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之比较

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之比较

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之比较
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之比较

陈林: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之比较

作为影响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相继形成了三种区域模式:以西北欧社会民主党人为代表的北海—波罗的海模式,形成于30年代末,执政时间长,政策体系完备,拥有较大的组织规模和稳定的社会支持;以中欧德意志社会民主党人为代表的内陆模式,形成于50年代末,行动温和而长于理论建构,现实成就不如北海—波罗的海模式大,却以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领袖著称,拥有更广泛的国际影响;以南欧社会党人为代表的地中海模式,是一种完全凭籍民主社会主义政党选举成功而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的偶然模式,主要在反垄断结构改革政纲方面造成一时的轰动效应,对现存社会体制的触动程度以及对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贡献并不大。

从理论上看,北海—波罗的海模式和内陆模式各自都有一套渊源流长的理论体系,都有一代一代理论家为建构和完善这套体系作出了前后相继的努力。不过,前者注重现实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对抽象的哲学思辨和理论论争不感兴趣,反对理论同现实的任何背离;后者则热衷于伦理原则的建构和基本价值的阐释,对具体的政策规定却十分笼统,通常是以千差万别的现实活动作为统一的抽象原则的补充。同它们相比,地中海模式根本谈不上什么理论体系,它无非是在欧洲政治气氛发生转折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作为一种替代选择而产生和崛起的一股政治思潮,表现为地中海沿岸各国社会党在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里陆续走向执政舞台,纷纷提出激进的施政纲领,引起世人瞩目。

北海—波罗的海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多以工党命名,表明了它们与工会运动合二为一的依存关系;内陆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一律称作社会民主党,较为典型地反映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社会改良运动形象,工会运动仅仅是它的依靠对象,而不是它本身;地中海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除希腊外都叫社会党,既表明它拥有较多的“社会主义”色彩,不愿意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党混为一谈,也反映了它同工会运动相对薄弱的联系。密特朗曾对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社会党各自同工会的关系作过比较性分析,他说:“英国职工大会决定工党的方向,德国工会联合会成为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战斗基础,而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尤其是初期,虽然从工会会员中吸收党员,却不得不在工会联合会之外生存并与之平行发展。”[1]鉴于三党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诸模式中的代表性地位,这一分析也可以看作是对各模式党与工会关系的一般性概括。

由于民主社会主义自称是介于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第三种选择,身处多党政治环境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必然要同它左面的共产党和右面的保守党发生关系。北海—波罗的海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从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受到过来自共产党的威胁,而长期作为与保守党相对立的左翼代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内陆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对共产党也基本采取排斥态度,但由于共产党的一度强大也在党内时而出现同共产党合作的呼声。不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特殊国际地位,使德、奥两国社会民主党人更乐于同保守党妥协联盟,为了共同的民族利益而牺牲掉部分政治原则。相比而言,最热衷于同共产党建立合作关系的是地中海模式的社会党人。这部分是由于共产党的力量在这一地区一直很强,社会党的成功不能象北海—波罗的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那样依靠共产党的弱小和衰落,而只能凭藉共产党的强大,同它进行有效的左翼联盟,共同反对保守党的政府和政策,然后再利用人们对共产党一旦执政是否还能保持西方民主制度的疑惑,独占左翼联盟的成果,排挤共产党,在政治舞台上以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左翼代表发挥自己的作用。

上述模式分化,作为欧洲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其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根源。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谋求政治、经济、社会和国际关系的全面民主化。但由于社会民主党人主要是通过在现存社会秩序中尽可能充分地赢得政治权力

(参政执政)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而它首先表现为一个政治运动,各国的政治变革进程对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涨落及诸模式的形成都有着十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现代政治变革的核心内容是政治权力逐步从专制走向民主,即政治的民主化。在欧洲三大地理区域内,政治民主化的发展道路、表现形态及实现程度都不尽相同,这种差异性又怎样分别作用于各自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本文将对此作一比较性探讨。

美国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一个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创制新的政策,以便由国家采取有效的行动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解决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种种问题;(2)接纳新的社会力量,不断同化现代化所造就的并具有新的社会意识的各种社会势力,使社会成员尽可能广泛地参与政治。[2]尽管政治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它主要还是指同工业化所引起的深刻社会变革相适应的一种民主政治秩序。笔者也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才引用亨廷顿的上述标准来界定欧洲各国政治的专制与民主程度。因此,这里的民主并不是指“人民主权”或“人民当家作主”。它只是借用西方学术界的一个概念,以标明欧洲各国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进而探讨不同地理区域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所处的不同政治环境对形成民主社会主义诸模式的不同影响。

根据以上标准,北海—波罗的海国家最早、最平稳地完成了从专制到民主的过渡。从形式上看,大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政体大概是变化最缓慢、保留封建社会痕迹最多的国家,君王、爵号照样存在,议会、政党沿袭不变。但从内容上看,这些国家则是资本主义民主享受得最充分、所花代价最小的国家。试想,他们在历史上并不曾有过为了争取民主权利而进行的流血斗争,可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它们同其它欧洲国家相比,谁所承受的专制阴影更浓呢?现在的国王、贵族、议会和政党虽然同它们产生之时的称谓出入不大,可就权利和责任而论,今昔对比,到底还有多少共同之处?一切的变化都是在不露痕迹的渐进中完成的,北海—波罗的海国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地和平地完成了民主化改革。

英国自1688年“光荣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的现代议会政治制度以后,300年来其基本形式几乎未曾变动。但随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相继走上历史舞台,1832年、1867年和1884年对议会下院的组成和选举进行了三次意义深远的改革,一步一步地把选举权从贵族扩大到资产阶级,再从资产阶级扩大到无产阶级,基本上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此后,1909年、1949年、1958年,改革的触须又相继伸进了以贵族血统为基础的议会上院,使之逐步从一个权力机构变成一个谘议性或荣誉性机构。普选产生的议会下院真正成为了国家权力的枢纽。迄今为止,英国还没有一部被称为“宪法”的法律文本,可几百年来陆续制定和形成的一系列政府法规、议会提案、政治宣言以及传统惯例,都构成了英国政治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的行宪准则。正是在这种不断形成、不断更改和不断补充的“集合宪法”指导下,统治阶级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并逐步把新的社会力量吸收进政治体系。于是,旧制度一点一点死亡,新社会一步一步诞生,英国政治社会的民主化以加倍的耐心和无与伦比的妥协精神实现着,同时也是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前进着。

北欧国家的情况同英国十分类似,甚至比它更加温和、平稳。具有悠久民主传统的北欧各国大体上从12世纪开始就陆续出现主要由贵族把持的新型议会。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常起着重要作用,不但贵族利用议会反对王权,而且随着14-16世纪等级议会在北欧各国陆续形成并日趋活跃,市民和农民也与贵族、教士并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使“议员在同国王合作的条件下,能够联合作出一些代表整个民族利益的决定,而老式的议会却没有这方面的功能。”[3]专制王朝建立后,议会就成了可以与之对抗的现成工具。因此,北欧国家的专

制制度同英国专制制度一样,本身就含有一定的民主因素,与地中海国家那种极端的专制统治是不一样的。随着这种相互制衡的政治制度的逐步发展,北欧国家在滞后但却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和平而渐进地走向政治民主化,未曾经受任何起义或内战之类的流血事件。1809年,瑞典通过宪法,废除了贵族特权,确立了议会民主制度,实现了贵族和市民的联系,比较顺利地走上了一条以渐进改良为特征的政治民主化之路。1865年的议会改革则标志着瑞典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正式确立,“开明专制”的封建时代从此结束。20世纪初,社会民主工党被接纳进政治体制,并日益成为其中的主角,进一步推动了政治的民主化进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都成功地严守中立,从而保持了自己历史发展的延续性。丹麦是在1848年欧洲大革命的背景下于1849年颁布君主立宪制宪法的,但它的自由主义改革却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开始。这次宪法的颁布事实上起到了瑞典1865年议会改革同样的作用,宣告“开明专制”的结束和资产阶级统治时代的到来。挪威则在1814年脱离丹麦统治之后,转入瑞典的统治之下,继而结成瑞挪联邦,顺理成章地接受了瑞典的政治制度,到1905年成立独立国家之时,已经具备了相当巩固的民主墓础。随后,挪威工党同瑞典社会民主工党一样,成为本国政治体制中的主导性力量,着力推进政治的民主化改革。芬兰立国较晚,19世纪初以前隶属瑞典,经历了与瑞典同样的政治变迁。1809年成为俄罗斯帝国内的一个自治、立宪的半独立国家。1905年俄国由于日俄战争的失败和国内革命的爆发放松了对芬兰的控制,芬兰便加快了自己的立宪改革进程,于次年颁布宪法,确立普选的一院议会制,奠定了现代芬兰的法律基础。1917年12月,芬兰利用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之机赢得独立,把政治民主化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尽管后来也出现过专制的复辟,但总的趋势还是一步一步地走向民主。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对芬兰的控制以及战后苏联势力在芬兰的加强,只是表现在国际政治关系方面,对国内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影响并不大。这一点也适用于德国法西斯对挪威和丹麦的占领。因此,北欧各国从专制走向民主的道路是完全英国式的,它也是通过数百年的有群众直接参与的历史演进,使人民逐步摆脱专制主义的阴影,同时形成根深蒂固的民主政治环境而实现的。

很明显,北海—波罗的海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模式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代价最小而根基最稳。但是,这种模式的进展需要具备两个必要的前提:(1)社会力量有组织、有理智、有耐心的斗争,通过斗争持续不断地给统治阶级施加压力而不激起统治阶级的强烈反抗;(2)统治阶级适时的、适度的让步,通过让步不断吸收新的社会力量并进行自我改造,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和民族都能够产生这样两个前提,北海—波罗的海地区妥协的民族特性和高度的经济发展为它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心理和物质条件。当然,北海—波罗的海国家地处欧洲大陆边缘,不易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而较早的资本主义发展又准备了足够的实力不容其它国家窥伺,使之有足够的余地按自己的模式向前发展,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国际条件。地中海地区和内陆地区便不具备这种有利条件。正如克赖斯基所说,民主的进程并不是任何地方都象大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那样从容不迫地、有计划地、平稳地向前推进,战争和动荡使民主的发展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都充满了曲折性[4]。因而,在北海—波罗的海地区这种独特的政治环境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庞大的组织规模,保持始终一贯的渐进发展态势,养成务实的行为习惯,进而积淀成同自己的对手形似对立实则妥协的思想传统,自然都是顺理成章的了。

地中海国家的人民则无法享受到这种渐进的安恬,他们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如同他们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样,充满了曲折和反复。专制主义的阴影总是笼罩在上空,人们面对高压已习惯于用枪炮解决政治问题,致使政治民主化要在无数的流血和牺牲、多次的颠簸和倒退之后

才能向前迈进一步。每一次反对旧秩序的革命都表现得十分激进和彻底,但先进的思想却缺乏牢固的组织和心理基础,激烈的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政治秩序时时面临着大厦将倾的危险,旧势力或旧势力的灵魂总是在新的形式下复活,致使革命的成果发生蜕变,社会又回复到革命前的起点。当然,这种回复并不是简单的回归,革命中产生的新思想和新组织必然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于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斗争,新思想的因子一点一点地积聚,最后连社会上最保守的集团也不得不接受新思想所规定的现实选择,从而完全消除了专制势力反扑的可能,政治便实现了民主化。如此看来,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渐进的,任何超越某些步骤的跳跃都会为它所未能清除的旧势力残余付出代价,都必须回过头来补课。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可以说是一场反对最强大的专制王朝的最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可这场革命在艰难和曲折中反反复复半个多世纪以后,最终还是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建立而告终。以致托克维尔认为,应该把法国1789年以后的60年历史看作一个整体,统称之为法国革命。在这60年中,“人们多次看到对自由的酷爱时隐时现,再隐再现”,但它总是“肤浅而易逝”;“人们多少次想打倒专制政府,但都仅仅限于将自由的头颅安放在一个受奴役的躯体上”。[5]是的,1789年革命中建立的第一共和国仅仅在数年之后即被第一帝国所取代,进而导致王朝复辟;1848年革命打出的第二共和国又在短短5个年头之后让位于第二帝国,直到1875年方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百年回首,大革命建立了人人平等的新社会,也建立了自由的政治制度,可不久人们就忘记了自由,先是甘当“世界霸主”拿破仑·波拿巴的“平等的奴隶”,继而拥戴“历史小丑”路易·波拿巴为自己的新主人,专制主义仿佛成了法国政治生活中不可摆脱的传统。其间,人民并不是没有抗争,雅各宾恐怖、七月革命、二月革命、六月起义、巴黎公社,反专制主义的抗争并未曾止息,有的温和,有的激进,有的悲壮,有的惨烈,但无不以失败而告终。即使在1875年共和宪法通过以后,专制复辟的阴影也时有所现。不管是19世纪末的布朗热事件和德雷福斯事件,还是20世纪30年代一度活跃的法西斯组织,从中都不难看到专制主义的阴影。更有意思的是,二战以后建立了议会民主制的第四共和国,可这是一个非常民主却又非常不稳定的共和国,议会争吵、内阁危机层出不穷,致使国内外事务都难以正常处理,终致把半专制主义色彩的戴高乐主义请上最高权力舞台,宣告了这个以典型的议会民主制闻名的共和国寿终正寝。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制的建立实践着戴高乐所谓“管理人民”的思想:“人们需要有人来对他们加以管理,就象他们需要吃喝睡一样。人们是需要有组织的政治动物——即需要秩序和领袖。”[6]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戴高乐如何思想和行动,而在于半总统制的第五共和国确实比议会民主制的第四共和国政局稳定得多,经济发展也要迅速得多,说明这种政治体制符合法国的国情,反映了法国社会中专制思想和民主思想的某种交织杂存状态。让·达尼埃尔说得好:“自年大革命以来,这个民族就一分为二了。……一个是大革命继承者的法国;一个是天主教继承者的法国。”因此,“法国政权的演变无一不有一种追本穷源并且受到君主制启示的先例。”[7] 同法国相比,另外几个地中海国家民主与专制的反复斗争虽然没有这么典型,但长期以来专制的阴影更加浓厚、民主的光辉更加稀微却是无疑的。意大利1799年被拿破仑攻占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一部分。1814年拿破仑退位后,又落入比拿破仑帝国更加专制腐朽的奥地利和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820年、1830年和1848年,意大利人民为反抗专制政体和外族统治,相继发动了人民起义,并在部分城市和地区成立了共和国,但很快即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镇压。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并颁布了皮埃蒙特宪法。该宪法规定国王为最高国家元首,掌握行政权实行两院制议会,立法权由国王和两院共同行使。这是一种被称为“二元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本来随着政治民主的逐步发展,社会各阶层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这种体制可以向完全的议会民主制过渡。可是,意大利缺乏民主传统,政府无视法律而自行其是的现象时有发生,到19世纪末甚至出现了独裁的军政府,并

试图解散议会,实行王权专制。这个计划虽然未能实施,但专制的阴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成为军国主义扩张的一个重要源泉。一战之后意大利混乱的社会形势和激烈的阶级冲突则导致政治走向全面反动,法西斯独裁统治在意大利首先确立。皮埃蒙特宪法名存实亡,民主权利被大肆剥夺。二战以后,就实行何种政治体制的问题,意大利国内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政治力量:一方是以梵蒂冈为中心的保守势力,力图保持君主立宪制,阻挠民主改革;另一方是以意共为首的民主力量,要求彻底废除君主制实现共和。1946年6月,意大利举行全民投票决定国家体制问题。结果,共和派以54.3%的选票获胜,意大利共和国正式成立,民主得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但是,法西斯主义的残余仍然存在,严重干扰着意大利的政治生活。1960年新法西斯主义分子寻衅闹事,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动乱,使共和国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共和制虽然保住了,可政局不稳,社会秩序混乱,黑手党猖撅,以及近年来又趋活跃的新法西斯势力,这些都程度不等地妨碍了意大利政治民主的充分实现。

西班牙和葡萄牙早在15世纪后期就建立了专制王权,此后直到本世纪70年代独裁统治的最终完结,400年间就一直未能摆脱过专制的阴影。人民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可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西班牙从1808年到1854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就相继爆发了4次人民革命,可每次都是推翻了旧的专制,又迎来了新的专制,直到1868年第5次革命才勉强建立起一个共和国。但共和国仅仅维持了5年多就被军事政变推翻,导致王朝复辟。1931年,第6次革命爆发,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得以建立。可8年之后,极端独裁者佛朗哥又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把共和国彻底扼杀,西班牙进入长达36年的个人独裁统治时期。1975年佛朗哥死后,西班牙才最终走上君主立宪制的民主化道路。葡萄牙虽然没有经过这么多的革命和反革命,但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曲折和迟缓却与此惊人地相似。1820年葡萄牙革命虽然在形式上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国家却陷入立宪派和专制派的长期斗争之中,民主政治秩序终难建成。1910年,葡萄牙爆发共和派革命,建立共和国。但共和国存在的16年中政局动荡不安,政变、暴动层出不穷。美国学者查·爱·诺埃尔认为,1910-1926年间的葡萄牙共和国动荡不定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任何一个受革命力量震动最大的拉丁美洲国家。[8]1926年,军队发动政变,推翻共和国,建立“没有独裁者的独裁国家”。两年后,萨拉查独裁统治正式确立,萨拉查及其继承人执掌葡萄牙政权长达46年之久。直到1974年再次发生军人政变,推翻独裁统治,恢复共和政体,政治民主化才得到较大发展。另一个地中海国家希腊从专制走向民主的道路同样充满了曲折和反复。1829年希腊摆脱土耳其的统治独立立国,1832年成立希腊王国。1924年经公民投票改为共和制,1935年王朝复辟。二战后希共力量与亲国王派发生内战,希共失败,希腊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但政局动荡,阁潮迭起。1967年,军人发动政变,建立独裁专制。7年后军政府垮台,共和政体得以恢复,希腊缓慢地走上了相对平稳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因此,70年代中期独裁政权的倒台标志着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政治秩序从专制跨入了民主的大门,但三国的政治民主化过程是否结束,会不会再出现反复,此时下结论,恐怕还为时尚早。

地中海诸国长期的专制统治和反复的反专制斗争,使社会矛盾始终处于十分激烈的状态,社会力量分裂成尖锐对立的两极:一极极端保守,一极极端激进。两极之间,缺乏一个温和而强大的缓冲带,冲突一触即发。在这样的基础上诞生的政治体制必然是十分僵硬的,缺乏弹性,既不可能消融旧的社会势力,又不可能吸收新的社会势力。政治统治者,不管是专制主义者还是共和主义者,都由于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而不可能作出积极有效的、能推动社会前进的政治经济政策,地中海社会便在反复与迭荡之中呈现出某种停滞(或者说进步特别缓慢)的特征。尖锐的社会矛盾和极化的社会结构,使代表社会两极的政治力量——保守党和共产党拥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代表温和的中间势力的社会党却长期得不到发展。但是,待政治民主的大门在70年代陆续敞开之后,人们高涨的变革欲望又被激发起来,情况便发生了戏剧般的变化。这时候,作为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主要阶级基础的新中间阶级已

经崛起,资产阶级右翼政党的保守政策、政治腐败和对大资本的维护引起了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反感,人们急欲寻求一种民主的替代;而共产党的一些左倾主张又容易使人们产生疑虑,害怕刚刚推翻旧的专制,又换来共产党的新专制(虚拟的“苏联威胁”战后一直笼罩在欧洲上空)。主张渐进改良的民主社会主义力量由此赢得了日益广泛的社会支持,成为政治民主化的最大受益者。作为政治民主化进程主要推动力量的共产党,在民主真正到来之时,强大的政治地位却被社会党取代了(在意大利,表现为共产党的社会党化)。当然,由于置身相对激进和极化的社会环境,作为左翼领袖上台执政的社会党也不得不带有比它们西、北部的工党和社会民主党同伴更激进的特征。法国社会党甚至公开宣称,自己在经济结构特别是生产关系结构的变革方面绝不社会民主党化。[9]不过,民主秩序建立过程的艰难和时间的短暂,却限制了民主基础的发育,反复的可能性随时存在。这进一步加剧了地中海型民主社会主义缺乏自成特色的理论体系,缺乏始终一贯的既定战略,缺乏稳定的政治盟友,缺乏牢固的组织基础等弱点。各国社会党的领导人实际上都有密特朗同样的苦衷:不是他们在治理和改变国家,而是国家在治理和改变他们。80年代的灿然崛起和90年代的倏然衰落,同样清楚地表明了地中海地区独特的政治环境对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决定性影响。

在下面即将讨论内陆地区政治民主化进程以前,让我们先把前面提到的几种政体形式作一简单归纳。作为专制统治的政治体现,君主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表现是不一样的。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取得胜利以前,地中海各国的君主制大多表现为绝对的(或无限的)君主制,君主拥有垄断的政治权利;北海—波罗的海国家的君主制则表现出某种开明性(或有限性),君主的权力受到其它社会力量的制约。政治民主化在前者往往表现为革命,结果是议会共和制取代君主制,实行比较彻底的民主化;在后者则主要表现为改革,资产阶级同贵族逐步妥协,最终形成议会君主立宪制。这时候的君主立宪制已完全剥夺了君主直接支配国家政治的权利,行政权由内阁执掌,而内阁只对议会负责,事实上同议会共和制已没有实质性区别,君主只是一个礼仪性职位和国家的象征而已。但是,除了这几种政治体制以外,还存在一种特殊的政体形式,即意大利1861年以后一度实行的二元君主立宪制。它的主要运行方式是由君主任命对其负责的内阁,直接执掌行政权,立法权属于议会,但君主有否决权,因而国家政权是由君主和议会共同分享的。这种政治体制在地中海地区和北海—波罗的海地区表现都不充分,特别是在北海—波罗的海地区几乎未曾出现过(18世纪的英国和19世纪前半期的瑞典,从君主和议会各自拥有的权限上看与此有点类似),它的典型地区是一战前的德国和奥地利。因而,内陆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与这种二元君主立宪政体的产生和演变是密不可分的。

1848年革命的风暴摇撼着德意志各邦君主的宝座,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他们急忙吸收一些资产阶级自由派分子进入内阁,并答应制订宪法,同意新闻自由,特赦政治犯等。随着奥地利和普鲁士革命的初期胜利,形式上作为全德国民议会开展活动的法兰克福议会便紧锣密鼓地登场了。可冗长的议会辩论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它所建立的帝国中央政府根本得不到各邦政府的支持,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干脆拒绝接受这个议会给他的帝国皇帝封号。议会后来被驱散了,它制订的宪法成了无人遵守的一纸空文。尽管1848年风暴强劲地扫荡了封建势力,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赢得了较大的活动空间,但毕竟民主革命在德意志各邦相继失败了,这标志着德意志地区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将渗入大量的君主专制因素。

作为王权统治者向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让步的一个具体表现,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1852年向他的臣民颁布了宪法。尽管宪法给予了国王以很大的权力,但毕竟有了一个同王权相抗

衡的民选议会,普鲁士从此开始了王权与议会权互相制约和争夺的拉锯战。60年代初,自由主义势力曾一度占了上风。但随着傅斯麦政府的建立,王权势力取得了对国家的绝对控制权。

不过,这种对政权的控制并没有改变君主立宪制政府自由主义色彩越来越浓的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文化战争”的开展而获得了自由发展工商业的物质和文化条件,无产阶级则由于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而享受到了其它国家需要艰苦的斗争才能享受到的物质利益。不管这是君主的恩赐,还是人民斗争的成果,自由主义的发展对德国经济、政治的进步起到极大的催化作用。

奥地利被普鲁士的小德意志方案排挤出统一德国的领导地位之后,不得已同匈牙利共同组建奥匈帝国,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宪政改革,增加政府中的自由主义因素,以求同资产阶级达成妥协,巩固自己的统治。1867年12月,奥皇弗兰西斯·约瑟夫(兼奥匈帝国皇帝)颁布了新宪法,即“十二月宪法”,满足了资产阶级关于实行普通兵役制、改革税收政策、改革教育和婚姻法等要求,资产阶级自由派开始参加内阁,使其开始有“资产阶级内阁”之称。此后,奥地利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虽时有反复,但基本上同德国一样,通过二元君主立宪政体逐步进行着自由主义的改革。1907年,奥地利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政治民主化又向前跨了一大步。当然,从当时整个欧洲的形势来看,西欧各国基本上都建立了民主主义政体,东欧则仍然是专制主义的保垒,奥地科正好处于二者之间,民主自由度较东欧先进,较西欧则不如。德国的情况与此类似。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和奥地利都成立了共和国。可是,共和国都不是因为革命而是因为战败得来的,共和国政府成为君主政府的替罪羊,接受协约国的制裁和宰割。旧势力,不管是地主庄园经济还是帝国官僚队伍,不管是同王室联系密切的工商巨头还是王朝军队,都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如果说战前是地主—资产阶级政权,现在至多变成了资产阶级—地主政权。从政治民主化实现的程度来看,此时的共和国同昔日的君主国并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也正是法西斯独裁势力能够在两国迅速崛起的根本原因之一。共和国实际上成了两个专制政权之间的一个短暂过渡。或者说,缺乏社会基础的共和国由于自身的软弱无能,不但未能推进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反而导致了民众对共和政体的失望,并唤起他们对专制政权的强大和辉煌的回忆,从而心甘情愿地跟着极端专制主义者把整个民族带进毁灭的深渊。直到二战以后,德国和奥地利才在占领军的刺刀下逐渐实现了政治民主化,总统共和制得以确立和完善。不过,总统在德国和奥地利都是没有什么权力的,类似于北海—波罗的海国家的君主,一切大权皆掌于议会和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手里。

从上述政治民主化进程可以看出,专制主义传统在内陆地区的深厚程度并不稍逊于地中海地区。但是,地中海地区的自由主义革命精神在内陆地区却不存在,专制王权反而在客观上成为政治民主化的一股推动力量。不过,这种推动同北海—波罗的海国家王权势力在强大的压力下逐步妥协退让、给予新的社会势力愈来愈大的活动自由是不一样的。它主要表现为专制王朝政治策略的主动改变,以便尽可能地保留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统治范围。民主力量缺乏斗争和努力,只跟在国家政策的后面捡拾“民主”的成果,从而给予了专制统治者以毋庸置疑的统治委任状。另外,战争(不是革命战争,而是专制统治阶级的争霸战争,如王朝统一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等)对政治的民主化影响极大。两次世界大战都以全民族的失败而告终,19世纪普鲁士王朝的统一战争虽然节节胜利,可胜利是属于专制统治者的,不属于人民。从形式上看,每一次战争的结局都推动了民主化向前迈进一步,可对人民来说,战争所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是失败的屈辱和对统治权威的进一步臣服(二战后的权威为占领军当局)。民主力量的这种政治无为,无疑有助于形成内陆国家一切民主运动所共有的某些特征:妥协、软弱、理论完备而无实际作为(相反,对专制权威的崇拜和与此相关的独裁运动都可能达到一呼百应)。在内陆地区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中,亲政府色彩一直是比较浓的。且不

说拉萨尔主义者心甘情愿地充当容克国家“反资本主义”的俘虏,只看一战爆发时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对国家战争政策所投下的那张赞成票和战争结束时谢德曼政府对旧势力的无可奈何,就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软弱性和妥协性。再看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20年代的种种理论和宣传,特别是它的“防御性暴力”学说和“红色维也纳”改良,在当时是何等风光,被誉为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铁师”,可在法西斯的进攻之下,倾刻之间便烟消云散了。所以说,德意志民主社会主义运动往往需要现实的允可,方能获得大的发展一旦环境不利,混乱、消极乃至瓦解都是有可能的。二战以后,德国和奥地利的社会民主党应该说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影响赫然,但这种成就主要表现为选举力量的增长,而这种增长又是战后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一种自然要求,并非社会民主党人的主观努力使然。这一点从两国社会民主党同保守党的经常而广泛的妥协以及它们在社会变革上的无所作为就可以看出来。内陆型民主社会主义影响的扩大,主要得力于它的理论学说,而不是它的现实成就。

高中政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点梳理3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因 ▲(1)必要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必要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2)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含义: ①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②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 点总结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1)、我国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此内容回答了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课本55页第一段) (2)、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

员会 (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1)、人大代表的性质和法律地位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法: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 (3)、人大代表的义务: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具体表现为提案权、质询权、审议权、表决权。 (注意:人大的职权与人大代表的权利不能混淆,不能

政治民主化

总的来说了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无到有,不断加快步伐,具体讲: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阶段性的成果: (1)经济上:①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②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③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阶段性的成果: (1)政治上(民主化):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经济上(工业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 (3)思想文化上(理性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2、阶段特征: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1)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④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2)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①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④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3)文化领域现代化:①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②文学:文学革命等;③史学:史学革命。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1、概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

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精)

专题一近现代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 一、基础知识回扣 (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初创时期(17~18世纪)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各国_________的发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动力。 (2)阶级基础:各国___________强烈要求享有政治经济权利。 (3)思想基础:_________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除外)。 (4)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__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政权的建立 (1)英国 ①革命阵营:_________和新贵族结成反封建联盟,反对___________的统治 ②革命开始:1640年资产阶级在议会上提出_________的要求,从而揭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③初步胜利:1649年1月,处死国王_________ ④复辟帝制:为了维护__________,1660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______复辟。 ⑤革命完成:1688年_________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 (2)法国 ①君主立宪派:a._________通过一系列法律为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做出很大贡献。b.《_______》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c.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____________国家。d.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度。 ②吉伦特派:a._________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b.1792年______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__________。 ③雅各宾派:a.__________颁布法令,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b.雅各宾派的___________ 挽救了共和国和拯救了革命,但违背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 ④拿破仑帝国:1804年拿破仑颁布了《__________》。后来他又公布其他法典,这些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 (3)美国 ①1776年《_________》,首次以国家名义宣布了天赋人权的原则,成为第一部“人权宣言”。 ②1787年宪法确立了_____的共和政体,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③________年,美国宪法增加了10条修正案,规定人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等。 3、特点 政治民主化斗争主要表现为资产阶级和领导人民群众反对专制王权和封建特权的斗争。 (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背景 (1)各国_______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要求政治权利。 (2)各国_______制度及旧的上层建筑依然存在。 (3)开辟统一的国内市场,是_________发展的迫切需要。 2、表现 (1)英国:1836年英工人阶级发动起要求普选权的________。

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

英国近代民主政治的确立及发展 历史传统—— 有限的王权 时间:13世纪——17世纪初(包括都铎王朝)。 表现:13世纪《大宪章》—— 原则: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议会传统 —— 是否同意征收新税的传统权力 — — — — — — — — —(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 — — — — — —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 背景:英国的 取得成功 2. 标志:通过《 》 实质:英国资产阶级与新旧贵族妥协的结果 《王位继承法》: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 (1700年制订,1701年公布) 第一条 当今国王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安妮公主(Anne )继承,安妮公主无嗣,死后其王位由国王詹 姆士一世的孙女、已故波希米王后的女儿、汉诺威选侯索菲亚公主及其信仰新教的后裔继承。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 内阁起源于光荣革命前的国王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确立过程 (1)首相制度的形成:时间 — 18世纪;第一任首相 — 1721年,沃波尔 (2)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18世纪中叶)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即应辞职;内阁失去 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 (3)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 (4)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 当然的首相。 (5)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9世纪中期 (6)议会中的“第三院” 背景:19世纪后期,英国也开始了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出现,使英国面 临着更为激烈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在政治上做出必要的调整——加强行政权力。 表现: ① 内阁占用议会会议的时间达全部时间的84.5%. ② 内阁几乎垄断了全部立法权. ③ 内阁篡夺了议会的财政权. ④ 议会对内阁的控制变的极其微弱. 趋向: 内阁权力膨胀,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 1. 1832年改革 (1)背景:①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 议会议员的选举;②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③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④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英国再次掀起改革运动高潮

政治制度演变及政治民主化

政治制度演变及政治民主化 苏州三中备课组 政治民主化可以理解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发展的全过程。主要目标是从传统的非民主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政治民主化是建设高度政治文明的必经之途;它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有助于以和平手段消除社会争端,促进全球各个不同的政体形式和政治体系之间的平等交流对话,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知识拓展】 1.比较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两者都是现代国家的管理形式,由选举产生,代表民意来行使国家权力,是公民与国家间的政治纽带。 (2)区别:具体表现为下表 4、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的必然性 古代希腊形成较发达的民主政治和罗马形成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与古代中国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有其必然性。其必然性在于: (1)古代希腊、罗马地处地中海南部沿海,山多地少,港湾、岛屿众多,所以形成了以工商业、航海业为主的海洋型经济(海洋文明),商品经济发达;这种经济要求社会有公平的法则,以及较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这样,古代希腊就逐步形成了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制体系较完善的社会。 (2)古代中国区域广大、土地辽阔,适于农耕,逐渐形成了一种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经济要求有强有力的政府、强大的皇权,来控制协调农业生产。中国长期存在的分散性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政府也必须保持强大,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另一方面,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确定国家政治制度的主要依据在于经济基础,在于国情;从哲学原理上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下图解是东西文明由于自然地理特征及经济特点的不同导致的文明特征。 5.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与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 民主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明的政治制度,百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追求的理想目标。但对于如何实现民主、实现什么样的民主,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不同的道路和模式:一种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另一种是走全盘西化道路,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照搬到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创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民主,并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根本不同的政治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作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近代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专项训练

近代英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专项训练 (一)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一、选择题 1.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强调“思想自由,行动守法”的直接目的是 ( ) A.争取尽快实现宗教宽容 B.推翻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C.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D.争取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洛克在《政府论》中曾经指出:“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这说明他主张 ( ) ①国王的权威高于法律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一切人都应服从法律④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处在政府之下的人们的自由,应有长期有效的规则作为生活的准绳,这种规则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并为社会所建立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由此可见,洛克( ) A.反对政治自由 B.主张法律至上 C.主张废除君主 D.崇尚军事独裁 4.右图是法国1989年发行的10法郎样币,样币上的人物是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下列关于孟德斯鸠的理论,理解错误的是 ( ) A.他吸收和发展了洛克、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在政治理论上有所创新 B.他的三权分立学说,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C.他认为只有分权才能使权力相互制约,防止专制,保障自由 D.他认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属于议会、总统和法院 5.小明在阅读卢梭的文章时,看到一句话:“没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对此,小明不甚理解。请你帮他分析,上述言论表明了卢梭 ( ) A.向往和追求小农经济的社会 B.强烈反对和抨击财产私有制 C.主张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度 D.反对贫富悬殊但赞成私有制 6.1791年6月20日,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乔装出逃,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法国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了路易十六。法国国民公会决定处死国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 ) A.斯宾诺莎的民主政体最优论 B.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C.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 D.洛克的天赋人权论 二、非选择题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案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

本单元所学的知识是关于我国的各种政治制度及政策的内容,其内容关系到我国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民族制度和宗教政策等方方面面,这些都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复兴的重要问题。 本单元第一部讲的是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呢?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地位如何?人民代表又有那些权力呢? 本单元第二部分讲的是我国的政党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 本单元第三部分讲的是民族与宗教问题。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和宗教问题。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

二、复习预习 1、我国政府的性质、政府的主要职能、政府职能的履行、政府的作用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要求、政府应该怎么做、公民求助政府的途径 3、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重要性、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4、政府行使权力的环节、政府决策是否科学的重要性、政府怎样进行决策 5、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关键、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6、政府为什么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政府实施“阳光工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意义

政治民主化与女权主义

19世纪,英国的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为妇女冲破传统的束缚,走向社会,赢得独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妇女借助文明进步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改革,争取自身权利,不仅为20世纪妇女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推动了英国政治变革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一 就法律与道德规范而言,在工业化以前,英国妇女没有独立的人格,正如当时有人描写的那样:“男人耕田地,女人守锅台。男人佩刀剑,女人掌针线。男人有头脑,女人有心地。男人发号令,女人愿听命。”(注:勃里格斯著:《英国社会史》,陈叔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8页。)她们在家服从父兄,出嫁依附于丈夫,丈夫既是主宰者又是保护人。所以,妇女完全没有财产权、订立契约权和离婚权。勃兰克斯顿有句名言:“丈夫和妻子是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丈夫。”因此,妇女的生活中心就是男人与家庭,“女人要取悦于男人,要贡献给男人,要赢得男人的爱和尊重,要哺育男人,要照顾男人,要劝慰男人,并要使男人的生活甜密且愉悦”(注:苏珊·艾丽丝·沃特肯斯著:《女性主义》,陈侃如译,广州出版社1998年版,第9页。)。工业化开始之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中上层阶级认为,工作是社会上的竞争和拚搏,而家庭是一个罪恶、丑陋和致命性竞争的避难所,也是一座围着墙壁的花园。女性是营造与维护这一美好环境的天使。妇女的主要责任是管理家政、相夫教子。但是,19世纪的一些公共立法却给予妇女较多的经济权。有关法律规定:第一,丈夫有责任为妇女提供生活保障。第二,妻子可以充当丈夫经济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在一些小型的地方法院,妻子可以代替丈夫上法庭。如在1849年波士顿郡的165个案例中,由妻子代替丈夫作为原告的就有15个(注:《历史杂志》(The Historical Journal),剑桥大学,1996年第3期,第703-722页。)。1853年妇女财产法明确规定丈夫有责任为妻子提供适合于身份地位的消费,不管他们是否生活在一起。1858年宫廷法院曾判决这样一起案件:一妇女趁丈夫不在家时,拍卖了家内物品,到伯明翰买了新的住处。她丈夫为此告发拍卖商。但法院判决:妻子的此举如同她拿了丈夫的钱去购买食品一样,是无罪的(注:《历史杂志》(The Historical Journal),剑桥大学,1996年第3期,第703-722页。)。这些法律条文为妇女维护经济权利、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利益、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尤其是工业化的实现,资本主义大工业不断摧毁家庭经济,大量的女性走进劳动力市场。1855-1860年,东部、西部、西南部的劳动者家庭的女孩12-13岁就已外出谋生(注:K.D.M.斯奈尔:《劳苦人编年史》(K.D.M.Snell,Annals of the Labouring Poor.),剑桥1985年版,第326页。)。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65.9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有283.2万人,她们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采矿、金属、帮佣、造纸、印刷、食品等行业,职业妇女约占全国劳动者总数的30%。1881年,就业女子达3885万人。1888年,女工约占工业劳动力的1/4,占全体工会会员的1/8(注:B.R.米切尔:《英国历史统计摘要》(B.R.Mitchell,Abstract of British Historical Statistics.),剑桥1962年版,第60页;E.H.享特:《不列颠劳工史》(E.H.Hunt,British Labour History 1815-1914.),伦敦,1973年,第20、256页。)。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究竟是什么

时政考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究竟是什么? 一、基本方针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的土壤,是从中国社会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典型的中国方案;另一方面,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对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治、党的领导与法治等关系的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从根本上保证了党的领导、人民意志与宪法法律的一致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 二、三者关系 一是必须将三个方面作为内在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看待。分析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脱离三者有机统一的大前提。

二是必须坚持具体分析的方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不是简单并列的关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三者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关键,离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就无法实现。 三、领导怎么说民主?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945年在回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国家兴亡周期率问题时说 邓小平:“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因此,继续努力发扬民主,是我们全党今后一个长时期的坚定不移的目标。但是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纪律、民主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1979年发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要讲话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 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 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五世纪 ●内容:公民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院兼最 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根本原 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国亚历山 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6、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当时的罗马只有习惯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斗争中,诞生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正式

政治民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民主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主政治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作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和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最初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过程中,扩大了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础,确立了以普选制和议会制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最大多数人享有的最广泛的民主。民主政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民主政治反映国家的阶级本质,不同阶级统治的国家,民主政治的性质是不同的,并由此表现出特殊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民主政治又有共同性和普遍性,不同的民主政治制度在实现其阶级统治时必须遵循民主政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多数原则、确认和保护公民权利原则、代议制原则、有限权力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合理成分,为人类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政治,是人类共同体借助公共权力(或特权),管理冲突并实现特定价值目标的方式和过程。首先,政治与冲突有关。人类共同体有很多人,人之间意见不一致,由此发生分歧和冲突;人类共同体要维持下去,就必须建构规则和秩序。政治就是以武力、说服、妥协等方式,解决分歧和冲突,并建立和维持秩序的方法、途径和过程。从内容上看,分歧和冲突是由利益矛盾引起的,而利益矛盾是由利益的有限性与追求利益的无限性的矛盾运动的 必然结果。政治,就是将利益分歧和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并使之秩序化,使追求利益的积极行为得以持续进行。政

治现象又与公共权力有关。公共权力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合法的强制力。解决分歧和冲突,意味着规约人们的行为,而规约人们的行为必须依赖人们普遍认同的和必须服从的约束力。政治,就是借助公共权力使解决分歧和冲突秩序化,其核心是支配和服从支配。 党的十六大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在为争取中国人民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的奋斗和探索。在这期间,取得过伟大的胜利,也出现过失误,遭受过挫折。经过长期的探索,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终于找到了结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充分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民主政治模式。它既不同于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又超越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当代的新发展。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权力制约原则的确立及其实践,即形成了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人们一般称这种类型民主政治为“三权分立”。经过长期的探索、发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已经相当的成熟和稳定。这个体制,一方面保证了资本家阶级始终占有社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使资本家阶级及其各个集团在

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第3课时英、法、美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德国来说,拿破仑并不像他的敌人所说的那样是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他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 ——恩格斯《德国状况》材料二他把他的法典带到被他征服的国家里,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材料三法国大革命的战争起初是民族战争……但是,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的时候,法兰西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列宁《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拿破仑评价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为什么说“这个法典比历来的法典都优越得多”? (3)材料三中的“法兰西的民族战争”是指什么战争?“帝国主义战争”又是指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与提取信息的能力。第(1)问明确材料一中的评价后联系教材基础知识,然后说明其依据。第(2)问注意说明《拿破仑法典》的历史作用。第(3)问明确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性质。 答案(1)德国处于封建制度阶段,拿破仑代表着资本主义制度,法军所到之处,赶走封建贵族,摧毁封建秩序,客观上起了进步作用。 (2)《拿破仑法典》排除了封建法规,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而当时欧洲大陆各国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封建法规。 (3)“法兰西的民族战争”是指为防止波旁王朝复辟,抗击反法同盟干涉的自卫战争。“帝国主义战争”是指为争夺霸权而侵略和奴役其他国家的战争。2.17世纪英国经历了一次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政治革命,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比一切东西更有利的莫如挖掉这些罪恶的根源,那就是不经议会同意,

而妄以国王陛下名义,向人民征税或征收其财产税的专断权力;如今,已由两院断定并以国会的一项法案,宣布这权力是违反法律的。 ——《大抗议书》(1641年12月1日送呈国王) 材料二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里,总会有一些人侵犯他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来保护人权。于是,人们订立契约,建立政府。但是,政府的权力不能太大,必须依法行事,还必须实行分权。 材料三自18世纪早期,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再参加内阁会议,而是指定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主持,久而久之,英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会议,就形成为一种政治惯例。他当政期间,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之后进一步完善,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1)材料一中国王与议会的矛盾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结合材料二分析这一矛盾的解决体现了洛克民主思想的哪些政治原则? (2)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特点。 (3)据上述材料概述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确立的基本历程。 解析解读材料一首先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据此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国王与议会的矛盾”实际上是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材料二表明了洛克的主要思想主张,就是自由、法治、分权,对国王权力的限制也就反映了洛克的这些思想主张。材料三阐明的是英国议会政治的主要特点,也就是英国代议制民主制度的特点。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即可。 答案(1)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之间的矛盾。自由、法治、分权。 (2)国王统而不治;政党政治;内阁对议会负责。 (3)要求限制王权;提出民主思想加以论证;建立完善君主立宪制。

高考政治复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01.在我国,公民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由此可见 ①我国实行民主集中制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③人大代表具有提案权④公民通过人大代表直接参与民主决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02.每年两会,人大代表的议案很多涉及民生问题。有网民说,作为选民,我们寄希望于我们的代言人能在大会上代表我们行使权力——实施更好的医疗保障,管好我们的“钱袋子”,希望他们能直言针砭,推动改革。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决策 ②人大代表要密切联系群众,对人民负责 ③人大代表要认真行使提案权和决定权 ④选民要珍惜选举权,审慎、理性投票 A.②④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11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据此回答03~04题。 03.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先就说:“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委员提出意见”。温总理的这段讲话表明 A.国务院必须对全国人大负责,受它监督 B.政协是最具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政府工作报告须经人大和政协审议通过 D.人民代表大会具有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 04.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这说明,我国

A.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C.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011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京落下帷幕。据此回答5~6题。 05.会议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这表明全国人大在行使最高 A.表决权 B.决定权 C.审议权 D.监督权 06.本届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3 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A.民族团结原则 B.民族互助原则 C.民族平等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07.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提出方针政策,国务院拟定实施方案,全国人大审议,全国政协参与讨论,予以修改完善,最后由全国人大作出决定。这说明 A.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接受中共中央的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B.中共中央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都是中央的执行机关 C.中共中央提出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变成国家意志的 D.中共中央领导国家政权,全国人大、国务院、全国政协是行使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 08.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在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中,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建成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并无偿上交给国家。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彰显了 ①共产党人不图索取的高尚情操②共产党人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③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09.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始终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这说明 ①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活力之源 ②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程度:不成熟、不完善 3、怎么样 (1)要求和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原则 ①三统一(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制度(政策)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A、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B、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A、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与共产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典型试题】 1.(06广东34)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9分)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予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已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分)(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2分)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1分)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l分)(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可给2分。但本要点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3分) 2.(08年四川38)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西方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一、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一)雅典的民主专制制度 1、产生条件: (1)是由希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成的 (2)是小国寡民的产物。 2、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1)梭伦改革 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内容: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等级越高,权力越大;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作用:进一步打击了氏族制度残余,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末 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设立五百人议事会;成立十将军委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作用: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 时间:公元前五世纪 内容:公民参政范围扩大;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扩大;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低等级公民参政;发放“观剧津贴”。 3、雅典民主制度的衰落: ①希腊的奴隶制既是城邦繁荣的基础,也是它没落衰亡的根源。 ②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最终突破了只适应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根 本原因) ③城邦的内部混乱和城邦间的长期混战。(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王国亚 历山大征服希腊。) 4、主要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力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 5、评价: 积极作用:(1)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民主制度,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感,从而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2)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产生了诸多文化巨匠。 局限性:真正能够享受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妇女无政治权利可言;广大的奴隶受到压迫;公民权对居留在雅典的外邦人来说也是遥不可及。 6、实质: 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罗马法的形成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当时的罗马只有习惯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