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4第四章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2

4第四章中学历史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2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中学历史教学法

十三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把《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合称“十三经”。 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炳松先生翻译的美国亨利·约翰生(Henry Johnson)先生的专著《历史教学法》。 苏联历史教学法基本上是侧重具体的历史教学方法的。 苏联的历史教学法在我国当时的影响,他们总是把学生看作被动地接受知识者,而不把学生看作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围着教师转,而不是教师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极端地强调教师的尊严,主张“在教师里,教师的话就是法律” P4 1979年,北京师大联合编写了我国第一部高等师范院校用的《历史教学法大纲》,并编写了《中学历史教学法》,于1982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独自编写并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中学历史教学法教科书。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特殊矛盾性是什么呢? 在中学的历史课程中,,教师向学生教什么历史知识和技能,教师应如何教,学生应如何学才能全面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的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是什么呢? 它应该属于教育科学的范畴。教育科学有理论教育科学和应用教育科学两类。显然,历史教学法属于后者。 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一)要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二)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三)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四)要多观摩、多揣摩 (五)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历史课程的编制 1.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2.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原则 3.建立在时序框架下的原则

历史教学期刊汇总

1.《历史教学》 半月刊,每半个月发行一期。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注重史学研究(高校版),另一个是注重教学研究(中学版)。在每期期刊封面的左上角会注明。一般的规律是上半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中学老师;下半月针对史学研究,文章多来源自大学老师。 高校版(注重史学研究)为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服务,刊发具有原创性的专题学术论文,以及反映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文章。专题研究主要栏目有:特约专稿、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党史研究等。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高校教材研究、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教学研究、教育改革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等。其他还有读史札记、考证、学术动态、史学评论等。面向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及社科类科研机构。 中学版(注重教学研究)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教法探讨、讲经说法、听课随笔、资源共享、案例分析、备课笔记、关注高考、质疑教材、进修资料、新书评价等。在注重中等历史教育研究的同时,密切配合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是一份面向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的历史杂志,该期刊主要反映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的最新动态。 本刊目前共设有8个栏目: 学术茶座:约请专家解答中学老师提出的疑问,或就某一问题展开讲座。 高中新课程探索:及时反映高中课程改革的动向,探讨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研究:中学历史老师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 教材分析: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与整理。 高考研究与试题集锦:高考动向及复习指导。 初中园地:初中历史教学研究与教材分析。

历史百花园:对教材历史知识的引申和扩充。 图说历史:对与中学历史教学有关的历史图片、漫画等所作的探讨和说明,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手工制作。 3.《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直属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是江苏省唯一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杂志。本刊在华东地区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多年来办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栏目主要有:新课程研究、高考研究、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教学参考、课程实验等。 4.《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教育部主管,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历史教育教学类期刊。 期刊的主要板块有以下几个: 环境与课程板块:本板块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中学来说,究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知识才是好的有价值的课程知识,究竟怎样实施课程才能把历史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内容包括: (1)专家视点:反映专家(名师)对历史教育的独特认识和建树,可以是专家(名师)自己的笔谈,也可以是访谈录等其他形式。 (2)课程论·教学论:对历史课程和教学进行价值观和方法论思考。 (3)公民守望:本栏目的宗旨正是要在信念层面对人性和人文进行历史考察,探讨古今中外人类共守的、必须守住的、不能动摇的信念,反思历史上的人是怎么做的,我们又是怎么做的。 (4)思想之旅:刊登对中学历史教育改革颇具思想启迪意义的佳作。 (5)焦点观察:用调查报告、座谈会纪要等多种形式,聚焦历史教育的重大热点问题。 (6)他山之石:介绍外国先进的历史教育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事例。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2009年3月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Mar.2009 第25卷第1期 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Vol.25 No.1 151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王国鸿 (兰溪市第六中学,浙江 兰溪 321100) 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教学方法选择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而教师设计和运用教学方法又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遵循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一、依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师授课的方向,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学目标是历史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历史课堂教学每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但基本上都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为实现具体的目标,可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为了达到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可以选用情境创意法或情感教学法,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模拟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活动起来,引导学生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学科能力的培养,则可采用探讨发现法、引导谈话法或范例法等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等。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七专题“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目标要求是“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在考量、设计此课教学目标时,我们应该“三管齐下”,适当向“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倾斜。因此,在《美国1787年宪法》“三维目标”教学设计时,应相对侧重后二者,可采取学生分组合作讨论方式,探讨“美国联邦政府在启蒙思想指导下结合国情是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的(权力分立和制约平衡)?”这一探究题,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又设计“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有何异同?中国封建君主制和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这一比较题,以此来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也是人类政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也有可借鉴之处,从而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依据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也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历史教学内容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人物、典章制度等,也可以分为历史表象、历史概念、历史规律等,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宜选用不同的教学方 法。讲授历史事件等史实、现象、过程性的知识一般宜选用讲述法;对典型的历史场景、人物特征的揭示,适用描述法;概括性、规律性强的内容可考虑选用启发性的讨论法或谈话法等。选择恰当的方法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如讲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节,选用设问法,提出这样三个问题:1.有人说,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这一观点是否正确?鸦片战争能否避免?为什么?2.西方资本主义在16世纪就已经发展起来了,为什么直到 19世纪40年代才大规模侵略中国?在诸多的资本主义国家中,为什么由英国充当侵略中国的急先锋?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于1640年,清王朝于 l644年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200年后,两国强弱形成如此鲜明对照,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此三问使学生的思维一开始就集中在掌握重点、化解难点上,一波三折,蕴含着引入人胜的魅力,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诱导学生仔细地去阅读课文并深入思考。 三、依据学生特征 学生的年龄、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等都影响着历史教学的效果。历史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因为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认知活动才能实现。历史教学方法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特别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式的新颖性,创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成就感。为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各种方法的长处,如演示法、描述法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讨论法的参与性和民主性,谈话法的启发性等,将这些方法加以巧妙组合、运用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新探 发表时间:2017-07-20T13:55:21.013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作者:乐丽萍 [导读]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瑞华实验学校425700 在愈演愈烈的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大背景下,中学历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长期以来,中学历史被人当作“副”科,是“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往往直到高三才能唤起学生的重视,这在当今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是非常令人费解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好之者不如善之者,善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中学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认识事物。因此,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走出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困境的契机。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一、上好起始课,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历史是副科”,不少学生尚未学习就有此认识,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怎么能有起色呢?所以说要使中学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点和基础,上好起始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精心准备,在课堂上要深入地讨论和讲述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纠正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不正确的认识,引起学生应有的重视。这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奠基性的工作。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能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赏心悦目的话,那将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把学生的心紧紧地拴住,使他们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上起始课时,往往用图片和录像把学生有所了解的历史人物展示出来,让学生自由地讨论和评价,然后我再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正本清源,帮助学生去伪存真,使学生深深地认识到“历史并不是死记硬背的”。因此,一节精彩的起始课将会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二、质疑设问,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 例如在讲述《中国边疆的危机和中法战争》一课中法战争时,我先让学生回答“镇南关一战的结果?”学生回答:“老将冯子材带领军民取得胜利。”我再追问:“接下来战局如何?”当学生兴奋地回答“中国取得战场的主动权并导致法国茹费理政府的倒台”后,我用沉重的语气说:“但最终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同学们一片愕然,我紧接着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让人看不懂的结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立即展开积极的讨论,纷纷发表个人的见解。最后大家在思考中认识到“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是清政府一味妥协求和卖国的结果。”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 所以说只有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问题时,才能引起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巧妙地质疑设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心灵之窗,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 三、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有血有肉,内容丰富,同时趣味性又很强的学科。它包括一定时间、一定地点、一定条件下人物的动态和事件的发展。因此,它是有情节有过程的,是有善恶是非和喜怒哀乐的,历史本身就含有构成故事的各种因素。 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大一、二、三,小1、2、3,只有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的。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尤其感兴趣。根据这一兴趣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揉入故事情节中,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这样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集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 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内容。 四、搞好课外活动,提高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 我在授课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分析初中生的心理特征,研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热情,改变当前中学历史教学尴尬的局面。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 为您编辑整理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提高两种能力注重实效,为我校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作出我们的努力。 一、抓好常规工作: 1、加强备课。强化本组的集备功能,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 2、认真上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分析、评价和总结工作。注意方法的指导,及时将知识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重视考前训练和讲评,研究中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与应用,使每一位教师都能灵活灵活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3、加大对学生的检查力度,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展示;每个单元之后要进行单元测试或单元练习;并且及时召开备课组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4、坚持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严格执行组内公开课制度,组内多讨论,多交流。通过听课等形式促进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与示范性。保持本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新教师不光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课,多请教,更要多钻研。老教师也能从新教师身上感受不同的教学风格,取长补短,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6、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群策群力,汇集全组智慧,推进校本研究,以开拓进取的精神搞好常规教学工作。组织本组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一方面了解最新的教改动态和信息,另一方面,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二、大力改进课堂教学: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www.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_心得体会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中学历史教学法》有感 高一历史组史晓旭 工作一年有余,在这期间里我不断地思考:教给学生什么,只是单纯的书本知识?新课改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应试教育如何结合?这个寒假我读了叶小兵教授的《中学历史教学法》一书。他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视界,睿智的语言,给我上了一堂关于教师成长的专业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也解决了我专业发展成长中的很多问题,感触颇深。 一、历史教学是什么 ——是职业、是事业、是生命 历史教学是什么?职业乎?事业乎?生命乎?对于大多历史教师来说,历史教学首先是谋生的职业。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历史教师和其他职业一样,都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但"教书绝不只为稻梁谋",在从事这个职业的过程中,我们会与很多专业问题碰撞。只有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潜心于深刻的阅读与思考,才会收获荣誉,收获地位,由此才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神圣感,在这个基础上才会致力于历史教育事业。这个时候,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认识已经从职业上升到事业阶段。这个阶段还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教学。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我们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成为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当我们的教学技能非常精湛了以后,又该出现新的追求。将跳出传统的枷锁,在历史教学海洋中"苦修"、"遨游",深刻体味着经典之精髓和学术之精粹,才能做到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对历史教学由平淡到热爱乃至珍爱,将自身自然地融入历史教学中。此时,又达到了人生的另一境界,即将历史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钱穆在《中国历史精神》中说:"历史便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又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是的,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命,只有把历史教学视作我们生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才能真心去呵护它,珍惜它,发扬它,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时时焕发出人性的光辉,生命的色彩,理性的灵光。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新探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新探 摘要:目前,中学历史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改革趋势,即从过去的单纯依靠教师死板的满堂灌教学,逐步转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了一些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直观教学,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增加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由于每一章节的每个部分不可能都采取这种方式来展现当时的情境。因此,要想每节课都充分再现历史情境,真正做到轻松、愉快地教学,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方法;课堂讨论 如何彻底地改变这种修修补补的教学模式,充分使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的乐趣,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比较易于理解过去尤其是数千数百年前的陈年旧事,加深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从中培养他们理性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应该大胆借鉴音乐电视(MTV)的做法,即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一集或几集的历史电视,我们姑且把它称为HTV (HistoryTelevision)。把中学历史教科书上的内容制作成HTV,历史学科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 一、历史学科每一章节内容都是一个或几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它们具有一定的情节

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缺乏的。而且即便是在教学中,有时也不得不对某些情节进行渲染。这是制作HTV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是当今历史题材影视剧得以风靡的重要原因。据粗略统计,从商周到明清,历代有名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才子佳人差不多都搬上了银屏。如《东周列国志》、《秦始皇》、《西楚霸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水浒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应该说这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是学生学习了解历史知识的较好途径,但是由于这些电视剧中情节虚实混杂,不仅学生无法分辨,就是专家学者也不可能去考证这些历史剧中情节的虚实。因此如果把这些娱乐大众的消遣品作为一种正确无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显然是不严肃的。况且这些历史影视剧特别是电视连续剧往往是长篇大作、恢宏巨制。一部《三国演义》就长达80多集,照此下去,何年何月才能学完历史?再者,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只注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人学士,对历史的其他方面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普通民众则关心不够。仅讲伟人、能人、名人,忽视众人、凡人也不合乎“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一伟大论断。所以依靠现有的有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进行形象化教学,显然是行不通的。 二、已经发掘的遗址、化石或留存下来的遗迹为HTV 的制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历史教学的思维新探

历史教学的思维新探 发表时间:2013-01-22T11:14:08.107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雷俊喜[导读]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贵州省安顺市云峰中学雷俊喜 求异思维的内涵具有广博的开拓创新性和迁延性,运用求异思维教学能够克服教学模式的凝固化和一统化弊病,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把思维从狭窄、封闭、陈旧相因的体系中解放出来,在一个新的领域中进行思维的创造性、开拓性的辐射与复合。显然,逆向性创造思维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的病灶实施内外科手术,让它恢复活力,健全起来。比如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传统的方法是从原因到结果,这已成了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它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性的思维界域内,使他们的思维失去了活性。一旦遇到较为复杂的事物、现象,他们便会束手无策,不知其解。可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法因失去了人的主体意识,不仅不能启迪萌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为了更好地剖析历史教学的求异思维,必须明确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辩证关系 中小学各科教学或多或少有求异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不够突出,重视不力,教学方法不得体,历史教学尤其如此。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单一性的教或学有悖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里我们只是强调,只有明确地认识到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辩证关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师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主体,起主导作用;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是客体,具有能动协调的特性。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构成完整的回流思维体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重此轻彼,顾此失彼,则相互干扰,一伤俱损。教师逆向性创造思维诸要素与学生的逆向创造性思维因素成正比例,潜移默化,互为反馈。教师只有大胆地追求并能动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良性循环。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逆向创造思维起主导作用,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双边逆向性创造思维的辨证关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实施并发展教育教学的求异思维。值得肯定的是,历史教学有自己的特异之处,它的内涵广博精深,有多层次、多功能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中要重视求异思维的外部环境即它的语言美感情境。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和信息反馈。历史教学求异思维的语言应该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语言,应该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时参与信息创造的语言。缺乏求异思维信息反馈,任何美妙的教学方法,再新的信息也不会有多大的作用;有如一首不能刺激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诗,也绝称不上出色的作品。所以说:“完全没有语言材料和完全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 二、教学过程中双向性求异思维必须同步共振 这种同步共振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 1、求异思维必须与求同思维同步共振。两种思维经过交融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复杂、深奥的问题,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异便能找得最佳答案。 2、要求更新历史教学的观念,促使历史教学信息的思维辐射与学生接受信息的思维聚合同步共振。历史这门人文学科的可知性、过去性强,且层次交迭,范围广,意象远,而且只有当教、学过程中思维的辐射与聚合协同共振时才能奏出一曲和谐悦耳的新乐章。 3、必须透彻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内涵。其本意是指教师使用求异思维教学与学生自我求异思维的相互感应、积极配合、相互制约、互补反馈,得出与众不同的新思维成果。只有这样,学生在接受求异思维的训练后才能准确地去把握新材料并进行思维加工,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索新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为什么高考文科考生有人面对历史材料分析题、问答题总感到棘手,以至很被动?究其原因,那是因为他们的思维中缺乏大胆的创造性、求异性,总把自己的思维局限于常规性的思维框架里。值得注意是有不少教师虽然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教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个方面而忽视了求同思维即聚合思维的返流作用。求异思维并不排斥聚合思维,只有当它们协同共振才能出现正常现象。所以,教师在增强自身的求异思维功能的同时,要对学生加强求同、求异两方面思维的训练。聚合思维在于求同,发散思维在于求异;运用求同思维,分析便能透彻全面,还便于寻找规律,运用求异思维,分析便会精辟新颖,从而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三、求异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积极的创新性和大胆的开拓性 学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现象、本质和某些结论的来龙去脉,大胆地运用求异思维,于“异”中把握其个性特征,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如讲英国工业革命,如果教师一反传统型的先因后果、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罗列法,而采用以图表、文字数据展示英国工业革命的新成果,让学生在惊讶中追寻其历史根源的方法教学,那么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才是一个真正的发现者、探索求新的人。不到沸点,水怎么会沸腾?不经撞击,燧石怎么会迸发出火花?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因果联系的思维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抑制的“休眠”状态,大大妨碍了创造思维的发展。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后者微不足道,甚至认为只要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就行了。其弱点是片面地把知识当成目的,讲求“积累”知识,使之变成“不能活动”和“不能进入周转”的积压物质“贮藏在学生的记忆里”。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正如列宁所言:“我们要用基本的事实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总而言之,求异思维是一种高级水准的思维,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在教学实践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反馈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线粒性等弱点,努力为学生创设求异思维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断发展更新,培养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 2018年初中历史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一本学期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将以学校教学改革思想为指导,按照学校部署的教研活动,集合全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能力、群策群力尽力研讨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案,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历史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聚焦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师生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成长;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活动。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第二届初中“趣味历史知识竞赛”,培养有序竞争和团队协作精神,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形成积极进取、沉着机智的良好品质。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1。形成浓厚的研究氛围,提升历史教研组的学术水平 让每位历史组教师具备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每位组员能胜任新课程教学;使历史组新教师迅速成长为合格的历史教师;使全体历史教师都能把准当今历史中考的命脉,胜

任初三历史教学,并成为优秀的初三历史教师;力求使每位组员都成为研究性的历史教师。 2。各年级历史教学都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学教研,形成年级教学合力,产生年级学科教学最大效益。 初一重在课堂兴趣激发、教学效率提高和学习方法养成教学,为初二阶段打好基础;初二历史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要注重中考意识培养,按照中考要求展开教学,切实抓好课堂,注意方法;初三狠抓基础和解题方法培养,全力冲刺中考,力争比去年能有新的突破。初三任务相对艰巨,备课组需多加研讨,汲取有效信息以指导学习与复习。 3。培养学生学史的高度兴趣。 通过历史教材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培养学习的兴趣。 1。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教研组工作计划,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认真上好每堂课,寻求新的教学策略,采用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手段,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并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差距。 在教学实践中将平等、尊重、鼓励、欣赏、创新的课改观念带进课堂。课前多花功夫研究学生;课堂多创造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初中历史教研活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不断深化历史课程改革。围绕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提出的“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具体工作,大力开展有效教研、推进有效教学,使教师“教好、教会”,让学生“学好、学会”,推进教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二、工作思路及重点 1、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1)强化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近几年的初、高中暑期培训已经对《课程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大对《课程标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将培训的内容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检验,提出更接近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思路。如,倡导教师养成以《课标》为纲的良好备课习惯。在具体备每课时,要求教师先看《课标》对每一课的具体要求,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单元(主题)备课时,理顺《课标》对每一单元的知识要求、能力培养目标,理解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在进行整册书(高中:模块)的备课时,要通过研究《课标》,挖掘本册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综合性、关注联系性,以求对所教知识的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日常历史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答式、牵引式的教学现象。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实际上学生缺少自主性,很大程度上是处于被动状态。具体表现在“一多、二少、三形式”。“一多”:课堂上一问一答多,课堂的信息反馈局限于一问一答,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二少”:一是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的时间少,一是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的时间少;“三形式”:不管什么课都是老一套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单一;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走过场;学法指导走形式。这与新的课程理念格格不入。暑假培训中就相关问题也进行了研讨,教师们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将教师角色定位在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设计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体,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这是扎实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在这学期的集体备课(片区教研)等活动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研讨。 (3)继续加强对有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认真学习有关“有效课堂”教育理论(文章),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内涵;二是进一步优化历史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研究: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增强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构建科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开展“有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的研究,建立“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式教学模式;加强对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要将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度、广度,作为评价有效课堂的两个关键(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评价有效、和谐课堂的重要依据);加强“有效课堂”背景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常用课型的研究,发挥每一种课型的优势,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4)规范教师的课程行为。一是严格执行统一规定的教学进度,避免提前结束课程。这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和保证。教学进度过快,就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教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二是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适当确定教学难度,适度进行知识拓展,丰富学生知识体系。 2、搭建促进教师成长的平台,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1)倡导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提高自身素质。 政策理论水平:要注重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并领会其精神实质,以此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与社会经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专业知识素质:要不断充实与提高自身的历史专业知识,多读些专业书籍、报刊杂志,及时了解史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成果,以备教学之用。 教学技能素质:要在备课、设计教学、驾驭课堂能力、语言表达、板书设计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注重学习积累,并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要常听其他教师的课,包括跨学科听课(评课),虚心求教、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高中历史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高中历史学科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积极、认真、有步骤地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以强化学科建设、创新教学方式、整合教研力量为突破口;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提高高考成绩为两个中心点;以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未来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为推进我市素质教育的深化,开创历史学科教科研新局面而努力。 二、基本思路: 1、努力构建积极、平等和谐的教师队伍。在平时工作中,要树立服务意识,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要走进一线教师,倾听问题,解决困惑,积极鼓励,共同研讨,共同协商,要专业引领到位但不越位。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专业学习、教学实践的共同体。 2、充分发挥学科教改基地和学术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以达到示范带动,共同进步的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教改“基地”的建设,切实发挥教改“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基地学校必须要承担一项市级以上的教改课题;基地教师每学期须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及时撰写教学案例

和读书札记,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研究;基地学校每学期要向市提供一次质量较高的教改展示活动或者是示范课活动。以学术骨干教师为核心,积极开展学科内的学术研究活动。给权威教师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继续推进“开门上课,推门听课和民主评课”活动。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是当前众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是今后历史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中着力浓墨重彩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示范课、新老教师的对比课等新课型的的研究。继续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紧紧依靠历史中心组和重点中学的骨干教师,联络广大青年教师,在本市积极开展示范课活动和重点中学研讨会,努力探索适合我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4、加强对新课标、新课程、新课改研究,把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基研年级教学和高考备考相结合。成立以学术权威为核心的新课改、新高改研究小组,在深入领会新课改、新高改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高一、高二年级教师要借助于已先期试点的省区课程改革的经验,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年级教学;高三年级教学复习要借助于新课程的理念和新知识引导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探究 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实现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到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的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