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在

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商)卫晋

特点:个诸侯国有独立性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巩固统治(稳定性和延续性)

消极:不利于强化中央,权利尚未实现集中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商周政治特点:权利分散,不集中

血缘关系

神权和王权结合

西周的制度:宗法制(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纽带和内核,是分封制的基础

分封制(表)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礼乐制-等级制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阶级: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法家思想

直接原因:秦国落后,秦孝公要求变法

内容: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

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

作用: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形成了中央集权的雏形。

经济: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

农业: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除耕-金石并用-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生产工具:汉(曲柄锄(耕),大镰(收)耧车(播))唐(曲辕犁(基本定型,土地深耕)水利工程:芍坡-春秋楚淮河

都江堰-战国秦长江李冰

郑国渠-战国秦关中

黄河-东汉王景

灌溉工具:立井水车-隋唐五代-北方

高转筒车-隋唐五代-长江流域

水转翻车-宋风力水车-明清

小农经济:产生条件:生产力的发展,铁力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

特点: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合作

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

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后来到明清时期,成为阻碍资本

主义萌芽的因素。

作用:使农民有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土地制度:公有-井田-私有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生产力发展

荒田变为私田

各国的税制改革

商鞅变法

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导)

来源:土地兼并(战国后成为最主要来源)

奖励军功

公田变为私田

君主土地私有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手工业:

原始:丝织陶器:

夏商周:青铜丝织漆器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官府垄断,工匠身份世袭。

春秋战国:冶炼生铁和钢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世袭—强制劳动—雇募制(唐)

特点:原料由官府调拨,

产品不入市场,供皇室使用

缺乏竞争

技术水平高

强制劳动

作用:为细密分工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发展原因: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商品投入市场,孕育资本主义萌芽

作用:促进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家庭手工业:特点:自给自足、分散经营、技术落后

影响:稳定小农经济

阻碍社会分工,商品经济发展

商业:

原始:物物交换(原始社会分工出现,生产力发展)

商周: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已经产生

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私商金属铸币(金银铜)都会(楚都:郢齐都:临)

汉:市坊分离

唐:海陆丝绸之路,草市(南北朝,民间集市)夜市

宋:海运发达,交子(北宋),商业革命123

明清:会馆,商帮,市镇

战国:重农抑商

原因:A生产力水平低

B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C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税收(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稳定社会秩序(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D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通性大的特点与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思想矛盾。

过程:战国汉唐宋明清(见必修二)

评价:前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大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后期:影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a)汉字:甲骨文(商)-金文(西周)-小篆(战国秦李斯)-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b)书法:小篆: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始于秦,成熟汉魏。字型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汉末,字形方正,规矩严谨

行书:晋,既工整清晰又洒脱活泼

草书:写意性,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中国画: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表现技巧:工笔,写意

d)戏曲:兴起-乾隆,四大徽班进京

形成-道光徽汉合流

风靡全国-同光

d)诗:《诗经-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儒学经典

《楚辞》-浪漫主义

汉赋-篇幅较长,气势恢宏,辞藻华美

唐诗宋词元曲

e)四大发明:1)造纸术:东汉-蔡伦-8c阿拉伯-欧洲。

影响:使得信息的记录传播何继承都有了革命性进步

2)指南针:战国-司南,宋用于航海,12-13c阿拉伯-欧洲。

影响:为新航路开辟提供技术保证

3)火药:商周:木炭;春秋战国:12-13c阿拉伯-欧洲

影响: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级创造条件4)印刷术:唐《金刚经》(雕版印刷868)宋-毕升-活字印刷波斯-西方

影响:促进文化传播,推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影响:对中国:奠定了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带来了无比的自豪和骄傲,但并未带

给中华民族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对西方1234

B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背景:社会处于转型中,表现在

经济:井田制瓦解,生产力发展,铁力牛耕的出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士大夫崛起。

阶级: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科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的士

诸侯国:为富国强兵,而礼贤下士。

代表: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孙膑(主张见书)

秦汉(前221-220)

一.朝代更替

秦前221-前207

楚汉战争前216-前202 性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西汉前202-8 长安

新8-25

东汉25-220 洛阳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三.特征表现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和发展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

秦朝统一:条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

秦始皇个人招贤纳士

秦的外交政策

过程:灭六国、北击匈奴修长城、南攻越族(桂林南海象郡)

意义: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封建经济的发展,民族融合。

秦巩固统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车同轨、土地私有

文化:书同文、焚书坑儒

教育: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愚民政策

西汉:发展:汉初与匈奴和亲

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与西域联系加强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

秦—建立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考核官吏秦律)

西汉—巩固措施(内外朝刺史郡国并存推恩令酎金夺爵赋役之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巩固措施(尚书台)

经济: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

秦: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汉:农业a.修养生息:原因:民生凋敝

指导思想:黄老之学

结果:文景之治

b.重农抑商:汉高祖:不允许商人购买土地穿丝绸,收取重税

汉武帝:均属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

c.田庄经济:特点:自给自足,聚族而居,豪强私人武装,

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魏晋南北朝豪强发展为士族)

d.租佃制—普遍

演变:战国产生,汉代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普及全国

原因:土地私有土地兼并

作用:佃农对地主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权提高,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

业的发展。

e.工具:犁壁二牛抬杠式犁耕耧车(播种工具,提高了播种效率)

f.水力:坎儿井漕渠白渠

g.技术:轮耕、代田法

手工业(西汉)煤作燃料冶铁

(东汉)水排鼓风冶铁丝国

(东汉)青瓷

商业:丝绸之路条件:丝织业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中西交通新纪元

汉武帝反击匈奴,接触匈奴威胁

西域都护的设置,保证西域往来

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阳关—天山南北—中亚安息(今伊

朗)—大秦(罗马帝国)

城市繁荣特点:城市中设专门贸易区

市坊分开,受政府严格控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职能不明显

主要城市:政治中心:长安洛阳

丝绸之路:敦煌、楼兰、龟兹、

于阗、莎车、疏勒

统一货币:汉代五铢钱(汉武帝—唐高祖)文化

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秦朝:法家思想是统治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儒生非议朝政)

原因:在社会转型之中,新兴地主阶级要采取强制手段确立自己的统治;

秦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代:汉初黄老之学

原因: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赋税,减少徭役和兵役,减轻刑罚)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内容:治身(养生)

治国(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

作用:西汉经济恢复和发展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要开拓大一统;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发挥,使其更加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新儒学理论:(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提出统治者应实行仁政)

以德为主以刑辅政

三纲五常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用: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主流地位。

董仲舒新儒学与春秋战国儒学的关系:

继承:仁、礼、德、民本思想

发展: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

科技

A.造纸术:西汉发明,东汉蔡伦改进

B.天文学:东汉张衡—浑象仪地动仪地圆说

C.数学:《九章算术》标志我国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计算的古代数学体

系的形成

D.医学: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治疗的基础

东汉华佗麻沸散五禽戏

文艺

汉赋:司马相如

乐府诗:代表《孔雀东南飞》

特点:语言通俗,反映人民生活

书法:秦篆汉隶

绘画:汉代的帛画盛行,代表:长沙马王堆中的帛画、砖画、石画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一.朝代更替

三国(220-265)魏曹丕洛阳265 司马炎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21-263)蜀刘备成都263 魏灭蜀

(222-280)吴孙权建业(今南京)280 西晋灭吴,完成短暂统一

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39)

北朝(439-581)东魏—北齐(灭于北周)

西魏—北周(灭于隋)

东晋(317-420)建康—南朝(420-589)(宋齐梁陈—灭于隋)

隋(581)

二.阶段特征: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朝代更替频繁

②北方战乱多(西晋八王之乱,在黄河洛阳一带),南方相对稳定。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的典型途径。

背景: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⑵民族融合;⑶社会矛盾尖锐;⑷柔然强大的威胁。

内容:⑴均田制(赋税制度:租调制)

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付大批的无主荒地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徭役兵役。

影响:抑制土地兼并。

⑵三长制: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都护制,改行三长制;

设里长、邻长、党长,即三长;

三长直属州郡

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⑶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任期考核制

⑷迁都洛阳

意义:⑴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⑵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空前繁荣的景象;

⑶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经济

农业:

北方:由于战乱,北方生产遭到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南方:发展,和北方趋于平衡。

原因:①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补充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农业发展(根本)。

②南方相对安定,战乱少;

③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⑤江南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表现:①稻麦兼种水路互补的作物体系初步形成;

②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

③农业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④南方出现大城市,如建康。

作用: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手工业:

灌钢法(南北朝):表明我国冶铁技术的进步

白瓷(南北朝)

商业:

总体来说不活跃,但南方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北方: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

南方:建康(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文化

思想:

A. 儒学出现危机,玄学盛行。

原因:社会动荡,人们寻找精神寄托,转向求佛求道;儒学本身弊端。

表现:佛道盛行;儒学弊端。

B.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

文艺:

书法:魏晋南北朝,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出现士人群体,特立独行。

特点:表现个人意境,具有写意性。

代表: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绘画:魏晋南北朝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

特点:注重写意及个性表达。

代表: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文学:骈体文注重对仗排比,文采华丽。

科技:

数学:祖冲之(南朝)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之久。

农学: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农业、畜牧业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

多种经营的宝贵思想。

隋唐(581-907年)

一.朝代更替

隋:581年定都长安589年灭陈完成统一618 年隋炀帝被杀

(秦与隋的相同点:秦与隋都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大一统;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为后世提供经验借鉴——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使汉、唐成为古代文明繁荣发展的时期,都有重大的工程建设——秦:长城;隋:京杭大运河;都是短命王朝)

唐:618年李渊定都长安

907年亡于后梁(节度使篡权)开始了五代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繁荣鼎盛时期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

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

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

⑵三省六部制

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

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

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

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

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

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

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

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

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加强了中央集权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有益于促进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稳定

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明清以后

八股取士,是维护专制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

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

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最高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

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危害: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使唐日趋衰落。

经济

农业:

均田制,租(庸)调制

内容:隋沿用孝文帝的均田制,变足调为租庸调。庸:纳绢代役;唐朝庸没有年龄限制。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纺织:缂丝

陶瓷:A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也称“邢白越青”

邢窑(河北)白瓷,越窑(浙江绍兴):青瓷

B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的成产部门

C唐三彩:黄、红、绿;造型多为马、骆驼

手工业经营: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发展,商品化程度加深。

商业:

发展原因: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政治上的统一;

③唐时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海外贸易;

④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发展表现:①出现了闻名中外的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

②外商多,阿拉伯、波斯商人到中国,往来频繁;

③对外贸易发达,陆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

*海上陶瓷之路出现的原因:

a唐朝经济繁荣;b陶瓷业发展;c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

松动;e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鼓励海外贸易;f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g唐朝对外交往密切。

*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特点:广泛的对外交往,与各国交流;

同亚洲国家交往最密切,重点在朝鲜、日本、东南亚;

唐政府兼收并蓄,吸收外国先进事物,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形势:人员往来:遣唐使、留学生、商人;

宗教往来:伊斯兰教在唐时传入中国(元更广泛),

拜火教(波斯)

佛教:玄奘取经

原因:唐朝政治强盛,经济文化先进,吸引各国学习、贸易;

对外交通发达:陆上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向西到西域,向东到日本;海上交通

以广州(至东南亚)、扬州登州(至日本)为中心。

疆域辽阔,民族关系融洽

对外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政府政策。

影响:对亚洲和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唐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

④货币上,废五铢钱,通行开元通宝

⑤城市的繁荣:城市

特点:城市中贸易场所有时间、地点的限制;

政府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县以下禁止设市;

坊市制;

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长安城布局:①宫城在最北,体现皇权至上(坐北朝南)

②市坊分开,有专门的贸易场所,体现政府对贸易严格控制。

代表性城市:安史之乱前:长安、洛阳、扬州、益州

安史之乱后:扬州、益州、长安、洛阳(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丝绸之路:敦煌、龟兹、疏勒

交通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

文化:领先世界、全面辉煌、兼收并蓄、影响深远

原因:

经济高度繁荣;

国家统一强盛,政治稳定;

统治者开明、开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对外交往频繁,吸收了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

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尤其是魏晋南北朝;

①思想:

三教合一: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道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②文学艺术:

书法: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草书:张旭、怀素

唐代书法艺术达到高峰,最能体现盛唐特点的是楷书。

绘画:吴道子(唐)吴带当风

唐诗: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原因:经济繁荣;政治统一;科举制;继承前人成果;开明的文化政策;

受各民族和外来文学艺术的影响。

代表:边塞诗:王昌龄

豪放派、浪漫主义:李白

山水田园派:孟浩然

现实主义:杜甫、白居易

③科技:

印刷术:雕版印刷术(唐)《金刚经》

火药:孙思邈(唐初)《丹经》记载火药配方,唐末用于战争。

天文历法:僧一行测量子午线长度世界最早;僧一行梁令瓒黄道游仪

宋元时期(907-1368年)

一.朝代更替

五代(亡于北宋):黄河流域,相继出现梁唐晋汉周(907-960)

十国(亡于北宋):南方相继或并立十个政权,其中一个在山西(907-979)

北宋:(960-1127亡于金)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与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契丹)916-1125亡于金

西夏(党项族)1038-1227 都城今银川

元昊建立亡于蒙古

大理:唐后一直存在,亡于蒙古

金(女真)1115-1234 完颜阿骨打建立亡于蒙古

南宋:(1127-1279亡于元)

于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大理、金、蒙古政权(元)

元:(1271-1368)1272年迁都:上都——大都(北京)

1279年完成大一统(完成统一的朝代:秦晋隋元)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在隋唐文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汉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B.北宋的局部统一(979年)

*北宋为何无法完成大一统:

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

采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等政策;

少数民族政权刚建立,处于上升阶段,力量强大;

民族矛盾激化。

C.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原因

D.元的大一统:1206年,铁木真被尊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60年,忽必烈继承蒙古汗位

1271年,改国号为元

1272年,定都大都

1279年,灭南宋

E.忽必烈改革:北京:内容:影响: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加强

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影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加强;造成三冗。

元:中央:一省制(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地方:行省制(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澎湖地区)、通政院(驿站制度、传递公文)

经济: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发展迅速,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农业:

①宋土地兼并严重:北宋初不抑兼并;

②租佃制仅次于自耕农;

③南方经济发展:北宋定都汴京,通过汴水运粮,说明北宋立国靠东南地区的财富。经济上

南强于北的地位确立,南方经济重心。(天下粮仓:苏湖常秀-浙江嘉兴)

南方农业发展原因:唐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北民南迁;

南方相对稳定;

统治者的重视;

政治中心南移

手工业:

金属冶炼:北宋:煤普遍使用(汉开始)

南宋:焦炭开始使用(明普遍)

纺织:宋: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

元:黄道婆发明了“捍弹纺织”的工具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时期松江成为棉纺中心。

制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各地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元朝:彩瓷时代,青花、釉里红;

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技术和规模都有一定发展

商业:

①突破了坊市界限,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夜市草食晓市兴盛;

②北宋出现了交子,反映商品经济发展;

③专门娱乐场所:瓦子适应市民阶层需要;

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政府的监视控制减弱,北宋政府不直接管理商业活动。

⑤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港口城市: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泉州;

泉州在元朝成为最大的贸易港口,是货物集散地。

⑥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松动(表现:商人地位提高)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均输法(狩猎、开山、采石)

文化:

①科技发展出现高峰

印刷术:毕昇(北宋)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北宋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以前司南多用于看风水,南宋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宋广泛应用在狩猎、开山、采石,火药武器:火箭、突火枪

元朝火药传入欧洲,约14世纪,使资产阶级战胜贵族

天文历法:郭守敬(元)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授时历》;沈括(北宋)《梦溪笔谈》

农书:王祯(元)《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农桑辑要》(元)

②思想:理学——儒学的新发展

理学产生背景:佛道的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三教合一盛行

唐宋一些儒学家进行思考、探究,形成宋代新儒学。

含义: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佛道思想,确立了一套更为精密的,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代表:程朱理学:理是万物本原;体现到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到人身上是人性;

方法是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南宋成为官方哲学,元朝,朱熹的《四书章句集著》为科举考试内容。

陆九渊:南宋心学代表人物

主张:心即理也,理是万物的本原

方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评价:积极: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③文学艺术:世俗化,多元化

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追求个性、忽略法度、有意无法)

绘画:文人画、风俗画

发展原因:文人阶层壮大;

理学的兴起与发展,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文人画:注重内心修养,宋代,文人画由写实转向写意。

北宋:构图气势雄伟,画风阳刚豪放。(北宋局部统一;经济发达社会稳定)

南宋:以江南风光为主,构图不对称,(南宋偏安江南)

风俗画: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

文学:宋词元曲

宋词产生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便于吟唱,表达情感。

代表: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产生原因: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城市经济发展,民俗文学繁荣。

代表:马致远、张养浩

戏曲:宋末:南戏,浙江温州一带,形成了完备的戏曲形式;瓦舍,娱乐场所。

元: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成熟,进入黄金时期。

特点:时空自由,象征虚拟动作表意。

代表: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四大家)

明清(1386-1840)

一.朝代更替

明(1386-1644):1386朱元璋定都南京;1421朱棣迁都北京(迁都原因:势力在北方;加强巩固边防;防止蒙古南下);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明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清(1636-1912):1616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顺治入关;1840鸦片战争;1912清帝退位,亡。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中国有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

(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②农耕经济高度繁荣③孕育着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带有转型趋势)三.特征表现

政治: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西藏:元朝宣政院设置,使其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域

清: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封其为达赖喇嘛

康熙帝:接见五世达赖,封其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额尔德尼共管,加强中央对其管理

乾隆帝:设金瓶掣签

台湾:元朝设澎湖巡检司,正式归属中央

1683 清军进入台湾

1684 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85 改为台湾省,加强我国东南海防

东北:唐朝在东北设两个都督府,正是归属中央

明朝设立奴儿干都司

清朝设立三个将军辖区: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

新疆:西汉设西域都护,正式归属中央

清设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明:A.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称尚书,直属皇帝。加强了君权。

B.设内阁: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在文渊阁成立内阁,内阁主要权利:

票拟(代皇帝批复大臣奏章),由皇帝批红

C.废行省:(行省是中央向地方的派出机构,权力大)

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行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军事)三司互不统属,直属中央。

D.八股取士:考试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文体为八股文,不允许有独立见解,应按朱熹对四书五

经的理解。

影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新能力,阻碍科技文化发展,是思想文化专制的表现。

清:内阁制:沿用明,可管理日常事务

议政王大臣会议:军国大事(乾隆废除)

南书房:康熙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相互制约。

军机处:最初处理军务,后扩大,开始参与机要政务,跪奏笔录。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

原因:压制反清思想,加强思想控制(顺治-雍正)

影响: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束缚思想,摧残文化。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经济: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农业:

A.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

B. 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

C. 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番薯

D.发展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还有烟草(原产于美洲)

E.赋税制度:明一条鞭法(征收白银货币地租,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清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农耕社会赋役制度成熟的标志)

F.租佃制超过自耕农,普及农村。

手工业: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冶铁:普遍用焦炭冶铁

纺织: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成为人们主要衣料。

丝织:中心:苏杭,分工较细,新经济因素产生。

制瓷:明:斗彩、五彩瓷

清:粉彩、珐琅彩

商业:

A. 明清国力强盛

a.商业市镇兴起,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交通要冲),城市经济功能加强。

b.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白银普遍流通。

c.农产品商业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变法的实行),

d.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e.商业资本日趋活跃,不仅在流通领域,而且接入生产领域,小生产者失去了生产独立

性,商人也称为包买商。

f.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比重年增长率高于欧洲;

g.19C初,世界10个50万以上人口城市中,中国有六个;

h.明中后期至前期,世界白银一般流入中国;

i.中国是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B.新经济因素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中后期

地点:江南地区

特征:雇佣劳动;工场手工业的经营形式;购买劳动力;商品生产

工场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区别:

工场手工业工厂规模大,分工协作好,集中生产,效率高

地位:封建社会内部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进步事物,但自然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C.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封建专制制度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市场)

②闭关锁国(海外市场)

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根本)

防止东南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抵御西方的殖民侵略。

天朝上国,统治者盲目自大。

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广州通商

影响: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落后于西方,失去中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契机。

③重农抑商:政府压制手工工场,向商人征重税,影响了手工工场的规模;

商人买田置地,缺乏资金,影响商品经济发展。

④官府盘剥:征收重税,使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文化:承古萌新

①科技:传统科技继续领先,出现总结性的科技著作

A.《农政全书》徐光启(明)屯垦、水利、荒政三大主题,吸收了西方农业科技思想方法。

B.《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总结了中国16C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是世界最先进的分

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推进世界生物学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C.《天工开物》宋应星(明)总结历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辉煌的原因:

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⑵强大的中央集权保证了中华文明免受外来势力的冲击;

⑶各代十分重视交通的发展

⑷中国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特点: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专制统治

⑴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⑵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⑶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⑷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海禁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⑴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大实用性,服务于农耕、生产,巩固统治;

⑵重视队典籍的整理,忽视实验;

⑶多集中在天文历法农学医学数学等领域,没有涉及近代科学;

⑷经验性、技术化,很多具有不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②思想:

A.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王阳明

思想核心: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途径:克己私欲,回复良知

评价:重视人的道德修养

B.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背景:政:君主专制统治发展的顶峰,日趋衰落,阶级矛盾激化;

经:商品经济的冲击,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竞相逐利;

文:思想文化专制,程朱理学是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

外: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人:思想家的探索

代表:明:李贽

内容: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男女平等;

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认了“天理”的存在;

作品:《焚书》《藏书》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⑴王夫之:内容:理在气中,发挥古代(气一元论)思想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

经世致用

工商皆本

作品:《船山遗录》

⑵黄宗羲:内容: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主张经世致用

否定三纲五常;

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提出限制君权的设想:言论自由、监督机构、咨询机关(学校)作品:《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

⑶顾炎武:内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世致用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众治

评价: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要求,提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萌生儒学的批判继承,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③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形成完整理论体系

C.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③艺术:

书法:世俗化、平民化、多样化;

篆刻:明中叶以后发展成一门艺术。

绘画:文人画:风格奇特,不拘成法(八大山人郑板桥四大才子)

风俗画: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文学:小说——主流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壮大;

政治黑暗、官场腐败、社会矛盾激化

代表:明:四大奇书三言二拍

清: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评价:思想性艺术性达到了新的高峰。

戏曲:昆曲:时间:明中期到清中期是其鼎盛时期。

地点:昆山

特点:文辞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气讲究格律板眼;载歌载舞。

代表:汤显祖《牡丹亭》

评价:发展成全国性剧种,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多种剧中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京剧:时间:清中期乾隆

地点:北京(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四大徽班来京献艺)

代表:同光十三绝

评价:将独特的中国戏曲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

④宗教:基督教明朝利玛窦在中国传播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表现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极缓慢发展;

思想:明清之际民主进步思潮的出现;文化专制

文化: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批判现实反封建(牡丹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原因: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

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小农经济生产;

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反抗。基础:经济:小农经济

政治:新兴地主阶级;

理论:法家思想;

历史教训: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经验:商鞅变法

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趋势: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文化控制加强;

评价:明清以前积极作用为主

积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明清时期其消极反动作用

消极:钻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束缚人的思想,阻碍科技发展社会进步。选官制度

禅让——世袭——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监察制度

秦:中央:御史大夫

西汉:中央:御史大夫

地方:刺史制度

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确立

隋唐:谏议制度、门下省(封驳审议监察职能)

宋:通判地方谏院(独立的谏议机构)

明清:提刑按察使司(地方)都政院科道(中央)厂卫机构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

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经济功能增强

③货币不断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促进货币改革,二者相互促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精华版)

必修二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传说★古代农业文明 1、农耕经济黄河流域粟 长江流域水稻 2、神农氏创制原始农具耒耜 3、地位: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Ps: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①商周时期:实行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ps:北魏到唐均田制(国家授予无主荒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四、赋税制度★ 五、水利工程★ 1、春秋战国: ①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都江堰 ②水工郑国在秦国修郑国渠 ③西门豹在河北修西门豹渠 2、秦:灵渠(湘江——珠江) 3、两汉:①关中农民创造“井渠”,今:新疆,吐鲁番-坎儿井 ②东汉王景治黄河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水利工程,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灌溉工具 ①春秋战国:戽斗翻车 ②隋唐五代:北:立井水车南:高转筒车 ③宋:水转翻车 ④明清:风力水车 ▲人力→水力→风力 六、古代不利农业发展的因素 1、“泰半之赋”:赋税沉重 2、“沉重的力役”:徭役繁重 3、“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②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 ③生产方式:以家庭为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基本模式)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④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本专题的线索:本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15世纪末—16世纪初) (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手段和途径)——世界市场得以拓展(16世纪初—19世纪)(三)“蒸汽”的力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世纪中后期) (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三大要素是:市场、资本与劳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的两大特点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贪婪性与扩张性。 第1课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一、★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客观条件:文明的分散 2、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根源) 3、动力:欧洲人对“香料”和“黄金”等商品的追求;传播天主教(社会根源) 4、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 (二)可能性(条件): 1、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2、地理知识的提高; 3、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三、★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答:四条路: 1、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联系紧密整体; 3、思想震撼之路:证实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 4、殖民掠夺之路: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开始,导致东方国家日益贫困和落后。 四★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答: 1、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美洲的经济和贸易联系; 2、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4、世界各地文明交融,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第2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一、荷兰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 (1)地理优势:新航路开辟后,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经济方面:对外贸易发达,造船业发达,商船总吨位居世界首位;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6课 国际联盟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二十八篇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6课国际联盟习题 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二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全球通史》说:“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一战”( )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洛桑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机制上看,国际联盟制止战争、制止侵略的宗旨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是 A、国联成员国并非真心维护世界和平 B、德国等具有发起战争危险的国家参与 C、国联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D、国联代表大会和行政院决议坚持“全体一致”的原则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③国联盟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④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凡尔赛体系有过两次重大调整。这两次调整分别是 A、道威斯计划、《洛伽诺公约》 B、道威斯计划、《非战公约》 C、鲁尔危机、《洛伽诺公约》 D、《洛伽诺公约》、《非战公约》 【答案】: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笔记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S—50S) 背景: ①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 ②国内:清朝衰落,闭关锁国。 ③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 代表人物及活动 ⑴林则徐: ①贡献:设译馆; 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②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⑵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评价林、魏的思想: 积极: ①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 ②为洋务思想奠定基础。 局限: 局限于少数开明分子,对西方认识停留在器物方面,几乎没有实践。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①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加强侵略。 含义: “中学为体”: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用西方近代科技挽救清统治。 提出者:地主阶级洋务派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目的: 首要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次要目的:抗击外来入侵。 根本目的:挽救清朝统治。 实践:洋务运动 ⑴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⑵内容: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19C60S,自强)。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19C70S,求富)。 创立近代海军。 创立近代教育制度。 评价: 积极: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消极:以维护封建制度为目的,限于器物方面,最终失败。

三、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19C6070S—90S) ●早期维新思想(19C60S) 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②西方思想文化不断传入。 ③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 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 主张: ①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经济:发展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③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评价: 积极: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消极: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 背景: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政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③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④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维新思想的核心: 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 ②政治: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③思想:倡西学。 代表人物及主张: ⑴康有为 代表作: 《新学伪经考》:将儒学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活动:创办万木草堂。 思想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②减少变法阻力。 作用:有力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 ⑵梁启超 代表作:《变法通议》 主张: ①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②提出“新民”说,提高国民素质。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八知识总结(人民版)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本专题主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的加强 第一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背景: (1)二战后,除美国外,各国的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2)美国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 2、过程: (1)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英国最后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反映的实质是: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主地位的目的。) (2)1944年,44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包括:《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3)★建立的标志: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3、特点: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4、影响:①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 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1、时间、地点、实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于1947年在日内瓦签字,1948年1月1日实施。 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了解即可) 3、宗旨:削减、消除、取消、促进。(由八个字再扩大) 4、★“作用: 积极——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消极——便于美国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 三、★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1)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 (2)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标志和影响? 1、标志: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与贸易的三大支柱,标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影响: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课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一、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背景: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 二、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三、★欧盟的成立。 1、原因:(1)西欧各国力量削弱,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威胁。 (2)欧洲政治家的推动。 (3)西欧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文化联系的增强,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 (4)直接原因:法德和解。 (5)思想渊源: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地域相连,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2、过程: (1)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高中历史_一轮复习_二轮专题__笔记_非常详细_打印版

先秦(-前221年) 一.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前2070) 奴隶社会:夏(形成)前2070-前1600 禹—桀 商(发展)前1600-前1046 汤—纣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西周(强盛)前1046-前771 武王—周幽王都城:镐京(今西安) 春秋(瓦解)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前476 封建社会:战国(确立)前475-前221 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 三.特征表现 政治: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完善 ①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秩序的确立和完善(禅让-王位世袭-嫡长子继承) a.禅让制:原始部落,民主选举 从禅让到世袭是社会的重大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b.宗法制: 含义:周人把血缘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 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大宗小宗(家族等级政治隶属) 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紧密的联系 在一起 ②地方管理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内外服制-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目的:巩固周王室统治 含义: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 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对象:宗族姻亲、功臣、殷商贵族 义务:服从周王的政令; 承担军事义务; 定期朝觐和交纳贡赋; 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诸侯国:鲁齐燕宋卫晋 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瓦解: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根本原因) 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破坏; 兼并战争; 战国各大国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先后改称王。 c.郡县制:商鞅变法确立(背景内容作用) 背景: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崩溃; 经济: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配套练习:第6课国际联盟含解析

6.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平息反战思潮,尽快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B.加强行业联系,促进国际交往 C.召开巴黎和会,严厉处置德国 D.防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识之士主张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从而催生了国际联盟的建立,故D符合题意;A、C与国际联盟成立的时间不符,B是万国邮政联盟等行业性国际组织成立的目的。 【答案】 D 2.假如你要研究国际联盟的历史,你首选的考察地点应当是() A.泰姬陵B.凡尔赛宫C.日内瓦万国宫D.雅典娜神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国际联盟成立的地点是瑞士的日内瓦。故选C。 【答案】 C 3.国联实权被英法所掌握,这说明() A.美国不希望建立这个组织 B.美国无意谋求世界霸权 C.美国的经济实力不如英法 D.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国联主要是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而凡尔赛体系的重点在欧洲。 【答案】 D 4.一战后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A.英美争夺对世界的领导权 B.英法要维护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C.英法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D.美国具有攫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国际联盟问题上英法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二者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英法要维护国际联盟的领导权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英国,B项表述不确切。操纵国联与否,实际上就是英美在争夺对世界的领导权。排除B、C、D,故选A。 【答案】 A 5.哪一项不是国际联盟留下的不太光彩的历史记录() A.纵容日本1937年侵略中国 B.放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纵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放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国际联盟成立之前,因此,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凡殖民地及领地于此次战争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A.民族自决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D.“委任统治”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实质上是把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 【答案】 D 7.为找到持久和平之路,美国总统威尔逊等政治家们曾在巴黎和会上作出过极大努力,并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些被列入国联盟约的、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共识包括()

高中历史全套笔记

第一部分高中历史知识点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笔记、提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 ◇【课程标准】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事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 形成与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主义制度的加强对 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朝代表 夏商西周 东周 秦西汉新东汉春秋战国 -2070 -1600 -1046 -771 -475 -221 -206-202 8 25 220 魏 西晋十六国 439 北魏东魏北齐 隋唐 蜀西魏北周

吴东晋宋齐梁陈 220 280 316 420 589 618 907 五代辽、夏、金夏、金、蒙古 元明清民国十国北宋南宋 907 960 1127 1279 1368 1644 1912 1949 【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 中 中 秦汉隋明清 秦汉: 察 方 唐明:设置按察监 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央 官 僚 机 构 地方行政机构 央 职 能 部 门 朝 : 三 公 九 卿 制 朝 : 中 外 朝 制 度 唐 : 三 省 六 部 制 朝 : 内 阁 制 朝 : 军 机 处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秦始皇确立世袭皇帝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 :设御 史大夫监 察百官 设刺 史监诸 侯和地 官 行省制度 :在全 国设立10 个道作为 监察区 司,掌管地方 的监察 察 制 度 ◇【知识整合】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春秋末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仁”;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以德治民”。 (2)战国时期初步发展: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赋,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还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5)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2.进步的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1)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2)清初:黄宗羲:在明亡后,隐居著述,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天下郡国利病书》,他提倡“实学”的目的在于批判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顾炎武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 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方法总结 学习本单元,要宏观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要注意以下线索: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注意文化现象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学会透视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社会根源。 2、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完整理解,注意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地位。 3、注意寻找这部分内容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如当前,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立,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并学会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剔除糟粕。 4、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学习中注意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 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凡尔赛_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第6课国际联盟练习岳麓版选修3

第6课国际联盟练习 一、选择题 1.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解析】一战使欧洲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顺应了当时欧洲和平主义的思潮,故征服了欧洲。 【答案】 B 2.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 ) ①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②一战后的和平思潮③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④巴黎和会的召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际联盟成立背景的分析、理解能力。据史实可知①②③④均属于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A 3.基辛格曾评价某一国际会议说:“最后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的产物——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权宜之计难以平息欧洲的恐惧。”这一“产物”是指( ) A.国际联盟B.布雷顿森林体系 C.联合国D.关贸总协定 【解析】“美国的乌托邦理想”指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其中涉及到战后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答案】 A 4.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维持世界和平的手段主要有( ) ①会员国应裁减军备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③制裁战争发动国家④实行委任统治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国联盟约以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等规定,作为维持世界和平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的历史内容比较繁杂,只有理解背诵,才能拿好成绩,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2)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2)国家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3、作用:(1)进步性: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2)局限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业经营的变革: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