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治疗儿童摩擦性苔藓样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治疗儿童摩擦性苔藓样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治疗儿童摩擦性苔藓样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治疗儿童摩擦性苔藓样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治疗儿童摩擦性苔藓样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摩擦性苔藓样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开放、无对照的方法,挑选门诊32例患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口服治疗。结果:32例摩擦性苔藓样疹患儿,经过治疗3天、7天后,有效率分别为75.00%,96.87%。结论:复方甘草酸苷片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作用稳定、持久。可放心用于治疗儿童摩擦性苔藓样疹。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片;摩擦性苔藓样疹;儿童

摩擦性苔藓样疹是一种春、夏、秋季幼儿的常见多发性皮肤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呈慢性经过,用传统的抗组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且易复发,反弹。笔者于2010年3月——20011年10月,在我中心皮肤科门诊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摩擦性苔藓样疹32例,收到显著效果,现将临床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临床观察摩擦性苔藓样疹患儿32例,均来自我中心皮肤科门诊,年龄2——9岁,平均年龄5.5岁,男17例、女13例,病程最短5天、最长15天,平均10天。

1.2治疗方法:将32例摩擦性苔藓样疹患儿采用随机、开放、无对照的方法,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深圳健安制药有限公司)口服:1片/次,每日3次,连服7天。治疗开始后分别观察第3天,第7天的治疗效果。

1.3病例入选标准:(1)疹断符合合摩擦性苔藓样疹[1];(2)患儿病程在一周以上;(3)患儿在患病期间未接受过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类药物治疗;(4)无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病史;(5)排除肝、肾、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

1.4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皮疹、瘙痒完全消失;显效为皮疹消退70%,瘙痒基本缓解;有效为皮疹消退50%以上,瘙痒有所减轻;弱效为皮疹消退﹤50%,瘙痒减轻不明显;痊愈加显效的百分数为有效率。

2结果

2.1治疗效果:32例均服药7天,分别在服药后第3天和第7天进行观察。其疗效情况见下表:

32例摩擦性苔藓样疹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的疗效观察[例(100%)]

2.2不良反应:治疗第3天后多数患儿局部丘疹有所减少,仅夜间遇热瘙痒,治疗第7天后,绝大多数患儿丘疹基本消退几乎无新皮疹,仅有一例仍有皮疹,瘙痒未减。总体来看,疗效十分显著。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如何区分儿童湿疹与儿童特应性皮炎

如何区分儿童特应性皮炎与儿童湿疹 在皮肤病高发的春季,即便家长用心呵护宝宝,还是有不少孩子不慎患儿童特应性皮炎或儿童湿疹。而不少家长对“如何区分儿童特应性皮炎和儿童湿疹”会感到非常闹心,皮肤性病科专家解析儿童特应性皮炎与儿童湿疹的区别,以便家长们及时发现孩子的病情,正确治疗。相关详情如下: 什么是儿童湿疹? 儿童湿疹在皮肤科是非常常见的疾病,它没有非常严格的定义,一般来讲儿童湿疹是非感染性炎症的皮肤病。儿童湿疹病发的主要原因是对食物、吸入物或接触物过敏所致,患有儿童湿疹的孩子起初皮肤发红、出现皮疹、继之皮肤发糙、脱屑,抚摩孩子的皮肤如同触摸在砂纸上一样。 什么是儿童特应性皮炎? 针对儿童特应性皮炎,朱学骏大夫表示,儿童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过敏性皮炎、内源性湿疹等,主要表现是剧烈瘙痒、皮肤干燥、皮疹,并且反复发作,是湿疹中最难治疗的一种。由于剧烈瘙痒使得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难以入睡,导致睡眠减少、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影响了孩子和家长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儿童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往往和遗传过敏有关,因此患特应性皮炎的孩子,同时会有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的症状。 如何区分儿童特应性皮炎与儿童湿疹? 到底家长们要如何区分儿童特应性皮炎和儿童湿疹呢?专家强调,儿童特应性皮炎与儿童湿疹最大的区别就是,儿童特应性皮炎是有遗传倾向的湿疹,如果父母一方有过敏性病史(食物过敏、过敏性皮炎、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孩子有60%的机会成为特应性皮炎患者;如果父母双方都得过特应性皮炎,孩子患病的机会增加至80%。而且特应性反复发作,症状比普通湿疹严重。通常可根据以下情况做判断区分:1.查看是否自婴幼儿期开始发病,且呈慢性反复发作;2.皮损区是否先是发生在头、面部,随后向躯干四肢蔓延,身体、四肢尤其是关节部位,严重时有红肿、渗出,头皮有时还会结痂;3.病发时是否瘙痒难耐,皮肤干燥,常因大量抓痕继发感染,进而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4.患儿是否常伴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与感冒无关的打喷嚏,流涕及鼻痒)或家属中有哮喘或过敏性鼻炎。 若孩子的症状多条符合上述表现,便可以初步判断为儿童特应性皮炎。为了帮助孩子甩掉儿童特应性皮炎,朱学骏大夫建议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宝宝的肌肤护理工作: 1、远离过敏源,避免一切可能的刺激,孩子的卧室环境应保持清洁干净、通风透气,避免过度使用空调。家中不养宠物、不用地毯、不养花。孩子的贴身衣物选择穿棉的。 2、做好孩子皮肤清洁和保湿工作。孩子皮肤娇嫩,润肤保湿有保护皮肤屏障功能的作用。洗澡不宜过频繁,两天一次即可,用32-34度温水洗澡,水温过高会破坏皮肤表面的保护油脂,加剧皮肤干燥;洗澡时间控制在5-10分钟,避免使用肥皂,减少泡泡浴,洗澡时不要揉搓皮肤;出浴后用毛巾轻拍皮肤,不用力擦皮肤,出浴3分钟内,在皮肤半干半湿的状态下涂上润肤剂,以保持皮肤的水润状态。 3、饮食合理。家长注意观察孩子吃新食物后的反应,避免食入可导致过敏的食物。母乳喂养的妈妈要禁烟酒,忌咖啡、浓茶,注意营养均衡,保持一定饮水量,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糙米,少吃煎炸食品、虾蟹等海鲜类食物和刺激性较大的食物。 4、正确使用外用药膏护理。若孩子患儿童特应性皮炎,家长可选用非激素类药膏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患儿若长期用激素类药物容易引起局部皮肤的萎缩、色素改变和毛细血管扩张造成的皮肤潮红等不良反应,特别是宝宝娇嫩的头面部,一定要慎用激素类药膏,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密切观察皮损变化,万不可随意滥用。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四弯风病(特应性皮炎)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8-94)。 (1)皮损特点为干燥、粗糙、肥厚苔藓化,可有急性或亚急性皮炎样发作。自觉瘙痒。 (2)皮损好发于肘膝关节屈侧,亦可见于小腿伸侧及面颈、口周围等部位。 (3)可有婴幼儿湿疮的病史,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4)具有遗传过敏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喘、瘾疹等病史。 (5)可有血清IgE增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2.西医诊断:参照Williams诊断标准(英国特应性皮炎协作组于1994年制定发表)。具备必要条件,同时至少满足3个辅助条件: 必备条件:瘙痒。 辅助条件: (1)屈侧皮肤受累史,包括肘窝、腘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 (2)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 (3)全身皮肤干燥史; (4)可见的屈侧皮炎(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 (5)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3.分期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制定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三个阶段。 (1)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 (2)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 (3)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皮肤科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顽湿聚结病(结节性痒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皮损呈半球形隆起,触之坚实,散在孤立,色暗红或灰褐,阵作剧痒。 (2)常发生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伸侧为多见。 (3)多见于成年妇女,病程缓慢。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1)好发于成年女性。皮损好发于四肢伸侧,尤以小腿胫前为多见,其次为手足背部,亦可见于背、腰围及臀部。 (2)初期为水肿性淡红色或红色丘疹,逐渐形成黄豆至蚕豆大小半球状坚实结节,表面粗糙、角化明显,部分呈疣状增生,触之有坚实感。常伴剥脱、结痂及苔藓样改变。皮疹孤立散在,一般不相互融合。 (3)自觉剧痒,呈阵发性,以夜间及精神紧张时为甚。 (4)病程慢性,可迁延多年不愈。 (二)证候诊断 1.湿热风毒证:皮疹呈半球形隆起,色红或灰褐,散在孤立,触之坚实,剧痒时作。伴心烦口渴,小便黄,大便不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2.血瘀风燥证:结节坚硬,表面粗糙,色紫红或紫褐,皮肤肥厚,干燥,阵发性瘙痒。舌紫暗,苔薄,脉涩。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湿热风毒证 治法:清热除湿,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 ①全虫方加减。全蝎、皂角刺、猪牙皂角、白蒺藜、生槐花、威灵仙、白鲜皮、苦参、黄柏等。 ②乌蛇祛风汤加减。乌梢蛇、黄芩、黄连、银花、连翘、白芷、羌活、荆芥、防风等。 中成药:二妙丸、四妙丸等。

2.血瘀风燥证 治法:养血活血,祛风止痒。 推荐方药:乌蛇荣皮汤加减。生地、当归、桂枝、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皮、紫草、白蒺藜、白鲜皮、乌梢蛇、甘草等。 中成药:大黄蜇虫丸、乌蛇止痒丸等。 (二)外治法 1.外用中药药膏:可选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类中药调成软膏、硬膏外擦或贴敷;外用蜈黛软膏、消炎癣湿药膏等,每日2~3次。 2.中药药浴:选取川椒、黄柏、蛇床子、百部、川芎、丹参、苍术、枯矾等中药水煎外洗患处,每日1次。 3.穴位贴敷:选止痒安神中药(石菖蒲、朱砂、茯神等)调成药膏贴敷于神阙穴,每日1次。 4.中药熏蒸:可选用全自动中药熏蒸治疗仪,选用祛风止痒类中药(当归、白芍、白鲜皮、五倍子、百部、地肤子、鹤虱等)煎液熏蒸,每次20分钟,每日1次。 5.针灸治疗 ①体针法:取阿是穴配合循经取穴,按辨证行相应针法,留针20~25分钟,每日1次。 ②针刺拔罐:病变局部常规消毒,梅花针叩刺至局部微微出血,留罐5~7分钟,隔日1次。 ③火针疗法:常规消毒结节,火针点刺,每个结节点刺2~3次,隔天1次。 ④耳穴治疗:耳穴贴压王不留行,取穴:相应部位、耳尖、神门、肾上腺、三焦等穴,每日按压3~4次,每次1分钟左右,3天更换王不留行1次。 (三)其他疗法:可采用中频治疗仪等设备行生物反馈治疗。 (四)护理调摄 纠正胃肠功能紊乱,防止虫咬;消除感染因素,改善营养及卫生状况;禁止搔抓和刺激。保持心情愉快,清淡饮食。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照《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 001.8-94)评定疗效,具体如下:按尼莫地平法计算,以皮疹消退率作为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以瘙痒程度评分下降率作为症状判定标准。 皮疹消退率=(治疗前皮损严重程度总评分-治疗后皮损严重程度总评分)/治疗前皮损严重程度总评分。

传染病学题库

总论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是,除外:( e ) A.有特异病原体 B.有传染性 C.有感染后免疫 D.有流行病学特征 E.有感染中毒症状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b 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病原携带状态E.潜伏性感染 3、可用普通显微镜检查涂片来确定病原体而确诊的疾病是,除外: e A.血液涂片检查微丝蚴B.骨髓涂片检查疟原虫C.皮肤淤斑涂片检查脑膜炎球菌 D.肝脏脓液涂片检查阿米巴原虫E.粪便涂片检查痢疾杆菌 4、下列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依次为:( e ) A.猩红热、天花、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B.猩红热、风疹、水痘、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C.天花、水痘、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D.水痘、天花、猩红热、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E.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5、须按甲类传染病处治的是:d A.艾滋病、肺炭疽B.艾滋病、传染性非典C.艾滋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E.炭疽、传染性非典 6、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e ) A.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E.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7、在我国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 e ) A.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B.艾滋病 C.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D.狂犬病 E.鼠疫 8、提高人群免疫力起关键作用的是:( c) A.改善营养 B.锻炼身体 C.预防接种 D.防止感染 E.预防服药9、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 c ) A.隔离期 B.传染期 C.最长潜伏期 D.最短潜伏期 E.平均潜伏期 10、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城镇应于发现后:( a ) A.2小时内 B.6小时内 C.10小时内 D.12小时内 E.24小时内 11、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表现是: b A.机会性感染B.潜伏性感染C.隐性感染D.显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 12、在感染过程中,血液中最先出现的是:( a) A. 特异性IgM抗体 B.特异性IgG抗体 C.特异性IgA抗体 D. 特异性IgD抗体 E.特异性IgE抗体 13、感染过程的表现中最易识别的是:( c ) A.病原体被清除 B.隐性感染 C.显性感染 D.病原携带状态 E.潜伏性感染 14、关于隐性感染,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 c ) A.无或仅有轻微组织损伤 B.无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 C.不能通过免疫学检查发现 D.有的可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 E.有的传染病几乎无隐性感染 15、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现,此种情况是:(b ) A.隐性感染 B.显性感染 C.重复感染 D.潜伏性感染 E.机会性感染 16、主要通过性传播的传染病是: ( c ) A.乙型肝炎 B.丙型肝炎 C.艾滋病 D.结核病 E.疟疾 17、甲类传染病的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间,在农村不应超过:( a ) A.6小时 B.8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E.24小时 18、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决于:( e) A.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19、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包括以下方面,但除外:d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 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 一、流行病学 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2012

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AD 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8],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此外,AD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AD发生率为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9]。目前已发现32个与AD相关的易感区域[1],候选易感基因包括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基因[如中间丝聚合蛋白(FLG)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5型(SPINK5)基因等]以及与免疫机制相关的基因如编码高亲力IgE受体α链的FCER1A基因、Toll样受

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

中医治疗结节性痒疹 *导读: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其发病原因一般为蚊虫叮咬,也有患者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和遗传因素引起结节性痒疹。西医一般通过服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治疗本病,有时会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中医认为结节性痒疹是由于风邪引起的,而风邪又是由血热引起的。当患者受到风邪影响,致使体内阳热过盛,就会引起血热,从而风热不能外泄,皮肤就会出现结节和瘙痒的症状。…… 结节性痒疹是一种慢性皮肤炎症。其发病原因一般为蚊虫叮咬,也有患者是由于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和遗传因素引起结节性痒疹。西医一般通过服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等治疗本病,有时会有治标不治本的现象。中医认为结节性痒疹是由于风邪引起的,而风邪又是由血热引起的。当患者受到风邪影响,致使体内阳热过盛,就会引起血热,从而风热不能外泄,皮肤就会出现结节和瘙痒的症状。 中医主张以凉血解毒和祛风的方法治疗此病,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采取内服清热解毒,祛风祛湿,内外结合,清除体内的湿热和毒性,阻断病源,以根治此病。 (1)蜀羊泉30g,夜交藤30g,徐长卿15g,皂角刺9g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外治法:用大枫子30g,牡丹皮30g,白鲜皮30g,荆芥30g.苦参30g,紫草30g,大黄30g,煎水外

洗。此外用药方有清热解毒和活血的作用。 (2)全虫方加减。对难以康复的顽固患者宜活血化瘀,加红花、丹参,气虚的患者加黄芪入药。也可选用四物消风散,除湿胃苓汤加减。 (3)石膏30克,水牛角丝20克,僵蚕10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虫退10克,防风10克丹参20克,茜草15克,苦参20克,甘草10克,车前草15克,大黄6克,煎水服用。 (4)中成药治疗:可选用秦艽丸,除湿丸服用。 (5)外擦疗法:可用雄黄解毒散30克加百部酒100毫升擦于患处。 (6)内服蜂蜜、蜂胶、蜂王浆等,每日1-3次,饭前空腹冲服,可起辅助治疗的作用。 (7)黑故子15克,鸦胆子、黄连各9克,冰片,雄黄各6克,轻粉3克,75%乙醇100毫升。将前6味(鸦胆子去壳用核仁)捣碎,置容器中;加入75%乙醇,密封浸泡7天后即可取用。用时涂于患处,每日数次即可。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发表时间:2017-09-20T14:35:45.32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1期作者:赵金柳肖文[导读]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皮肤疾病,遗传、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均可能诱发该病。 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 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皮肤疾病,遗传、感染、皮肤功能障碍等均可能诱发该病。近些年,该病发病率有所上升,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因此,临床医师十分关注该病诊治方法的研究。关键词:特应性皮炎;治疗现状;进展 近几年,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特应性皮炎治疗药物与方法有所进展。在此,笔者将采用综述的形式,分析特应性皮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现进行如下综述: 1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 1.1他克莫司 他克莫司,紧密结合亲免素(特异胞质蛋白),可实现对多种细胞活化的抑制,例如,树突状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以及T淋巴细胞等,达到治疗AD的目的。目前,他克莫司,以霜剂为主,浓度分别有0.1%与0.03%。经临床实践,两种浓度的他克莫司,在治疗成人与儿童AD方面,均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予以外用时,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以局部灼烧感为主要表现[1]。 1.2吡美莫司 吡美莫司,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较强,通过结合细胞内亲免素与FK结合蛋白-12(FKBP-12),形成复合体,进而对钙调神经磷酸酶产生作用,实现对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经临床实践,每日,外用0.1%吡美莫司,连续治疗3周后,AD缓解指数高达71.9%,而基质对照组仅仅下降10.3%。相较于他克莫司,吡美莫司,具有更强的亲脂性,外用后,可选择性分布于皮肤各个部位,不易出现不良反应。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治疗AD,不会诱发皮肤萎缩、感染等不良反应,可长期用于治疗皮损AD患者,且复发率低。 2糖皮质激素 针对AD患者,需以年龄、发病部位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糖皮质激素药物。例如,幼儿,宜选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1%氢化可的松,大龄儿童,可短期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面部及皮肤褶皱部位,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增加吸收,因此,面部及生殖器部位,需选择弱效或中效药物,其他部位,可适当选择中强效果的糖皮质激素。对于伴有皮损的AD患者,宜选择糖皮质激素软膏。 至今,临床上,对于外用糖皮质激素最佳浓度与使用时间、频次等并未统一。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每日,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得多于2次。据相关报道显示,每日外用2次与外用1次的疗效,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糖皮质激素,可能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因此,对于儿童,需间断使用糖皮质激素[2]。 3紫外线疗法 临床研究证实,紫外线治疗AD,可取得一定疗效,不仅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而且可减少药物用量。Jekler等学者,经实践研究,相较于宽谱紫外线,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疗效更显著。Krutmann等学者,采用高剂量UVA1(340-400mm)治疗AD,结果显示,与外用糖皮质激素相比,高剂量UVA1治疗效果更显著。Reynolds等学者,经实践分析,提出UVA与宽谱UVB治疗AD,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 4抗生素 针对AD患者,皮损表面,常常伴随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若感染严重,大大增加治疗难度。在此情况下,可适当考虑抗生素治疗。敏感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可选择红霉素、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若表现为大环内酯类耐药菌株,可选择第1代头孢菌素、苯唑西林等。对比正常人,AD患者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尤其是皮损位于头部及颈部的患者。据相关研究表明,抗真菌制剂,具有控制AD患者病情的作用,抗真菌药系统应用甚至可治愈AD,且不易复发。Takechi提出在口服1周100mg/d伊曲康唑的基础上,再以200mg/周为标准,持续口服11周,治疗AD,疗效显著[4]。 5保湿剂 目前,关于保湿剂治疗AD的疗效,缺乏直接证据,但保湿剂具有抑制皮肤水分挥发的作用,可缓解AD患者皮肤干燥症状,被广泛用于治疗AD。据相关研究显示,AD患者,给予保湿剂治疗,可减少使用糖皮质激素,且可强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一般情况下,每日,需外用2次及其以上保湿剂,若需全身使用,儿童需控制剂量在250g左右,成人至少达到500g。 6去除启动因子 据相关报道显示,关于AD的发病机制,产花粉植物变应原、食物变应原以及自身抗原等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若可准确掌握导致AD的变应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叮嘱患者避免,可改善患者病情,且复发率低。目前,排除可疑变应原的主要方法有点刺试验、IgE检测阴性。 7其他外用制剂 煤焦油,主要作用在于抗炎,可缓解瘙痒症状。据相关研究显示,对于中重度AD,煤焦油与1%氢化可的松的疗效,基本一致,同时,煤焦油还可用于慢性皮损治疗,但治疗期间,患者易出现不良反应,例如,光敏感、毛囊炎等。色甘酸盐,亦可用于治疗AD,但缺乏临床研究。除此之外,维生素B12、甘草凝胶等也可用于治疗AD。 8小结 特异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3个时期,即婴儿期、儿童期、青年及成人期。婴儿期,皮疹包括干燥型与渗出型,儿童期,皮损分为湿疹型与痒疹型,青年及成人期,皮损与儿童期基本一致。关于特异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其可能与遗传易感性、食物过敏原刺激以及自身抗原等存在一定联系。近几年,在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特异性皮炎发病率呈升高趋势,因此,临床医师十分重视该病的诊治。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指南(2017年)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 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发病机制 1、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AD 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AD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此外,AD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AD发生率为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 2、免疫学机制: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存在障碍,金黄色葡萄球菌、病毒、尘螨等抗原可经皮肤进入机体,导致AD急性炎症反应。失衡的免疫状态加剧皮肤炎症,诱发搔抓行为,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促使AD不断进展。 3、皮肤屏障功能: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通常表现为皮肤pH上升,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水含量下降以及皮脂含量降低。 4、病因和加重诱发因素:(1)免疫 - 变应性因素:①吸入变应原:如尘螨、动物皮屑、花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尘螨。②食物变应原:食物过敏可能是婴儿期AD的诱因之一,但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则大多会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减轻。 ③接触性变应原:合成纤维、毛织品、洗涤剂、自来水、汗液、日光等均可加重AD,诱发炎症急性发作。④感染是重要的诱发因素。(2)非免疫性因素:情绪因素如压力、焦虑(儿童期晚期和青少年期)等往往能加重病情。临床分期根据年龄将AD分为:婴儿期(0 ~ 2岁)、儿童期(2 ~ 12岁)和青少年及成人期(≥ 12岁)。 临床表现 典型临床表现:①皮疹分布,婴儿期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儿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至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②瘙痒和干皮症,几乎是所有AD患者的共同临床特征;③抓痕、炎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和脱屑)、苔藓样变,是最主要的皮疹类型,且往往共存。2、不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躯干的毛囊性隆起、眼睑湿

执业医师传染病题库

住院医师规范化传染病学题库功能下降时,才引起疾病。此种 第一章总论 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预防和治疗原则。熟悉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过程的表现与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与影响因素。了解“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概念的异同,传染病的现况及其危害,传染病学的发展趋势,学习传染病学的目的。 一、选择题 A1型题 1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主要取 决于: A. 机体的保护性免疫 B病原体的侵入途径与特异性定位 C病原体的毒力与数量 D机体的天然屏障作用 E、病原体的致病力与机体的免疫机能 2.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在机体的某些部位,机体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部化,但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待机体免疫 表现是: A. 机会性感染 B. 潜伏性感染 C. 隐性感染 D. 显性感染 E. 病原携带状态 3.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 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与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此种情况属于: A. 病原体被清除 B. 隐性感染 C. 显性感染 D. 病原携带状态 E. 潜伏性感染 4. 病原体侵入从体后,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同时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与临床表

现,此种情况是: A. 隐性感染 B. 显性感染 C. 重复感染 D. 潜伏性感染 E. 机会性感染 5. 用于某些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的免疫学检查,主要是测定血清中的: A. IgG B. IgA C. IgM D. IgD E. IgE 6.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是: A. 患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B. 周围性、地区性、季节性 C. 散发、流行、暴发流行 D.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 熟悉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 A. 协助诊断 B. 确定检疫期 C. 追踪传染来源 D. 预测流行趋势 E. 有助于院内感染的鉴别 8. 传染病检疫期限的确定是依据该病的: A. 隔离期 B. 传染期 C. 最长潜伏期 D. 最短潜伏期 E. 平均潜伏期 9. 可作为传染病检疫与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的是: A. 传染期 B. 隔离期 C. 潜伏期 D. 前驱期 E. 免疫期 10.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通常

结节性痒疹谁有治疗的好方法有哪些

结节性痒疹谁有治疗的好方法有哪些结节性痒疹谁有治疗的好方法是每一个患者都十分希望可 以了解的,结节性痒疹是是现在常见的一种皮肤病,这种皮肤病是相当的顽固,治疗病不是十分的容易,特别是会让患者身体上承受很大的痛苦,皮肤极其瘙痒,到底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吧。 随着中医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用中药来治疗,结节性痒疹是一种十分顽固的皮肤病,最好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目前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中,中药越来越受关注,中医专家们认为此病主要是因为风邪引起,所以采用清热解毒治疗,兼以祛风,下面我们听听皮肤病专家们的具体解释。 痒疹是一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的总称,一般在患者的四肢伸侧等部位比较常见,局部皮损处有剧烈瘙痒,目前西医没有很理想的痒疹的治疗方法,最治好的痒疹的治疗方法是寻找和消除致病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防止虫咬,要注意改善饮食状态,纠正胃肠道的功能紊乱,消除体内感染病灶,积极治疗体内疾病,注意改善营养及卫生状态。 针对患者不同过敏源,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内服清热解毒、

祛风除湿、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中药,辅之中药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清除体内湿、热、火、炎、毒,阻断病源,疗效显着,作用持久。 专家研制治疗结节性痒疹的特色中药组方,治结节性痒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熄风、调整免疫、活血养血、散风化瘀、解毒固表、退疹止痒等功效,以补气调血、活血化淤、疏经活络、健脾强肝及增强免疫力等中药物为基础,扶正固本、活血祛邪、通经除湿、使正气足、病邪去、气血畅达、致使皮肤出现增厚结节、瘀斑成块逐渐消退。 结节性痒疹谁有治疗的好方法?通过以上内容,对于结节性痒疹的治疗方法大家都了解了一些吧,利用中药来治疗结节性痒疹效果是十分好的,虽然说治疗的时间可能会比较的长,不过是十分的安全,也可以彻底的根除了结节性痒疹,所以大家不妨试试中医治疗这种疾病。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最新版】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病,以剧烈瘙痒和湿疹样损害为主要特征,好发于儿童,大多数婴儿期发病,患儿往往有特应性素质[1]。特应性体质主要是指个人或家属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和(或)AD史以及IgE显著升高[2]。AD、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被称为儿童特应性三联征,三联征中AD发病年龄最早,因此在儿童期的发病率要远高于成年期。与成人期AD相比,婴幼儿期AD无论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护理与预防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为规范我国儿童AD的临床诊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组织国内儿童AD诊疗专家依据国内外AD指南以及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针对我国临床诊疗特点制定中国0 ~ 18岁儿童AD的诊疗共识。 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诊疗共识(2017版)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11.002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11):784-789 一、流行病学

我国AD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4年,中国10个城市问卷调查显示,1 ~ 7岁儿童AD患病率为3.07%[3]。2012年上海地区问卷调查显示,3 ~ 6岁城市儿童AD患病率为8.3%[4],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儿童皮肤病学组开展中国首个AD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中国12个城市1 ~ 7岁儿童AD的患病率为12.94%, A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下降,从1 ~ 2岁年龄段的19.94%逐步降至6 ~ 7岁年龄段的10.39%,这与其自然病程一致;74.60%为轻度,23.97%为中度,1.44%为重度 [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遗传学机制:AD属多基因疾病,遗传是构成AD 易感性的重要因素[6]。AD发病有母系遗传倾向:母方患AD,子女出生后3个月发病的概率为25%,2岁内超过50%;父亲有特应性疾病史,子女罹患AD的概率约为22%;父母双方有特应性疾病史,其子女AD患病概率高达79%[7]。AD患儿父亲和母亲中AD的发生率分别为37%和63%[8],即母方患病的子女患AD的风险高于父方患病的子女。此外,AD患者的同卵双胞胎兄弟或姐妹AD发生率为80%,异卵双生者AD发生率为20%[9]。 目前已发现32个与AD相关的易感区域[1],候选易感基因包括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基因[如中间丝聚合蛋白(FLG)基因、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Kazal5型(SPINK5)基因等]以及与免疫机制相关的基因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概述】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目前AD 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20%,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本病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如2000年我国流行病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4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病因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机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唯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城市居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

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A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应性或非变应性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形成涉及免疫和非免疫两个方面。免疫介导的炎症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状细胞提呈变应原、Th1/Th2平衡失调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嗜酸粒细胞和特异性IgE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过程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近年来注意到,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或生理和药理性介质反应异常也参与皮肤炎症的形成。以上炎症过程是特应性皮炎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等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表现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主要分.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772生:丝毫睦科塞麦塑g生!!旦筮垒!鲞筮!l翅gh也j塑£型畦丑,盟Q!§望虹!趔8。y烈:生!。盥生!l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在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制定的,制订过程中邀请了部分儿科专家参与。本指南供国内皮肤科同行在诊疗中参考,并将在今后进一步修订。参加指南起草及讨论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毕志刚、邓丹琪、范卫新、方红、高兴华、顾恒、郝飞、李惠、李邻峰、刘玲玲、刘彦群、刘晓艳、廖康煌、陆东庆、陆洁、陆前进、马琳、潘萌、涂彩霞、王萍、夏济平、谢志强、阎春林、张建中、赵辨、赵佩云 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本病与遗传过敏有关,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通常初发于婴儿期,有资料显示,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n/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目前AD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可高达10%一20%,我国1998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2002年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L引。一般AD的发病率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病情亦可逐渐减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遗传、环境、生物等因素与本病关系密切[3】。父母亲有遗传过敏病史者,其子女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但遗传并非是惟一决定因素。环境因素特别是工业化程度、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AD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变应性因素中饮食如奶、蛋和海产品等对AD发病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婴幼儿期病情较重者。粉尘螨、屋尘螨、花粉等可能是重要的空气变应原。非变应性因素如破坏皮肤屏障的刺激或洗涤剂、搔抓、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糠秕马拉色菌)以及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J。 A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一定遗传背景和(或)环境因素作用下,造成机体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或直接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失调,导致变应性或非变应性炎症反应。皮肤屏障功能障碍为变应原局部致敏或微生物定植创造条件,是诱发或加重皮肤炎症的重要基础。 特应性皮炎的形成涉及免疫和非免疫两个方面。免疫介导的炎症涉及以下几个环节,包括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提呈变应原、Thl/Th2平衡失调和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嗜酸粒细胞和特异性IrE参与并扩大炎症反应过程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参与炎症反应等。近年来注意到,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一内分泌因素或生理和药 通信作者:顾恒.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南京.210042,Email:guhengy@yahoo.COIII.cn ?标准与规范? 理性介质反应异常也参与皮肤炎症的形成[3--S]。以上炎症过程是特应性皮炎治疗学的重要基础。 二、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疹,并有一定的年龄阶段性特点。根据皮疹发生、发展和分布特点,可将特应性皮炎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成人期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至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皮损主要为渗出型和干燥型两种,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儿童期(2一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以不经过婴儿期,其皮损表现为湿疹型和痒疹型,多发生于肘窝、胭窝和小腿伸侧。青少年成人期(>12岁):皮损与儿童期类似,多为局限性干燥性皮炎损害,主要发生在肘窝、胭窝、颈前等,也可发生在面部和手背。 AD可以伴随有一系列皮肤特征性改变,包括干皮症、耳根裂纹、鱼鳞病、掌纹症、毛周角化症、皮肤感染倾向(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非特异性手足皮炎、乳头湿疹、唇炎、复发性结合膜炎、旦尼一莫根(Dennie—Mor-gan)眶下褶痕、眶周黑晕、苍白脸、白色糠疹、颈前皱褶、白色划痕,延迟发白等,这些体征有助于AD的辅助诊断。 根据AD有无合并伞身过敏性疾病,可分为单纯型和混合型,前者仅表现为皮肤受累,后者合并其他特应性疾病如过敏性哮喘和过敏性鼻炎。单纯型又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前者缺乏变应性证据,后者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血中IrE水平或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增加等。内源型AD临床容易漏诊,应引起重视。 三、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诊断标准,包括Hanifin和Rajka标准、Williams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等,其中Williams标准内容简洁,使用方便,其特异性、敏感性与Hanifin和RajkaAD标准和康克非标准相似,且特别适用于门诊工作,故推荐使用。Williams诊断标准161为:必须具有皮肤瘙痒,加以下5条中的3条或3条以上:①屈侧皮炎湿疹史,包括肘窝、胴窝、踝前、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②个人哮喘或过敏性鼻炎史(或在4岁以下儿童的一级亲属中有特应性疾病史);③近年来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可见湿疹(或4岁以下儿童在面颊部,前额和四肢伸侧可见湿疹);⑤2岁前发病(适用于4岁以上患者)。 四、治疗 由于特应性皮炎的病程长。易反复,因此,其治疗原则以恢复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为主要目的。在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时,对患者和(或)家属的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使其对疾病、治疗 万方数据

【临床指南】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病通常初发于婴儿期,l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该病呈慢性经过,部分患者病情可以迁延到成年,但也有成年发病者。在发达国家本病儿童中患病率可高达10%~20%。在我国,20年来特应性皮炎的患病率也在逐步上升,1998年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的总患病率为0.70 %,2002年10个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而2012年上海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男 8.5 %,女8.2%),城市显著高于农村(10.2%比4.6%)。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父母亲等家族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者,患本病的概率显著增加,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皮肤屏障功能与免疫平衡。本病患者往往有Th2为主介导的免疫学异常,还可有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或破坏如表皮中丝聚蛋白减少或缺失;环境因素包括环境变化、生活方式改变、过度洗涤、感染原和变应原等。此外,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特应性皮炎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是在遗传因素基础上,由于变应原进入和微生物定植(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马拉色菌),形成皮肤免疫异常反应和炎症,引发皮疹和瘙痒,而搔抓和过度洗涤等不良剌激又可进-步加重皮肤炎症。特应性皮炎的异常免疫反应涉及多个环节,如朗格汉斯细胞和皮肤树突细胞对变应原的提呈、Th2为主的异常免疫反应、调节性T细胞功能障碍、IgE过度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此外,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也参与了炎症反应等。非免疫性因素如神经-内分泌因素异常也可参与皮肤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二、临床表现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炎和剧烈瘙痒。本病绝大多数初发于婴幼儿期,部分可发生于儿童和成人期。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年与成人期三个阶段。婴儿期(出生至2岁):表现为婴儿湿疹,多分布于两面颊、额部和头皮,皮疹可干燥或渗出。儿童期(2~12岁):多由婴儿期演变而来,也可不经过婴儿期而发生。多发生于肘窝、腘窝和小腿伸侧,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要表现,皮疹往往干燥肥厚,有明显苔藓样变。青年与成人期(12岁以上):皮疹与儿童期类似,也以亚急性和慢性皮炎为主,主要发生在肘窝、腘窝、颈前等部位,也可发生于躯干、四肢、面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