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生版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学生版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第一编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导论

一、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和范围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民事主体对自己的智力活动形成的创造性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各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不尽相同。1995年1月1日生效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简称TRIPS)中明确规定各成员的知识产权保护主题应包括:

1、版权与有关权,计算机源程序、目标程序和数据汇编;

2、商品商标和服务商标,对驰名商标给予特别保护;

3、工业品外观设计;

4、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

5、发明专利;

6、植物新品种;

7、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8、未公开信息,包括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和某些试验数据;

9、对技术许可合同中不合理限制条款的控制。

其中,前几项是对权利人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最后一项旨在防止知识产权拥有者在技术转让中滥用其权利。

(二)知识产权在国家和企业中地位不断提升

1、“知识产权”取代“土地、劳动、资本”,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成为现代社会财富的主要体现。

2、有形资产:无形资产;1982年60%:40%,2002年10%:90%

3、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发生了变化:

(1)从重点解决立法问题逐步向重点解决执法司法和守法问题转化;

(2)从重点强调相应的法律制度健全到重点强调法制环境的优化转化;

(3)从重点关注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到重点关注知识产权的财产属性和资源属性的转化;

(4)从重点致力于知识产权的确认和保护到重点致力于知识产权与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之间可持续协调发展转化等。

4、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重要的经营资源、战略资源和竞争资源,成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产权战略

1、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日益显著地凸显为一种财富和资本,美国微软公司的兴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财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固定资本、金融资本的重要性已让位于知识资本。

企业知识资本的内容包括商誉、信誉等体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知识资本,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体现智力劳动的知识资本,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模式等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知识资本,以及企业员工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等体现人力资源的知识资本。企业知识资本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3、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软资源以及其他迅速增长无形资产,构成了创造财富的主体资源。

4、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资源在一个国家中的创造、优化配置及有效利用,离不开这个国家实施有成效的知识产权战略,企业亦如此。

5、发达国家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和企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特别注重开发、有效利用知识产权,全方位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6、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权,它涉及的是在智力创造和工商业活动中智力劳动者、智力成果所有人或工商业标记所有人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

三、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1、2005年国资委承担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指南”课题,是专门针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建立一个体系,即建立

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一种能力即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能力大大增强;完善一项机制即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落实管理机构和职能;培育一批企业,即培育一批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和战略的知识产权强势企业;实现一个转变即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竞争从劣势向均势、优势转变。

2、我国企业需要跨越知识产权发展的传统模式,培育知识产权发展的战略思维,从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规划层次,尤其要使法律资产桎栲中的知识产权释放出商业资产的活力,进而发展到策略资产的境界。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经营管理,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实施,源源不断地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原始创新的潜力、动力和活力。

四、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

1、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2、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要优化配置与不断创新,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要立足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企业管理的创新则是通过实施战略管理来实现的;培养企业与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关键。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要经过企业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的过程。

4、当今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是竞争武器,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处理知识产权问题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5、国内外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后盾和基础。特别是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企业就是靠知识产权战略起家并发展壮大的。

6、我国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好多企业还未完全充分的认识到知识产权是竞争性战略资源,在当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海尔的成功被认为是国内企业中知识产权战略成功运作的典范。

7、知识产权的本质是一种因知识产品在市场交易中获得的经济权利。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为获得并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及保护手段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方案与手段;

8、从企业战略管理与竞争战略的角度,研究知识产权;从无形资产的获取、利用与保护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新思路;

五、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

(一)战略

战略(Strategy)一词最初是同“战役”、“战术”等相对而言的一个军事上的用语,其本意是指在军事斗争和对抗中,一方为实现战争目标而对总体战术的谋划和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扩大,战略一词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文化、经济、管理、投资、科技等方面。我国《辞海》对“战略”一词所下的定义则是:战略是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或决定全局的谋划。

战略是带有全局性的、影响发展的重大问题,指决定全局的策略;战略具有系统结构,包括战略思想、战略目标、战略方案等;战略具有层次性,如宏观的和微观的战略。

(二)知识产权战略的概念

1、从战略的共性出发,结合知识产权的特点,我们将知识产权战略定义为: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整体性筹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与手段。就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而言,可以简单地定义为企业为获取与保持市场竞争优势,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手段谋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策略与手段。

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利用、实施和管理中,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运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而进行的整体性筹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略与手段。

从知识产权战略的内容出发,我们可以将知识产权战略划分为创新战略、应用战略、保护战略和管理战略。

从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出发,可以将知识产权战略划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版权战略等知识产权某一方面的战略或知识产权的组合战略如“专利+商标”战略。

从知识产权的运作分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企业知识产权利用战略、企业知识产权资本运营战略、预防与控制知识产权流失战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从知识产权的保护层次出发,又可以将知识产权战略划分为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地区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2、战略是企业管理者找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决定应当做什么;

企业战略是通过有效地组合企业内部资源,在变化的环境中确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营范围,从而获取竞争优势,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企业拥有人的需求。企业战略是一种有意识的有计划的行动,是在企业经营活动前制定的;企业战略是一种计策,它是作为威慑和战胜竞争对手的手段;企业战略也是一种模式,它反映企业的一系列活动。、

3、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实用性、法律性、保密性、时间性和地域性、整体上的非独立性、与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构成要素

企业战略构成要素:产品与市场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以及协同作用;

1、产品与市场范围,即是企业经营范围,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领域,是其从事市场竞争的场所和活动空间。产品与市场范围反映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是否具有优势,反映了企业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程度与范围。

2、资源配置:指为最大限度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现代技术成果和各种投入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资源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部分,优化资源配置能够使企业获得竞争对手不能或难以获得的稀缺资源,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3、竞争优势:指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是通过资源配置和选择产品与市场范围而形成的独特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与维持是其战略制胜的关键。

4、协同作用:企业内部各经营单位联合起来产生的收益大于这些单位各自努力创造的收益的总和。

通过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现状及其保护制度、国际国内知识产权的大环境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入手,阐述知识产权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如何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模式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5、知识产权战略体系: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宏观;

(2)区域知识产权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中观;

(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微观;

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2、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在内的科学管理制度;

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实现企业产权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4、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八、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法律保障

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于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作用:

1、充分保护企业知识产权,使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按预期目标推进;

2、促使企业重视运用知识产权资源发展自己;

3、吸引外国企业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并积极有效地推进其知识产权战略;

九、研究与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

1、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在知识产权研究和企业管理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实施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

3、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实施有利于充分保护知识产权,防止和控制企业无形资产流失,促进企业资产的良性循环;

4、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实施有利于促使企业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确保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5、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实施是建立企业预警机制,防范企业风险的重要保障;

6、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实施,是逐步确立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优势、获得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7、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与实施是全面振兴我国国有企业,创国际知名品牌,增强国有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十、新形式下我国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紧迫性与重大意义

入世后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方面面临严峻形势

(1)我国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全球化;

(2)入世后跨国公司对我国知识产权战略运用力度的加强;世界上一些强势的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运作经验:

A、从技术、市场和法律的三维坐标决定研究开发路线,规划知识产权的伸展空间,把握技术竞争主动权;

B、严密保护对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如基本发明专利的多重保护屏障、关键技术秘密的包度保密;

C、通过资本输出带动技术输出,谋求市场竞争优势;

D、通过推进高技术前沿研究开发和兼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培育经济增长点;

E、实行研究开发本土化,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F、运用技术授权契约条款对受让后续改进和二次开发层层设卡,限制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发展空间;

G、严密安排知识产权和市场份额,实行强强联合,开展对重大技术研发的突破,谋求对未来市场的持续垄断;

H、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纳入国家标准或者融入国际技术标准,使其技术优势不仅转化为产品优势,而且形成产业优势;

十一、企业战略管理

1、企业战略管理:是决定公司长期绩效的管理决策和措施,包括外部和内部的环境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评价与控制。它强调从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出发,来监测、评估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为公司找到新战略方向并付诸实施。

2、企业战略管理主要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与控制。

(1)战略分析,又称为环境分析。主要是SWOT分析(strengths,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s),即企业内部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企业内部环境是企业可以控制或改变的环境,但短期内企业不一定能改变或控制;企业外部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对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却具有极大影响。企业战略是使组织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的环境的机会相适应。

在战略分析阶段主要把握以下内容:

A、明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定位:紧密结合企业的经营宗旨、企业文化进行考虑;

B、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分析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包括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技术和能力,企业经营哲学和文化精神等。

C、企业外部环境分析:评价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面临的威胁。

行业环境分析;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与劣势;竞争对手在行业中的优势与劣势;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的对比;形成SWOT决策矩阵。

(2)战略制定:企业根据其所面临的内外环境而确立的长期规划,包括企业的基本使命、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战略选择。在战略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候选的几种方案;对拟采用的战略方案进行评价、分析,最终选择一种予以执行的战略;对被采纳的战略方案制定战略规划和计划。

(3)战略实施:将战略实施方案付诸实践的行为和过程。

在战略实施中,一些公司实践遇到的问题:实施过程比预定计划慢;出现没有预料到的重大问题;行动协调无效;竞争对手的行动和危机出现使注意力从竞争对手移开;参与员工无能;对低层员工培训和指导不足;不可控制的外部环境因素;部门经理领导和指导不足;关键实施任务和行动描述不清晰;信息系统对行动监测不力。

(4)战略评估与控制:是对战略市场的情况,参照既定的战略目标而进行的比较、监察与调整,以确保战略实施朝着预定方向前进,或者修正战略方案、战略目标以适应变化了的战略环境。

主要评估事项:评估当前业绩;评估公司治理;分析外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综合分析战略因素;总结、评估并选择最佳战略方案;执行所选择的战略;评估所执行的战略;

十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特点

企业在对其内部条件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进行把握的前提下,确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并制定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实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管理决策、程序和行动。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是一个系统:根据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对企业自身条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充分的评估、把握和分析,以便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相吻合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接着企业需要对知识产权战略规划进行选择、评估后,制定出具体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施计划并予以落实,涉及企业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制度规范、组织体系、经费保障、人力资源配备、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在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实施过程中,动态的监控、评估和反馈,以使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十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过程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环境分析:

1、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2)微观环境:企业所在的行业状况(行业结构、行业性质、行业变动趋向行业经营特征等)、行业竞争形势(行业竞争者的地位与分布、竞争者采取的竞争战略)等因素。

产业内部竞争状况取决于以下五种基本竞争力的作用:潜在进入者;现有竞争者的争夺;替代品的威胁;供方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

A、潜在的进入者:

潜在的进入者形成的进入壁垒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资本需求;转换成本;分销渠道;与规模无关的成本劣势;政府政策。

B、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

竞争者之间在规模和能力等方面势均力敌;产业增长缓慢;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缺乏;竞争对手的多元化;企业退出壁垒大。

C、替代品的威胁

D、客户价格谈判能力:购买者采取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压低价格、要求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并利用买方之间的竞争来影响行业中的利润。

E、供货商价格谈判实力:供货商通过提价或者降低产品或服务质量的威胁对产业中的企业施加压力。

2、企业内部环境

(1)企业内部的一般情况:企业资源状况、企业组织结构状况、企业管理状况、企业文化状况;

(2)企业现有战略实施状况:

(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

1、把握时机;

2、合理确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目标;

3、重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外部适应性;

4、重点突破;

5、制定合理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6、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方案的选择

(三)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1、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2、企业各部门根据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规划和实施承担范围内的任务;

3、充分发挥企业领导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中的中枢作用;

4、建立支持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

5、企业知识产权政策、制度保障以及信息支持;

6、营造独特的企业知识产权文化;

(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评估与控制:基本目的是纠正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过程中发生的偏差,保障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确定需要评价的内容,如技术创新方面、竞争状况改善方面、企业知识产权流失控制方面、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方面;其次,针对企业整体和下属各部门和事业部确定相应的业绩评价指标,如企业研发中专利保护的指标、

企业海外发展部控制知识产权流失指标、知识产权融资收益、企业营销部门经营业绩等;再次,将实际取得的业绩与预期标准进行对照,进行评估与分析,找出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必要的信息反馈,综合诊断,从企业知识产权本身或战略实施环境、战略规划执行等方面进行改进。

第二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等问题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还十分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是体制障碍,导致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和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脱节。笔者认为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知识产权自我保护能力低下

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忽视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知识产权,只注重有形资产。在专利方面,企业对自己的重要科技成果不是及时申请专利而是热衷于申报科技成果奖,科技成果商品化低。我国每年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而申请专利的不到10 %。在商标方面,一些企业在合资、转制过程中,不注重商标价值的评估,自己的商标资产或是不作评估,拱手相送;或是作价过低造成无形资产流失。

随着知识产权作为企业重要无形资产的性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知识产权的基本知识和实践经验也就成为现代企业家所必备的素养。然而,众多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层对于知识产权的知识还很不完整,认识上存在盲点和误区。主要表现为知识老化,仍然按照20世纪80年代的概念,认为知识产权就是专利,对商标策略、著作权(计算机软件)以及商业秘密的维权措施知之甚少,不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的智力成果,导致企业许多无形资产不应有的损失。比如在商标方面,由于不及时注册,造成被他人抢先注册。我国的一些著名品牌如“青岛啤酒”、“竹叶青”、“杜康”酒等分别在美国、韩国、日本被抢注,“五星”、“全聚德”、“狗不理”、“天坛”、“阿诗玛”等也未能幸免于难,被洋人抢先报了户口,有些已注册商标由于没有及时进行续展注册而失去商标专用权;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驰名商标被抢注造成的损失就高达上亿元。

(二)缺乏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

随着知识产权在经济技术竞争中日益升值,跨国公司和众多外国企业都有一个强大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由知识产权专家、律师、资产评估师、市场分析员等专职的管理人员。然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情况却差强人意。2001年10月-2002年4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北京、吉林、山东、陕西、河南、浙江、云南、武汉八省及市知识产权局,联合调查了1245家工业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1245家被调查企业中,设有专门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企业有152家,占有效样本的13%;设有兼职机构的企业676家,占57%;专、兼职机构都没有的企业350家,占30%。配备知识产权工作专职人员的企业只有157家,占13%;配备兼职人员的企业766家,占65%;专兼职工作人员都没有的企业262家,占22%。可见,大多数企业设置兼职机构和配备兼职人员管理知识产权事务,设置专门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的企业所占比例较低,没有任何设置的企业仍占不低的比重。该调查结果表明,很大一部分企业对设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配备人员重视不够,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组织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实践中,大部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是由企业的科技开发部门甚至行政管理部门兼任。由于企业知识产权涉及复杂的科技、工程、经济、市场和法律的理论和实践,而企业的行政管理人员或科技开发人员往往对有关法律、技术贸易的理解不全面、不透彻、甚至不正确,因而最终也起不到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

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外,对科技开发人员进行激励与约束也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环节。科技发明创造需要大的投入和艰苦的努力,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既无动力也无压力;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知识产权不重视,从整体上看,企业科技开发力量不够,也自然影响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另外,很多企业由于疏于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与保护,缺乏对科技开发人员的有效激励和约束,导致企业的商业秘密、专有技术被科技人员“跳槽”带走的事例屡屡发生,其后果不仅造成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而且企业的销售市场份额也必将随之拱手相让。

(三)企业知识产权拥有量少,技术含量低

随着世界经济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演进,无形资产和知识财富的价值与日俱增。2000年美国一份研究报告称美国公司企业创造的知识产权的价值已经超过有形资产,在资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高达60% 。我国拥有众多大中型企业,但每年企业申请、取得的专利数却不多。很多企业和技术人员到现在仍然是重论文和成果鉴定,轻专利和知识产权保,表现为不重视自己知识产权和他人的知识产权。近10年来,我国每年产生重大科技成果3万件,但形成的自主知识产权却少得可

怜,这些科技成果的绝大部分以发表论文、成果鉴定、学术讨论的形式公之于众,慷慨地让全世界共享。比如,“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取得科技成果2万件,获得的国内外专利只有1300件(其中还包含外观设计和新型实用专利)。“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完成成果的发明专利授权仅为462件。十几年来,“863”计划总投资110亿元,研究课题超过6900项,论文总数超过50 000篇,申请的专利至今只有1600余件,取得的发明专利仅200余件,令人瞠目结舌。“863”计划仅在1997年就在生物、信息、能源等领域取得科技成果1250项,申请的专利只有242 件,而日本松下公司仅2002 年,就在中国申请专利1821件。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近3年专利年报,在国内专利申请中,企业的申请不到总数30%,平均每个大中型企业的每年专利申请量不足1件。而国外一些大企业如日立公司、IBM 公司等,其1年申请的专利就超过了我国所有企业1年的专利申请总量,美国的杜邦6公司拥有3万多件专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拥有5万多件专利。大量事实证明,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二、国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先进做法

与中国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对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形成鲜明对比,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利用、实施和管理中都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一)美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是美国最为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和产业界、企业界基于欧洲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崛起的巨大压力,主张最大限度利用美国的资源和人才优势,要求不断强化对美国企业最具有竞争力的无形资源——知识产权的保护。在1979年即首次将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提出,并通过以企业为主的主体加以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目前全球100家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和100个品牌价值最高的企业中,美国企业分别占据一半以上,其成功的知识产权战略使美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了极大回报。

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经济、科技强国,其运用专利战略的历史较久,对专利等知识财产的重视由来已久。如在19世纪末,日本首任商标登录所长高桥是清在考察了美国的有关专利制度后感慨:在所有财产中,美国最重视的是知识财产。美国为了维护、巩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主要采取了基本专利战略外加专利网战略,同时辅以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要求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专利保护要求保护其竞争优势和经济往来。以实现维护其技术优势和谋取经济利益之目的。因此,美国的专利战略呈现出进攻性特点,这一特点同样体现在其企业运作之中。美国企业高度重视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竞争战略和发展战略的核心,将其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武器。这不仅表现为企业重视研究开发活动以及进一步的技术创新,而且表现为企业十分重视专利在国内外的确权,特别是在海外的专利确权。美国企业专利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维护其全球的技术垄断地位,通过专利权控制在海外的市场。

20年来,美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主要沿着三个轨迹不断延伸。

1、是根据国家利益和美国企业的竞争需要,对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等传统知识产权法律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扩大保护范围,加强保护力度。近年来,随着生物、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一些新兴技术形式不断纳入保护范围。例如将网络营销模式等列入专利保护范围,在功能基因方面,美国专利申请已达4000多项,知识产权优势明显。

2、是国家加强调整知识产权利益关系、立法鼓励转化创新。自1980年的《拜杜法案》到1986年的《联邦技术转移法》以及1998年的《技术转让商业化法》,1999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美国发明家保护法令》,使美国大学、国家实验室在申请专利,加速产、学、研结合及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主动性。2000年10月参众两院又通过了《技术转移商业化法案》,进一步简化归属联邦政府的科技成果运用程序。

3、是在国际贸易中,一方面通过其综合贸易法案的“特殊301条款”对竞争对手予以打压,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WTO 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的达成,从而形成了一套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贸易规则。

美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拥有强大优势,特别是美国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美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管理的目标就是对技术创新成果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将丰富的技术创新潜力转化为知识产权资源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对于专利、外观设计、版权、商标、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由于它们保护的客体都必须是“已经固定的知识”,因此,美国企业大都会采取有效措施对技术创新过程加以监控,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加以固定,从而构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美国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与其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互相影响,形成了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国家利益的良好互动。无论从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保护还是对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动态利用,美国企业都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在知识产权战略运用方面为其他美国公司树立了榜样。面对日本企业低廉半导体的激烈市场竞争,该公司通过诉讼和谈判的方式,最终迫使日本公司为基尔比集成电路基本专利支付3%的专利提成费。以当时半导体产业每年250多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计算,每年日本公司需支付7.27亿美元许可费。在20年的专利期内,德州公司总共可以获得大约150亿美元许可收入。进入90年代,德州公司又成功与三星、日立进行了价值10亿美元的许可交易。仅2000年,德州公司就获得了5亿美元许可收入。德州公司的巨额许可收入既支持了其进一步的研究开发活动,又大大限制了日本、韩国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竞争力。德州公司不仅巩固自己的领先优势,同时也成为专利许可收入多于产品收入的企业。

目前,美国企业界已经成功建立了基于“R&D投资——知识产权——许可收入——R&D投资”良性循环、以利润创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许可战略模式。

美国及其企业对专利战略的运用具有以下特点。

1、利用专利立法的先发明原则和实质审查制的规定,尽量将发明创造成果予以保密。最大限度地限制竞争对手利用

先发明原则是美国长期沿用的专利确权原则,其含义是指谁先做出发明谁才有权取得专利。从理论上讲,先发明原则是合理的,因为既然是专利,它就应当是最先研究开发出来的成果。但从专利实务的角度看,先发明原则有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端。例如,为证明谁的发明在先,需要耗费许多精力和费用,且相当复杂。美国之所以要坚持这一原则,从深层次讲是因为这样可以对其重要的发明创造加以保密,不至于为获得专利而不得不尽早去申请,从而有利于长期垄断某项技术。

美国实质审查制指的是对所有申请的专利都要进行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在专利申请阶段不公开申请内容,只有在专利授权后才予以公布。美国长期以来实行实质审查制,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避免专利申请公开后会使竞争对手竞相追随开发,因为实行实质审查制在专利授权之前一直处于保密状态,能够使美国很多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做出的重大发明创造在成功后的较长时间内仍然不被竞争对手所知悉,从而可以等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时机成熟时再凭借获得的专利垄断市场。这样对外国竞争者来说,美国企业可以利用其他国家专利申请18个月公开的制度获得公开的技术信息,而外国企业却不能在美国专利获得之前获得其相关技术信息。美国企业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使自己的发明创造能较长地维持垄断地位。美国专利申请实践中的“潜水艇专利”,无不反映了美国企业利用专利制度谋取战略利益的用心。

2、加强鼓励技术创新成果方面的立法,促进发明创造的充分利用

为了鼓励企业等技术创新主体尽快转化技术创新成果、促进发明创造的充分利用,美国在20世纪后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如《拜杜法案》(1980)、《技术创新法》(1980)、《联邦技术转移法》(1986)、《技术转让商业化法》(1998)、《美国发明家保护法令》(1999)、《技术转移商业化法案》(2000)。其中《拜杜法案》明确规定,大学、非营利机构和中小企业对联邦资助产生的发明享有所有权,应及时申请专利并加快专利技术的商业化;《技术创新法》规定,主要的国家实验室应建立开发和技术应用办公室,以促进技术转移。《联邦技术转移法》规定,联邦实验室具有转移技术的任务,并且职务发明人可以提取不低于15%的专利收入。特别是上述《拜杜法案》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技术移转活动。该法案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向私人企业进行技术转移是政府资助研发活动的重要目标,而允许企业获得相应的专利权或独占性许可有时可实现这些法律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的美国国家专利战略,表明了美国以立法形式贯彻其国家专利战略的意图。

3、保护国内市场

美国为了维护其技术优势,在实施方法和对外贸易方面充分体现了维护其世界经济技术霸主地位的战略意图。美国为了保护国内市场,将国家专利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并将专利战略融于其贸易政策之中,其20世纪70年代修改的《关税法》第337条授权国际贸易委员会(ITC)管理国外进口货物侵犯美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或商业秘密法的案件,以阻止外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处理的一些日本企业专利纠纷,曾将一些日本企业搞得焦头烂额,日本企业甚至将ITC喻为“鬼门关”,足见其在保护国内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当然,在保护国内市场方面,美国企业在和日本企业竞争历史中曾存在教训。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企业在美国申请并获得了大量专利。如从1970年到1989年日本在美国获得专利占美国专利批准总数的比率从4%上升到20%,严重影响了美国企业市场竞争地位,日本的产品凭借专利保护却可以在美国本土大行其道。后来美国企业吸取了教训,加大了专利申请力度,最终扭转了不利局面,不但保住了国内市场,而且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优势。

4、通过将专利等知识产权问题与对外贸易挂钩,控制他国市场

在WTO体制下,美国政府及其企业更加重视利用TRIPS协议的规定为其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进攻和控制国外市场。在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战略的指引下,美国企业、研究机构等在国外申请了大量专利。而且还具有将专利申请与海外投资战略相结合的特点。据统计,美国在国外的专利申请量占其专利申请总量的92%。目前,美国拥有世界半数以上的发明专利,其中在信息、生物和制药领域,分别拥有世界发明总数的67.4%、57.1%和59.8%。特别是其中一些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数量巨大的知识产权。如IBM拥有专利3.4万项,通过这些数量巨大的知识产权,牢牢控制着他国市场。我国“入世”

后,美国企业加大了对我国实施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力度。美国的高通公司仅靠向我国出售拥有大量专利的CDMA标准,垄断了中国、韩国目前的大部分移动通信市场。美国的跨国公司在我国一些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占据了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很大比重。

5、维护技术的垄断优势

美国制定的专利战略之一就是实行美国企业优先方针,即美国政府的专利技术实用化,对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美国厂家给予优先权,早在里根政府时代即是如此。为加强技术保密和限制技术输出,美国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进行调整。例如,有了第二代技术才出售第一代技术,大公司在技术贸易方面通常的惯例则是:10%为关键专利技术,绝不允许转让;20%属于重要专利,只在获利大而风险小的情况下才转让;50%属于防卫专利,可以按照合理提成费自由出售许可证。这些措施与惯例,显然是为了维护技术垄断优势,以获取巨额利润。

另外,为确保企业开发的技术能够及时获得保护,以形成对技术合法垄断,具有雄厚技术实力的美国企业高度重视将技术创新与专利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实现对新技术成果的专利等知识产权形式的保护,促使研究开发成果尽快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尽快形成市场竞争优势。美国企业的常见做法是强化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监控,及时对技术创新成果加以固定,建立对技术创新成果的监督、登记和管理制度,对相关成果实施商业秘密、专利权等形式的保护。为加强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而在美国企业推行的“技术发明文字记录制度”就是一种典型的维护技术垄断优势的基础性工作,值得我国企业借鉴。其基本步骤是:首先,企业要求科研人员必须在实验记录上记录各项实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并且须在实验结束后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目证签名;其次,在制作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发明呈报制度,以发明呈报表的方式要求技术人员定期向企业报告技术发明;最后,由企业的专利委员会或专利小组对发明呈报表进行知识产权审查,以确定所呈报的发明是否值得申请专利。

6、扩大传统的专利保护客体,强化对知识创新成果的专利保护

美国基于国家利益和企业竞争的需要,不断通过修改专利法等形式将一些新兴的技术形式纳入专利保护范围,如将计算机软件、功能基因和网络营销模式纳入专利保护范围。以网络营销模式为例,美国专利商标局对一次性点击购物、逆向拍卖、团体采购等授予了专利,这就扩大了专利垄断权的领域,旨在进一步维护技术的垄断优势。

美国政府和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专利申请量也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年平均增长8%。如1999年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的专利达16.1万项发明专利,接近10年前的2倍。2001年美国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即达到34.6万件,比上一年增长9.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2.7万件,比上一年增长10.3%。这是美国政府专利政策导向和企业等主体实施专利战略的直接结果,是美国政府和企业重视专利在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的结果,也是美国企业长期将专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视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结果。

(二)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

长期以来的技术追赶和技术学习使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利用。日本企业已经形成了以专利文化为基础,融技术发展战略、信息战略、组织管理战略、知识资产经营战略、国际化发展战略、诉讼和风险管理战略为一体的综合动态的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体系。

1999年3月,日本特许厅公布了《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以建立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进行统一评估的标准,使各企业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应用状况,以提高经营者的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改善知识产权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其中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的评估指标共15项,包括:

1.企业是否具有明确的管理、处理知识产权信息、机密情报的规则?企业是否彻底贯彻这一规则?

2.企业对于没有达到申请水平的发明是否有明确的处理规定?

3.在整个企业的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开发部门是否有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体系?

4.企业是否拥有计算机系统,该系统可以查询发明人向特许厅申请的状况以及其他企业的技术动向等信息?

5.企业是否拥有有助于知识产权战略决策的知识产权信息管理系统?

6.在推荐发明时和申请前,企业是否要求相关人员检索现有技术?

7.企业是否针对其他企业的动向在有计划地构筑专利网络?

8.是否在企业外挖掘有助于将来业务开展的专利?

9.上述的挖掘活动是否制度化?

10.是否对全企业的专利买人情况进行一元化管理?

11.企业在着手开发新技术时,在调查其他企业权利的同时,是否在技术开发计划中写人针对其他企业权利的对策?

12.企业在产业化和出售产品之前是否作侵权(侵害其他企业权利)调查?

13.为开展侵权侵害其他企业权利调查和避免侵权,企业在技术开发阶段到产业化阶段的各个阶段是否明确了责任人?

14.对于其他企业的需要加以注意的申请,企业是否监视其审查情况,并在注册前向特许厅提供信息?

15.对于其他企业需要加以注意的申请,企业在其被授权后是否提出异议?

16.无疑这一评估指标的公布为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和量化标准,大大促进和改善了日本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

日本也是运用专利战略非常成功的国家。其专利申请量在世界上的比例一直很高,是世界上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如前所述,在2002年获得美国最多专利的10家企业中,日本的佳能、NEC、日立、松下、索尼、三菱公司榜上有名。目前,日本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约占世界总数的40%,成为世界专利大国。日本的专利申请绝大多数源于企业的研究开发,这日本企业长期以来重视专利技术的研究开发有直接关系。在日本企业界,包含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被视为与人力、物力、财力三大企业经营资源并列的“第四经营资源”。日本企业具有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意识,将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手段,甚至聘请社会上著名知识产权学者担任企业的知识产权顾问。日本企业非常重视立足于专利技术开发、专利保护的专利战略,专利工作被视为企业的生命线。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大多认为日本在“二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得益于日本企业卓有成效的专利技术开发与专利战略。日本曾依靠专利,崛起了一大批世界驰名企业。如日本的东芝公司在“二战”后是靠一项电暖炉的小发明而恢复元气的。松下电器公司则是依靠电源双插座发明和自行车灯实用新型专利,从一个只有5人的小作坊发展为拥有6万职工的国际著名企业的,日本三菱公司则是依靠一种用于减轻家庭主妇劳务的电被褥烘干机受到用户欢迎而发展壮大的。

日本企业对专利战略的运用始于“二战”后,当时日本在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上都比较弱,难以与欧美相抗衡。而且日本是一个地小物薄的国家,唯依赖自己的技术将进口的资源加工成产品出口才能生存下来。因此,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开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运用专利战略作为发挥技术威慑力的武器,逐渐形成了一条以专利技术为核心,以技术力量为依托,实施专利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转让、规模经济、市场渗透于一体的立体化专利战略,并且将以专利技术为核心的技术引进、以专利技术开发为中心的技术开发、国内和国外市场的专利保护以及围绕产品出口、专利技术输出的经营战略作为企业总体发展战略来考虑,这是日本经济实现飞跃的成功经验。

“二战”后初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是专利技术主要进口国,由于要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之受到美国专利的攻击,日本企业在专利战略上采取防御方式。日本众多企业利用专利方法的便利条件,面对国外基本专利的攻击展开了外围专利攻势,以众多小专利成功地实施了“以小制大”的专利战术。随着日本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大大增强,日本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在加强,向国外输出的专利日益增多。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便成为技术输出大国,基本上实现了技术立国的目标,成为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国。相应地,日本企业在专利战略的运用上不断地增加了进攻性色彩,迄今为止日本企业的专利战略已具有攻守兼备的特色。

日本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专利等知识产权战略与经营战略的一体化,其运用专利战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专利立法为专利战略实施提供法律环境,企业善于运用法律提供的便利条件申请专利,构建专利网

日本专利制度容许狭窄范围即仅有单项权利要求的专利申请,也容许获得实用新型小专利,这就使得日本的企业能够围绕基础性关键专利抢先申请各有特色的大量小专利,筑起严密的专利网,使欧美的基础性关键专利技术在其专利网中失灵,从而迫使欧美竞争对手以基本专利交换日本的小专利。

日本企业重视专利网战略,从历史沿革的角度看,是基于以下原因:“二战”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基础研究、核心技术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而日本处于落后地位,为了摆脱这种状况,实施专利网战略是惟一的重要选择。通过在欧美基础性关键专利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开发、应用性开发,并大量申请外围专利,将这些基础性专利严密地包围起来,从而可以使其在严密的专利网下丧失活力。上述日本的专利立法也有意为日本的专利网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日本企业将专利网战略作为最常用的战略加以利用,奉行克劳塞维茨“以多取胜”的军事原则。日本企业通过专利网战略获得的专利通常为改进专利、应用专利等外围专利,甚至是实用新型小专利,它们大部分是基于设置专利网而出现的。据日本特许厅一项调查,机械产品中平均每件产品有6.91项专利,化工产品为5.21项专利,电气产品为5.41项专利。

日本特许厅《开创未来的专利》一书中论述了外围专利对基本专利的有效钳制作用。该书指出:基本发明完成后如果忽视以后的开发,基本专利的权利就会变成孤立状态,会受到改进发明或应用发明的侵入。无论是改进专利还是应用专利,都会具有不亚于基本专利的威力。

2、在专利网战略的基础之上实现向基本专利战略的转移

日本企业的外围专利战略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摹仿引进、改良创新的模式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其成效是十分巨大的,它使日本基本上实现了技术立国的目标。专利网战略的实施也反映了日本在“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是“赶超战略”。也就是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消化吸收实施技术创新,推出价廉物美的产品,以此打开全球市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战略却越来越受到来自欧美的压力,其局限性暴露得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日本的研究开发有一种“重应用、轻基础”的倾向,过去在基础性的发明方面投入的研究力量不够,所以具有高水平的开创性发明较少。日本的专利申请虽多,但很多是在基本专利基础上对技术细节进行改进而取得的改进专利等外围专利,基本专利比例不高。由于基本专利比例大大低于美国,日本技术储备能力比美国低得多。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产业技术白皮书指出:日本技术储备只有美国的20%。长期忽视基础研究,日本基本专利战略处于劣势,可以说这是日、美近些年专利战中日本企业屡屡败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吸取忽视基本专利战略、基础研究的教训,开始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加大基础研究投人。在1995年1月,日本首相村山富市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战略,在后来的《科学技术基本法》中该战略被确定为长期的国策。日本发表的《科学技术白皮书》指出:日本今后必须努力推进走在世界前列的、革新的基础研究。其《科学技术大纲》则强调,要扎扎实实地发展基础科学,尤其是弄清楚现有技术的限制。加强对新原理、新现象的探索与揭示,深入探讨超越现代技术障碍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可能性。这些措施强调了强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建立世界一流基础设施和设备,形成世界一流研究环境的重要性,其用意旨在将摹仿改良创新改为以技术创新为主,由技术立国转变为科技立国的模式上。从理论上说,日本的摹仿创新战略经过几十年对欧美的追赶,目标早已实现,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战略模式,而必须进行相应的战略调整——也就是从过去的尽可能有利于引进进技术转变到尽可能创造和保护自己的先进技术。近些年来日本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技术创新和实施,如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投资、促进闲置专利的利用、提高研究开发奖励基金等。表现在专利申请战略上,就是从注重申请数量转向重视申请质量,重视基本专利申请。

近年来日本又明确提出了“知识产权战略”,力图在基础技术研究方面实现大的飞跃,彻底摆脱摹仿创新的阴影,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技术创新的发祥地。日本已将知识产权提升为国家层次,也就是在国家层面上启动知识产权战略。这一点对于日本企业专利战略重点的转移具有极大的指导性作用。在专利等领域,日本近年开始推行的知识产权战略强调在生产制造等基础技术领域获得竞争优势。日本在基础技术创新这方面的战略变化也势必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专利战略重点的转移,也就是由专利网战略到基本专利战略的转移。

3、保护国内市场

日本的主要做法是推迟批准那些对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基本专利,以使日本企业有足够的时间追赶该技术。在日本,拖延批准外国的专利达10~14年之久是常见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半导体专利在日本被推迟30年之久才获得。类似的例子还如美国梅苏克斯公司有一种红外传感技术,在本国获得专利权后又分别在前联邦德国和瑞典获得专利,然而在日本申请专利时却不顺利。日本的竞争对手利用异议程序使美国企业详细披露了该技术内容,此后一家日本企业便摹仿该技术申请了大量改进专利,先后在日本获得专利。美国梅苏克斯公司的专利申请在本国申请20年以后才在日本获得批准,该公司因而失去了在日本市场多年的独占权。

4、重视海外专利申请,进攻他国市场

日本企业重视海外申请与意图占领国外市场是有密切联系的。以下不妨以东芝公司为例加以说明。东芝公司每年在国内申请专利数约为1.5万件,在美国约有1000件专利被获准。该公司十分重视海外专利申请,力争使超前的技术在海外特别是在美国获得专利。为适应美国的专利制度,该公司在海外的企业在工作日志中要记载研究人员作出的发明技术特征、实施例,并载明与先前技术的差异,附上照片、分析资料等相关研究资料,然后签上研究人员姓名,并携带该资料公证发明日期,以便发生纠纷时能提供发明在先的有力证据。

日本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产生了大量的新专利。随着日本专利技术的开发,日本向海外输出的专利越来越多,现已成为技术输出大国。日本企业专利战略的上述特点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点是很重要的,即日本主要是靠出口贸易来维持其生存与发展,要向国外输出产品或投资,专利先行战略是必不可少的。

5、重视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创新

1950~1980年,日本共引进技术30006项,花费115.98亿美元,创造了2 000~3 000亿美元的效益。在引进的技术中,专利技术的比重很大。而且,在引进的专利技术中,大多数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有资料统计,“二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的60%以上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这些从世界各国引进的先进专利技术为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发挥了重要作用。

更重要的是,日本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正确处理引进技术与开发专利的关系。另外,结合日本的产业政策和有关统计数据,还可以发现日本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与专利领域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日本产业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实行的是“目标工业”政策,形成了以专利技术为主体的“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一输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其引进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开发的大量改进专利的应用集中在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更是如此。

6、将研究与开发战略、专利战略、生产经营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

日本企业注重将研究开发战略与专利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研究开发选定课题时就开始利用专利情报的导向作用。在选定研究开发目标时,注意将重点放在商业上最活跃的、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领域,并且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导。另外,针对美国基本专利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专利技术开发。例如通过向美国的大学提供捐助,使其为日本企业从事研究开发,收买美国的小型高科技公司,以获取其专利技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体制。据统计,日本企业集中了本国60%的科技人员和80%的研究开发经费,这为日本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迅速进入生产经营阶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企业认为研究开发、专利战略、生产经营战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中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企业研究开发成功后,即着手实施专利保护。在专利保护下,企业新产品在市场中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采取多种途径促进专利实施

专利实施是促进专利技术商品化的关键,日本企业非常重视这一工作。日本的专家认为,造成专利实施率低的重要原因是专利与现实市场的脱节,未能有效地在专利和市场之间建立产业化渠道。日本在专利实施方面的成功经验最主要的就是发明与发明成果商品化都在企业内部完成,这样可以使企业专利技术成果面向企业生产经营,因而能较快地实施。除此之外,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专利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例如,从1997年以来,日本各地举办了专利展览会,加强了潜在的专利用户与专利权人之间的沟通,为专利许可与转让提供了平台,效果十分明显。还如日本政府特许厅制定的“2005年专利行政展望”则提出了创设专利市场、发展中介产业、向风险企业提供利用专利发展事业的思路,并已开始实施。美国一家战略研究中心对日本企业实施专利技术的一项调查表明,日本在专利实施率方面一直居世界前列。日本特许厅一项调查证实,日本专利技术平均实施率为52%,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另外,在促进专利实施方面,对“闲置专利”的开发利用,日本也采取了有效措施。所谓闲置专利,是指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尚未失效的专利。日本的专利实施率尽管很高,但仍然有大量的专利没有被开发利用。为此日本特许厅、通产省采取行政措施,要求大型企业无偿地许可中小企业使用其闲置专利以及周边专利。如1996年马自达公司公布了200件闲置专利,允许广岛的中小企业自由使用,使一大批企业起死回生。o日本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也重视对企业闲置专利的利用。该推进计划指出,大企业应积极公开自己未应用的专利,必须整备知识产权的流通环节。

(三)韩国知识产权战略

1、相对与美国、日本,韩国是后发国家。韩国的经济、科技崛起是发展中国家成功的典范。在专利方面,韩国成为增长最快的国家。

2、促使韩国20世纪80年代能够快速追赶的背景之一是当时韩国企业面临的危机,即当时韩美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知识产权争端给韩国企业引发的危机。这一危机使韩国得到了启示:只有知识产权的战略性运用才是摆脱危机的唯一出路。韩国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战略,韩国为促进企业技术创新,通过颁布实施相关法律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

3、韩国专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国内专利相当集中,具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如三星集团等,集中了大部分专利,为韩国大型企业实施有效的专利战略奠定了基础。

4、韩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也给予了必要重视,主要体现:(1)政府帮企业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2)对中小企业相关费用进行减免,使得一些财力不够的中小企业不致于因为费用问题而放弃知识产权确权。(3)向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服务。韩国知识产权局组织专利技术专家团,应中小企业的要求对进口的技术和已开发的技术进行技术发展动态和知识产权状况分析,为中小企业技术战略提供依据。

5、目前,韩国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已转移到“为配合经济政策中以创造更高附加值为目的的高薪技术本土化战略和企业的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发展。

6、韩国21世纪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将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成为对知识创新和技术的创造、产业化、商业化具有促进功能的系统化社会基础结构;同时为全面应对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新问题,积极参与全球高效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

7、韩国知识产权战略经验主要体现为及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积极通过消化、吸收、改进,最终实现自主创新、奠定雄厚的技术创新基础。韩国知识产权战略具体实施经验可概括为:政府实施引进、吸收先进技术与自主研究开发的政策;放松对引进技术的限制,使企业能够自由引进所需要的技术;充实和完善相关法规,给所有产业以平等发展机会;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研究、开发关键产业技术;健全、完善国家技术开发资金援助制度等。

8、韩国通过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贯彻这些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值得我国借鉴。

(四)国外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

国外跨国公司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高手,它们具有很强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管理意识,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利用、管理和运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考察国外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一直是其全球竞争战略的需要。由于知识产权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将其作为实现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并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武器。它们善于将其知识产权战略与其投资策略、价格策略、市场策略、组织管理等紧密结合,共同为实现全球竞争战略服务。其全球战略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从输出产品到输出品牌、技术和标准,从有形资产的争夺到无形资产的博弈。在开展全球竞争战略方面,国外跨国公司往往以知识产权为“急先锋”,面对竞争对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扩大和强化自己的知识产权,巩固已有的市场份额,接着考虑的则是怎样利用专利权等知识产权拓展新的市场,并最终占据国际市场竞争优势。在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中,专利战略是其重中之重。在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中,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战略又是核心内容。根据有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其中技术开发战略涉及产业分析、市场定位、技术定位、开发方式、组织与管理、技术评估与再创新等内容,技术转让战略涉及技术转让选择、转让市场选择、转让方式选择、价格策略、转让后续管理等内容。

近些年来,跨国公司一方面竭力保护其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从中获取了丰厚利润,另一方面则利用其知识产权优势打压发展中国家。其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甚至对国家主权也构成了挑战。如据《南方周末》报道,我国农民耕种了数千年的大豆竟然遭到美国一家公司的知识产权指控。这正如美国学者弗莱德?H.凯特所言:全球化和知识产权力量,与其说在削弱国内法的效力和强制力,毋宁说是在通过另一种或更为基本的方式对国家主权构成挑战。

对华专利战略是国外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增强以及企业实力的增长,跨国公司逐渐将其全球战略的重心转向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国外跨国公司尤其是在华外商投资500强及其母公司对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攻势愈来愈迅猛,基本上形成了以专利技术为龙头,辅之以商标、商业秘密、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一体化知识产权战略进攻模式。

国外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最显著的特点是在国内大量申请专利并获得专利权,特别地集中于高新技术领域。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的开展,其目的是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打压和排挤国内竞争对手,以专利技术的垄断权控制和占领中国市场,达到长久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目的。迄今为止,主要的专利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利用专利的垄断性开拓和占领我国市场,对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构成了巨大压力。在过去,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的策略是在非专利保护的市场以低成本优势与国外跨国公司等企业争夺市场,或者是依靠获取国外跨国公司许可证的形式赚取廉价的加工费:随着国内外竞争形势的巨大变化,这类策略优势几乎不再存在。我国企业有必要在新的环境下针对下面阐述的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特色采取相应的对策。

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的主要特点:

1、强化在中国的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

我国专利制度实施以来,跨国公司特别是在华外商500强母公司在我国的专利申请一直处于垄断地位。2001年,国内专利申请比上年增长18.1%,国外专利申请同期增长幅度则为24.6%。2001年,国内专利授权比上年增长4.2%,而国外专利授权比上年增长48.1%,不但两者的增长率相差十分悬殊,而且在2001年国外专利授权与国内专利授权之比为67:33。而且,跨国公司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具有战略眼光。其前几年在华专利申请正好是几年后我国支柱产业和重点领域需要发展的项目,而等到我国要开发这些技术时,跨国公司的相关专利申请很多已经获得授权。跨国公司关注未来“20年的技术发展走向,旨在以技术储备的形式保障获得长久的市场竞争力。其在华专利申请无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华专利战略意识,“跨国公司在中国专利申请逐年增多,说明跨国公司已认识到中国是全球的一个主要市场。它们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国市场,并希望通过获得专利和一系列的专利战来划定竞争界限,将中国企业排除在专利产品之外,或者成为它们的贴牌生产广”。

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国外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企业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的漏洞偷窃我国企业的技术,然后抢先申请专利,使我国企业反而受到外国专利的控制,这在我国中医药、陶瓷等领域表现明显。

2、实行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战略

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很多是其在华大规模投资设厂之前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外跨国公司即开始大规模进军中国专利市场。专利先行战略是跨国公司进军国际市场的惯用手段。通过实施这一战略,跨国公司以专利保护产品未来的市场。其中,日本的跨国公司在我国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数量最多,其次是美国、德国、韩国等国家。产品未到、专利先行战略的大量运用反映了国外跨国公司企图通过以专利为锐利武器打进和占领我国市场的用心。相反,我国企业对这一战略重视不够,以致国外跨国公司利用我国企业在专利管理上的漏洞在我国企业输出技术和产品时巧设陷阱,使我国企业出口市场受阻或支付不必要的使用费。在实行这一战略时,跨国公司还将其与其他策略巧妙地结合起来。通常的做法是“以申请专利为先导,取得在我国的产品技术独占权,进而开拓市场,取得超额利润;同时利用专利在全球范围内的独占权与我国低成本优势相结合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当我国的产品在国际上获得一席之地时,它们则往往以技术标准等非关税壁垒手段阻止我国产品出口。

3、重视高新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抢占我国重点领域和支柱产业的市场空间

据统计,1985~2001年在华外商投资500强及其母公司在华专利申请集中分布于传统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在这两个领域的比例分别占18.6%和81.4%,在采掘业和建筑业的专利申请存在空白。国外跨国公司对华专利申请在高新技术领域的比例永远高于传统产业领域,反映了其占领我国科技制高点的用心。从近些年来我国高新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看,国外专利授权量明显高于国内授权量。如1998—2000年,在包括航空航天、计算机、电信等在内的几大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国内被授权的专利件数为2497件,而国外则为6783件,两者相差十分悬殊。

4、重视发明专利申请

国外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构成中,绝大多数为发明专利申请。例如,截至2001年底,国外在华累积申请专利231367件,其中发明专利占78.8%,职务发明专利占94.8%,而同期国内累计申请专利1138 633件,其中发明专利只占16.4%,职务发明专利占33.0%。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资料,2003年4—6月在我国的专利申请受理量为68 936件,其中国外专利申请13542件;在申请受理的总量中,发明专利申请总量24 319件,其中国外申请为11 552件。国外专利申请尤其是发明专利申请在我国所占比例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而这些申请中很多是国外跨国公司所为。再以在华外商投资500强母公司专利申请为例:其在华发明专利申请占在华专利申请总量的89%,而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分别只占在华专利申请总量的2%和9%。由于发明专利在我国三种类型的专利中最为重要,国外跨国公司以申请、获得发明专利为核心,体现了其在我国构建以基本专利为核心,以外围专利为壁垒的专利战略思想,体现了其企图占领我国主要技术领域并严密加以封锁的战略意图。

5、在其他国家申请专利,钳制我国产品出口市场

国外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不仅体现于在我国本土通过专利确权占据市场竞争优势,而且体现于在与我国产品出口市场有关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展开专利攻势。它们通过在这些国家或地区获得专利权,对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构成了严重威胁。DVD 产品事件就是一个体现。为配合对华专利战略的实施,在我国不断设立研发基地,实现产品与技术本土化

6、为配合对华专利战略的实施,在我国不断设立研发基地,实现产品与技术本土化

近些年来,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产品和专利技术的本土化战略,纷纷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基地,并抢夺我国相关领域人才,对我国企业竞争构成了巨大挑战。研究发现,增设研发机构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趋向之一。如近些年来,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IBM公司、杜邦公司、朗讯、摩托罗拉、3M公司等美国的大牌公司以及来自日本、欧洲、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相继在我国设立了研发基地,而且其研发领域大都集中于计算机、软件、通信、网络系统、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跨国公司还注重其研发方向适合中国市场,尽量挖掘适合我国市场需要的研究项目,然后以在中国的专利确权的方式对这些研发成果加以保护。

7、在特定的情况下以战略联盟的形式展开专利攻势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共同战略目标采取结盟的形式,在投资、科研、生产和开拓市场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以应对竞争对手的一种战略。实质是以合作求增值”。当代,战略联盟已成为跨国公司普遍实行的战略手段之一,对于跨国公司之间相互取长补短,聚合资源、人才、市场优势,增强其全球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具有多种目的,如分摊研究开发费用和风险、实现技术互补、参与掌握合作伙伴的知识与技术、便于共同打入新的市场。在过去,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立足于以产品和市场为导向的产品联盟,目前则发展到以知识和技术为导向的知识和技术联盟。跨国公司的专利战略联盟就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联盟形式。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重视专利战略联盟的构建,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获得全球竞争优势,加速其全球扩张步伐。出现这种联盟的原因在于:市场容量的有限性决定了跨国公司在海外开拓国际市场会存在一些利益冲突与矛盾,但在技术开发和垄断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市场上仍然存在一些共同利益。为了垄断市场,共同获取最大利益,近些年来掌握相同关键技术的跨国公司有结成专利战略同盟的趋向。以这种战略联盟的形式共同对抗竞争对手,其威力比单兵作战大得多。这种“兵团作战”形式展开的专利攻势比单一作战形式“火力”更猛,使我国企业承受的竞争压力更大。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国外跨国公司近年来对我国的投资、合作形式有一种变化趋势,即在我国新设立的投资企业中,独资的比例不断增大,一些过去在中国设立合资企业的跨国公司也逐渐要求购买中方股份而转变为独资企业。这一现象虽与其对华专利战略不是直接相关,但仍有影响。它对我国企业过去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模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三、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思考

日、美企业、国外跨国公司专利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企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针对跨国公司对华专利战略,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国企业为利用专利战略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1、专利战略正确定位

我国的企业从整体上说技术水平较低,在技术开发方面主要应实行追随型专利战略。在国内研究开发能力整体上较低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扬长避短,重视专利情报的作用,紧跟国外企业研究动态,适当引进技术,注重引进技术的改进与创新,适时开发外围专利技术,及时获得法律保护。当然,对于一部分技术力量、经济实力都比较强的企业,开拓型专利战略也是应当重视的。

2、提高企业科技水平,大力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我国企业目前的科技力量比较薄弱,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开发经费不多。近些年来我国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比值虽然总体上呈增长势头,如2001年达到1 042.5亿人民币,占GDP的比例为1.1%,但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一3%之间),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且,在研究开发经费总额中,我国企业所占比例也不是很高,如2001年我国企业所占比例为52%,而欧、美、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企业所占相应比例为60%以上,其中日本企业的相应数据为80%。

从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看,我国国有企业1991年为1.39%,1997年下降到1.29%。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在1.38%以下,与世界500强5%~10%的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与主要发达国家制造业2.5%~4%也有很大差距。在日本,1990年和1997年仅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即分别占2.78%和2.85%,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日本日立公司在1992年时的研究开发经费即达到4 000亿日元,富士通公司为3 250亿日元,分别占其销售额的10.8%和13.7%。在高科技领域,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百分比通常略高两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20%的数字也有很大差距。还有一个问题是,我国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大部分用在技术摹仿与改进阶段,研究层次较低。例如,在全部的研究开发经费中,实验开发经费占据78%,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比例仅为22%。

无疑,,研究开发投入不多是严重制约我国企业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企业营销费用与研究开发费用比例的不协调则是值得重视的一点。在我国企业的营销费用中,广告费用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不少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广告领域,而对具有风险的技术研究开发则缺乏热情。根据中国保健协会的统计,2000年我国保健品企业2000多家,3000余个品种,保健品全年销售金额300多亿元,其中用于广告的费用占6.6%,而科技投入仅占1.7%。在其他行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我国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增强企业科技实力,合理安排广告等营销费用和科技开发费用的比例。同时,应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增加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并适当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支持力度。例如,可以考虑的对策包括:建立融资支持企业研究开发和风险投资机制;增加高科技园区数量,提高内在质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重组,保障研究开发经费的优先投入、出台鼓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税收政策等。

3、适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吸收引进技术并进行创新,逐步建立自己的专利战略体系

企业适时引进技术,能够缩短与先进技术之间的距离,节省研究开发经费,取得良好经济效益。日本企业的专利技术引进、开发与输出的经验值得我国企业充分借鉴。如美国杜邦公司为发明尼龙用了11年时间,耗资25007亍美元,而日本东丽公司引进该项专利技术只投入700万美元,投产后2年内却净得利润9000万美元。我国企业在专利技术开发战略中,应注意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独立开发自主专利技术的关系,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引进的方式,在引进技术中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最终达到“以小胜大”的目的。

4、增强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形成优秀科技人员向企业合理流动的棚制

企业是专利实施的主体,也是专利战略的重要主体。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科技人员卓有成效的技术研究开发活动。与美国、Et本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相差极大。据统计,全国企业科技人员仅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3.25%,而前面提到的日本企业的科技人员却占全国科技人员总数的60%,相差悬殊。因此,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的力量变得十分重要。

5、我国企业应当健全专利管理机构和专利文献档案,重视专利情报工作,配备专利管理人员

专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是企业实施专利战略的基础,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应逐步解决。

专利情报工作也是开展企业专利战略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日、美企业在这方面都有比较健全的机构和运作方法。如日本的三菱公司雇有上百名情报管理专家收集世界各地的专利信息,日本日立公司专利库中藏有国外专利文献数十万件,并建立了在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和新产品市场化之前专利情报检索的机制。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对专利情报工作重视不够,政府对企业专利情报工作支持力度也不够。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专利情报建设很有必要。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建立企业专种隋报部门;确定企业专利情报专职或兼职人员;设立企业专利档案;开展对外情报交流,加强企业情报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企业专业人员利用专利情报的水平等。

6、强化企业专利实施,加快企业专利技术商品化进程

专利实施是将依法保护的专利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一环,是企业技术进步的捷径。专利实施是一个系统过程,不仅包含专利产品的试制过程,而且包含将专利产品产业化、商业化以及相应的产品销售、市场服务、获得商业利益等内容。对方法专利而言,则是将专利方法运用于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并取得经济效益的过程。由此可见,专利实施是和企业技术创新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是通过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式实现的。

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大曾指出:发明是伟大的,但将发明变成商品却是更重要的事情。该公司成功的关键是先于他人将发明创造成果变成商品。如录像机技术发明人是美国人金斯佰格,索尼公司首先将该专利技术转化为商品,取得了巨大的效益。美国为促进新技术应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措施,保障了产学研之间技术的及时移转与商业化,大大提高了专利技术的产业化率。其重要理念是以一定方式将技术尽快转移给公众并加以推广应用,而这些方式本身需要具有较高的效率。

美、日等发达国家专利战略的成功,与提高专利实施率的措施也是分不开的。我国企业的专利实施率却较低,其原因在前面的阐述中已作分析。企业针对这些问题应当采取多种办法提高企业的专利实施率。

关于提高我国企业专利实施率的对策,以下几点应给予特别重视。

(1)将专利实施纳入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体系

专利实施的成效与企业技术开发和经营管理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从技术开发的角度看,专利项目的选择非常重要。企业在制定研究开发计划时就应注意技术的先进适用与符合技术创新的要求。当然,对于部分专利主要用于竞争战略而非实施来说,另当别论。从企业经营管理体系来说,在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应有专利的位置,树立“专利经营”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重视开发专利的应用价值,加强对专利的实施。

(2)制定有关专利实施的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吸收专利技术的能力

政策是行为的导向。企业为促进专利实施,有必要制定有关专利实施的优惠政策,为企业专利实施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加强对专利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和中间试验

专利实施的可行性研究是保障专利实施成功的必要步骤和程序,也是预防和避免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的基本途径。一般地说,专利实施的可行性研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三点:一是从技术本身看,该专利是否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成熟性、实用性,具有工业化、产业化和商业化的可能性。二是从法律上看,需要对拟实施专利的法律状况有通盘的了解,如本专利是否可能存在基本专利、从属专利、改进专利对抗,实施是否可能侵犯他人的专利权,特别是在专利产品出口时更应注意。如果是引进他人专利而实施,更应注意专利的法律属性。从法律上评估主要是为了避免法律风险,避免使专利的实施侵犯他人的专利权。三是从经济上看,需要运用一些经济指标分析专利实施的经济效益,如通过分析专利产品的市场规模和容量、替代品的可能、成本、利润、投资回报周期、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预测专利实施项目的经济效益。另外,中间试验也是需要考虑的。通过中间试验,可以在现有专利技术基础之上加以改进。

(4)建立产学研技术开发与转移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美、日企业专利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经验,但在我国总体上还比较缺乏。不过,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与相关饲料企业建立的“7+1”技术转移模式就值得一提。根据该研究所技术转移中心罗法洪先生在企业知识产权经营与管理研讨会上的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创办了产业公司,逐渐发展为饲料研究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载体。研究所与若干高科技饲料企业建立了技术转移联合体,联合体内部成员形成了联合开发、成果转化、联合培训等机制,所有联合体成员都在联合体平台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据统计,联合体成员企业自2003—2005年,每年以20%速度增长。该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实行市场拉动型的技术转移模式。联合体运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饲料所研制的饲料技术成果优先转让给联合体内的成员应用与推广实现产业化;二是饲料所研制的核心技术,通过其与联合体成员共同进行二次开发和中试,形成产品后向全国各地推广,联合体成员有优先购买权,产权归饲料所所有。这种模式值得我国其他企业和科研院所借鉴。

(5)建立专利实施基金,调动专利实施的积极性

专利实施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建立专利实施基金,不仅可以为专利实施提供财力保障,而且可以调动实施专利的积极性,因此也是应当重视的。

(6)大力开展专利技术许可证贸易,完善技术市场制度

专利许可证贸易是技术商品市场的主要形式,也是促进专利实施的主要平台。这方面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技术市场制度。

(7)促进专利资本化,充分挖掘专利技术的技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人股、合资经营或者组建集团公司等形式实施一些具有战略性的重要专利,以获得更好的辐射效应。

(一)从国家层面上考虑,要落实实施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

在制定和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时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参考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致力于对策性研究。应从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入手,把握好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权利限制的度,加强和

完善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

1.应当突出政府在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知识产权已成为世界各国激烈竞争的焦点之一,知识产权被作为衡量指标已与综合国力、科技竞争、经济贸易直接挂钩,成为提高国家科技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武器,更成为发达国家处理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贸易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国际社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热衷于运用专利、商标、版权来维护自身利益。

在如此的国际环境中,政府不仅应该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也应该充当知识产权保护秩序的干预者,同时在国际知识产权交流与合作中或者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发生时还应充当谈判者的角色。我们应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改革现行的知识产权体系,使其既能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又能保护创新技术的知识产权。同样我们也可以仿效美国“特别301”的实施从立法上把国内法运用到国际上。

2. 应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并形成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陷入这样的误区即认为只要研制出高新技术就可以拥有市场竞争优势。但无数令人痛心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拥有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才能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竞争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一些经济与科技大国同时又是专利大国和强国的缘由。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材料显示,在1995年收到的38906件国际专利申请中,美国居第一位,其它依次是德国、英国、日本和法国。很明显,经济科技大国与强国必然是专利大国与强国。美国是技术输出大国,拥有最多的高科技专利,但是每年仍然还要花巨资引进他国的专利技术。战后的日本,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引进两万多项专利技术,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消化、吸收、开发创新,一改技术落后的面貌,成了仅次于美国的技术经济强国。日本的知识产权战略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构建国家、行业、地区、企业的立体知识产权体系。

3.应避免形成对国外专利技术的过度依赖,以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

应集中国力重点开发基础性的自主知识产权,尽快摆脱对国外专利技术的依赖。目前知识产权问题已成为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一个诱导因素。

另外,我们也应当注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张把自己的产品技术标准推向市场。这种以知识产权和标准问题对我国采取贸易围攻战的方式今后对我国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4.应重视知识产权的整体战略效用。

政府在强调技术创新制定强化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强化政府、科研部门与企业对知识产权战略的整体驾驭能力。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必须开展多方面研究,通过政府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5.在创新战略上,要注意避免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相矛盾,避免妨碍竞争,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激励创新的制度。

我国企业应当尽快完善体现科技创新价值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完成科技成果并创造知识产权的人员,包括为企业取得专利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做出重要专有技术的人员,切实落实国家法律规定和企业章程确定的奖酬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可申请股权期权激励政策试点,给予其奖励股权、价格股权或技术入股。同时,对窃取企业技术秘密,造成企业无形资产重大流失的个人,给予严厉的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在应用战略上,对于一些现在看来没什么应用价值的基础项目,国家应该支持。要鼓励科研机构在开始研究时就和应用联系在一起,避免产、学、研脱节。

7.在保护战略上,我们在行政和司法保护方面要给国内的权利人更多的途径。要让中国的企业敢于维权并从维权中获得好处。

8.在人才战略上,应该是经济利益的制度保护为主,荣誉上的评奖表彰等措施为辅。

(二)从企业层面上考虑,中国的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做法。把争夺和保护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形成一整套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策略,制定出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一致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的管理重点应该与企业的战略保持一致。哪些会是企业的“收益发动机”,哪些是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底端业务。然后,就是清点/审核自己的知识产权资产“库存”。哪些知识产权资产不妨出售给其它企业,哪些知识产权资产还需要增加。是从外部购买,还是取得其它企业授权,或是与其它企业相互交换。在这过程中企业可能需要借助“外脑”。具体来说,企业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对技术、市场、法律三要素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各自风险后,决定研究开发的方向、选题和技术路线等。目标是通过技术创新拓展自身的知识产权空间,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不应盲目启动课题。

2.对构成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要加以重点保护。基本发明专利决不轻易许可他人使用,关键技术诀窍决不对外披露和转让,在企业发现其他企业(也是潜在的可授权对象)有侵权行为时,应立刻向对方申明自己的产权并索赔。索赔可以按照

该企业过去和正在进行的销售业绩来进行。通过上述方式保证企业对技术的高度垄断,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3.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通过兼并等手段取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抢占制高点,培育新经济生长点,提高市场占有率。

4.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新的业务单元、合资公司或是建立“专利池”来充分利用知识资产。在对知识产权分享和市场份额分配做出精细安排的前提下,实行竞争伙伴之间的强强联合或策略联合,通过优势组合,加快实现重大技术突破,谋求对未来市场的持续垄断。

5.积极促进政府把知识产权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把本企业拥有的重要知识产权纳入国家技术标准、融入国际技术标准,使其技术优势不只是转化为产品优势,而且形成在整个产业的优势。

四、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启示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运用知识产权提出了挑战。只有适应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制定并有效实施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的企业才能在日益竞争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构筑全社会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可分为四个层次: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地区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1、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解决全局性、制度性、政策性问题,具有指导性和前瞻性。

2、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是行业企业的联合行动战略,解决影响行业竞争能力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实现共同利益。

制定行业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3、地区知识产权战略以解决地区重点问题为目标。

根据地区发展、以及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国家知识产权法规的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

4、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目标。

在国家法律约束下,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规则,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呼声不断增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国内一些地方、行业和企业已经初步制定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制定也已经正式启动。当此之际,分析、研究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对于我国业界不无益处。

(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概括起来体现在以下八个"重要"方面:

1、知识产权已经成为跨国公司的重要无形资产

在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正待发展的今天,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财富,成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财产。

知识产权不仅是人类的财富,同时又是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工具和手段。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智力资源打破了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发展。纵观全球范围的经济合作,无论是生产领域的合作,还是贸易领域的合作,无论是货物贸易,还是服务贸易,许多都是以智力成果--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因此,我们可以说,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推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发达国家,一个企业的资产构成往往可以直接反映出该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生命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在整个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说明该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生命力越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大大超过其有形资产的企业在发达国家屡见不鲜,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甚至可以是其有形资产的数倍或数十倍。在高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例如美国Amgen公司,作为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其资产评估总值为150亿美元,而其有形资产仅为25亿美元,这是由于该公司拥有人红细胞生成素(EPO)和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两项基本专利,可以垄断这两个畅销生物药品的市场所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就没有今天的微软(Microsoft),比尔?盖茨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的首富。因为微软(Microsoft)和比尔?盖茨的财产主要来源于知识产权保护形成的无形资产。

2、知识产权贸易成为跨国公司经营的重要形式

知识产权不仅渗透到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之中,直接影响着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而且正在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贸易形式,这就是知识产权贸易。所谓知识产权贸易,狭义的理解就是指以知识产权为标的的贸易,它包括知识产权许可、知识产

权转让等内容,如专利许可、商标许可、专利的转让、商标的转让、版权的许可、版权的转让、商业秘密的许可等等,这些都是知识产权贸易。广义的知识产权贸易,还应该包括知识产权产品贸易。

所谓知识产权产品,就是指那些知识产权的价值占产品价值相当比例的产品,如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影视作品、音像制品、出版物等。一般地说,知识产权产品主要是指版权产品,即包含版权价值的产品,或者说是版权的价值占产品价值相当比例的产品。在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在版权产品的生产、销售、提供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版权产业。版权产业首先是在发达国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近年来,以知识产权转让、许可为主要形式的无形商品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国际间的技术贸易总额1965年是30亿美元,1975年为110亿美元,1985年为500亿美元,90年代超过了1千亿美元。据1995年的统计,国际间信息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为5950亿美元,超过了农产品贸易,30年间增加了190多倍。这里讲的是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由联合国统计的数字。除了技术贸易以外,以商标许可、商号(也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厂商名称)许可、商业秘密许可、版权许可等形式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贸易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已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实现企业发展虚拟化的主要方式。

1985年美国在技术贸易方面的纯收入已达85亿美元以上。英国1985年的技术贸易出口盈余也达2亿美元。仅美国的TI(德克萨斯)公司1986年-1989年的专利许可使用费收入就高达8亿美元。1991年,美国出口的知识产权含量高的产品的销售额分别为:专利药品220亿美元,计算机软件250亿美元,影片80亿美元,录音制品40亿美元,书籍20亿美元。1995年IBM公司专利许可转让费为6.50亿美元,2000年IBM公司申请注册专利2886项,年度总利润81亿美元,其中专利许可转让费占17亿美元,专利许可转让费的年增长率约为25%。

3、知识产权成为跨国公司进行竞争的重要工具

经济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建立在知识经济、新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全球经济的概念不仅是指有形商品、资本的流通,更重要的是知识、信息的流通。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才、知识、信息的竞争,集中表现为知识产权的竞争。全球化的经济与知识产权密切联为一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越来越多。以美国为例,出口产品中知识产权的含量,1983年-1987年的四年中增加了76%,占美国全部出口产品的44%。

据统计,从1995年WTO开始运行到1999年12月31日为止,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共受理国际贸易纠纷案件185件,其中属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19件,占10.3%,位于反补贴纠纷案件(33件,占17.8%)和反倾销纠纷案件(21件,占11.3%)之后,排名第三位;到2003年10月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共受理国际贸易纠纷案件302件,其中已经结案的国际贸易纠纷案件中,属于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13件,位于反倾销纠纷案件(51件)和保障措施纠纷案件(31件)之后,排名第三位,超过反补贴纠纷案件(12件)。

据统计,一个新型化学药品或生物药品的开发费用,需要1-6亿美元,花费大约十年的时间,才能取得成功。而一旦投放市场后,由于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也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英国最大的格兰素(GLAXO)制药公司,在八十年代以其特效胃药雷尼替丁(ZANTAL)每年为其带来十亿英镑的收入。1997年7月,当其在美国的专利到期后,不到半年时间,在全球的销售额急降33%。

近几年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涉及我国的国际间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不断上升。从彩电、DVD、无汞电池等专利纠纷案件,到丰田诉吉利的商标纠纷案件,思科诉华为的多项权利纠纷案件,表面看来是知识产权纠纷,实质上无一不是经济之争、市场之争。这充分表明,知识产权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

4、知识产权成为跨国公司构筑的重要非关税壁垒

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日益密切。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外国对付中国企业的主要非关税壁垒。

1999年欧盟公布了1999/815/EC指令,要求从2000年3月8日起禁止销售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放入口中的含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中的一种或多种聚氯乙烯软塑料玩具及儿童用品。据外贸部门统计,符合要求的替代品柠檬酸酯已被欧美的公司申请了专利。

2000年美国政府规定,凡进入美国市场的13英寸以上的彩电都必须具备"童锁"功能,我国出口美国的彩电绝大多数都是13英寸以上的。2003年6月,加拿大Tri-V ision公司的专利代理公司要求对中国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彩电的"彩电童锁"功能技术征收专利费,因为这家公司已经于1998年和2001年分别在加拿大和美国两地申请了这项技术的专利。该公司认为中国的出口产品采用了这些技术,要求征收每台大约1.25美元或总售价0.9%的专利费。

欧盟2002年公布了针对打火机的CR法案,要求销往欧盟市场的低档打火机(售价2欧元以下)必须安装安全锁。围绕

这一标准的技术已被发达国家的公司申请了很多专利,要达到CR法案要求,中国企业必需支付专利使用费,其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受到很大限制。

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受到最多技术壁垒限制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欧盟、美国、日本、韩国。2003年在美国通过337条款起诉的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案件一共18例,中国就占到7例。

商务部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高科技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已经占到外贸出口总数的50%以上,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高达170亿美元。同时,国家外汇管理局历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也显示,2000至2002年,我国对外支付的专利权使用费持续走高,远远高于外方支付给我国的费用。在2002年的收支表中,这项费用的逆差达到29.8亿美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游戏规则,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各国必须遵守的。我们不仅应该遵守这些国际规则,更应该深入地学习、研究这些国际规则,真正学会灵活地运用这些国际规则,突破知识产权构成的贸易壁垒,为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服务。

5、知识产权成为跨国公司进行投资的重要资本

知识、科学技术等智力劳动成果,相当大的部分是以知识产权的形式转化为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来投入经济运行的。

跨国公司进行投资、扩张,特别是进行境外投资、扩张,除了投入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以外,更加注重投入技术、品牌、经营、商誉等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定牌加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投入方式。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灌装厂遍布世界,它的主要投资是什么?无非是它的"可口可乐"品牌,它的以商业秘密保护的"母液",它的经营、商誉等,这些都是知识产权。充分利用他人的市场、原材料、设备、厂房、劳动力,就地灌装,就地销售,就地获利,这是其利用知识产权投资、扩张的基本模式。

美国耐克公司则主要是以定牌加工的方式进行运作。中国是耐克运动鞋的主要加工地。同样一个定牌加工制造耐克运动鞋的厂家,制造的同款式、同档次、同质量的运动鞋,如果采用自己的商标在国外销售,与耐克运动鞋的售价比大约是1:10。

温州生产的打火机年产8.5亿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80%。但是过去在美国市场上,却要靠日本和韩国的品牌进行销售,只能接受日本和韩国的打火机厂商定牌加工。温州的中高档打火机卖给日本和韩国商人每个平均不到两个美元,加工的利润是10%左右,一点几美元。而日本和韩国的商人把这些打火机卖到美国,售价是每个5美元到10美元之间,所获得的利润是100%到300%。

6、知识产权成为跨国公司管理的重要内容

在跨国公司的企业管理中,知识产权管理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多达数十人,甚至数百人,成为企业内部最为重要的管理机构之一。

以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为例,在全球设有12个知识产权管理部,知识产权管理人员400名,管理该公司的各类知识产权约150,000项。荷兰飞利浦(Philips)公司在全球设有10个知识产权办公室,也有约150名知识产权专业人员,管理该公司的65,000个专利,21,000个商标和6,000个外观设计,知识产权办公室的总经理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由董事会对部门进行考核。芬兰诺基亚(Nokia)公司知识产权部负责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共有工作人员约180人。至于,日本的一些跨国公司日立、松下、索尼等更是如此,无一不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管理。

从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构成比例上讲,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处于落后的状态,还是以有形资产占据绝大部分数额。从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管理上,我国的大多数企业也处于落后的状态。

在我国的《公司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国家对采用高新技术成果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公司法》第八十条也有同样的规定:"发起人以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作价出资的金额不得超过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

在《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1997年7月4日国家科委、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施行)第三条中规定:"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作价总金额可以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百分之二十,但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五。"

尽管目前有些高新技术区已经突破上述比例限制,允许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无形资产投资可以超过百分之三十五,但是从企业和科研单位实际经营状况来看,真正将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纳入企业和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为数不多,真正将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作为企业和科研单位考核指标的更为罕见。对于大多数企业和科研单位的领导来说,有形资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实打实的硬指标,必须重视,而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无形资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虚的,是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