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人肉搜索第一案及其法律问题探讨

反人肉搜索第一案及其法律问题探讨

反人肉搜索第一案及其法律问题探讨
反人肉搜索第一案及其法律问题探讨

反人肉搜索第一案及其法律问题探讨

“反‘人肉搜索’第一案”事件回放

2008-7-27 作者:明磊穆文静来源:江苏法制报

4月17日,“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原告正是前段时间北京白领姜岩“死亡博客”中出轨的丈夫王菲,而网名为“北飞的候鸟”的管理员和“大旗网”、“天涯”两家网站的经营公司成为其起诉的对象。这场由网络到现实的公共事件,被冠上“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称号。庭审中,王菲本人没有出庭,代理人说,王菲承认自己出轨。

备受争议的“姜岩死亡博客”事件,又被人们称为“反'人肉搜索'第一案”终于进入司法程序,再度引起了人们沸沸扬扬的讨论。如何在道德谴责和遵守法律中间选择一个平衡点,成为网络时代不能回避的话题。

网络暴民还是道德民兵

4月17日,“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原告正是前段时间北京白领姜岩“死亡博客”中出轨的丈夫王菲,而网名为“北飞的候鸟”的管理员和“大旗网”、“天涯”两家网站的经营公司成为其起诉的对象。这场由网络到现实的公共事件,被冠上“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称号。庭审中,王菲本人没有出庭,代理人说,王菲承认自己出轨。

在一个个被网民口诛笔伐的“大事件”中,“第三者”是经常出现的身影。从“3377”事件、“胡紫薇”事件,以及这起诉讼中的“姜岩”事件,“第三者”和出轨的丈夫均是网民道德批判的对象,“小三”随之成为网络上对“第三者”的代称。

2007年12月29日,在记录了两个月“死亡博客”后,北京女白领姜岩从24层楼的家中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仅31岁的年轻生命。从去年10月开始,在丈夫王菲告诉她另有新欢并提出离婚的要求之后,姜岩用博客记录下她一直为用自杀来结束走向绝境的婚姻所做的准备。这个时候,不管是姜岩的自杀还是丈夫的出轨以及“第三者”的纠葛,还仅是这些家庭的“家务事”。

“清官难断家务事”,众多网民还是愿意从自身对道德的理解进入裁判的角色。1月9日,天涯网友“av老太婆2002”在天涯论坛发帖,全文转载了姜岩自杀前的博文,另一个自称姜岩朋友的朋友的网友“撒旦的橡皮鸭”随即也发帖,提出更多的信息,包括男方的职业、“第三者”身份、男方和“第三者”的合影、所供职的公司等等。至此,姜岩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网友对此事唏嘘不已,绝大

多数人都站在姜岩一边,对她表示同情,认为她死的不值,并对王菲和“第三者”展开了炮轰式的强烈谴责。

第二天,王菲所在的一家广告公司发表声明,对王菲妻子的家人致以诚挚的慰问,同时“在得知此事原委之后,公司即决定让王菲、东方两名员工暂时停止工作,以妥善处理此事。其后不久,他们二人即向公司提请辞职,公司已予以批准”。1月11日晚上,一个独立网站“北飞的候鸟”也正式开通,解释事件始末。

1月12日,网友“stigmate2000”在天涯发表为王菲行为辩护的帖子,认为真相是“妻子看到男孩与同事照片勃然大怒,精神失常自杀,男孩悲恸欲绝,坚持处理后事,最终病倒,所以交由家人来处理”。也是同一天,有网友致电王菲代理律师,得知正在取证,准备起诉。

网友的情绪不断在发酵,全国各地的网友自发来到姜岩生前居住的小区,摆放花圈祭奠姜岩。就在4月17日庭审当天,数十名网友赶到北京市朝阳法院亚运村法庭,旁听庭审。

一边组织悼念姜岩的活动,一边则是对王菲的抗议和声讨。一位网友发帖详细介绍了他们上门“讨伐”的经过。之后,王菲父母家门口也被网友涂写上“杀死贤妻、血债血偿”等标语。

3月28日,因此事再度患上抑郁症的王菲在经历了四个月“惊弓之鸟”般的生活之后,最终选择走上法庭,要求三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7.5万元工资损失及6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

“人肉搜索”带动人身攻击?

在4月17日庭审中,原告方王菲的代理人称,姜岩的跳楼自杀,在三被告为代表的网站上肆无忌惮的宣传,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网络暴力,深深伤害了王菲。他们还指出,将事件引向网下的,是网友所称的“人肉搜索”,“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找人方式,它不通过网络的搜索引擎,而是将人定位在某个社区,直接发动‘人找人’。如此一来,个人隐私很快被暴露于公众面前。”

代理人所说的“人肉搜索”不同于一般的搜索引擎,它通过在论坛发动五湖四海的网友以人际关系为线索,按照人找人、人问人、人托人的方式,以最贴近现实生活的途径来需求信息,其实就是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将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进一步萃取,进一步有序化的一种机制,真正发挥了网络“团结就是力量”的巨大优势。

一位网友就发帖详细介绍了怎样找到让王菲出轨的“第三者”身份。他在王菲的声明帖里看到有人公布了一个据说是“第三者”的sohu博客,他就以博客主人的网名继续查找,找到了一个同名的msnspace,里面有篇日志内容与sohu一样,而且基本资料也一致,但仍不能确定是否同一个人。

他又根据博客日志中提到的一位同班同学和“广2”的班级代号,找到这位“第三者”曾在2006-2007年延长学籍,并找到她的学号和学位证书编号;再通过学号找到另一位同班同学在BLOG里一篇文章里提及。同时,他查出一位大学同学的电话号码,打过去后,经确认是同班同学。

而在网友剥丝抽茧一步步找出线索之后,一位和“第三者”认识的同学也发帖证实了这位网友的说法,并称“好多同学都说这事呢,我们老师也都知道了”。

在这起事件中,王菲和“第三者”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工作单位等等信息通过“人肉搜索”不断被网友散发,有网友开始按照这些电话一一拨打过去求证,王菲和东方所供职的广告公司的对外电话也被一些网友不停拨打。

人肉搜索就是这样强大,已成为网友最津津乐道的寻找信息的途径。网友“小7”说:“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福尔摩斯,从一个邮件地址、女孩子的衣服标志、室内外景都能找到线索。这个过程很有趣的。”网站主管月明风:“大量的网友参与调查。网络的力量超乎我们想象。当有丑恶的违法情况出现的时候,网友开始变得空前的团结,并且非常具备正义和责任感。人力加搜索引擎让调查的力量异常强大。”

事情的利弊总是同时存在的。在人们渐渐熟悉了方便、快捷的搜索方式后,一些涉及侵权的行为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王菲案”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就是因为网友通过“人肉搜索”,将仅限于网络的道德批判变性成为现实中的人身攻击。网络的纷争转嫁为现实中的对簿公堂,让人们开始思考:“人肉搜索”应该如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它的功效?

网络暴力还是言论权利

在王菲和“第三者”从原公司辞职之后,很多网友们看不惯他们的逃避行为,号召“让他们在北京、上海无法立足”。有网友报料两人均已找到新公司后,个别愤怒的网友甚至又打电话到这些公司表示抗议。而每一个被曝光的电话号码,都

有很多网友拨打过去以求证实或者表达愤怒。从这点来看,姜岩之死波及到的不仅仅是姜家、王家及“第三者”了,还有那些被无辜曝光的手机号码机主。

河海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惠明认为,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空间中,信息的公布必须在适当限度内,否则就会侵犯公民个人的权利。本案中,由于一些网友行为比较激进,不但将原告的个人隐私公布到网络上,还对其进行了人身攻击,很明显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而一些不真实的信息会导致被公布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从而影响到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另外,本案还涉及隐私权的侵犯,但由于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隐私权这个概念,所以只能将其作为侵害名誉权间接保护。

涉嫌侵犯个人隐私,是这起“网络暴力第一案”走上法庭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样发生在去年的2起“第三者”事件也为此埋下了伏笔。

在去年10月,一位张姓女士在新浪的糖果儿屋博客里对丈夫的原配夫人发表了一些不堪的言论,被称为是当上最强的“第三者”而引发了一场超级口水大战。而姜岩在博客中也谈到她对3377的看法:“也许你们只是看个热闹,至多愤慨一下,骂两句无耻。在我,却是纯属雷同的相似,这种切身的痛苦,呵呵,别人真的很难体会的。”

就在姜岩从24层楼上跳下的前一天,2008年12月28日,吴紫薇因为怀疑丈夫出轨而在央视一个新闻发布会上痛诉张斌,再一次挑起社会对婚姻的大讨论。

姜岩用生命的代价,让网民的言论和行为再一次升级。

正是网友的参与,让人们不仅仅停留在悲剧的表层,让简单的同情和怜悯蒙蔽了双眼。在悲剧的背后,隐藏的是关于婚姻和生命的权衡问题。在“死亡博客”发生4个月后,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婚姻和生命的讨论。天涯社区有网友对姜岩的行为提出了质疑:“一、如果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那么当一方放弃自己的全部时,你还有什么资本和对方讨价还价?二、有许多女性和姜岩一样,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的一切。但这种付出实际上潜藏着一种交换意识,就是你必须把自己的一辈子抵押给我。有几个男人愿意始终接受这种方式?”网友逐渐深入的讨论,丰富了这件原本消极的案件,让整个事件变得丰满、立体起来,也让人们开始重新正视这一关乎个人命运和社会安定的话题。

“人肉搜索第一案”击中法律两处漏洞

2008-7-27 作者:李克杰(山东政法学院法学副教授)来源:不详

人肉搜索第一案”正好击中了我国现行法律的两处漏洞,一个涉及公民隐私权保护,另一个涉及公民言论自由界限。

丈夫王菲与第三者出现婚外情,妻子姜岩跳楼自杀,引发众多网友对王菲的谴责和怒骂,王菲于是将相关网站和个人告上法庭,成为备受关注的“人肉搜索第一案”。日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召开高级法官联席会议,54名高级法官就“人肉搜索第一案”展开热烈研讨。这是“人肉搜索第一案”三次开庭审理后,北京朝阳法院召集高级法官进行的专题研讨会。

三次开庭后,又组织资深人士进行专题研讨,足见北京朝阳法院对“人肉搜索第一案”相关法律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显示法院在对本案相关行为进行定性时面临较大困难。

何以如此呢?在我看来,法官们面临的主要不是法律适用难题,而是我国立法存在缺陷和空白、缺少明确法律标准和依据的难题。具体地说,“人肉搜索第一案”正好击中了我国现行法律的两处漏洞,一个涉及公民隐私权保护,另一个涉及公民言论自由界限。(立法空白问题---法律漏洞如何填补?)

表面上看,“人肉搜索第一案”涉及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公布普通公民的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侵犯之间的关系;二是网站对网友的不当留言有无监管义务及承担责任的程度;三是道德批判与隐私保护的限度。这是法官们集中研讨的三个主要问题,也是正确审理此案难以绕过的三道坎。但正如法官们所表示的,该案例的处理难点在于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之间的价值取向,即如何恰当把握公民言论自由权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界限。而这恰恰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言论自由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也是人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言论自由却一直停留于宪法原则层面,没有明确标准和界限的具体化法律法规,使公民言论自由权长期处于标准不清和界限模糊的地带。由于缺乏明确界定,一些公众很难把握行使言论自由的“度”,以至于非左即右,不是不敢发言,就是越界过激发言。与此同时,也给个别地方当权者不当打压公民言论自由提供了方便,不断挥舞诽谤的“法律大棒”压制公众言论自由权,阻止他们对政府和社会进行合法监督。(言论自由的宪法保护标准与界限)

隐私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人身权利,是保障公民人身和个人信息安全、维护人格尊严的一个重要武器。随着法治的进步和人权保障水平的提高,隐私权越来越成为公民高度重视、社会高度关注、法律严密规范的一项“显权利”。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民法却没有把隐私权单独列明,更没有将权利内容具体化,而是非常

模糊地隐含在人身权之中。不仅给公民行使权利、维护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困难,也导致理论界莫衷一是,司法界左右为难。

网络上日益流行的“人肉搜索”,恰恰介于公民言论自由权和隐私权两大法律漏洞之中。由此也引发了网站法律责任及对网民如何管理和约束的争议。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上述两项基本权利的法律界定,公民言论自由权和隐私权的内容、标准和界限都明确了,是非标准也就明确了,公民可以据此自觉约束自己行为,网络管理者可以据此审查处理网民言论,发生纠纷后司法机关也可以据此判断各方法律责任。“人肉搜索”丰富了公众社会监督的手段,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人肉搜索”的日益泛滥和无所拘束,它有蔓延成为“网络暴力”的倾向,逐渐成为让人胆战心惊的一个概念,明显偏离了正确方向。为此,公众对“人肉搜索第一案”寄予愿望,希望能够通过司法判决给网络的健康发展和网民的日常行为以积极正面的引导。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问题的彻底解决,不仅需要司法机关的聪明智慧,更需要立法者加强立法及时完善法律填补相应漏洞。

法律解读:"人肉搜索"与隐私权保护

2008-7-27 作者:赵芳芳刘晓宁来源:检察日报

2007年底,一个叫姜岩的31岁女子,因为丈夫有了第三者想与其离婚,从24楼跳下自杀。她生前写下的、后来广为人知的“死亡博客”中,将其自杀原因归咎于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这些内容在网上公开后,论坛众口一词痛骂“负心郎”王菲与第三者。

2007年底,一个叫姜岩的31岁女子,因为丈夫有了第三者想与其离婚,从24楼跳下自杀。她生前写下的、后来广为人知的“死亡博客”中,将其自杀原因归咎于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这些内容在网上公开后,论坛众口一词痛骂“负心郎”王菲与第三者。

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诸网络。王菲在网上被“通缉”、“追杀”,并不断收到恐吓邮件。在现实生活中,王菲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诬陷恐吓标语;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将王菲辞退。王菲不堪压力,起诉了相关的网站,要求赔偿7.5万元损失及6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目前此案尚未审结,但由此引起的有关隐私权法律问题令人深思。

一、隐私权从消极到积极权利的演变

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一项基本人格权,自美国人沃伦和布兰代斯1890年提出隐私权这一概念以来,1905年美国佐治亚州高等法院首次认可隐私权的存在,

随后全美各州法律都确认隐私权是一种法律权利。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颁布了关于隐私权保护的法律,隐私权也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隐私权在信息时代不仅仅是一种消极的“不受侵扰的权利”,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充分体现了隐私权人对自己隐私的支配。

首先,表现为自然人通过支配和利用自己的隐私,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如本人或者授权给他人将自己的隐私公开化,通过公开隐私而为自己赚得利益,这在我国众多名人出书的热潮中可窥一斑。

其次,表现为自然人对个人信息资料传播的控制权正日益受到各国立法的重视。在当今信息社会里,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商品,诸如个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学历、婚姻状况、通讯记录、疾病记录、性格倾向、违法记录等可以通过数字化处理并存储到数据库中,而被进行商业目的之利用。上述信息如不进行有效控制,个人隐私就会在信息商品化中变得透明,人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无处遁形,丧失基本的安全感。因此对个人数据进行保护的法律应运而生。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如台湾1995年颁布的《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香港地区颁布的《个人数据(隐私)法令》;意大利1996年颁布的《数据保护法》;瑞典1998年通过的《个人数据保护法》;英国1998年颁布的《数据保护法》;西班牙1999年制定的《个人数据保护法》;美国1970年颁布的《公平信用报告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和个人权利保护的国际共识的逐步形成,国际性的对个人数据保护的公约已成为国际法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个人数据保护的国际性公约也已经陆续出台,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1980年制定了《个人数据的隐私保护和跨国界流动的指导原则》;欧洲委员会于1981年签署和发布了《个人自动文档保护公约》;1990年联合国签署了《个人数据自动化档案指导原则》。上述三个国际性公约的基本目的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权和人权自由。

二、隐私权在网络中遇到的挑战

当今各国都加大了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这是因为网络对个人隐私权,尤其是个人数据的侵害变得相当普遍而且有着更为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为:互联网为个人数据的收集、传播与加工提供了更为先进的手段。凡是互联网的用户,都是潜在的个人数据收集对象。互联网上的销售服务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经营方式不同,传统方式一般不要求消费者提供个人数据,即使要求消费者提供个人数据,也是在商家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之后。而对于互联网的用户则不然,如果该用户希望享受ISP或ICP提供的某种服务(如申请免费的E-mail信箱、订阅电子杂志等),

都必须以提供其个人数据为前提。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互联网用户享受所谓的免费服务,必须以无偿提供个人数据作为对价,这在今天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总部设在华盛顿的隐私研究机构EPTC透露,在其所测试的在线公司中,有86%的公司在使用cookie。而当用户首次访问某个网站时,它会自动下载存放在用户电脑的硬盘上。用户下次访问同一网站时,它就会识别用户的电脑序号,从而帮助用户登录某个服务器。如果cookie获取的数据只被用户访问的网站利用倒也罢了,就如同用户常到一个超市买洗发液,服务员很快就会知道他用什么牌子。但在网络上,事情可没有这么简单,用户访问过的那些在线公司可能已将关于用户的信息出售给其他的在线零售商。许多公司说,这是他们的Web销售策略。如果用户电脑中的cookie是在与他人共享,则用户从未访问过其网页的公司也会知道用户的信息和偏好。

处于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更容易处于失控状态。互联网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每一进入国际互联网的个人数据都有可能被任何互联网用户知悉、篡改、删除、复制、盗用。除了数据收集者的不合理使用容易使数据主体对其个人数据难以掌控之外,数据收集者由于疏于对其所掌握的个人数据的管理,也会使数据因人为损毁、遗失或黑客攻击而处于失控状态。据报道,个人数据在网络空间的失控对主体的潜在威胁已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美国的一家名为https://www.doczj.com/doc/db5377295.html,的网站就因向他人提供包括其用户的电话号码、社会保障号码在内的个人数据,从而导致其用户惨遭谋杀。因此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保护对个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及保护

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相比,其内容重心已逐渐由“独自享有”、“不愿公开”,而转移为“个人信息资料的利用与控制”上来。网络隐私权的内容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向国会提交的一份关于网络隐私权问题的报告中被详细列出。根据这份报告,网络隐私权应包括如下内容:

1.知情权,用户应当被清楚明白地告知网络公司收集了哪些用户的个人信息,及这些信息的用途是什么。

2.选择权,用户拥有对个人资料使用用途的选择权。

3.合理的访问权,用户应该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访问个人资料并修改错误信息或删除数据。

4.个人数据免受不安全侵犯的权利,网络公司应该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阻止未被授权的非法访问。

西方各国对网络隐私的保护立法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在民法保护隐私权的规定中规定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如《魁北克民法典》。2.在个人数据保护法中对个人的网络隐私加以保护,如前文所述各国制定的数据保护法。以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为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征信机构和使用者使用有关信息时的行为,在保证信用报告的准确和公平的前提下,规定征信机构采用合理的程序,满足商品经济发展对市场参与者信用信息的需求,同时保护信用报告对象的隐私权,防止他们受到不准确或误导性信息的侵害。因此《公平信用报告法》的另一个目的是防止征信机构和使用者以各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范围滥用信用报告,以防止侵犯报告对象隐私权的行为。3.制定单独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这已成为各国的立法热点。目前,各国都开始致力于网络隐私权的单行立法研究,如日本、美国等。1988年美国制定了《电脑匹配和隐私权法》。2000年4月21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制定的美国《儿童网络隐私保护法》正式生效,这是美国出台的第一部有关保护网民隐私的联邦法律。这一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13岁以下网民的隐私,要求网站在向13岁以下儿童询问个人信息时,必须先得到其家长的同意。网站违反一次上述规定,联邦贸易委员会将对其罚款1.1万美元,可见,其保护儿童网络隐私权的决心和力度。欧盟也于1995年通过了《关于个人资料的运行和自由流动的保护指令》,我国台湾地区也颁布了《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以保护和规范个人资料信息。

在我国,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网络信息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比如《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商务领域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随着以青少年为主的网民数量的剧增,我国仍然急需网络隐私的立法,以完善我国对个人的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在我国前些时候的司法实践中,对隐私权采用间接保护的做法,将隐私权纳入名誉权保护的范畴。2001年最高法《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尽管其并没有将隐私权完全作为自然人独立的人格权确定下来,但将隐私和名誉区分开来,无疑具有了很大的进步性。而最高法自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在人格权纠纷部分单独将隐私权作为独立的案由,更表明我国对隐私权重要性的认识正逐步加深。

在姜岩“死亡博客”案中,众多网民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诸网络,使王菲遭受到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不可否认,广大网民的最初动力是道德感和良心,

其心头之恨固然得到了宣泄,但如果他们只是对此事发表议论,那是言论自由的体现,无可非议。而他们却将个人信息在网上传播,导致被传播者的个人安宁遭到破坏,那就超越了法律的规定。

法官研讨“人肉搜索第一案”三大难点

2008-7-27 作者:何春中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会上,主审法官提请与会高级法官主要就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是公布普通公民的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侵犯之间的关系;二是网站对网友的不当留言有无监管义务及承担责任的程度;三是道德批判与隐私保护的限度。

记者从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获悉,继“人肉搜索第一案”在京三度开审后,北京朝阳法院日前召开高级法官联席会议,54名高级法官就“人肉搜索第一案”展开热烈研讨。

“人肉搜索第一案”又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该案中的北京女白领姜岩于2007年12月29日从24层的家中纵身跳下。在自杀之前,她写下“死亡博客”,记载了她自杀前的心路历程,并提及丈夫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等信息。

据媒体报道,大旗网曾于2008年1月10日刊载《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专题报道;天涯论坛也于当日发表《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文;姜岩的同学张乐奕于1月11日注册了“北飞的候鸟”网站。这3个网站上的部分文章均披露了王菲、第三者东方的真实姓名,以及王菲的工作单位、居住小区,还提到“王菲一直不露面”、“王菲另有新欢”等内容。

有的网友甚至到王菲父母家门口写下“逼死贤妻”、“贱人”等字句。王菲后将张乐奕和3个网站告上法庭。至此,“人肉搜索”第一次进入司法程序,被称为“人肉搜索第一案”。

在会上,主审法官提请与会高级法官主要就3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讨:一是公布普通公民的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侵犯之间的关系;二是网站对网友的不当留言有无监管义务及承担责任的程度;三是道德批判与隐私保护的限度。

与会法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交锋。法官们表示,该案例的处理难点在于言论自由与公民权利保护之间的价值取向,在处理这起案件时,应考虑案件处理结果对于网络的健康发展与引导产生的影响,以及公民权利保护的影响,应兼顾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据悉,截至目前,此案已3次开庭。对于原告提出的侵犯名誉权、隐私权,被告张乐奕的律师辩称,王菲的姓名、单位、电话等属于商务场合用于交流的信息,披露这些信息并不属于侵犯王菲的隐私权。王菲因婚外情导致妻子自杀,本来就是违背社会道德的。人们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作出评价,不侵犯他的名誉权。而王菲的律师之后提出同意与被告方和解,但遭到被告张乐奕和3个网站的拒绝。

上海律协:《民法》中关于隐私的部分过于概括

2008-7-27 作者:卢晓华来源:新闻午报

北京一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导致其夫王菲被广大网友展开“人肉搜索”。王菲以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为由将网站告到法院,该“人肉搜索第一案”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进行了第三次开庭审理,并引发了人们对“人肉搜索”的反思。这到底是高举道德大旗的虚拟侠客,还是具有破坏性的网络暴力?日前,上海律师协会电子商务与信...

北京一女白领的“死亡博客”导致其夫王菲被广大网友展开“人肉搜索”。王菲以侵犯名誉权和隐私权为由将网站告到法院,该“人肉搜索第一案”日前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进行了第三次开庭审理,并引发了人们对“人肉搜索”的反思。这到底是高举道德大旗的虚拟侠客,还是具有破坏性的网络暴力?日前,上海律师协会电子商务与信息网络法律研究委员会对此展开了研讨。

上海社科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网络主管张健敏表示,美国《时代》周刊称这种大规模的“人肉搜索”为中国特有现象。以往国人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现在是“有人觉得白天我做的是亏心事吗?”

寻求“道德武器”的底线

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使虚拟的网络无限地向现实延伸,聚集了强大的社会力量。特别是在“赏金猎人”和网络推手的推波助澜下,其产生的能量几乎可以卷裹2.1亿网民。

一专门从事“人肉搜索”业务的“赏金猎人”透露说,他开始参与人肉搜索,是因为想“惩恶扬善”。在支持该观点的人看来:当法律不方便时,“人肉搜索”是最好的道德武器。通过各地网友的联动,进行全社会监督,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德。比如在“华南虎事件”和“寻找袭击金晶的凶手”中,它就起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地震中,“人肉引擎”也帮助许多心急如焚的家属找到了失散的亲人。

https://www.doczj.com/doc/db5377295.html,等网站更是在日前做节目时表示,“人肉搜索”是网民们大规模的团结协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解决问题”,利大于弊。

反对方则认为,“人肉搜索”背后往往紧跟着网友们“群情激愤”的讨伐。这种“讨伐”往往会成为无形“暴力”。如“最美清洁工”于洋,一个勤工俭学的单亲家庭的女孩子,因“人肉”成为“网络明星”,其真实姓名、电子邮箱、读书的院校、家庭状况、博客地址还有一些生活照片被贴上了网络,正常生活受到干扰。而该事件的始作俑者、网络推手立二,日前也在第一财经的头脑风暴中对“人肉搜索”全盘否定:“这会给社会带来伤害。”

上海徐易朱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嵩表示,“人肉搜索”只是一种手段,是依靠网站、BLOG或者BBS为平台,众网友运用自己知识、经验,对搜索结果不断查找和纠正的过程。它是在专业领域或者其他资讯提供方面的应用,它不能等同为网络暴力。

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491名公众的一项调查显示,47.3%的公众认为“人肉搜索”是不是网络暴力要视情况而定,79.9%的公众认为应该更好地规范,因为“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人肉’的对象”。

侵权责任谁来承担

目前,以百度、谷歌为首的搜索巨头们实际上已经开始关注“人肉搜索”这一模式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而很多互联网企业也从中发现了巨大商机,试图把“人肉搜索”变为一种盈利工具。“人肉搜索”将会影响更多人的生活。因搜索结果而带来的海量个人信息的复制,特别是以讹传讹,其侵权行为如何界定呢?

在上海律师协会组织的研讨中,与会的上海律师普遍认为,因“人肉搜索”而引发的侮辱和诽谤行为是很容易确认的,网络论坛或网站的管理者可以在监管过程中通过屏蔽关键词或者直接删除人身攻击的帖子,保护目标人的权益。但因为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隐私法,《民法》中关于隐私的部分又过于概括,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规定的“九不准”,对“人肉搜索”的行为是否侵犯隐私权,就很难下结论,而侵犯隐私权其实是“人肉搜索”最令人头痛的地方。

上海得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商建刚律师表示,“人肉搜索”的本质是网络共享和互助的延伸和体现,它无形中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如果超越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力”。一旦发生侵权、违法行为应由论坛的管理员、网站的开办者来承担责任,因为网站提供“人肉搜索”是一种商业模式,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进行转载的网站也应该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暴力第一案:司法建议监管网民言论引争议

https://www.doczj.com/doc/db5377295.html, 2008年12月19日02:47 新京报

昨日,“网络暴力第一案”吸引了众多媒

体。本报记者浦峰摄

本报讯一个死亡博客引出了网络的

“人肉搜索”,并引发网民在现实中做出

过激行为。昨日,被称作“网络暴力第一

案”的王菲告大旗网、天涯网与个人网站

“北飞的候鸟”索赔名誉权、隐私权一案,

在朝阳法院落槌。

法官一审判定,大旗网与“北飞的候鸟”创办人张乐奕侵权成立,赔偿王菲精神损失等9367元并在网站公开道歉,而天涯网因在合理期限及时删除了相关内容,被判免责。

原告“婚外情”被批评

2007年12月29日晚,北京女白领姜岩自杀身亡。之后,其在自杀前两个月内所写的博客被披露,爆出丈夫王菲的婚外情。随后,大旗网等三家网站予以转载、传播,王菲的个人信息被披露,并引发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王菲控告3家网站侵权。

根据王菲的自认及他与姜岩父母的协议,可证实他与原同事东某曾有“婚外情”行为。

昨日,王菲未亲自到庭,但其“婚外情”行为依然在判决中首先被提出批评。

诽谤控诉不成立

法院认为因王菲婚外情属实,且大旗网的相关言论是姜岩家属的陈述,故不能认定其对王菲构成诽谤。

但法院同时表示,公民的个人感情生活,包括婚外男女关系属个人隐私范畴。张乐奕和大旗网将此事实在网站上披露,公布了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和住址等个人信息,并与其他网站相链接,扩大其传播范围,引发了众多网民的批评言论,侵犯了王菲的隐私权。

之后,网民又发动了对王菲的“人肉搜索”,并对王菲进行密集的、长时间的、指名道姓的谩骂,甚至有网民到其住所张贴、刷写侮辱性标语等极端行为。判决称,张乐奕和大旗网

对王菲的影响已从网络发展到现实中,干扰其正常生活并明显降低了他的社会评价,侵犯了王菲的名誉权。

法院指出,在被告网站披露情况前,姜岩的博客已为公众知晓,张乐奕和大旗网的行为并非扩大影响的唯一因素。法院据此酌定了赔偿金额。

天涯网监管及时未侵权

同样作为被告的天涯网,被法院判决未构成侵权。主审法官表示,王菲起诉前,天涯网已将相关文章及回帖删除,履行了监管职责,故不构成侵权。

张乐奕的代理人当庭提起上诉。

网络爆隐私网友找上门

- 案件回放

去年12月29日,姜岩从住所24层高楼跳下身亡。自杀之前,她将博客密码告知了朋友。

之后,姜岩的姐姐得到了博客密码,将姜岩关闭了2个月的博客公开。博客中,披露了丈夫王菲的婚外情,并透露了王菲的姓名、工作地址及他与女性东某的合影。

今年1月,天涯网出现《大家好,我是姜岩的姐姐》一帖,姜岩的朋友张乐奕也注册“北飞的候鸟”网站,并与姜岩的亲属朋友先后在网站上发表文章,描述评论姜、王的交往和婚姻。大旗网制作了题为《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BLOG日记》的网页,其中使用了王菲姓名、照片等。随后,王菲遭到网友人肉搜索,更为详细的个人信息逐渐被披露。甚至有网友到王菲及其父母住处刷写“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等标语。

王菲首度面对媒体

不在乎赔偿只想为己正名

- 对话

宣判后,本报记者与王菲在电话中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这也是他在整个事件中首次面对媒体。

新京报:法院判决两家网站对你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你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王菲:我很满意。虽然我没去法院,但一直在家里看庭审直播,所以第一时间就知道了结果。

新京报:这一年来经历的事,通过判决获得的赔偿和道歉能弥补吗?

王菲:我并不在乎赔偿有多少,只是想通过判决来给自己正名,之后能清清白白地做人。

新京报:从去年12月29日至今,你的生活因此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王菲: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我的家人也从中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选择坚强面对。

新京报:法院认定你存在婚外情的行为,并给予了批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王菲:之前的报道都是不了解我的,这件事发生后,我成熟了很多。

新京报:多年的夫妻,发生这样的事情,你后悔吗?

王菲:……我不想说这个问题,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幸福。

此后,王菲不再接听电话,他通过短信告诉记者:

“关于我的私事我不想再说什么,这对已经过世的她也不尊重。……真实的情况只有当事人清楚。……我从来也不想与人对簿公堂,不是因为我理亏,是因为我问心无愧,我没有必要向大众解释什么以求得相信与支持。……希望大家都好好的。”

法院建议加强网民言论监管

建议工信部“采取技术手段”对“人肉搜索”等进行引导

- 案外

昨日宣判后,朝阳法院以快递形式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工信部采取更加有效、适当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民言论的监管。

建议指出,张乐奕的“北飞的候鸟”今年1月11日注册并开始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但直至4月2日该网站才向有关部门申请备案,4月23日才获得批准,在长达103天里,该网站脱离了监管部门的监管。张乐奕的行为违反了互联网备案的相关规定。

法院建议工信部督促下级执法单位查处张乐奕的违法行为,并完善互联网监管方式,加大监管力度,同时建议工信部加强对网民言论的适时监管,对“人肉搜索”等互联网新生事物进行适时引导。

在之前的判决中,主审法官在针对天涯网不侵权的判决时表示,网友每天向论坛上传海量信息,虽然网站对文字设定了监控和审查过滤措施,但中国文字丰富多样,网络语言在不断变化,不雅言辞不可能全被纳入监控范围。网站的技术手段也不可能事前逐一审查网友的所有留言。

司法建议引发争议,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监管网民言论恐影响舆论监督”

- 延伸

昨日,此案的审理过程以及司法建议均通过网络进行了现场直播。“加强对网民言论的适时监管”的司法建议,在网民及部分业内人士中引发了争议。

互联网公司员工殷先生赞同此建议,他认为,网络与现实社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管,让网友随意发表他人隐私和侮辱言论,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下一个王菲。”

但媒体工作者陈女士则担忧,如果网民言论被监管,则是对公民言论自由权的践踏,也会影响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力量,“如果发言被监管了,那‘周老虎’再出现,肯定会成为真老虎!”

而在全国律协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董永森眼中,他所担忧的则是网络侵权的风险和成本太低,难免再度发生类似的案件。

此外,北京邮电大学法律系副教授刘德良称,目前可通过过滤、屏蔽等技术手段来监管网民发布的违法言论,如黄色信息、指名道姓地诽谤、谩骂等。但姓名、电话和住址等个人信息,未被《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划入侵权范围,而工信部不是司法机构,不能裁定上述言论是否侵权,也就无从监管。

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傅沙沙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分析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分析 摘要“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是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实现知情权的重大 途径,运用得当可以扬善惩恶。如果滥用言论自由侵犯他人隐私,就属于违法的侵权行为。我们应该在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之间、道德与法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们处理“人肉搜索”及其他网络问题的基本原则。 关键字人肉搜索道德法律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人肉搜索就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呼百应的人性化搜索体验。通过提问者在网络上发起某一搜索对象,各个分散的网络用户汇聚起来对目标对象展开搜索追查,而后采取人工方式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甄别、整理的一种网络现象。 二人肉搜索的特点 (一)从行为主体及方式来看。 人肉搜索的行为主体是信息的发布者再者是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的网站。广大网民通过网络平台对被搜索对象在网上进行评论、攻击、谩骂,在这整个过程中,网络服务提供商也不可避免的参与其中,只不过它是通过向广大网民提供服务而被动参与的,网站的法律地位取决于它所提供的服务性质。我国民法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法律保护个人的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不受非法侵犯,网络上的个人隐私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公民行使自己言论自由权利必须以不侵害他人合法权利为前提,避免因自己的不当行为造成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名誉权的不良后。 (二)从行为后果来看。 人肉搜索中的群体非理性容易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形成“网络暴力”,后果非常严重。在提问者发起搜索对象后,单个网民迅速融入寻找“共同敌人”的群体,不自觉地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共同对不良的社会现象或丑陋的个人行为肆无忌惮地进行批判大众强烈的道德愤慨在相互煽动、刺激之中变得越来越偏激和凶暴,最后演变成“多数人的暴政”。其后果往往导受害者同时面临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侵害和打击。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对道德的影响

(辩论稿陈词)人肉搜索不应该被禁止

“人肉搜索”引擎是近年来在互联网兴起的一种资料搜索方式,很多人把它误会成单纯的“寻人”机制,而实际上“人肉”的内涵远不止如此,它更多时候代表着依托的载体而不仅仅是要寻找的目标。它是一个依托来自五湖四海的网民而不再依赖网络数据库的新型搜索工具,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它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还可延伸到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在地震发生后,人肉搜索同样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协助很多灾区人民亲友团聚。 据猫扑大杂烩负责人杜培源表示,“人肉搜索机制绝大部分时候是在默默地为广大的网民提供帮助,基本上都是通过求助、发问的方式获得很多网友的帮助和回答。这个是广义的人肉搜索,也就是人肉搜索最为主要的应用,而通常我们提到的那种社会层面的寻找具体的人和线索的人肉搜索,在人肉搜索的应用当中占到的是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属于很特殊的少数情况,我们称之为狭义的…人肉搜索?。”。 其实,猫扑的观点已经很好解释了人肉搜索目前所面临的环境,人们和部分传媒的目光很多都集中在“寻人”这个热点问题上,而对于人肉搜索的公益性质资料共享和问题解答却很少给予关注和正确评价,以偏概全的结果就是对人肉搜索的无限妖魔化。大型互动搜索工具“百度知道”,它的设计初衷源自于对网民需求的深入把握,致力于为网民提供更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找到所求,通过提供互动问答平台,一问一答的形式使网民能够更好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其实从它的性质上看,百度知道完全可以归类于广义上的人肉搜索,因为回答问题的依然是人。 人肉搜索引擎是一场充分发动群众互联网的革命,使团结互助美德发扬光大。每天它都在默默地为网友排忧解难回答问题,无形中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潜移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作为一种工具. 大家好,刚刚我方辩友已经强调‘人肉搜索’的广义是网民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网络活动。 我方之所以认为‘人肉搜索’不应该被禁止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人肉搜索有助于网友共同抵制、讨伐社会不良现象,并快速找到网络支援。女子虐猫、铜须门等一系列人神共愤的事件无一不是被网友大军一个个搜索出来并使其得到应有的裁制,正是人肉搜索让这些社会不和谐风气得到的遏制。在地震发生后,人肉搜索同样跨越时空限制,协助很多灾区人民亲友团聚。它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还可延伸到网络无法触及的地方,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 2、人肉搜索是一个充分发动群众的互联网搜索方式,它的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人肉搜索是网民声讨不良现象、表达群众的心声的一种形式,准确的说,人肉搜索只是一种媒介,提供给网友们一个平台去得到他们所需要的答案,而百度知道、谷歌问答也是属于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解决疑问的这样的一种人肉搜索形式。敢问对方辩友,你们在搜集今天辩题材料的时候,难道就没有采取这种广义的人肉搜索方式吗?!所以,我们所讨论的人肉搜索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广义上的人肉搜索不应该被禁止! 3、人肉搜索的狭义被不法分子所利用,但它应设立法律督管,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强制禁止措施。当不法分子利用人肉搜索侵犯他人隐私时,我们应加强的是法律督管,但绝不

人肉搜索第一案评析

人肉搜索第一案评析 网上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人肉搜索:“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那么“人肉搜索”是什么互连网上的百度百科给出了以下定义:人肉搜索引擎就是指更多地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近几年来“人肉搜索”在中国出现了一个趋势,即集中于搜集个体的私人数据,像地址、电话号码、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等,通过这些数据信息将目标指向客观世界中的真实个体。2008年12月18日号称为中国“人肉搜索”第一案在北京市朝阳区法院一审审结。这一案件无疑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从法律方面我想谈两点,第一点,隐私权以及在现在这个网络开放自由的社会如何算是侵权。在本案的判决书中对隐私权的阐述为:隐私一般是指仅与特定人的利益或者人身发生联系,且权利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人生活、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及个人生活安宁。隐私权一般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并且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阐述为:采取披露、宣扬等方式,侵入他人隐私领域、侵害私人活动的行为,就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王菲作为本案权益受侵害的一方,自己也曾在网络上留下一些可以被网民通过正常渠道搜索便能获得的信息,披露这些信息是否也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呢被告张乐奕提交了新的证据,证明北飞的候鸟网站提到的有关王菲的信息,别的网站之前已经披露过,“属于转载性质,报道公共事件并不构成侵权”。“本来只有100个人知道的私人信息,你转载后200个人知道了,可以因为你是转载就不构成侵犯隐私权”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我也很想问,到底到怎样的程度算侵权呢对此问题法院也作出了相应认定:“在社会生活中,公民为了交往的需要,常常主动将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告知他人,自己的这些信息有时也会被他人通过一定途径知晓和利用。这些信息不具有一般的人格或身份属性,对于这些个人信息的主动披露、使用等行为是否构成侵犯隐私权,应当视行为人对这些信息的取得方式、披露方式、披露范围、披露目的及披露后果等因素综合认定。”虽然现在对此还是没有成文的法律但是这也对今后法院处理类似案件具有指导意义。

网络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评析

网络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评析 关键词:网络, 人肉搜索, 道德法律 “人肉搜索”与“人肉搜索引擎”是一对关系密切的观念。其中,“人肉搜索引擎”是搜索工具的一种,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百度和谷歌。区别就在于如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完成的。对于自动搜索引擎来说,只要用户输入一些关键字词,程序会在很多服务器以及海量存储中搜索比对这些关键字,从而按照相关程度将与关键词有关信息展现给搜索者。而“人肉搜索”不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自动实现的,而是靠人来提供信息。“人肉搜索”,是利用“人肉搜索引擎”方式实现搜索某种特定信息的目的。“人肉搜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人肉搜索”并不只是用来跟踪人,多数情况下可以用来互相学习、信息共享,目前的“谷歌(Google)”、“百度知道”、“QQ问问”、“新浪爱1司”、“雅虎知识人”等问答社区都可以说是广义上的“人肉搜索”。狭义的“人肉搜索”,则仅仅指通过在网络社区集合广大网民的力量,追查某些事情或者人物的真一般认为,“人肉搜索”是“猫扑(mop)”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此后为各大网站和网络社区所效仿,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方式,提问者在网上发帖,并用“猫扑”网上的虚拟货币(mp,“猫皮”)来奖励提供信息者,网友看到帖子后就会去寻找线索,利用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问题,然后把找到的答案回帖邀功,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肉搜索引擎机制”。 由于这种通过人问人的信息搜索方式必须借助于各种论坛、社区,因此,一般来说,很可能还有论坛的其他网友参与对相关信息的评价和讨论。换言之,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网络社区或论坛的交互性,即使是单纯的“一问一答”式的人肉搜索,也与现实环境中的“一问一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即虽然参与回答的人数可能只有一个,但是,由于回答者所提供的信息可能被众多人知悉,而且,参与讨论者也可能众多,往往容易形成舆论上的“聚合力”。因此,即使是正常的合法、乃至符合道德的评价,其道德审判的“杀伤力”也是巨大的。由此,一旦信息提供者所提供的信息本身涉及对主体人格尊严的伤害或导致其社会评价降低,或对其财产权构成侵害,或者参与评价者的言行构成侵权,那么,其影响往往特别巨大。目前,由人肉搜索而引起的网民以侮辱、诽谤的方式对他人行为进行评价的现象被称为所谓的“网络暴力”比较常见。尽管目前发生的引起社会反响的人肉搜索事件大多涉及的是人格权问题,但是,实际上,由人肉搜索所引发的问题不限于人格权,还可能涉及版权侵权问题,只是这些版权问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已。一般来说,对于第一类搜索而言,由于一般可能涉及版权保护1司题。 当然,不管属于上述哪种情形,通过社区或论坛的信息征集一信息提供形式在本质上属于言论表达和信息自由,尽管其中可能涉及版权、人格权侵权,但是,在任何一个民主法治社会,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都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因此,在讨论人肉搜索所引起的法律问题时,不能抛开作为社会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而孤立地强调被搜索主体的私权保护问题,否则,将有失偏颇。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2010年公务员申论命题热点写作)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是平等参与的心理。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力,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四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竞争日趋激烈和相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变数,实现自我价值并非易事。相对而言,虚幻的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却正好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我“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 二.有人说,“人肉搜索”是“天使”,能在最短的时间揭示真相,看上去“恐怖”,实际却很“正义”;有人说,“人肉搜索”是“魔鬼”,是“网络暴力”。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社会学家认为,绝大多数社会事物和现象都具有社会正功能和负功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所以,我们对待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应客观辩证地去看待它的社会作用,对待“人肉搜索”也是如此。如果“人肉搜索”超越一定界限,甚至向“私刑”的性质发展,就会伤害当事人、激化矛盾;而运用得当,又确实能对社会有所帮助。所以,我们对其社会功能应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 总的来说,“人肉搜索”的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进行揭露,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二是对广大普通网民来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规范或矫正自己的言行。三是可以促进真善美、公平正义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 但是,我们在看到“人肉搜索”正功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其社会负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如果在不知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任意挖掘他人的个人信息,并

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db5377295.html, 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 一、何为人肉搜索 当前,人肉搜索在我国法律领域还是一个全新的事件,其本身名称、概念还没有统一认识,关于其概念,目前比较典型的理解是谷歌公司推出的,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人肉搜索实际上是猫扑网首创的一种搜索方式,和谷歌、百度利用计算机搜索技术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爱问”、“知道”一类的提问回答网站。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这一切。实际上人肉搜索最早出现在2001年,当时有很多网友去发帖,请网友帮忙找一些资料、文章,或者找一首歌,然后再由很多网友来给他解答,告诉他一些网页地址或是链接,帮助他找到合适的文章,找到合适的歌。人肉搜索有多种业务,但最引争议的是对人的搜索。成百上千个人从不同途径对

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能够收获关于一个人的一切信息。 二、权利和责任——人肉搜索涉及的法律问题 人肉搜索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间。很显然, 问题不在于人肉搜索行为本身,搜索只是一种信息收集手段,并无过 错可言。人肉搜索只不过是表象,本质是一种网络共享和互助的延伸和体现,它无形中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潜移默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不少人通过网络提供帮助给别人,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难以顾及的部分。周正龙的华南虎案、杭州宝马飙车案、南京“天价烟”就是其中的典型,在这些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人肉搜索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其所引发的曝光隐私,肆意辱骂,侮辱人格,妄加诽谤,甚至到现实住所进行滋扰等问题,如果超越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力”。 1、人肉搜索首先涉及到隐私权的保护问题 对于侵害隐私权行为的处理,最高院在《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人肉搜索中一个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被搜索者的姓名、电话,住址、家庭成员等信息被肆无忌惮的暴露和传播,对

“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反人肉搜索第一案”,

王菲与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名誉权案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08)朝民初字第29276号原告王菲,男,1980年5月26日出生,汉族,无业,住北京市朝阳区武圣东里*号楼*门*室。 委托代理人张雁峰,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董宇琼,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外大街46号706房间。 法定代表人王定标,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卜令慧,男,1976年11月20日出生,汉族,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员工,住北京市朝阳区东苇路9号鑫兆嘉园*号楼*单元*号。 原告王菲(以下简称姓名)与被告北京凌云互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凌云公司)名誉权、隐私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王菲的委托代理人张雁峰、董宇琼,凌云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卜令慧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王菲诉称:我与姜岩于2006年2月22日结婚,由于双方性格差异大等原因,婚后感情不和。尤其是2007年6月我生病后双方感情进一步恶化,2007年10月双方闹起离婚。2007年12月29日姜岩跳楼自杀。 自2008年1月开始,大旗网刊登了《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日记》专题。在该专题中,大旗网将我的姓名、照片、住址、工作单位等身份信息全部

在网上非法披露,给我及家人的生活、工作、名誉造成极为恶劣而严重的影响:被骚扰,被单位辞退,其他单位也因之不敢聘用;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骚扰,门口两侧贴满诬陷恐吓标语;报刊、电视等多家媒体在报道姜岩死亡事件时作出了极不公正的报道…… 由于凌云公司是大旗网的开办者,因此请求判令凌云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删除大旗网上有关侵权信息,并在大旗网为我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2万元,承担公证费用2050元的三分之一。 凌云公司辩称:我公司开办管理的大旗网,系论坛聚合类网站,内容主要是搜集和聚合来自其他中文网站上的热点话题和精华信息。2008年1月10日起,大旗网开设了一个名为《从24楼跳下自杀的MM最后的BLOG日记》的专题网页,该专题主要是提供一个平台,将搜集的其他网站中的关于姜岩死亡事件的叙述与大旗网相链接。同时,大旗网向有关当事人进行采访,并将被访者的叙述在该专题中进行了刊载。专题中有站在不同立场的陈述,也有在法律、心理干预等角度上的评论,是客观公正的,没有任何捏造事实和污蔑、诽谤王菲名誉的内容。我们没有接到王菲的任何投诉,就没有对有关内容进行处理。 王菲对姜岩自杀的事件采取了不正确的态度,表现出对死者的冷漠,其中的因果关系是由于王菲自己的行为造成的。王菲所述的“被单位辞退”,是发生在大旗网刊载专题之前的事实,与我公司无关。因此请求法院驳回王菲的诉讼请求。 经审理查明:王菲与死者姜岩系夫妻关系,双方于2006年2月22日登记结婚。2007年12月29日,姜岩从自己居住楼房的24层跳楼自杀身亡。 姜岩生前在网络上注册了名为“北飞的候鸟”的个人博客,并进行写作。在自杀前2个月,姜岩关闭了自己的博客,但一直没有中断博客的写作。姜岩在博客中日记形式记载了自杀前两个月的心路历程,将王菲与案外女性东某的合影照片贴在博客中,认为二人有不正当两性关系,自己的婚姻很失败。姜岩的日记显

北大文科学霸谈方法

北大文科学霸谈方法:我的高中这样度过 清华北大,是多少高考生的梦,每年都有不少高考生怀揣着未名湖畔的梦,下面是一位考上北大的文科学霸高考学习方法给大家,让大家了解一下学霸是怎样学的,了解一下要多努力才能考入北大。 很多人问我学习方法,其实非要说的话,就一个字:拼,再一个字:忍。如果你试过背书背到两点背到哭,如果你试过做题连做四个小时起来的时候腿都麻了,你就会明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当你用轻飘飘的一句“学霸”表示赞叹的时候,那两个字根本无法体现那些付出的艰苦。当然,我不建议你们死读书。我高中当了三年班长一年学校团委书记,最后还得到了优秀学生干部的20加分——当然当干部不是为了加分,而是让自己的高中更加充实。书呆子即便考了满分也没有什么值得夸赞的,毕竟这个社会还需要交际能力、工作能力等等。所以有余力的话,建议你们参与竞选一下学校的各种干部,有空当当志愿者。当然高三了成绩还不行的就算了,毕竟高考他还是认分的。 其实我想平常老师都讲过很多方法和要求,问题是你们坚持做了多久。其实所谓学霸不是有多聪明,而是多有心。首先你应该有至少一个语文专用的厚笔记本用来整理字词、成语、病句、文常。这些东西很多人不太重视,觉得不用准备靠排除也可以。这绝对是大错特错。考过今年北京高考卷的知道,平常练的词语、病句、文常全没考,题目比较新,很多人错的很惨,直骂考试院。我选择是全对的。可是事实上我也没见过考试遇到的题型,至于对的原因,我想也许是我准备的比那些人充分。基本功扎实才能游刃有余地面对新题型。 从高三起(其实起步已经不早了),我专门找了两个本子,一个整理字词、病句、成语、文常、文言文,一个整理经典的阅读以及作文素材和范文。其实很多时候题不在于你做多少,而在于你吃的有多透。很多时候你做对一个成语题只意味着你知道某一个肯定错或者对,不代表四个选项你全理解。有心有毅力的话,每次做成语,把每个选项的意思和用法查清楚写下来,难记的在本上专门找一个地方记下来,有时间就反复看——这也是考前值得回顾的易错点。病句,一定要把它改对了才算勉强放过(想了半天的要专门划出来),有能力的就多试试几种改法。同样的,词语也是如此,所有拿不准的都注上音,容易错的字用荧光笔画出来,在本子上专门整理。别嫌费时间,是的,也许只是三分的一个选择,很可能你高考根本碰不上它,但是你想考高分就必须保证选择24分甚至27分(北京的),毕竟阅读和作文更难拿,至少基础是你用功了就有效果的。 每个人都有一本高考说明,但很多人毕业了里面还是白的。你都不知道考试考什么怎么指望得高分?建议,至少把考试说明完完整整看一遍,每个学科都是。 都做文言文,你认真读过翻译么?还是只是把几个选择题的答案改对?从今天起,不用多,每周精读一篇文言文,把翻译找出来,先别看,试着自己翻译,不会的再对着看,细化到每个字的意思用法你都明白。关注虚词,把像是、之、者、焉这样的字专门整理用法和例句,推荐买一本古代汉语词典,生僻的词不用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现象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现象 “人肉搜索”,指通过大量的人工参与来寻找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是姓名、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下”。 一,从社会学角度看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根源 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到广泛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的地传播,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度转型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问题,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的得以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再次,直接动机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为什么网民乐于参与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方面:一是猎奇探究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二是减压宣泄心理,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呢身上来减

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平等参与心理,每个人呢都希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利,使人们由被动个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主动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 二,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社会正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社会的假、丑、恶等现象进行揭露,起到社会舆论监督与制约作用。二是对广大网民来说,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以便更好地规范或矫正自己的言行。三是可以促进真善美、公平正义等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弘扬。 其社会负功能主要表现在:其一,如果在不知事实真相的前提下,任意挖掘他人的个人信息,并在网络公共领域随意散布,以至于影响他人的家庭生活甚至工作学习,这就很可能成为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违犯法律的行为。其二,“人肉搜索”如果被滥用,就会转化为网络舆论暴力工具,失去公平正义的立场,反而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三,由于网络规则的不健全,“人肉搜索”很有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成为攻击他人的工具。

人肉搜索的法律分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搜索方式,是依托数万网民而不再仅仅依靠网络数据库,是一种网民自发性的、集体完成的行动。网民们可以利用Google、百度等超强的搜索引擎,输入不同的关键词;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询目标对象及朋友的博客、播客、论坛、QQ空间等,寻找蛛丝马迹;同时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如淘宝、天涯、猫扑、百度贴吧、新浪论坛等,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ID或邮件地址,查其IP号,锁定目标对象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二)“人肉搜索”的特点:1、“人肉搜索”是双刃剑 人肉搜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表言论、伸张正义、监督政府的平台,举例少写。但是与此同时,“人肉搜索”随便公布他人的私人信息,存在着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等问题。 1、“人肉搜索“主体较多 2、“人肉搜索”传播快 当信息搜索者提出的搜索要求引起网友们热议的时候,论坛的坛主就会把这一帖子置顶,然后各大网站对此进行转载,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这起事件就会众所皆知。被搜索者的私人信息也不再是秘密,私人信息变成了公开信息。 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全党作出的战略抉择,高扬法治精神、发展法治理论、运用法治思维、创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

了坚实步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3日下午在京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网友认为,“依法治国”将激发中国发展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中有相关的规定 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三、“人肉搜索”的法律问题 2007年末一位女士自杀并留下了自杀前的博客,博客中指出自己的丈夫背叛自己并说出第三者的名字,此后大旗网、天涯社区和北飞的

人肉搜索应该立法禁止一辩稿

谢谢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论点是“人肉搜索应该立法禁止”。从表面上看,人肉搜索是一种以公民为主体,人工参与的网络信息搜集方式,但如果剥去网络的外衣,我们会发现,这其实就是一群网上漫游的无组织,无纪律,不受约束的人因某些突发事件临时聚集到一起,为达到某种目的的群体行为。而此集合的参与者往往处于亢奋,冲动的精神状态,对信息失去理智判断的能力。 基于以上前提,我方将由以下三点,论证我方观点。 1.人肉搜索缺乏理性,严重侵犯他人隐私。人肉搜索的本质,就是一种群体行 为,成千上万的参与者随意表达自己所想,穷尽所有去爆料,把当事人扒得体无完肤。毋庸置疑,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人们匿名在网上自由言论时,却对自己的言行不承担责任,不顾及他人感受,超出道德底线地对他人隐私,名誉进行侵犯以及不负责任的批评,谩骂,甚至威胁和人身攻击,给当事人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因此,为了维护道德底线,立法禁止势在必行。 2.人肉搜索程度不可控,引起社会恐慌,人人自危。网上的流行语说的好。“如 果你爱他,人肉他吧,你很快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人肉他吧,因为那里是地狱。”2007年,13岁的孩子刚因为一句无意的“很黄很暴力”成为人肉搜索的阶下囚;2008年,女大学生周春梅又因为网友们自以为是的伪正义,成为人肉搜索的刀下亡魂。试想,当个人生活变成了现场直播,个人资料成了公共信息,一举一动都可能让我们身败名裂,甚至失去生命,我们还能安心生活么?所以,为了正确引导社会发展,规范道德,立法禁止人肉搜索迫在眉睫。 3.人肉搜索牵连甚广,殃及无辜。2009年5月7日胡斌撞人事件中,网友通过 网络对肇事者及其父母进行“人肉搜索”,有关肇事者的家庭住址、手机、父母职业等信息一一被“披露”。几个和胡斌妈妈同名同姓的“陆红英”,竟被当成肇事车车主,被公布个人信息,成为众矢之的。网友们不求正确但求最肉的做法给无辜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道德在大众的无视面前软弱无力,所以,为了保护无辜者,必须立法禁止人肉搜索。 综上所述,当期盼喜剧的精神消除了善与恶的界线,当人们畸形的好奇欲远远超出了道德的可控范围,当自以为是的伪正义成了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除了法律,一切手段都显得惨白无力。所以,为了这个社会的正常发展,稳定和谐,为了在坐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立法禁止人肉搜索势在必行。

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

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 提高英语能力的方法听巧听:其实英语学习最基础的不是读和写,而是听和说,这个不像做数学题,没有技巧,只有坚持和努力。当然方法本身肯定是由技巧可言的。这一块就是借助学习网站,如普特英语、沪江英语都行。但是不能盲目多听,一篇文章听到烂熟,然后再看原文,如此反复…… 敢说常说:当你在听得路上艰难前行的,完全可以顺带搭上说,听到脑海里,顺口说出,这是两者最完美的搭配,也是我个人觉得最有效的联系“说”的方法,很多人觉得找个老外才能说,可是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个条件或者有这个资源的,所以自言自语未尝不可。 频读多固:读英语我个人觉得如果一曝十寒,没有什么效果,坚持一本书或者一篇杂志,多读精读,弄懂当中的单词语法,并且做好记录巩固复习,就可以连记单词的步骤都省了,因为这样积累的单词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词汇量。而每次考试突击来的其实就是泡沫,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 能写多练:英语的写并不是一个英语学习者必须追求的层次,一般考试的写作都很“八股”。如果在平时需要邮件或者报告的时候,就应该多些,不需要刻意强调写的文体啥的,一句话一段话都行,然后找别人矫正或者借助网络资源自己矫正,慢慢的一般的具体和表达就没什么问题了。

学以致用:语言都是拿来使用的,如果没有使用,久而久之能力都会下降。我们可以创造各种条件将自己的积累发挥出来,在单位中可以主动从事与英语有关的工作,平时交个外国朋友,上一些英语论坛灌灌水,这些都是很好的地方,坚持这样的学习习惯会会让这种语言能力深入骨髓。 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法 该方法强调阅读从语篇整体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文字符号获取信息上,即按照文章所给的小标题对全文内容与涵义作出推断,理解坐着想要表达的意思。该方法主要是培养自己的预测、推断文章涵义及内容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之间的关系 首先需要注重阅读材料的选择,一般内容理解度在60%至70%为宜,生词率不超过4%。阅读材料题材也应该多样化,包括叙事类、科普类、议论或说明类、广告类等。应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同时,应注意精读与泛读的相辅相成。 重视英语词汇和习惯用法的积累 一般的记忆方法有构词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广泛阅读记忆法。要有流利的阅读就一定要有丰富的词汇量,而大量的阅读可以丰富你的词汇量。 牢固掌握语法知识 如果在阅读中遇到了令人费解的长难句,就可以借助语法,对句子进行适当的分析,搞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所以只有把整个句子的成分一一理清,才能掌握整个句子的意思。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思考 (成品)

人肉搜索的道德与法律思考 工商114班第四组 一、起源 人肉搜索引擎最早起源于猫扑网,跟很多世界学习室论坛一样,猫扑上面也经常有人问这个问题、那个问题。同时,猫扑有种虚拟货币叫做Mp,问问题的人往往会用Mp来奖励可以帮助他们的人。虽然Mp不能吃、不能喝,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醉心于挣取更多的Mp。那些惯于通过回答问题挣取Mp的人,在猫扑一般叫做赏金猎人。 二、搜索过程 人肉搜索引擎其实就是在一个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通俗来说就是通过广聚五湖四海的网友力量,每个遇到困难的人提出问题,而有这方面知识或者线索的人就对其解答、分析,可以说是一种问答式搜索。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从本质上说都是人肉搜索引擎,也是应用这种针对性的人工参与方式。 对于一些八卦搜索、没有唯一答案的多选结果搜索,人肉搜索往往能得到更有价值和吸引力的结果。在百度知道里待解决问题数目高达1184097 ,而爱问知识人则称“知识人,亿万网民帮您解决困难!”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数字呢?其实这就是人肉搜索引擎的威力所在,也证实了不能通过机器搜索引擎解决所有的困难。 相反,由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聚集了各地的不同阶层,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得到帮助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当然,人肉搜索引擎也有比不上机器搜索引擎的地方,那就是速度。Google可以0.00001秒内给你一个答案,然而人肉搜索引擎需要等待有人看到你的帖子,并找出结果才会有所反应。所以说,人肉搜索引擎的潜在力量比机器搜索引擎强大,但反馈速度就比不上机器搜索引擎,两者的PK只能说是平手。 三、典型事件及所涉及的法律 近年来网络“人肉搜索”风行,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触犯了法律,原来的法律也没有对此单独作出明确规定,但即将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对此作出了明确法律规定,网络“人肉搜索”,也会造成侵权。比较典型的人肉搜索事件有:女子虐猫事件、铜须门事件、功夫少女色情照片、钱军打人事件、史上最毒后妈、流氓外教案、华南虎事件、3377事件、张殊凡事件、死亡博客事件、天价理发事件、辽宁女事件、林嘉祥猥亵女童、贾君鹏事件等。这些事件涉及到隐私权保护、名誉权保护和肖像权保护等问题。

对“人肉搜索”不该被禁止的深思

对“人肉搜索”不该被禁止的深思 摘要:作为网络时代催生的新语词,“人肉搜索”从2007年发源于猫扑网以来,已经为广大网民所熟识,更是成为Web2.0时代的新亮点。但随着“人肉搜索”这个搜索引擎越来越渗透于广大民众的生活之中,在发挥着它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之外,伴随而来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自2010年以来,浙江、江苏、深圳等地区先后拟立法禁止"人肉搜索" 法案,部分地区已提交该法案进行审议。此情此景,无疑对“人肉搜索”的发展前景,甚至是何去何从的问题,都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立法禁止“人肉搜索”真的是个上上之策吗?真的可以保证在“人肉搜索”中所暴露的弊端从此销声匿迹吗?答案是,不能,所以,“人肉搜索”不能被立法禁止。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个人隐私权反对立法禁止监督权网络管理 一、“人肉搜索”的概念 “人肉搜索”引擎起源于“猫扑网”,是最近几年来在网上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搜索方式,由于这种搜索引擎中有“人肉”两字,有不少人把它误会成关于“人”的一些搜索,而实际上“人肉”所表达的内涵远不止如此。随着一步步的发展,“人肉”上也可以听音乐、看视频、读小说等平常的大众休闲活动。简单来说,它是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创新的、现代的“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搜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真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 关于“人肉搜索”的概念,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肉搜索,是指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实现信息搜索的结果,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像“论坛”的平台上提出问题,然后由知情者或者一些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但并不十分清楚的网民进行解答,类似于大家熟悉的“百度知道”、“新浪爱问”、“雅虎知识堂”等搜索引擎上的问答活动;狭义的人肉搜索则是指以网络为平台,结合网民的力量,全方位的搜集整合信息,帮助追查某些事件真相或人物身份并给予曝光的活动。也因此,网民将狭义的人肉搜索戏称为“一只老虎,N个武松”。 二、“人肉搜索”的作用与积极价值 1、信息查询方便、快速、精准,更有不少附加信息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 ??? “人肉搜索”,指的是通过大量人工参与来寻找问题答案的网络机制,即根据网络上的一张照片、一个视频场景、一个网名甚至一个QQ号码,网民们互通信息进行寻找,往往可以挖掘出目标人物在现实中的真名实姓、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甚至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亲朋好友等私人信息也一概会“暴露于阳光之下”。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人肉搜索”现象呢?它的存在合乎道德吗?更重要的是,合法吗? ????? 一.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其产生的社会根源肯定涉及多种社会因素,但就其得以发生的条件来看,主要涉及三方面因素:互联网、焦点社会问题和网民。 ??? 首先,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原本人们认为是“深不可测”的互联网等高技术信息产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日益“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使各种社会信息迅速得到更大范围地传播和网民在虚拟的“网络社区”进行各种形式的超时空的社会互动成为现实。可以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达是“人肉搜索”这种新社会现象产生的物质基础。

??? 其次,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过渡转型时期,由于思想多样、价值多元、规范缺失、道德弱化等原因,出现了一些社会失范问题,而且有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引起人们普遍关注。比如,前段时间被“人肉搜索”曝光的一些轻视生命、婚外恋、造假、不遵守公共规则、以强欺弱以及违反基本道德的事件,就是如此。人们为什么对此高度关注?我认为主要是这几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物质以外的社会价值普遍关注与追求,比如社会公平、公正和正义。 ??? 再次,产生“人肉搜索”现象的直接动因应该是网民的广泛参与。从微观心理层面来看,为什么网民乐于广泛参与此事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方面:一是猎奇探究的心理。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打破沙锅一探到底,是每个人自然产生的、普遍具有的心理活动。二是减压宣泄的心理。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上讲的“投射”。将自己积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发泄到网络上声讨的那个人身上,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三是平等参与的心理。每个人都盼望获得平等和尊重,希望自己能够拥有发言权。“网络社区”给予了人们平等参与的权力,使人们由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主动的信息提供者,自我成就感得以提高。四是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我们每个人都看重自己的价值,都有施展能力、实现目标的本能愿望。竞争日趋激烈和相对复杂的现实社会充满了变数,实现自我价值并非易事。相对而言,虚幻的网络世界所创造的独特的网络沟通环境,却正好能够满足网民追求自我实现的心理要求,他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具有的潜在能力,品尝到自我“义举”被网友认同的自我价值感。 ??? 二.有人说,“人肉搜索”是“天使”,能在最短的时间揭示真相,看上去“恐怖”,实际却很“正义”;有人说,“人肉搜索”是“魔鬼”,是“网络暴力”。如何评价“人肉搜索”?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法律法规

关于人肉搜索问题在法律上的分析—法律法规 一、“人肉搜索”的现状 1.“人肉搜索”的定义与作用机理 我们认为,“人肉搜索”是指利用众多网络用户搜索、汇集、整理搜索引擎提供信息的一种方式。无数网络用户一起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人物进行搜索和挖掘,搜集相关个人信息。 一般来讲,“人肉搜索”是通过搜索对象之前上网所留下的痕迹,对其进行查询,或通过网络查找与知晓搜索对象的人,进而找到搜索对象。因此,其常用的手段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从被搜索的目标对象入手,查其本人及朋友的博客、论坛等寻找线索;利用一些常用及社区类网站搜寻目标对象可能留下的注册痕迹;通过被搜索目标的注册痕迹,查其IP号,锁定目标现实生活中的活动范围,进而确定其真实身份等。 2.“人肉搜索”的分类 “人肉搜索”并非法律用语,它实质上是一种资料的搜集方式,因此,以资料为对象,对“人肉搜索”进行分类,似乎更为恰当。广义上可以将“人肉搜索”分为对属事的资料的“搜索”与对属人的资料的“搜索”,前者是指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人找人”的关系型搜索

方式;后者是指以网络社区为交流平台,集合广大网络用户的力量,搜索某些人物的个人资料,并将这些个人资料公开化的网络活动。对于后者还可以进行细分,以个人资料是否公开为标准,可分为公开个人 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 公开个人资料与隐秘个人资料的区分涉及到了公共领域与私人 空间的范围问题。网络空间的无限延展性往往导致事件超出“人肉搜索”发起者的控制,对被搜索者而言,往往造成“罚过其责”的后果;对信息发布者和网络服务供应商而言,则有可能构成侵权。因此,应当给人肉搜索划定一条“警戒线”,这条“警戒线”就是私人空间,即法定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人肉搜索”必须止步于此,之后的问题应当诉诸于公力救济。 二、“人肉搜索”导致侵权行为的原因分析 “人肉搜索”涉及到的法律问题简单来讲就是侵权,这里的侵权指的是直接侵权,具体是指信息发布者以及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ICP)有可能侵犯被搜索者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利,至于现实中出现的对被搜索者进行恐吓、骚扰乃至造成其人身伤害、财产损害等行为实际上是后续行为造成的损害,并非直接侵权。 “人肉搜索”为何极易导致侵权的发生,我们认为是由于我国个人资料保护领域“失范”现象严重——保护个人资料的法律法规缺失以及相关执法机制与机构的不统一。以隐私权来讲,我国现行法律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