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朗香教堂赏析

朗香教堂赏析

朗香教堂赏析
朗香教堂赏析

朗香教堂赏析

摘要: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大师创作,也是来源于平时的细微观察和用心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建筑创作于文学、美学等一切创作一样,过程极其复杂,一个好的构思来源于平时的量的积累,但我们无法也不需要将每一个来源都分析出来。我们需要的是看到大师们是怎样从深广厚实的信息资料积蓄之上灵感迸发的,明白灵感也是需要一个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朗香教堂、哲学、基址、空间、光、色彩

朗香教堂生成的哲学过程

凡是对勒·柯布西耶有点认识的人,当看到朗香教堂时,是无法想象出这一教堂竟然是出自柯布西耶的手。于是,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朗香教堂时如何生成的?

“我们的现代生活,……曾经创造了自己的东西:衣服、自动铅笔、打字机、电话,那些优美的办公室家具,厚玻璃板、箱子、安全剃刀……”柯布西耶不仅仅看到机器和机器产品的优越性能,而且将机器提升到道德、情感和美学的高度。他写道:“每个现代人都有机器观念,这种对机器的感受是客观存在而且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证明。它是一种尊重,一种感激,一种赞赏。”这些话语透露出来的是对工业化时代的兴奋与满意,态度非常乐观。他在建筑师界鼓吹改革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走在最前列,成为现代建筑运动公认的最后影响的旗手之一。“自由立面、自由平面、架空底层、空中花园和水平带形窗”是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是无法想象如此一个现代建筑的旗手,会设计出这样一个建筑,因为二战的柯布西耶对工业化、科技技术、理性主义抱有信念,对西方社会的未来持有乐观态度。然而二战时期,柯布西耶亲睹战祸之惨烈,朝夕与乡民工业者和其他下层人士为伍,千百万生灵涂炭,无数建筑化为灰烬。文明的欧洲中心地带,相隔20年掀起两次空前的屠杀。人性在哪里?理性在哪里?工业、科学、技术起什么作用?人类的希望在哪里?柯布西目睹惨祸,无可逃避,无法逍遥,也无法解释,过去的信念不得不破碎了。

任何科学都是由哲学指导,哲学起到的是大方向的导向。而任何一个科学家,他向那个方向走,能走到多远,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其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战前柯布西经历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喜悦,于是他为机器时代而感到无限的喜悦,他崇拜机器美,并主张向飞机、汽车等机器学习,颂扬理性,所设计的建筑都充满了理性。

然而,战后他经历了机器时代带来的战乱,他对机器时代的信念不得不破碎了,有原来的确信变成怀疑。“哪扇窗子开向未来?它还没有别设计出来呢。谁也打不开这扇窗子。现代天边乌云翻滚,谁也说不清明天将带来什么。一百多年来,游戏的材料具备吗?这游戏是什么?游戏的规则又在哪里?”柯布西的战乱经历改变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不再称颂理性,相反,更多地显露出非理性,反理性的倾向。

人的经历塑造出人的世界观,这些指导着人的行为。哲学观的转变使得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从哲学的思想层面上讨论朗香教堂的生成,下面我们在从量变和质变这层面上探讨其生成过程。

量变产生质变,质变来源于量变。只有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质的变化。而朗香教堂的生成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柯布西耶生前说了和写了不少关于朗香教堂的话语,然而就是他本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创作过程讲得和清楚。在朗香教堂建成几年后,柯布西在朗香,还很感叹地问自己:“可是,我是从哪里想出这一切来的呢?”

“一项任务定下来,我的习惯是把它存在脑海里,几个月一笔也不画。人的大脑有独立

性,那是一个匣子,尽可能往里面存入与问题有关的大量资料信息,让其在里面游动、焖煮、发酵。之后,到了某一天,咯噔一下,内在的自然的创作过程完成。你抓住一只铅笔,一根碳条,一些色笔(颜色很关键),在纸上画来画去,想法出来了。”

这段话讲的是动笔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脑子里暗中酝酿。创作朗香教堂时,动笔之前柯布西同教会人员谈过话,深入了解天主教的仪式和活动,了解信徒到该地“朝山进香”的历史传统,探讨宗教艺术的方方面面。柯布西专门找来有关朗香地方的书籍,仔细阅读,并做摘记。大量的信息输进脑海。这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到某一天,咯噔一下”,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个想法出来了”。

这也可以说是灵感的形成过程,灵感不是一瞬间的无中生有,它还是有一个形成过程的。朗香的灵感也有其形成的过程。

朗香教堂那奇特的大屋盖的灵感来源于螃蟹与飞机。1947年,柯布西在纽约长岛的沙滩找到一只空蟹壳,发现它的薄壳坚固到连他站上去也不破,于是他就把这蟹壳收集到“诗意的物品”中。这是朗香教堂的屋盖由两层薄薄的钢筋混凝土板合成,中间的空当有两道支撑隔板。柯布西的一幅草图表示这种做法仿自飞机机翼的结构。

朗香教堂有3个竖塔,上端并着侧高窗,天光从窗孔进入,循着井筒的曲面折射下去,照亮底下的小祷告室,光线神秘柔和。这一灵感来源于1911年柯布西参观罗马建筑,发现一座岩石中挖出的祭殿的光线,是由管道把上面的天光引进去的。这被柯布西称为“采光井”。

朗香教堂的墙面处理和南立面上的窗孔开法。与柯布西1931年在北非所见的居民有关。摩扎比人的后墙窗口朝外面扩大,形成深凹的八字形,自内向外视野扩大,自外边射进室内的光线又能分散开来。

朗香教堂的屋顶,东南最高,向上纵起,其余部分东高西低,造成东南两面的轩昆气势,这个坡度很大的屋顶也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屋面雨水全都流向西面的一个水口,经过伸出的一个泄水管注入地面的水池。这个造型奇特的泄水管也有其来历。这来源于美国一个水库大坝上的水口。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大师创作,也是来源于平时的细微观察和用心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建筑创作于文学、美学等一切创作一样,过程极其复杂,一个好的构思来源于平时的量的积累,但我们无法也不需要将每一个来源都分析出来。我们需要的是看到大师们是怎样从深广厚实的信息资料积蓄之上灵感迸发的,明白灵感也是需要一个形成的过程。

从朗香教堂的历史背景到基址分析

朗香座落于一处战略要地。古罗马人连接朗格勒城与莱茵河的古老道路就曾穿过位于山崖下的贝尔福山峡。如今这条路则将巴黎和瑞士的巴塞尔连接在一起。在高卢人占领期间,据说罗马人曾将此地作为他们的防御要地之一,而“朗香”这一名字可能就有“战场”的意思。大约在这一时期布勒芒山上建起了一座非基督教的神殿。稍后,在公元4世纪,在同一片土地上建起了一座圣殿,以示对圣母玛利亚的敬意。由此,此处成为了宗教崇拜场所。在布勒芒上建教堂的首次记录是13世纪。此时这里已经变成了一方朝圣之地。传说还在此处发生过神迹。18世纪,山谷修建了一座礼拜堂,地点在今天的朗香村庄。山上的教堂因而

被命名为高地圣母教堂,好让

它与教区的礼拜堂区分开。这

里的朝圣集会在法国人和德

国人终止彼此的敌对行为后

很快达到鼎盛;1873年9月8

日,3万名朝圣者从法国和德

国聚集到这一教堂。

“朗香?与基址连成一气,置身于场所之中,对场所的修辞,对场所的对话。”“在山头上我仔细画下了四下里的天际线,现在这些图不见了,丢失了,他们是不受拘束的,是具有建筑学特征的,是在造型领域的视觉呼应。”由此,“根据基址和项目任务书,构思概念诞生了,游移着,徘徊着,寻找着它的特性。”可以说,勒与基址的对话时从天际线开始的。当勒登上布勒芒山时,他极目远望“四下里的天机子安”,天际线由此被他融入到他最早的教堂方案中。勒显然臣服于基址上孚日山麓丘陵的起伏山坡与从侏罗、索恩平原直到朗格勒高原的无垠开敞景观之间的对比。图【1-1】是勒对小山老教堂的草图,由于勒一开始所画的天际线草图不见了,但是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老教堂与现在的朗香的天际线,图【1-2】。我们可以发现这两条天际线比较相似,老教堂突起部分就好比现在朗香的主塔。

布勒芒山周边铺展开的是一大片广袤的绿

色地貌,其地形微微起伏,往西式朗格勒高原,

往北是延绵的孚日山麓丘陵,往东是贝尔福山

峡,往南和西南可以主要分辨出侏罗、索恩平原,

小山高500m,两侧有很多树,两条上山的通道

从中大通,一直到山顶终结,圆形的山

头形成了一块高地平台,而这成为教堂的基座。

我们看到图【2】,建筑基座在小山顶部,主要人

流来自黄色框两处,对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勒所

选择的上山路线,是南、北向的这两条路线。

生成构思

朝圣者来源方向决定了上山的路线,那么整个基

地的大布局最初是怎样确定的呢?在构思始端,勒就

有意将这座教堂做成一个接受器,是圣母的耳朵,圣

母聆听着朝圣者们的祷告。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教堂

的平面图形状就像一耳朵,也像是一个铃铛,它接受

着来自东面的户外小礼拜堂的祷告。太阳从东方升起,

东方对宗教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户

外小礼拜堂就选择了东面。而小礼拜堂的界限是有教

堂、东北面的由老教堂的砖块砌成的金字塔和东南面

的朝圣者住所围合而成,形状呈现一个钟形。图【3-1】

是勒早期的一幅草图,教堂就像耳朵,教堂的东面是

一个覆盖着三边的大月牙形,这标志着一片巨大的空

地的界限,设计这片空地正是用来接纳成群结队的朝

圣者的。朝圣者祷告之声就像通过金字塔和朝圣者住

所的喇叭状界限聚集到教堂中,即圣母的耳朵中去。

从草图【3-1】可以看到,两条曲线朝外打开,一

条朝南,另一条朝东,由这两处凹出形状界分出的空

间又被两条以钝角相交的直线围合起来。北边和西边

就这样涉入方案当中,图形看起来似乎要把背靠着北

向和西向,以便朝南朝东敞开。从这里可以看出,勒

将这一建筑的重点放在东和南面。在勒的早期草图速

写本中,与图【3-1】在同一页上还出现了教堂各塔楼

顶部的半球形准则以及为此作的采光构思图【3-3】。

同时还显现出在塔德垂直墙面上贯通的开口。还有就

是东立面草图,在这个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东立面的主要构成元素,厚厚的屋顶挑出,屋顶下形成了一个户外小礼拜堂,南面是延伸的南墙,北面是一个粗大的结构支柱,一条弧形梯缠绕着支柱而上,东墙上标志处唱诗班席、圣母塑像(可以看出此时勒已有讲塑像放于一个室内外都能看到的位置的构想)和祭坛的大概位置。南墙和东墙之间有着一个隔断,是东门的位置。整个草图中,最终方案除了支柱和弧形梯有所改动外,其它地方都没有怎样改动。从这幅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朗香在最初构思到最终落成,没有太大的改动,这可能是勒的一个习惯,喜欢在接到任务后收集大量资料,资料在脑海中整合着,酝酿着,等到在脑海中有了一定的方案再画出构思草图,而这些草图往往和最终方案没有太大的改动。

这个时候,朗香教堂的主要构成元素都表现出来了:半球形塔、弧形的东南墙、组成钝角的西北墙、厚厚的屋顶、东南角的支柱。

在1950年6月9日第二次参观基址期间,勒勾画了一系列草图稿,这些草图揭示了最初的构思概念是怎样逐渐成形的。其中一些描绘了建筑的平面,另一些则图解了两个主要里面:南立面,为接待香客而设计;东立面,设计出来以供信徒聚集参加露天弥撒仪式只用。

图【3-4】、

【3-5】是南立面

草图。南立面有弯

曲的墙构成,在整

个墙面上散布贯

穿着不规则的开

口。立面靠近东面

靠高一些,其顶部

是构成蓬盖得一

个隆起体块。蓬盖由一座从整座建筑上冒起的圆柱状高塔撑起。而入口紧贴在这座高塔和墙壁之间。它被界定为体块上的一个小裂缝。

速写薄上解下

来三页稿纸显示了

勒为把南立面和东

立面连接起来所做

的解决方案:第一

个包含了一个锐角

转角;第二个中包

含了一处悬挑,通

过它,将南立面墙壁向东延伸,以便形成一条很高的竖

向线条。我们看到图【3-6】是第一个解决方案,在东南

角有一个锐角转角,使东南角显得很厚重。而对比图

【3-7】方案二,显得轻盈多了,而且重东南角的透视图

看,方案二能减轻蓬盖得厚重感觉,强调了此处南墙渐

变而成的竖向线条,教堂主要朝向是东南角,而这一解决方案中的东南角,是建筑更能向东南方张开,就好像是在召唤信徒,吸引着朝圣者。这里我们就能理解到为什么勒为甚么会选择第二种解决方案。

从建筑平面草图【3-7】可以看出,此时,勒把任务书里规定的三个小祈祷室纳入进来,三个小祈祷室分别有西、北墙的端头卷曲起来形成,三个的朝向都不同,向北、想西、向东。而且此时的信徒坐席是一侧摆放着,勒在这里引入了非对称原则。在东墙的一处开口,放置的是圣母玛利亚的塑像,室内外都能看到这一塑像。而南墙和北墙的窗开口处也做了大概的

标记。这显示出大体方案已经确定了。

在1951年1月底,这个初步设计方案摆在了宗教艺术委员会的前面。经过商讨,教堂东面屋盖被置于椭圆形断面的支柱上,这种“帐篷桩”式的解决方法让勒不满意,因此他在最终方案里通过给支柱罩上一层断面很宽的外壳。提高了立面的可塑性。从而美化了这个不可缺少的结构支柱。曾有一片月牙形的混凝土开阔平地被安插在东边,以便划出户外小礼拜堂的边界,同时通过创造以祭坛未中心的某种圆形剧场来接纳信徒。由于财政原因以及为了维护与自然的直接联系,这一构想未能付诸实施。取而代之的是就着地形创造了一片“天然的”休憩空地:在东北部的朝圣者住所标志着休憩空地的外围点。勒曾经希望在北侧矗立一座教堂钟塔,并沿轴线方向来排列次入口侧门。它有六面体金属构架构成,用来充当那些从原来教堂找回来的钟的支座。但是由于缺乏资金,这座塔从来未建造起来。

南面墙

朗香本身由钢筋混凝土圆柱组成的框架构成。在这些柱子之上就是屋顶外壳。建筑的西、东、北面墙壁都是利用从老教堂废墟上找回的石块填充的。建筑的基础深1米,由结构性支柱打入的地基和承载着连续石墙的基础组成。南面墙壁的构造由支柱、绑扎抗风支撑梁以及标准尺寸的预制托梁组成这些托梁固定在室内外混凝土墙面的喇叭形状开口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骨架,其内外都有“皮肤”延展出去。墙壁基地的宽度各有不同。西侧宽3.70m,东侧宽1.40m,墙顶宽0.50m。墙壁歪歪斜斜的,与入口相比是内倾的。然后逐渐调直,到东南角隆起的地方已经重新确立了垂直的状态。墙的最低点的一侧也是它倾斜角度最陡的地方,此处的基地最宽,而屋顶在这里看上去比在其他点下垂得很多。

墙壁上散布着大小

不一的喇叭形的窗洞。

开口从外到内,由宽带

窄再到宽。勒通过这些

窗洞控制着室内的光

线。南面墙的光影区就

在信徒坐席区,光线通

过这些喇叭形的窗洞是

发生了多次漫射,图【4-1】、图【4-2】。使室内光线变得柔和。

还有几个窗装上了涂有彩图的玻璃,使室内光线更具变化和

静谧。这些窗洞看似零散,实际上是根据南墙的结构框架来

开设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果南墙的结构有所变动,那

么这里的开窗又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教堂南墙这些窗洞看似凌乱,实在是根据墙的内部构造

产生序列,而高塔、南墙、两者之间的空隙——南门、厚重

的屋顶,这些元素的序列通过南门前的两块方体加以强调。

竖向的这个是教堂的基石,横向的那个则是固定在主塔墙面

表层并与之成直角的悬臂梁。这两个实体强调了入口的空间,

让位于西南角主塔强有力的体量与南立面墙的倾斜体块之间

的建筑部分往后退缩。同时,在由曲线和斜线主导的立面上,

它们是正交垂直,静态固定的参考物。这是这里唯一突出的

两个实体,它们与开口的洞穴产生对比,通过这一方法,有助于加强南面个组成元素的序列感。图【4-3】

矛盾的空间

教堂室内空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在西北面,屋顶似乎压低了空间,沉沉地落

在教堂的中殿上,屋

顶的最低点就是在这

里,屋顶与西墙和北

墙之间没有隙缝。我

们在这里更注意的是

人再这里的尺度,屋顶更加接近人,更倾

向与建筑与人的关系

图【5-1】。相反,在东南角,屋顶渐渐向上,知道最高点,东墙和南墙与屋顶之间都留有隙缝,屋顶因此悬浮了起来,光从隙缝透入室内,在此处我们更注意的是室外的光与室内体块的关系,更倾向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图【5-2】。两个矛盾的空间关系,同时存在。 光

对于勒而言,光无疑联系着一件建筑作品中蕴含的各种语言表达:“如你们所想,我自由地运用光。对我来说,光是建筑的根本。我用光来创作。”

在教堂中,我们可以看到勒是怎样运用光来界定室内体量的。祭坛,作为建筑的核心,正是靠从空隙照进来的和谐的光线突出强调的。向东延伸敞开的空间和穿透教堂这一侧的光束未祭坛的高台叫上了外框。经过“调节”的光把教堂祭坛这一侧和唱诗班席边上穿透着许多开口的墙打点的更加引人瞩目。光从许多隐藏的微小隙缝中从外墙面的开口中投入到圣母塑像所在的地方。同时光线也穿透东门上方的光槽以及屋顶下的缝隙。整个唱诗班席沉浸在光中。南面墙的窗洞大小各异,喇叭形的开口的深度和朝向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日光在南面墙壁各个开口以不同角度涉入。形成不同两度的效果。

三个高塔也受到不同得光照。西南塔受到北面持久的光照;北面较小的两个塔分别收到来自东面和西面的光照。光线透过高塔一侧的垂直面的窗,射到墙壁的颗粒表面,最终经过弱化,洒在石台上。北面小塔的光影在一日内会持续变化。

色彩

“在建筑中,彩饰同样是像平面和剖面那样强有力的手段……它占据着整面墙壁,并赋予墙壁额外的品性……”勒在朗香中对色彩的运用很节制,但是也很重视,“室内室外,所见惟白。”不过正是几抹鲜艳的颜色提升了白石灰的亮度。譬如在南向大门上的那些色彩斑驳的彩饰。教堂内外的色彩都是为反衬其白色颗粒墙面,而在白

色背景下这些色彩显得更为突出。“为了更切实地感受到白色,需要

引入经过仔细安排的彩饰形

式。”

南墙窗口,底部开口有几处

装有彩色玻璃,光通过彩色玻璃

的过滤,着色了,变得柔和了,

经过喇叭形开口的反射,在粗糙

的灰泥面上产生了色调微妙的

彩色阴影【6-1】。东面的小祷告室在整个内墙覆盖

着一层很深的洋红色,来自顶部的彩色光影充满着

整个小祷告室,在小祷告室内营造出静谧,安详的

氛围【6-2】。而在紧贴圣器室的墙壁上,被安排了

冷冷的暗紫色。这种冷色也暗示着基督教的四旬斋,

并涉及到基督教的牺牲观。在北面墙,有两扇通往

功能室的门,一扇绘成红色,一扇绘成绿色。彩色

门、墙面上各异有横向有竖向的开口和楼梯的斜向线条构成一幅充满生气的画面。图【6-3】

参考文献:《外国现代建筑十二讲》

《朗香教堂》

《勒·柯布西耶全集》第5卷、第6卷

柯布西耶作品赏析

勒.柯布西耶 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现代建筑运动的积极分子和主将。他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主张建筑走工业化道路,把住房比作机器,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理性学习。同时,又把建筑看做是纯粹精神的创造,一再说明建筑师是造型艺术学。 [[1926年]]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著名的“新建筑五点”,它们是: * 底层架空:主要層離開地面。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 * 屋顶花园: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濕度最少的屋頂。 * 自由平面:各層牆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 * 横向的长窗: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 * 自由立面:大面開窗,可得到良好的視野。 按照“新建筑五点”的要求设计的住宅都是由于采用框架结构,墙体不再承重以后产生的建筑特点。勒·柯布西耶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在二十年代设计了一些同传统的建筑完全异趣的住宅建筑。萨伏伊别墅是一个著名的代表作。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充分发挥了框架结构

的特点,由于墙体不再承重,可以设计大的横向长窗,他的有些设计当时不被人们接受,许多设计被否决,但这些结构和设计形式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如逐层退后的公寓,悬索结构的展览馆等,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还对[[城市规划]]提出许多设想,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和30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朗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 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浮日山区的一个小山 顶上,1950年由勒.柯布西耶设计。它是勒.柯布西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作品,代表了勒.柯布西耶创作风格的转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朗香教堂勒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 这是一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小小天主教堂,它突破了几千年来天主教堂的所有形制,超常

朗香教堂建筑细部设计的启示_徐笑非

院校风采 Colleges 134/?总第274期?/?2016?/?02 内容摘要: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其代表作品朗香教堂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典范。它在同时期大量现代建筑作品中别具一格,其建筑的细部设计为后世作品开拓了新的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思路,它是现代建筑设计的精神源泉。再次探究其细部设计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朗香教堂、细部设计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的水晶宫成为现代建筑萌芽的标志。这种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建造方式因两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当它再次出现并引起人们关注是在1926年,格罗皮乌斯在德国德绍建造设计的包豪斯新校舍,这标志着现代建筑的成熟,现代主义开始在全球盛行。柯布西耶就是这一世界现代主义建筑浪潮中最旗帜鲜明的建筑师之一,他是伟大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之一萨伏伊别墅,完整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最为显著的特征。白色的简单几何外观彻底与古典主义的金碧辉煌与烦琐式样决裂,体现出简洁与秩序。内部空间及构造解决了建筑的实用功能需求和经济问题,新材料与新技术符合建筑的快速及大量建造的需求。那一时期,理性的白色“方盒子”几乎成为所有新建现代建筑的标志。1953年,柯布西耶意识到了现代建筑另一种精神意义,设计建造了法国朗香教堂(图1),这个被称为第一个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作品成为影响后世建筑设计的里程碑,是现代主义建筑和至今边界依旧模糊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重要的一环。自1955年落成以来,无数的建筑师及参观者慕名来到法国朗香小镇,一睹朗香教堂的真容。当下很多建筑师及其作品都从这所蕴藏了丰富设计理念及建造细部的小型建筑中受到启发,而由此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建筑作品。 一、现代主义中的“曲线” 朗香教堂之所以成为现代建筑设计承上启下的坐标,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形”。 1923年,柯布西耶在参观了雅典卫城后 认为:它们已经到达如此完美的程度,以至于 不能再取走一物,也不能再添加一物,而只有 那些结体紧密而激烈的要素在发出清晰而悲壮 的钟声。[1]“破碎与完整”这一主题正是他对 建筑与所在场所建立起“雕塑性”共鸣的关注 的开始。如何将“神圣”这一抽象概念转换为 一种视觉可读之物,正是朗香教堂所要回答的 问题。 在满是“直线与理性”的国际现代主义建 筑丛林中,朗香教堂正如它的所在地——法国 朗香小镇一样,寂静而孤傲。 柯布西耶对现代建筑的“形”的探索直接 影响到当代建筑师扎哈·哈迪德的设计。她的 建筑作品以流动的有机形态而著称,空间丰富 多变,如巴黎的香奈儿移动艺术馆。(图2)扎 哈·哈迪德对其设计作品评论道:“我并没有 从一开始就企图要改变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 受,只是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研究之后自然 而然产生了大胆而又有创新性的特殊设计。” 而这种“自然而然”恰恰与现代主义风行 年代中“特立独行”的朗香教堂不谋而合。对 于朗香教堂的“形”有多种的解读,比如类似 祷告合拢的手、“声学元件”等等,这些解读 大多从“可视”的角度出发。中国先贤老子认为, 自然与美从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至美的音乐、 至美的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反而给人以无音、 无形的感觉,正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朗香教堂的“形”正是无为而为的作用,看似无, 却又令人遐想。(图3)它是柯布西耶对于建筑 精神自我探索的结果,既遵循又打破了现代主 义理性与严谨的数理原则。上帝按照自己的模 样创造了人,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曲线是其 形态特点。上帝的居所,我们从未见过,或许 应该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塔尖,或是神秘莫测的 彩色花窗,亦或是飘扬着婉转入耳的管风琴之 声。柯布西耶用曲面和不规则的几何,为后人 建立了一种“无形”的神的居所。“无”正是“有”, 虚无的上帝仿佛落脚于这片山林之中。 扎哈·哈迪德在设计中对柯布西耶的建筑 造型进行了延展,同时融入后现代建筑的隐喻 理论,形成自己的建筑设计风格,而这正是归 功于柯布西耶对建筑形式的开创与探索。 二、光从天上来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创世纪》)。 对柯布西耶影响深远的作家阿波利奈尔曾 写到:“经由19世纪的诗人而重新复活,表达 了所有物质的原始的统一性,以及灵魂对与光 重新结合的渴望——光是神圣的万物之源。”[2] 这座建造在太阳神废墟旧址上的建筑似乎从一 开始就将“光”作为重要的元素进行运用。 这是上帝的居所,光是最直接与神沟通与 交流的载体。柯布西耶在朗香教堂中对光线进 行了史无前例的极限运用。 朗香教堂内部的光线,都由建筑上的“洞” 产生。柯布西耶通过改变“洞”的形状和位置, 让光线产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1.来自天上的光——神圣的光 顶光从三个弧形塔中引入室内,柯布西耶 称其光线“非常特别”。这是因为存在着光线 与声音、情欲与精神的关联,圣母通过她的耳 朵藉由上帝的话语而受孕的说法曾被好几位中 世纪诗人所传诵。柯布西耶很可能是在暗指这 种光线与声音之间神秘的交融。当然他深信, 音乐的和谐所产生的力量可以使我们更接近。[3] 柯布西耶将塔楼比喻为耳朵,而光线成为 传递上帝与子民的交流媒介。光线以漫反射的 方式散落,仿佛神的谕旨从天而降,信众沐浴 其中,上帝的话语回响在塔楼之中,神圣感油 然而生。(图4) 顶光给人以崇高神圣及希望的寓意,而柯 布西耶正是把握住这一点,创造出神秘的光线 效果。解构主义建筑师丹尼尔·里布斯金在犹 太人纪念博物馆也运用了这一方式。在博物馆 的局部,高耸的天井(图5)下是镂空的挣扎 呼喊的人脸钢盘。人在其上行走,钢盘相互撞 朗香教堂建筑细部设计的启示Inspiration of Ronchamp Chapel Architectural’s Detail Design 徐笑非?Xu?Xiaofei DOI:10.16272/https://www.doczj.com/doc/dd2660521.html,11-1392/j.2016.02.036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安藤忠雄建筑访谈录 《A+U》杂志中文版主编马卫东,在东京大学深造时曾与当时身为东京大学教授的安藤忠雄有过师生之缘。这篇访谈录是马卫东在日本四处寻访安藤忠雄建筑作品后,在安藤忠雄事务所里与安藤以及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的矢野正隆进行了一场深入而精彩的对话。 理解安藤忠雄的建筑不仅仅局限于空间、造型之类的一般建筑范畴的概念,而更应该是从社会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精神素养去解读。 混凝土美学 马:据说先生的事务所开业初期,只有些小的住宅设计业务,所以为了尽可能降低成本而选用了混凝土。那么为什么以后一直执着于使用混凝土呢? 安藤忠雄:当初选用混凝土,除了成本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因为混凝土是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材料之一,那时混凝土还没有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上,其表现的可能性还没有被完全开发。 在多次的实践中,我发现混凝土的表面肌理质感同用纸和木建成的日本传统建筑中的表面触感很相近,同时它又非常具有现代感。因为它兼具这两个特点,所以我比较喜欢混凝土。我一直认为只有通过身体的直接触摸,才能从本质上感知建筑。因此在我的建筑里,凡是人的手脚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建筑部位,都尽量运用具有生命感的自然素材,例如木,石和混凝土之类具有表面质感的素材。此外混凝土又有很高的创作上的自由度,它可以做成任何形状。 马:混凝土确实是种非常特殊的素材,它既是表面又是背面,既可以是结构层又可以是装饰层,既非常坚固又有非常自由的可塑性。 安藤忠雄:是的。我想追求的是建筑的原型,那是一种可以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深刻记忆的空间体验,因此同时拥有外部和内部,表里如一的混凝土是唯一能创造出这种近乎空间原型的建筑素材。 马:真实的素材,真实的建筑! 安藤忠雄:当然我的建筑最终目的是表现空间,而不是素材。因此如果有合适的其他素材,我也会考虑采用。其实目前事务所也正在摸索使用其它素材。 马:为了表达混凝土极致的美感,你们有什么特殊的处理吗? 矢野正隆:没有。实际上,我们采用的混凝土与别的事务所的混凝土别无两样。只是我们对参与建筑施工的各个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要求非常高,比如混凝土浇灌工程,我们要求各个工种全部到场,齐心协力高精度地完成设计的各项要求,比如结构的配筋浇灌、配电布线等等,如果说有什么特别的话,也就是在施工现场管理这方面做得比较彻底。 水的思想

浅论朗香教堂的后现代主义视角特征

浅论朗香教堂的后现代主义视角特征 (艺术学院郭易潍 102013429) 摘要:本文试图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挖掘朗香教堂的后现代主义特性,从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建筑意识转变,到朗香教堂中透露出来的后现代特征,以及举例说明朗香教堂对西方后现代建筑的启发与影响来解读朗香教堂。 关键词:朗香教堂;后现代主义;隐喻;历史主义;折衷主义 一、关于朗香教堂和柯布西耶概述 在法国东部离贝尔福特市不远的山区中,全称为“朗香朝拜上天圣母小教堂”的建筑物是 20 世纪著名建筑师柯布西耶晚期的作品。我们简称它为“朗香教堂”。教堂虽小,建地也并不出名,但它不仅是当地信徒忠爱的神圣场所,也是建筑界中竞相讨论的话题。朗香教堂之所以受到世界建筑界的广泛重视,不仅是因为它出名的设计者——活跃在20世纪初期到中期,被称为“现代建筑旗手”的建筑师柯布西耶,更是因为它是现代派建筑师柯布西耶晚期最风格迥异的作品,不但完全背离了柯布西耶前期建筑创作的风格,而且也带有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本论文就试图站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上,解读朗香教堂的后现代特征,通过联系后现代的建筑来说明朗香教堂在后现代建筑史上的先驱式的地位,以及对后现代建筑的影响。 柯布西耶在二战后设计修建的朗香教堂 (1950-1953年),与他之前的现代主义作品风格相背离,这件作品完全没有采用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突出的反映了柯布西耶对现代主义态度的转变:当现代建筑走在高度科技化和理性化的过程中,同时也丧失了太多的传统和浪漫情趣。因此,柯布西耶想通过朗香教堂来恢复某种神秘性和象征性,事实上,柯布西耶创作态度的变化,赋予朗香教堂的,可以被我们认知为是一种后现代性,接下来,就试着从后现代的视角解读朗香教堂。 二、朗香教堂的后现代主义视角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主义是带有强烈批判性的,在建筑方面主要是对于现代主义的启蒙精神中的理性的批判,注重实用性的现代艺术被打击,而重视自我感觉的新的建筑形式开始兴起,这也可以看作是后现代在实质上取代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方面,但是这还远远不能涵括后现代的建筑风格及与现代的区别,而对朗香教堂的解读,我试着从朗香教堂本身出发,寻找其后现代的风格特征。 首先,在后现代是一个发展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可能性,并没有统一的手法,而是显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不过我们还是试图从手法上先行分析。 1、隐喻的手法 神,在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显然已经远远的离去,但是后现代的建筑依然在表达着一种文化隐喻,查尔斯·詹克斯认为,即使在缺少宗教和玄学之类的东西,建筑艺术的精神功能依旧存在,所以后现代派许多建筑师会像超现实主义画家一样,把他们的精神世界凝结在隐喻当中,而朗香教堂的隐喻性也是非常明显的。 由于朗香教堂的立面很是特别,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一面还是倾斜的,所以每个面之间形象差别很大,而其透露出来的隐喻性也是非常多样的。吴焕加先生在他的《论朗香教堂》一文中指出,朗香教堂的形象可以引起五种联想,或者称做是五种隐喻,它们分别是合拢的双手,浮水的鸭子,一艘航空母舰,一种修女的帽子,最后是攀肩并立的两个修士,斯卡利教授有说朗香教堂能让人联想

朗香教堂立面比例分析

朗香教堂立面比例分析 【摘要】 【关键词】立面比例自由 【正文】 朗香教堂是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作品。柯布西耶在年轻时他强调的是建筑要表现,表现工业化的力量,科技理性和机器美学,即他所谓的时代新精神。朗香教堂作为柯布西耶设计生涯里程碑式的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朗香教堂完全摆脱了原来崇尚机器美学的理念,转而赞赏手工之美;从显示现代化转而追求一种原始的美;从理性主导转向非理性主导。这些显然是十分重大的风格变化、美学观念的变化和艺术价值观的变化。朗香教堂以一种厚重的雕塑感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 立面上,与萨伏伊别墅形成鲜明的对比。萨伏伊别墅体现了框架结构的所有优点,解放立面、自由开窗、底层架空、屋顶花园,整个建筑具有十分强烈的现代气息。而朗香教堂似乎走的是一条倒退的路。厚重的墙体,小面积的开窗等等。有一种在回归之感。 (朗香教堂立面)

立面高度比例:立面上看来,朗香教堂由建筑主体与三座竖塔构成,竖塔高度有高与次高之分,高塔是次高塔的1.5倍高左右。高塔上方有侧高窗,天光从中透过,照到内部的祷告室中。 立面开窗比例:朗香教堂的墙面十分厚重,厚重的墙体像蟹壳一样让人具有一种归属感。厚墙与南立面上的窗孔开法十分具有艺术性。白色墙体使建筑体量清楚,色彩明亮,白色粉刷起主导作用,黑色的小窗洞在其上面十分明显。白色与黑色的比例,墙体与窗洞的比例关系十分明晰,单个窗洞面积很小,整体开窗面积约占立面面积10%。开窗比例很小,但开窗十分具有艺术性。窗孔成喇叭状,内小外大,扩大了视野。而立面这种比例与形式的开窗为内部环境创造出了了意想不到的美轮美奂的效果。彩色的小玻璃窗为外部天光“着色”,然后一束一束打进室内,室内环境较暗,为彩色光束提供了舞台。 立面色彩比例分析:朗香教堂主墙体体以白色为主,褐色的屋盖约占画面比例的20%,墙体上分布着零碎的小窗,色彩主次分明,对比鲜明。 立面形态分析:朗香教堂是一种雕塑感的建筑,因而立面并没有十分规则的几何元素。但通过这种雕塑感的墙面、屋盖及高塔的组合,形成了一种十分协调的构图。 朗香教堂作为现代建筑开创了新的里程碑,代表了柯布西耶的风格转变,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总结】 朗香教堂的立面开窗、形态以及十分具有艺术性。 参考资料;《世界建筑》《室内建筑师》《走向新建筑》《建筑十书》

朗香教堂

神秘的上帝之光 ——朗香教堂 摘要: 通过对郎香教堂的光影运用与宗教隐喻等方面的解读,了解朗香教堂的审美特性以及设计师勒·柯布西耶的设计思想。 关键词:朗香教堂造型光影宗教勒·柯布西耶 正文: 朗香教堂——这座1955年坐落在法国东部浮日山区朗香山顶上的小天主教堂,将具体的现代建筑形式与抽象的宗教内容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是迄今为止最具形式美,又蕴含宗教情感内容的现代风格教堂。 一、刚柔并济的造型设计 这个可以容纳百余人的礼拜堂,主礼拜堂位于东面,这是符合基督教义的,如果有大量信徒来教堂,宗教活动就改在室外东面的开阔场地上进行,此时可容纳1万多人。

教堂的内部空问由自由曲面围合而成,而不像其他建筑那样规整的划分,迂回的墙面将建筑空间巧妙划分,使这个小教堂显得并不拥挤。勒·柯布西耶自己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灵感,但这样的设计确实有良好的折声效果,实用第一位是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首要宗旨。 朗香教堂喻意着生命的内涵,其曲线与柔和,暗指着潜意识中温暖、柔软的母体;从建筑的形体塑造、墙体与屋顶的连接方式,充分体现钢筋混凝土的柔化特性;而在充满着柔性与优雅的曲线南墙面上,开出了楔形的窗洞,用光线来完成这一尖锐的直与曲的冲击;同样,在东侧的墙面上,优美的弧线以尖锐的折角作为终止符,如同中国书法中的提顿般有神,凸显着建筑的张力,同时也为两面弧墙的连接提供了喘息的空隙。然而有趣的是,在平面上反应尖锐的楔形窗洞,却在表达光线上有着柔和、神秘的效果;光与影的阴柔相间体味对上帝之光的崇尚和敬畏。柔与刚的视觉冲击,同样映射在立面设计中。以南立面为例,西侧的采光塔虽然是向上升腾的趋势,但在造型上圆滑柔和;横向的混凝土屋顶,虽然也是曲线状,但在两端都以较为犀利的方式结束,与采光塔的浑圆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向上腾飞的屋顶尖角,隐含着灵魂的超脱。 二、迷幻神奇的光影空间 当人们从室外进入教堂内部时,立即被室内巨大的黑暗吞噬,接着,弯曲倾斜的深色屋顶似乎正缓缓向下压,扑朔迷离的彩色光线穿过厚厚的墙体洒向中厅,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勒·柯布西耶运用光影在室内空间中构造出了迷幻神奇的空间。通过一系列界面的精心设计,使光以各种形态和方式渗入室内。框架结构使墙面获得解放,屋顶与南墙,东墙之间各留出60mm的缝隙,形成光带,将屋顶与墙面进行视觉上的脱离,使屋顶获得轻盈、漂浮的状态。并且,墙成为各种深陷的洞口的“母体”。在精致的南墙上,深陷和大小不均匀的洞口布置在外墙面上,造成了具有构成感的光影变化。内墙面上,被放大的窗洞使整个墙面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光透过玻璃在内墙面漏斗形窗洞内依然可以形成光影变化。在东墙面,圣母的神龛,利用剪影的效果,获得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墙体上预留的细小洞口,在室内形成一个个的光斑,增加了室内光线的戏剧性效果。间接光被用在三个高起的竖井内,光线从半圆弧井道的格栅窗,经水泥格栅竖板的遴选,经过内墙面向下漫反射,形成一种柔和、静谧、纯洁的光环境,恰好与其功能——“祷告与忏悔”相吻合。在教堂内,光获得了更多精神意义。在黑暗中,光显示出其生机勃勃的力量,“光挖空了黑暗,穿透了我们的躯体,将生命带入场所。”对于上帝的信徒而言,光还象征着来自天国的力量。从古罗马的万神庙到中世纪的哥特教

美术作品赏析

拾穗者(法国画家米勒代表作) 《拾穗者》是法国画家米勒在1857年创作的著名油画,画面描绘了描写农村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是现实主义美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作。该画现珍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内。 作者:让·弗朗索瓦·米勒 创作时间:1857年 材质:布面油画 风格:现实主义 收藏地点:巴黎奥赛博物馆 规格:83.5cm×111cm 出生日期:1814年 去世日期:1875年 1简介 《拾穗者》(Des glaneuses)是法国巴比松派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于1857年,目前则存放在巴黎的奥塞美术馆中。 2创作背景 19世纪中期,法国现实主义美术开始慢慢滋生,它是在同官方艺术和蜕化了的浪漫主义进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他确立了以描写生活真实为创作的最高原则,艺术家们正视赤裸裸的现实,大胆而不加粉饰地描写现实生活,肯定普通人在艺术中的意义,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一些优秀大师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达到了一定的真实性和深刻性。从而使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运动,成为欧洲现实主义运动的旗帜。 法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巴比松画派为先驱,其中最能实事求是的表现农民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的,应首推现实主义农民画家米勒。《拾穗者》就是其中之一。 3作品赏析 《拾穗者》,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

建筑的现代释义学

建筑的现代释义学 建筑的现代释义学作者:佚名 时间:2008-10-17 浏览量: 现代释义学是西方传统释义学在现代西方哲学各流派影响下的继续和发展。释义学的这一发展给艺术哲学和美学灌注了新的活力,也使沉寂了几十年的文学理论问题重新活跃了起来。如果要问今天的艺术哲学比起过去的艺术哲学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根本性区别,那么首先就是对读者作用的强调。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读者的理解活动的重要性,并把它看做是艺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建筑作为一种人化的空间,潜在地蕴涵着艺术作品的基因,因此,在建筑中引入现代释义学的理论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 一个建筑从建筑师那里分离出来,它便获得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人们对建筑的分析,在经历了无视意义的功能主义之后,越来越多地回到了人的世界,回到了意义。通过对建筑本质的还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理解到,建筑是一种人化的空间,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寓含人类活动的各种意义。在我们人类最早的建筑模式中,洞穴只代表了一种遮蔽的功能,但后来它还包含了“家庭”、“群体”、“安全”、“亲切的环境”等涵义。事实上,任何建筑对于观者—

—其直接或间接的使用者来说,都具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用的还是情感的。这意义使非文字性的建筑成为文本。 可是,建筑本身并不直接呈现意义,只有通过理解和解释,才能达到对其意义的把握。在我们的实际体验中,把握一个建筑的意义,很难用一种同化的标准。即使建筑师本人全面而真实地吐露了他的设计意图,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建筑仍然会作出不同的理解。而历史主义和理性主义认为,理解是追寻作者原意和重识文本意义的精神过程。这使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疑问:当一个建筑成为我们的理解对象的时候,它只表达它最初试图表达的,情况难道果真如此吗? 传统释义学认为,解释是对作者原意的追寻。现代释义学则一反传统释义学的主张,认为理解者不是抛弃成见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而是理解者的观念与作品所揭示的观念的互相交融,理解也是一种创造:每一种理解都是相对的,有多种多样的理解,而且对一件作品的理解和解释永无完结。 由此可知,作为文本的建筑不可能对理解者具有一种真正的约束力,理解者并不能重建一个有着它原来的意义和作用的世界,没有一种单

朗香教堂赏析

朗香教堂赏析 摘要: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大师创作,也是来源于平时的细微观察和用心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然建筑创作于文学、美学等一切创作一样,过程极其复杂,一个好的构思来源于平时的量的积累,但我们无法也不需要将每一个来源都分析出来。我们需要的是看到大师们是怎样从深广厚实的信息资料积蓄之上灵感迸发的,明白灵感也是需要一个形成的过程。 关键词:朗香教堂、哲学、基址、空间、光、色彩 朗香教堂生成的哲学过程 凡是对勒·柯布西耶有点认识的人,当看到朗香教堂时,是无法想象出这一教堂竟然是出自柯布西耶的手。于是,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朗香教堂时如何生成的? “我们的现代生活,……曾经创造了自己的东西:衣服、自动铅笔、打字机、电话,那些优美的办公室家具,厚玻璃板、箱子、安全剃刀……”柯布西耶不仅仅看到机器和机器产品的优越性能,而且将机器提升到道德、情感和美学的高度。他写道:“每个现代人都有机器观念,这种对机器的感受是客观存在而且被我们的日常生活所证明。它是一种尊重,一种感激,一种赞赏。”这些话语透露出来的是对工业化时代的兴奋与满意,态度非常乐观。他在建筑师界鼓吹改革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走在最前列,成为现代建筑运动公认的最后影响的旗手之一。“自由立面、自由平面、架空底层、空中花园和水平带形窗”是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是无法想象如此一个现代建筑的旗手,会设计出这样一个建筑,因为二战的柯布西耶对工业化、科技技术、理性主义抱有信念,对西方社会的未来持有乐观态度。然而二战时期,柯布西耶亲睹战祸之惨烈,朝夕与乡民工业者和其他下层人士为伍,千百万生灵涂炭,无数建筑化为灰烬。文明的欧洲中心地带,相隔20年掀起两次空前的屠杀。人性在哪里?理性在哪里?工业、科学、技术起什么作用?人类的希望在哪里?柯布西目睹惨祸,无可逃避,无法逍遥,也无法解释,过去的信念不得不破碎了。 任何科学都是由哲学指导,哲学起到的是大方向的导向。而任何一个科学家,他向那个方向走,能走到多远,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其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战前柯布西经历了机器时代所带来的喜悦,于是他为机器时代而感到无限的喜悦,他崇拜机器美,并主张向飞机、汽车等机器学习,颂扬理性,所设计的建筑都充满了理性。 然而,战后他经历了机器时代带来的战乱,他对机器时代的信念不得不破碎了,有原来的确信变成怀疑。“哪扇窗子开向未来?它还没有别设计出来呢。谁也打不开这扇窗子。现代天边乌云翻滚,谁也说不清明天将带来什么。一百多年来,游戏的材料具备吗?这游戏是什么?游戏的规则又在哪里?”柯布西的战乱经历改变了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不再称颂理性,相反,更多地显露出非理性,反理性的倾向。 人的经历塑造出人的世界观,这些指导着人的行为。哲学观的转变使得柯布西耶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从哲学的思想层面上讨论朗香教堂的生成,下面我们在从量变和质变这层面上探讨其生成过程。 量变产生质变,质变来源于量变。只有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质的变化。而朗香教堂的生成也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柯布西耶生前说了和写了不少关于朗香教堂的话语,然而就是他本人也不能把自己的创作过程讲得和清楚。在朗香教堂建成几年后,柯布西在朗香,还很感叹地问自己:“可是,我是从哪里想出这一切来的呢?” “一项任务定下来,我的习惯是把它存在脑海里,几个月一笔也不画。人的大脑有独立

mooc建筑艺术与赏析测验答案

1.1建筑的本源 1.法国朗香教堂是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设计的。 A.密斯.范德罗 B.格罗比乌斯 C.勒.柯布西耶 D.赖特 满分:50.00 分 得分:50.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出自于著名的哲学家老子在()的一段话,被认为是精辟阐述了建筑中实体和空间之间关系。 A.营造法式 B.周礼.考工记 C.道德经 D.木经 满分:50.00 分 得分:50.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1.3建筑的基本属性 1.下图所示的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 A.月门 B.平门

C.瓶门 D.圆弧门 满分:50.00 分 得分:5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2.纽约世贸中心交通枢纽站是由著名建筑师()设计完成的。 A.保罗.安德鲁 B.安藤忠雄 C.扎哈.哈迪德 D.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满分:50.00 分 得分:50.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 具体解析 教师评语: -- 1.4章节小测 1.法国朗香教堂是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设计的。 A.密斯.范德罗 B.格罗比乌斯 C.勒.柯布西耶 D.赖特 满分:25.00 分 得分:25.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下图的建筑物在本课中曾经学习到,它是()

A.中国国家大剧院 B.广州大剧院 C.哈尔滨大剧院 D.望京SOHO 满分:25.00 分 得分:25.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二、多选题(共50.00分) 1.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提到,建筑的基本属性主要包括时间性、()、 (),文化性以及() A.功能属性 B.比例、色彩属性 C.工程技术属性 D.艺术属性 满分:50.00 分 得分:50.00分 你的答案: C D A 正确答案:

现代设计史名词解释重点汇总

重点复习内容—名词解释 第二章工艺美术运动 1.“工艺美术”运动 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而运动的主要人物则是艺术家、诗人威廉·莫里斯。组成了艺术小组拉斐尔前派,他们主张回溯中世纪传统,同时也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目的是诚实的艺术和回复手工艺传统。他们的设计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纺织品、墙纸、家具和其他的用品上。他们反对机器美学,主张为少数人设计少数的产品。 2.约翰·拉斯金 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精神领袖,现代设计思想的先导者。 他主张艺术与技术结合,主张设计向自然学习,并提出设计的实用性目的。他即强调为大众设计,又主张从自然和哥特风格中寻找出路。 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莫里斯在其发动了“工艺美术运动”。 其重要的代表作是《威尼斯石头》。 3. 莫里斯 19世纪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发起人,他是实现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 他强调设计为大众,希望振兴手工艺的传统,一方面否定工业化风格,另一方面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中世纪的哥特式是诚实的设计。他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1、设计为大众服务的,不是为少数人;2、设计是集体的活动,不是个体劳动。 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其设计的产品同“工艺美术运动”的基本风格完全吻合,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 代表作有自己在伦敦郊区的住宅“红屋”等。 第三章新艺术运动 1.安东尼·高蒂 高蒂是西班牙重要的设计代表,他的艺术和建筑风格是很独立的,作品极为大胆、极端、特异。他的风格具有有机的特征,同时又具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不少装饰图案都有强烈的象征性。代表作有居里公园、圣家族教堂、米拉公寓等。 2.德国“青年风格”运动 德国的“青年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分支。 德国艺术家以《青年》杂志为中心,19世纪末逐渐摆脱以曲线装饰为中心的运动主流,开始从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的运用上找寻新的形式发展方向。 青年风格运动最重要的设计家是贝伦斯,代表作有德国电器集团(AEG)的厂房建筑。 青年风格为德国功能性设计理念奠定了基础。 3.分离派运动 19世纪末奥地利一批设计家提出与传统的正统艺术分离,他们组织的团体称为分离派。口号是"为时代的艺术,为艺术的自由"。 他们在形式上以简单的几何造型和直线为探索方向,对曲线风格产生严重的冲击,成为一股新的设计力量。 代表人物有瓦格纳、霍夫曼和画家克里姆特等。代表作斯托克列宫是向现代设计发展的里程碑式建筑。 分离派运动为日后设计可机械化、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奠定了基础。

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ThePilgrimageChapelofNotreDameduHautatRon-champ),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朗香教堂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为震撼、最具有表现力的建筑。朗香教堂的白色幻象盘旋在欧圣母院朗香村之上,从13世纪以来,这里就是朝圣的地方。教堂规模不大,仅能容纳200余人,教堂前有一可容万人的场地,供宗教节日时来此朝拜的教徒使用。中文名称朗香教堂 地理位置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 外文名称The Pilgrimage Chapel of Notre Dame du Haut at Ron-champ 又译洪尚教堂 目 录 1布局结构 2设计构思 3设计过程 4设计解读 5设计者简介 1 布局结构编辑 在朗香教堂的设计中,勒·柯布西耶把重点放在建筑造型上和建筑形体给人的感受上。他摒弃了传统教堂的模式和现代建筑的一般手法,把它当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教堂造型奇异,平面不规则;墙体几乎全是弯曲的,有的还倾斜;塔楼式的祈祷室的外形像座粮仓;沉重的屋顶向上翻卷着,它与墙体之间留有一条40厘米高的带形空隙;粗糙的白色墙面上开着大大小小的方形或矩形的窗洞,上面嵌着彩色玻璃;入口在卷曲墙面与塔楼的交接的夹缝处;室内主要空间也不规则,墙面呈弧线形,光线透过屋顶与墙面之间的缝隙和镶着彩色玻璃的大大小小的窗洞投射下来,使室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气氛。[1] 2 设计构思编辑 勒氏生前曾说了不少和写了不少关于朗香教堂的事情,都是很重要的材料,可是还不够。应该承认,有时候创作者本人也不一定能把自己的创作过程讲得十分清楚。有一次,那是朗香建成好几年以后的事,勒柯布西耶自己又去到那里,他还很感叹地问自己:“可是,我是从哪儿想出这一切来的呢?”勒氏大概不是故弄虚玄,也不是卖关子。艺术创作至今仍是难以说清的问题。需要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勒氏死后,留下大量的笔记本、速写本、草图、随意勾画和注写的纸片,他平素收集的剪报、来往信函,等等。这些东西由几个学术机构保管起来,勒柯布西耶基金会收藏最集中。一些学者在那些地方进行多年的整理、发掘和细致的研究,陆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报告。一些曾经为勒氏工作的人也写了不少回忆文章。各种材料加在一起,使我们今天对于朗香教堂的构思过程有了稍为清楚一点的了解。勒·柯布西耶关于自己的一般创作方法有下面一段叙述:“一项任务定下来,我的习惯是把它存在脑子里,几个月一笔也不画。人的大脑有独立性,那是一个匣子,尽可往里面大量存入同问题有关的资料信息,让其在里面游动,煨煮、发酵。然后,到某一天,喀哒一下,内在的自然创造过程完成。你抓过一只铅笔,一根炭条,一些色笔(颜色很关键),在纸上画来画去,想法出来了。”这段话讲的是动笔之前,要作许多准备工作,要在脑子中酝酿。[2] 3 设计过程编辑

朗香教堂光影分析

风景建筑设计—————— 朗 香 教 堂 之 光 影 分 析 指导老师:田国行 班级:城市规划09-3 姓名:李华威 学号:0902114076

朗香教堂 ——建筑光影之心理环境分析光影作为建筑设计的一大要素,一直以来都受到设计师的青睐。从古埃及的阿索斯神庙,到现代主义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 再到日本当代建筑师西泽立卫与妹岛和世的森林别墅,无一不是通过光影向人们表达着他们的设计理念。建筑不仅仅通过光影显示形与色,而且,人们在审视和触摸它的同时, 也经受着心理环境的不断塑造。正是光与影的变幻莫测,让人们体察到诸如庄严、神秘、轻快、奇幻等各种各样不同的建筑心理、空间情感。本文从视知觉及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光影效果直接影响人心理体验的过程, 并引入时间的概念, 最终得出关于光影的心理塑造设计的若干结论。 自然界中客观实在的一切物质,因为有了光线而呈现它们的色彩、体态, 蓝色的建筑物之所以呈现蓝色, 是由于它吸收了除蓝色之外的其它光谱能量,而只把蓝色光谱反射出来。不同实体材料呈现不同的色彩、肌理和造型,是因为它们各自“消耗”了不同的光。光和影通过自身的物理性质,使万物得以在人的视网膜上成像。不同的形状以及色彩都会经过人的视知觉过程对大脑产生不同的刺激,从而生成这种刺激引发的心理情感。我们这里将客观实在的事物物化为光影的存在,那么环境对视知觉的影响就可以转化为光与影作为刺激源对视知觉的影响。 一、视知觉与光影 1 . 视知觉的过程 视知觉的过程分成三个部分: 分类、预测及情感。当人们的视网膜上呈现某种事物时, 获得的信息进入大脑, 然后大脑就会根据先前的经验对其进行分类。如果是被人们所熟悉的事物, 人就会感到安全、舒适; 相反若环境是陌生的,人们就认为它是危险或具有神秘色彩的。预测所起的作用是在输入的资料被整理和分类后,对瞬时的刺激产生的对一系列事件的联想。感情则涉及了每一个刺激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绪或估计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这三个部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属性分类建立了与先前经验的联系,激起预测,同时诱发感情上的反应。在光环境设计中,如若这个光环境与人们肯定的预测相符合,并能引起感情上的积极反应时,那么这种光环境就被人们看作是亲切的,有吸引力的或是愉快的。但是如果这个环境与人们的肯定的预测相抵触或证实为否定的预测,于是这个环境中的情况将在感情上唤起一种消极的反应。在视知觉的过程中, 还有两点非常重要: 第一点就是当人眼注视某一环境时,第一个跃入眼帘的事物一定具有某种区别于其它物体的特性。可能是亮的、颜色鲜艳的或是体积巨大的。这时这个物体就成为图像,而与周围环境形成图像/ 背景的对比关系。研究表明,如果环境不能有效地形成图像/ 背景, 人就会注意力分散或精神紧张不安。在光环境设计中,我们可以利用视知觉的这个特征,对建筑空间中的采光进行加强图像/ 背景对比的设计,形成积极的视觉光环境。其二, 是物体的常性,常性包含大脑识别对象以及它在各种条件下的特征的能力。人们全 都是根据常性才能在已建成的环境中找到走的道路。这个事实强调了在视觉光环境设计中,为使用者提供定向和视觉制导时,光环境的一致性和易于了解的重要性。这包括了交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采用各种既有区别而又一致的采光方式才是易于辨别的。 2 . 人类对于定时的需要和光影的时间性 人类与大多数生物一样, 具有天生的生物机制, 它像钟一样工作,保持着昼夜的韵律。随着季节的变化,昼夜的时间伸长或缩短,人们内部的生物钟也随之变化。这个不断地重新标定的计时器使人们知道此刻室外亮到什么程度。而这种预测在人们对任何光环境的估计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人们需要自然光,不仅因为是它的照度和光谱的性质,更重要的是, 通过太阳的运动来感知天气和一天中的时间可以带给我们的安全感。许多人对此认为很重要。罗杰·尤利奇( Roger ·Ulrich) 指出,在医院里能够看到外部世界的病人极可能比那些不能看到外部世界的恢复得更快。人类对于知晓时间流逝感到有一种先天的安全感,这时建筑中的光影起着极大的作用。光与影在建筑中随着时刻、季节的推移瞬息万变。光影强烈,人们可以感知到外部是晴天; 光影虚弱则是阴天的表现。清晨,光与影自太阳升起的方向拉伸出来, 细长且充满朝霞的色彩。日渐正午,光影变短的同时,光线更加明亮而影子更加深沉。到了傍晚,夕阳又一次将影子拉长, 人们于是知晓夜晚即将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