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概论》学习笔记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概论》学习笔记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概论》学习笔记
《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概论》学习笔记

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内涵与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顺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心理健康水平的等级

(1)一般常态心理者

(2)轻度失调心理者

(3)严重病态心理者

2. 健康的标准

为了加深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10条健康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②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③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⑤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⑥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⑦眼睛炯炯有神,善于观察,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常;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3. 界定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同一性。

(2)心理过程有完整性和协调性。

(3)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

4.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标准: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麦特曼(Mittel-man)提出的标准:①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②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基本的需求。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2. 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

3. 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4. 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5. 和谐的人际关系

6. 较强的适应能力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含义

心理咨询是借助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及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

一、心理咨询的特征

1. 咨询必须建立一种平等、理解、尊重、和谐、相互信任人际关系;

2. 咨询是在心理学有关理论指导下的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方法和技术;

3. 咨询是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的过程,

二、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含义

中学生心理咨询,顾名思义,是指对中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是由学校内的心理咨询教师对于前来求助的学生从心理上进行指导和帮助的活动。

三、中学生心理咨询的类型

1. 适应性咨询

2. 发展性咨询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分析

一、对当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所占比例的认识

二、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程度的认识

三、中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四、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五、中学生在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六、中学生在不良性格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七、中学生在不良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八、中学生在心理承受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程度

第二节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的影响

1. 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

2. 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

3. 个性结构发展不完整

4. 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和不安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1. 学习、升学竞争引起的过度焦虑

2.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3. 与父母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4. 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与心理承受力发展滞后的矛盾

第三章中学生心理咨询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咨询的目标

一、中学生心理咨询目标的特征

1. 心理咨询目标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这体现出了心理咨询的发展性特点。

2. 心理咨询的目标应保证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3. 心理咨询应是多层面的。

二、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基本目标

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目标,就是通过学校有意识地指导和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三、适应性咨询的具体目标

适应性咨询的具体目标包括:

1. 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具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学会开发自身的心理潜能,矫正其不良认知。

2. 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具有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3. 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并根据目的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4. 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使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有一定程度的满足感和发展感,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个性的核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5. 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适应学校各阶段的学习生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 指导和帮助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护和发展自己。

7. 指导和帮助中学生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学会对各种行为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调适,以提高其自我预防心理变异的能力。

四、发展性咨询的具体目标

1. 认知方面

(1)理解能力有明显提高,具有抽象概括能力。

(2)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分类能力。

(3)思维具有批判性、独创性、流畅性。

(4)会区分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有一系列的概念体系。

(5)想象更接近现实,内容较丰富。

(6)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都有显著提高。

2. 情绪情感方面

(1)具有相对稳定的情绪、情感。

(2)能够适度表露各种情绪情感,情感具有可控性。

(3)能从文学作品、艺术、大自然中体验美感。

(4)理智感大大增强,求知欲强烈。

(5)会利用音乐、运动、自我暗示、倾诉等方法进行情绪宣泄。

3. 意志方面

(1)能够独立解决自己的问题。

(2)做事善始善终,有耐心、恒心。

(3)慎重。

(4)知道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意志力。

(5)能够理智面对挫折和困难并努力克服。

4. 个性方面

(1)懂得如何竞争。

(2)能够摆正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位置,走出“自我中心”。(3)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

(4)不自嘲也不嘲笑别人,学会尊重。

(5)具有幽默感。

(6)善于承担责任,有责任感。

(7)认识到自己的性格、兴趣、学习动机等。

(8)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及人缘关系。

(9)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对未来有所考虑。

(10)关心自己的身体变化,了解青春期的一些基本知识。

(11)在他人评价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12)有羞愧感、委屈感、自尊感。

5. 学习方面

(1)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2)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

(3)能够总结出自己的学习经验。

(4)懂得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

(5)正确对待考试,有应试能力,知道分数的意义。

(6)喜欢阅读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

6. 交往方面

(1)学会倾听,别人讲话时不插话,并给予反馈信息。

(2)能够组织班集体活动。

(3)会利用书面言语进行交往。

(4)懂得如何消除交往中的障碍,如嫉妒、猜疑、误会等。

(5)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介绍。

(6)尊重、喜欢交往对象。

(7)交往场合能够做到仪表整洁,姿态端庄大方。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

一、认知发展咨询

二、情绪稳定咨询

三、意志优化咨询

四、个性完善咨询

五、学习适应咨询

六、人际和谐咨询

七、心理障碍预防

第三节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原则一、整体性原则

二、主体性原则

三、活动性原则

四、个别对待原则

第四章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实施

第一节个别咨询的实施

中学生心理咨询的实施步骤可分为:开始阶段→指导与帮助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一、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即建立咨询关系,掌握学生的材料,进行分析诊断。

二、指导与帮助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制定咨询目标、选择咨询方案和实施指导帮助。

三、巩固与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心理咨询的工作,具体说来,主要是巩固效果和追踪调查两项任务。

第二节心理辅导课程的实施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1. 运用角色扮演法的原则

(1)假如学生明显地表现出害怕,不要勉强让他们扮演,而是分给他们一些其他任务,直到他们自动参与。

(2)鼓励学生把角色扮演当做一种游戏。

(3)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而不在学生身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表演得多么好;创造一种非批判的气氛,使学生有信心,喜欢表达他们自己。

(4)应使课堂气氛活跃,非表演同学积极关注表演者,给予表演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2. 具体方法及适用对象

(1)相声表演。

(2)哑剧表演。

(3)角色互换。

(4)小品表演。

3. 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

二、价值观辨析法

价值观辨析法就是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把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的行为模式进行比较,解决价值冲突,进而按照较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支配自己的言行。

1. 运用价值观辨析法的原则

(1)教师首先必须诱发学生的态度和价值陈述。

(2)教师必须无批评地和无批判地接受学生的思想、情感、信念和观点。

(3)教师必须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帮助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念。

2. 具体方法及适用对象

(1)小组讨论法

(2)两难问题法。

(3)脑力激荡法。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排序与选择、敏感性训练与倾听技术、游戏以及个人日记等价值辨析方法,可在实际教学中灵活使用。

3. 价值观辨析法的理论基础价值观辨析法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的拉斯(L.Raths)和他的两名学生西蒙(S.Simon)与哈明(N.Harmin)。

三、榜样引导法

教师利用中学生的模仿特点,让他们观察榜样的行为,使自身受到强化,模仿榜样的言行,从而实现受辅导的目的。

1. 使用榜样引导法的原则

(1)榜样的选取必须是可亲、可敬、可信并与学习者有较大相似性的。

(2)榜样行为的展现应是渐进的。

(3)呈现榜样的同时,最好配以讲评,突出模仿行为。

(4)为学生模仿行为提供心理安全,促使大胆模仿。

(5)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强化模仿行为。

2. 具体方法及适用对象

(1)参观访问。

(2)媒体教学。

3. 榜样引导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学理论创始人之一,当代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四、行为强化法

行为强化法就是教师运用强化手段来巩固学生良好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

1. 运用行为强化法应遵循的原则

(1)多运用正强化,少使用负强化和惩罚。

(2)教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要改变学生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建立哪些行为方式。

(3)强化物和强化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定。

(4)强化时有必要伴随说理辅导。

2. 具体方法及适用对象

(1)奖励。

(2)惩罚。

(3)强化不相容反应。

3. 行为强化法的理论基础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创始人斯金纳认为,行为操作发生后立即呈现强化物,行为就强化了,强化是操作性行为形成的重要手段。强化在斯金纳的学习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他的学习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第五章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技术

第一节行为矫正法的原理与技术

行为矫正法主要由行为主义理论发展而来,行为矫正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学习理论。常用的咨询方法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厌恶法、暴露法、代币法等。

一、放松法

放松法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咨询方法,其咨询原理为:在放松状态下,大脑皮层的唤醒水平下降,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下降,机体耗能减少,血氧饱和度增加,血红蛋白含量及携氧能力提高,消化机能提高,有助于调整机体功能,提高心理能力。

放松训练的基本步骤是:(1)选择一个安静整洁、光线柔和,没有噪音和干扰的房间,让学生舒服地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2)体验“紧张”、“放松”的感觉,然后逐步进行主要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的练习,如双手———双臂———脚———下肢———头部———躯干。每一部分肌肉群的训练过程为: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在使用放松技术时应注意:

(1)第一次进行放松训练时,教师与学生一起做,可减轻学生的焦虑程度,并能提供模仿的信息;(2)放松技术的引导语,有条件的可以录音,但如使用口语训练,更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3)在放松过程中,帮助学生体验身体放松后的感受,并嘱其回家后每天做一次,每次15分钟。

二、系统脱敏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学生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一般包括三个步骤:一是排列出焦虑的等级层次表,二是进行放松训练;三是进入系统脱敏过程,进行焦虑反应与肌肉放松技术的结合训练。

三、厌恶法

厌恶法是将某些不愉快的刺激,通过直接作用或间接想象,与学生需改变的行为症状联系起来,使其最终因感到厌恶而放弃这种行为。

第二节认知重建法的原理与技术

认知重建法是一种以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咨询方法。

一、三栏目技术

这是认知重建的一种常用技术,通过改变认知失真进而改变人的消极情绪。基本假设为:人的感觉反映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事件,而是受人的认知影响的。

二、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辩论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向其不合理信念提出挑战和质疑,以动摇其信念。

三、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是七十年代初期由莫兹比发展起来的。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使用时的基本步骤是:

1. 让学生生动地想象引起其情绪困扰的情景,特别是让他心烦意乱、承受不了的情景,体验这种情景下不适的情绪反应,并报告此时的感受。

2. 要求学生保持想象这一情景,但帮助他把消极的情绪改变为适度的情绪。

3. 停止想象,要求学生讲述他是怎样想才使情绪发生变化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