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与中国化肥需

1-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与中国化肥需

1-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与中国化肥需
1-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与中国化肥需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与中国化肥需求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王激清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张福锁

近5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20%的人口,粮食单产和总产均大幅度提高,人均粮食和肉蛋生产量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化肥养分的投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我国化肥产量已突破5000万吨(纯养分),氮肥总产占全球的35%,磷肥总产占全球的27%,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化肥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从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养分资源包括了土壤、化肥、有机肥和环境所提供的所有养分,近年来随着人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只重视化肥养分的投入,而忽视了其它养分资源的利用,使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增肥不增产、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化肥施用过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等重大问题,严重制约了化肥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化肥养分资源管理问题,及时调整养分资源发展战略,进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为作物增产和生态安全提供保证。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对人们关心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1. 中国粮食需求持续增加依赖化肥资源的投入

中国未来的粮食产量需要持续不断增长才能保证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根据许多科学家针对中国人口发展、人均消费水平以及粮食自给率对今后粮食需求的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4.6亿,按人均占有400公斤(小康水平)计算,总需求量达到5.84亿吨左右,如果考虑膳食改善和能源发展的需求,粮食需求总量会达到6.6亿吨。而粮食总产是粮食单产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共同决定的,由于中国耕地面积近年来一直在持续下降,从1996年的1.30亿公顷下降到2006年的1.22亿公顷,耕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中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减少,因此依靠大量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来提高粮食总产是行不通的,确保粮食单产在今后一段时间平稳地提高是当前中国保证粮食总量增加的基础。

提高粮食单产必须增加粮食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养分,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农田养分供给主要依靠有机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化肥发展迅猛增加,1989年中国成为世界化肥使用量最多的国家,1996年化肥的总产量(纯养分)也达到了世界第一,如何充分发挥化肥养分资源在中国粮食增产中的作用成了关系到粮食生产的重要问题。从中国历年化肥用量、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的数值变

化可以得出,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粮食总产和粮食单产在不断地提高。相关分析表明,从1949年到2006年,全国粮食总产、粮食单产与化肥用量之间的R2值分别达到0.9463和0.9660,均呈极显著相关。多年来大面积的研究试验结果也充分证明,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化肥对粮食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均占到了50%左右。全国化肥试验网的研究也表明,化肥对中国粮食单产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5~57%,对提高总产的贡献率约30~31%。可见,化肥养分资源为中国实现粮食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粮食需求的持续增加依然依赖化肥养分资源的持续投入。

2. 中国土壤养分由大面积缺乏向过量累积方向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耕地主要土壤养分表现为大面积缺乏,依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我国40%的旱地土壤全氮含量低于0.75 g/kg,30%的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50%的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5 mg/kg,除黑龙江省以外,几乎所有省市都有50%的耕地面积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10mg/kg。砖红壤、赤红壤地区,红、黄壤地区以及水稻土和灰潮土等地区土壤则表现为缺钾或严重缺钾,而北方的棕壤、褐土区,暗棕壤、黑土和黑钙土等地区的土壤供钾能力较强。

经过二十多年的化肥施用和土壤培肥,特别是部分地区的高量施肥,我国耕地土壤全量养分稳步上升,速效养分明显增加,部分速效养分含量已表现为过量累积。如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当前我国华北、华东、华中和西北地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稳中有升,近20年来占农田面积53%?59%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增长趋势,30%?31%呈下降趋势,4%?6%基本持平;而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由于耕作制度,尤其是施肥管理水平等措施的影响,东北地区有机质含量有所下降,西南地区有升有降。大量研究也表明,一旦氮肥用量超过作物经济最佳施氮量,土壤硝态氮则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受经济发达地区常年过量施氮的影响,我国很多地区土壤剖面中出现高量的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累积,这部分氮素就像土壤中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向环境中迁移的危险。

20多年来,我国各区耕地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部分经济作物耕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过量累积。对全国1365个耕地土壤和168个菜园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土壤速效磷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有效磷含量低于5mg/kg的土壤面积大幅度减少,5?10mg/kg和大于40 mg/kg的土壤面积略有增加;对我国主要农区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进行分析也表明土壤磷盈余是我国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土壤收支平衡和有效磷消长关系预测,从1980到2003年我国农田土壤有效磷含量增长约为19 mg/kg。我国部分耕地土壤有效钾水平有所下降,其中以东北地区下降最为明显,如辽宁省20

年间土壤有效钾含量年递减率约为1.27%,平均下降20.6 mg/kg。尽管我国各地区土壤有效钾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北方各区土壤钾素含量较为丰富,并没有出现大面积土壤缺钾现象,增施钾肥还应该针对特定地区和敏感作物,日益扩大的秸杆还田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土壤缺钾问题。

3. 化肥过量施用现象极其普遍,养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

受“施肥越多,产量越高”等观念的影响,我国农民为了获取作物高产,不合理和盲目过量施肥现象相当普遍,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极为突出。2002年的FAO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中国水稻的化学氮肥消费量已经超过180 kg/hm2,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氮肥用量100 kg/hm2的水平,其中太湖地区水稻的氮肥施用量达到了270-300 kg/hm2,有的地区甚至竟高达350 kg/hm2。对2000年和2002年全国26个地区20000多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水稻的氮肥投入量平均为215 kg/hm2,小麦的氮肥平均投入量为187 kg/hm2,而玉米的氮肥平均投入量为209 kg/hm2,这三种粮食作物的平均氮肥用量为205 kg/hm2,大大高于全国推荐的150-180 kg/hm2的最佳水平。和粮食作物的施肥相比,我国集约化的蔬菜生产一个很显著的特点也是化肥的投入量过大,对全国主要省份的施肥调查结果表明,2000年全国蔬菜生产规模前10位的省份中,蔬菜生产中氮肥平均用量超过了300 kg/hm2,个别地区化学氮肥的用量甚至超过了500 kg/hm2。和氮肥施用相似,磷肥的过量投入也是土壤和环境工作者关注的一个问题,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东寿光的蔬菜面积占作物总种植面积的21.6%,然而消费了全市77%的磷肥,其中蔬菜是磷肥投入的最大去向。

尽管我国肥料过量投入现象普遍存在,但在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户之间仍表现出很大差异。比如我们将不同农户间氮肥投入量分成3级,150-250 kg/hm2为适中,小于150 kg/hm2为不足,大于250 kg/hm2则为超量。根据全国农户调查数据进行总结,水稻、小麦和玉米超量施氮用户均接近调查农户的1/3;施氮量在合理和不足范围内的农户也各占到了约1/3。

所以从总体来看,我国主要作物化肥投入存在整体过量施肥和投入不平衡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都会导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养分向环境中的损失量增加。从90年代到现在,经过了16年的时间,粮食单产仅从4 t/hm2变化到了4.7 t/hm2,而化肥施用量从2600万吨增加到了4900万吨,出现了化肥用量大幅度增加,而粮食作物单产却徘徊不前的局面,通过收集全国不同地区2001-2005年间的586个试验数据计算得出目前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8.3%,28.2%和26.1%,平均利用率为27.5%,将近70%的以上的氮肥由于各种途径损失掉了;而主要粮食作物的磷肥利用率也不足15%,钾肥利用率不足35%。

4. 实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化肥需求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随着农户的过量施肥,化肥的增产效应在逐渐下降,我国土壤和植物营养科学工作者在节肥增产,提高化肥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进行了极大的努力,但肥料进一步增产的效应似乎很小。例如,在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主持的“十五”养分资源综合管理“948”项目中,在88个小麦试验、189个玉米试验和55个水稻试验中,虽然可以将氮肥利用率提高7?16个百分点,但是化肥养分优化管理对作物进一步增产的作用很小;目前国内农业科研工作者往往可以在特定地区小面积的耕地上不断地刷新作物单产记录,但却难以在区域上大面积实现,因此我国优良作物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往往低于60%,而发达国家可达到85%。分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土壤生产力的主控过程认识不清,缺乏既能保水保肥,又能充分发挥高产作物生物学潜力,同时实现作物高产和水肥的高效利用的途径。因此,开展持续提高土壤生产力的基础研究,在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进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研究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以2000年和2002年全国农户的施肥水平代表目前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施肥水平,然后和进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措施下氮肥的投入水平相比,我们可以得到目前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氮肥用量可以分别节省65 kg/hm2、18 kg/hm2和47 kg/hm2,按照2006年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来计算,则分别可以节省氮肥190.4 万吨、41.3万吨和126.8万吨,共计为358.5万吨。可见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可以明显地节约氮肥用量,随着养分资源管理技术的不断集成,今后一段时期可以有效地降低粮食作物对化肥的需求量。另在农户调查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投肥量一定时,农民施肥效率决定于综合管理水平。如果将农户施肥状况和资源效率按产量分组,结果表明,高产组农户资源效率大大高于低产组农户。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肥料投入水平只是决定产量的一个因素,产量高低决定于农户综合管理的技术水平,在高产区投入水平不是限制因子时更是如此。吨粮田技术是运用综合技术达到高产高效的典范,其在光能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均高于一般高产田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农户获得高产的同时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就是实现农户高产和资源高效利用协调发展值得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

土壤是植物最直接的养分资源库,土壤养分资源本身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挥化肥养分增产作用必须考虑土壤本身的养分供给;其次要加强对有机养分资源的重视,实际上有机养分直至20

世纪50年代初期,几乎是补充土壤养分的唯一来源,对中国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最后还要加强对大气和水体等环境养分资源的利用,如华北平原的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6年期间的氮素年沉降量平均高达27 kg/hm2,范围为15-50 kg/hm2,因此对于农户来说,必须注意这部分养分资源对土壤的补充作用,否则必然导致过量施肥、肥料利用效率的下降。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内涵还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强调多种养分资源的综合利用、施肥与其它技术的结合:它要求综合运用有机肥和化肥、土壤培肥和土壤保护、生物固氮及农艺措施等有关技术。二是提倡根据不同养分元素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养分管理策略:其中氮素在环境中的变化最为活跃,应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作物需氮量,进行适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磷钾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相对较小,应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施肥,以使其不成为产量限制因子为宜;中微量元素则应采取因缺补施的施肥原则。

29精准养分管理-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及其在养分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精准养分管理 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及其在养分资源管理上的应用 张维理,梁鸣早,卢昌艾,武淑霞,徐爱国,李志宏,龙怀玉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北京100081)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化肥使用不合理造成肥料利用率低,农产品质量低下,土壤退化,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使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面临严峻挑战[1]。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国推广农化技术与农村小农户的生产方式不匹配,很久以来我国在施肥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中,主要沿袭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到农户地块的测土、配方,进行平衡施肥。由于我国种植业中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格局尚未改变,农民文化水平低、经营规模小,户均耕地仅0.42ha,因而经济实力弱,专业化程度低。尽管国家和地方在过去进行了很大的努力,实际上仍很难在农村真正推广。在过去20年中,我国农户间、区域间肥料用量的不平衡在加剧,全国化肥利用率平均仅35%,在集约化农业地区尚不到20%。为此,探索先进而适合我国国情的施肥技术,是扭转因盲目、不合理施肥造成肥料利用率下降的关键。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为农业技术推广、化肥生产和销售等部门不同层次的决策者提供一个有效工具,以便这些部门能够方便地根据不同地区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进行区域性肥料和养分资源的合理规划和配置,为不同地区生产、配制或调拨养分比例及数量适合当地土壤条件和作物需求的专用肥、复混肥,便于农民采用,以此提高整个区域内的肥料利用率,缩小区域间肥料用量的贫富悬殊,提高我国肥料和养分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 1 材料与方法 鉴于目前难于在我国农村以农户地块为单元,进行测土、配方和平衡施肥,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提高区域对化肥和养分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水平作为提高我国肥料利用率的突破口,以我国过去50年来在土壤肥料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壤肥料空间数据库的应用,实现不同层面、不同时段、土壤、肥料及其相关数据、模型和研究结果的版块链接和融合运用,为农业、农技推广、化工、农资等部门了解各地养分平衡、土壤肥力及化肥利用率的动态变化,进行区域性养分资源和化肥的合理规划和配置,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决策支持。 1.1 研究技术方案 建立中国土壤肥料信息系统的技术方案为以下6个步骤: 1.1.1 根据系统目标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系统研发的第一步,在认真研究国内外重要的农业专家系统的基础上,大量浏览国内外商务软件、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及微软的软件产品,吸取和借鉴其设计思路和创意,完成系统设计草案后,广泛征求农业、化工、生资等部门的意见,并根据用户意见,对系统设计进行反复修改,以增强本系统对部门和企业决策者的实用性。

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

水利现代化和新水利理论 国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传统的水利建设理论与现实的冲突越来越尖锐,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显现。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相和谐等现代观念的形成,应当认真总结传统水利 量大部分被贮存在水库内,河道内的汇流又因为河道的疏浚和堤防的修建而快速地排入大海,流域的水循环时间过程加快。 二流域水循环的绝缘化 河流的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大多是河流泛滥形成的冲积平原,河流的洪水泛滥过程不仅是一个灾害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形成冲积平原的生态过程。河流洪

水的泛滥给广阔的洪泛区带来水资源、土沙、肥料、物种、鱼类饵料,并冲洗河流和土壤的污染,维持流域的特有生态系统,因而洪水的泛滥过程也是一个生态过程。但是,由于河流防洪工程体系的建设,河流不再泛滥,洪泛区的水循环与河流的水循环无关,称之为绝缘化。洪泛区水循环的绝缘化不仅杜绝了洪水灾害,同时也中断了洪泛区的生态过程,使广大洪泛区的生态系统难以维持。 道,而人工化的流域将随其人工化的程度的扩大,地表的产流比重不断增加,地下渗流的比重不断减少。目前经济活动发达的流域根据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人工化、半人工化、自然状态三种类型的区域。 自然状态的区域是指基本没有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其基本植被状况尚保持较原始的状态,比如目前国家所设置的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基本没有

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尽管如此,这类区域的规模也大大缩小,生物通道受阻,加之受大气环境、水环境变化的影响,生态环境也在日趋恶化。 半人工化的区域主要是指广大农业地区,这里由于长期的人类农业活动所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共存,相互交织。这里既保存有较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有大量被人工驯化或培育的动植物资源,杂交物种和变异物种较多。 但是, 在水域内大量兴建水利工程,使水域连续性遭到破坏,如大坝建设使水流的连续性、河床的连续性、水生态的连续性被破坏;由于河流中上游大量蓄水造成下游河道断流,河流的连续性及生态的连续性被彻底破坏。 2.地表水和地下水连续性的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在非干旱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是连续的,由于地下水位

中国化肥用量60年增百倍

中国化肥用量60年增百倍 作者:Mr. Chen 发布:2012-11-15 21:09 (全球化肥网)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短短几十年,我国耕地肥力出现了明显下降,全国土壤有机质平均不到1%。而与此同时,我国化肥用量及其增长速度也令人吃惊。 据蒋高明介绍,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但目前我国农用化肥单位面积平均施用量达到434.3千克/公顷,是安全上限的1.93倍。 从其提供的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变化图上看出,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一公顷(15亩)土地施用化肥8斤多,现在是868斤。以百倍速度增加。 “但这些化肥的利用率仅为40%左右。没用完,都变成了污染。”蒋高明说。 还有一个数字让蒋高明耿耿于怀:我国工厂化养殖动物每年产生27亿吨动物粪便,约为工业固体废料的3.5倍。但因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等原因,这些本可成为很好肥料的动物粪便并未用到应该用的地方。结果“一方面造成农田面源污染,一方面大量制造化肥。两者都因趋利。受害的是耕地与消费者。 中国农田单位施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三倍 ?字号 ? ? 欢迎发表评论2013年04月22日21:30来源:经济信息联播 我们看到,从播种时的底肥,到冬季的生根肥、复合肥,再到采摘期一周一次的水溶肥,寿光的蔬菜可以说是靠“肥”当家。但是这么多的种类,这么大量的肥料,又有多少是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呢?

这还不是最令人担忧的,2012年我国大棚蔬菜面积已超过5000万亩,大棚蔬菜在丰富“菜篮子”的同时,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一起来看调查。 寿光化肥经销商刘彦军表示,什么肥也用的太多,有机肥,复合肥,冲施肥都用得很多,只要是效果好,只要是菜价格好,不怕贵,就怕效果不好 寿光菜农王宝祥表示,三分之二都吸收不了 刘兆辉长期关注山东地区肥料土壤情况,寿光蔬菜施肥问题更是他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兆辉表示,利用率氮是30% ,P是20,K 是35% ,和发达国家(70%)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利用率相对不高,对地下水有一定的污染,地下水硝酸盐有的挺高 不仅在寿光,中科院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用占全球9%的土地消耗了占世界总量32%的化肥,单位面积用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过量施肥是全国性的问题。由此带来的危害是粮食蔬果品质下降,口感不佳,更为严重的是,土壤中会积累下硝酸盐,过量的氮磷也会污染地下水及地表水,用富含硝酸盐的水源灌溉会使农作物中硝酸盐含量升高,而硝酸盐在人体内可能被还原成致癌物亚硝酸盐。 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寿光出现了不少种不出蔬菜的大棚,被大家称为“死棚”。记者发现,菜农们现在也试着调整肥料的种类和用法,最普遍的就是用鸡粪做底肥。不过专家却提醒,鸡粪也要慎用。 农业部黄淮海平原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兆辉告诉记者,鸡粪里边在饲料当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实际上有些微量元素是重金属,长期大量使用鸡粪存在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的风险,有这种风险。现在我们调查看,寿光的土壤重金属含量是在增加的,不过没有超标 中国化肥用量超世界总量30% 1600万公顷耕地严重污染 2012年03月13日00:31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王尔德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农村环保正在成为三农话题中的新议题。

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

中国水利现代化初探

进入21世纪,就水利行业的发展,议论十分活跃。其原因是:(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水利行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二)水利行业相对落后的现状,已暴露出日益严重的水问题。这些都迫使水利行业必须加速改革进程,尽快实现现代化。汪恕诚部长在2000年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的水利要由传统水利转变为现代水利,转变为可持续水利。"这也是水利行业在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和改革方向,实现中国水利现代化是当代水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一、水利现代化的道路 水利建设的现代化是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因此水利行业现代化首先要满足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对水的各种需求。但是,水资源是有限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水利行业的现代化还表现为能清楚地认识水的基本规律,引导社会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和消费。 纵观人类社会对水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过五个阶段: (一)以防洪建设为主的阶段 人类社会要求发展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安全,特别是人类开始在水域周边定居之后就必须进行防洪建设。一般是堤防、城墙、城区排水系统等,并且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防洪建设水平。 (二)以供水建设为主的阶段 人类社会防洪安全得到一定保障之后,经济就会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水的供需矛盾就日益突出,这时各种引水、配水等供水系统的建设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经济越发展,要求供水能力和保障率越高。 (三)以水资源保护为主的阶段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供水量越高,排污量增加,水域的污染将造成重大社会问题。因而水资源保护、改善水域水质等水环境建设将成为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 (四)以景观建设为主的阶段 在水质问题基本解决之后,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的发展,人们会对水域周边的景观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以水域空间管理,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娱乐空间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建设将首先在城市周边地区得到发展。 (五)以生态修复为主的阶段 随着人们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的增强,人们重新审视自然水域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要求恢复水系自然生态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水域不仅要清洁、美观,而且要求水域生机盎然。即回归自然、修复水域的生态系统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水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水利建设所表现的相应内容也有所不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防洪、供水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在70年代重点进行水资源保护,80年代抓水系景观建设,90年代抓水系生态修复,水利发展的阶段性表现比较清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而前一时期由于水利建设投资不足,问题积累较多,在现阶段表现的发展阶段性不十分清楚。在防洪方面城市防洪标准较高,大江大河可防中、小洪水;在供水能力方面北方缺水严重,江河断流,但地下水开采能力较强,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域污染已十分严重,流经城市的水系普遍呈严重污染,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在一些大城市水系已开始景观建设,但水质普遍较差;水系的生态修复问题尚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进入21世纪,人们对水利建设的要求应当是全方位的,可以预计在21世纪的前半段,人们将会要求恢复碧水蓝天、山川秀美,要求水系恢复良好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而我国水利现代化要求我们进行大水利建设,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水利五阶段的跨越。 二、水利现代化的内涵 首先,中国水利现代化是为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利的需求。即在保障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和控制各行业的用水需求,对有限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满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水资源的总体需求。其基本途径是通过以流域为单元的国土综合整治和强化流域管理,提高流域国土的安全度、舒适度和富裕度。 其次,中国水利现代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包括:继承我国数千年水利建设的遗产,发扬真正适合我国江河自然特点的智慧和经验;引进国外的经验和技术要适合中国的自然条件及经济水平。总之,中国水利现代化是要满足中国现代化对水的需求,符合中国人的水文化和水意识。 同时,水利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是与传统水利相比较,要充分体现进步;一是与国际现状相比较,在总体上应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水利现代化应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观念现代化 对于当代社会与水有关的各种先进观念和科学结论应当充分融入水利建设和管理理论之中,在观念上充分吸收和利用人类最科学、最先进的智慧。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水和谐共处、湿地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尊重流域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

养分资源管理

养分资源管理现状及调控途径当今世界,资源与人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这种矛盾更加突出。随着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是农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利用现代先进技术和方法进行养分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环保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养分资源管理面临的挑战 养分资源管理在农业生产中是非常重要的。化肥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之一,在农作物生产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传统农业中,养分管理强调养分施用对作物的反应,关注最大产量和最大经济效益。基于这个目标,科研人员研究经济、有效的方法去优化植物营养,增加作物产量。如1973年Stanford推出的定肥公式,1980年Hunter 推出的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前苏联采用的目标产量施肥法、肥料效应函数法,等等。 化肥的投入对于农业增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估计,化肥对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为40%~60%。应用我国1952~1992年间的农业生产统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化肥施用量增长与粮食总产量增加之间的相关系数为,化肥公顷施用量与粮食公顷产量的相关系数为,均达到显著水平。化肥在增加产量和收益的同时,由于过量或不合理施用,对土壤资源、生态环境,甚至一些农产品品质的负面影响已经显露出来。过量或不合理施肥可以释放养分进入空气和水体,不再为农作物利用,土壤硝酸盐淋失造成地下水的污染,N,P养分的地表径流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张维理等在北京—天津—唐山地区14个县市的102个点调查中表明,约50%样点的地下水和饮用水中硝酸盐含量超过安全标准。曹志洪研究发现,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氮肥施用量过大,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明显下降。并且,由于农田本身普遍存在着变异特性,包括土壤有机质、质地、养分、地形和其他特性,传统农业措施管理土地作为同质体,在整块田地用一套管理措施:一个目标产量、一个肥料推荐施用量、一个农药施用量,这样管理通常导致投入在一些地方过量施用,而另一些地方施用不足,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和纯收益的降低,增加了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能和能源浪费。 最近十几年,全球的科学家关于养分投入对环境质量的潜在影响已开展广泛研究。如何既能保持土壤肥力和生产力,满足人类社会对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数量和品质的要求,又能使生态环境受到良好的保护,实现农业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农业科学家面

27精准养分管理-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和平衡施肥技术及其产业化

精准养分管理 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和平衡施肥技术及其产业化 杨俐苹,金继运,白由路,黄绍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北京 100081) 随着我国加入WTO日期的逐渐临近,我国农业以及化肥生产企业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基础产业,如何利用新技术改造我国的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改善农产品品质,使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竟争能力,已成为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化肥是作物的“粮食”,这一点已成为共识,化肥又是农业生产中投入最多的生产资料,它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目前化肥施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面对我国土壤高强度开发、农业生产高度分散、农民素质尚待提高的局面,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集成于产品中,形成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可以跨跃我国农民质素较低的现实,又可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本文仅对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和平衡施肥技术”在产业化中的应用进行一些探讨,旨在促进平衡施肥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我国合理利用肥料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服务;同时,为化肥生产企业特别是复合(混)肥生产企业生产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产品,联合生产、销售、推广部门,建立有效的农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农化服务,使化肥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促进科学施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思路。 1 平衡施肥的必要性与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 在农业生产的各项物质投入中,肥料是费用最高的一项。据估计,化肥的投入一般占我国粮食生产中各项物资、能量总投入的30%~40%,在个别高产地区甚至高达50%。据统计,在过去的40年间,化肥总用量与粮、棉总产量,以及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与粮、棉产量均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我国粮食增产的30%~50%来自化肥的应用[4]。化肥的增产作用是明显的,但是肥料的施用上也存在较大的问题。传统的施肥观念和习惯及我国化肥生产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导致国内氮磷钾施用结构长期失衡,肥料的使用效率和边际效益下降很快。据全国化肥试验网统计资料分析,1962年每千克氮素增产稻谷 15.5~18.0kg,到80年代每千克氮素增产稻谷下降到7.3kg,仅为60年代初的45%左右,化肥的利用率呈明显下滑趋势。由于肥料的不平衡施用,引起土壤中其它养分耗竭,施肥效益下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甚至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所以,推荐施肥时必须考虑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综合平衡和均衡供应。此外,大量偏施一种或几种营养元素肥料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城市郊区常由于过量的氮肥施用导致地下水污染、硝酸盐含量严重超标等环境问题日趋严重[5]。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缺少合理施肥知识,违背平衡施肥原则造成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费国。到1998年,化肥年总投入量已达4085.4万吨。但我国的化肥利用率低于世界发达国家10~15个百分点,肥料的不合理施用使得每年有四百多万吨化肥白白浪费掉。只有依靠和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作物持续高产稳产和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土壤肥力,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了解土壤养分状况,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保证环境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法和平衡施肥技术” 是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研究、示范、推广

建设现代化灌区初探

建设现代化灌区初探 现代化灌区这一概念可视为宏观范畴,不能单纯看成是灌区现代化或是水利现代化,广义而言它是社会现代化和水利现代化的综合体现,用来表示的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人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地改造灌区人民的生存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过程。由此,现代化灌区的概念可定义为: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建设管理灌区,从而不断增强对环境的控制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灌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一、现代化灌区指标 在制定现代化灌区指标体系时,要注重科学性、真实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致性和可操作性。 1、灌区有健全而强有力的管理体系。 2、灌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2%~15%;服务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45%;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70%。 3、灌区有文化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青年适龄组中上大学的人数比例超过10%~15%,管理队伍人员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应占职工总数的90%以上,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占3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在50%以上。

4、灌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60%以上。 5、灌区工程建设安全达标率达到98%,易涝农田治理率达到95%,田间防御能达20年一遇24小时雨量水平,大中型水利工程全部应用遥感、遥测、遥控装置,防御能力达100年一遇水平,三防指挥系统覆盖率达100%。 6、灌区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优质的供水保障,大中城市供水保证率要达到97%以上;一般城镇90%~95%以上;工业95%~97%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耕地面积的90%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Ⅱ~Ⅲ类;实现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包括地下水,并力争实现水量与水质的统一管理。 7、灌区要注重水环境保护,水库和渠道为全社会提供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灌区的建设要田园化,山、水、田、林、路、城镇综合治理。 8、灌区的农业机械化率要达到90%以上,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化率要达到95%以上,工程达标率100%,工程完好率95%以上。工程管理单位良性循环率95%以上,办公自动化率90%。实现水利信息网互联互通,墒情、雨情、水情自动测报。 9、灌区法律、法规、规章配套率达到90%以上,水行政许可、审批审查率达到100%,水政监察队伍的“八化建设”达标率、水事纠纷的调处率和水事案件的办结率均要达到90%以上。 二、建设现代化灌区的对策与措施

中国化肥总产量全面分析

中国化肥总产量全面分析 按照统计数据,2011年,全国化肥的产量达6027万吨,同比增长12.14 %。中国化肥的实物量究竟是多少我们并未见到相关的报道,下面笔者进行相关分析。 我们习惯上将化肥分为基础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料(包括复合肥和复混肥,一般通称复合肥),由于复合肥是由基础肥料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生产的,因此衡量一个国家的化肥产能基本上只统计其基础肥料部分,也就是说以上6027万吨的数据仅仅为基础肥料。 需要指出的磷铵严格意义上属于二元复合肥的范畴,为了便于计算,笔者暂且将其归入磷肥。 1、氮肥 2011年全国合成氨产量为5068万吨(折纯),同比增长6%;氮肥产量达4179万吨,同比增长8.55 %;尿素产量为2656万吨(相当于实物5775万吨)。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氮肥行业的现状,高浓度氮肥尿素已占到氮肥总产量的63%。 2011年度全国氯化铵产量为1174万吨,由于氯化铵的主要销售渠道是复合肥企业,用于复合肥中氮素的来源,因此直接面对农民的销售并不多。 碳酸氢铵一直以来是我国氮肥的“当家品种”,但随着尿素产能的增长加之容易板结、挥发和肥效较低,目前已逐渐淡出市场,2011年的产量为2300万吨。 2011年全国硫酸铵的产量为350万吨,硝酸铵产量为450万吨,但硝铵主要用于爆炸品用于开矿,只有三分之一农用。 这样算下来目前每年全国氮肥的实物量(扣除复合肥企业采购部分)约为9300万吨,包括5500万吨尿素、2300万吨碳铵、1500万吨其他氮肥(硫酸铵、硝酸铵和氯化铵)。 2、磷肥 2011年中国磷肥产量累计1462万吨,同比增长24.26%。其中高浓度磷肥磷铵实物产量为2065.6万吨,其中磷酸一铵产量为1059.4万吨,磷酸二铵产量为1006.2万吨。剩下的普钙、重钙产量约1000万吨。 考虑磷酸一铵的主要销售渠道也复合肥企业。这样目前每年全国磷肥的实物量(扣除复合肥企业采购部分)约为1500万吨,其中磷铵1500万吨、其他500万吨。 3、钾肥 2011年全国钾肥的产量达385.6万吨,同比增长10.86 %。折合实物量约800万吨,其中约一半销售给了复合肥企业。 4、复合肥 2011年全国的复合肥产量约5300万吨。 复合肥的原料均为基础肥料及添加物,添加物按照800万吨计,基础肥料为4500万吨,基本上可以按照N:P:K=2:1.5:1的比例来计算,每年全国用于生产复合肥的基础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为2000万吨、1500万吨和1000万吨。 5、小结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施肥

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施肥 宁小李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071000 摘要:从不正当肥料的施用分析了施肥对环境的影响,强调植物不能区分所吸收的养分是来源于化肥还是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在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水土流失,但如果对有机物料管理不善或有机肥施用过量也会造成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在此基础上,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为重点,就环境友好的施肥技术途径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施肥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造成了极大的环境负担。据估计,按照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15-2020年间,中国的GDP总量占全球的比重将会由目前的4%增长到17%。与此同时,畜牧业的发展给粮食生产带来极大压力,按照目前的人口基数和增长速度,203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粮食需求达到6.4亿吨。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国政府采取了加大化肥投入力度的方式,化肥的生产和施用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国目前能源年消耗量达到22.3亿吨标煤,化肥生产占综合能源消耗的5%,磷矿石年消耗量超过1亿吨,占国有富矿资源储量的10%,资源紧缺已经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环境压力增大,预计在2020年左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15.7亿吨,农田系统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其他与氮、磷相关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30%人口的饮用水受到了氮和磷的污染,30%城市的空气质量低于三级水平,酸雨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到50亿美元,61%的湖泊富营养化。 以上问题的发生是养分资源在社会经济体系中循环速度加快所至,为了作物生长,我们投入了大量的化学肥料,而由于生活燃料、其他经济用途导致作物秸秆中的养分无法完全还田,食品生产过程中养分资源无序排放较多,由于成本所至这些资源也未能还田。上游资源的大量投入和下游各环节的大量排出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中国需要构建新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模式,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本文将通过对化肥施用及农田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关系的研究,探求合理措施。 1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概述 1.1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内涵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所和一些西方国家于20

蔬菜肥水管理

对广州市西北郊几种常见蔬菜以及它们生长的土壤条件、灌溉的水质状况进行实验分析,主要测定影响人类健康以及对土壤生态系统和农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积累、破坏作用的重金属元素汞(Hg)、砷(As)、镉(Cd)、铬(Cr)、铜(Cu)、锰(Mn)、镍(Ni)、铅(Pb)、锌(Zn)、硒(Se)、锡(Sn)及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和苯酚。结果表明,该区域农业用水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使用受污染的水进行灌溉的菜地,其土壤和植物体所含的有毒物质较多,部分物质含量已经明显超标,土壤达到了严重污染的程度,农业生态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处于较差状态,农产品可能给人们健康带来潜在的威胁。在关于土壤污染与蔬菜关系方面首次报道了苦瓜种子与污染物的关系,芥菜、豆角与污染物锡等的关系也是首次报道。研究还表明,种子富集有毒物质的强度明显大于其它部位,其次是根大于茎和叶。(生态科学,2006,3李秋霞; 黄玉源; 赵玉环; 黄益宗,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了汽车尾气中铅对公路两侧蔬菜的污染。试验结果表明:在公路两侧200m范围内生长的蔬菜均受到汽车尾气中铅的污染,且蔬菜中铅含量与距离成负相关。相同距离点上不同种类的蔬菜中铅含量有明显差异,表明蔬菜吸收和累积大气中铅的能力是不同的,一般是叶菜大于根、果菜。(江苏环境科技,1998,3潘如圭; 宋佩扬; 潘秀琴; 管建国;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南京城郊蔬菜基地土壤有效态铅、锌、铜和镉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张庆利; 史学正; 黄标; 于东升; 王洪杰,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瑞典农业大学土壤系; 徐州师范大学国土信息与测绘工程系江苏徐州; UppsalaSE-75007瑞典; 土壤, Soils, 编辑部邮箱2005年01期) 利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从小尺度区域角度上研究了南京城郊土壤中铅(Pb)、锌(Zn)、铜(Cu)和镉(Cd)4 种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 研究区土壤中有效Zn 变异程度相对较大,有效Pb 的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而有效Cu 和Cd 为中等程度变异。(2) 研究区有效Pb、Zn 含量空间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而Cu、Cd 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效Zn、Cd 的空间自相关尺度相对较大,而有效Cu、Pb 相对较小。(3) 研究区土壤中有效Pb 的空间分布主要受交通影响,交通量越大的道路附近土壤中有效Pb 含量越高;有效Zn 主要受城市生活废水的影响,城市生活污水灌溉和城市地表径流是土壤中有效Zn 积累的主要原因;有效Cu 主要与蔬菜种植过程中有机肥(主要是牛粪)施用关系密切,有机肥施用量越大,土壤中有效Cu 含量越高;有效Cd 受地形影响较大,地形低洼处土壤中有效Cd 含量相对较高。 不同水氮管理对菠菜生长和水氮利用的影响(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Plant Natrition and Fertilizen Science, 编辑部邮箱2002年01期) (张宏彦; 陈清; 汤丽玲; 李花粉; 李晓林; H.P.Liebig;,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开放实验室; Hohenheim 大学蔬菜与果树科学研究所; ) 针对传统水肥方式中存在的投入过量问题,采用控制耕层土壤湿度以及应用KNS氮素推荐系统对菠菜的产量及水氮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推荐施氮处理与传统施氮处理对菠菜的生长没有明显的差异,而控制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为植物有效的土壤含水量的 5 0 %~80 %及 6 0 %~90 %时的处理产量比传统灌水处理有显著性增加。推荐灌水施氮模式同传统灌水施氮模式相比,菠菜产量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氮素以及水分供应量分别减少了73.6 %和39 2 % ,相应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6 4% ,氮素利用效率也有显著提高。推荐的水氮处理在菠菜收获后土壤无机氮残留量比传统处理明显降低。因此在合理灌溉的基础上进行氮素推荐,可有效地解决蔬菜生产中产量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河北省蔬菜保护地土壤养分的积累状况及影响因素(刘建玲; 廖文华; 高志岭; 孟昭相; 河北农业大学; 廊坊市农林局; 河北保定; 河北廊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编辑部邮箱2004年01期) 为了对菜地土壤养分的合理管理提出理论依据,研究了河北省11个蔬菜种植县、市的蔬菜保护地土壤养分

中国古代水利法规初探

中国古代水利法规初探 载自《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 中国古代的法家崇尚以法治国。韩非说:“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治。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民用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而霸王之业成矣”(1),他还主张,要使法令通行必需严格制订并广泛公布,让百姓人人知晓而易遵从(2)。虽然二千多年来法家治国的时间有限,而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法制建设却历代相沿而不废。水利法规是其中之一。 在社会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尚不发达,人们对水的需求也比较有限,自然界的水就象空气一样,人们并不感到缺乏,对水的利用也没有什么限制。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当自然态的水无法满足要求,而需要修建工程加以调节时,就出现了对水资源的占有和利用的社会问题。而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往往涉及到广大范围和许多方面,牵涉着众多人口的经济利益。由于相关方面的利益都是和同一水体联系着,互相间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需要一个从全局考虑,能够大体上协调各方面利益的规则,约束有关方面共同遵循。规则最初表现为惯例,后来人为地把这种惯例用条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加强其稳定性和权威性,这就是水法。水法的制定和执行,将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益。水法的出现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法典——巴比伦时期的《汉穆拉比法典》约颁行于公元前1172年,对防洪工程有明文规定:“如果某人忽视维修堤防而造成决口,他应赔偿由此给其他土地所有者带来的损失”。“如果一个人打开灌渠灌溉,但因偷懒,致使水冲坏邻人的田,那么他应按照邻人(的收成)赔偿大麦”(3)。罗马人在公元五、六世纪间制定的《查士丁尼法典》,(又称国法大全)对灌溉也给予重视。在我国,水利法规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最初的水利法多是某个水利门类的单项法规,或附属在国家大法当中的有关条款,以后逐步完善,至迟在唐代已有全国综合性的水利法典。 一、国家大法中的水利条款 (一)先秦时期国家大法中的水利条款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司空曰,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导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可以认为这是春秋末年国家大法中的水利条款(4)。当时还设置有称作雍氏的专管官吏,“雍氏掌沟渎浍池之禁,凡害于国稼者。春令为阱擭、沟渎之利于民者。秋令塞阱杜擭”(5)。阱即深沟,是在居住区周边防野兽的壕沟。擭是在土地坚硬,不便挖掘深沟时,所挖掘的其中插有尖利木桩之浅沟。沟渎浍池则是灌排渠道和蓄水陂池。秦国统一六国之后所订立的国家大法中,也有关于水利的条文。考古发现的《秦律十八种》,其中的《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壅堤水”(6)。

不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不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李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 本文对我国不同养分资源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和不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当前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的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特别是对肥料养分资源的分析。从而得出不同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技术的必要性以及先进科学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关键词:土壤养分;肥料养分;环境养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 引言 近50年来,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化肥养分的投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养分作为动植物的生命元素, 既是一种资源, 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因子, 若管理不善将带来严重的营养和资源环境问题[1]。而养分资源是植物养分资源的简称, 主要包括土壤养分、肥料养分和土壤之外的环境养分3部分[2]。养分资源能否高效利用, 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 而且影响到农业经济效益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影响到维持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3]。近年来随着人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只重视化肥养分的投入,而忽视了其它养分资源的利用,使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增肥不增产、土壤养分过量累积、化肥施用过量和养分利用效率下降等重大问题,严重制约了化肥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不合理的肥料投入,不但使施肥效益降低, 而且易引起土壤养分的不均衡富集[4]。20 世纪90 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水稻所(IRRI)和一些西方国家提出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IPNM 或INM)的概念,它的目标是综合施用各种植物养分,使产量的维持或增长建立在养分资源高效利用与环境友好,同时又没有牺牲后代土壤生产力。养分综合管理包括农田养分综合管理和区域养分综合管理2个方面,农田养分综合管理基本原理主要是协调来自土壤、环境和肥料的养分资源与作物养分需求的平衡,同时结合综合生产管理措施提高养分资源的利用效率[5],有关研究表明,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体系使农作物产量增加4%~10%、化肥利用率提高10%~15%、节约化肥5%~30%、并大大减轻了施肥不当对环境的压力[6]。所以中国需要构建新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模式。面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食物结构的改善, 粮食和畜牧生产的发展以及化肥大量投入, 养分随食物链的迁移量还将大幅度增加, 也将会带来更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如何管好养分已经成为中国植物营养学家肩负的重要使命, 必须探索新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策略和技术, 不但要考虑农田的养分管理, 也需要关注畜牧业、家庭生活以及资源与环境等体系中养分的综合管理[7]。

最新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顾浩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 顾浩

精品好文档,推荐学习交流 中国水利现代化研究 顾浩 (水利部) 1 研究背景 我国有几千年的治水历史。新中国成立50多年 来,中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 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仍然十分严 重。党的十五届三中、五中全会把水资源问题提到突出 位置,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 全面地阐述了水利工作方 针。全国水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治水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进行了现代水利的探索和实践。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描绘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对水利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提出了水利现代化研究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做出回答。 水是人类的生命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要素。水利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保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走上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实现水利现代化,不仅是客观自然条件和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提出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水利现代化,必将有力地促进和保障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国家现代化。 为了系统研究水利现代化的内涵、评价方法和标准,为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的进程奠定基础,2000年10月,根据部领导的指示精神,水利部办公厅、规划计划司、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成立了水利现代化研究课题组。两年来,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水利现代化的调研和座谈,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系统分析、研究测算等工作,并委托国内有关研究单位对水利发展与国民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4

农村化肥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农村化肥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赴xxx调研有感 摘要:大多数农民在化肥的种类的选择方面普遍存在“盲目随大流”的情况,缺乏科学可靠的信息来源。中国农村区域广大,情况复杂,很多我们认为想当然的事情在这里并没有按照我们的一般想法实现,真正让我们体会到现实是残酷的 关键字:科学的指导,测土施肥,发展不协调。 2016年7月18日至8月22日,我在家乡展开了我们的暑期实践,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但当我们真正走出课堂,走出家门,冲击与震撼却无处不在。 我此次下乡社会实践的地点主要是。所调查的项目包括:农户用肥习惯调查、化肥经销商调查和示范村走访等。与我同行的还有当地农业科技100的工作人员。结合我们的实践调查任务和农业科技100的宣传目的,我们把工作基本分为三个方面:农户走访,专业人员讲座和考察学习。我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并发现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 农民缺乏科学的指导 大多数农民在化肥的种类的选择方面普遍存在“盲目随大流”的情况,缺乏科学可靠的信息来源。大多数农民的信息来源是电视,中央台和省台是他们比较相信的,但是看电视基本停留在娱乐的基础上,很少去看专门的农村科技、致富信息之类的节目。他们最信任的是亲戚朋友的推荐,而且购买时通常是和邻居、亲戚等搭伙去,大家往往是看别人买哪个自己就买哪个,没有真正的从品牌、营养元素含量等方面考察,由此肥料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可想而知。而且农民缺乏品牌意识,当问到都了解哪些化肥品牌时,很多人都说不记得或不清楚,甚至有的连今年买的什么牌子的化肥都不清楚,如此的盲目和盲从,情况堪忧啊! 在化肥施用量方面农民也主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并没有做到因地制宜,也没有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使得出现化肥投入量高、收效差的情况。对于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基本每年的施用量变化不大;而对于某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来说,随意性还是较大,这不仅体现在施用量方面,在品牌的选择方面也是,主要决定他们的选择的是市场价格。

养分资源管理作业

《养分资源管理》 姓名:申修旭 学院:农学院 班级:农资121班 学号: 1209010135 题目:湄潭县茶叶施肥管理

《养分资源管理》 班级:农资121班学号:1209010135 姓名:申修旭 注意事项: 1. 请考生按要求在试卷装订线内填写姓名、学号和年级专业。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答案。 3. 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装订线内填写无关的内容。 4. 满分100分,考查时间为120分钟。 得分阅卷人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就某一作物或某一品种或某一地区谈谈当前养分资源管理或某一养分管理的特点、现状及问题、你的认识或看法。(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0字)

湄潭县茶叶施肥管理 【摘要】:茶叶从中国走向世界,早已成为世界饮料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品种。世界茶叶市场竞争也日益尖锐,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主要茶叶生产消费国都不断出现新的经营方式。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有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二十个产茶省,八千万茶农,是名副其实的产茶大国。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茶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享有”西南茶乡”的美誉,其茶园总面积超过30万亩,湄潭的地形、地貌、地势、气候条件等,为茶叶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使如今的湄潭成为全国闻名的茶乡之都,茶叶生产在这里得到了良性发展。肥料是茶树生长的食粮,是茶叶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的物质基础,施肥对茶树的生长及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施肥技术,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施肥的增产效果,从而提高茶叶的优良品质。相反,施肥不当不但会降低茶叶的产量,还会严重降低茶叶品质,甚至会给茶树生长造成不利的影响。 【关键词】湄潭,茶叶,施肥技术。 现阶段茶叶已成为湄潭的主要经济产物,而湄潭的部分茶农在茶叶施肥管理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对有机肥认识不足,施用量达不到标准。茶园的土壤多为红黄壤,本身有机质含量低,更由于施入化学肥料的作用和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大,茶园土壤质量逐步恶化,质地黏重,透气性差,保水保肥性能低,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人为补充有机肥加以改善。由于对有机肥

为什么将养分作为资源以及对养分资源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为什么将养分作为资源 以及对养分资源进行管理的必要性 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农资环0802班 姓名:黄晨阳 学号:2008054010201

摘要:养分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是植物健康生长并最终产生一定收益的基础,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之根本,所以说养分是一种资源。农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且养分资源是促进农业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物质基础。本文针对我国养分资源利用的现状分析可知:必需对养分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和规划,使养分资源物尽其用,真正体现其自身资源价值,因此,对养分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尤为迫切,而且是农业乃至整个社会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措施之一。【1】【2】 关键词:养分资源养分资源管理必要性 1、养分和资源之间的关系 养分,顾名思义,就是养料或者说是植物的营养物质,是指植物体必需营养元素如:氢、氧、氮、磷、钾、硫、钙、镁等,及其所形成的不同化合物。资源,《辞海》中的解释为:资财之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具体的说,资源是指环境中能被人利用或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条件下能被用来作为生产原料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与能量的来源。 大家通常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首先是食物、空气和水等自然资源,而这些资源恰恰与养分资源密切相关。例如,粮食是粮食作物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CO2生产的,而因为增加化肥施用量增产的粮食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例最大,许多矿产资源含有作物需要的各种养分,是制造化肥的基本原料。环境中大气、水体等含有的一些养分能通过干湿沉降、灌溉等途径带入土壤-植物系统,也是重要的养分资源所以,养分的充足供应是植物健康生长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基础,也是限制土地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养分分类可将养分分为:土壤养分、空气养分、水体养分、矿质养分等。而矿质养分来自于矿产资源,水体养分来自于水资源,并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生长。 我们把植物、动物的生产以及供人类使用或食用的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则土壤、肥料和环境所提供的养分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养分资源。养分资源能否高效利用,不仅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益,而且影响到农业经济效益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维持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3】 2、我国养分资源及利用现状 我国农田利用的养分资源大致分为:土壤养分资源,化肥养分资源,有机养分资源,矿产养分资源,水体和大气养分资源等。【4】 2.1土壤养分资源及利用现状 土壤养分物质循环是指土壤养分通过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离开土壤又回归土壤的周而复始过程。【5】 土壤氮源于大气,经生物固氮或化学合成转化为作物需要的形式,最终归还给大气。由于气态氮取之不尽,可以将氮资源视为“非耗竭性”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