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邵云飞 欧阳青燕 孙 雷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含义、相关理论及其方法的发展轨迹,并且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研究数量等方面探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更多地倾向于对网络中互动节点间关系改变的研究,而不是对节点本身的研究。社会网络分析与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对创新以及其他组织问题的影响,可以更深刻地揭示研究问题的本质。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创新;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4X(2009)09-1188-06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Innovative Research

SHAO Yunfei OU YANG Qing yan SUN Lei

(Univ ersity o 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 y of China,Cheng du,China)

Abstract :Firstly ,the theor y of so cial netw ork analy sis is introduced and its track of development is analyzed .Then the method of social netw ork analy sis in the literature is concluded and the metho d-olog y,co ntent and quantity in literatur e is summarized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 cial netw ork to the innovative resear ch .T 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study using social netw or k analysis prefer s the change of connections betw een interactive no des rather than nodes themselv es ;therefore ,the co mbinatio n of social netw ork analysis,traditional quantitative econom ic m ethods and case study and analy sis of the im pact of netwo rk str ucture characteristics o n the innovation and other o rganizational questio ns can help to discover the nature of the pro blem pro fo undly .

Key words :social netwo rk analy sis ;inno vatio n ;empirical study

收稿日期:2007-07-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XJL 007);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7F Y 14040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 -08-0094)

19世纪60~70年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者创立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方法,与数学、统计学及计算机科学相结合,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正式的分析方法。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社会科学的研究从个体主义者、要素主义者和对原子论的解释转向更加理性、前后联系的、系统的理解。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注重研究变化的过程以及整体的联系和互动,因此,社会网络研究方面的文献呈指数型增长[1]: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轨迹

1.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生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是知识积

累的过程。一方面,它得益于人类学、心理学、图论、概率论等学科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网络结构术语,并形成了一套数学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怀特、博特、格兰诺维特等学者在各自的研究中提出了许多网络分析的应用理论,这些应用理论使得社会网络分析逐渐成熟[2]

。表1给出了心理学、人类学、图论等学科代表人物在社会网络分析的发展中所做的工作,他们的贡献集中体现于创造和完善了社会网络分析的技术和模型,使得社会网络得以测量,为应用研究打下基础。

社会网络分析的关键在于把复杂多样的关系形态表征为一定的网络构型,然后基于这些构型及其变动,阐述其对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意义[3]

,因此,社会网络分析的目的是从结构和功能交互作用入手,揭示网络结构对群体和

第6卷第9期2009年9月 管 理 学 报Chinese Jo ur nal o f M anag ement Vo l.6N o.9

Sep.2009

个体功能的影响。这些研究包含了怀特的“机会链”理论、“嵌入性”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米切尔、格兰诺维特、博特等的研究也直接促进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成熟。

在此基础上,M IT CHELL[4]描述了社会网络的形态特征,认为网络研究应该考虑网络规模、结构、互动关系及其过程。这种网络特征分析方法考虑了网络的规模和结构特性,也同时虑及了网络的静态特征和动态特征,总体上奠定了网络作为一种结构功能分析方法的地位。WE LLM AN[5]概括了网络结构分析的基本原则:1世界是由网络组成的,而不是群体组成的;o解释社会行为时,社会关系比社会成员特点更加有力;?行动者如何行动的规则源于社会关系结构体系中的位置;?只有在社会网络结构中才能理解“关系”的运作,社会结构网络会影响各种资源在关系中的配置;?网络结构研究的单位是关系,而不是个人。在这些基本原则的指导下,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与应用逐渐发展起来,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方法与观点。

表1 社会网络模型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代表人物学科对社会网络分析测量技术的贡献

莫雷诺心理学创立了社会计量学,发明了以点和线来代表个人关系的“社群图”方法

勒温心理学提出了著名的理论“场论”,认为社会群体都处在一个“场”中,社会空间的结构特点可以通过拓扑

学和集合论加以分析

海德认知心理学对态度和观念的“结构均衡”进行研究,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结构对等性”、“规则对等性”等内容的

发展都来源于此

巴恩斯人类学提出了“网络”的概念,认为人际关系网可以看成是社会整体网的一个局域网

博特人类学研究家庭网络,分析亲属关系中的各种模式,提出了网络的“关联度”概念(后来被“密度”代替)、测

量了“婚姻网的关联度”

卡特怀特和哈拉雷数学复杂的社会结构是由简单的结构,即多个互相重叠的“三方群体”组成的,同时提出:任何一个平衡

子图都由2个存在着冲突和对抗的子图组成。这一“平衡”的概念导致了对“小群体”的研究

怀特领导的哈佛学派数学对所有类型的社会结构进行模型化处理,提出了“块模型”,目的在于揭示整个网络中存在多少

“块”或者“子群”,对网络的整体结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注:根据文献[6]整理而得

1.2 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

1.2.1 网络结构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有怀特、格兰诺维特、林南等。怀特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奠基人之一,不仅领导哈佛研究人员探索了社会结构的数学依据,而且他的“机会链”理论,解释了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升迁现象,引发了后人利用网络结构解释具体社会行为的探索。网络结构理论把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纽带关系看成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结构,分析这些纽带关系对人或组织的影响。该观点认为,任何个体(人或组织)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关系都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1.2.2 弱关系力量假设与强关系理论

GRANOV ET T ER[7]对社会网络分析的贡献十分突出,他提出的“弱连接优势”理论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强关系容易导致企业间建立和发展信任,便于高质量信息和隐含经验知识的交换;弱关系会导致新信息的交换。该理论认为有效的社会平衡不会从牢固的内部连接网络中形成,而是从个体间偶然的弱联系中产生。

1.2.3 嵌入性理论

嵌入性也叫根植性,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波拉尼提出,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嵌入在制度之中的[8]。GRANOV ET T ER[9]认为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来自社会网络,信任嵌入社会网络之中,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信任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和交流以达成共识。

1.2.4 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理论

LIN[10]在发展和修正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时,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认为社会资源是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权力、财富和声望等,并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的目标。但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邵云飞 欧阳青燕 孙 雷

1.2.5 “结构洞”理论

BURT[11]提出“结构洞”的观点,认为关系强弱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起决定作用的是网络中的位置,谁占据连接2个无关系(意味着存在结构洞)点的位置上,谁就拥有信息和控制优势。博特用结构洞理论研究了劳动力市场的升迁问题,证实了拥有较多社会结构上中介位置的人确实较易得到升迁。博特的贡献还在于,从分析单元(个体、群体)和分析方法(关系分析和位置分析)2个维度总结出了一种典型的网络分析模型。

总体来说,社会网络分析有2种研究取向或维度:1关系维度,主要研究节点和联结特征,内容包括分析节点规模、关系强度、密度、关系内容、关系对称性、直接性、间接性等[12];o结构维度,以节点之间关系的分布情况为焦点。除本身方法论讨论外,社会网络分析还探讨了小群体、同位群、社会圈以及企业内部网络、市场网络等,这些也逐渐成为社会网络分析的主要内容。从所收集分析的文献来看,国内对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1.3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优势

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的扩展和深入,其优势也进一步显现出来。下面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创新问题的研究为例,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的侧重点,特别是与统计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相比的优势。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创新问题的研究,其社会机制是代理者、产品或知识块之间的互动或联系,这些互动或联系会导致某些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统计分析不适合研究这些代理者之间的互动或联系,因为统计分析方法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机制的投入与产出,而不是社会机制的整个过程。概括来说,统计学倾向于将所研究的社会机制当作一个黑箱,即仅仅考虑初始状况和结果,不考虑整个过程如何作用。黑箱与机制是对立的,对机制的强调使我们要考察黑箱内部的情况,清楚地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13],因此,在揭示社会机制具体作用过程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较之统计分析方法具有一定优势。

一般的案例研究仅把一个或几个个体作为研究对象,所得到的结论不能充分考虑众多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将每个个体作为一个节点,并研究众多节点的互动和系统的测度,在研究某些系统时具有一定优势。如果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则可以在把握整体网络研究的基础上对关键节点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考察节点之间的差异性。现有文献中,少有文献在使用网络分析方法基础上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来考察节点的差异性。CAM BROSIO等[14]将生物医学上的协同工作和创新对应起来,由于对协作网络的研究,如科技网络,使用传统的定量或定性方法不能充分地描述其复杂程度,因此产生了一种网络可视化工具,专门用来分析异质网络,这种方法考虑了同一网络中的分子研究实验。

2 基于社会网络分类的不同标准探析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打开了社会机制的“黑箱”,从更微观的角度研究个人以及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为社会学的定量化研究打下了基础。网络是由点和线组成的集合。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假设是相互作用的节点之间的关系,它对社会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下面将按照社会网络分类的不同标准对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分析。2.1

 按边的类型分类的社会网络分析

图1 按网络中边的类型分类文献总结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网络具体可以划分为4类:a类网络,其边是有向有权边;b类网络,其边是有向无权边;c类网络,其边是无向有权边;d类网络,其边是无向无权边。图1表明,从本研究所考察的文献来看,对b类网络和a类网络的研究较多,而对c类网络和d类网络的研究较少。只有1篇文献研究了异质网络。从文献研究的内容来看,这是由于无权边的测度更容易计算,而且对二分边进行编码和可视化相对简单,计算有权边的测度则更为复杂。此外,如果要讨论某种“流”,则需要使用有向边,比如知识流,它意味着所讨论的知识有发源地与目的地之分,因此流是有向的。大多数网络的测度,如网络密度、中心性等,不能简单地应用到异质网络上,只有1篇研究异质网络的文献,且其只使用了一种可视化工具。

对于加权边网络的研究较少可以作如下解释:因为研究它们不仅需要复杂的计算公式,而

管理学报第6卷第9期2009年9月

且数量型的实证数据很难直接获取,还需要一个对其进行量化的过程。例如,如果想要评价或衡量某一知识流,可以自己根据某种任意的标准对这些流进行分级。

2.2 按节点代表的实体分类的社会网络分析

在所考察的文献中,从网络节点的类型来看,46%的网络节点是组织或公司,30%的节点是专利或科学论文,13%的节点是个体或创新者,11%是部门或市场(见图2)。一些研究使用多种类型的节点,例如,发明者、专利和公司,因此,研究最多的2种类型的节点是组织与出版物,比如专利与科研论文。此外,考虑到收集关系数据的经济部门中生物科技与半导体方面占研究的67%。这是由于专利是这2个部门最容易获得的关于创新性活动的一种测度,它们常常被用来测度组织与公司之间、部门内或部门间的知识流动,并且检验已有的理论,比如,发

明者地域分布对知识扩散的影响。

图2 按节点类型分类比例图

文献中研究的节点所代表的实体有较大一部分是组织与专利。研究专利的网络规模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的2000个专利,到20世纪末的500000个专利。这是由于,近年来网络分析软件的进步才使得学者可以处理大规模网络,而且访问专利数据库也比做访谈要简单得多。

2.3 按组织间关系的层次分类的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是由边集连接的节点集。节点是网络中的基本元素,可以表示任何事物,个体、团队、组织、概念、专利等。2个节点间由边相连接,边可以是有向的或无向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按照组织间关系的层次将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分为个体结构特征和整体结构特征。整体结构特征变量包括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集中性(集聚系数)、平均最短路径、节点度分布、派系或群落等;个体结构特征变量主要有节点度数、中介性和结构洞。

2.3.1 整体结构特征分析

(1)网络密度 即网络中实际的边数与最大可能边数的比率,它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网络密度用来衡量一个网络中各个节点之

间连接的紧密程度。

(2)网络中心性 表征的是整个网络的集中或集权程度,即整个网络围绕一个点或一组点来组织运行的程度。它包括2个层次,即局部中心性和全局中心性。当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具有较多的连接时,它的地位是局部中心的。局部中心性只考虑直接边,即直接与该节点相连的边。全局中心性还考虑非直接边,即并非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边。如果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距离都较短,则称该点是全局中心的点。

(3)集中性 是对全局网络集中结构程度的测度,它描述了网络围绕着某一中心节点组织的程度。

(4)平均最短路径 是指网络中节点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值。它影响到网络节点之间进行产品、技术、知识以及其他各类信息交流所需经过的“路程”的长短。

(5)节点度数 指的是与该节点相连接的边的数量,它刻画了网络内每个节点与其他节点连接的数量分布规律,是网络结构的重要几何特征。一个节点的度数越大,意味着在整个网络中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越多。

(6)群落 多数社会网络都会表现出群落或派系的特点。派系即网络的节点组中有密集的关联边,而组与组之间的连接程度很低,仅有很少的边相连。

2.3.2 个体结构特征分析

(1)节点度数 是网络中重要的个体结构特征,指与该节点直接相连的节点数目。节点度数可以衡量个人或组织在社会网络中居于怎样的中心地位,利用这个概念可以研究创新产品的扩散、知识的传播,解释组织的效率,解释政策的整合性等。社会学中节点度数的概念还与“权力”相联系,节点度数越高,中心化程度越高,拥有的权力也就越大。

(2)中介性 是对一个节点在多大程度上位于网络中其他点对的“中间”的测度[15],是某一节点出现在网络中任意2个节点最短路径上的能力,它也可以被看作是网络弹性(部分顶点被删除下的弹性)的一种度量。

(3)结构洞 也是一重要的个体网络结构特征,它是2个联系之间的非冗余的关系,指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由于存在结构洞,就为活动于结构洞中的个体或组织提供了机会,因为它们可以将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邵云飞 欧阳青燕 孙 雷

个关系稠密地带连接起来,从而为这些连接起来的单位带来新的信息,并使资源通过这种新连接而流动。

3 社会网络分析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是其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由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优势在于揭示社会机制的作用过程和用整体的观点考察节点间的互动关系,很适合做创新研究。本研究从文献内容和数量方面来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3.1 研究内容分析

本研究考察的文献中,有些研究集中于组织关系与网络方面。O LIVER等[16]在总结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存在3种核心的理论方法:资源依赖性[17]、政治力量[18]以及网络方法[19]。这些研究“倾向于把组织间的结网过程看作是为了促进成功而对组织间依赖性做出的响应”。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形成的推动力就是节点之间的依赖性和互补性。此外,他们还指出,在方法上,组织层次上的截面的、量化的实证研究占有较大比重。有些研究还集中在组织间结网的推动力上,而不是专注于结网导致的结果。而量化的研究和对于组织结网过程的研究正是社会网络分析的优势之一。目前,专注于分析组织间关系的详细结构的研究还很少[20]。AHU JA[21]详细描述了与企业所组成的社会网络相关的3个方面的理论框架:直接边、间接边和结构洞。作者运用泊松面板方法以及泊松随机估计模型,即

E(P it/X it-1)=e X it-1B+L i,(1)式中,L

i

服从伽马分布。运用第i个厂商非冗余连接与总连接的比率来衡量网络中厂商的结构洞,即

j

1-∑q p iq m j q C i。(2)

结果表明,直接边和间接边对于创新都具有促进作用,而结构洞对于后发企业的创新可能具有促进作用,也可能具有阻碍作用。有些学者研究了创新在社会网络上的扩散过程,提出了社会网络中消费者行为模型,将其与社会网络扩散模型相联系[22],并提出厂商所运用的遗传运算法则,即

m=b

c

,(3)

式中,m为消费者的数量,可运用策略变化和交叉运作来确定;b为预算;c为广告的边际成本。文献[26]在分析了含有1000个消费者网络的基础上,比较了有目的广告和随机广告对消费者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有目的广告策略优于随机广告策略。

我国已有一些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进行研究,其中,与创新相关的问题也已经开始被分析。杨锐等[23]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建构3个关键网络变量:度数、中介性和有效规模来测度杭州手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网络位置。结果显示:企业所在网络位置的度数和有效规模与企业创新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性,而中介性则在统计上不显著。黄中伟[24]研究发现,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和绩效来自于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网络结构促进了产业集群企业集体联合创新,降低了创新的风险、成本,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此外,有学者尝试从新经济学的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产业集群定量化研究,为产业集群创新定量化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25]。

另外,薛靖等[26]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从社会网络角度探讨个人外部关系资源与创新行为的关系,得到个人外部关系资源会影响网络中心性,并且网络中心性在外部关系资源与创新行为关系中不起中介作用。嵇登科[27]实证研究了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指出企业的外部网络的强度、规模和位置对提升技术创新绩效有积极的作用。吴结兵[28]从网络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进行了研究,通过企业网络结构属性与网络动态能力讨论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微观机制,明确了网络结构属性在集群竞争优势发展中的作用。梁孟荣[29]用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从企业的外部关系角度研究了集群技术创新的相关问题,并指出正式关系网络通过“知识累积”、“交互试错”和“集体学习”机制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并研究了非正式关系网络通过“环形通道”和“箭头通道”影响创新的内在机理,提出非正式关系网络创新机制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劳动力流动、娱乐网络的关系互动和“技术社区”的关系互动等。李娜等[30]研究了集群创新网络下的技术学习机制,他们根据技术学习产生位置的不同,将集群创新网络下的技术学习分为3种发生类型:以集群内企业为主要学习源的技术学习;以集群内科研机构为主要学习源的技术学习;以集群外部机构为主要学习源的技术学习。邵云飞等[31]研究了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价值,认为网络节点及其节点之间的连接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管理学报第6卷第9期2009年9月

总的来说,国内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本身的发展,这种方法的使用将会更加广泛。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成都平原产业集群创新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3.2 研究数量分析

图3显示自1999年起,采用网络分析的实证研究的文章数量有很快的增长。考察组织与个体间关系的详细结构和网络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尤其是有关创新研究的文章有显著增长。例如,OW EN -SM ITH 等[32]通过建立R&D 合作网络比较了美国与欧洲科学研究的组织和结构。BRESCHI 等

[33]

扩展了JAFFE 的研究,在知

识溢出的程度上,社会接近比地理接近具有更大相关性,因此SOBRERO 等

[20]

所得的结论在

1998年来说是正确的,

可是现在不再适用了。

图3 各年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创新问题文章数

研究中更多地使用网络分析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出现了有关网络分析的标准教科书;o用于网络分析的复杂计算软件包的出现,如U CINET ,以及大型网络可视化软件包,如NetDraw 或Pajek ;?从1997年起,国际会议的召开也加速了这一方法在各种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之间的传播。

4 结语

本文研究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含义和相关理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发展轨迹,并且从具体方法、研究的内容及研究的数量等方面探讨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考察的文献集中于组织关系与网络方面。在方法上,组织层次上截面的、量化的实证研究占有较大比重,而专注于分析组织间关系详细结构的研究还很少,大多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这些结构特征对创新以及其他组织问题的影响等。

未来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重点主要有以下方面:1社会网络分析中节点连接关系的强度研究。对于节点连接强度的划分研究将更加贴近实际情况,更具实践意义。o社

会网络分析与传统计量经济学方法相结合,使整体描述问题指标与动态性及演化机制的研究结合起来,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社会网络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在社会网络整体描述节点连接关系和网络测度基础上,对特殊节点利用案例研究进行剖析,使研究更加深入。随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其应用前景也将越来越广泛。

献[1]BOR GA T T I S P ,F OST ER

P

C.T he N etw o rk

P ara dig m in O r ganizational Research :A Review and T ypolog y [J ].Journal of M anagem ent ,2003,29(6):

991~1013.

[2]罗家德.社会网分析讲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邬爱其.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研究[D ].杭州:浙

江大学管理学院,2004.

[4]M IT CHEL L J C.T he Concept and U se of Social

N etw or ks ,in M itchell ,J .C .(ed ),Social N etw or ks in U rban Situations [M ].M anchester :M anchester U niver sity P ress,1969:1~50.

[5]W EL LM AN B .Structur e A naly sis :Fr om M ethod

and M etaphor to T heor y and Substance.In Social Str ucture [M ].WEL L M A N B ,BERK OW IT Z S D .

Cambr idge:Cam br idge U niver sity Pr ess,1988:40~

47.

[6]刘军.社会网络分析方法[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

社,2007.

[7]G RA N OV ET T ER M .T he St reng th of Weak T ies

[J ].A mer ican Jo ur nal o f So ciolo gy ,1973,78(6):1360~1380.

[8]冯华.关系与贸易[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9]G RA N OV ET T ER M .Eco no 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 ucture :T he Pr oblem of Embeddedness [J ].A meri-can Jo urnal of So ciolog y,1985,91(3):481~510.[10]L IN N.Social Resources and Instrumental Action

on So cial Str uctur e and Net wo rk A nalysis [M ].L ondo n:L in Sag e Publicat ions,1982:131~147.[11]BU RT R S .Str uct ur al Holes :T he Social Str uct ur e

of Competitio n [M ].Cambridg e:Harv ard U niver si-ty P ress,1992.

[12]张存刚,李明,陆德梅.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

的社会学研究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04.[13]DO REIA N P.Causality in Social N etw o rk A nalysis

[J ].Socio lo gical M et ho ds and R esear ch ,2001,30(1):81~114.

[14]CAM BR OSIO A ,KEA T I NG P ,M O G OU T OV A .

M apping Collabo rative Wo rk and Inno vat ion in Biomedecine [J].Social Studies o f Science,2004,34(3):325~364.(下转第1203页)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邵云飞 欧阳青燕 孙 雷

[11]A M IHU D Y,HA IM M.V o lat ility,Efficiency,and

T rading:Ev idence fro m the Ja panese Sto ck M ar ket

[J].Jo ur nal o f Fina nce,1991,46(5):1765~1789.

[12]L I J B,JU L,ZHA N G B,et al.T he I nstitutio n Effi-

ciency of Stock Pr ice L im its:A n Ex per imental

A nalysis o n the T wo St ocks M ar ket w ith Co ntinu-

o us Bid[J].Jour nal o f M o der n A cco unt ing a nd A u-diting,2008(1):1~14.

[13]李建标,李晓义,孙娟,等.N ash谈判解的预测能力

——中国被试的实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07

(6):33~42.

[14]李建标,王光荣,孙娟.实验市场中的股权结构、信息

与控制权收益[J].南开管理评论,2008(1):66~77.

[15]李建标,李晓义.产业组织理论的实验研究范式[J].

产业经济评论,2007,6(1):40~52.

[16]SM IT H V L.Paper s in Ex per imental Eco nomics

[M].Cambridg e:Cambridg e U niv er sity Pr ess,

1991:100~106.

[17]SM IT H V L,SU CHA N EK G L,W IL L IA M S A W.

Bubbles,Crashes,and Endo genous Ex pectations in

Ex periment al Spot A sset M arkets[J].Econo metri-ca,1998,56(5):1119~1151.

[18]K IN G R R,SM IT H V L,W IL L IA M S A W,et al.

T he Ro bustness of Bubbles and Crashes in Ex peri-mental Sto ck M ar ket s[C]//DA Y R H,CHEN P.

N o nlinear Dy namics and Evo lutio nary Econo mics,

O x for d:Ox fo rd U niv ersity Pr ess,1993:183~200.

[19]杨晓兰.涨跌幅限制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实验经济学

研究[J].南方经济,2006(10):5~16.

[20]林嘉永,李霁友.证券市场交易费用与价格涨跌幅限

制[J].统计与决策,2006(7):105~107.

[21]应展宇.中国股票市场流动性研究[J].证券市场导

报,2001(7):63~68.

[22]庄新田,赵立刚.涨跌幅限制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分

析[J].管理学报,2005,2(6):685~690.

(编辑 刘继宁)

通讯作者:李建标(1965~),男,山东潍坊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E-ma il:biao jl@126.co m

(上接第1193页)

[15]FR EEM AN L C.A Set o f M easur es of Cent ralit y

Based U po n Betweenness[J].Socio metr y,1979,40:

35~41.

[16]OL IV ER A L.N etw or king N etw or k St udies-A n

A nalysis of Co nceptual Config urations in the Study

of Inter-O rg anizatio na l Relations[J].Or ganization

Studies,1998,19(4):549~583.

[17]PF EFF ER J,SA L AN CIK G R.T he Ex ternal Co n-

tro l of O rg anizatio ns:A Reso ur ce Dependence Per-spectiv e[M].New Y or k:Har per&R ow Pr ess,

1978.

[18]CAR RO LL J.O r ganizational Change[M].Chicag o:

U niver sity of Chicag o P ress,1970.

[19]BU R T R S.Str uctural Holes:T he So cial Str uct ur e

of Competitio n[M].Cambridg e:Harv ard U niver si-ty P ress,1992.

[20]SOBRERO M,SCHRA DER S.Structuring Inter-

fir m R elationships:A M eta-analy tic appr oach[J].

Or g anizat ion Studies,1998,19(4):585~615. [21]A HU JA G.Co llabor atio n N etw or ks,St ructural

Holes,and Innov atio n:A L o ng itudinal Study[J].

A dminist rative Science Q uart erly,2000,45(3):425

~455.

[22]A LK EM A DE,CA ST A L L DI.St rat egies for t he Dif-

fusio n o f Innov atio ns on So cial N et wo rks[J].Co m-putational Eco nomics,2005,25(1):3~23.

[23]杨锐,黄国安.网络位置和创新——杭州手机产业集

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7):

114~118.

[24]黄中伟.基于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和绩效

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94~97.

[25]王霄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定量化模型

[J].统计与决策,2005(3):43~45.

[26]薛靖,任子平.从社会网络角度探讨个人外部关系资

源与创新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

(5):150~153.

[27]嵇登科.企业网络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6.

[28]吴结兵.基于企业网络结构与动态能力的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06.

[29]梁孟荣.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研

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学院,2007. [30]李娜,陈畴镛.集群创新网络下的技术学习机制研究

[J].经济论坛,2008(5):19~20.

[31]邵云飞,欧阳青燕.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

价值研究[J].技术经济,2008(6):1~6.

[32]OW EN-SM IT H J,M A SSIM O R,F A BIO P.A Co m-

par iso n of U S and Eur opean U niv er sity-Industr y

Relatio ns in t he L ife Sciences[J].M anag ement Sci-ence,2001,48(1):365~370.

[33]BR ESCHI S,LI SSON I F.M o bility and So cial N et-

wo rks:L ocalised Know ledg e Spillo ver s Rev isited

[C]//D RU ID Winter Confer ence,2003.

(编辑 黎秋萍)

通讯作者:邵云飞(1963~),女,浙江金华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市 610054)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技术经济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E-mail:shao yf @uest https://www.doczj.com/doc/d24267626.html,

连续竞价机制下不同限价安排与股市流动性的实验研究——李建标 巨 龙 李 娜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管理学院2011级行政管2班姓名艾尼瓦尔·吾斯曼学号20112555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开放、互动、自由的环境,公众可以随时在这个公开的环境中表达意见和看法。而公民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近几年以来政府部门和社会看重对网络舆论和网络舆论监督管理,同时对网络舆论进行监督和管理。作者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文献,就现在网络所拥有的表象分析,对于舆论所表达的概念,还有出现的问题及其必要性展开梳理,期望能为网络舆论的治理提供全面的总结资料。 关键字:网络舆论、网络论舆监管、文献综述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ffairs offers an open, interactive, free environment, the public can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at any time in the open environment. While citizens to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in the network also had a negative impact of some of the inevitabl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social harmony, so in recent ye ars since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al valu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 ement network, while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The authors col lected a lot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 of a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necessity, status, and its im pact on the conduct of the system comb, hoping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inform ation management for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目录 国内网络舆论文献研究综述 (1)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3)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3) (二)网络舆论的特征 (3) (三)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主要原因 (4) (四)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必要性 (4) (五)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内涵 (4) (六)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基本原则 (5) 二、国内外网络舆论监督和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一)国外网络舆论监督管理的研究现状 (6) (二)国外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监督和管理的主要特点有 (7) (三)国内网络舆情监管的研究现状 (8) 三、我国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一)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被动,行动速度迟缓 (9) (二)网络舆情监管部门执行网络法规刚性不强 (9) 四、网络舆情有效监管的路径选择 (10) (一)政府信息公开 (10)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10) (三)完善对网络舆情预防和处理 (11) (四)完善网络立法 (11) (五)提高全民的综合素养 (12) 参考文献 (12) 一、网络舆论与网络舆论监管的概念界定 (一)网络舆论的概念

社会网络分析法

第十三章社会网络分析法 近几十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了迅速的发展,它已被“泛应用到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和社会政策研究等多个领域。本章我们将侧重介绍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历史、主要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 一、什么是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指的是各种关联,而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即可简单地称为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结构。故从这一方面来说,社会网络代表着一种结构关系,它可反映行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社会网络的主要要素有: 行动者(actor):这里的行动者不但指具体的个人,还可指一个群体、公司或其他集体性的社会单位。每个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被称为“结点(node)”。 关系纽带(relational tie):行动者之间相互的关联即称关系纽带。人们之间的关系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亲属关系、合作关系、交换关系、对抗关系等,这些都构成了不同的关系纽带。 二人组(dyad):由两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这是社会网络的最简单或最基本的形式,是我们分析各种关系纽带的基础。 二人组(triad):由三个行动者所构成的关系。 子群(subgroup):指行动者之间的任何形式关系的子集。 群体(group):其关系得到测量的所有行动者的集合。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网络的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又被称结构分析(structural analysis),因为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网络分析不仅是对关系或结构加以分析的一套技术,还是一种理论方法——结构分析思想。因为在社会网络分析学者看来,社会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社会结构,而这种结构即表现为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模式。社会网络分析家B·韦尔曼(Barry Wellman)指出:“网络分析探究的是深层结构——隐藏在复杂的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例如,网络分析者特别关注特定网络中的关联模式如何通过提供不同的机会或限制,从而影响到人们的行动。 韦尔曼指出,作为一种研究社会结构的基本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具有如下基本原理: 1.关系纽带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的,在内容和强度上都有所不同。 2.关系纽带间接或直接地把网络成员连接在一起;故必须在更大的网络结构背景中对其加以分析。 3.社会纽带结构产生了非随机的网络,因而形成了网络群(network clusters)、网络界限和交叉关联。

【知识学习】网络评论员培训心得体会

网络评论员培训心得体会 通过这两天在党校的培训学习,自己对网络评论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网络评论工作是引导公众导向的舆论工具,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今天,越来越重要。网络评论工作就是要及时发现负面信息并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样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消除网络谣言,促进政府与民众沟通,对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主要有五方面体会: 一、网评应及时主动 网评工作往往涉及党和政府作为不作为的讨论,作为一员网络宣传员应及时发现,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发表评论。对于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要以最后快的速度评说跟贴,把握主动权。对于一些政治敏锐感,除了评论外,还要及时上报上级,并密切关注舆论的趋势和变化。 二、网评要实事求是 互联网上有各类信息,真假难辨。对于网络评论工作人员来说,我们在评论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网评,心事实为依据,这样既能规范自己,也能规范其他网民。 三、网评应有平民和个人属性 在互联网上,受关注的讨论,往往带有个人体验和情感在里面。只讲党的政策方针,没有具体的结合群众事实,干

枯入味,长篇大论会让群众日久生厌。所以网评工作者在网评时要贴近生活,更多的联系群众生活动发表意见,进行引导。 四、网评要接受人在舆论监督 网络的舆论场的热度,更容易在一些司法案件、官场现象上引发热议,而这些话题是最难管理和引导的,在某种程度上,各种猜测和分析会上升到攻击党和政府体制上来。这种情况下,网评要以事实为依据,接受群众监督,在出现不对时在敢于更正,及时更正。 五、网评要受网民的认同 互联网是一个互动的平台,网民可以自己发表自己的言论,网评人员要及时的回复网民的留言,与网民互动,让他们感到受尊重,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这样也可以更好的思考评论工作的本质和意义。

网络分析法

网络分析法(Analysis Network Process Method)简介 1996年Saaty教授在层次分析法(AHP)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分析法(Analysis Network Process Method ,ANP)。ANP方法的基本理论与AHP法相同,不同的是模型结构,ANP 法中引入超矩阵的概念,采用这种方法,所有网络结构中的元素均能够对结论产生影响,最终结果不仅被备选方案的权重影响,也被备选方案所属元素集影响,可以通过反馈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 ANP法的基本结构 与AHP法自上而下的层次结构不同,ANP法的网络结构中的连接没有固定方向,它既包括元素集之间的循环连接,也包括元素集对自身的反馈连接,这种网络结构往往能够较好的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并且采用这种将问题细化结构、简单计算的方法远比采用简单划分结构、复杂计算过程的方法得到结果更令人满意。 网络分析法模型将系统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个部分,控制层包括决策问题的目标和决策准则,至少应存在一个目标,但决策的准则可以没有,网络层由元素组组成,这些元素组受到控制层的支配,元素组间以及内部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形成了网络结构。典型的ANP模型如图所示: 网络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分析问题 对决策问题进行分析,形成元素集,分析元素层次是否内部独立,是否存在依存和反馈,分析方法类同于AHP方法,可采用会议法、专家填表等形式进行。 2)构造ANP的典型结构 首先构造控制层,界定决策目标和准则,再构造网络层次,分析每一个元素集的网络结构和相互影响关系,元素集间关系确定后即可构建相应的ANP网络,基本实际问题中都是既有内部依存又有循环的ANP网络层次。 3)构造ANP的超矩阵计算权重 网络分析法中的1-9标度法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 危机传播研究文献综述一、危机传播研究的理论范式和研究取向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不同的理论范式。从传播学视角来看,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形式,重点研究危机传播过程中的传播效果、媒介、受众等变量;从管理学视角而言,危机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从公共关系的视角来看,危机传播就是危机公关。这三种视角的研究侧重点不一,但都共同关注和强调信息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危机传播研究主要有个案研究、技巧研究和理论研究三种研究取向。最初的危机传播研究集中在个案研究上,技巧研究是在案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史安斌在《危机传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化问题》一文中

对危机传播研究范式的演变做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指出,西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参与早期危机传播研究的多为管理学者,他们把“危机传播”作为“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关注的是危机处理当中的传播和公关模式和策略。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播学者的介入,危机传播逐渐跳出了管理学的窠臼,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的“亚学科”,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成熟的“西方范式”。传统的危机传播研究采用的是诊断式的、线性的“组织危机”模式,这与早期传播学的SMCR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芬克的“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阶段模式和巴顿的危机处理五环节模式,即:察觉——防止——遏制、恢复、反思。这类模式的共同特点是,把组织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按照危机发展的脉络为组织开出合适的“诊断书”。在这类模式的基础上,危机传播研究逐渐发展出两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管理取向,另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总结)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分析软件 ●第一类为自由可视化SNA 软件,共有Agna 等9 种软件,位于图1 的右上角,这类软件可以自 由下载使用,成本低,但一般这类软件的一个共同缺点是缺乏相应的如在线帮助等技术支持; ●第二类为商业可视化SNA 软件,如InFlow 等3种,这类软件大都有良好的技术支持;(3)第 三类为可视化SNA 软件,如KliqFinder 等4 种,这类软件一般都是商业软件,但他们都有可以通过下载试用版的软件,来使用其中的绝大部分功能 ●第四类为自由非可视化SNA 软件,如FATCAT 等7 种,这类软件的特点是免费使用,但对SNA 的分析结果以数据表等形式输出,不具有可视化分析结果的功能; ●第五类为商业非可视化SNA 软件,只有GRADAP 一种,该软件以图表分析为主,不具有可 视化的功能。在23 种SNA 软件中,有16 种SNA 软件,即近70%的SNA 软件,具有可视化功能。 SNA分析方法 使用SNA 软件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时,一般需要按准备数据、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步骤进行。尽管因不同的SNA 软件的具体操作不同,但这三个步骤基本是一致的。 1.准备数据,建立关系矩阵 准备数据是指将使用问卷或其他调查方法,或直接从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自带的后台数据库中所获得的用于研究的关系数据,经过整理后按照规定格式形成关系矩阵,以备数据处理时使用。这个步骤也是SNA 分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SNA 中共有三种关系矩阵:邻接矩(AdjacencyMatrix)、发生阵(Incidence Matrix)和隶属关系矩阵(Affiliation Matrix)。邻接矩阵为正方阵,其行和列都代表完全相同的行动者,如果邻接矩阵的值为二值矩阵,则其中的“0”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没有关系,而“1”则表示两个行动者之间存在关系。然而我们

网络分析法

什么是网络分析法 网络分析法(AN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它是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实用决策方法。 AHP作为一种决策过程,它提供了一种表示决策因素测度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采用相对标度的形式,并充分利用了人的经验和判断力。在递阶层次结构下,它根据所规定的相对标度—比例标度,依靠决策者的判断,对同一层次有关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按层次从上到下合成方案对于决策目标的测度。这种递阶层次结构虽然给处理系统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也限制了它在复杂决策问题中的应用。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各层次内部元素往往是依赖的C低层元素对高层元素亦有支配作用,即存在反馈。此时系统的结构更类似于网络结构。网络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由AHP延伸发展得到的系统决策方法。 ANP首先将系统元素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称为控制因素层,包括问题目标及决策准则。所有的决策准则均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且只受目标元素支配。控制因素中可以没有决策准则,但至少有一个目标。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均可用AHP方法获得。第二部分为网络层,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组成的C其内部是互相影响的网络结构,它是由所有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成的,元素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支配,元素和层次间内部不独立,递阶层次结构中的每个准则支配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内部独立的元素,而是一个互相依存,反馈的网络结构。控制层和网络层组成为典型ANP层次结构,见下图。

[编辑] 网络分析法的特点[2] AHP通过分析影响目标的一系列因素,比较其相对重要性,最后选出得分最高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Harker和Vargas曾经这样评价AHP:“AHP是一套复杂的评价系统,当我们进行多目标、多准则以及多评委的决策时,面对众多的可选方案,AHP能够用来解决各种量化和非量化、理性与非理性的决策问题。”AHP简单易用,其缜密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它能解决各种实际问题。AHP模型使各决策层之间相互联系,并能推出跨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的顶层为企业的总目标,然后逐层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准则、子准则等,直到管理者能够量化各子准则的相对权重为止。 层次分析法能够为决策者解决各种复杂系统问题,但它也存在一些缺憾。例如,AHP就未能考虑到不同决策层或同一层次之间的相互影响,AHP模型只是强调各决策层之间的单向层次关系,即下一层对上一层的影响。但在实际工作中对总目标层进行逐层分解时,时常会遇到各因素交叉作用的情况。如一个项目的不同研究阶段对各评委的权重是不同的;同样,各评委在项目研究的不同阶段对各评价指标的打分也会发生变化。这时,AHP模型就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特征研究和对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引言 近年来网络开始成为大众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问责的一种新途径,这与传统的监督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中需要转变观念、采取新的应对手段以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政府需要合理并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避免网络舆论对社会和政府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对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有着清醒的认识。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在此我们仅以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的特征为研究视角,研究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发生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并基于这一特征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部分相关的概念界定 界定相关概念是开展本选题研究的重要前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结合本项目研究的需要,对网络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相关概念做出了界定,以作为开展本次研究的基础,更好地把握研究的方向。 2.1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主要指随着互联网,电子公告,手机网络等新媒介的迅速发展而形成的由新媒体所主宰的生态环境。这一概念,是特别针对过去由那些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主流媒体占传播主导地位的一个生态环境而提出的,要与传统环境明显区别开来。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技术的改造下,也向着互动媒体的方向努力迈进,所有的媒体都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在网络上运行、汇聚、展现和传播。网络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和传统媒体的革命共同塑造起了一个全新的完整的网络环境。本文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的研究时,基于研究条件的限制,网络环境仅仅指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政府危机公关面临的生态环境。 2.2 危机 由于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之一就是“危机",因此有必要对什么是危机进行一个界定。在现代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危机一般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总称,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目录 1引言 (1) 2创新网络概念 (1) 3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 (3) 4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 (4) 5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 (6) 6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7) 7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创新网络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创新网络概念出现以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其展开了大量研究。纵观已有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创新网络概念及其定义基本达成一致,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创新网络中企业主体、创新网络发展和演化、创新网络中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 文章就以上研究对象对现有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述,并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创新网络;网络主体;知识管理;创新绩效 1引言 在激烈竞争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凭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已经很难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浪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过程,专业分工导致不同行为主体被分割在不同专业领域内开展经营活动,任何一个行为主体都不可能完全掌控创新过程,行为主体之间相互联系和依赖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实施创新,各行为主体必须联系起来以共享信息、知识和资源等要素,这就产生了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创新——创新网络,由此也拉开了创新网络研究序幕。在实践中,企业为应对创新环境变化纷纷组建创新网络或加入其他创新网络。 在创新网络理论研究和应用快速增长的背景下,探讨创新网络概念、创新网络主体、创新演化发展、创新网络知识管理以及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对前人有关创新网络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发现其不足之处,进而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建议。 2创新网络概念 从社会学领域中最早出现网络概念,到创新网络概念的提出,再到企业网络概念的出现,创新网络研究发端于国外,国内学者沿着国外研究路径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国内外学者就创新网络概念分别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网络概念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网络是由一组特殊类型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各节点所组成的网络[1]。后来,经济学家借鉴社会网络概念,用企业间关系替换社会关系,用企业替换节点中个人,提出了企业网络概念[2]。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_现状及对策_刘翠莲

2017 年第1期 应用新闻研究 互联网的诞生和快速发展,使网络逐步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网络媒体具有内容丰富、资讯获取方便、传播速度快等诸多优点。因此,各种网络媒体平台的关注量呈几何级数增加。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这其中“不实信息”即网络谣言则是影响最大的一环。不实的网络信息如不加控制,可引发社会恐慌,影响各级政府的公信力。 一、网络谣言的产生及分类 网络谣言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种方式的划分。、仅从内容角度进行划分,即可产生与自然相关的“自然灾害类谣言”、与公众人物相关的 “人物行为类谣言”、与职能单位相关的“职能失职类谣言”、以及引发社会恐慌的“社会伤害类谣言”“食品安全类谣言”这几类。 1.自然灾害类谣言,比如地震传言、核泄漏传言、水污染传言等。2016年2月17日,乌鲁木齐微信圈里,一条“今晚23:00到3:00乌鲁木齐及鄂托克前旗一带有9.6级地震!”的微信被广泛传播,使得人心惶惶。一些信以为真的市民甚至连夜搬家“避难”。这条谣言直到2月18日早上经实践证明不实之后才被粉碎。从网络散布群体来看,自然灾害类谣言传播人群主要以青年人群和城市务工人员居多。 2.人物行为类谣言,主要是围绕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所产生的谣言。比如,2016年9月16日,偶像派演员乔任梁在家中去世,年仅28岁。由于乔任梁在演艺事业中具有一定知名度,自其去世消息传出之后,各种谣言在网络滋生,谋杀论、性虐论等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再如娱乐圈常见的整容论、上位论等,都属于人物行为类谣言。公众人物类谣言传播者以青少年和公众人物的崇拜者、粉丝居多,这部分人群对自己偶像的一举一动都格外关心,从而极易产生捕风捉影的联想。 3.职能部门失职类谣言。近些年,关于政府部门失职行为的谣言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并不罕见。例如2015年的“黑龙江庆安火 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现状及对策 刘翠莲 孙晓红 申灿 【摘要】网络谣言是社会舆论的一种投射,尤其在互联网转型时期更为明显。各 种类型网络谣言的产生有不同诱因,也有不同的应对策略,结合实际案例对政府的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遏制网络谣言的根本途径,为政府部门净化网络空间的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网络媒体;网络谣言;职能政府;应对策略 100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博客、论坛、微博等的兴起,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一般受众的信息传播地位,为受众提供了发表意见的平台,然而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各式各样的网络谣言涉及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扰乱了网络秩序,同时也对现实社会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现象,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传播学网络谣言媒介 谣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通常是通过口语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样的传播效果与范围是有所限制的。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现在的谣言借着网络快速的扩散,其影响力不再像先前的口语传播会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它的传播范围更为广泛,出现了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大规模传播现象;它的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可以一夜之间到达全球网络用户;它的产生原因更为多样,出现了国与国之间利用网络谣言进行政治斗争的现象,出现了利用谣言影响股市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它的传播路径更为复杂,出现了网络谣言与口头传播和传统媒体传播交错互动的现象。显然网络谣言比起口传谣言来,危害更为严重,控制也更为困难。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网络谣言是谣言发展的新阶段。 1 网络谣言的现状 谣言自古有之,成语“天花乱坠”、“捕风捉影”、“三人成虎”等便是谣言在古代的反映。我国学者胡珏给谣言下过一个定义: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所以说谣言是虚假传闻,有的掺杂一定的事实,有的则完全凭空捏造。 谣言在互联网和手机等通讯工具日益普及、民意表达更加顺畅、信息传播愈加快捷便利的“自媒体”时代,搭上了网络的快车,在速度、广度、力度方面都有了空前的扩展。在传播特点上,网络谣言传播更加快捷和广泛,网络上的信息通常以惊人的速度在各国、各洲、各种族之间传播。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无从证实的新闻、流言、诽谤、假情报,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1]网络谣言的泛滥与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有很大关系,网民在网络上的身份脱离了其真实的社会组织关系,失去了一种社会约束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情绪支配下,往往做出种种宣泄原始情绪的冲动行为。而且在快速的、大规模的连续转发后,对传播谣言源头的追寻查证比较困难,这为不少网民制造、传播谣言提供了保护伞。 2 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意义 2.1网络谣言:人际传播中的未知新闻信息 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谣言与传言不同,因为传言只与过去的某桩事实有关;谣言所流传的内容是一种正在发生、流传的信息。谣言是通过朋友或同事传到我们身边的,而且他们往往并非都是所叙述事件中的直接见证人,他们的朋友才是目击者。信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另一个是人际传播。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际传播的信息往往却走在其他传播媒介的前面。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它是的分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成果显著。对区域创新系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结构、政策、评价、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标签: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综述 1 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是英国学者Philip Cooke在1992年首次提出的。他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1996) 一书中,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了明确的定义,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David Doloreux 等(2003) 研究认为,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创新活力,它包括企业与“知识组织”,如大学、研究机构等的密切关系,这组成一个支撑性“知识基础设施”;二是区域作为一个政体,可以通过某种治理安排来促进和支持这些关系。为此,区域可被视为一个学习“实验室”,并要形成地方性互动网络,它包括广泛的企业团体和治理结构,以促进创新。 陈德宁、沈玉芳(2004) 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由一个区域内参加技术创新利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利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 文兴吾(2007)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产业区域内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组织、机构和现实条件所组成的网络系统,是由相关社会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及公共部门、中介服务组织、金融机构等,联系、互动所形成的区域社会网络;其目的是为了创造、引进、使用和扩散新技术,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在国内大量的文献中发现,对于国外的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在中国的翻译主要有二种:(1)区域创新系统。(2)区域创新体系。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都一样,只是翻译不同。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国内外有不少文献对它进行了界定,但不同学者在界定区域创新系统时具有不同的创新观点,导致现在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定义还没获得一致的看法。从上面研究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和开放的边界。②以企业、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主要的创新主体。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通过互动,构成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④创新主体通过创新( 组织和空间) 结构自身组织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创新功能,并对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产生影响。⑤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和系统自组织作用维持创新的运行和实现创新的持续发展(WiigH,WoodM,1999)。

网络心理咨询问题与对策

网络心理咨询问题与对策 发表时间:2010-10-28T16:58:18.000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李文[导读] 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从求助者留言看,通常在描述心理问题时只用几个字或几句话李文(武警福建边防总队教导大队福建福州 350026)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6-103-02 【摘要】针对众多的网络心理咨询,由于网络管理者的定位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向也不同,加上咨询师的个人背景、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等差异,在解答问题时难免出现偏差。如何进一步提高网络咨询的效果,提高网络咨询的信度和效度,减少求咨双方的无效劳动,求咨双方在进行网络咨询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从咨询师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网络心理咨询问题对策 1 网络咨询师应具备的道德与素质 1.1 要有诚心和耐心刚接触网络心理咨询的受众,常常对网络咨询有所曲解,有的不相信心理咨询能解决问题,有的则认为能包治百病,有的却说和算命差不多。尤其求助者刚开始大多是抱着好奇、怀疑和试探的态度来咨询,有些咨客干脆在进行咨询时,一开始就同时点击几个网站的咨询师求询,以便有选择地得到需要的答案;当个别求助者等待几天还未见到咨询师的回复,或所需的结果和主观愿望相悖时,就在第二次的留言中谴责、谩骂咨询师;遇此问题时,则需咨询师有诚心和耐心,要充分理解当事人的苦衷,产生共情,对任何咨询问题最好都能在第一时间给予解答或者告知其还需补充的内容,这样往往能赢得咨客信任,使一些比较难于开口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给咨询师,便于问题的解决。 1.2 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从求助者留言看,通常在描述心理问题时只用几个字或几句话;再说,网络咨询毕竟不同于现场咨询,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求助者将其内心的不适、苦闷、烦恼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对于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求助者,在将他的求助问题从语言转换为文字时已经打了折扣;咨询师从看到求助者的文字符号,然后在自己的大脑中再转换成言语作出判断、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又有部分偏差,加上遇到一些超出专业范围的问题,非这类背景的咨询师则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查找资料和书籍,一个问题解答起来有时需要好几天,解答的字数少则几百,多则数千。故此,网络咨询师除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比较深厚的文化功底、书写和言语表达能力,要有从各种角度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要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由于心理问题常常涉及到个人隐私,加上求助者没规定时间进行咨询,而目前网络咨询师许多是兼职人员,他们只能利用晚上和节假日解答问题,平时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也是常事,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此外这种兼职咨询的经济报酬也是比较低的,所以要求咨询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咨询师只有将此项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而不是当作混饭吃的手段,才能将这项工作做好、做出成绩。 1.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咨询师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接收了不少负面信息。这必然使部分咨询师自己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成为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出现心理疲惫和心理障碍,这样就需要及时调适与疏导,同时还需要经常性的继续教育和上级导师的督导。 1.5 要处理好心理咨询和保护个人隐私权的关系由于心理咨询机构具有平等的服务态度和保护隐私的特点,许多求助者把不愿对亲友、领导说的话道给了心理咨询师;对此,心理咨询师应特别注意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尊重个人隐私,既避免伤害咨询对象,也很好地保护了自己。 2 网络咨询中求助者应注意的问题 2.1 求助者要尊重咨询师的劳动因为网络设计的保密性,在对任何一个求助问题进行解答时,只有求助者点击的咨询师与求助者本人可以看见咨询的具体内容,如果求助者一开始就同时点击多个咨询师,势必造成咨询师的重复劳动,既浪费人力资源,增加咨询师的工作量,也使求助者对不同的解答产生困惑,同时加大了网站的负担。只有当咨客对咨询结果不太满意时,才可以继续向其他咨询师求助。 2.2 求助者对问题的表述越详细越好因为咨询师不是算命先生,他不可能从求助者含糊不清的几句话或者几个字中了解到详细的情况;此外求助者的个人信息也非常重要,越具体越好。 2.3 求助者对咨询师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人际关系,是帮助来访者自立自强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运用有关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促使来访者学会解决心理问题的技能,提高心理适应水平,使来访者能够逐步认识自己,确定目标、作出决定,而不是代替来访者做出决定。 2.4 不同的心理问题选择相似背景的咨询师由于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时间的长短不同,心理咨询师的知识背景、咨询时间、工作经验不同,故咨询的效果也不同。有些问题在某个咨询师那里咨询,一到两次即能解决问题,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咨询师那里,可能要好几次才解决;有些问题某个咨询师具备这方面的相关经验,他回答可能效果会更好、更专业。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docx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述评 摘要: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中外学术界对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研究亦取得了重要实证成果。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他们共同揭示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方面,但共同缺陷是将欠发达地区广大传统农村和初步工业化的农村地区排斥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视野之外。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城市区域创新;农村区域创新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2674(2008)08 ― 0021― 05 对区域创新系统 (体系 )主要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国际国内状况作一粗线条的陈述,归纳人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国外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 熊彼特最早提出创新的概念,并将它引入经济增长的分

析。英国的库克则是最早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理论和实证研 究的学者。通观库克等几十位学者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为: 1 提出了区域创新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库克 (1998)认为,区域创新就是“区域成功地利用新知识”。 1996 年,库克等人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 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 体系,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加拿大 Doloremx(2002 ,2003)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相 互作用的私人与公共利益体、正规机构和其他组织的集合, 其功能是按照组织和制度的安排以及人际关系促进知识的 产生、利用和传播。 2 界定了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的构成。魏格(Wiig,1995)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包括:进行创新产品生产 供应的生产企业群;进行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机构;进行创 新知识与技术生产的研究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金融、政策 法规约束与支持的政府机构;金融、商业等创新服务机构。 3集群布局――勾画了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佩鲁的 增长级理论,波特的钻石理论和集群理论表明:创新型企业 或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分布是区域创新空间结构的常态。波 特(1990) 认为,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

心理咨询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考

心理咨询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参考 员工工作满意度研究述评 胜任特征研究进展 领导者信任理论述评 西方领导理论演变综述 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企业关键人才的流失原因和对策 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企业家工作倦怠的研究 城乡中学(或小学)教师的职业态度比较研究 关于教师的压力及压力源的研究 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调查 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中小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 论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学校心理咨询的特点 心理健康标准研究述评 谈谈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几种咨询理论的异同比较 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心理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中外学校心理辅导比较研究 咨询者的人格特征对咨询的影响 人际关系问题的有效咨询途径探讨 抑郁及其咨询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研究 论大学生的交往障碍及解决对策 大学生成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考察与研究 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 青少年人际沟通模式与策略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学习困难儿童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业不良儿童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中学生学业不良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中学生校园暴力问题研究 中小学生零花钱状况调查 大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小学生早恋现象研究 中学生恋爱心理研究 大学生舞弊心理的深层原因分析 中学生常见“流行语”调查 从青少年自杀现象看学校的生命教育 大学生自杀心理研究 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考落榜生的心理特点及调适 大、中、小学生创造性人格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家庭暴力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系研究 交通违章现象的心理因素分析 校园暴力与学生犯罪问题研究 从众心理与群体犯罪问题探究 “村官腐败”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某某犯罪个案的心理分析 迷信行为的社会调查研究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论文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创新主体的作用、系统构建等;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理论作出了简要评价,指出了其不足之处,并进而展望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展望 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RIS)概念1992年提出,1990年代,英国的库克(Cooke,1996)较早对它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期,我国学者也开始引入这个概念并着手这方面的研究。迄今,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成果已见诸不少中外文献。本文将首先概略描述现有的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然后,对现有理论作一简要评价,并以此为基础试提出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综述 迄今,对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结构,机制,功能,人学、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以及系统如何建设等内容。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涵义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最早是由库克(1996)提出并定义的,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而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 黄鲁成(2000)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各种与创新相联系的主体要素(创新的机构和组织)、非主体要素(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以及协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制度和政策网络。 王核成、宁熙(2001)认为,区域创新网络是指某一特定区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利益相关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组成的以技术创新利制度创新为导向、以横向联络为主的开放系统,它是在地理位置相互靠近的经济主体之间通过某种方式而形成的一系列长期交易关系集合,其中既包括把各类行为主体连结起来的一般联系,更大量的则是体现在系统内以资产、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

六个主要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比较UCINET简介

六个主要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比较UCINET简介 UCINET为菜单驱动的Windows程序,可能是最知名和最经常被使用的处理社会网络数据和其他相似性数据的综合性分析程序。与UCINET捆绑在一起的还有Pajek、Mage和NetDraw 等三个软件。UCINET能够处理的原始数据为矩阵格式,提供了大量数据管理和转化工具。该程序本身不包含网络可视化的图形程序,但可将数据和处理结果输出至NetDraw、Pajek、Mage 和KrackPlot等软件作图。UCINET包含大量包括探测凝聚子群(cliques, clans, plexes)和区域(components, cores)、中心性分析(centrality)、个人网络分析和结构洞分析在内的网络分析程序。UCINET还包含为数众多的基于过程的分析程序,如聚类分析、多维标度、二模标度(奇异值分解、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角色和地位分析(结构、角色和正则对等性)和拟合中心-边缘模型。此外,UCINET 提供了从简单统计到拟合p1模型在内的多种统计程序。 Pajek简介 Pajek 是一个特别为处理大数据集而设计的网络分析和可视化程序。Pajek可以同时处理多个网络,也可以处理二模网络和时间事件网络(时间事件网络包括了某一网络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的网络的发展或进化)。Pajek提供了纵向网络分析的工具。数据文件中可以包含指示行动者在某一观察时刻的网络位置的时间标志,因而可以生成一系列交叉网络,可以对这些网络进行分析并考察网络的演化。不过这些分析是非统计性的;如果要对网络演化进行统计分析,需要使用StOCNET 软件的SIENA模块。Pajek可以分析多于一百万个节点的超大型网络。Pajek提供了多种数据输入方式,例如,可以从网络文件(扩展名NET)中引入ASCII格式的网络数据。网络文件中包含节点列表和弧/边(arcs/edges)列表,只需指定存在的联系即可,从而高效率地输入大型网络数据。图形功能是Pajek的强项,可以方便地调整图形以及指定图形所代表的含义。由于大型网络难于在一个视图中显示,因此Pajek会区分不同的网络亚结构分别予以可视化。每种数据类型在Pajek中都有自己的描述方法。Pajek提供的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包括探测结构平衡和聚集性(clusterability),分层分解和团块模型(结构、正则对等性)等。Pajek只包含少数基本的统计程序。 NetMiner 简介 NetMiner 是一个把社会网络分析和可视化探索技术结合在一起的软件工具。它允许使用者以可视化和交互的方式探查网络数据,以找出网络潜在的模式和结构。NetMiner采用了一种为把分析和可视化结合在一起而优化了的网络数据类型,包括三种类型的变量:邻接矩阵(称作层)、联系变量和行动者属性数据。与Pajek和NetDraw相似,NetMiner也具有高级的图形特性,尤其是几乎所有的结果都是以文本和图形两种方式呈递的。NetMiner提供的网络描述方法和基于过程的分析方法也较为丰富,统计方面则支持一些标准的统计过程:描述性统计、ANOVA、相关和回归。 STRUCTURE 简介 STRUCTURE 是一个命令驱动的DOS程序,需要在输入文件中包含数据管理和网络分析的命令。STRUCTURE支持五种网络分析类型中的网络模型:自主性(结构洞分析)、凝聚性(识别派系)、扩散性、对等性(结构或角色对等性分析和团块模型分析)和权力(网络中心与均质分析)。STRUCTURE提供的大多数分析功能是独具的,在其他分析软件中找不到。MultiNet简介 MultiNet 是一个适于分析大型和稀疏网络数据的程序。由于MultiNet是为大型网络的分析而专门设计的,因而像Pajek那样,数据输入也使用节点和联系列表,而非邻接矩阵。对于分析程序产生的几乎所有输出结果都可以以图形化方式展现。MultiNet可以计算degree, betweenness, closeness and components statistic,以及这些统计量的频数分布。通过MultiNet,可以使用几种本征空间(eigenspace)的方法来分析网络的结构。MultiNet包含四种统计技术:交叉表和卡方检验,ANOVA,相关和p*指数随机图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