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力的分解导学案

力的分解导学案

力的分解导学案
力的分解导学案

3.5力的分解

第14周 第 课时,共 2课时 星期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4.会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重点:1、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 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预习学案

一、力的分解:

1、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 。(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2、求一个力的 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同样遵守 。

4、把一个已知力F 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F 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 的两个分力。在不同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个力,可以产生几个不同的效果,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 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所以一个已知力要根据力的实际 。(课本第64页图3.5—2)

探究学案

二、力的分解的一般原则

1、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2、将一个力沿着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叫正交分解。 自主探究1、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a 的斜面上,物体并没有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应怎样将重力分解?两个分力的大小与斜面倾角有何关系?

得出结论, F 1和F 2的大小都与斜面的倾角关系: 3、总结 正交分解的一般步骤

合作探究1: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光滑小球被竖直挡板挡住而静止在斜面上,求重力 mg 的分力。

合作探究2如图3.5-7,倾角为15。的斜面上放着一个木箱,100N的拉力F斜向上啦着木箱,F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分别以平行与斜面和垂直斜面的方向为X轴和Y轴建立坐标系,把F分解为沿着两个坐标轴的分力,试在图中做出F X 和 F Y ,并计算他们的大小

三. 一个力按要求分解,解的情况(学生了解即可) 1、已知合力与一个分力的方向,求另一个分力,

2、已知合力与一个分力的大小,求另一个分力

四、矢量相加的法则

1、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普片适用的法则,矢量与标量的区别在于运算的法则不同。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守 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 相加的物理量。

2、三角形定则: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简化,于是得到三角形定则。

总结;矢量加法运算遵守 例如 等都遵循矢量运

合作探究3

1.如果三个力的矢量线段恰好能顺次连接构成一个闭合的三角形,则它们的合力是多少?

2.一个小球在一秒内在水平方向上向右发生4m 的位移,同在这一秒内他下落了5m 。作图表示这个小球的位移方向,计算小球的位移大小

检测学案

1.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比它大的分力 B .一个力可分解成两个大小跟它相等的力

C .如果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确定,那么另一个分力就是唯一的

2.为了行车方便与安全,高大的桥要造很长的引桥,如图3—5—6其主要目的是 ( ) A .减小过桥车辆受到的摩擦力 B .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

C .减小过桥车辆对引桥面的压力

D .减小过桥车辆的重力平行于引桥面向下的分力

3、用两根轻质的绳子AB 和BC 吊一个0.5kg 的灯如果BC 绳处于平,AB 绳与水平夹角为60°,求绳AB 和BC 所受的拉力。(g =9.8N/kg )

4、如图所示, AO 、BO 两根绳系住电灯,AO 绳与顶板间的夹角为450,绳BO 与顶板间的

夹角为300,绳BO 对灯的拉力为F=20N ,请将此拉力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进行正交分解, 并求两分力。。

课后小结与反思

五.课堂小结(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重点)

六 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 1 优 2 良 3 差

教师评语

力的分解导学案.doc

东台市三仓中学导学案 3. 5力的分解 高一?物理备课组2013/11/23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力的分解耍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4.掌握矢量分解的方法 【学习重点】 1、在具体问题中正确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同样遵守或o 3、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在实际问题中,要依据力的分解。 4、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合成时遵从定则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5、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一、力的分解 (阅读教材P64页完成下列问题) 1、拖拉机对耙的拉力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也就是说,拖拉机实际拉耙的力F可以用两个力片和灼来替代。 那么,力4和尸2就叫做力F的力。那么,求一个实际的力的分力就叫做力的o 3、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4、如图一个己知的力可以分解成多少对不同的共点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 (由于分力与合力相互替换的前提是相同作用效果,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实例。 二、力的分解的实例(力的分解原则: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1、对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G分解 (1)重力G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重庆市萱花中学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重庆市萱花中学高中物理 3-5 力的分解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难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通读教材,勾画并熟悉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再完成教材助读中设置的问题,依据发现的问题,再读教材或查阅资料,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限时20分钟。 课前预习 一 1、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___________。 2、力的分解是_____________的逆运算,同样遵守_____________定则。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行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_____________,就表示力F的两个_____________。 3、在不同情况下,作用在物体上的同一个力可以产生_____________的效果,如果没有其他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_____________平行四边行,也就是说,同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_____________的分力。 二 1.将一个8N的力分解成两个分力,下列各组值不可能的有 A. 1N和10N B. 10N和10N C. 10N和5N D. 20N和20N2.关于力的分解,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个力可以分解成两个比它大的分力 B.一个力可分解成两个大小跟它相等的力 C.如果一个力和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确定,那么另一个分力就是唯一的 D.如果一个力以及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这两个分力就完全确定了 3.放在斜面上的物体,所受重力G可以分解使物体沿斜面向下滑的分力G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分力G2,当斜面倾角增大时() A. G1和G2都增大 B. G1和G2都减小 C. G1增大,G2减小 D. G1减小,G2增大 课中探究 一 1.物体的受力分析中合力和分力到底怎么区分? 2.力的分解的实际效果怎么确定? 3.力的分解的唯一性有哪些情形?

高一物理-第六节 力的分解学案

第六节力的分解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知道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理解力的分解原则,会正确分解一个力,并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求分力. 3.知道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正交分解法求合力. 1.合力和分力: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产生的_____________,那么这一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_________,那几个力叫做这一个力的_________. 2.根据_______________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 3.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________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4.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___________,同样遵守力的 _______________.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F可以分解为 _________对不同的分力.通常情况下按力的 _______________去分解力. 5.力的正交分解法: 将一个力沿着_____________的两个方向分解的方法. 如图所示,建立直角坐标系,把F沿x、y方向进行分解,则 F x=_________,F y=__________.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合力大小、方向,则其分力必为确定值 B.已知两分力大小、方向,则它们的合力必为确定值 C.分力数目确定后,若已知各分力大小、方向,可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总的合力D.若合力为确定值,两分力方向已知且成一定夹角,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一定可以求出这两个分力的大小 7. 如图所示,灯的重力为G,绳OA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求绳 OA 上的拉力T A= , OB上的拉力T B= . 8.将一个有确定方向的力F=10 N分解成两个分力,已知一个分力有 确定的方向,与F成30°夹角,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6 N,则在分解时 () A.有无数组解B.有两组解C.有唯一解D.无解 一、力的分解 [问题设计] 根据平行边形定则作出图中力F的两个分力,然 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少对不同 的分力呢? 2.力的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是什么? [要点提炼] 1.力的分解的运算法则: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分解为____________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3.力的分解有唯一解的条件: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一个已知力可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教学对象分析: 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作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意识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依据如下:学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应用“等效思想”解决问题。虽然已学“力的合成”,但对“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会感到困惑。因此在“等效思想”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学生往往感到抽象,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首先以提起木块简要复习力的合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出发,使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合成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通过知识的前后比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让学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已知分力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使用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物体原来的受力情况。 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上采用实验、讨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例举例题按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索—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猜想、实验探索环节由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充满激情地主动学习。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如图1所示,用两根绳将 木块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对 木块的拉力分别是F1、F2;也 可以用一根绳子把木块悬挂起

力的分解_学案1

A B C 图3-5-1 力的分解 【学习过程】 一、要点导学 1.本节学习力的分解的规则以及矢量、标量的概念。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将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是本节的重点,而三角形法则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到的,熟练应用矢量的运算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力的分解。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3.既有 ,又有 ,并且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法的物理量称作矢量。除力外,如位移、 、 等也是矢量。 4.两个分矢量首尾相接,剩余的尾首相连的有向线段就是合矢量,它恰与两分矢量的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这个方法称为三角形法则,它是平行四边形法则的简化。如图3-5-1 二、范例精析 例1.质量为 10㎏的物体放在倾角为 30°的斜面上。用图示法求出重力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分力( g=10N/㎏) 解析 本题的情景如图3-5-2所示。 选取标度为1㎝代表50N 。以重力G 为对角线作平行四边形,分别测量代表G 1和G 2的两邻 图3-5-2 50N G

边的长度,得G 1= 1cm 1.0cm N 50? =50N ;N G 871cm 1.73cm N 502=? =。 拓展 应用图解法时应该注意标度要定得合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要平行,线段要细而直。边长的测量要估读到毫米后面一位。 例2.如在图3-5-3所示的支架悬挂一个重力为 的灯。支架的重力不计。已知 、 、 的长分别为 、 、 ,求支架两杆所受的力。 解析:在支架的 端悬挂电灯后,使支架的两根杆受到力的作用。由于支架的 、 两 端与墙壁是绞链连结,因此作用在杆上的力是沿杆的方向。但杆受的是拉力还是压力,需要通过实践来判断。可以设想,若将杆 换成弹簧,则弹簧会被拉长,表示此杆受的是拉力。 若将杆 换成弹簧,则弹簧会被压缩,说明此杆受的是压力。这就是灯对支架 端拉力的 两个分力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判断出两个分力的方向,那么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很容易得出杆 受到沿杆向外的拉力: 杆 受到沿杆向内的压力 拓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图后,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来求解。一 般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如本题),也可利用三角函数。例如如图3-5-4所示, AB 是一轻杆,BC 是一轻绳。在B 端施加一作用力F ,F 的大小为100N 。方向竖直向下。求:轻绳和轻杆上所受力的大小。(轻绳与墙壁的夹角为60o ) 图3-5-3 F 1 F 2 T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义乌中学王树民一.教学目的 ㈠课标内容 ㈡教学要求

二.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本节课把物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和设计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达成教学目的。 ㈠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的大小。 ㈡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的依据、力的作用效果的确定及运用数学知识求解具体问题(2)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学情分析 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

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和多媒体课件及DIS系统,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也有一定的困难,应适当放慢速度,培养学生作图的规范性。 四.教学过程 ㈠教具: 重物、钩码、支架、细线、电子秤、滑块、薄木板、DIS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模拟帆船、电风扇、实物展示台 ㈡教学过程的师生行为表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代替,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2.难点: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课前准备 铅笔、细绳、重物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呢? 二、复习回顾 什么叫合力? 什么叫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新课教学 1.力的分解 (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2.思考: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若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4.实际情况中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情景1:木匠利用刨子刨木头,对木匠对刨子的作用力进行分解 情景2:人力拉扯车时,人习惯用斜向上的拉力去拉车子,对人对车的拉力进行分解

高中物理 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材及学情分析 新人教版必修1

3.5 力的分解 1 教材及学情分析 力学是整个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学好力学知识不仅是解决有关力问题的根本,而且是进一步学习其它物理知识的基础,而在力学中,力的分解又是分析解决力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困难的原因:一是不知一个力如何进行分解;二是不清楚分解后的分力与合力究竟是什么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处理好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 2 设计思想 (1)渗透物理学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这节课在设计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和遵循的规律,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初步掌握由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力的方法,运用力的分解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等效替代的思想。 (2)参与探究实验,尝试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合作探究过程,领略科学探究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关注物理与生活相互联系,感受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及物理世界的和谐联系。 4 教学重点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按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5 教学难点 力作用效果的确定,力的分解。 6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里有一个钩码,可用一根细线提起,可用两根细线提起,哪种情况细线容易被拉断。演示用一根细线提起来,再将此细线穿过钩码,两端上提分开,细线断了。以此激活课堂。 2.力的分解概念 学习力的分解,自然会感觉到分解和合成有什么联系?力的合成是几个力的效果用一个力代替,一个力也可以用几个力代替作用效果。

《力的分解》导学案1

第三章相互作用 5 力的分解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通过实验理解、体验什么是力的作用效果. 3.掌握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5.会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自主探究 1.叫做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 3.在没有限制的情况下,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的分力. 4.把两个共点力中的一个平移,使它们首尾相接,再用一个有向线段与两个力连接成一个三角形,第三边就是,这种把两个矢量首尾相接从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叫做. 5.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的物理量叫做.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 合作探究 一、力的分解 活动探究: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方向. 用斜向上的力F拉物块,观察电子秤的示数变化. 说明:(1)观察现象,可以看到测力计示数变小,并且物体要向右运动. (2)电子秤的读数减小,表示力F的一个分力竖直向上;物块水平滑动,表示力F的一个分力水平向右. (3)根据作用效果画平行四边形分解力F. 思考讨论下列几种情况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并根据效果分解斜面上物体的重力G. (1)放在水平支持面上的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是;

(2)靠在竖直墙上的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是; (3)猜测放在斜面上的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是. 拓展延伸:高大的桥为什么需要很长的引桥? 1.在对力进行分解时,可以根据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2.分解力的一般步骤: (1); (2); (3); (4). 二、矢量相加的法则 1.位移的运算:如图所示,一个人从A走到B,发生的位移是x AB,又从B走到C,发生的位移是x BC.画出人在整个过程中的位移x AC. 2.速度的运算:一发炮弹以速度v沿与水平方向成θ角发射,该速度的水平分速度v x=;竖直分速度v y=. 3.三角形定则的推演过程: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的性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用更简单的力的三角形定则来代替. 4.矢量与标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遵从的运算法则不同,矢量相加遵从;标量求和按照. 课堂检测 1.关于合力与其两个分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合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B.合力的大小一定等于两个分力的代数和 C.合力可能小于它的任一分力 D.合力大小可能等于某一分力的大小 2.如图所示,重为G的物体静止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将重力G分解为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1和平行斜面向下的力F2,那么( ) A.F1就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方向与F1方向相同,大小为G cosα C.F2就是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 D.物体受到重力、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静摩擦力、F1和F2共五个力的作用

力的分解学案

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学案 一、力的合成,力的分解 二、力的分解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分解。 画出力F 或重力G 的分解示意图并求出分力的大小。 例1: 例2: 练习1: 练习2: F 三、课后探究设计: 给你一段棉线,一把刻度尺,一个质量已知的重物,试设计一种实验方案,测出次棉线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过关训练] θ A θ G θ θ F α G

G 1.如图所示,力F 分解为两个分力F 1和F 2则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 A .F 1和F 2的合力是F B .由F 求F 1和F 2叫做力的分解 C .由F 1和F 2求F 叫做力的合成 D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重为G 的物体在倾角为 α 的光滑斜面上下滑, 受到斜面的弹力F N ,如图所示,设使物体沿斜面下滑 的力为F 1,则( ) A .F 1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 B .F 1=G sin α C .G 分解为F 1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F 2 D .物体受到G 、F N 、F 1和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F 2的作用 3.如图所示, 一重为G 的球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用一个 光滑挡板把球挡住,挡板在竖直方向,求斜面和挡板各自所受 的弹力。 4.如图所示,AO 绳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BO 绳刚好水平。 请将灯对O 点的拉力F 实行分解,并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5.如右图示,一个半径为r ,重为G 的圆球被长为r 的细线AC 悬挂在墙上,将球的重力依据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实行分解,并 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F 1 o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一个已知力可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教学对象分析: 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作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意识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依据如下:学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应用“等效思想”解决问题。虽然已学“力的合成”,但对“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会感到困惑。因此在“等效思想”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学生往往感到抽象,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首先以提起木块简要复习力的合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出发,使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合成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通过知识的前后比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让学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已知分力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使用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物体原来的受力情况。 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上采用实验、讨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例举例题按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索—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猜想、实验探索环节由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充满激情地主动学习。

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精品导学案:3.5力的分解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力的分解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分解,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 2.知道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都是矢量运算法则. 3.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学习重点】 1.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 3.正交分解法. 【学习难点】 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和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运算. 【方法指导】 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自主归纳 【学习过程】 任务一、力的分解 (阅读教材p64页完成下列问题) 1、拖拉机对耙的拉力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分别产生的,也就是说,拖拉机实际拉耙的力F可以用两 个力 F和2F来替代。那么,力1F和2F就叫做力F的力。那么,求一个实际的力的分力1 就叫做力的。 3、为什么说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如图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多少对不同的共点力?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研究一个力的分力呢? (小组讨论)

(由于分力与合力相互替换的前提是相同作用效果,所以在分解某力时,其各个分力必须有各自的实际效果,比如:形变效果,在这个意义上讲,力的分解是唯一的。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来分析几个实例。 任务二、力的分解的实例(力的分解原则: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1、对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上拉力F的分解 (1)拉力F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两分力大小分别是多少?(运用三角形知识求解) 2、对放在斜面上物体的重力G分解 (1)重力G产生哪两个作用效果? (2)两分力大小分别是多少?(运用三角形知识求解) 做一做:1、如图所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 A.重力、下滑力、支持力 B.重力、下滑力、支持力、静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静摩擦力 D.以上都不对 3、三角支架悬物拉力的分解 (亲自做实验体会)让学生用铅笔支起图中的绳子,可以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手指受到的是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压力,由此体会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从而正确画出分力的方向。

力的分解学案与课后测试题

力的分解教案与课后测试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从力的作用的实际效果出发进行力的分解,掌握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 4.会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作图法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 5.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分力。 学习重点: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会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学习难点: 力的分解的定解条件的确定。 主要内容: 一、分力 几个力,如果它们共同产生的效果跟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则这几个力就叫做那个力的分力(那个力就叫做这几个力的合力)。 注意:分力与合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其相同之处是作用效果相同;不同之处是不能同时出现,在受力分析或有关力的计算中不能重复考虑。 二、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把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F1和F2。 2.力的分解的特点是:同一个力,若没有其他限制,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力(因为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通常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才有实际意义。 3.按力的效果分解力F的一般方法步骤: (1)根据物体(或结点)所处的状态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3)根据两个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4)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利用学过的几何知识求两个分力的大小。也可根据数学知识用计 算法。 例如,物体重G,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时,重力常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Gsinθ(表 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效果)和垂直斜面向下的分力F2=Gcosθ(表示重力产生的使物体紧压斜面的效果) 【例一】在倾角θ=30o的斜面上有一块竖直放置的挡板,在 挡板和斜面之间放有一个重为G=20N的光滑圆球,如图所 示,试求这个球对斜面的压力和对挡板的压力。 三、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和力的分解的定解问题 将一个力F分解为两个分力,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是以这个力F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 对角线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无附加条件限制时可作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这说明两个 力的合力可唯一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不是唯一的。要确定一个力的两个分力,一定有定 解条件。 1.对一个已知力进行分解的几种常见的情况

力的分解(学案)

力的分解(学案) 必修一力的分解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说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知道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力的分解:几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原来_____________ 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_____________ 叫做力的分解. 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______ 、____________ 的分力。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样分解,要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 。 既有_______ ,又有__________ ,相加时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__________ 的 物理量叫做标量.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过程与方法 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养成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重点难点力的分解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什么叫做力的分解? 如何得到一个力的分力?试求一水平向右、大小为的力的 10N 分力。 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是什么关系? 合作探究 农田耕作时,拖拉机斜向上拉耙。 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的,这个力产生了两个效

果;一方面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方面同时把耙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也就是一个力产生了两个效果。 如果这两个效果是由某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使耙克服泥 土的阻力前进的效果是由一个水平向前的力F1产生;把耙 往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的效果是由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产生的。那F1、F2与拉力F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一种等效关系,也就是说是分力与合力的关系。 通常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精讲点拨 思考分析:如图:将一木块放到光滑的斜面上,试分析 重力的作用效果并将重力进行分解。 实例探究 一个力,如果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已经给定,分解结 果可能有种 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 有1种。 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已经给定,另外一个分 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 答案:3种 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N与该力的夹角为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完美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们的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坚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拉车,平面,斜面,三角支架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型;导学案;探究体验,合作讨论。 【教学目标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应多元化。结合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初步了解正交分解法。 (4)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在具体情况中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 引入: 创设情境:将课堂延伸到户外,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我们的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认为车很难拉动,“拉动双车”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亲身参与或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可以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愿望,调动

内在学习的动力。 同时从这个具体问题很自然地提炼出“等效”思想和“分力”的概念,轻松地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一气呵成地引入课题《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概念形成和问题提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怎样进行力的分解,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具体做法怎样?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学生较易完成,而对于逆运算——力的分解用平行四边形来完成,我们认为:不能只说,而要让学生做起来,在“做”当中做好准备并且在“做”后发现问题——力的分解有无数种可能。 对于问题探究:如何确定力的实际效果,教学中设计三个模型,层层递进。 模型一:放在水平面上物体所受斜向拉(或推)力F的分解 模型二、放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G的分解 模型三、三角支架拉力(悬绳拉力)的分解 前两个模型普遍且典型,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直接地观察,独立尝试分解过程,教师对分解过程规范示范,同时训练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好物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三角支架模型,学生接触不多,经验缺乏,受力学结构的干扰,学生进行拉力的分解时,难在“确定效果”上。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利用前面所学进行分解,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激发新的思考。然后创造条件,利用身边的三角支架亲身体验效果。通过体验,确定效果,纠正错误认识,通过交流,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再将支架变形,鼓励学生猜测效果,究竟对不对,教师用自制教具“三角支架结点拉力效果显示仪”来验证。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在这一过程中主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力的分解的应用。让学生意识到物理既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既消化理解新知识,有主动将理论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为此设置两个递进的问题 (1)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 (2)为何单手可以拉双车? 作为呼应和反馈检测,请知识储备、研究能力已具备的学生解释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 课堂小结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学 设计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力的分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 物块,橡皮筋,弹簧秤,铅笔,细线,钩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汽车自动上下坡视频 【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把一个重物悬挂在橡皮筋上。 1、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2、重物对橡皮筋竖直向下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3、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 1和F 2 来实现?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我们是否可用分别沿两条橡皮筋伸长方向的的力共同作用来达到同样的效 果。即:F 1和F 2 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F? 如果F 1和F 2 作用的效果和F作用的效果相同.F 1 和F 2 就是F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 程).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从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板书】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过渡引言]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如图所示小球所受重力G效果如何?从重力G的作用效果来看如何分解重力?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案《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通过观察与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学会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会用力的分解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此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力的表示及分类、力学中的三种力、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学习力的合成时学生已有所了解,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 矢量是完全不同于标量的一类物理量,它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力的合成与分解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等矢量的学习、为牛顿定律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基础之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已经对力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力学中 常见的三种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初步学会了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力学问题,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设计思想 1.课时安排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础及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认知难度,笔者将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处理,把“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作为该节的第一课时内容。 2.两类知识及教学策略 按照现代认知派关于知识的分类,笔者将本课时的新授知识和需 要用到的原有知识分类如下: 陈述性知识: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的概念──已知合力求分力。 其中力的分解的概念是新授课的陈述性知识。 对于陈述性知识,笔者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是: 程序性知识: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的方法。 应用几何知识计算分力。 应用力的分解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力的分解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或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领会“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2)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猜测与探究享受成功的快乐。 (2)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3)小组合作意识。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用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力同时拉小车,指针又到原来的位置) 用水平方向的力和竖直方向的力共同作用来拉小车,两个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的位置是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

我们用水平方向的力F1和竖直方向的力F2来代替拉力F的作用效果,那么F1、F2就叫力F的分力。前面我们学过,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力 的分解呢? (学生回答) 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中的对角线表示合力,两邻边表示分力,也就是说,F作为对 角线,F1和F2作为两邻边。请大家在学案上完成力的分解图,并表达出两分 力的大小。 【学生演练】 (展示学生结果) 一个力,以它为对角线,可以做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无数个。也就是说,如 果没有条件的限制,会有无数对分力,无数个解导致无法求解。 对一个已知的合力,该怎样进行分解呢?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分解,或根据作用效果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通过实例来进行分析。 活动二:研究斜面上物体的重力 【创设情景】引桥、水滑梯 【抽象模型】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