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审美: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它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动态性的特征。
4、自然美:
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变易性。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美的变易性。
自然美的种类: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5、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特征:1)具有强烈的社

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
ⅰ、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受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ⅱ、同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直接联系。
ⅲ、还有一些共性的社会美,不体现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带有全人类性质。
2)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于内容
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
作用:
①直接美化人的心灵,直接美化人的生活,直接美化人的环境,美化人和人类社会
②以心发现心,做生活的弄潮儿
③借助艺术作品,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
6、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美的形态。尽管它主要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并不相同。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某种朦胧的内容和意味。
形式美的特点:
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
6)具有普遍性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

7、优美:
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
亚理士多德----秩序匀称,整一性
奥古斯丁----各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
阿奎那----完整,和谐,鲜明
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特征:1)和谐
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幽雅等品格。
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
8、崇高:
与优美相对,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二者兼有的特别伟大、出众的现象。
特征:1)崇高的对象体现冲突、激荡的美。
2)表现形式上往往表现以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巨大、不规则、势不可挡等形式。
9、悲剧: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

,精神得以提升。其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然而,悲剧不说明对象本身的性质,只说明过程的性质。崇山峻岭可以是崇高的,但不可能是悲的。只有行为(人/艺术)才可能具有悲的性质
特征:1)一种崇高的美;
2)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应具有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必然性;
3)悲剧冲突中,有一方总代表着正义、进步、善的力量,提出的要求是合乎人性,追求的理想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一致;
4)悲剧人物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素质;
5)具有震颤感、畏惧感、超越感。
悲剧的分类
悲剧根植于社会的矛盾冲突,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悲剧的类型也不同。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正常的生活愿望受到摧残,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旧事物必然灭亡,但本身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合理性,所以它的灭亡旧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悯。例如,光绪皇帝及其变法维新。
10、喜剧: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也可称为喜、喜剧性或滑稽。它不同于作为戏剧形式之一的喜剧,而是泛指社会生活中和各种艺术中一切滑稽的因素,也就是一切荒谬背理、显得可笑的现象。
11、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12、审美心理距离说:
由瑞士美学家提出来的一种学说,他主张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地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他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求,使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这里的距离不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特指一种无功利的观赏态度。

简答题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

看?
美不是现成的,是生成的。
美是固定的,静止的。
优美、崇高的特征:
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
是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
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

其一,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为光滑、细腻、柔和、玲珑等品质,而崇高则表现为庞大、笨重、晦暗,甚至神秘等特色。
其二,在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上,优美事物内部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统一,而崇高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则相互龃龉冲突。
其三,在主体客体关系上,优美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亲近与和谐,而崇高则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和斗争。
其四,在主体的审美心理上,优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的快感,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带有痛苦的快感,带有压抑性。
其五,在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上,优美一直表现为静态的愉悦,而崇高则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转化过程,即由痛感向快感转化。

审美活动的性质:
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答:人的美是美的精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一切社会美的内容最终都要归结到人身上,人的美最能反映社会美的本质。因为所谓社会实践是人的实践,社会美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来实现的,人的美是由社会实践活动造就的。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第一,“主观说”,代表人为吕荧、高尔泰。他们主张美是主观的,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的结果。第二,“客观说”,代表人为蔡仪。他们主张美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第三,“主客观统一说”,代表人为朱光潜。他认为,美既不完全在主观,也不完全在客观,而

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第四,“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代表人为李泽厚。他认为,美既是客观的,也是社会的,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3、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途径有哪些?
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基本途径有四个:第一,经过典型化的手法,使生活丑转化为艺术典型形象。第二,通过讽刺、幽默等喜剧性的手法,对丑的事物直接加以否定、批判,使人们在审美中获得愉悦,发出笑声。第三,通过对比的方法,以丑衬美,使美与丑的矛盾更尖锐更突出。第四,经过审美形象化的处理,使丑的形象更生动。
4、宋代文人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曾引用这首《琴诗》来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请结合这首诗来分析一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并谈谈朱光潜美学理论的优缺点。
首先,朱光潜提出了“主客观统一学说”。他认为,美既不完全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在于主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正如《琴诗》所言,单靠琴弦,或者单靠手指,都无法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两者结合才有可能产生美妙的乐曲。在此基础上,他提了自己的“物甲物已说”。其次,在后来,朱光潜越来越多地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他的主客观统一说进行阐释和补充。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朱光潜美学理论的优点在于,他克服了美在主观说和美在客观说的机械片面性,在一个更加辩证更加全面的基础上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朱光潜美学理论的缺点在于:尽管他在学说中强调了美的客观性,但从理论逻辑上推理,他还是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强调了社会人的主观性的决定作用。此外,他还把人的意识与人的实践,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混淆了起来。这也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5、美学与生活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审美: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它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动态性的

特征。
4、自然美:
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变易性。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美的变易性。
自然美的种类: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5、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特征: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
ⅰ、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受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ⅱ、同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直接联系。
ⅲ、还有一些共性的社会美,不体现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带有全人类性质。
2)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于内容
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
作用:
①直接美化人的心灵,直接美化人的生活,直接美化人的环境,美化人和人类社会
②以心发现心,做生活的弄潮儿
③借助艺术作品,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
6、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

美的形态。尽管它主要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并不相同。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某种朦胧的内容和意味。
形式美的特点:
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
6)具有普遍性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

7、优美:
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
亚理士多德----秩序匀称,整一性
奥古斯丁----各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
阿奎那----完整,和谐,鲜明
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特征:1)和谐
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幽雅等品格。
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
8、崇高:
与优美相对,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二者兼有的特别伟大、出众的现象。
特征:1)崇高的对象体现冲突、激荡的美。
2)表现形式上往往表现以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巨大、不规则、势不可挡等形式。
9、悲剧: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其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然而,悲剧不说明对象本身的性质,只说明过程的性质。崇山峻岭可以是崇高的,但不可能是悲的。只有行为(人/艺术)才可能具有悲的性质
特征:1)一种崇高的美;
2)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应具有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必然性;
3)悲剧冲突中,有一方总代表着正义、进步、善的力量,提出的要求是合乎人性,追求的理想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一致;
4)悲剧人物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素质;
5)具有震颤感、畏惧感、超越感。
悲剧的分类
悲剧根

植于社会的矛盾冲突,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悲剧的类型也不同。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正常的生活愿望受到摧残,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旧事物必然灭亡,但本身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合理性,所以它的灭亡旧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悯。例如,光绪皇帝及其变法维新。
10、喜剧: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也可称为喜、喜剧性或滑稽。它不同于作为戏剧形式之一的喜剧,而是泛指社会生活中和各种艺术中一切滑稽的因素,也就是一切荒谬背理、显得可笑的现象。
11、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12、审美心理距离说:
由瑞士美学家提出来的一种学说,他主张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地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他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求,使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这里的距离不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特指一种无功利的观赏态度。

简答题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美不是现成的,是生成的。
美是固定的,静止的。
优美、崇高的特征:
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
是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

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
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

其一,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为光滑、细腻、柔和、玲珑等品质,而崇高则表现为庞大、笨重、晦暗,甚至神秘等特色。
其二,在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上,优美事物内部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统一,而崇高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则相互龃龉冲突。
其三,在主体客体关系上,优美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亲近与和谐,而崇高则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和斗争。
其四,在主体的审美心理上,优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的快感,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带有痛苦的快感,带有压抑性。
其五,在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上,优美一直表现为静态的愉悦,而崇高则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转化过程,即由痛感向快感转化。

审美活动的性质:
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答:人的美是美的精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一切社会美的内容最终都要归结到人身上,人的美最能反映社会美的本质。因为所谓社会实践是人的实践,社会美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来实现的,人的美是由社会实践活动造就的。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第一,“主观说”,代表人为吕荧、高尔泰。他们主张美是主观的,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的结果。第二,“客观说”,代表人为蔡仪。他们主张美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第三,“主客观统一说”,代表人为朱光潜。他认为,美既不完全在主观,也不完全在客观,而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第四,“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代表人为李泽厚。他认为,美既是客观的,也是社会的,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3、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途径有哪些?
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基本途径有四个:第一,经过典型化的手法,使生活丑转化为艺术典型形象。第二,通过讽刺、幽默等喜剧性的手法,对丑的事物直接加以否定、批判,使人们在审美中获得愉悦,发出笑声。第三,通过对比的方法,以丑衬美,使美与丑的矛盾更尖锐更突出。第四,经过审美形象化的处理,使丑的形象更生动。
4、宋代文人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国现代美学家

朱光潜曾引用这首《琴诗》来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请结合这首诗来分析一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并谈谈朱光潜美学理论的优缺点。
首先,朱光潜提出了“主客观统一学说”。他认为,美既不完全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在于主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正如《琴诗》所言,单靠琴弦,或者单靠手指,都无法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两者结合才有可能产生美妙的乐曲。在此基础上,他提了自己的“物甲物已说”。其次,在后来,朱光潜越来越多地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他的主客观统一说进行阐释和补充。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朱光潜美学理论的优点在于,他克服了美在主观说和美在客观说的机械片面性,在一个更加辩证更加全面的基础上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朱光潜美学理论的缺点在于:尽管他在学说中强调了美的客观性,但从理论逻辑上推理,他还是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强调了社会人的主观性的决定作用。此外,他还把人的意识与人的实践,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混淆了起来。这也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5、美学与生活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审美: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它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动态性的特征。
4、自然美:
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自然美

偏重于形式。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变易性。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美的变易性。
自然美的种类: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5、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特征: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
ⅰ、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受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ⅱ、同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直接联系。
ⅲ、还有一些共性的社会美,不体现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带有全人类性质。
2)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于内容
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
作用:
①直接美化人的心灵,直接美化人的生活,直接美化人的环境,美化人和人类社会
②以心发现心,做生活的弄潮儿
③借助艺术作品,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
6、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美的形态。尽管它主要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并不相同。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某种朦胧的内容和意味。
形式美的特点:
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
6)具有普遍性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

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

7、优美:
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
亚理士多德----秩序匀称,整一性
奥古斯丁----各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
阿奎那----完整,和谐,鲜明
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特征:1)和谐
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幽雅等品格。
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
8、崇高:
与优美相对,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二者兼有的特别伟大、出众的现象。
特征:1)崇高的对象体现冲突、激荡的美。
2)表现形式上往往表现以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巨大、不规则、势不可挡等形式。
9、悲剧: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其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然而,悲剧不说明对象本身的性质,只说明过程的性质。崇山峻岭可以是崇高的,但不可能是悲的。只有行为(人/艺术)才可能具有悲的性质
特征:1)一种崇高的美;
2)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应具有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必然性;
3)悲剧冲突中,有一方总代表着正义、进步、善的力量,提出的要求是合乎人性,追求的理想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一致;
4)悲剧人物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素质;
5)具有震颤感、畏惧感、超越感。
悲剧的分类
悲剧根植于社会的矛盾冲突,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悲剧的类型也不同。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正常的生活愿望受到摧残,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旧事物必然灭亡,但本身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合理性,所以它的灭亡旧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悯。例如,光绪皇帝及其变法维新。
10、喜剧: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也可称为喜、喜剧性或滑稽。它不同于作为戏剧形式之一的喜剧,而是泛指社会生活

中和各种艺术中一切滑稽的因素,也就是一切荒谬背理、显得可笑的现象。
11、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12、审美心理距离说:
由瑞士美学家提出来的一种学说,他主张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地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他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求,使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这里的距离不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特指一种无功利的观赏态度。

简答题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美不是现成的,是生成的。
美是固定的,静止的。
优美、崇高的特征:
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
是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
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

其一,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为光滑、细腻、柔和、玲珑等品质,而崇高则表现为庞大、笨重、晦暗,甚至神秘等特色。
其二,在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上,优美事物内部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统一,而崇高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则相互龃龉冲突。
其三,在主体客体关系上,优美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亲近与和谐,而崇高则表现为主客体的对

立和斗争。
其四,在主体的审美心理上,优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的快感,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带有痛苦的快感,带有压抑性。
其五,在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上,优美一直表现为静态的愉悦,而崇高则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转化过程,即由痛感向快感转化。

审美活动的性质:
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答:人的美是美的精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一切社会美的内容最终都要归结到人身上,人的美最能反映社会美的本质。因为所谓社会实践是人的实践,社会美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来实现的,人的美是由社会实践活动造就的。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第一,“主观说”,代表人为吕荧、高尔泰。他们主张美是主观的,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的结果。第二,“客观说”,代表人为蔡仪。他们主张美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第三,“主客观统一说”,代表人为朱光潜。他认为,美既不完全在主观,也不完全在客观,而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第四,“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代表人为李泽厚。他认为,美既是客观的,也是社会的,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3、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途径有哪些?
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基本途径有四个:第一,经过典型化的手法,使生活丑转化为艺术典型形象。第二,通过讽刺、幽默等喜剧性的手法,对丑的事物直接加以否定、批判,使人们在审美中获得愉悦,发出笑声。第三,通过对比的方法,以丑衬美,使美与丑的矛盾更尖锐更突出。第四,经过审美形象化的处理,使丑的形象更生动。
4、宋代文人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曾引用这首《琴诗》来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请结合这首诗来分析一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并谈谈朱光潜美学理论的优缺点。
首先,朱光潜提出了“主客观统一学说”。他认为,美既不完全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在于主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正如《琴诗》所言,单靠琴弦,或者单靠手指,都无法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两者结合才有可能产生美妙的乐曲。在此基础上,他提了自己的“物甲物已说”。其次,在后来,朱光潜越来越多地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他的主客观统一说进行阐释和补充。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朱光潜美学理论的优点在于,他克服了美在主观说和美在客观说的机械片

面性,在一个更加辩证更加全面的基础上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朱光潜美学理论的缺点在于:尽管他在学说中强调了美的客观性,但从理论逻辑上推理,他还是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强调了社会人的主观性的决定作用。此外,他还把人的意识与人的实践,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混淆了起来。这也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5、美学与生活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审美: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它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动态性的特征。
4、自然美:
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变易性。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美的变易性。
自然美的种类: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5、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特征: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
ⅰ、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受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ⅱ、同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直接联系。
ⅲ、还有一些共性的社会美,不体现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带有全人类性质。
2)社会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侧重于内容
3)社会美具有实在性、明确性和稳定性
作用:
①直接美化人的心灵,直接美化人的生活,直接美化人的环境,美化人和人类社会
②以心发现心,做生活的弄潮儿
③借助艺术作品,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
6、形式美:
形式美是一种重要的特殊的美的形态。尽管它主要是由美的外在形式演变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并不相同。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某种朦胧的内容和意味。
形式美的特点:
1)具有装饰性
2)具有抽象性
3)具有象征性
4)具有独立性
5)具有时代性
6)具有普遍性
形式美尽管大部分是由美的形式转化而来的,但它与美的形式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形式美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美的形态;而后者仅仅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形式美有着某种内容,是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某种意味,而美的形式虽然指向某种内容,但它本身并不包含美的内容在内。再次,形式美是单就形式本身来看的,而美的形式是必须结合美的对象的内容来看的。

7、优美:
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
亚理士多德----秩序匀称,整一性
奥古斯丁----各部分之间的适当比例,再加上一种悦目的颜色
阿奎那----完整,和谐,鲜明
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特征:1)和谐
2)在形式上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绚丽、清新、秀丽、幽雅等品格。
3)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具有静态、柔性的美,没有冲突、矛盾。
8、崇高:
与优美相对,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二者兼有的特别伟大、出众的现象。
特征:1)崇高的对象体现冲突、激荡的美。
2)表现形

式上往往表现以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巨大、不规则、势不可挡等形式。
9、悲剧:
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被称为"悲剧"或"悲",主要指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在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的同时,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房屋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其实质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则是正义的精神取得了胜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然而,悲剧不说明对象本身的性质,只说明过程的性质。崇山峻岭可以是崇高的,但不可能是悲的。只有行为(人/艺术)才可能具有悲的性质
特征:1)一种崇高的美;
2)所表现的矛盾冲突应具有一定条件下的社会必然性;
3)悲剧冲突中,有一方总代表着正义、进步、善的力量,提出的要求是合乎人性,追求的理想与社会前进的方向一致;
4)悲剧人物的性格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正面素质;
5)具有震颤感、畏惧感、超越感。
悲剧的分类
悲剧根植于社会的矛盾冲突,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悲剧的类型也不同。悲剧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的悲剧是英雄人物的悲剧。例如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笔下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第二种类型的悲剧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只是正常的生活愿望受到摧残,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旧事物的悲剧。旧事物必然灭亡,但本身它的存在在一定程度还没有完全丧失历史合理性,所以它的灭亡旧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悯。例如,光绪皇帝及其变法维新。
10、喜剧:
作为美学范畴的喜剧,也可称为喜、喜剧性或滑稽。它不同于作为戏剧形式之一的喜剧,而是泛指社会生活中和各种艺术中一切滑稽的因素,也就是一切荒谬背理、显得可笑的现象。
11、美育:
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的重要途径。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12、审美心理

距离说:
由瑞士美学家提出来的一种学说,他主张审美应该采取一种自觉地观赏态度,主客体之间要保持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他认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距离要求,使审美活动的显著特征,这里的距离不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物理距离,而是特指一种无功利的观赏态度。

简答题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美不是现成的,是生成的。
美是固定的,静止的。
优美、崇高的特征:
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有点疏远。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起我们振作起来。
是优美的对象使人感到愉快,这种感觉是单纯的,始终如一的;崇高的对象使人有痛感的愉快,这种感觉是复杂和变化的。观察崇高的对象,“第一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见出自己地渺小,第二步因物的伟大而有意无意地幻觉到自己的伟大。”比如我们在看巍峨的山或浩荡的海时,第一眼看我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住了,但很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的心灵仿佛完全为山海的印象占领住,于是仿佛自觉也有一种巍峨浩荡的气概了”。
优美的事物偏于静,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

其一,在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为光滑、细腻、柔和、玲珑等品质,而崇高则表现为庞大、笨重、晦暗,甚至神秘等特色。
其二,在审美对象的内部结构上,优美事物内部的各部分相互协调统一,而崇高事物内部的各部分则相互龃龉冲突。
其三,在主体客体关系上,优美表现为主客体的相互亲近与和谐,而崇高则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和斗争。
其四,在主体的审美心理上,优美给人的是一种单纯的愉悦的快感,而崇高给人的则是一种带有痛苦的快感,带有压抑性。
其五,在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上,优美一直表现为静态的愉悦,而崇高则表现为一种动态的转化过程,即由痛感向快感转化。

审美活动的性质:
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答:人的美是美的精华,是社会美的集中体现。一切社会美的内容最终都要归结到人身上,人的美最能反映社会美的本质。因为所谓社会实践是人的实践,社会美是通过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来实现的,人的美是由社会实践活动造就的。
2、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有哪些主要观点?其优缺点各是

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一问题?
第一,“主观说”,代表人为吕荧、高尔泰。他们主张美是主观的,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精神活动的结果。第二,“客观说”,代表人为蔡仪。他们主张美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第三,“主客观统一说”,代表人为朱光潜。他认为,美既不完全在主观,也不完全在客观,而在于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第四,“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代表人为李泽厚。他认为,美既是客观的,也是社会的,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的属性。
3、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途径有哪些?
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基本途径有四个:第一,经过典型化的手法,使生活丑转化为艺术典型形象。第二,通过讽刺、幽默等喜剧性的手法,对丑的事物直接加以否定、批判,使人们在审美中获得愉悦,发出笑声。第三,通过对比的方法,以丑衬美,使美与丑的矛盾更尖锐更突出。第四,经过审美形象化的处理,使丑的形象更生动。
4、宋代文人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我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曾引用这首《琴诗》来表明自己的美学观点,请结合这首诗来分析一下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并谈谈朱光潜美学理论的优缺点。
首先,朱光潜提出了“主客观统一学说”。他认为,美既不完全在于客观,也不完全在于主观,而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正如《琴诗》所言,单靠琴弦,或者单靠手指,都无法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只有两者结合才有可能产生美妙的乐曲。在此基础上,他提了自己的“物甲物已说”。其次,在后来,朱光潜越来越多地从生产劳动实践的观点出发对他的主客观统一说进行阐释和补充。他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朱光潜美学理论的优点在于,他克服了美在主观说和美在客观说的机械片面性,在一个更加辩证更加全面的基础上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概括。朱光潜美学理论的缺点在于:尽管他在学说中强调了美的客观性,但从理论逻辑上推理,他还是否定了美的客观性,强调了社会人的主观性的决定作用。此外,他还把人的意识与人的实践,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混淆了起来。这也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5、美学与生活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

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3、审美:
审美就是对美的欣赏,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自由观照的一种精神性活动,是发生在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充满愉悦性的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动态心理过程。它具有精神性、自由性、动态性的特征。
4、自然美:
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
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具体来说,自然美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构成自然美的先决条件是自然事物本身的质料、色彩、形状等自然特征。没有这些自然属性,也就没有自然美。
自然美偏重于形式。一般来说,美的事物总是体现为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但不同的美侧重的方面有不同。自然美主要表现在形式方面。自然美的内容往往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而自然美的形式却是具体的、直接引发美感的,因此形式在自然美中占据突出和显要的地位。
第三,自然美具有联想性。自然物之所以给人美感,往往与人们由此产生的联想有关,而且联想越丰富,越奇妙,这种美感就越浓烈。
第四,自然美具有变易性。自然美的变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变化不居的特点。许多自然物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对自然物的观赏角度也是可以变化的,这就产生了自然美的变易性。
自然美的种类:自然美的现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一类是未经劳动改造的自然景物。
5、社会美
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特征:1)具有强烈的社会性,一般显示出时代、民族、阶级的特征
ⅰ、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受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都是一种社会现象。
ⅱ、同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一定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直接联系。
ⅲ、还有一些共性的社会美,不体现时代、民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