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表现为不同。本文从背景、概念、本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区别,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值得我们坚持的高尚的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背景;概念;本质

目前,各种各样的宗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迅速,更有“市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天主教、佛教等宗教的新教徒近些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党的各级干部都成为“地下教徒”,这都影响和削弱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以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背景不同

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人类也拥有了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的信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出现了对于自然物和图腾的崇拜,形成了初始形态有神论的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初始形态的信仰逐渐被更加成熟的宗教信仰所取代。虽然宗教信仰的本质上仍然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至高无上的神灵的崇拜,但是宗教信仰与初始形态的信仰相比,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内容上都更加的完善。它将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灵和来世看作是最高的价值追求,逐步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宗教信仰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信仰,并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的工具。因此,历史上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信仰一旦成为一种思想统治工具时,其社会地位就会更加突出。这一点在欧洲的中世纪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那个时期,基督教的神权高于王权,政权往往需要从神权那里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它为那些主张反抗、不甘堕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它通过这种心灵的慰藉,换取人们对现实的宽容和淡漠。宗教信仰毕竟是一种非科学的信仰,它虽然有自己体系作为支撑,但却不能掩盖其自身的虚幻性。随着近代科技的发生和发展,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信仰逐渐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失去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一批无神论信仰观念不断的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伴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在批判宗教信仰,追寻人类科学信仰的过程中,经过文艺复兴的讨伐、启蒙运动的震荡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已失去了历史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信仰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人们对神的崇拜变成了对人自身、对现实的力量的信仰。然而,这种信仰并非是人类信仰的最高形态,人们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种无限的渴望,需要解决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矛盾,需要寻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一切只有通过拥有终极价值的科学信仰的确立才能最终完成。在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等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解决了人类信仰上的困惑,它在批判了宗教信仰的同时,又超越了当时的世俗化信仰,作为一种人类的最高信仰指导着人们生活,推动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

信仰的诞生实现了人类信仰的伟大超越。

二、概念不同

在区别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宗教信仰的概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信仰”一词作出简要的解读。“何谓信仰?信仰,是人们关于普遍、最高(极高)价值的信念。”[1]信仰的中文意思是信心瞻仰之意,它表现为“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2]信仰是由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所构筑的信念体系,是个人用以衡量利害关系和精神追求的最高准则。不论哪种内容和形式的信仰,都是把某种信念置于思想和行动的统摄地位之上,使之成为价值意识活动的调节中枢,信仰的突出特征是精神层面的超越性。

由此可见,信仰作为一种具有超越性的人生终极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宗教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但并非所有的信仰都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信仰,其对象是超自然的神灵、神学理论和宗教教义,它关注彼岸世界,极力在彼岸世界寻求人生的价值、精神的超越和“终极关怀”。它对所信仰的对象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坚决赞同和绝对依附。宗教信仰是宗教的灵魂,也是宗教信徒的生命的灵魂。在宗教信仰者看来,“没有信仰的信念是一种形式的活动,在精神意义上的贫乏就像由计算机产生的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一样。另一方面,信仰不仅仅是对一种命题赞同,而且是在可感实在的真理之上的整个生命的支柱。”[3]可以说,所谓的宗教信仰,就是“一种对自身、对邻人、对世界的人格倾向;一种整体的回应;一种理解问题(无论一个人怎样理解)的方式和一种处理问题(不论一个人怎样处理)的方式;一种生活在世俗层面之上的能力;看到、感到一个超越的维度,并依此而行动。”[4]

以上分析了宗教信仰的含义,那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在此问题上,笔者借鉴曹毅哲的观点,从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么信仰,和为什么信仰的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5]

首先,谁在信仰?即从信仰主体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来源,但是理论本身并不是信仰,只有人们对于这种理论相信或信奉,才能构成信仰。其次,信仰什么?即从信仰客体的角度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这里突出的是信仰对象。简单的来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注释:[1] 李德顺.论信仰[N].光明日报,2003.03.21

[2] 源自《辞海》“信仰”辞条

[3] 约翰?希克、王志成译.宗教之解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5

[4] 罗中枢.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J].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2007(2):130

[5] 挑战与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哲学思考[D].曹毅哲.东北师范大学,2002:5-8

动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伟人风范。再次,怎么信仰?即从信仰的方式上来分析。从和学说。第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第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活信仰方式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追求和行为指南”。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相信,是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向往和对人与世界、人与人关系的终极关怀。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理论层面引向实践层面,将一些美好的信仰化作现实。最后,为什么信仰?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价值性来分析。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的,它源于人们对于人与世界、人与人关系的反思,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是为无产阶级和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因而是有价值的,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信仰既是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无比的理性信服,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指导实践活动。它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信仰。

三、本质不同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说,二者都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其目的都为了追求某种“理想境界”,其表现形式都是人类的“内心信念”和“自觉行为”的统一,都要受到客观存在的制约。但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一)信仰的基础不同

科学的信仰是非科学的信仰的直接对立物。以往的一切宗教信仰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是基于科学而产生的信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与宗教信仰是对立的。可以说,把信仰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信仰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实现了信仰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以客观真理为基础,而宗教徒所信奉的是一种歪曲的或颠倒的反映现实的非科学的理论。宗教信仰在科学认识和信仰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它认为只有对不能被科学检验的东西的遵从或信奉才算是真正的信仰,它应与科学处于互不相干的领域。西方许多学者都认为,一种理论如果被证实了,它就是知识,与信仰无关;如果被证伪了,那么它就成了谬误,也与信仰无关,只有当这个理论尚未被检验或证实之后,对这个理论的信奉才是信仰。他们所谓的“上帝创造世界、主宰世界”以及“来生有上天堂、下地狱”的说法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东西。这种信仰,科学知识完全不起作用,纯粹凭借一种情感偏向、情感参与,是一种盲目的尊崇、追求,是非理性的,因而宗教信仰不是科学信仰。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的尊崇信服,是扎根于现实世界的,符合客观发展方向的未来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信仰情感是建立在对科学的信奉基础上,因而它就与宗教徒的盲目相区别,它与科学性密切相关,是理性的、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是信仰的伟大变革。

(二)信仰的依据不同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来自于现实的信仰。现实的信仰是和宗教信仰直接对立的。

宗教信仰总是讲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神灵世界(或天国),而且倾向于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无意义的,彼岸的神灵世界才是真实美好的,因此往往倡导否定和消极对待现实世界而去追求虚幻的天国。这样的信仰是超验的信仰,是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马克思主义信仰则不同,它只承认一个现实的世界,认为除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并不存在什么神灵世界或天堂地狱,因而主张在这个唯一的现实世界中去追求有意义的人生。倡导人们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现实的人生。马克思主义承认现实世界总是不完美的,特别是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剥削和压迫。但认为只有进行现实的斗争才能最终克服这些现象,而不是逃避现实,幻想到另一个世界中去解脱人生的不幸与苦难。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情地揭掉罩在无产阶级现实斗争之上的宗教信仰的外衣,使现实的利益显示出来。作为一种现实的信仰,它是对虚幻、超验的信仰的巨大变革。

(三)信仰的目标不同

马克思主义者信奉和追求的远大目标是人的自身解放——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所能提出的最大现实目标,是实践的威力和人的自信力的体现和象征,它不但有最大的物质价值,带给人类以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且具有最崇高的精神价值,鼓舞人类进入崇高的精神境界,塑造完美高尚的新人格,这种精神价值不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不是让人们迷恋彼岸、崇敬来世、无所作为,而是催人奋发,给人以鼓舞,这种精神价值不是虚幻的、孤立的,而是依赖于物质价值并为之服务的,它的现实基础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运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精神境界和济世胸怀的崇高性、博大性是宗教信仰不可比拟的,它追求的不是单个人的解脱,而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而宗教徒信奉和追求的则是一个超自然存在物——上帝等神灵,神化了认识对象和实践改造对象,把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神秘化、神圣化、幻想化为威力无比的神。宗教徒对经典教义不容置疑,不加检验信而仰之,即信仰就是理解。这种信仰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寄托。在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的是人的自身解放和对世界的改造,宗教信仰追求的是所谓的精神慰藉和理想彼岸。

(四)信仰的心态不同

在信仰主体的心态上,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心态是一种乐观的、奋斗的、自信的精神状态,一种勇猛入世的精神状态;而宗教徒的心态则往往是抑郁的、依赖的、悲观认命的、悲天悯人的精神状态。信仰心态由知、情、意构成。知是信仰者对其信仰对象的理论确证。马克思主义者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拉法格说:“马克思虽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阶级的痛苦,但引导他信仰共产主义观点的并不是任何感性的原因,而是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学的结果。”[6]而宗教徒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证明是以神学为前提的。正如恩

注释:[6] 马永忠.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甘肃理论学刊,2000(1):29

格斯所说:“宗教的第一句话就是谎话。”[7]其非理性证明是奇迹或神迹的证明,后来发展为感情的体验。路德说,如果一个人在早晨看到太阳升起而没有从中感到上帝的存在,那他就不能算作一个好人。

(五)信仰的方式不同

宗教信仰具有固定的信仰方式,而马克思主义信仰则没有固定的信仰方式。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特殊的宗教经典、特殊的教义、特殊的清规戒律、特殊的信仰方式、特殊的信仰仪式等等,各种宗教各有其崇拜的对象、团体、经典、信徒、道德模式,各体现不同的地域特征或民族文化特征,并且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神秘的信仰仪式,它主要表现在行动上,这种行动是为了改造世界而采取的,是目标最明确行为最一致和最持久的行动,它真正完美地体现了人的本质活动,只有这种信仰才真正符合人类信仰的积极本质。

(六)信仰的目的不同

宗教信仰的对象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神灵”,不管人们多么虔诚,付出多大的代价,其信仰的结果是永远也无法实现的。例如任何信者也不可能“得道成仙”,不可能长生不死。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结果是一种实在的“客观存在”,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也许难以实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的提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最终总会认识这个“必然王国”,实现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换。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这种政治信仰的实现在现阶段看来,似乎有很大的难度,但只要一代代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共产主义理想最终还是要实现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识之处,历史上,虔诚的宗教徒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都是信仰的典范。宗教信仰在历史的场合中也曾经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只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以往的一切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说来,宗教信仰是对“神”以及“神力”的坚信不疑,马克思主义信仰则不同,它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而揭示出历史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也是得到一定的实践检验和严密的逻辑证明的科学理论。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科学理论的信仰,是对科学思想体系的信仰,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科学高尚的信仰。

注释:[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648

参考文献:

[1] 当代信仰问题的哲学反思[D].张智慧.东北师范大学,2004

[2] 姚从军.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5

[3]彭方来、谢成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7.3

[4]虞新胜.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哲学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5]李钟麟.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地位与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

[6] 马永忠.试论马克思主义信仰[J].甘肃理论学刊,2000.1

[7]荆学民.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学的若干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6.2

[8] 游俊.试论宗教信仰与非宗教信仰的异同[J].船山学刊,2001.2

[9]陈建民、阳鲁平.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信仰[J].求索,2004.6

[10] 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王艳华.吉林大学,2004

[11]沈达明.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哲学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1

2018届高考政治复习教案:必修2第7课考点二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答案

考点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知识精讲 1.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①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要求: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③内容: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④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⑤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⑥原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较多;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⑦目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目标上来。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表现 A.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B.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各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②内容 A.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B.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C.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D.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仰与宗教信仰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更多的表现为不同。本文从背景、概念、本质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区别,以此来证明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信仰,是值得我们坚持的高尚的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背景;概念;本质 目前,各种各样的宗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迅速,都更有“市场”,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天主教、佛教等宗教的新教徒近些年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一些共产党员甚至党的各级干部都成为“地下教徒”,这都影响和削弱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这就使得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比较,以重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背景不同 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产生,人类也拥有了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发展,人类的信仰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类出现了对于自然物和图腾的崇拜,形成了初始形态有神论的信仰。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早期的初始形态的信仰逐渐被更加成熟的宗教信仰所取代。虽然宗教信仰的本质上仍然是对于神灵的信仰,对至高无上的神灵的崇拜,但是宗教信仰与初始形态的

信仰相比,在形式和内在思想内容上都更加的完善。它将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灵和来世看作是最高的价值追求,逐步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可以这样说,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宗教信仰一度成为社会的主导信仰,并逐渐沦为统治阶级统治人们的思想和灵魂的工具。因此,历史上的宗教信仰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旦当宗教信仰成为一种思想统治的工具之时,其社会地位就会更加的突出。这一点在欧洲的中世纪表现的尤为明显。在那个时期,基督教的神权高于王权,政权往往需要从神权那里寻找其存在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宗教信仰发挥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它为那些主张反抗,不甘堕落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归宿。它通过这种心灵的慰藉,换取人们对现实的宽容和淡漠。但是,宗教信仰毕竟是一种非科学的信仰,它虽然有自己体系作为支撑,但却不能掩盖其自身的虚幻性。随着近代科技的发生和发展,以宗教信仰为代表的有神论的信仰逐渐在人们精神世界中失去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信仰等一批无神论信仰观念不断的发展起来。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伴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无神论信仰的不断发展,在批判宗教信仰,追寻人类科学信仰的过程中,经过文艺复兴的讨伐,启蒙运动的震荡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使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信仰已失去了历史的统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信仰走向世俗化的过程,人们对神的崇拜变成

宗教知识竞赛宗教知识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

宗教知识竞赛宗教知识考试卷模拟考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马克思主义的( )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认识宗教问题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指导。 ( ) A.主观唯心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2、下列哪项不是宗教特殊复杂性的主要表现( ) A.国际性 B.群众性 C.民族性 3、宗教认识其信仰对象的基本方法是( ) A.信仰主义 B.感性 C.理性 4、宗教信仰自由受( )保护,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 ) A.条例 B.宪法 C.国家 D.政府 5、对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都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 )的教育。 ( ) A.民族主义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B.现实主义 C.社会主义 D.共产主义 6、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7、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切实加强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其中包括()的宣传教育。() A.宗教知识 B.方法论 C.无神论 8、共产党员和()不能信仰宗教。() A.共青团员 B.民主党派人士 C.各族领导干部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党的政策是,父母信教等于子女信教。 B.中国共产党曾经多次作出明确规定:共产党员不得信仰宗教,不得参加宗教活动,长期坚持不改的要劝其退党。 C.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中科学无神论的最早提出和倡导者 10、除经政府()部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外,其他场所一律不得组织、举行宗教活动,不得接受宗教性捐献。() A.民政 B.宗教事务 C.旅游 D.文物 11、党处理同宗教界人士关系的基本原则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相互尊重,互相信任

浅谈法律信仰

浅谈法律信仰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自晚清沈家本修律,历经民国“六法”体系,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甲子之际,在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体系完备的法律制度。但我们必须承认,在当代中国法律不仅没有被普遍认同,反而成为了社会公众的嘲弄的对象,甚至走向对立。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前的雕塑被拆除,源于公众对雕塑原意的曲解,或者说,在我们心中都有这个疑问,在当代中国法律有多大的作用? 一、什么是法律信仰 冯天策在所著的《信仰导论》一书中,为信仰的内涵做了如下解释:它是人类意识对客观世界及自身生命过程的反映,是人类精神宇宙存在全面沟通与融合的愿望与努力。它既包括由意识所形成的带有价值参数的有关宇宙、社会和自身存在的一系列观念和知识,以及由这些观念的偶像所构成的信仰对象,又包括人的信仰情感、信仰态度和信仰行为。具体到法律信仰,似乎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一种特殊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油然而生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感情和意识等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的综合体,是法的理性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

况的上乘境界。 二、为什么培养法律信仰 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然而,培养对法律的信仰有何重要性呢?对此,笔者将结合历史作如下的阐述:第一,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思维敏捷的法学家把法律提到伦理性的高度加以赞扬,认为“法律是善和衡平的艺术”;同时,他们十分重视从社会文化伦理角度解读法的精神本质,将其看成是深藏在实定法之后的最高价值主体,从而确立法律的至高天上的地位,并有利地保护了当时城邦自由民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不容置疑,法学家们对法律的崇高追求并达到适应当时经济状况的需要,很大程度激发了当时城邦人民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对法律的信仰之理念。而这种信仰的产生,无疑促成了当时城邦社会法治精神的形成,加快了罗马城邦国家告别原始共同体的人治模式,进入依法而治的法治化的历史进程之中。 第二,在西方的罗马法复兴运动到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所发起的许多运动中,以各种形式来(绝大多数是以法律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与应对策略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和对宗教认识的日益 多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 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党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开禁”,允许党员信教,还罗列出党员可以信教的种种理由以 及党员信教的诸多“好处”,甚至指责不允许党员信教与宪法保 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相违背。事实上,我们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保持清醒认识,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一 原则。 我镇通过认真组织开展调研,采取座谈、入户走访、查看资料、问卷调查、典型分析等方式,面对面听取社区居民、困难群 众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基本掌握了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表现 形式:一是隐蔽型。有些党员信教,因为明知是违反纪律,所以 不参加公开的宗教活动,只参加小型宗教活动,这类党员的信教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二是普通型。这些党员大都属于迫于信教群众的压力,既想信教又顾及党员身份,立场左右摇摆,是组织教 育的主要群体。三是离退休的干部。凡信教党员,离退休的占大 多数,主要是中老年以上。四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多。信教的党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接受教育学习较慢,有一部分还是文肓。 根据大量的走访调研,认真梳理归纳,分析出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周围大气候的影响。由于在多民族聚居区,

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大部分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长 大的,某一个人信教在周围人眼中不足为怪,但哪一个人不信教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指责,这就导致部分意志薄弱、党性不强、 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就很容易信仰宗教。二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部分基层组织软弱,不关心群众疾苦,不 关心党的工作,尤其是不重视对党员日常教育,对宗教问题不敢管、不会管,甚至不愿管,使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狂热趁虚而入,以宗教的合法性为掩护,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导致这些地方宗教氛围浓厚,使不信教的党员成为孤立者。三是文化建设滞后、文 化素质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不甘心生活像车轮一样,明天的太阳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他们 也需要有一个在劳作之余去的地方,这就使得一部分党员把宗教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部分党员尤其是老党员文化素 质低,甚至是文盲党员,直接影响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对科学 理论的接受,更有少部分党员分不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是宗教问题,不知道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是最现实和最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 针对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在宗教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必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 要任务,帮助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 限,在实践中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 的界限。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研究,取得更多高水平又易于向社会普及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参加宗教活动和有宗教意识的党员要立足于教育,耐心地帮助他们回到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上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不是一味迁就。对利用职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历史现象,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它始终对人类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宗教与政治历来密不可分,各个利益不同的阶级都会利用传统宗教作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主要有宗教国家化为国教、政教合一、非国教三种形式,被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亦有三种情况,一是打着宗教旗帜的人民起义,二是进行宗教改革和教会改革,三是异端神学和异教运动。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通则》、《教育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告法》等法律还规定:公民不分宗教信仰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公民不分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各民族人民都要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公民在就业上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广告、商标不得含有对民族、宗教歧视性内容。 200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以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规范宗教事务管理。1994年1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尊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外国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国宗教界进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在中国,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与联合国人权文书和公约的有关内容是一致的。 国家在依法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要依法打击和制止利用宗教进行的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世界各国普遍把本国公民的信仰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来对待,即对公民个人内心信念的自由以及表达其自由所产生的社会行为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来加以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个人权利体系,主要由宗教信仰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等构成。在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成为国教,教规就是国法,公民必须信奉和遵守,公民没有信仰宗教与否的自由。

法律信仰与中国法治——由西方宗教信仰引起的思考

内容摘要: 摘要:通过中国法治的内在因素和西方法治的内在因素的研究,找出中国法治症结所在——法律信仰的缺失。 摘要:通过中国法治的内在因素和西方法治的内在因素的研究,找出中国法治症结所在——法律信仰的缺失。 关键词:法治法律信仰儒家思想中国法治西方法治 内容: 法治是当代中国重新焕发的一个法律理想。法治为中国的制度注入锻骨强魄的理性,为学术提供激浊扬清的活力,然而又承载了过多的政治意愿和社会情感而臃杂不纯,以致时常被曲解。当今天我们又一次高扬法治之旗时,我们应该追本溯源的看一下西方的法治史,用对比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国法治发展的轨迹。 二:西方法治的发展 应该说,法治思想的提出与阐述来源于两千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我们应该注意到邦国虽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不能实现法治。”并明确提出前文所述的法治的两种含义。此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被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们所普遍接受。法治内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法治的形成要由生活在具体社会场合和背景下的人们通过他们的信念、制度和活动来赋予其含义。从古罗马的西塞罗、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格老秀斯,再到美国独立战争的杰斐逊等,都沿着亚里士多德这一法治公式在构建法治国。 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论可以看出,西方法治从源头起,至少注意到了从人性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论述法治问题。④西方法治此时就在人性论和认识论基础上直接提出了法治与人治的尖锐对立问题。其中蕴涵的核心价值为:高扬法的神圣性。其实,纵观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西塞罗、托马斯·阿奎那等人,他们无不是神学派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法律的统治乃是上帝的道德秩序和为确保这个道德秩序,能够通过理性而为人类所理解的神灵启示的一个自然映现。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中世纪的欧洲统治是王权和教权共同进行的。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公元194年盖拉西发表“双剑论”表明教皇和王权之间的平等。之后的欧洲,就开始了教会与世俗王权之间漫长的争斗。教会在这期间经历了盛行——衰落——继续盛行的过程,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当时用来约束教徒的规则)。其中教令法的渊源有《圣经》、公教会会议、地区性宗教会议的决议和教皇的命令等。教会颁布的这些法律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那种背景下教会基督教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教令法和一种或多种世俗法律体系的多重管辖之下。在教会与世俗王权争斗的同时,法律的至上观已在悄悄的树立。当两者相争时,必然要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尺度来解决问题,这个合适的尺度就是法律,可谓渔翁得利啊!按照当时的政治法律实践,倘若教会应该享有一些不可侵犯的权利,那么,世俗王权就必须把这些权力作为对

浅析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浅析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 【摘要】信仰宗教是人的精神寄托也属于爱好的一种。我将从宗教的产生以及其在人类发展的几个阶段宗教的表现说明之前的人类为什么需要宗教。其后我将会通过宗教对美国的影响,进而引出中国失去宗教后的不好影响,从而建议中国应该需要宗教,需要宗教的信仰。 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 (一)宗教的产生 宗教观念的最初产生,反映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情况下,原始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人的意识和思维能力有了相应的发展,达到足以形成宗教观念的时候产生的。据有关考古史料证明,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仪式出现在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当时,原始人已经形成某种与死后生活相联系的灵魂观念,并产生了氏族成员埋葬死者尸体的仪式。 (二)原始社会时期宗教的发展 在原始氏族社会,人们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不懂得作梦的科学道理,认为梦境里的景象不是人身体的活动,而是独特于人身体外的灵魂活动。后来,人们把这种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的万物,又产生了万物都有灵魂观念。人们面对纷繁复杂和变幻莫测的各种自然现象,觉得在自己周围的各种事物中都存在着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或影响着自己的生活,进而把这种力量神秘化、人格化,作为神灵加以崇拜,并企图通过祈祷、祭礼、舞蹈、音乐等形式对其施加影响,使之给人类带来"恩赐"。由于氏族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人们幻想中反映的仅仅是对于自然力量的歪曲、恐惧和崇拜。由此可见,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是原始宗教观念和崇拜仪式的基础。 (三)阶级社会时期宗教的发展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宗教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就在于人们受这种社会的盲目的异己力量支配而无法摆脱,在于劳动者对剥削制度所造成的

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误区(最长)

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意味着宗教本质已发生变化 简析: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深刻的社会改造和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的宗教状况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基本消失,宗教已成为信教群众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但这些变化并不能改变宗教的本质,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仍然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宗教对社会发展仍然主要起着消极作用。 误区二,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 简析:我国的宗教政策起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所谓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第二,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第三,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可见,宗教信仰自由仅仅是我国宗教政策内容的一个方面。但是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宗教政策的核心内容,因此有时我们把我国的宗教政策命名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过,我国的宗教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只针对其第一点,后面基本属于对前者的深化和补充。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取哪种解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误区三,我国既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就不应该限制共产党员信教简析:宗教信仰自由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坚持无神论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就不会也不应该信仰宗教。共产党员是无神论者,是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他在入党时已经作出自己不信教的选择。如果党员信了教,党组织就会令其改正;如果坚持信教不改,就要劝其退党。因此这里不存在强制公民不信教问题,而只是坚持信教的人就不能有作共产党员的资格。 误区四,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就应该放弃对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简析: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在政治上向宗教宣战,反对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目的是团结信教群众为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奋斗。但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因为宗教信仰自由本身就包含着国家既承认公民有宣传和接受科学世界观的自由,也承认宗教信仰者有宣传有神论的自由。这两种宣传都受到国家和法律的保护。但为了尊重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各自的感情和利益,互不伤害,宣传应在一定的范围和场合进行。一方面,无神论和科学世界观的宣传不能针对信教群众,

如何理解“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如何理解“尊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权利体系,主要由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构成,在有些国家还包括传教自由。 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历来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重要权利,但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应遵循三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的分离原则、独立办教原则。 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中国不论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多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和睦相处。在多数群众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权利,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各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干预司法、干预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绝不允许强迫任何人,特别是18岁以下少年儿童入教、出家到寺庙学经,绝不允许利用宗教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国家统一和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3)保护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信徒活动场所内所进行的正常的宗教生活,按照宗教习惯自愿的布施、乜贴、献仪、奉献以及在自己家里进行修持、念经、祷告、守斋等,均受国家法律保护。同时,宗教团体按照宪法、法律和政策的有关规定,可以开办宗教院校,出版宗教书刊,销售宗教用品和宗教艺术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进行宗教学术文化交流等。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时候,必须履行自己的应尽义务。 (4)中国各种宗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实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和自治、自养、自传的原则。这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宗教的一个显著特色。各爱国宗教团体和爱国宗教界人士要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挫败其推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同时,也要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团体和个人对中国宗教事务的干涉,不得在中国境内建立宗教组织或其他办事机构,建立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传教活动。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和坚持独立自主办教还必须要警惕和反对外来势力的渗透。要知道世界并不太平,国外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它们必然要利用各渠道,包括宗教的渠道对我实行渗透和干涉。这种渗透和反渗透,干涉和反干涉的斗争必将是复杂的、长期的,有时甚

浅析在现代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辩论稿

在当今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及场下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方一再表示,我方并不反对宗教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也无权限制他人的宗教信仰,人是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我们承认宗教条例中存在一些不错的启示,但他不是宗教的专属,它独立于宗教,归于人性。今天我方要陈述的是,宗教只是一个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载体渐渐出现弊端漏洞,溯其本源,人类就开始不再需要他,而在今天这个科技,知识,文化,法律都已逐渐成熟的现在而言,人们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通过我方一辩的陈述,我们了解到人们选择信仰宗教的多方面原因。然而宗教看似解决着现在人类困惑的科学问题,那么,实质上呢?人类不知道生命始终,宗教便给出天国一说,谬谈生命轮回;人类开发利用自然,宗教便制造末世之论,引发人心惶惶;人类放荡不羁,宗教便规定教规教义,禁锢人类以心理的枷锁。恳请对方辩友用心思考,问题真的解决了吗?这只是表面上粉饰太平。今天,我方站在理性科学客观的角度,且对宗教信仰这一绝对主观的思想论说一二。作为智慧型的人类,应探本溯源,直面人生,解决现实问题。归根结底,恐惧是宗教的基础――对神秘、失败、死亡的恐惧。那么,从宗教的起源上来讲,便是消极恶劣的。这样的宗教信仰,还是人之所需吗? 在现代社会中,宗教信仰麻痹人的心灵,禁锢人性的发展。不置可否,宗教信仰一直作为大多数人的精神支柱力。现代医学飞速发展,而对于拥有宗教信仰比如佛教人士,为了自己患绝症的亲人求神拜佛,请人作法喝符水一事我始终不理解,短暂的心灵麻痹于事无补,医学结果并不会因为喝了一道符水就有所改变。而作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人类应该做的是科学求医,与病人一起珍惜最后的时光,在亲人朋友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段路。史铁生曾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日子。”生老病死,世间常态。宗教其根本要旨都是靠神对人的拯救,是“他救”,而真正人的精神依靠的是自己,是“自救”。我们应当学会坚强。 宗教信仰在某些程度上已与科学发展相悖。达尔文进化论、细胞学说、生命基因等的相继问世…冲击了宗教的核心教义,主流的宗教思想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对日心学的封杀,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围攻等,人类因为宗教信仰抗拒科学真理。这都无疑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进步。科学引导我们求真,我们不必再四处去寻求幻想中的支持,不必再捏造并无其人的盟友,我们脚踏实地,凭自己的努力把世界建设成一个比教会构筑的今生与来世都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今天,当我们认识到宗教信仰已愈发脱离现代社会发展所需时,我们应该站起来,公平地正视这个世界――善的事实、恶的事实、美的、丑的,看清世界的真面目,不必畏惧。我们应坦率地正视世界,尽我们的能力去善用这个世界。假如这个世界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好,它毕竟还是可以渐渐好转。在现代社会,我们相信,凭我们的才智,我们所创造的未来,必定远胜于过去。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在现代社会更不需要宗教信仰。 谢谢!

宗教知识题

宗教知识试题 姓名学号导师签名 一、选择题 1. 我国实行( ) 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A. 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B. 宗教自由 C. 政教分离 2.现代邪教一般打着()、气功、传统文化等旗号招揽信众,对此,人们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A.宗教 B.政治 C.经济 D.旅游 3.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以下场所( )进行宗教活动。 A.寺庙 B、道观 C、教会 D、学校 4.邪教通常利用各种(),引诱信徒消极厌世,挑动他们对 现实和政府的不满情绪。 A.社会矛盾 B.家庭问题 C.人际关系问题 D.环境问题 5.邪教“教主”在群众面前神化自己,鼓吹自己是无所不能的“神”,号称拥有许多超自然的()。 A.神力和权力 B.能力和义务 C.功夫和力气 D.物质和能量 6.我国《宗教事务条例》规定,信教公民的集体宗教活动,一般应当在()举行。 A.经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内 B.商业场所 C.中小学内 D.公 开场所 7.上网时发现邪教宣传内容,正确的做法是()。 A.仔细阅读相关内容 B.向别人传播 C.不听、不看、不信、 不传 D.下载并保存 8.发现有人散发邪教宣传品,正确的做法是()。 A.立即制止,并在第一时间报警 B.接受宣传品 C.不管不问 D.阅读宣传品上的相关信息 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校学生参加宗教组织和教徒在宗教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的 宗教活动。 B、合法的宗教在校园内不得成立任何宗教组织。 C、合法的宗教在校园内不得举办任何宗教活动。 D、合法的宗教在校园内不得布道、传教和宣传有神论、散发宗 教传单和其他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宗教书刊。

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 个人认为宗教是起源于对“无中生有”这个问题的思考。而科学是起源于对“如何把存在的归为自己所用”这问题的思考。 宗教的信仰跟“天地”或者说“神”有直接关系,或是使自己获得“神”的赐予,如智慧、食物等等;或是使自己成为“天地”的一份子,使自己的行为都符合自然的规律。是对无中生有的坚持。 科学的信仰跟“存在的”“合理的”“可以被证明的”挂钩。科学的信仰是对存在的即可被证明,存在的即可被计算的坚持。 这些朴素的信仰会被加之以各种人为的规则,统治者会为了自己的统治而对宗教或科学做出自己的定义,如“天子”“神子”这类的名称的创造,还有“封建迷信”“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说法。 一提到信仰,人们凭习惯往往就会联想到宗教,在这种习惯性思维中,似乎只有信教的人才有所谓信仰。其实不然。信仰并非是宗教的专利品,在科学的范畴之内,同样有信仰的存在,只是其信仰具有不同于宗教信仰的特点罢了。 任何信仰都是一个体系,而大凡信仰体系都有两个子系统,即价值系统和知识系统。信仰的价值系统,即是信仰者围绕着一定的人生目标而展开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知识系统,则是指导信仰者进行人生实践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其人生目标的知识。科学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实质性的区别在于: 在宗教信仰体系中,其知识系统是外在于价值系统并且凌驾于价值系统之上的一种先验性的或超验性的知识体系,它是要求信仰者无条件地加以接受的东西,而不是有待信仰者在其人生实践中加以检验的东西,因而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知识体系,至于这个知识体系的真实性,则是由凌驾于信仰者之上的教主或由教主授权的神学权威来认定的,一经其认定,它就是不容信仰者怀疑的绝对真理,信仰者只须朝着由这个绝对真理为他设定和指引的人生目标不断向前迈进,至于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百科名片 宗教信仰自由的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由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由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简单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这就是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全面的、完整的政策。 目录 我国基本政策 法律法规 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解释 我国基本政策 法律法规 中国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解释 展开 我国基本政策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习题:我国的宗教政策含答案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 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确保藏区长期繁荣稳定 2015年3月25日至27日,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来到阿坝州,深入民族村寨、学校医院、基层社区,考察了解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①;俞正声还来到康玛尔寺,了解藏区寺庙规范化管理情况,看望宗教界人士,鼓励他们发扬藏传佛教护国利民的光荣传统,培养更多爱国爱教又具有较高宗教造诣的僧才②。他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宗教工作,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对藏传佛教的影响,维护宗教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③。 【思维导图】 【创新演练】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 A.遵循宗教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力量消灭宗教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 C.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D.把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 解析: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目标上来,D项正确。 答案:D 2.在我国,宗教是信教群众自办的事业,宗教团体成为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爱国宗教界人士自觉服务于国家大局,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为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这说明( )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B.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的本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党和国家应大力发展宗教事业 D.宗教可以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解析:A、B、C表述错误,不能说宗教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其本质也没发生变化,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并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 答案:D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4答案提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4 题目:1、如何正确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宗教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之一。 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权利体系,主要由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构成,在有些国家还包括传教自由。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历来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重要权利,但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应遵循三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的分离原则、独立办教原则。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中国不论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多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和睦相处。在多数群众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权利,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各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宗教信仰的作用

浅谈如今的宗教信仰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宗教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宗教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论述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们热衷于探讨的永恒而又古老的话题。宗教表达了人类最深层愿望和恐惧,对信仰者的生活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信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决定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对宗教的定义 “定义”,就字源来说,有“界说”或“界定”之意,是给某种事物规定范围、划定界限,使与其他事物分离,以便知道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就意义而言,是把一事一物所含的意义,用简单扼要,但是却完整的表达方式加以说明,使人其有正确的观念,而不致与其他事物混为一谈。 自古至今,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不

同的。比如: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的心智之梦。康德说,宗教是关于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道德律;是对我们的职责的认可,而这职责应被看作是神圣的戒律。柏拉图说,宗教是一种对待诸神的正确行为。马克思则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 反映。"在了解了诸多关于宗教概念的定义之后,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一种特殊信念的指导下,遵守着一定的生活规范,并在一定的制度下举行表达自身特殊信念的礼仪,来获得信靠感,且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群体的幸福生活和信仰环境,以磨练或塑造圆满高尚的人格为内在目的,从而使人对生命真谛及其价值有真切的认识和努力的追求。因为,他们相信现世生命结束之后,有一种超越的生命出现,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组织和严密纪律的特殊的 信仰团体。宗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相信神的存在这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根本特征。宗教是个体灵魂与超验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 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关于自然以及世界的解释, 这些解释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每一个体系中 都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宗教信仰,相比于政治信 仰,有一个人格化的神,宗教信仰的来源,就是人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