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007年第6期No.6,2007

历史教学(中学版)

HistoryTeaching

总第528期

SumNo.528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姜守明

(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24)

[关键词】罗马法,主要内容,影响

[中图分类号]K10[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6—0062—03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I第6个专题主要讨论了希腊民主和罗马法制两个问题,涉及三点具体的教学内容:一是希腊文明形成的历史背景,二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三是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就罗马法而论,它是西方古典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知道,古罗马经历了王政时代(公元前753一前510年)、共和时代(公元前510一前27年)和帝国时代(公元前27一公元476年)三个阶段。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前者亡于476年,后者亡于1453年。在人类农业文明阶段上,罗马帝国是古代世界典型的军事官僚集权制国家,它把奴隶制度推进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罗马人不但创建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罗马法作为古罗马制度文化的核心,它的产生和完善,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了解和研究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法律制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法(jus)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高的法律行为规范,即在一定范围内为维护所有者利益而对个人行为规定限度的强制性规范。罗马法是罗马共和国及罗马帝国时期所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罗马法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和国家的繁荣。罗马人普遍认为法源于自然,正如著名的政治与法学思想家西塞罗指出的:【收稿日期】2007—04—10“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它允许做应该做的事情,禁止相反的行为。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实现,便是法律。”11】(PP197,189)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则明白地告诉人们,法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类“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2】(p24¨。罗马法不仅严格界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阐明了相关的法理,即为人们提供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作为古罗马国家机器的核心内容,罗马法可以涵盖几个以下不同层次的内容:

第一,依据表现形式的不同,罗马法可以区分为习惯法(jusnonscfiptum)和成文法(jusscfiptum)。从王政时代起,罗马人已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法官多是因循旧例裁判,因而在法律和习惯之间还没有明显的区分。公元前449年,罗马成文法随着《十二铜表法》的公布而宣告诞生。

第二,依据调整对象的不同,罗马法体系中又有公法(juspublicum)和私法(juspfivatum)的区别。所谓的“公法”,是指保护整个国家和公共利益的法,即调整宗教祭祀活动和罗马国家机关活动的法律规范。所谓的“私法”,是指保护一切私人利益的法,主要调整所有权、债权、家庭婚姻与继承关系。罗马私法就是习惯上所说的罗马民法,它把每个公民的私人权利看成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并将私人权利当作公权的要素和基础。

第三,依据适用范围的不同,罗马法还有民法(市民法或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差异。成熟的罗马民法,通常包括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大部

进修资料

分,这也是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其中,“人法”主要规定了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即指物的所有人只能对特定人提出的权利;“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权,它可以进一步细分为物权、债权和继承权,且辟指物的所有人对其他一切人都能主张自己对物的权利。

罗马法是维护罗马自由民阶级利益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本身有狭义的罗马法与广义的罗马法的区分。前者仅指适用范围有限的罗马民法,而后者则包括罗马法律(1ex)和罗马法学理论(iura)两个方面,指罗马历史上的整个法律制度。起初,罗马法主要用以调整享有市民权的罗马公民(自由民)之间的法律关系,适用范围有限,显然具有狭隘性的特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罗马法被称为“公民法”或“市民法”,简称为“民法”(jllSeivile或civillaw)。公元前366年,罗马设置最高裁判官(大法官)即城市裁判官(praetorurbanus),专门负责受理罗马公民之间的民事(内事)诉讼。总的来看,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律都属于民法,其中公法内容居多,比较原始,注重形式,范围狭窄。

随着罗马统治版图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罗马对异邦人的统治越来越重要,而古老的罗马民法难以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公元前242年,罗马又增设一个最高裁判官即外事裁判官(praetorperegrinus),专门受理罗马公民与外邦人、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外事)诉讼案。于是,城市裁判官和外事裁判官同时并存,各司其职,前者依据体现“公平合理”原则的“最高裁判官法”进行民事裁决,后者所依据的法律也只能是过去的民法。共和末年,异邦人经过长期的斗争,特别是经过“同盟战争”,罗马元老院终于批准公民权①向所有意大利人开放(公元前89年),并继续扩大适用范围。这样,内事裁判与外事裁判逐渐合流,民法逐渐形成为普遍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jusgentium或lawofnations或lawofpeoples)o这是一种与市民法不尽相同的法律,调整的主要是以所有权和契约关系为核心的财产关系,并已经超越了罗马城邦的狭隘范畴,因而具有罗马时代国际私法的意义。自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起,

自由民中的非罗马市民开始享有市民权,与罗马市民同样适用市民法。216年万民法统一于市民法,罗马法宣告统一。

在罗马法体系中存在着一种法学理论或法学精神,它是通过“自然法”(jusnaturale或natu.rallaw)得到体现的。作为法学理念和哲学思想的产物,自然法“不是司法实践的产物,而是哲学的结晶”[31(,?189)。在这种意义上,罗马人把自然法视为普遍公正的法律,坚信它是自然和社会的理性和正义的秩序,关于整个包括人类和所有动物在内,万物都受其制约。

从司法实践上看,罗马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共和时代的《十二铜表法》,此后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时期至于成熟。公元438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把君士坦丁大帝(306—337年)之后历任皇帝所签署的宪令进行整理,汇集成著名的《狄奥多西法典》(CodexTheodosianus)。大约一个世纪后,查士丁尼皇帝重新对大部分罗马法进行汇总,编纂成了罗马法之大成的《民法大全》(CorpusJurisCivilis),从而使罗马法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如果说,《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那么,《民法大全》则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西罗马帝国瓦解后,罗马法一度被湮没直到1135年《民法大全》在意大利首次被发现。随着十二三世纪对罗马法研究的进展,罗马法开始复兴。十五六世纪,除英国以外,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在此之后的数百年间,《民法大全》成为世爨上最具影响力的法律文献之一,被列为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学生必读书目。

在古代世界各国中,罗马法是内容最完整、体系最完善的法律。它既是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的工具,也是罗马人对人类文明的最卓越贡献。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罗马法无疑是以私有

①罗马公民权的内容,通常可分公权、私权、家族权三个方

面。公权是公民参政之权,主要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私权则指婚姻、财产、遗嘱、诉讼等权,公民凭此可在私法

中得到国家的全面保护;家族权包括家长之权、夫权和收

养子女之权,它是罗马特别重视家族的法权传统的体

现。

进修资料63

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对近代世界,尤其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虽然罗马法反映的是罗马帝国的现实,它却成为现代西方的法学渊源和法律先导,以及大陆法系的立法基础。1804年3月21日公布的《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采用了《民法大全》中四种法律文献之一的《法学阶梯》(又称《法理概要》)的结构体系,并确定了所有权绝对化、契约自由、过失责任三项基本原则。这样,它与德国民法典一起,共同构成了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和源流。欧洲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因为《法国民法典》而与罗马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此外,《法国民法典》对后世的《日本民法典》以及《六法全书》《中华民国民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虽然普通法系(不列颠法系)看起来受罗马法的影响较小,与罗马法之间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是,包括英国、英联邦国家、美国在内的英语国家,也从罗马法有关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内容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事实上,不论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它们都吸收了罗马法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以及诉讼原则。所以,一位美国法学家不得不承认:“尽管罗马帝国的人口或许为5千万,但现在有8亿7千万人生活在由罗马法所造就体系之下。”[41(p227)第三,如果说现代化的法治国家以“宪法至上,民法轴心”为理念,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罗马法正是现代西方民法的源头。今天,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就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确立起来的,它们从法源上继承了罗马法的许多概念、术语、理念和原则。例如,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以及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系,一直成为大陆法系各国民事立法的依据和当代国际私法的起源。

第四,罗法学家的思想、学说以及罗马法的

发展成果,正是现代西方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塞罗指出:“法律是根据最古老的、一切事物的始源自然表述的对正义的和非正义的区分,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p220’罗马法体系涉及自然理性、现实实践、法律与正义、人作为人的权利、法律与道德等基本问题,构成现代西方法学的重要内容,而罗马人所秉持的自然法思想对后世信奉的自由、平等、个人主义、天赋人权观,以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基本理念,都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正如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所指出的那样,真正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19世纪德国伟大的法学思想家耶林①甚至做了这样的评价:“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武力因为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亡,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政府世界是最为永久的征服。”

【作者简介】姜守明(1959一),男,江苏盱眙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史和西方文

化史的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公悫】参考文献:

【1】[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共和国论法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宏生,谷春德主编.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美]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4][英]R.H.巴洛著,黄韬译.罗马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①著名法学家博士耶林(RudolphvonJhefing,1818一1892)

生于北德地区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位执业律师。耶林

获得博士学位后,于1844年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

1852--1863年,耶林陆续出版《罗马法的精神》(全四

卷),以其卓尔不群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他的法学思想

不仅对西欧,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进修资料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作者:姜守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24

刊名:

历史教学

英文刊名:HISTORY TEACHING

年,卷(期):2007,(6)

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6条)

1.西塞罗.王焕生论共和国论法律 1997

2.张宏生.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 2000

3.勒纳.王觉非西方文明史 2003

4.R H 巴洛.黄韬罗马人 2000

5.罗马公民权的内容,通常可分公权、私权、家族权三个方面.公权是公民参政之权,主要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私权则指婚姻、财产、遗嘱、诉讼等权,公民凭此可在私法中得到国家的全面保护;家族权包括家长之权、夫权和收养子女之权,它是罗马特别重视家族的法权传统的体现

6.耶林罗马法的精神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仲崇玉法人人格学说研究2006

本文全部内容将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前言,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评析当前我国法人人格或法人本质理论研究现状,并从知识基础、研究视界、旨趣、进路和对于团体功能的总体认识等五个方面总结其主要缺陷。第二节,主要总结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第三节是关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概念术语的界定。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学的方法,特别是借鉴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其次是法社会学和哲学的方法。 第二章,是关于古罗马与中世纪法人人格观念的考察。本章分为两节内容,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古罗马法中的法人人格观念,特别是指出后世法学家对于罗马法文本的不同解读。第二节则介绍中世纪的法人人格观念的特征,首先是总结了注释法学派与评注法学派的法人人格观念并展示其对于罗马法文献的不同理解,其次是展示后世学者围绕教皇英诺森四世的教令中的法人人格观念的不同解读。在这两节中笔者力图呈现两个问题,第一是法人人格问题在罗马时代就具有公法上的意义,许多团体的成立需要国家的特许就是明证,而且后来的注释法学派、评注法学派和教皇的法人人格观念中也体现出公法上的意蕴,从而初步揭示法人人格理论的公法旨趣。第二,本章的重点不在于深入研究总结这两个阶段上法人人格观念的内容,也不在于揭示其内在流变线索

,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后世特别是拟制说、受益人主体说以及实在说对于罗马法文本和教皇英诺森四世的教令中的法人人格观念的解读上,揭示出这些学者对于罗马法文献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依据,但也有穿凿附会的痕迹,都是出于特定的目的,都有一定的“前见”,从而为从“知识考古”角度展开法人人格学说的分析打下基础。 第三章就相应地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关于特许说,文章首先以大量篇幅描述了中世纪欧洲特别是英国的特许制度

,这种制度最初源于古罗马,盛行于中世纪,由于英国中央集权化开始较早,因此,其表现最为典型,这种制度主要体现于特许法人如自治市、行会、独体法人、慈善信托和特许公司之中。其特征是上述法人的成立必须得到国王颁发的特许状方可进行,特许状规定了法人机构以及法人成员的权利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国家的严格监控权力,法人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国王的代理人。其次,文章研究了特许说的主要内容:国家在法人取得法律人格中具有权威地位,没有国家的审查许可,法人不能取得合法地位;国家对法人享有监管权能,法人的权力系由国家所派生,国家既可以授予这种权力也可以加以剥夺;法人的活动范围不能超出特许状所限定的权限。 第二节首先研究了萨维尼法人人格学说承载的各种前见,包括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伦理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脱节以及从事物内在本质定义概念的法学方法,揭示其在构建法人人格拟制说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深入展开拟制说的内容作好铺垫。其次,文章展开论述了拟制说的主要内容,萨维尼首先认为历史上取得特权地位的团体是“必然的法人”,其民事主体地位无需国家拟制,就此而言他似乎坚持了实在说。但是,他认为新兴团体则需国家拟制或特许。与特许说不同,萨氏运用康德先验伦理哲学对上述观念进行了.“论证”,认为法律上的人的观念应当与具有伦理价值的生物人观念相一致,而法人则不具有伦理与意志属性,所以不能成为权利主体,只有依靠国家权力点石成金一般的“拟制”才能成为法律上的“人”,其目的就在于维护当时流行的特许制度。为我国学界所未认识到的是,萨氏并未对于所有团体一视同仁,他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办法,目的在于维护旧势力而扼制新兴团体。同时萨氏又特别指出法人的主体性仅仅限于私法上的财产权利能力之内,这不仅以私法理论之名行公法理论之实,而且还开创了将民法法人制度限于私法范围进行讨论的恶例,其负面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再次,文章还分析了萨氏的代表说

,其解释的问题是法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一样也充满了公法意味,即按照代表说势必造成法人代表人凌驾于团体之上的危险,如果团体代表由国家任命,团体将完全通过一种微观的方式融合于官僚体系之中,团体自身的独立、自治统统化为乌有。再其次,文章分析了特许说与拟制说的精神理论上的一致性,它们都坚持王权至上的国家威权主义,不同之处在于拟制说更有理论性,因而也更具迷惑性。又其次,本文结合法人人格问题,对于萨维尼的注重逻辑推演的概念法学方法以及哲学伦理价值判断等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最后,本文简要介绍了萨维尼拟制说的流变,特别指出了其后继者温德沙伊德将拟制说扩张适用于所有法人团体,并且将萨氏割裂法人制度之公私两面,而独钟法人私法上的财产权,并有意忽略其公法层面的做法推到极致。 第三节是关于所谓的“法人否认说”,文章视其为拟制说的变体,对于目的财产说,本文认为其目的在于反驳萨维尼所主张的国家授予管理财产的基金会的武断权力,是一种微观领域中的革命;而管理者主体说似乎与此相反,其延续了萨维尼的代表说的缺陷

,使团体财产的管理者凌驾于团体利益之上。不过本节的主体内容是受益人主体说,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其内容:首先,文章指出,耶林在政治观念上徘徊于国家集权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在法学方法上,耶林采取法律实证与社会学研究相结合的进路,这两个方面影响了他的法人人格学说。其次,在权利概念上,耶林反对天赋自由和权利的意志说,认为权利是法律所保护的利益,权利主体是立基于理性人的假设而非康德、萨维尼式的圣人假设,开始了权利主体上的去魅进程;再次,耶林从法社会学角度考察了法人权利的派生性,指出所谓团体的权利不过是个人权利的集合,比目的财产说更为激进地坚持了社团微观领域的民主,耶林这种分析正确地揭示了团体权利的派生性,但这毕竟是价值判断问题,而不是法律判断问题,实际上耶林仍没有正确地对待所谓“权利主体”问题;最后,文章分析了受益人主体说在法律层面的展开,耶林认为法人人格是一种独断拟制,是一个符号,耶林这一分析的确揭开了法人主体的神秘面纱,但是同时却肯定了自然人主体地位的神圣性。耶林明确地推翻了萨氏树立起来的超越于团体之上的代表人,也潜在地批判了萨维尼的国家权威主义。 第四章共分为两节,第一节是有机体说。基尔克的思想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基氏一如托克维尔一样,具有自由主义倾向,同时另一方面,基尔克的法学观念以及历史研究又与浪漫主义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具有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下文对于基氏法人人格学说的研究即以此为主轴展开。其次,有机体说的主要内容是,否认团体人格是国家拟制的结果,而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和真实的人,具有机关和成员

,并有其自己的意志。这一学说的精神实质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基氏论证了法人人格在事实上的产生,这一产生无须国家的干预,法人团体

,国家承认法人的法律人格是国家调整法人团体的重要步骤,是国家维持整个社会秩序的需要;第三,在法人团体与国家的关系上,法人团体首先要保持其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当然,也要接受作为社会利益代表的国家的监督。再次,基尔克的机构说不仅在技术上较为合理地解决了法人承担侵权责任以及刑事责任的问题,同时又具有维护团体独立,特别是强调机构从属于团体而非从属于国家并由国家加以委派的精神实质,机构说下的团体机构地位与特许说、拟制说下的团体内部权力机关的地位存有显著不同,显示出机构说力图阻止国家权力深入团体内部的目的。再其次,通过对基氏与维尼的观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其公法价值理念上的不同,有机体说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学理论,而拟制说则是一个中世纪的学说。但是二者在法学知识谱系上又有相同之处,二者共同分享着德国式主体哲学话语体系,处于同一知识谱系之中,基氏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历史洞察与法学睿智,也留下了大量的缺乏反思的形而上学思想和意识形态,所以我们也有必要对于基氏的法人人格学说进行反思和辨别。最后,基氏不加反思地滥用德国主体哲学的方法以及泛灵论观念,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不仅没有增强其理论说服力,而且徒增许多负面的影响。说到底,法学问题都是社会实践问题,并非越抽象越有说服力,见木不见林固然不好,但见林不见木也同样会滞障我们的观察力。 第二节是组织体说,文章首先结合法国法人制度的特定实践与学术背景,分析组织体说与所谓法人人格理论中的“法国学派”的分歧,揭示其公法理念,同时也说明其对于上述其他学说的吸纳与综合。其次,组织体说认为权利主要由三种因素所构成,第一是利益,第二是意志,第三是法律或社会对于这种目的或利益的承认。相应地,法律主体也应当具备这三个方面的要件。再次,文章分析了组织体说对于法人的社会学分析,指出在这方面,组织体说借鉴了奥里乌的制度学说,认为法人内部具有利益与意志两种因素

,前者体现于团体成员的集合体,而后者则体现于团体的内部机构,因此,其法律人格具有现实基础。复次,组织体说认为法人的法律人格并非是一种自然事实,而是法律对于团体的目的进行衡量的结果,也就是说是由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赋予的,因而具有明显的公法意义,在这方面,组织体说具有拟制说的某些特征;但是同时,该说也认为国家的授权行为应当受到现实因素的制约。最后,文章对组织体说进行了简要评价。第五章是结论。

2.学位论文樊文君居住权制度研究2009

居住权起源于罗马法,与使用权、用益权一起构成了罗马法上人役权的法律框架体系。后世各国深受罗马法的影响,大都规定或确立了居住权制度。而我国作为倍受罗马法影响的大陆法系国家中的一员却并未承袭居住权制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勃兴,关于居住权的争论仍在继续。 本文的内容共包括引言和四个章节。在引言部分,作者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我国正处于民法典的编撰进程,居住权制度成为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现实中,特定弱势群体的居住的权利得不到法律保障,居住权作为允许非所有人有权使用他人房屋的一种物权,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居住的权利。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居住权制度予以立法的赞成态度。 在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介绍了居住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及其价值。首先介绍了居住权的概念、特征、居住权制度的源起及其在罗马法中的主要内容,后分析了居住权制度的传统价值与当代意义。 在论文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中关于居住权规定较为详尽的国家居住权立法规定,主要包括德国、法国、瑞士和英国,并对这些国家的制度特点进行了分析。 在论文的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我国设立居住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分析我国传统居住权制度的缺失原因,然后阐述我国现今社会状况对居住权制度的需求,最后对我国引入居住权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在论文的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居住权制度的具体构建,从居住权的主体、客体以及取得方式,居住权人的权利义务、居住权的期限及消灭等方面提出具体的立法建议。

3.期刊论文刘玉霞.LIU Yu-xia罗马法所有权及对我国所有权制度完善的影响-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7)

罗马法的物权概念是现代民法物权概念的基础,罗马法中的所有权更是具备了现代民法中所有权的主要内容.我们应借鉴罗马法所有权并结合我国所有权的立法和实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权制度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改革.

4.学位论文柏峰信托权利比较研究2007

本文主要就信托权利进行了比较研究,全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通过分析信托权利的历史演进,具体分析信托权利在罗马法中的萌芽,信托权利在英国法中的孕育,信托权利在英美法系中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信托权利在大陆法系中的移植和变异。从纵的方向展示了信托权利由滥觞而至洪流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信托各当事人权利的发展和变化。与英美法系委托人在设立信托后便脱离信托关系不同,大陆法系中不仅允许委托人在信托合同为自己保留某些权利,更是在信托立法中确认了委托人作为信托利害关系人的地位,并赋予其一系列法定权利。而受益人的权利相对于英美法系国家则范围缩小,强度减弱。 第二章通过对信托概念和特征的分析、信托与其他法律概念(非隐名代理、隐名代理、行纪、居间、第三人利益合同、保留所有权买卖、赠与、债、普通合伙、公司)之比较、信托的分类(私益信托与公益信托;民事信托与商事信托;意定信托、法定信托与推定信托;自益信托与他益信托;合同信托与遗嘱信托:个别信托与集团信托;管理信托与处分信托等)的研究,从横的方向显现了信托权利独特魅力,对于信托的特殊性有了全面和深刻的了解,认识到信托是产生于英国的英美法系独特的法律制度,在大陆法系原有的法律体系中没有和信托完全一致的制度。 第三章对于十一种信托权利性质学说进行了评析,作者认为法主体说在大方向和总体上是正确的,符合信托权利性质的本质,但有待于理论的扬弃和发展。 第四章对信托各当事人(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权利进行分别分析,得出受托人的权利对于信托不是必须的。阐述了大陆法系国家引入信托制度后,赋予委托人如此多的权利实属多余,背离了信托制度的基本理念。受益人的权利是信托的核心,而且受益人的权利是信托必备的权利,没有受益人权利的信托是不存在的。 第五章通过分析目前理论界对信托权利定义的误区,提出了信托权的定义。信托权利,简称信托权,是指信托受益人享有的在信托存续期间取得信托财产收益、在信托终止时(可能)获得信托财产本金以及随附的保护受益人利益的监督权、知情权、撤消权、异议权等其他权利。认为信托权是与物权、债权、知识产权、股权等权利不同的一种新的民事权利。 第六章通过对分别由梁慧星先生、王利明先生、徐国栋先生挂帅起草的三部我国民法典草案的分析,认为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我国未来民法典中应该给信托权预留生长的空间,指出了信托权在我国未来民法典的位置。

5.学位论文樊骁物的历史变迁下财产权体系的重构——以非二元对立的财产权为视角2007

本文从民法物的历史演变入手,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物的具体内涵,探讨了有体物客体理论以及二元体系的发展轨迹,充分肯定了该体系在特定时期民法中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本文也详细阐述了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给传统民法体系带来的诸多挑战,总结了财产权体系完善的各种方案,并提出了自己一些初步的设想。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物在历史中的变迁。在该部分

,作者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物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含义,分析了物在罗马法、法国法和德国法中的具体内涵以及英美法中物与财产的关系。 罗马法中的物,可谓最广义物的概念,不仅包括客观存在的实物,也包括不享有自由权的奴隶。在该法中,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必须能为人力所支配,其中既含有体物,还包括了债权、他物权等拟制的无体物,二者同属所有权客体范畴。 法国法广泛使用“财产”概念,将财产分为动产和不动产。在法国,物与财产并非同一层面上的概念,前者是事实层面的理解,后者则是法权意义上的理解;同罗马法一样,法国法财产的一个重要分类也是将其分为有形财产(有体物)和无形财产(无体物),但内涵却与罗马法不尽相同。罗马法中无体物仅指以有体物为对象的财产权利,而法国法在罗马法基础上扩大了无形财产的范围。《法国民法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是所有权,债权始终没有取得独立的法律地位,物权、债权的二元财产法体系也就无从谈起。 德国法提出和使用了“物权”概念,该概念的出现使所有权与他物权等无体物的关系成了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对此,德国学者认为:将无体物作为物权客体,混淆了权利和权利客体的界限,导致了所有权与其他财产权利区分上的混乱不堪,只有将物限定为有体物,所有权才符合现代意义上物权应有的含义。在此理论基础上,德国民法典明确将物限定为有体物。至此,债权被排除在物权法调整范围之外,如何确定债权的地位又成为理论界新的问题。德国学者对于物权、债权关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随着债权独立地位的最终确立,物权、债权二元体系应运而生。在有体物上成立所有权,以所有权为中心构建完整的物权体系,同时将物权以外的财产请求权纳入债权法调整,实现了物权、债权二元体系对所有财产权利的囊括。英美法很少使用“物”的概念,而普遍采用“财产”的称谓,并将财产分为动产与不动产两类。随后还分析了英美财产法中虽然存在大量的无形财产,但却始终没有出现类似大陆法系国家民法体系不周延等尴尬局面的原因。 第二部分:有体物客体——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德国学者没有采纳罗马法广义物和法国广义财产的概念,在概念法学的影响下,将物权客体限于能给人们带来利益的有体物,将原有的无体物排除在物权客体之外,作为不同于物权的权利通过其他途径另行调整。据此,德国法将财产支配权的客体分为物、狭义的无体物(精神产品)和财产性权利。与此相对应,以物为客体的支配权称为物权,以精神产品为客体的支配权称为知识产权,设于财产性权利之上的支配权则为准物权,它们共同构成“对物权”这一上位概念。在此区分的基础上,德国法建立了为后世各国民法典广泛采用的物权、债权二元体系,将各种财产权利逻辑地纳入民法典之中。客观讲,当风车、水磨、马车还是人们基本生存物质,社会仍处于物质极度匮乏、生产力低下、经济落后的封建时代,采纳“物必有体”观念,实现财产权利的分类调整对于德国人而言,无疑是最理性的选择。就他们的时代而言,这种将物权法定位于有体财产法的选择与其现实生活条件也是基本吻合的。 第三部分: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法律体系的冲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各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的频繁出现对德国法传统的物权、债权二元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本文详细介绍了下列内容:电、热、声、光等自然力的广泛使用,知识产权的大量出现,物权的价值化,物权和债权区分的相对性,介于物权、债权间“中间权利”以及网络‘嘘拟财产”的兴起。这些新事物、新现象使得传统财产权体系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二元体系陷入了难以支撑的境地。只有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才能维持民法体系的逻辑性,适应现代市场

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四部分:财产权体系的重构。 为解决传统物权、债权二元财产权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有必要对现有财产权体系进行完善。在体系重构问题上,本文介绍了目前学界最具代表性三种观点,分别是:制定财产法、制定广义物权法以及制定无形财产权法。关于财产权体系的重构,作者认为第三种观点即制定无形财产权法较为可行,但无形财产应针对"权利"而言,权利的范围不应仅限于知识产权。此外,还提出了以下几点想法: 第一,虽然物权、债权二元体系的周廷性在现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但由于我国民事立法一直沿袭大陆法系的理论和立法体系,因此区分物权与债权仍将是主流,二者的界限在总体上仍不可逾越。无形财产权法的定位并不是对现有二元体系的取代,而是在继续维持该体系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的发展和补充。 第二,物权、债权只是整个财产权利体系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财产权利决不仅限于此,尚存在大量的"中间权利"游离在二元体系之外。无形财产作为一类独立的权利与物权、债权具有同样的性质,理应赋予其独立的法律地位。 第三,不应将无形财产视为大陆法系传统民事权利体系之外的特例,无形财产应是从更高层次上对包括物权和债权在内的财产权利的一种抽象。 最后,无形财产权体系极具包容性,其内含的众多权利具有分散性、独立性以及个性突出等特点,制定单一的无形财产权法典实属不宜。因此,应在民法总则中确立无形财产独立的法律地位,同时由知识产权法、票据法、公司法、信托法等具体法律分门别类加以规定较为理想。

6.学位论文崔飞雪论相邻关系制度2009

本文旨在运用比较的、历史的和类型化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相邻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立法体例的考察,以发现我国《物权法》关于相邻关系规定的不足,进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相邻关系制度,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价值,保证相邻关系立法真正作用于社会,并充分实现其立法价值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其中,第一部分为“相邻关系制度的缘起及在民法史上的变迁”,主要包括“相邻关系制度的缘起与肇端”以及“相邻关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两方面内容。其中,“相邻关系制度的缘起与肇端”主要内容为,相邻关系制度缘起并肇端于古罗马法,罗马法对相邻不动产利用关系的调整是基于所有权的责任和诉讼以及地役权制度而展开的。其中,罗马法诉讼制度对相邻关系的调整主要包括排放雨水之诉、潜在损害保证以及新施工告令等;而罗马法地役权制度对相邻关系的调整可分为两类,即通过“田野地役权”和“城市地役权”来对相邻关系进行调整。而“相邻关系制度的发展与变迁”部分的主要内容为,从相邻关系制度形成至今,其演变的轨迹为:由私法(民法)的相邻关系到私法与公法的相邻关系,再到私法相邻关系、公法相邻关系和自律法(区分所有权法)的相邻关系的并存的局面。 本文第二部分“各国法上的相邻关系制度分析

”,主要是对法国、德国、日本以及瑞士的相邻关系立法中所存在的特色以及其立法背景进行比较考察。其中,法国民法上的相邻关系制度的最大特色在于“近邻妨害法理”;德国民法上的相邻关系制度的主要特色表现为其在民法典第906条、“联邦公害防治法”、“建筑噪音保护法”等法律中规定的“不可量物侵害制度”;日本民法上的相邻关系制度的特色在于“日照妨害”以及“忍受限度论”;瑞士民法上的相邻关系制度的特色在于该民法典第684条所规定的“不可量物侵入制度”。 本文第三部分“若干重要问题研究”,主要是对相邻关系制度中所存在的一些主要难点及争议问题进行研究。该部分主要包括三项内容:相邻关系与地役权的区分,相邻关系中补偿金条款的性质分析以及不可量物侵害与环境污染的区别。 本文第四部分“我国相邻关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内容为,以时间为线索分别考察我国古代立法及民间习惯、中华民国民法、我国80年代初民法立法草案、民法通则及司法解释、我国民法学者起草的《中国物权法草案建议稿》以及《中国民法典(草案)》中对相邻关系制度的规定。 本文最后一部分为“对我国《物权法》上相邻关系规定的分析”,该部分在介绍我国《物权法》关于相邻关系的具体规定的基础上,通过相邻关系立法的比较法考察,揭示出我国《物权法》对于相邻关系规定的不足,并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下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对我国的相邻关系立法提出完善性建议。

7.学位论文周晗烁论合同自由与限制2006

合同自由是近代私法三大原则之一的意思自治(又称私法自治)在合同领域的体现,也有学者称之为“意思自治的核心”,其在整个私法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恰逢我国正处在民法典合同编制定的讨论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合同自由对于确定合同自由在我国法律体系下的应有之义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为此目的,本文从合同自由思想产生的源头入手,经合同自由原则的确立,再到合同自由在现代法下受到限制的现状的分析,试图沿着合同自由产生、发展及变化的脉络,去探索合同自由及其限制的边界;并希望能借此为我国合同自由的立法起一份抛砖引玉之力。 本文在结构上由五章组成。 第一章主要介绍合同自由的含义及内容,并对文章所讨论的合同、自由及合同自由的概念予以界定。合同自由又称契约自由,包含了合同是当事人相互同意的结果、合同的产生是自由选择的结果以及合同神圣和合同相对性这几方面的含义。在内容上,合同自由包含了缔约自由、相对人选择自由、内容决定自由、缔约方式自由以及变更自由和解除或终止自由这五方面的自由。 第二章主要内容是合同自由从古代法到近代法的形成和演进。合同自由思想形成于古罗马万民法对诺成契约的规定,合同的意思自由和形式自由构成了其基本内容。然而,古罗马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合同自由在古罗马法中只是一种契约思想,并没有也不能够将合同自由提高到法的原则的高度。随着罗马帝国消亡,合同自由在教会法统治下的中世纪欧洲只是徒具其形。中世纪后,随着欧洲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兴起,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和成功,“自由”又重返于“合同”,并从古罗马的一种契约思想上升为近代民法的一大原则。文章还探讨了合同自由在近代法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 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合同自由在现代法下受到的限制及其原因探讨。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垄断的加剧,合同自由原则面临了巨大挑战:格式合同的出现和大行其道、与垄断有关的合同滥用问题日益严重、当事人合同能力不平衡导致的弱者利益受损等等,这都是传统的合同自由理论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各国开始采取措施对合同自由进行限制:立法上主要表现为强制缔约义务的规定、对合同内容的限制、合同形式要求的复兴、劳动合同和消费者合同等特别领域特别限制;司法方面主要表现为法官利用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禁止权利滥用等弹性条款对合同自由进行限制;另外,有些国家还规定了合同管理机构等行政限制措施等。 针对合同自由从原先的地位神圣到20世纪的左右受制,文章探讨了导致“合同自由”地位变化的原因。文章指出,一方面是合同自由与合同正义间关系变化所致:近代法“合同即正义”这个“真理”因为在现代法下丧失了“平等性,,和“互换性”这两个前提而不再放之四海而皆准;另一方面,从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从不干涉主义过渡到国家积极干预的法律本位和立法模式的变化也对此产生了影响。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合同自由在现代合同法下的地位及对合同自由限制的思考。面对合同自由的诸多限制,有法学家惊呼,合同自由衰落了,将要死亡了。文章指出,从来就没有不受限制的自由,合同自由也不例外,“绝对的合同自由”时期在历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合同自由的限制并非是对合同自由的消极否定,必要的限制是对合同自由的补充和完善,合同自由在现代法下的原则地位并未改变。同时,在对合同自由限制的潜在危害和限制的适度性进行思考后,作者认为作为市场经济制度法律基础之一的合同自由,其核心理念并非是完全不要限制,而是说要尽量减少干预。当没有必要限制理由时,就有必要不限制自由。只有每一种具体限制都建立在某种更重大的社会需要之上时,才能被证明为限制是正当的。最后,还对如何保证合同自由限制的适度性予以了探讨。 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合同自由在我国法律下的现状和对我国合同自由原则立法模式的探讨。新中国建国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合同自由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从被批判到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我国现行99合同法中的文字表述同民法通则,仍为“合同自愿”而非“合同自由”。文章指出,合同自愿在内容上、法律视角以及法律精神上都与合同自由有区别,而且合同自愿无法涵盖合同自由的真正核心价值所在—“当事人合意即可产生相当于法律的效力”的私法自治思想。文章指出,我国需要明确规定合同自由的原则地位,而且应进一步明确,对于合同自由来说“法不禁止即自由”,凡是强制性法律未禁止之处即是合同自由应获保障之处;只有对于那些必须要限制的重要事项和领域,才可以明确的强制性规范对合同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最后,还给出了本文作者对我国合同自由立法的建议。

8.学位论文侯卫清民事诉权及相关制度研究2007

被称为民事诉讼理论上的“哥德巴赫猜想”的民事诉权理论一直是学者们力求探明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诉权是由诉的法律制度所确定的,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请求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解决纠纷和保护权益的公民的基本权利。诉权作为民事诉讼法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石,指导着整个诉讼程序的启动、设置和运作,体现在一审、二审乃至再审制度的整个诉讼过程的始终。 诉权概念最早产生于罗马法时代的诉的制度,当时的诉权既包含了实体权利又包含了程序权利。罗马法意义上的诉的制度在德国普通法后半叶逐渐分化,随着诉的制度的分解,诉权分裂为三种权利:实体权利中的基础权利;实体权利中的请求权;纯粹的程序意义上的权利,并由此产生了现代法意义上的诉权理论。本文按照诉权学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一些诉权学说,包括私法诉权说、抽象诉权说、具体诉权说、本案判决请求权说、宪法诉权说、多元诉权说等,阐述了各种学说的要点及其优劣,以作为探讨民事诉权理论的起点和基础。 我国的民事诉权理论是在前苏联的二元诉权说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形成,至今二元诉权说在我国仍处于通说地位。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一些学者对二元诉权说提出了异议,并主张一元诉权说,但一元诉权说的学者在认识上又存在着很多分歧,可以说,对民事诉权的理论界说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理论上的分歧与困惑必然导致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体现在我国的民事诉讼制度设计中存在着很多于诉权保护不利的方面,在此,本文主要着眼于立案制度、管辖制度以及民事诉权主体扩大三个方面,从诉权保护的角度就民事诉讼的制度设计进行了探讨

,以期促进对民事诉权的制度保护。主要内容包括: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实行立案登记制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针对实践中的情况提出了构想及对策;二、论述了目前我国管辖制度在诉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意见;三、论述了民事诉权主体扩大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并提出了民事诉讼主体范围及相应制度的建立。 本文第一部分:诉权的产生及发展。首先回顾了罗马法中诉权概念的产生及分解,然后介绍了诉权理

。本章论述了诉权的概念、内涵及性质,认为诉权是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规定的,是一种程序性权利,其有程序与实体两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而阐述了现代法治社会中的诉权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国民普遍平等享有的宪法性权利。在将诉权区分为“法规诉权”和“现实诉权”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诉权的特征,并分别阐述了两大诉权要件:当事人适格与诉的利益。 第三部分:民事诉讼制度与诉权保护。本章中结合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践

,就民事诉讼制度中存在的不利于诉权保护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将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立案审查制改为立案登记制,改革现行管辖制度,以更好地保护诉权的实现,并应扩大提起民事诉讼的主体范围,建立健全诉讼担当制度,更好地发挥司法的纠纷解决功能。

9.学位论文沈芯吉埋藏物制度研究2007

按照现代民法物权理论,民事主体通常可以基于两种原因取得动产所有权:其一是基于法律行为取得动产所有权,如因买卖、互易、赠与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其二是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原因取得动产所有权,包括因埋藏物之发现、遗失物之拾得及先占等事实行为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虽然埋藏物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普遍现象,但对其进行研究仍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且我国现有的民事法律所构建的埋藏物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埋藏物制度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的埋藏物立法提供借鉴。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确立,国家已采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人们追求财富,追求投入与回报成正比已经成为正当的要求,效率成为优先的价值标准。甚至可以说,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人们的道德标准及其价值取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不应固守昔日的戒律而忽视制度的创新。就我国有关埋藏物的现有规定而言,它几乎完全忽视发现人在整个法律关系中的重要性,这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是难以通行的。如果不赋予发现人一定的权利,发现人的投入得不到回报,其结果是,人们干脆不去发现,或者发现后隐而不交。这样,以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人们,得到的却是对道德的曲解,使发现人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此,改革我国现有的埋藏物制度势在必行。我国是一个成文法传统极强的国家,立法的明文规定可以有效地减少司法实践中的不公平因素,促进纠纷的公平、合理解决。由于我国立法内容过于简略,在司法实务中较难适用,且与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对埋藏物发现的规定大不相同。因此,消除现行法律规定中的阻滞因素,确立科学的埋藏物发现制度,是完善相关民事立法的必由之路。 第一部分,埋藏物制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首先最重要的,便是对埋藏物的概念进行界定,为后文的论述做好铺垫。关于埋藏物的概念,各国立法、学说之界定均未尽一致。综合考察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意大利民法典》等相关规定以及我国法学界诸多学者的不同观点,埋藏物应该是指埋藏于土地或他物之中,其所有权归属不能判明之动产。接下来将埋藏物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突出其特点,比较的对象,包括遗失物、漂流物、抛弃物、包藏物和无主物等等。然后详细地分析了发现埋藏物这一事实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要件、客体要件和行为要件。通过第一部分的论述,使与埋藏物制度有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得以澄清,为文章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埋藏物制度比较立法研究及其价值分析。比较立法研究包括纵向的历时研究和横向的共时研究。历时研究包括罗马法相关规定和我国古代相关立法。罗马法的埋藏物制度具有对标的物经济价值的回复和对埋藏物发现的鼓励、支持的双重意义;我国古代立法则基本上肯定了发现人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权。共时研究则对当前有关埋藏物发现之法律效果的三种立法例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三种立法例指发现人有限取得所有权主义,发现人取得报酬主义及国家取得所有权主义。对埋藏物制度进行价值分析是从伦理学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当前的埋藏物制度进行反思,通过道德分析与经济分析,证明改革我国当前的埋藏物制度,使发现人能有限取得埋藏物的所有权和享有报酬请求权,变无偿为有偿,不仅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准,而且符合市场经济环境下人的“经济人”本性和效率原则。 第三部分,我国埋藏物制度立法缺陷及其完善。首先分析了我国采取国家取得所有权主义的缘由及缺陷,并对“归国家所有”进行了评析:“归国家所有"不但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会导致立法价值的缺失,还在实践中扼杀了先占制度。然后对完善我国的埋藏物制度提出了建议,即建立以发现人有限取得所有权和一定条件下享有报酬请求权为主要内容的埋藏物制度。最后为我国的埋藏物制度进行详细的立法设计,不仅对关键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而且明确了发现人的权利及义务,还对某些特殊情况做出了特殊规定。

10.学位论文朱碧蓉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研究2008

公务员权利是公务员这一特殊主体享有的法定权利,正如可追溯至罗马法的流传已久的著名法谚“有权利必有救济”所说的,为保障公务员各项权利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法治发达的国家高度重视权利救济这种方式在权利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并各具特色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相比之下,我国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较为落后。本文以传统特别权力关系说为理论出发点,沿着该理论修正、发展的脉络,在考察域外主要西方国家的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基础上,吸纳我国学术界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力求遵循法治原则与人权保障原则,针对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存在的缺失

,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一方面对健全、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提供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起抛砖引玉之效,促进学界对公务员权利救济问题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除引言与结语之外,主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是对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概述,从基本内涵和价值范畴认识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 第二章阐述了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从分析公务员与国家的法律关系和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内部行政行为理论入手,表明基于公务员的双重身份和对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理性思考、对内部行政行为的重新认识,司法救济进入公务员权利救济体系是一种必然。

第三章研究了域外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发展进程和主要内容,各国的基本经验做法是:在司法最终救济、行政优先救济、救济途径与被救济权利相适应基础上,赋予公务员诉权,并设计严格的程序性制度,保障公务员有效行使救济权。 第四部分阐述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缺陷与完善。对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立法沿革进行简要回顾,并立足对现行制度缺陷的分析和建立一元化有限司法救济制度必要性的阐述,主张通过统一立法、改革救济机构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完善行政救济,建立司法救济和健全法律责任制度等完善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

引证文献(1条)

1.陈颖群论法律英语中拉丁词汇存在的合理性[期刊论文]-科教文汇 2008(1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da4798599.html,/Periodical_lsjx200706018.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2月14日

罗马法对英国法的影响

罗马法对英国法的影响 罗马法在历史上的作用,不仅在于他曾服务于罗马奴隶制社会,而且还在于它积极地促进过新兴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巩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拿破仑法典’就是在罗马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有人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迄今为止,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仍占有重要地位。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典范,它是“商品生产者社会第一个世界性法律”。它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也是世界法律史上最有影响的法律体系之一,它曾在欧洲大陆产生过空前的影响,同时也为后来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发达的罗马法历尽数百年的历史洗礼与考验,直至今日依然焕发着夺目的光彩。而英国法律制度的历史可以说是发端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习惯法,到13世纪逐渐建立了以普通法为核心的法律传统,虽然它受到罗马法的影响较小,但不能说没有。从多个角度探析在英国法制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罗马法对英国法的影响,以再现罗马法对人类法律史的贡献 罗马法是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即公元前6世纪罗马奴隶制国家建立至东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制度,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它可谓是“商品生产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罗马法是罗马人对人类文明的最卓越贡献,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它无疑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典范。有人这样说,凡是调整私有制经济生活所需要的原则和规则都可以在罗马法中寻找到它的踪影。如今,罗马帝国虽已成历史,但作为人类重要文化遗产之一的罗马法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却依然生机勃勃,甚至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还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罗马法复兴的狂潮,再现了其昔日的辉煌。在这次复兴的洗礼中,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都得到了罗马法的滋润,而对于远离大陆的英国,有学者认为其是这次复兴运动中的一方“净土”,是与罗马法完全绝缘的一支法律。但事实上,在英国法独特发展的道路上始终伴随有罗马法的影响,尤其体现在“私法”的某些部分,无论在最具有英国本土特色的衡平法还是普通法中都可以追寻到英国法的足迹。尽管这种影响是含蓄的,但我们也绝不能因此将其完全忽略。一、罗马法对英国法影响之表现(一)以衡平法为例诺曼征服后,英国建立了庞大的王权和完善的皇家司法机构,结束了大不列颠长期割据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的局面,同时承认了大批的各部落习惯法继续有效,并在12世纪前后形成了由普通法院创制并发展起来的、通行于全国的普遍适用的“普通法”。但由于普通法自身存在许多缺陷:(1)由于普通法的保护范围是由令状确定的,所以导致其保护范围十分有限;(2)普通法的内容深受封建因素的影响而十分陈旧、僵化,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3)普通法的救济方法以损害赔偿为主,而且只能对现实的损害进行赔偿,这样的救济方法是很有限的。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法律作出了适时的调

罗马法期末考试大题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在罗马社会和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虽然《十二铜表法》以往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掺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保留了某些维护贵族特权的不合理法规,法律技术上也不尽完善,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是,其在罗马社会和罗马法发展过程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罗马法的重要意义如下: (1)《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丰富了罗马法的内容,使罗马法体系更为完善,更适应罗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推动了罗马社会平稳向前发展。该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是传统习惯法的总结。确立了私有制原则,保护财产所有权,提出了时效制度,新法优于旧法等具有价值的法律理念。 (2)《十二铜表法》的形式表明它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标志罗马从习惯法走向成文法。打破了法律秘密主义,使得罗马的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对法律和法律知识的垄断和恣意解释。 (3)《十二铜表法》的法律精神在当时较为先进,体现出明文公示、按律量刑的法制精神,一定程度的限制贵族的权利,保护平民利益,使平民与贵族相对平等,表现出维护贵族和保护平民利益的倾向,体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精神。是平民和贵族长期斗争的成果,虽然在实质上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却也以和平的方式缓和了阶级矛盾,是罗马社会理性思维的一次完美体现,标志了平民政治的成熟,巩固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4)《十二铜表法》有着极高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地位,对整个罗马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意义。该法是罗马的基本法和法律发展的基础,标志了法律的正式确立,作为罗马“一切公法和私法的渊源”式的里程碑,对罗马法发展意义重大。其法条的思路和格式上成为了后来罗马公民法的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限制贵族权力,保护平民利益,是法律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其许多法律理念和原则对后世尤其是欧美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结合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谈谈罗马人法中的“人格减等”制度。 在现代,凡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都是法律意义上的人。然而在古罗马,只有拥有完整人格权的人才是在法律上享有完全权利能力的人。而导致人们原有人格权被减少甚至灭失的规定,就是人格减等制度。 一、概述 1.总述:人格减等是罗马市民法中使得人格在法律上的降低或死亡的一项特有制度。完整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组成,若某一项权利发生变化,发生人格减等。自由权是自由实现意志的权利,是划分自由人和奴隶的依据,是享有市民权和家族权的前提。市民权是罗马公民享有的特权,是划分罗马人与拉丁人或外国人的依据,是家族权的基础。家族权是家族团体内的成员在家族关系中享有的权利。 2.分类:人格减等根据所灭失权利的重要性分为最大人格减等、中人格减等、最小人格减等。最大人格减等剥夺自由权,自然人沦为奴隶,人格在法律上死亡,市民权和家族权随之丧失。中人格减等剥夺市民权保留自由权,罗马人沦为拉丁人或外国人,家族权随之丧失。最小人格减等使人剥夺原有家族权取得新家族权,新人格替代旧人格,自由权和市民权不变。自然人虽失去了与原家庭的宗亲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但可能在新家庭中取得相应的、甚至更有利的法律地位。 二、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 人格减等制度作为一种不平等的制度与启蒙运动后至今的自由平等思想背道而驰。然而制度具有时代性,人格减等制度与古罗马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1.社会制度:古罗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奴隶制身份社会,人格是划分身份等级的重要标识。统治阶级为了有效组织社会秩序,将人格与身份相结合,通过人格减等将自然人的社会身份定位。实质上是对社会阶级的划分,是组织社会身份制度的一种工具。 2.生产力发展水平:帝国时期,奴隶是社会的基础,小农劳动受到极大压迫,罗马商品经济的实质是奴隶经济,生产力的提供者主要是奴隶,人格减等制度是与这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契合的。 3.人类共同理性与分配正义:在古罗马人们通过这种制度,使得经济、政治、社会地位和财产的不平等有章可循,使得完全人格者对人格减等者的优势更为明显。这符合当时人们的共同理性和分配正义的哲学理念,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对待有利于人们向着高等级的人格努力,避免自己做出导致人格受损的行为,作为一种奖赏分明的激励制度一定程度的促进了古罗马社会的发展。 三、逐渐衰败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商品经济逐渐取代畸形的奴隶经济,一场“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应运而生。人格减等制度维护奴隶制身份社会,加剧人们对不平等的不满,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影响社会的整体利益。因此逐渐从法律视野中淡去,人类向一个更为平等的时代迈进。 ★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张,共和国后期是一个罗马市民法发展和万民法形成的时期,罗马内事裁判官和外事裁判官对法律的发展起了怎样的作用? 1.内事裁判官 (1)内事裁判官的“告示”对市民法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市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其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法的决议和习惯法规范,涉及财产方面的不多,而且体系不完整、带有保守性和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发展和复杂化,市民法已无法满足新兴大商人和大土地所有者等奴隶主的要求,罗马居民迫切要求在法律关系方面进一步明确私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公元前367年,罗马设立最高裁判官(内事裁判官),在保证市民法适用的同时,通过审判实践和颁布告示,补充和

外国法制史罗马法所有权理论的影响及其当代发展

罗马法所有权理论的影响及其当代发展 【内容提要】罗马法是古代社会最发达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内容丰富,法理精深,立法技术高超,尤以私法见长。罗马私法发达,以物法为主体,由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个部分组成。本文试图从比较研究的角度,探究罗马法物权制度与我国物权制度的衔接和异同。 【关键词】罗马法物权物权法物权概念 着名比较法学家艾伦沃森认为:“罗马法对于法律制度的影响是整体性的,一方面影响了法学家研究法律的方法,另一方面影响了私法规范,这种影响是决定性的。”近年来,我国大陆和台湾学者对物权制度的探讨和纷争喋喋不休,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并在一定程度上止息了纷争。 一、物权概念 物权的概念源于罗马法。在罗马法上,物权是反映权利人可以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罗马法曾确立了所有权、役权、永佃权、地上权、质权、抵押权等权利,并创设了与对人之诉相对应的对物之诉,以对上述权利进行保护。但是,现代民法研究成果表明,物权一词并未在罗马法中出现,而是由中世纪的注释派法学家伊勒里乌斯和亚佐等人在解释罗马法时所创造的。1自中世纪注释派法学家提出了物权的概念后,直到1896年才首次为《德国民法典》接受。尽管各国立法对物权制度具有详尽的规定,但迄今为止,除奥地利民法2,我国物权法以外,各国都没有对物权的概念在法律上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学者对物权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我国物权法将物权定义为:“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强调对物的直接支配和排他性,属于直接支配与排他说,这也是为大多数学者说赞同的。 二、物权内容 (一)所有权 罗马法学家认为,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是权利人得以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最完整的权利。大约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学家AlfenusVarus等人开始使用所有权(dominium)一词。与此同时,地役权、抵押权等概念也开始产生。不过在罗马法中,一直将所有权及他物权也各种物等同,并统称为物(res)或财产(propritetas),有时也称为财物(bona)。3所有权有三个特征:绝对性、排他性、和永续性。绝对性是指所有人在法律应许的范围内可以任意处分其所有物;排他性是指所有人获得所有物所发生的一切利益,而排除他人在其所有物上作的任何侵犯和干预;永续性是指在所有物灭失或转移之前,所有人对其永远拥有权利。罗马法所有权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利。罗马法在关于所有权的概念中承认了占有权是所有权的一项权能,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罗马人正是在创造占有的基础上,创造了私有财产的权利。罗马法学家曾将使用权表述为“为了任何不违法的目的使用物的权利”。4罗马法视处分权为所有权的核心,将处分权定义为所有人对财产进行处分和转让的权利,认为对财产的消费和转让都会导致所有权的绝对或相对消灭。至于收益权,则是指从所有物中获得某种利益的权利。 我国物权法将所有权定义为“权利人依法对自己的动产或不动产享有全面支配的权利”,这与后世罗马法注释法学家们对所有权所作的定义是大致相同的。所有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这些权能基本上都能在罗马法中找到。所有权的取得主要包括原始取得如先占、 1王明锁史小艳物权概念辨析[J]法学论坛2006年第1期 2《奥地利民法典》第307条规定:“物权是属于个人的财产上的权利,可以对抗任何人。” 3周同罗马法原论(上册)[M]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276页 4外国民法资料选编[M]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司考法制史考点解析: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一)罗马法对后世法律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罗马私法体系。 《法国民法典》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西欧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地借鉴与发展。 和《德国民法典》就是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如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就继承了《法学阶梯》的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例;而1900年实施的《德国民法典》则是以《学说汇纂》为蓝本的,形成了总则、债法、物法、亲属法、继承法。法、德两国的民法体系,又为瑞士、意大利、丹麦、日本等众多国家直接或间接的加以仿效。 2.罗马法中许多原则和制度,也被近代以来的法制所采用,如公民在私法范围内权利平等原则、契约自由原则、遗嘱自由原则、“不告不理”、一审终审原则等,权利主体中的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 3.罗马法的立法技术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它所确定的概念、术语,措词确切,结构严谨,立论清晰,言简意赅,学理精深。 (二)罗马法对后世立法产生巨大影响原因 第一,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之上的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它对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成为后世立法的基础。 第二,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远比其他奴隶制和封建制法更为详尽,它所确定的概念和原则具有措词确切、严格、简明和结论清晰的特点,尤其是它所提出的自由民在“私法”范围内形式上平等、契约以当事人之合意为生效的主要条件和财产无限制私有等重要原则,都是适合于资产阶级采用的现成的准则。 第三,罗马法中体现的理性原则、衡平观念等,也非常适合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专制黑暗的封建法制、克服诸侯割据和政治分裂局面以及建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法制的重要武器。 第四,罗马统治阶级运用武力扩大其版图,强行适用罗马法律,以及被征服地居民折服罗马法的完备发达而自愿采用,是罗马法对后世,尤其是西方资产阶级立法发生巨大影响的又一个原因。

分析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罗马政治与法律制度与近代西方文明的关系评述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分为3个大的阶段: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帝国时代首先是它的混合政体对西方的宪政理念发挥着作用,特别是它的制衡理论,在今天的美国宪法中得到了体现。其次,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一次以“共和制”概念代替“城邦”概念,这是国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而这种从罗马共和制抽象出来的政治共同体的概念包含着作为西方民主制基础的契约主义和公民权利的胚芽,成为西方政治发展史上资产阶级从事国家建设的重要思想渊源。最后,我们不得不提到罗马法。 摘要:古罗马曾以武力统辖天下,但最后也免不了灭亡。但其创建的罗马法生机勃勃,即使在国家灭亡后也未能淹没其耀眼的光芒。也许古罗马在文学创作上不如希腊,但其在法律上的造诣希腊人也难望其项背。罗马人制定出了古代世界中最为系统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成为罗马文化中最为辉煌最为天才性创造的一部分,而且在整个古典文化中也别具一格。 关键字:对罗马本国的影响对后世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的影响 正文罗马法是指从罗马国家建立到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期间的所有法律,同时也包括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部分法律。 二、对后世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的影响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中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而且对后来世界影响最广泛的法律,是罗马人留给人类文明的一份最宝贵的财产。罗马人不仅以武力征服了外邦,而且还以法律征服了世界,正如德国法学家曾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征服。”罗马法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孕育它生长的社会,它不只是罗马人的法律,而且是全人类的法律,不只是罗马人的文化遗产,而更是全人类的文化的遗产。罗马法的基本精神,罗马法的绝大部分内容却逾越千古而犹存,对后世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一,罗马法为市民阶级或资产阶级战胜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如罗马以前就实行习惯法,法律并没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立法掌握在僧侣手中,法律的解释权也在他们手中,他们可以任意解释法律以符合贵族的利益,严重的侵害了市民的利益,而随着《十二铜表法》等法律的确立法律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样就为市民维护自己的利益提供了法律依据,冲破贵族、教会对法律的垄断和束缚。而罗马法也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其中的自然法思想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自然法思想中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人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罗马的自然法中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其自然的权力。因此人为的实在法也应当给人以平等权。所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应有一份应得的权利,这并不是国家法律所赋予人民的乃是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国家不可压迫人民更不可剥夺人民应享受的权利。统治者如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就可以用革命的方式推翻这个政权。这种源于自然法的“权利”和“平等”观念,对于英法等国的革命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第二,罗马法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为资产阶级法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楷模,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乃至世界立法所遵循的范本。有人说过:“我们不能忽视民法法系和罗马法的渊源,可以说民法法系起源于古罗马法”罗马法是世界共同的法律,也是世界性的模范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按照罗马私法的模式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从而构成了所谓的“罗马法系”或“大陆法系”,即使那些主观上不愿仿效罗马法模式的国家出于对商品经济关系调整的需要,也不得不采用罗马法中调整商品经济的经典性的规定。其他大陆法系的国家相继制定的民法典大都是仿效法、德民法典同样受罗马法的影响。如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企图整顿律例,变法图存曾学习西方编纂法典的做法为要策,引进日本法治理论。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也曾以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法律为蓝本制定民事立法,所以旧中国 法系同样也打上了罗马法的烙印。可以说世界各国在不同程度上无不受到罗马法的影响。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了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一步认识重大历史问题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重大影响作用。 了解罗马重要法律制度的内容及影响,探讨其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以便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为当今的政治生活服务。 分析材料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概括阐释 独立思考 通过学习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 制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罗马法的现实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维系现代社会正常运转的两大支柱,一是 民主,二是法制。新课标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介绍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第2课介绍古代罗马的法制,这正是 现代民主法制的源头,学习好这两课显得十分重要。罗 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它对维系罗 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后世尤其是欧美 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近代各国的立法都影响深远。本课主 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罗马法

的发展与完善;罗马法的作用和影响。三、教学重点: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国家机关的统治所起 的作用四、教学难点: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电视剧《别动我的抽屉》有这样一段剧情:贝蕾收到了同班男生米乐的情书,她把情 书锁在了自己的抽屉里,匆忙中却把锁给锁歪了。母亲 田枫打扫房间时看见锁歪的抽屉,终于忍不住打开它, 发现了女儿的秘密。田枫不敢去问女儿,只好冲她发些 无名火,贝蕾却很快就发现了妈妈偷看过自己的“情书”。母女俩生平第一次爆发了强烈的冲突……你怎样 看待贝蕾这种情况呢?(1.多数人反感并谴责父母的行为。 2.个别人理解父母的行为。)生甲:这是父母在关心我们,没什么。生乙:我觉得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生丙:我觉 得父母侵犯了我们的隐私,违法了。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父母偷看子女们的信件违背了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 隐私权。其实,现代社会的法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 法制。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给学生案例:罗莫洛是一 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 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 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 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在罗马法产生的初

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罗马法是古罗马奴隶制法律的总称,启发源于古罗马城邦,它由狭隘的城邦习惯、法平民法发展而成万民法,最后形成一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法律体系制度。在欧洲的大陆法系国家以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因为法国民法典而与罗马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国际私法的起源。在此之后的1500年间,罗马法曾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两度掀起热潮,又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其中所体现的人人平等,公平至上的法律理念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价值。 它对欧洲后世各国的私法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民法法系和普通法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理论原理和科学概念,对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民事立法起了典范作用。如它的《民法大全》是世界上第一部最为完备的奴隶制法典,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持续的影响是任何古代法都无可比拟的。罗马法成为资产阶级法律和法学的重要渊源以及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生产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的法律表现,以至一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作任何实质性的修改”。世界各国的立法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过罗马的影响。 罗马法无论是对本国还是对于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对罗马本国的影响。 第一,提高了平民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权利,使平民在政治、经济和法律上取得了与贵族同等的地位,实现了公民内部形式上的法律平等。《十二铜表法》打破了贵族垄断立法及任意解释习惯法的行为,将法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的利益。 第二,有利于暂时缓解国内各阶级的矛盾,有利于维护国内稳定。在王政时代和共和初年罗马人主要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解释习惯法的权力在贵族手中他们借助这一权力来欺压平民,引起平民的不满与抗争,平民与贵族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并发起了暴动,但《十二铜表法》以文字的形式将法律确定下来,是平民有了维护自身权力的依据,缓解了当时的矛盾,维护了当时的稳定。 第三,为罗马帝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对外扩张主义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如当时的“五大法学家”在对罗马法的分类上有不同的意见,但他们一致认为人民是政治和法律的来源,并把其权力委托或让渡给了皇帝,从而为皇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这一时期罗马奴隶制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土地不断集中,小农日益走向破产,随着罗马实力的与日俱增以及交通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罗马的商品货币经济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以前的法律所能概括的。 第五,有利于在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和维护在被征服地区的秩序。随着罗马领土的扩大,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异邦人口得大量增加,而外邦与罗马,外邦与外邦的行为准则以及思想观念不一样。 二.对后世文明尤其是近代文明的影响 万民法对近代国际法影响也比较深远,国际法最早渊源于此。罗马的万民法本属于私法,实际上还是国内法,但与国际法所调整和设计的领域有颇多共同之处。这种法律关系是在进行对外贸易以及本国(族)人与外国(族)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这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国际(族际)的交往问题。 罗马法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影响更为直接。正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的大陆法系,亦称为罗马法系或者民法法系。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影响世界的原则和制度是何等的深入。当今世界除欧洲大陆外,还包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教案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课标内容】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属于世界历史方面的“西方古代法制的起源和发展”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罗马法的起源、发展、确立和完善及其作用和影响,为学生后面学习的资产阶级政治法制作铺垫。同时本课内容涉及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6世纪千余年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和平时的见闻中,对罗马帝国都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较少涉及罗马法这一方面及对法律认识较为缺乏,因而需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中引发其对罗马法的兴趣。另外,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积累了不少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相关知识,因而可以从已知推向未知,使学生更为清晰的了解古代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化进程影响深远。 (2)理解:罗马法的演变是古罗马历史变迁的反映,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和统一性;罗马法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3)运用:探究罗马法内容的变迁。 (二)、过程与方法:以案说法、问题探究;情境再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庞大的罗马帝国的统治起到重要的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也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罗马法的主要思想内容 难点:罗马法的影响和罗马法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试题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 Word版含解析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一只潜入水下的鸭子,虽然一 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地重新出 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一、罗马法的基本特征 1.从地位上看:罗马法是罗马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 体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之一。 2.从形式上看:体现出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形势需要而演变的特点。 3.从内容上看:维护了罗马公民和自由民的社会地位,调整了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度和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涉及政治、经济、思想 等许多领域。 4.从作用上看:是维系帝国和巩固统治的强有力工具,对后世影响深远。 5.从局限性上看:体现出帝国统治者的意志和要求,对于被统治者而言,不可能真正实现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其实质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属于奴隶制法律体系。 二、罗马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对罗马帝国的影响: ①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②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维护了奴隶制度,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 ④顺应了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公民的平等权利予以理论上的承认及私有财产的保护,进一步 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2)对欧美的影响: 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资本主义法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3)对近现代法律的影响: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后世影响广泛而深远。 ①为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教会和世俗的封建势 力、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②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现代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某 些诉讼原则均可以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 ③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 值。

2020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考点:罗马法的基本内容

2020司法考试《一卷》法制史考点:罗马法的基本内 容 (一)人法 人法是对在法律上作为权利和义务的主体的人的规定,包括自然人、法人的权利水平和行为水平以及婚姻家庭关系等内容。 1. 自然人。 罗马法上的自然人有两种含义:一是生物学上的人,包括奴隶在内;二是法律上的人,是指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主体。自然人必须具 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奴隶因其不具有法律人格, 不能成为权利义务主体,而被视为权利客体。罗马法上的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上述三种身份权全部或部分丧失,人格即发生变化,罗马法称之为“人格减等”。罗马法规定,只 有年满25岁的成年男子才享有完全的行为水平。 2. 法人。 罗马法上虽没有明确的法人概念和术语,但已有初步的法人制度。罗马法上法人分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两种。前者以自然人的集合为成 立的基础,如宗教团体;后者以财产为其成立的基础,如慈善基金会。 法人的成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必须具有物质基础;(2)社团要达到 最低法定人数(3人以上),财团须拥有一定数额的财产,数额多少没有严格规定;(3)必须经过元老院的批准或皇帝的特许。 3. 婚姻家庭法。 实行一夫一妻的家长制家庭制度。古罗马所称的家或家族是指在 家父权下所支配的一切人和物的总和,包括家父、妻、子女、奴隶和 土地等。家的特点是以家父权为基础。共和国后期,家父的权力逐渐

受到限制。罗马法的婚姻有两种,即“有夫权婚姻”和“无夫权婚姻”。 (二)物法 物法在私法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罗马法的主体和核心,对后世资产阶级民法的影响。物法由物权、继承和债三部分构成。 1. 物权。 罗马法上所说的物,范围较广,泛指除自由人以外存有于自然界 的一切东西,凡对人有用并能满足人所需要的东西,都称为物:不但 包括有形物体和具有金钱价值的东西,而且包括无形体的法律关系和 权利。物的分类主要有要式转移物和略式转移物、有体物和无体物、 动产和不动产、主物和从物、特定物和非特定物、有主物和无主物、 原物和孳息等。物权是指权利人能够直接行使于物上的权利。物权的 范围和种类皆由法律规定,而不能由当事人自由创设。物权主要有五种:所有权、役权(地役权、人役权)、地上权、永佃权、担保物权(质权、抵押权)。其中所有权为自物权,其他的为他物权。 2. 继承。 罗马法中的继承分为遗嘱继承和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早期采取“概括继承”的原则,后来逐步确立了“限定继承”的 原则。关于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以及遗嘱继承的方式等问题,罗马法上 均有较完备的规定。 3. 债。 在罗马法中,债是物法的一个重要内容。罗马法中债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合法原因,即由双方当事人因订立契约而引起的债;一类是违法原因,即由侵权行为而引起的债,罗马法称之为私犯。 此外,准契约和准私犯也是债的发生原因。罗马法根据债的标的和标 的物不同,对债实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有:特定债和种类债、可分

浅谈罗马法对世界法系的影响

浅谈罗马法对世界法系的影响 摘要:罗马法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罗马法是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从形成到衰亡整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当今社会存在着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伊斯兰法系。大陆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系,罗马法对其影响是根本性的。英国法许多法律部门受到了罗马法的影响,有些甚至直接继受至罗马法,或者说存在直接的渊源联系。英国法对罗马法的继受是片断式的继受,具体规则原则的继受,选择性的继受,体系下的继受。本文采用分类比较分析的方法,以罗马法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伊斯兰法系的影响得出结论:罗马法的影响是长远的而且是世界性的。 关键词:罗马法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世界性 我们研究罗马法应当从其产生、渊源、发展以及影响全方位的进行学习,在此我主要谈一下在学习罗马法之后它的影响问题。罗马法作为西方世界最发达的法律体系之一,流传至今仍不减影响,有着很重要的启示作用。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形成应运而生,顺应古代罗马社会、经济的需要不断发展,随着东罗马帝国的灭亡逐渐衰落;但由于特殊的历史需要,罗马法在中世纪又获得“复兴”。罗马法有着丰富的内容,属于大陆法系的鼻祖,其自然法精神对很多国家都有着很深刻的意义。罗马法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世的立法包括对中国近代的立法产生有着重大影响。 一、罗马法的概述 罗马法是古代罗马奴隶制国家从形成到衰亡整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的总称。罗马法的发展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以及帝国时期三个阶段1。 (一)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1、《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十二铜表法》制定之前,由于使用的是习惯法,法律任由贵族解释,造成了平民的不满,于是元老院于公元前450年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就《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来看,《十二铜表法》是一部简单的,保守的,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依次为传唤、审理、索债,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土地和房屋、1何勤华.外国法制史(第三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西方法律史古罗马法对西方法律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古罗马法律文化对西方文化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对我国儒家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作用? 在西方传统中,人们习惯称西方文化为“基督教文化”,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有着三大源头; 1。以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后来发展为科学传统; 2。古希伯来文明和犹太教从对上帝的敬畏,引发出宗教原罪思想; 3。古罗马法制文明,发展为近代法制观念。而这三大文明都汇总于基督教,并以宗教信仰的形式在西方构筑起庞大的文化体系。 从历史发展来看,古希腊没有法律渊源的概念,因为当时的民主立法和民主司法不需要司法方法。只有在罗马法时代,法学发展到了较为精细的程度,“法律渊源”才在司法中得到应用。 古罗马人最大的贡献是“立法”。在贵族和贫民之间的激烈的矛盾和斗争过程中,产生了第一部成文法律《十二铜表法》,虽然此法律依旧维护的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利益,在那个时期却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为了确保帝国境内各民族都能和平共处,罗马人制定出许多“公平且合理”的法律,以赋予公民权利,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对帝国法律大全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编纂,完成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即《民法大全》,其基本精神是自然法概念、所有权概念、契约精神,对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人权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也为后来的西方法律制度提供了蓝本,这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法律文献,罗马法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汉语“法律渊源”来源于英文sourceoflaw,其拉丁文源头是fonsjuris。罗马法中的fonsjuris包括了两层意思:第一个层面的意思是,法律渊源概括出了古罗马法中哪些规范可以作为法官的裁判规范;第二个层面的意思是,法律渊源既是对国家制定法作为法官纠纷解决依据的肯定,也是对国家制定法以外的规范能够作为法官纠纷解决依据的认可。在西欧中世纪时期,没有足够的学术文献表明当时有比较发达的法律渊源理论,但是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课讲述了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罗马法律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知识点总结,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 两大准则: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妇女权利受限 性质: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响深远的原因:1.统治范围广,传播远 2.比较完善,系统性,逻辑性强,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类共同准则

4.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之不断修正 5.其发达是罗马统治者尊重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公民法:概念: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2)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①背景: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迫于平民的压力,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制定成文法。②颁布:公元前499年,立法委员会颁布③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法的起点;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万民法(1)背景: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不断对外扩张,罗马人广泛与外界接触,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对于罗马当权者来说,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原来了公民法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了,罗马政府遂设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

罗马法的影响

思考罗马法对本国的影响:1、在王政时代和共和初年罗马人主要靠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解释习惯法的权力在贵族手中他们借助这一权力来欺压平民,引起平民的不满与抗争,平民与贵族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并发起了暴动,《十二铜表法》以文字的形式将法律确定下来,是平民有了维护自身权力的依据,缓解了当时的矛盾,维护了当时的稳定。而且在以后的很多年中罗马也通过修改法律中的部分内容来缓解了阶级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的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2、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这一时期罗马奴隶制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土地不断集中,小农日益走向破产,随着罗马实力的与日俱增以及交通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罗马的商品货币经济已经突破了古代社会所能容纳的限度,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以前的法律所能概括的,以前法律的形式主义和排他原则,都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而万民法注重调整商品贸易、经济契约,因而适合日益变化的着得奴隶制经济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随着罗马领土的扩大,没有罗马公民权的异邦人口得大量增加,而外邦与罗马,外邦与外邦的行为准则以及思想观念不一样。而且外邦和罗马,以及异邦与异邦之间的法律体系有很多不同,因此外邦人与罗马人以及外邦人与外邦人之间经常发生纠纷,他们之间的诉讼案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进行评判,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以及被征服地区广大居民之间关于适用法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秩序混乱。而万民法在参照罗马法的规范外还吸取了其他地区的法律规范,并注意贯彻“公平合理”的原则,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与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与异邦人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有利于维护在被征服区的统治秩序。 思考: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1、罗马法中的自然法思想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自然法思想中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人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应有一份应得的权利,这是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国家不可压迫人民更不可剥夺人民应享受的权利。统治者如果侵犯了人民的权利,人民就可以用革命的方式推翻这个政权。这种源于自然法的“权利”和“平等”观念,对于英法等国的革命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企图整顿律例,变法图存曾学习西方编纂法典的做法为要策,引进日本法治理论。民国建立后,国民政府也曾以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法律为蓝本制定民事立法。 3、罗马法的有关私法体系被欧洲大陆资产阶级民事立法成功借鉴。《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其他资产阶级国家如丹麦、意大利、希腊等国的民法典也都受罗马法影响。 4、罗马法的许多具体制度和原则对资产阶级立法也有巨大的影响。如法人制度、物权制度、契约制度、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私人权制度、平等原则等等,尤其是陪审制度,同雅典一样,罗马是世界上最早有陪审制度的国家,成为资产阶级陪审制度的发端。 5、罗马法中的许多概念、术语如法律行为、民事责任、代理、占有、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等等也为后世资产阶级立法所继承。

罗马人的法律(2)

罗马人的法律 课程标准: 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下列基础知识:《十二铜表法》、自然法、罗马公民法、罗马万民法。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了解,使学生掌握罗马法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罗马法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罗马法的起源、罗马法的内容发展和罗马法的历史作用三个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全面理解罗马法的内涵。 通过课堂和课余对课本“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史学争鸣”、“自我测评”的研究性学习,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学会分析和论证罗马法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展在社会中学习、网络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罗马法的全面归纳总结和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和法律、法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价值,最终肯定法治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最合理的国家治理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掌握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对罗马政权统治的维系作用。 难点: 认识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现实价值。 学生分析: 世界古代史,尤其是政制与法律史,对高中学生特别陌生。法律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内容章程、条例结构,繁复庞杂,头绪较多,仅靠一节课教师传授很难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在学生课前预习基础上,通过师生探究合作、案例分析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为合宜。在授课中,插入较多的罗马史图片,再现情景,烘托氛围,能更好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古代有一位诗人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为什么这样说? 师:在人类历史古典时代,罗马帝国从公元27年屋大维建立帝国到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维持了上千年,如从罗马共和国算起,有1500多年,简直是一大奇迹。千百年来,罗马不仅指一段古老而悠远的历史,更代表一种宏伟而博大的精神。骁勇的罗马人更崇尚武力和秩序,在金戈铁马卷起的滚滚风尘中,长期忙碌于对外征战,与睿智的希腊人相比,难免给人“略输文采”、“稍逊风骚”之感。然而,罗马人建立过一个庞大帝国,罗马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古代罗马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罗马人的法律。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对罗马历史的兴趣,同时用语言感染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