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论文--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硕士论文
硕士论文--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硕士论文

山西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姓名:四秀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财政学

指导教师:申长平

20030420

构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内容摘要

伴随着中国农村改革中土地使用权的分离聚合,中国农民经历了从家庭保障到集体保障又到家庭保障的自循环发展历程,以土地保障为核心、以家庭保障为依托的传统保障形式成为中国农民的养身立命之本。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农村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国农村现有的保障形式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均已撼动,其保障功能逐渐减弱,与之相应的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沿革,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中国农民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的安全网络之外,这不仅使农民不能享用应有的公民权利,而且制约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使“三农问题”难以化解,更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考验,因此,中国农村如何建成一个有效的成型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本文首先对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演变作了简要的介绍,作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最终目标模式,其共性特征与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接着将目光转向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实际,通过分阶段地回顾自1949年以来农村社会保障的变迁历程,以及客观地分析现状,对农村社会保障进行了历史的梳理和认识。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分析了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健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目标,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从低水平起步,针对现实问题,分阶段、多层次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对现有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方式予以关注,以促进中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加快中国城乡一体化进程。文章对建设中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路径选择和配套改革措施进行了设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ThinkingoftheConstructionofRuralSocial

SecuritySystem(SSS)inRuralChina

Abstract

WiththeseparationandcombinationoftheuserightinlandduringRuralReformofChina,theChinesepeasantshaveundergoneaself-cycleprocessfromfamilysecuritytocollectivesecuritythenagaintofamilysecurity.Theyhavelivedontheoldsecuritypatternwhichisbasedonthefamilysecuritywiththelandsecurityasthecentralcore.However,currently,ChinaiSexperiencingtheperiodof

transitionthatshowscharacteristicsofPlannedeconomytoMarket—orientedeconomyaswellastransitionalagriculturetoModemagriculture.Withtheoveralldevelopment.theeconomicandsocialbaseofoldsecuritypattemhasbeenbrokendown,leadingtothegradualweakeningofitssecurityeffect.Ontheotherhand,inviewofthefactthatthedualisticrural—urbanstructurestillexists,SSSinruralareaisalwaysattheedgeofthewholesystem

andpeasantsarekeptawayfromtheSSSsecuremeshwork,whichpreventpeasantstOmakegooduseoftheircivilrights.Atthesametime,thebrokensecuritysystemhasmadeitdifficulttosolvetheproblemsinAgriculture,CountrysideandPeasantsasaresultofobstructingtheprocessofUrbanization,nottomentionthechallengefrompopulationagingandeconomicintegrationinthewholeworld.ItiSabsolutelyimperativethathowtobuildaneffectiveformedmodemSSSinruralChina,whichcanservetheMarket-orientedeconomy,shouldbeputinthecalendarimmediately.

ThisthesisfirstmakesabriefintroductionofmodemSSSincludingdefinitionandtheoryevolvement,whichactsasthepurposemodelofourreformandwhosecommoncharacterandprinciplesmayguideOUt"reform.ThenthethesisfocusonthefactsoftheSSSofChina’S

countryside.Throughreviewingthereformationhistoryfrom

yearof1949

and

analyzingthepresentsituation,wemayhavesomecognitionontheSSSinruralarea.Basedontheabovework,itmakesadetailedanalysisonthenecessaryconditionandsanctionofthereform.Finally,thethesisputsforwardapractical

reformproject,whichistoimprovetheSSSofcountrygraduallyandlinkwithcityatlast.

前言

农村社会保障是指在农村这一特定区域范围内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在农村人口占70%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却不尽人意。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受到现代工业带来的社会化分工的直接冲击较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风险首先并不是由农民承担,因而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城市存在~定的时差。另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以选择性的剩余福利模式为主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游离于社会保障网络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制度从工业延展到农业、从城市延展到乡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后的必然产物。农民天然享有社会保障权利也可从我国宪法中找到依据。以往,我国学术界对城市社会保障问题关注、研究的比较多,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则重视不够研究的很不深入。然而,在我看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不仅是当代中国的最大的不公平,更是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层次问题。鉴此,我选择“构建中国农村社会制度”这一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E进行研究,以期推动学术理论界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亦为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尽一份微薄之力。

本文共分六草。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对社会保障内涵、内容,社会保障的功能以及社会保障的理论演变进行阐述,为本文研究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作必要的理论铺垫,以期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过程中融入现代社会保障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从两个阶段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之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作必要回顾。从中国农村保障模式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经历的三个阶段中,我们可清晰地看出由家庭保障的非正式制度向社会保障的正式制度演进,是历史的必然。

第三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评估”,从农村社会保障的现

存问题出发,透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及制度原困,以警示未来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同时,当前经济发展中新的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一‘个有效的成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亟待建立。

第四奄“国际经验借鉴”,吸取日本、波兰、法国、加拿大解决农村社会保障的经验,成功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标、原则、措施做出较为可行的设想,提出从低水平起步,以家庭保障为核心,多层次地构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接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第六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配套改革措施”,完善社会保障法制法规,改革现存城乡隔离政策,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作为人类二十世纪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文明之一,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迈进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原来农业社会中以家庭保障或邻里之间的相互保障为主的保障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客观上呼唤一种超越家庭范围的新型保障方式,这样,社会保障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标志。对其基本理念进行综述是研究社会保障模式的出发点,也为本文研究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事业,与各国的社会经济政策密切相关,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国对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有以下几种:

(一)、英国学者贝弗里奇对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指人们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死亡、薪金中断时,予以经济援助,并辅助其生育婚丧的意外费用的经济保障制度。

(二)、美国《社会福利辞典》中对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界定为:社会保障是对国民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危险如疾病、老年、失业等加以保护的社会安全网。

(三)、《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界定为:一种公共的福利计划,旨在保护个人及其家庭免除因失业、年老、疾病或死亡而收入上所受到的损失,并通过公益服务以提高其福利水平。

(四)、国际劳工组织对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界定为:社会通过它的一系列处置经济和社会风险的公共措施,为它的成员提供保护和提供医疗照顾、家庭津贴,否则这种风险将导致薪金的停止,或因疾病、生育、工伤、失业和死亡导致实际收入的减少。

(五)、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对社会保障制度内涵的界定为:社会保障是指对于疾病、负伤、分娩、残疾、死亡、失业、多子女及其它原因造成的贫困,从保险方法和直接的国家负担上寻求经济保障的途径。对陷入生活困境者,通过国家援助,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同时,谋求公共卫生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以便使所有国民都能过上,真正有文化的社会成员的生活。

撇开以上各国对社会保障理解上的差异,从它们对社会保障制度理解的共同方面来看,我们可以把社会保障制度的涵义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基本生活权利予

以保障的一种生活保障制度: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立法建立的,由国家和社会具体实旌的~种着力于提供经济上保障的制度;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旨在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行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而直接或间接实旋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通过立法对由于年老、疾病、失业、死亡及其他灾难发生而使其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及其家属,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或物质帮助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特征。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可见,它是统治阶级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产物,不同的政治制度,也就有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但就其本质来说,它是一种社会产品的再分配,一定程度上,具有按需分配的性质。在任何一个社会化大生产程度较高的社会里,全民的收入都rh两部分构成:初次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公民的初次收入由劳动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它们是由市场按要素贡献份额分配的工资、利润或利息:公民的再分配收入来自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为满足社会成员需要对社会进行的二次分配,表现为他们所享受的广义的社会福利,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

二战以来,社会保障制度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各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既有实现公平分配、稳定社会的稳定功能。又有保证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辅助机制。社会保障制度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从而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个方面,其中社会保险是核心内容。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是考察其构成成分是否完备,成分之间的结构是否合理。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形成专门基金对劳动者在遇到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风险时,由于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工作,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一般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社会保险的设立都需经过政府立法,一般要求符合条件的公民均需参加,而且,参加保险也是公民的一项权力;二是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国家、集体和个人,其中国家要承担较大比例;三是社会保险是以社会协调为给付社会保险基金的基本原则。社会协调是指社会保险的分配应有

利于低收入阶层,使他们获得的保险金相对地多于他们缴付的保险费。但社会保险也不完全排除个人均等原则,社会保险金给付额与个人收入水平有松弛的联系,但并不按比例增减;四是社会保险只给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只是个人保险和储蓄的最后补充。

(二)、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向由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按需分配的性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失业救助、孤寡病残救助和困难户救助等等。社会救助主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资金全部由政府从~般财政收入中筹集,受保人不需交纳任何费用;二是受保人享受保障待遇需要接受一定形式的经济状况调查,国家向符合救济条件的个人或家庭提供资助。

(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和不断提高其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按需分配的性质。包括一般的社会福利,如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及团体举办的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以及市政建设、社会服务等;职工福利,如职工所在单位通过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建立补贴、发放实物等以改善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特殊的社会福利,如国家和社会举办的残疾人福利工厂、社会福利院等。社会福利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保障对象的全民性。它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用以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带有很大经济福利色彩的保障制度;二是保障内容的福利性。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团体为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而提供的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津贴、社区服务等。而且是由国家或社会免费或优惠提供的;三是社会保障的高层次性。社会福利待遇的给付和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均不相同。社会救助对贫困程度愈大者,给予的救助愈多;社会保险则对投保者参保年限愈长和投保金额愈多者,给予的保险金也愈多;社会福利一般来说对所有享受对象给予公平的福利待遇,无论贫富贵贱是同一享受标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由低到高、梯度递进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保障项目。

(四)、优抚安置。指国家和社会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按照规定提供保证其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和优待抚恤性质的特殊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公务员的保障制度,军人保障制度及行业系统的特殊保障制度(如铁路系统、民航系统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与作用

社会保障作为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保障国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机制,它是政府的一项社会政策和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工具,其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巨大的功能与作用。

(一)、保障社会稳定

社会保障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平抑社会波动,减轻社会震荡,为统治阶级稳定社会服务;社会保障通过为劳动者建立各种风险保障措施,帮助劳动者消除和抵御市场风险,使劳动者的基本生活不致因为市场风险而受到影响,从而可达到保持社会稳定的功效;在经济高涨或衰退时,通过社会保障开支的相应减少或增加,抑制通货膨胀或刺激经济增长,使经济发展不至于大起大落,造成巨大损失,从而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二)、保证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目的就是不论任何阶层的社会成员遭受困难时给予基本的生活保障,消除其后顾之忧,使他能积极地参与公平竞争;社会保障可通过调节劳动者个人收入之间过大的差距,使整个社会劳动者的收入大体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实现人们对社会公平的普遍要求。

(三)、保护劳动力再生产

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首要要素。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辅助机制,通过对劳动者提供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保障,使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获得恢复和再生产,并能延续后代和培养新一代劳动力:通过对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物质保障,并与过去的劳动挂钩,体现一定的差别,能够鼓励在职劳动者积极劳动为社会多作贡献;通过对待业者和生活困难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使这一部分劳动者的劳动力得到保护。这种社会保障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得以实现的一部分必要费用,对于社会生产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对社会稳定也有重大的作用。

(四)、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的经济可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保障基金的形成创造条件,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能够促进和保证经济发展的持续进行。

四、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阐述社会新产品分配时指出,在分配之前应作三项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剩余的社会总产品是作为消费资料的,但在进行个人消费品分配之前还必须进行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页。

济贫事业的部分。””根据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要进行扣除,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以满足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在再分配过程中扣除“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以满足社会稳定的需要。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从社会产品分配的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内容,提出了广义的社会保障学说,成为社会保障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指出了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必要性及其基金来源。

(二)、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不同的经济学流派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保障问题都进行过理论阐述,形成了西方社会保障经济理论,这里仅对几种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进行回顾:

1、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说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创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科学体系,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福利经济学从福利的观点对经济体系的运转进行评价,认为国民收入总量越大,福利越大:国民收入分配越趋于均等化,福利越大。因此主张通过国民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再分配两种方式来增加社会的福利。首先是通过增加国民收入来达到增进普遍福利,关键是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动力。为了达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就必须给劳动者适当的劳动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福利,使劳动者患病、伤残、生育、失业、年老、死亡,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其次是通过国民收入重新分配以增进普遍福利,主要是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和累进遗产税,与此同时,增加劳动者的失业补助,增加社会救济,实现收入的“均等化”。如果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进行得当,即使国民收入总额未能增加,也同样收到增进普遍福利的效果。福利经济学也为“普遍福利”政策的理论根据之一。

2、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凯恩斯认为,一国的生产和就业状况主要取决于有效需求,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及“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会经常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危机与失业的发生。因此国家必须对自由市场经济进行干预,运用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目的的和有意识的财政支出与收入来影响消费需求。他认为政府干预的方针是“国家必须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及其他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其政策重心为财政政策,通过政府有意识的财政支出与收入来影响消费倾向;通过个人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对失业者,贫困者以救济,从而来刺激消费需求。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是大萧条经济的产物,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其理论特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稳

。马克思:《哥达锕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页。

。凯恩如:《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72页。

定与经济均衡的角度来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效应,通过社会保障政策既对失业者以救助,又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宏观经济的均衡;二是根据财政政策的“相机抉择”原理实旅社会保障,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运行态势,采取不同的社会保障收支方式,使社会保障收支成为财政政策的一项内在稳定器。

3、新剑桥学派的社会保障经济理论

二战以后流行于英国的新剑桥学派主要从收入再分配的角度出发,认为分配失调是资本主义一切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论证了社会保障实施的必要性。其代表人物罗宾逊夫人从资本主义收入分配的不合理性出发,主张国家实行包括福利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抑制高收入的过分增加,给低收入者以救济,发展公共服务,增加公众福利的社会保障政策:主张用累迸税改变分配结构,给低收入家庭以补助,加强社会福利政策等以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第二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

以农立国,是我国长期以来历史发展的沿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中,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是农民最主要的生活安全保障,国家仅仅在遇到自然灾害等特殊时期开展针对灾民或贫民的赈灾、救济等慈善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社会保障发生了质的变化,新中国的各级政府在组织建立和管理农村社会保障方面迈出关键的步伐,农村社会保障为农村人口的生活安全发挥着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无可比拟的作用。概括五十年新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1949一1978)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开放(1978一)以来的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和制度建设阶段。

一、计划经济时期(1949一1978)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从建国初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前相当长的时期中,我们采取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中,从1949年至1956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通过土地改革,农村政权组织的建设,农村经济得以恢复。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土地,有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基本生存权利有了保障,因而这一阶段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以土地保障基础上的家庭保障和邻里之间的互相保障为主,在此基础上,政府建立了初步的社会救济制度,对遭受天灾人祸和意外经济风险的农民给予保障。

从1956年开始,我国农村进入集体化时期,集体化由最初的互助组、合作社发展到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在全国的普遍建立意味着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全面建立。其核心内容是在第二次土地制度改革(1953年开始)中,农民交出土地,农村土地私有制变为公有制,集体经济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集体化,组织化,它也同时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农村社会保障也就由土地保障逐渐演化为集体保障,即中国农民的生、老、病、死在农村基层通过公社一生产大队一生产队的途径依靠集体经济力量来提供保障。依托于集体经济的社会保障主要有两项:“五保”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

(一)、农村“五保”制度的实施与发展

农村“五保”制度是我国对无法定抚养义务人,无维持正常生活的劳动能力,无正常生活经济来源的老人、残疾人、孤儿实行生活照顾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这是中国家庭保障制度的一种补充,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对安定社会秩序,保障社会最贫困群体的基本生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农村“五保”制度建立于农业合作化时期。1956年颁布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农业生产合作杜对于缺乏劳动能力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寡、残疾社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

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吃、穿和烧材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1964年10月,二届人大通过的《1956—197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规定,农业合作社对无依靠的鳏寡孤独者要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指靠”。。随着农村“五保”制度的发展,“五保”制度又增加了“保住”、“保医”等内容。对于“五保”对象,实行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制度。集中供养是指把“五保”对象集中在社队集体提供经费的“敬老院”中;分散供养则是指通过集体补贴的形式,由专门农户负责“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1958年“大跃进”期间,农村敬老院发展到15万所,收养老人300多万人。。但是,大部分“五保”对象还是采取集体供给、分散或专户赡养的形式。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按照参加者互助共济的原则组织起来,为农村社区人群提供基本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制度。

合作医疗的萌芽是20世纪40年代在陕甘宁边区出现的医药合作社(卫生合作社)。1944年因伤寒、回归热等传染病流行,边区政府应群众要求委托当时的商业销售机构一大众合作社,办理合作医疗。资金由大众合作社和保健药社投资,并吸收团体和私人股金,政府也赠送一些药材,是一种民办公助的医疗机构。到1946年,卫生合作社达到43个,这虽然不同于后来的合作医疗,但却成为合作医疗的先河。

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农村出现了一批由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1955年初,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最早实行“医社结合”,采取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社提供“公益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建起了“合医合防不合药”的医疗制度。被卫生部称为“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省工省钱、方便可靠”的初级卫生保健,得到了肯定和推广。

1966年,毛泽东批示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全国绝大多数生产大队都办起合作医疗,出现了合作医疗“一片红”的局面。1980年,全国农村约有9096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成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个支柱之一。“合作医疗”(制度)与合作社的“保健站”(机构)及数量巨大的“赤脚医生”队伍(人员)一起,成为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三件法宝,对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状况,提高农民健康与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三)、农村救灾救济制度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仍的发展中国家,水、旱、风、雹、地震、滑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总览》,守国民主法制出版社t1995年版-第943页。

。民政部政策研究室编著;《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7l页。

坡、泥石流、病虫害等频繁发生。全年约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农村人口受灾,成灾面积2亿亩一3亿亩。因灾导致无家可归的人1:3约300万人,造成基本生活困难的约l亿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自然灾害的防治与救济工作,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农村救灾救济制度。

农村救灾救济制度是在遭到自然灾害造成的吃、穿、住、医等方面的困难时,由国家或社会提供急需的维持最低生活的资金或物资的社会救助措施。可分为临时救济和定期救济。农村临时救济的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或因突发事故等种种原因导致临时发生生活困难的村民;定期救济是指对无依无靠的孤老残疾人员和特定救济者进行的长期性救济。1958~1978年,国家下拨救灾款94.5亿元。,保障了救济对象的基本生活,在物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有效地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改革开放(1978一)以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

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起点的农村改革拉开了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农民被允许以集体所有的名义分户承包土地,实际上占有了土地的完整使用权和大部分收益权,农户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由此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人民公社时期的集体经济纷纷瓦解,原来依托于集体经济的低水平社会保障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这时农村主要是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保障为依托的传统保障方式,通过土地提供农产品,实现经济保障;依靠家庭成员获得养老、疾病、伤亡等的服务保障和精神慰藉。但是社会是进步的,社会保障方式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为了适应新的生产方式,自“七五”以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民政部门积极倡导,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社区的积极支持和参与,在中国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使农村社会保障开始步入法制化、社会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农村社会保障在生产关系及生产方式的一次次变革中,由家庭保障的非正式制度向社会保障的正式制度逐渐演进,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l、农村“五保”制度的变化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传统的集体经济被削弱甚至瓦解。集体保障失去了经济基础,这使得“五保”制度面临很大的资金困难。为了落实“五保”政策,更好地在新形势下切实保障“五保”老人的生活,中国逐步改革“五保”救助办法。根据各地探索出的由村提留、乡统筹和亲属供养的实践,从1985年起在全国逐步推行乡镇统筹解决经费的方法。到1994年,全国3.1万多个乡镇实行了经费统筹,占乡镇总数的65%,成为较为普

。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页。

。e黾政部政镱研究室编著:《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年版,第7l页。

遍的一种供养方式。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五保”制度的实际情况,改进“五保”工作,民政部从1992年冬到1993年春进行了全国范围的“五保”户普查登记工作。1994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定了“五保”供给赡养工作的操作程序和内容,包括“五保”户的评定登记、供养标准、“五傈”内容、供养形式、经费来源、“五保”对象财产或遗产的处理等。这使中国特色的“五保”制度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根据民政部门的统计,2000年,全国集体供给的五保户208.1万人,集体供给金20.5亿元…。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农村五保户政策在绝大多数地区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2、农村救灾救济制度的改革

作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农村救灾救济工作的任务~直十分繁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确定了新的救灾救济工作方针,对传统救灾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改革救灾救济办法。即在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实现无偿与有偿相结台。对于紧急抢救灾民所需要的费用无偿援助。在灾情稳定后,发放救灾款区别对待,有的可以采取“无息有偿”的方式定期收回,对于没有偿还能力的灾民按一定的手续可以减免。收回的救灾经费不再上缴中央,留给地方作为救灾扶贫周转基金。

(2)、改革救灾救济管理体制。从1993年起建立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新的救灾管理体制。特大自然灾害由中央救济款负责,大、中、小灾分别由省市县区财政列支2l7个科目分担。到1996年底,全国30个省市区和76.4%的县市建立了救灾217个科目。这种管理体制形成了由地方政府分级负责的新型灾害救助责任制。

(3)、开始重视民间慈善组织在社会救济方面的作用。慈善事业是一种以民间力量为主体实施的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或社会救助方式,能够起到“净化道德、弘扬爱心,以民间力量补国家财力不足的多重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慈善事业逐步得到恢复发展,建立了机构,筹集了资金,开始在~些大型或特殊的社会救助项目中发挥一定的补偿作用。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与发展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济制度的一种。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农村贫困居民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生活救助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保障标准的确定、保障对象的审批、保障资金的来源和实旌救助的方式等。各地的主要做法是,一般首先对保障对象的底数及当地财政承受能力等进行普查和测定,然后确定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资金、保障方式以及保障程序等。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始于1994年山西省民政厅在阳泉市开展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试点。从1997年开始,有

”民政部:42000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4月20日。

。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2页。

10

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统计,至1999年6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区域覆盖面达到了67%,但是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06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0.36%。。

从“五保”制度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说明农村社会救济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它把针对某些特定对象(如五保户、灾民等)的传统社会救济制度改变为覆盖所有农村贫困入口的新型救助制度;同时,保障方式也向国际惯例接轨,即根据保障对象的家庭人均收入,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进行补差,将保障对象的收入水平补足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它是“我国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是社会救济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4、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

农村扶贫工作是指,国家通过资金、物资、技术输入等方式对农村贫困户和贫困地区进行扶持和帮助,使其改变贫困面貌,脱贫致富的一项新兴社会救助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的扶贫工作与传统的社会救济不同,它采用基本生活救济与扶持贫困地区、贫困户发展生产、实现自救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民政扶贫和国家开发式扶贫。民政扶贫是指民政部门以民政对象为基本服务对象的扶贫工作,主要利用国家救灾救济款直接帮助或通过有偿使用扶持贫困户生产自救,以及利用救灾救济款帮助兴办扶贫经济实体,变“输血”为“造血”的办法来实现脱贫;而国家的开发式扶贫由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来实施,开发式扶贫把着眼点放在贫困地区整体的区域性开发上,通过国家的财政拨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贫困县)的整体性经济发展。

1986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成立了国家扶贫开发领导机构,通过兴办经济实体、技术帮助、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到1992年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8000万人。1993年以后,中国通过制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进行了以扶持贫困农户为主体的扶贫攻坚。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在遇到亚洲经济危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1998年特大洪水等诸多十分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扶贫工作仍取得了较大进展。到2000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量下降到3000万人(见表1)。

表1改革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及贫困发生率

}年份乡村人口(万人)乡村贫困人口(万人)贫困发生率(%)J【1978803202500030,71

。《中国民政统计年鉴》(1999年)。

。民政部政策研究室编著:《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第15页

续前表

1984843011280015.1

1985844201250014.8

19908959085009.4

19959167565007.1

19969194158006.3

19979152450005.4

199886868*40004.6

199987017术

200080739木3000木木3半木

说明:

(1)奉表部分数据取概数.敌百分比核算不完全准确

(2)带}号数据见《中国统计摘要》(2001),37页:带}十号数据见温家宝:《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话》,载《人民日报》,2001—09—21;其他数据见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86页。

(3)国家确定的农村贫困县标准.1978年为100元/年?人.1984年为200元/年?人,1996年为268元/年?人,1995年为530元/年?人,1997年为640元/年?人,见时正新主编:《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1999),83页。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曲折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的终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旋,集体经济的相应瓦解,以农业合作社为依托的合作医疗制度出现了滑坡的局面。根据1985年的调查,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由过去的90%猛降至5%。1989年统计表明,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4.8%。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唯一范例”的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解体的危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拯救陷于困境的合作医疗,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我国进行了恢复与重建合作医疗的艰难探索。199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1994年,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全国7个省14个县(市)开展“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及跟踪研究工作,重点抓了开封林州市的合作医疗,旨在为合作医疗立法提供理论依据。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为贯彻这一决定,卫生部等部门于1997年3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意见》。国务院于5月份批转了这个意见,在一定程度促进了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的提高,1996年2月为10%左右,1997

年底发展到行政村的23.57%,1998年由于汇总省份不全,大体在20%左右。

(三)、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

面对日趋严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中国在改革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进行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1990年7月,国务院明确民政部主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1991年,国务院决定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建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1991年6月,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原则。

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各地从1991年开始逐步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工作。经过8年的努力,到1998年底,全国有2123个县,65%的乡镇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到8025万人,全年收取保险基金31.4亿元,支出5.4亿元,累计积累保险基金166.2亿元①。

1998年,国务院决定农村社会保险业务管理由民政部移交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同时,中央主要领导决定暂缓发展农村养老保险的意见及“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利息持续下调的局面,使中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方面的困难。t999年,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下降到8000万人。到2000年底,全国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进一步下降到6172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195.5亿元。

。陈佳贵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52页。

第三章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评估

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存的教训与原因剖析

纵观50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与健康水平,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整体上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在有关政策与制度制定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存的教训与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缺乏稳定持续的政策与计划

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家政策的转变,中国关于社会保障的政策与方案也经常发生重大的变动,农村社会保障也是如此。以合作医疗政策为例,“文化大革命”期间到80年代初期,毛泽东对合作医疗的提倡,成为国家的最高决策。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一个地方合作医疗能否发展,往往由地方政府自主决策。20世纪90年代中央有关部门重新提出“发展与完善合作医疗”,但是部门之间在合作医疗基金提留问题上的认识不统一,政策之间甚至相互冲突。比如: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国务院、农业部等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而在农业部等五部委颁布的《减轻农民负担条例》中,把“合作医疗”项目视作“交费”项目,列为农民负担不允许征收,这一政篇与国家支持发展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结果导致了一些恢复合作医疗的试点地区,再次放弃合作医疗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试点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同样如此,试点初期,各个部门(民政部与农业部等)之间政策不统~,有的地方将社会养老保险视为“农民负担”;到90年代中后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主管部门变动、利率下降、领导人意见不统一,导致农村社会养老工作限于停顿甚至萎缩状态。

社会保障本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制度与操作方案,但多年实践中缺乏连贯性与稳定性的政策与计划,使得具体工作部门与广大农民无所适从,已经承诺的项目无法实现(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承诺的8%一12%的年投保利率在银行利率连续降低与缺乏投资渠道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兑现),势必降低了这项政策与制度的威信和吸引力。这种操作方法从深层次反映出我国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上的理念不明确、目标定位不准确,没有把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项独立的、具有自身发展逻辑和规律的制度,总是把它作为实现其他政治、经济目标的附属物,比如:计划经济时期作为政治运动的副产品,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片面强调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

2、农村社会保障形式单一、水平低、覆盖面小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保障的形式主要是农村社会

14

救济、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和少数地方推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合作医疗保险。由于资金短缺等种种原因,农村社会保障不论是“五保户”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扶贫和救灾救济工作都存在着保障水平过低、覆盖范围过窄的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公平和发展问题。

水平低:如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国社会保障支出的11%;全国有“五保户”260多万人。大部分人享受的生活费较低,有一些人刚刚达到贫困线的水平;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月缴费标准设定为2、4、6、8、10、12、14、16、18、20元十个档次。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利率下调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1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覆盖面窄:建立社会保障网络的乡镇1998年全国达到18745个,占全国乡镇总数的41%,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委员会的村委会不到村民委员会总数的20%…:1998年,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覆盖率在高收入地区达22,2%,但中等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仅为卜3%9;中国90%以上农业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截止到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的2000多个县(市、区)8000多万农村人口参加了保险,大约覆盖了10%的农村人口。。

3、农村社会保障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

目前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工作仅在小范围进行,没有按法律、政策规定,凡是符合条件的地区,农民必须参加,因而统筹层次较低,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大数法则”,使社会保障基金的互济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根据《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我国目前采取完全个人帐户和完全积累性的养老保险模式,“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个人的缴费和集体的补助(含国家让利),分别记在个人名下”,显然,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没有规定集体缴纳养老保险调剂金的义务,这就使养老保险成为“保富不保贫”的向农村高收入阶层倾斜的制度。且集体对个体投保人的补助责任根本没有约束性规范,又使农民的个人社会养老保险帐户实质上与个人银行储蓄帐户并无二致,最需要养老保障的低收入和贫困居民不能从养老保险中受惠,社会保险应具有的互助互济的功能无从发挥;积极推行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解决了部分群众“病有所医”的问题,但

。《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

。陈佳贵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283—284页。

。徐滇庆等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8页。

。穆光宗、苗景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回顾与展望》.《人口学刊》,2002年第1期。

8指当某个入面临着某种不确定性时,整个社会却面临着大致的确定性。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浅析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也是在不断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前进的现在,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所制订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种立法的低层次状况不仅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低,而且也导致现行法律往往更多注重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造成各部门之间立法的矛盾和各地方立法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做法难以统一。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统筹层次很低,虽然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落实到地市级统筹,还存在不少的县级统筹。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环境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人才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目前,我国过低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良好运行,表现为:条件好的地方,较低的收费率即可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条件差的地方,较高的收费率也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作者 考试批次 学籍批次 学习中心 层次 专业 完成时间 题目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论文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建立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农民基本权益的客观要求。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农民是公民成员,依法享有宪法赋予的享受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 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农村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公平和体现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客观要求。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农村的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村不稳,则国家难定”。但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还是通过个体的家庭保障来实现“积谷防饥,育儿养老”这般的观念在农村社会根深蒂固。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土地保障为主的农村家庭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弱化,完全依靠家庭养老,风险很大。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模式受到严重挑战,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也受到严重威胁,“城乡二元制”的社会保障制度种种弊端不断显现,农民要求建立社会保障的呼声口趋强烈,都要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势在必行。通过社会保障代替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无疑可以减轻家庭负担,缓解农村贫困,增加农民福利,维持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王海玲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八日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主要内容及功能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同时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它具体包括以下几层含义:(1)社会保障的首要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3)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4)社会保障的手段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它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杠杆之一;(5)社会保障的实施依据是国家立法;(6)社会保障既是一种社会行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也是一项社会事业,还是一种社会政策,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同时还是政府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是对社会保障最简洁的概括。

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上讲,参加社会保险是公民的义务,获得社会保障并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是公民的权利。从政府职能上讲,对公民实行社会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基本责任。 (二)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臵和社会互助等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对劳动者在因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而减少劳动收入时给予经济补偿,使他们能够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普遍性等特征,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项目。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其保障对象主要是全体劳动者,目的是保障基本生活,具有补偿收入减少的性质。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本人,政府给予资助并承担最终责任。社会保险实行权利和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劳动者只有履行了缴费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收入补偿权利。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救助的对象有三类:一是无依无靠、没有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主要包括孤儿、残疾人以及没有参加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论文 杨佳敏

浅谈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引言(绪论) (1)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2) 1.1新型的社会保障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 (2) 1.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严峻形势 (2) 二、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 (2) 2.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2)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3) 2.3.管理体制及社会基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基础薄,妨碍因素多 (3) 三、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3.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4) 3.2.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5) 3.3.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 (5) 3.4.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 (5) 3.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6) 3.6.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 (6)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当前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残缺不全,保障项目较小,发展模式不够清楚;政府投入少,保障范围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农民无力承担农村社保费用,自觉参与社保的意识薄弱。这些问题都碍于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加大对城市和农村社保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的社保投入;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民参加社保的经济基础;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制度,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该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意识;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使各项社保工作有法可依;完善公共财政,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保障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劳动与社会保障论文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也慢慢进入老年化社会,农村社会养老是中国社会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寻找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对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关键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老龄化社会集体保障一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目前, 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 其中农业人口占75%, 因此要解决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关键, 如同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的小康一样, 没有九亿农民的养老保障, 也就没有真正实现中国居民的养老保障。然而与城市不同的是, 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主要以家庭自我养老为主。家庭自我养老—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封闭的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现实以及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决定了家庭养老是目前我国农村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积谷防饥, 养儿防老”已成为我国农村居民的传统思维与行为模式,子女赡养老人不仅成为一种社会道德责任, 而且旱已写人我国的宪法、婚姻法、继承法及刑法等法律。据调查, 截至年, 我国农村以上的老年人依靠家庭赡养, 养老内容主要是经济上供养及少量生活照料。 集体养老主要是对于农村中的特殊人群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

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及优抚对象由村集体供应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方式, 资金主要来源是村集体计提的公益金和乡镇统 筹资金, 供养的主要形式有集体人住敬老院和分散供养两种。据统计, 至年由集体供养及人住敬老院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迅速发展根据国务院决定, 民政部门从年开始在农村经济 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年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 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规范, 年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工作的意见》。各级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都比较重视, 至年底, 全国已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多个县市、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占全国应参加保险县市、区总数的。有多万农村居民参加了保险, 约占应该参加保险一岁人口的, 积累基金多亿, 目前全国已有万农 民已经领取了养老金。 二发展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农村养老方式 的必然选择 我国正快速地步入老龄化时代。人口的老龄化使家庭养老不堪重负。由于市场经济对人们思想的冲击, 人们的道德水平开始滑坡,许 多一子女舍老家顾小家据调查, 目前农村子女基本能尽赡养义务的 不足, 半数以上的老人在年老体衰时, 经济上无保障, 生活上缺少 照料。随着农村的非农化和城镇化,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城, 有些甚至常年居外, 就业的巨大压力以及自身社会保障问题的困扰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录 摘要 ................................................................................................................................................ - 2 -关键词.............................................................................................................................................. - 2 -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 3 -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 4 - (一)制度不统一 ......................................................................................................................... - 4 - (二)统筹层次低 ......................................................................................................................... - 4 - (三)覆盖范围小 ......................................................................................................................... - 5 - (四)资金管理隐患大................................................................................................................. - 5 - (五)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 - 6 - 1、社会保障的立法不健全 .......................................................................................................... - 6 - 2、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 - 6 - 3、社会保障的法律监控薄弱 ...................................................................................................... - 6 -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 7 - (一)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 - 7 - (二)进一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 - 7 -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 7 - 1、完善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8 - 2、建立适应灵活多样就业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 - 8 - 3、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8 - (四)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 8 - (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8 -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2005年10月第21卷 第4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Oct.2005Vol.21 No.4 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再思考 徐国喜 (福建莆田学院社会科学部,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 中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瓶颈性障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中国的一个既现实又紧迫的问题,我们要在进一步强化认识的基础上落实各项具体措施。 〔关键词〕 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05)04006603 〔收稿日期〕20050928 〔作者简介〕徐国喜(1962— ),男,福建莆田人,福建莆田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主要从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孤老残幼的社会救济、贫困户的扶持、灾难的救济、复员军人的安置、伤残军人及军烈属的优待抚恤等方面。但从整体看,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及其运行状况还远远不能与城市社会保障同日而语,也不能适应农村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一、强化认识———建立健全我国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 中国广大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效果,不利于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具有相当紧迫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1.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的本质要求。中国有近9亿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我国人民能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归根到底主要取决于这部分人能否脱贫致富,能否跟上奔小康的步伐。对有生活困难的群体,我们必须给以必要的生活保障,并帮助他们逐步走上共同富裕 的道路,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进一步改革与开放的需要,是对农民承担了一部分改革成本所进行的补偿。近几年来,农村的名义收入增长缓慢,而很多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呈负增长,这实际上就是农民为政府承担了一部分体制改革成本。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为生活困难的农村避民提供一部分必不可少的基本生活保障,既是对农民在政府新的制度安排中所造成的经济利益损失做出的补偿,同时也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3.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启动农村市场,拉动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同于增加了农民和农村的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当前,农村消费不旺,除了农民收增长问题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的养老、大病医疗问题尚未很好的得以解决,农民有后顾之忧。农民后顾之忧的解除,对调整、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 启动农村市场,拉动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 [1]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城乡融合、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对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资等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市场进行统一配置,这就必然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 冲破户籍制度的藩篱在全国流动。建立与城市社会保 障体系有机衔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消除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后,农村老弱人群的基本保障问题更加突出。也需要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抓紧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论文-杨佳敏

浅谈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引言(绪论)·1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2 1.1新型的社会保障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2 1.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严峻形势··2 二、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2 2.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2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3 2.3.管理体制及社会基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基础薄,妨碍因素多··3

三、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3.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4 3.2.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5 3.3.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5 3.4.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 (5) 3.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6 3.6.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6 结论·9 参考文献·10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当前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残缺不全,保障项目较小,发展模式不够清楚;政府投入少,保障范围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农民无力承担农村社保费用,自觉参与社保的意识薄弱。这些问题都碍于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加大对城市和农村社保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的社保投入;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民参加社保的经济基础;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制度,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该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意识;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使各项社保工作有法可依;完善公共财政,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第 3期 经济 SHI JIAO 视 角 摘 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说明了我国社会 保障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存在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D632.1; F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 .2012.03.45文章编号:1672-3309(2012 03-107-02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帅 (外交部亚洲司, 北京 100020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 是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 通过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 来消除市场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防止社会动荡。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 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 度在德国建立, 经过 100多年的发展, 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它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 2010年年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对主体的人口大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却只有很小的覆盖面,水平低,区域差异大,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经济、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农村社会保障己不能适应农民对其新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和探索。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与社会进步以及我国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传统模式面临着诸多困境与挑战,建立与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已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它包括农村“五保”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个方面。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当前在农村社会保障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是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有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缓慢,

养老保障的社会互济性低、保障能力弱,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面临困境等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水平。但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不如人意,从整体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诸多缺陷。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窄,水平低,社会化程度低,发展长期滞后。受我国情省情等因素所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项长期工程。还由于长期城乡二元化格局的人为性因素。农民在享受社会保障方面在改革后却倒退了。农村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的边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除在保障体制之外,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不平衡性日益加剧 (二)、国家重视不够,养老保险滞后。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国家对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甚重视,投入很少。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保险费的筹集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辅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农民的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交纳,国家并无责任。这表明社会保障仍基本是或主要是城镇职工的。 (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及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缺项,帮扶力度偏小,应保障的未保障现象普遍存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东部相对发达完善,而西部地区集中了我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村养老及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实现农民的老有所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的现状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存在,我国农村的养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家庭养老,以农民子女扶养与农民个人自养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随着社会变革进一步加剧,传统养老方式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农村很多地区的老年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一)农村土地养老保障不断弱化 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曾经世代以土地为中心。改革开放推动我国不断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民拥有土地的数量因此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递减。目前,我国有1/3省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有66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半亩,已经接近或低于联合国测算的、土地对人类生存最低保障警戒线0.8亩。这意味着,减少了农作物播种面积,加大了农业生产继续增长的难度[1]。加上农业天生弱质和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低下,生产经营中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非常巨大,绝对收益越来越低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有限的土地越来越难以承载农民的养老需要。 (二)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 我国农民的养老一直是以家庭为主。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家庭养老的问题日渐增多。 首先,家庭养老投入受到制约。人口流动性增强和社会价值观转变,使得更多的农村年轻人到外地独立谋生,以至于不能够切实地承担起扶养老人的责任。在农村,农民用在子女身上的花费,远远高于所支付的养老费用。农民家庭的财富由父母向子女转移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产生了“重幼轻老”的社会现象。 其次,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农民子女凸显养老负担。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规模小型化成为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农村家庭户均规模3.65人。越来越多的农民独生子女将形成“四二一”的家庭格局,一对夫妇可能赡养4个老人。农民子女的养老负担逐渐演变成突出的社会问题。 再次,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上升。子女不赡养,或者只提供很低的养老保障,老年农民只有自养。目前,农村老年人自养比例逐渐上升。他们年老体衰,生产经营能力很低,导致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已经沦为农民群体中的弱势群体。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拖累农民改善养老状况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2006年2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表明:2001—2020年是中国社会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97%。同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为8 557万人,占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老龄化水平1.24个百分点。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2]。我国农村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民老年人队伍数量庞大,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大人口因素。 (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重家庭养老负担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村人口,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搞基础建设。而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松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家庭养老提供了经济支持。但是,

浅析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与管理学院社会保障学论文 题目:中国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学号: 姓名:姚利平 教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11人力资源管理(1)班 指导教师:易艳玲 完成时间: 05月 20

中国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中存在的 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担负着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公平与效率的使命。文章简要阐述了当前加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当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体制现状特点存在的问题对策 0.引言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经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因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可是,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及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1.中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及特点 1.1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多种就业形式的出现,中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也在逐步扩大,不但覆盖到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

工,还将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和其它企业的职工覆盖进来。“中国将继续扩大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其中城镇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要达到3.05亿人。新农保、城镇基本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要达到3.6亿人、4.75亿人、1.82亿人和1.42亿人。同时,将研究探索建立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登记管理制度。截至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4亿人、4.73亿人、1.43亿人、1.77亿人、1.39亿人。【9】”社会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使老年、失业、患病、工伤等低收入社会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能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促进了社会的公平、稳定与和谐”。 1.2建立了多方共担的筹资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企业、职工个人和政府共同负担,其中,企业和职工各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是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1998年以来,中央财政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弥补地方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养老金支付缺口。,国务院设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经过中央财政拨款、减持国有股及其它方式筹集社会保障的战略性储备资金。多方共担的新机制的建立,拓宽了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也增强了劳动者的自我保障意识。 1.3创新了社会保险制度模式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及对策_论文(同名13787)

社会保障论文 姓名:王喜赫 学号:A12110244 班级:人管1103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分析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探讨改革措施,是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石。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对策 正文: 1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窄、层次低、社会化程度低 占总人口近70%的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仅仅占全国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总人口近30%的城镇居民却占了全国社会保障费的89%。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人均享有的社会保障费是农村人均的30倍之多(城镇居民455元,农民15元),两者差距悬殊。大部分农村的社会保障停留在救济的层面上,即使农村以养老、医疗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实施,并没有普遍推行。医疗保障是社区化不是社会化,而且大部分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是一片空白。这种情况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影响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2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混乱,缺乏法律保障,基金难以保值增值 城市社会保障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实施。农村养老保障和社会救济由民政部门管理,农村医疗由地方政府和集体经济共同管理,一些地方商业保险公司也参加了农村保障,从而形成了城乡分割、政事不分、多头管理的格局。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使得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使用风险大,难以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社会保障基金有的借给了企业周转,有的用来投资、炒股,更为严重者利用职权进行贪污,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流失。 1.3 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下降 产业结构转换使得农村人均耕地减少,土地对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功能逐渐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有:一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 013.84 m2,全国有600多个县的人均耕地在国际警戒线533.6m2以下,而且平均每年耕地递减20.01~26.68万;二是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已经有大量的,而且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三是农产品投入大、产值较低,我国农民不仅享受不到政府补贴,而且还自己承受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剧了农民的生活风险;四是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不能变卖土地来养老;五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殊体制,很难推行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土地的保障功能。 1.4 家庭养老面临挑战 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使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减弱,大批年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重了家庭养老的困难。据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进入了典型的老年社会。 2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的原因 2.1 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上相对不足 首先是在资金投入上,城市与农村很不平衡。城镇养老保险金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统筹,建立了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模式,而在农村仍然以家庭保障为主,除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进行了改革试点外,其他保险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城镇的社会保险覆盖率已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化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时代的发展,使许多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问题凸显在我们面前,迫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步伐,协调差异,改革弊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应大力加强社会保障法制研究,使我国社会保障实践真正能够以法律为依托,以法律为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关键词]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国,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立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社会保障立法是社会保障的法律形式,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当前,全球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已经基本纳入法制化轨道,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也逐步迈入建立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轨道。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经历创立阶段、调整阶段、挫折阶段、恢复补充阶段、全面改革和发展阶段后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等制度,统一纳入社会保障体系。2004年,全国人大将“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写入宪法,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我国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理论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和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全部依靠国家财政重点支撑的项目,其中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助与救扶、对部队现役军人及其军烈属的优抚与安置、对社会上无依无靠的孤幼残老以及社会大众团体举办的社会福利等措施;第二方面是用人单位缴纳、单位职工个人缴费,由国家适当给予相关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的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等,属于社会保险范畴。 一、我国社会保障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为社会保障方面出现的问题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支持,需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社会保障立法工作滞后 社会保障要以社会立法为方式,才能使其运作法制化、规范化。纵观国外社会保障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无一不是立法在先。德国于1883年颁布《疾病保险法》,于1884年颁布《工伤保险法》,于1889年颁布《养老和伤残保险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