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郑林翔--优秀毕业论文(2009届)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学郑林翔--优秀毕业论文(2009届)南昌航空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题 目: 江西城市化水平差异和发展对策研究

学 院: 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 经济学

班级学号: 05091224

学生姓名: 郑林翔

指导教师: 周小刚

二OO九年六月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I、毕业设计(论文)题目:

江西城市化水平差异和发展对策研究

II、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内容及要求:

1、查阅论文相关中外文献并收集相关资料

具体要求:(1)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关于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差异研究的图书5-10本;(2)从中国知网等网站查找相关论文30篇,重点阅读至少15篇,关键检索词: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差异;(3)从网上查阅最新的城市化差异研究的有关报道;(4)阅读老师推荐和提供的中外文文献。2、完成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具体要求:(1)要写明选题的依据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指出主要特色;(2)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要有参考文献11篇以上(至少1篇外文文献),并尽可能多引用最新的期刊文章;(3)论文重点:对比分析江西省城市化水平的差异;难点:分析影响江西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因素3、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

具体要求:(1)论文字数12000以上,其中参考文献按引用顺序标号,并与正文出现顺序一一对应;(2)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图表形象表达。(3)要体现论文的主要特色。

III、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安排:

1、第1周-第4周:查阅资料,完成外文资料翻译,撰写开题报告。

2、第5周-第8周:完成并提交毕业论文(设计)初稿。

3、第9周:完成并提交毕业论文(设计)二稿。

4、第10周:完成并提交毕业论文(设计)三稿。

5、第11周:毕业论文(设计)评阅。

6、第12周:根据评阅人意见修改毕业论文(设计),提交答辩稿。

7、第13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最终定稿并提交归档。

Ⅳ、主要参考资料:

[1] L.H.洛斯乌多.城市地缘与城市影响 [M].税务与经济,2001

[2] 布莱恩?罗伯特.农民的城市 [M].当代财经,2001

[3] 刘志彦.城市区域经济运行分析 [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4] 柳随年.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思考 [M].上海:华南理工大学报,2004(2)

[5] 陈新华,李婉萍.经济世界思考录---以江西为例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2005

[6]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统计年鉴 [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8

[7] [7]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9

[8] 王桂新,沈建法.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竞争力研究 [J].复旦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9] 龚培兴,涂斌,黄世贤.走向崛起的江西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0] 周少森,尹继东.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方略 [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11] Paul.N.balachin,David.Isaac,Jean chen..Urban Economics:A Globe Perspective[M]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2

[12] 王志国.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江西发展理论的实践与探索 [M] 南昌:江西人民 出版社,2004

经济管理 学院 经济学 专业类 050912 班 学生(签名):

日期: 自2009 年 3月 13 日至2009 年 6月 12日

指导教师(签名):

助理指导教师(并指出所负责的部分):

系主任(签名):

附注:任务书应该附在已完成的毕业设计说明书首页。

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学位申请的论文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昌航空大学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作者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 日期:

江西城市化水平差异和发展对策研究

学生姓名:郑林翔 班级:050912

指导老师:周小刚

摘要 城市化是当前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城市具有显著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因而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将城市化作为谋求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手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布署,江西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地区差距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各省内部之间都存在较为明显,江西的城市在城市竞争力、产业结构、产品竞争力、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

本文在综合研究国内外城市化理论的基础和过去已有的对我国省际城市化差异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定性与定量、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空间分析和类型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运用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到江西城市化水平的进程和差异,并为其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水平差异 影响因素 数量模型

指导老师签名: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ermeasures

Student name: Zheng Linxiang Class: 050912

Supervisor:Zhou Xiaogang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current world socio-economic phenomenon, as a resul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has significant benefits and economies of scale, thus the majority of c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ill seek rapid development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apid economic growth as an effective means of . With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entral region of the rise of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ployment, Jiangxi's development has been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regional disparity is

a global problem, in betwee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between the provinces within there is more obvious, the city of Jiangxi Province in the city competitiven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is pape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and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the past have been on China's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of urbanization, based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the combination of macro and micro, spatial analysis and type of analysis, empirical analysi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vince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have done a more comprehensive study, through the use of SPSS i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nd cluster analysis can b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xi process and differences in its development a reasonable proposal

Keywords: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fluence factor Model-Number

Signature of supervisor:

目 录

1 绪论 (1)

1.1问题的提出 (1)

1.2研究的意义 (2)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4论文的创新点 (3)

2 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现状 (4)

2.1江西省城市化发展现状 (4)

2.2江西省各城市化发展的比较分析 (5)

3 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数量模型分析 (7)

3.1研究方法 (7)

3.2研究数据 (8)

3.3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 (11)

3.4基于聚类分析的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 (14)

4 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 (16)

4.1历史基础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 (17)

4.2自然地理基础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 (18)

4.3资源分布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 (19)

4.4城市区位条件差异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 (20)

4.5政策因素对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影响 (20)

5 江西城市化推进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20)

5.1强化大城市建设,提高集聚功能 (21)

5.2培育赣中北城市群(带) (22)

5.3促进赣西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 (22)

5.4实现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区域的协调发展 (22)

参考文献 (23)

致 谢 (24)

江西城市化水平差异和发展对策研究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家对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布署,江西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江西有独特地理优势,作为全国靠近中国最发达区域的省份,同时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东南经济圈”相毗邻,以及江西逐渐地走向“大开放,大发展”的方向,江西的优势已愈加明显。当前,江西省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率先将基础较好的城市做大做强,建设“环鄱阳湖经济圈”,在未来几年内逐步形成不同经济梯度水平地带的态势。2007年,11个地市中,南昌市区人均GDP则约是抚州市区人均GDP的4倍,随着“率先做大做强省会南昌”这一政策的实施,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地区差距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尤其在大国中普遍存在或曾经存在的问题,区域经济理论家们也有一种观点赞成区域的非均衡发展,但非均衡发展的幅度不宜过大。非均衡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达到均衡发展,实现区域的整体目标。早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就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让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些,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如何处理好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地区差距拉大的局面,是当前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对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差距,国内学者大多数观点认为决定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不外乎资本、劳动力、资金、资源、地理位置和市场以及政府的区域政策等。而城市是这些因素的高度密集区和高效组合区,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最重要组织者。区域之间在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不同地区的城市在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决定的。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人们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转变,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在20世纪8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就指出:“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必定离不开城市化。中国13亿人口,有9亿农民,长期处于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必将有大量的农民拥入城

市,这种大搬迁不出现,经济现代化就难有大成。理由很简单,任何一个在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农产品消耗的总价值,是不会占国民总收入20%以上的。但若要在农村内大量增加农产品以外的工商业产品,就会因费用奇高而难以办到”。江西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总体上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水平差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基本目标,特别是对于江西省这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城市化问题研究尤其重要。

1.2 研究的意义

城市是一种渐变的人文地理现象,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城市化现象:一是人口城市化观点。这种观点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二是空间城市化观点。城市化主要表现在人口的城市化、非农产业的城市化、地域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四个方面。三是乡村城市化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乡村与城市(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四是产业结构城市化,认为城市化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二产业转移,第二、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综合各种对于城市化概念的理解,人口城市化是众多学者赞成且在研究城市化中应用得最广泛的概念,因此,人口城市化被认为是城市化的核质。著名经济学家蔡孝箴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这种转化及非农业经济活动必须在空间上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主要因素,其本质就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人口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那么伴随着这一过程是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数量进一步增加、城市产业不断升级、城市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城市的物质文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所以人口的城市化是城市化的核心所在。

中国城市化的道路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从1950—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人口的发展速度来看,中国的城市人口年均增长速度 2.5%,高于发达国家8%,但在发展中国家中属低水平(Mazumdar, 1987 )。根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1998—199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1998年为32%,低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0%), 接近亚太地区的平均水平(33%)。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在于地区发展不平衡。许多研究都指出了中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尤其是沿海和内陆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但对于决定城市化水平因素作用的地区差异则少有论及。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长是众多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的作用也因地区而异,

所以分析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关键是研究其决定因素作用的地区差异。本论文根据影响城市化的不同动力因素划分出相应城市化空间类型区域,以有目的性、针对性城市化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本论文立足江西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着手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并针对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出现的或者预期出现的不平衡的现象,分别按照城市等级规模和空间类型地区进行差异分析,从尽可能多角度地对造成江西城市化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得出的结论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L.H.洛斯乌多(1975)[1]在其《城市地缘与城市影响》中,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区域城市结构理论,将城市划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城市影响区、乡村腹地。1976年,美国规划师贝利认为,由于大城市过度密集造成的负效应以及交通技术条件的改善,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布莱恩?罗伯特(Brian-Roberts)在其《农民的城市》(Cities of Peasants,1978)[2]中根据从属理论的观点,并结合国家体系和世界经济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运用非线性规划(即所谓的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提出了新兴古典城市化理论,解释了城市的出现和分工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层级结构模型成功揭示了城市规模和分工水平之间的联系。

在国内,关于城市化重要性和面临的问题的论述很多, 1983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要以小城镇为主,大中小城市为辅”,认为“加强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柳随年[4]在其《关于推进城镇化的思考》一文中,将有关城市化的建议概括为三种观点:积极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陈新华,李婉萍[5]在其《经济世界思考录--以江西为例》中提出根据差异,适时调整城市的行政区划分,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人口向城市集聚。同时大力推进京九沿线城市化和城镇化水平,以铁路为依托,加强各城市间的交流和联系。

1.4 论文的创新点

(1)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借助现代主流的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从空间角度对江西省城市化差异进行研究。

(2)在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上,本文运用了一套适合于分析江西省城市化差异的指标体系,并依据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值对11个地区进行了城市化发展水平类型划分。

(3)本文进行了城市化聚类分析,并在聚类得到的二个类型基础上,进行城市化因子分析,找出了各个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各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 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发展现状

2.1 江西省城市化发展现状

江西省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从总体发展格局来看,初步形成了以省会南昌为核心,以浙赣线和京九线为发展轴带,以九江、赣州、景德镇、吉安、上饶、鹰潭、新余、宜春、萍乡、抚州等城市为支柱,其它设市城市和县城为骨干,众多的建制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框架。

从城市和人口规模来看,江西省设市城市21座,占全国城市总数3.1%,居中部各省之尾;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个,人口在20到50万的中等城市9个,人口在20万以下的小城市11个,大城市、中城市及小城市规模结构之比为0.048:0.429:0.524。

从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来看,早在2005年11个设市区的城市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3727万平方米,年末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数3628辆,出租汽车9028辆。园林绿地面积14958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93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1418公顷。环境治理投资额3.23亿元。(数据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2006)[6]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己基本达到小康标准,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然而与全国其他省区相比,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在华东六省一市中也仅比安徽略强,在中部9个省区中仅排在第6位。因此“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城市化水平要从目前的37%提高到45%左右,年均增长1.6个百分点,并计划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目前江西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几个主要问题:

(1)受城乡分割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城市化水平较低,规模发展较为缓慢。2007年,江西中等以上城市21个,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为37%,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40%。与周边省份相比,江西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1个,20至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相对数量也较少,只有9个,其余均为小城市。

(2)城市化水平低,严重束缚江西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有密切相关的工业化水平,与相邻省份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其主要表现:一是产业结构发展滞后。在现有产业结构中,江西省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产业发展不突出,从而制约了江西省工业化进程。2007年,江西省的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只有18.9%,却拥有41.3%的劳动力,说明江西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很低,农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二是第二、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低。 (3)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大。江西城镇群体的网络结构具有南北差距明显,北重南轻的特点。以浙赣铁路路线为界,纵观江西省的城市空间分布,江西21个设市城市16个在浙赣线以北,占76.2%,城镇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50个,南部只有5个城市,城镇平均密度每万平方公里35个;该线以北的地区,2007年城市化水平为39.67%,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以南地区为31.5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4个百分点;北部的南昌市城市化水平达44.41%,景德镇、新余、萍乡城市化水平也在38%左右,而南部的吉安和赣州城市化水平为31.5%和30.96%,与北部相差于几个百分点。此外,城市规模较小,难以发挥辐射效应,难以充分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城市间没有较强的经济联系,尚未形成带动作用强大的城市群或城市带。从世界范围看,伴随着一批特大城市和超级城市的出现,相继出现了若干以特大或超级城市为核心,组成人口规模逾千万、地理空间相互毗连、社会经济结构融为一体、影响力举足轻重的城市群或城市带。这些城市群或城市带,有力地推动和支撑着区域经济及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江西城市间仍存在“各自为政”和产业趋同现象,城市之间还是一种松散型的经济合作关系,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区域分工、协作尚未形成,影响了产业集约化和城市经济功能的发挥。

2.2 江西省各城市化发展的比较分析

以下是2007年江西省各城市在人口、基础设施、市政投入方面的具体比较: 表2-1 江西省各城市人口和面积 (2007年末)单位:平方公里、万人

城 市

市 区

面 积

城区

面积

城 区

人口

建 成

区面

城市建

用地面

居住

用地

公共设

施用地

工 业

用 地

对 外

交 通

用 地

市政

公用

设施

用地

绿 地

合 计 32855.33 1657.5 699.03 800.67825.44261.68124.31162.52 30.90 27.2687.84南 昌 市 622.00 210.00 202.30 180.00180.0049.2832.9236.54 3.57 3.8321.62景德镇市 580.00 160.00 44.96 72.0067.0018.76 6.5718.09 5.00 3.07 5.76乐 平 市 1974.0 49.21 13.91 15.9017.09 5.68 2.65 4.01 0.97 0.76 1.10萍 乡 市 1065.0 85.70 35.00 41.0041.0012.30 4.207.50 1.80 2.30 5.60九 江 市 1572.0 105.64 60.22 80.1480.1428.439.4820.45 1.90 2.247.02瑞 昌 市 1423.1 11.50 9.80 11.0211.40 5.73 1.14 2.58 0.17 0.190.53新 余 市 1789.0 160.00 32.70 44.0032.9815.84 4.28 3.22 0.92 1.86 2.45鹰 潭 市 167.00 87.65 12.31 30.7437.728.88 2.997.48 2.12 0.4111.37贵 溪 市 2480.0 90.00 10.80 19.5035.4011.00 2.00 5.00 1.20 2.50 4.50赣 州 市 528.28 50.00 45.86 50.0052.2414.4313.498.52 4.08 0.82 3.54瑞 金 市 2449.0 83.00 23.00 18.0018.008.10 3.98 1.54 0.42 1.52 1.52南 康 市 1844.6 30.34 15.14 18.3118.31 5.10 4.00 2.50 0.70 0.55 2.30吉 安 市 1381.3 210.80 27.90 38.0637.9710.46 6.119.79 1.16 2.06 1.32井冈山市 1297.0 7.01 2.06 6.99 5.69 2.400.83 1 0.15 0.480.57宜 春 市 2532.6 72.59 26.20 32.2034.328.457.45 4.64 1.65 0.95 5.81丰 城 市 2845.0 28.13 31.33 26.5025.70 4.80 3.868.89 0.73 1.10 1.66樟 树 市 1290.9 34.95 19.90 19.2019.20 6.50 2.70 4.43 0.50 0.30 1.31高 安 市 2439.0 34.13 15.35 19.5619.09 4.93 2.81 6.12 0.81 0.620.98抚 州 市 2153.0 81.30 40.80 42.0546.2814.388.01 5.42 2.43 1.157.28上 饶 市 339.00 44.90 23.40 25.5034.4023.15 2.85 2.80 0.32 0.390.07德 兴 市 2082.0 21.00 6.09 10.0011.51 3.08 1.99 2.17 0.30 0.16 1.53

表2-2 江西省各城市市政设施水平 (2007年末)

城 市 人口密

(人/平

公里) 人均日

生活

用水量

(升)

用 水

普 及

(%)

燃 气

普 及 率

(%)

每万人

拥有

公 交

车 辆

(标台)

人均城市

道路面积

(平方米)

人均公

园绿地

面积(平

方米)

建成

区绿

覆盖

率(%)

建 成

绿 地

(%)

合 计 4407 201.50 94.5986.189.3710.508.73 39.0535.91南 昌 市 10095 242.83 99.1699.3914.898.008.08 40.4038.00景德镇市 2810 148.51 97.3875.319.258.039.90 44.6942.83乐 平 市 2851 143.27 90.8155.95 5.2012.409.91 31.2626.16萍 乡 市 4084 235.28 99.1486.0010.1110.039.00 38.9033.90九 江 市 5700 196.27 100.0095.6810.5312.8710.36 44.4542.18瑞 昌 市 8626 183.13 96.2788.21 2.3217.249.38 32.9431.58新 余 市 2186 222.49 99.2086.3410.0616.099.61 41.7739.02鹰 潭 市 1633 172.86 97.1369.88 6.6410.7611.04 37.2530.35贵 溪 市 1200 115.22 99.0775.09 4.448.8012.04 35.0832.82赣 州 市 10100 187.51 100.0099.137.3711.789.19 40.0236.94瑞 金 市 2831 81.36 97.8770.21 2.38 5.57 5.36 36.2829.33

南 康 市 6098 77.98 80.0075.68 2.0510.59 6.92 32.8830.64吉 安 市 1433 193.82 76.8574.549.479.30 6.82 35.4731.27井冈山市 4736 296.02 52.4143.67118.0724.10 41.6338.63宜 春 市 3664 198.34 98.8780.459.2112.4812.93 40.6838.42丰 城 市 11138 303.19 71.2738.94 2.909.42 5.49 40.3037.51樟 树 市 5694 252.10 86.5389.059.8513.628.54 35.9431.30高 安 市 5092 141.61 98.9681.24 2.767.83 2.88 14.4712.01抚 州 市 5365 141.31 80.1083.77 4.7713.669.63 34.6330.75上 饶 市 5212 207.00 99.4491.07 6.4115.738.93 38.8234.94德 兴 市 2900 125.11 98.5275.70 011.33

数据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08

从这两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江西省各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市政设施投入方面差异很大。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一枝独秀,遥遥领先。鹰潭、上饶、赣州等地级未获得长足发展,而各县级市与地级市的差距也很大,乐平、瑞昌、井冈山等城市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这说明虽然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有层次性,但总体水平不高,且核心城市、领军城市不多,相互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性差,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龙头作用难以最大发挥,这些都限制了江西省总体经济水平的发展空间。

3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的数量模型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主成分分析方法

本文所用软件是统计分析软件SPSS(Statistic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为克服多指标变量间信息重叠及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因子分析法[7]是一种多元分析方法,它依据系统内部各变量间有一定相关性的特点,找出支配作用的共同因素,将众多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指标归结为数量较少、相互独立的几个新的综合指标(即主成分),每一个综合指标都是各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用它来研究城市化系统内部结构,表达和反映原系统内各个城市化指标区域分异的较多信息,既能合理解释城市化系统内各原始指标间的相关性,又能在处理系统结构及分析系统功能上简化指标数量,抓住主要矛后。通过主成分分析,能够将大量、繁杂的原始指标、数据简化为少量的综合指标,同时使这少量指标尽可能地包含原指标群中的信息资料,所以用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深化对江西省城市化系统

的认识,使得系统内部结构层次的分析更加简便和直观。其主要的优越性还在于可以通过各城市的主成分得分值来代替原始指标进行聚类。

主成分分析的具体步骤为:①将原始指标数据标准化;②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③求出矩阵R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和贡献率等;④对主成分的社会经济含义作出解释;

⑤计算各主成分权重,综合各主成分计算出城市经济水平综合评价值。

3.1.2 聚类分析方法

聚类分析是统计学中研究“物以类聚”问题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能够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数据根据其诸多特征,按照在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自动分类,产生多个分类结果。

本文将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理由是:对于样本归类的Q型聚类分析,它要求所选的指标间的相关性要小,这是在地理系统分析中不易办到的,而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进行的系统聚类分析就可以克服上述弊端。由于经过了较为严格的数学处理,各主成分已经是彼此正交独立的了,这样就避免了因原始指标存在相关性所造成的聚类偏差。基于这一认识,本文采用离差平方和法(ward's method)对11个地区城市(区)进行聚类。

Ward法的基本思想是来自于方差分析,如果分类正确,同类样品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小,类与类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大。具体做法是先将n个样品各自成一类,然后每次缩小一类,每缩小一类离差平方和就要增大,选择使离差平方和S增加最小的两类合并(因为如果分类正确,同类样品的离差平方和应当较小)直到所有的样品归为一类为止。

每个城市对应于各个主因子有自己的一套因子率得分。这套因子率得分等于把每个城市放入一个多维的分类空间中,经过合适的归并技术最后就得到若干城市组群,从而可以清晰的得出聚类分析结果。

3.2研究数据

3.2.1 模型变量指标选取的原则

城市化水平主要是由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三个方面的要素来综合反映的。但并非入选指标越多越好,有的指标因意义相仿且嫌重复,而有些指标则因数值区分度

小而且不具分类意义。因此,指标的选取要遵循如下原则。

全面性原则。城市过程是经济、人口、生活方式、地域景观等多要素的转化过程,指标的选取应涵盖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城市化的各方面。

简要原则。应避免“泛而全”的误区,选取的指标应有特征代表性和空间差异性且不繁琐。

可行原则。选取指标应可以量化且易于获得。要有较好的可量性和可比性,尽量避免选取易变因素,尽量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和规范性标准,以便实际运用。

3.2.2 模型变量指标体系的确定

根据上述3个原则和江西省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三大类12个指标构成反映江西省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表3-1)。这些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地区城市化水平,而且还可以反映出城市化所处的阶段。在城市化初期阶段,农业产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高,非农产值和从业人员所占比重较低;在城市化中期阶段,非农产值比重高于农业产值比重,其第二产业应居于主导地位;在城市化后期阶段,无论是产值比重还是从业人员比重,都是第三产业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低。

表3-1城市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类型指标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1)

人口类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2)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x3)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4)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x5)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x6)

产业经济结构类

人均GDP(x7)

人均第一产业产值(x8)

人均第二产业产值(x9)

人均第三产业产值(x10)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x11)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x12)

社会文化类

市区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x13)

3.2.3模型变量指标数据的采集

本文选择研究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的空间序列将全省区市各项指标归纳比较,选取五年计划正好为“十一五”执行的第二年这一时间段,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西省2008年的《江西省统计年鉴》中各区(市)的社会、经济数据。本文的目的是解释城市化水平差异,因而各变量指标数据的采集必然有统一的标准。此处需特别说明的是,人均GDP采用整个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整个地区总人口之比;人均工业总产值采用当年价格的工业总产值与整个地区总人口之比;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采用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与整个地区总人口之比。现将采集到的数据罗列如下(数据来源:江西统计年鉴2008):

表3-2江西省各地区社会就业人员数 (2007年末)单位: 万人地区 合 计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全 省 2369.55900.77663.32805.46

南 昌 市 271.9977.4260.44134.13

景德镇市 89.7827.8430.0531.89

萍 乡 市 101.1733.3442.1425.69

九 江 市 302.72122.1477.19103.39

新 余 市 66.3221.0522.9822.29

鹰 潭 市 66.0427.4715.8422.73

赣 州 市 441.45200.08116.74124.63

吉 安 市 247.81123.6558.4565.71

宜 春 市 276.59115.0273.9487.63

抚 州 市 197.0594.9941.2760.79

上 饶 市 362.36139.34103.84119.18

表3-3江西省各地区生产总值 (2007年)单位:万元

地 区 合计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均GDP(元)

南 昌 市 13898920 8673287542682548891030460

景德镇市 2618517 242933147112590445916899

萍 乡 市 3162760 287285193278994268617240

九 江 市 5925614 8112003155211195920312590

新 余 市 2807713 244483177450778872425013

鹰 潭 市 2202019 219592142280255962520156

赣 州 市 7019653 1531890287400526137588487

吉 安 市 4060052 972441173173213558798559

宜 春 市 5088563 1131500255685514002089441

抚 州 市 3679225 800905171942911588919570

上 饶 市 5281238 1007147242088618532058228

表3-4江西省各地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07年) 单位:万元

地 区 城乡居民储蓄存

款年末余额 每千人拥有

医生数量

市区每百户居民家庭拥

有家用电脑(台)

南 昌 市 7445682251景德镇市 1422808 1.348萍 乡 市 1261710 1.564

九 江 市 3092819 1.228

新 余 市 1356170 1.460鹰 潭 市 996240 1.444赣 州 市 50063970.952吉 安 市 3221167 1.138宜 春 市 3563957 1.150抚 州 市 2535717134上 饶 市 3705461126

表3-5江西省各地区户数和人口数 (2007年末)单位:人地 区 户 数(户) 人口数(人) 男 女

全 省 12664544436841252238811421296011南 昌 市 1289005458063523287952251840景德镇市 4355251554391795693758698萍 乡 市 5073271839671941728897943

九 江 市 1455724472172823841712337557

新 余 市 3665771125779583379542400鹰 潭 市 3395051102739571770530969赣 州 市 2386303830134842195754081773吉 安 市 1421390475963424455002314134宜 春 市 1568272540605828046632601395抚 州 市 1075626385093820136551837283上 饶 市 1819290644120432991853142019

3.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西省城市化水平差异研究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相关矩阵反复进行正交变换,求出按大小顺序排列的12个主成分所代表的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以及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和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提取主成分的个数一般要求其累积方差要超过85%,据此本论文中提取了2007年的前3个主成分。

表3-7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2007年)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Initial Eigenvalues Extrac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Comp onent Total %of

Variance

Cumulati

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

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

ve %

1 7.581 58.313 58.313 7.58158.31358.313 6.85052.693 52.693

2 2.438 18.752 77.065 2.43818.75277.065 3.07923.684 76.378

3 1.730 13.307 90.373 1.73013.30790.373 1.81913.995 90.373

4 .817 6.283 96.656

5 .194 1.492 98.148

6 .124 .956 99.104

7 .100 .768 99.872

8 .010 .080 99.952

9 .005 .042 99.994

10 .001 .006 100.000

11 1.564 1.203 100.000

12 1.360 1.046 100.000

13 -8.364 -6.434 100.000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

Component Analysis.

由表3-2可知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可见提取前三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达90.373%>85%,反映了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效果较理想,因此前三个主成分足以反映江西城市化水平的差异。

图3-1 公共因子碎石图

在图3-1中,横坐标为因子数目,纵坐标为特征值。根据点间连线坡度的陡缓程度,从碎石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因子的重要程度。可见,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很高,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最大;第四个以后的因子特征值都较小,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已经成为可被忽略的“碎石”,因此提取3个因子是合适的。

表3-8因子载荷矩阵 (2007年)

Component Matrix a

Component

1 2 3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877 .166 .361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283 -.835 -.393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709 .639 -.019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934 .177 .152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752 -.513 .207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035 .694 -.629 人均GDP .983 .071 .137 人均第一产业产值-.041 .163 .942

人均第二产业产值.970 -.076 .189

人均第三产业产值.939 .316 -.044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00 .356 .168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939 .133 -.002 市区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数.553 -.499 .111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a. 3 components extracted.

表3-9因子最大方差旋转后的载荷矩阵 (2007年)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 a

Component

1 2 3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739 -.394 .476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64 .781 -.563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896 -.329 .020 第一产业产值比重-.794 -.467 .280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511 .780 .031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272 -.747 -.495 人均GDP .942 .319 .042 人均第一产业产值.055 .030 .955

人均第二产业产值.876 .458 .06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