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

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

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
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

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

本文针对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成本高、运行能耗高、主要水处理设备不耐海水腐蚀、相互间耦合性差、运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主要水处理设备如微滤机、蛋白质泡沫分离器、紫外线消毒杀菌装置及高效溶氧器的设施化改造,构建了一种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水处理工艺,其水处理工艺流程为养殖池→弧形筛→提水泵→气浮池→三级生物净化池→脱气池→紫外线消毒池→气水对流增氧池→养殖池,该工艺实用性强,适合在中小养殖企业推广使用。

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s,RAS)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对养殖水进行净化处理,使全部或部分养殖水得到循环利用的工程装置。根据海水鱼类养殖水的特点,RAS主要由沉淀(Sedimentation)、过滤(Filtration)、生物净化(Biologicalpurification)、增氧(Oxygenation)、调温(Temperatureregulation)、和杀菌消毒(Sterilization)几部分组成。循环水养殖具有节水、节地、节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养殖密度高、养殖鱼类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产品绿色无公害等优势,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发展蓝色经济的产业政策,是引领我国渔业走向“工业化”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随着广大从业人员对循环水养殖认识的提高及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呈现出飞速发展态势,目前建有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企业有近50家,养殖面积超过16万m2。我国循环水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专用材料、专用设备、专用饲料的生产与开发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2.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系统设备多、造价高,设备间的耦合性差,系统运行能耗高、管理难度大。

3.养殖车间、水处理设备、水处理工艺、养殖技术的标准化体系亟待建设。

4.从业人员对循环水养殖的认识与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不少人把循环水养殖等同于传统的流水养殖,循环水养殖的优势没得到充分体现。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集成“十一五”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研发工作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工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造价低廉、运行平稳、容易管理的实用型水处理工艺与建设方案,以满足广大中小型养殖企业对循环水养殖的需求。

一、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原则

1.紧密结合产业实际。我国从事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主体是个体养殖户,其主要特征为投资小、设备简陋、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和产品质量无保障等问题,迫使众多中小企业有着越来越强烈的开展循环水养殖的需求,过高的投入与技术要求将中小企业挡在门外的同时,也阻碍了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普及与推广进程。

2.低成本建设。单位面积建设成本控制在450元/m2以内,其中土建成本控制在300元/m2以内,水处理系统控制在150元/m2以内。

3.低能耗运行。减少系统内动力配备,一级提水后主要靠梯级自流来实现系统内水循环,系统运行能耗控制在0.014kw/h〃m2以内。

4.功能完善,保障水质。具备完善固体颗粒物去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脱气、增氧、杀菌消毒、控温等功能。

5.操作简单,运行平稳。经过必要的循环水养殖技术培训以后的员工就可以正常操作,人均管理面积1000m2,养殖密度30kg/m2以上。

二、车间主体设计循环水养殖车间主体包括:基础、地梁、墙体、棚顶、养殖池、水处理区、操作区、管道系统、通风系统、灯光系统等。

1.车间大小

循环水养殖车间大小主要决定于建设场地大小,常见的循环水养殖车间跨度14m-16m、长度65m-90m,车间大体分为操作管理区。

养殖区和水处理区三部分;车间内设1-2套循环水养殖系统,每套系统配置8-12个养殖池;为降低车间建设成本和运行管理成本,常采用多连体设计。

2.基础、地梁与墙体

车间基础与地梁大小应根据当地地质、主体重量来考量,并采纳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采用结构柱、地梁与圈梁一体的框架结构,以保证车间主体的安全性。在北方地区,车间外墙厚度应大于24cm,车间层高应控制在3.0m以内,以增强车间主体的保温性能。

3.棚顶

车间棚顶多采用低拱圆弧顶或三角形坡顶,棚顶要求具有一定的抗风、抗压、密闭、保温性能,棚顶保温是车间总体保温的重点,也是维持养殖环境温度稳定的关键。常见的保温方式有:双层塑料膜:内层无滴膜+20cm空气隔热层+外层黑塑料膜。内层无滴膜+保温棉+毛毡+外层防辐射塑料薄膜。保温彩钢板,北方沿海养殖大棚的保温层厚度要求大于8cm。外层玻璃钢波纹板,内层喷涂5cm-8cm厚聚氨酯保温层。

4.养殖池

循环水养殖通常采用圆形或圆角形养殖池,圆角形养殖池的圆角半径应大于养殖池半径的1/2,池底采用中间低四周高的锅底形,排水口置于池中央最低处,锅底坡度1:10,以利于池底污物的排出;根据不同养殖品种的要求,养殖池内径5.5m-7.5m、池深0.8m-1.6m之间;养殖池壁为砖混结构,池壁厚12cm,要求做五层防水处理,池面光滑、不挂脏,有条件的企业建议池面刷养殖池专用涂料。

5.水处理区

水处理区由弧形筛、泵池、提水泵、气浮池、一级截污生物净化池、二级生物净化池、三级生物净化池、脱气池、紫外消毒池和增氧池组成,水处理区约占车间总面积的13%;弧形筛、泵池为砖混结构,池壁厚12cm;其他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池壁厚20cm。

6.操作区

操作区主要包括消毒间、值班室、监控室、储藏间等,约占车间总面积的4%。

7.管道系统

循环水养殖车间的管道系统包括进水管道、回水管道及外源水补充管道。进水管道是指由水处理系统进入养殖池的管道系统,由进水主管和入池管组成,进水主管置于车间两侧的池台上,通常选用直径为200mm-250mm的PVC管,入池管直径75mm-90mm。回水管道是指从养殖池流向水处理系统的管道,由回水装置和回水主管组成,回水装置位于养殖池外侧。我们在养殖生产实际中发明了多功能回水装置,该装置具有快速排污、清除养殖池水面杂质、调节养殖池水位和将系统内任意养殖池脱离系统外进行流水养殖等功能;回水主管通常置于中间过道下的地沟两侧,通常选用直径为250mm-315mm的PVC管。外源水补充管道的功能是向循环水养殖系统添加和补充新水,我们在泵池、一级截污生物净化池末端及每个养殖池都安置了新水补充管头。

8.通风系统

常用的通风装置有换气扇和排风帽,主要用于夏天交换室内空气、冬天排出室内水汽,一般安装在车间两头山墙上或车间棚顶中央。

9.灯光系统

本设计采用日常管理灯和操作灯两套灯光系统,日常管理灯每支15w,每4池设一支,为弱灯光系统,投喂、巡池等日常管理时使用;每2池设一支操作灯,每支40w,为强灯光系统,分苗、倒池等精细操作时使用。

三、水处理系统设计

1.水处理工艺

在“十一五”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蛋白质泡沫分离器、高效溶氧器与脱气塔等主

要水处理设备的设施化改造,以弧形筛替代微滤机、以气浮泵替代蛋白质泡沫分离器、以纳米增氧板替代了高效溶氧器,优化了生物滤池结构,强化了生物滤池排污,增设了脱气池,不但大幅降低了循环水养殖系统造价与运行能耗,而且有效提高了水处理能力和系统运行的平稳性、可操作性。

2.弧形筛的安装

弧形筛的作用是快速分离养殖水中的残饵、粪便等固体颗粒物。弧形筛的选择:丝宽1mm、丝间距0.2mm、丝倾角6°、曲率68.8、过水量50~80m3/m2〃h,安装夹角36°-38°。残饵、粪便等固体颗粒物通过筛面滑向排污槽排出,清水透过筛面进入泵池。

3.气浮池设计

气浮池的作用通过潜水式离心气浮泵的文丘里管射入大量微气泡,通过微气泡的表面张力吸附水中的微细悬浮颗粒物和胶状物质,再以泡沫形式排出系统外,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其气水比是蛋白质泡沫分离器的3倍,而造价只有蛋白质泡沫分离器的1/5。气浮池大小10m 3左右,气浮泵功率2.2kw,进气量35m3/h-40m3/h。

4.生物净化池设计

生物净化是循环水养殖水处理系统的核心,生物净化是由附着在生物滤池中生物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完成的,生物膜由多种硝化细菌、有机碎屑和多糖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分解养殖水中的有机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及磷酸盐等有害物质。实践中,生物净化池不但能分解氨氮等有害物质,而且其截污沉淀能力,对于颗粒物的去除、维持系统内水质清新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生物净化池设计是整个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的重点。生物净化池大小生物净化池大小决定于系统最大生物承载量、养殖品种的摄食与消化能力、填料比表面积和生物膜的净化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实践中,生物滤池体积一般设计为有效养殖水体的35%-40%,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养殖品种的摄食能力和粪便的成型情况作适当调整。生物填料选择通过性价比对效,我们采用经过拉毛处理的刷状弹性填料,丝长20cm,悬垂布置,填料间距略小于丝长,这样既可保证一定的比表面积,又能保持足够的通透性,以便于颗粒物的下沉。流态控制生物滤池流态主要通过池形、进出水口位置和充气三种手段调控,生物净化池以长方形为主,池子的宽度和深度均应控制在3m以内,长宽比应大于黄金分割值;三级生物净化池之间设计成“上进底出”和“下进上出”的形式,让养殖水在生物净化池内成波浪式流动;适量充气既可以使生物滤池保持充足溶氧,也可以避免养殖水在生物滤池内形成稳流,提高填料的净化效率,同时,气泡对生物膜产生的轻微冲刷有利于生物膜的更新。充气管的布置采用微孔管充气,充气管固定于生物净化池池底,直径2.6cm,管间距30cm,充气孔直径0.4-0.6mm,孔间距20cm,外接罗兹鼓风机。生物净化池排污由于弧形筛的过滤精度是70μm,小于70μm的微细颗粒物除一部分通过气浮池以泡沫形式排出系统外,多数会在生物净化池通过填料的拦截作用,大量沉积在生物净化池池底,为此,我们在一级生物滤池和二级生物滤池底部设计了专门的斗状集污槽,集污槽上口宽1.5m,底部宽20cm,槽深40cm,槽底埋设多孔排污管,排污管直径110mm,排污孔直径1.6cm,孔间距10cm。

5.脱气池

鱼类代谢及生物净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CO2,CO2在水中大量富集容易导致养殖水pH值下降,养殖水pH值低于7.5不但会影响鱼类的摄食与生长,而且会抑制生物膜的生物净化作用。解决循环水养殖水pH 值下降问题是国外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这在国内才刚刚引起业界重视。脱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为此,我们在水处理系统中专门增设了脱气池,脱气池的作用是通过大量曝气加快水中CO2的溢出,脱气池有效水体10m3左右,采用固定于池底的微孔管充气,微孔直径2.6cm,管间距20cm,充气孔直径0.4-0.6mm,孔间距10cm,外接罗兹鼓风机。

6.臭氧的添加

臭氧的作用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臭氧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①杀菌消毒:臭氧不但可以杀灭各种细菌,而且对紫外线不能杀灭的寄生虫、寄生虫卵、真菌及真菌孢子体等具有很强的杀伤力。②分解氨氮:一个臭氧与一个氨氮结合生成二氧化氮和水。③除色、去味:通常情况下,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以后,养殖水会变黄和略带腥臭味,添加臭氧以后,通过臭氧的强氧化作用,很快使水质变得清澈和清新。臭氧的添加位置臭氧的添加位置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加在生物净化池之前的气浮池,一种是加在生物净化池之后的脱气池,加在生物净化池之后的效果要优于加在生物净化池之前,这是因为进入生物净化池之前的养殖水中氨氮含量高,大量的臭氧会作用于分解氨氮,削弱了其杀菌消毒、除色、去味的功能,另外,多余的臭氧进入生物净化池会影响生物膜的生长,臭氧加在生物净化池之后,既可以充分发挥臭氧的杀菌消毒作用,多余的臭氧在通过紫外消毒池时会被紫外线照射分解掉,不会对鱼造成影响。臭氧的添加量臭氧的添加量可以通过水体的氧化还原电位来实现自动控制,氧化还原电位的设定范围为350±10。臭氧的添加方式臭氧可以通过纳米增氧盘或微气泡射流泵添加到养殖水中,实验表明:微气泡射流泵的添加效果要优于纳米增氧盘。

7.紫外消毒装置

紫外线对绝大多数细菌具有很强的杀灭效果,因此它是循环水养殖最常见的杀菌手段。紫外消毒池位于脱气池之后,长1.2m,宽1m,采用功率75w、光波长为260nm±10nm的热阴极灯,垂直布置、灯管间距15cm,功率配置根据单位流水量确定,以6w/m3〃h为宜。

8.增氧池高溶氧是开展循环水高密度养殖和提高生

物滤池生物净化效率的保障,增氧池设在水处理系统的末端,养殖水在经过增氧池后直接进入进水主管流向养殖池,通常以液态氧作氧源,采用板式纳米增氧器以气水对流的形式来达到高效溶氧的目的。该方法使增氧系统造价下降了90%,该装置的溶氧效率75%左右,水体溶氧量可维持在10mg/L以上,能满足养殖密度40kg/m3的溶氧需求。

四、其他

高程设计系统内各单元合理的高程设计是降低系统运行能耗的关键,本设计养殖池与水处理系统间的落差为1.4m,只要采用扬程为4m的提水泵,一级提水后利用系统内高程差实现养殖水的梯级自流,最大限度降低了系统的运行能耗。

流量设计系统流量按照养殖池水每小时一个循环量设计,已有研究表明,该流量是循环水养殖的经济流量。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好比循环水养殖的眼睛,它可以帮助我们实时了解系统内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水质指标及时作出管理上的调整,同时,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还可以与气浮泵、紫外消毒器、臭氧发生器、自动投饵机及外源水补充阀联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化、工业化养殖。因此,给系统配备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企业很多,建议选择监测指标齐全、探头耐用、监测指标准确的厂家的设备。

五、系统启动与管理

1.系统启动

循环水养殖与流水养殖的最大区别在于循环水养殖系统是一个“菌鱼共生”系统,生物净化不但是水处理系统的核心,也是养好鱼的基础。循环水养殖系统建好并调试完成以后,如何快速培养生物膜、构建稳定的生物净化功能是启动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前提,也是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研究表明:在水温20℃左右、盐度35‰的条件下,海水生物净化器的生物膜预培养大约需耗时40天-60天。海水生物净化器生物膜培养耗时长的主要原因是海水中的盐分对氨氧化菌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活性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为克服生物膜预培养耗时、耗力的问题,可采取边养鱼、边培养和熟化生物膜的方法,系统启动初期,通过大量添加外源水把养殖水指标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利用鱼类代谢氮源培养生物膜,随着膜净化功能的完

善,逐步减少外源水的补充量。为保险起见,系统启动初期的放养密度最好控制在10kg/m3以内。

2.外源水补充

外源水补充是循环水养殖过程中维系水质指标稳定的重要手段,补充点可以在泵池、也可以在一级截污生物净化池,新水补充量应根据养殖水的氨氮、亚硝酸盐及pH值指标来决定。

3.饲料选择

循环水养殖对饲料的要求很高,首先是营养价值高、饲料利用率高,其次还要求饲料不带致病菌、饲喂后鱼的粪便成型性好。优质饲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负荷,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采取少量多次和控制80%的饱食量的饲喂方法,不但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避免浪费,而且能起到增强鱼的体质、减少疾病发生的作用。

4.疾病防控

放养健康优质苗种、保持系统内各项水质指标稳定、科学投喂高营养价值饲料是循环水养殖中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一旦发病,切忌在系统内使用任何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在杀死致病菌的同时也会破坏生物膜上的益生菌,最好的方法是尽快把发病的鱼及养殖池脱离循环水养殖系统,在系统外完成病鱼的治疗和养殖池的消毒后再并入循环水养殖系统。

六、结束语

我国的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经历了“九五”时期的重要水处理设备研发,“十五”期间固体颗粒物去除、生物净化与高效溶氧三大关键技术突破,和“十一五”时期的系统集成与优化及相关养殖技术研究过程,目前在养殖规模、建设成本、运行能耗等方面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水处理工艺、处理精度、自动化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今后我们应在进一步熟化适合我国国情的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工艺与养殖技术,扩大循环水养殖市场占有率,加快推进我国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高精度水处理装备、自动监测与控制设备研究与开发及循环水养殖标准化建设工作,努力提升我国循环水养殖技术水平和高科技含量,为迎接海水鱼类工业化养殖时代的到来奠定坚实基础。

海水鱼类饲料配方的营养与特性

海水鱼类人工配合饲料的营养与特性 1.钙 一般在淡水鱼的预混料中钙的含量较多,因为淡水中溶解的钙少,而海水中溶解的钙则趋于饱和,所以海水鱼中钙的补充就少。事实上,如果过多的钙进人鱼体,超过肾功能的负荷,就会抑制生长,所以在借用淡水鱼预混料配方时,要根据养殖海水盐度的高低作适当的调整,高盐度应少添加,低盐度应多添加,但不管水质如何变化,钙对鱼类生长发育是必不可少的。 2.磷 磷在水中基本上是一种限制因子。水环境中能提供的量有限,所以大部分需要从饵料中获得。分析结果证明,海水鱼组织中的磷含量比一般陆生动物和淡水鱼类要高得多,这种生理生化上的差异,一定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显然在海水色的预混料中应多添加磷,但是过多的磷又会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对某一个养殖品种的钙磷需求和钙磷比一直是引起关注的。另外,磷在不同品种的海水鱼中代谢吸收也不同,如大洋性鱼类狮鱼、鲸鱼等,代谢的速度比一般底栖鱼类蝶、纣、石斑鱼要快得多,因此在配制牙解和石斑鱼的预混料时,与大洋性鱼类相比,磷含量就要减少,否则就会影响鱼的生长。 3.铁 从海水鱼生态环境来看,海水中铁的含量不多,因为偏碱性。至于淡水中铁的含量有多有少,则需看具体水质。因此,一般淡水鱼的铁元素补充多少,影响不大,但是海水鱼的需要量应该满足,当然不同种的鱼需求量也不同,过量添加除成本提高外,也会造成代谢及消化吸收上的障碍,从生理上看,大洋性海水鱼的肌红素含量需求较大,比底栖性鱼类要高得多,每一个肌红素中都含有一个铁原子,因此在矿物质中铁的添加量要高,如果使用这样的配方来饲养沿岸性鱼类就应降低铁的添加量。 其它许多种元素,如铜、锌、铝、镁、钾、钠、碘、硒等,都各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添加量适宜就会促进生长,反之就会抑制生长,这些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五、从生理生态及加工过程中对维生素的需求 维生素是有机化合物,不同于氨基酸、糖类和脂肪,维生素需要量甚微。动物从外界(经常是饵料)摄人维生素以维持正常生长、繁殖和健康。维生素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八种水溶性维生素需求量相对较少,其主要作为辅酶,被叫做B族维生素。另外三种水溶性维生素即胆碱、肌醇和维生素C,其需要量较大,虽不作辅助酶,但具其它功能。维生素儿 D、E和K是脂溶性维生素,其作用与酶无关,但有些情况下如维生素K具有辅酶

智能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1、系统应用范围: 淡水、海水养殖各种鱼、虾; 池塘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地表水净化处理。 2、系统工艺流程: 3、系统组成:

养鱼池(用户自备) 生化反应系统 一体化水产养殖水处理设备 紫外线杀菌消毒设备 温度控制系统(用户自备) 4、系统特点 ■系统集成度高 蛋白分离、增氧机、生物反应、生物过滤,四大功能模块融合到了一起;一次性完成各自工作, 节约了3/4的电耗,且实现了水力自动化控制。 ■系统循环周期长 循环周期:4小时/次,循环次数:6次/日。 ■节能、降耗 电力设备少:全部无压水处理系统,使用扬程一般为5~6米的循环水泵, 运转费用是传统水处理系统的1/10~1/15。 产生的污水量少:设备根据滤层含污量实时自动反冲洗;日反洗水量(排水)为总水量3-5%, 冲洗强度可达32升/平方米.秒,反冲洗时间不超过3分钟;反冲洗时无电能损耗。

系统不用更换生物滤料:设备反冲洗彻底,无堵塞隐患,5-6年增补少量滤料即可 ■处理效果好 过滤精度高:独特的多层精细过滤介质,有效去除水体中有害物(磷、氨氮、蛋白质等物质), 处理后池水浊度≤1度、色度≤15度,水体能见度≥2M。 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处理后水体溶氧饱和:设备两次曝气溶氧,含氧量可达6-8 mg/L,水质鲜活。■使用寿命长 系统使用寿命长:水处理设备采用UPVC材质,不生锈、耐潮湿、耐腐蚀; 厂内严格把控材质与制造工艺,质量保证; 使用寿命长达40年(符合国家节能、降耗环保、以塑代钢的产业政策)。 系统无易损配件:运行数十年几乎不会出现故障,减少维修成本。 ■不需专人操作 水力自动化设计、无电力、无阀门、无操作、无需专人管理,节省人力100% 。■节约建设成本 设备结构紧凑,模块化设计,方便运输、安装、移动的同时,减少占地少,降低土建费用。 5、系统设计:

工厂化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

工厂化水产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 一、工厂化水产养殖是国家趋势 中国水产养殖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淡水养殖主要有池塘、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域中粗养。海水养殖主要是深海网箱养殖。不管是哪一种养殖方式,均受水体、天气、温度等自然条件限值,养殖风险大、产量低。西安天浩环保科技研发生产的一体化循环水处理设备解决了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化合物等问题;又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工厂化循环水水产养殖不受自然条件限制、养殖风险小、收益大,是国内这几年新兴的养殖模式。养鱼先养水,水质好了,鱼的品质自然也就好了,工厂化养殖的核心就是循环水处理系统。 河北黄骅市金汇水产公司业务以水产育苗为主,2000亩水产养殖基地已经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虽说离海近,海水已不能直接养殖,因为近海海水已被工业和生活污水严重污染,这种水即使能将鱼养活,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又有谁能够保障。其次国家不允许养殖废水大量排放污染环境。循环水养殖既解决了水源和水质问题,将水循环利用,又解决了排放问题,得到国家的大力推广和支持。 二、水产养殖污染物来源 水产养殖主要靠投喂大量人工饲料和施入有机肥料来提高鱼类产量。残饵和粪便等在水中进行分解转化,消耗了大量的溶解氧,导致鱼虾贝类生长受抑,饵料系数升高。 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的氨氮以及进一步分解产物亚硝酸盐,均是诱发水产动物疾病的环境因子,恶劣的水环境使水产动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却为病原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 三、循环水处理系统 西安天浩研发生产的一体化循环水处理设备解决了水体中有机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化合物等问题;又增加水中的溶解氧。 1、系统处理工艺:

2、系统配置包括:循环水泵、一体化水处理设备、鼓风机、紫外消毒器。 (注:水产养殖不能使用臭氧和氯系消毒剂,臭氧属于强氧化剂,会和饵料、抗生素等发生反应,将其氧化成不可预估的有毒物质,威胁鱼类健康) 3、系统处理目标: 1)降低亚硝酸盐浓度; 2)降低氨氮浓度; 3)水体增氧; 4)消毒; 四、循环水养殖系统处理效果 1)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到有效去除; 2)溶氧量饱和,水体中的溶解氧增加,可达到8mg/L,可替代曝气增氧机; 3)杀菌效果好。紫外线杀菌消毒,杀灭水中99%的细菌、病毒、致病微生 物等,杜绝养殖产品间的疾病传染。 4)养殖密度大。如1吨水可养殖34斤舌蹋或20斤南美白对虾。 五、一体化水处理设备优势 1)运行费用低。独特的小阻力布水系统和全自动反洗功能,运行费用仅为 传统水处理设备的1/10-1/15; 例如黄骅金汇水产,设备处理能力30吨/小时;能耗包括1台0.75KW 循环泵、1台0.25KW鼓风机。 2)操作维护简单。无阀门、无操作、无维修、无需专人管理; 3)设备占地面积小。将生物处理、物理过滤集中一体,系统占地缩小70%; 4)设备使用寿命长。设备全部采用UPVC材质,不腐蚀,使用寿命长达40 年。 5)独特的多层超精细过滤介质,水中悬浮物去除率达99.5%以上; 6)设备型号多。单机处理水量10-800m3/h/台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 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 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 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现状及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名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鱼是指运用建筑、机电、化学、自动控制学等学科原理,对养鱼生产中的水质、水温、水流、投饵、排污等实行半自动或全自动化管理,始终维持鱼类的最佳生理、生态环境,从而达到健康、快速生长和最大限度提高单位水体鱼产量和质量,且不产生养殖系统内外污染的一种高效养殖方式。应用学科主要为水产学和水产养殖学。使水产养殖过程达到理想状态,形成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循环式的高密度养殖方式,是取代传统池塘、流水、网箱、大棚温室等养殖方式的新型工业化生产方式。 1、我国工厂化养鱼的发展概况工 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2、工厂化养鱼的类型

循环水网箱养殖系统

循环水网箱养殖系统 关于主要考虑因素的综述 Thomas M. Losordo, Michael P. Masserand James Rakocy 传统的池塘养殖模式需要大量的水。大约每英亩一百万加仑的水才能填满池塘,而且每年 需要相等体积的水来补偿蒸发和渗漏掉的水。假设每年的池塘产量为每英亩5000磅鱼,大约一磅鱼就需要100加仑的水。在美国的许多地方,传统的池塘养殖由于有限的水供应或 者缺少合适的建设池塘的土地而无法生存。 循环水养殖系统可以提供一种可以替代传统养殖模式的池塘养殖技术。通过水处理和再利用,循环水系统只用一小部分水就可产出传统养殖相同的产量。因为循环水系统通常使用 网箱进行养殖,实质上,减少了土地的使用量。 网箱中的水产生物产量已经被研究了很多年,因为网箱中的环境是通过水处理和水循环来 控制的。通过这些技术已经创造了不可思议的年产量,由于位置接近主要的市场,而且用 水量又非常少,将会吸引未来的水产养殖者。在最近几年,各种各样的循环水生产设备已 经建立起来,结果有好有坏。虽然在这个领域有一些著名的大型企业破产,但是很多小到 中型的企业仍然延续着产量。 未来的水产养殖者和投资者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在这种水产业生产技术中包含着基本技术和 经济风险。这篇说明书和其他的一系列事实旨在为循环水养殖技术提供基本的信息。 1主要的考虑因素 所有的养殖系统必须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才能提高水产品产量。主要的环境因素包括溶解 氧的浓度,非离子型氨氮,亚硝酸盐和水体中的二氧化碳。硝酸盐浓度,pH和酸碱度也很 重要。为了有效益的产出鱼,养殖生产系统必须在鱼的迅速生长时期有好的水质。为了保 证生长,根据鱼的大小和种类每天要喂相当于鱼体重1.5%到15%的高蛋白颗粒饲料(稚鱼15%,市场大小1.5%)。 喂养率、饲料组成、鱼的新陈代谢率和浪费的饲料数量影响着水质。因为颗粒性饲料或者 被吃掉或者被分解。鱼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包括二氧化碳,氨氮和残渣。如果没有被吃掉的 饲料和新陈代谢副产物留在养殖系统中,就会产生额外的二氧化碳和氨氮,减少水中的氧 含量,对养殖产品有直接的危害。 在养殖池中,适合的环境条件是靠维持食物输入与池塘的同化量之间的平衡。池塘的自然 生物(藻类,高等植物,浮游动物和微生物)充当了一个处理废物的生物过滤器。随着池 塘产量的剧增和饲料利用率的增加,备用的和紧急使用的空气是必须的。在更高的饲料投 喂率上,水必须保持更换以维持好的水质。有充足空气的池塘承载力通常是每英亩5000—7000磅。 网箱养殖系统的承载力必须要高才能提供成本效益好的鱼产量,因为更高的最初的主要的 网箱成本与土池相当。因为这样的成本和受限的自然生物过滤能力使养殖者必须依赖水流 过网箱来冲刷掉废物。另外,氧容量必须通过持续的空气来维持,或者大气中的氧气或者 是纯氧。 水交换率要求好的水质是最好的一个实例。假设5000加仑产量的池塘的养殖密度为每加仑池塘空间容纳0.5磅的鱼。如果这2500磅的鱼在体重的1.5%的时期每天喂32%的蛋白饲料,那么37.5%磅的饲料将产生大约1.1磅的氨氮。另外,如果氨氮量维持在1.0mg/l,那么氨

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

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车间工艺设计本文针对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成本高、运行能耗高、主要水处理设备不耐海水腐蚀、相互间耦合性差、运行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主要水处理设备如微滤机、蛋白质泡沫分离器、紫外线消毒杀菌装置及高效溶氧器的设施化改造,构建了一种节约型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水处理工艺,其水处理工艺流程为养殖池f弧形筛f提水泵f气浮池T三级生物净化池T脱气池T紫外线消毒池T气水对流增氧池T 养殖池,该工艺实用性强,适合在中小养殖企业推广使用。 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AquacultureSystems , RAS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 方法对养殖水进行净化处理,使全部或部分养殖水得到循环利用的工程装置。根据海水鱼类养殖水的特点,RAS 主要由沉淀( Sedimentation )、过滤( Filtration )、生物净化 ( Biologicalpurification )、增氧( Oxygenation )、调温( Temperatureregulation )、和杀菌消毒( Sterilization )几部分组成。循环水养殖具有节水、节地、节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养殖密度高、养殖鱼类生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产品绿色无公害等优势,符合国家节能减排、发展蓝色经济的产业政策,是引领我国渔业走向“工业化”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随着广大从业人员对循环水养殖认识的提高及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我国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呈现出飞速发展态势,目前建有循环水养殖系统的企业有近50家,养殖面积超过16万m2我国循环水养殖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专用材料、专用设备、专用饲料的生产与开发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2. 海水鱼类循环水养殖系统设备多、造价高,设备间的耦合性差,系统运行能耗高、管理难度大。 3. 养殖车间、水处理设备、水处理工艺、养殖技术的标准化体系亟待建设。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结合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理念,集成了循环流水养鱼技术与普通池塘养鱼技术,将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变为“集约化圈养”,使“静水”池塘实现了“流水”养鱼。通过机械造浪造流,在整个大池塘里形成环形水流,水流流经水槽,能在“跑道”内对水产品进行集中喂养,又能利用水流将排泄物集中到一个槽内统一处理,从而起到净化池塘水质的作用。 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推荐渔管家,在物联网水养殖系统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提供水产品养殖的所有系统。下面简单介绍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 二、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系统结构 1、圈养系统:在砖混结构的流水养殖槽中安装纳米微孔增氧的气体提推水动力装置,形成高溶氧水流,构建吃食性鱼类的“圈养区”。 2、排泄物收集系统:在流水养殖槽尾部设计安装废弃物和排泄物收集系统,解决养殖产生的自身污染,实现低碳、高效的养殖目的。 3、外围池塘水质净化系统:在这个系统内,栽种部分沉水或挺水植物,放养花白鲢、泥鳅、螺蛳、青虾、对虾、黄颡鱼、匙吻鲟、罗氏沼虾等水生动物净化水体,并在外围池塘水面上设置气提式推水设施,使整个养殖系统的水体形成大循环。

4、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以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准确地确定发生问题的位置。足不出户,看看手机或仪器就能获知流水养殖槽里的水产品生产情况,并能及时发现问题。 三、流水槽循环水养殖的槽体建设 流水槽体顺着南北方向建设为最佳,流水槽体建设土建材料可以选择砖砌水泥墙(经济耐用)、玻璃钢(成本高)、PVC材质(不耐用)、不锈钢(成本过高)等材质。鉴于经济实惠,建议采用砖砌水泥墙来建槽体,流水槽表面涂刷台湾南宝生态池漆。流水养殖槽外10%~20%的面积种植荷花、空心菜等观赏水生植物,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调节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指标处于良好水平,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实现水体生态良性循环。 四、流水槽循环水养殖鱼类有草鱼、鲤鱼、鲫鱼、鲈鱼、黄颡鱼等,选择喜欢流水的鱼养殖效果更好,不宜养殖凶猛鱼类,如黑鱼等,可套养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用于初步净化水质。投放养殖鱼苗规格以50~100g为宜,放养密度可根据槽体内水体面积、鱼种、计划产量等因素来定。例如:一个长22m、宽5m、深2.5m、面积110㎡的流水槽可以投放6万尾鲫鱼苗,是普通养殖的50倍,每立方米水体产量超100kg,是传统养殖的4~5倍,每个流水槽年收益10万元左右。流水槽循环水养殖可以大大提高鱼类存活率,通常预计存活率在85%~90%。

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国内名贵优良肉食性淡水养殖鱼类 (可驯化吃食冰鲜鱼块或配合饲料) 1、翘嘴红鲌: 生活习性:中、上层大型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拉网时可“飞”越1米多高的屏障。野生成鱼经驯养培育为成熟亲鱼后,人工繁殖出来的子一代原种鱼苗,野性大减,成鱼完全能以活鱼状态进入市场。 生存环境:广温性鱼类,生存水温0~38℃,撮食水温3~36℃,最适水温15~32℃,最佳生长水温18~30℃;翘嘴红鲌适应性与抗病力极强,生存水体能大能小,湖泊、水库、精养鱼池、水泥池、网箱都可以饲养。 抗逆性强,病害少,耐低氧,同一池塘的四大家鱼即使缺氧浮头而死,翘嘴红鲌也不一定死。水体溶氧高,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加快生长速度,可增加养殖密度与增强抗病能力。 适合水深0.5~10米,水质清新,透明度在25~30厘米,水体酸碱度pH值6.5~8.5之间的水体。 生长特性: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个体可达30斤以上,常见野生个体2~20斤,人工养殖的鱼苗,一周年可达1.2~2斤,两周年可达4~6斤。 苗期至体重2两期间生长较慢,2~4两期间生长稍快,4~6两期间生长较快,6两~5斤期间生长最快,6斤以上生长速度逐渐降低。 同一批翘嘴红鲌鱼苗,其生长速度相对一致,雌雄鱼常年摄食(含严冬季节),个体差别不大,雌鱼在繁殖季节,也照常摄食,其生长速度不会因繁殖而减慢。 食物食性:以活鱼为主食,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1两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 人工繁殖出来的原种鱼苗,从内营养时期转向外营养时期开始,一直到商品鱼出售,全过程均可投喂人工饲料。如豆浆、黄粉、鳗料、蚕蛹粉、花生麸、黄豆饼或鱼糜、鱼浆、鱼粒等。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前言 本规程吸取了全国各地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生产方式的先进经验,减少了复杂的工艺流程,其特点为水质净化能力高,病害发生率低,成活率高,工程建设经济实用,生产运行节能降耗,养殖鱼类生长快,达到了稳定高效的目的。 本规程规定了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术语、定义、选址、装备、工艺流程、养殖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 适用范围:规程适用于全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生产方式。 第一章引用文件及术语定义 理论正确与否,决定了该生产方式的生命力,只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才能健康发展。 1. 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程引用而成为本规程的条款。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57 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 NY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5153 无公害食品大菱鲆养殖技术规范 NY5275 无公害食品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2006 牙鲆配合饲料

SC/T2021 牙鲆养殖技术规范 SC/T2031 大菱鲆配合饲料 DB33/T711-2008 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技术规范 2. 术语和定义 参照DB33/T711-2008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2.1工厂化养殖 指利用机械、生物、化学、自动控制、工程控制和企业管理等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车间,进行水生动植物集约化养殖的生产方式。 2.2循环水养殖 指对使用过的养殖水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后,其水质符合无公害健康养殖的水质标准,对净化后的水反复再利用进行养殖生产。 第二章循环水养殖理念 养鱼先养水,从工艺设计上确保日常管理做到循环系统是生态清洁的生产方式,水质为先,水质为上,使水质成为健康养殖的保障。1.养鱼先养水 水不仅是鱼类的生存环境,还是鱼类的保护屏障,又是病害的传播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讲,水质好鱼类生长快,病害少,成活率高;反之,水质不好,则病原体数量多,病害多,成活率低。因而养鱼必须先养水,符合GB/T1840.7的规定。主要理念有以下几点: 1.1蓄存沉淀

鱼类增养殖学整理资料

一、考试说明 1、参考教材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2、题型及分数比例 1、题型比例 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内容比例 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40%; 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范围); 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内容 绪论 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 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 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 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 5、科学的养殖管理 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 2、何谓综合养鱼?

以池塘养鱼为主,兼营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和农畜产品加工的一种生产方式。 3、何谓用生态养殖? 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 (一)养殖鱼类生物学 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 择的产物。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 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1、生长快 2、食物链短 3、食性或食谱范围广,饲料容易获得 4、苗种容易获得 5、对环境的适应性强 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1海水养殖

1海水养殖 海水养殖概论复习题 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与养殖环境关系的科学。 2、海水鱼类养殖:指在海水内,对野生或驯化的鱼类进行养殖。 3、水产资源增殖:使水域内的水生生物种群资源总量得到补充、恢复和增加的人工途径。 4、洄游:是有一定方向、一定距离和一定时间的变换栖息场所的运动。 5、放流:把鱼类苗种培养到一定大小后放到自然海域中索饵、生长、发育。 6、水域生产力:是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生物产品的能力。 7、生物量/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 8、生产量:指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体积生物增长的总量。 9、繁殖力:一尾雌鱼在产卵前的成熟卵粒数。 10、成熟系数:性腺重和鱼体净重(去内脏后体重)的百分比。 11、港塭养殖:是利用沿海港湾、滩涂及低洼地带,筑堤围港,利用潮水涨落纳进鱼虾苗或投放苗种进行养殖。 12、养殖容量:在生长率不受负影响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的放养量。 13、水体富营养化: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得水体中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以及其它水生生物过量繁殖,造成水质恶化,使整个水体生态平衡发生改变而造成危害的一种污染现象。 14、渔业工程技术:是为从事渔业生产而设计、研制和开发的设备、设施、产品及其操作技术。 15、渔业自身污染:是指在人工养殖生产中,残饵和鱼类代谢产物等所产生的污染。

16、水体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水体的物质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到水体用途,称为水体污染。 17、设施渔业:相对于传统渔业而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现代渔业增产、增效的装备设施,简称为设施渔业。 18、人工鱼礁:一般是指在100m水深以内的沿岸海底设置一定的混凝土礁状物或其他物体。适于阳光透入,生物繁殖生长,诱集鱼类和增值水产资源。 19、人工放流:人为地增加资源补充量,补偿由各种原因使补充量所遭受的损失,缓和资源的波动,并以此为基础,发挥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潜力。 20、生物添加剂:包括菌体、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促生长因子等,可以补充饲料营养成份的不足,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水产动物正常发育和快速生长,还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 21、渔用生物制品:应用天然或人工改造的微生物、生物组织及其代谢产物为原材料,采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或生物化学等相关技术制成的,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水产动物传染病和其他有关疾病的生物制剂。 22、无公害水产品:指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产过程符合规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产品不受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或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的水产品及其加工产品。 23、药物挂袋(篓)法:将药物装于袋或篓内,挂于饵料台,以预防疾病发生的方法。操作简单、用药省、对水质危害少。 24、浸洗法:放入药液中浸一段时间、苗种消毒、转池、网箱等常用。 25、全池泼洒法:将药物兑成一定浓度后全池泼洒,对病原杀灭彻底,但危害水生生物、污染环境。 26、口服法:将药物拌饵投喂,操作方便、可杀体内病原。 27、“绿色”水产饲料:是指使用对水产动物和人类均安全的饲料,养殖出的水产品是安全的。 28、渔用药物:用以预防、控制和治疗水产动植物的病、虫、害,促进养殖品种健康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以及改善养殖水体质量的一切物质,简称“渔药” ;

海水鱼类养殖

海水鱼养殖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1 (了解)我国海水鱼养殖的种类有:鲻鱼、梭鱼、遮目鱼、大弹涂鱼、蓝子鱼、黑鲷、黄鳍鲷、花鲈、尖吻鲈、中华乌塘鳢、大黄鱼、美国红鱼、石斑鱼、海鳗、河豚、牙鲆、大菱鲆、真鲷等。 2 海水鱼的养殖模式:港养、池塘养殖、海水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浅海网围养殖 3 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池塘养鱼方面:基础理论较薄弱,应借鉴于淡水池塘养殖理论,探求海水池塘理化因子的变化规律,提高单位水体生产力。 2)网箱养鱼方面:网箱布局过于稠密,超出海区环境容纳量,致使水流不畅,局部严重缺氧,加上残饵和排泄物过多,养殖区域的污染严重,养殖病害频繁发生,另外,网箱抗风能力差,应发展深水抗风网箱。 3)工厂化养鱼方面:应进一步加强养鱼设施、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尤其要加强水处理系统、水质自动监测与控制的研究。 4)人工繁殖方面:有些海水鱼类,其人工繁殖的苗种已能满足养殖生产需要,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鱼类,其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所培育的苗种数量有限,有些还靠从自然海区捕捞,有些靠进口,致使苗种和成鱼价格认为炒得很高,跌的也很快。 5)饵料方面:目前海水养殖的主要是肉食鱼类,所用的饵料大部分是动物性饵料,人工育苗采用的系列饵料一般为双壳类受精卵及其单轮幼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枝角类以及鱼虾贝肉糜。应加强研究和开发仔稚鱼微囊微粒饲料,逐步取代生物饵料。成鱼主要以新鲜或冷冻的小杂鱼、低值的贝类和虾类为主,部分用的是配合饲料,饵料来源没有保证,且易污染水质。应进一步改进饲料配方和加工工艺,着重诱食剂和添加剂的研究。 4 我国海水健康养殖与国外发展的差距:a,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落后。b,养殖自身污染控制。C,可持续管理理念。d,意识差距。 5 海水养殖发展和展望: 1)健康养殖是未来海水养殖的核心目标 2)立足于生态养殖:a,优化养殖新模式。b,建立自养和异养符合生态养殖系统。c,优化已养殖海域的结构。d,实现滩涂养殖、浅海养殖。e,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 3)构建现代养殖生态体系:a,提高种质、病害、环境和产品质量。b,构建先进的养殖模式和清洁模式。c,根据市场需求,建立高端水产品养殖基地。d,发展海洋牧场生态工厂与资源增殖技术。 6 牙鲆的生活习性:1)牙鲆为冷温水底栖鱼类,一般栖息于水温较低的砂质海底;2)牙鲆仔鱼培养的最适温度17-20℃,成鱼生长的适温14-23℃,最适温度21℃;3)牙鲆为广盐性鱼类,能在盐度低于8‰的河口地带生活;4)牙鲆耐低氧的能力较强,养殖的溶氧应保持在4mg/L以上;5)牙鲆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甲壳类为主食;6)自然海区的牙鲆性成熟的年龄,一般雌性为3-4龄,雄性在2-3龄,每年的4-6月是牙鲆的繁殖季节,繁殖盛期为5月,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7 牙鲆的雌雄鉴别:牙鲆在非生殖季节难以鉴别雌雄,在产卵期可以通过挤压腹部,观察生殖孔的办法鉴别。生殖孔偏向无眼侧,且红而圆者为雌性,生殖孔偏向有眼侧且细长而不发红者为雄性。 8 牙鲆人工育苗期间饵料的投喂:轮虫(5-22龄,5-10个/mg,3-4次)→卤虫幼体(15-50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海水养殖鱼类的病害及其防治 1 虹彩病毒病病原:虹彩病毒(Iridovirus。流行:发病水温为20~25℃,易感染鱼类是卵型鲳鲹、牙鲆、美国红鱼、真鲷等。症状:病鱼体色变黑,无力地游在水面,个别眼球突出、出血,体表和鳍出血,鳃褪色,有的鳃上发现黑褐色或黑色颗粒;解剖观察内脏诸器官褪色,脾脏肿大;脾脏组织切片可看到许多异常肥大的细胞。防治:尚无有效方法,以防为主。(1将水温提高到25℃以上;(2避免过密饲养,保持良好水质,投喂多糖类、维生素等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3用50 mg/L聚维酮碘处理受精卵20 min;(4必要时投喂板蓝根、大青叶、三黄粉等中草药制剂,同时配合投喂VC;(5注射虹彩病毒细胞灭活疫苗,可有效防治此病。 2 淋巴囊肿病病原:淋巴囊肿病毒(Lymphocystic virus。流行:多发生在高水温期,主要感染鲈形目、鲽形目。鳃、损伤的皮肤、鳍是病毒入侵的地方。症状:病鱼的头、皮肤、鳍、尾部及鳃上出现小水泡状肿胀物,使皮肤呈砂纸状;肿胀物大部分分布在血管附近,成熟的肿胀物可轻微出血;肝脏颜色发白。军曹鱼体上的淋巴囊肿细胞呈集聚性出现,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形成一个大的囊肿物。防治:(1发现病鱼及时清除,避免与发病鱼池的鱼接触;(2发病初期用10%的聚维酮碘溶液涂抹患处,同时配合投喂聚维酮碘溶液和三黄散等抗病毒中药。 3 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原:艾特韦病毒(Egtved virus。流行:发病季节为6~l1月,流行季节为9~11月;当年鱼和2龄鱼均可感染。易感染鱼类是花鲈、大菱鲆等。症状:病鱼体表两侧、上下额、吻部、胸鳍、背鳍基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充血,严重时患病鱼部分鳞片脱落,有的溃疡;解剖可见肝脏失血,肠管充血。防治:(1杜绝从亲鱼或苗种带入病毒;(2放养前苗种用20 mg/L聚维酮碘淡水溶液浸泡5 min;经常清洗网衣,定期更换,降低放养密度;(3定期投喂双黄苦参散、板蓝根、贯众等抗病毒药物以增强免疫力。 4 细菌性肠炎病病原:肠型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流行:流行季节为5~10月。多种海水鱼类可感染致病。症状:病鱼不摄食,肛门红肿或外突;解剖可见腹部有浓状液体流出,肠道充血,尤其以后肠充血发红最为明显,肠壁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而有很多淡黄色液体。防治:(1投喂新鲜饲料;(2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有益微生物,如乳酸杆菌等优化肠道菌群;(3发病时投喂复方磺胺甲嗯

中国淡水鱼类图谱

中国淡水鱼的种类 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统计结果差异较大。据最近出版的《中国脊椎动物大全》和正在编印的《中国动物志》粗略统计,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在这一千另五十种鱼类中,大体可分属下列四大类: 1、圆口类: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祗有脊索。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在我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至辽河诸河流中。 2、软骨鱼类: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的西江水系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3、软骨硬鳞鱼类:此类鱼属硬骨鱼类,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 4、真骨鱼类: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一千另五十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其中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形目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真骨鱼类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头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真骨鱼类的内外结构均具备了完善的水生适应构造,从白堊纪开始,沿着许多的辐射适应的路线发展,使它们成为地球表面一切水域的生活者。 我国的主要淡水鱼种类和分布情况

鱼类增养殖

淡水水域:盐度低于5‰的水域半咸水水域:盐度为5‰~16‰的水域咸水水域:盐度为16‰以上的水域 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两部分。鱼类养殖是将鱼放人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繁殖、生长,长大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鱼类增殖是指对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原有渔业资源进行繁殖、保护以及鱼种人工放流,增加鱼类资源贮存量,形成渔产量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该学科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以提供合适的养殖水域和工程设施为前提,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 生理生态产卵:将生态法与生理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的产卵方法。 多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多次产卵的鱼类,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 一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通常一年)只产一次卵的鱼类。 放流增殖: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 合理放养: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和良好的鱼种规格。摄食发生率:又称初次摄食率或开口率。 饱食量:满足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的进食量。 摄食量:鱼类在一定时间内摄食的食物数量或生物量。 摄食率:单位重量的鱼体摄食的饲料量。 摄食效率: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消化率:饲料中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食入营养物质的百分比。 饥饿期:仔鱼在卵黄囊耗尽时没有从内源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进入了饥饿期。混合营养期:随着鱼体内鳔的充气,消化道、眼、鳍等初步发育,并建立了巡游模式,鱼苗一边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食外界食物,该时期叫混合营养期。 自身营养期:刚孵出的鱼苗绝大多数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的这一阶段。 仔鱼危险期:仔鱼发育到某一阶段出现生理缺陷或饵料不足导致大量死亡的现象。(即临界期,仔鱼由内源性营养期向外源性营养转换时的一个高死亡率的时期)。开花育苗:把水花(鱼花)培养到7“朝”鱼苗的过程。 亲鱼:指已达到性成熟并能进行人工繁殖的雌雄鱼类。经营管理:包括经营和管理两部分内容。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实现企业的长远性总目标所进行的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组织活动。管理是对企业的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按市场和生产要求进行有效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利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经营决策:为了解决企业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民主化、科学化的手段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以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 受精率:受精卵占卵数的百分数。 孵化率:初孵仔鱼与受精卵数量之比值。出膜期不易准确统计,一般用出膜期前期活胚胎占受精卵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成熟率:能催产的亲鱼尾数占所培育的适龄亲鱼总位数的百分数。 主养鱼类:不仅在放养数量上占较大比例,而且是投饵、施肥和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主要的养殖鱼类。 搭配鱼类:是处于配角地位的养殖鱼类。它们可以充分利用主要养殖鱼类的残饵以及水中天然饵料很好地生长。 半人工繁殖:在整个亲鱼的培育过程中,为了缩短较长时间的性成熟周期,缩短亲鱼培育时间,捕捞接近性成熟的鱼体作为亲鱼,用于人工繁殖。 全人工繁殖:从亲鱼培育至鱼苗孵出都在人工控制下进行,可按计划大量生产鱼苗的繁殖方法。 杂食性鱼类:其食物组成比较广泛,往往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食物,有动物性也有植物性的,亦食部分水底腐殖。 肉食性鱼类:肉食性的鱼类有分为伏击式猎食性、追捕式掠食性和吮吸式猎食性。滤食性鱼类:滤食性的鱼类主要靠鳃耙、鳃耙管、鳃弧管、腭褶组成的滤食器官滤食水中的单细胞藻、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 草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的主要饵料是水草。典型的草食性鱼类的主要是草鱼、团头鲂、和鳊鱼等,草鱼的鳃耙短而少,咽齿强壮,呈梳状,角质垫发达,切割有力。鱼类人工繁殖:是根据鱼类的自然繁殖习性,在人工控制下,通过生态、生理的方法,促使亲鱼的性产物达到成熟、排放和产出,获得大量的受精卵,并在适当的孵化条件下最终孵化出鱼苗的生产过程。 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 开口饵料:大多数鱼类的鱼苗只能依靠吞食方式来获取食物,而且其食谱范围也十分狭窄,只能吞食一些小型浮游生物,生产上通常将此时摄食的饵料称为开口饵料。不可逆点:指仔鱼因饥饿抵达某一时间点,尽管还能生存一段时间,但其身体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也称不可逆饥饿点或生态死亡点。

中国海水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战略思考

中国水产科学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s of China 第17卷第3期2010年5月 Vol.17 No.3May 2010 收稿日期:2010-03-29;修订日期:2010-04-02.基金项目: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yhyzx07-04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50).作者简介:雷霁霖(1935-),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水鱼类生态、繁殖和增养殖技术研究. E -mail:leijilin@https://www.doczj.com/doc/d44223752.html, 中国海水养殖大产业架构的战略思考 雷霁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266071) 摘要:当前,全球海水养殖业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新时期。为了促进海水养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分析了中国的海水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发展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重点提出了转变养殖观念、确立节能减排、推进低碳养殖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海基生态型和陆基集约型两条路径的大产业架构,实施“四化养殖”技术的研究、集成、配套、组装,以及覆盖全国沿海各类产业的合理布局和宏观管理,将可使中国的海水养殖产业面貌发生历史性的变革,一个工业化的海水养殖大产业不久将出现在世界面前。[中国水产科学,2010,17(3):600-609]关键词:海水养殖;大产业架构;工业化养殖;循环经济;战略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737-(2010)03-0600-10 1 概述 当前,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同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为了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本方针,并确定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改变内需不足,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足和生产方式落后的现状。国家为此下大力气强化基础性建设,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遏制了金融危机蔓延,促进了国民经济新的腾飞。一年来,在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全国各行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战线开始走出低谷,整体经济回升向好。 对于海水养殖界来说,一年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使产业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4月发出了“要把山东半岛打造成蓝色经济区”的号召。其深远的意义在于指引我们突显半岛的区位优势,为 整个海洋产业,包括海水养殖业,绘就一幅宏伟的国家战略蓝图[ 1-2] 。为此, 我们应当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去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体制与机制;尤其需要增加科技投入,重点安排好产业化的科研项目,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等项目,实践一场工业化革命,去全面架构海水养殖大产业(图1)[3] 和普及“四化养殖”(图2)理念,加速提高技术内涵,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便早日把海水养殖业由线性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 4-5] ,为中国海水养殖的技术与装备彻底甩掉落后尾巴、显著提升产品价值、保障质量安全、不断增强海水养殖低碳经济活力和国际地位而做出新贡献。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从行业角度考虑,科研人员首先应当与业内人士共同思考、分析和解决如下几个基本问题,以助于业界相关人员了解现状、明确架构大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满自信引领行业朝着循环经济方向扎实前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