(A )的人民法院审判。 A、受理 B、立案 C、接受 D、侦查 16、下列案件中,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是(C )。 A、危害国家安全案件 B、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C、中国公民对外国人犯罪的案件 D、外国人对中国公民犯罪的案件 17、辩护人参加刑事诉讼的时间是从(C)。 A、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时起 B、犯罪嫌疑人被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 C、公诉案件自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 D、提起公诉之日起 18、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案件,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B()。 A、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 B、可以为其指定辩护人 C、可以为其委托辩护人 D、不能开庭 19、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对公诉案件应承担证明责任的是(D)。 A、被害人 B、被告人 C、证人 D、司法机关 20、下列证据中可以成为直接证据的是(A )。 A、被害人陈述 B、血迹 C、杀人凶器 D、指纹 21、下列证据中不能成为直接证据的是(B)。 A、证人证言 B、鉴定结论 C、被害人陈述 D、被告人供述 22、下列证据中,属于直接证据的是(C)。 A、被告人所作与本案无关的供述 B、被害人关于被毁物品的陈述

刑事诉讼法期末考试重点

11、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为保障刑事 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暂时限制或剥夺人身自由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称。 特点:对象的特定性;实施主体的特定性;人身强制性;目的的保障性;时间的暂时性;程序的法定性。 强制性措施:是指侦查机关在侦查过程中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或财产、隐私等权利的措施。 强制措施和强制性措施的区别:适用阶段不同;两者的强制力度不同;适用对象不同;适用条件和程序不同。 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合法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及时变更解除原则。 12、拘传:是指公安机关、检查院、法院对未被采取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强制其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方法。 拘传的程序:执行拘传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到案后,应当责令其在《拘传证》上填写到案时间;拘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在其所在市、县内的地点进行;据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12个小时;讯问结束后,如果被拘传人符合其他强制措施如拘留、逮捕条件的,应当依法采取其他强制措施,如果不需要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应当将其放回,恢复其人身自由。 取保候审的适用条件: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未满一周岁的婴儿的妇女。4、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条件的。5、提请逮捕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6、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法定羁押、审查起诉期限内办结,需要继续侦查或审查起诉的7、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8、持有有效护照或者其他有效出境证件,可能出境逃避侦查,单不需要逮捕的。 16 拘留: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遇有法定紧急情况时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 依法采取的暂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 拘留的条件: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更的。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合作案重大嫌疑的。 17 逮捕:人民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为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依法剥夺犯罪嫌 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的强制措施。 6 专门机关职权: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检察 机关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7 刑事诉讼主体:(1)专门机关:公检法(2)诉讼参与人:当事人、法定代理人、 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翻译人、鉴定人。 8 司法机关:(1)公安机关是国家的行政机关,隶属于人民政府,在刑事诉讼中承担 着绝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和执行职能。(2)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的监督机关,监督国家法律的实施。在刑事诉讼中,主要承担着法律的监督。(3)人民法院是国家唯一的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承担着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 9 公安机关主要职权:立案权,侦查权,执行权。 检查机关职权:侦查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

2016秋《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名词解释、简答题答案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指导》 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是指国家为实行刑罚权的全部诉讼行为。 刑事诉讼法:在我国,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所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 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 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人。 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或有关单位的活动。 犯罪嫌疑人:是指在公诉案件中因涉嫌犯罪正在被立案侦查和审查起诉的刑事当事人。 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而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或者被自诉人提起自诉的刑事当事人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指导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进行刑事诉讼和诉讼参与人参加刑事诉讼的基本准则。辩护: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为反驳控诉而在事实上和法律上提出论证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材料和理

由所进行的诉讼活动。 立案管辖:又称部门管辖或者职能管辖或者案件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审判管辖:是指普通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范围上的分工。 管辖:是指公检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诉讼证据:是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当事人等依照法定的程序收集并审查核实,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证据力:又称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或条件。 证明力:又称为证据的证明能力、证据价值,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是否有作用以及作用力的大小程度。 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的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 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 原始证据: 凡是来自原始出处的,即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叫做原始证据。 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以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或其它高科技设备所存储的信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资料。

刑事诉讼法复习题)

刑事诉讼法(复习题)

————————————————————————————————作者:————————————————————————————————日期:

刑事诉讼法(复习题) 一、名词 1、刑事诉讼:诉讼是一种三方组合,其最一般的含义是:处于平等对抗地位、有纠纷的双方向处于中立地位的裁判方告诉其纠纷,并请求裁判方解决其纠纷的活动。在现代社会,诉讼是国家司法活动的重要内容,国家司法权通过诉讼活动得以实现,从而达到解决社会纠纷、实现法律正义的目的。 2、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互关系,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如何进行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等。 3、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模式,又称刑事诉讼结构或刑事诉讼构造, 是指控辩审三方主体进行刑事诉讼的基本方式,或者说,在刑事诉讼进行中,控辩审三方主体的法律地位及其法律关系的基本格局。包括:1是职权主义模式2当事人主义3混合主义 4、自由心证证据制度: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据证明力的大小以及证据的取舍及其证明运用,法律不预先作出规定,均由法官或陪审团根据自己的理性和良心自由判断,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情的一种证据制度。 5、诉讼效率: ,6、审判组织,7、诉讼参与人,8、当事人,9、被告人,10、被害人,11、自诉人,12、管辖,13、立案管辖,14、审判管辖,15、级别管辖,16、地区管辖,17、回避,18、辩护,19、委托辩护,20、自行辩护,21、指定辩护,22、代理,23、证据,24、证明责任,25、拘传,26、取保候审,27、监视居住: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28、拘留, 29、逮捕:逮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进行羁押并予以审查的一种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 30、立案,31、侦查,32、搜查,33、鉴定,34、通缉,35、起诉,36、公诉,37、自诉,38、判决,39、裁定,40、执行。 二、简答题 1、刑事诉讼法的任务 2、弹劾式诉讼的特征 3、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征 4、国民党政府的《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原则 5、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6、人民法院的职权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最全考点总结

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最全考点总结 编者前话:刑事诉讼法相对于司法考试的其它科目来说是比较好得分的,因为它的知识点没有那么复杂,也很好记忆。小编为大家总结了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点,大家要把这些牢牢 记住。 一、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需要重点掌握的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和刑事司法协助原则;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 (1)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重点掌握该原则的含义,以及法院、 检察院独立行使职权的范围。 (2)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熟记六种法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并能正确的掌握在各个阶段出现六种情形之一的处理方法。 (3)刑事司法协助原则。掌握狭义的刑事司法协助和广义的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及其 差别。 (4)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原则。重点掌握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 免权的外国人的犯罪的解决方法。 二、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 1、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 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主要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另外还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走私犯罪侦查机关。重点掌握各个机关的职权,以及人民检 察院和人民法院的组织体系。 2、诉讼参与人 诉讼参与人是指参加刑事诉讼活动,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司法人员以外的人,在我国主要分为两类——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了解他们各自包括的人员以及各自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结合《刑诉解释》第207~216条,重点掌握法律对单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单位被害人的特别规定;重点掌握证人的条件。 三、管辖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管辖包括职能管辖(即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其中前者是处理公检法等机关之间在立案方面的分工,后者确定法院上下级之间和不同法院之间地域的管辖。理解掌握立案管辖的依据及其范围,审判管辖的分类,特殊管辖的内容。

刑事诉讼法 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各种争议案件的专门法律活动。 2、刑事诉讼是在处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以实现刑事司法公正.提高诉讼效率,从而维护社会系统的基本秩序和基本利益为直接目标的活动。 3、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调整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 4、刑事诉讼中的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以及书记员、鉴定人、翻译人员因与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该案件诉讼活动的一项诉讼制度。 5、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广义上的被害人,既包括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案件的被害人;也包括刑事诉讼中的公诉案件的被害人。狭义上的被害人,仅指公诉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属于当事人之一,居于原告人地位。 6、自诉人是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一方当事人。 7、刑事诉讼中的送达,是指公安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续,将诉讼文件送交诉讼参与人或有关单位的活动。 8、犯罪嫌疑人是指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在侦查和审查起诉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侦查阶段一般办案机关为公安机关,有些类型案件如贪污受贿案件等为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阶段办案机关为检察机关。 9、被告人,刑事案件中在审判阶段对涉嫌犯罪的当事人的法律上的称谓,审判阶段包括一审、二审和再审,办案机关为人民法院。 10、刑事诉讼结构是指控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相互关系。 1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全过程,为司法机关和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12、现代刑事诉讼中的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刑事诉讼中,依法针对控方的指控,根据事实和法律,从实体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被指控人的证据和意见,论证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维护被指控人的合法权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对待和处理的一系列诉讼行为的总和。 13、立案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 14、审判管辖,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判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包括各级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知己那,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 15、刑事诉讼中的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权限划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范围的分工。 16、刑事诉讼证据,是指公安司法人员依照法定程序收集,用以确定犯罪事实是否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有罪和罪责轻重及其他有关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17、证据力,又称证据的适格性,是指证据在法律上可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解决的是证据之所以成为证据的资格问题。 18、证明力,又称证据的证明能力,证据价值,是指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是否有作用以及作用力的大小程度。 19、物证是指以其外部特征.存在场所和物质属性证明案件事实的实物和痕迹。 20、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记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来证明事实的书面文字和其他物品。

刑事诉讼法期末复习重点

一、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理念 (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二)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动态并重 (三)控审分离、控辩平等和审判中立(四)诉讼效率:公正优先,兼顾效率。 二、公安机关 (一)性质:是国家的治安保卫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武装性质的行政执法机关,担负着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保卫任务。 (二)诉讼主体地位体现: 1,主要的侦查机关2,强制措施的主要执行机关3,刑罚的执行机关之一(拘役、政治权利) (三)公安局上下级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不同地区公安系统是配合、协作关系。 三、人民检察院 (一)职权: 1,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国家政策的重大犯罪案件行使检察权。 2,对于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侦查 3,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逮捕、起诉或者不起诉;监督公安机关。 4,提起公诉,监督人民法院审判活动。 5,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二)在诉讼中法律地位的体现: 1,国家侦查机关之一2,国家唯一的公诉机关3,专门的诉讼监督机关。 (三)人民检察院实行检察长负责制,上下级是领导关系。 四、人民法院 (一)性质: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代表国家独立行使审判权。 (二)任务:审判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案件;并以此惩罚犯罪分子、解决民事、行政纠纷;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和制度;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保障公民权利;促使公民效忠国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三)职权:1,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逮捕、拘传、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2,必要时进行勘验、检查、查验、查封、扣押等侦查以查明真相3,收缴和处理赃款、赃物及其孳息 4,行使某些判决或者裁定的执行权5,向有关单位提出司法建议。 (四)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是监督关系。 (五)我国刑事审判组织是: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适用简易程序且可能判处三年以下的可以用独任庭。 (六)合议庭: 合议庭是审判人员根据合议原则建立的审判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评议时应记录笔录,并由全体合议人员签字。 合议庭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院长或者庭长参与时由他们担任审判长,人民陪审员不能担任审判长。组成情况:合议庭人数必须为单数 一审:1,基层或者中院:3人,审判员加人民陪审员。 2,高级或者最高:3到7人,审判员加人民陪审员 二审或者再审:由审判员3到5人组成 死刑复核或者死缓复核:由审判员3到5人组成 (七)审判委员会 是人民法院内部对审判事项集体领导的组织形式。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疑难案件或者其他审判问题。决定合议庭应当执行。同级人民检察长可以列席发表意见,但不参与表决。 五、当事人 是指与案件的结局有着直接利害关系,对刑事诉讼过程发生较大影响作用的诉讼参与人。 主要包括: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六、其他诉讼参与人 是指除当事人之外,参与诉讼活动并在诉讼中享有一定诉讼权利,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诉讼参与人。 主要包括: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

《刑事诉讼法学》期末重点复习资料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刑事诉讼法学试题 12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以宣判,至迟不得超过(A)。 A、一个月一个半月 B、一个月二个月 C、一个半月二个月 D、二个月三个月 2、补充侦查不得超过(B)次 A、1 B、2 C、3 D、4 3、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审理方式是(B)。 A、可以开庭也可以不开庭审理 B、应当开庭审理 C、可以书面审理 D、可以采用调查式审理 4、不服判决的上诉、抗诉的期限为(D)。 A、5日 B、3日 C、7日 D、10日 5、法律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罪犯,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应当予以减刑的情形是(D)。 A、确有悔改表现 B、确有立功表现 C、确有悔改并且立功表现 D、没有故意犯罪6、对生效的没收财产判决 (无论附加适用或者独立适用),有权执行的机关是(C)。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 7、原审人民法院对于发回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的程序应当是(C)。 A、再审程序 B、审判监督程序 C、第一审程序 D、第二审程序 8、传唤、据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B)。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9、据传只适用于(C) A、证人 B、自诉人 C、犯罪嫌疑人 D、辩护人 10、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由居住地(A)执行。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执行机 关 二、多项选择题 11、被告人王某,17周岁,因为伤害罪被一审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对于次判决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有(ABC)。 A、王某可以提出上诉 B、王某的法定代理人可以提出上诉 C、如果上诉被二审法院驳回,次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D、王某可以聘请诉讼代理人参加二审 12、下列证据中属于间接证据的是(ABC) A、匕首 B、指纹 C、脚印 D、犯罪嫌疑人的口供 13、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的规定有 (BCD) A、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 B、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C、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D、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14、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应当回避的理由有(ABC)。 A、是本案当事人的亲属 B、接受本案当事人委托的人请客送礼 C、在本案中担任证人 D、本案当事人过去曾经与其发生民事法律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