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用多重尺度法推导浅水波方程

应用多重尺度法推导浅水波方程

应用多重尺度法推导浅水波方程
应用多重尺度法推导浅水波方程

约束变尺度法

约束变尺度法 Newton 法最突出的优点是收敛速度快,在这一点上其它算法无法比拟的。因此,建议凡是Hesse 矩阵比较容易求出的问题,尽可能使用Newton 法求解。但是,Newton 法也有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每次迭代都要计算目标函数的Hesse 矩阵和它的逆矩阵,当问题的维数较大时,计算量迅速增加,从而就抵消了Newton 法的优点。为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算法既可以保持Newton 法收敛速度快的优点,又可以摆脱关于Hesse 矩阵的计算,这就是变尺度算法。 变尺度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其中DFP 算法和BFGS 算法。可以说,直到目前为止,在不用Hesse 矩阵的方法中是最好的算法。 一、拟Newton 法 为了吸收Newton 法收敛速度快的优点,同时避免Newton 法每次迭代都要计算目标函数的Hesse 矩阵和它的逆矩阵,人们提出了具有超线性收敛的拟Newton 法。 (一)拟Newton 法的基本原理 在Newton 法中的基本迭代公式 k k k k P t X X +=+1, 其中 1 =k t , ) ()]([12 k k k X f X f P ?? -=- 令 ) ()(2 k k k k X f g X f G ?=? =,

于是有 ,,,,21011=-=-+k g G X X k k k k 其中X0是初始点, gk 和 Gk 分别是目标函数f (X )在点 Xk 的梯度和Hesse 矩阵. 为了消除这个迭代公式中的Hesse 逆矩阵G-1k ,可用某种近似矩阵Hk=Hk(Xk)来替换它,即构造一矩阵序列{Hk}去逼近Hesse 逆矩阵序列{G-1k},此时 k k k k g H X X -=+1 事实上,式中 Pk= -Hk gk 无非是确定了第k 次迭代的搜索方向.为了取得更大的灵活性,考虑更一般的迭代公式 k k k k k g H t X X -=+1 其中步长tk 通过从Xk 出发沿Pk= -Hk gk 作直线搜索来确 定.此式代表很广的一类迭代公式. 例如,当Hk=I (单位矩阵)时,它变为最速下降法的迭代 公式。 附加条件 为了使Hk 确实与G-1k 近似并有容易计算的特点,必须对 Hk 附加某些条件: ⑴ 为保证迭代公式具有下降性质,要求 {Hk} 中的每一个矩阵都是对称正定 的. 因为使搜索方向Pk= -Hk gk 是下降方向, 只要 <-=k k T k k T k g H g P g ⑵ 求Hk 之间的迭代具有简单形式.

湍流模型概述

大多数飞行器都是在高Re数下飞行,表面的流态是湍流。为了准确地确定湍流流态下的摩阻、热流,湍流成为一个重要而困难的研究课题。 (一)DNS 目前处理湍流数值计算问题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即所谓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方法),直接求解湍流运动的N-S方程,得到湍流的瞬时流场,即各种尺度的随机运动,可以获得湍流的全部信息。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和先进的数值方法的研究,DNS方法已经成为解决湍流的一种实际的方法。但由于计算机条件的约束,目前只能限于一些低Re数的简单流动,不能用于工程应用。目前国际上正在做的湍流直接数值模拟还只限于较低的需诺数(Re~200)和非常简单的流动外形,如平板边界层、完全发展的槽道流,以及后台阶流动等。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处理工程中的复杂流动问题,即使是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还差三个量级。 (二)LES 另一种方法称做大涡模拟方法(LES方法)。这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即对湍流脉动部分直接地模拟,将N-S方程在一个小空间域内进行平均(或称之为滤波),以使从流场中去掉小尺度涡,导出大涡所满足的方程。小涡对大涡的影响会出现在大涡方程中,再通过建立模型(亚格子尺度模型)来模拟小涡的影响。由于湍流的大涡结构强烈地依赖于流场的边界形状和边界条件,难以找出普遍的湍流模型来描述具有不同的边界特征的大涡结构,宜做直接模拟。相反地,小尺度涡对边界条件不存在直接依赖关系,而且一般具有各向同性性质。所以亚格子模型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比较容易构造,这是它比雷诺平均方法要优越的地方。自从1970年Deardorff第一次给出具有工程意义的LES计算以来,LES方法已经成为计算湍流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应用的方向也在逐步扩展,但是仍然受计算机条件等的限制,使之成为解决大量工程问题的成熟方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RANS 目前能够用于工程计算的方法就是模式理论。所谓湍流模式理论,就是依据湍流的理论知识、实验数据或直接数值模拟结果,对Reynolds应力做出各种假设,即假设各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本构关系,从而使湍流的平均Reynolds方程封闭。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湍流模式理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从对模式处理的出发点不同,可以将湍流模式理论分类成两大类:一类称为二阶矩封闭模式,另一类称涡粘性封闭模式。 (1)雷诺应力模式 所谓二阶矩封闭模式,是从Reynolds应力满足的方程出发,将方程右端未知的项(生成项,扩散项,耗散项等)用平均流动的物理量和湍流的特征尺度表示出来。典型的平均流动的变量是平均速度和平均温度的空间导数。这种模式理论,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所满足的方程,如果模拟的好,可以较好地反映Reynolds应力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湍流运动规律。因此,二阶矩模式是一种较高级的模式,但是,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的方程,加上平均运动的方程整个方程组总计15个方程,是一个庞大的方程组,应用这样一个庞大的方程组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量很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二阶矩模式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2)涡粘性模式

拟牛顿法(变尺度法)DFP算法的cc 源码

拟牛顿法(变尺度法)DFP算法的c/c++源码 #include "iostream.h" #include "math.h" void comput_grad(double (*pf)(double *x), int n, double *point, double *grad); //计算梯度 double line_search1(double (*pf)(double *x), int n, double *start, double *direction); //0.618法线搜索 double line_search(double (*pf)(double *x), int n, double *start, double *direction); //解析法线搜索 double DFP(double (*pf)(double *x), int n, double *min_point); //无约束变尺度法 //梯度计算模块 //参数:指向目标函数的指针,变量个数,求梯度的点,结果 void comput_grad(double (*pf)(double *x), int n, double *point, double *grad) { double h=1E-3; int i; double *temp; temp = new double[n]; for(i=1;i<=n;i++) { temp[i-1]=point[i-1]; } for(i=1;i<=n;i++) { temp[i-1]+=0.5*h; grad[i-1]=4*pf(temp)/(3*h); temp[i-1]-=h; grad[i-1]-=4*pf(temp)/(3*h); temp[i-1]+=(3*h/2); grad[i-1]-=(pf(temp)/(6*h)); temp[i-1]-=(2*h); grad[i-1]+=(pf(temp)/(6*h)); temp[i-1]=point[i-1]; } delete[] temp; }

变尺度法

一、变尺度法的基本思想 变尺度法是在牛顿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梯度法亦有密切关系。我们观察一下梯度法和阻尼牛顿法的迭代公式,即: 式——(1) 和——(2) 分析比较这两种方法可知:梯度法的搜索方向为,只需计算函数的一阶偏导数,计算工作量小,当迭代点远离最优点时对突破函数的非二次性极为有利,函数值下降很快,但是当迭代点接近最优点时收敛速度很慢。牛顿法的搜索方向为, 不仅需要计算一阶偏导数而且要计算二阶偏导数矩阵及其逆矩阵.计算工作璧很大,但牛顿法具有二次收敛性,当迭代点接近最优点时收敛速度很快。对这两种方法取其优,去其劣,迭代过程先用梯度法,后用牛顿法并避开牛顿法的赫森矩阵的逆矩阵的繁琐计算,这就是萌生建立“变尺度法”的基本构想。下面对变尺度法的基本思想进行阐述。 变尺度法所构成的迭代公式为: ——(3) 式中为最优步长因子,由一维搜索 而得;对照无约束优化迭代通式。变尺度法的搜索方向应为; 是根据需要人为构造的一个n×n阶对称矩阵,它在迭代过程中随迭代点的位置变化而变化。若在初始点取为单位矩阵取I,则式(3}就成为式(1)表示的梯度法迭代公式,搜索方向为负梯度方向。以后随着迭代过程不断地修正构造矩阵,使它在整个迭代过程中 逐步地逼近目标函数在极小点处的赫森矩阵的逆矩阵。当时。式(3)就成为式(2)表示的阻尼牛顿法迭代公式。这样,当迭代点逼近最优点时,搜索方向就趋于牛 顿方向。如能实现这种构想,那就综合了梯度法和牛顿法的优点,不直接计算,而是用变化的构造矩阵去逼近它,使算法更为有效。构造矩阵在迭代过程中是变

化的,称为变尺度矩阵。由于变尺度法的迭代形式与牛倾法类似,不同的是在迭代公式中用 来逼近,所以又称为“拟牛顿法”,变尺度法的搜索方向 ,最终要逼近牛顿方向,故又称为拟牛顿方向。 实现上述变尺度法的基本思想,关键在于如何产生这一合乎要求的变尺度矩阵,下面对此进行重点讨论。 二、构造变尺度矩阵的基本要求 1.为了使拟牛顿搜索方向朝着目标函 数值下降的方向,必须为对称正定矩阵。证明如下: 若有目标函数f(X}由点沿方向具有下降的性质,即,根 据梯度的性质,可知搜索方向与负梯度方向之间的夹角应成锐角,即两者的点积应大于零 将代入上式,则有 用矩阵表示为或 这表明变尺度矩阵必须是对称正定矩阵才能保证变尺度算法拟牛顿搜索方向是函数值下降方向。 2.要求构造的变尺度矩阵具有简单的迭代形式,能利用本次迭代信息以固定的格式构造下一次迭代的变尺度矩阵,可以写成

02风荷载模拟试验的粗糙度估计

风荷载模拟试验的粗糙度估计 Henry W. Tieleman* Department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Mechanics,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Blacksburg, VA 24061-0219, USA Received 10 February 2003; 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13 June 2003; accepted 16 June 2003 摘要 风工程师进行对低层建筑风荷载评估的风洞模拟实验必须应对如何重现有关的流动参数来表征大气表层的问题。由于很少有可以实地观测,因此对于大多数情况,模拟并不是基于在建筑物现场直接观测到的流量。相反,风工程师必须评估在建筑工地视觉的地形粗糙度,并从现有的地形分类挑选一类与之匹配。后者则提供了以粗糙度长度的形式来度量粗糙度的措施,粗糙度长度可用来提供在实验室中使用基本原则重现流所需的湍流参数的估计。建议的用来获取这些参数的方法可以很容易地依靠规定的粗糙度长度来适应用户友好电子评价。 1引言 强风条件下,角落、屋脊和屋顶边缘附近流分离的区域产生的大型吸压力(大负压)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相关区域表面进行地形模拟的棱镜的最小负压的风洞测量结果表明压力系数和压力本身两者的大小实际上都随湍流强度增大[1]。因此,进行低层结构物风荷载评估的风洞模拟试验需要细致地重现大气湍流。表面粗糙度在开阔地形上明显变化,因此湍流强度也明显变化,对ASCE - 7 中分类C,根本不足以分配一个单一的压力系数。一般不能得到现场大气流观测数据,风工程师不得不诉诸替代方法,以评估给定的位置湍流参数的。在这篇文章中的方法将讨论用于对模拟较均匀和不均匀的各种地形的风洞流模拟的大气湍流参数,如何从基本的流体关系进行评估。 2理想地形 对于平坦、光滑和均匀(FSU)的地形上相当长的风程内的大气流,湍流能量的产生归功于雷诺(湍流)应力对流体的变形作用。这种剪切产生的湍流能量最初来源于流向的u 方向分力,然后转移到横向v和w方向分力。大部分湍流能量产生在接近雷诺应力和流体

湍流模型概述

大多数飞行器都是在高Re数下飞行,表面的流态是湍流.为了准确地确定湍流流态下的摩阻、热流,湍流成为一个重要而困难的研究课题。 (一)DNS 目前处理湍流数值计算问题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即所谓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方法),直接求解湍流运动的N-S方程,得到湍流的瞬时流场,即各种尺度的随机运动,可以获得湍流的全部信息。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和先进的数值方法的研究,DNS方法已经成为解决湍流的一种实际的方法。但由于计算机条件的约束,目前只能限于一些低Re数的简单流动,不能用于工程应用.目前国际上正在做的湍流直接数值模拟还只限于较低的需诺数(Re~200)和非常简单的流动外形,如平板边界层、完全发展的槽道流,以及后台阶流动等。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处理工程中的复杂流动问题,即使是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还差三个量级.(二)LES 另一种方法称做大涡模拟方法(LES方法).这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即对湍流脉动部分直接地模拟,将N—S方程在一个小空间域内进行平均(或称之为滤波),以使从流场中去掉小尺度涡,导出大涡所满足的方程.小涡对大涡的影响会出现在大涡方程中,再通过建立模型(亚格子尺度模型)来模拟小涡的影响。由于湍流的大涡结构强烈地依赖于流场的边界形状和边界条件,难以找出普遍的湍流模型来描述具有不同的边界特征的大涡结构,宜做直接模拟。相反地,小尺度涡对边界条件不存在直接依赖关系,而且一般具有各向同性性质。所以亚格子模型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比较容易构造,这是它比雷诺平均方法要优越的地方。自从1970年Deardorff第一次给出具有工程意义的LES计算以来,LES方法已经成为计算湍流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应用的方向也在逐步扩展,但是仍然受计算机条件等的限制,使之成为解决大量工程问题的成熟方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RANS 目前能够用于工程计算的方法就是模式理论。所谓湍流模式理论,就是依据湍流的理论知识、实验数据或直接数值模拟结果,对Reynolds应力做出各种假设,即假设各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本构关系,从而使湍流的平均Reynolds方程封闭.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湍流模式理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从对模式处理的出发点不同,可以将湍流模式理论分类成两大类:一类称为二阶矩封闭模式,另一类称涡粘性封闭模式。 (1)雷诺应力模式 所谓二阶矩封闭模式,是从Reynolds应力满足的方程出发,将方程右端未知的项(生成项,扩散项,耗散项等)用平均流动的物理量和湍流的特征尺度表示出来。典型的平均流动的变量是平均速度和平均温度的空间导数.这种模式理论,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所满足的方程,如果模拟的好,可以较好地反映Reynolds应力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湍流运动规律。因此,二阶矩模式是一种较高级的模式,但是,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的方程,加上平均运动的方程整个方程组总计15个方程,是一个庞大的方程组,应用这样一个庞大的方程组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量很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二阶矩模式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2)涡粘性模式

不同湍流模型对强旋流动的数值模拟

第22卷 第3期 ?1750?2002年6月 动 力 工 程POW ER EN G I N EER I N G  V o l .22N o.3  June 2002    文章编号:100026761(2002)0321750209 不同湍流模型对强旋流动的数值模拟 孙 锐, 李争起, 吴少华, 陈力哲, 秦裕琨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01) 摘 要:在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单相冷态试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旋转对湍流流场的影响,采用k 2Ε双 方程及其修正模型和二阶矩雷诺应力模型(D S M ),对旋流煤粉燃烧器出口强旋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结果表明:k 2Ε双方程模型定性上可以预报出强旋流场的主要特点,但回流区的预报区域偏大,轴向速度的预报结果与试验值有一定差距,预报的回流速度偏低,速度衰减过快,这是由于k 2Ε湍流模型采用了较多的简化和未考虑旋转对湍流的影响。采用基于旋转体系使湍流脉动加强和削弱两种作用的修正方法对k 2Ε双方程的湍流耗散率方程进行修正。计算结果表明:从旋转体系可使湍流能量加强出发的Bardina 涡量修正方法,预报回流区范围较标准k 2Ε湍流模型缩小,更加接近于试验值。其计算结果优于使湍流脉动削弱的R ichardson 修正。D S M 模型对轴向回流速度和切向速度后期分布预报结果较上述模型有较大改善,可体现出湍流雷诺应力非均匀各向异性的特点,虽然此模型仍有收敛速度慢、计算时间长的缺点,但对预报强旋流动是一个精度较高、极具潜力的方法。图9参11 关键词:煤粉燃烧器;旋转射流;数值模拟;湍流模型 中图分类号:T K 2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0210212 修订日期:2001203225 作者简介:孙 锐(1970.11-),男,工业博士,副教授。199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热能工程专业。目前主要从事煤粉燃烧方面的研究及技术开发。已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0 引 言 旋转射流所具有的切向速度对其流动特性具有重要作用,当旋流强度S 大到一定程度后形成强旋射流流动,射流出口处出现中心回流区,其与钝体后尾涡不同,是由于旋转射流的空气动力特性产生的。强旋湍流射流数值模拟对燃烧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常采用k 2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其湍流流场进行计算。k 2Ε双方程湍流模型虽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非常满意的预报结果,但它应用于强旋流动时,仍存在缺陷。首先在对k 2Ε方程进行模化时由于对个别项缺乏深刻的认识,只能通过数量级分析和量纲分析的方法进行模化。由于试验数据确定模型常数,因此Ε方程是k 2Ε双方程中简化最多、最不精确的方程[1]。湍流耗散率决定了湍流能量水平、湍流脉动尺度,对耗散率预报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湍流模型的精度。在强旋流场内,流体微团流过中心回流区表面时流线出现弯曲,惯性离心 力的针对湍流的脉动水平和耗散率具有影响。因而需结合强旋流动的特点,对Ε方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其次,Bou ssinesq 假设将雷诺应力归结为与平均速度场应变率之间的直接关联,湍流应力直接响应于流体微团的应变率,这也是缺乏确凿的理论和试验根据的。流体微团的应变率应经过复杂输运过程才对湍流应力产生影响,需利用更合理的输送关系来进行描述。第三,旋转射流流场内的回流区附近存在较大的速度梯度,具有较大范围的速度剪切层,其湍流流场是非均匀、各向异性的。由Bou ssinesq 假设得到的湍流粘性系数Λt ,应具有各向异性[2],应为二阶或更高阶的张量形式,k 2Ε双方程模型采用各向同性标量湍流粘性系数来处理对各向异性湍流场的过分简化。最后,由于强旋流动中扰动波的传播特性,出口条件及边界条件的变化将反向影响入口处的流场结构。基于以上原因,对复杂强旋湍流流动的模拟,需在k 2Ε双方程上对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或采用反映各向异性特点的更高阶的二阶湍流应力输运方程(雷诺应力模型D S M ),并合理选取出入口条件及边界条件。 本文基于对k 2Ε双方程湍流模型不同修正方法并采用了二阶矩的雷诺应力模型,计算了径向

湍流与层流_湍流研究概述

第一篇 大气的组成与物理特性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大气的气体成份 大气中的粒子群 大气的运动、能量与构造 大气的光学特性 大气的电学特性
1

第二篇 大气湍流
粘性流体的两种形态: 层流和湍流。 层流是流体运动中较简单的状态, 普遍的却是湍流。
2

湍流研究的意义
湍流的研究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中 的航空、船运、环境保护、气象、化工、 冶金、水利、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如果 能掌握它的运动规律,对它进行合理的应 用和有效的控制,那么对基础研究与实际 应用将有重大的意义。
3

湍流研究的成果
人们对湍流结构、湍流边界层、湍流 剪切流、湍流的传热传质、湍流扩散、湍 流统计模型、大气湍流、晴空湍流、等离 子湍流、湍流测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 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

本节的内容
湍流的一般定义和描述; 湍流与层流的区别; 湍流理论发展的历史; 湍流理论简介; 湍流的特点; 大气湍流的复杂性; 湍流研究技术的发展。
5

湍流的一般定义和描述
1. 湍流是随机的(Reynolds,Taylor,Von Karman ,Hinze等),又具有拟序结 构。 2. 流体的湍流运动是由各种大小和涡量 不同的涡旋叠加而成的,其中最大涡 尺度与流动环境密切相关,最小涡尺 度则由粘性确定;流体在运动过程中, 涡旋不断破碎、合并,流体质点轨迹 不断变化。
6

湍流模型发展综述

湍流模型发展综述 摘要:在概述了湍流问题的基础上,本文简要介绍了湍流的四种模型,对湍流模型在不同情况下的模拟能力进行了对比,最后简述了湍流模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湍流模型;Navier-Stokes方程组;J-K模型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problems of turbulence,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d four kinds of turbulence models and compared their ability of simulation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t last, the paper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turbulence model. Key words:Turbulence model; Navier-Stokes equations; J-K model 一、引言 湍流又称紊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很不规则的流动现象。当粘性阻尼无法消除惯性的影响时,自然界中的绝大部分流动都是湍流。 湍流运动的实验研究表明,虽然湍流结构十分复杂,但它仍然遵循连续介质的一般动力学规律,湍流流动的各物理量的瞬时值也应该服从一般的N-S方程。对粘性流体服从的N-S方程进行时均化,就可以得到雷诺平均方程。与定常的N-S方程相比,不同之处是在该式右边多了九项与脉动量有关的项,这脉动量的乘积的平均值与密度的乘积是湍流流动中的一种应力,称为湍流应力或雷诺应力。其中,法向雷诺应力和切向雷诺应力各有三个。 湍流问题就是在给定的边界条件下解雷诺方程。由于雷诺平均方程中未知数个数远多于方程个数而出现了方程不封闭的问题,这就需要依据各种半经验理论提出相应的补充方程式,即各种湍流模型。一般按照所用湍流量偏微分方程的物理含义或者数量进行区分,分别称为梅罗尔—赫林方法和雷诺方法。而后者又将湍流模型分成四类。(1)零方程模型;(2)一方程模型;(3)二方程模型;(4)应力方程模型。下面就对这些模型进行简单的描述。 二、湍流模型简介 1、零方程模型 最初的湍流模型只考虑了一阶湍流计算统计量的动力学微分方程,即平均方程,没有引进高阶统计量的微分方程,因而称之为一阶封闭模式或零方程模型。零方程模型又称为代数模型,代数模型又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模型:(1)Cebeci —Smith 模型,(2)Baldwin—Lomax 模型,(3)Johnson—King 模型。 其中,B-L与C-S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层湍流粘性系数取法不同。后者适用于湍流边界层,而前者则可用于 N-S方程的计算。此两模型已在工程计算中

多尺度耦合理论

多尺度耦合理论

何国威、白以龙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尺度力学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前沿。在生物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科学和流体力学中,许多重要问题的本质都表现为多尺度,它们涉及从分子尺度到连续介质尺度上不同物理机制的耦合和关联。例如,在生物和化学科学里,在分子尺度上的不同性态产生了生物体尺度上的复杂现象;在固体破坏中,不同尺度的微损伤相互作用产生更大尺度上的裂纹导致材料破坏;在流体力学中,不同时空尺度的涡相互作用构成复杂的流动图案。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不同尺度上物理机制的耦合和关联。只考虑单个尺度上某个物理机制,不可能描述整个系统的复杂现象。因此,多尺度力学的核心问题是多过程耦合和跨尺度关联。 多尺度力学是传统的针对多尺度问题研究的发展,但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都研究不 能通过解耦进行求解的多尺度耦合问题。但是,传统的多尺度问题具有相似性或弱耦合,即:不同尺度上的物理过程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求相似解;或者,不同尺度上的物理过程具有弱耦合,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平均法求解。然而,多尺度力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多样性和强耦合,即:不同尺度上的物理过程既不具有相似性,耦合也不再是弱的了。因此,传统的相 似解和平均法对多尺度力学的问题都不适用。 动力系统理论和统计力学为多尺度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方法。在一个给定尺度上的物理过程可以用动力学方程描述,而动力学方程的建立主要依赖于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问题的关键在于不同尺度上物理过程的相互耦合。如果可以忽略耦合,单个尺度上的物理过程完全可以由经典力学或量子力学描述,剩下的就是类似于解方程那样的认识过程,原则上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在平衡态统计物理里,不同尺度之间物理过程耦合的基本假设是基于等概率原理的统计平均。但是,大多数多尺度问题涉及统计力学中非平衡态的非线性演化过程,不同的尺度之间存在强耦合或敏感耦合,不能简单地采用绝热近似、统计平均以及微扰等方法处理,而必须将不同尺度耦合求解。特别是存在敏感耦合的情形,小尺度上的某些无序性细节在非线性演化过程中可能被强烈地放大,变成大尺度上的显著效应。统计力学为处理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基本出发点。一个直接的方法是从第一原理出发,利用分子动力学,计算分子尺度上的所有细节,然后求得连续介质尺度上的物理性质。但是,由于现有计算机的限制,从第一原理出发的直接法并不现实。一个比较现实的方法是寻找中间尺度进行过渡,它包括基于区域分解的准连续方法和基于粗粒化的粒子动力学法。这些构造模型的方法在不同的问题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它们都不具有普适性。最新的发展是建立在齐次化方法上的非均匀齐次法,它试图给出解决跨尺度关联问题的一般框架。 现代力学中两个典型的多尺度问题是流体湍流和固体破坏,它们既有共同点,但又有 所区别:流体湍流表现为不同尺度上多个物理过程的耦合,它没有尺度分离;固体破坏表现为不同尺度上物理机制的跨尺度关联,它具有尺度分离。现详细讨论如下: (1)流体湍流: 在流体湍流里,不同尺度上的涡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流动图案,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机制而又相互耦合。在上个世纪,针对不同尺度上物理过程相似的问题,流体力学家发展了求相似解的方法;针对不同尺度上物理过程耦合较弱的问题,流体力学家发展了小参数摄动法。正是相似解和摄动法解决了航空航天中诸如湍流边界层这样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力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但是,现在对湍流问题的研究与过去有了根本的不同,它表现为要认识不同尺度上不同的物理过程的强耦合。对于这类问题,经典的相似解和摄动法并不适用。 因此,必须发展能解决多尺度现象里多样性和强耦合问题的理论和数值方法。 湍流具有从耗散尺度到积分尺度的连续谱,它没有尺度分离,因此平均法并不适用。 统计物理为湍流的多尺度模型提供了工具。一般而言,湍流的统计特性可以用矩和概率密度函数描述。但是,矩方程含有非线性引起的高阶矩耦合,概率密度函数方程含有耗散引起的

湍流理论发展概述

. 湍流理论发展概述

一、湍流模型的研究背景 自然环境和工程装置中的流动常常是湍流流动,模拟任何实际过程首先遇到的就是湍流问题,而湍流问题本身又是流体力学理论上的难题。对于某些简单的均匀时均流场,如果湍流脉动是各向均匀及各向同性的,可以用经典的统计理论来分析,但实际上的湍流往往是不均匀的,这就给理论分析带来了极大地困难。这也就引发了对湍流过程进行模拟的想法。 对湍流最根本的模拟方法是在湍流尺度的网格尺寸内求解瞬态的三维N-S 方程的全模拟方法,此时无需引进任何模型。然而由于计算方法及计算机运算水平的限制,该种方法不易实现。另一种要求稍低的方法是亚网格尺寸度模拟即大涡模拟(LES),也是由N-S方程出发,其网格尺寸比湍流尺度大,可以模拟湍流发展过程的一些细节,但由于计算量仍然很大,只能模拟一些简单的情况,直接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问题也存在很多问题[1]。目前数值模拟主要有三种方法:1.平均N-S方程的求解,2.大涡模拟(LES),3.直接数值模拟(DNS),而模拟的前提是建立合适的湍流模型。 所谓的湍流模型,就是以雷诺平均运动方程与脉动运动方程为基础,依靠理论与经验的结合,引进一系列模型假设,而建立起的一组描写湍流平均量的封闭方程组。目前常用的湍流模型可根据所采用的微分方程数进行分类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两方程模型、四方程模型、七方程模型等。对于简单流动而言,一般随着方程数的增多,精度也越高,计算量也越大、收敛性也越差。但是,对于复杂的湍流运动,则不一定。湍流模型可根据微分方程的个数分为零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二方程模型和多方程模型。这里所说的微分方程是指除了时均N-S 方程外,还要增加其他方程才能是方程封闭,增加多少个方程,则该模型就被成为多少个模型。 二、基本湍流模型 常用的湍流模型有: 零方程模型:C-S模型,由Cebeci-Smith给出;B-L模型,由Baldwin-Lomax 给出。 一方程模型:来源由两种,一种从经验和量纲分析出发,针对简单流动逐步发展起来,如Spalart-Allmaras(S-A)模型;另一种由二方程模型简化而来,如Baldwin-Barth(B-B)模型。

湍流的数值模拟综述

湍流的数值模拟 一、引语 流体的流动形态分为湍流与层流。而层流是流体的最简单的一种流动状态。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其质点沿着与管轴平行的方向作平滑直线运动。此种流动称为层流或滞流,亦有称为直线流动的。流体的流速在管中心处最大,其近壁处最小。管内流体的平均流速与最大流速之比等于0.5,根据雷诺实验,当雷诺准数引Re<2320时,流体的流动状态为层流。当雷诺数Re>2320时,流体流动状态开始向湍流态转变,湍流是一种很复杂的流动状态,是流体力学中公认的难题。 自从19世纪末O.Reynolds提出湍流的统计理论以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湍流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以至于经常有悲观的论调侵袭湍流研究。为什么湍流问题没有圆满地解决会受到如此关注呢?因为湍流是自然界和工程中十分普遍的流动现豫,对于湍流问题的正确认识和模化直接影响到对自然环境的预测和工程的质量。例如,当前影响航天器气动力和气动热预测准确度的主要障碍是缺乏可靠的湍流模型。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的准题不同,解决湍流问题具有迫切性。 湍流运动的最主要特征是不规则性,这是大家公认的。对于湍流不规则性的深入认识,是一百多年来湍流研究的上要成就之一。早期的科学家认为,像分子运动一样,湍流是完全不规则运动。类似于分子运动产生黏性,湍流的耗散可以用涡黏系数来表述。20世纪初,一些杰出的流体力学家,相继对涡黏系数提出各种流体力学的模型,如Taylor(1921年)的涡模型,Praudtl(1925年)的混合长模型和von Karman(1930年)相似模型等。当科学家用流体力学观念(不是分子观念)来建立湍流耗散的涡黏模型时,就开始考虑连续介质不规则运动的特点,其中有别于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的最主要特点是运动的多尺度性。第一个提出流体湍流运动中多尺度输运特性的科学家mchardson(1922年)曾描述湍动能的多尺度传输过程如下:“大涡包含小涡,并喂予速度;小涡包含更小的涡,如此继续直到黏性耗散”。多尺度的思想导致产生描述多尺度的谱概念和谱分析方法,并最终产生了Kolmogorov(1941年)的局部各向同性的通用谱(即5/3谱)。 湍流不仅是多尺度的而且是有结构的运动。20世纪中叶,大量的湍流实验(包括测量和显示)发现多尺度的湍流运动存在某种特殊的运动状态。Townsend(1951年),Corrsin(1955年)和Lumley(1965年)等从脉动序列的间歇性和空间相关相继推测湍流结构的可能形态。理论上也提出过各种湍涡的模型:球涡模型,柱涡模型等。早期的湍流结构主要是从运动学上考虑,把旋涡结构作为湍流统计的样本。我国的周培源教授是近代湍流模式的奠基人之一,他首先提出先解方程后平均的统计方法,就是说湍涡必须满足Navier—Stokes方程(Chou and Chou,1995年)。 真实的、可以观察到的湍流结构通过流动显示,以及稍后湍流直接数值模拟所证实。典型的例子是混合层的Brown—Roshko涡(1976年),图1明显地展示了混合层中存在规则的大涡和分布在大涡周围的细小湍涡。在边界层、槽道和圆管湍流中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大涡结构。例如,用激光诱导荧光的显示方法,我们可以在圆管湍流中观察到周向(图2a)和流向大涡(图2b)。值得提出的是,不仅在剪切湍流中有大涡结构,简单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也存在涡结构。图3展示的是各向同性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中强涡量等值面,它们是管状结构。仔细分析还可以确定管状涡的平均长度约等于各向同性湍流的积分尺度,它们的平均直径约等于湍流TayLor微尺度,更进一步分析可以算出管状涡内部的平均速度

湍流调研报告——高等流体力学

高等流体力学 湍流调研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2015年 12月1日

前言 自1839年G.汉根在实验室中首次观察到由层流向湍流的转变现象以来,对湍流的研究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但由于湍流流动的复杂性,至今仍存在一些基本问题亟待解决。但从检索有关湍流文章过程中发现,绝大多数文章均是介绍有关湍流的数值模拟问题,鲜有文章报道关于湍流理论的基础研究。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湍流理论研究其固有的困难性,我想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便是当今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浮躁。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下,Paper至上的学术氛围下,基础学科的发展及基础理论的研究深受其害。基础研究学者得不到应有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尊重,青年科学家为了将来的发展避开基础学科,中年科学家为了避免家庭经济上的负担放弃理论研究,当今只有部分老一辈的科学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理想,我想这也是他们为什么仍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流砥柱的原因吧。纵然如今之风气已被众多学者所诟病,但已根深蒂固,不可能将之迅速扭转,当下应从政策上给予基础研究支持和鼓励,予现行之风以纠正,方可促我民族之复兴。在前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先生给杨本洛先生《湍流及理论流体力学的理性重构》[1]一书的序中以及施红辉先生《湍流初级教程》[2]的前言中均提到切实支持原创性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本文首先查阅文献了解了湍流的定义,以及人们目前对湍流的认识;然后通过调研梳理了湍流理论的发展过程;最后,就湍流的数值模拟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介绍。

一、湍流的定义 什么是湍流?查阅相关书籍、论著,关于湍流的论述相当多的部分是从1883年Reynolds的圆管内流动实验引出的,通过实验观察,给出了湍流的描述性定义:湍流是复杂的、无规则的、随机的不定常运动。随后详细说明了湍流的一些主要特征,包括其扩散性、耗散性、大雷诺数、记忆性、间歇性等等,但对湍流严格意义的科学定义没有叙述,我想这也是湍流能成为跨世纪难题的一个反映吧。从各论著的叙述来看,随着湍流理论的发展,湍流的定义是不断修正和补充的,19世纪初,湍流被认为是完全不规则的随机运动,Reynolds称之为“波动”[3],首创统计平均法描述湍流运动;1937年,Taylor 和von Karman则认为湍流是一种不规则运动,于流体流过固壁或相邻不同速度流体层相互流过时产生;Hinze认为湍流除了不规则运动外,其各个量在空间、时间上具有随机性;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培源先生则主张湍流为一种不规则的涡旋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又指出湍流不是完全的随机运动,其存在一种可以被检测和显示的拟序结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林建忠等人编著的《流体力学》[4]一书中提到,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湍流场有各种大小和涡量不同的漩涡叠加而成,其中最大涡尺度与流体环境密切相关,最小涡尺度则由粘性确定;流体在运动过程中,涡旋不断破碎、合并,流体质点轨迹不断变化;在某些情况下,流场做完全随机的运动,在另一些情况下,流场随机运动与拟序运动并存。 值得一提的是,杨本洛先生所著的《湍流及理论流体力学的理性重构》一书中从形式逻辑考虑,对湍流的本质,包括其物理本质、物理机制、形式特征做了论述,并提出一切宏观物质总是粒子的(宏观力学中基本假设之一是连续介质假设),认为流体是大数粒子的集合,湍流研究困难的本质在于基于微分方程所表现的连续宏观表象与宏观流体的粒子本质之间存在的根本矛盾,著作中含有大量的逻辑讨论及哲学层次的思考。二、湍流理论发展简史 1839年,G.汉根在实验中首次观察到流动由层流到湍流的转变,这便揭开了湍流这一科学难题的第一幕。在其后百余年的理论发展中Reynolds、Prandtl、von Karman、Taylor、Kolmogorov、Landau、Heisenberg、Onsager、Chandrasekhar、Hopf、周培源、李政道、林家翘、谈镐生等如雷贯耳的大师们纷纷登上这一广阔的舞台,在湍流的金色大厅里演

湍流简史

湍流简史精选 已有 3889 次阅读2012-9-22 10:40|个人分类:学术探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湍流简介 湍流理论发展简史: N-S方程的导出: 描述粘性不可压缩流体动量守恒的运动方程,简称N-S方程。因1821年由 C.-L.-M.-H.纳维(基于分子运动)和1845年由G.G.斯托克斯(基于连续介质假定)分别导出而得名。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导出适用于可压缩流体的N-S方程。N-S方程包含两个假设:第一连续介质假定;第二是所有涉及到的场,全部是可微的假定。N-S方程和连续方程共同构成了一个闭合的非线性方程组。该方程组是质量守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由于其高度非线性,因此很难求得其解析解。一般认为无论流体运动多么复杂,方程组都能够描述流体的运动。 湍流的发现: 1839年,G.汉根在实验中首次观测到了流动由层流向紊流的转变。 层流向湍流转变的雷诺实验: 1883年英国科学家雷诺(Reynolds)通过实验研究并展示了液体在流动中存在两种内部结构完全不同的流态:层流和紊流。雷诺揭示了重要的流体流动机理,即根据流速的大小,流体有两中不同的形态,并提出了著名的层流向紊流转变的雷诺数(包括分层流动的情况)。当流体流速较小时,流体质点只沿流动方向作一维的运动,与其周围的流体间无宏观的混合即分层流动这种流动形态称为层流或滞流。流体流速增大到某个值后,流体质点除流动方向上的流动外,还向其它方向作随机的运动,即存在流体质点的不规则脉动,这种流体形态称为湍流。并在1885年提出了著名的雷诺平均方法。 湍动能串级过程: 1922年Richardson发现湍动能串级过程。大尺度涡流脉动犹如一个很大的蓄能池,它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并输出给小尺度涡能量;小尺度湍流就像一个耗能机械,从大尺度湍流涡输出来的动能在这里全部耗散掉,流体的惯性犹如一个传送机械,把大尺度脉动传给小尺度脉动。流动的雷诺数越大,蓄能的大尺度和耗能的小尺度之间的惯性区域越大。 各项同性湍流理论: 1935年G. I. Taylor在风洞实验的均匀气流中设置一排或者几排规则的格栅,均匀气流垂直流过格栅时产生不规则扰动。这种不规则扰动向下游运动过程中,由于没有外界干扰,逐渐演化为各项同性湍流。发展了各项同性理论。 Karman-Howarth方程的导出: 1938年基于Taylor的各项同性理论导出了著名的K-H方程。但方程中含有的未知数的个数比方程数多,因此无法求解。 Kolmogorov空间尺度标度率: 1941年莫斯科的数学家Kolmogorov更进一步地把G.I.Taylor的均匀各向同性理论发展成局地均匀各向同性统计理论,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导出了湍流微结构的规律:结构函数的-p/3定律。第一次揭示了湍流的空间分布特性。但该理论存在着一些缺陷。

湍流模型介绍

湍流模型介绍 因为湍流现象是高度复杂的,所以至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全面、准确地对所有流动问题中的湍流现象进行模拟。在涉及湍流的计算中,都要对湍流模型的模拟能力以及计算所需系统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后,再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进行模拟。FLUENT 中采用的湍流模拟方法 包括Spalart-Allmaras模型、standard(标准)k ?ε模型、RNG(重整化群)k ?ε模型、Realizable(现实)k ?ε模型、v2 ?f 模型、RSM(Reynolds Stress Model,雷诺应力模型)模型和LES(Large Eddy Simulation,大涡模拟)方法。 7.2.1 雷诺平均与大涡模拟的对比 因为直接求解NS 方程非常困难,所以通常用两种办法对湍流进行模拟,即对NS 方程进行雷诺平均和滤波处理。这两种方法都会增加新的未知量,因此需要相应增加控制方程的数量,以便保证未知数的数量与方程数量相同,达到封闭方程组的目的。雷诺平均NS 方程是流场平均变量的控制方程,其相关的模拟理论被称为湍流模式理论。湍流模式理论假定湍流中的流场变量由一个时均量和一个脉动量组成,以此观点处理NS 方程可以得出雷诺平均NS 方程(简称RNS 方程)。在引入Boussinesq 假设,即认为湍流雷诺应力与应变成正比之后,湍流计算就归结为对雷诺应力与应变之间的比例系数(即湍流粘性系数)的计算。根据计算中使用的变量数目和方程数目的不同,湍流模式理论中所包含的湍流模型又被分为二方程模型、一方程模型和零方程模型(代数模型)等大类。 FLUENT 中使用的三种k ?ε模型、Spalart-Allmaras 模型、k ?ω模型及雷诺应力模型RSM)等都属于湍流模式理论。 大涡模拟(LES)方法是通过滤波处理计算湍流的,其主要思想是大涡结构(又称拟 序结构)受流场影响较大,小涡则可以认为是各向同性的,因而可以将大涡计算与小涡计算分开处理,并用统一的模型计算小涡。在这个思想下,大涡模拟通过滤波处理,首先将小于某个尺度的旋涡从流场中过滤掉,只计算大涡,然后通过求解附加方程得到小涡的解。过滤尺度一般就取为网格尺度。显然这种方法比直接求解NS 方程的DNS 方程效率更高,消耗系统资源更少,但却比湍流模式方法更精确。尤其应该注意的是,湍流模式理论无法准确模拟大涡结构,因此在需要模拟大涡结构时,只能采用LES 方法1。 尽管大涡模拟理论比湍流模式理论更精确,但是因为大涡模拟需要使用高精度的网格,对计算机资源的要求比较高,所以还不能在工程计算中被广泛使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湍流计算还要采用湍流模式理论,大涡模拟则可以在计算资源足够丰富的时候尝试使用。 7.2.2 Spalart-Allmaras 模型 Spalart-Allmaras 模型是一方程模型里面最成功的一个模型,最早被用于有壁面限制情 况的流动计算中,特别在存在逆压梯度的流动区域内,对边界层的计算效果较好,因此经常被用于流动分离区附近的计算,后来在涡轮机械的计算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最早的Spalart-Allmaras 模型是用于低雷诺数流计算的,特别是在需要准确计算边界层 粘性影响的问题中效果较好。FLUENT 对Spalart-Allmaras 进行了改进,主要改进是可以在网格精度不高时使用壁面函数。在湍流对流场影响不大,同时网格较粗糙时,可以选用这个模型。 Spalart-Allmaras 模型是一种新出现的湍流模型,在工程应用问题中还没有出现多少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