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

浅淡宗教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的作用

【摘要】拜上帝教这一宗教组织形式及其教义在太平天国运动发起及上升时期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伏下了祸根。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由盛转衰时,其消极作用逐渐占了上风,并且是导致太平天国的“天京之变”和最后彻底失败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拜上帝教;太平天国;作用

太平天国自从1851年1 月11 日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到1864年天京沦陷,直到1868年遵王赖文光的最后失败,共历时18年,席卷了半个中国。起义军全盛时期拥有雄兵百万,占据了清帝国的东南半壁,极大地动摇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

学术界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政体、政权的性质,以及它对中国近代革命所起的推动作用已有许多的论述。本文只就宗教在这次起义中的独特作用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的根本性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农民革命运动。尽管带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但决不是一次宗教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的宗旨、路线、方针、政策及其领导集团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历代的农民起义。因此,他的革命性与宗教性相比,前者远远高于后者的。可以这样说,是太平天国的英雄们利用了宗教这种形式,导演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威武悲壮的人间话剧。

其次,宗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既起到了巨大的进步作用,又带来了不少消极因素。在太平天国胜利进军直到全盛时期,他起的作用基本上是积极的,消极因素是潜伏的,处于次要矛盾的地位,暂不为人注意,后一时期(从1856年杨韦事变之后)宗教的消极因素逐占上风,最终成为

瓦解太平军斗志的毒素。因此它是导致太平天国的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次,关于太平天国宗教的性质,太平天国的宗教起源于拜上帝会,

因此又叫拜上帝教。它借鉴了儒、释、道,又不同于儒、释、道,借鉴了外国的基督教、天主教,又带着浓厚的中国色彩。是一种中西合璧、士洋结合的东西。对于这个教,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好于革命的信仰,又不能把它简单的归于邪教。它宣扬上帝,天父天兄,用封建迷信来愚弄、欺骗人民,肯定是反动的;但它又宣传人人平等,打倒贪官污吏、反抗侵略、反抗压迫,这又是进步的。因此它具有迷信色彩和革命精神这两重性。

下面,就从拜上帝教的兴起、主要特点、基本内容、积极作用、消极影响几方面进行探讨,就教于方家。

一拜上帝教的兴起

拜上帝教的创始人是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他1814年1月出生在广

东省花县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年幼时聪明过人,但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失败,使他对腐败的封建科举制度产生了强烈的仇恨情绪。18 37年他从广州考试落选回来,偶然得到一本叫“劝世良言”的小册子。就是这本宣传基督教义的书,对年轻的洪秀全产生了终身影响。

洪秀全受到启示主要有三点:1、中人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为人所崇拜的偶象都是妖魔。2、一切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3、上帝的儿子基督的降生是来挽救这个世界的。

六年之后(即1843年,史学家认为这是洪的思想发生质的变化的一年)。洪秀全在家乡成立了拜上帝会。他附会自己六年前那一场大病,说自己遨游了天党,见到上帝。从天堂看到地上是一遍悲剧的景象。上帝告诉他,地上从皇帝污吏都是妖魔鬼怪,都应该斩尽杀绝。这种说法使教徒们深信不疑,洪秀全又砸了孔子的牌位,到处宣传反抗剥削压迫的革命主张。<1844年洪秀全与冯云山到广西贵县传教,先期工作极不顺利。洪因事返回广东,冯却到广西桂平县的紫荆山宣传发动群众,不久就吸收了教徒三千多人。这三千多人成为了拜上帝教的基本队伍,后来太平天国的许多重要领袖,如杨秀清、萧朝贵等和许多著名的将领就产生在这批人当中。紫荆山因此成了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摇篮。

这期间,洪秀全在广东干着一件同样重要的工作。他先后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这三本书提出了拜上帝教的最高原则、奋斗目标。成为了拜上帝教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使拜上帝教这一新生的宗教具有了理论性和条理性。

1867年洪到紫荆山与冯会合。洪被尊为这个新宗教的教主。到金田起义前,这个宗教组织已有教徒上万人,为起义作好了思想准备与组织准备。二拜上帝教组织和它的基本理论

做为太平天国的信仰和精神支柱的拜上帝教,它的核心思想就是“平等”。它强调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上帝的子女,因此都是平等的。政治上应该平等,经济上应该平等,人格上也应该平等。要把剥削和压迫从人世间彻底铲除,并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的总代表——皇帝。

拜上帝教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它描绘了一个没有政治压迫,没有经济剥削,人人平等、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的天国美景。根据这个理想,它把“太平天国”四个大字写上了自己的旗帜,并把他做为自己新生政权的名字。

拜上帝教的理念最突出的特点是打着神权的旗帜来反对神权。尽管他们自称信奉上帝,是有神论。但明确宣布,上帝是唯一的正神,其他的神统统是邪神,从菩萨到阎王,从山神到龙王,甚至包括至圣先师孔夫子。这些神正是反动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是地主阶级权力的象征。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是封

建统治阶级压迫劳动人民的四个枷锁。上帝教宣扬“国与国平等,人与人平等,贫与富平等,男与女平等”正是试图砸烂这四个枷锁。

拜上帝教宣扬的“一神论”客观上统一了群众的思想,起到了把习惯于散漫生活的农民结成一个严密组织的作用。

拜上帝教要求“做正人”,要求有严格的道德生活,绝对禁止奸淫、嗜杀、贪财、赌博、吸烟、酗酒。能在当时那种腐朽颓废的社会里提出这样先进健康的道德标准无疑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而最能响应这些要求的群众主要是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成为了这个“道德维新”运动的骨干力量。

总之“,拜上帝教”这个宗教把当时农民的“天下太平,人人平等,地土平分”的反封建的朴素的平等思想与基督教义中某些平等思想结合起来,制造出一个“革命的上帝”。它完全不同于西方传进中国用来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鸦片基督教。如果剥去上帝教宗教的外衣,就可以赫然看见它民主主义思想的本质。一个曾向洪秀全传过道的美国牧师罗伯茨说“,以彼对于圣经之知识无多也”。“是把他们可笑的政治抱负,服务于他们的政治目的的”。难怪罗伯茨们不能理解,洪的上帝根本就

不是传教士们的上帝。他不过是从几本基督教的小册子中“拿”来了一个“上帝”,为封建重压下的中国农民革命创造了一个新颖的形式。

三“拜上帝教”兴起的历史背景

洪秀全从迷恋科举功名到形成反清革命意识,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到农民革命领袖,这个过程正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农民逐渐革命化的缩影。而“拜上帝教”正是这一“极端黑暗”逐渐解体的产物。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演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社会制度愈加黑暗,统治阶级愈加腐朽。广大农民不堪忍

第2 / 5页

受日益加重的剥削与压迫,反抗情绪愈来愈强烈。两广、湖南、江西的反清组织“天地会”不断发动起义。从1841年到1851 年十年间就多达百余次。这些都强烈地影响着洪秀全。多次的考场失意加上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黑暗腐败的阶级压迫等因素应时的塑造了洪秀全的叛逆性格。当然“,拜上帝教”的产生与西方宗教的传入有着直接关系,如上帝教就吸取了基督教教义中进步的东西,它还受到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上帝教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不能说与西方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没有渊源关系。

四拜上帝教的积极作用

1、“拜上帝教”是当时组织民众革命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生活在极

端黑暗的社会里的中国农民,他们看不到任何出路,精神上又无所寄托。因此,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而中国这些土生土长的神仙却老

是使人民失望,从未给劳苦大众带来什么好处。这就使人民失去了对它们的信任,而把希望寄托在这个新出现的上帝身上。信仰这个上帝可以保佑他们“无灾无难”,并且可以使他们土地平均,人人平等,共享

太平。正是这一点,抓住了劳苦人民的心理,迎合了他们反抗剥削压迫,要求翻身的意愿。因此,拜上帝教在太平天国初创期发动群众时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和号召力,他使成千上万的贫苦农民站到了太平天国的旗帜下,并心甘情愿地为这个理想王国去浴血奋斗甚至英勇献身。

2、拜上帝教指明了农民革命的方向有的史学者认为,如果太平天国不坚持他们的宗教信仰,只讲反清,那就会吸收更多的天地会的群众,甚至可以招来许多中小地主阶级分子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估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太平天国这个单纯的农民革命,正是依靠他们所建立的宗教信仰来作为他们彻底反封建的锐利武器的。况且这个宗教信仰明确告诫它的众信徒,造反的目的不是为了一时的吃喝玩乐,而是为了保证一切劳苦人民获取长远福利的神圣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推翻满州人的皇帝,而为了建立一个符合上帝意志的天国,这就比天地会只讲反清复明的目的明确得多,高明得多。拜上帝教的政治主张为建立太平天国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拜上帝教统一了太平天国的意志由于拜上帝教明确地提出打倒封建统治阶级的革命纲领,因此真正激动了一切被压迫被剥削的农民兄弟,并使得为进行如此残酷的殊死斗争所必须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具有了神圣的光环,成为一切参加者必须接受的约束条件。谁要参加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谁就必须承认太平天国的上帝,成为拜上帝教的虔诚的信徒,并且按照上帝所要求的一切去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同志。这在每一个天国的革命者看来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拜上帝教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起到了统一思想、意志、组织和行动的作用,并成了天国革命者的精神支柱和指导思想。

4、拜上帝教纯洁了太平天国的组织太平天国的起义极大的推动了全国的农民革命运动。一时间各地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势若燎原。尤其是天地会的起义,更是频繁。有贫苦农民,也有绿林好汉,江湖强盗,甚至还有清朝政府的游兵散勇,一时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许多起义队伍要求参加或编入太平军。为了保持组织的纯洁,太平军坚持了要在崇仰同一上帝的条件下才吸收他们,也就是说必须完全接受太平天国的宗教信仰,服从建立在这种宗教基础上的组织纪律,才能汇入太平天国的革命洪流。这就既扩大了自己的队伍,又不致受足以破坏农民革命的坏习气的影响;把许多成份复杂的起义军溶进了自己的队伍而避免了被他们同化。保证了太平天国革命队伍组织上纯洁,也保证了贫苦农民在这场革命中的主体地位。

5、拜上帝教严明了太平军的纪律,增强了太平军的斗志拜上帝教有一部重要的经典叫做《天条书》,这部书包含“宗教仪式“与”十款天条”两部分。“十款天条”是上帝教的戒律,模仿摩西而定的。第一条是崇拜上帝;2、不拜邪神;3、不准妄提皇上帝之名;4、礼拜天赞颂皇上帝恩德。这四条是属于宗教信仰,主要是后天条:5、孝顺父母;

6、不杀人害

第3 / 5页

人;7、不奸邪淫乱;8、不偷窃抢劫;9、不讲谎话;10、不起贪心。

这十条平时当作教徒的生活准则,战时则变成军事纪律。同时在军中广为印刷,人手一册。并限令三个星期都要背熟,背不熟的要治罪。这些戒文使太平军具有了严明的纪律,每到一地、秋毫无犯,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为太平天国赢得人心。据说太平军攻进南京时,杨秀清下令说,不管是谁,敢擅入民房者立斩不赦。左脚入而身未入者砍左脚,右脚入而身未入则砍右脚。

同时,拜上帝教又使太平军具有很强的战斗力。它宣扬只要是为天国奋斗的人,活的人可以永享太平,牺牲的人可以升入天堂,永享天福。因而作为它的忠实的信徒的太平军战士每对清军作战时多奋勇争先,舍生忘死。清军常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无疑,拜上帝教以它所特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天国前期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的,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对它的积极影响决不能低估。

但是,拜上帝教作为一种迷信为实质的宗教到底不是一种真正进步的思想和革命的理论,它无力也不可能指导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革命取得彻底成功。

五“拜上帝教”给革命运动带来危害

1 、给天京之乱埋下祸根

1856年是太平天国军政的全盛时期,但也是太平天国由发展高峰走向衰败的转折点。这一年九月,东王杨秀清自恃功高,不满足“九千岁”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借天父附体,喻旨洪秀全,逼洪封他为“万岁”。洪秀全急令韦昌辉进京勤王,刺杀杨秀清。但早就心怀不轨的韦昌辉趁机扩大事态,在天京一口气屠杀了原为杨秀清部下的太平军将士两万多人,弄得南京城内尸积如山,血流成河,一手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天京惨案。事后,洪秀全又杀了韦昌辉、秦日纲,赶走了石达开。天国前期封的七个王至此基本上干净了。这场自相残杀,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连清朝统治者都说他们是“自毁长城”。

如果不是洪秀全执迷于“天父天兄”,如果不是洪赋予杨秀清“天父附体”的特权,亲手埋下了这条祸根,也许不至于酿成惨烈的“天京之变”。太平天国的失败,除了整个统治集团经不起胜利的考验,蜕化变质,争权夺利外,宗教迷信恐怕是天京之变的主要祸根。宗教迷信几乎毁掉了太平天国开创的宏伟基业,而天京之变又差不多毁掉了拜上帝教这个宗教。拜上帝教原来宣布,人人都是上帝的儿子,应该平等互爱。而现在上帝的二儿子和三儿子却自相残杀起来,继而又屠杀了那么多“自家兄弟”,这就从事实上宣布了“拜上帝教”这一宗教的破产。太平天国将士和臣民的赖以生存和支撑的神圣殿堂就轰然坍塌了。

2、上帝教成了狭隘的宗教帮派,阻碍了革命力量的进一步发展。

处在进军中的太平天国虽然依靠宗教的力量保持了自己队伍内部的统

一性,但是对于他以外的各处农民革命力量这个宗派却形成了一道壁垒。

太平军北上以后,两广相继出现了多股农民起义,其中多数是天地会的起义。他们的声势也还不小。但太平军没有及时地收编改造他们,帮助、领导他们,而是坐视他们自生自灭,被清王朝迅速地镇压下去,影响了革命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3、拜上帝教同时又起到了涣散革命斗志的作用

随着太平天国的节节胜利,革命形势急剧发展,农民起义军将士的眼界也大大打开了。拜上帝教宣扬的天父天兄的一套把戏已经为他们所逐渐冷淡。农民革命军亟需要提高认识、提高觉悟,而宗教并不能帮助他们作到这一点,也不能真正改造起义军中的游民习惯势力以及参加到起义队伍中来的地主阶级分子。它无法帮助陶醉在天京辉煌宫殿里的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克服骄傲自满情绪,也无法防止他们的思想向封建阶级的蜕化。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懂得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来保持革命队伍思想上的一致。以致天京事变之后,不光是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这样的统帅对上帝教

第4 / 5页

冷淡了,就是一般的太平军战士也对这一套不感兴趣了。洪仁轩在著名的《资政新篇》里有,一段话阐述得很清楚“:天朝初以天父真道,蓄万心如一心;故众弟只知有天父天兄,不怕有妖魔鬼,其中奥妙,无人

知觉。今因人心冷淡,故锐气减半耳。”这其实是在长期艰苦的斗争中,农民起义军的思想认识提高了,所以才对宗教冷淡了。

可是洪秀全不懂得人的认识会提高这一点。在1862年天京被重重包围到1864年天京被攻破时为止,他始终坚持他那一套,一会儿说上帝托来梦,一会儿说上天请救兵。一直到他死,还忘不了用天父天兄的遗信来鼓舞将士,团结人心。还幻想起义军还会如同起义之初在广西紫荆山、永安州时那样,可以在宗教的鼓舞下打破重围,化险为夷。对于太平军官兵浴血奋战,殊死拼杀夺取的每一个反击战的胜利,他不加褒奖,反说是天父的功劳。这种“实靠于天,不肯信人”的做法,只能使将士们对他反感失望,从而离心离德,涣散了斗志,反过来又进一步加深了信仰危机。

当天京就要被清军攻破,形势极其危急之时,忠王李秀成献策洪秀全“放弃天京,北出中原”。这本是当时太平天国救亡的唯一良策。但洪却责备李秀成说“,尔说无兵,联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又说“有天所定,不必尔算!”拒绝了李秀成的良策。这个上帝教的创始人,竟痴迷中毒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到此时,上帝教这个发动革命的工具已完全锐变成破坏革命的毒素了。

4、拜上帝教”客观上不利于对封建政权的作战

由于鸦片战争之前基督教就作为精神麻醉品输入了中国,最早是在两广一带流行。基督上帝在这一带还比较为人熟悉,因此,上帝教在这一地

区是有雄厚基础的。但是离开两广进入湖南、江西,特别是中原一带

省份时,情况就不同了。从中国传统的观念来说,一般都保守着拜鬼神尤其是拜祖先的习惯,很难轻易放弃。而“上帝”的说法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鸦片战争之后,外国的基督教更容易引起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情绪。因此,太平军进入湖南之后就应该逐步减少对天父天教迷信宣传,多宣传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革命理论。但太平天国的决策者却不懂得这个道理,沿途打倒一切偶像,连孔子、关羽、岳飞的庙宇都在内;把儒经当作妖书,禁止人民阅读。并强迫人民专拜上帝,这就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反感,也给了清统治者进行反动宣传的借口。太平天国的死敌曾国藩就把太平天国说成是外国教,并打起了捍卫孔孟的大旗,使大批文人士民及农民聚集到了他的旗下,组成了一支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的虎狼之师——湘军。这支部队的领导人多是一些熟识诗书且誓死捍卫封建主义的。故湘军成了扼杀太平天国的主要力量。

同时,拜上帝教又使太平军对帝国主义产生了幻想。本来太平天国是坚定不移地反帝国主义侵略的,但当外国侵略者虚伪地做出中立的姿态时,特别是宣称他们信奉的上帝与太平军的是同一个上帝时,太平军就受到了迷惑,称他们为“洋兄弟”(不排除确有真心诚意支持太平天国的外国友人)。李秀成攻松江青浦后再攻上海,就吃了“洋兄弟”的大亏。总而言之,拜上帝教这一宗教自始自终伴随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全过程,从它的兴起到它的灭亡。不好说功过是非,但起到的作用确实非常之大。在当时中国农民革命找不到更先进的革命理论做指导时,寻找拜上帝教这种宗教做精神支柱,恐怕也是一种聪明或无奈的选择吧。

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的产物,它和社会政治存在必然的联系。尤其是阶级和国家出现后,因追求阶级利益的需要,维持宗教自身存在和发展,促使宗教和社会政治联在一起,逐渐成为阶级统治的一部分。 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体现在国内方面的是宗教与民族国家的密切联系。 在世界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许多国家的宗教与历史的发展史密切相连的。宗教曾作为国家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而得到扶植和发展。在某些国家中也曾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民族内部的宗教斗争,甚至造成了民族的分裂。在当代社会中,宗教在政治舞台上虽然不能像以往那样起着主导作用站在舞台的前面,却仍然对许多国家的政治生活有着很大的制约能力。伊斯兰教对中东,佛教对东亚,天主教对东欧、拉美和菲律宾,锡克教和印度教对印度等地区的巨大影响是尽人皆知的。在现代形势下,宗教界强调“神学政治化”,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在宗教势力强大的美国,不少宗教组织关心政治,新教、天主教等在美国政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体现在国际方面, 首先是具有特殊的社会整合功能,它具有把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职位、不同思想风尚、不同政治态度、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年龄的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有共同信仰、共同崇拜对象、共同组织形式、共同教义教规、共同礼仪和活动方式的社会实体和力量。在国际上,信仰相同宗教的国家和民族有着较大的亲和力,易结成紧密的宗教政治集团,从而对世界经济政治产生影响。例如,1970年3月成立的“伊斯兰会议组织”有45个成员国,形成了伊斯兰国家集团。

其次,由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派别的不同而引起的矛盾和争执而导致国家或民族冲突,成为世界政治中的宗教政治冲突。例如,战后在印度由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宗教冲突的公开化,引起大规模流血事件,终于导致印巴分治。以及英·甘地夫人和拉吉夫·甘地的被刺身亡,都说明了印度宗教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和重要意义。长达八年之久的两伊战争,除了边界争端和民族纠纷外,则和该地区由来已久的伊斯兰教徒逊尼派和什叶派之争有关。 再次,资本主义国家常常利用宗教作为其侵略政策的工具。在19世纪,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东方的大举入侵,西方天主教传教士也涌到东方各国,有些传教士充当了殖民主义者推行殖民政策的先锋。当今罗马教廷对世界上的基督教徒继续发挥着宗教政治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罗马教廷还经常借“宗教自由”来干涉他国内部事务。 其四,在世界近代史上和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宗教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在近代民族解放运动中,有些宗教领袖以宗教为旗帜号召并组织群众,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侵略势力。例如,1810年墨西哥天主教神甫伊达尔戈等领导的反西班牙殖民主义侵略的斗争;1851年中国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以“拜上帝会”名义发起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是怎样的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是怎样的 太平天国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下面是分享的太平天国运动过程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天国运动过程太平天国运动是发生在公元1851年到1864年间的一场旨在推翻清王朝的农民起义,最后以天京沦陷告终。那么太平天国运动过程是怎样的呢? 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包括八个部分,分别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突围北上、定都天京、出师北伐、领军西征、天京事变和防御战。 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结了2万人在广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与杨秀清、冯云山等人组成了领导运动的核心人物。永安建制说的是1851年9月,洪秀全突围北上并成功占领永安,随后洪秀全开始封赏将士。突围北上说的是1852年4月5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没有攻占下桂林,转而去攻占全州,冯云山被炮弹击中死亡。到1853年1月,太平军已经攻占下武昌,2月又攻下九江、安庆等地。定都天京发生在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下南京,并在此定都,改称天京。出师北伐是1853年5月13日,林凤祥和地方官李开芳等人带领2万军队从浦口出发,经过安徽、河南、山西等地长驱北上,10月29日到达西南的静海和独流镇,并驻扎军队待援。领军西征是发生在北伐的同时,西征的军

队领导者是胡以晃、赖汉英等人,他们带领战船千余,军队两三万从天京逆流而上,开始西征。天京事变发生在1856年,杨秀清因为居功自傲,9月初被部下韦昌辉杀死。防御战过后,天京失守,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斗,它的性质也就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斗。 对于“反地方封建”这五个字中,“帝”指的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一种政治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掠夺领土或建立经济、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当时的中国在列强的眼中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所以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给了帝国主义承重的打击。 “反地方封建”这五个字中,“封建”指的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它指的是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夺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中国的清政府十分腐败,而且极其地懦弱,不断地被外国列强瓜分,所以一些农民阶级决定进行反抗。 所以在太平天国的性质里,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农民战斗,但是也这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因为农民阶级存在着局限性。 其实对于太平天国的运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它是一场旧式农民起义,二是它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这些都是史学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些人认为,当时的农民已经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了,所以他们具有资产阶级主派的特点,所以不同的人对太平天国的运动有着不同的见解,

选择题中的性质、本质与实质的理解

选择题中的性质、本质与实质的理解 性质是一事物区别它事物的特有属性。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 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按不同的标准本质可划分成不同的方面;本质经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关。而性质则是比较 稳定的,一般由历史事物的阶级属性或社会属性决定。 【举例说明】 1.美国内战的性质: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内战的实质: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之间争夺国家权力的战争。 2.鸦片战争的性质:对英国来说是一场非正义的殖民侵略战争; 鸦片战争的实质:英国为打开中国门户、把中国变成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掠夺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的实质;农民对封建暴政和外国侵略的激烈反抗。 4.1861年俄国改革的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1861年俄国改革的实质:农奴主对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经济实质);农奴主为防止矛盾激化、维持和巩固专制统治的挣扎(政治实质)。 5.拿破仑法典的性质: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拿破仑法典的实质;资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6.《权利法案》的性质:英国资产阶级的宪法性文件; 《权利法案》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限制国王权利、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法律文件。 7.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王安石变法的实质:北宋统治者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一次尝试。 实质(本质),是高考选择题中常用的术语,也是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到最棘手、最难把握的一类选择题。下面对实质(本质)这一概念及解题技巧予以阐述。 实质就是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本质隐藏于事物内部,比较稳定而深刻,它是通过现象也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表现来体现的,而有时现象中也有假象(用虚假的、歪曲的、颠倒的形式表现本质)。现象表现本质,本质决

宗教五大功能的具体作用

宗教五大功能的具体作用 宗教主要具有世界观功能、社会组织功能、协调稳定功能、道德规范功能、文化功能。 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的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特别在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制度转轨的阵痛和传统利益格局的被打破。当人们不能正确解释和改变自然与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不能驾驭自己的命运时,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适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庇护和寄托。因此,宗教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具有世界观的功能。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在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固的组织体系、典章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实后,宗教活动恢复为公开、合法的活动,宗教的组织功能又有所恢复和加强。例如在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宗教界一呼百应,踊跃行动,发挥积极的组织功能和作用。 宗教协调功能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宗教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说,在人们不能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时,宗教要求人们以百倍的虔诚,全身心的皈依,使人和天交相感应,以达“成事”,从而调适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又如宗教宣扬“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普渡众生”、“荣神益人”、“两世吉庆”、“爱一切人”、“敬畏上帝、尊敬君主”,调适人与社会的关系,宗教通过人们对于其命运和幸福的“来世”的向往和祈祷,为人们提供一种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通过宗教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 宗教道德在当今社会的积极作用:具有调节人心理的功能。宗教道德却可以用超自然力量安抚人们,调节他们紧张不安的心理。当人们向神灵祈求保护时,宗教道德给人以心理上的安慰并对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给予解释。有利于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宗教道德的一些准则、戒律,尤其是其禁欲等条例,虽然违背了人道原则,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却起到了:去恶从善、约束自己、利他的作用有利于协调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宗教大都主张仁爱、慈善、和平,宗教道德强调人对神的虔诚的信仰与敬畏,遵从神的禁忌、戒律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如佛教教义中明确规定了的“五戒”,犹太教中的“十戒”的不杀生、不偷盗等的戒规。基督教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十诫”和“信”、“望”、“爱”;十诫教人行善,止人做恶。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 历史上,宗教的文化层面往往使人们感知宗教的“真理”,因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以宗教为源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响,形成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所以说,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赵朴初居士说:宗教除了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以外,还具有文化性。宗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祖国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寺院宫观,保存了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史过程,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了宝贵的宗教文化。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使祖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延续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应该科学地对待宗教,认真研究和继承宗教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发挥宗教历史文化的社会功能。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当今世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巨大挑战,如贫富悬殊、道德堕落、信仰缺失、局部战争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宗教的功能和作用,倾听宗教界得声音。那么接下来我要论述一下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从其产生直至消亡,需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曲折的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宗教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何为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概念是什么。宗教的社会功能侧重指宗教自身所具有的作用于社会的能力。而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指宗教以其自身的功能对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宗教的社会功能是多样的,其源于宗教的复杂性以及其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的广泛性。其功能有1、宗教的世界观功能:宗教是人们认识宇宙、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一种意识形式,从而采取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因而宗教是一种世界观。在生产力还没发展,制度还不够完善,科学文化还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和改变自然和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不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其需要到宗教里去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调试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借以寻找精神上的庇护和寄托。故有世界观的功能。2、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如基督教、佛教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种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的组织体系、教条制度、经典教义和活动方式,形成了一批专门的宗教教职人员,通过各种宗教组织联系广大的信教群众,具有很强的社会组织功能。如救灾赈灾、希望工程等等。3、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其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是在人们不能够完全驾驭自然力量和社会,简单的说是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时,人们感到恐慌和绝望时,通过宗教的崇拜和礼拜仪式所表现出的脱离俗世的超然心理,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安全感和稳固的一致性。4、宗教的道德规范功能: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它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5、宗教的历史文化功能:历史上,每个阶段都会需要宗教来缓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故历史发展过程中总伴有宗教的身影,同时宗教对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历史都有一定的影响。形成了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 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是不同。就以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宗教的社会作用为例。宗教的社会作用:1、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社会主义时期,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与广大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界上层人士建立广泛的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合作,加强团结,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2、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中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不杀人、不偷盗、不淫邪等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所提倡的道德规范,可以成为调整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成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补充。 3、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可宣传我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独特的作用。此外,通过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宗教徒的联系,在爱国的基础上,为促进祖国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构想发挥了积极作用。 4、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宗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过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民族的信教情况各不相同。宗教对这些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道德、艺术乃至政治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因此,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故宗教有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宗教对人民和政治的影响

宗教对生活和政治的影响 摘要宗教是人类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人信仰的所在,精神的寄托。宗教指引着人们生活的方向,影响着国家政治的局势。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尤以基督教为最,基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宗教在美国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对美国政治产生巨大影响,以美国为例,更能形象地表述宗教对国家政治的影响力,而中国自古以来以儒家为主流思想,偏采各家所长,历史悠久,深入人心,更能有力地诠释宗教对生活乃至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政治 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产物,源于真宗教现象,产生于原始宗教以前,可以说是现今卯知人类意识活动最早的形态之一。而同时,宗教的形式也由最初的多神教发展到如今的一神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便是当今社会一神教的重要代表。 宗教——文化的一种,伴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轮回,已经深入到人的骨髓与血液之中,渗入日常的行为,观念,精神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西方的近代文明和近代科学就是在基督教的神学背景和襁褓之中诞生的。而中国文化的发展虽然没有这么强有力的宗教背景,但以儒家为核心的宗法性宗教在中国历史乃至现在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西方人的口头禅“God bless you”和我们的哭爹喊娘,呼天唤地都是宗教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正如救世主“耶稣”是基督教的代表,欧洲人常说的“天堂”和“地狱”来源于伊斯兰教;而我们常谈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则是佛教的基本教义。这些娓娓道来的话语都是宗教传播的结果。宗教带给我们的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生活中的信仰外,更多的则是一种观念,自由、平等、仁爱、宽容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 纵观三大宗教的起源,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点便是三大宗教皆是在社会处于极度黑暗动荡之中产生的。显而易见,在人经历无数次失败,不幸之后,感到悲伤、沮丧、颓废、甚至失去一切希望之时,就是人最无助的时刻,只有坚强地度过这一阶段,才能真正获得成功,正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样。然而最关键的则是坚定不移地度过这一难熬的时期,并不中途放弃或退缩,这才是最困难的。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复习:1.11 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考点集训【P182】 一、选择题 1.美国史学家魏斐德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才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D)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及评价的理解。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有外国侵略加剧(民族矛盾)、清政府加紧搜刮、自然灾害频仍、宗教因素、洪秀全个人因素等,故此题材料不充分,结论也不合理。此题应该选择D。A、B、C错误。 2.(2016一中)“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残奸宄落天罗;东南西北放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洪秀全在诗中表达了(A) A.反抗思想B.共和观念 C.民主主义D.平等主张 【解析】诗中表达的是洪秀全决心灭亡满清异族统治,以及对成功后全国升平景象的美好憧憬,但也浸透着一股浓厚的封建帝王思想。首先排除B、C两项,因为两项都与史实不符。其次,确定本诗歌的主题不是宣扬平等观念。所以排除D项。

3.考古工作者在某庭院墙壁上发现一太平天国时期的宣传标语:“天京天兵威如猛虎,汉口(现湖北武汉)胡儿(指满洲贵族)呆如寒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标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C) A.金田起义B.三河大捷 C.夺路西征D.挥师北伐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1851年广西的金田起义,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湖北武汉”,地点不相符,故A项错误;三河大捷发生于1858年,作战对象是曾国藩的湘军(汉族),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西征是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的,攻克了安庆、九江、武昌等长江沿线重要城市,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北伐是1853年定都天京后向北捣毁清王朝统治中心的军事运动,因粮草不足失利,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4.据《清代野记》记载:“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会试,各省士子到京者,不及往年之半……边省竟有全无一人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C) A.太平天国运动冲击B.清朝政治信誉扫地 C.内忧外患政局动荡D.科举制失去吸引力 【解析】本题关键是时间信息咸丰十年(1860年),那个时候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侵略,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所以往京城应试人数少。A不能解释“边省竟有全无一人者”,故排除。清朝政治信誉扫地要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故排除B;当时科举制还是有吸引力的,排除D。故选C。 5.钱穆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B)

概括太平天国历史过程

概括太平天国历史过程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 2、外国的入侵战争赔款、经济入侵(引申出太平天国反帝性质) 3、自然灾害两广地区严重(太平天国爆发于广西的直接原因)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社会矛盾发展了,危机加深了,从而导致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以反封建为主的全国人民大起义。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二、酝酿 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 (1)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引出思想特点)(2)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 (3)教义: ①“皇上帝”唯一真神论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③打倒“阎罗妖” 注意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 2、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准备) 三、兴起 1、金田起义1851年 2、永安建制(点出太平天国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3、攻占武昌 4、定都天京(正式与清朝对峙) 四、高潮 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①土地:不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②产品:圣库 ③评价: A、积极: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局限:太平天国追求的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生产。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是一种空想。平均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革命初期,农民无田无粮,平均主义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在革命初步成功后,农民分得部分田地,它又易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军事全盛 (1)北伐: (2)西征:鄱阳湖口大捷 (3)东征: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小结: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不堪压迫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1)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帝国主义的任务,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具备的。由于其反帝又反封,所以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2)近代的中国农民已经能够放眼世界,从西方寻找自己的思想武器。把西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用宗教形式宣扬反封建思想。 (3)颁布了前所未有的土地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尽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但明确的平均分配土地的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梦寐以求的愿望。 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尽管它有诸多新特点,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的革命指导思想,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因此它仍然是旧式农民战争的继续。它最终也不可能给中国指出光明前途.大事年表

美国宗教对政治外交影响

美国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美国是一个拥有近2000种独立的宗教或教会的大国。据统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美国人声称信仰上帝,超过一半的美国人称每天至少祈祷一次,百分之四十以上的美国人称每周至少去教堂参加礼拜一次。并且,当我们追溯美国宗教和文化传统时,会发现,“WASP”传统,在美国历史的优势地位保持了200多年。因此,说美国社会是世界上最具有宗教性的国家并不为过,进而,宗教对美国政治与外交势必产生相当程度上的影响。 最初乘着“五月花”号到达美洲新大陆的移民,多是为逃避宗教迫害或怀揣着宗教热情而来的,这使得美国在建国伊始就有很强的宗教性。并且,基督教的文化精神也深深影响了美国立宪建国的领导人,清教徒的思想中含有很强烈的幽暗意识,他们认为“神性至善,而人性本恶”,“道德沉沦的趋势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由此产生的自由宪政思想就是日后美国革命建国的一个重要思想源泉,使得这批立宪者制定出一部现实主义,以制衡为核心的宪法,为后世的美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第一款就谈到了宗教问题,规定“国会不得设立宗教或者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这两个分句分别体现了美国宪法针对宗教问题的两个基本原则: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然而,“美国历史却可以证明,彻底的政教分离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作为美国宗教传统的基督教新教一直在影响着美国社会。”而托克维尔也认为,美国人的政治制度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宗教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他说:“美国这样的政教分开反而让两者相辅相成。人在社会上有越大的自由,人就需要更大的自我约束,这种约束在美国就来自于个人的宗教信仰以及与宗教有关的道德价值观念。”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帮助了美国的统治者和立法者,使人民群众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得以更加注重“永恒的爱好,崇高的情感,和对非物质享乐的热爱”。 由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两个分句,只是单方面的,即它只限制了政府对于宗教的权力,而对于宗教不得干预国家政治,政府事务,国家教育等问题却丝毫没有涉及。因此,毫无疑问,第一修正案为以后的政教冲突以及宗教干预政治埋下了种子。 当宗教保守主义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事务和社会问题上时,就带动了宗教右派的发展,而这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宗教右派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事务。宗教右派通过基层活动,通过媒体舆论,国会游说,通过印刷品、广播、电话、互联网,通过与共和党联姻,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正在逐步增大。共同的利益使共和党同宗教右派走到了一起。从此,共和党得以获得牢固的选民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共和党在1980年,1984年,1988年连续三届大选的胜利。而美国多数州的州长和联邦国会多数议员也有共和党人所担任。宗教右派则从共和党这里得到了政治上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在联邦选举和立法机构的活动中,宗教右派的势力在逐渐增大,形成了一股势力强大的政治右派集团,直接影响着美国的内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 宗教右派宣传传统家庭价值,反对堕胎合法化,主张教育私有化和地方化,反对同性恋者的权利,反对政教分离原则,希望恢复基督教传统价值在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0级英教3班杨俊丽2010932107 最近恰处于五一放假期间,闲来没事儿,就把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前后后研究了一番。以下是我对这次运动的一些看法。 太平天国自1851成立起至1864年天京陷落,前后历时有14年之久。它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此次农民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人民英雄,也体现出了中国农民阶级在历史进程中,为探索怎样使人民更好的生存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本人十分欣赏太平天国反封建的运动,它体现出了农民阶级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敢于同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叫板,重重的打击了那些自以为是,因循守旧,不断的压榨贫苦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们。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提倡人人平等,男人和女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即使是女人也可以行军打仗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当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战功显著的女将军。同时,太天国时期,十分注重商业经济的发展,确实的为广大贫苦百姓做出了很多好事儿,因此,该运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照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可以说太平天国会发展的更加壮大,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该运动发展到后来却逐渐走向衰败,重要的领导人物相继遇害,直至天京的陷落,最后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究其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可归纳为两个要点: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在我看来,太平天国之所以未能推翻清王朝而造成最后失败,其原因无论是客观的、主观的,主要的、次要的,都曾在斗争进程中不断地具体的表现出来。以下是我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分析。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一直以来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问题。我们都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高中时历史老师就强调过,这个制度有两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旗帜、一个纲领,它通过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要实行农民土地的制度,所以,这是它革命斗争性最突出的表现,以及它把历代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要求最具体形象化、直观的展现在额、人们面前,所以它是一个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天朝农亩制

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影响和评价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8]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性质争议 编辑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而“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因此,“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18-19] 第二种,认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如郭毅生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如“杨秀清、萧朝贵、秦日昌等人便是无产阶级分子杰出代表”(此等人作者认为属于市民等级,编者注)。“因此,就不能不使得太平天国革命具有了迥异于以往单纯农民战争的许多特点,其中如政治纲领中提出的平等观念,否定专制神权和专制政权的思想,便带有较为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失败原因 编辑 太平天国运动丧失斗志和指挥失误 过早建都丧失锐气。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遂决定建都于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在太平军攻占武昌时,就存在着去向问题,北进河南则威胁清京,东下金陵则有可能形成割据局面。如今太平军已顺利攻占南京,同样又存在着去向问题。如果以南京为根据地,然后向北发兵,把战略重点放在推翻清王朝上,这样的话,太平军就应集中精锐部队及最有权威的将领进入河南、河北、山东,兵锋直指清廷,这当是太平军攻占南京的战略抉择之一。如果过早在南京建都,太平军必然以保卫天京的安全为目的来部署一切兵力,革命的进攻阶段就会停顿下来,锐气就会减退。因此,在南京建都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而这却是出自洪秀全、杨秀清的意愿。太平军离开广西之后,便有“取金陵为本”之议。杨

宗教在艺术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所谓宗教,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艺术则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源于准宗教形象,最早的宗教形象是旧石器时代洞穴壁画的野兽图像遍布被利器刺伤的痕迹。由此可以看出,宗教初始就是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宗教艺术也是最原始的艺术。 宗教与艺术如同双生花,不仅在历史上紧紧盘绕在一起,在社会中也形影不离。当宗教落于萧条地位时,艺术便成为了撑起宗教地位的支柱,相对应的,当宗教信仰达到巅峰时,艺术建筑数量也会增加,这种情况在西方基督教中显得尤为突出。10世纪后,西欧进入一轮兴建教堂的热潮中,人们普遍把10至12世纪的教堂建筑称为“罗马式建筑”,因为它所用的穹顶与罗马式的拱门十分相似。它的特点是体积庞大,墙体厚重,圆形拱顶,教堂中央的交叉拱顶,拱立墙壁的大塔柱等。而这一时期出现这样的建筑,正是因为经过10世纪的灾难后,欧洲人口稳步增长,信徒数目增加,原来巴西利卡建筑无法适应大量信徒聚集的要求。人们开始修建拉钉十字架形的教堂,教众可以直接从中央会场进入教堂,在十字架形的交口处,在教堂顶部汇合成一种交叉拱顶,在教堂的祭坛上则放着圣徒们的骸骨。12世纪,教堂建筑又开始出现了哥特式风格。所谓哥特式,Gothic,意为“蛮族人的”,乃文艺复兴时的人们对于这一建筑形式的讽刺。虽然它延续了罗马式建筑的风格,但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教堂空间更明亮,空间更大。到了13世纪,哥特式教堂已经成为西欧教堂建筑的主流。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或“石头的艺术”,遍

地建造的这些教堂永久的改变了欧洲的文化景观,是基督教在欧洲发展成熟的外在标志。而在16世纪的后半叶,在一些宗教建筑中,明显可以看出对于豪华繁缛的室内装饰的追求和热衷,正如苏斯特里斯所建筑的慕尼黑耶稣会的圣米切尔教堂那样,内部带有古风意味的代替了中世纪教堂集簇性的立柱,与哥特式的拱门相交辉映的是布满墙面的各种绘画,浮雕等建筑物。 就连尼德兰宗教革命也与艺术脱不了干系,尼德兰画派初期绘画有比较浓郁的宗教气息,严肃、静穆、板滞。受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影响,初期以后描写现实主义世俗生活绘画渐渐增多,最终形成尼 德兰风格画和早期团体肖像画。希罗尼穆斯·博斯正是尼德兰画派 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那时一般尼德兰 画家特别注意平整细腻的画风,注意形象的如实表现,博斯却往往 通过幻想的漫画式形象,如老鼠、猴子,妖魔鬼怪或半人半兽影射 诸如天主教主教、高级僧侣、神学家、封建主等人物,对他们进行 了辛辣讽刺。他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绘画风格,冲破了尼德兰传统绘 画中虔诚肃穆的宗教气息,站在进步的人文主义立场上,把批判的 矛头主要对准了天主教会,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情绪,也是尼德兰 新旧教派之间激烈斗争的一种表现。尼德兰画派在后期的宗教题材 的作品中渗入了浓重的民间气息和世俗成分,写实的艺术手法,被丹纳评价为“在基督教思想指导之下的文艺复兴”,还有人这样说过,”尼德兰的画家表现了因适应人生而怡然自得的人“。这派的主要优点还有美妙的色彩,强烈的装饰性,以及对局部细节的刻画。在勃良第

论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论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摘要: 宗教与国际政治二者是久已存在的社会现象。在当今这个大的国际环境中,和平是主题,但部分地区仍然冲突不断,有些冲突表面上看属于宗教冲突,如中东的巴以冲突、伊斯兰世界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时下愈演愈烈的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等。在这篇论文中,将从宗教概述、传统宗教的复兴、宗教的国际化、宗教的异化、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宗教因素等方面论述宗教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从而寻找走向和谐世界的道路。 关键词: 宗教国际政治概述复兴国际化异化宗教冲突和谐 参考文献: 1、张战、李海君:《国际政治关系中的宗教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和无神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金宜久主编:《当代宗教与极端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张家栋:《恐怖主义论》,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7、蒲宁、陈晓东:《国际冲突研究》,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宗教多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观念和组织的有机结合体,而国际政治则是国际体系产生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包括国际关系运行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在内的社会系统和格局。“9·11”事件之后,宗教因素是驱动国际政治发展、演进的一股重要力量,并引起国际局势的剧烈波动。一方面,宗教极端主义登上国际舞台,国际政治角色发生了变化,国际冲突有了新形态,国际安全面临新威胁;另一方面,对宗教问题的态度、处理方式又推动国际关系的重新组合、地区政治、安全局势的不断演变,以及大国国家战略的再次调整。在某些时候,宗教既能充当国际政治的主体,又能充当国际政治的表象。宗教对国际政治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一)宗教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有如下定义:以超自然的神秘形式来歪曲地反映主观世界,是唯心主义的一种思想体系,都相信和崇拜幻想的、超自然的神灵,都认为物质世界和人的生死、命运由神主宰等。每种宗教都有与宗教信仰中的上帝和诸神有关的一套教义和信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繁琐的宗教仪式,通过这些仪式表达其信仰。这样的仪式往往在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时举行,如生与死、成年、结婚。有组织的宗教对于人类社会既有极大的反面作用也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宗教在改革社会弊病、解除贫困、团结人民,在促进艺术、教育和医疗的进步上具有巨大的力量。但宗教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怂恿迫害异见者,支持殖民主义和剥削以及妇女解放。 世界上没有一种现象像宗教这样包罗万象:它既是实体的,又是虚拟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实践的,又是唯心的;既是积极的,又是消极的。世界上没有一种遗产像宗教这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原始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1、阶级矛盾尖锐——主要原因(引申出太平天国的主要矛头:反封建) 2、外国的入侵战争赔款、经济入侵(引申出太平天国反帝性质) 3、自然灾害两广地区严重(太平天国爆发于广西的直接原因) 经过鸦片战争,中国的社会矛盾发展了,危机加深了,从而导致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以反封建为主的全国人民大起义。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长期以来不断激化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刺激下的总爆发。 因此,我们可以说:“太平天国运动是鸦片战争炮声的回响”。 二、酝酿 1、洪秀全创拜上帝教(思想发动) (1)思想来源:西方基督教、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引出思想特点)(2)著作:《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原道救世歌》 (3)教义: ①“皇上帝”唯一真神论 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③打倒“阎罗妖” 注意比较拜上帝教与基督教思想的不同,从而分析其反封建性。 2、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准备) 三、兴起 1、金田起义1851年 2、永安建制(点出太平天国有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3、攻占武昌 4、定都天京(正式与清朝对峙) 四、高潮 1、《天朝田亩制度》——革命纲领 ①土地:不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②产品:圣库 ③评价: A、积极: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阶 级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思想结晶。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局限:太平天国追求的是一种落后的小农生产。平均主义不切实际,是一种空 想。平均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革命初期,农民无田无粮,平均主义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但在革命初步成功后,农民分得部分田地,它又易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2、军事全盛 (1)北伐: (2)西征:鄱阳湖口大捷 (3)东征:攻破江北、江南大营 小结: 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不堪压迫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这次农民战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1)在反封建的同时承担了反帝国主义的任务,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具备的。由于其反帝又反封,所以它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灭,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所不曾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的社会功能 宗教作为社会实体的特殊性:不仅有其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有其特殊的经济基础,并发挥着特有的社会经济功能。这些功能不仅在宗教经济中运转,而且对世俗社会有一定的甚至很大的影响。 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宗教意识、宗教组织、宗教礼仪、宗教政治和宗教文化等功能性作用的发挥,都要以宗教实体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宗教组织体系的构建、宗教意识的传播、宗教设施建设、宗教事务活动等都建立在经济实力基础之上。宗教实体经济力量的大小是衡量宗教实体社会势力大小的主要标志。 宗教经济是宗教活动的基础。一切宗教都会因其经济的兴旺而发展,因其经济实力的衰退而削弱,因其经济力量的丧失而消亡。宗教发展的历史本身就证实了这一点。世界三大宗教所具有的国际性社会实力与它们所具有的雄厚经济实力分不开。宗教的经济基础通过宗教的经济集资和积累来实现。它以崇尚上帝和神明的神圣事业作为集资的动力标记,从而与一般社会集资方式完全不同。宗教经济的集资方式多种多样: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资助和捐赠、教徒的布施和奉献、宗教的课税和募捐、宗教服务集资和宗教投资经营等。其中,政权机构和社会集团的经济资助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甚至较强的政治性。政权机构的资助主要着眼于运用宗教的认同功能和整合功能来维持和稳定现存的社会秩序;社会集团的资助主要着眼于扩大和增强其集团的社会影响和实力。这两种资助是宗教实体最为稳定和可靠的重要经济来源。这种情况在神权制、国教制和政教合一的国家中最为突出。 宗教经济的消费功能。宗教经济的集资和积累只是宗教社会实力的静态量度标记;其动态实力通过宗教经济的消费来实现。宗教经济的消费包括:宗教机构开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宗教社会服务开支。 宗教机构开支。宗教机构是宗教群体及其一切宗教活动有序化的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其完备性必然带来巨大的消费面,与经济消费功能的发挥有密切关系。天主教罗马教廷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完备的宗教组织系统和指挥系统,就在于它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来支付其庞大的消费开支以组建自身。 包括宗教器物设施在内的宗教文物与具有宗教艺术的活动场所是宗教实体化的重要一环。宗教器物设施的壮观、宏伟和完备与否是宗教社会实力体现的外观标记,是扩大宗教影响所必要的宗教经济消费。这不仅是一笔十分庞大的消费性开支,而且也是固定资产的积累。宗教事务活动开支。其中包括教内管理的日常事务、宗教神职人员的修持费用、教徒的宗教活动、教外的社交活动和宗教的发展活动等。如果说,宗教机构消费和宗教器物消费使宗教机体得以组建,那么,宗教事务活动的消费是起动宗教机体的活力。 宗教社会服务开支。其中包括慈善事业的社会服务、文化教育事业的社会服务以及其他社会公益事业的服务。宗教的社会服务是宗教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于树立宗教的“博爱”、“慈悲”、“仁慈”的良好形象十分重要。宗教社会服务的消费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种纯粹的宗教经济消费,但实际上它与其它因素相辅相成。这种消费反过来就是一种社会经济资助的反馈力量,宗教系统可以从各种社会集团和个人的捐赠中得到大量的经济资助。 宗教经济的行业功能。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对社会经济有两个主要影响:行业性的、政治性的社会经济影响。宗教行业经济是一种以侍奉上帝、神明和鬼神为核心的行业性经营活动。它包括神像圣像、圣书经书、神具圣具、宗教服饰、宗教装饰、宗教用具等的生产和销售的经营活动。这为人类社会的经营活动增添了一个特殊领域。与此同时,根据宗教经济积累和消费的需要也会抑制某些行业性经营活动,这主要是由宗教的禁忌习俗所引起的。 当宗教经济的积累和消费超过了社会总体经济所能承受的量度后,就会产生政治性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社会财富大量积集于宗教教团而不能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甚至会导致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因此,宗教实体的经济积累不能超过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