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科学上册1.2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1.2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1.2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册1.2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新版)浙教版

1.2走进科学实验室

教学目标:

1、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3、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2、难点:正确的使用仪器,如何记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常用仪器介绍

引入:科学研究的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可叫学生回答),就是如何去解决问题,在实验的基础上找到资料和证据。科学课和其他课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要动手做实验,所以先要熟悉一下实验室的仪器。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可先让学生上来演示如何使用,指出错误——试管夹如何套试管,为什么?试管的拿法,试管刷顶部毛的用途等)

2、停表

3、天平和砝码(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

4、电流表电压表(问学生是否可以在家里用这两个测,注意量程等)

5、显微镜(放手指放大的挂图,发现很多细菌,教育学生要注意卫生)

6、酒精灯(叫学生上来点,然后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二、实验的操作和观察

1、鸡蛋上浮实验

1仪器介绍:可以先让学生回答要用到的一起的用途和名称,要注意哪些情况。

2思考:放入盐后鸡蛋会怎么样(一般学生都知道),那么我们放糖呢,会怎么样,如果放熟鸡蛋呢,又会怎么样)

3做实验:叫两位同学上来做,一男一女,男的用玻璃棒搅拌,女的放盐,一般要放比较多的盐,期间可以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鸡蛋浮起来的原因。(等鸡蛋浮起来的时候,拿着瓶子在班级里逛一圈,让学生记录现象)。

4然后用另一个烧杯里加糖,自己示范,故意说糖不够,这样蛋就没浮起来。然后让学生回去自己做,然后下节课告诉老师答案。

5让学生回答上浮的原因。(盐水有浮力,水有浮力吗?为什么木头能浮在水面上,而鸡蛋则不能呢?最后说明原因,盐水的浮力比水大)

6把鸡蛋放入白醋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同时演示闻白醋的方法)

三、判断

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前后,让学生知道,不能光凭直觉去判断一个物体。而应该通过实验,比如用尺量书上的线是否直,通过简单的科学实验来证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指纹实验

2个人一组,观察自己的指纹,实现可让学生回答大家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最后有印泥,让学生把指纹映在上面,然后用实物投影仪让大家一起比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每个

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

利用这一点,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可以先让学生举例回答。(007的指纹锁,银行用指纹确定身份,超市保管钱物的箱子,还可以利用指纹破案等)

五、其他测量工具

显微镜,已经提到过,再强调卫生,并引出微生物的概念。

天文望远镜,哈勃,观察星体等等

雷达,红外线遥感,侦察卫星(可以从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做简单的介绍)

家庭作业:

1、作业本第2节

2、校本作业

课后反思: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植物的一生教案

《植物的一生3》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或是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工具或是实物,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认识花的完整结构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花的结构 2、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3、能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中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植物的一生》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植物的生长周期。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动物的生长周期内容之后,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相关的内容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生长周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依据生活经验粗略了解到植物的一生由那几个环节,但是并不明确。 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 2、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花的主要结构及其与果实、种子间的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读图,并通过读图、填表等方式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优生、优育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讲解法为主 教学准备卵和精子的结构挂图;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挂图和模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起点为一个细胞—受精卵,那么,受精卵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习新课: 精子和卵 提问复习: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有哪些? 学生活动一:阅读教材85页,对照挂图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主要区别,并填写表格。 承转:那么,人的卵细胞和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的生殖系统 学生活动二:阅读教材86页图3-8和图3-9, 思考:男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女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 对照人体结构模型,指认男女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如下: 1. 2. 阴道 受精: 画示意图说明:具有生殖能力的男女发生性行为后,精子与卵细胞在女性的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实质是精子头部的核与卵细胞细胞核的融合)。受精卵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移入子宫。这时,女性就怀孕了。简单介绍有时为了避免怀孕,会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如男性使用避孕套、男女性口服避孕药等等。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

浙教版 初中科学 学 生 笔 记 本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 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 具的测量范围。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记数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能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借助身边的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增强数感,积累数学经验. 2、会用简便的方法—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的学习方法,并从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感受大数.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方法 自主交流——探索的方法. 教具准备 计算器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100万是个很大的数了,那同学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地球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 (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师]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Ⅱ、讲授新课 [生]老师,我们知道计算器的显示屏只能显示8位数或10位数.比8位数或10位数大的数,例如10004这个较大的数是如何用计算器来表示的呢? [师]同学们拿出计算器,在自己的计算器演示一下. [生]我连续地对1000进行平方运算、两次平方后,发现计算器上出现了“1.12”这样的显示. [师]它应该表示什么数呢? [生]它应该表示10004,即:1000,000,000,000. [师]计算器显示屏上的“12”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不是“1”的指数,或“1.12”中的小数部分?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显示屏上的“12”既不是1的指数,也不是“1.12”的小数部分,因为“1.12”是10004计算的结果.10004=1000×1000×1000×100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2.所以我认为显示屏上的“12”表示10的指数.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科学,我们把这种利用10的幂的形式记大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又是如何利用10的幂的形式记大数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0的n次幂的规律和意义:101=10; 102=10×10=100; 103=10×10×10=1000; 104=10×10×10×10=10000; ……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0n表示“1”后面跟“n个0”的比较大的数. [师]你能得到何种启示呢? [生]我们可以借用10的幂的形式表示大数.如:1300000000=1.3×1000000000=1.3×1 09; 696000000=6.96×100000000=6.96×108; 300000000=3×100000000=3×108. [师]这位同学大胆的推理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示大数较麻烦的问题. [生]老师300000000=30×10000000=30×107.用30×107表示这个较大的数可以吗? [师]可以.但我们一般情况下,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n为正整数)的形式时,为了统一标准,规定了a的范围即1≤a<10.同学们一块打开课本: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正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下面我们看投影片,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些数.

七年级科学上册-2.6《物种的多样性》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 秋季 第一学期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 七年级科学上册 《§2.6物种的多样性》 一、设计理念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科学教学力求体现科学本质,教师通过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定义,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时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辅助,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在习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真正体现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材由自然界中生物数量的列举,让学生感性地建立了生物的物种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通过对衣藻和草履虫结构和功能地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特点;通过列举我国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和分析它们生存环境,加深学生对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情感体验的结构展示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生命特征、动植物的分类和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前面已经学习的知识,更对以后学习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生命特征、动植物的分类和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等内容,对生命科学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课堂中对科学现象的思考非常活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分析,对周围的生物有感性的认识,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性高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点老师一定要加强引导。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单细胞生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的生命特征, 2 掌握衣藻和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到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定义。 2.能够列表比较衣藻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差异、衣藻和草履虫食物来源的不同点。 3.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特征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视频,让学生深刻体会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的特征、代表生物的功能和结构 难点:学生真正建立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识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和比较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视频 八、教学过程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浙教版(2)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非生物》教案2 浙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2.介绍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3.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放大镜 2.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方法,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 3.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情感目标: 1.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5.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三课时 课前准备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观察蜗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准备] 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盛放蜗牛的解剖盘、放大镜、滴瓶、黄瓜、酒精、白醋、30%蔗糖溶液、30%食盐溶液、电筒、镊子、教师购买的大蜗牛、八张汇报用的纸。

《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路 新教材的编写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较多地倾注了对学生的探究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所以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都落实在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表达上,尽可能多地保证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这节课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特点,不要求学生统一的标准答案,而要求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思索,也要求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加以指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羞草、洋娃娃、柠檬、小刀、气球 教学过程(详见课件) 引入:通过男女生分类,提出周围的物体也可以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 新课: A.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一、创设情境、设置疑问 1、用四张图片要求同学们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大多数的都是能够马上正确指出,但是,对于一棵老树同学会出现争执,立下悬念。 2、给出一个小资料,关于一种特殊的黏菌。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思考: ①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②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不加以引导,让学生简单的回答) 3、观看一组录象:机器人和人的对比;马和汽车的比较;动物的繁殖和植物的繁殖;生物生长的记录。一边观看一边考虑刚才的两个问题。 4、录象观看完毕后,全班分组讨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把从录象中获取的信息,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列出。

(完整版)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教案 ——新生命的诞生(第二课时) 徐萍娜杭州四季青中学 ●理论依据 “为学习设计教学”,这是当代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加涅倡导的系统设计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指“教学应努力将外部的教学事件与内部的学习条件联系起来,旨在为学习者提供一组精心安排的外部活动,用以激发、支持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加强针对性,力戒见物不见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基础,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确定教材的深、难、易度和重点,有的放矢,做到“目中有人”。 ●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的诞生过程往往感到神秘,又不敢流露自己的好奇,而父母们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往往对孩子的提问避而不谈,有些父母自己也说不清楚。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不正规的途径中去寻找答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及时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语言来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问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新生命的诞生”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七年级)第二册第三章“代代相传的生命”中第2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新生命诞生的条件和过程。本节内容涉及到以下几部分内容 1、受精:受精是新生命形成的第一步,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受精过程的参与者是精 子与卵子,受精的实质是一个精子头部的核与卵子的核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建议 学生通过读图、观看录象、观看多媒体动画演示来了解这一过程。 2、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教材主要讲了两个问题 (1)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和废物排出的途径:这是本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对于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看懂“胚胎在子宫内发育图”,然后引 导学生思考有关的问题。课文中胎盘图片不够以说明问题,建议教师寻找 胎盘放大图片,最终让学生知道胚胎通过胎盘与脐带与母亲相联系,母亲 血液中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 物通过胎盘与脐带进入母亲的血液,最后由母亲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母 亲的血管与胚胎的血管并不相通,母亲的血液与胎儿的血液是彻底分开的。 与胚胎发育的营养来源有关的一个问题: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 妇慎用”“孕妇禁用”这是为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胚胎在子宫内的发育过程:教材只提供了三幅阶段性发育图片,建议教师寻找胚胎第一个月到第九个月发育的全过程图片,并用解说词的形式简单 地反映胚胎在子宫内发育的大致情况。 3、分娩:分娩是新生命降临人世的过程,学生应该知道“分娩”和“婴儿”的含义。 建议教师用图片、录象等手段使学生了解这一过程。与分娩有关的一个问题:婴儿 刚出生时要大哭一声,否则就可能死亡,这一声哭对婴儿起什么作用?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4、由于现代各种传媒系统日益发达,学生接触到的各种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教材中的 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拓展一些知识,如:双胞胎的形成、连体婴 儿、生男生女的奥秘、试管婴儿等内容。在分娩与发育这部分中,建议对学生进行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1.1《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

科学在我们身边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树立学好《科学》的良好习惯和决心。 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讨论式、探究式。 淘米汤、碘酒、白纸、气球、小石块、沙、大烧杯、玻璃棒、筷子、CAI媒体课件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 各种 自然现象 1、 不明飞行物(UFO ):是宇宙中的一种神秘现象,是出现在天空或地面附近会移动的光或物体;有各种 形态,如碟子、雪茄,呈球形、环形或椭圆形等。据统计被目击到的UFO 的形态有100多种。目前世界各地对UFO 的描述有:快速地移动或盘旋,移动时悄然无声、飘忽不定或轰鸣异常。 2、 壮观的火山岛: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结果,由于地壳以下的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熔化成岩浆,由 于地层的强大压力,岩浆便随着裂缝喷出地面。如我国的澎湖列岛,世界著名的夏威夷火山公园等。 3、 珍贵的间蜂猴: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属于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 体重250~350克,个体小,俗称“小懒猴”。 4、 美丽的含羞草:含羞草又称“知羞草”“怕痒草”和“惧内草”。含羞草被摸后,先是小羽片一片片闭 合起来,四根羽柚接着也合拢了,然后整个叶柄都下垂。含羞草常见于路边、空地等开阔场所,全株皆可入药。它的特殊在于它奇异的植物运动现象。 5、 雨后出现彩虹:阳光是由7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就像 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解成7种色光,形成彩虹。 由于夏天常常下雷雨或阵雨,这些雨的范围不大。往往是这边天空在下雨,那边天空仍闪耀着强烈的阳光。雨过以后,天空中还悬着许多小水滴。而冬天天气一般较冷,空气干燥,下雨机会少,阵雨就更少,多数是降雪,而降雪是不会形成虹的,所以冬天很少出现彩虹。 §1.1 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探究 科学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科学科技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保护 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学习科学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 (2)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要点] 1、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的课程一一科学。科学 是一门非常有趣而且有用的学科。 例: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种子长成了幼苗、鸡蛋会孵出小鸡 大雁迁徙、雨后出现了彩虹、晴朗的夜空会出现流星 实验:直筷子插入水中 要想知道筷子为什么“断了”你必须要学懂有关科学知识 2、大自然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想知道“为什么”的问题。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 多的问题。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3、科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呢?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苹果落地) 瓦特发明蒸汽机(烧开水) 归纳:很多科学发现是由一个个小小疑问引发的,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留心观察,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的奥秘有了比较合理 的解释,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人们会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正是这些无尽的问题引 导着我们去探索、去创新,推动科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4、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利方面: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弊方面: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第3节 物质的密度精品教案

第3节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公式、意义、单位及换算。 3.能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结论。 2.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 学情分析: 学习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水的密度第一课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物质质量的测量、体积的测量,天平和量筒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密度的概念、单位、计算。 难点:密度的概念、计算。 教学器材准备: 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和铝块,烧杯,水,量筒,天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水的密度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科学课的哪一个环节? 生:做实验! 师:今天我们就从做实验开始! 提醒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 问题1:不同体积的水,质量相等吗? 活动一:用量筒量出不同体积的水,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 体积(毫升)质量(克)质量/体积(克/厘米3)

1 10 2 20 3 30 师:水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 生:水的体积越大,水的质量也越大。 师:算出不同体积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有什么发现? 生:不同质量和体积的水,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师(引导总结):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相等。 问题2: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相等吗? 活动2:在同体积的三块金属中,判断出铜、铁、铝块。 师:对于金属我们并不陌生。(出示)3块体积相同(10厘米3)的铜、铁、铝块,先让学生(看一看)用已有经验鉴别下,此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根据颜色、磁铁来鉴别。 再让学生掂一掂。 生:轻重不同 最后决定(测一测质量并算一算单位体积的质量) 物质体积 (厘米3) 质量(克) 质量/体积 (克/厘米3) 铜 10 铁 10 铝 10 师(引导总结):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等;2.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也不同。 师:经过以上实验,分析除了颜色、用磁铁来鉴别体积相同的铜、铁、铝块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鉴别它们? 生: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师: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科学上用密度来表示。 引出课题:第3节物质的密度 板书:密度=质量/体积 侧板书:速度=路程/时间 师:如果某物体在2秒内通过20米路程,那速度为多少?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i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i 米(m = io1分米(dm = io2厘米(cm = 103毫米(mm

10 3千米(km)= 1 米(m)= 10毫米(mm= 10微米(口^)=10°纳米(nm)—101°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③看对: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④读对:读数时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即测量值应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⑤记对:记下读数,并注明单位。 (2)、特殊长度的测量: a.平移法:如一元硬币、乒乓球直径的测法; b.转化法: ①化曲为直:如测量曲线的长度,可以小心的用细线与曲线重合,再将细线拉直测量; ②化直为曲:用已知滚轮在较长的线段上(如操场跑道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圈数,得出线段的长度; ③积小成大:如测量纸张的厚度、铜丝直径等; ④化暗为明:如测玻璃管的内径、工件的裂缝等; c.手测法: d.步测法: (3)、测量误差(误差):指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测量错误是不允许的,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 差。 三、体积的测量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科学入门第一章科学并不神秘第一节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1:教学目标入手。、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2如何鼓励学生观察、:重点难点激发探究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 教学过程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什么是《科学》1. 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对各种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科学》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科学离我们很远吗2. ,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护环境,才能创造更

加美好的生活。)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1(交通工具的变化1○ 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2○ 3○ 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4○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2(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1○ 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2○ 1 走进实验室第二节一、从观察到实验重视实验1. 的过程中,《科学》在学习同学们会发现,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有时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我们会经常做一些小实验,而更多的是有时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在家中进行,可别小看了这些实验,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各种能力,还可以巩固知识。学会观察2. 很多同学看到一些感兴趣的仔细观察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操作,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这样的实验就失去了最终只是看看热闹,往往就容易忽略掉要观察什么,实验时非常开心,建议大家最好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意义。正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仔细,数据,最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确这个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人的感官判断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借助一些仪器和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