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意见》

开发区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和工业强省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开发区对我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但也存在发展基础薄弱、整体水平不高、体制机制不活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开发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努力打造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现就推进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跨越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以改善投资环境和承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以循环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驱动力,更加注重招商引资,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更加注重循环化改造,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更加注重产城融合互动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承接产业

转移的集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的集聚区、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和实施工业强省、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区,为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优化环境,开放发展。加强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减量化优先”要求,加快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提升,努力推进土地集约、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开发区。

——壮大产业,集聚发展。把开发区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和项目向开发区集中,提高生产要素吸纳集聚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开发区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深入推进开发

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突出特色,联动发展。依托开发区区域资源、产业、区位、环境等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推动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配套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突出重点,统筹发展。集中资金、项目等资源,支持重点开发区做大做强,统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开发区加快发展,推动形成重点突出、以强带弱、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经过努力,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到2015年,力争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高于全省预期增速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高于全省预期增速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3%,高于全省预期增速8个百分点;累计新增就业达到60万人以上。力争建成8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开发区,其中:1000亿元以上的2个,500—1000亿元的2个,300

—500亿元的2个。在承接产业转移、循环化改造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累计引进省外资金1500亿元以上,将全省35个开发区建成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重点任务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按照“适度超前、整体配套、滚动开发”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统筹各类城市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向开发区倾斜,严格按照规划,集中力量加快区内道路、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及配套生活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区内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确保排污管网、污水及固废处理等设施建设与开发区建设、产业发展同步或适度超前。将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强开发区能源、电力、水资源利用、信息等基础设施与城区的衔接配套,通过联建共享的方式,最大限度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统筹开发区与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的

衔接,加快开发区与中心城市、主要交通干线以及铁路场站、机场、物流园区连接通道建设,提升物流畅通程度,改善开发区跨越发展的区位条件。

(五)以循环经济理念,扎实推进开发区改造提升。围绕我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以国家支持我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为契机,把开发区循环化改造作为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省的有效途径,为建设7大循环经济基地和打造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支撑载体和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可借鉴、能示范、易推广”的要求,着力从开发区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存量资源盘活、关键链接技术突破、公共服务平台搭建、清洁生产推广以及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推进开发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及资源综合利用。坚持把“实施关键补链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循环化改造的重点内容,加快推进开发区循环经济产业链链接或延伸、副产品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水的分类和循环使用等循环化改造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实施开发区资源共享、污染集中防

治、技术研发、统计监测等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逐年增加省级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开发区循环化改造,总结推广示范试点模式。围绕开发区循环产业链构建,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审批备案上优先支持共生和补链项目。鼓励和引导开发区内外企业加强合作,力争实现区域循环的园区化。

按照“重点突破,统筹推进”的原则,对全省35个开发区分步实施循环化改造,在全力推进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华亭工业园区、陇西经济开发区、武威黄羊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12年,选择主导产业明确、基础设施较完善、发展潜力较好、具有改造条件的15个开发区,开展省级循环化改造试点。2013年,对其余15个开发区实施以“减量化”为重点的循环化改造。到2015年底,将全省35个开发区基本建成“经济持续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优美清洁、生态良性循环”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以构

建有色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有色冶金产业链为重点,依托金川公司和金化集团等企业,充分消化酸、碱、盐、气等副产品,构建“氢气、氯气—氯化氢—电石—PVC”和“二氧化硫—硫酸—硫酸盐—复合肥”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大对铜冶炼渣、镍冶炼渣、电炉贫化渣、白烟灰等工业废渣的回收利用,实现固体废弃物中有色金属资源的提取利用和循环再利用。

——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以氯碱、有机氟、异氰酸酯产业为支撑,重点构建和提升化工及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银光集团、刘化集团、白银公司以及兰州石化等企业,以银光集团TDI(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核心,重点打造“煤气化—合成氨—硝酸、尿素、纯碱”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原盐—烧碱—氢气、液氯、氢氧化铝、AC发泡剂”氯碱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TDI—氯化氢—PVC、PC”异氰酸酯循环经济产业链、“萤石—硫石膏、氢氟酸—氟化铝”有机氟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华亭工业园区主要以推进煤化工产业循环化改造为重点,依托中煦公司等企业,围

绕煤制甲醇、聚丙烯生产,回收利用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硫及二氧化碳等相关副产品,打造“原煤—甲醇—聚丙烯—碳回收”循环经济产业链。围绕煤基液化气生产,加强残煤资源综合利用,打造“残煤—甲烷气—尾气发电”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开发区内煤化工、冶炼及周边地区火电厂煤矸石、粉煤灰等废弃物,打造“煤电化工—固废—新型建材”循环经济产业链。

——陇西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以中医药精深加工、铝冶炼加工为支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陇西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开发区内48家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在现有“中药材—初级加工—中成药、衍生产品—药渣”产业链的基础上,纵向延伸药渣的利用方式和范围,横向加强中药材的精细加工,丰富中药材衍生产品的种类。依托华兴铝业、中铝西北铝加工等企业,改造和提升以“氧化铝—铝锭—铸铝卷轧”为主的低端产业链,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附加值铝合金产品的研发和生产,逐步形成“氧化铝—铝锭—板带胚料—薄板(压铸件/型材)—铝箔—高端包装材料”

的铝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链。

——武威黄羊工业园区主要打造以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撑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当地农副产品资源和园区内35家规模以上食品加工、生物制药企业,按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饲料—养殖—有机肥共生”的循环经济模式,建立企业间、产业间横向共生、纵向耦合、资源共享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以粮食加工、生物医药、酿酒、有机饲料为主的特色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

——张掖工业园区主要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钨钼新材料产业及煤化工产业为支撑,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园区内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围绕“钨钼矿石—钨钼精粉—钨钼合金”和“石英石—单晶硅—三氯氢硅—多晶硅”产业链,延伸发展钨钼合金、钼铁合金、特种钢深加工以及钨铁、钼铁等特色冶金产业;打造以煤气化为核心的煤化工产业链,配套建设煤制合成气净化、脱硫、合成氨等装置。

——西峰工业园区主要以构建石油化工、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为重点,依托中石油庆

阳石化公司,围绕打造“石油加工—炼油化工一体化—芳烃衍生物深加工”产业链,提高石油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石油化工产品结构多元化,加快芳烃衍生物深加工产业发展。围绕打造“煤气化工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发展煤气化工下游尿素、甲醇产业及深度转化产品。结合今后产业的发展,规划构建石油化工、煤化工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

——酒泉工业园区主要以风电装备制造业为核心,大力发展上下游关联产业,重点构建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依托华锐风电、金风科技等35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打造风电及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光电及光电设备制造业,积极推进风、光电装备零部件本土化生产,加快完善“风光电装备组件生产—风光电装备—风光发电—电力输出、储能—风光电废弃物回收利用”产业链。

——嘉峪关工业园区主要以构建黑色金属冶金循环经济产业链为重点,依托酒钢公司,进行上游产业配套和下游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冶金材料生产—钢材—钢材深加工、金属制品加工—新型建材(工业废渣利用)”循环经

济产业链,加强产业链各环节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产业链末端资源再生利用。

——临夏经济开发区主要以构建农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为重点,依托园区内清真食品及民族特需品加工骨干企业,打造“畜禽血—血清蛋白、血藤膏、乙酰胆碱酯酶”、“牛羊毛—胱氨酸、蛋白纤维原液”、“牛羊皮—药用明胶、食用明胶、工业明胶”等生物制品产业链。

对其他25个开发区分步组织实施循环化改造,依托区内核心企业,每个开发区至少打造1—2条循环经济产业链,着力建设一批关键补链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项目。

(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互利多赢”的模式,围绕我省工业跨越发展六大行动计划,抢抓产业转移和内资西进的难得机遇,以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和平台,切实将开发区招商引资与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开发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主攻方向,着力引进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

头型、基地型大项目,不断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推进由依靠政策招商向依靠产业招商转变,实行专题招商和“点对点”产业对接,注重引进资金与引进产业、技术和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开发区招商引资信息共享系统。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根据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制定或修订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和支持企业依据自身发展战略,积极开展自主招商,充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中的主体作用。以我省加强与中央企业合作发展为契机,争取央企通过兼并重组、控股参股、整合上市等方式,重组现有企业并落户开发区。

加强开发区之间尤其是毗邻地区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协作配合,突出区域特色,整合政策、资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承接。支持基础条件好、承接方向明确、发展潜力大的重点开发区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分工地位

和经济发展位势,切实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

——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连海经济开发区、榆中和平工业园区、西固新城工业园区、九州经济开发区依托省会城市区位、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综合优势,以增容扩区为契机,重点承接和发展以有色冶金、新型化工材料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制药为主的生物产业,以特种电子、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点承接和改造提升以石化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化工产业,以铝、碳素、钢材、镍等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产业,以石化通用设备、风电设备为主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食品饮料为主的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创意经济及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白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和白银平川经济开发区以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为契机,依托大企业产业基

础和中科院技术支撑优势,重点承接和发展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稀土材料、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以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建材陶瓷、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

——天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人才科技和交通区位等优势,主动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重点承接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承接医药食品、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永昌工业园区依托有色金属、化工产业资源和农产品优势,重点承接和发展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新材料以及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等非金属无机化工产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酒泉工业园区、玉门经济开发区围绕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基地建设,重点承接和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节水和制种装备制造、现代高载能以及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石化工业下游产品、新型建材等产业。

——嘉峪关工业园区依托大企业产业基础

和技术优势,重点承接和发展冶金新材料、现代高载能以及新型建材、精细化工、机械制造等产业。

——武威工业园区、黄羊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重点承接和发展特色优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食品工业,打造西北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引进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碳基新材料等产业。

——张掖、临泽、高台、民乐、山丹工业园区依托当地资源优势,重点承接和发展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传统能源清洁转化、钨钼资源开发、建材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平凉、华亭、静宁工业园区以煤炭等资源优势和煤电产业链为依托,重点承接和发展煤化工、煤电冶一体化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培育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承接发展装备制造、包装、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庆阳西峰工业园区紧紧围绕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资源优势,重点承接和发展石油炼化、煤化工、精细化工、能源装备等产业,着力推动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大力承接发

展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陇东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定西、陇西、临洮、岷县经济开发区围绕马铃薯和中药材等特色资源优势,重点承接和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培育形成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大力承接发展铝冶炼及深加工、新型建材、现代物流等产业。

——陇南西成经济开发区依托铅、锌、黄金等有色金属、贵重金属和特色农林产品资源优势,重点承接和发展铅锌等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着力延伸产业链。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承接发展花椒、核桃、油橄榄、蔬菜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西部优质特色农林产品加工基地。

——临夏、永靖、广河、东乡经济开发区依托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引进具有品牌优势的知名企业,重点发展清真食品加工、民族特需用品制造及商贸流通业。

(七)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制约。加快建立和完善开发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扩大资金投入规模,为开发区跨越发

展提供资金保障。

——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支持开发区发展。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加快制定《甘肃省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将省开发区专项资金主要以贷款贴息方式支持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财政资金与银行信贷的良性互动机制。做好国家级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中央财政贴息资金争取工作。统筹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高新技术、陇药产业、六大行动计划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向开发区倾斜,集中用于支持开发区重点产业发展。开发区所在市州、县市区政府也要制定相应办法,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搭建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增强多元化筹融资能力。支持中心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开发区成立投融资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投入财政资金、整合存量资产、配置优质资源、吸引市场资金等多种方式注入资本金,与金融机构签定合作协议,扩大投融资公司和开发区龙头企业授信额度,充分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加大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力度。鼓励开发区投融资公司创新融资手段,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尝试发行建设债券以及BT (投资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移交”融资模式)、BOT(基于基础设施特许权的“建设—经营—移交”融资模式)、PPP(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融资模式)等新型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增强开发区投融资能力。

——加快开发区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增强融资能力。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内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集合债、集合票据以及商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鼓励各类资本在开发区设立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等融资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开发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服务体系。对开发区内国家和省重点扶持的龙头、骨干企业优先纳入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培育范围。

(八)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开发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着力点,建立健全以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导

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紧密结合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循环化改造工作,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内企业引进关键技术及成套技术设备,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改进、集成和提升,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开发区内优势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建设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吸纳和引进技术创新人才,转化应用科技成果。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加快推进开发区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金融、物流、科技研发、商务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开发区配套建设物流仓储、信息服务、技术检测等服务平台,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方向,注重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转化科技创新成果,努力发展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省级开发区要突出产业特色和比较优

势,向主导产业明确、关联企业集聚、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的方向发展,努力建成产业特色鲜明、协作配套上规模的开发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九)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依托开发区所在地的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综合采取规划引导和产业、环保准入等政策措施,推动产业、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开发区集聚。引导省内产业向优势开发区有序转移,鼓励同类企业向同一开发区集中。除资源型项目选址有特殊要求外,新建产业项目原则上应入驻开发区。以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核心,带动上下游关联企业集聚配套,培育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坚决落实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开发区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效益。开发区建设用地以发展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严格控制非生产性用地规模,集中布局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优先保障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污染程度低的项目用地需求。严格执行开发区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体改办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体改办等部门关于进一步促进 连锁经营发展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商贸物资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03]92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3.08.28 【实施日期】2003.08.28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失效依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废止失效现行有效规范性文件目录的决定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体改办等部门关于 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发展意见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3]92号2003年8月28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各地行政公署,省政府各部门: 省政府体改办、省经贸委、省贸经厅《关于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进一步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连锁经营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49号)精

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我省连锁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省连锁经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省已有连锁经营企业50家,连锁门店385个,实现销售额25亿多元,从业人员1万余人。我省连锁经营的特点,从经营业态上看,超市、专业店、专卖店、餐饮服务连锁店等形式发展较快,从经济成份看,个体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积极参与,发展迅猛,国有经济占主体的格局已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行业上看,除传统的商业部门外,连锁经营已涉及到粮食、医药、工业、电信、电力、石油、邮政、烟草等多个行业,从区域分布来看,兰州、天水、白银等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其他地区发展较慢。 当前,我省连锁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较小。连锁企业平均门店数不到10家,2001年的销售额只相当于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7%,规模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规范化水平低,配送中心建设严重滞后,投入不足,经营管理人才缺乏,配套政策不完善,市场不规范,影响了连锁经营的健康发展。 二、充分认识发展连锁经营的重要意义 连锁经营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消费方式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流通组织形式和营销方式。其实质是通过采购、配送、销售、经营和决策等环节的专业化,店名、店貌、商品、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中化,达到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实现规模效益。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对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是推进我国流通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政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广东省正政府令第146号)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 广东省正政府令第146号 《广东省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5月28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一届54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9月1日起施行。 二○一○年六月十三日第一条为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农业建设用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非农业建设补充耕地的管理。 第三条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耕地开垦费应当作为建设用地成本列入建设项目总投资。 耕地开垦费应当专款专用,用于耕地开垦和新开垦耕地的地力培育等开支。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实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当地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建立省、市(地级以上市,下同)、县(含县级市、区,下同)补充耕地项目库; (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以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年度计划方案,并从补充耕地项目库中安排具体项目,组织有关单位实施项目建设; (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项目验收。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应当与城乡规划相衔接,补充的耕地不得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划定。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实施和监督。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工资福利与劳动保险 【发布部门】湖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12.25 【实施日期】2016.12.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 意见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落实带薪年休假(以下筒称年休假)制度,对于保障干部职工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考勤台账;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认真实施,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和休假制度落实,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各级领导要增强执行年休假制度的自觉性,带头休假,鼓励和督促本单位、本系统工作人员休假。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应当征求本人的意见,并按干部管理权限严格审批。省直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因工作需要不能

安排休年休假的,需报上级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其他负责人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单位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内设机构其他人员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休假的,分别由单位分管领导、内设机构主要负责人签署意见后,送组织人事部门综合,报单位分管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审定。各地比照上述规定办理。 各单位应当于每年2月底前制订全年工作人员年休假计划,休假计划执行情况应当于次年1月底前在本单位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履行职责,对各单位执行年休假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对既不安排工作人员休假又不按规定支付工资报酬的,或普遍发放、平均发放等违反规定滥发工资报酬的,按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25日 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号)和原人事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人事部令第9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第一条工作人员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定稿)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甘政发〔2012〕32号 2012年3月1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 属各企业: 为切实提高为企业生产服务水平,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现 就加快全省生产服务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省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机遇叠加期、奋力跨越期,切实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努力提高生产服务能力和水平,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是促进二、三产业互动发展的重要步骤,是全面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的战略举措。各部门、各市州一定要从加快实现富民兴陇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努力做到思想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把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抓紧抓好,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抢抓产业转移的机遇,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切实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到2015年底,在兰州、天水、酒泉等有条件的市州形成1-2家收入过2亿元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并在全省5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实现新突破。 (一)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围绕打造物流公共信息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物流政策三大平台,构建省内城际现代物流配送、西北区域物流集运、国际联运通道三大体系,形成以兰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一个物流核心圈、四大物流通道、六大物流枢纽、六大物流集聚区”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以建设兰州全国物流示范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快兰州市商贸物流中心、集装箱节点站、无水港、武威南煤炭集疏中心和天水物流园等一批重大物流项目建设。支持大型工业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主业,与物流企业加强各种形式的战略合作,推进物流需求社会化。加快物流园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制造业集聚区物流资源和物流功能整合,积极引导工业园区、生产加工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工业集聚区释放物流需求。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联运等传统物流企业功能整合和业务延伸,不断提升一体化服务水平,加快向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供应链集成商转变。支持物流企业和工商企业实行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 【法规类别】扶贫救灾救济 【发文字号】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72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9.21 【实施日期】2010.11.01 【时效性】失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失效依据】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72号)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9月20日省人民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11月1日起施行。 代省长刘伟平 二○一○年九月二十一日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常住居民实行的救助制度。 第三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坚持以人为本、保主保重、公开公平、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第二章保障对象及标准 第六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指具有我省农业户口,且在当地农村居住一年以上,因病、因残、因灾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上年度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

第七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市(州)或县级人民政府根据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用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八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第九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原则上按四类施保。 一类:主要成员重度残疾、缺失劳动力,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常年患病,经济负担沉重,严重收不抵支的家庭;因意外事故或家庭变故造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单亲家庭。 二类:家庭生活比较困难,且需要政策扶持的计生两户和供养大学生的家庭。 三类:虽有劳动力,但因家庭成员残疾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会议纪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会议纪要 甘政办纪〔2011〕34号 研究支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 2011年6月30日,省委常委、副省长石军主持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支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有关问题。省政府副秘书长马自学,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及天水市政府、张家川县政府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现纪要如下: 会议听取了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汇报和各有关部门及天水市、张家川县政府对涉及到的扶持政策、项目建设的建议。会议认为,张家川县自成立以来,在省市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发展活力逐步增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受自然条件、区位、历史等因素的限制,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账多,贫困面大且程度深。张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着力支持张家川县加快发展,对于促进我省与陕西省的经济交流合作、维护渭河中下游生态安全和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议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张家川县予以支持: 一、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今后省上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补助增量时,对张家川县的补助系数高于全省县级平均水平。同时,省财政每年安排张家川县建设专项资金1000万元。 二、扩大投资补助规模。对张家川县自行安排的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项目,给予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对需要国家和省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产业开发项目,投资主管部门进一步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中央和省安排张家川的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农林牧水气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政府投资配套,相关部门要积极争取提高中央投资补助标准。 三、强化扶贫开发支持。将张家川县纳入“十二五”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和省上特别困难县范围,在专项资金分配上给予倾斜。继续倾斜安排少数民族特困片带专项资金。力争年度财政扶贫资金增幅不低于民族地区重点县平均水平。 四、加快交通项目建设。将秦安(莲花)—张家川—陕西陇县(石槽沟)和张家川—清水—麦积高速公路建设纳入全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积极推动实施。尽快启动实施张家川县城至恭门火车站二级公路建设项目,加大县乡公路升级改造、通畅公路工程建设力度。 五、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帮助张家川县加快城区集中供热管网改扩建、城区供水设施改扩建、城区防洪工程、城区供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给予投资支持。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93号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已于2013年9月4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省长李学勇 2013年9月10日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生,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优先权。具体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后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市、县(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省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协调和指导。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鄂政发〔2010〕58号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鄂政发…2010?5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遏制重大以上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铁的标准、铁的面孔、铁的手腕,严格企业安全管理,严格政府和部门安全监管,严格规章制度,严格安全标准,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追究,切实减少事故总量和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大以上事故的发生,实现全省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二、进一步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要制定企业主体责任评定标准及考评办法,建立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必须依法设立安全管理机构,按比例配备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未设立安全管理机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达不到要求的,要限期落实。要提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

全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保证其收入水平高于其他同层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要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坚持不安全不生产。加强对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严格查处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三违”行为。凡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的,要责令停产停工整顿,并对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对以整合、技改、资源勘查名义违规组织生产,以及规定期限内未实施改造或故意拖延工期的矿井,由当地政府依法予以关闭。要加强对省内企业在境外投资的中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严格落实省内投资主体和派出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 三、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 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并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以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为主导的隐患整改效果评价制度,重大隐患由挂牌督办机构和单位委托有能力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整改效果评价,确保整改到位。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追究企业及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凡停产整改逾期未完成的不得复产。 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大对重大隐患治理的监管执法力度。要定期组织专家对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进行核查、评估,并分类分级建档。要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建立专家排查隐患制度,建立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及公告制度;在新闻媒体设立重大隐患曝光台,建立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 【法规类别】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扶贫救灾救济 【发文字号】甘肃省人民政府令第125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07.18 【实施日期】2016.09.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125号)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已经2016年7月12日省人民政府第12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省长林铎 2016年7月18日 甘肃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保障城乡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根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甘肃省社会救助条例》等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特困人员是指户籍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本办法所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是指依照国家和本办法规定,为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疾病治疗、住房救助、教育救助、殡葬服务等方面的保障。 第三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坚持托底供养、适度保障、属地管理、城乡统筹、社会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的领导,将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将政府设立的供养服务机构运转费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 第六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等相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相关工作。 第七条鼓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以及提供志愿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有关金融机构: 《关于深入推进四百机制提升精准管理精细服务效能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1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深入推进四百机制 提升精准管理精细服务效能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力度,推进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进一步提升职能部门精准管理、精细服务效能,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重大项目靠前指挥、复杂工作扁平管理、重要政策点对点宣讲、融资需求银企直通的原则,以量化管理为基础,通过实施百个重大项目党政领导包抓推进百名厅局长精准服务帮扶百家企业百名处长百场政策宣讲百名行长千家企业银企需求对接的四百机制,达到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实施、强化领导与企业帮扶联系、重点政策上通下达、降低银企需求信息成本的总体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建立和实施百个重大项目党政领导包抓推进工作机制。按照分级分层管理和推进原则,分年度编制省级、市级领导包抓推进省列、市列重大项目表,明确省级、市级领导包抓项目责任。按照一个项目、一名包抓领导、一支包抓团队、一个推进方案的要求,及时组织协调解决年度省列重大项目、市列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开工及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加快推进年度重大项目落地开工,确保包抓项目顺利推进。 (二)建立和实施百名厅局长精准服务帮扶百家企业工作机制。在靠实靠细领导包抓责任的基础上,从实施的十大生态产业项目中精选100个发展前景好、前期工作成熟的新建项目或投资完成率低的续建项目,并根据项目推进和企业实际,按照问题精准、责任精准、措施精准的原则,建立工作机制,由相关部门厅局长对项目实施企业开展一对一精准服务帮扶,切实形成通过服务帮扶企业促进产业项目落地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和实施百名处长百场政策宣讲工作机制。以基层需求为出发点、以难点问题

江苏省政府93号令

江苏省征地补偿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省政府第93号令) 《江苏省征地补偿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省政府第93号令),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 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尽 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生,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优先权。具体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 后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 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市、县(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省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协调和指导。 第八条根据土地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省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划分为四类地区(见附表),执行相应的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标准等情况确定,并适时调整。 第二章征地补偿 第九条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地补偿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省长令93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 93 号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已于2013年9月4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3年12月1日起施行。 2013年9月10日 —1 —

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和长远生计,规范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收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补偿,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行为。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应当遵循即征即保、应保尽保、分类施保、逐步提高的原则,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 第五条被征地农民应当从征地前在拥有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承担农业义务的成员中产—2 —

生,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优先权。具体办法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制定。 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商定后提出,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在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示后,报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市、县(市)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合做好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相关工作。 第七条省国土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监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对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协调和指导。 第八条根据土地价值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省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划分为四类地区(见附表),执行相应的征地补偿标准。征地补偿标准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标准等情况确定,并适时调整。 第二章征地补偿 第九条征收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征地补偿费用,安排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征地补偿费用包括 —3 —

84号令《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84号) 《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已经1995年7月6日省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发布施行。 省长蒋祝平 一九九五年九月十五日 湖北省土地复垦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复垦工作,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被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第三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必须实行土地复垦: (一)采矿(包括挖沙、取土、采石)、烧制砖瓦陶瓷等生产活动造成地表挖损、塌陷的土地; (二)废弃的排土场、尾矿场、矸石场、灰渣场、污水池、垃圾场等; (三)修路筑堤对地表挖损而破坏的土地,废弃的水利工程,废弃的公路、铁路、站、场及道路两旁的土地,废弃的宅基地和基建用地; (四)其他原因造成破坏的土地。 第四条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对已经造成破坏的土地应当自行复垦。不能自行复垦的可以承包给其他有条件的单位或个人复垦。不愿自行复垦,也不愿承包给其他单位或个人复垦的,必须向当地市、县(含县级市,下同)土地管理部门缴纳复垦费,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两年内组织复垦完毕。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等造成需要复垦的土地,有关部门已向土地的破坏者征收治理费的,应当负责土地复垦。土地管理部门不再收取复垦费。 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抗灾抢险需要复垦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复垦。 第五条1989年1月1日至本办法实施前破坏的土地,按下列办理复垦: (一)可以确认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由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制定土地复垦规划,报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审定,限期复垦。 (二)无法确认破坏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的,或原单位撤销的(不包括企业兼并),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由享有土地所有权单位组织群众复垦;属于国有的土地,由当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复垦。复垦后的国有土地,可以有偿划拨或出让给需要用地的单位使用。 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根据“谁复垦,谁受益”的原则,多途径、多渠道组织复垦。

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74号  《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已经2010年11月15日省人民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5日起施行。 代省长刘伟平 二○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甘肃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建设、监测、验收、监督管理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环境质量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安全和持续生产的能力。 耕地质量管理包括对耕地的使用和养护、耕地地力建设、耕地质量监测、农田环境质量监测、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与检查验收。 第四条耕地质量管理应当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严格保护。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补充耕地质量低于占用耕地质量的,占用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其达到占用耕地的质量水平。 第五条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耕地质量保护建设工作,组建耕地质量验收专家库。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的保护建设与监督管理,主要职责是: (一)依法对影响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调查; (二)对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质量进行评定验收; (三)组织实施耕地质量的等级认定; (四)对耕地质量实施动态监测; (五)拟定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技术规程; (六)组织实施耕地质量建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中低产田改造、科学用水、新技术研发等技术推广活动,为耕地使用者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委托其所属的土壤肥力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工作。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展览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展览业发展的实 施意见 【法规类别】经贸展览与洽谈 【发文字号】甘政办发[2015]107号 【发布部门】甘肃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5.07.16 【实施日期】2015.07.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全省展览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甘政办发〔2015〕10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省属有关企业: 近年来,在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品牌展会的示范带动下,我省展览业实现了较快发展,展会数量和规模明显提升。但由于我省展览业起步较晚,在配套设施、市场化程度等方面基础相对较弱,展览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同我省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还不相适应。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推进我省展览业快速发展,带动内外贸易、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和布局 (一)发展目标。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促进展览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展览业转型升级,争取到2020年,全省专业展馆面积15万平方米以上,年举办各类展会160个左右(规模150个标准展位以上),年度展览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展览业直接收入8亿元以上,带动相关产业收入80亿元以上。加强展馆设施建设,扩大展览面积,实现展览场馆功能更加完善,配套设施更加完备,展览业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部门协同配合更加有力,行业管理和服务更加规范有效的发展目标。 (二)发展布局。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区位优势,围绕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开放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的战略定位,发挥我省物流通道、交通运输的枢纽作用,科学规划行业区域布局。推动兰州、敦煌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展览城市,推进天水、酒泉、张掖、临夏等市州成为我省展览业发展重点城市,增强集聚效应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陇东南地区发挥电子机械制造、中药材、特色农产品、养生、民间工艺品等领域的优势,推动展览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鼓励河西五市依托新能源、旅游、文化、生态农业、葡萄酒等产业优势,积极举办各类专业展览。鼓励临夏州举办少数民族用品、清真食品展览。推动区域特点显著、产业特色鲜明的重点展会品牌化发展。 二、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三)支持大型品牌展会。对我省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节、中国(甘肃)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中国(临夏)国际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博览会等展会,加大支持力度,提升规模和档次,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国际化水平高、全国知名的品牌展会。(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政府外事办、省旅游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 规模标准规定的通知 苏政发[2004]4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四年五月十八日 江苏省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 第一条为了确定本省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江苏省招标投标条例》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国家计委第3号令)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行政区域内下列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重要设备和材料的采购,达到本规定第八条规定的规模标准的,必须进行招标: (一)大中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二)使用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第三条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新能源等能源项目; (二)铁路、公路、管道、水运、航空以及其他交通运输业等交通运输项目; (三)邮政、电信枢纽、通信、信息网络等邮电通讯项目; (四)防洪、灌溉、排涝、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利

枢纽等水利项目; (五)道路、桥梁、地铁和轻轨交通、地下管道、公共停车场、污水排放及处理、垃圾处理等城市设施项目; (六)大气环境、河湖水环境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项目; (七)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第四条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公用事业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供水、供电、供气、供热、园林、绿化、路灯照明等市政工程项目; (二)科技、教育、文化、体育、旅游、卫生、社会福利、防灾减灾项目; (三)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项目; (四)经济适用房、职工集资房; (五)其他公用事业项目。 第五条使用国有资金投资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各级财政预算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或者行政事业性收费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有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或者借贷资金,并且国有资产投资者实际拥有控制权的项目。 第六条使用国家融资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国家发行债券所筹集资金的项目; (二)使用国家对外借款、政府担保所筹集资金的项目; (三)使用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项目; (四)政府授权投资主体融资的项目; (五)政府特许的融资项目。 第七条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项目的范围包括: (一)使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资金的项目;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 鄂政发〔2010〕28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提高全省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更好地调节收入分配,构建和谐社会,根据国家《最低工资规定》(劳动保障部令第21号),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0年5月1日起调整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按区域划分为四档,各档标准及适用区域详见附件。 二、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900元、750元、670元、600元。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按每月21.75天、每天8小时进行折算。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次为9元、8元、7元、6.5元(含用人单位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三、本标准适用于我省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标准执行。 四、用人单位应根据其经济效益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与工会组织和劳动者协商,合理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标准,协商确定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其工资收入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五、月最低工资标准不包含以下项目: (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六、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最低工资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用人单位违反最低工资规定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并依法予以处理。 本通知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附件:全省分区域最低工资标准 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附件:湖北省分区域最低工资标准 序号:最低工资标准(元/月):适用范围 1、900元/月,9元/小时: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 2、750元/月,8元/小时:武汉市东西湖区、汉南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黄石市市区、大冶市;十堰市市区;宜昌市市区;襄樊市市区;荆州市市区;孝感市市区;黄冈市市区;荆门市市区;鄂州市;随州市市区;仙桃市;潜江市。 3、670元/月,7元/小时:丹江口市、郧县;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襄阳区、枣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谷城县;石首市、松滋市、公安县、江陵县、监利县、洪湖市;汉川市、应城市、云梦县、安陆市;浠水县、武穴市、黄梅县;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咸宁市市区、嘉鱼县、赤壁市;广水市、随县;天门市;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 4、600元/月,6.5元/小时:阳新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西县;兴山县、秭归县、远安县、长阳县、五峰县;南漳县、保康县;大悟县、孝昌县;红安县、麻城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团风县;通城县、崇阳县、通山县;咸丰县、巴东县、宣恩县、来凤县、鹤峰县;神农架林区。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低保 办法

甘肃省人民政府令 第98号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已经2013年2月17日省人民政府第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26日起施行。 省长刘伟平 2013年2月24日 甘肃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根据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政府对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常住居民家庭实行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 第三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坚持保基本、可持续、重公正、求实效的方针和应保尽保、公平公正、动态管理、统筹兼顾的原则,实行属地管理。 第四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受理、入户调查、评议公示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第二章保障标准 第六条省人民政府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定指导性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用等费用,参照省上指导标准确定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居民最低活保障标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适时进行调整。 第七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分类施保。 一类保障对象:因主要劳动力亡故或者重度残疾,基本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因家庭成员常年患重特大疾病,经济负担沉重的家庭;因意外事故或者家庭变故,造成生活水平接近农村“五保户”的单亲特困家庭。 二类保障对象:因家庭成员病残等原因造成劳动力缺乏、不能外出务工的家庭;因病、因学等原因造成支出负担沉重,影响基本生活的家庭;生活明显困难的独生子女户、二女户和单亲家庭。 三类及以下保障对象:因其他原因造成收入较低,在当地属于明显困难的家庭。 三类及以下保障对象由市(州)、县(市、区)确定。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给予补助。省人民政府制定一、二类保障对象指导性补助标准。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三类及以下对象补助标准。 第九条家庭生活水平高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或其他不符合规定的,不得纳入保障范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