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
人体生理学整理资料

人体心理学整理资料

姓名:王璐班级:13应用心理学(1)班学号:2013326670020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机体与环境间的通过物质交换与能量交换实现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

2、刺激:机体可感受的环境条件的变化。

3、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作出的活动变化。

4、刺激阈:引起机体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5、兴奋性: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兴奋: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其反应由安静变为活动,或活动由弱变强。

7、抑制: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其反应由活动变为静止,或活动由强变弱。

8、适应性:机体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和关系的功能。

9、内环境:细胞所直接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10、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1、神经调节:经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功能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神经调节。

12、体液调节: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某些组织细胞的功能进行的调节。

13、自身调节: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本身对刺激作出适应性反应。

14、神经—体液调节:大多数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就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途径的延伸。

15、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下,机体对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16、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个体的后天生存实践所建立的反射。

17、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种族共有的反射活动。

18、反射弧:某种反射活动所经过的道路,亦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19、反馈:由受控部分向控制部分发送信息,对控制部分的功能状态施加的影响

20、正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一致的反馈。

21、负反馈:反馈信息与调节信息作用相反的反馈。

22、单位膜:细胞膜在电镜下可分为三层,即膜内外两侧为电子致密膜,中间为透明膜,这三层组成的膜结构称为单位膜。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4、钠—钾泵:细胞膜上的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浓度或细胞外K+浓度增高时被激活,并分解ATP释放能量,对Na+、K+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转运。

5、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膜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分子,能选择性地和化学物质结

合,产生特定生理效应。

6、极化: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状态。

7、去极化: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电位减小方向的变化。

8、超极化:膜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电压增大方向的变化。

9、复极化:细胞膜去极化后恢复到原来极化状态的过程。

10、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1、动作电位:可兴奋的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膜产生一次快速可逆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12、锋电位: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细胞等的动作电位去极相和负极相历时极短,形成一次短促而尖锐的脉冲。它是动作电位的主要部分。

13、后电位:在锋电位之后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经历了一段微小而缓慢的波动。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14、阈电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

15、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局部产生的小于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16、终板电位:神经-肌肉接头的终板膜处产生的局部电位。

17、“全或无”现象:单根神经纤维受到阈下刺激不产生动作电位,即“无”;“全”包含两个含义:①受到阈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幅度就是最大的,其动作电位幅度不依赖于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②动作电位在传导过程中,不因传导距离的增大而衰减。

18、电紧张扩布:当膜的某一部分出现局部去极化后可向周围短距离扩布,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迅速衰减乃至消失。

19、绝对不应期:在细胞或组织接受一次有效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兴奋性下降到零,任何强度的刺激均不能产生反应。

20、相对不应期:组织或细胞兴奋后,兴奋性恢复到正常以前,兴奋性仍低于正常水平,能引起兴奋的一段时间。

21、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22、兴奋-收缩偶联: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23、单收缩:肌肉接受一次有效刺激,产生一次收缩和舒张

24、复合收缩:肌肉接受连续的有效刺激,刺激间隔时间短于一个单收缩所用的时间时,后一收缩波与前一个收缩波发生融合。复合收缩分为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收缩。

25、等长收缩:指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26、等张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张力不在增加而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27、最适初长度:肌肉在某一初长度时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此时肌肉的初长度为最适初长度。

28、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29、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阻力。

30、肌肉收缩能力:指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的机能状态。

重点

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常见的膜转运有四种: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出入胞作用。

从能量的角度,可以把它们分为两类,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指物质顺电-化学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不耗能的转运过程。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指物质逆电-化学浓度梯度通过细胞膜并耗能的转运过程。包括离子泵、出入胞作用。

单纯扩散:

概念: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如O2和CO2)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过程。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细胞新陈代谢供能③无需膜蛋白参与

影响因素:细胞膜两侧离子浓度差增大,细胞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增强,则物质的转运增强。易化扩散:

概念: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载体易化扩散

概念:具有载体功能的蛋白质能与某些物质结合,并发生构象改变,将该物质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再与其分离。

特点:①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2)通道易化扩散

概念:通道易化扩散是在膜通道蛋白的帮助下完成的。该扩散方式常与一些带电离子有关。特点:①相对特异性②无饱和现象③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功能状态。当通道开放时,有关离子顺浓度梯度转运,而通道关闭时,则不允许任何离子通过。

主动转运:

概念: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离子泵

概念:膜上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按其转运的物质种类可分为钠泵、钾泵、钙泵等多种。目前研究最清楚、最重要的事Na+—K+泵。

意义:维持细胞外高Na+、细胞内高K+的不均衡分布。

出胞与入胞作用

出胞作用:指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主要见于激素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

入胞作用:指某些大分子或团块物质进入细胞内的过程,如白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

2、细胞膜的跨膜信息转导功能

概念:体内各种信号如化学、机械、电刺激信号,一般首先作用于细胞膜,膜上某些特异性蛋白质能选择性地接受某种特定信号,而引起细胞膜两侧电位变化或细胞内发生某些功能改变,细胞膜的这种作用称为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1)通道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信号分子离子通道偶联受体通道开放或关闭生理效应

2)膜受体蛋白质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信号分子受体激活细胞膜上的蛋白激活效应器酶产生第二信使蛋白酶或离子通道发生改变生理效应

3)酶蛋白介导的跨膜信号转导

细胞膜上的某些受体蛋白具有酶的性质,在信号的跨膜传递途径中,这些酶蛋白也可以参与其中。

3、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

静息电位

概念: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形成机制:

①细胞膜两侧各种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内K+和大分子有机负离子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细

胞外Na+和Cl-高于细胞内,形成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②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高于Na+,而对有机负离子几乎不通透。因此K+借助

于浓度差外流,而膜内有机负离子不能出细胞,K+的外流使细胞膜外电位升高,产生阻止

K+外流的电场排斥力。当电场排斥力与浓度差形成的扩散力相等时,K+外流停止,此时的膜

电位称为K+的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也就是K+的平衡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

动作电位

概念: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

形成机制:

①有效刺激使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梯度部分内流——》膜产生部分去极

化——》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Na+快速内流——》膜电位急剧升高——》

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②Na+通道的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下降——》复极化形成动作电

位的下降支

③钠泵的作用。在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由于Na+的内流和K+的外流,使细胞内Na+、细

胞外K+浓度升高——》激活钠泵——》将Na+泵到细胞外,K+泵到细胞内——》恢复兴奋前

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

4、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传导: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膜上的传播称为传导

1)无髓神经纤维 —— 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当细胞膜的某一点受到有效刺激而产生动作电位,此过程必然出现去极化,而相邻的未兴奋

部位则处于极化状态,于是在膜的兴奋段和未兴奋段之间出现电位差,电荷由高电位向低电

位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其结果造成未兴奋段膜内电位升高而膜外电位降低,引起该处膜的

极化,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刚兴奋的神经段又与其相邻的神经段间形成

电位差,局部电流再次形成。动作电位的传导实际上是已兴奋的细胞膜通过局部电流“刺激”

了未兴奋部分的细胞膜,使之出现动作电位。这样的过程在膜表面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

兴奋在整个细胞的传导。

2)有髓神经纤维 —— 跳跃式传导

在有髓神经纤维上,因髓鞘的电阻较大,不允许离子通过。只有在髓鞘中断的郎飞结处才允

许离子跨膜移动。当有髓纤维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动作电位在相邻的郎飞结相继出现,这就

是跳跃式传导。有髓纤维的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5、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传递:兴奋从一个细胞传给另一个细胞的过程。

神经冲动传至运动神经末梢,使接头前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增加,Ca2+进入接头前膜内,引

起前膜内囊泡前移并与前膜融合,囊泡内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接头间隙,ACh 与终板膜

胆碱能N 型受体结合,终板膜对Na+的通透性增高,Na+内流,产生局部去极化,即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总和达到肌膜阈电位时,肌膜爆发动作电位。

6、肌纤维的微细结构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粗肌丝 细肌丝 肌纤蛋白 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肌凝蛋白

肌小节

2)肌管系统

概念: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模性囊管状结构,分为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每一横管与来自两侧的纵管的终末池共同构成了三联管结构。

7、肌肉收缩的原理(用滑行学说简述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过程)

骨骼肌的肌丝滑行学说认为:肌肉收缩并非是肌丝本身的缩短而是肌小节两端的细肌丝向中间的粗肌丝滑行使肌小节缩短。

收缩:当肌浆Ca2+浓度升高时,Ca2+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使原肌凝蛋白构型发生改变,暴露细肌丝上肌纤蛋白与横桥结合的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ATP酶,分解ATP释放能量,横桥摆动拖动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肌小节缩短,出现肌肉收缩。舒张:当肌浆中Ca2+浓度降低时,Ca2+与肌钙蛋白分离,肌钙蛋白与原肌凝蛋白的分子构型恢复,原肌凝蛋白掩盖在肌纤蛋白的结合位点上,横桥不再与肌纤蛋白结合,细肌丝向外滑出,肌小节伸长,出现肌肉舒张。

第三章血液

名词解释

1、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血浆:抗凝血离心沉淀后得到的淡黄色液体。

3、血浆渗透压:血浆中溶质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胶冻状态的过程。

5、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6、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速度,通常以抗凝血垂直静止1小时后红细胞下沉的距离来表示。

7、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特性。

8、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降解液化的过程。

9、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

10、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11、血型: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12、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和血清分别与受血者的血清和红细胞混合观察有无凝集反应的试验。

重点

1、血液的组成

血液

血细胞

血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溶质

无机溶质(氯化钠)

有机溶质(血浆蛋白)

血液的功能:①运输功能②缓冲功能③免疫防御功能○4止血、凝血功能○5调节功能

2、血液的理化特性

渗透压

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力量。渗透压是溶液中的溶质形成的。溶质数量越多,渗透压越高,溶液吸引水分子的力量越大。渗透压与溶质颗粒的体积大小无关。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由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组成。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电解质主要是氯化钠)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调节细胞内外水分的交换,进而影响血细胞形态。

②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胶体物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分交换,进而影响血容量的多少。

等渗溶液和等张溶液

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0.85%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高于或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则分别为高渗溶液或低渗溶液。

而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称为等张溶液。0.85%NaCl溶液既是等渗溶液也是等张溶液。

血浆pH值

正常人的血浆pH值约为7.35—7.45。pH值小于7.35称为酸中毒,pH值小于7.45称为碱中毒。

3、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功能:①运输氧和二氧化碳②对机体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物质起到缓冲作用。

红细胞生理特性:

1)悬浮稳定性

一小时红细胞在血浆中下沉的距离称为红细胞沉降率,即血沉。血沉越慢,表示悬浮稳定性越好,反之,越差。血沉快慢与红细胞叠连现象有关,红细胞发生叠连,血沉加快。

2)可塑变形性

红细胞按照实际需要改变自身形态的特性。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与其形态、膜弹性和内容物的流动性有关。

3)通透性

氧气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尿素也可以自由通过;负离子较易通过红细胞膜,而正离子却很难通过。

4)渗透脆性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 NaCl溶液中时开始溶血,在0.35%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4、白细胞的基本分类及生理功能

1)中性粒细胞:①具有较强的变形运动能力②具有趋化性③有吞噬灭菌能力

2)嗜碱性粒细胞:其细胞质的颗粒中含有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前两者参与过敏反应,肝素有抗凝血作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能将嗜酸性粒细胞吸引到局部来,以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①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

4)单核—巨噬细胞:①吞噬病毒、原虫、真菌、结核分枝杆菌等,并消灭致病微生物。②识别并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衰老或损失的红细胞、血小板及细胞碎片。③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并能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

5)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执行细胞免疫功能,B淋巴细胞执行体液免疫功能。

5、ABO血型、Rh血型系统

血型就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ABO血型是根据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的种类分型的。若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的,称为A型,其血浆或血清中含有抗B凝集素。若红细胞膜只含B凝集原的,称为B型,其血浆或血清中含有抗A凝集素。若红细胞膜含A和B凝集原的,称为AB型,其血浆或血清中不含抗A 及抗B凝集素。如红细胞不A或B凝集原的,称为O型,其血浆或血清中含有抗A和抗B 凝集素。

Rh血型系统的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最有意义。红细胞膜上含有D抗原的,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膜上缺乏D抗原的,称为Rh阴性。

第四章血液循环

名词解释

1、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2、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入动脉内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

3、心输出量: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

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着机能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储备。包括心率储备和每搏出量储备。

5、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6、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7、异长调节:心脏搏出量的改变是通过调节心肌初长度来实现的,故称异长调节。

8、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性的一种内在特性。

9、等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内部功能状态的改变,而使搏出量和搏功发生变化。

10、心音: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开闭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通过周围组织传导到胸壁的声音。

11、自动节律性:指组织细胞能够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12、窦性节律:指由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13、异位节律:指由窦房结意外的异位起搏点所控制的心跳节律。

14、有效不应期:指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从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段时期内,给予任何刺激不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时期。

15、期前收缩:指在实验条件下或病理条件下,心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接受到窦房结意外的异常刺激而产生了一次期前兴奋,由期前兴奋引起的额外收缩。

16、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较长的心肌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7、弹性贮气血管:指动脉、肺动脉主干等大动脉。这些血管的管壁富含弹性纤维具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特点,使心室收缩时产生的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大动脉管壁,待心室舒张时,大动脉回缩,使部分贮存血液继续流向外周,以维持血液循环的连续性和一定的舒

18、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是指毛细血管之前的小动脉和微动脉,其径口小,对血流的阻力大。管壁又富含平滑肌,其舒缩活动可引起血管径口的明显变化,从而改变对血流的阻力。

19、容量血管:指静脉血管,与相应的动脉比较,静脉血管数量多,径口大,管壁薄,易受压迫,也容易扩张,故管壁内外较小的压力改变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安静状态下,有60%-70%的循环血量容纳在静脉中,其血液贮存库的作用。

20、血压: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指心脏停搏,血流停止,循环系统中各处的压力很快就取得平衡,此时在各处测得的压力都相同,这一数值即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2、收缩压:指心室收缩时,动脉内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

23、舒张压:指心室舒张时,动脉内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

24、平均动脉压:指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25、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其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26、有效滤过压: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一些无机盐可通过毛细血管壁向组织细胞间隙滤过或由组织间隙重吸收。滤过的力量和重吸收的力量之差即有效滤过压。27、血-脑脊液屏障:指血液与脑脊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屏障,由脉络丛上皮细胞、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该屏障对保持神经元周围稳定的内环境、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侵入脑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28、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它可限制一些物质在两者之间自由交换,这对维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侵入脑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点

1、心脏泵血活动的相关概念

每次心动周期,左右心室向动脉射出的血量基本相等。通常以左心室为例来分析,把一个心动周期分为心室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两个时期。

2、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1)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搏出量为60—80ml,平均为70ml。

2)每分钟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4.5-6L/min,平均为5L/min。心输出量可因性别、年龄及机能状态改变而不同。

3)射血分数

为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正常成年人射血分数为55%-65%。射血分数是评价反映心脏泵血功能较为客观的指标。

4)心指数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人体静息时的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成正比。心指数可用于个体间心功能比较。正常成年人静息心指数约为3.0~3.5L/(min*m2)。

5)搏功和分功

左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称为搏功。分功等于搏功乘以心率。用心脏作功来评定心脏泵血功能要比单纯心输出量更为全面。因为心脏的做功不仅用于维持心输出量,而且还赋予血液能量以维持血压和推动血液流动。因此,在动脉压增高的情况下,心脏要向动脉射出与原先同等量的血液,就必须增加做功量。

6)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强的能力称为心脏泵血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心脏的储备能力取决于心率储备和搏出量储备。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心率,因此,凡能影响搏出量及心率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心输出量。

影响搏出量的因素有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

①心肌的前负荷指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当静脉回心血流量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心肌初长度增加,心肌收缩强度增加,搏出量增加。

②后负荷指动脉血压,如其他条件不变,动脉血压升高,搏出量减少;反之,搏出量增加。

③心肌收缩能力指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而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肾上腺素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加;乙酰胆碱能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在一定范围内(40-180次/分),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增加。心率>180次/分或<40次/分,心输出量均会减少。

4、心肌的生理特性

1)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中的自律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有节律的发生兴奋的能力(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自动兴奋频率的高低和规律性是衡量自律性的指标。2)兴奋性

心肌细胞和神经骨骼肌细胞一样,都是可兴奋的组织,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即兴奋性,衡量心肌的兴奋性的高低,采用刺激的阈值作为指标。

3)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为传导性,通常将动作电位的传播速度作为衡量心肌传导性的指标。

4)收缩性

心肌的收缩性是指肌丝滑行的能力,以肌丝收缩蛋白相互作用为基础,是机械特性,但它与电反应及特定的离子流有密切的关系。

5、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正常人心电图是由P波、QRS波、T波以及各个波间的时间线段组成。

基本包括:P波,QRS波群,T波

(1)P波:反映左右两心房的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2)QRS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的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3)T波:反映作业两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

(4)PR间期:指从P波起点到QRS波起点间的时程,反映从心房开始兴奋到心室开始心兴奋的时间。

(5)QT间期:从QRS波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程,反映心室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6)ST段:指从QRS波结束到T波开始,反映心室各部分都处于极化状态。

6、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弹性贮器血管

指动脉、肺动脉主干等大动脉。这些血管的管壁富含弹性纤维具有明显的可扩张性和弹性特点,使心室收缩时产生的能量以势能的形式贮存在大动脉管壁,待心室舒张时,大动脉回缩,使部分贮存血液继续流向外周,以维持血液循环的连续性和一定的舒张压。

(2)分配血管(中动脉)

分配血管是指从弹性贮器血管以后到分支为小动脉前的动脉管道,其功能是将血液输送至各器官组织。

(3)阻力血管

阻力血管主要包括小动脉和微动脉,其管径小,管壁中弹性纤维少,富含平滑肌纤维,由于在该类血管之中血液流速快,口径小,对血流的阻力大,故称为阻力血管,又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功能:控制所在器官、组织的血流阻力和血流量。

(4)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是指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的末端(真毛细血管的起始部)的血管平滑肌纤维,功能是通过其舒缩活动控制其后的毛细血管的开闭。

(5)交换血管

交换血管是指真毛细血管,其数量极多,口径细,管壁薄(仅由一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大,总内表面积大,血流速度极慢,其功能是提供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6)容积血管

19、指静脉血管,与相应的动脉比较,静脉血管数量多,径口大,管壁薄,易受压迫,也容易扩张,故管壁内外较小的压力改变就可使容积发生较大的变化。在安静状态下,有60%-70%的循环血量容纳在静脉中,其血液贮存库的作用。

(7)短路血管

短路血管是指小动脉与小静脉之间的吻合支,主要分布在手指、足趾、耳廓等处的皮肤之中。它们参与体温调节活动,开放时形成短路,使血流有动脉直接流入静脉,大量血液通过皮肤散热,短路关闭时,可以保温。

7、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动脉血压的形成

在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血液的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心室射血的动力与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

另外,具有弹性的大动脉可因心室射血的部分动力而被动扩张,以势能的形式贮存起来。待心室舒张时,大动脉回缩,使部分贮存的血液继续流向外周。因此,心室向动脉射血是间断

的,但血管内的血流仍持续不断,并维持心舒期的动脉血压,即舒张压。由此可见,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对于缓冲血压的波动幅度,维持血液的持续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增加,心缩期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可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升高不多,故脉压增大。所以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2)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管的径口。血管径口变小,外周阻力增大,迫使心脏射血时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则心舒期大动脉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也会有所升高,收缩压的升高不如舒张压升高明显,使脉压减小。心率不变的条件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3)心率

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于心舒末期存留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多,使舒张压升高。在舒张压升高的基础上,收缩压也有所升高,但不及舒张压明显,故脉压减小。因此,心率的改变主要影响舒张压。

4)大动脉的弹性

由于大动脉管壁具有弹性作用,在血压升高时可使之被动扩张,当血压降低时它又会弹性缩回,使动脉收缩压不致于过高,舒张压不致于过低。老年人的动脉管壁有不同程度的硬化,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小动脉和微动脉扩张的能力减小,结果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而舒张压稍升高或变化不大,脉压加大。

(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通常全身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相互适应,使血管具有足够的充盈度,血压得以维持正常。当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积不变的情况下,或当循环血量不变,而血管容积扩大时,都可使血管的充盈下降,血压降低。

8、微循环和组织液的生成

微循环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就是实现血液和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调节全身有效循环血量。正常情况下,微循环中血液的灌流与组织细胞的代谢水平相适宜,以保证各组织器官能完成其功能。

微循环的三条通路

(1)迂回通路

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后汇集到微静脉的通路。

特点:迂回曲折,血流缓慢,与组织细胞接触面积较大,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2)直捷通路

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而直接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特点:该通路经常处于开放状态,血流速度较快,很少进行物质交换,主要功能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而由静脉,维持足够的回心血量。

(3)动-静脉短路

血液从微动脉经动-静脉吻合支直接回流到微静脉。

特点:该通路血管壁厚,血流迅速,血液流经时,完全不进行物质交换,而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组织液

组织液的生成的原理

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其生成的主要动力为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当有效滤过压为正值时,组织液生成;当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时,组织液重吸收入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近动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而在毛细血管近静脉端的有效滤过压为负值。此外,还有少量的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处于动态平衡。一旦组织液生成增多,堆积潴留在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升高,可使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有效滤过压加大,组织液生成增多。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在过敏反应时,局部释放大量组胺,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大,导致部分血浆蛋白由毛细血管壁漏出到组织间隙,一方面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又使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结果有效滤过压明显提高,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局部发生水肿。

4)淋巴回流受阻当淋巴回流受阻时,也会使组织液回流减少而引起水肿。

9、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血-脑脊液屏障:指血液与脑脊液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屏障,由脉络丛上皮细胞、基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该屏障对保持神经元周围稳定的内环境、防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侵入脑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它可限制一些物质在两者之间自由交换,这对维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侵入脑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章呼吸

名词解释

1、呼吸:指机体与外环境之间所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2、肺通气:指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3、外呼吸:指肺毛细血管内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包括肺换气和肺通气。

4、肺泡表面张力:指在肺泡液-气界面所形成的一种使肺泡趋于缩小的力。

5、呼吸运动:在呼吸过程中,由于呼吸肌舒缩而引起的胸廓有节律的缩小和扩大活动。

6、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呼吸过程中,肺内压交替性的升降,吸气时低于大气压,呼气时高于大气压。

7、胸内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因平静呼吸过程中低于大气压而称其为胸内负压。

8、弹性阻力:呼吸器官的弹性组织,是指肺和胸廓抵抗其自身发生形变的回位力。

9、顺应性: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随机体运动强度不同而变化。

10、潮气量:指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随机体运动强度不同而变化。

11、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12、用力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

13、用力呼气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在前三秒内所呼出的气量分别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

14、最大通气量:指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

15、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6、解剖无效腔:指不参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呼吸道容积。

17、血氧饱和度:指血氧含量占血氧容量的百分比。

18、氧离曲线:是表示血液O2分压与血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呈“S”形。

19、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20、呼吸中枢: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21、中枢化学感受器:指在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感受血液PCO2升高和局部H+刺激的神经元分布区,当其兴奋时,可迅速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兴奋。

22、肺牵张反射:是由肺扩张或肺缩小所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

重点

1、呼吸器官的结构功能

1)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一直到终末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整个通道。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①传送气体。②对吸入气体有调温、调湿、过滤和清洁作用。③对机体有保护功能。

2)肺泡是由上皮细胞构成的半球状含气小囊泡。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软磷脂。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意义:①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的稳定性。②减少肺内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③降低吸气阻力。

3)胸廓和呼吸肌

吸气肌收缩使胸廓及肺容积扩大称吸气运动;吸气肌舒张及呼气肌收缩使胸廓及肺容积缩小称呼气运动。

4)胸膜腔和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是由脏层胸膜和壁层胸膜围成的密闭的潜在腔隙。

胸膜腔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的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2、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

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实现肺通气的结构是呼吸道、肺泡、胸廓、胸廓、胸膜腔和呼吸肌等。

肺通气的动力

◆气体进出肺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二是阻止其流动的阻力,

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

◆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弹性阻力是指弹性物体对抗外力作用引起变形的力,肺通气的弹性包括肺的弹性阻力和胸廓的弹性阻力。顺应性与弹性阻力成反变关系。

2)肺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即肺回缩力,由肺泡表面张力和肺组织弹性回缩力共同组成。肺弹性阻力方向向内,吸气时阻力,呼气时则为动力。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水肿、肺纤维化等,肺弹性阻力增大,顺应性减小,可致吸气困难;肺气肿患者,因弹性组织破坏而致弹性阻力减小,顺应性增大,多伴有呼气困难。

3)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弹性阻力及胸廓的弹性回位力。当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其弹性回位力为零。当胸廓小于自然位置时,其弹性回位力方向向外,成为呼气的阻力,吸气的动力。当胸廓大于自然位置时,其弹性回位力向内,成为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可见,用力吸气会导致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同步增大,使吸气动作的继续增强受到限制。胸廓弹性阻力增大,顺应性减小,常见胸廓畸形、胸膜肥厚及肥胖等患者。

胸廓的弹性回缩力与肺不同。胸廓的弹性会所里的方向和作用依所处位置而定,既可能时吸气阻力,也可以是吸气动力。跨壁压为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非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①惯性阻力指气流在发动、变速、换向时,因气流和组织惯性所产生的阻力;

②粘滞阻力来自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移所发生的摩擦;

③气道阻力是气体流经气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力。

3、肺通气的功能评价

1)肺容量

肺容量是指肺容纳的气体量。在肺通气过程中,肺容量随着进出肺气体量而变化,其变化幅度主要与呼吸深度有关。肺可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称为肺总量。其大小因性别、年龄、身材、锻炼情况而异。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残气量被称为基本肺容量。

2)肺通气量

①每分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

A、每分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呼气频率。

正常成人平静时每分钟肺通气量为6~8L,剧烈运动或强力劳动时,每分通气量增大。

B、最大通气量:指尽力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深呼吸时的每分钟通气量。

②肺泡通气量

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新鲜空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肺泡通气量受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影响。

当潮气量加倍、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加倍时,尽管肺通气量不变,但肺泡通气量却不同。前者增大,后者减少,因此,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换气效率高,而呼吸功也相应增加。

4、肺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肺换气的过程

肺通气使肺泡气PO2保持在较高、PCO2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当来自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毛细血管时,O2扩散入血液,CO2扩散入肺泡,使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由于CO2分压差小,只有O2的1/10,所以CO2实际扩散速率约是O2的两倍。

影响肺气体交换的因素

1)呼吸膜厚度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厚度成反比。因此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呼吸膜

厚度增加时,可使气体扩散速率降低。

2)呼吸膜的面积

气体扩散速率与呼吸膜的面积成正比。因此,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肺不张、肺气肿等呼吸膜面积减小时,可使气体扩散速率降低。

2)通气/血流比值: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为0.84时肺换气效率最高。

①>0.84,表明通气过剩或肺血流不足,导致部分肺泡不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使肺泡无效腔增大。

②<0.84,表明肺通气不足或肺血流相对过剩,产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所以通气/血流比值不论增大或减小,均影响肺部气体交换。

5、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的运输

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是运输的主要形式。

Hb与氧气的结合,不需要酶的催化,是可逆反应,其反应方向仅受PO2的影响。当血液流经肺是,经肺换气使血液PO2升高,促使Hb与O2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当血液流经组织时,经组织换气血液PO2降低,HbO2解离,释放出O2,成为去氧Hb。

二氧化碳的运输

血液中CO2的化学结合有两种形式:

1) 碳酸氢盐:生成碳酸氢盐的反应速度与红细胞内丰富的碳酸酐酶有关,在组织细胞反应有利于生成碳酸氢盐,在肺部有利于分解释放出。

2) 氨基甲酰血红蛋白:从组织经血浆进入红细胞后,直接与Hb中珠蛋白的自由氨基结合,生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以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运输的虽仅为总量的7%,但在肺部排出的总量中,由氨基甲酰血红蛋白释放出来的却占17.5%。

补充:

试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成分,作用和生理意义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II型细胞分泌的一种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软磷脂酰卵磷脂。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液体分子表面,减小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因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使肺泡的回缩力缩小。生理意义:

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所造成的回缩力,有利于吸气时肺扩张

②维持大小不等、相互交通的肺泡的稳定性,保持肺泡正常的扩张状态,调整肺泡张力

③减少肺泡内和肺间质中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的呼吸效率要高?

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即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当潮气量减半,呼吸频率加倍(浅快呼吸),或潮气量加倍、呼吸频率减半(深慢呼吸),每分通气量不变,但肺泡通气量变化很大。浅快呼吸的肺泡通气量比深慢呼吸的肺泡通气量小。因此,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换气效率高,而呼吸功也相应增加。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名词解释

1、机械性消化:指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与消化液混合,并使之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

2、化学性消化:指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3、吸收:指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4、紧张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着微弱的持续性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收缩。

5、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6、胃肠激素:指消化道粘膜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

7、脑-肠肽:指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起递质作用,又存在于胃肠道内起激素作用的一类肽。

8、胃的排空: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9、肠抑胃素:指由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所释放的,可抑制胃运动和胃液分泌的一组激素。

10、肠-胃反射:指小肠上部受到食糜刺激(酸、脂肪)后,引起抑制胃液分泌和胃运动的反射活动。

11、粘液-HCO3-屏障:指覆盖于粘膜表面的粘液凝胶层,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共同构成的屏障,具有防止HCL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

12、胃黏膜屏障:上皮细胞腔面膜和细胞紧密连接构成的一道生理屏障,具有防止H+透入胃黏膜的作用。

重点

1、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

1)兴奋性较低,收缩舒张过程缓慢,变异较大。

2)具有良好的节律性运动,但节律不规则,频率较慢。

3)紧张性收缩,经常处于微弱的收缩状态。

4)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5)对牵张、化学和温度刺激敏感,但对电刺激不敏感。

2、胃肠道的神经支配

支配胃肠道的神经有内在神经系统和外来神精神系统两部分,相互协调,共同调节胃肠道的功能。

1)内在神经系统

也称壁内神经丛,包括粘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通壁内神经丛可完成局部反射来调节胃肠的运动和分泌。

2)外来神经系统

消化道及腺体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通过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的递质主要是乙酰胆碱,它可引起平滑肌和腺细胞的兴奋。尚有少部分副交感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为肽类物质。

补充: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对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各有什么影响?

一般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时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活动和消化道腺体的分泌。大部分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可引起平滑肌和腺细胞兴奋,使胃肠运动加强,腺体分泌增加。

3、胃液的分泌和调节

1)简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①盐酸:a、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胃蛋白酶的活性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b、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c、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d、有益于Ca2+和Fe2+的吸收。

②胃蛋白酶原:被激活为胃蛋白酶后,可水解蛋白质。

③粘液:保护胃粘膜免受机械和化学损伤。

○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

2)有哪些因素可以抑制胃液的分泌?

①胃酸,当胃酸分泌大量增加时,可直接抑制G细胞释放胃泌素,也可间接通过生长抑素抑制胃泌素释放,减少胃液释放,抑制胃液分泌。

②脂肪,当脂肪进入十二指肠后,可刺激肠抑胃素的释放,从而抑制胃液分泌。

③肠腔内容物渗透压升高,可刺激肠-胃反射和肠抑胃素释放,而抑制胃液分泌。

4、胃黏膜的自身防御

1)覆盖于胃粘膜表面的粘液-HCO3-屏障防止了H+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2)胃粘膜上皮相邻细胞的顶膜形成致密联接,有防止离子透过的作用,即使部分H+通过了粘液-HCO3-屏障,也很难穿透胃粘膜屏障进入粘膜内。

3)入粘膜的H+和有害物质。

4)胃粘膜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一旦伤害性物质造成了胃粘膜的损伤,病灶周围的上皮细胞会迅速迁移到缺损处,覆盖创面。同时一些潜能细胞迅速增生使病灶修复。

5、胰液和胆汁及其分泌调节

1)简述胰液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胰液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液,含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核酸酶和碳酸氢酶等。这些消化酶分别将淀粉、脂肪、蛋白质和核酸完全分解和消化。碳酸氢盐则能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避免肠粘膜受强酸的侵蚀,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活动提供适宜的pH环境。

2)胰液分泌受哪些因素调节,各有何特点

调节胰液分泌的因素是:

①食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引起胰液分泌。其特点是胰液含量丰富,但分泌量较少。

②食糜和蛋白水解产物、脂肪酸和脂肪等刺激胆囊收缩素释放,而刺激胰液分泌,它的特点是胰酶分泌量大量增加,而水和HCO3-的分泌较少。

③食糜中的酸和蛋白质产物等刺激促胰液素释放,而引起胰液分泌,其特点是水和HCO3-分泌大量增加,而酶分泌量增加较少。胆囊收缩素与促胰液素有协同作用,体液因素与神经因素也协同作用。

3)胆汁的主要作用

①乳化脂肪,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可作为乳化剂,将脂肪乳化为微滴,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促进脂肪的消化。

②促进脂肪的吸收。胆盐与脂肪分解产物形成水溶性复合物,胆盐便为运载工具促使水的脂肪分解产物被小肠粘膜吸收。

③胆盐可促进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

○4胆汁在十二指肠内可中和一部分胃酸。它还可作为促进胆汁自身分泌的体液因素。

6、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糖的吸收

2)蛋白质的吸收

3)脂类的吸收

4)水分的吸收

5)无机盐的吸收

6)维生素的吸收

补充:试述消化胃液分泌三个时期的特点

进食后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可分为头期、胃期、肠期三个时期进行。三者几乎同时开始,相互重叠,都受神经和体液调节。

(1)头期胃液分泌的传入冲动均来自头部感受期,这是由进食动作引起的胃液分泌,因而称为头期分泌。它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分泌,前者由与食物有关的形状、颜色、气味、声音刺激而引起。

(2)食物入胃后,对胃的机械性和化学性刺激,继续引起胃液分泌,此称为胃期胃液分泌。

①食物的机械性扩张刺激胃底、胃体部感受器,通过迷走-迷走神经长反射和壁内短反射,直接或间接通过胃泌素引起胃腺分泌;②机械性扩张刺激胃幽门部,通过壁内神经从作用域G细胞,促进胃泌素释放;③食物的化学成分直接作用于幽门部G细胞,引起胃泌素释放。(3)食物进入小肠引起的胃液分泌,称为肠期分泌。主要由食物的机械扩张刺激和消化产物作用于十二指肠粘膜,后者释放胃泌素、肠泌酸素等,促进胃液分泌。此外、小肠内的氨基酸被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胃腺,也能刺激胃液分泌。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机体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的过程。

2、食物的热价:1克某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称为该种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氧化某种营养物质消耗1L氧所释放的热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同一时间内CO2产生量和耗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5、非蛋白呼吸商:指由糖和脂肪在体内混合氧化时,同一时间内CO2产生量和耗O2量的比值。

6、食物特殊动力效应:食物能使机体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热量额外增加的现象。

7、基础代谢:基础状态(即清醒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8、基础代谢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

补充: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名词解释

1、排泄:机体将体内物质代谢的终产物、过剩物质和进入体内的异物通过排泄器排出体外的过程。

2、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当动脉血压在80-180mmHg范围内波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的现象。这一现象在去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后仍然存在。

3、原尿:血浆经肾小球滤过膜滤过所生成的超滤液。

4、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所生成的原尿量。

5、肾小球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6、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过滤的动力,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去肾小囊内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之和。

7、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时的最高血糖浓度。

8、葡萄糖吸收极限量:当葡萄糖滤过量在成年男性达375mg/min,女性达300mg/min左右时,则全部近球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均达到饱和,此值即为葡萄糖吸收极限量。

9、渗透性利尿:通过增加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和渗透压而使尿量增多的方式。

10、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如何变化,近球小管对钠、水的重吸收率总是稳定在肾小球滤过的65%-70%的现象。

11、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所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

12、H+—Na+交换: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H+被管腔膜上的载体蛋白转运到小管腔的同时,小管液中的Na+由同一载体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

重点

1、肾单位

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则由近球小管、髓袢细段和远球小管组成。

按肾小体所在部位的不同、又可将肾单位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皮质肾单位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近髓肾单位髓袢较长,出球小动脉在离开肾小球后,一部分可形成细而长的直小血管,这一结构特点使其在尿的浓缩和稀释中发挥重要作用。

2、肾脏血液的供应及其调节

a、肾脏的血液供应特点

(1)血液供应丰富,分布不均匀

两侧肾脏的血流量约为1200ml/min,占心输出量的1/5-1/4。其中皮质血流量明显大于髓质,约占肾血流量的94%。

(2)具有两套毛细血管网

首先是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又一次分支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力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的血液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b、肾血流量的调节

(1)自身调节:肾脏可不依赖外来神经和体液的作用,而通过肾脏血管本身的活动对其血流量进行调节,使得平均动脉压在80~18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

(2)神经-体液调节:

肾血流的神经调节主要表现为兴奋引起的缩血管反应。一般情况下,肾神经紧张性较低,因而对肾血流量影响较小。但在剧烈肌肉活动或环境温度升高等情况下,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反射增强,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从而使活动增强的器官血供得以增多;另外,大失血、中毒性休克、缺氧等情况下,肾血流量也减少,这对于维持心、脑的血供有重要意义。这些情况下肾血流量减少也是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所致的。

在体液因素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强素、血管紧张素等均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而前列腺素则使肾血管舒张,肾血流量增多。

(3)两种调节方式的意义:

在一般的血压变动范围内,肾脏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以维持正常

管理经济学主观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稀缺:资源不能满足特定人群的所有需求的情况。 理性:在若干个方案里,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个。 机会成本:为了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的次优方案的数量或主观价值。是稀缺条件下经济决策必须考虑的成本。 资源:又称生产要素,通常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 第二章企业及其目标 名词解释 企业:将资源转化为消费者所需产品的组织。 经济成本:不仅包括显性成本和历史成本,还包括隐性成本和重置成本。 论述 公司存在的原因:交易成本决定由企业生产还是市场生产。企业与其他企业发生往来时,会产生交易成本。如果交易成本很高,那么企业就会选择自己来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而开展内部经营也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包括雇佣劳动力,员工激励等。这时出现了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经营成本的权衡,公司会选择在外部交易和内部经营之间分配资源,以实现总成本最低。随着内部经营替代外部交易,总成本先降低,越来越多经营内部化导致效率损失,总成转而上升。随着内部经营成本远超外部交易成本,这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就可以由新企业来进行专业化的生产活动,新的企业或者行业就出现并存在了。 描述“委托-代理”的含义:在现代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公司并不是由所有者(股东)经营,而是职业经理人。股东通常更关注股东收益最大化,经营者更倾向于保守稳健的决策。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分歧成为委托-代理问题。 第三章供给和需求 名词解释 供给:在短期,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出售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数量。 需求:在短期,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某种产品或者服务的数量。 论述 影响需求的因素:1.偏好和趣味2.收入3.相关产品价格4.未来预期5.买者数量影响供给的因素:1.技术和成本2.天气3.其他产品价格4.未来预期5.卖着数量价格的配给功能:短期 价格的指导功能:长期 第四章需求弹性 名词解释

调味品发酵工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味精 1.谷氨酸发酵机制: 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大致是:葡萄糖经EMP途径或HMP途经生成丙酮酸,再氧化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TCA,再通过乙醛酸循环、CO2固定作用,生成a-酮戊二酸,a-酮戊二酸在谷氨酸脱氢酶的催化及有NH4+存在的条件下生成谷氨酸。 在微生物的代谢中,谷氨酸比天冬氨酸优先合成。谷氨酸合成过量时,谷氨酸抑制谷氨酸脱氢酶的合成,使代谢转向合成天冬氨酸;天冬氨酸合成过量后,反馈抑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的活力,停止草酰乙酸的合成。所以,在正常情况下,谷氨酸并不积累。 2.谷氨酸的大量积累: 代谢调节控制;细胞膜通透性的特异调节;发酵条件的适合 3.GA生物合成的内在因素 ①产生菌必须具备以下条件:α—KGA脱氢酶酶活性微弱或丧失(为什么α—KGA是谷氨酸发酵的限制性关键酶?这是菌体生成并积累α—KGA的关键,从上图可以看出,α—KGA是菌体进行TCA循环的中间性产物,很快在α—KGA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酸辅酶A,在正常的微生物体内他的浓度很低,也就是说,由α—KGA进行还原氨基化生成GA的可能性很少。只有当体内α—KGA脱氢酶活性很低时,TCA循环才能够停止,α—KGA才得以积累。); ②GA产生菌体内的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1、NADPH是α—KGA还原氨基化生成GA必须物质,而且该还原氨基化所需要的NADPH是与柠檬酸氧化脱羧相偶联的。2、由于NADPH的再氧化能力欠缺或丧失,使得体内的NADPH有一定的积累,NADPH对于抑制α—KGA的脱羧氧化有一定的意义。); ③产生菌体内必须有乙醛酸循环(DCA)的关键酶——异柠檬酸裂解酶(该酶是一种调节酶,或称为别构酶,其活性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调节,通过该酶酶活性的调节来实现DCA循环的封闭,DCA 循环的封闭是实现GA 发酵的首要条件) ④菌体有强烈的L—谷氨酸脱氢酶活性(L—谷氨酸脱氢酶,实质上GA产生菌体内该酶的酶活性都很强,该反应的关键是与异柠檬酸脱羧氧化相偶联) 4.GA发酵的外在因素

酒精工艺学复习题(材料详实)

酒精发酵工艺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写到空格处) 1.酒精生产常用的淀粉质原料有玉米、甘薯、木薯等。 2. 酒精生产常用的谷物原料有玉米、高粱、大麦等。 3. 酒精生产常用的薯类原料有甘薯、木薯、马铃薯等。 4.木质纤维素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 5.常用的原料粉碎方法有湿式粉碎、干式粉碎两种。 6.常用的原料除杂方法有筛选、风选、磁力除铁三种。 7.常用的原料输送方式有机械输送、气流输送、混合输送三种。 8. 酒精厂常用的粉碎设备是滚筒式粉碎机、锤式粉碎机。 9.酒精厂常用的输送机械有皮带输送机、螺旋输送器、斗式提升机三种。 10.玉米淀粉和甘薯淀粉的糊化温度分别是(65~75)℃、(53~64)℃。 11.双酶法糖化工艺中使用的两种酶制剂是耐高温α-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 12.淀粉质原料连续糖化工艺分成混合前冷却糖化工艺、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二级真空冷却糖化工艺三种。 13. 酒精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有甘油、杂醇油、琥珀酸等。 14.酒精发酵常污染的细菌有醋酸菌、乳酸菌、丁酸菌。 15.酒精蒸馏塔按作用原理可分为鼓泡塔、膜式塔。 16.从精馏塔提取杂醇油的方式可以是液相取油,也可以是气相取油。 17.酒精蒸馏塔按其塔板结构可分为泡罩塔、浮阀塔、筛板塔。 18.酒精的化学处理是提高酒精质量的一种辅助措施,常用的化学试剂是高锰酸钾、氢氧化钠。19.无水酒精的制备方法有氧化钙吸水法、离子交换树脂法、共沸法、分子筛法等。 20. 共沸法制备无水酒精常用的共沸剂是苯、环己烷。 21. 连续发酵可分为_全混(均相)连续发酵、梯级连续发酵两大类。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酒母培养罐和酒精发酵罐的构造是一样的。× 2. 酒化酶是参与淀粉水解和酒精发酵的各种酶和辅酶的总称。(×) 3. 薯干的果胶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甲醇含量较高。(√) 4. 减少发酵过程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就能提高酒精生成量。(×) 5.采用高细胞密度酒精发酵时,必须定期向发酵罐中供应氧气。(√) 6.异戊醇在酒精中的挥发系数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始终大于1。(×) 7.只要酒精发酵正常,发酵醪中就不会有甘油生成。(×) 8. 玉米中蛋白质含量较多,使发酵醪中杂醇油含量较高。(×) 9. 甲醇不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而是由原料中的果胶质分解而来。(√) 10. 甲醇是由酵母菌代谢活动产生的。(×)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制作剪贴报 (整理资料指导)》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制作剪贴报(整理资料指导)》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节课教师主要从资料的整理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本课中,教师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进行资料整理方法、技巧的指导,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目标与设想: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剪贴报是整理资料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2)探究制作剪贴报的材料,初步了解制作剪贴报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3)学会设计、制作、美化简单的剪贴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实践的方式了解制作剪贴报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活动重点:学会选择材料,设计、制作、美化简单的剪贴报。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并在探究的基础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剪贴报样品 学生准备:制作剪贴报所需要的各种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上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平日里,我们的综合实践课常常会需要在课前搜集、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同学们对于搜集到的资料是如何整理的呢? 2、整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制作剪贴报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制作剪贴报。(板书课题) 二、剪贴报欣赏、探究,激发学习兴趣。 1、说到剪贴报,可能有的同学还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剪贴报。谁能来介绍一下什么是剪贴报? 2、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份自己制作的手抄报,请大家分组探究,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管理经济学详细复习资料

绪论 1、管理经济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管理经济学从微观经济理论中吸取概念和方法,运用经济分析工具和技术来解决管理的问题,使决策者高效率地配置组织资源。 2、管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选择/判断) 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它们都是以市场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及其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 管理经济学承袭了微观经济学的诸多假设和前提。 2、区别 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是抽象的企业,管理经济学的是现实的企业。 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微观经济学的是利润最大化,管理经济学的是短期目标多样化,长期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 对企业环境的假设: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外部环境消息已知,管理经济学假设企业消息,特别是环境消息不确定。 研究目的:微观经济学研究目的是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企业决策。 3、边际思想、“无约束最优化的决策准则”以及“有约束最优化的决策准则”,请结合后面的章节学习(计算) 用边际分析法来衡量一个方案或一个项目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比较。 借助企业生产经营决策中存在的某一因变量依存于一个或几个自变量的函数关系,研究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说得通俗点,就是指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时,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 边际产量=总产量变化量/某投入要素变化量 ? 边际收入=总收入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 边际成本=总成本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 边际利润=总利润变化量/产量变化量= 边际收入—边际成本 如果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 解决无约束最优行动决策准则是: 边际利润﹦0 或 边际收入﹦边际成本 MRA=MCA, MRB=MCB, MRC=MCC, … 对于有约束情形可以获得如下最优化法则 法则1:边际效益相等 (当各种使用方向上每增加一单位业务量所带来的边际效益都相等时,业务量的分配能使总效益最大) ( ) ( ) ( ) 边际成本 边际收入 产量变化量 总利润变化量 边际利润 - = ? ? = Q TR TR ()()()X TP MP ??=某投入要素变化量总产量变化量边际产量()()() Q TR MR ??=产量变化量总收入变化量边际收入()()() Q TC MC ??=产量变化量总成本变化量边际成本

发酵工艺学复习资料

1、菌种扩大培养: 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于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扁瓶或摇瓶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称为种子扩大培养。这些纯种培养物称为种子。 2、双酶法糖化工艺: 包括淀粉的液化和糖化两个步骤,液化是利用液化酶使淀粉糊化。粘度降低,并水解到糊精和低聚糖的程度,然后利用糖化酶将液化产物进一步水解成葡萄糖的过程。 3、淀粉老化: 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也就是复结晶 4、淀粉水解糖: 在工业生产上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得称为淀粉的“糖化”,所制得的糖液你为淀粉水解糖。 5、双边发酵工艺: 边糖化边发酵,其持点是采用较低温度使淀粉糖化和酒精发酵同时进行。 发酵周期较长,淀粉利用率低,但产品香气足、风味好,当前一部分厂仍在采用。, 6、二高三低现象: pH高、残糖高、OD值低、温度低、谷氨酸低。 7、发酵转换: 培养条件不适宜,几乎不产生谷氨酸,而得到大量菌体或者谷氨酸发酵转换为累积乳酸,琥珀酸,缬氨酸,谷氨酰胺等。 8、过度氧化作用: 过度氧化作用是指发酵过程中当乙醇即将耗尽而有氧存在时,代谢途径发生改变,醋酸进一步氧化成CO2和水的作用。 9、淀粉糊化: 淀粉乳受热,淀粉颗粒膨胀,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消失,颗粒急骤膨胀,体积增大几百倍,粘度迅速增高,变成粘稠的糊状物(淀粉糊) 10、双边发酵: 在酿造过程中,在糖化的同时,酒精发酵也同时进行。 11、DE值:

糖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以葡萄糖计算)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100?=干物质含量 还原糖含量值DE 12、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包括哪些途径? 以葡萄糖为原料的代谢途径,以醋酸和正石蜡为原料的代谢途径 13、在食醋酿造过程中,工厂最常用的醋酸杆菌是什么? 醋酸杆菌(AS1.41 沪酿1.01) 14、现有的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有哪些种属? 短杆菌属 棒杆菌属 小杆菌属 节杆菌属 15、在味精工业谷氨酸发酵中常用的碳源和氮源有什么? 在谷氨酸发酵中,国内常用的碳源为淀粉水解糖,国外常用的为糖蜜。 氮源为尿素,液氨和氨水。 16、谷氨酸发酵的代谢控制育种有哪些? 1.日常菌种工作:定期分纯 小剂量诱变刺激 高产菌制作安瓿管 2.选育耐高渗压菌株:耐高糖,耐高谷氨酸,耐高糖、高谷氨酸 17、谷氨酸发酵过程中污染的原因分析。

如何持续深入推进内控管理工作学习资料

“以内控加强管理,以管理带动发展” ------深入推进**公司内控建设的措施 企业管理水平高低与企业的效率、效益直接相关,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规范化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经营过程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内控工作既是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各项业务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因此,内部控制体系也需要不断优化、逐渐适应的过程。 下面我从内控工作的内容及重要性出发,结合**公司内控建设的现状,谈一下2010年如何深入加强**公司的内控建设: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及重要性 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 一是保证将企业所有经营活动都纳入计划轨道,完成计划规定的任务,实现预定的经营目标; 二是改善经营管理,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消

除和防止各种经营管理弊病的发生,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三是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水平和防止错误舞弊的重要基石。企业内部控制的好与坏,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企业竞争力高低。内控的目的不是消除风险,也不是降低风险,而是将其控制在可承担的风险范围内,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预防,而不是等着风险来了,再采取措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能为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理论角度讲:企业的内部控制具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对偏离计划行为的检查,第二层含义是对偏离行为进行纠正。两者结合,就能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二、**公司内控建设的现状 2009年是**公司的“内控管理年”,在**审计事务所提出的“管理建议书”的具体内容基础上,对内控推进的具体工作事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整理和提炼并编制了内控工作计划,同时对工作计划内容的责任部门、工作时限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学校内部控制培训资料全

海则滩九年制学校 内部控制 海则滩九年制学校 2016.2.18

目录 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1) 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2) 权力运行机制实施方案 (10) 权力运行监督 (15) 学校管理内控制度.(预算、收入、支出、采购、资产、建设项目、合同、经费报销、申购验收、报废报损、会计档案).17 不相容职务分离办法 (22) 账务处理程序制度 (24) 财务公开制度 (25) 会计工作交接制度 (26) 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27) 票据管理制度 (29) 会计员岗位职责 (29) 审核岗位职责 (31)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32) 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支出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34) 预算编制内部控制制度 (35) 政府采购内部控制制度 (36)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39) 资产清查制度 (41)

海则滩九年制学校内部控制领导小组 为贯彻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为尽快建立符合规范要求和我校自身特点,权责明确、运行有效、执行有力、管理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快推进管理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实施,经研究决定由工会为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并成立学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胡耀荣 副组长:杨炜 成员:艾春文张翔宇高云郑渊 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和评价工作,内部控制坚持问题导向和共同治理原则,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和监督的相互作用,形成监管合力,优化监督效果,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学校经济业务活动的全范围,贯穿学校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 海则滩九年制学校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为深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根据《靖边县财政局关于全面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内部控制工作机制。 一、领导决策机制 (一)学校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 领导小组职能:

综合实践活动资料汇编

市第十七中学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要求,特别设置了学生实践活动课程。本课程的设置应遵循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持续、全面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民主法制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做到磨练意志、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善于创新;让学生学到在学校,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课程设置的原则 科学合理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在一周的实践活动当中,学生要进行军训、劳动实践、社会考察和知识讲座等,其中军训和劳动实践所占的比重要大一些。 注重实践的原则 中学生实践基地新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台儿庄区各中学很难开展的活动内容,一切活动一定要让学生自己亲身去体验、去实践,实践基地和校方只提供展示学生实践活动的平台、服务和一些必要的技术指导,同时确保所有活动的安全。 课程设置的几点说明 1、内务管理在每天的早、中、晚的空隙中进行,由教官统一规范要求和指导,并进行检查。 2、纪律管理在每天的各项实践开展前、中进行,每项活动结束时要进行总结。 3、可以根据天气情况灵活掌握一周的实践活动。 4、每天的军事训练和劳动实践学生实行上下午对调。 5、所占比重主要根据所需课时制定。

附表 劳动实践课程设置

手工制作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并调整了学生的心态,能够使学生的好动,好奇心得到满足。能够安静下来做某一件事情,达到休身养性的效果。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习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美好品德。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让学生初步了解刺绣,了解“十字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二、教学要求 1、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必须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实践应用。 2、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知识去思考理论问题;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实践加深和巩固基本知识的理解。 3、要掌握好重点并注意通用性,才有一定的针对性。 4、上课必须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做课堂笔记,应认真仔细,动手动脑,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独立完成实验科目,注意培养自己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纪律 1、必须听从认课指导老师讲解,有疑问应先举手再提问,不能交头接耳。 2、未经允许,不可以互串座位,不准用硬物在桌子上刻画,未经允许不准翻动抽屉中物品。 3、必须按要求领取工具及实践器材。认真领悟线路图及内涵。 4、每张课桌的同学在未征得指导教师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向邻桌或其他同学借用工具或器材。 5、每张课桌的同学应妥善保管好各自的工具及实践器材,防止损坏或丢失,如有以上现象应按价赔偿。 四、教学课时 共2小时。其中安全要求5分钟,理论讲解15分钟,学生操作80分钟,交流总结约10 分钟,可内休息10 分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南开大学]20秋学期(1709至2009 )《管理经济学(一)》在线作业-辅导资料答案1

[南开大学]20秋学期(1709至2009 )《管理经济学(一)》在 线作业 提示:本资料为南开大学学习辅导资料,只做参考学习使用!!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选择的含义是()。 A.选择具有多样性 B.把稀缺的经济资源从多种用途中挑选出一种或多种加以利用 C.选择具有完整性 D.选择即痛苦 【标准选项是】:B 2.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A.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各种不同组合的轨迹 B.两种商品无差别 C.两种商品替代无差异 D.满足感无差异 【标准选项是】:A 3.经济学的成本指()。 A.只是一种机会成本 B.只是一种会计成本 C.只是一种隐含成本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标准选项是】:D 4.博弈论中“囚徒困境”的纳什均衡为() A.(坦白,坦白) B.(抵赖,抵赖) C.(坦白,抵赖) D.(抵赖,坦白) 【标准选项是】:A 5.短期总成本指()。 A.不包含固定成本的成本 B.不包含可变成本的成本 C.包括了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D.只包括边际成本 【标准选项是】:C 6.效用指()。 A.一种欲望

B.一种偏好 C.一种满意程度 D.商品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种主观评价 【标准选项是】:D 7.边际产量的含义()。 A.某一投入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带来的总产量变化 B.所有投入要素都改变带来的产量变化 C.技术进步带来的产量变化 D.要素价格下降带来的产量变化 【标准选项是】:A 8.需求交叉弹性()。 A.相关商品价格变化带来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率 B.替代品价格变化 C.互补品价格变化 D.与商品性质无关 【标准选项是】:A 9.经济学的成本指()。 A.只是一种机会成本 B.只是一种会计成本 C.只是一种隐含成本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标准选项是】:D 10.等产量曲线的含义()。 A.指产量相等线 B.指两种投入要素不同组合生产相等产量的要素组合点轨迹 C.投入要素相等线 D.无差异曲线 【标准选项是】:B 11.消费者均衡条件是()。 A.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等于其收入之比 B.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其价格之比 C.货币的边际效用为0 D.两种商品购买组合达到预算最小化 【标准选项是】:B 12.管理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计量经济学

管理经济学复习资料版终极

管理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第一章市场供求理论 1、什么是需求/供给,影响需求/供给的因素有哪些? 需求 demand: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的影响因素:(4条即可满分) ①该商品的价格 (price, P) ②消费者的收入 (income,I)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Pr) ④消费者的偏好(preference,Pf) ⑤消费者对价格的预期(Pe) ⑥消费者数量(N) ⑦广告费用(A) 供给supply: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影响厂商供给量的因素:(4条即可满分) ①商品自身的价格(price, P) ②厂商的生产成本(C, cost) ③相关商品的价格(Pr) ④生产的技术水平(T,生产函数) ⑤生产者对未来价格走势的预期(Pe) ⑥行业内厂商的数量(N) 2、市场均衡是如何形成的? 当市场达到均衡时,在当前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所有商品,即 此时,市场上此类商品的价格为“均衡价格”,销售量(产量)为“均衡产量”,Qd=Qs. 第二章需求理论 1、三种弹性的定义、计算公式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Ep=(dQ/dP).(P/Q) 需求的收入弹性 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收入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程度,即需求量变化对收入变化的反应程度Ei= =(dQ/dM).(M/Q) 需求的交叉弹性 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其他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E xy=(dQ x/dP y)(P y/Q x) ※2、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哪些? ①商品对消费者的必要程度 ②替代品的可获得性:食盐与食糖 ③消费预算在总收入中的份额:火柴与汽车 ④所考察的消费者调整需求量的时间 ※3、需求价格弹性对销售收入的影响 总收益与其主导作用(占优)的变量(价格或产量)有着相同的变化方向。需求的价格弹性决定了价格变化对总收益的影响。 当Ep>1时,产量效应占优势,价格提高,销量减少,总收益减少 价格降低,销量增加,总收益增加 当Ep<1时,价格效应占优势,价格提高,销量减少,总收益增加 价格降低,销量增加,总收益减少 当Ep=1时,没有效应占优,价格变化对总收益没有影响 第四章生产函数

发酵工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代谢产物的一切微生物培养过程。 2.发酵工艺:指工业生产上通过“工业发酵”来加工或制作产品,其对应的加工或制作工艺。 3.前体: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有些化合物能直接被微生物利用构成产物分子结构的一部分,而化合物本身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这些物质称为前体。 4.热阻:指微生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的致死时间。 5.对数残留定律:指在一定温度下,微生物受热后,活菌数不断减少,其减少速度随残留活菌数的减少而降低,且在任何瞬间,菌的死亡速率与残存的活菌数成正比。 6.实消: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有设备一起进行加热灭菌的操作过程称为实罐灭菌。 7.连消:培养基在发酵罐外经过一套灭菌设备连续加热灭菌,冷却后送入已灭菌的发酵罐内,这种工艺过程称为连消灭菌。 8.空消:无论是种子罐、发酵罐还是液氨罐、消泡罐,当培养基尚未进罐前对罐进行预先灭菌,为空罐灭菌。 9.液化:用ɑ-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糊精和低聚糖。 10.糖化:用糖化酶将糊精和低聚糖转化葡萄糖。 11.种子制备: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出的孢子或菌体转入到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使其繁殖成大量菌丝或菌体的过程。 12.菌种保藏:根据菌种的生理、生化特性,人工创造条件使菌体的代谢活动处于休眠状态。 13.呼吸临界氧浓度:在溶解浓度低时,呼吸强度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溶氧浓度达到某一值后,呼吸强度不再随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变化,把此时的溶解氧浓度称为呼吸临界氧浓度。 14.溶解氧饱和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空气中的氧在水中的溶解度。 15.氧传递系数:比表面积与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氧传质系数的乘积。 16.分批发酵:指一次性投入料液,发酵过程中不补料,一直到放罐。 17.补料分批发酵:指在发酵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补入含有一种或多种营养成分的新鲜料液,以达到延长发酵周期,提高产量的目的。 18.连续发酵:指在特定的发酵设备中进行的,一边连续不断地输入新鲜无菌料液,同时一边连续不断地放出发酵料液。 简答题:1发酵过程有哪些特征谈谈你对发酵工程技术应用前景的想法 特征:1.原料广 2.反应条件温和,易控制 3.产物单一,纯度高 4.投资少,效益好想法: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基因工程及细胞杂交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上的应用,将使发酵用菌种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生物反应器技术及分离技术的相应进步将发酵工业的某些神秘特征;由于物理微生物数据库、发酵动力学、发酵传递学的发展,将使人们能够清楚的描述与使用微生物。(个人的,你也可以自已) 2.发酵工业对菌种的要求 答:1.菌种不能是病源菌 2.发酵周期短,生产能力强 3.发酵过程中不产生或少产生与目标产物性质相似的副产物 4.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菌种能高效地将原料转化为产品5.对需添加剂的前体有耐受能力,且不能将前体作为一般碳源利用 6.遗传性状稳定,菌种不易变异退化 7培养条件易于控制 3.菌种选育有哪些方法 答:1.自然选育 2、诱变选育 3.原生质体技术育种 4.基因工程技术育种 4.自然选育、诱变选育的概念,一般步骤,影响诱变的主要因素。

综合实践活动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文案

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教师实施指南八: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过程的记录及原始资料的积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评价不像学科课程那样,到活动结束的时候用量化的分数来判定活动的结果和收益,而是通过过程中的体验和实践来帮助学生积累成长的经历,这就需要对活动过程及原始的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可能的手段,如日记、录音、绘画、摄影等,及时记载活动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会有许多的原始资料,包括文本材料(各种读书笔记、调 查问卷、实验数据、活动日记等); 音像制品(录音带、光盘、软盘等);实物(标本、模型等)。这些原始资料,既是活动过程的真实记录,也为活动总结阶段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撰写各种报告提供重要依据。同时,这些资料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对活动的评价。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工作。活动主题一旦确立,就要指导学生制作档案袋,在档案袋的封面填写课题名称、研究人员、合作伙伴、分工情况、指导教师等基本情况。在活动开展阶段的各种资料,及时放进档案袋,以保留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过程记录及原始资料积累的方法,需要教师进行细致深入的指导。 1.确定人员,制定记录任务,进行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需要把人培养成一个模式,不需要把学生培养成面面俱到的人,我们需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他个性和特长发挥的最好空间,让他的优点更优,特长更特,这就需要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老师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特长爱好,给每一个孩子提供最适合他发展和展示的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工阶段,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也要适当地给予指导和调整。比如,在确定活动资料和活动过程记录小组的时候,就要动员 和说服那些责任心强、记录能力强、细心仔细的同学加入,并要进行任务的分配和梳理。对前几次记录要进行认真指导和培训,而这种培训是在记录的现状中的培训,不是单纯的说教。 2.教师以身示范提供样本记录需要记什么?怎么记?简单地说就是记载活动过程和结果。可是面对这样的答案我们的学生还是不会记录。因此,教师要在活动中和学生同时进行一份记录,这个记录包括学生前期提出哪些了问题、归纳成哪些研究小专题、计划怎么开展活动、分组分工情况、各组活动进展情况(特别是细节记录)、教师的感受等等。教师的记录要图文并茂,简洁而美观,把绘画、图表、文字等综合起来,为学生做好范例。教师在参与学生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自己的记录作为样本展示,学生可以直观地学习如何做记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向学生传达记什么、怎么记,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教师如何做研究,传达一种研究的精神和态度。 3.引导学生进行记录方式设计,明晰活动过程 通常可采用表格式、日记式、过程式等方式来进行记录。

《管理经济学》导学资料之三:问题(1)

导学资料之三:《管理经济学》问题答疑材料 第1章导论 1:简述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解答: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经营收入—经济成本(机会成本) 会计利润=经营收入—会计成本 会计利润=经济利润+内含成本(正常利润) 一般情况下,经济利润≠会计利润可见,用会计利润进行决策是不可靠的。 2:简述最优化分析 解答: 1.最优化的含义: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最优化技术和工具:运筹学方法,极值原理。在管理经济学中,极值原理具体表现为边际分析方法和增量分析方法。极值原理:设函数为Q = f(L),则函数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为一阶导数dQ/dL等于零。极大值的充分条件是二阶导数小于零,极小值的充分条件是二阶导数大于零。设函数为Q = f(L,K)则函数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为一阶偏导数同时等于零。需求解方程组。 3.应用最优化方法要树立定量分析观念。 3:简述决策的过程 解答: 1搜集信息信息搜集活动,是决策科学性的前提。 2明确目标 3拟定方案 4方案选择在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加以实施,即“拍板”。 方案评价和比较的主要内容:方案实施所需的条件能否具备,筹集和利用这些条件需要付出何种成本。方案实施能够给组织带来何种长期和短期利益。方案实施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活动失败的可能性 4: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主要有哪些? 解答:企业经营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环境。联系实际从市场的内涵、市场的大小、市场的动态等方面加以说明。 5:简述经济模型的种类 解答:经济模型的种类:文字模型;数学模型;几何模型 6:企业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解答: 1.利润最大化假设:企业追求自己利润最大化 2、企业价值最大化假设:由于短期利润与长期利润不一致,企业追求未来预期利润的现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理解利润最大化目标? (1)功能:是市场经济的轮子:追求利润可以起到竞争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进步;鼓励创新等作用。 (2)约束条件:可用资源;法律环境和市场规则;市场竞争;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利润最大化不是为所欲为 (3)谁关心利润:受经济、社会、政治环境和企业制度(如产权、考核、提拔、奖惩)影响:国营企业----产量、产值、预算;集体企业----职工收入最大。是有代价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和激励机制 (4)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的目标:由于技术和制度方面的困难,企业往往追求一个满意利润目标;利润也不是唯一目标:增长率、市场份额 (5)经济学理论的一个合理假设,实证研究难以证明或推翻,在市场经济中对预测和解释企业行为具有普遍意义。 第二章市场供求机制 1:简述需求的条件 解答:作为需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购买意愿;第二,要有支付能力。它是购买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消费者如果只有购买意愿而没有支付能力,或者有支付能力而没有购买商品的意愿都不会构成对某种商品的需求。 2:简述影响需求的因素 解答:商品本身的价格(P)相关商品的价格(PX)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期(PE)家庭收入(I)消费者偏好(T)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N)

发酵工艺学

1.大麦的组成 大麦的组织结构及生理作用:大麦主要由胚、胚乳和谷皮三部分组成。 大麦的化学组成: 1.水分:11~20%,储存大麦的水分应在13%以下。 2.碳水化合物 ①淀粉含量:58~65%.直链淀粉:占大麦淀粉的17~24%,支链淀粉:占大麦淀粉 的76~83%. ②纤维素:占大麦干物质重量的3.5~7.0%③半纤维素与麦胶物质:占麦粒干物 质的 10~11%,④低分子碳水化合物:大麦含2%的糖类,主要是蔗糖少量棉子糖、麦 芽糖、葡萄糖和果糖。 3.蛋白质:包括ⅰ麦白蛋白,ⅱ球蛋白,ⅲ醇溶蛋白,ⅳ谷蛋白 4.脂肪:约占大麦干物质的2~3%,95%以上属于甘油三酸脂, 5.磷酸盐:大部分为植酸钙镁,占干重的0.9% 6.无机盐:其含量为干物质的2.5~3.5%,主要成分是钾、磷、硅,其次是钠、 钙、镁、铁、硫等。 7.酚类物质:大麦中的酚类物质只占干物质的0.1~0.3%,如花色苷、儿茶酸等, 2.什么是浸出率

每100公斤原料糖化后的麦汁中,获得浸出物的百分数,即为糖化浸出物收得率,表示为: (麦汁中浸出物数量/投料量)*100% 3.酒花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部分在啤酒酿造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酒花树脂:成分非常复杂,已经定性的有α-酸、β-酸。α-酸具有苦味力和防腐力,极易异构化成异α-酸,异α-酸具有极强烈的苦味力,啤酒的苦味主要来自于异α-酸。β-酸的氧化物则具有细致而强烈的苦味力,这一部分苦味可以补偿α-酸因氧化而失去的苦味度。②酒花油:是啤酒酒花香味的主要来源.③多酚物质:它是引起啤酒浑浊的主要成分,酒花中的单宁物质易氧化,单宁及其氧化物均易与蛋白质缩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而沉淀,因此对麦汁澄清起一定的作用,这是它有利的一面。单宁能减低就得泡持性,增加啤酒色泽,并有苦涩味,这是对啤酒质量不利的一面。 6.麦芽粉碎的目的与要求? 麦芽的粉碎分为干粉碎和湿粉碎二种方式.谷皮主要由纤维素组成,它不溶于水,糖化时酶对它不起作用。谷皮有弹性,是构成麦汁过滤的自然过滤层。麦芽粉碎有利于麦汁过滤,又可增加麦芽浸出率。 对麦芽粉碎度的要求应该是:谷皮破而不碎;胚乳部分则愈细愈好,对溶解不好的麦芽更应如此 9.糖化温度控制分为几个阶段?如何规定的? ⑴35~40 ℃浸渍阶段:有利于酶的浸出和酸的形成,并有利于β-葡聚糖的分解。 ⑵45~55 ℃蛋白分解阶段:此时的温度称为蛋白分解温度,其控制方法如下

企业管理综合实践报告

企业管理综合实践报告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接受了系统、全方位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辅导,受益良多。我深刻领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应该如何驾驭整个企业的运作机制。并领悟到,应该以管理促创新,以创新促效益,从而促使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目前,电力建设在飞速发展,在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大环境下,多种经营企业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市场份额,在管理中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通过这次学习,结合电力多经企业的行业特点,我个人认为,电力多种经营企业要想实现大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首先,要毫不动摇的狠抓人力资源管理。 一个企业的发展,重中之重,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使其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关羽一样“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也不在于他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如刘邦那样,找到和使用好这样的人,即识人用人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发展远景。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刘邦用萧何、张良、韩信,建立汉朝后曾说过,我管理不如萧何,计谋不如张良,领兵打仗不如韩信,但是我成功了,因为我很好地使用他们,大家都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

多种经营企业必须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强的职工队伍建设方针。一方面要继续面向社会,广开才路,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对在职职工要积极培养和关心,实现“三留人”,即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另一方面,对现有职工队伍进行强化培训,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不断挖掘其潜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信任是基础,事业是平台,利益是杠杆,感情做纽带,一个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牢记这个用人方略,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其次,始终如一地开拓、经营市场,并培养核心竞争力以求生存。 市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开拓多大的领域,从一定程度上说,证实着一个企业发展的实力。所以,如何开拓市场、经营市场显得尤为重要。电力多经企业具有行业性的显著特点,开拓市场也必须依据行业特点逐步实施。 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不仅指某种独特的产品或技术,还包括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群、品牌、资金以及研发能力。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所有这些能力,但它必须发展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的焦点,它必须形成理念,并体现在核心产品上,

发酵工艺学整理资料全

发酵工艺学整理资料 1.发酵工程的概念:指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过程的 理论和工程体系。 2.发酵工程的容:微生物菌种选育和保藏,培养基和发酵设备的灭菌技术,空气 净化技术,菌种的扩大培养,代产物发酵生产,发酵过程中参数检测、分析和控 制技术,发酵过程中补料技术,产品分离纯化技术 3.巴斯德证明了酒精是由活的酵母发酵引起的 4.发酵产品的类型: A微生物菌体发酵目的:获得微生物菌体细胞例如酵母和藻类、担子菌、 云金芽杆菌、疫苗等特点:细胞的生长与产物积累成平行关系,生长稳定期产 量最高。 B微生物酶发酵目的:获得酶制剂和酶调节剂例如青霉素酰化酶、糖苷酶 抑制剂特点:需要诱导作用,或遭受阻遏、抑制等调控作用的影响,在菌种 选育、培养基配制以及发酵条件等方面需给予注意 C微生物代产物发酵: 包括初级代产物(无种属特异性)和次级代产物(微量、 有种属特异性、特殊活性) D微生物转化发酵 生物转化:是利用生物细胞对一些化合物某一特定部位(基团)的作用,使它转变 成结构相类似但具有更在经济价值的化合物 实质:利用微生物代过程中的某一酶或酶系将一种化合物转化成含有特殊功能集 团产物的生物化学反应。 E基因工程发酵 F 动、植物细胞产物的发酵 5.发酵的方法: A表面发酵培养 固体表面发酵培养:投资小、设备少、简单易行、适于小型化生产 B液体深层发酵培养 微生物细胞在液体深层中进行纯种培养的过程 6.液体深层发酵流程 保藏菌种斜面活化扩大培养种子罐主发酵产物分离纯化 成品7.微生物转化与发酵的区别 发酵是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活动,产生人们所需产品的过程。其核心是 微生物 8.菌种选育的目的: 提高发酵产量;改进菌种性能;去除多余组分;产生新的发酵产物 9.菌种选育基本理论: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的本质 10.菌种选育技术: A自然选育用途:分离、纯化、复壮菌种 B诱变育种用途:发酵工业广泛应用 C 原生质体融合用途:有两个合适亲本时的菌种选育 D基因工程育种用途:清楚微生物的遗传背景时的菌种选育 11.菌种退化和变异的原因 A遗传基因型的分离要点:遗传物质的多样化,群体繁殖 B 自发突变的结果可能原因:1)沙土管长期保藏 2)连续传代 3)新代产生的

内部控制学复习要点

内部控制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内部控制概论 1、内部控制学的发展阶段:五阶段 ①内部牵制阶段------起步阶段两个设想是:(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无意识地犯同样的错误机会较少;(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部门有意识地合伙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单独一个或部门舞弊的可能性。 ②内部控制制度阶段-----进化阶段 ③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提高阶段(内部控制结构是指为了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构成的有机总体,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三个部分。) ④内部控制框架阶段----演进阶段 ⑤风险管理阶段------提升阶段 2 、内部控制框架(COSO报告):(COSO委员会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1)三目标提高经营效率,取得好的经营效果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遵循有关的法规制度 (2)五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察 3、风险管理模型: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具有多目标驱动、全员、全过程、合理保证的特性。) (1)四目标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 (2)八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 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4、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1)定义内部控制定义: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2)目标是合理保证单位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单位实现发展战略。 (3)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cc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4)原则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 (5)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 《基本规范》的作用规定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基本要素、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是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在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中起统领作用。 《应用指引》的作用是对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内部控制“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内部控制所提供的指引,在配套指引乃至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 《评价指引》的作用是对企业按照内部控制原则和内部控制“五要素”建立健全本企业“事后控制”的指引,是对企业贯彻《基本规范》和《应用指引》效果的评价与检查。 5、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①人为错误: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由于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