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高中优质课评选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中优质课评选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中优质课评选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东省高中优质课评选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①举例和说明都属于应用层次,从课标要求来看,学生对这节知识的达成度应为应用。②要求学生能用实例去说明工业地域是怎样形成和工业地域是如何发展的。③课标要求达到的效果是:在学习了工业集聚与分散的基础上,能够联系本地实际,分析本地某一工业区形成条件与发展方向。

二、教材分析

在工业这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工业生产活动为什么会产生集聚或分散,要用上一节的区位原理来解释;这节课的结论又为分析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提供理论依据。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为下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能力,对五种导向型工业布局的原则基本掌握;但因为要涉及较多的工业案例以及中国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地带,尤其是跨国公司,学生对工业的基础知识在熟悉程度上仍显薄弱。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

(3)理解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运用图表来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关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六、教学方法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呈现图表,分析总结。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先请同学们来看一幅图片。

出示图片:牛仔裤的“生命过程”

师导:从图片中能够看出牛仔裤的生产分散在这么多地方,你知道原因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就明白了,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

出示课件:学习目标

师导:牛仔裤已经成为年轻人时尚服饰的标志,我看今天在座的也有同学穿着牛仔裤,包括老师在内,你知道生产一条牛仔裤要经过哪些工序吗?请同学们接着看一段视频。提醒大家

一定要认真看,准确记,因为看完后你们要回答我几个问题。

播放:牛仔裤的制作过程

学生思考回答:围绕视频中牛仔裤的制作过程,说一说经过了哪些工序?每道工序是通过哪些工厂完成的?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

教师小结:一条牛仔裤居然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完成某道工序的各工厂之间产生了某种关系而彼此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我们称之为工业联系。

板书:一、工业联系

1、概念

2、类型

师问:工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有几种类型呢?

承转:下面我请四位同学来做一个小活动,这里有四个牌子,每小组分别推举一位同学上来。活动:“你跟我随”

(牌子上分别写着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具有工序联系的“朋友”调位,他们的站位有没有问题?怎样调整比较好?为什么要这样调整?这样的调整能表现出他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开始打乱顺序,让学生调整并依次说明理由)

小结:刚才的活动体现的就是生产工序上的联系,比如说生产流水线。

板书:(1)工序上的联系

承转:工业联系除了上面的这种类型外,还有一种类型,请看屏幕。

出示课件:汽车工业

师导:很多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工厂的零部件,这是一种生产投入—产出的联系。

板书:(2)投入—产出的联系

承转:我们还会发现,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原因是什么呢?

课件展示:共用基础设施的经济开发区

活动:“你问我答”(不同学习小组之间各找同学相互问答)

1、这些企业之间在产品上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2、分布在一起的原因是什么?

生答:这些工厂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布局在一起可以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等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师导:假设把这些企业分开安置的话,我们是不是要分别去投资建设?这样集中投资有利于节约费用,避免了重复建设,所以形成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板书(3)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承转:现代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网络时代,工厂之间还存在着一种联系,这就是信息的联系。

出示课件:计算机联网

板书:(4)信息的联系。如计算机联网(快速方便地获取较多的工业品的产销信息)。

(其实,从广义上来说,还有一种工业上的联系,老师到后面再告诉同学们)

承转: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就会形成工业集聚的现象。

板书:二、工业集聚

1、概念

2、原因

承转:工业企业为什么要集聚?集聚会带来哪些好处呢?让我们通过分析教材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来得出结论。

出示课件:“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

自主探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3-64页案例2“珠江三角洲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思考下面的问题。

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惠州音响整机生产厂与周围音响零件专业生产厂聚集,既涉及零部件厂家与整机厂之间生产投入—产出的联系,也涉及它们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等而形成的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2、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引导学生理解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加强了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减少了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了规模效益,而且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根据惠州音响零件的来源百分比,说明惠州音响零件供应厂家的地域分布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扇形图和地域分布图,说出距离惠州音响整机组装厂最近的地区零件来源所占的百分比就越高,即距离递减规律)

小结: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费和能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承转:由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板书:三、工业地域

1、概念

2、类型

师导:工业地域的分类有多种,按规模大小一般可分为工业点、工业城市、工业区、工业地带等。

出示课件:沪宁杭工业区、东部沿海工业地带、长江沿岸工业地带的图片。

预习交流:工业地域按形成分有哪几种类型?重温课本第63页第一自然段,并举例说明。生答: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是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地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有的出于同样的考虑,有的则是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出示课件:钢铁工业区和天津经济开发区

延伸拓展:世界上有很多“钢铁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糖果城”“糕点城”,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第63页第二自然段,完成导学案表格中的填空内容,然后同位之间交换检查。

师导: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很少听说有“糖果城”、“糕点城”的原因了吧。

小结:像钢铁工业区,内部联系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而比如食品工业,由于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发展潜力小,很少形成工业城市。所以,我们很少听说有“糕点城”和“糖果城”。

承转: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工业地域集聚的企业是不是越多越好呢? 师导:实际上,是有的时期、有的地区需要集聚,但有的时期、有的地区则又需要分散。 板书:四、工业分散

1、概念

2、类型及其成因

出示课件:传统工业区的分散现象

师生合作探究:一种情况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出现了用地、用水紧张,环境状况差,以及许多社会问题等,使得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

承转: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种工业分散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分析下面这个案例去了解。

案例分析:读教材图4.8福特汽车的生产网络及福特汽车在世界范围内的布局图,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整车和零部件谁更适合用集装箱运输?(零部件)

2、如果福特汽车想向中国市场销售汽车,方案一:在美国组装成整车然后再运往中国;

方案二:先把零部件运往中国再组装成整车,哪种方案成本相对较低?为什么?

3、福特汽车在世界各地建立分厂,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减少市场上的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品市场)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然后教师进行小结。)

小结:工业分散的原因:1、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

2、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这种工业分散的结果,就形成了跨国公司,目的就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

师导:一件高档牛仔裤的生产也能体现工业的这种分散,正如我们本节课开始看到的这幅牛仔裤的图片,现在同学们应该能够明白为什么分散在这么多地方生产了吧!

出示课件:牛仔裤的“生命过程”。

师问:保证这种分散布局、全球范围生产协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生答: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出示课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图片展示

师结:工业的分散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从而促进了地域之间人流、物流和信息的流动。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和同学们就一起学习这些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用一点时间回想一下,这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又是怎样学的?(对照板书梳理总结)

过渡:同学们究竟学得怎样呢?那我可要出题检测一下了。

当堂达标:读下图,回答1~3题。(单项选择)

1.a图中①-⑥不同工厂之间的关联属于()

A.工业的产品联系

B.空间联系

C.信息联系

D.技术联系

2.b图表示()

A.工业集聚

B.工业分散

C.工业的信息联系

D.工业的地域联系

3.b图所示工厂元件生产的全球化,其最终目的是()

A.寻找最优区位

B.降低成本

C.减轻污染

D.促进全球经济发展

读福特汽车生产网络图,回答4-6题。

4.福特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寻找最优区位的基本原则是①接近原料地②接近市场③接近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地方④接近水源⑤接近动力基地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5.之所以出现如图所示的工业分散现象,其目的是 ( )

A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B.提高知名度 C.扩大市场 D.减少人口迁移

6.当今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汽车生产的工业联系呈现出的趋势是 ( )

A.集聚化

B.分散化

C.全球化

D.区域化

质疑反思:看来同学们这节课学的还真不错。同学们再思考一下,看看还有没有需要老师单独或一起解决的问题?

学以致用:同学们的家乡——滕州市的工业也是很发达的,老师搜集了一则有关的小资料在

这里展示给同学们。建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去实地参观考察这个企业,看看其布局的条件、生产上的联系以及发展的情况,撰写一份小调查报告。好吗?

资料:鲁南高科技化工园

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地处滕州市,是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依托企业建设的唯一一家省级高科技园区。该园区规划用地20平方千米,是本地区的经济特区,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为导向,主要生产碳一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产品。

该园区依托于兖矿鲁南化肥厂建设发展。兖矿鲁南化肥厂是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专门从事化工生产与科研开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化工企业。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利便,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104国道、206国道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距徐州机场60千米、济南国际机场2小时车程,毗邻青岛港、日照港、连云港等天然良港。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二、工业集聚

三、工业地域 四、工业分散

生产工序的联系

生产投入-产出的联系

空间利用的联系

信息的联系 1、概念 2、原因 1、概念 1、概念 2、类型 2、类型及其成因 按规模: 按形成: 按发展: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大赛电子教案

2007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大 赛

关于转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区各中学: 现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见附件),请根据要求选派人员参加会议。 附件: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二○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附件: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教研室: 为展示课改以来我省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验成果,交流教学经验,进一步推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河南省普通中小学、幼儿教育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教基研〔2013〕314号)》的精神,按照我室年度工作计划和地理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一号通知的安排,本届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决赛阶段的活动定于2013年10月12日—17日在平顶山市举行。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决赛阶段内容安排 1.说课:(1)通过说课选出一等奖;(2)说课时间为10—15分钟;(3)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说课。 2.讲课:(1)从初、高中决赛教师中分别选出4—6位进行讲课;(2)采用现场课形式,讲课时间为40分钟;(3)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评课:(1)讲课教师所在地推荐一位教研员或教师主评,时间5分钟;(2)评委评课5分钟;(3)自由评课15分钟。 二、决赛阶段时间安排 1.初中说课、讲课、评课活动:10月12日—14日。 2.高中说课、讲课、评课活动:10月15日—17日。 三、决赛阶段地点安排 1.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2.说课、讲课、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四、附件 1.2013年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2.2013年河南省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2013年8月25日 附件1: 2013年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 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1.报到时间:10月12日全天。 2.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3.听课时间:10月13日—14日。 4.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遵义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听评课记录

2015年4月6日-10日遵义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 听评课记录(主要为评委老师发言) 绥阳中学罗红宇 2015.4.10一、罗红宇评课内容(部分讲课教师): 何艺(正安县一中) 优点:仪表正规,形象气质佳。讲授知识清楚,教学目的明确。关注每个学生学习。 不足:以传统教学为主,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少。教学手段单一。有知识上的错误,课堂气氛不活跃,较沉闷。 李恒(航中) 优点:讲课语言精炼。图片,材料收集新颖典型,教学组织实施有序,讲解知识逻辑性强。教学方法恰当。 不足:口头禅太多,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地方没给学生纠正。没对美国硅谷地中海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强进行分析。 李凌云(四中) 优点:刚开始上课时师生间相互大声问好,激发学生兴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教学,带领学生做活动,能使学生从情境和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好,最后正确的结论由学生讲出来,说明学生学懂了知识,学生的收获很大,本堂课效果显著。 不足:口语多。幻灯片呈现太多,切换频繁,使人眼花缭乱。学生回答的问题后点评不到位。学生错误回答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没有给学生纠正。 陈露(余庆中学) 优点:教态自然,形象气质佳,普通话好。能打乱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受教材的束缚。体现了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前后知识过渡自然,注重收集身边的地理资料来说明、分析地理知识。 不足:传统教法,关注学生不够。过多地分析硅谷的地形,对本节课无意义。设问简单,学生没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讲课时有些字读错。 田茂胜(务川中学) 优点:讲课有激情,自信,声音洪亮。语言表达优美。注重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足:地道的传统教学,满堂灌。设问简单,自问自答,学生简单的附和回答。教学随意,讲课不严谨。普通话急待提高。教材钻研不够,出现许多知识性的错误, 一、田霞老师(遵义四中)点评: 1、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2、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承转】我们共同分析了这样两个例子,得到了这样两个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自已看 一个例子。无锡市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上的材料1 和材料2,先自己 思考一下问题探究1 【小组探究】 【探究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材料1:无锡是我国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后无锡之所以 能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著名城市,在一定程度 上得力于古运河。 材料2: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 【问题探究1】 1、推断无锡在“水运经济”时代的城市形态。 根据“主要的交通干线是聚落的发展轴线”,我们推断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 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设计,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对从未见过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推 断,教师帮助印证其正确性,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师】教师展示图(无锡运河风物图、著名的码头——黄埠墩)来印证其推断。 【承转】请同学们对比“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的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 种变化能说明什么? 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聚落的空间形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而现在主要是 沿着铁路线、公路线发展延伸的。 这说明了无锡市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以水运为主转向了以公路、 铁路运输为主。(所以说聚落形态会随交通干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设计目的】学生能从地图中对比观察主要地理表象(主要要素的特征)的变化, 并对这种表象的变化运用掌握的地理规律作出合理的解释。 老师:现在的无锡由于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水运的地位下降了,那么,古运 河就弃子不顾了吗? 答:不是 【课件展示】无锡古运河的旅游图 【承转】历史上较为典型的还有扬州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段材料,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学案——《澳大利亚》 班级:姓名: 考纲要求:不同尺度区域(澳大利亚) 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了解澳大利亚位置和范围; ② 掌握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③ 能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澳大利亚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①通过从纬度位置、地形、 洋流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 候的成因,学会分析特殊地 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②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 业发达的原因,学会分析某 区域农业的区位的方法。 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 整体性思维方式。 重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分析。难点: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的形成原因。 自主探究】时间8 分钟 一、填图绘图 (1)描绘出:120°E、150°E 经线 和 南回归线。 (2)填出: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 大陆、墨累河。 二、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位于南半球中低纬 度,南回归线和穿过本区中部。 (2)海陆位置:东临甲,西临乙;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3)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三、自然环境

1. 地形与河流:

(1) 地形特点①总体特点: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起伏和缓。 ②分布 (2) 河湖分布:C 为全国最大的河流,源于大分水岭西侧,向西南注入 ;D 为全国地势最低处。 3. 气候与植被 (1) 分布特征:呈半环状分布 (2) 环境特征:气候面积广大,以草原、荒漠为主。 4. 特有动、考拉、鸸鹋、鸭嘴兽。

三、人文地理特征 1. 人口和城市 (1) 主要分布:集中在地区。 (2) 人口增长特点:目前人口增长缓慢。 (3)主要城市:首都为堪培拉,悉尼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2. 发达的经济 (1) 发达的农牧 业 ①优势条件:地广人稀,草场和可耕地多;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牧业。 ②地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和、羊毛输出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 发达的工矿业 ①优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铁矿主要集中在,海运便利。 ②地位:煤和铁矿石大量出口,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 经济转型:目前,超过工矿业和农牧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 产业。 【合作解疑】时间15 分钟 1、澳大利亚1 月气温的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分布特点?

初中、高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视频专辑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https://www.doczj.com/doc/df5427772.html,/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 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 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 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 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 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 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有关地球仪的知识 1. 地轴:地球的自转轴(在一定时期内可看作是不变的) 2. 两极: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 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比较 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全册教案

选修2《海洋地理》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海与洋对比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熟练掌握主要海峡、运河、海湾、海洋的经纬度位置及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 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 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 期人口数)。

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

地理Ⅰ(必修·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 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 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 “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从的结构特征。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 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 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 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 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 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高中地理《中国区域地理之青藏》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观看视频,结合课前微课的学习,让学生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 特征;以气候特征作为探究重点,学会描述一个区域气候特征的方法,明确高原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通过构建知识体系,深刻理解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势高,树立整体性的观念; 2. 评价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让学生认识到高寒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具体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教会学生辩证统一地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建立因地制宜、趋利 避害发展的思想,; 3. 借助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深切体会到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必须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走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 以青藏地区为例,教会学生掌握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面向高考, 注重学生答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并及时进行课堂学习的反馈,自

评、组内互评与小组互评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补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教学重点】 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河谷农业发展的条件、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 青藏地区河谷农业品质优,单产高的原因分析 【课堂探究】 【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导入青藏地区 【考情展示】列出2014---2016 年高考考查情况 一、自然地理特征——雪域高原 【知识回顾】观看视频,结合微课所学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归纳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承转】突出高寒特征,重点探究气候特征及成因。 【学生活动】依据图示资料描述青藏地区的气候特征,注重答题思路的 指导。 图1 中国年太阳能分布图图2 拉萨与杭州的气温降水分布 图

中 国 降 水 量分布图 【 归 纳 提 升】构建青 藏 地 区 地 形、气候与 水文、生物、土壤特征的联系 【学生评价】自评 【承转】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大,看一下该地区农业生产的状况。 图3 藏民服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1~5题。 1.上图中字母,代表断层构造的部位是() A.A B.B C.C D.D 2.上图中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A.水平挤压力B.张力 C.垂直挤压力D.摩擦力 3.图中断层构造形成在() A.褶皱之后B.褶皱之前C.同时发生D.无法判断 4.图示构造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流水作用 5.图中地貌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 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 D.流水作用 答案 1.D 2.A 3.A 4.C 5.C

解析D处为断层构造。图中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主要受水平挤压力作用。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图中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同时受侵蚀作用的影响。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6~7题。 6.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D.向斜成山 7. 该地质构造() A.便于储水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D.两侧岩层较新 答案 6.D7.A 解析该地区气温中部低四周高,说明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属山地地形。该地岩层向下弯曲,属向斜成山,向斜构造属储水构造。 读“断层示意图”,完成8~10题。

8.断层构造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B.泰山 C.富士山D.安第斯山 10.有关断层和地表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如华山北坡大陡崖 B.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C.水库等大型工程的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D.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不会对原有地貌造成影响答案8.C9.B10.D 解析图示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泰山是由断层形成的断块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布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交通布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以青藏铁路、川藏铁路为例,归纳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主要因素。 2. 结合福建铁路建设,学会简单的交通运输选线及布局,形成作品。 3. 通过对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分析,学会用地理视角认识周围的世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天路”,让学生在激动人心的旋律中欣赏青藏风光,感受青藏铁路的风采,迅速进入新课情境。 (一)以例得法——青藏铁路 设计意图:提供“青藏铁路建设”的关键素材,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反思”抽取影响青藏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从而初步构建影响交通运输线布局的原理模型。为适当降低项目式学习的“门槛”,该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资源,意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项目1】青藏铁路建设 鲁教版教材P94 活动及下列补充材料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1984 年西宁至格尔木段投入运营,2006 年7 月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通车,2014 年8 月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拉萨—日喀则)铁路开通运营。 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有利于促进西藏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化西藏的产业结构;有利于西藏矿产资源的开发,发挥资源优势;有利于西藏与中东部地区的交流 与合作;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互助、巩固边疆稳定和西南国防。 [基本流程] 1. 提出问题:针对青藏铁路的建设,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的地理问题,并形成有价 值的问题链:为何建?→在哪里建?→有何自然障碍?如何保障? 2. 解决问题:将全班同学分成“需求论证组、线路选择组和技术保障组”3个小组,每 个小组探究1 个问题。 (1)需求论证组:(为何建)为什么要建设青藏铁路? (2)线路选择组:(在哪儿建)在四个预选方案中,为什么最终选定青藏方案?(3)技术保障组:(有何自然障碍,如何保障)从自然环境考虑,在青藏铁路建 设中遇到哪些自然障碍?在铁路建设中采取哪些措施克服自然障碍? 教师参与到小组探究中点拨疑难、引领思路、搜集生成问题,调控探究方向和教学进程。

优秀高中地理说课稿共四篇(精华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教案全套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及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课时建议】 本章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第一节1课时,第二节1课时,复习1课时。 第一节现代旅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图1.2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旅游的真实写照。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交叉行业。 图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远景。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想象力,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 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