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含义_以闽江流域为例_胡熠

我国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含义_以闽江流域为例_胡熠

我国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含义_以闽江流域为例_胡熠
我国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含义_以闽江流域为例_胡熠

流域治理机制是指流域治理体制的构造、功能以及该体制为了达到预期目标而展开的相互协同和制约关系。它包括三项基本内容:一是治理主体及其相互关系。政府是科层治理机制中单一的治理主体,网络治理机制则包含着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等共同参与的多元体,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的关系,是完善网络机制的核心。二是治理手段。在不同的治理体制下,治理主体会采取不同的政策工具组合。三是治理制度。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是治理主体之间关系以及治理方式差异的制度基础。按照治理主体、手段和制度差异,流域治理机制可分为科层管制、市场交易、自治化和网络化等四种机制。

一、我国流域科层治理机制的缺陷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体、以命令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流域科层治理机制,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有效扼制流域水污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运行过程也存在诸多制度缺陷。

1.各级政府扮演着流域治理的单边主体。当前,我国各级政府既是生态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又是重要的直接生产主体,承担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主体责任,而作为生态资源消费者的企业和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较低。原因在于,一方面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和具有利己本性的公众,在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上往往会采取不合作的策略,

它们多数缺乏参与环境保护的主动

2012年第1期

我国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的目标模式与政策含义

———以闽江流域为例*

熠*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08CZZ023)、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08JC630016)、福建省财政厅科技专项“基于网络治理视角的流域区际生态利益协调机制构建:以闽江流域为例”(CH-0153)、福建省党校中特理论研究中心课题“公共治理与公共服务”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熠,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福建福州,350001)。

[摘要]我国现行的流域科层治理机制,难以实现流域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流域网

络治理机制是流域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多功能性的客观要求,也是发达国家流域治理的普遍经验,更是推进我国流域治理府际间“碎片化”缝合的现实选择。根据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基本框架,以闽江流域为例,其政策着力点在于设立权威的流域协调机构、规范行政分层治理的考核体系、建立流域区际政府间的协商机制和完善流域治理的自愿性激励政策。

[关键词]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目标模式政策含义

〔中图分类号〕D6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1-0049-06

性,而是尽可能地利用流域公共资源谋取自身经济利益。充满机会主义的企业偷排行为、点多面广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随意堆积的城乡生活垃圾成为科层治理机制难以破解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对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程序、方式等的相关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政府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和水环境保护过程中也不愿意与公众进行沟通和协调。正如K·威廉·伊斯特等指出的:流域管理的传统规划往往是从工程的角度出发的,而且大部分规划者不是来自流域地区;流域内公众的态度往往被视为流域开发障碍或问题的一部分,在某些场合下被忽略掉,结果导致许多在这些前提下制定的流域管理规划的失败。[1]

2.政府职能分工诱发“碎片化权威”。目前我国实行流域管理和行政区管理相结合的流域管理体制,其实质就是以条条为主、条块分割的多头管理体制,形成了“管水量的不管水源、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的尴尬局面。各个职能部门总是根据自身利益影响流域治理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使得没有哪个职能部门的权威超过其他部门,即出现所谓的“碎片化权威”。[2]以水电站建设为例,水利部门关注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和防洪安全,环境保门关注电站建设带来的生态影响,交通部门关注电站最小下泄流量对航运的影响,等等。取得这些主体的一致同意是政策制定的必要前提,而这些机构之间总是立足部门利益考虑问题,努力争取更大的权力并创造可享受的利益,却没有任何制约关系,谁也无权命令或指挥、协调别的机构,部门间责权利边界模糊导致经常出现沟通不畅、协作不力、相互推诿与扯皮的现象。

3.流域区际政府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流域生态资源属于公共池塘资源,其综合开发过程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等特征,容易诱发“公地悲剧”和外部效应。“我花钱种树,他免费乘凉”,“上游保护,下游受益”、“上游污染,下游遭殃”,是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体制性矛盾的生动写照,也是流域行政区际缺乏有效协作机制的集中表现。目前我国流域综合开发规划、水环境功能区划等与行政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表现出明显的分割倾向,前者对后者难以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制约性作用。为谋求区域经济的发展,各行政区政府在水资源综合中存在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极力通过外溢效应降低生态治理成本。如不少流域上游就出现了许多未经区际协商和上级部门同意的“擦边球”工程,引发出争水利、让水害的矛盾。大量未经规划、环评、审批就擅自建设的违规电站,没有按照要求保证必要的最小下泄流量,引起流域生态恶化和航运标准下降,影响下游地区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在科层治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是行政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主体。两种相互矛盾的角色,使得地方政府在流域治理中表现出约束软化和激励缺失,导致“公共悖论”,即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地方政府官员恣意追求以经济发展和财税增长为核心的个人政绩,在环境监管中存在着“虚位”、“缺位”和“错位”等现象,加剧着我国流域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流域治理机制创新的价值取向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保护流域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流域水短缺、水污染和水浪费三种现象并存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流域生态安全危机不仅与我国工业化中后期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联,而且也与碎片化的科层治理机制密不可分。推进我国流域治理机制创新,在政府单边治理的科层机制基础上引入多元参与的网络治理机制显得重要而紧迫。

1.流域生态系统复杂性和多功能性的客观要求。流域水资源具有开放性、区域性和流动性等自然特性,流域地下水和地上水、下游水与上游水之间相互关联,因此,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典型的流域性和行政区域外部性。流域作为复杂的、动态的和不确定性的生态环境系统,其综合开发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开发方式多样化和时空布局分散化等特点,使之更适合实行网络化治理,其包含两层内涵:一是行政区域管理要服从流域统一管理。政府对水资源管理需要在流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在维持流域生态要素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合理布局上下游行政区际之间水资源综合开发项

目,才能更好地发挥流域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二是部门专业管理要服从流域综合管理。流域综合开发的组织和管理,必须依靠各“条条”、“块块”的积极参与和协同管理;同时,又要求将这些“条条”和“块块”管理纳入流域统一管理的轨道。网络化治理不仅要协调政府部门利益,同时要进行不同行业、不同主体之间的相关权益或负担分配,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公平和效益。

2.发达国家流域治理的普遍经验。基于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水污染防治的广泛性和社会性,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协作机制和第三部门参与机制。它们在推进府际横向、纵向协同治理的同时,还相当重视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并将其作为流域治理的关键因素。流域治理参与者有专属流域机构、地方政府、拥有土地的农场主及其他代表,如法国的流域管理委员会中,政府和专家代表、选民代表和用户代表各占1/3,被称为“水务议会”,目前用水户组织已成为用水改革的主要力量。澳大利亚采用了全流域管理(TCM)的方法,TCM的主题就是“公众与政府一起努力”,当地居民可以组成团体(如关注水利组织)一起解决共同的地方问题,或派代表参加具有更广泛意义的流域管理委员会。在美国,《清洁水法》明确规定了公众在政府实施NPDES(国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统)各个阶段所拥有的权利:制定有关NPDES的规则时必须通知公众和接受公众审查;在审批NPDES许可证时组织公众听证会;被许可人的监测记录、排污报告等文件属于公共文件,公众有权审查。这些都为流域水资源开发和水污染防治提供了广泛的民众基础。

3.科层治理体制“碎片化”缝合的必然选择。国内外实践均表明,单纯依靠行政主导的流域治理机制,难以解决复杂的、动态的流域问题。排污权(取水权)等市场交易机制和小规模的社区(或用水组织)自主治理机制,也只能在条件适合的局限区域开展,发挥补充性的作用。网络治理机制比科层机制更灵活,比市场机制更稳定,比自治化机制更适用,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和更广泛的适用空间。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建构的“多中心”网络化治理机制,超越了传统科层治理机制的等级偏见,意味着垂直的、自上而下的、单一的控制结构转变为网络的、双向互动的、多元的参与结构。流域网络治理机制就是要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合作,形成政府、企业、第三部门、公众个人等多元参与的制度安排,实现信息透明且流动充分,连接以信任和合作的社会资本,将科层治理体制中分散的“小碎片”整合为“大碎片”,促进流域治理各个主体的协同效应,增强流域治理的整体效应。网络化治理的优势在于专门化、创新性、速度和灵活性以及扩大的影响力等,“将碎片拼接,也就是说各个组织所组成的网络,可以增加它们每个个体的效能”。[3]

三、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内涵与框架

在流域科层治理机制基础上引入网络治理机制,就是要实现纵向横向府际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第三部门等多元行动主体之间基于信任、规范而开展互动双向的合作,共同管理流域公共事务的过程。它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多样化和治理目标一致性等特点,基本框架是分层治理和伙伴治理的有机结合。所谓分层治理,就是按照流域统一管理的要求,由流域管理机构和其他涉水职能部门承担流域综合开发规划与流域治理政策的制定、执行和监督等职能,不同层级行政区政府按照流域主体功能区划和行政首长环境责任制考核要求,承担辖区流域治理的责任。所谓伙伴治理,是指各个层次行政区内部政府通过激励性政策安排,引导企业、社会参与流域治理以及流域上下游行政区间采取民主协调方式,解决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跨界水污染和区际生态补偿问题,实现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流域网络治理机制具体包括:

1.强有力的流域统一管理。都柏林原则第1条指出:“淡水是一种有限而脆弱的资源,对于维持生命、发展和环境必不可少。”将可持续发展原则转变为具体行动,就必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统一管理是以公平的方式,在不损害重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条件下,促进水、土及相关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以使经济和社会财富最大化的过程。”[4]加强和发展流域统一管理,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和成功模式。在当前我国以科层治理机制为主导的制度框架下,针对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分割管理的格

局,要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结合起来,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5]

2.激励约束相容的各级政府分层治理。在流域统一管理基础上探索政府分层治理模式,就是要建立起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以行政区为单元、以财权与事权匹配为取向的流域分层级治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央与地方政府逐步由命令控制为特征的垂直、单向管理体制转变为伙伴型政府间双向互动关系,中央政府以区域生态质量作为目标导向,在目前以强制性、约束性为主的政策框架基础上引入激励约束相容的经济政策工具,摆脱“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权责背离格局,激发地方政府流域治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地方政府流域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对于跨省的大江大河由中央政府相关部委与流域区内省级政府共同治理,对于跨市不跨省的流域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治理由省级政府来承担,在省级政府对流域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各个层级的市、县、乡等行政区分别以环境保护责任制为基础,实行行政区分包治理,一定区域的地方政府有职责维护属于本地区的水环境资源利益和经济社会利益。

3.基于信任的流域区际政府间伙伴治理。生态环境质量的供给属于财政资源的配置范畴。不同层级的政府应该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工,拥有各自的财政和规制责任,包括财政功能和环境责任的分配。[6]如果成本和收益被本地化,局限在某个行政区域的范围内,那么环境政策应该由本级政府制定,从而形成行政分包治理模式。如果流域水污染是跨越省、市级行政区界的,建立流域跨界的利益协调机制就十分必要,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俱乐部组织。由中央政府、上下游政府和公众代表组织的流域协调委员会,如以美国的特拉华河流域委员会、澳大利亚的墨累河流域委员会等为代表的流域协调委员会,主要发挥政策建议、利益协调等职能。二是自治化组织。由上下游政府签订流域水环境保护协议等区际行政契约,可通过区际生态补偿实行利益协调。对流域区际政府间的博弈分析表明,在短期内如果没有一个机制约束,双方就会陷入非合作的博弈,最终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建立俱乐部组织和自治化组织的区际政府伙伴治理机制,必须完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机制的设计,既要让利益相关者参加环境协议,同时又能防止搭便车和偷懒行为。

4.公私合作的伙伴治理。实现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间的“合作型环境治理”,能够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和行为者的资源、知识、技术等优势,实现对公共事务“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治理功效。社会资本累积是构建政府企业社会伙伴机制的基础,所谓“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关系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提高社会效率”。[7]信任是多元主体合作的前提,没有信任就不可能实行网络治理,“如果说群体的成员开始期望其他成员的举止行为将是正当可靠的,那么他们就会互相信任,信任恰如润滑剂,它能使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运转变得更有效率。”[8]规范既是实现流域治理方式多样化的保障,又是政府实施流域生态服务的制度基础。群体和组织等网络关系是实现多元主体治理的载体。社会互惠、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能促进社会信任,它们都是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通过合作网络可提高治理效率。因此,要大力发展民间性环保组织和行业自律性组织,“社会资本产生于这种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这种社团被认为是推动公民之间合作的关键机制,并且提供了培养信任的框架。”[9]

四、完善流域网络治理机制的政策着力点

我国流域众多,不同流域的集水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推进我国流域治理机制创新将是一个复杂的政策演进过程。这里拟以闽江流域为例探讨流域网络治理的组织结构与政策思路,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机制创新的制度性成本较低。闽江是跨县不跨省的区域性河流,其上游三大支流和下游干流均分布在福建省境内,流域治理的成本分摊和外部效应均在省域行政区范围,省级政府具有足够权威推动流域府际纵向和横向矛盾的协调。二是机制创新有先行基础。福建既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又是全国生态先进省份和生态补偿试点省份。2003年以来福建省政府实施两期闽江水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形成了跨地区、

跨部门的流域治理协作机制,并试行流域

上下游生态补偿政策(下游福州市每年向

上游南平、三明市分别支付500万元)和

森林生态受益补偿政策(下游每年按照2

元/亩标准向上游支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助

资金)。三是机制创新纳入省委决策视野。

未来五年福建将“全面推进生态补偿制

度,完善跨流域、跨区域、跨隶属的生态

协同保护机制,建立环境保护以奖代补制

度,调动利益相关地域和条块分属单位共

同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10]这就为构建闽江流域网络治理机制提供了现实基础、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认为,完善闽江流域网络治理结构(如图1)和运行机制,主要有以下政策着力点:1.设立权威的流域协调机构。2005年福建省设立了闽江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闽江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形成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环保部门为主体、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运行体制,这一组织成本较小的机制创新,依靠省级政府的行政权威,理顺了涉水部门和各行政区的责权利,促进了科层体制的“碎片化”缝合,但是它没有突破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防治的分割体制。为此,有学者提出建立综合性流域管理机构———闽江流域管理局的构想,但这一制度创新成本较高的建议并未得到政府认可。更可行的机制创新路径是成立由涉水职能部门、流域各行政区政府、专家和公众代表参加的闽江流域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职能是负责制定、指导执行和检查监督流域综合开发规划,促进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中涉水部门的分工合作,协调解决流域行政区际的生态矛盾等。着力解决闽江流域水电站无序开发、上游地区畜禽养殖过度发展等突出问题,逐步由当前的末端治理模式转变为预防性治理模式,加强对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水污染防治的统一管理。

2.规范行政分层治理的考核体系。目前以行政区节能减排总量控制和行政区际水质达标为考核内容的行政首长环境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垂直、单向的行政分包治理格局,有效遏制了闽江流域水污染加剧的势头,但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闽江流域小支流监管乏力,部分河段污染严重;上游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突出;沿岸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低;企业偷排、超排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下游地区政府治理非法采沙乏力等。因此,需要深化行政分层治理,将环境监督范围延伸到全流域。可以借鉴江苏、河南等省的经验,推进闽江“河长”责任制,建立激励约束相容、双向互动的市县乡村分层治理体系。全流域“河长”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流经的各市、县(区)、镇、村分别设立市、县(区)、镇、村四级“河长”管理体系,这些自上而下的“河长”实现了对区域内河流的“无缝覆盖”,强化了对全流域水质达标监管的责任。既要规范不同层级政府间的环保目标责任考核制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确保实现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又要完善“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和“以奖代投”等激励性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共同推进城乡环境连片的综合整治。

3.建立流域区际政府民主协商机制。受省级政府的强力推动,闽江流域建立了跨市的生态受益补偿、闽东北经济协作等区际行政契约,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上下游政府横向间的协商和管理明显不足。因此,要以流域协调委员会为载体,就流域的防洪调度、生态补偿、重要水利工程建设、重大投资项目等事宜进行磋商和谈判,在民主协商机制下对用水、环保等合约以及违约惩罚等方法作出决策;通过长期合作的动态博弈,增加相互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以逐步弱化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通过建立激励与约束并存的机制,使区际政府间的博弈由非合作转向合作。当前不仅要完善生态预防性治理中下游受益地区对上游生态建设区的经济补偿机制,

而且要关注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中跨界生态环境破坏所引

图1闽江流域网络治理结构示意图

发的上游对下游的经济赔偿,实现流域区际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均衡。加快建立流域突发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加大信息采集力度,实现水文信息数字化、互相传输网络化、信息发布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先进技术共用的流域区内协作目标;完善水污染损失的测定、争端处理原则、程序、方式等。

4.完善流域治理的自愿性激励措施。改革生态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既要推行政府生态购买,又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提高市场化生态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和质量。主要包括:通过税收减免、差别电价、绿色信贷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环境质量标准等激励性自我约束活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促进排污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开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构建生态工业园。在流域生态公益林建设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服务外包,运用市场手段解决生态服务的有效供给。针对福建耕地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量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倍多)和闽江上游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突出(污染负荷约占全流域的60%)的现状,通过项目带动,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引导农民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新技术运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借鉴国外发展农村环境合作社的经验,建立农村环境保护的伙伴治理机制。

[参考文献]

[1]K·威廉·伊斯特等:《流域资源管理:方法与实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216页。

[2]任敏:《我国流域公共治理的碎片化现象及成因分析》,《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7期。

[3]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威廉·D·埃格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6页。

[4]全球水伙伴中国地区委员会:《水资源统一管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年,第15页。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

[6]Oates Wallace E.and Portney Paul 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In K.G.Maler and J.Ven-cent(eds),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Amsterdam:North-Holland/Elsevier Science,2001.

[7]罗伯特·D·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95页。

[8]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9]保罗·F·怀特利:《社会资本的起源》,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45页。

[10]《中共福建省委关于闽“十二五”规划的建议》,《福建日报》2010年11月23日。

责任编辑:杨向艳

No.1,2012,Academic Research Journal

Main Abstracts

A Contrast of the Views on Technology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Marxism:Taking Qu Qiubai and George Lukács as Cases

Zhou Ke30 In1920s,both Eastern and Western Marxists began to think about the significa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and culture.Mr.George Lukács investigated the specialty of Western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 and changed the criticism of the tech-rationality and materializa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into the ideological criticism.In the same period,Mr.Qu Qiubai investigated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history process and revealed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productive power and reforming productive relations through clarifying the essence and the application way of technology.Their thinking on technology had elucidated the spirit of Marxist theory from two different aspects and reflect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Marxism.

The Goal Model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Watershed Governance Mechanism Innovation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the Minjiang River Basin

Hu Yi49 It is hard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shed both in economy and society by unilateral bu-reaucratic governance mechanism.Enhancing the network governance of watershed does not only mee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watershed ecological system,but also contributes to preventing inter-governmental fragmenta-tion.The emphases of policy should be pu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rganizations for authoritative coordina-tion,building the inter-regional negotiation mechanism,and perfecting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voluntary stimulus polic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asic framework of watershed network governance mechanism.

The New Policy Instrument Applied in the Governance of Regional Environment

Wang Huina55 The effect of some productive action in a jurisdiction goes beyond its area,and brings about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ttps://www.doczj.com/doc/db3112144.html,ually,government should adopt some instruments to achieve environment governance goal.Since1990s,China began to use the new environment instruments,which includes mark-based instruments,voluntary approaches and information instruments.The traditional command-and-control in-struments became old instruments.But the new environment instruments did not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They offer the government instrument mixes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Chines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network had not changed.In Chinese regional policy network,the power is controlled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Local governments only have limited power.At the same time,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 subjects to other departments.In a word,Chines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network is in very loose and weak interdependence.Actors in the network may have conflicts of interest.The new environment instru-ments make the instrument box rich,but the style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networks in China did not change.

A Comparison with Concrete Evidences among Three Big Groups of Cities in China

Li Shenghui and Feng Bangyan66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dex of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with which,we evaluate the level of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 to our country’s three urban agglomerations.On this basis,we further research the effi-ciency of comprehensive urbanization.We consider that the traditional urbanization does not grow itself,but is a process of extensive urbanization dominant by external forces.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ree urban ag-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青年教师:教龄1-5年的年轻教师 营: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于团,下辖若干连。我们所指的营既是一个青年教师组织,又是一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阵地。 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我们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在培养一批拥有教科研才能,课堂教学才能,班级管理才能的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对事业一腔热情,对学生一片真情,对学校一片深情的优秀教师团队。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外研究情况 从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校本培训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美国,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被定义为:(1)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3)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提出了五项要求,概括起来是: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合作。

2、国内研究情况 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同年,教育部在上 海召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会议,提出 把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和“研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同教 育教学的发展、学生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的有效性紧密结合。 通过“青年教师成长营”这样的路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还 没有学校尝试进行,因此我校提出这课题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新教师发展的新路径,构建“青年教师成 长营”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形成集管理、教学、科研 为一体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以点带面达到塑造一支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才情教师队伍的目标。 研究内容: 1、青年教师成长营的构建研究 (1)营地建设:即包括固定的场所(学校专门的培训教室)和流动的场所。 (2)营员:

理想信念学习教育心得体会.doc

理想信念学习教育心得体会 理想信念是我们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接下来就跟着我的脚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理想信念学习教育心得体会吧。 理想信念学习教育心得体会篇1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有的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说到底,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 我们平时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目标和追求,活着只是为了吃饭,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只能是行尸走肉,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那样:"无魄有体就像稻草人"。有的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人们都注重物质利益,讲理想信念不实惠。于是舍"义"取"利",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冲在前面,对自己无利的事则躲得老远。殊不知,不讲理想信念,只讲实惠,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动力,我们的事业也就失去了旗帜和灵魂。也有的人很有"理想"和"志向",但他们的"理想"始终围着"我"字转,事事以"我"为中心,搞自我设计,

打个人的小算盘,时刻想的是"我"要当多大官,"我"要发多大财。为了自己"目标"的实现,不惜违犯党纪国法。其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胡长青、成克杰、李真之流的堕落,就是很好的例证。丧失理想信念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蜕化变质的开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坚定理想信念心得体会。作为军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地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动摇,听从党中央、xx和xx指挥不动摇,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听党的话、跟党走。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应该明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现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应该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而贡献力量。对我们人民军队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切实完成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

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第二章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 案例导入 一封家书——8只八哥 有个商人在外做生意。他的同乡要回家,于是他就托同乡带100两银子和一封家书给妻子。同乡在路上打开信一看,原来只是一幅画,上面画着一棵大树,树上有8只八哥、4只斑鸠。同乡大喜:信上没写多少银子,我留下50两,她也不知。 同乡将书信和银子交给商人妻子以后,说:“你丈夫捎给你50两银子和一封家书,你收下吧!”商人妻子拆信看过后说:“我丈夫让你捎带100两银子,怎么成了50两?”那同乡见被识破,忙道:“我是想试试弟媳聪明不聪明。”忙把那50两银子送给了商人的妻子。 商人妻子怎么知道是100两银子的呢?原来那幅画上写的意思是:8只八哥是八八六十四,四只斑鸠是四九三十六,合起来是100,所以商人妻子知道是100两银子。 商人写信不用文字而用图画,商人妻子读信不是认字而是解画,他们两人使用的思维法就是再造型想象思维法。 想象和联想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创新思维中占据重要位置。 思考与讨论 1. 谈谈你对创新思维的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试举几个运用创新思维的实例。

第一节创新思维 人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当面对问题而束手无策时,我们的思维往往需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我们需要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需要创新思维。 一、创新思维及障碍突破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1.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态,是人们在一定知识、经验和智力基础上,为解决某种问题,运用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突破旧的思维模式,以新的思考方式产生新设想并获得成功实施的思维系统。 2.新思维的特征 (1)独创性特征。创新思维在思路的探索上、思维的方式方法上和思维的结论上都能独具卓识,提出新的创见,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新的突破,具有开拓性和独创性。 (2)超越性特征。创新思维不但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物质、现象和一切传统的东西,而且还可以超过去和现在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3)灵活性特征。创新思维不局限于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程序和方法,它既独立于别人的思维框子,又独立于自己以往的思维框子,是一种开创性的、灵活多变的思维活动,它能做到因时、因事而异。 (4)风险性特征。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创新突破。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没有有效的方法可套用,因此创新思维的结果不能保证每次都取得成功,有时可能毫无成效,有时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无论取得什么样的结果,都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都能为人们提供新的启示。 (5)综合性特征。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是多种思维协同的统一。 (二)常见的思维障碍 1.盲目从众 我们会有这样的经历,初次来到一个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吃饭犯了难,大街上饭馆多得不知道哪家的饭菜“味美价廉”,这时你会怎么办呢?一般情况下,我们当然会找一家人多的饭馆用餐,这就是从众。理性的从众在大多数情况下使 2

理想信念的概念

理想信念的概念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极限的过程,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登上山顶,看见的便是积翠如云的山色空蒙。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基础。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体现,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对一个人的今后的道路是非常有影响的,邓小平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 什么是理想信念呢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先将理想与信念分开来谈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①

“理想标志着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同时理想也是社会与国家历史共同见证的发展过程。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和更加精彩的国家奋斗发展史.”②对于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要自觉的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树立为国家发展而奉献青春的远大志向,将自己的所学及所拥有的能力奉献到共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 而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则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先来理解一下党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灵魂、政治优势和力量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核心问题,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首要条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理想信念教育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根本作用,高度重视并聚精会神抓好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保持共产党员队伍的先进性。”③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应积极向资历深的老一辈党员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磨练意志,艰苦奋斗,树立用诚实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认真做事,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路径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路径 摘要:高校教育关乎社会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人员应该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满足国家社会的人才需求,才能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其次探讨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最后结合问题找到有效的管理改革措施,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发挥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管理问题;创新路径 0引言 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中之重,管理人员应该要具备专业的素质,做好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这样才能确保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学管理创新,不仅要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系统的教学管理体系,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处理好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调动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当前高等院校教学创新性不足,管理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能进行及时调整,将会影响未来我国人才质量,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必由之路,需要管理者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提出有效管理模式,以达到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目标。 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重要性 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保障。高等院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相关人员应该注重教学管理方面的创新,满足广大师生的现实需求,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以提高人才教育水平。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社会政策的提出,人们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人员需要转变传统理念,探索有效管理方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而达到教学管理目标。第二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等教育,注重现代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需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要面向现代社会制定管理方案,让更多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专业知识学习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其成为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第三是创新人才教育的要求。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发展的灵魂。高等院校在开展教学管理时需要意识到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适应创新人才教育要求,加强与师生的沟通,采用更为有效的管理方法拉近与师生之间的距离,带动师生创新积极性,激发高校教育管理活力,实现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 2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2.1高等院校教学管理理念较陈旧 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挂历理念陈旧是影响其创新的重要因素,许多院校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理念,没有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使得教学管理目标不够明确。还有一些管理人员对创新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定位,导致教学管理改革走进误区,不仅降低了教学管理质量,还影响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此外,部分高等院校管理人员贪图改革的大和全,

理想信念信仰党课心得

理想信念信仰党课心得 坚持理想信念信仰,通过党课学习,时刻牢记党对我们的要求,求真务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一定要进一步发展,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不端为我们当增添新的力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理想信念信仰党课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理想信念信仰党课心得篇1 通过对教师教育学院党校活动课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该拒绝平庸,以青春的激情点燃理想;告别脆弱,以坚硬的脊梁担当责任;超越空想,以实际的行动书写忠诚。这是第一节课老师告诉我们的,这几句话一直被我铭记在心,成为推进我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下面我就以上几点谈谈我的理解与认识: 一、拒绝平庸,以青春的激情点燃理想。 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我们每个人都从幼年一步步走向成熟,就像沿着一条河流逆勇而上。而河流的源头,屹立着一座雄伟高峻的雪山,令人神往。我们把它称之为——理想。一个最美的字眼!理想,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向往,对未来的希望,对未来的美好的憧憬。 有了理想,人生就变的充满意义,—切似乎清晰、明朗地摆在你的面前。什么是应当去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去做的,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所有的要素都是那么明显而清晰。于是生活便会添加更多的活力与激情。使我们自身隐匿的潜能得到充分地迸发,为实现高素质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用理想点亮人生并不是一句宣传的空口号,我们应该将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来。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化理想为现实。理想之花灿烂,理想之果甘美,要想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行动很重要,空有理想有什么用。去奋斗,去努力,去实现,才有价值。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

教你几种创新思维方式

教你几种创新思维方式 一、在独特中寻找创新 在广州,有人用这样的话来形容餐饮业的竞争之惨烈:每天有多少家餐馆开业,就有多少家餐馆倒闭。但近来就有一家自助火锅餐厅,以它的独特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该餐馆在大门口上方摆设了一辆蒸汽机车:机车轮轴不停转动,汽笛声此起彼伏,播音器不断地提示你随时上车。走进餐厅,只见两列精致的小火车各拖着26节车厢在环形轨道上缓慢行驶,车头灯时而闪亮,烟囱蒸汽徐徐冒出。顾客购买了38元一位的通往“美食天堂”的“车票”后,就可在自己的座位上挑选由火车送来的各种食物,只需在火锅里自行烹制即可。这个创意应该说是具有独特型的创新思维。 所谓独特型就是充分显示自身独有的特点和性质,表明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类型。独特型的创新思维要求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沿袭传统的、不效法流行的观念和做法,而是独辟蹊径,形成自身的特点,走出自己的新路子,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成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独特”呢? 凡事都有独特性———这是独特型的第一条思维原则。世间上所有的事物、事情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亦即独特性两方面,并且是这两方面的统一体。而独特型侧重于强调事物、事情的独特之处,力求找出各种事物、事情中的不同点,以便区别于别的事物、事情。 凡事总有特定解———这是独特型的第二条思维原则。“解”即解决问题而采用的方法、途径、道路、工具和手段等的总和。一般解只能得出一般性的思维成果,唯有特定解才能结出体现自身特点、性质的特异成果。这就是说,创新有赖于特定解,只有找到并且实施事物、事情的特定解之后,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独特型具有促进事物呈现新的发展阶段的功能。在现实世界中,事物、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难以继续发展。唯有运用与众不同的、即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研究,使之注入新的活力,才能突破相对稳定状态,促使事物、事情发生质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当日本人在传真机的开发和市场销售额上称雄世界时,美国人别出心裁地重点发展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连接,以独特的综合数据传输方式劈出一条新路子,使传真的方便性、多样性、普及程度、传播范围等都明显优于传统的传真机,从而把传真技术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独特型的功能还在于促使事物、事情呈现千姿百态的发展态势。独特型其实又是一种强调个性充分展示的思维方式类型,它激励人们大胆提出各种独到的新见解、新方法等。而所摈弃的只是以共性、普遍性扼杀个性、特殊性,使事物千篇一律的沉闷局面。因此,倡导独特型大有助于促进事物、事情呈现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发展态势。 独特型的这些功能直接体现了人的创造力水准。创造、发明物亦即新事物、新事情,其独特性程度是衡量人的创造力高低的水准,独特性程度越高显示创造力水准也就越高。最早系统地阐述创造性思维问题的美国心理学家J〃P〃吉尔福特认为:独特性是人的创造力水准的直接体现,在创造者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中,独特性思维品质是居于首位的。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建立求异意识有助于我们确立独特型。“求异”相对于“求同”而言,它引导人们对一件事情首先是大胆地提出前所未有的、与众不同的设想、思路、方法、方案等;然后小心求证、即证实其可行性,最后确定这个“异”的设想方案。 二、以超前达到创新 鉴于地球上人口剧增,尤其是大城市人满为患,加上空气和水源污染,气候不断恶化等原因,科学家设想人类今后逐步转移到地下、海洋甚至太空居住:美国航空航天局计划从2015年发射第

基于特色分析的行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研究.doc

基于特色分析的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研 究 关键词:技术创新路径行业特色路径选择酒行业 摘要:面对全球竞争的加剧,我国行业要在国际上获得一定地位,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进行技术创新。然而不同行业具有各自的特色,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不能一概而论。从行业特色入手,基于前人的研究,对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选择加以论证。 全球化使国内行业竞争扩展到国际市场,面对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大的竞争对手,我国行业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地位,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合适的路径,提升技术能力,进行技术创新。 1 行业技术创新路径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路径就是创新主体通过掌握自身的知识分布,判断对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的需求,选择正确的组合方式,并在选择后对创新进行。行业技术创新路径的研究是从行业的角度,从相对宏观的视角,基于行业的特色,分析行业现况,挖掘、寻找

内源知识和外源知识,并对其进行有效组合管理。 关于技术创新路径选择国内外有很多研究。魏江认为不同企业可采用三种不同的创新途径:技术引进途径、完全自主创新途径、技术合作途径。韩辉认为中小企业要结合自身技术创新的因素,合理定位,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径。翁华强等,针对我国创新战略中的失误,对其中的创新路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大都以企业为研究对象,而本文借鉴上述思想从行业角度,选择适合行业初始条件和长远利益的技术创新路径。国外多西从技术轨道角度对企业、产业和国家的技术创新路径进行了研究。凯斯帕维特等学者分析了不同行业技术变革来源和方向的差异并对不同行业的创新路径做出了客观的定位。本文将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并对酒行业技术创新路径进行选择。 2 影响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 我国国内的各种类型的技术创新路径,以我国特有的国情为背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行业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和条件来选择。影响我国行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的因素分为行业内部因素和行业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行业目标、行业内企业家精神、行业的技术创新资源、行业、市场实现、行业的市场进入壁垒、市场结构和技术发展水平等,而外部因素包括市场需求、国家政策、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①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②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3)理想和空想的比较: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空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理想的分类: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

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5)理想的重大作用:理想是现实性和预见性的统一。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 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然而,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不断变化的现实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

(完整版)《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oc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课题开题 报告 《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青年教师:教龄 1-5 年的年轻教师营: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军队驻扎的地方;军队的编制单位,隶属亍团,下辖若干连。我们所指的营既是一个青年教师组织,又是一个青年教师与业成长的阵地。教师与业化収展:教师与业化収展是指教师作为与业人员,在与业思想、与业知识、与业能力等方面丌断収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与业新手到与家型教师的过程。我们的教师与业化収展是指在培养一批拥有教科研才能,课埻教学才能,班级管理才能的教师。培养一批具有对事业一腔热情,对学生一片真情,对学校一片深情的优秀教师团队。(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国外研究情况从世界教师教育収展的趋势看,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校本培讪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美国,教师的与业化标准被定义为:(1)具有相应的实际教学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敁地组织课埻教学;(3)能在教学实践中丌断的反思、总结和开展教学研究。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全美教师与业标准委员会制定的《教师与业化标准大纲》对教师提出了五项要求,概括起来是:学生知识管理研究合作。 2、国内研究情况 1999 年,教育部在《关亍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学都要制定本校教师培讪计划,建立教师培讪档案。同年,教育部在上海召开面向 21 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讪工作会讫,提出把教师教育与业化的収展和研讪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同教育教学的収展、学生素质的収展、学校教育的有敁性紧密结合。通过青年教师成长营这样的路径培养教师与业化収展目前还没有学校尝试迚行,因此我校提出这课题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研究价值。(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创新教师収展的新路径,构建青年教师成长营的青年教师与业収展的有敁途径,形成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青年教师与业収展机制。以点带面达到塑造一支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才情教师队伍的目标。研究内容: 1、青年教师成长营的构建研究(1)营地建设:即包括固定的场所(学校与门的培讪教室)和流劢的场所。(2)营员:列兵:入门期青年教师(12 年),基础性培养阶段,培养工作从应知应会着手,使青年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觃要求和教学技能。 上等兵:収展期青年教师(35 年),収展性培养阶段,以全面収展为基础,按照每个青年教师个性収展的特点,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舞台,促使他们有目标的自我収展,幵成长为学校骨干。(3)教官:固定的指导员,学校将选出各个学科中最优秀的教师来担仸。流劢的指导员,学校将丌定时的外聘与家来校指导。(4)章程:青年教师带着制定好的个人觃划入营,实行导师制度,逐步完成一年上岗,三年成熟、五年骨干的目标。同时每周四下午定期丼行青年教师成长营活劢,开展与项研讨活劢。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强化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

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创新路径

针对我县初中英语教学的情况,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创新的途径 课题阶段小结 根据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结合我校课题小组研究的“关于拜泉县农村中学职普结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研课题,经过三个学期的调查研究和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通过我校课题研究人员的努力,教学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了成效如下: 一、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乐意学;只有乐意学,才有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不怕困难把它学好。对教师而言,英语教材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语言功底和宽广的知识面,特别是要有很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以便让学生自进入初中就能在课堂上有大量英语词汇的输入。教材内容涉及时事、环境、生活、科学、文化、文学、体育等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和问题,教师必须多读英文书籍,特别是有关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书籍,要有西方文化底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大量的听说训练来引导学生参与课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来习得语言知识及文化内涵。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学生的特点结合本人的教学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合理调整教材编排顺序 教师如果严格按照教材编排顺序按部就班地上课,有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能根据学生或教学的实际情况或实际需

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却可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单元在卡通漫画或阅读中已大量出现了语法部分的知识,如果不先进行语法知识的梳理和讲解,势必会影响学生对这些部分的兴趣及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在此情况下,就有必要调整授课计划,先进行语法知识的讲与练,而后再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授课。这样,学生对初中阶段这一语法难点就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而且在讲练结合训练中也熟悉了本单元部分的四会单词的用法,从而在接下来Reading 的学习中感到难度减低,增强了信心,也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 2、梳理教材中松散复杂的内容 在套教材中,有些内容相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精心设计,将它们简化,这样学生学起来不吃力,不会因为太难而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热情。学生提前熟悉了文中一些可能会给他们阅读造成障碍的生词,也预料到了文章内容。接下来,学生真正阅读课文时就轻松多了。教材上还有一些内容比较松散或复杂,学生很难把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一理,有条理的内容学习起来会比较容易。 3、扩展教学内容 教学参考资料提供了一些教学步骤和训练方法,如果照本宣科授课,也能完成教学任务,但缺乏灵活性,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得体会

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教师理想信念教育心得体会 学习“理想信念教育”心得体会什字小学教导主任徐廷飞人不能没有理想与信念。在当今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 时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守住理想与信念的精神家园!只有获取了教育的理想 与信念,一个教师才能产生教育的激情。近期我通过听取报告、认真拜读了有关理论学习材 料,注意收听和收看有关新闻与时事,特别是对党章的学习更有了新的认识。回顾党的历史, 我们中国共产党走过的80年奋斗历程,其道路不是笔直平坦的,而是经历了奋斗的流血牺牲, 探索的艰难困苦,失误的严重挫折,才写下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篇章。党章中提到的新观念、 新思路、新方法在我的脑海中也产生了共鸣,我将会把学习到、领会到的先进理论,各种信 息,潜移默化的渗透在我的教育教学思想中,相信也会自觉的体现在我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行 为中。 在学习中我深切的感觉到,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不但要有理想、信

念,而且一定要注 意实际工作中的政治修养、道德修养、学识修养,必须要从这几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建设。只 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做好“四个带头”:带头坚定信念、 带头搞好学习、带头课改实践、带头为人师表。第一,带头坚定信念做为学校的一名中层干部,应该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定信念,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如为了把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就应脚踏实地地投身于此次 课程改革中去,胸怀每一位学生,为这一崇高而伟大的事业贡献出我们的智慧和力量,以高 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课程改革潮流中,做一名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做广 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者。 第二,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新时代的教师应成为终生学习、有效学习的一面旗帜。教育在发展,学生在提高,未来 教育的挑战不仅对学生,更重要的是对教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时代 的到来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首第三,带头教改实践 有工作中我们应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

创新思维模式与创新方法之间的关系

创新思维模式与创新方法之间的关系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统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不可缺少两个组成部分。在创造性思维作用中,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虽然彼此不可代替,但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如非逻辑思维中直觉思维可以在瞬时之间认识到事物本质及规律性,省却许多中间环节,高效率地解决问题。但这种直觉思维缺陷是偶然性太强,结论是或然性。逻辑思维可以对事物进行严格科学推理,能够有把握地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结论可靠。其缺陷是中间环节太多,不能得到瞬时效果。非逻辑思维长处正好是逻辑思维短处,非逻辑思维短处正好是逻辑思维长处。二者结合起来,则成为比较完整思维。所以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辩证统一。 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仅仅有扩散性思维还是不够,还必须有集中性思维配合。集中性思维主应功能是求同,它特点是小心求征,寻求唯一正确答案。在思维过程中,它对信息进行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比较,使之朝一个方向聚敛集中,形成一种答案。集中性思维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客观规律有重应作用。科学需应深入本质,而深入本质,求佳创优不能不使用集中性思维。扩散性思维可以为问题解决提出许多方案、设想和办法,这是重应。但是,这些方案、设想和办法决不会都是最有价值、最正确或最理想,因而不能不通过比较、评价有所取舍,有所选择。选择过程就是集中性思维过程。仍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律过程为例。虽然他运用扩散性思维提出了好几种可

能答案,但在几种答案并存时候,正是牛顿感到困惑、上下求索时候。当他通过长期研究、大量艰苦实验,运用集中性思维,做到了“去伪存真”时候,他才真正地认识了事物本质,发现了万有引力规律。在牛顿上下求索、去伪存真过程中,集中性思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在思维活动中,显意识和潜意识又是相互协调,相互转化。当人们把小心力集中在所研究信息或问题时,便会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兴奋中心。在兴奋中心范围内,已有经验、知识,通过显意识活动进行分析、综合来探求问题答案。但是,长期紧张工作兴奋中心一旦被抑制,就会引起该中心周围皮层细胞兴奋,这时储存在潜意识中潜沉信息就有可能在外界偶然因素刺激下,导致一部分潜意识转化为显意识,从而扩大了信息来源。这时人们凭借其直觉能力,常常能触类旁通捕捉其中最有价值一个信息。在显意识状态下解决不了问题,有可能在潜意识转化后得到解决。这是因为在显意识中不能组合信息能在潜意识中形成组合块。 TRIZ理论解决创新性问题的思路在于它采用科学的问题求解方法,具体办法就是将特殊的问题归结为TRIZ的一般性问题,然后应用TRIZ带有普遍性的创新理论和算法寻求标准解法,在此基础上演绎形成初始问题的具体解法。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科学的问题解决思想,富有可操作性,为计算机环境下的创新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创造性思维本质就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统一,是扩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统一,是潜意识和显意识辩证统一。创造性思维过程是

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19-02-11T17:03:06.27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作者:周康宁[导读]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且艺术素养也不断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应积极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性,促进美术学的创新发展 (江汉大学,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在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且艺术素养也不断提高。面对这种情况,应积极提高对美术教学的重视性,促进美术学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我国人民的美术素养,为美术学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本文就针对当前美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体路径,希望能为新形势下美术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关键词:新形势;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美术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各个学校都提高了对美术学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术教学水平。然而在新形势下,美术学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这就需要深入了解当前美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路径进行美术学的创新发展,为美术学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1.当前美术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过于滞后 在我国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审美体验和审美诉求上出现了较大变化,为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对传统的美术创作形式进行改变。比如有些创作者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常常会选择绘图软件进行创作,与传统的美术创作方式相比,能够有效提高创作过程的效率,使美术作品更加精致。同时,在新的形势下,许多新的设计理念被提出来,但是我国美术学教育理念过于滞后,没有及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给美术学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美术学的教育过程,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美术教育的整体效果,对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较大的影响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我国教育领域汇总,但是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着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环节缺乏重视性,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给美术学发展带来更大挑战。 1.3评价模式过于落后 就目前来看,美术教学的评价方式及内容比较单一、落后,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指标,未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及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无法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给美术教学的发展带来较大挑战[1]。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对美术学的评价模式进行改进,使其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2.1更新美术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人民的审美理念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在美术学的发展过程,需要将人的审美诉求作为基础,及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使美术学学科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在美术学的创新法中,需要将本土资源和时代元素融入到其中,使美术教育的本土化特点得到体现,使其能够具有独特的教育优势[2]。同时,作为美术教学的从业者,教师要积极强化自身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大胆突破美术教育的局限,不断总结并提炼新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模式能够符合时代特点,为美术学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到美术学的创新发展。为解决这种问题,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主人翁意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及美术能力,进而以有效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同时,在进行教学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情感变化,对美术教学形式进行改变,使美术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利基础。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美术活动,或观摩画展(如下图1),通过实践是学生充分体会到美术的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格调及个人修养,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摘要: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对莫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里态度和精神状态。理想具有可能性、时代性等特征;信念具有稳定性、不同层次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我们能够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当代大学生应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引言: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各不相同,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人的理想也不尽相同。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眼着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具有时代性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1) 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地,科学的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路径特征分析 第一,中国的经济转型具有“区域性渐进式”的特征,经济转型总体格局的进程是由转型绩效各异的地区演进所合成。这一特征描述了中国经济转型在不同区域内呈现出不同战略和改革重点以及阶段式推进的实践特征。中国广阔的地域环境决定了地区间不同的资源享赋和转型环境,因此经济转型也会呈现出独特的地域色彩。 第二,对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多样性的解释显然不能通过一两个因素间的比较就得出全面、准确的结论,而是需要对经济、地理、历史、政策、宏观经济因素、资源享赋等多种因素进行相互的交织融合,通过建立一个系统的、涵盖多要素的分析框架,来探讨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过程。 第三,由于社会经济条件、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人力资源、文化传统的差异,使得一个区域在转型过程中,会受到不同驱动因素的推动,不仅使经济转型基于当地独有的或具有较大优势的要素享赋,更让转型路径不断地趋向于这一优势,从而体现出不同的经济发展特点,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转型道路,从而形成了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多样性。 第四,在区域经济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具有推 动转型路径不断强化的内在倾向。地方政府既有可能使转型绩效水平高的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又有可能导致某些转型绩效水平低的地区转型过程的延缓,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对现有转型路径的不断强化和路径差异程度的加剧。 第五,区域经济转型路径的成型取决于该路径基于的制度票赋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及环境能否匹配,能否相互适宜。这种适宜性主要包括:制度与优势资源共享相适宜;制度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宜;制度与区域文化传统相适宜。 第六,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本身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在演变途中会在不同阶段面临着多重的临界状态。只有通过形成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市场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形成,才能促使转型路径会不断对其自身进行动态性调整,而这也是对转型路径的优化过程。 目前国内关于区域经济差异成因的研究己经比较成熟,总结出了影响区域差异的多种因素,但以往的研究缺乏对所有因素交织融合在一起对区域经济发展演化进程的考察。但是,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这一论题,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活、历史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其自身的繁杂性及综合分析框架的宏 区域经济发展路径创新研究 刘荣锋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厦门361024) 【摘 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时间演化规律,形成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 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战略格局。要突破区域差距拉大、地方政府经济行为扭曲、产业同构诸多瓶颈因素,选择明晰政府职能、推进科技创新、有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等路径。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路径 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2)06-0045-02 *[收稿日期]2012-11-14 [作者简介]刘荣锋,男,福建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类方向。 第15卷·第6期 2012年12月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uzhou Education Institute Vol .15,No.6Dec .2012 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