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小衔接识字教学提纲

幼小衔接识字教学提纲

大班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大班案例:谈“幼小衔接”指导的新策略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展开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水平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绝绝大部分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点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水平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合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展开了“我上小学了”这个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点和自我服务水平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动这个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改进策略一:遵循作息时间,培养幼儿时间观点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孩子们因为假期生活的宽松,变得有些懒散和拖沓。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假期的生活作息中调整过来,变得爱睡懒觉。孩子的来园时间从7:30到9:30,参差不齐,这缭乱了幼儿的正常作息时间,也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更不利于适合将来的小学生活。如何鼓励孩子早起来园,积极参加晨间活动成为教师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常规的做法及存有的弊端: 很多教师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手段和措施,如通过早上按时来园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吸引孩子都能早起来园。但是这种靠精神激励的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长久的效果。没过多久孩子们还是遵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早到幼儿园的还是那批孩子们,而“小懒猫们”还是姗姗来迟,促使活动达不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我们的新思路: 要改变“小懒猫们”的生活作息,仅仅凭借教师权威的发号施令,或是外界的简单激励都不够,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做法是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从内心体验到时间观点,知道要遵循幼儿园作息时间表。通过展开的教学活动《我有一个小闹钟》,让孩子学会看懂时间,并将时间与图片配对。如:早上8点入园,8点10分晨间活动,9点做操等,让孩子逐步了解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点。前一阶段是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待幼儿都能遵守作息时间表了以后,后一阶段我们与小学老师取得联系,让孩子通过调查,询问等手段,向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预先知道小学的作息时间表。通过这个活动,不但让孩子对小学的生活环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小学生活有了充分的心里准备,还在调查、询问中增强了孩子的时间观点,养成了良好的作息习惯。 案例分析: 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的意义理解和时间的长短的体验教少,“理解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我们能够在幼儿园和家中备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在家时,

美术幼小衔接案例——(线的秘密)

美术幼小衔接案例——(线的轨迹) 【活动目标】 1、认识直线、短直线、曲线、波浪线、螺旋线、折线。 2、能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寻找到生活里的线,并能认识组合的线条。 3、感受线的特点。 【活动准备】 各种自然界及生活中线的图片各种线组合的画录音(滴水声,开门声,圆舞曲,轮船鸣笛的声音.....)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2分钟分钟)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电线) "那电线是什么样的?"(长长的,直直的) "那长长的,直直的线条像什么呢?"(铅笔,毛线,铁丝,头发,尺子,棍子,梳子的齿,衣服上的纹路,数字"1",桌子角,下雨的线条,光线,水龙头里流出的水,妈妈细长的手指,筷子,棒棒糖的棒子,吸管......)提前用课件制作,或者打印照片贴在黑板上。 二、引入主题:认识线条(5-7分钟) "刚才小朋友们真不错,想到了这么多,可是啊,刚才小朋友说的时候,长长的直线宝宝偷偷的告诉我,它说啊,小朋友都在说他,现在特别的想见见小朋友,你们欢迎它吗?"(欢迎) 1、出示直线(课件展示) (直线条和小朋友问好)"小朋友,你们真能干,说了这么多的和我一样的东西,呵呵!我好开心,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直线......) "你们说的很对,我的名字就叫直线,我是直直的.可是我还有一个弟弟,为了区分我俩啊,我又叫长直线,你们想认识我的弟弟和其他的朋友吗?"(想) 2、出示短直线 "我的身体短短的,和哥哥一样也是直直的,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启发幼儿思考,说出短直线) "那我像什么呢?"(男孩的头发,草,小水滴,眉毛,睫毛......) "小朋友真不错,哎呀!波浪线姐姐它想和小朋友认认识了" 3、出示波浪线 "小朋友我是柔柔的,弯弯曲曲的,你们能给我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启发幼儿看着线条说出它的特征)我呀就叫波浪线 "那你们觉得我像谁呢?"(河流,蛇,弯曲的头发,蚯蚓,吃西瓜咬的印子......)"我固执的哥哥要出来了,你们看,它来了" 4、出示折线

幼小衔接快乐成长.doc

幼小衔接快乐成长 无锡市爱尔艺术幼儿园家长学习讲座稿 孩子们还有一年就将升入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相信很多家长最近的话题也一定围绕着孩子的入学问题,比如现在需要给孩子学些什么、给孩子选什么样的小学比较合适、入小学需要做哪些准备等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为孩子做好幼小衔接”,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入学准备。 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 走出幼小衔接的误区 1.片面性衔接 重视“智育”的衔接,忽视能力与习惯的衔接。 互动:家长最关注小学什么? 2.突击性衔接 误认为入学前半年才衔接,忽视儿童在入学前就应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上加以培养。 案例:小辉妈妈的不正确引导和强化训练导致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恐惧心理。 互动:“拔苗助长”的教育给家长什么启示? (违背了孩子身心规律,效果适得其反) 幼小如何衔接 1、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案例:杰洋上小学,课堂上老坐不住,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不理想,杰洋父母很着急,但又束手无策。 温馨建议:儿童在入学前缺乏时间概念和规则意识。家长要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从日常生活的每件小事严格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案例:文滔害怕上学,一上学,他要自己系鞋带,自己整理文具。这些活原来是奶奶和保姆“包办”。同学们笑话文滔,文滔觉得丢脸,于是不想上学。 案例:奶奶追着孙子喂饭。 分享:溺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爱得过度就会发生质变! 温馨建议:“隔代教育”的溺爱现象是造成孩子不良心理和坏习惯的“罪魁祸首”。 溺爱就是害 (1)迁就的爱 (2)庇护的爱 (3)娇惯的爱 分享: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做的事,可科学和艺术的爱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的,爱是一种情感,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学会真正爱孩子 (1)不迁就:让孩子懂得应该和不应该。 (2)不纵容:教孩子学会辨别对与错。 (3)不代替:做一个“有心的懒妈妈”。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司马光

幼小衔接教育案例《我要上小学了》

幼小衔接教育案例:我要上小学了 金寨镇中心幼儿园 刘玉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情景描述: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现经过了一个寒假的孩子们由于假期生活的宽松,变得有些懒散和拖沓。很多孩子还没有从假期的生活作息中调整过来,变得爱睡懒觉。孩子的来园时间从7:30到9:30,参差不齐,这缭乱了幼儿的正常作息时间,也影响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更不利于适应将来的小学生活。如何鼓励孩子早起来园,积极参加晨间活动成为教师尝试解决的问题之一。 问题讨论: 很多教师会采取一些激励性的手段和措施,如通过早上按时来园的孩子给予表扬和鼓励,吸引孩子都能早起来园。但是这种靠精神激励的做法往往难以达到长久的效果。没过多久孩子们还是遵照自己的生活习惯,早到幼儿园的还是那批孩子们,而“小懒猫们”还是姗姗来迟,促使活动达不到老师预期的效果。 诠释与研究: 要改变“小懒猫们”的生活作息,仅仅凭借教师权威的发号施令,或是外界的简单激励都不够,真正能产生影响的做法是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从内心体验到时间观念,知道要遵循幼儿园作息时间表。通过开展的教学活动《我有一个小闹钟》,让孩子学会看懂时间,并将时间与图片配对。如:早上8点入园,8点10分晨间活动,9点做操等,让孩子渐渐了解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活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前一阶段是让幼儿了解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待幼儿都能遵守作息时间表了以后,后一阶段我们与小学老师取得联系,让孩子通过调查,询问等手段,向小学老师和小学生了解小学的作息时间,让孩子预先知道小学的作息时间表。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让孩子对

幼小衔接案例

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案例分析:幼儿园有序而宽松的生活节奏,使幼儿对时间的意义理解和时间的长短的体验教少,“认识时钟,逐步建立时间概念”是上学之所需。我们可以在幼儿园和家中备一个小闹钟,让孩子自觉地遵守作息时间。在家时,家长也可以发挥小闹钟的叫醒功能,及结合小学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制定在家的作息时间表,适当调整孩子学习、休息、游玩的时间。家长要引导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衣物、学习用品,每天早上独立洗漱、穿戴、吃早餐,培养孩子按时早起的习惯,让孩子从容面对每天上学的第一个困难,通过《我有一个小闹钟》这一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增强了时间观念,还让孩子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同时,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满足幼儿需要,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如:时间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了贴近生活,我们并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如讲个《龟兔赛跑》之类的故事来教导孩子好好珍惜时间,而是将关注点深入到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去,从孩子身边问题情境入手,“早上起不来,睡懒觉、吃饭拖拉”等等,这些问题的一一解决,对孩子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内容才能引发幼儿的意义学习,促进幼儿的主动建构。 改进策略:遵循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 在幼儿园里,家长培养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饭、穿衣、叠被、洗手绢上。从小幼衔接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服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上小学,要自己上学、鞋带松了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收雨具,自己削铅笔,自己收拾书包,天热了自己知道脱衣服,可见培养自我服务能力无论从深度和广度,都需要加强。 常规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我们通过看图讲述等活动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学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在谈话中让孩子们知道自己应该学会做一些事情,如:整理书包,收拾玩具等。家长要求孩子克服依赖性,让孩子对那些自己应该关心的事有自己的想法、态度、主张,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被动的接受任务式的学习方式,促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往往会让教学模式犹如“纸上谈兵”,没有落到孩子行为的实处。 我的新思路: 开展主题活动,让孩子和同伴思维的碰撞中自主地获取一些有关于上小学的规则,并萌发遵守规则意识,杜绝单一乏味的说教。我们的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其中辩论赛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如:通过《小小辩论赛》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辩方,确定自己的立场。幼儿分成正方、反方两队,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各自以理服人的方式去说服对方。根据孩子的兴趣点,我们收集了孩子的很多问题,最后我们经过了筛选和梳理,确定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供幼儿辩论。问题一:上小学后能不能带玩具?问题二:上小学后,放学回家先做什么?问题三:上小学后能不能随意喝水、小便?

名师与家长分享幼小衔接经典案例

名师与家长分享幼小衔接经典案例 [标签:幼小衔接经验分享]幼教精华资讯免费订阅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需要在生理、心理以及能力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如果在某一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就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入学不适应。为了帮助广大学前幼儿做好科学的幼小衔接,帮助广大入学新生尽快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从2005年9月起,在华东师大“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专家指导下,江苏省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展开了专题研究,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近年来,该校一年级新生进入小学之后的适应期由原来的半个学期缩短至一个半月左右,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以下就是该研究负责人袁文娟老师选取其中典型案例与家长们分享。 学生个案 小伟个子不高,长得很结实,白净的脸上架着一副黑框远视镜,看上去文质彬彬。在大部分一年级新生还在小心谨慎地适应新环境、新老师、新伙伴的那段时间,小伟的表现则显得非常老道。语文课上,老师刚刚揭示学习内容,小伟就在下面随口背诵起来,并且很得意地告诉同桌:这本书上所有的课文我都会背了。数学课上,小伟最期盼的就是做题,因为他做得又快又好,常常能拿满分。同学们向他投来羡慕的眼光,第一名的感觉让小伟很有成就感。 在小伟看来,老师讲的东西他全都会了,所以课堂上听讲很不专注,而且还常影响同桌。随着其他小朋友入学逐渐适应和良好习惯的逐步养成,小伟“我都会了”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渐渐不再凸显,而且作业也常常会出现“卡壳”,每当这时,小伟就会觉得特别委屈,有时甚至会哭着怪奶奶之前怎么没有教过…… 原因分析 像小伟这样的孩子在每年新生入学中我们都能见到好几个,而且会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常常有备而来:有的拿一份报纸大声朗读,一旁的家长则喜滋滋地告诉老师说,我家孩子已经把小学阶段所有汉字基本都认全了;有的会主动请缨,叫老师出算术题考他,因为他已经会做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了,乘法口诀也背得很熟;还有的则拿出厚厚一大叠硬笔书法纸,展示书写的课文生字,并告诉老师,我都会默写了等等。这类孩子的出现,常常会引起很多其他家长的自责,感叹自家孩子学前教育的失败,入学准备做得不充分。但是,在小学老师看来,事实并非如此,有时我们甚至觉得这些家长是在帮孩子的倒忙。

幼小衔接讲座稿

数学幼小衔接讲座 各位家长,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幼小衔接”这个话题。今天,我是想从一名小学教师的角度,结合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真实的案例,谈一谈我们的孩子在上小学时将会遇到那些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解决方法,从而让我们的孩子都能顺顺利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现在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成功了,就是一个家庭的成功;一个孩子失败了,就是一个家庭的失败。正像一位教育家对年轻父母说的“我们输不起,我们不可能像我们自己的父母那样,在教子中积累经验,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希望,这个孩子不成功还可以指望另一个。我们只能孤注一掷,只能一边学习做父母,一边教育孩子。”那么如何进行幼小衔接呢?简简单单地帮孩子把书包装满课本和文具,把他送到新的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幼儿园和小学在任务期望、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等多方面存在不同,孩子年龄毕竟还小,所以我们要帮助他们做好多方面的准备。 第一:心理准备 做好心理准备并不单指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家长也要做好准备,完成这个角色上的转变。在孩子这个方面,我们还是要像孩子刚入园的时候,我们告诉他幼儿园是个多好的地方,老师带着小朋友唱歌跳舞,让他们向往着到幼儿园快乐的生活。现在同样,

我们也要让孩子先向往小学生活,激发孩子对“上学”的期待。平常在和孩子的聊天中,要不时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以后啊,肯定比爸爸妈妈懂的还多!”,通过这样的一种激励的语言呢。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的成长高兴,为自己上小学自豪。这样他们就会有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和光荣感。不应该用负面的语言吓唬孩子,比如:“你不听话,以后让小学老师管你,小学老师可厉害了!”“你光玩吧,你玩不了几天了,到小学有你受的!”用这样的话吓唬孩子,他们就会形成对小学的反感和恐惧。(举例子)孩子上小学之后,我们家长也会感到比以前累了,因为小学和幼儿园有很多不同。我们家长现在很轻松,接了孩子回家玩一玩,休息休息,偶尔有作业拖拖沓沓的情况也是有的。但小学就不同了,我们通常都说:“孩子上了小学,我们(家长)就上了套了!”因为上了小学,孩子每天回家都要预习、复习、练习,巩固这一天学到的知识,我们家长要做督促和辅导的工作,所以也会感到压力加大了。(举一年级拼音教学的例子)看到孩子的变化,有的家长不免会心烦,产生迷惑:“为什么孩子不如以前听话了,可爱了?”“我的孩子原来在幼儿园挺好的,怎么现在不是班里最好的了?”等等。有些家长就会失去耐心,也加大了孩子的压力。这就是因为家长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也应该有意识的向小学过渡,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晚上都安排一定的训练内容,就

101班“幼小衔接”经典案例及反思

101班“幼小衔接”经典案例及反思 蓝滢 当下,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幼小衔接,且幼小衔接问题长期被搁置而未被引起重视,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处置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孩子上学后对学校的适应能力和未来在学校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进而对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学校教学质量产生影响,而今年我是一个寄宿制学校一年级的班主任,一踏上这个岗位我就意识到这一年的重点工作就是要把幼小衔接做好,让学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我就101班个别学生的典型案例进行相关分析说明: 案例一:小陈的“暴力行为” 小陈(适龄儿童)是一名教师子女,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一所高中的教师,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从小照顾他。小陈非常聪明,其学习能力非常强,达到三年级孩子水平。但是小陈非常讨厌回学校,在开学第一天的同学见面会上就开始动手打人,被其家长制止。开学后,持续不断地哭闹,导致整栋宿舍楼的学生无法入睡,且软硬不吃;大闹办公室,把办公室里的东西砸向走过的教师和学生;大闹宿舍,把睡醒的舍友抓起来殴打;大闹教室,把学生桌椅推到并踢打;在教师或者走廊上殴打路过的学生,制造动静,引人关注。老师、同学、父母百般劝阻毫无作用。口口声声喊着“要回家,要妈妈!”即使妈妈就在旁边也如此。分析:小陈的爸爸虽然是一名教师,但是却沉默寡言,很少和孩子交流,同时在家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少,小陈平时都是和妈妈一起生活。每当小陈哭泣的时候,妈妈总是会依着他的性子来,只要小陈不哭即可,久而久之,养成了小陈这样的性格。 案例二:小林从“厌学”到“好学” 调皮可爱的小林也是一名适龄儿童,爸爸妈妈是大老板,在家里他是爸爸妈妈的“小皇帝”,姐姐和爷爷奶奶都非常的宠他。刚刚开学时,他非常的不适应住宿制学校的生活,总是吵着要回家,还到处跑,到处躲藏,让大家都找不到他。很多次都是保安帮我们强行将他拖回来的。小林尤其喜欢午睡和晚睡的时候大声的哭闹,并到处乱跑,什么人都不怕,一哭起来没完没了,越是有人劝说越是哭闹严重。后来,经过几次教师和家长沟通,小林的情况有所好转,发作的时间有

美术幼小衔接案例

【活动目标】 1、认识直线、短直线、曲线、波浪线、螺旋线、折线。 2、能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寻找到生活里的线,并能认识组合的线条。 3、感受线的特点。 【活动准备】 各种自然界及生活中线的图片各种线组合的画录音(滴水声,开门声,圆舞曲,轮船鸣笛的声音.....)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2分钟分钟) "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电线) "那电线是什么样的?"(长长的,直直的) "那长长的,直直的线条像什么呢?"(铅笔,毛线,铁丝,头发,尺子,棍子,梳子的齿,衣服上的纹路,数字"1",桌子角,下雨的线条,光线,水龙头里流出的水,妈妈细长的手指,筷子,棒棒糖的棒子,吸管......)提前用课件制作,或者打印照片贴在黑板上。 二、引入主题:认识线条(5-7分钟) "刚才小朋友们真不错,想到了这么多,可是啊,刚才小朋友说的时候,长长的直线宝宝偷偷的告诉我,它说啊,小朋友都在说他,现在特别的想见见小朋友,你们欢迎它吗?"(欢迎) 1、出示直线(课件展示) (直线条和小朋友问好)"小朋友,你们真能干,说了这么多的和我一样的东西,呵呵!我好开心,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直线......) "你们说的很对,我的名字就叫直线,我是直直的.可是我还有一个弟弟,为了区分我俩啊,我又叫长直线,你们想认识我的弟弟和其他的朋友吗?"(想) 2、出示短直线 "我的身体短短的,和哥哥一样也是直直的,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吗?"(启发幼儿思考,说出短直线) "那我像什么呢?"(男孩的头发,草,小水滴,眉毛,睫毛......) "小朋友真不错,哎呀!波浪线姐姐它想和小朋友认认识了" 3、出示波浪线 "小朋友我是柔柔的,弯弯曲曲的,你们能给我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启发幼儿看着线条说出它的特征)我呀就叫波浪线 "那你们觉得我像谁呢?"(河流,蛇,弯曲的头发,蚯蚓,吃西瓜咬的印子......)"我固执的哥哥要出来了,你们看,它来了" 4、出示折线 "嘿嘿,我是固执的哥哥,长的很想波浪线,可是我比妹妹坚强,我的名字和妹妹的不一样,我叫折线,我尖尖的,很固执.该说说我像谁了吧."(字母W,老虎的牙齿,锯齿,屋顶......) "好啦,我要去玩了,又有一个线条要和你们见面了.小朋友再见!" 5、出示弹簧线 "我跳,我跳,我跳跳,HI!小朋友我是弹簧线,我想小圈圈一样,你们都说了我的哥哥姐姐们像谁,那那我像谁呢?"(电话线,弹簧,龙卷风,假头发......)

幼儿园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整理

幼儿园教育案例: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幼儿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幼儿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幼儿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幼儿还感受不到因缺

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幼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同时,我们也深感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入学问题不是知识与技能问题,而是心理准备问题,对幼儿进行任务意识的强化势在必行。? 案例反思:? 幼儿的任务意识主要是幼儿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有目的的完成某一任务。为了让幼儿能顺利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工作中主要从基本能力和责任感两方面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 一、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1、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要让幼儿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首先老师要尊敬、信任幼儿,充分培养、锻炼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发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儿无论每学做一件事情,老师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活动案例

附件3: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活动案例推荐: 我会整理小书包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 3.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小学生的书包若干,玩具熊一个,文具盒及各种文具,大小不一的书本。 三、活动过程 1.说说我书包里的朋友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书包,请幼儿说说书包里应该放哪些物品。 (2)教师逐个拿出书包里的物品,请幼儿说说这些物品的名称和用途等。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书包里有哪些物品。 2.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1)讨论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幼儿分组讨论,请各组代表说出本组的看法。 师幼小结:小学与幼儿园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小学要学会自己背书包、整理文具盒;早上上学要比幼儿园早,上学不能迟到早退,要戴红领巾,不能带玩具,书包里会有很多文具、书本…… (2)教师:你知道上小学一年级需要哪些物品吗?引导幼儿大胆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上小学一年级需要一个书包和各种文具,如:文具盒、铅笔、橡皮擦、削笔刀等。 (4)教师:上小学后,还会有一些大小不一的书本,如果书本和所需的文具用品都乱扔在书包里好吗?引导幼儿了解上小学一年级了,学会整理书包很重要。 3.整理我的小书包 (1)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书包变得整齐呢?激发幼儿整理自己书包的兴趣。 (2)请幼儿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要求将自己带来的物品整齐地放进自己的书包。 (3)整理完毕后,幼儿互相检查并评比出“最整洁书包”一名,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请整理得最棒的小朋友边示范边分享自己整理、摆放物品的方法。 4.游戏:取物比赛 (1)请幼儿将练习本以最快的速度从书包里拿出来,看谁拿得快。 (2)交流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拿得快,有的拿得慢? (3)教师小结:整理书包要按照分类的方法,分别摆放。如:将书本、铅笔盒、练习本等物品进行分类摆放,放在书包不同的夹层里,记住物品摆放的位置,这样就方便拿取了。 四、活动建议 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背书包的正确姿势,可以先请个别幼儿示范背书包的姿势,教师观察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方法。

幼儿园教育案例: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案例: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幼儿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幼儿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幼儿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幼儿还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幼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同时,我们也深感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入学问题不是知识与技能问题,而是心理准备问题,对幼儿进行任务意识的强化势在必行。 案例反思: 幼儿的任务意识主要是幼儿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有目的的完成某一任务。为了让幼儿能顺利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工作中主要从基本能力和责任感两方面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 一、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1、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要让幼儿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首先老师要尊敬、信任幼儿,充分培养、锻炼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发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儿无论每学做一件事情,老师要让他们感到自己行,特别对于大多数能力平平或发展稍落后的孩子来说,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少,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胜任的活动任务,让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体验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使幼儿有了自信,感到自己有做好这件事的能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是会自然而然

幼儿园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新整理

教育案例: 幼小衔接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案例描述:一天下午,下班后在逛街时,到一商场遇到我原来带的大班幼儿的一位家长,刚好他的孩子才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原来那个孩子在幼儿园可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喜欢他,同伴羡慕他,我想知道他在小学表现的咋样,所以顺口问了孩子在小学的表现,他妈妈一脸的失望,说:“原来在幼儿园,你们老师都在不断的鼓励孩子,所以孩子表现的很好,可是上一年级后,老忘记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一次老师批评他说脑子进水了,唉!我们很忙,没时间下午放学后到学校去给孩子记作业,听说每天下午都有家长进教室去给孩子记作业。”听了孩子家长的一席话,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了。 案例分析: 现在社会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都是由大人包办代替,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在幼儿园里,我们会时常发现幼儿游戏之后,不能自觉地收拾、整理好玩具,椅子倒了不会自觉扶起来,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总指望老师给予帮助扶起。这是由于他们缺乏任务责任感,因而不能有始有终,认真负责地把自己该做的、会做的事做好。幼儿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孰不知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学前后期的一部分孩子,由于完成任务能力差,不同程度受着自卑的干扰。我注意到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这与独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由于幼儿园采用以游戏为主,保教并举的教学方式,幼儿还感受不到

因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产生的困扰。而到了小学一年级,环境、老师的改变,特别是小学以授课为主的教学形式才使这些无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的孩子产生了危机感。 幼儿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跨两个学段,即学前向学龄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之一,衔接尤其关键。多年来,幼教和小教间就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你忙你的,我做我的,无形中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使幼儿失去了自信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厌学。现实中,通过和家长的交谈,根据已上一年级学生家长反馈,他们的孩子在入学后一段时间明显存在着许多不适应,表现为:(1)认识不到老师布置的任务要做,(2)缺乏完成任务的责任感,(3)缺乏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这些都是任务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而任务意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同时,我们也深感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其实,入学问题不是知识与技能问题,而是心理准备问题,对幼儿进行任务意识的强化势在必行。 案例反思: 幼儿的任务意识主要是幼儿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带领下,有目的的完成某一任务。为了让幼儿能顺利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工作中主要从基本能力和责任感两方面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 一、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力 1、在自信中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基本能力 要让幼儿社会性能力得到充分发展,首先老师要尊敬、信任幼儿,充分培养、锻炼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发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儿无论每学做一件事情,老师

幼小衔接课程活动案例

幼小衔接主题进程预设表

二、幼小衔接推进式案例(选取主题推进活动中的一个案 例)

动,培养幼儿上小学的兴趣。 主要活动1.我的小书包 2.参观小学 3.模拟小学课堂 ●案例推进一:我的小书包 观察分析 观察:观察幼儿日常使用书包和学习用品的情况。 分析:分析幼儿使用学习用品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创设“我的小书包”主题活动,设计多样化的主题活动。 调整推进(附图片) 目标调整: 根据班上幼儿特点,明确主题活动开展目标:1.进一步了解、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用品,建立起爱护学习用品的观念。2.学会儿独立整理和保管学习用品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支持策略调整: 1.讲解演示:通过实物讲解来让了解书包和学习用品的特点和重要性。 2.游戏活动:通过自制书包来了解书包结构。 3.分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开展多种形式的书包游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熟悉如何正确使用学习用品,培养幼儿独立整理和保管学习用品的意识和能力。 展示调整: ●案例推进二:参观小学 观察分析 观察:观察幼儿学习态度、学习生活习惯、学习兴趣、心理状态、家庭教育等情况。 分析:目前幼儿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一些幼儿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缺乏时间观念、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了解小学环境及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基本的“上 小学”意识,不符合幼小衔接教育要求,没有为进入小学做出准备。针 对以上现象,创设“参观小学”的主题活动。 调整 推进 (附图 片) 目标调整: 1.初步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萌发上小学的积极愿望。 2.初步让幼儿建立上小学的意识,通过系统了解减少幼儿对小学的陌生 感,萌发上学的兴趣。 3.懂得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支持策略调整: 1.在开展活动前做出准备工作,如确定所参与小学的时间、参与项目、 互动活动开展形式等。 2.做出安全防护,确保幼儿的安全,提前给孩子做好教育,带着问题去 参观,明确参观小学的任务与要求, 3.组织幼儿参与小学各类场所,介绍用途。参观小学课堂学习情况、体 育课堂开展情况、升旗仪式、课间活动、就餐环境等内容。 4.把幼儿带进小学生课堂,与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感受小学课堂 教学氛围,比较两者教学氛围与组织形式的不同。 展示调整: 案例推进三:模拟小学课堂 观察 分析 观察:观察日常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情况。 分析:分析幼儿在幼小衔接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课堂问题。 调整 推进 (图 片) 目标调整: 1.模拟小学生的生活,初步感受小学生的学习活动。 2.体验上小学的兴 趣,激发幼儿的积极性。3.懂得正确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师支持策略调整: 1.定期进行小学课堂模拟教学,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创设“小学课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活动案例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 程活动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附件3: 幼儿园“幼小衔接”课程活动案例推荐: 我会整理小书包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2.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 3.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小学生的书包若干,玩具熊一个,文具盒及各种文具,大小不一的书本。 三、活动过程 1.说说我书包里的朋友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书包,请幼儿说说书包里应该放哪些物品。 (2)教师逐个拿出书包里的物品,请幼儿说说这些物品的名称和用途等。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书包里有哪些物品。 2.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1)讨论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幼儿分组讨论,请各组代表说出本组的看法。 师幼小结:小学与幼儿园相比,有很多的不同。小学要学会自己背书包、整理文具盒;早上上学要比幼儿园早,上学不能迟到早退,要戴红领巾,不能带玩具,书包里会有很多文具、书本…… (2)教师:你知道上小学一年级需要哪些物品吗?引导幼儿大胆说说自己的想法。

(3)教师小结:上小学一年级需要一个书包和各种文具,如:文具盒、铅笔、橡皮擦、削笔刀等。 (4)教师:上小学后,还会有一些大小不一的书本,如果书本和所需的文具用品都乱扔在书包里好吗?引导幼儿了解上小学一年级了,学会整理书包很重要。 3.整理我的小书包 (1)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书包变得整齐呢?激发幼儿整理自己书包的兴趣。 (2)请幼儿整理自己的小书包,要求将自己带来的物品整齐地放进自己的书包。 (3)整理完毕后,幼儿互相检查并评比出“最整洁书包”一名,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4)请整理得最棒的小朋友边示范边分享自己整理、摆放物品的方法。 4.游戏:取物比赛 (1)请幼儿将练习本以最快的速度从书包里拿出来,看谁拿得快。 (2)交流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拿得快,有的拿得慢? (3)教师小结:整理书包要按照分类的方法,分别摆放。如:将书本、铅笔盒、练习本等物品进行分类摆放,放在书包不同的夹层里,记住物品摆放的位置,这样就方便拿取了。 四、活动建议 活动结束后,可以引导幼儿学会背书包的正确姿势,可以先请个别幼儿示范背书包的姿势,教师观察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方法。

2016-2017学年幼小衔接工作案例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滦镇街道中心幼儿园 2016-2017学年度大一班幼小衔接工作案例 幼小衔接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幼儿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衔接,保证教育的联系性,缩短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使幼儿在幼儿期就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以便更好的的适应小学的生活。为了提高幼儿的健康心理水平,为其进入小学做好准备。我们班开展了撰写个案分析的活动,了解分析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注重实践研究,收集整理经验,总结发现问题,形成具有操作价值和实际意义的幼小衔接策略,从而进一步促进实践的完善与推广。 案例一:陈河睿是转来本班的新生,初到幼儿园时,妈妈带他走进活动室,老师向他打招问好,他不仅不回答,反而报以敌视的眼神,随后他扭头看向别处。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老师发现他非常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上课从不回答问题。有一次玩积木,他莫名其妙的打了一个小朋友,当老师批评他以后,他却一下子钻到桌子底下,老师发现他常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无论和蔼的话语还是严厉的批评都对他无济于事,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他就发脾气,有时搅得整个班级都不能正常进行活动。

分析:这是一个明显心理偏离的孩子,孩子产生心理偏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新环境、新同伴、新老师等,但主要原因来自于家庭。父母的素质、亲子关系、教养态度以及父母的性格等都能对孩子心理发育产生影响,如,父母感情不和或者离异,会对孩子失去应有的爱抚,容易使孩子情绪郁郁,性格古怪、心理反常。反过来,过分的溺爱容易使号召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外,有的父母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情绪压抑,影响身心发展。 措施:绝大多数的孩子属于轻度的心理偏离,只要家长注意改变教育方式,用科学的、正确的方法抚育孩子,就可以很快矫正过来。首先,家长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虽然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些生活小事,但正是在吃喝玩睡这些小事的背后隐藏着心理问题。其次,当发现孩子出现

最新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资料

主题二幼小衔接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2、了解幼儿入学后面临的主要困难及教育策略 3、掌握幼小衔接工作应注意的问题 4、具有在理论指导下认识教育实践中不正确幼小衔接工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幼儿入学后面临的主要困难及教育策略 教学准备:幼小衔接的案例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自学法、操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案例分析】 1、案例陈述 大班的幼儿有强烈的成长欲望,他们已不满足于幼儿园三年的生活模式,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特别是当看到比自己大一点小伙伴系上红领巾,背着书包,自由愉快地去读书,他们又羡慕又好奇:这些哥哥姐姐到哪里去?他们的书包怎么那样大?脖子上系的是什么呢?……再加上每个家长都可能在这个阶段经常嘱咐:“你长大了,要当小学生了!”,这就更加强化了孩子们入学的意识,同时他们也更加迷惑: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同?小学的老师会喜欢我吗?小学好玩吗?……这些疑问困扰着孩子。为了让孩子能顺利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开展了“我要上小学了”这一主题。主题活动网络图如下: 2、学生自学 3、分析讨论:请分析以上主题活动中幼儿园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幼小衔接工作?

3、归纳总结 总结要点: 通过参观、调查、游戏、讨论等自主活动,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的基本情况,从生活作息和心理适应方面做些适当准备,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信心。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培养主动性 培养独立性 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丰富感性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二、幼儿入学后面临的主要困难及教育策略 【问题讨论】幼儿入学后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该如何帮助幼儿克服这些困难? 归纳总结: 儿童上小学后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主体适应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身体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等方面的困难,而不是知识和智力方面。具体教育策略: (1)身体适应方面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2)社会适应方面 提高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提高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提高独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学习适应方面 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与技能,使他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通过绘画和其他手工活动,提高幼儿用笔的灵活性,为其入学后的书写打好基础;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和自制力及坚持性;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加强思维训练,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 小衔接工作的主 要内 容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